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2024-11-11

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精选11篇)

1.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一

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2004年12月19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两年多来,兰州分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按照“面向战略需求,构筑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创新,培育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五个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成和综合全院有关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展了与兰州、张掖、白银、定西、天水等地区和省交通厅及部分高校的合作,努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主要工作进展

兰州分院是中科院设在兰州联系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与甘肃、青海和内蒙古开展科技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区域创新经济发展与院地合作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延伸和目标之一。多途径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合作环境,促进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研究所文化相融合,促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促进研究所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优质要素相融合,促进院地合作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高技术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相融合,是我们工作的指南。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与甘肃省科技合作项目在2003形成销售收入80616万元、利税16022万元、社会效益36717万元,分别比2002增长52%、32%和109%。

1、促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有色金属行业,近代物理所开发的炭素焙烧炉沥青烟气净化装置,在兰炭集团、兰州铝业、兰州连城铝业等企业安装运行后,焦油排放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金川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镍高硫羰基化工艺技术”,已顺利完成300吨生产规模的小试、中试,正在研制5000吨的规模化生产装置,成功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公司镍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石油化工行业,兰州地质所和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合作完成了“甘肃陇东油田主要产层沉积微相与成藏规律研究”项目,根据研究成果给出的靶区,钻井110口,成功率96%。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年产2500吨高效柴油降凝剂工业装置项目已建成投产。在机电行业,甘肃长通电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研发资金700万元,与电工所合作研发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已完成了列入国家“863”计划的10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工作,并计划于年内完成75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为实现该项目的工业化创造技术条件。另外,在兰州市还合作实施了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兰州卷烟厂生产执行系统等项目。

2、促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由西北高原生物所培育的高原号春小麦品种,今年在兰州、白银、定西等地种植61.9万亩,与对照品种相比增产921.72万kg,增幅达5.8%~16.83%,增加农民收入1200多万元。组织有关研究所与定西市合作开展当归、黄芪GAP基地种植技术,以及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测定等科研工作,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中药原料药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3、促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致力于流域尺度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肃南试验区内干草产量提高20%,牲畜越冬死亡率降低

50%,仔畜成活率提高10%,年人均增收300多元;临泽示范区单方节水产值提高42%,绿洲边缘防护林节水约20%左右,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1亿元。

4、鼓励、支持研究所与“官、产、学、研”联合共建研发与技术平台。共建了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科技图书馆、甘肃省高性能网格计算中心、兰州市生态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等合作平台,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加速了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5、鼓励、支持研究所与高等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共建了分子与原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程国栋院士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顾问、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

6、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组织承担的“兰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了以三大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分三个阶段推进建设,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和四个创新经济增长区,构筑五个有机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基本做法

1、高层对话提升合作层次。2002年9月,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率领十二个分院领导和专家考察了兰州市,并与常务副市长郝鹏共同主持召开了科技合作座谈会。此后,兰州市资助170万元,组织实施了9个合作项目,目前已初见成效。两年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省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支持900万元。目前,产业园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白银资源型城市吸纳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

2、着力建设精干、高效的院地合作团队。一方面,在全院首倡建设学习型组织,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工作的新特点。努力在实践中培养思想作风过硬、谙熟区域经济与科技结合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则,努力靠自身和团队的工作凝聚科技人员、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科技副职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催化剂作用。科技副职依托中科院科技资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架起了院地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譬如,挂职山丹县副县长的梁效荣,促成院地共建山丹冷凉灌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已形成年培育微型薯1000万粒以上,原种、良种4700万公斤,县内种植脱毒马铃薯5万多亩,在永昌、金昌、民乐等地辐射推广30万亩的生产能力,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亩产值达800元以上,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并促进了张掖3000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建设。挂职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的王孝平,组织专家协助兰州市争取到国家清洁能源行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两个试点城市专项。挂职靖远县副县长的张园,牵线组建的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蔬菜4000吨以上,生产冻干蔬菜300多吨,被认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挂职景泰县副县长的齐和水,组织专家完成了黄河石林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并以此争取到国家旅游国债资金1000万元。

3、积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两年来,省委召开了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座谈会,并对院地院企合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省政府与中科院续签了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为加强院地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中科院出台了《关于改革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决定》,将院地合作和产业化的成效纳入了研究所评价体系。兰州分院与省政府有关部门、重点

合作地区保持经常联系与沟通,及时交流情况,研究部署工作,保证了院地合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体会与认识

1、院地合作必须以地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我们组织专家对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调研不够,缺乏对重大合作项目的顶层设计。地方科技等部门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的工作不够深入,征集了一批单纯向政府伸手要钱的难题。相当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基本上提不出科技需求。

2、院地合作必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观上需要着重转移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但中科院研究所成熟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多数科技成果不是产品,成果转让后还需一定投入。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会大胆投入,培育前瞻性产品,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目前恰恰缺乏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地方政府普遍渴望与中科院合作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但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对院地合作的引导资金十分有限,地方政府接受中科院的技术、人才和成果转移的能力普遍较弱。

3、院地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有一批热心院地合作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中科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战略方面军,但我们也经常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困惑。研究所的一部分科研人员重发表论文,轻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放大研究和产业化。同时,院地合作、区域创新尚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院地合作在省、市科技部门的职能定位和人员编制中缺位。

4、院地合作必须诚信为本。诚信是院地院企合作的基础。合作

涉及到具体技术机密和直接商业利益,还涉及项目成功后双方经济利益分配等,如果没有诚信,不仅合作破裂,还会引起纠纷。近年来,院地合作中出现了一些讲诚信不够的现象。中科院个别科技人员在承担合作项目后,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不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有的研究所对履行合作协议态度不够积极。有的地方在合作项目申报科技奖励时,随意将与研究所共享的成果据为已有。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严格履行合作承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重视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能把已签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的一点成绩作为“花瓶”或摆设。

四、展望与措施

1、制定2005--2010年省院合作规划。从中科院优势和地方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拟定提出“兰州分院2005~2010年院地合作规划”。将工作重点由抓项目为主转为抓合作领域和人才培养为主,由抓院企合作为主转为抓优势学科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或企业的合作为主。

2、健全省院合作组织领导体系。按照省院合作协议的要求,省院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应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省院合作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加强合作的措施。省院合作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地区及企业工作的联系与协调。

3、积极推动企业与研究所技术对接。我们将与省科技厅、重点地区合作征集一批优势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充分应用中科院产业化信息网,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研究所和企业相互考察对接,组织实施几个重点合作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二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需要一如既往坚持下去。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际上科技创新就业模式,论述了创新教育对提高思维方式、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继续深造机会和就业渠道的作用,同时还探讨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指出科技创新教育必须要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就业模式

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的成效以学生这一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与否为标志。科研素质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会独立思考,掌握科研方法及思路,提高科研分析及动手能力,培养其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所以说,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创业就业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典型国家创新创业模式的特征和差异,对已有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选择提出改善建议。

一、美国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的模式

硅谷是美国依靠创业园发展带动就业的典范。虽然发展到今天,硅谷很多大型企业垄断技术、垄断人才,甚至有“去硅谷化”的言论出现。但是,从经济危机后的就业表现来看,硅谷模式依然无可匹敌,高科技的创业园区对就业的强大拉动作用在“危难”关头可见一斑。非盈利合资机构硅谷网络以及硅谷社区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硅谷于2叭1年共新增42,000个职位,较2012年增加了5.5%,2015年该增幅又增至7.4%。硅谷成为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就业率的最快地区。目前,全美38.2%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企业创业课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股市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首先,可塑的创业课程走出课堂、寻求与公司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再次,教师管理方面,美国大学以灵活的管理模式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与中国诸多象牙塔式的大学管理模式不同,许多美国大学鼓励教师“兼职”。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不仅鼓励理工科学生自立门户创业,而且允许教师“兼职”企业研发咨询。

二、德国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的模式

德国的基础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基础科学领域靠政府出资支持,实力强劲。在基础研究领域,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占到了10%。而应用研究领域多由企业及私人基金出资支持,可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投人,研发成果也能很快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市场变化带动就业结构变化。而传媒技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使得在服务行业、私人电缆企业以及零部件供货工业企业的就业增加;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的就业人员则一度减少。除了行业间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外,德国高科技行业内的就业方式转换也是很灵活的。以弗朗霍夫协会为例,德国政策允许它有以下“特权”:研究所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第二年技术发明人不再具有研究员身份而在公司领工资。这种措施既保障了基础研究的有序进行,也促进了基础研究向应用型研究的转化。

三、我国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模式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牵头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中认为创业所必需的条件是启动资金、工作经验和创业团队,三者的比例分别是85.20%、72.81%和50.15%;最大的困难则是核心技术、家庭支持和政府政策,分别为35.95%、13.60%和10.27%。高校毕业生拥有的核心技术不多,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较大。从新创业者对当前实施的创业优惠政策的知晓率来看,只有4成的新创业者对应届毕业生享受税收优惠、免交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是排名最低的。而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贷款财政贴息扶持和新招用应届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培训费补贴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合计也没有超过五成。这说明对新创业者而言,创业优惠政策的知晓率明显偏低。从调查来看,已有的鼓励政策获得了创业学生的认可。最近5年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的新创业者中,超过九成对工商登记手续的便捷程度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86%的人对向政府部门申办手续的周期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七成以上的新创业者对补贴资金、税收优惠力度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高校毕业生创业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正能量,他们所创办的私营企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明显要高于一般企业。数据显示,创业者学历为本科的企业平均雇员数量为19.56人,创业者学历为研究生的企业平均雇员数量为18.22人,而创业者学历为高中的企业平均雇员数量为11.16人,创业者学历为初中的企业平均雇员数量仅为9.04人。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就业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新增就业上。在被调查企业中,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对新增雇员数量的需求明显要高于全体企业的平均值。而且从对新增雇员的学历要求来看,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要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比如,一般企业对大专、高职学历的新增雇员的需求为2.60人,而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对大专、高职学历的新增雇员的需求为4.00人;一般企业对本科学历的新增雇员的需求为1.53人,而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对本科学历的新增雇员的需求为2.72人。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对就业者素质的要求明显要高,很可能与他们创办企业的层次较高有较大关系。

综上所述,创业是一种生态和文化的再造机制,也是一种促进变革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不容小觑,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J].企业文化,2015.

3.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三

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教育等部门制定,旨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近期即将下发。 《意见》将从拓展渠道、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三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方面,《意见》提出,扩大 “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规模,派遣一批。开辟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一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接收一批。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招收一批。引导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组织人才交流合作,输出一批。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聘一批。鼓励应征入伍,选送一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储备一批。

落实政策方面,黑龙江省将提高 “三支一扶计划”、 “村村大学生”等项目的毕业生的生活补贴标准。在基层服务期满后3年内参加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给予适当加分。降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门槛,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毕业两年以内的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收管理费、登记费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小额贷款规模等。

4.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四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办〔〕62号)要求,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一)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各高校要加强毕业年度大学生组织管理,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妥善安排培训场地和培训时间,为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各定点培训机构要主动与高校衔接,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与高校共同做好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对创业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和网上创业、创意创业等新兴行业,分专业举办创业培训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全省每年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确定毕业年度大学生培训任务。

(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管理。毕业年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创业培训操作规范》规定执行。2013年起,根据高校毕业生和定点培训机构的布局,确定部分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就业或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承担高校毕业年度毕业生的培训任务。

具备条件的省属高校或培训机构,可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交师资情况、培训和服务设施设备情况、档案管理情况等相关材料(省属高校需经教育厅初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和评估,并根据考察评估结果和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布局情况,确定能够承担省属高校毕业年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

(三)落实培训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根据其参加创业培训内容和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情况,给予培训补贴。其中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创业实训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以创业意识培训为主,确有培训要求且持自主创业证的,可以开展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和就业情况,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专业分为A、B、C三类,A类800元,B类700元,C类600元。培训补贴申请拨付办法按照《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规定执行。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的.7月1日起的12个月)。

省属高校毕业年度大学生在省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省属高校申请培训补贴材料需经教育厅初审),省财政厅按规定将资金拨付给培训机构。其他高校(含省属高校)大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创业培训所需补贴,仍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负责。

二、完善就业创业服务

(一)开展创业项目服务。围绕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配套需要,开发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在省、市、县三级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创业主体提供项目展示平台和创业项目信息。每开发征集一个创业项目,给予项目库建设单位元的补贴,用于开发、征集、评估和发布创业项目等相关支出。

创业项目补贴由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创业项目名录、项目基本情况介绍、项目评审表、开发征集单位、项目实施情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创业项目库建设单位。

(二)开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在全省创建认定一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孵化功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孵化服务到位、孵化效果突出的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妥善解决创业者的经营场地问题。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对认定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每个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各市也要建设认定一批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服务。对毕业年度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

创业孵化补贴由创业孵化基地提出申请,并提供进驻创业实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进驻创业实体花名册,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拨付大学生创业实体开设的银行账户。创业孵化补贴按季申请拨付。

(三)开展创业咨询服务。省、市、县三级成立创业咨询专家团,培养创业咨询师队伍,组织专家开展创业辅导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有创业愿望的重点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对准备开业的重点提供开业指导,资金不足的重点提供融资指导服务,对创业初期的重点提供企业咨询服务。各地要设立创业服务大厅和创业咨询室,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就业创业工作总体安排,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各类群体就业创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活动,所需资金通过省级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五)加强信息服务。各级财政要合理预算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政策、招聘岗位、求职信息,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省属人力资源市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所需资金,从金保工程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强化服务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支出项目,用于创业孵化、创业项目开发、创业专项活动等支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业引导资金。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操作办法,指导培训机构和高校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创业服务等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门要把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高校重点工作,加强对高校的考核和指导,确保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政策扶持和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高校要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合适人员,加强政策宣传和学生组织管理,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专项服务活动。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5.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五

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李 杰(天津农学院 经济管理系,天津 300384)

摘 要: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职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它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起到导向、激励、塑造、诊疗等作用。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进一步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困惑,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就业。

6.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六

2011年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各类科技型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技局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以创新政策为引导激励人才

为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我们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创新政策。如修订了《蚌埠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的奖金数额分别由原来的2万元、1万元、0.5万元提高到8万元、5万元和3万元。政策的出台使全市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得以激发、创新质量显著提升。去年申报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创历史新高,达150多项,通过三轮评审答辩,评出市科学技术奖60项,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表彰奖励大会,发放资金250万元。其中一批重大项目推荐申报了国家、省科学技术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近20年来我市首次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12个项目分获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五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完善了《蚌埠市专利资助与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除了专利申请给予资助外,发明专利授权后五年的年费由科技专项资金支付;调动了社会各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3368件,同比增长5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50件,同比增长152%,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7%,居全省首位;专利授权量2219件,同比增长138.8%,居全省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9件,几乎是从国家专利法颁布的1985年至2010年全市20多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之和。

同时我们还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对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个人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引导众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逐年增长,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去年新增31家居全省第3位。

二、以实施项目为抓手培育人才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扶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11年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50多项,其中68个项目获得科技部、科技厅立项,获得无偿支助资金10739万元。有了项目和资金,科技人才就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以科研事业留住了一批人才。例如:昊方公司从东北引进了一位压缩机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连续五年支持这个创新团队实施了1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多项省、市科技成果,该创新团队被评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昊方公司成为行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单位,不仅留住了人才,也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现企业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三、以平台建设为载体集聚人才

为了柔性引进行业内的高端人才,我们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先后引入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激光电子创新团队、北航纳米材料创新团队等近百名高端人才。截至去年底,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2座(丰原、蚌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座(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蚌埠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了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8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为全市持续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以建设实习基地为纽带引进人才

针对中小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难的现状,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在一些创新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设立

7.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七

遂川农业综合开发强农惠民

遂川县双桥乡双桥村原来有一片300亩水稻耕地,其年均亩产值不到700元,县里将其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区后,既对其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手术”,又将其发展为供港蔬菜基地,还对当地农民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如今,这300亩土地效益喜人,当地农民仅靠供港蔬菜种植一项,就可实现年人均增收210多元。近年来,遂川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统筹兼顾,坚持同时走好设施型、结构型和科技型开发三条路子,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该县将设施型开发置于首位,努力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兴修水利、改土平田、植树造林为主要措施,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抗旱除涝并举、开发保护并行,以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和建立节水型农业为主要目标,修建完善了桥涵闸、路沟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目前,全县已基本完善了14个乡镇主要灌区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修水库、建水陂、修渠引水等措施,13万多亩中低产田变成了灌排畅通的稳产高产农田。仅今年上半年,项目区就实现亩增粮食80公斤,当地农民实现人均增收148元。

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提升农业效益,是该县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业互动,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金橘、狗牯脑茶、中药材及茶油种植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共筹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125万元,扶持当地有关企业改善了金橘果糕的生产加工条件,建立了3000亩规范化狗牯脑有机茶种植基地,改扩建了3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提高了五百里井冈初榨茶油的产量和质量,由此有力提高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目前,全县金橘、狗牯脑茶及茶油种植面积已分别发展到10万亩、1.5万亩和11.7万亩,当地农民每年可从这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中实现人均增收60多元。

8.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八

——大北农科技集团科协2014工作报告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大北农科协”)于2010年9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复(京科协发【2010】32号)成立,是北京市科协的基层组织,是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管理决策层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北农集团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宗旨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同年12月申请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至今共有11位院士进站工作,是市科协首次在农业企业中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北京市第一家民营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大北农科协下设8个二级科协,科技会员1851人,是一个包括97名博士、506名硕士等组成的一个高层次团体,其中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6人,其中入选“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人才5名,“高聚工程”人才1人,通过高智资源为集团科技创新服务。大北农科协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在北京市科协直接领导下,在大北农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与公司相关部门和二级科协密切合作,组织全体科协会员,开展相关活动,做好建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科技人才不断突显

围绕大北农集团公司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益,根据集团研发特点和需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大北农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成为集团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展国内外专业技术与学术交流,努力搭建企业技术与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业务水平,期间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科协会员,陆续荣获“第二十一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付维来)、“第二十二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张军)、“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北京市,侯艳红)等称号。

二、全面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大力开展科技工作者活动 集团科协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每年在二级科协的所有科协会员中开展评选评优评先工作,并组织召开技术创新工作交流会及颁奖会,科协成立两年来,共奖励技术创新优秀团队16个,技术创新先进个人40人,颁发聘书并颁发奖金,共奖励金额47万元,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创新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干劲。努力向“讲、比”活动积极靠拢,使科协群众组织真正成为大北农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使科协群众组织真正成为大北农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荣获“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称号;

三、持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工作

集团科协以科普宣传服务广大群众、服务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技能,大北农集团每年出版发行《知识创新农业》报纸,免费向全国农村发放,主要发放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体,普及养猪、饲养等各种农业知识,为三农服务,为三农创富,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免费下发的材料在几十万之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的群体越来越多,将科普惠农工作做到实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工作,以科普宣传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海淀区的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2011海淀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四、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

在充分学习研究国家四部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的基础上,集团科协对组织在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大北农科协各种章程、制度和“讲、比”工作管理办法,从评比、奖励机制入手,使“讲、比”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以大北农科协各个研发中心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讲、比”领导小组,列出工作时间表,严格遵照管理办法执行各项工作。在工作开展上讲求工作实效,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沟通,并及时调整改进,建立了活动动态报告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讲、比”活动在企业工作中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开展“讲、比”活动,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大北农科协积极搭建科技工作者“讲理想、比贡献”交流平台和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经过集团科协在“将、比”活动中做出的努力,集团科协评为2013-2014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先进集体”。

五、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高度重视人才大北农科协还积极组织全体科技工作者参与和申请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将职称审定工作纳入到科协工作中来,让更多人的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提升职称资格,据统计,经评审通过的并获得高级职称的有3名,中级职称的18名。

集团科协自建立以来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630项,其中发明专利388件,其中319项已获得授权,包括128项发明专利、90项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外观设计专利。

六、扎实开展大北农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

集团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引进院士11位,在北京市众多院士站之中脱颖而出,充分利用高智力优势、加快人才素质培养。利用进站院士的高智力资源,我分站博士后将优先推荐进站院士作为其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一块联合培养,在开展科研项目和课题立项上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为其把握正确的研发方向和研究重点,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优化创新资源、协同发展。院士及其团队在开展各项研究课题,我分站博士后也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既能够实现成果的合作开发,有能够协助企业培育科研骨干力量。院士站成立至今,集团、分站博士后与在站院士专家团队成果产业化合作带来了良好运营成效。集团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在进站院士陈焕春、夏咸柱、刘秀梵、张改平的指导下,经过自主研发于2011年5月份顺利获得了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国家新兽药证书,直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集团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范云六院士团队多次商谈植酸酶玉米的产业化方案,实现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现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集团植保产业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院士团队成员邱德文研究员合作,共同启动“新型生物农药—灰葡萄孢植物免疫蛋白”研究课题,开展合作研发与推广全方位战略合作。

院士站工作的推进和建设,极大的提高了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博士后分站已成为培养企业高端科技人才的摇篮以及集团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双站”双剑合璧,协同发展,在高智力支撑的企业发展战略下,在以博士后一大批骨干科研队伍的辛勤专研下,集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我们将继续紧密结合集团发展实际,以创新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进站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和博士后科研项目对接的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协同培养的合作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经营,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全国“讲、比”活动中作为4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被评为“创新团队”。

9.科技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九

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团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工作的中心,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团工作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企业团组织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一.团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企业团组织要把竭诚为青年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经常地深入青年,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反映他们的内心呼声,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据青年特点,探索创新活动的方式,广泛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引导他们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1、在引导青年创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上发挥作用。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上的竞争,因为创造技术最终需要的是人的智慧、人的积极性及团队精神等共同因素。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青年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要以建立先进青年文化来深化企业文化,要以企业文化来带动青年文化建设,使青年在追求时尚、创造时尚的过程中引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青年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公司的经济发展。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广大青年对企业的信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在促进青年成材、为青年搭建成材平台上发挥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

源,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就必须大力开发企业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青年人才资源,必须构筑成才平台,畅通成才渠道。一是坚持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落实培训的资金保障、渠道保障和考核保障,务求培训取得实效.二是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畅通科技和技能人员发展渠道,使广大科技和技能人员能够专注于科技创新事业。三是要给青年压担子,让年轻人有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机会,从而培养一支年富力强、创新进取的科技和技能人才。

3、在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效能力,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上发挥作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是引导广大青工积极投身企业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丰富实践,能够充分地把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企业中,大部分青年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最清楚生产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要通过创新创效活动,调动青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课题攻关、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团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企业的共青团组织要结合企业实际,合理系统地设计、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以活动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青年的工作积极性。

(一)配合企业安全生产开展青年“安康杯”竞赛活动。

开展青年“安康杯”竞赛活动,是为了加强安全工作,维护广大青年的切身利益而开展的一项竞赛活动。我们应该把“安康杯”竞赛活动作为企业创效益、树信誉、塑形象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把“安康杯”

竞赛组织纳入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整体网络,并根据生产任务情况,做到哪里有生产,哪里就设置青年安全监督岗;哪里有青年安全示范岗,哪里的生产就消灭安全事故,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交叉型的青年安全示范岗网络体系,力争使活动充分发挥出小投入、大产出的功效,从而降低企业的伤亡事故发生率,配合企业做好青年工人的安全工作,直接参与企业管理,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

“青年文明号”是引导青年树立岗位文明,服务创效的有效载体,重点要在提高创建质量上下功夫。另外,实施青年文明号的动态管理,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注意整体推进。通过项目管理、文明班组等有效的创建形式,通过建设更多的青年文明号班组、优化企业的基层管理单元,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提高青年职工的技术素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

我们要号召青年争做岗位能手,在企业的青年工人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广大青年工人的技术素质,为企业的生产服务。同时,要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部门,号召所有的青年岗位长期不间断地开展生产竞赛活动,在企业的生产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生产热潮,为企业实现创高产做出努力。

10.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篇十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在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科技为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字: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工业革命带来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一样,目前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形成,这给各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凭借科技优势,率先开发信息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政策创新,并强化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中独占鳌头。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已经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确立,加速科技进步,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全

1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进步相比,软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主要是在生产前后实现的,是从更高层次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少投资或不投资就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有效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吸收新的技术成果,改善管理的组织过程,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的高次化和产品的高密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增长的累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愈显突出。这就客观上要求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具有高效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而这种转变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在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份额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科技进步不但能够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化经营出现,才能使低技术水平的生产的粗放经营,在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下,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科技进步创造出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开辟了新技术新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突破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同时,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的应用带来的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将反过来影响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技进步便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为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部门,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我国“十一五”《纲要》明确规定今后经济发展要“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影响各产业的投入产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进而调节产业结构。

1.科技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

科技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当科技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使生产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尤其是当某种新技术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时,就会使整个产业社会技术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从农业科技发展到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广泛使用,再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这样层级递进的变化都说明,科技进步助推着产业结构的变革。

2.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科技进步打破了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以及原有技术个体间的联系,使得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

材料的发明及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而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就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部门。

3.科技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效用,已经逐渐超越了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科技进步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得到了改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技术创新,对原有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延长了原有产品的寿命,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扩展了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要素的能力,提高了原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果,改进了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和数量,因而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中,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得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五.以科技的动力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各级政府抓科技进步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各级领导要把科技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依靠科技进步的得力措施,在重大技术改造、引进和重要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科技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每年都应专门研究科技工作,要把抓科技进步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好计划、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农业、教育管理部门,使之密切配合,协同发挥好政府对科技进步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定期举行技术创新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协等单位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科学知识、创新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加强重点科普基地建设。

2.加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使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建立和完善有利技术创新、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有利于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要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并举的思想。在科技计划管理上要进一步合理划分科技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调节的层次、范围、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在计划调节中增强竞争机制,强化计划管理的调控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学研经济驱动型互动机制的建立,使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加快走向市场,走向联合,真正使武汉市雄厚的科研实力面向产业、面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联合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为实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为企业培

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于企业的长效机制。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从政策和项目上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跨区域的联合科技研究,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出国留学科技活动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为留住科技人才做准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科技人才成果产权化、资本化有法可依。简化专利中请和授权的审批手续,提高科技人才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科技活动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以提供系统、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来吸引新企业和科技人员。

其次,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掌握科技人力资源的个人需要,从需要层次出发,实行人性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十分尊重和爱护人才,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对承担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重点科技任务者应给予较高津贴,继续扩大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范围。对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科技人员,在收入等方面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优惠。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继续给予重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放手让他们进入重要岗位,着手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要重视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同时,注意在工人、农民中培养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要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国家财政的投入应主要用于“稳住一头”的工作,加强对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农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前期开发工作,以及重大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支持。各级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省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国家的水平。努力办好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等现有的科技金融机构,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额度,用好贷款资金,并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改革行政分配贷款方式,使银行与科技机构直接见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政府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实力,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真正主体。通过改善资金来源渠道,在现有的科技投入基础上拓宽渠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实现科技进步的大跨越,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1.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篇十一

助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有关单位: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省加强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强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服务和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布局建设众创空间或星创天地。市县科技部门要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立足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主动谋划并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通过提供工作和社交空间,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科技人员入驻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将特色小镇打造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对布局特色小镇建设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并报国家众创空间备案,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管理。

(二)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定位,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业科技

企业孵化器。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并有条件整体搬迁入驻特色小镇的,设法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补偿支持整体迁入特色小镇。鼓励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和技术需求,在特色小镇设立分孵化器,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管理经验为特色小镇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在特色小镇布局建设技术市场。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定位,谋划建设专业网上技术市场或分市场,充分利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网上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对接洽谈、签约交易等功能,形成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打通特色小镇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强有效科技成果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实体技术市场。

(四)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创新研发、创意设计等需求,支持地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牵头或若干家企业联合在特色小镇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符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优先纳入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并给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相应政策的支持。

(五)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特色小镇科技项目。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要求和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在产

业技术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智慧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和创意生态农业等方面主动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符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优先给予立项支持。

(六)启动实施特色小镇专题研发计划。倾斜支持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科技攻关,结合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需求,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影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特色小镇科技示范工程。

(七)支持特色小镇嫁接现代科学技术。市县科技部门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智慧制造、机器换人、农业农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构建适合新业态发展的运行环境,探索和创新一批适应市场机制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小镇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一批互联网特色小镇。

(八)对接特色小镇加强科技服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特色小镇的科技合作。公共财政支持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向特色小镇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特色小镇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合作研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服务,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创新券”作用,支持特色小镇的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降低企业和创业者的研发成本。

(九)建立特色小镇精准服务制度。市县科技部门要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当好科技“店小二”,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合作,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好入驻特色小镇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落实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的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辅导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围绕地方特色小镇建设技术需求,主动做好对接和服务。要主动跟踪并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调研,征集技术难题、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等需求,解决特色小镇和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十)建立特色小镇重点联系制度。已规划启动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县科技部门要尽快建立科技部门重点联系制度,主要负责人为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联络人,牵头做好调研,协调并解决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十一)本意见至2016年 月 日实行。

各级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科技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整合创新资源,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助推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上一篇:白居易古诗词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