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共19篇)
1.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一
2012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12年1月15日,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当前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副省长孙国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作工作报告,会议由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保芳作主持。
会上,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江平首先作了题为“提速转型,砥砺奋进,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增速较快、效益较好、质量较高、贡献较大、位次前移、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贵州全省完成工业投资1820.99亿元,同比增长69.6%,创造了历史新高。王江平指出,总结2011年的工作,有三个亮点和重点,要珍惜成绩,总结经验,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强劲势头,全力推进经济再上新台阶。2012年全省工业发展主要目标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90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投资完成3000亿元,同比增长70%。围绕“三个着力、三个推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着力夯实要素保障能力、强化工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产业能力,有序推进民营经济三年倍增与511园区培育计划,及10+2区域帮扶计划,继续加大对优强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
孙国强副省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2012年是全省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要围绕工业经济十大目标,重点开展10个突破,努力实现“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孙国强强调,2012年全省工业要实施十大突破确保十大目标,持续强力推进全省工业强省战略。十大目标是: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20%。达到219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300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689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保证电煤供应7000万吨,发电1300亿千瓦时;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5%;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4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五位;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10个突破是: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调结构、转方式;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深化改革。
会上,孙国强代表省委、省政府与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签订《2012贵州省工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举行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仪式。毕节市人民政府、遵义市人民政府、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7位代表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省经信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省有关单位负责人,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分管工业工作的副市长(副州长、副专员),各县(市、1区)人民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各市(州、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工业和能源委)主要负责同志;部分省直单位、中央驻黔单位负责同志;部分中央在黔企业、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012铜仁市经济工作会议
大力弘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
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不断开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廖国勋 夏庆丰讲话 雷甘霖 陈达新等出席
□2012年1月6号,要按照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以“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以新的“铜仁速度”,凝聚精气神,提振自信心,敢拼敢闯敢干,咬紧牙关加速冲刺,不断开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工作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8%、35%、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75%;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0%;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奋斗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9%,力争达到4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 %,突破800亿元
●五大重点工作:紧紧抓住投资需求这个“牛鼻子”,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统筹推动三次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着力强功能、显特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动力、释放活力;坚持民生优先,让群众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玉屏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县委书记王俊铭、县长安孝荣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箫笛名城,新型工业重镇,黔东经济发展极”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开放带动、科技带动”的发展战略,统一思想,精诚团结,同心协力,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抢抓机遇,快干实干,奋力赶超。
议明确了201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50%以上,力争达到100%;财政总收入增长确保达到30%以上,力争达到35%,农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在新一年的经济工作中,努力做到“稳、进、快、好”,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更稳;要围绕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国务院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大干快干,实干猛干、与时间赛跑,与效率竞争,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2月23日,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张运祥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安孝荣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县长
全体代表听取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报告(草案)和《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财政预算》报告(草案);听取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大会审议通过了安孝荣同志代表县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财政预算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张运祥同志代表县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
会上,县委书记王俊铭为新当选的县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运祥颁发当选证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运祥为新当选的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孝荣及新当选的县人
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委员颁发了当选证书。
玉屏侗族自治县简介
区号:0856
位置:铜仁地区南部
人口:人口14.16万
市树:暂无
政府地址:政府驻平溪镇 邮编:55400 面积:面积517平方千米 民族:侗族 市花:暂无
旅游局地址:人民路333号
政府网址:http:///
旅游局网址:暂无
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南部,为黔东门户。地处东经108°47′~109°9′,北纬27°7′~27°31′,面积517平方千米。2003年人口14.1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7.8%。有侗、汉、苗、回等18个民族。玉屏古名平溪。宋置平溪峒。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平溪卫。清雍正五年(1727)改玉屏县。1983年撤玉屏县,建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府驻平溪镇。行政代码:522223,邮编:55400,电话区号:0856。
本规划区域范围涵盖全县四镇两乡和一省级经济开发区,即平溪镇、大龙镇、田坪镇、朱家场镇、新店乡、亚鱼乡和大龙经济开发区,国土总面积517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3万人,农村人口11.9 万人,境内有侗、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
一、地理位置
玉屏侗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我国西南的贵州省东部,铜仁市南部,东部与湖南新晃自治县相连,西部与本省镇远、岑巩两县比邻。为贵州省的东大门,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中南与西南的交通结合部。县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地处东经108°47′53″—109°9′54″,北纬27°7′43″—27°31′41″之间,海拔315—916米,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二、地形地貌
玉屏县地处贵州高源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属于平坝、丘陵兼有地形,地势东南高高西北低。一般海拔400—600m。最高海拔950 m,最低315 m。
三、气候资源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北纬低纬度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多低温阴雨,夏季降水集中,盛夏多伏旱,无霜期较长,雨热基本同季。但气候垂直差异性大,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全年日照多年平均1232.4小时。气温: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7℃。活动积温6304℃。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最大降水年份降水量1523毫米,最小降水量979.4毫米,无霜期平均290天。
四、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516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708公顷,田面积3990公顷,土面积171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林地18824公顷,其中有林地16216公顷,果园1132公顷,草地4031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2445公顷,荒地2266公顷,其中可利用荒地1696公顷。土地肥沃,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6个土类。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土几种类型,山地灌丛草旬土,潮沙土等,大部分为红黄壤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疏松、质地良好,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五、水利资源
玉屏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干流舞阳河汇集龙江河、车坝河、野鸡河、排坡河、混寨河等30余条河(溪)流。全县河流呈叶脉状展布全境。河流总长574km,河网密度0.53km/km2,舞阳河是县境内最大河流,全长444 km,途经本县境内河段46.6km,总流域面积10334km2,至本县出口处流域面积6486Km2。多年平均流量85.6m3/s,最大流水流量2780 m3/s,最枯流量8.5 m3/s。境内地
表水资源共为35.29亿m3,其中水资源32.4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0.607亿m3。水能蕴藏量4.9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3.99万千瓦。
2.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二
一、面对现实, 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这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 长征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可谓此原则的精神典范。长征之前因在第五次反“围剿”推行了左倾路线, 排斥党内的正确主张, 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惨败并断送了星火燎原的基本革命形式。红军迫于无奈开始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征, 但在长征初期因其继续推行“左倾”错误指挥, 造成军队时时被动挨打, 军队损失过半。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经党内诸多干部的共同努力遵义会议胜利召开,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中国人民从此尝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甘露, 也彰显党内贯彻实事求是精神的华章。从此, 实事求是是贯穿整个长征过程的主旋律。“放弃湘西, 转向贵州;取消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 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正确路线;舍弃川西, 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 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关山, 突破腊子口。”一项项的战略转移和战术实施, 无不放射着实事求是的光芒。
二、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是近代救国运动的继续, 红军长征是其中壮丽的一笔。长征途中, 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 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 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干渴饥饿, 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他们的生命。但是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英勇牺牲、忠心耿耿……”, “经久不衰的热情, 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贯穿着这一切, 所进行的长征, 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各路红军互相配合, 协同作战。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不怕牺牲局部利益, 直至战斗至最后一人。红军将领也时刻同中央保持高度的统一, 张国焘分裂党中央时, 朱德将军就旗帜鲜明地说:中央的决议我是举过手的, 我不能反对。意志坚如铁, 立场如磐石可见一斑。有人曾做诗称赞到:“谁能战胜这样一支队伍, 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 官兵与人民同生共死;谁能战胜这样一种气概, 生为祖国死为祖国, 个人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谁能忘却这样的信念, 百折不挠, 奋不顾身, 舍弃生命不辱使命。”长征使中华民族传统的凝聚力得到了发扬, 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升华。
三、不畏艰险, 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壮举, 它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 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目标。拿破伦从莫斯科的大撤退, 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 其面临的艰险, 蒙受的困苦, 创造的业绩, 也无法与中国的长征相提并论。红军艰难跋涉25000里, 翻越18座高山, 渡过24条江河, 转战10多个省, 突破了敌人4道封锁线和10个地方军阀队伍的包围, 终于同总兵力多达100万的敌人苦战后而杀出了一条生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战士们仍然士气高昂,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胜利了, 长征的胜利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政党, 一支军队, 只要有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四、不见其苦, 反见其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一直指引着其前进的方向, 为使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早日挣脱, 红军的革命激情在长征途中始终如初。据资料显示, 红一方面军总共长征368天, 有235用在白天行程上, 18天在夜间行走。其余的100天几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争。在总共25000余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 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在地球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保持着这样的行军速度, 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其中正是因为包含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革命斗志, 才谱写了军事史上的奇葩。
在长征中, 红军的英雄主义精神, 乐于奉献的精神, 服从组织的全局精神, 等等优秀的精神品质, 凝聚在世人的心中, 谱写在历史的画卷里。长征在人们面前揭示出民族遗产之博大, 展示了中国人民铮铮铁骨!长征在中国历史意义上之伟大, 功绩之卓越, 令世人叹止。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时光荏苒, 历史已经走过了72个春夏秋冬, 红军长征的脚印已经里我们远去, 可岁月易老, 精神永存。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她特有的魅力和震动人心的力量鼓舞人们开拓向前。新时期的今天我们正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 进行着一场旨在重塑中国, 发展中国, 振兴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想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新长征。新长征任务更艰巨, 时间更长, 困难更多, 但是意义更深远, 前途更光明。在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仅必要, 更是现代化建设的行之有效的锐利武器。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怕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秘密、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精神”。〈5〉长征是举世无双的, 长征精神是现代化建设威力无穷的锐利武器, 长征精神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将永远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廖和平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湖南大学学报2000—03〈1〉廖和平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湖南大学学报2000—03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北京之联书店, 1979〈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北京之联书店, 1979
〈3〉〈4〉王应一编译, 《西方学者说红军长征历史意义》党史通讯, 1986〈3〉〈4〉王应一编译, 《西方学者说红军长征历史意义》党史通讯, 1986
3.纪念长征胜利传承长征精神 篇三
活动一:“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学习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6月
活动形式:1.录制微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上播放学习。2.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展示。3.日常观察队员的队礼姿势,作为学校“礼仪示范班”的评比条件。
活动纪实:3月14日下午少先队活动课上,大明宫小学全体队员共同观看了微课“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微课内容是由曾光荣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雷老师协同两名少先队员共同录制的。微课,将队礼的意义、正确姿势、国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是对每位少先队员而言,这样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倍感新奇,学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每一周升旗仪式上,大队部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唱国歌和敬队礼的展示,用良好的队风队纪,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活动二:“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比赛
活动时间:2016年3月中旬——2016年4月18日
活动形式:1.大队部制作长征主题课件,组织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学习。2.各中队组织队员讲长征故事,并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3.举行全校讲故事比赛,每位选手的时间为4分钟。
活动纪实:4月11日下午,大明宫小学开展“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决赛。队员和家长代表齐聚阶梯教室,共同聆听长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心灵深处迸发的爱国情感。从3月份开始,学校大队部就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各中队学习了解“什么是长征”“什么是长征精神”“为什么要纪念长征”,引导每位隊员了解长征并讲述一个长征小故事,以此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活动三:“重走长征路 我是小红军”主题研学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
活动形式:1.学校五、六年级全体队员赴陕西省青少年拓展基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2.各中队分为两小队,根据长征主要编队称号起队名、队呼、选择队歌。3.体验五个模拟长征的活动模块:4.将感悟写在《研学手册》中,在少先队活动课时交流,选取佳作在“幸福娃小喇叭”中播放。
活动纪实:4月12日,少先队员入驻西安雅森青少年拓展体验基地。每个中队在教官的带领下起了响亮的团队名称、绘制团旗,高呼团队口号,展开主题研学旅行。密密的丛林中,战狼队、红一方面军等一支支队伍步伐整齐、健步如飞、口号嘹亮、斗志昂扬。爬雪山不畏艰险、过草地匍匐前行、穿越封锁线时手脚并用、飞夺泸定桥时互帮互助,运送物资行动敏捷,队员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着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拼搏进取中体会着长征胜利的喜悦与激动。一个个“研学小问号”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得以解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知道它的起止时间、行走路线、行程长度吗?”“结合你的研学旅行体会,说说你感受、理解的长征精神。”一天的研学旅行结束了,信仰的种子已在每位队员的心中萌芽。
4.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四
中央会议精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年01月21日 09时37分
来源:贵州日报
1月20日上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主持会议。会后,贵州省立刻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会议要求作出部署。
省委书记赵克志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省委副书记李军,省委常委谌贻琴、宋璇涛、刘晓凯、石晓、孙永春、秦如培、廖国勋、陈刚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和贵阳分会场参加会议。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党组成员,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省武警总队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第十五督导组部分成员在贵阳分会场参加会议。
赵克志在讲话中指出,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针、原则、目标和要求。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要求具体,既是对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动员,也是对全党上下进一步坚定党性、端正党风、严肃党纪的一次深刻教育。全省上下要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工作部署要求上来。
赵克志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绷紧“认真”这根弦,切实抓好第一批教育活动的总结,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要拿出专门时间学习讨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用讲话武装头脑、提升责任感,坚持从严要求、增强认真劲,坚持探索创新、更好地转作风办实事。二要认真做好贵州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和第二批活动的启动工作,用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的实际成效,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开门搞总结、坚持用制度管长久、坚持深化对规律性的认识,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益探索和新鲜经验转化为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要深刻认识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把握活动面临的新对象、新形势、新特点,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坚持理想信念,坚持知行合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防身治病、自我净化,不断取得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更好地依靠人民群众走向未来、赢得未来。三要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以改进作风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针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更贴近基层和群众的特点,要更加注重开门搞活动、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更加注重严格要求、更加注重衔接带动、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回应群众的期待,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赵克志强调,春节临近,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统筹兼顾,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全省上下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稳定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持续向好。要坚持廉洁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禁公款消费、杜绝吃拿卡要,加强正风肃纪、严惩顶风违纪,切实巩固“四风”整治的结果。
5.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五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长征精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周年,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去发展、去创新长征精神。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长征精神世代相传。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可乐,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双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韧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侠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在这个没有了硝烟与战场的社会所面临的,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因为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生活中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作风,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与别人相处时要学会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今天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们要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吧
6.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六
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1935年4月16日至19日,红军过望谟境内,共经过31个自然寨,行程130公里,短短4天时间,却在望谟西北角边饶镇播东村、翁道村(原坎边乡)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贴标语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十大政纲》,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秋毫无犯,打富济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群众一草一木,并还留下许多珍贵遗物。很好的展示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优秀优良形象,为争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创造了深厚的基础条件。
为时三天,与敌人发生大小战斗3次,牺牲26人,病故1人。关文战斗中(今翁道村关文组),年仅17岁的红军战士小马在观文战斗中身负重伤,失血昏迷倒于草丛中,时村民韦正贤发现并以草药止血抢救,小马因伤势过重,七日后离开人世。这场革命斗争,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情况,它是中国革命力量崛起的一个是缩影,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革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为葬于今坎边乡关文村附近的红军烈士之墓。
在播东洞宿营,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据悉在村民家住的小红军晚上点蜡烛看书,不慎将账子烧坏,硬是要赔,村民不收小红军的钱,最后小红军走的时候,将钱悄悄的放在农户家种的菜里,农户将菜摘回家,洗菜时发现小红军藏在菜里的铜钱。
为再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宏伟经历,缅怀革命先烈,讲述红军故事,歌颂中国共产党、同时,以红色之旅为由头。XX年中央电视台“重走长征路”摄制组路过望谟县边饶镇,充分展示边饶镇独特的民风民情和旅游资源。以崭新的视角来体现当年的红军路。重走长征路,不仅是路线上的重复,更是意志上的深刻与提炼,它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处于哪一个年代的中华儿女,都是经得起风浪,勇于向前的英雄豪杰,在祖国大地上,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国走向未来。
7.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篇七
1 长征精神概述
伟大的长征留给了人们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是一部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英雄史诗,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
1.1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革命传统,这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灵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广大红军将领敢于质疑错误的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是密不可分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遵义会议后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践出发,在极其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根据地全面推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在1934年10月16日撤离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又表现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使红军行动非常缓慢,一直摆脱不了敌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使中国革命道路转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暂时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讨军事调整和组织调整。在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改变了原来错误的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草地,胜利完成了长征。
1.2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坚定信仰、忠于理想的革命情怀,这是长征精神的内在本质
遵义会议以后,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真正地搞清楚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如何进行革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活力,这个活力主要表现在全党以及全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情怀上。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的伏击,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预知的种种天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红军将领和战士从未退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以钢铁般的毅力、超人的勇气、不怕死不怕苦的英雄气概,让茫茫草原和皑皑雪山变为足下之臣。“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2]红军战士在“一切为了苏维埃”“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革命信念鼓舞下,翻过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胜利会师甘肃会宁,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壮举,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靠广大指战员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1.3 长征精神就是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这是长征精神的基本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长征中最困难的时候,红军中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红军战士始终坚信“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来自于他们坚定的革命观。
蒋介石曾扬言:红军过不了金沙江,过了金沙江过不了彝族区,过了彝族区过不了大渡河。但是,红军官兵冒着枪林弹雨,一夜疾行一百二十公里路,在这漫漫的征途中,红军将领和战士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饿了只能吃树根草皮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含在口中,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粮食和药品都极度缺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湘江之战,从11月25日到12月3日共经历了9天的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表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了掩护全军能够顺利渡过湘江,战斗到全军覆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换取了生的希望。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在长征途中无数红军战士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谱写出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4 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革命信念,这是长征精神的光辉典范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坚定的革命热情和信念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无所畏惧。
1935年6月12日,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党中央在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政治形势之后,主张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但是张国焘自持掌握的兵力有8万多人,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他口头上表示同意北上的方针,但却分裂部队南下,另立中央。从两河口会议到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先行北上,但是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武装拦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坚决予以制止,维护了全党的团结和红军的统一。在毛泽东、张闻天等新的领导集体成员的团结和说服教育下,以及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权威,同心同德的抵制之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广大红军指战员努力地挽救犯错误的同志,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他们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团结战斗、共渡难关坚定地维护了红军队伍的统一。
1.5 长征精神就是始终维护团结、心系群众的革命宗旨,这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的革命才会不断地取得胜利,红军队伍的革命信念才能够找到坚实的依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正值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地处理了国内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斗争的关系,制订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方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跟随着党的步伐踊跃参加革命,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号召下,身先士卒、不畏牺牲。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始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红军将士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尊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红军所到之处都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决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组织武装群众,帮助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所以,红军的长征精神不仅使部队得到了人员的补充以及物质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
2 长征精神的意义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时间已走过了八十余载,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历史不能忘却,长征精神留下的宝贵财富更不能被舍弃。
第一,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遵循实事求是,使中国的革命道路转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长征是实事求是的典范。红军长征最初是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只是经过黎平会议,最终在遵义会议后才实现了主动性的战略转移。之所以能够完成这种转变,正是我们党不断地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战略决策。如今,我们面临着把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新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确保中国发展永不停休。“长征的历史表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4]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借鉴,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敢地面对国内外挑战,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二,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的团结、红军的统一,看继承与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创造力,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种精神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精神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强大动力。长征精神自产生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坚韧刚毅的烙印,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当民族危难的时候,英勇的战士面对炮火没有退缩,面对困难没有低头,他们心中装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仆后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政治上的受阻、不畅通。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出现的贫富差距、维稳负担、社会各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始终保持战争年代的一种冲劲和热情,克服图安逸、重享受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全民族的创造力中,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三,从长征精神激励着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依靠人民群众克服难关,看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扎根群众,为民务实清廉,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要求。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红军当时所面对的困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中国的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当年红军队伍始终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改初衷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摆官架子,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第四,从红军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艰难险阻,斩关夺隘,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重视作风建设,发挥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作风实不实,是治党严不严的基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6]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弘扬长征精神保持和发扬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团结统一、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自觉地进行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像当年红军那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传承长征精神,团结中国的力量,重塑精神家园。
3 结论
周恩来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是我们永久的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地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八十年来,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且将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八十年前,世界通过长征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后的今天,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历史造就了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征精神。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但长征精神的激励作用并没有改变,它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成为全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地转移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征二万五千里是红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写的那样:路上一共360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1]
关键词: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79.
[2]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3.
[3]毛泽东.七律·长征[M]//毛泽东诗词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J].求是,1996(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5.
8.长征精神世代传 篇八
入情入理最温馨,
历史记录第一次,
工农红军最勇猛。
盘古开天头一桩,
三皇五帝亦难行。
“左”倾路线干扰党,
红军被迫急长征。
天上飞机穷轰炸,
地下白军更狰狞。
围追堵截猛伏击,
红军反击败转胜。
长驱二万五千里,
忍饥挨冻手脚肿,
皮带充腹尝苦菜,
餐风宿露步不停,
漫漫纵横十一省,
历史奇迹展豪英。
红军一师红一团,
大智大勇赛雄鹰。
率先飞夺泸定桥,
大渡河畔亮明灯,
十七勇士强飞渡,
青史奇功金莹莹;
又遇皑皑六月雪,
雪山陡峭难攀登,
蜀道拦路难呼吸,
你我搀扶互叮咛;
大凉山区驻彝族,
统战结盟显赤诚,
秋毫不犯垂青史,
化阻为助颂刘邓;
毕节贵州一山城,
民唱怨歌气难平,
红军宣传情激越,
感人肺腑结亲朋,
青年踊跃争参军,
军民泪别天山亭;
日夜兼程过草地,
帐篷扎寨不扰众,
藏回民众送粮食,
民族团结錾石铭。
遵义决策开新局,
延河两岸旭日升。
长征一部宣言书,
宣告世界我必胜;
长征爱民宣传队,
军民团结一脉承;
长征一路播种机,
长征胜利功告成。
八秩年华岁月长,
国强民富庆升平,
铁马金戈八十载,
年年史册新事增,
神州大地竞风流,
滨海汕头红旗旌,
改革开放大潮涌,
经济腾飞万马骈,
喜逢建党庆华诞,
全市城乡喜腾腾,
拧劲共建文明城,
干群一心践文明,
摒弃陋习树新风,
构建汕头美环境。
干群重温长征史,
回顾昨天忆峥嵘,
长征精神世代传,
指引后人新长征。
9.学习《七律·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篇九
保定市满城区实验小学 五年级六班韩佩骞
学习《七律·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我手捧课本,孜孜品味毛泽东《七律·长征》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红军战士历经艰难困苦,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场景,深深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短短的八句,就让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漫长的征途、恶劣的环境、粮食的短缺都没有吓倒我们的红军战士。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最后胜利到达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我们的红军战士为什么会完成如此伟大的革命创举?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的是什么?那就是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发扬长征精神,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历史创举,中华民族自此占到了世界之巅。
10.长征精神永存 “长征”读后感 篇十
长征精神永存
____“长征”读后感
毛毛
鈥湷ふ麾澏梁蟾“TITLE=”于桑纪念文集摘录八鈥斺敵ふ骶裼来鈥湷ふ麾澏梁蟾"/>
矗立于四川松潘地区的红军长征总纪念园中的红军长征纪念雕塑群像
父亲走后,出于思念,强烈的渴望了解父亲不平凡的一生,于是找出有关“长征”的书籍及DVD,希望从中探寻到父亲百炼成钢的点滴,长征精神永存 “长征”读后感。
青少年时代,正值文革期间,“长征”如同一个政治宣言,铺天盖地的通过课本,报刊杂志向我们袭来。至今仍可张口背诵那滚瓜烂熟的几句:“‘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敌人的失败和我们的胜利宣告结束。”这句话的意义何在,从不关心,只是机械地,被动地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那时对说教式的宣传很反感。如今读了“长征”这本书,不禁心潮澎湃。首先得感谢作者王树增,其文字生动流畅,煽情感人,扣人心弦。许多场景的描写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随着事态的发展,情感动荡起伏,常常不能自己。抛开政治因素,就长征本身而言,这是一场人类挑战自我体能极限,生存极限的抗争;一个精神战胜物质的奇迹;它向世人展示了支撑生命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长征同时也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汰弱留强的抗争;只有那些身体强壮,运气奇佳,意志坚强的斗士得以存活。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共8万多人,一年后到达吴起镇时,只剩8千多,读后感《长征精神永存 “长征”读后感》。据书中记载,活下来的多数是红军干部。长征途中,再苦再难,红军也要先保干部。红军战士的生存几率远远低过干部。了解到这一点后,对父亲生出了更深的敬意。长征时,父亲只是一个18岁的红小鬼,过草地时,身患伤寒,不得以被部队留在了一块高地上。那时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常常是走不动的战士干部怕拖累大家,请求部队先走。部队给父亲留下了一碗水和一把炒面,要知道这一碗水和一把炒面贵重过世界上任何一块钻石,因为它们救了父亲的命。也许那些给父亲匀出水和炒面的同志之后因为断粮断水,而命丧草地。在此,我要向那些给父亲留下水和炒面的无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没有他们的无私,就没有我的存在。
一次家人聚在一起聊起父亲,哥哥提到他曾问过父亲,长征时,什么事让父亲印象最深刻?父亲居然说是每次打下一个镇后,大家一起吃红烧肉。读了“长征”之后,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爱吃肉。自从长征开始的那天起,饥饿就成了红军最忠实的伴侣,形影不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击,走的净是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区,选择过草地,也是因为那里是国民党认为根本不可能通过的人间地狱。过草地前,红军需要储备5至7天的口粮,周边藏民的青稞麦还没熟红军便收了,即使这样,粮食还是不够。结果有一个红军女战士发现牲口的粪便中还有残留的没消化的青稞麦,结果红军居然从粪便中又掏出了不少青稞。红军官兵同甘共苦,大家一起分享最后一口饭,甚至分享烟叶,因为有人提到烟叶可挺饿。彭德怀为了战士不饿死,竟亲手射杀了自己心爱的战马,书中感人至深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最震撼我的确是当红军经过千辛万苦走出草地,来到陕甘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进行修整时,红军最高领导下达的指示是“大家吃好”。于是,晚上6点钟之后,在县城的小河旁,红军战士7000多人,围坐在桌旁开始大块朵颐。但在会餐之前,还有一个仪式,那就是7000多人共同高唱“国际歌”。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在空旷的夜空之下,7000多名幸存者,怀着对逝去战友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引喉高歌,嘹亮的歌声必会直冲云霄。也许明天,他们中的某些人就会去那个未知的世界与倒下的战友会合。但此时此刻,他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他们来了,他们看到了,他们征服了。
长征精神永存
11.“术”材扩用·长征精神 篇十一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学习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1.艰苦奋斗。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生活艰苦之极,但他们以苦为乐,终于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长征路上,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但他们并不以为苦,终于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无私奉献。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3. 坚定理想信念。纵观整个长征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些艰难险阻没有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中学生更有必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4. 榜样的力量。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5. 精神财富。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财富。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1934年到1936年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转战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红军冲破了一道道封锁线,越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学生,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当作学习的动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片段直接将“长征精神”扩而大之,并联系中学生实际,提出“以长征精神为动力”的主旨思想,很有现实针对性。
12.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十二
关键词:长征精神,经济发展,群众路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撒下了革命火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也展现出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那么,长征精神如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呢?长征精神在当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更需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破解发展瓶颈助推经济发展,坚持党群众的路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
一、用长征信念提振中国经济自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长征中的革命信念表现为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集中表现为,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长征中,红军和国民党力量悬殊、差距甚大,国民党拥有飞机和大炮,红军依靠双腿和步枪。加之,长征之初,执行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致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遵义会议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坚定理想信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战胜了艰难险阻,最终突破国民党围剿,实现胜利。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中日实力对比,提出了著名的“持久战”,分析了中国必胜的原因,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一方面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内GDP;另一方面,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第三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依托,尤其是日本、韩国。中国人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的“购物群”。面对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日本提出了旅游发展日本经济的目标。2015年春节期间,到访日本的中国游客总数至少有45万人。参照2014年1~3月中国游客人均在日消费约1.3万元人民币,总消费金额约为60亿元人民币。这种媚洋贬己的心态,不仅关乎自信,更加关乎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内市场的开辟,就业机会的带动,中国梦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心,利用中国元素,创造中国品牌,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中国的经济需要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吸取元素、进行创造。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辟中国制造的广阔市场。
二、用群众路线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群众路线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长征的过程中,每到一处,打土豪分田地,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群众通风报信,提供粮草支援。这反映出当地民众和共产党军民一心的关系。群众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实行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共产党的力量才渐渐壮大。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群众的支持。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内市场的大力支持,需要群众的消费。消费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则会促进技术的研发,更好地拉动消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韩国经济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在韩国,随处可见的汽车是现代汽车。在民众消费的支持下,现代汽车将能力聚焦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提升品质,远销国外。2015年全球销量突破800万辆。这离不开韩国民众的支持。国民的支持,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同样,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消费,企业的技术研发离不开民众的消费。如果要依靠群众消费,那么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以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吸引民众,这样产品才能深入民心,扎根本土。企业发展中,消费是外在的推动力,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要加快企业的转型,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或缺。
三、用艰苦奋斗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艰苦奋斗,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与国民党斗智斗勇的战斗中,中央红军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随机而动,顺势而为,出奇兵、用险招。用机动战术与国民党周旋,避其主力,随时出击。机动战术在红军后来敌我力量悬殊的作战中发扬光大,形成了敌后抗日游击战,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讲究策略,必须艰苦奋斗。以旅游行业为例,大量中国人赴日旅游值得我们反思,反观自照,寻找差异,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中日旅游业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日本专注、踏实的“匠人文化”,追求完美细节的精神值得推崇。即便在制造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他们也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
中国的经济需要像长征一样找寻差距、思考策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职业能力欠缺、研究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细节专注不够,所以精细化、集约化、科技化的道路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创新力、研究力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瓶颈。所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央视新闻曾在2015年播出了《大国工匠》节目,介绍了8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用灵巧的双手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的匠人,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属于“国宝级”技工,成为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长征已矣,精神永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和当代经济相结合。用长征精神感染当代人,用长征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波.简论长征精神的历史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13.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篇十三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2006年9月20日
(一)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精神
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中央苏区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红军翻越18条山脉,其中五条是高四千米以上,终年积雪的雪山;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占领了大小城市六十三座;通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靠两只脚步行,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在长征途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自然界给予的无数艰难险阻,走的是世界上最难通行或没人走过的路,爬雪山过草地,没有粮食吃,就吃草根、树皮、野菜,吃光了野菜草根树皮就煮皮带吃。历尽人世间的千辛万苦,胜利地实现万里长征。
红军长征的精神: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指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务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立,敢于创新精神;就是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就是要我们弘扬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奋斗。
(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工农红军在天上有飞机侦察扫射轰炸,地上有国民党的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在生活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指导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回顾历史,红军长征前党内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占统治地痊,他们照搬外国经验,在政治上推行“城市中心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提出“红军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进而实现全国胜利”;在军事上推行“御敌
于国门之外”,要红军“全面出击”打“正规战”、“阵地战”,反对毛泽东同志的“诱乱深入,聚而歼之”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正确方针;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中的正确领导。结果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八万六千多人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在长征的初期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伤亡惨重,原来红军有八万多人,只剩三万多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引起党内和红军内部众多同志的对“左”倾路线的不满。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清算了王明“左”倾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同志为首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把马列主义中国化,制定正确的军事路线,指挥红军作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中旬到达四川懋功,与从川陕地区退出向川康转移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两大红军主力的会合,红军的实力增强。可是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却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搞右倾逃跑主义,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另立党中央,要南下逃跑。这种现象遭到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和广大指有得逞。红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排除了“左”倾和右倾路线的干扰于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宁城大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一场新的长征。要取得“新长征”的胜利仍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底子薄、人口多、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大的实际出发,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指导。又要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反对急躁冒进又要反对搞“和平演变”而导致红旗落地。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指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廿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国际地位大大地提高。现在我们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光荣任务。同样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化的马列主义作指导,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2)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为革命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献身精神是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振兴中华的伟大精神支柱。
“为了此上抗日”、“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些革命理想和信念,使红军战士心甘情愿地面对险恶而无所畏惧,攻关破敌而奋勇当先,血战沙场而冲锋在前,而对艰难困苦的生活能乐于享受。例如当年红军巧渡金沙
江后继续北上。蒋介石断定红军会渡大渡河北上,他亲自飞抵昆明布臵大渡河会战。妄图臵我军于死地,重演清朝军队全歼石达开所率的太平天国军队之故亻支。在大渡河的所有渡口都有四川军阀派兵把守,把渡船也拉向对岸。红军所在的安顺场南岸渡口,只找到一只交通用的小船。当红军选遣团要组织渡河突击队时,战士们个个奋勇当先,抢着报名参加。后来,组织了十七个勇士他们每人一把马刀、一挺花机枪,乘只唯一的渡船,冲过汹涌的急流,在红军火力掩护下,杀向对岸,占领了北岸渡口,使先遣队首先渡河。但是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太宽,不能架桥,找到的四只渡船,只有一只好的,三只需要修理。尾追的敌人日夜不停地向大渡河赶来,情况十分危急。中央革命军委决定改向西北夺取泸定桥,使大部队迅速通过大渡河。泸定桥是座铁索桥全长101米,宽2.67米,由13根铁索拉向两岸,原来铺在桥面的木板,被敌人全部抽走。红军战士为了抢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头先夺下泸定桥,一昼夜急行军240里赶到桥的东岸。红军四团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织突击队,背挂马刀,手持冲锋枪,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爬在悬崖的铁索上,一边铺桥板,一边向对岸冲杀过去。有的战士被敌人击中掉下河,但他们不顾自己生命,英勇地向前攀索杀敌。后续部队紧跟向前冲杀,经过两个小时的搏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攻占了沪定城,使红军大部队很快全部度渡过了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再次体现了英雄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再以爬雪山过草地来说,红军强渡大渡河后又遇上了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该山海拔四千九百多米,冰山雪地。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凭着一腔革命的热血,身穿单薄的军衣,顶着风雪、忍受高山缺氧的困难,一步一喘拼全力攀登,将士们互相搀扶、互相激励,同大自然搏斗。这时谁要是停步坐下休息,就起不来,许多同志就这样牺牲在大雪山上。红军爬过雪山之后,根据当时的四面敌情,决定“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要越过茫茫的草地。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淤泥潭。稍一不慎踏进泥潭就会被吞没。干部战士经过长途跋涉又累又缺粮食和盐,饥饿寒冷威胁着人的生命怎么办?红军将士忍受世间最难忍受的生活困难,没粮食,吃野菜、草根,吃光了野菜、草根就煮皮带吃。红军将士就是靠着一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战胜种种困难,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今天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对着底子薄,人口多;地区、城乡差别大的现实,面对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怎么办?也必须象当年红军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发扬“一
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从而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思想路线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
长征之前和长征初期,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得王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和苏联的经验,迷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根本不懂得中国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只凭他在军事学院学习的一套教条,躲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作战的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搞“御敌于国门之外”,建立正规军打阵地战,结果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根据地相继失守,红军被迫突围开始长征。在长征前,既不给广大指战员作思想动员,又不作组织准备,红军带着大批辎重,行动缓慢,又没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结果红军处处被动挨打,造成惨重的损失,八万多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些惨痛的教训使红军意识到照搬书本和外国经验,迷信洋人是行不通的,会造成革命的惨重损失,甚至会葬送革命。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清算了“左”倾错误,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敌变我变,声东击西,忽南忽北,避实就虚,即打即离,纵横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在云南、贵州、四川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取得了“四渡赤水”“威逼贵州”“兵临昆明”“巧渡金沙江”等战役的重大胜利。
“四渡赤水”是一个以弱胜强,转败为胜的光辉战例。红军到遵义后,蒋介石纠集了四川、云南、湖南、广西、贵州各路军阀,加上“中央军”共一百五十个团,四十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包围,妄图一举歼灭红军。红军当时只有十六个团三万多人,又没有后方作依托。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的重围,保存有生力量,以求主动,寻找有利时机,消灭敌人。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首选挥师北上一渡赤水(位于贵州北部的三大水系之一)红军进入四川南部。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即调四川军阀刘湘纠集三十六个团的兵力,在四川和贵州边界布防,严密封锁长江,防止红军北渡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时贵州的敌人力量虚弱,红军放弃北渡长江,挥戈东指二渡赤水,突然甩开敌人重入贵州,攻打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这一来回歼敌二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缴枪两千多支,使红军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获得战争的主动权。遵义大捷,蒋介石坐立不安,急忙飞到重订,亲自“督剿”。采取南守北攻方针,妄图压红军在遵义地区加以消灭。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将计就计,故意让红军在遵义地区徘徊,引敌上钩。当敌军逼近遵义时,为
了能进一步迷惑敌人,调动其西移,红军从贵州茅台地区三渡赤水向西进入四川南部,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又调兵遣将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企图将红军聚歼于长江南岸的古蔺地区。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留下一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以诱敌西进。红军的主力以隐蔽、神速动作,东渡赤水(四渡赤水)直奔贵阳,把蒋介石集结的大军,全部丢在乌江以北。当云南军阀龙云增援贵阳时,红军又突然向西疾进,直插云南进逼昆明。云南当局急忙调兵防守昆明。这样金沙江的防备力量削弱了,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巧渡了金沙江,又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陕北根据地,进入抗日前线阵地。以上事实说明:长征的胜利,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指导战争的结果。
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能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和社会建设。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的差距,从而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三)学习和弘扬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自己培养造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篇十四
一、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
长征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更快更好发展总揽全局,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奏响发展最强音。
二、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征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源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新征途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为民谋发展,既维护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维护好群众的现实利益,让广大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发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气慨。
长征的胜利,是在红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靠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气慨所取得的。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正确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发展难题,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改革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同时,在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办公设施都比以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有骄傲自大、贪图享受的思想,要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善于探索新路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四、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带领全县人民进行新长征的坚强领导核心。
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求我们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当前,要注重建立健全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用制度保障先进性。
15.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篇十五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起源
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起源上来看, 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都起源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互助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又表现出了新的特质,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 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长征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就是不怕牺牲、一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就是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精神, 就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献身主义精神。长征精神的形成与内核, 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表现,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正如胡锦涛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与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近代革命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 又具备了新的时代特质。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方针。24字方针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每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又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 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 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古代法家所追求的“天公平而无私, 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 故小大莫不载;无弃之言, 公平而无私, 故贤不肖莫不用”的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源于中华民族精神, 又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价值诉求, 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的时代特色,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本质
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上看, 二者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 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凝聚与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目标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需要我们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 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结合, 又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的见证,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红色精神, 形成于革命过程中的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提炼和发展。同时, 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所开创、形成并锻造的优良革命传统, 与中国当前的客观现实相结合, 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所强调的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国家利益至上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 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支撑。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 我们不仅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更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3)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打赢这场仗,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凝聚全民族的奋斗力量。
三、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的目标
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来看, 二者同时倾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就是国家的“富强之梦”、社会的“文明之梦”和人民的“民主之梦”。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解放、奔向富强、创造辉煌的追梦过程中, 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 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特定时代的典型呈现和生动演绎,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国梦是长征精神的最高价值目标, 没有中国梦的引领, 也就没有长征精神的产生。具体来说, 长征时期广大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 在敌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中, 艰苦奋斗、精诚团结、依靠群众、独立自主的走向胜利, 所依靠的,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梦”就是这一时期红军战士的精神支柱, 是他们克服千难万险走向新生的信念基石。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 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支撑, 这一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关键,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最直接的体现, 构成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追求, 代表了中国梦国家富强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追求, 代表了中国梦社会和谐的梦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目标, 代表了中国梦在人民幸福上的愿景。因此,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追求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总之, 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 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弘扬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 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保证和重要途径。只有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出将弘扬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有效途径,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落到实处。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保证, 是中国共产党绵延不绝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与精华。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有着相同的本质, 有着一致的目标。只有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将弘扬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有效途径,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落到实处。
关键词: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究
参考文献
[1]梁白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传承.黑龙江史志, 2015, (13) .
[2]赵剑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 03.31.
[3]黄宏, 主编.长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梁会兰.“中国梦”视阈下的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
[5]张学昌, 谷照亮.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3, (6) .
[6]姜帆.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J].学理论, 2015, (3) .
16.放歌红军长征 弘扬革命精神 篇十六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安徽文艺出版社和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的大型歌集出版。用歌曲记录历史,用歌声弘扬长征精神,成为该书的鲜明特点。
书中精选了100首各类风格的歌曲,按着序曲、四个乐章、尾声的框架进行编排。从内容来看,四个乐章(突出重围,挽救危亡;移师遵义,拨正航向;历经艰难,挥师北上;会师陕北,奔赴前方)的歌曲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长征历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这些歌曲来自于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长征组歌》,来自于红军长征经过的各地各族民歌,来自于长征题材的影视歌舞插曲,来自于毛主席诗词歌曲,来自于怀念长征、歌颂长征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重新唱起它们,更能唤起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序曲”部分是对红军长征前的铺垫,“尾声”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弘扬,就此,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大气磅礴的“长征交响曲”。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物,《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这部歌曲集无论在选曲、装帧、印制的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可谓是精品。本书的歌曲不但配了文字说明,还配了红军长征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图片及与歌曲相关的插图,增加本书的可读性。
17.长征精神代代传 篇十七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赤化初级中学六年级
刘金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北上抗日举大旗,长征精神代代传”这段话从我们小时候就萦绕耳边,却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在《历史的选择》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先后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攻击,最后红军反围剿失败了,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在长征的日子里,红军一路上遭遇到说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是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力量,冲破国民党的道道防线,克服雪山草地的重重困难,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危机,顽强的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完成了长征。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接近桥头时,敌人燃起了大火,企图用火攻阻止红军的进攻,突击队员一鼓作气,冲过火海,终于胜利占领了泸定桥,敌人妄想用天险阻挡红军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能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都找不到,只能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了,祖国到现在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我们一定要争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富有远大理想的好少年,正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要知道,这一切温馨美好的日子,是我们中国人用血肉换回来的,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们。“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18.讲诉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篇十八
活动目的:通过搜集讲诉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自己搜集相关的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活动主持:甲 乙 活动过程:
甲: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征红旗飘!乙:中华儿女多奇志,长征精神代代传!
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豪迈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 甲:70多年前血肉横飞的烽火岁月,乙:70多年前生死攸关的存亡关头,甲:是革命先烈奋不顾身
乙:是革命先烈勇往直前
甲:是革命先烈指点江山 乙:是革命先烈敢于胜利
甲:2万余里的漫漫征途
乙:11个省份的纵横穿越
甲:长征精神将鞭策华夏儿女
乙:长征精神将世世代代相传。
合:下面,我宣布,“讲诉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甲:对了,这册书里,我们不是学习了长征的诗歌吗? 乙:就是,大家还记得是哪一课么? 甲:那我们就一起来诵读这两首吧!
全班齐诵读第十一课《诗词两首》
乙:大家精神饱满的诵读,让我们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那感人的一幕幕。甲:下面就请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搜集的长征故事吧。
同学讲诉故事。
乙:听了同学们所讲故事,我的内心五味杂乱。甲:是吗?
乙:是的。感动、心酸、激动、紧张......甲:是呀!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路,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精神。乙:那你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么?
甲:呵呵,知道一些,不过,我们班里有同学知道的。一个同学朗读长征精神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乙:原来这就是长征精神啊!现在我明白了。谢谢xx同学。甲: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吗?
乙:知道呀!不过,这时候不用我告诉你,我请一个同学告诉你吧!甲:那我得仔细听听。
一个同学讲诉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乙:记住了吗?
甲:当然啦!毛主席曾经说过,自盘古开天以来,三皇五帝,历史上有过这样的长征吗? 乙:没有,从来没有。
甲:长征是宣言书;
乙:长征是宣传队;
甲:长征是播种机。
乙:我深深的被红军战士顽强的精神所打动; 甲:我深深的被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所折服;
乙:我觉得我们学生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多做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
19.传承长征精神共谋老区发展 篇十九
摘 要::长征精神是整个中国历史保留下来的伟大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振奋民族精神。革命老区在全面贯彻“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牢记党的宗旨,排除万难,创造发展条件,利用红色资源,发展先进文化。这不仅赋予了长征精神新的时代意义,并且进一步的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关键词:长征精神;老区;发展
一、新时期下,长征精神在老区的阐释
红军长征走过的老区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差甚远。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 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面对前进中所遇到的阻碍,老区人民始终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创造性地把长征精神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与加快老区发展相结合,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1.脚踏实地、与时俱进的革命老区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自然条件较差,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贫瘠高差大,年降水量仅500多毫米,加之受过度开发、战争破坏等因素影响,基础建设滞后,城市发展缓慢。延安市政府根据陕西省委和政府的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寻找关联,统一规划,各地、各部门相互协调,大众参与,整体运作整个产业。使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雄浑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红色旅游基地。延安老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红军长征精神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抓住当地特色红色旅游产业,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出了一条老区经济跨越式新发展的道路。
2.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老区人民
长征中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魅力无穷,而其中延安革命老区人民的所作所为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在过去的几年,老区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不断整合当地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加强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使当地人民摆脱了以往的贫困落后的局面。2012年延安启动“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大手笔削山填谷造城,彻底改变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预计在2030年底整个新城全面建城投用。在建造新城的过程中,老区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弘扬长征精神,促进老区发展
1.让长征精神深入老区人心
红军长征已成历史,但红军长征精神却是永远留存。在当前的老区建设中,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提高老区民众素质。借助长征精神,不断地教育、塑造和规范人民的认知,帮助老区人民寻求心理上的归属感、亲和感,培养他们的正能量。另外,充分利用长征精神激励老区人民,培养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利用长征精神把老区人民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在面对挫折时,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勇往直前的心态。规范老区人民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个老区人民成为长征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2.优化资源,促进长征精神在老区的传播
“革命老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人员支持,加强长征精神的宣传教育,保护好革命遗址,创新红色文化的宣传弘扬形式。”革命老区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精心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另外,应不断挖掘教育题材,促进老区的文化建设,让长征精神走进当地校园,作为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老区还应加强长征文化长廊宣传,以实物景观感染人,激励人,促进革命老区的文化创收。
3.紧密联系,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在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应时刻与老区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 通过宣传教育长征精神,通过对长征精神的心领神会,使老区人民群众坚持团结,万众一心,真正显示出老区人民巨大的凝聚力。“充分发挥老区群众革命精神“传帮带”的作用,通过长者、亲属、朋友等心领神会的对长征精神的宣传教育,把简单、枯燥、抽象、单一的革命事迹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将革命事迹讲得栩栩如生,引人人胜,使人听起来如身临其境。”让这种和谐的人群关系来推动老区的发展。最后,将老区人民的心与长征精神牢牢的拴在一起,让老区人民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成为长征精神最好的诠释者。
三、结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这种精神经得起岁月的蹉跎,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敲打,是我党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资源。长征精神与老区相结合,是与时俱进时代的要求,是历史使命感的延续。老区人民续写着新长征的传奇,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长征道路势必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势必取得胜利,历经千辛万苦而铸成的长征精神永远鼓舞着老区人民开拓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欢,《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中共阿坝州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弘扬长征精神,加快老区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0卷第一期.
[3]刘世庆,《陕甘宁革命老区延安调研及思考》,[R],决策咨询.
[4][5]郑紫东、秦自强,《弘扬长征精神促进老区发展——基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宝兴两县的调研分析》,[A].
作者简介:李一玫,女,延安大学2015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邹腊敏,男,延安安塞县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推荐阅读:
遵义长征精神06-26
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06-19
红军长征的精神09-15
长征精神主题班会09-21
长征精神的现实启示06-08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征文10-12
弘扬长征精神,永于心11-20
长征中国红色精神二12-29
浅谈如何践行长征精神07-10
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党性修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