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2024-11-10

《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共4篇)

1.《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篇一

《治水必躬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灌南县实验中学 成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文题解析。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解释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

听准字音 听准节奏 2.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泥()于掌故

潴()

相()度()咨()询()必得()亲给()胼()胝()好()逸恶()劳(2)读准节奏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三)再读课文 理解文意

1.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词句。2.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

(四)精读课文 深刻感悟.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的? 2.海瑞是个家喻户晓人物,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讨论探究

 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 个形象? 材料一:

/ 2 海瑞任应天巡抚的七个月时间里,同退休宰相徐阶和他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集团进行了一场斗争。许阶之子徐英,仗势霸占民田,强抢民女,勾结官府,无恶不作。海瑞清查了洪阿兰一案,替被害人平反昭雪,依法判处徐英死刑。徐阶不甘心失败,上京买通宫里太监和朝官,罢免海瑞,欲救徐英。海瑞不为所动,下令处决徐英,再交巡抚印信,罢官归田。材料二:

有一次,海瑞来揭阳,听说黄爽也正好在家,当即前往登岗拜访这位好朋友。海瑞的到来受到了黄爽夫妇的殷勤款待,他们急忙杀鸡、炊鱼、炖鳗,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海瑞接风。海瑞一向以刚正廉明著称,面对这桌丰盛的酒席感到十分惊疑,暗想:“这同知府怎么这样奢侈?他何来这么多的开支?”于是便与黄爽开玩笑道:“年兄近来收入不少吧?”黄爽听后心中一怔,急忙向海瑞说明酒菜的来源:鸡是自己养的,鳗鱼刚从登岗桥下捕得,鱼是在自己的池塘钓起来的,蔬菜是在屋后自种的菜园里采来的,这桌上的酒菜样样都是自产的,根本没有挪用公家一分钱!海瑞听完后呵呵大笑,欣然就席。总结海瑞形象:

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家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 课文中的海瑞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六)指导背诵

第1段:治水之法,既不可____,________,亦不可_____________。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句式特点)

第2段: 昔海忠介治河(怎样治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随官人役(又怎么样?)__________。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__矣。(利用追问法理解记忆)

/ 2

2.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 篇二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治水不但要________,而且要_______的道理。还用了_____论证方法,先从____说海瑞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后从____说如果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 _________”。

【答案】

1、(1)拘泥

(2)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事理

(3)河流的形势

(4)因为;亲自

(5)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6)这样

(7)顶,形象的描述在大风大雨中行走的艰难

(8)好,成功

2、C

3、C

4、(1)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3.《治水必躬亲》教案设计 篇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欲:想要,准备。月色:月光。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起:起身。行:出行。

至:到。亦:也。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交横(héng):交错纵横。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文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题目时编者所加。躬亲(ɡōnɡ qīn),〈书〉亲身去做:事必~。

2.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3.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4.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5.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6.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7.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8.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1..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2.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3.妄意:随意。

4.盖:表示原因的句首语气词,原因是。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5.于:在

6潴:水停聚的地方。

7.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8.相度:观察和测量。

9.情:真实情况。

10.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11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

12.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

13.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14.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15.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

16.布袍缓带:指轻便的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19.横(heng,2声)索(suǒ):横行勒索。

20.致:事理。

21.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

22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23举:办事成功

相关练习:

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4.鲧禹治水语文教案设计 篇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上一篇: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下一篇:中班孩子每周评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