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20篇)
1.《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一
家乡的变化小学作文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而今后的生活将会与网络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探索一种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作文教学的科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超时空特点,让学生动手搜寻网络资料库中的.作文素材,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指导学生习作并及时反馈,进行评议和修改。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为小学网络作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在:1、作文知识、能力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一定的习作活动主动建构和生成的;2、学生是作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3、作文课堂教学应按照“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四要素来组织,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4、强调丰富学习资源的自我发现,努力建立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并建立与此相应的作文教学内容体系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利用网络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展学生的习作空间,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进行写作和学习交流的能力。
4、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修改,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习作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设计思路:
采用活动教学,逐步实施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共安排三个教学活动:活动一为课前准备阶段,分散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写作素材;活动二为交流指导阶段,活动三为评议修改阶段,分别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进行教学。
过程预设:
活动一:家乡全接触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查阅图书资料、采访有关人员(善于发现学习资源、学会利用学习资源),以及上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的信息科技)了解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同时,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事实与搜集到的资料加以选择和整理并记录下来,完成下面的调查表。
2.《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总分总”结构
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来写。首总起,尾总结,相互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第2~5 节是分述部分,具体分写桥多、奇、美、乐四块内容,文章内容丰富具体。
先看文章第1 节的总起:“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作者用一个比喻句总述了故乡特点———河多。虽然没有写到桥,却写出了桥的必要性。
再看文章最后一个小节的总结“: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作者改编李白《秋风词》中的句子,吟诵作结,余味悠远,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也表现了故乡的桥的欣赏价值。
再接着,重点欣赏分述内容。文章第2~4 节的首句分别概述故乡的桥梁多、造型奇、桥名美的特点。三个小节的内容安排也是十分用心的。第一是“桥多”,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普遍事实;第二是“造型奇”,在观赏过一座又一座的桥之后,才会感受到桥的造型奇;第三是“桥名美”,桥名的由来和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都是文化,具有历史积淀和民俗传承,需要仔细体味才能感知,自然是要放到后面来写。这样的内容排序符合观察规律,值得学生摹写。
而文章第5 节,把家乡的桥描述成“乐园”。虽不直接表述桥本身特点,内容仍然与桥有关。文章用并列的句式写一组实例,描述了“因桥而乐”的情境,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起来。
从写法角度看,第2~4 节的内容描述了桥的“视觉美”,第5 节内容描述了桥的“感觉美”,表现人们对桥的喜爱。这分述的内容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写法,这样的内容组合和写法运用非常巧妙实用,可以引导学生体味。
二、课文中段落结构的“总分式”特征
《故乡的桥》第2~5 节,几乎每一节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其“总分式”结构与顺序使段落内容犹显丰富多彩。但是品析到具体段落,所运用的“总分式”结构又有细微区别。
第一种形式:总分例证式(分说的部分由“例证”组成)
比如文本第3 节,这一节写桥的造型,分为两层。第1 句为总说,第2、3 句为分说。分说部分,先举出“过户桥”和“单拱桥”两个例子来佐证:一例着眼于造型的“简单”,用“一块长石板、搁两端、连起来”三个短语说明用材、建造的简单;另一个例子着眼于造型的“漂亮、气派”,文章用“圆饼、大‘八’字、石狮子”等词语比喻桥洞、桥阶、石柱的视觉美。为了突出单拱桥的桥型之美,作者进一步展开联想:“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两个例子有轻重详略之分,这一节内容就生动灵活。
第二种形式:总分要点式(分说的部分由“要点”组成)
比如文本第4 节,这一节写家乡小桥的名称特点。总说句是“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其中“美极了”一词引出了关于桥名的四个要点:(1) 桥名有趣;(2)桥名由来;(3)字体各异;(4)桥名故事。层次非常清晰,适合学生仿写。
三、课文中长句子的表达之美
(1)内容具体的长句子。
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
这是第2 节里用两个短句组成的长句子。初读句子,觉得内容很简单,只要用“桥连着村村户户”的单句就可以了。然而经过对比阅读,发现短句子里写的桥,有简陋随便的感觉;长句子里写的桥,将乡村与乡村、人家与人家连接成一体,有纵横交错之美。
(2)意思完整的长句子。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这是第4 节里写桥名字体的一个长句子,由7 个短句组成。作者先用“有趣”一词总领,接着说明字体名称,再接着说明字体特点,最后说明字体的情趣。内容严谨,意思完整。
(3)描绘人物动作变化的长句子。
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
这段话中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了由桥取乐的情境,值得玩味。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从概括内容到复述课文(第1 课时)
一、揭题解题
“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作者故乡在江南,文章内容就是写江南的桥。以“故乡的桥”为题,能呼应课文结尾句“长相忆”的“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铺垫
解释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词语。)
网布、千姿百态、缀上去、飘逸潇洒、刚劲雄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整个炎热的夏天……捉到一对毛蟹呢!(要求学生边读边表演语句中的动词)”。
三、朗读全文,再概括内容
让学生各自出声朗读课文,品味意思。读完全文,选四五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一句话介绍故乡的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而且,此外”等连词,把这些句子连成一个长句子。
四、指导复述课文2~5 节
复述课文的原则:内容与原文相符,在语言形式、叙述口吻、内容详略上有变化。
形式一:用第三者的口吻来介绍,把“故乡的桥”变为“江南的桥”。复述可以这样开头:江南的小河长,小桥多……
形式二:简述课文。要求删去修饰的词句、联想的内容等,用简明的语言作具体叙述,保持原文内容梗概。比如说复述第3 节:家乡桥的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在两端就成;最气派的是单拱桥,桥洞和倒影拼成大圆饼;石阶缀成大“八”字,石柱上石狮屹立。
形式三:概述课文。将原文内容或情节作概括凝练,无须展开内容,无须描述情境,一般都用陈述句概括。比如复述第5节:家乡的桥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无论在桥头、桥坡、桥面,甚至在桥洞里,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五、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第二板块:模拟“总分”形式,学写段落(第2 课时)
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列出与《故乡的桥》相似的若干写作题目,比如:《学校考试》《马路上的汽车》《家乡小吃》《天空的云》……这些题目都是富有特点的常见事物。
课堂上,教师指导“总分例证式”和“总分要点式”两种结构,以课文第2 节、第4 节为例模拟写作。
首先,指导学习“总分例证式”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1) 整体学习第2 节的内容,根据总述和分述的内容,划分出两个层次。(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人家。如果……才怪哩!)
(2) 分析分述部分的两个长句子特点。(“桥连着……人家”是实例,“如果……”是假设的例子。)
(3)运用“总分例证式”结构写一段落。
接着,指导学习“总分要点式”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1)整体学习第4 节,根据“总分式”结构划分出两个层次。(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可装一条船!)
(2)选学分述部分5 句话,列出说明“家乡小桥的名称美极了”的内容“要点”。
(3)运用“总分要点式”结构,列出自己要写的内容“要点”。
(4) 模拟第4 小节的结构写一写。选择写得好的或不太好的文章当堂点评。
3.家乡的变化 篇三
在模糊的记忆里,家乡的过去与现在有天壤之别。过去的高安,街道狭窄,地面肮脏且坑洼不平,人们一踏过就溅起水花。街上的房屋陈旧低矮,往来的行人和车辆稀少,晚上街道上灯光昏暗。当时人们的经济水平总体落后,新衣服都成了再奢侈不过的“年货”了,“解决温饱”是人们的追求。
如今,一座座新颖别致的高楼拔地而起,原来窄小的、垃圾遍地的街道变得宽敞、洁净,大街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街道两旁的新路灯把夜市照得亮如白昼,闪烁的霓虹灯把街道渲染得格外浪漫,各种各样的商店比比皆是,店内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如今高安的交通非常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锦江河上三座新桥飞架南北,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人们生活富裕了,更加追求精神的享受,为了满足高安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城南新建了供人们购物、散步的步行街,城北建成了供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城墙”和广场。高安人们正用一颗博爱之心,“诉说着高安是我家”的浅显道理。
家乡巨大的变化使我感到自豪,我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了把未来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指导老师:胡海云
万老师点评
4.《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汉正从方方面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变化是感受不到的!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3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对家乡的过去,他们只能从长辈口中听说,因此,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真正激发他们的情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发展与进步,感受这些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感受家乡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本地教育素材,如武汉、学校以及各学生家庭等。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实可信,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能更好地激发其热爱家乡之情,调动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其次,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课前通过收集家乡的变化有关的资料,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汇报,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路
1.课前要落实课外实践体验:为了体会家乡的变化,在课前的预习指导中,我启发学生: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了调查的方法,对象,地点。接着我引导学生分配任务。
2.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因而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要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3.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后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为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家乡发展和变化的资料,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感受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感受这些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难点
感受家乡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武汉环境的新旧对比照片,以及人们生活变化的图文资料,制作成课件。2. 准备一些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老物品。
3、请同学的爷爷奶奶讲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风貌。学生准备:
1.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社区、点击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家乡武汉的变化,并了解父母业余生活做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各组的调查汇报,形式不限。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60-P63页内容,话题为“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4-P65页内容,话题为“家乡人的新风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播放新村小学校歌(学生可以和着一起唱)师:刚刚歌里唱到的是什么地方?对,就是我们学习的校园——新村小学。
2.师:我们每天都会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学习、游戏,你能给我们说说你走进这所校园时的感受吗?或是想用一个什么词或是句子来形容一下我们的校园?
3.师:你们说的都很好,我和你们也有同样的感受。可是,就在五年前,我们新村小学 的校园环境可不是这样的。出示几张新村小学以前的照片(操场、走廊、教室、课桌椅、)
4.学生交流感受
5.小结:同学们,其实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不止是校园变美丽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环境、我们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板书:家乡的变化)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校歌、校园环境入手引入话题,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活动二 交流互动,感受变化 1.环境变美了
1)出示江滩、东湖路、步行街等地方的旧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哪里? 2)师:现在它们变成什么样了呢?相机出示如今的照片。3)出示美丽武汉的城市视频。
4)小结:家乡的环境的确是越来越美丽了!(板书:环境变美了)2.生活变好了
1)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生活用品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出示几个物品,让学生猜猜它的用途。
2)师:改变的不只是这些生活用品,还有我们的生活条件!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住的房是什么样吗?(多媒体出示自家现在住房的图片)老师家原来的住房可不是这样的(出示自家老房子照片),将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家的住房有变化吗?是怎样变的?(将学生课前搜集的照片拿到投影仪上展示。)4)师:是啊,许多同学家的住房都变得高大、宽敞、美观了。我们的家乡武汉不仅是住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他地方也在变化呢!你发现没有?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5)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情况。
提示: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板书:生活变好了)
3.小结:同学们很善于观察生活。这就是我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武汉!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充满时代气息的武汉!(再一次播放美丽武汉的城市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沿革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感到亲近,产生认同,可以唤起他们对家乡深厚的情感。】
活动三 升华认识,热爱家乡
1.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拍摄的照片,我也切实感到了家乡的变化,也为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材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2.师:同学们看了我们家乡变化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小结:老师也真切感受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真切地说一声:“可爱的家乡,我爱你!”今天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大家可以改编一下歌曲的歌词来歌唱我们的家乡;或者用一首诗来赞美我们的家乡;也可以画一幅未来家乡的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这里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适时提升,激发学生为了家乡的明天而努力的热情,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9、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环境变美了 生活变好了 第二课时 家乡人的新风貌 活动一 回顾导入,关注新变化
1.师: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家乡武汉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实变化着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还有家乡的人也在变化!你看。
2.播放一组武汉人文化生活的图片,相机解说。(健身房健身、老人晨练、电脑培训班、普通话问路„„)
3.师:你身边的人们又有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把学生的关注目光引入到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化,导入简介明了,学习目标明确。】
活动二 增强感受,聊聊新变化
1.请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教室,介绍他们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情况。2.学生与家长互动交流。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问题,增进了解。【设计意图:发生在身边的熟悉的真人真事,给学生强烈的震撼。】 活动三 链接生活,童眼看变化
1.学习案例:《弟弟的奶奶》(制作成视频故事)师:刚刚案例中的奶奶已退休在家,可她还在学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呢?
2.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很多人的工作、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3.师:你们的父母在做些什么呢?请两组学生演一演。(提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4.师:你所知道的身边人又有哪些变化呢?
5.出示一组图片:
(1)健身房锻炼 教师在班上做统计:你知道你身边有熟人办了健身卡的请举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办健身卡吗?板书:追求健康
(2)法律咨询师:他在干嘛?你听说过律师这种职业吗?他们是干什么的?以前没有律师的时候,人们遇到这类问题解决了没有呢?相机板书:维护合法权益
(3)社区医院看病师:你们谁到社区医院看过病?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干净、便捷)你知道以前的小孩子生病时大人是怎么做的吗?(介绍迷信活动及造成的伤害)相机板书:崇尚科学
(4)农民上培训班师:农民就是种田养殖的,他们上培训班干什么呢?相机板书:学习新技术
师:除了这些变化,你还观察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5)小朋友的课余学习生活 小调查统计:你们课余都学习了些什么课外课程 6.交流:从上面一组图片中,你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连接学生的生活,运用收集整理、交流合作、对比发现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家乡的变化真大!】
活动四 启发引领,课外探生活
师:家乡发展了进步了,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自豪与骄傲。然而,这些变化有时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接着来讨论。
【设计意图: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板书设计
9、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5.《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五
近几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人们只讲究吃饱即可。现在,人们开始呼应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鸡鸭要吃现杀的,与要吃新鲜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现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家乡人的健康观念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乡人对穿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穿暖,而是要穿出个性,让衣服成为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
6.《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六
循着家乡的小路,我穿过大街小巷,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别提有多兴奋了!因为我跟着爸妈离开了家乡很多年了,所以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格外惦念。
想起小时候的家乡,泥泞的道路上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特别不好走,要是下雨,那更不好走,脚要是不小心陷进去,整个脚都湿淋淋的,脚很沉重,像灌了铅一样。以前人们乱扔垃圾,垃圾堆得如山,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家门口。村庄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却让感到陌生——昔日尘土飞扬的村庄,如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村路两旁摆放着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分类垃圾桶,人们把垃圾整理好,分类投放;山上茂密的树林茁壮成长,树上,鸟爸爸、鸟妈妈们正筑着幸福的鸟窝。小公园里,三五成群休闲的人们给公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天空中的蝴蝶像一个个窈窕淑女,在花丛里翩翩起舞。花坛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多么美丽的家乡啊!
7.《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七
在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再结合《一课一练》中资料卡以及课文后面“作家卡片”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巴金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让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画出巴金爷爷阐述生命意义的句子等,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想想巴金奉献了什么?他的生命开花了吗?并且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有感情朗读,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在默默地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着,最后,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让生命开花结果。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确实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感受到了“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都得不到”,深切地领悟了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抓“巴金爷爷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对巴金产生了爱,产生了感情,才会自觉地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导。
以“你读懂这封信了吗?”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和巴金爷爷对话,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迹。信中的语言并不难懂,中段的学生通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联系课前搜集的信息,应该都能从信中读懂些什么,或是巴金对祖国人民的爱,或是如何写作,或是关于奉献的道理,或是如何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去读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朴素话语中的真情和真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语。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点拨(如写作:听老师读,谈对句子新的体会),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开花了吗?学生交流巴金相关的信息,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对课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运用,巴金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说实话,我对巴老的认识也不多,仅仅停留在几篇散文建立的模糊印象。至于他的大部头,还没有认真拜读。为了备课,我查阅许多资料。沈从文先生这样评论巴金,“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迷信,后者增加痛苦。”“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读过法国革命史的人当然都会知道这种评论的意义。冰心:“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为人真诚,在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严肃专一,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这个评价和《家》《春》《秋》一起读,感觉将会更加强烈。萧乾:“挚友、益友和畏友”。萧乾特别说道:“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如果读过卢梭的《忏悔录》的人当然都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巴老逝世了,人们都在怀念着这位世纪老人。肃穆的挽联,奔走的人群,诉说着巴老最后的生命符号和轨迹,而字里行间流露着崇敬和感怀。我惊讶于一个人的离去会唤醒大众的视觉苏醒,让很多的艺术大师为之扼腕,更让多少青年动容。我震撼于他的悄然离去,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担负的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在生命的最后历程里,没有悲伤和绝望,只有奋起、进取,他改变的不仅是他的读者,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是巴金荣获2003年“感动中国”时的颁奖辞,不难看出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敬爱与怀念。
他走了,被病痛折磨几十年后终于走了,这对屡次要求安乐死的巴金无疑是一种解脱。对于巴金的死,我也不能说我没有悲伤,可是我的悲伤仍然为全中国封建大家庭里那些逝去的美丽而痛苦的灵魂:祭奠巴金,乃是要读巴金,读他的良知,读他的人格,读他永远和命运抗争的精神。
而我唯一要做的正是这一点。读巴金,薪火相传。
摘要:<正>许多次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都只留于匆匆而过,巴老的文字并未在学生心中留下什么痕迹。《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喜爱。这封信,语言朴实,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朴朴实实的情感。在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再结合《一课一练》中资料卡以及课文后面
参考文献
[1]蔡颖华.巴金《家》中“鸣凤之死”的叙事学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
8.《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八
这封信虽然不长,但是巴金老人的话语意味深长,理解与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需引导他们细读静思,笔者设计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而本学年度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有关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的诵读,让学生充分感知巴金老人的博爱、谦逊、奉献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沟通课内外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信中巴金老人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望。
一、走近文本,读“信”感知情感
1.板书课题。
理解:谁给谁写的信?
2.出示文题旁巴金爷爷的图像及他在信中的一段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3.生齐读,再指名读。思考:巴金爷爷的“这种感情”指的是什么?
4.生答。师引导:“这种感情”就是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无限的、无私的、伟大的爱。
师(板书):博爱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像和诵读这句话,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走近文本,体会巴金爷爷的笔尖流淌的真情厚意,初步感知巴金爷爷有着博爱的胸怀。
二、品读正文,体验浓浓乡情
1.师:自主练读课文1、2节。思考: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2.指名读句子。
3.出示句子: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4.讨论交流: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巴金爷爷浓浓的乡情?
5.填空:家乡的孩子们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想),多么(想)。
6.当我们用心感受了巴金爷爷那浓浓的思乡情后,相信大家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
7.生齐读。
小结:巴金爷爷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全中国的每一个人。2003年,巴金爷爷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设计意图:巴金爷爷把他对家乡的思念诉之笔端,自己有病,连写信也十分吃力,但他“终于”用意志支撑着回信,连词“多么……多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家乡孩子的爱和温情。巴金爷爷爱孩子们,孩子们更爱巴金爷爷。在熟读的基础上,用填空练习说话的方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走进文本,感悟款款深情
1.默读第3、4节,画出感动你的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读后说一说:这句话感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3.出示句子: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师(板书):谦逊
4.还有哪些语句也表现了巴金爷爷的谦逊?
5.出示句子指导诵读:(读课文要像说话那样自然一些,句子中间要注意停顿。)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谈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6.接下来谁愿意汇报,哪句话感动了你?
7.出示课文中第二幅巴金爷爷的图像及句子: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板书):奉献
8.辨析:“终于”一词可否去掉?
9.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怎样才能让生命开花结果?
①出示句子: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②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填空:只要我们为社会,奉献
,,,,我们的生命就会开花结果。
④出示小资料: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巴老家中有80多个书架、书橱,都排着满满的书,连家人也无法统计出具体数目。从1981年起,巴老就开始一车一车地往外捐,至今已经先后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其他地方捐出各类图书近3万册,期刊1万多册。
●巴老的一生中,他究竟为慈善事业捐出了多少笔款项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其家人透露,在巴老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们还以巴老的名义捐出了一笔2万元的善款。
●希望办的登记册上显示着以下一些数字:11年来,巴金托身边的工作人员或家人,以“李尧棠”的本名先后27次将其稿酬捐赠给希望工程,捐款总额高达565734元,其中1996年5月6日捐赠的一笔稿酬是3.4万元港币。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或默读,或朗读,读后思考并谈感受。让学生读而思,思而读,因为智慧在宁静中,在思考中。引领学生反复与文本交流和碰撞,逐步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悟巴金爷爷的款款深情。对小资料的浏览,更能增强学生对老人的景仰之情。加深对“奉献”和“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理解。
四、诵读积累,领悟殷殷厚望
1.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说:亲爱的家乡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我真诚地祝福你们。
2.生齐读。要读出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殷殷厚望和美好祝愿。
3.出示课文的歌行体变式,指导学生练习,配乐诵读:
我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
我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我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我们身上!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这段话既浅显易懂,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殷殷期望。这儿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要读得情感真切、声情并茂也不容易。此处设计了一个课文的歌行体变式,同时把课文中的第二人称(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诗歌的诵读,读出学生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五、迁移练笔,升华情感
1.师: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2.交流评议。
3.出示文中句子,朗声诵读。(略)
师总结:(略)
9.家乡的变化 征文 篇九
我的家乡在仙源镇羊久村万家沟山脚下。过去,这里贫穷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随着脱贫奔小康政策的落实,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爸爸说:“前几年,整个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道路凹凸不平,一遇到雨天,到处是泥泞不堪的景象,村庄里多是低矮的土坯房,也没有像样的商店,生活生产资料都很贫乏。”
如今,整个村每个组道路宽阔平坦,高大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处处林立,到处都有商店,店里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眼下,我们正在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创美好文明家园”活动,我们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楼窗明几净,操场周围绿树成荫……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让人心情愉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衷心祝愿我的家乡明天更加美好。
家乡的扶贫变化
我的家乡福同村,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之前,环村河道脏兮兮的,没有清澈的河水,没有欢快游泳的鱼虾。农闲时节,人们就窝在店里打牌,风气很不好。
现在,环村河道建起了休闲亭子和漫步长廊,河道边的稻田里还建起了人工湖,一片碧绿的湖水,满池欢快游动的鱼儿。还有那红砖铺就,点缀着迷人山花的休闲广场,人们在那里打球,练太极拳,课热闹了。特别是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的灯光非常漂亮,附近的人们都来到了这里,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乘凉,有的在湖边散步,还有的在欣赏和中的鱼儿,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都在赞叹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10.家乡的变化 篇十
前言
家乡是一个我们如此熟悉的地方,即使身处异乡想到它也会有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彭德怀说过:“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今年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随州市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做了简单的调查。以下我就具体过程和结果做一详细报告。
一 优越地理, 悠久历史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让我魂牵梦萦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昔日熟悉的乡间小道上,心中满溢的是喜悦,激动与自豪。此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力量”。我的家乡随州市别名炎帝故里,编钟之乡。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代诗仙李白和宋朝诗人黄庭坚诗颂随州“比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且,近年来随
州发生的变化更让这个城市日益增辉、鹤立鸡群。
二 快速发展的经济
十五期间,刚诞生的地级随州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健康态势。至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93.1亿元,年均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亿元,年均增长10.3%,全口净财政收入达到9.29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2.6%。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中部崛起”战略,打好特色牌、开放牌、文化牌,着力特色产业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初步建设成为了鄂北区域经济中心、湖北新型现代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新型旅游城市,走在了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东风齐星等公司协力打造改装汽车城,双龙公司混凝土搅拌车不断出口美国,齐星汽车驾驶室首次出口了伊朗,大力、程力专用汽车出口了东南亚和非洲,全力制造公司拿回了美、英两国的大订单。一个以油罐车、自卸车为主体的改装汽车生产和以铸件为主体的汽车零配件生产的随州改装汽车城已经崛起了。作为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随州汽车产业,随州改装汽车有高达30年的发展史,汽车工业在建市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专用车及零配件生产为主的产业体系。2004年,本市成功引进了东风汽车公司,在原湖
北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东风随州专用汽车制造公司,共有汽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73家,成为了湖北乃至中南地区改装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随州市政府将其定为随州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省政府确立为产业发展集群,为做大做强“第一支柱产业”,2006年初,市委、省政委明确提出“工业兴市”、“汽车强市”的发展战略,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随州汽车产业的若干意见》,成立了汽车行业协会,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紧密协作,强化质量体系论证和创建“著名高校”意识,用高科技提升专用汽车和零配件制造档次,到2010年,专业汽车生产能力达到了35万辆,汽车机身5万辆,车轮500万只,各种汽车铸造件1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0亿元。
波导五大催生电子与新材料产业基地波导随州公司是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在总部意外的唯一一家生产企业,作为国产手机的代表,在2006年,波导已经创造了全国手机行业销售五连冠,出口创第一的卓越业绩,其中波导随州公司产销手机100多万部,实现了销售收入95亿元。
一棵参天大树,招来一片森林。目前,在随州安家与波导手机配套引进的电子信息产业有德立电子科技公司、沛德电子科技公司、天成公司、陆发科技公司等八家公司。随着韩国甲乙、新加坡美律、日本东芝松下等跨国公司先后进入随州,并与波导成功牵手,给随州电子工业增添了强劲的活
力,尤其是液晶显示屏这些核心技术原件的生产,为随州电子产业增添了更大的市场冲击力。同时,多家配套企业进入随州,使该市电子信息版块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元件实现随州制造,生产化波导手机将彻底告别在外地配件、在随州组装的历史。经过波导总部随州公司以及跨国公司的共同努力,手芯片等超级核心技术将实现中国或随州生产,以彻底结束了靠进口的历史。
如果说波导战斗机在随州起飞,填补了随州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的空白,那么五大光子随州工业园则宣告了随州没有新型高科技材料生产历史的结束。2004年初,武汉大学正式在随州建设工业园区集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风险投资、与园区管理于一体。当年投入生产改进纳米硅酮胶系列产品的8个品种月产量大1000吨,同时具备了10个产业化项目的生产技术,这些项目都是填补了国内及省内空白,具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发展前景非常看好,2006年,工业园又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烷氧基硅烷及其合成光纤光缆专用石英材料项目。
三 灿烂的文化
近年来,随州的“三大特色“达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开发,旅游业成为了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州除深厚的历史底蕴,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是打开随州的“金钥匙”。分别为: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
诞生之地,炎帝的农耕文化在全世界开创了农业文明的历史先河;1978年挖掘出的2400多年前曾侯乙墓编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国宝中国宝”,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洪山旅游开发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洪山海拔1055米,诸多历史名人早有定论:“巍然屹立,气势磅礴”。
可以看出,目前,随州这“三大特色”的远景的确是不可限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三大特色”适时地拿到手上。提出“四个随州”(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的建设目标,丰富发展了随州特色。使旅游业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这些年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倾全力,斥巨资打造了炎帝神农和编钟文化品牌建设。建筑风格充分显示了建筑仿古、环境返野、生态和谐、人文友好。在保持文化珍品原始状态下,让现代融入了历史,让历史走进了现代。从而,更好地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所需,促进随州旅游业的发展。
四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的家乡能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无非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随州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国家将三农问题放于首要地位,出台了一系
列惠农政策,时时刻刻体现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市级领导的贯彻执行中,广大农民群众从中获得了福利,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家乡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但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随州人共同努力,一定会消除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从而更好地展。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因为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我们童年的回忆,就算我们出去了,也不要忘记回归家乡,时常探索着家乡的改变,而且我们要为我们家乡的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是的,这次调查的结果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不经意间家乡已经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她变得更加可爱更加迷人,我坚信她是天边初升的太阳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会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一直守护她的人民,也温暖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心。祝愿我的家乡山更绿、水更清、地更肥、路更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甜美,同时也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11.《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今天我们四年二班全体同学在此与老师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看到你们这么高的积极性,老师呀,想奖励你们小粘贴。谁能帮老师算算,我可以买多少颗小粘贴,能保证咱班60人,每人都有,而且没有剩余呢?
二、探究——建构
(一)探究被除数或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生1:60颗。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生2:120颗,120÷60=2(颗)
生3:180颗,180÷60=3(颗)
师:哦,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上表示出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师:也就是除数不变,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师板书:
师:看来你们都想多得小粘贴,是吗?可是老师只准备了120颗,我想平均分给4个组的组长,每个组长应该得多少颗粘贴呢?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生1:120÷4=30(颗)
生2:120÷2=60(颗)
生3:120÷1=120(颗)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上表示出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师:也就是被除数除数不变,生: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能干,在解决问题当中,还发现了师指板书:除数不变,生: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师:被除数不变,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那么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么变呢?请你根据提供的研究素材,以4人小组为单位:
1、根据24÷12=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24○□)÷(12○□)=2成立。
(1)写出尽可能多的符合要求的算式?
(2)写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学生写算式,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并指名将算式写在卡纸上。)
2、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都很激烈,那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一下呢?
(生报算式,师:是否正确呢?我们来验算一下。生计算。师:那你们组的研究结果是?生汇报研究结果。师:真的是这样吗?拿出第二个同学的练习纸,找一两道验证)
师: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生:不能)
师:板书:……(24×m)÷(12×m)=2这个算式符合要求吗?(生:符合。师:那m可以是哪些数呢?生:不符合?师:为什么?)
师:那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板书:)
师:出示:2400……0÷1200……0 =
你
100个0
100个0
师:你会计算吗?
三、小结
师指板书说:今天这节课你们所发现的规律就是商的变化规律(出示课题),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应用——提升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个故事(出示相应的画面),故事的名字叫"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利用了商的变化规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猴子还是分到2个桃子。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6÷3=2(只)
60÷30=2(只)
600÷300=2(只)
师:对!虽然数字变了,但桃子个数与小猴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变。我们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商的变化规律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3、下面的计算对吗?
4、简便运算:(不能列坚式)
2000÷125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好吗?
五、总结:
12.《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通过分析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 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通过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 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视频资料, 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资料, 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 等等。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 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请看,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板书:地球) , 上有河流、山脉、高原、平原、大海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随着岁月的流逝, 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地球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地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呢? (板书:“?引起的地形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讨和研究“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2. 认识火山和地震改变了地形
(1) 观看录像。
(2) 汇报录像中记录的现象。
(3) 形容火山和地震爆发时的情景。
(4) 交流课本中的内容和材料。
(5) 汇报交流。
(6) 总结并观看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的典型图片。
3.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1) 猜测成因。火山和地震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从前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在地球表面塑造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那火山和地震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谁来猜一猜? (指名猜测)
(2) 通过短片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个短片作进一步的了解吧!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形态课件)
通过观看短片, 你有什么新发现? (指名说说:高温、高压、内部像一锅煮热的粥不停的上下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漂浮在地幔上面的……)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综合同学们所说的, 其实就一句话“地球的内部高温、高压, 是不断运动的”。那地壳长期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本第49页的中间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
(3) 认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谁来说说地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怎么样了? (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了) 。在地球内部运动力量的驱使下, 这些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板书:“撞击、分离、平移”)
(4) 揭示地球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大陆板块的这种撞击、分离和平移运动可能会导致什么发生? (火山、地震、形成山脉……)
4. 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
(1) 猜测板块运动可能导致地形发生哪些变化。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 大陆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形的变化, 大家来猜测一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分离、平移运动会引起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呢? (指名猜测:大陆板块相互撞击可能形成山脉、高原、山峰……;分离可能形成裂缝、海沟、海洋……平移可能形成的地形直接由教师演示)
(2) 验证猜测。我们对大陆板块运动可能引起地形发生哪些变化进行了很多猜测, 请看 (课件出示材料) 这是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材料 (教师念一遍) , 各小组的材料袋中都有, 请你们从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大陆板块的撞击和分离模拟实验。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测是否科学、合理。在实验之前, 老师对大家提两点要求: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变化情况;二记录员要认真快速地填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现象。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 要求按照实验报告填写的顺序进行汇报, 边汇报边展示。多问几个, 注意发现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的吗?)
(5) 巩固应用。同学们, 位于我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请看 (出示海洋生物化石)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说明什么? (它之前在海底) 谁来推测一下它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推测) 推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出示东非大裂谷图片) 再看!这是东非大裂谷,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知识? (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不断长高, 并不断向北面漂移;东非大裂谷也在不断向两边拉伸和扩大。)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预测一下, 若干年之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喜马拉雅山会更高更峻, 会改变位置;东非大裂谷会更宽更大, 形成大海……)
(6) 观看视频感受地形变化。下面让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 再一次了解地形的神奇变化吧! (播放板块运动引起地形变化的课件)
(7) 揭示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学们, 现在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陆地、山脉、平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都是什么引起的吗? (学生说, 教师板书“地球内部运动”) 是啊!地球内部运动既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 又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 它有时表现得非常迅猛激烈, 如火山和地震的爆发;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温柔、缓慢、让人难以察觉, 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升高和北移, 东非大裂谷的逐年拉张和扩大等。
5. 认识外力对地形的改变
除此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力量的因素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本第49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阅读) 指名说 (板书:风、水、冰川活动……)
除了风、水、冰川活动等因素之外, 还有人类的活动, 如开山挖渠、修路等活动也在改变着地形。科学家认为, 引起地形变化的力量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 (板书:内力) 即:地球的内部运动力量;另一种是外力 (板书:“外力”即风、水、人类活动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学们, (出示课件) 我们今天通过观看地球上“复杂多变的地形”这一现象, 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了很多猜测和分析, 再通过阅读课本、交流资料、实验等形式, 进行了大量的验证, 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大家齐读一遍课题。
6. 总结
13.夸家乡的变化 篇十三
夸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甸尾,家乡这几年变化可大啦!原来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如今宽阔的柏油公路。原来低矮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原来人们用牛耕地,现在用微耕机。原来我家用柴烧火做饭,现在用电磁炉,有时用煤气。我们教室的黑板也变成了白板,我们学习可带劲。可以看老师为我们准备的课件,可以看快乐园丁上的东西,还可以玩游戏。真方便。我家的彩电视机也变大了。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我在家里吃饭,现在在学校吃,而且早餐是吃国家供的营养餐,我们多么幸福呀!
我爱我的家乡,等我长大了,一定会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14.家乡小溪的变化 篇十四
春天,小溪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冰娃娃,兴高采烈地迎来了春姑娘,溪边的景物焕然一新。瞧,杨树、柳树、桃树争先恐后地换上绿装,望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比美呢!伏在水底盼着春天的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又弹回水中,用尾巴兴奋地拍打着溪水。
夏天,几个顽皮的小姑娘提着裙子嘻嘻哈哈地踏着溪水追来追去。平静的水面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正在水中嬉戏的鸭群被这突如其来的水花一吓,伸长脖颈儿,“嘎——嘎——嘎”地叫着奔上了岸。不知怎么,鸭群不愿回到水中了,却在岸上懒洋洋地晒起了太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水面倒影着金光,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这条小溪还是人们避暑的地方,炎炎烈日下,只要去溪里洗个澡,就会感到浑身凉爽。
秋天,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片片黄叶彩蝶般飞舞着,落在水中。一阵秋风轻轻扫过,便可以看见叶子随水飘荡,就像一只只小船。“沙啦啦、沙拉拉”,更多的落叶奏起一支乐曲,纷纷跃入溪中,为这宁静的小溪增添了新的生机。
冬天,这条小溪总是最晚结冰,最后欢迎冰娃娃。雪,下得不大,悄悄地捎来冬婆婆那新的寓言。这里的.雪,不是狂风夹着暴雪,也不是鹅毛大雪,而是轻轻柔柔的雪花,渐渐铺满了结了冰的小溪。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跳着走过雪地,在铺满了雪的小溪上留下了一串小小的脚印。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雪景……
15.《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十五
平面设计是利用图形、文字等把信息传递给人们, 让人们通过视觉了解设计人员的设想与计划。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我国平面设计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目前情况看, 我国平面设计已形成了自己中国式的特征, 并逐渐向中国式方向发展, 平面设计过程中加入中国元素可以使人们利用设计作品了解中国的文化。我国早期平面设计教学的制作方法或内容形式都十分单调, 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现代平面设计教学渐渐以装饰、美术技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艺术是视觉传达意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是适于绘写用刻、印、绘、写等多种方法所制作的图形记号, 它和文字、词语视觉形象不同, 属于说明性图画形象, 是能够利用多种手段复制其所传播信息的一种视觉形式。平面设计是非影视的、二维空间的、和印刷具有紧密联系的用视觉实现信息传达的一项设计活动。中国平面设计指平面设计里融入大量中国元素, 平面设计师们可以运用艺术字画、电脑排版实现设计目的。
3. 平面设计的内涵
平面设计不仅是基础, 而且是终端。我们常常对部分前沿性作品产生疑惑, 不知道那些作品是否为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专业的边界一直比较模糊, 国外的平面设计教学课作业形式常常不会受维度限制, 而是以书籍、立体等很多形式出现, 进而归属于视觉艺术产品。平面设计概念所归纳的思维对象或是范围, 很难进行总结, 然而通过分析设计的方法、要素或是形式, 可以充分展现出思维对象的属性, 也就是利用视觉实现传达知识的目标。艺术作品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 平面设计内涵和外延均有了较大扩展, 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更多的文字开始运用图形来替代, 这使以往传统平面设计的沟通方式出现了较大改变, 文字信息空间渐渐被图像、网络、电子信息所占有。
4. 平面设计的教学启示
在现代教学工作中, 平面设计是一门独立学科, 它是广告设计、图形设计渐渐演变来的, 尽管称呼不同, 但均是平面设计原形。以往传统平面设计教学里, 很多教学内容是围绕书籍、设计包装所展开的, 实践过程主要凭借纸和笔, 这限制了设计人员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 平面设计形式与内容均比较片面。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平面设计学科得到显著进步, 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给学生创新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促使学校能够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把更多重要元素加入平面设计里。
4. 1 由培养专业技能变成培养专业素质
平面设计教学逐渐打破以行业、纵向划分为前提的教育模式, 形态课含有包装形态、书籍形态及展示形态等方面知识点, 提炼形态一词。平面系统涵盖平面设计里的整体设计问题, 书中的所有章节知识、开启方式都充分体现了系统设计思路。以品牌设计为指导的系统设计含有导向设计、视觉环境系统均有统一设计知识点。平面类型课使学生对字体、图形在不同种类设计作品里产生不同视觉要求, 从而研究视觉关系与秩序, 寻找最佳传达方式。建设平面设计实验室可以使学生由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 并非在电脑上进行假设, 也可以提高平面设计和环境意识、图像媒体、产品设计专业间合作的可能性。
4. 2 重视视觉传达原理学习, 打下良好的平面教学基础
平面设计的重要要素有字体、图形和编排, 视觉符号学、心理学是图形设计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图形设计的根本是利用观众对图形组织结构的视觉感应使他们产生联想, 进而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内涵、象征及内容。图形设计的视觉化处理和形式法则均是为了实现传达视觉的目标。编排重视视觉习惯、视觉层次、视觉中心的把握, 用网格、古典及自由编排方式研究为前提, 利用编排形式法则分析尺度、比例及节奏等, 最终找到编排学理。字体设计十分注重字体结构、视觉识别研究, 使学生掌握每种字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历史, 特别是汉字起源。能够学习设计单词单字的方法。
4. 3 设计思维发生转变
21世纪以来, 伴随电子技术、互联网及互动传媒的产生, 传统平面设计已渐渐淘汰, 然而, 这对新一代设计师来讲, 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机遇, 因为新一代设计师从小就被电子媒体所包围。网络时代里, 人们享有视觉话语权, Youtube、微博已在视觉层面与信息层面解构了人们对平面设计单一的理解, 新时代设计师们的很多创意行为受到人们欢迎。当代设计师所要设计的内容并非是各种风格、构式等信息, 而是构建一些结构与规则让设计内容运动, 设计师只需要将信息用恰当方式展现给观众, 平面设计的责任已发展为传达。
5. 结束语
平面设计从诞生开始就和时代、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 特别是在我国, 平面设计是伴随改革开放等剧变而逐步成长和发展的。21世纪, 平面设计渐渐转向以视觉传达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学的理性化与科学, 研究课题、上课方式成为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重点。
摘要:设计是创新, 平面设计需要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设计人员必须敢于创新, 才能设计别具一格的作品。本文主要论述了平面设计的概念、内涵和平面设计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中国平面设计,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J].文艺研究.2012 (01)
16.《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篇十六
“人口的迁移”这个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流向是教学的重点。
国际迁移的特点,19世纪前的特点,课本以一个实例解释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学生喜爱的电影《黄飞鸿》,还有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一些人口迁移情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理解。对于图1.8,我让学生看图后归纳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以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
国内迁移的原因:古代的迁移,我列举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争。1949-1986年期间的原因,我用“新疆建设强兵团”“北大荒”让学生知道这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学生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从下节课的复习提问中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口遷移,我让学生根据图1.9先说出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迁向工矿区,由农村迁向城市?结果学生回答得很朴实“赚钱”两字,这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是由于经济原因人民自发迁移的。
对于第9页的活动,特别是第二题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最频繁的考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我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是本节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我也列举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实例,如:有人在发达城市买房,取得当地户籍,其子女考大学相比在我们江西考大学容易。当前电视当中出现的相亲节目,一旦相亲成功,组成新的家庭,势必会有人口迁移,通过这些例子学生的上课氛围很好,也能学到知识。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就喜欢地理,以后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
对于第10页的案例2,我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美国在各历史时期中的人口迁移规模、特点、原因,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还是由于传统教学效率不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讲练习,这可能会使学生学习效果不是那么完美。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精编精选练习,且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毕竟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从这一节来讲,我愉快地上完了这堂课,心情比较舒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错的。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下个学期,我想学校多媒体做好后,我们会做得更好。
17.家乡的变化征文 篇十七
——题记
几年前的缙云还是一个小县城,在过什么大节时,也不会有什么装饰着缙云,只有几位清洁工阿姨帮忙给缙云换上不华丽的衣裳,任何人看,只觉得太过于单调,没有任何装饰。
河里的水也不算太清澈,科技也不如上海北京那么发达,那时的解云也算是穷苦的小县城。
而现如今一切都变了,变得模样是那么不真实却是现实。
不说其他地方,就单单十字街那一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走向十字街,越走近人越多。十字界的入口处的上方挂满了许多小红旗和小灯笼,红彤彤的颜色,人山人海的情景,再加上喧闹的声音,好生热闹。小摊遍地是,有卖烧串的,有卖各种小吃的,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数不胜数。
整条大街都被人和汽车给包围了,那气势要多庞大有多庞大,还有警察叔叔在帮忙管理秩序,活脱脱的一个人行红绿灯,“绿灯”亮时,汽车一股脑的往前冲,一车连着一车中间从未间断,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龙在街上游走。过了一分钟左右,交警出来拦车,做了几个我不懂的手势,接着那片黑压压的人群,向我这边走来就像成群结队的蜜蜂向我飞来,让我不禁觉得有些害怕,连连向后退去却还是撞到我了,几声道歉从我耳边飘过,目的就是我身后的——铁桥。
昔日从没换过衣裳的铁桥,如今也换上了红红的新年大衣,一走上这座桥就感觉整个人被高挂在上方的红灯笼给包围了,无处不是红色的,那挂灯笼的方式特别红灯笼,顺着铁杆往上爬,不是和其他地方一样是直的,中间是半圆形的,形成了一扇扇半圆形的门,里里外外甚是好看。
在灯笼旁边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几根红色的纸带子,随风起舞,纸带子上全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和祝福,在新的一年里快乐成长。
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这桥上的风景甚好,那桥上的人也甚多,桥上的每一个人,脸上挂着的都是开心幸福的笑。从桥上向下望去那水比以前清澈了许多,都能到照出人影了,美的不能再美了。
18.家乡环境的变化 篇十八
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风景如画,四季如歌,美丽极了。这里有风景优美的街心公园绿苑,有整洁亮丽、热闹非凡的步行街,宽阔平坦的广场。
听妈妈说,以前的和静县城并不是这样的,以前的街心公园绿苑曾是一栋栋又低又矮的平房,到处是垃圾堆,夏天苍蝇飞舞,蚊子乱撞,真是又臭又脏恶心极了,人们都不愿意到那里去;以前我们静县也没有步行街是又低又矮的平房。以前的市场是一个特别拥挤的地方,这里物品不太丰富,每当人们走过这里时,都有一种难闻的气味,人们走过这里总是掩着鼻子,捂着嘴巴,皱着眉头;以前的广场是一片又低又矮的平房,春天风一刮尘土飞扬,夏天一下雨一片泥泞,人过都过不去,而且活动的设施也 少得可怜。
现在的和静县城和以前相比,真是天上人间。街心公园的树木郁郁葱葱,花朵五颜六色,空气清新甜润,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
步行街两旁耸立着一盏盏光彩夺目,整齐如一的霓虹灯。如今的市场又整洁又漂亮,里面的商品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人们在市场上有秩序的购物;现在的广场成了一个宽阔平坦,设施齐全的广场,孩子们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玩耍,老人们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散步,真是开心极了。
现在的和静县城整洁、漂亮,但未来的和静县城将会更加美好。希望未来的街心公园绿苑林茂草盛,鸟语花香;希望未来的步行街将会是一个热闹美丽的休闲去处,会有各种景致供人们观赏;未来的市场会是一个全 自动化的大市场,人们购物时不出家门可以用电脑购物,商家会自动送货上门;未来的广场将会更宽阔,更整齐,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健身、娱乐需要。
19.美术教学中色彩写生变化的规律 篇十九
有的人认为色彩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掌握和运用色彩的才能主要是靠天赋和感觉。事实上, 所谓的天赋和感觉是靠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写生实践来支撑的, 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
色彩写生学:着重研究的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作用问题。从写生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相貌, 运用的是环境色的理论。即以固定的视点来研究物像与环境的色彩关系。就是说必须把物体、环境和光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目的是研究它们丰富的色彩变化, 也是我们常说的色彩“大关系”。
色彩写生变化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前面已说过,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研究色彩写生的出发点, 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掌握色彩变化的核心问题, 也是色彩写生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特点。如果要成为一个写生画家或者艺术设计家, 起码要掌握以下几个规律。
一、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例如, 在天气睛朗, 阳光感很强的草地上有一群白色的羊, 这时我们看到羊的受光面是略暖味的白色, 而背光面则略带冷味的蓝紫色, 羊的腹部处则倾向暗绿色。如果在阴天, 那羊的受光面就会变冷, 而背光处的蓝紫色则变成略带暖的灰色。如在傍晚夕照的时候, 羊的亮面则更显橙黄的暖色, 与暗面的冷色形成加强对比。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冷暖变化, 是与光源色的变化分不开的, 而物像暗部色彩变化又与周围环境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对物像色彩的冷暖感觉, 从理性角度讲, 是心理因素在起一定作用。
这种感觉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光源和环境条件下, 通过联系与比较才能生成色彩的冷暖感知。文鑫扬在《绘画色彩学》中作出了精辟的归纳和总结:“明暗色调不仅是明度的差别, 而且发生色相冷热的变化。光源如果是暖色, 受光面为暖色, 背光面为冷色。如果同时还有一个冷色光源, 受光面为冷色, 背光面为暖色。暖光投影为冷色, 冷光投射的影子为暖色……”“远近不同的色相变化也可称为色彩的透视……可表现画面物像的空间感。”“物体与画面的距离愈远, 空气的阻隔愈厚, 青、绿、紫色光被反射到空间, 色彩倾向冷调。”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归纳出物像色彩冷暖变化的如下规律:
1. 物像亮面色面色调的冷暖, 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2. 物像受光的色相, 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
3. 物像背光面的冷暖, 以环境反光色彩的冷暖为转移。
4. 物像背光面的色相是固有色与环境反光色的综合。
5. 在物像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还有一个过度的半背光面, 这一块面的色调基本上是由物像的固有色为基调的, 一般比较饱和, 但由于物像受光的角度不同, 有时也受环境色的影响, 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物像高光部分是因受光的直射, 其强弱因物像质地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般质地坚硬光滑的物像, 高光的反射则强;反之则弱。反射强的高光的冷暖基本上是光源色本色的反映;反射弱的高光一般是由光源色为主略带物质的固有色成分。
在写生时, 面对各种不同的时空环境, 如果我们能始终运用这些基本原理, 便能把握物像的色彩冷暖变化关系, 懂得了冷暖变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表现物体冷暖关系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述物体光影状态, 而且使色彩因对比而更有表现力。正如魏永利所云:“同样将黑与白并置时, 黑的更黑, 白的更白;将冷暖不同的色彩并置时, 冷色更冷, 暖色更暖;……”任何色彩都不是孤立的, 它与周围的色彩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 我们还须区别个别经验与一般规律, 个别经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例如, 在室内物像受光面偏冷, 背光面偏暖, 在室外阳光下则恰好相反。因此, 要根据客观的时空环境来具体分析。以上例子充分说明了, 要灵活利用一般规律和个人经验。
二、色彩纯度强弱变化规律
色彩纯度是指色相的纯净程度。我们知道三原色纯度最高, 其他色相不同层次的纯度, 色相之间的混合次数越多, 其纯度越低, 色感越弱, 反之则高;同色同量的色相, 在不同的视距, 其色相的纯度强弱将会发生变化;不同色相, 但同量同视距则暖色色感强、纯度高, 冷色则色感弱、纯度低。由此,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 色彩的纯度强弱变化可归纳如下:
1. 离视点越近, 色彩纯度越高, 色感越强, 反之则低, 则弱。
2. 离视点近的物像色彩对比强, 固有色成分多, 反之则对比弱, 条件色成分多。
3. 暖色比冷色色感强, 冷色比间色、复色色感强。
4. 色彩对比大的强, 对比小的弱。
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处理色彩远近空间透视有着重要意义。
20.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的变化 篇二十
一、教师教学的变化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程仅仅被看成是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唯一的任务就是教学,即教教材。他们无权更改课程,只能被动地进行教授。而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参与课程的制定,成为课程的主体,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我们三闸中心学校,教师基本上由以前的教教材变为了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那种唯教材是从的心理依靠,在教材的选用、教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服务于教材、受制于课程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形成了教材为教师所用的新教学观念。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观念引导并决定着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又反映和深化着教学观念。因此,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必然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观念也会逐渐得到巩固和深化。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是否有效,则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着组织、指导、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作用。但我们无论怎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淡化或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但同时它也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而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习方式如何转变,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转变。
如今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已有了明显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坚决取消“一刀切”。在课堂上,教师乐意接受学生的不同看法,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回答问题。
2.师生关系也变得自由、民主、和谐和友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主动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沉闷。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
3.强调师生的沟通和互动,以达到相互理解和宽容。在我校,这种师生交流、沟通的场景或案例有很多。每个班交流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利用每周的班会课,通过说心里话进行交流;有的利用互写评语;有的则是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目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得到了改变,从而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决定着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是观念变化的体现;而行为对观念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借助于方法的运用。只有透过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明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深化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目前,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已有明显的转变:
1.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的关注点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变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上。
2.由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式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也尝试采用了分层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上,同时还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变化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们三闸中心学校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在 不断摸索和探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具体归纳如下:
1.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得不彻底。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因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不断努力,绝不允许有一丝的犹豫。但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顾虑,面对新课程给了教师教学的最大自由空间,大家却显得犹豫不决。
2.教师教學行为转变得不彻底。新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能仅体现在课堂上,而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的确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种氛围还没有走出课堂,没有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
3.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得不彻底。现今,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活动搞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处在了不断的惊喜和快乐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选用不当,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一节数学练习课中某教师在黑板上排列了一些很规律的数学算式,让学生连续抄写三遍并计算。学生的做法是五花八门:有些聪明的学生根本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写答案;有些学生为了提高速度,就先将被减数一竖行的写完,再写减数,然后再写减号、计算;有些学生则先算答案,然后再依次抄写二遍。很显然,在这堂数学练习课上,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违背了数学教学的一些常识:抄写三遍显然有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之嫌;对这种有规律的数字排列没做引导和最后的说明,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建议
面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国家培训、地方培训以及校本培训三结合的形式,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消除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家乡变化的作文10-30
家乡的巨大变化作文11-07
我们家乡的变化作文11-16
家乡的变化话题作文11-30
家乡的变化作文1300字11-06
家乡发生了变化的作文11-25
家乡环境的变化调查报告06-23
建国7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07-26
家乡的变化初中作文650字07-26
家乡南阳的变化450字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