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4-10-1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选15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税文化建设

□ 郑 瑛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导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与新期待,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观,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实现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众所周知,中国梦联结着无数平凡而真实的“小梦”,是大家的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体现在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作为国税部门,如何结合国税工作长远规划,提出能激励广大国税干部奋勇争先、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愿景,用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各项税收工作的圆满完成,显得至关重要。

从部门职能来看,国税部门承担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作为执法者的角色,要求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专业高效、认真细致;作为服务者的角色,要求文明规范、换位思考;作为公务员的角色,要求勤政廉政、德才兼修。因此,国税共同理想必须能够涵盖诸多角色对国税干部职工的要求。

从工作上来看,伴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发展变化,纳税人的群体也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仅仅靠依法治税是不够的,还需要先进文化和思想的渲染。从愿景目标上看,国税共同理想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在抽象丰富的国税文化中寻找统一的价值共同点,既要对内形成共同的凝聚力,又要对外展现博大的国税文化内涵,塑造国税系统文明规范的服务形象、执法为公的正义形象、征纳和谐的治税形象、勤政廉政的公仆形象,从而增强国税机关的公信度,推动国税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国税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国税部门共同愿景目标,对外要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对内就是要实现国税部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近年来,临沧国税始终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构筑了临沧国税核心价值理念,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临沧国税系统的践行,在社会上引起积极的反响,为实现国税事业发展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市国税系统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严明的纪律约束人,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娱活动陶冶人,围绕“以国为根、以税为业、以人为本、以学为乐、以绩为真、以廉为荣”的云南国税文化核心价值,通过凝炼升华,将“诚信和谐,开拓创新”作为临沧国税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理念是临沧市国税系统在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税源结构单一的现实条件下,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税局的正确领导下,沿着既定工作目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坚持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真实写照。诚信和谐就是在国税机关内部,大力推行诚信和谐的从税理念、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开拓创新”,就是要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勇气,既肯定以往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正视差距,以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的精神,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多年来,“诚信和谐,开拓创新”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不仅成为了临沧国税系统凝心聚力的“黏合剂”,还成为了各项税收构筑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通过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干部职工对国税事业的认同感日趋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国税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全系统呈现出税收执法、管理质量效率与纳税人满意度“双升”、为国聚财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实践充分说明,共同理想只有变成共同行动才有力量,崇高追求只有付诸实践才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只有在践行中才能真正形成凝聚人心、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无数平凡而真实的“小梦”,才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二

1 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 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弱|90后学生, 社会活动经验不多,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不强, 个人中心, 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 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 班级数量多, 基数大, 管理难度大

班级人数多, 学生意见很难统一, 导致班级活动开展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 班级非主流群体增多, 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非主流群体主要有几种类型: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 不介意违反纪律型;个人主义严重, 对学校规定置之不理, 消极避让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 不反对, 不参与型等。这在班级中造成很不稳定因素, 但由于这部分人存在一些个人特长或号召力, 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较大影响作用, 对班级建设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4 班干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班级班干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素质良莠不齐, 对班级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

1.5 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学风是班风的核心。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尤其缺乏动力, 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为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 抓好学风、班风是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2 班级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三观”存在偏差

当前的社会原因, 学生们考进大学过程中, 家庭大多事务都是由父母操办, 不需亲自动手, 学生也养成了思维与行动惰性, 缺乏积极思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加上市场经济与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 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度和统一度很难调动。

2.2 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 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有的班级建设中缺乏明确目标和定位, 导致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杂乱无章, 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导致班级建设的长期性、统一性难以保持。

2.3 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的自由和平等, 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 尤其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老师关心他们, 又嫌老师管得太多太罗嗦;以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 现在老师提个要求学生有很多原因和道理。现在的常态是师生之间只有在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下才能取得一致意见, 学生对班级和学校任务认可了才能去有效实行, 这给班主任管理和班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

3.1 以生为本, 强化民主管理

首先明确班级管理的目的, 在于服务同学, 为同学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平台和帮助。培育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是以班级学生为本, 方法是强化班级管理民主化, 内容是尽量满足班级成员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 使班级成员树立班级是我家园, 班级事务是我自己的事情的观念。在班级做出整体决策时要认真吸取每位同学的建议, 最后以民主表决方式形成的最终决定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使每个班级成员的建议得到充分尊重, 提高其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例如要大家共同制定班级班规, 修改和定稿时要广泛听取同学建议, 形成初稿后, 召开班级全体会议, 进行审议修改。最后是无记名投票表决, 超过全班2/3的同学赞成就视为通过, 否则从新修订表决, 不能仓促盲目行事。

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文化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方式。班主任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班级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大一学生每天要晚自习, 几个小时的时间没这么多的作业可做, 比较枯燥, 可以每天抽出40分钟时间组织班级活动, 成为“晚间第一课”, 如组织时事政策新闻等的讨论宣讲, 可以使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通过组织班级主题演讲比赛, 选个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来交流自己的思想, 展现自己的风采, 同时又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通过班级读书会、头脑风暴会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 鼓励班级百花齐放的文化状态,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也为参与学校的各类比赛作准备;也可以每天观看一点纪录片或者有意义的电影, 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 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制定每个月的晚自习活动计划, 全班分好组, 3-4个人一组, 布置好每组要组织活动的时间, 各组自选主题, 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展, 班主任监督把关或选择典型主题来参与, 这样增进感情, 增强主观能动性和组织能力, 营造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的文化氛围。大二的学生可以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来开展。辅以定期的班级校外活动, 如骑单车行、徒步沿江风光带、职教城, 公园义扫、寝室楼栋周边义扫, 学民共建活动等, 从我们思政课举办过这些学生实践的效果来看, 学生内心渴望有这样要求他们走出寝室、放下手机与他人交流合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多为大家创造这种机会。对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增进友情, 增强认识能力、培养高尚人格、积极奉献社会有很大功效, 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建设中, 能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想在班级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班级领导机制。因此, 辅导员和班干部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班级, 培育班级文化结合起来, 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远规划;辅导员多对班干部谈心和指导, 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班级建设的工作方法, 为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班干部应当分工明确, 定期总结和汇报, 按时完成和落实班级班级各项工作, 及时排解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真正抓出实效!

3.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评价机制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每周班会, 对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创新等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点评和表扬, 鼓励学生劳动和创新, 树立学习、活动和实践典型, 并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体现, 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以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引导班级, 精神激励和民主激励结合, 精神激励满足优秀学生的精神需要;民主激励, 让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位有为, 发挥更大的作用。

3.5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网络化建设

网络已势不可挡地成为了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班级QQ能及时传达班级信息, 但有着不利于保存的劣势。利用某个专职班干部的个人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一个班级自己的网页, 将班级活动、班级中的典型、班级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片断记录下来, 将来毕业聚会或者当我们都老了时来看, 这是多么有凝聚力有意义的事。也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地接受教育, 实现自主管理, 自我教育。还可以设立答疑板块, 请专门人员定期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 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可以设立专门的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班干部管理舆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掌握校园动态, 所有班级成员都是舆情收集员, 引导网上舆论, 建立网上家园,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建立灵敏准确的网上预警机制, 为广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全新思想交流又可以长久纪念的平台。

3.6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宿舍建设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增长点。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集中统一住宿的有利条件, 建立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抓好学生宿舍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班级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 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在宿舍管理中的带头作用, 形成党员宿舍, 干部宿舍等有组织性和号召力的班级战斗堡垒, 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来带动班级宿舍良性发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 如宿舍清洁美化大赛、文化展览,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能力, 有利于同学间相互了解和调整, 无形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劳动光荣意识, 这也为同学们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进而促进班级和谐, 对班级宿舍可以像我们工会评选标兵岗一样, 发展每个寝室的特色文化, 打造如学习之家、书法之家、文体之家创新之家等文化特色,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真正把学生宿舍建成温馨和谐、整洁有序的学生之家, 促使了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摘要:班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班级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需要强化民主管理, 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形成有效的班级考核机制, 打造主流的班级网站等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班级文化,寝室

参考文献

[1]黄泽, 李璐雨.大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建设模式探析[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1 (03) .

[2]郑伟.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13 (27) .

[3]廖元新, 胡邦宁, 涂冰, 甘雨, 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01) .

[4]李泽涛.管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班级功能弱化[J].学理论, 2012 (31) .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三

强化思想引导

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是纳入理论学习和常态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年度理论学习计划,通过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每周政治学习、大讨论等形式学习核心价值观,利用《党建工作月刊》“为民立心”弘扬价值观巡礼专栏、室外宣传栏、室内展板、楼宇电视等多种途径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讲堂”持续讲解。举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倡议,专家讲座等“五个一”活动。公司系统连续3年举办“道德讲堂”85期,参加人员4.5万人次。三是加强员工思想引导。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以员工思想状况测试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季度分析、专题研究、党组督查”的方式,动态把握员工思想热点,加强思想引导。四是全面深入熏陶。为提升员工认同度,使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书记笔谈征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核心价值观微信大讨论”“南网梦身边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2015年征集书记笔谈研讨文章153篇,员工主题征文144篇,文化故事 125个,微电影26部,案例39个,图片200幅。

注重典型引路

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一是多载体发掘典型。通过表扬立功、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员选树、“感动南网”“最美供电所” 和“最美电力人”评选等途径发掘先进典型,让先进成为引领员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动力和新源泉。二是多举措宣传典型。按照“分层建库,择优上报,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建立完善公司先进典型库、党建图片视频库,充分利用内外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宣传载体,通过榜样面对面、新员工座谈会和道德讲堂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带动作用。三是着力选树学雷锋典型。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完成公司学雷锋先进典型的建库工作,入库的先进典型为2013至2015年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学雷锋活动8个先进集体、16个先进个人。围绕企业中心业务,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 争做好员工”活动,组织学雷锋志愿者开展献血、抗旱救灾、“六走进五到位”、安全用电宣传等活动。2016年以来,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出动学雷雷锋志愿者近 1 000人次。

深化文化提升

使核心价值观开花结果

一是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南网文化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南网大家庭的传承和落地,“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化、具体化。二是加强文化传播。持续办好“一网一校一刊一平台”,按照“理念—内涵—展示”三部曲,结合中心工作打造多元载体和多元活动相融合的文化传播平台,增强企业文化的约束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编印《创先路上——让文化落地》系列小册子,坚持一年一册,大力传播用心实践企业文化的真实、生动、感人故事;以“两片一课一廊”为载体,制作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宣贯Flash,开展微信文化长廊建设和“优秀文化故事微电影展播”活动,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三是强化文化示范。创新载体,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化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建设,推进文化转化。命名普洱局等3个单位为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单位”,曲靖局等17个单位“专业文化示范单位”、玉溪供电局500千伏玉溪变班组等10个班组为“班组文化示范点”。公司有5个单位、3个班组荣获南网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示范点。四是深化文明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命名公司20个文明单位标兵、38个文明单位。公司系统有全国文明单位11个,云南省文明单位50个。

(作者单位:云南电网公司党建部)

(责任编辑:乐 民)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四

一年一次的师德师风培训于福田河镇中心小学正式拉开了帷幕,2015年的培训安排得更加充实合理。虽然只有为期短短一周的时间,但会议渗透了习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提出了新形势下师德师风的标准,听取了全镇“四有好老师”的先进事迹,并共同交流了如何利用文化建设提升师德师风的水准。让我受益匪浅,并对师德师风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唯有拥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才能长盛不衰,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一个学校的长治久安同样需要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作为基石,那就是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的建设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和办学能力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履行工作职责的内在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碰撞,“互联网+”席卷全国各地,数字化生活促进信息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分配方式的变化,物质和经济利益至上的片面思潮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的整体师德师风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扭曲。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正影响着教师的道德品质,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扭曲,主要表现在:道义原则淡化,功利需求突出,社会从属感降低,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不讲理想讲实惠,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团结搞内讧,不讲业绩搞关系,而且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

(2)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传统文化受到侵蚀。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教师的活动领域或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更加广泛,各种消极文化思想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客观上对师德师风建设和传统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高校的团结稳定、影响中国的教育大业。

(3)部分教师感觉待遇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各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其他较好行业相比较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偿家教屡见不鲜。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提升师德师风水准刻不容缓。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一个教师能否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教育学生。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严谨治学是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当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关系之间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保持的品格;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就是广大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切实履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水平的提升,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规划,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深入挖掘和运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通过举办讲坛讲座、开展党团活动、实施主题教育等方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凝聚正能量。

二,构建文明校风,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和学校风范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学生见了老师问好”、“尊老爱幼”、“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这些简简单单的文明校风应洋溢于校园各个角落。校风决定着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师德师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它们一脉相承,相互促进。文明校风的培育,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具有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并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以建设文明校风、师德师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打造绿色校园,建卫生文明学校、打造整洁校园,重日常行为规范、打造文明校园,抓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打造平安校园,抓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育学生实践能力,打造竞技校园”活动。四,完善制度建设,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保障。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说教和教师的自律,应从学校整体发展出发,全面建立和完善校风、师德师风、学风、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规章制度及合理的监督评价奖惩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既有章可循。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五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 光明;家风是一面镜,时刻发现着弊端。

今年,始于央视春节期间的海采,引发人们对家风的热议。所谓“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由于各个家庭的组成人员不同,每位家庭成员的素质水平有高下,各个家庭的风气也不尽相同,人们对“家风”的理解也不同。

传统中国以三代、四代 甚至五代同堂为荣,而今,以三口之家为核心的小家庭增多,年轻人脱离了老人,对于家风的传承也就减弱了。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熟人社会的瓦解,让家风的评判作用大大的削弱了,你什么样的家风,也只有和你密切接触的朋友知道,我们对于自己家风的关注也减小了。

现代社会孩子们过早地离开家庭,走进学校,与家人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受家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学校教育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分数评判教育的好坏。不利于孩子从家庭接受家风的传承。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振家风,让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人?

家风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一环。家风是家庭的风气,成年人的人格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更影响着孩子 1 的成长,好的家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正面影响,不好的家风则会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尽量减少负能量对孩子的影响。想想,如果父母亲经常打麻将,那么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难免会染上这样的陋习。如果父母亲较为懒惰,孩子长大后也会显得很是懒惰。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这句话不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家庭的风气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高度重视家风的建设。

家风建设,要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的建设,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栋。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到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训,不一而足。家训大都是父辈对孩子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父辈的学识修养,也能窥见父辈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殷勤期望。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营养剂,今人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建设家风,不应该忘记传统文化的源头之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文化中关于家风的内容传承好、发展好。

家风建设,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习总书记为我们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需要培养好中国梦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从娃娃抓起。培育好的家风,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好的家风,长大后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建设家风,要 2 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父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父母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我们把财产留给孩子,并不是对他真正的爱,也并非真正地对他好,相反有时候太过好的条件,还会让人产生惰性,让他失去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只把财产留给孩子,而没有好的品格传承给他,可能会反而害了他,就如前些时候网上传的一些明星大腕,十多岁的未成年孩子,就让他开豪车,让他有一种优越感,让他觉得有一个好父母,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反而害了孩子。有的父母,为了积累钱财,不惜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甚至违法犯罪,这样为孩子积累财富的同时也把坏的人品传承给了孩子,这也就毁了自己的一生和孩子的一生。

香港商人邵逸夫,前半生努力挣钱,后半生努力慈善,几十年中以每年一个亿的力度做慈善,见证了作为一个人的勤勉和善良,进取和仁爱,这样成功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材,就是无穷的力量,会在他的家族中长传。

比如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比较直接。他们说,你和什么人交往都要交朋友,但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这一点是严格规定。我常对侄子侄女说,放学后要自己背书包,自己拿水壶。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爷爷、奶奶以及所有长辈。所以说,家教传承是很细致,很具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样,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面,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了。我们的老人在家庭里不在第一位,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孙子是第一的。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还没上桌,小孩子就在碗碟里“翻江倒海”了,一看就是没素质没教养。对于这些,当前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慢慢明白了。所以说,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特别不容易,孩子在家里能养成这种习惯,在社会上,他自然也就会有一颗谦让的心。

清白做人,诚实做人,勤勉做人,让自己的家风传承下去,不仅让你的孩子受益无穷,也会让你的子子孙孙受益无穷,最终让你的家族成为有传承的人家。

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六

努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

株洲市人民检察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着眼检察队伍的思想、能力、形象建设,全面提升了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执法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官肖玲、张展,“全国十佳反渎局长”朱四平、“首届湖南十佳检察官”王友武等先进典型,醴陵市院被省文明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茶陵县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院并被高检院记集体一等功。

一、以确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为重点,打牢干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公正执法的根本前提。执法理念,是执法工作的先导,是执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存在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都与执法理念上出现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等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课堂、论坛、专刊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

神。把畅通民生诉求作为弘扬法治文化的重点,要求干警树立公正理念、效率理念、人本理念、程序理念,恪守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把公正执法不折不扣地贯穿到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通过建立阳光台、开展举报宣传周、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强化首办责任制、开展下访巡访活动等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注人民群众诉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通过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缓解民生诉求矛盾,破解民生诉求难题,形成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检察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五年来,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了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监督纠正了各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执法、司法行为。查办了樊甲生、万善志、陈新年、赵金榜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大要案件,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3亿元。涉检进京上访继续保持零记录,市院控申举报接待室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市院反贪局被评为全国先进反贪局。

二、以特色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干警良好的职业道德

株洲是建国后的新型工业重镇,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陵,有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的炎陵、茶陵,形成了独特的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的炎帝文化和星火燎原,坚韧不拨的红色文化。几年来,我们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坚持用株洲特色历史文化激励和鞭策干警净化思想,涤荡灵魂,培育干警勤俭朴实、艰苦奋斗、敬业爱岗、执法为民、服务大局的职业道德。一是建立分类教育基地。在炎帝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茶陵建立红色政权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醴陵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网岭监狱、茶陵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每年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干警前往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接受洗礼和熏陶,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时代集团、中国南方株洲电力机车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冶炼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对口联络点,强化干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二是做好典型引路示范。先进典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能激励广大干警以典型的力量去铸就人生。以先进典型为标杆,用典型所蕴含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去引路,能够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勤奋务实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五年来,我们先后推出了2名全国模范检察官,1名全国“十佳反渎局长”,1名全省“十佳检察官”,6名株洲市平安卫士等先进典型。今年,又在全省政法系统推出了石峰区院副检察长陈平等先进人物。通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干警争先创优的自觉性、主动性,营造出一种“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风清气正的环境。五年来,株洲市政法“11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89110”的投诉平台对检察机关的投诉均为零纪录,炎陵

县院连续30年无干警及家属受到纪律处分。

三、以促进业务和队伍建设为目标,培育干警和谐的团队精神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是检察工作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因此,我们紧扣政治建检、业务兴检、文化育检、机制活检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筑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和谐团队文化,明确提出“全市一盘棋,比学赶帮超,发展论英雄,个个扛大旗”的团队文化核心理念。在团队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打造责任型团队。通过开展“检察为我筑舞台,我为检察添光彩”、“我与检察事业同行”等主题讨论、演讲活动,牢固树立大局观,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干警形成“我强则团队强,团队强则检察工作强”的共识。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将对各基层院的考核分解到基层院的各个部门,对市院机关各部门的考核细化到每位干警,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是主人”的层级管理和考核模式。二是突出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市院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各基层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普遍建立学习奖励等制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市广泛开展了练兵比武、演讲征文、检察长论坛、专家讲座、网上学习、案例点评等一系列活动。

今年又在全市检察机关组织开展“正理念,强素质,促发展”的读书活动,引导干警立志、读书、成才。再次是狠抓教育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续职教育、业务培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引导干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习和工作良性互动,个体和团队全面进步。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已有16人获硕士学位,有10人在读硕士,1人在读博士;近五年来,有 73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占参考总人数的31.9%;在近三年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中,成绩稳步上升。三是突出打造和谐团队。市院作为基层院建设的一线指挥部,对基层院的文化建设既提出整体要求,又不强求千篇一律。一方面实行市院领导对口联系基层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并通过对基层院巡视、干部协管和参加民主生活会,促进基层院班子和谐;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实际,贯彻和谐理念,实施个性化指导,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发挥先进院的引导作用。

四、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为了提升文化品位,陶冶干警高雅的个体素养和人文情操,我们从三个方面积极营造舒适优雅的人文生态环境,一是狠抓了“两房”建设规划。2002年,高检院下发《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后,我市两级检察院抓住机遇,立足现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启动“两房”建设工程,从选址、设计到建设,始终贯穿体现庄重、大气、实用、兼具现代化特点和超前意识的检察建筑特色。通过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达55700多平方米,总投资1亿余元。二是狠抓了办公环境布置。本着节约、实用、美化、亮丽的原则,市院和9个基层院先后逐步完善了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室;邀请书画名家将体现检察工作特色的法谚法语、名言警句用书画艺术形式对办公场所进行美化,营造出高雅、严肃、活泼、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石峰区院建起了供干警工间休息的咖啡屋,醴陵市院与市纪委联合建立了醴陵市廉政教育基地。市院机关配套建立了室内外运动场地,对草坪隙地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市院和6个基层院均被授予园林式单位。三是狠抓了人文环境优化。为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检察文化氛围,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和摄影、美术、书法展览等活动,重大活动和节日组织干警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学、礼仪知识教育,提高干警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市院创作的《巍巍中国检察官》乐舞说唱节目,参加了省院和株洲市的文艺汇演。近三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有4件影视、新闻作品荣获金鼎奖。

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较长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内在精神秩序和特有精神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校长远发展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外化为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师德、办学传统等。社会主义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要逐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提升规范引导以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加强师德教育以积极开展教风建设,严格养成教育以大力开展学风建设;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要弘扬“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树立优良传统,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还要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校训精神,以简练直观的形式引发广大师生的共鸣,由此透射学校自身的感染力、凝聚力,陶冶和启示一代代师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把握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直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教师队伍的引导作用,建立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内容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发掘先进典型以鼓舞青年学生,拒绝教育教学中的教条主义,拒绝依赖灌输式教育和应试化考察,让广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构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学校角度,在于科学统筹、全面推进。首先,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要实现学校规章制度与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契合,注重各项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推行依法治校,构筑法治校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时代的变迁与实践的检验为依据,使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得以完善和创新;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之前要进行深入的调研,确保制度实施的持续性与实效性。第二,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民主性与透明度。要坚持自由、平等的基本制度价值,各项规章制度应尽量反映广大师生的合理需求,从制定到实施、从各环节到全过程都应有广大师生的参与;要鼓励各级党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团体的重要作用。第三,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从物质上予以支持,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客观公正,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广大师生角度,在于遵守规范、有序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对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整套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的行为规范模式。教师群体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多重任务,是道德、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其言行具有重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所以,广大教师应主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广大学生做好榜样;同时也要以积极的参与意识,投身到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中来。学生群体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属于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者和自我管理者。广大学生应主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主动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要求;也要以主体意识参与到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当中,表达自身合理诉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培育高校校园行为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必须探索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寓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充分结合当代高校的实际,坚持以师生为本,坚持以服务师生、育人发展为目标,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师生喜闻乐见、贴近师生实际的创新形式,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例如,在学术科研方面,“知名学者讲坛”、“学术活动月”、各类读书沙龙和征文活动等,都可以促进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在文娱体育方面,“校园好声音”、“校园创业大赛”、“校园美食节”、“迎新生、送老生晚会”以及各类运动会和球类比赛等,都是满足广大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在日常生活方面,“普法教育周”、“心理健康月”、“寝室文化节”等都是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类主题的大学生社团日渐成为寓教于乐、吸引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的重要活动载体。重视引导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倡各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也是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服务社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师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提倡广大师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如各类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学习考察、“支教支医”、“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把握了实践德育的导向,而且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价值,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不只体现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上,更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广大师生日常的行为举止、文明习惯都是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引领高校师生的行为风尚,引导师生在“知行合一”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打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内部及周边的物质范围的文化层面,涵盖了教育、科研、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物质构建,同时赋予其文化内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和物质载体。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以最直观的形式反映出高校的办学实力、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也映射着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风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推进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打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应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统筹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内部环境及校园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校园内部环境是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场所,良好校园内部环境可以起到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校园内部环境建设要注重生态化,依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景观文化,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广大师生感悟美、沐浴美、内化美;校园内部环境建设要注重人文化,对教学楼、宿舍区、食堂等重要设施的建设要围绕师生需求,对图书、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教育资源的更新要跟紧时代潮流,统筹图书馆、演播厅、微机室、体育场等的建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校园内部环境建设要注重品牌化,打造标志性的景观和建筑,构筑独具特色的且彰显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标志性文化,树立起学校的文化标签。校园外部环境是一所学校在其所在城市内的总体位置和周边环境,随着校园开放性的日益凸显,校园外部环境对广大师生的影响也日渐显著。校园外部环境建设要注重与商业区、卫生医疗部门、校外实践基地的联系,并通过政府支持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交通手段;校园外部环境建设还应避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社会风气和道德形态的入侵,如抵制违法物品的销售、非法娱乐项目的营业,保持校园周边环境的纯洁度。

第二,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宣传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园网、条幅、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台等宣传阵地的建设,打造一批整齐有序、制作精良的专题栏目,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着力宣传校园内外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楷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用先进的典型鼓舞师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网络信息为基本形态,以高校人群为聚合点的地域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延伸和拓展。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深入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领域,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的重要渠道,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深刻的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亟需拓展的新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内容的先进性。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利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官方微博、学校网络服务平台、移动网络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建立高校校园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的网络文化。同时要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错误思想言论的传播和社会负面消息的扩散,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文化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思想理论的制高点,构筑起高校师生共有的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近年来,不少高校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校园BBS等师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提升管理的规范化。首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有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机构,要由校领导直接分管,且由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党办、校办、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网络信息中心、保卫处以及其他相关学院单位都应纳入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当中,对经费、资源、人员等进行全方位的支撑保障。其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有严格的约束及监控机制。学校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严令禁止非法信息的传播,严密监控非法信息的发布,遏制网络反动言论,打击网络色情暴力,切实加强公众监督,尽量预防、遏制和消除网络对于社会、对于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弘扬校园风尚,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加强机制保障,构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促进知行合一,培育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化环境育人,打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优化信息平台,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路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紧密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領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重大问题作出的鲜明回答,也是着眼于当前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作出的一项战略思考。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公路职工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为推动公路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真正得到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一元指导地位。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实践印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惟一正确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寄托着广大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励着人民满怀信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柱,它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伦理道德的统一体,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适应现阶段人们的道德实际,又引领人们荣辱观念的提升,是社会的稳定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政治保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了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并分别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政治保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把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放到突出位置的治国方略。

二、把握公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公路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文化是指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在民族传统、时代特征和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敬业精神、行为准则。作为公路文化的内在结构,公路精神文化是公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公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它引导职工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为公路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

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公路人创造出了丰硕的公路文化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为主要精神的“铺路石”精神,有“以路为业、以班为家”的雀儿山道班式的“护路神”精神,有以“路要久”为寓意的黑龙江省“6 ·19”养护工人节,有包起帆、许振超、陈刚毅、陈德华等时代先锋,有全社会民众发自肺腑并响彻大地的“要想富、先修路”的心声。此外,在依法治路进程中,出台颁布了《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依托公路精神文化和“学树创”、“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等实践载体,公路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世界的奇迹:在“死亡之海”架上沙漠彩带;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合宁高速公路在抗洪救灾中被称为安徽的“救命路”;在公路文化的鼓舞下,公路职工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战胜了百年难遇的冰雪灾害;公路里程、密度、等级跻身全球前列,公路“窗口”成为宣传公路文化的名片,等等。

建设公路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性。两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核心是为实践服务、为现实服务;主线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本要求是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鲜明特征表现为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最终目标都是团结动员人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由此可见,公路行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赋予了公路文化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路文化建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我们国家和各地区、行业和单位精神文化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其包含的四个方面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路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密切结合公路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职工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状况的实际,落实和体现到公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具体地说,应努力做到把握一个主体、弘扬一种精神、树立一个理念、加强一个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路文化建设要把握公路一线这个主体。公路一线泛指公路工程建设、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治超工作、收费站等直接接触社会的岗位。公路文化来源于公路一线,也影响着公路一线。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公路一线职工约占公路系统职工总数的80%。是公路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创造公路物质文明财富的主体,公路一线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文化生活、队伍素质,代表着整个公路行业的形象。公路文化要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就必须在建管养生产一线推进。坚持公路一线的主体作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具体体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路文化建设要弘扬“铺路石”精神。国有国魂,军有军魂,路有路魂。公路职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孕育出的“铺路石”精神就是公路的灵魂。它是公路行业各种精神因素的凝结和融合,是公路建、养、管主题工作的一种无形“资源”。通过弘扬“铺路石”精神,使广大公路职工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使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路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公路职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根本,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不断启发人的自觉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职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追求先进的思想,追求完美的价值目标,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以人为基本,做到关心人,帮助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适应群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用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第三,要以人为资本,做到开发人,鼓舞人,努力激发人的创造性。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以此感召职工。

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九

[提要]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大学应当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共识,引领当代大学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培育出的大学精神,统领着整个大学的思想文化,必然能坚定有力地引领大学思潮。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大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本身及其群体的特殊性:广博的知识存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思维敏捷深邃,富有创新意识,敏感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思潮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及大学师生这一特定群体里激荡变幻,自然而然地形成大学思潮。大学思潮是社会思潮在大学环境的延伸,是社会思潮在大学环境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大学应当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共识,引领当代大学思潮。

把握体系内涵 提供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很明确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简要来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树立一弘扬”的实体内容,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就能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方向保证,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目标指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精神支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为引领当代大学思潮的道德基础,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思潮中的引领地位。

培育大学精神 抓住关键环节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大学经过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它存在于“大学人”精神世界中,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经过大学的文化熏陶,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各种各样的大学思潮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反之,大学精神也能够对大学思潮起引导作用。大学精神是需要塑造的。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不同,所形成的文化特点也会不同,大学精神难免各有所异。因此,一所大学应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办学理念、校训精神等为载体,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高等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这样的大学精神,必然在形形色色的大学思潮中起到坚定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住大学精神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突出这个主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这一大学精神熏陶出来的人才,怀有共同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样是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中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相互交融,有利于确立正确的、科学的大学发展尺度、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大学广大师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形成推动大学学术创新、思想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铸造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必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风气。二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师生的基本道德,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之中,渗透到大学规章、学术规范、学生守则、师风学风等具体行为规范里。三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融入现代大学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铸造培育出的大学精神,统领着整个大学的思想文化,必然能坚定有力地引领大学思潮。

渗透校园文化 多种措施并举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我们应更多地借用校园文化的力量――导向功能、育人功能、规范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握当代大学思潮多变特点及其与校园文化的密切关系,多管齐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的渗透,让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并形成规范与习惯。

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复杂多样、正确与错误并存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主动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艺术地融入大学文化、环境及校园各种活动之中,使广大师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滋养滋润,从而坚持正确思潮,抵制错误倾向。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利益多元、来源混杂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针对性,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吸引力,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孕育正确大学思潮的优良校园文化土壤,使大学思潮多以积极面引领社会思潮。针对当代大学思想传播迅速、互动便捷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实效性,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文关怀维度,通过运用各种形式使校园文化对大学思潮产生正面影响,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要求,渗透校园文化,引领大学思潮。针对当代大学思潮开放交流、易受国外影响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校园文化的艺术性,加强对当代大学思潮的研究和辨析,建立健全经常有效的、畅通的、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培育善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思潮之间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知认同践行 助推全面发展

我省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起培养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由于知识和人才密集等特点,我省高校同样是我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我省思想最活跃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省委高度重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我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关注政治,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理想信念坚定,安心教学,努力成长成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高校师生思想政治领域呈现出活跃、复杂的状况。高校作为培养和引导一代青年茁壮成长的重要阵地,要自觉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切实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抓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推进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

10.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法院文化建设 篇十

许建兵

忠诚、公正、廉洁、为民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当前,人民法院在深入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为指引,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造浓氛围。

一、提炼精神文化的纯净度,进一步彰显忠诚的政法本色

审判权是执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党员干警的“本正色纯”是司法工作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要求。法院干警要始终保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的正气,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关键就在于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干警的政治头脑,引导纯洁的司法行为,打造纯洁的法院队伍。法院精神是法院文化的DNA,是法官的精神家园。因此,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牢牢依靠精神文化这一依托,以人文精神养成、人本思想塑造、人道主义关怀为追求,有效增强法官的团队归属感和职业尊荣感,为法院科学、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渲染行为文化的亮泽度,进一步强化为民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就是要在法院行为文化中对党员干警的群众观念再教育、再强化、再考验,坚决抵制特权思想,确保每一个党员干警能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司法、服务和管理。在司法实践中,根本上说就是党员干警要真正在接地气、知民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司法为民的时代号召中争先进、作表率、树标杆,将为民理想落实到行为文化的务实境界中去。法官要在为民司法的理念上积极转变、在司法能力上努力提升,更需要在举措上寻求创新,不断在服务群众的水平上提档升级。

三、打造法律文化的透明度,进一步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所在,也是法律文化的核心所系。要引导干警牢固树立依法、公正办案意识,提高正确理解、把握、运用法律和政策的能力,注重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高度统一。要狠抓司法能力建设促公正,通过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激励干警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要狠抓司法作风建设促公正,扎实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全面落实惠民利民便民政策,主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狠抓司法规范建设促公正,注重从机制构建、制度完善方面强化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和《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努力克服司法作风上不严谨、不及时、不规范、不文明、不公正现象。

四、打造廉政文化的厚重度,进一步严守廉洁的基本操行

廉政底线不保,一切都是徒劳。只有每个干警都干干净净,人民法院才能阳光透明。要引导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肃教育、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密监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强化审判管理、业绩考核、涉诉信访、纪检督查、内务管理奖惩制度,发挥其褒扬与批评、警示与问责功能,努力遏制不廉、不公行为。狠抓中央政法委“四个一律”、最高法院“五个严禁”的贯彻落实,以铁的纪律维护法官队伍的纯洁性,努力塑造平民法官形象和“以廉为荣、以廉为本”的文化氛围。

(本文作者系东台市法院院长)

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十一

本文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述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校园文化管理,确保校园文化可管可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突出校园文化的价值主导,以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文化活动,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管理,确保校园文化可管可控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多元文化深刻交融的时代趋势,校园“主旋律”文化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管理,才能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和思想引导力,使之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制定校园文化管理相关政策

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之中。高职院校校园内标语审批管理、校报学报网站审核管理、宣讲活动内容审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审批管理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统一,确保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中负面思想、负面言论的监控和引导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以宣传处牵头,组织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舆情研判小组,在全面、广泛、真实地搜集汇总舆情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进行定期研判,应对和处理舆情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突出校园文化的价值主导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纲领,通过“三进”(即传统文化进课堂、心理咨询进公寓、读书文化进寝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以及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精心编写“国学”教材,分发到各个班级,并在经济与金融管理系开办“国学试点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加“诵经典,扬国粹”比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倡导“日背一句,周行一善”将《弟子规》《孝经》等传统经典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学院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走廊设置传统文化展板、专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每天穿过“传统文化长廊”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文明风尚的滋养,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的勉励和熏陶。

(二)心理咨询进公寓

心理咨询是掌握学生意识观念和思想动态的最直接途径。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将环境优雅、功能齐备的心理咨询室设在学生公寓内,依托寝室架构进行观察、谈话、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等活动,较早地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矛盾冲突,构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每栋公寓楼设有心理辅导老师,每個寝室设有心理委员,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培训辅导。近三年来,有4000人次以上的心理委员接受了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累积培训学时超过120小时,形成了训练有素的心理教育队伍和较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同辈教育体系。

(三)读书文化进寝室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如是说。为了激发学子读书热情,学院联合新华书店、汉唐书城等商家以寝室为依托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即学生从书商处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以寝室为单位在学院图书馆办理借阅登记,图书馆针对学生选走的书籍与书商办理结算手续。

此外,学院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互动式学习和生活空间——在每栋公寓楼内设立“读书室”,为学生提供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读书学习的便利。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文化活动,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落地生根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通过打造精品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下,师生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主题团日活动常态化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举办以“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现已形成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常规化主题团日活动。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歌咏征文、知识竞赛、影片教育等形式的主题班会,微博大赛、演讲比赛、诵读经典等形式的主题竞赛,校园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的课外活动,身体力行,用心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善美,在实践中长才干、作贡献,弘扬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二)艺术展演活动多样化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精心组织、积极举办摄影作品展、手工艺作品展、微视频大赛、话剧大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展演,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艺术形式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艺术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熏陶。特别是微视频大赛和话剧大赛精品文化项目的打造,使师生身临其境地诠释了爱国情怀、社会良知、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而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之所在。

(三)实践体验活动常规化

1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十二

一、新媒体时代师德的丰富意蕴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 但其内涵比职业道德更为宽泛, 且更具觉悟性和抽象性。师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守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 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包含教师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诸多内容。“教师如烛, 师德如光”, 师德是社会道德的标杆, 高尚的师德是立师之本。师德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时代在进步, 师德的内涵也要随之得以不断扩充与丰富。从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到大唐时期文人韩愈的“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再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每个时期的师德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师德的主要局限性是突出封建宗法性, 现代意义上师德影响力包括人格、知识、意志和情感四种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当前师德建设的生长点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基础之上, 又融入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突出体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立国、兴国、强国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孟子曾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事业发展目标。司马光也指出:“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成型的关键时期, 教师群体的言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新媒体语境中高校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树立“厚德从善、止于至善”的职业理想, 与时俱进, 积极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将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业奉献作为新时期的师德要求, 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师德现状与问题探讨

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师德状况良好。作为社会道德与伦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师德是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 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出现了价值缺失、拜金主义横行、功利主义泛滥的情形, 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师德缺失”的现象, 例如:重物质轻精神;重人情轻规范等。一些教师还存在职业道德认识模糊、敬业意识淡薄、职业行为缺乏纪律观念等问题, 影响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崇高地位。造成师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包括教师工作评价、考核指标等体制建设层面的因素, 也有个体放松、慎独修身的因素。首先,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格局多元化, 一些人对事物认识具有盲目性与肤浅性, 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其次, 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借助网络进行传播, 对人们的原有价值观造成冲击, 部分教师在利益面前,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利影响, 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一切向“钱”看, 以教谋私, 欠缺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再次, 当前社会存在着一些官员行贿受贿, 进行权钱交易, 贪赃枉法的非法行为, 这股腐败之风对师资队伍的侵蚀导致部分意志薄弱的教师降低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影响了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最后, 部分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不重视有关师德的考核也不利于师德的建设;一些青年教师因面临着房贷等巨大的经济压力, 难以专心于业务素质的提高, 也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三维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柱, 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师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人为本”, 以尊重、关爱为核心和基石, 以教师素质养成为重点, 从理想的教师人格塑造、师德制度化建设、校园师德氛围营造这三个维度不断扎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具体归纳如下。

1. 积极构建理想的教师人格

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以及奖励、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被寄予社会道德楷模的期望。品德、知识、教法与言行构成了教师人格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其在个人行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 这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诸领域, 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前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弘扬高尚师德, 践行师德规范, 积极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传播知识与追求真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基本指向。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 欢迎学生诘问, 故能培养出“七十二贤人”。疑旧求新的精神丰富了师德的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 知识呈几何级数倍增。信息的水平化传播使得在一些领域, 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挑战, 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 学贯古今, 融会中外,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培养淡泊高洁、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优良学风和忠于职守、乐业、勤业、敬业的态度。积极学习包括新媒体技术在内的最新知识, 将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统一,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起到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 在知识理论学习和道德培育层面引领学生的发展, 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无私、深厚和广博的超越血缘亲情的“爱”无疑是师德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体语境中, 处在价值观形塑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急需教育与引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自觉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学生自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从教本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从单一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互动双向型教学模式转变, 构建基于主体间性意义上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2. 加强师德的制度化建设

制度是组织化、规范化的保证, 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一套约束体系, 成功的师德建设当然也需要卓有成效的制度保障。制度的遵守能够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有利于形成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唯有在道德培养与制度建设的相辅相成中师德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 师德的培育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养成教育, 另一方面也应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引导高校良好师德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师德建设的培训机制、组织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具体来说,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师师德评价制度, 健全高校师德管理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避免随意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 使教师做到认真对待日常教学工作, 尽职尽责。在教学环节中做到授课前认真准备教案, 授课中着装得体、仪态端正、言语规范, 授课后及时反馈、总结,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制度可依, 以制度保障师德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呈现。同时, 应从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 敦促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 规范高校教师科研工作, 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学术检测体系, 制止学术不端行为, 在科研工作中突出师德要求。此外还应注重师德培训, 将师德培训制度化、长期化,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网络远程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3.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高尚师德氛围的营造

1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十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他的行为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缅怀他,他的奉献更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他。在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我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联系社区看望帮扶联系困难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并举办了以“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奉献美德”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使我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专门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曾经鼓舞了一代中国人自强进步。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学习雷锋的事迹,唱着雷锋的歌长大的,雷锋精神对我们不陌生,很博大,内涵非常丰富,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了雷锋同志的公无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功利化、物欲化的时代,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如今的社会,雷锋少了,雷人多了;钉子精神少了,钉子户多了。对于雷锋精神,甚至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学雷锋”,一直在挖掘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却似乎越挖掘越研究越迷茫,不知该学他啥。

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精神的第一位,是对党、对国家、—1— 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四是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进去、要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推崇。

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事实上,雷锋精神的化身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像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女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他们心中只装着国家,装着人民,为工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那些为抗洪救灾、扑灭大火、舍己救人而捐躯的年轻指战员、武警官兵,他们也是雷锋的精神化身。雷锋一生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但是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将人们都觉得很平常的事坚持得做好。扶老携幼、扶微救困、认真学习、爱岗敬业,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如此雷锋精神方才显得自然、朴实、无华。我们的工作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事业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学雷锋不应该只是喊口号、贴标语、摆阵势,而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将学习雷锋精神化为自我的行动并切实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1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十四

我们一代又一代总是在老生常谈“雷锋精神”,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继 承,去学习,去弘扬。自我们从可以记事的娃娃起,我们的老一辈都会在我们身边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们去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雷锋精神的人。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这样的人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雷锋精神是虚的,模糊的。虽然它的确存在,然而我们摸不着。直至我们慢慢长大,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就明白了“雷锋精神”是可以看得见并去付诸行动的。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而在当今时代,雷锋精神则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那便是: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敬业爱岗、集体精神以及钉子精神。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解读雷锋精神,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层面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同当年鲁迅先生说的“凡是愚蠢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年,我们总在新闻报纸或者互联网上看到一些有关社会道德的话题。不难发现我国当今的社会出现了价值观与信仰的危机,功利观念的普遍化以及道德缺失情况严重凸显。这一个个问题浮现于表面最直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诸如,苏丹红鸭蛋,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注水猪肉,文凭造假,老人跌倒没人扶,开车闯红灯打警察等等等......前文我也说过老人跌倒没人扶,就这个问题,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句话确实鼓舞了许许多多想做却不敢做好事的人。然而真正让我感到任重道远并痛心无奈的一件事却不是北大校长的“撑腰体”。

虽不是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但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我还记得那个现场视频中,一个老人骑着三轮车因道路崎岖不平翻车落入山沟,摔得满头是血,腿部被三轮车重压无法动弹,他就着那别扭的姿势在那里痛苦呻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人的声息越来越无力,然而路过的车辆或人们却没有想要去救助这么一个可怜的老人。因为他们担心的,就是我们大家所担心的,担心扶老人被讹,担心被讹找人拍照,担心拍照被拒,被拒民众更担心,更担心被讹和被拒,一直在那恶性循环。幸好最后还是有个年轻男子开着手机录像先确认老人的伤势不是他造成后再扶起老人。看到这一幕,我又是欣慰又是忧心忡忡,为什么人们不能够互相信任呢?这简直是人性在狠煽我们耳光!

在我对这个不能毫无顾忌做好事的社会产生了伤感和无奈时,一位正在事业的道路上努力打拼的姐姐告诉了我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孤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日月星辰,草浪虫鸣。姐姐提高了警惕,在寒风中瑟索地走着,然而就在这时,后面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车上载着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他们突然开到了姐姐的后面。这时候,我们都会想,是不是要发生一些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姐姐也不例外。她紧紧捏着手提包,高度紧张导致她身体僵硬,眼神死盯着这对夫妇,脸上难掩不安。只见那对老夫妇憨厚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他们也知道自己唐突,对着姐姐说了一句:“姑娘,这条小路太黑了,不安全,还是走大路吧!”姐姐听到了这句话呆愣在原地很久很久甚至不知道那对夫妇是什么时候开车走掉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感到绝望,更不能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本就存有的善心感到失望。我们现在的确有许多道德缺失的事件在发生,甚至影响了一些人不敢去大胆地做好事,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需要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有爱的社会,让我们的群众变成一群善良有爱的人。

1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十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理论命题和战略任务。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 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离开它的主导,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甚至滑入“西化”陷阱。当前伴随森工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林区职工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与多变的趋势, 这对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森工全面实施的“四八四三”长远发展战略中着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完善的社会体系等四大体系, 又将繁荣的文化体系做为重要的内容提出来。

有人说, “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 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以此来引领森工文化建设和发展,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森工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建设提供的目标指引。

二、森工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森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 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文化理念由浅入深不断拓展, 文化品牌由小到大进一步推广,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各项文化事业取得突出进展。“十一五”期间, 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 森工文化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以“倡四好、讲四德、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和纪念治危兴林二十年、实施天保工程十年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森工发展建设成果展。创办了“全省森工要闻”电视新闻节目,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了生态文化建设, 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森工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 按照总局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 改革创新, 团结奋斗, 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文化事业也实现了新的发展。主要有: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在各大媒体刊播森工新闻报道800多条, 在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网、亚洲卫视等11家境外媒体宣传介绍森工, 精心推出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总结“天保一期”、启动“天保二期”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选树了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新时代形象的先进人物, 凝聚了干部职工的力量。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森林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生态文明基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了覆盖林区、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

2.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国家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 长期以来注重文化事业发展, 普遍兴建了森林公园、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名人纪念馆,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不仅包括设施环境、文化场所的建设, 更应包括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建设。结合目前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 森工林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并不平衡。如何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林区文化是我们林业广大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天保二期的实施和森工总局“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的确立, 都为林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也对林区文化事业进步、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林区当前实际来看, 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阻碍和制约着林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进步。如何通过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更好的推动林区文化事业进步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多层次联动作用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思路, 加强引导, 把文化制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林区建设的整体规划, 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监督制度和机制保障, 大力推进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 新闻、网络、媒体, 上下联动, 党、政、工、团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实现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形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联动效应。

二是由于客观条件制约, 对文化设施的持续不间断投入存在一定困难。林区的文化场馆和设备设施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 一些林业局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还只能在露天场所和春夏季节开展, 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同时, 林区的地处偏远, 先进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地共享。尽管当前各类平面媒体和电视、互联网已经大规模普及, 但林区特别是山上林场地区,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文化宣传没有深入挖掘和开展。

三是文化活动质量需要提升。现行开展的文化活动有些限于局组织的重要节日系列文体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 公共文化还有待加强建设, 缺少高质量的文化精品, 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不能更多深入到林区职工之中, 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林区特色的文化产业, 森工企业文化及特色文化产品开发需加强建设力度,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森工文化, 对现有的特色文化产品还要进行定位与打造。

四是林区文化人才队伍薄弱, 建设乏力。林区有着特有的文化, 多年的林区生产生活也造就了一批林区独有的文学艺术人才, 他们爱林区、懂林区, 能够创造出林区特有的文艺作品, 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 文化人才的培养还不够以及历史原因等, 导致这部分人或者外流, 而且年轻力量接续不足。

3.对策建议

一是价值体系应嵌入森工文化制度建设。

森工总局要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政策性扶持, 制定有针对性的林区文化政策。同时按照森工总局及各个林业局工作计划的安排, 对每年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专项工作都能够一以贯之的执行到位, 在组织局场两级中心组学习、开展“大赛”工作、配合教育局、团委、关工委等各部门组织学校活动等方面都能够把文化工作贯彻到位。建议上级设立文化发展奖励机制, 以此促动林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进步。

二是价值体系引领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目前森工已经组建完成了森工新闻宣传中心, 每周一期的《全省森工要闻》深受林区职工群众的喜爱和关注, 《要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建议像农垦一样成立森工的专属电视频道, 设立一些反映林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专题、专栏类节目, 用林区人自己身边的事来感染和激励林区广大职工群众, 让大森林文化能够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上级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森工范围内的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 并将优秀作品向省里和全国林业系统推荐。为林区优秀人才和作品创造更多的展示、提高和交流机会, 推动全林区文学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体系建设需深入融合。

各个林业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文化市场管理站以来, 一直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 对林区文化市场管理方面能够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全面管理, 但始终没有成立文体局, 没有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 一直以党委宣传部的名义开展文化发展与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建议上级统一森工各局文化管理体制, 明确文化体育局建制和隶属关系, 增加人员编制, 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 独立行使职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证。

四是加大对林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林区实情, 多方投入项目建设资金, 增加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 提高建设档次, 以满足林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抓好各类文化体育协会的建设, 制定好文化人才选拔、培育、引进的优惠政策, 在招揽外地优秀文化人才的同时, 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人才。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多为他们争取培训、学习、交流、演出的机会,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发挥更大的作用。组建林区文化人才库, 并划分相邻林业企业区域, 实现区域内文化人才有偿流动使用。

三、加强森工文化建设应着力做好的专项工作

1.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提炼企业精神, 设计建设企业文化标志、文化长廊、文化雕塑, 突出林区地方的文化特色, 努力提高林区文化品位。制定林区文化发展建设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

2.加强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十二五”规划,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广大林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服务。重点加强局址地区的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新建文化广场固定演出舞台, 加强各单位和社区的活动室、图书室建设, 加强山上林场 (所) 的综合文化站、林家书屋建设, 扩大林区数字电影放映的覆盖面, 购置电影放映车, 增加放映数量, 满足林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3.在林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挥林区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 积极培养、总结、宣传文化建设典型, 在全林区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4.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发展林区的文化产业, 利用林区自有优势,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重点建设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实现林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转变。

5.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从文化行政到文化服务的转变。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 完善林区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 净化林区文化市场。

总之、森工各级、各类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在日常各项工作中, 把林区文化建设同林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林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上一篇:寒假初二作文记叙文下一篇:小学生司法讲座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