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024-09-22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选8篇)

1.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一

1、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发展于中国大陆的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时间、地域、性质)

2、文学思潮: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3、“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方针。其基本内涵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存在;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

4、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在“大跃进”背景下,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它是大跃进“左”倾思潮的产物。“官方钦定本”:《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选编)

5、《纪要》:为了推行文化专制主义,1966年2 月,林彪授意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拟定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中心内容是:破“资产阶级文艺黑线”,“立”无产阶级文艺样板。

6、革命样板戏:最早为60年代初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后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与改造下成为“文革”时代的文艺样板,包括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作品。它们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

7、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8、三陪衬原则:“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物要烘托、陪衬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9、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指1976年4月5日,人民借清明节之机,在天安门广场自发集会,用诗歌和鲜花为武器,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为新时期文学拉开了序幕。

10、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11、山药蛋派:50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又称“山西派”或“火花派”。这一流派多取材山西当代农村生活,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擅长塑造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形式上通俗、幽默、易懂,故事性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主要成员有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

12、“红色经典”: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在认识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并且普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3、“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14、荷花淀派:五十年代形成的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内的作家群。因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而得名。作品反映的多是冀中(包括京郊)农民的生活,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新生的力量与美的因素。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有诗体小说之称。

15、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16、戏剧冲突:是指在剧情中展开的矛盾、纠葛和斗争。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中多种观念、愿望、情绪的冲突。

17、戏剧动作:是戏剧人物性格的精炼的、自然的外化,同时,又包蕴着戏剧冲突的鲜明趋向。它包括有形体的、语言的、心理种种动作。

18、戏剧情景:能激起观众情绪反映的人物处境,一般表现在比较集中的戏剧场面里。包含人、事、境、情等因素。

19、台词:戏剧文学最基本的语汇,要求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动作性。潜台词是表现人物的灵魂。

20、第四次文代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向大会致祝辞,他在祝辞中充分肯定了建国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绩,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这次文代会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1、伤痕小说: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盛行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以揭露 “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身心创伤,批判“文革”非人化现实,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2、反思小说:1979年出现的对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它揭露极“左”思潮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并探讨极“左”思潮得以横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性根源。它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深化。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古华的《芙蓉镇》、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23、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等方面进行前卫实验的小说创作潮流。主要作家有刘索拉,徐星,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

24、改革小说:指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年代从体制变革到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思想与心理变革的文学。改革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深化。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

25、文化寻根小说:指1985年前后出现的一股注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以求构建中国当代小说民族品格的一股创作潮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理论纲领;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等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26、新写实小说: 八十年代中后期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后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特征是作家冷静客观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等是代表作

27、新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现实小说相比,仍然有着对人的生存本相的勘探和对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但当下性和情感性得到加强,有着浓郁的时代情感和对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成功塑造了一批世纪末中国社会中下层官员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主旋律特征。以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

28、历史小说:90年代历史小说呈蓬勃发展势头,出现了一批颇具文学与史学价值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主体性的强化和新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文学观的注入,90年代历史小说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皇帝》、唐浩明《曾国藩》、刘思奋《白门柳》、凌力《少年天子》

29、女性小说:90年代的女性小说明显走向集体性成熟。女性作家顺应着女性主义思潮,自觉以女性身份观察生活,质疑和批判男权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强烈的话语自觉。30、新生代小说:鲁羊、韩东、朱文、陈染、林白、徐坤、海男、述平、张旻、东西、毕飞宇等一批作家以其独特的存在活跃于90年代文坛,被称为新生代作家。他们的风格可分为四类:(1)哲学型,以鲁羊、东西、刘剑波为代表,注重对深度主题的表达,对技术的实验(2)写实型,以朱文、韩东、邱华栋、述平为代表,注重对都市欲望的书写,对困惑、迷惘、以及无所依托的虚妄的描写。朱文:《我爱美元》、邱华栋:《手上的星光》(3)诗意型,以毕飞宇、李洱为代表,追求诗意在现实生活中的跳跃和播撒,尊崇个人体验和自由想象的无限灵动性和语言的张力。(4)以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女人传》为代表的私语型。

31、“归来诗人”(P474):粉碎“四人帮”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被迫辍笔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的诗人”。包括“七月派”诗人、“右派分子”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等。

32、“七月派”诗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曾卓、冀汸、彭燕郊、罗洛、胡征等。

33、“右派”诗人:艾青、公木、苏金伞、吕剑、公刘、邵燕祥、白桦、高平、流沙河、周良沛、孙静轩、孔孚、胡昭、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王辽生。

34、“九叶派”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曹辛之。

35、朦胧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新异诗潮。旨在重建已经失落的人的本体和诗的本体,思想内容上抗拒人的异化,反抗世界的荒谬,强调表现自我;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幻觉、变形、整体象征等现代诗歌艺术技巧,抒发个人内心体验,追求诗意的朦胧多义。代表作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双桅船》、顾城的《一代人》等。最有影响力的五位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朦胧诗”。诗潮中的“双桅”:北岛、舒婷。

36、第三代诗人:是继朦胧诗人后掀起更猛烈的诗歌革新运动的一批年轻诗人的总称。这个诗人群体名目杂多,流派林立,包括于坚、丁当等人组成的“他们文学社”、周伦佑、蓝马等人组成的“非非主义”、万夏、李亚伟等人组成的“莽汉主义”、孟浪、郁郁等人组成的“海上诗群”、宋琳、孙晓刚等人组成的城市诗以及“撒娇派”、车前子、周亚平等人组成的“语言诗”等。

37、挽悼散文:新时期首个散文浪潮,主要特点:

1、悼念亡灵,抒发哀思。

2、缅怀与批判、反思与展望结合相结合,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伸张正义,阐扬真理,激励人们前进。

3、文风“高亢苍凉的旋律,悲壮深沉的色彩和朴素无华的风格。”

38、反思散文:反思包括“文革”在内的中国当代历史,探索悲剧原因。主要作品:巴金:《随想录》(五卷)、孙犁:《老苔集》《晚华集》《秀露集》、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丁玲:《牛棚小品》、萧乾:《“文革”杂记》、王西彦:《炼狱中的圣火》陈白尘:《云断梦忆》、梅志:《往事如烟》。90年代的反思散文:韦君宜:《思痛录》、季羡林:《牛棚杂记》、李锐:《“大跃进”亲历记》

39、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指八九十年代的散文热潮中,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创作的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新品种。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趋向。代表作家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中行的《负喧琐话》等。

40、思想性散文: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面对社会转型期世俗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冲击,着重于表达思想性和精神性追求的一股散文创作潮流。代表作家作品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周涛的《游牧长城》、刘小枫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等。

41、女性散文: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股女性散文写作热潮,或是从女性个体生命经验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批判以神圣名义剥夺女性权利的男权思想;或是从女性个体生命经验角度书写自身的日常生活。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位母亲》、筱敏的《成年礼》、马莉的《夕阳下的小女人》、黄爱东西的《大都市小女人》、素素的《就做一个红粉知己》等等。

42、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报告文学。它关注社会问题,强调信息量、思辨性和学术性,融入多个学科的多种思维方式,渗透着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批判意识等诸多观念。代表作家作品有麦天枢《爱河横流》陈冠柏《黑色的七月》涵逸《中国的“小皇帝”》等。

43、探索剧:八十年代出现的具有艺术探索性的话剧。这些剧作打破传统表现手法,大量借鉴姊妹艺术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人物内向化,主题表现为多义性、不确定性,诉诸情绪化或生活化,引导观众参与创造。代表的作家作品有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2.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二

一、固有名词的种类及相关译法

1.地名与人名。由于《宫本武藏》和《新书太阁记》的背景为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 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地名都是日本的旧国名。 笔者认为在翻译应采取异化。

例如:因幡、但馬、播磨 (《宫本武藏》) ;江州、播州、越前 (《新书太阁记》) 。

关于这两部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 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姓氏和名字均由汉字组成, 例如《宫本武藏》中的“佐々木小次郎”、“吉岡清十郎”等人物姓名可采取直译。另一种情况是姓氏由汉字组成, 而名字却由假名组成。例如《新书太阁记》中的“おゆう”, 在翻译这类名字时首先要查找相关的译本作参考, 再对日本人的命名习惯加以研究推敲。就如上例“お”一般翻译成“阿”, 而“ゆう”经常作为名字而使用的汉字有“友”、“裕”、“祐”等。其中, “友”字常作为日本女性的名字使用, 其他则常被用为日本男性名字[2,3]。因此笔者在翻译“お ゆう”这个名字时, 译为“阿友”就较为合适。

2.服饰名称。这两部小说中经常出现“羽織”、“小袖”、 “袴”、“襷”等代表日本传统服饰的固有名词。有研究认为异化旨在保留原著的某些异域特色, 能更好体现翻译的忠实原则[4]。因此, 对这种日本特有的服饰在翻译时采取异化较为合理。例如:“羽織”一词可将其译为“羽织”, 同时要在注释中标注“是罩在和服外面的翻领和服短褂”。如此一来, 读者脑中就会生成该服饰的大概意象。笔者将这种译法命名为“异化+注释”的方法。

当服饰中的汉字为日本的“国字”, 即在《汉语大辞典》中找不到对应的汉字, 例如“襷”。此时, 归化就成了唯一选择, 同时还可在注释中对该服饰的用途稍加说明。针对“襷”一词, 笔者的翻译是“束衣带”, 并注明“束住和服衣袖并在背后系成十字结的绳状物” (《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

3.生活用品名称。关于《宫本武藏》和《新书太阁记》中出现的日本传统生活用品的名称, 在翻译时不能忽略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早在汉唐时代, 很多中国典籍及各种生活物品就从中国传入了日本[5-10]。后来日本人也一直沿用着这些用品的中国名称。例如《宮本武蔵》中的“茶碗”、“茶釜”、“香い袋”、 “酒瓶”;《新書太閤記》中的“団扇”、“毛氈”等。对于这些生活用品名称, 可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此外, 还有一些传统生活用品是日本固有的。例如“懐紙”、 “筧”、“畳”、“炬燵”、“駕籠”、“硯箱”等。在翻译此类用品的名称时可分两种情况: (1) 名称中的汉字可找到对应的中国汉字。 例如“懐紙”, 可采取“异化+注释”的方法, 即译为“怀纸”, 并在注释中标明“折叠起来放在怀里备用的和纸”。 (《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讲谈社) 。 (2) 名称中的汉字为日本的“国字”。例如 “畳”、“炬燵”、“筧”。此时, 我们可以在参照已有译词的基础上采用归化的方法, 例如“畳”译成“草垫”、“炬燵”译成“被炉”、 “筧”译成“滴水竹管”。

二、结语

“异化”与“归化”一直是我国翻译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中日两种语言所存在的亲缘关系, 使得这两种语言的表层转换多有其他语种[11]。日本文学作品中具有具体意象的固有名词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 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翻译此类固有名词时, 采取“异化+注释”的方法是比较妥当的。同时, 适当的归化也有助于异文化信息的传递。不过, 这种归化应建立在目的语国读者对源语国的具体事物存有一定意象基础的条件上。

参考文献

[1]许建平, 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中国翻译[J], 2001 (23) :36-38.

[2]崔崟.日本人名与汉字文化.学术探索[J], 2012 (3) :136-139.

[3]王小瑞.关于日本人名字的研究.山西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11.

[4]廖北平.文化意象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辩证.翻译研究[J], 2011 (1) :164.

[5]郜珊.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建筑.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D], 2012.

[6]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版) [J], 2003 (40) 5:46-51.

[7]程红梅.漆器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暨南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D], 2002

[8]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D], 2004.

[9]戴向东, 曾献, 李敏秀等.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木材工业[J], 2007 (1) 6:34-38.

[10]周剑石.日本当代漆艺发展基础的研究.现代艺术与设计[J], 2007 (5) :52.

3.第十批天文学新名词 篇三

B

暴涨期 inflation era

冰火山 cryovolcano

冰态小行星 icy asteroid

冰态行星 icy planet

布朗-特威斯干涉仪 Brown睺wiss interferometer

C

测光红移 photometric redshift

超大视场行星搜索 Super 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 SuperWASP

超密态 superdense state

存活概率 survivability

D

大天区γ射线空间望远镜 Gamma瞨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

氘时期 deuterium era

低频射电阵 Low Frequency Array,LOFAR

电磁提取 electromagnetic extraction

电离介质 ionized medium

多波段滤波 poly瞤hase filtering

多波段滤波器 poly瞤hase filter

F

分层效应 segregation effect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Phoenix

富铁彗尾 iron tail

G

概率密度函数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共轨 co瞣rbit

共轨卫星 co瞣rbital moon

谷歌天空 Google Sky

光学成像γ射线天文探测器 Light Imaging ┆〨amma瞨ay Astronomical Detector,AGILE

国际天文年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2009,IYA 2009

H

哈勃遗产档案 Hubble Legacy Archive ,HLA

氦时期 helium era

核频谱望远镜阵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 NuSTAR

黑洞吸积 black hole accretion

恒星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s

惠更斯环缝 Huygens gap

J

激波终端 shock termination

伽利略望远镜 Galileoscope

加纳利巨镜 Gran Telescopio Canarias, GTC

近场宇宙学 near瞗ield cosmology

近地天体监测卫星 Near Earth Object Surveillance

Satellite, NEOSSat

近域宇宙 local universe

巨弧 giant arc

巨麦镜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GMT

巨米波射电望远镜 Giant Meterwave Radio ┆㏕elescope,〨MRT

K

坑际平原 intercreater plain

孔径阵列 aperture array

孔径阵列片 aperture array tile

L

拉贝利干涉仪 Labeyrie interferometer

类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瞝ike object

类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瞝ike companion

类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瞝ike moon,Trojan瞝ike ┆﹕atellite

类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瞝ike asteroid

类月陨击坑 lunarlike crater

21厘米波射电阵 21 Centimeter Array,21CMA

“黎明”小行星带探测器 “Dawn” spacecraft

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 object

M

弥散盘 scattered瞕isk

30米望远镜 Thirty Meter Telescope,TMT

默其森广角射电阵 Murchison Wide瞗ield Array, MWA

N

年龄-金属丰度关系 age瞞etallicity relationship,AMR

P

平方千米射电阵 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

铺表 surfacing

Q

气体阻尼 aerobraking

氢时期 hydrogen era

R

热平衡期 thermal equilibrium era

妊神星 Haumea

日鞘 heliosheath

S

射电变星 radio variable

射电宁静 radio quiet

射电强 radio loud

X射线变星 X瞨ay variable

双向定时 two瞱ay time determination

斯托克斯反演 Stokes inversion

T

太阳系外巨行星 extrasolar giant planet

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extrasolar earthlike planet

太阳系外类木星 extrasolar Jupiter

太阳系外类木行星 extrasolar Jovian planet

太阳型活动 solar type activity

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 companion

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 moon, Trojan satellite

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 asteroid

土卫四十九 Anthe

土卫五十 Jamsaxa

土卫五十一 Dreip

土卫五十二 Tarqeq

W

外星巨行星 exotic giant planet

外星类地行星 exotic earthlike planet

外星类木星 exotic Jupiter

外星类木行星 exotic Jovian planet

X

小祝融星 vulcanoid

星团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 clusters

星系核级黑洞 galaxy瞔ore black hole

星系专名 proper name of galaxies

星云专名 proper name of nebulae

Y

岩态彗星 rocky comet

岩态小行星 rocky asteroid

岩态行星 rocky planet

引力俘获区 feeding zone

“月船”月球探测器 Chandrayaan

“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 Selenological and ┆〦ngineering Explorer, Selene

Z

再铺表 resurfacing

终端激波 termination shock

4.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篇四

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

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3、《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一边倒”: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

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5、《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

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条约共有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与行动;双方对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

6、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亦称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7、土改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

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8、镇压反革命运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活动活跃。反革命分子进行种种破坏

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从1950年冬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年底镇

反运动基本结束。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9、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0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后,各地揭发出大量贪污浪费与官僚主

义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10、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亦称“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该计划由中共中央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

基本任务

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其中包括苏联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以及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

为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成就

计划所规定的建设任务,于1957年底完成。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存在的问题

忽视了农业发展。

1956年出现的全局性冒进,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紧张。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快,留下了后遗症。

1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准则。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下半年由毛泽东提出,1954年为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批准,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来估计十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于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接着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3、1957年整风运动:1957年4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

开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题,以及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4、反右运动:中国1957年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在整风运动开展之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

15、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

“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16、1958年南宁工作会议:1958年1月南宁工作会议,大力批评反冒进,并同时提出了经

济计划工作要搞两本帐:中央有两本帐,一本帐为必成,一本为期成;地方两本帐,以中央的期成帐为必成,自己再制定期成帐。

17、大炼钢铁: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

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 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

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

18、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9、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重要会议:7月2日至8月1日党中央

在江西省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目的是要落实1959年主要计划指标,认为大跃进出现的问题主要次要的,成就是主要的。庐山会议后,反右倾运动在全党全面展开。彭、黄、张、周被免去职务,中共高层再次出现变动。

20、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年初中国完成福建军用机场的建设、鹰厦铁路通车

 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

 8月23日炮击金门

 7月31日-8月3日赫鲁晓夫因长波电台与潜艇联合舰队事宜秘密访华,中方未通告炮

击金门的决定

 台海危机期间响尾蛇导弹问题

2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城乡发动一

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是在城市“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后期扩大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统称为四清运动。针对目标是要教育普通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清理基层干部。

22、四清运动:简称四清,是1962年底在中国农村逐步推开得一场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最

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

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3、中苏论战:中苏论战,是60年代中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4、三线建设: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

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25、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间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

导的一次政治运动,历时10年。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错误的估计当时我国的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而发动的,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6、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由一群单纯、热血沸腾和政治挂帅的大、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随着红卫兵“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大串联如火如荼地展开,红卫兵运动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从而严重地困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正常次序的维护。

27、上山下乡运动:是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

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28、珍宝岛事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29、《中美联合公报》: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

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还认为,大国相互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

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

施。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30、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

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建议。中央领导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3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

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

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3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34、反右倾运动:“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

5.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五

2《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刚健诗人、左思,刘琨 48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社会状况。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

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

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4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5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

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 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汇集起来的。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

6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历史上最著名的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全唐诗·卢延让》第一首赫然便是《苦吟》7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32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

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53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8婚恋诗、其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婚姻的诗篇,这些诗篇从人类的情感角度出发描写了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其中的很多诗徐庚体、南北朝时期,庚信与徐陵的艳诗并称“徐庚体”,徐庚体成了艳诗的54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句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一时风靡江南。9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55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

10、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

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骈赋、二十八字史论、仅用二十八字伤悼历代转瞬即逝的繁盛,以及揭露统治者的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11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 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武功体、姚合应该说是中唐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诗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结理想。《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12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58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1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14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的思想艺术价值。

1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贞观诗坛、从南朝梁代开始,宫廷成为诗歌的创作中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60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古镜》、《白猿》两篇,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六朝志怪向唐传奇发展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 俗讲、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 16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 62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40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旧唐书》(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17记行赋、汉赋的一种,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 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其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41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铺张华丽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在汉赋中开曲子词、“曲子词”,是“词”在隋唐时期的早期名称之一。曲子词的特点,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两汉汉赋作家在抒情言志上另寻新法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18、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吴中四士、。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43山水田园诗、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

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诗余、元代以后,文人称词为诗余。作词要求典雅纯正,避用艳丽的词藻、19、京东赋、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回迁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成了牵动全社会的中。,吴潜的《履斋诗余》等。诗余也称诗馀。如清代王锡心问题,也为文学家普遍关注。杜笃《论都赋》是这些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王孟、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

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温韦、“温韦”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在词的发展史上,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20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但“高花间派多写闺阁生活、女子相思,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说他们两人成名较晚,而才学堪比

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 66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21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

6.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六

1风、雅、颂2《诗经》3采诗说 4献诗说5删诗说6弃妇诗 7三体三用说8《春秋》9《尚书》10《今文尚书》11《古文尚书》12《逸周书》13《左传》14《战国策》15《越绝书》16重言17卮言 18铜器铭文19九歌20楚辞21《吕氏春秋》22《盐铁论》23《汉书》24辞赋25抒情小赋26散体大赋27骚体赋28乐府 29纪行赋30《赠四王冠诗》31《北征赋》32《两都赋》33苏李诗 34建安七子35 建安风骨 36游仙诗37玄言诗38左思风力39太康诗风40元嘉诗歌 41永明体42永明声律43吴歌、西曲44宫体诗45山水诗46用典47骈文48志怪小说 49《拾遗记》50《西京杂记》51初唐四杰52吴中四士53沈宋54上官体 55山水田园诗派 56文章四友57王孟58高岑59沉郁顿挫 60大历诗风 61大历十才子 62元白63元和体64韩孟诗派 65苦呤 66长吉体67小李杜68武功体69韩柳 70中唐古文运动 71唐传奇72俗讲73变文74曲子词 75词为艳科 76温韦 77《花间集》78花间词派

说明:1.根据新书、新考纲、浓缩汇编的(非旧书或百度内容、参考书及书本的条条大论)蓝色字体为2007年—2011年已考过的名词解释,自考考卷库从2010年就用完了,所以很容易再考;

2.78条涵盖考纲上识记、理解的百分之90(除了作品)。另外有近10条未记(如《国语》前年考过的,如白痴都知道的如李杜,如旧考纲才有的贞观诗坛,还有认为很偏的名解);

3.每条名解都是自己根据考纲、书本、自考通辅导书,对照近6年得考过的名解答案汇编而成,内容删减到了极限,废话通通去除,只剩赤裸裸的答案点。所以想得满分12分名解题的童靴还是根据书本的来。

4.78条全背下来可以保证得8分,有一道作品题(而且是很偏的),所以要做好准备扣3分,要拿满分的必须要把整本书的(考纲上的理解)作品题全部背到。但自考历来都是搭点即给分的。

5.78条背诵时,不要挑背,全部都要背到。但可以挑内容背,这个要看你想得几分。每条名解的考分点都用“分号”“句号”隔开了。一句一分。

目录内容在另一篇文章上,标题是

7.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名词本土化研究 篇七

基于以上观点, 可以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所创造的、以英语语言普遍规则为标准, 带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可以传达中华文化和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和英语本土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中国英语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英语进入中国发生了本土化, 英语本土化是指英语变化的一个过程, 在该过程中, 英语的新型变体与其输入的母体具有明显的差异。 (Moag, 1982)

英语本土化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和篇章上, 词汇又可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本文将主要针对英语名词本土化进行举例分析。

结合英语名词在中国的实际使用状况, 我们将之分为两类。其一, 以英语环境为中心, 研究英语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和汉语外来词;其二, 以汉语环境为中心, 研究汉语中的英语音译词以及语义再生的词汇。这样就可以得出英语名词本土化研究的四个维度: (1) 英语中的中国特色; (2)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3) 汉语中的英语音译词; (4) 原有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词义变异 (即语义再生的词汇) 。

本文将针对以上英语名词本土化研究的四个维度 (陈新仁, 2012) 进行实例说明, 语料来源于期刊报纸、文学作品、访谈对话等诸多渠道, 所以避免了因为语料来源过于单一而导致调查结果具有片面性的可能。

一、英语中的中国特色词

英语中的中国特色词是指在英语使用环境中用来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不加解释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词汇, 如: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open-door policy, two civilizations, harmonious society等, 这些词都是专用来表述中国特色概念的, 如果不对其加以解释说明, 外国人很难弄清楚其内涵。下面是摘取China Daily的一个例子: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ometimes also called“migrant workers”or“city-bound rural workers”, refers to people seeking jobs in cities other than their hometowns for various reasons.

以上例子外国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稍加解释就会明白。“migrant workers”或“city-bound rural workers”都是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英语词汇, 用以描述中国当下许多人放弃自己家乡到别的城市工作的现象。

二、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有些词汇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词汇, 当外国人想用英语词汇来对其进行表述的时候, 会发现在英语词汇当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如yamen (衙门) , Putonghua (普通话) , ginseng (人参) 等,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用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以下列举了选自China Daily和莫言的著作《丰乳肥臀》英译本中一些例子, 如:“Nianhua,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popular in New Year decorations”, “qigong (chi kung, practices that involve methods of accumulating, circulating and working with qi or enery within the body) ”, “the brick-and-tampedearth sleeping platform, his kang”

因为在英语中找不到表示在中国新年用来装饰的传统中国画概念, 因此“Nianhua” (年画) 、“qigong” (气功) 等采用了拼音加注释的方法对其进行表述, 这样既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 又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因素。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一句话, 当遇到带有中国特色的“kang” (炕) 的处理方法也如此。

三、汉语中的英语音译词

英汉两种语言要在词汇上实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 与上相似的是汉语也借用了很多英语音译词, 采取的方式就是将英语词汇音译为汉语,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沙发 (sofa) 、因特网 (internet) 、克隆 (clone) 、色拉 (salad) 、香波 (shampoo) 、托福 (TOEFL) 、幽默 (humor) 、咖啡 (coffee) 、卡通 (cartoon) 等。

汉语中英语音译词的出现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 其语言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更有包容性, 其实语言本来就是个开放的系统, 在历史的进程中, 由于受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 汉语其在词汇、语音、语法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四、原有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词义变异

很多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下会产生词义变异, 其原因是使用者对其内涵掌握不够全面, 只知道这个词的表面含义却没有深究其背后隐藏内涵, 如:propaganda (宣传) 、politician (政治家) 、cadre (干部) 、peasant (农民) 、lover (爱人) 、individualist (个人主义) 等。

由于词汇变异而使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所以研究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词义变异对于英语学习是很有意义的。据此可以总结了三种类型的词汇词义变异:词义限制、词义改善、词义退化。

(一) 词义限制

所谓词义限制是将一个词的含义减小或限制到更小或更精确的意义上。如:knowledge, 大多数人只知道该词指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真理和原则的认知, 而缺少了在地道英语中对经验调查的认知的含义。再如, 大多数人用drugstore指买药的地方, 但在地道的英语使用中drugstore指的是可以买药、糖果、香烟和各种小物品的商店。

(二) 词义改善

有些词汇在中国语境下会发生词义改善。如:peasant family, 在中国语境下该词组不带感情色彩, 但在地道英语用法中其带有贬义。又如intellectual一词, 在中国语境下使用是用来指一个聪明、博学和对理论和实践感兴趣的人, 而标准英语中该词就带有一点的贬义了。

(三) 词义退化

有些单词原本只有肯定或中立意义, 但是在另外一种文化中使用的时候就会产生贬义, 这也就是有些英语名词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词义退化。如:individualism、capitalism和materialism都有-ism后缀, 分别表示:自立和自我自由, 一种经济制度和唯物主义。含义退化了的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被看成文化理解问题, 所以需要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

五、总结

本文通过阐述英语名词本土化发生的四个维度以及对这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了举例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 (1) 一种语言对其他语言的影响程度可以反映出该国家对世界的影响程度, 英语中的中国特色词越来越多, 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 由于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以及语言具有经济性的特点, 语言之间会发生“互借”的现象; (3) 人们对词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 也会导致英语名词本土化的发生, 但这种本土化的发生往往是消极的, 阻碍人们正确使用目的语。

总而言之英语名词发生本土化, 对语言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系统的认知与学习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2 (02) .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01) .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4) .

[4]Moag R.The Life-cycle of Non-native Englishes:A Case Study[J].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82.

8.中国古代“图族”文档名词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国古代图族文档名词地图图书

Abstract:“Chart family”document nou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 words.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 its race of docu? ment noun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Chart, Map, Diagram, Register, Genealogy, Domicile file and others 11 nouns. The“Chart family”document nouns originate earlier, have less numbers of docu? ment nouns and total amounts, have lower frequen? cy and present wavelike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Chart family”document nouns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documents and related nouns(such as book)development.

Keywords: Ancient China ; Chart family; Docu? ment nouns; Map; Book

一、图族文档名词的特点及其使用情况

“图族”文档名词即含有“图”的文档名词聚类,“图”,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作为文档名词使用时指地图档案,《史记》载:“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后世在“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文档名词,如地图、图表、图簿、图牒、图法、图籍、图谱、图文、籍图、图书,共11个文档名词。

(一)图族文档名词的特点

从具体组成来看,整个“图族”文档名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词素构成上来看,“图族”文档名词除了“图”是单音节文档名词之外,其主要由双音节文档名词构成,双音节文档名词的构成比例占90%。

2.从内涵的广度来看,“图族”文档名词的含义广泛,涉及地图档案,户籍档案以及谱牒档案等。其中地图类文档名词如图、地图等;户籍档案类文档名词如图籍;谱牒类文档名词如图牒、图谱。

(二)“图族”文档名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分析

1.从“图族”文档名词的使用时间分布来看,宋朝“图族”文档名词的个数达到顶峰。具体来说,先秦是整个“图族”文档名词的起源时期,这个时期该族类文档名词较少,仅有5个(图、地图、图法、图籍、图书)。秦汉时期“图族”文档名词出现了短暂的增长,新增“图文”和“图簿”两个文档名词,名词个数达到7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增加了“图牒”和“图谱”两个文档名词,名词个数达到9个。隋唐五代时期名词个数同前代相比较为稳定,出现了新的文档名词——“图表”。随着新文档名词“籍图”的出现,宋朝名词个数达到顶峰(10个)。元明时期文档名词个数开始下降,特别是明朝时期仅出现6个,清朝又开始增加,达到9个。如表1所示。

2.从使用频次上来看,“图族”文档名词整个族类除了在先秦、秦汉和清朝的使用频次达到中频次(1.0以上)以外,其他各朝代的使用频次均为低频次(1.0以下)。在具体名词的使用频次上,“地图”一词的使用频次最高。

从各朝代的频次发展趋势来看,“图族”文档名词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先秦至秦汉呈上升趋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后,隋唐时期和宋朝又逐渐呈上升趋势,之后在元朝再次出现短暂的下降,明清又逐渐上升。从具体名词的使用频次来看,整个“图族”文档名词均属于低频词,即使用频次在1.0以下。其中“地图”一词的使用频次最高,也仅为0.453。具体而言,“地图”共出现了1167次,远高于其他文档名词;“图籍”“图”“图书”“图牒”出现次数在100至200次之间,频次为0.050至0.075之间,使用率略高;“图谱”“图法”“图表”“籍图”“图文”“图簿”出现次数在100次以下,频次在0.04以下,使用率较差。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只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总体上,“图族”文档名词到了现代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虽然“地图”“图书”“图表”三个名词保留了原有的形式继续使用,但是其文档含义已经不复存在,另作它义。

二、图族文档名词分述

“图族”文档名词中各名词属于低频次文档名词且数量较少,故本文对其逐个进行阐述。需要指出的是,“图文”,即图谶之文。其出现次数较少,仅有9次,与“图族”其他名词相比不具有代表性,故不作详细论述。此外,“籍图”一词在本族类系列论文《中国古代“籍族”文档名词研究》中进行了详细论述,故本文不再阐述。

(一)地图档案是文档名词“图”最常见的用法

“图”,作为单音节文档名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先秦时地图档案种类繁多,地位重要,地图档案是“图”最常见的用法。[3]主要指有关土地、疆域的地图或版图档案,如《周礼·夏官》中载:“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4]又如《尚书正义》载:“禹别九州,分其圻界。别,彼列反。九州,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5]其在三国、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作为文档名词的含义出现的次数已经很少,至唐朝之后基本上已经不具备文档名词的含义,主要以图画的含义出现和使用。此外,从使用频次上看,“图”作为文档名词主要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出现和使用,其中在先秦时期出现的次数最多,频次也最高(1.0左右),但频次略低于秦汉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先秦的文献略多于秦汉时期造成的。

(二)“地图”一词基本具备地图档案的意义,且是“图族”文档名词中出现次数和使用频次最高的名词

1.“地图”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起初其含义为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势的图,基本具备地图档案的意义。如《管子》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冁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6]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档案包含的内容之丰富。又如《战国策》记载:“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7]这里的“地图”主要指按照一定比例绘制的地图文件或地图档案。在后来的发展中,“地图”一词也主要作为地图档案的含义留存下来。

2“.地图”一词是“图族”文档名词中出现次数和使用频次最高的名词,分别为1167次和0.453。除了在三国时期出现短暂的空白之外,“地图”一词在各个朝代均有出现,是整个“图族”文档名词中通用性较高的文档名词之一。尽管“地图”一词在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但是在使用数量上是各朝代出现次数最少的,频次也最低,可见在这个时期“地图”一词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在隋唐五代、两宋及明清时期,“地图”一词出现的次数开始增多,达到100次以上,特别是清朝出现了521次,频次达到了0.977。

(三)“图籍”和“图簿”均有地图户籍档案的含义,且“图籍”的使用范围和延续性更强

“图籍”,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由两个单音节文档名词“图”和“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图籍”取两者综合之义,泛指地图和户籍档案。如《战国策》卷三载:“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8]又如《史记》载:“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9]“图簿”作为文档名词使用时,同“图籍”含义一样,亦指地图、户籍等簿册。如《汉书》载:“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奉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10]

尽管“图簿”与“图籍”都是指地图户籍档案,但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从出现时间来看,“图籍”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图簿”则在汉朝才出现。从时间延续性来看,“图籍”在三国之外的各个朝代均有出现,使用范围较广,延续性较强,而“图簿”仅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朝出现使用,延续性较差。从使用频次来看,“图籍”一词共出现了193次,频次为0.075,在整个“图族”文档名词中排在第二位,而“图簿”仅出现了6次,频次为0.002。

(四)“图牒”和“图谱”均有谱牒档案的含义,且“图牒”还有图籍表册和图谶的含义,“图谱”具有医药档案的含义

1.从内涵来看,两者均有谱牒档案的含义,如明宋濂《张氏谱图序》载:“清河之族布于大江之南,其迁江阴者,则不知始于何世。图牒丧漫,不可钩考,至月崖翁始入于谱。”[11]《旧唐书》载:“臣得奉礼郎李冈、太祝柳仲年、协律郎诸葛畋李潼、检讨官王皞、修撰朱俦、博士闵庆之等七人伏称:‘谨按《高祖神尧皇帝本纪》及皇室图谱”。[12]需要注意的是,“图牒”还有图籍表册和图谶的含义。如“若其官邑之省置,风物之有亡,田赋之上下,盖存乎图谍。”[13]《旧唐书·唐俭传》载:“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14]而“图谱”还具有医药档案的含义。《隋书》载:“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复为少。”[15]

2.“图牒”“图谱”在元朝出现的次数最少。从时间上来看,“图牒”“图谱”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且在出现之后的各个朝代均有出现,延续均性较好。从数量上和频次上来看,“图牒”一词出现的次数略多于“图谱”,达130次,而“图谱”为99次。从各朝代出现的次数来看,“图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元朝出现的次数最少,仅有2次和3次,在隋唐五代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73次。而“图牒”同“图谱”一样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较少,在元朝出现的次数最少,分别只有7次和4次。

(五)表册或簿册是“图表”的普遍含义,同时“图表”兼具谱牒档案的含义

与其他文档名词相比,“图表”一词出现时间较晚,其在唐朝才开始出现。同时,其延续性和使用频次(0.014)也不是很好。例如,在明朝的文献中未检索到其作为文档含义的用法。

作为文档名词使用时,其泛指记录各种事物的表册或簿册这种用法最为普遍。如《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中记载:“从省称:‘为今次宣命指挥从省,交割时一匹匹点检看觑,当裏面别无小损破弱,即行交割,不云生事。从省又云:‘设使一色好绢(一○),亦须剩住几日。交割图表子细云云。”[16]另外,“图表”还有一个特殊的文档名词的含义,即谱牒档案,其用法如“今世谱式横而左行者,云始欧阳氏名欧谱。纵而下行者,云始苏氏名苏谱。虽纪文达不能不援用为谱。其实皆图表也,非世系也。”[17]

(六)在图录和法典的基础上,文档名词“图法”衍生出天文档案的含义

虽然“图法”一词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但是其延续性和使用频次(0.024)并不好,三国及南北朝时期均出现了空白。“图法”一词最初的含义指图录和法典,《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18]值得一提的是,“图法”还在后世衍生出天文档案的含义。如《旧唐书》载:“又以祀九宫坛,旧是大祠。龟从议曰:‘九宫贵神,经典不载。天宝中,术士奏请,遂立祠坛。事出一时,礼同郊祀。臣详其图法,皆主星名。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19]

(七)“图书”一词的文档含义较为丰富,且汉朝之后主要以书籍的含义出现和使用

“图书”从先秦到清朝均有出现,在整个“图族”文档名词中属于延续性较好的文档名词之一。在本文关于“图书”一词的整个检索数量中占比约为3%,而其作为书籍类含义的用法占到了大约97%,由此可见“图书”一词在古代主要是以书籍的含义出现和使用的。

1.从其内涵来看,“图书”一词的文档含义较为丰富:一是专指“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古人按照天圆地方说用记号来记录天文、气象、地理知识而绘制的立体图。[20]关于“河图”“洛书”,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时的历法(也有人认为是天文图和地理图),在原始社会末期,记号语言已相当发达,可以表示当时的任何科技事物,可以说当时的“河图”“洛书”,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文件,是首领们指导生产、安排生活的工具。[21]其具体用法如《竹书纪年》载:“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22]二是指“图籍”,即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如《史记》载:“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23]又如《两汉纪》记载:“诸将皆争取秦宝货,萧何独悉收秦图书。”[24]三是泛指档案。如《韩非子》中记载:“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25]以及《汉书》载:“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示后宫贵人。”[26]

2.从具体使用情况来看,“图书”一词在汉代以前主要以文档含义出现和使用,而在汉朝之后主要以书籍的含义出现和使用。先秦作为“图书”一词的起源时期,其使用量较少,作为文档名词使用的用法共出现了5次,但占总出现次数的80%以上,而在汉朝时“图书”作为文档名词的用法达到了高峰期,共出现了68次,占总出现次数的90%。在整个先秦及秦汉时期,“图书”一词的文档类含义用法占主导地位,书籍类含义的用法处于辅助地位。而在汉朝之后“图书”一词作为文档名词使用的数量开始逐渐下降,其含义也主要用于指代“书籍”,其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作为文档名词使用的数量分别为18次、25次、17次、4次、6次和18次,在各朝代检索到的数量中比例分别为4%、7%、2%、2%、1.2%和0.7%。除了数量下降之外,其文档内涵和应用也主要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无新用法出现。

总而言之,“图族”文档名词同其他族类的文档名词相比,虽然名词个数和出现的总体数量都较少,但是其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这个大族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图族”文档名词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沿用至今的“地图”“图书”“图表”三个名词其文档含义也已经消失。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项目编号:14BTQ071)的课题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611.

[2]本朝代新出现的名词用不同字体及着重号加以标注以示区别.

[3]丁海斌,袁礼.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系列论文之一先秦文档名词研究[J].档案,2014(5):15.

[4]崔高维校点.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54.

[5]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9.

[6]蔡元培.诸子集成[M].长沙:岳麓书社, 1996:192.

[7]刘向.战国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280.

[8]刘向编集,贺伟,侯仰军点校.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 2005:31-32.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1394.

[10]班固.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 2008:1544-1545.

[11]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470.

[12] [14] [19]刘昫等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M].长沙:岳麓书社, 1997:604-3172.

[13]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936.

[15]魏征,令狐德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937.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5:5654.

[17]谭耀华.谭氏志[M].香港:新华出版有限公司, 1957:379.

[18]陈国勇主编.吕氏春秋[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108.

[20]王英玮主编.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28.

[21]丁海斌.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158-159.

[22]张玉春译注.竹书纪年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8.

[2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3.

[24]荀悦,袁宏.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16.

[25]李维新校注.韩非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12.

上一篇: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下一篇:示范单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