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榆钱儿作文(精选10篇)
1.记忆中的榆钱儿作文 篇一
榆钱儿作文
谈起榆钱儿这个词,我并不是太熟悉。
是一次偶然间的机会,我与榆钱儿碰了面。它是鲜绿色的,一小片一小片,又扁又圆,每片有指甲大小。听说榆钱的味道不错,我便摘下一片榆钱儿,将它放进口中,轻轻咀嚼那么两下,绵绵的,顿时满口清香,还略带一丝甘甜。
最近的这段时间,看见孙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名叫《榆钱儿》。便多少了解了关于榆钱儿的一点知识,也想起自己曾经吃过的`那次榆钱儿。在文章里,老师描写榆钱儿的同时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着那时吃榆钱儿的香甜,也透露着儿时满满的幸福。倒也不知那是怎样的一种香甜?只是想:那是童年幸福快乐的味道,肯定比我当时吃的榆钱儿要更有滋味儿。
读着读着,我忽然浮想出一幅画面。榆树上,挂满了绿油油的榆钱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几个孩子爬上榆树,一串一串的摘榆钱儿。不一会儿,衣兜里就装满了。其实,那不只是满满一袋榆钱儿,更是满满的一袋幸福。想象他们抓起一把榆钱儿,塞进口中,脸上一定露出了满意的笑。那些孩子,真是容易满足啊!可能那一袋榆钱儿,在孩子们心中,就是最美味的食物吧。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难以体会得到。
现在正值春天,估计某个地方的榆树上,已经挂满了绿油油的榆钱儿了。那一簇簇榆钱儿,正在风中招手,着实令人喜爱。但我还没能去看呢。如果我在某个地方找到一棵榆树,我要摘一些榆钱儿,欣赏它们可爱的模样,再品尝它的甘甜与清香……
时候不早了,但愿那榆钱儿还在榆树上等我,因为,我现在最想约上我的小伙伴们,去寻找那可爱的小榆钱儿,亲自体验一下孙老师幸福的感觉。
2.春天了榆钱儿飞满天散文 篇二
春姑娘来了,唤醒了这里的花,唤醒了这里的草。你看,窗外春风剪柳,万木吐绿,绯红色的杏花,像孩子的脸粉嘟嘟的缀满了枝头。洁白的梨花,像少女纯净的脸庞,对你含羞微笑。让我又一次听到了,泥土复苏的声音。让我又一次看到了,花儿张扬的笑脸。嫩嫩的绿草铺满大地,高高的树儿枝蔓开始抽出新芽,鹅黄的绿叶日渐稠密。
是春姑娘来了,你看它身卧嫩草,头枕花香,为你我披一袭春衣,手握书笺为人间发送春天的信函。不再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高水阔知何处?”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时,已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梨花飞雪点春波。就如青春懵懂的少女,眼波如媚、柔情如水,欲语还休。一语绿草满山坡,再语山花已灿慢。
这是一幅春的写意、春的色彩、清新活泼、典雅俊俏、花香迎鼻、姹紫嫣红开遍。春意阑珊,花儿灿烂。你在或者不在,春的一抹娇艳欲滴已然挂在枝头 。你来或者不来,妩媚的花蕾已经香浸了流年。
这就是我的家乡,迟迟归来的春天。让人长久的期盼等待,留恋与不舍。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望着眼前,刚刚抽出新芽的嫩嫩的鹅黄的柳叶。遥远的往事,轻轻地悄然的飘进心海,成群结队泛滥成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那个春天,在信件里曾经夹着一枚弯弯的柳叶。因为说不明白,这里的春天来得到底会有多晚,只能让这枚弯弯的柳叶告诉遥远的人。那枚柳叶啊,你可曾想到,你被那个女子悄悄摘下,又小心翼翼的被寄去那片生有相思豆的土地后,漂泊一生,却再也没能够回到故乡。 也没能见到,当年害你远离故乡的`那个女子。那枚柳叶啊,你可曾会想到,曾经的女子还会用文字纪念你怀念 你,就如怀念故人一样的怀念着你!
独自凭栏问春风,那朵花为了谁姹紫嫣然?岁月被谁剪成云烟?谁的墨在指间流连?
以为,所有用心走过的路,都可以抵达岁月的彼岸而历久弥新。就如心中的青草与花香,会时刻焕发着绿色的希望与红色的热情。
而当生活的拐角处,错落出陌路,人生就在无相同的轨迹。就如同这春天的尖尖的欣欣向荣的柳叶,会在岁月的脉络里一点点的变成老绿继而枯黄,又随秋风轻舞飞扬。也如同这春花,在风雨的侵袭下,再也不复曾经的雨润芳泽。
来不及叹息,来不及挽留,来不及寻觅……岁月就走过了柳暗花明,一春又一春。习惯了一个人,偶尔的用指尖描摹岁月的脉络。春天,守着暖风过着素日。饮一盏清茶,听一首喜欢的乐曲。不悲不叹,写一些曾经岁月的温润。用指尖触碰一下老时光里的某些欣喜。
一片新叶,已过经年,却是一生的孕育。绿色的生命错过了季节,也会错过花期。春天里,想起一些春天的故事,也曾是芳华正好,也曾是欲语还休。我的思维穿越了时空,却不能穿越青春,回不到我璀璨的华年。只能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 !
3.榆钱饭读书笔记 篇三
亲身经历,吃榆钱饭为题材,从多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
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村生活日益提高,有了明显的改善。的确,今天的我们跟他们相比,我们过得则是“天堂”的生活。
文中第一段写到“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确很难得了”。从“自幼,常吃”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困难,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靠吃榆钱饭来填饱肚子,“难得”一词则与下文“越想吃,却吃不上”相照应,鲜明地写出人们生活的改善,旧社会的苦日子挥手告别,谁也不想在回想榆钱饭的味道。而“我”却对榆钱饭恋恋不舍,不时地想尝尝榆钱那清新的味道。其实我很认同作者的想法,因为榆钱饭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劳苦的象征,是旧社会的穷生活到现在富裕生活的过渡,没有当时的榆钱饭充饥哪有今天的肚皮来填装鸡鸭鱼肉.通常人们富裕了,不愿回味过去,但那是不对的,不回味过去那穷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艰难困苦,哪能体会到今天富裕生活的甜蜜与幸福,从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4.又见榆钱飘抒情散文 篇四
前几日,路过桥头看见很多人围着一颗树正在忙活,走近一看原来是人们正在争着采“榆钱”,榆树不大,也不高,榆钱却节的不少,一串串的饱满厚实。可经不住人多,一会榆钱就被人们采光了,空留榆树光秃秃的立在那里。
看到此景,不由就想起儿时在乡下老家,每到春天那成片的榆树开花的情景。儿时老家栽的最多的就是榆树,那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榆树,榆树多的最主要原因也许是因为好栽,而且树苗多,榆钱飞到那里,一场雨后就会发出许多树芽,慢慢就长大成了树苗,人们就可刨了栽种,或者就没栽种,地上树苗长得有手指粗了,人们就会留下长得好的,拔掉不好的,这样连栽种都省了。
“榆钱”就是榆树开的花,准确说应该叫榆树种子。之所以叫它“榆钱”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古代铜板方孔钱因此而得名。另外,中国人也比较喜爱寓意吉祥,“榆钱”“余钱”同音,寓意较好,人们喜欢称呼“榆钱”。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种几棵榆树,人们也好图个吉利。
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对榆钱的精美描写。韩愈在其作品《晚春》里就有对榆钱的描写:“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其中的“榆荚”就是“榆钱”,写的就是春天里杨花纷飞,“榆钱”翻飞的情境,春天里杨花、榆钱漫天飞舞,就像漫天雪花在飞舞,意境很好。
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原来干枯的榆树枝就开始长出一串串枣红色的茸毛,茸毛里就是花芽。榆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过些日子这些茸毛就长出了一小簇一小簇翠绿的榆钱儿,一下子枝条上就点缀了青翠的`一串绿花苞,再过些日子花苞开放,条条树枝就像挂满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驳的阳光中碧绿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远远看去十分还看。这时整个村庄就辉映在一片翠绿中了。
关于“榆钱”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老家的榆树一般都是又高又粗的,高的有二三十米高,粗的有一抱粗,上去也不那么容易。当然也有矮的,可是大树上的榆钱才甘甜粘腻特别好吃。小时候,我们虽然都长得瘦小,但身手却出奇的灵活。爬墙上树在我们都是“小菜一碟”。在农村男孩几乎没有不会爬树的。甚至,还有很多女孩也是上树一族。
春天采“榆钱”就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事,清明节前后榆钱正是最好的时候,叶片饱满且还不老,是最好吃的时候。我们这时就成了住在树上的“猴子”。找个树杈坐在树上,一只手揽好了,榆钱儿能生吃,于是我们先捡最好的“榆钱”先吃饱。然后把褂子褂角一系撸了放在里面。更多的时候是把树枝一起折断扔下来。我们几个在树上摘,余下的在地上捡,等采得差不多了,也玩够了才从树上溜下来。
我们在树下再与他们大吃特吃,好像总是填不饱肚子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在树下边吃边闹。我们把生了榆钱的枝条折下来,编织成圆圈,套在脑袋上,相互追逐嬉闹,叽叽喳喳的儿趣声和小鸟的鸣叫声,衬托出了村子的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于是整个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令此刻的心心往神驰。直到炊烟四起,或者夜幕降临,才肯拍拍身上的尘土,打道回府。
榆钱儿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美味,那时人们生活还不富足,记忆中,粮食总是不够吃,每年都要采很多野菜来补充,榆钱饭即是其中最好吃的,主要有榆钱饭、榆钱饼和榆钱窝窝头等。母亲,先把榆钱儿从枝条上捋下来备用。
榆钱儿好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钱儿洗净,合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和饼子,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还有榆钱儿饭,榆钱儿洗净加水煮开,然后下上地瓜面或玉米面做成干饭;更好的是把榆钱儿合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做成咸食饼子,这是我小时候的主食。此外,还榆钱儿糕、榆钱炒鸡蛋、榆钱鸡蛋饼等,一般是吃不上的,小时候我也没吃过几回。
榆钱儿能吃的时间很短,过了清明节十几天后,慢慢榆钱儿变得微黄,又渐渐枯黄,这时再食用就很难吃了,远远看去榆树像挂满铜钱,微风吹拂,满树的金黄的榆钱儿宛如金币飘飘洒洒回归大地,地上就铺上厚厚的一层。落了榆钱儿的榆树枝条,也开始长出小小的叶片。等到长大可以采来煮熟做饭,但没有榆钱儿好吃,一般人家都用来喂猪,活直接喂养牲畜。
又是一年春来到,而我却再也见不到家乡成片的榆树结满榆钱的情景了,再也见不到碧玉般的榆钱儿那在枝头傲然挺立了,再也吃不到榆钱儿饭、榆钱饼和窝窝头了。此时多想吮吸一下榆钱儿的清香,品尝一下那久违的挂念的咸食饼子的味道!
5.榆钱树,我童年的美好珍藏散文 篇五
文雷鸣
从小我就同榆钱树结下不解之缘。
我家后院原是一个土岗,土岗上白杨参天,听说这些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走在里面遮天蔽日,总有些阴森恐怖,不过常见的都是些留守的乌鸦和喜鹊。在靠近我家后院的向阳坡有几株老榆树,那扭曲的姿态,不亚于老态龙钟的老者。无论何时,都是我们攀援登高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甚至在他的身上绑起大绳荡起秋千。在老榆树的怀里我们能够享受童年的欢乐。
吃榆钱是我最盼望的。每年的四月初,候鸟来到北方,穿梭于情窦初开的林隙间,老榆树也以自己的独特姿态展现纯朴的美。
春风是最有魅力的,伴随杨柳吐绿,老榆树的球形树冠的枝条也渐渐展开双眼张望,枝条上一粒粒黑眸子渐渐退去,随之鲜绿的,嫩黄的榆钱包裹着枝条,努力的生长。榆树叶子好像隐藏了行迹,或者只做小小陪衬。你都不敢相信,如果换成白色,岂不是满树银花。一串串黄绿交错,但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尤其晒在太阳底下或雨后初晴,越发鲜亮,令人垂涎三尺。
有的大人们爱做榆钱饭,他们也去采摘,往往用钩子钩。也有大姑娘、小媳妇搭梯子拿着自家编的小筐掳榆钱。而我们这些童娃子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爬上那棵树,折榆钱枝,或者满口的往嘴里塞,或者一片片仔细的咀嚼,嘴里黏糊糊感觉,甜丝丝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往往享受着最鲜嫩的榆钱,那气派劲儿无人能比。下面的小弟弟、小妹妹总会仰视着高声的喊:“够那根,够那根……。”喊声此起彼伏,我们够着后折下来抛下去,一根根如毛掸子落下,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老高迎接着“天上来客”。
每到榆钱采摘的`季节,大人们总会用石碾碾一些高粱、玉米面,和榆钱和在一起,做成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就不知疲倦的啃着这些“窝头”,在老榆树下玩耍。再看老榆树已经千疮百孔,不过待榆钱散尽,嫩枝新发蓬生,老榆树又恢复元气,等待第二年的“花季”。
听爷爷讲,挨饿的年代,老榆树可是咱的“宝贝”,用榆树皮、榆钱、榆树叶糊口救活了很多人的命。村里的石碾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们全家人常常在老榆树下纳凉,爷爷常说我是榆木脑袋,早点开窍,我就对爷爷说,榆树浑身都是宝,我要做老榆树这样的人。
“瞧你那样,长得跟榆树差不多,一看就是歪才。”这时我总是揪住弟弟不放……。
后来,老榆树和那些上百年的白杨一起被县林业局伐掉了,随之在整个土岗上挖出长长的深沟,从沟里长出来的是笔挺挺的枝条。老榆树伴随我的成长已经珍藏在记忆深处,成为童年相册里的一张照片。
6.雨中的记忆作文 篇六
那是夏天里的一个下午,我出去一圈回来,身上就像披上一件由汗水制成的大衣,又黏又热,就想着如果能想下场雨,那该多好啊。我看向窗外,本该是蔚蓝色的天空,却变得有一丝丝阴沉,随后天空逐渐的变成了淡灰色、深灰色,远处的白云也被染上了灰色,直到变得越来越黑,并飘到了我们小区上空,压抑的感觉随之而来。慢慢的,乌云越聚越多,闪电随之而来,将天上的乌云劈成两半,第一滴雨点安全着陆了,随即又有几滴到达地面,后来雨点越来越多,闪电也更加猛烈,一场大雨随即到来了。许多人拿着雨伞走出门外,小区里转眼间长满了一朵朵的蘑菇。雨点在空中旋转,打在不同的东西上,像音乐家一样演奏出不同的声音,随着节奏越来越快,声音也从优美变成了暴躁,一朵朵蘑菇似乎也被吓跑了。
等雨小了一点的时候,我撑起伞来到楼下,欣赏着下雨时的美景。小草尽情的喝着水,一个个挺直了腰杆,小花贪婪地喝着水,露出了笑脸。雨渐渐小了,雨声又变得柔美了。雨停了,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车的鸣笛声小了,一切又都变得安静下来,就连小区门口小卖部前的大黑狗趴在地上,听着雨声,也仿佛进入了梦乡,那清新的空气与安静的景象是多么和谐啊。
7.记忆中的茗香作文 篇七
岁月在指尖跃动,勾起一丝流年的剪影。掬一抹轻柔的月光,捻一瓣幽兰花香,品一杯茶,轻轻回望,锦瑟流年中,记忆中茶的茗香久久不曾散去。
我坐在桌前,看着试卷,不停地转动着笔,一种苦涩忽地涌上心头。我看着看着,思绪却不由得飘远。
总是喜欢往外公那儿跑。外公一向是喜欢泡着茶,细细品着。每到那儿,总是会闻到淡淡的茶香从小院中飘出,顺着风四处弥漫。那时,也是这样,因为作业写得差被老师所批评,于是就跑到外公这儿来,小声地哭着。
外公只是摸着我的头,让我看他泡茶。他拿出杯子,往里放了茶叶,便倒了些水进去。我拿起杯子想尝尝这清香,但却只有茶叶的苦涩弥漫在口中。我不禁皱着眉头,将茶杯推开。可外公他又接着加水,水倒入杯中便散开热气,茶叶经水的冲激显得格外好看。我瞪大眼睛,看茶叶在阳光下舞蹈。一沉一浮间,便勾勒出美丽的画卷。它们轻盈地在水中舞蹈,阳光照在杯中,竟还显得有些梦幻。最终,茶叶才落入杯底,一曲舞终,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而此时,那熟悉的茗香便沿着白气顺入我的鼻息。我学着外公之前的模样,轻轻抿了口茶,顿时,那茶的清香便溢在唇齿之间。
我惊喜地看着外公,之前的不愉悦便抛之脑后。外公只是笑着摸着我的头,而我当时也没有想过茶变清香的缘由,只是捧着杯子,小口啜着。
思绪又飘回。我回想起记忆中的茗香,似乎是知道了外公当时的用意。茶叶经无数次的翻炒而成,又要经过那沸水冲泡,才能散发出茗香,成为一杯茶,它只有经历了磨炼,才成就了最终的自已。
其实,无论是过去或现在,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只会是生命中的一次次磨炼。如璞玉般,需精心打磨,才能绽放光彩。亦如记忆中茶的茗香一样。我握紧笔,不再彷徨、惆怅,只是订正着错题,迎接新的挑战。
8.记忆中的香作文 篇八
我小的时候,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我家的后面,我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山并不是很高,但是山上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夏天找几只大蚂蚁,还有蝎子,看它们一起打架,有时候它们不听话,我就拿几根棒子打它们。我喜欢在田野里跟几个伙伴来回跑,跑累了就到我家旁边的水池游泳,那个时候真的很快乐!可是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那个地方开始反感,我十岁的那年,我奶奶去世了,就埋在了我平时最爱去的地方。
以前,爸爸妈妈都出去工作了,在家只有奶奶陪着我,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奶奶对我百依百顺,我想吃什么奶奶给我做什么,我想要什么她买什么,奶奶每天都要抱着我出去玩,我和奶奶都特别开心。突然最爱的奶奶去世了,我竟一下子不知道干什么了,我就天天哭,我哭喊着要奶奶、要奶奶;那时候还很天真,我爸说奶奶去了一个很美、很快乐的的地方,不会回来了;从此我就天天在家里,不出门,守着电视发呆。
9.成长中的记忆作文 篇九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坐在学校里的那个土墙上玩耍。夜晚,我们便在一起仰望着天空,一起数着那些明亮的星星,在不知不觉中,我往往是第一个睡着的`,但每当我醒来后,伙伴们早已经散尽,只留下他俩还依然坐在我身边陪伴着我,他俩见我醒来,就兴奋的告诉我星星的数目,虽然两个人的意见不同,常会打闹起来,即使我有时会天真的相信他俩胜出的数目,但我还是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无论何时何地,他俩总会相信我所说的话,即使,我是在骗他们。
小时候的我因为调皮,所以有些不是我干的事老师总会把它们压在我的身上。在一次上课时,老师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失散已久的杯子,但它却碎成了一块块的玻璃片,老师毫不犹豫的把罪名定在了我的身上,尽管我努力的想要洗清自己的清白,但往日我的爱疯打的性格使老师更加确定了我的罪名,抓起木尺便向我重重的打去,但我却发现,他早已挡住了老师的这一击,努力的为我辩护着,尽管他俩被老师同样无情的击打着,但他俩并不闪躲,而我却只能见自己的朋友挨打却束手无策,心中充满了痛苦与伤心,即使我不想回忆这段过去,但那段影像始终在我脑海中徘徊,怎么也忘不掉。
兄弟是我与他俩之间的代言词,我们无时无刻关照着对方,如桃园结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我们并不知道兄弟是什么意思。
10.现代文教学我教《榆钱饭》 篇十
[作者] 周永祥
[内容]
(宁夏盐池一中 周永祥)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散文教学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应该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读课的散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只要教师心中紧系一根线,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学得自由洒脱,使课堂自始至终充满暖色调,最后给学生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
笔者就教自读文《榆钱饭》一课,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先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自己写的文章能不能现在就可以编入自己读的语文课本中?“这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的。”学生几乎同声回答。我顿了一下说:“确有其事。在五十年代,我国有位‘神童’在16岁时,他的一篇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就编进了高二的语文课本中,这时他是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他,就是当代赫赫有名的作家刘绍棠。他的成名与成长同共和国共患难……为了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借自己在农村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饱蘸了笔墨写下了一篇散文《榆钱饭》。(‘榆钱饭’三个字竖写在黑板中间)请大家品尝他的泥土气息。”这样,一下缩短了作者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质疑。经过预习,同学们提出了近二十个疑难点。我把这些问题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一般性简单明了的问题,如:“什么叫‘青黄不接’”、“鱼生火,肉生痰”“亮囤底”等,由同学自己解答。第二类,较深的`,如:“丫姑在树上把榆钱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丫姑野性”,“用榆钱哄饱肚皮”、“杀风景”……这些可供创造的词句,必须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展开争论,从而把问题由表层引入纵深。如:只一个“揉”字,就把旧社会穷人的孩子饥饿难忍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一个“哄”字突出了农民用榆钱儿度过饥荒的痛苦无奈的情况里……这些不仅是难点、也是能够突出中心的点睛之笔,因此绝不能让它们轻意滑过去,教师必须借学生质疑之机深化、强化,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第三类,时代背景中的术语、方言、个别有关文学知识的问题等,搞不通就容易造成误解,但放手让学生讨论既费时间,又没这个必要,教师只做简单的点示就可以了。如:“为什么‘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大队干部为什么被社员逼得‘钻烟囱’”?针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提出的有关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社会问题必须解释清楚,才能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混个树饱”是方言,即“用树混饱”。“农民富了以后,二妹子不愿意给作者吃榆钱饭,刘绍棠为什么不请别的乡亲给他做着吃呢?”因为这并非纪实散文,而是带有文学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亲历了四十年的事浓缩在二妹子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其目的是通过对比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看起来很“乱”,占时间又最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散无边际,包括字、词、句、语法、修辞、文学知识、政治背景等,从形式到内容,无所不有;但在我心中始终有谱,没有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由散到聚。30分钟过去了,我利用学生“吐的丝”,逐步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经纬网”(板书)
┌────┐
〈以小〉 │ 线索 │ 〈见大〉
└────┘ 救命粮 控诉
┌─小时候吃 榆 哄饱肚皮
│ │
常│ │ 又来救命
吃│ 钱 混个树饱 批判
│ │
└─十年** │
饭 赞扬
难 打油腻
79―82年吃 极其难得
得
〈借事〉 〈寓理〉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自读课的特色,又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三,小结。我结合板书,明确了本文教学目的:[1]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了三个历史时期,用“吃榆钱饭”贯穿始终,把看似“散”的内容“聚”在一起,这就叫线索。[2]作者用吃榆钱饭的小事来反映大的社会主题,这是本文的又一特点:以小见大,借事寓理。[3]作者控诉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左”倾路线的恶果,通过对比,赞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这是全文的中心。三分钟的总结,既明确了教学目的,又把握了文章中心,也深化了教学重点。
第四,训练、延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两个练习:[1]给本文换个题目(略去)。[2]结合对联给学生添加兴奋剂:“记得在作者发表本文的同时,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两幅对联:
春节家有二升米,压岁身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春节有米十余担,银行存款几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它和本文一样,都是农民生活变化的写照,语言通俗,含义无穷。现在刘绍棠请大家也给他“吃榆钱饭”生活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撰写三幅对联。”
对联引入课堂教学中,这对初一学生是很新鲜的,且上面所引对联又紧扣本课的中心,“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具有凝聚力的启发,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但又不着边际。于是我又因势利导:[1]对联中心必须紧扣“榆钱饭”这一线索。[2]材料全部选用课文原句。我先出示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上联:“小时候,春三月,青黄不接”请同学在课本的111页中组织出下联。因为学生一时还不掌握对字的要领,所以开始两个学生对得不理想。我又点了一下“摘杨芽――”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对出:“摘杨芽,采柳叶,不如榆钱”。好!请给加上横批,它要涵盖上下联内容,可结合板书内容思考。“哄饱肚皮”学生们脱口而出。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又完成了第二联:
春播时,亮囤底,难为无米炊;
仓库里,饿老鼠,只盼榆钱饭。
横批:混个树饱
到第三个历史阶段,如果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变换方式,先出示下联,请学生在114页的第三自然段中搜寻补出上联。这时大家的参与意识倍增,几乎都举起了手。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找对了,于是同声喊出了
鱼生火,肉生痰,食欲不振;
想榆钱,打油腻,忆苦思甜。
横批选了两个:“物稀为贵”“极其难得”。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心,我把这三幅对联(预先写好的)附在板书上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右侧。
由于这个练习设计得新颖、有趣,一下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它不仅起到了进一步熟悉课文、明确中心、加深印象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兴趣、开发了智力、拓展了美的创造力。
【记忆中的榆钱儿作文】推荐阅读:
榆钱征文散文07-19
记忆中的芦苇作文08-10
记忆中的墨香作文09-17
记忆中的家乡作文10-30
记忆中的快乐童年作文06-10
记忆中的纸飞机作文08-09
记忆中的味道-初二作文08-28
记忆中的他初一作文10-02
初一开学作文:记忆中的美食06-14
记忆中的樱桃树初二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