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研讨会(共13篇)(共13篇)
1.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一
语文中考复习研讨会简报
为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我校中考语文的备考策略,全面理解和把握xx年中考语文的发展趋势,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于12月18日在六楼会议室举行了以“聚焦语文中考 共话复习策略”为主题的xx届语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
研讨会由语文教研组组长XX老师主持。根据活动安排,XX、XX、XX、XX等8位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在语文教育战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我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先后作了专题性发言。
XX老师就 语言运用(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内容涉及学习交流、采访、写公益广告或宣传语、设计栏目、提建议、辩论、设计活动方案、写颁奖词等等,内容丰富多彩,覆盖面广。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XX老师在谈到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时说道,这部分考试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这部分的考查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出题形式,我们在复习中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在平时默写中明确告诉学生评分标准: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XX老师和XX老师在谈及现代文阅读时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了大家。XX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备考经验,就文言文阅读如何备考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定要抓好重点,尤其是要对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下册中的文言文教读篇目引起重视。情,更好地指导最后阶段的语文复习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七八年级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二
语文学科, 其内容较为广泛、形式丰富多样, 面面俱到的复习无疑是大海捞针, 苦劳无功。但若想有所侧重, 又千头万绪让人无从理起。再加上题型的不确定性、开放性, 使得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语文复习, 千难万难、无处下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科特色, 采取合理方法, 语文学科的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在此, 笔者就以中考总复习中的古诗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明确古诗复习的重要性, 把握目前中考古诗考查题型趋势
近几年, 中考语文学科中对古诗文的考查比重大大增加, 题型主要有默默写写和和阅阅读读赏赏析析。。其其中中默写内容分值一般为8~10分, 而阅读赏析则是卷中难度较大的题型, 分值一般为4~6分。两类题型分值之和达16分之多, 理应重视。
《2008年昆明市中考说明》中明确提出古诗文考查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默写初中语文教材中规定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2、能初步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能初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4、在鉴赏评价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及复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看目前中考古诗考查的命题趋势。
中考典型题例:
(一) 默写。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 用“_______, _______”的诗句, 表现了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昆明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以此题来看, 尽管是古诗名句的默写, 但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出前一句, 学生写出后一句的传统题型。而是涉及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的考查。要求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 阅读赏析。
1. 赏析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或修辞方法的考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题目:诗人用一“燃”字, 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江苏省无锡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该题同时涉及到了诗歌艺术手法及修辞方法的考查, 诗句“山青花欲燃”中以山色的“青”来映衬花苞的“燃”, 给人明艳之感, 色彩较为绚烂;而一个“燃”字更是用比喻的方法较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并巧妙地将画面化静为动。
2. 对诗歌理解及诗人情感把握程度的考查。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完成下面两题。 (共5分) (江苏省镇江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歌颔联通过_______和_______两个自然景物,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3分)
(2)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分)
两个考题的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而且涉及到了诗人情感的把握。笔者起初认为, 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 每一个教师肯定都会讲解到, 根本不会存在难点。然而仔细一想, 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老师没有讲解过本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遭遇, 对于诗人的内心情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我们联系史实和诗人遭遇可知, 诗人通过“风飘絮”、“雨打萍”两个自然景物, 以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自己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他“忧虑不安”的心情。而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综观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看出, 仅仅能流利地背诵、准确地默写已经不能满足考试要求了。古诗的复习必须更加全面、系统、深入。从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 诗人的身世遭遇, 诗作风格到古诗创作的基本知识等诸方面, 都要有所认识并学会运用。当然, 目前多数省份中考的考试范围还只是限定在课内内容, 估计近几年的考查范围、命题趋势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有篇目划定的。因此, 只要我们复习中有很强的针对性, 是能够达到《中考说明》的四点要求的。
二、归纳古诗文体知识及常用艺术手法,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 诗歌分为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映衬 (正衬、反衬) , 象征, 用典, 谐音, 借景抒情, 咏物言志,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夸张, 借代, 拟人, 对偶, 对比等。
而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讲究“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诗人)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理解意象、意境就是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的一些事物和画面。如:
已亥杂诗 (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多用象征隐喻, 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 借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前两句通过意象“斜日”和“天涯路”来烘托离愁, 给人创设一种苍茫迷惘的意境, 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借景抒情, 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 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可见, 通过理解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便可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古诗寓意和诗人情感。
另外,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粗浅的诗词格律知识,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节奏和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区分等。
古诗的节奏五言多为二、二、一式, 七言多为二、二、二、一式。但从意义的表达看, 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变成二、二、一、二式。而诗歌词赋某些偶数句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即押“āng”韵。
律诗和绝句的主要区别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 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 也可以不对仗, 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 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
还有一些诗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 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我们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古汉语知识有:
“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后庭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风骚”:指“国风”“离骚”, 或文人写作, 或有文学成就的人;“岱宗”:泰山;“婵娟”:月亮;“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辕门”:军营大门;“寻”:古代长度单位;“管弦”:乐器;“沙场”:战场;“征铎”:出征车马所挂的铃;“驿”:古代中途休息的地方;“阕”:宫门前的望楼;“云汉”:天空;“干戈”:战争;“鸿雁”:思乡, 或信使;“角”: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蓬草, 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俘虏……古文化还包括诸如, 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在此因篇幅有限, 不再做过多列举, 仅当作抛砖引玉罢了。
当然, 决定这一工作效果好坏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在整个初中诗歌教学当中认真落实讲解。要想靠总复习阶段的突击, 难度将会相当大。这需要老师们平时教学的踏实性。
三、借历史之力, 让古诗的复习事半功倍
复习的方法选用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一般来说, 古诗的复习大家多会采取“全面撒网, 重点拿鱼”的方式。然而, 面对极为广泛的复习内容、多变的试题形式, 面面俱到的复习往往苦劳无功。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看, 进行一些语文与历史整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 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有利无弊的, 而且在教学复习中, 可以成倍地提高效率。出于对此的认识, 笔者想到了如下的一些复习方法, 做了这样的一点尝试:
通过对教材古诗内容的梳理、归纳后, 我们发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语文》 (苏教版) 中古诗词总共收录66首, 其中先秦时期2首、两汉2首、魏晋南北朝4首、唐朝37首、宋朝15首、元朝3首、清朝3首。如果我们能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在总复习中展开的话, 不就可以做到有序了吗?你可以以诗歌的产生、发展、繁荣为线索;也可以以国家、民族的形成、融合为线索;还可以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线索……总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个性气质、文化素质, 我们只要在学科间进行一点知识的整合, 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复习线索的。笔者就以自己实际操作为例来进行示范, 以供大家参考。
我大胆打破教材的限定, 借助、整合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 按照朝代或时期的先后顺序, 重新调整六册教科书中古诗的编排并复印成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这样的处理, 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进程中体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思想、性格、审美情趣的变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领略到诗歌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通过这样的调整,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对同一时期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既做到了重点突出, 又避免资料的重复介绍, 还便于学生的记忆及思考。
通过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所选的古诗中唐朝数量最多, 共有37首。如果不做整理、归纳, 仅这37首唐诗复习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介绍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学生记忆也是零乱的, 不成体系。而如果你放弃介绍, 学生可能只是完成背诵和默写的要求, 无法深入理解、领会诗歌的内容, 这当然只是完成了古诗学习的皮毛。
于是, 我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客串了一次历史老师, 以国家的发展历程为线索, 给学生简单梳理了一次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课堂上, 我借助多媒体资源 (录像、图表) 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唐朝历史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繁荣的历程。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盛唐、晚唐, 三个时期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初唐的开疆拓土, 磨炼了诗人们的铮铮铁骨, 题材多以边塞战斗生活为主, 文风刚毅;盛唐的富裕繁荣, 滋养了骚人们的似水柔情, 题材多以庭院游历生活为主, 文风华丽;晚唐的动荡衰颓, 成就了文人们的忧国忧民, 题材多以批判腐朽生活为主, 文风质朴。教材中的37首唐诗同样符合了这一特点。因此, 笔者在复习教材中所选唐诗的过程中同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 对唐朝历史的脉络线索进行了大概的梳理, 强调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话, 学生对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的豁达;王昌龄《采莲曲》中“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的闲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愁等诗歌意境、诗人情感的理解与体会也就会更深刻。
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和强化, 学生对于所学古诗的记忆、理解、体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背诵、默写题型正确率大大提高, 而且在解答古诗词赏析之类的灵活运用题型中也是得心应手。中考检验下来, 这两大类题型的班级得分率均达到90%以上。真正让古诗的复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笔者建议语文同仁们不妨试一试。
3.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三
第一轮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理清线索。教师应根据中考的命题范围,逐章节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弥补以往所学知识的漏洞,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教材。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后读单元题目、课题、每课的小标题,了解历史线索,快速查找知识,迅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最后抓住中心词。同时要注意教材中的细节,如课文中的小字、注解、阅读卡、文献资料,这些材料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过程非常重要。二是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中考历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要能重组教材,纵横串联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可以将中国现代史分为“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含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
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提炼关联知识点的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教师可进行专题复习,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分为这几个专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共的发展历程、三农问题、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和外交政策。
近年来,中考较多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试题,在这一轮复习中要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三轮要以“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历史开卷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阐述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最佳的角度思考,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材料分析题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能力”的形式,要做好材料题,应加强平时的训练。一是应运用教材里所引用的材料,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史料和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复习加大信息量,给学生补充一些原始史料,让学生做到见多识广。三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用典型试题进行练习,如近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熟悉题型。四是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如仔细审题,审出题眼,抓住材料部分和问题的关键句,关键句一般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如果材料是漫画,关键词一般是漫画的标题或漫画中的文字说明;如果材料是表格,关键数据一般与标题相关。答题时,语言和格式要规范化,观点、评价的表述要准确,做到史论结合,把握要点,简明扼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4.中考复习策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了解了2010年中考试题特征,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弱点。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在紧张而忙碌的中考复习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策略的适当选择和调整,真正地将所学过的进行整合,系统复习。还为我们讲了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讲座为提高复习效率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我更深地认识到了中考前复习策略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会在复习中紧紧握着中考这一指挥棒不放,研究历年来的中考试题,充分把握近年的中考动向,让学生在复习中不走弯路,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复习所学知识。
此外,我还体会到:在自己的复习教学实践中,应该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并努力创出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子,形成个性化的复习教学模式,为此,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
其次,明确了中考复习的方向。
5.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五
——研讨会发言稿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好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复习效率,最终打好中考这一仗,特制定复习计划。
目前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工作量很大,是一种挑战。每班都有好多个尾巴生,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表现在听课不很认真,课后从来不复习。
二、总体安排及主要措施:
(一)中考历史复习,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结合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时间大约在2月下旬到4月底。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几个专题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同时配有相关的综合训练,目的是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时间大约在5月初到5月下旬。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实战演练。并根据每次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
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借此进行查漏补缺。时间大约在5月底到中考前。
(二)主要措施:
1.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
由于历史中考分值较少(即便提高到45分),我们不太可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一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上的“考点填空”,在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上将知识要点划下来,一边划一边记忆,用时约15分钟;教师结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形成总体印象,用时约8分钟;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经典例题”和“自主检测”,用时约15分钟;最后课堂完成一份小练习,以填空题为主,闭卷完成,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力争当堂反馈。
复习方式:先理清单元线索,后点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的重难点,结合《考试说明与备考指导》做相应的测试题。
第二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先结合复习教学案上的“专题知识网络”,帮学生理清线索,搞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要求学生填好上面的空格(重要知识点),用时约25分钟;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记忆;接着进行课堂检测,检测题为与专题有关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并当堂讲评。
第三阶段的复习模式基本这样:前30分钟让学生完成中考模拟试卷,后
15分钟进行讲评,重点讲评材料题和问答题,加强对主观题审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下课后,将试卷收上来,了解薄弱学生的答题情况,再个别解决。
2.如何抓学生的记忆和背诵
第一阶段:对于课堂巩固练习错的特别多的学生,要及时找其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端正态度,提高听课效率和练习的正确率;对于不够自觉的少数学生,可让一些成绩好并有责任心的同学督促其记忆背诵;对个别特殊学生,教师如有精力,也可以亲自抓一抓。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历史知识进行过关检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提前将过关检测安排表贴在教室,告知学生,第二天早晨进行测试,以填空题为主,测试完之后,及时批改,将不过关的学生名单通知班主任和学生本人,当天放学后,留下来进行补测,补测内容有所调整。第一轮补测不过关的留下来继续进行补测,知道过关为止,必要时请家长过来协助督促。
三、自身教学业务提高
1、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规范复习课的教学,保证复习课的密度和质量。
2、科学设计训练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4、正面激励学生,力争目标实现。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复习方法,盯准目标,确保目标实现。
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方法却万万不能!中考历史学科可用的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这要求我们复习时得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能让学生做到轻车熟路那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各位老师的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一定能打好中考这一仗。
6.九年级中考英语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篇六
信宏杰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研讨九年级中考英语复习,下面我仅就我校多年复习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集体备课实效化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们非常注重集体备课,并能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注意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具体的做法是:1,每一个知识点备一次,每次都针对这一知识点,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材的《大纲》和《中考说明》,时刻了解中考动态,以确定这个阶段的重点难点,使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直击中考。2,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然后大家讨论补充,最后形成学教案。每次备课都有有教材分析、有教法研究、有质量分析、有教学反思等。3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注重在基础知识教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4除了正式的备课时间外,我们还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并得到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有时是一点教学体会的交流。总之,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更注重内容与实效.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实现了“以人为本、各尽其才、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全体备课组教师在交流中、切磋中、争论中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在稳步提高着我校的英语成绩。
二、教学计划清晰化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本学期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并了解教学情况,我们不但制定了备课组的英语教学计划、复习计划及每周的周计划;同时,对九年级的英语历次的考试情况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真分析本教学班在校内及与其他学科比较所处的位置,制定了本教学班的英语教学计划;
三、措施具体化: 全体老师都根据本科的计划,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使工作细化,具体化。如培优扶差的落实: 确立培优扶差的对象,进行课堂教学的小分层,作业的分层,课后的个别辅导,一个一个小目标的落实等,老师们可是费尽心机。
1、复习过程可概括为忆、清、析、练、判、评、记。
忆。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提问,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
清。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
析。基础知识找优秀学生归纳总结。教师仅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疑点,从而使学生较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练。练,不仅仅局限于对有针对性、典型性题目的操练,更要重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判。不管作业,还是试卷。做到发必判,判必评。力求全批全改。
评。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每堂复习课应留出几分钟学生思考与反馈的时间,进行当堂检测,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记。学生自己及老师都要做简要的记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学生课下及时复习,教师及时督促检查。
2、强化阅读 , 写作的训练:
在回归基础的前提下, 对阅读与写作进行了强化训练。训练对策:阅读训练: 每天坚持读1-3段文章, 分题材, 每阶段重点练会一种题材, 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做题技巧, 总结不同题材的规律。
3、强化听力训练:
坚持每天一次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利用学生休息甚至吃饭的机会,放听英语小品,在家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4、既重视培优又注意辅差,分层教学。
把学生整体分成三部分:优秀生、潜能生、学困生;把作业分成三个等级:A等、B等 C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习成绩、品德、学生性格入手,本着“与智者同行,你能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顶峰”的原则,把优秀生集中在一组,做教师留的A等作业,老师利用自习课为他们答疑解惑,为顺利升入珍珠班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着“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偷懒”的原则,把潜能生和学困生分到一组,形成一帮一的团队,分别做b等c等作业,既使潜能生有即将被人追上的危机感,又给予学困生力求上级的力量。从整体上创造了具有稳定环境的良好阵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反馈分析及时化
反馈分析的目的是总结好的经验,并找出提升的空间。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考试的得与失,每次都对各题型的得分失分的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白教学的差距在哪,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从而找到提升的空间,达到整体进步。
五、复习资料精准化
复习题同组教师一起商定,最后组长把关,不盲目做题,争取做了就有收获,有提高。每组题量化细化,每一套题都有梯度,努力使A等同学吃的饱,B、C等同学吃的好,各得其所。效果显著。
六、方法指导灵活化
每次练习后,同备课组老师一起对各班各类层次的学生作业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的知识或技巧的疏漏,有针对性的对各题型进行做题技巧指导及得分策略指导。培养学生寻找规律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中有目的地思考、学习,通过方法与规律的掌握,使其能触类旁通。
七、步子小型化
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每周都引导学生给自己定本周的学习计划,周末有总结。定计划时注意引导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最大限度的切合自己的实际。以求让大部分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逐步提高成绩。
八、关系融洽化
力求做到同科教师、同班教师、师生及生生关系融洽化。使同科、同班教师、学生成绩同步上升。
7.浅谈中考复习 篇七
一、要明确复习目标
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有:整式的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生活中的数据、概率、三角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有数, 又有形, 都是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1.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
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和技巧;掌握幂的运算法则, 并能熟练地进行正向和逆向运用;掌握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 并能熟练地运用;掌握整式的乘法、除法运算, 知道其运算的理论依据。
2. 知道什么是余角、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了解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体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之间的区别。
3.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数据, 体会百万分之一的数;
能正确说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有理数的精确位数和有效数字: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正确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 会正确绘制统计图表, 并能准确地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的解题信息。
4. 了解概率的意义, 掌握简单问题中概率的求法, 并能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
5. 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
简单图形——三角形, 熟练掌握三角形各边之间及各角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生活中全等图形的例子, 熟练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会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
6. 掌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能做出正确的预测。
7. 熟练掌握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的性质与判定, 知道轴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复习能进一步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结论。
二、要克服三种倾向
一是“重过去, 轻现在”。所谓“重过去, 轻现在”, 是指在复习中老把眼光盯在以往的试卷上,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琢磨往年中考考过哪些知识内容, 没考过哪些知识内容,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猜题和押题, 而不是着眼于现在, 真正从正确理解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去把握数学的脉络。至于潜心钻研过去的试卷, 企图猜出当年的考试内容, 则是徒劳.因为中考命题从来都是以《大纲》为根本, 以课本为模型,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根本不存在“过去考过的, 现在必不考”, “过去没考过的, 现在必考”的所谓“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重过去, 轻现在”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是非常有害的.所以, 我们要尽快地从“重过去, 轻现在”和猜题、押题中解脱出来,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将复习早日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二是“重侧面, 轻整体”。所谓“重侧面, 轻整体”, 是指在复习中习惯于用孤立的眼光关注单个的知识点, 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系统地、完整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数学的每章每单元虽说有其独立性, 但不等于说没有联系.“重侧面, 轻整体”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 首先, 从知识的掌握来看, 它妨碍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学生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章节往往都是为下一章节铺垫或服务的.即使学习和掌握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也必须将它置于同其他知识的联系之中, 才能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若是割裂它同其他知识的联系, 孤立地去学习它, 那么, 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是零碎的、肤浅的, 而且是片面的, 甚至是歪曲了的.其次, 从知识的应用来看, “重侧面, 轻整体”的偏向妨碍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关系.实际中的问题虽说是理论整体的某一个侧面, 但究竟用什么理论去解决这个问题, 往往又是极其复杂的.分析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常常需要我们将不同知识点的内容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才能达到目的升华。
8.中考之后话复习 篇八
【真题回放】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伴随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各式各样的“主义”(包括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等)蜂拥而来,各种研究新思潮的团体、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各种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主张不断提出。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4分)
(2)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1分)结合材料二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这个阶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2分)
(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认识到外国列强自私、崇尚军国主义,是大骗子(或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本质);对北洋政府失望(或认识到北洋政府腐朽无能、卖国的本质);认识到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够;认识到必须起来斗争等。
(2)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或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或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等。
【真题解析】
大部分考生认为这道题并不难,但是从统计得分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得分较低,影响了总成绩。这一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分析这些问题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启发呢?
一、学习中多记忆。少思考,导致考场上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这在第(1)问“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这道题的材料是全新的,答案也不是课本中的语句,需要考生在考场上独立阅读、思考、理解,然后概括。很多同学面对此题,首先不是认真阅读,独立思考,而是寄希望于翻看资料,企图寻找现成答案,以至于慌乱翻书,慌乱应付,导致概括不完整、不准确,最终失分。失分原因就是平时多机械记忆,少理性思考,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能力考查,这是各地中考的命题趋势。考查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走出盲目应付作业、应付考试的误区,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答题能力。
二、做题时忽视试题整体立意,偏离答题方向
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有整体立意,中考试题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命题立意,实现与命题者的对话,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答非所问的情況出现。
这道试题包括三部分:两句引言、两则材料、三个问题。其中材料和问题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但是引言的作用也非同一般,“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实际上告诉我们这个试题是围绕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这个核心而命制的。
再看本题,材料一反映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给中国人思想带来的震动,材料二描述了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涌动。而三个问题中的第(1)问是问巴黎和会的失败对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可以算作是五四运动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第(2)问要求学生理解思想解放对无产阶级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第(3)问要求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各方面原因。两则材料和三个问题都是围绕五四运动带来思想解放这个核心来设置的。
答题时,很多考生没有把握住五四运动带来思想解放这个核心,导致第(2)问很多考生答的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而没有落实到“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无产阶级发展所起的作用上。第(3)问很多考生把近代化起步中的事件作为答案,而没有更准确地理解五四运动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外因素,如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找准命题立意是多么关键。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宏观把握整个试题,寻找试题立意,这是提高答题质量的重要方法。
三、学习中对历史缺乏整体认识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学习历史切忌将历史割裂开来。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还有基本线索。这道试题以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为核心,考查了这一阶段国内外众多事件之间的联系。第(2)问和第(3)问共涉及以下关系: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无产阶级运动发展(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等。同学们在学习时如果只是孤立地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知识点,而没有把五四运动置于当时的大背景之下去理解,就不能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国内外众多事件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不能理解历史是一个绵延的、逻辑的、有机的发展过程。
9.中考数学总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稿 篇九
庆云渤海中学 孟德俊
九年级数学复习的内容面广,知识量大,但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并掌握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地开展复习工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九年级数学复习计划和备考策略。
(一)、第一轮复习,版块复习
时间大致定为3月份----4月6日,5周左右。我们把这29章整合为九大板块,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本套教材的特点是课前热身、考点链接、典例精析、中考演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强调数学学科命题说明
复习前我们初三数学教师学习和讨论了《数学课程标准》与德州市印发的《初中学业水平检测指南》,对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作了分析,针对中考数学试卷制定复习策略和复习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1、考试范围
2、考试目标
3、试卷的结构
4、题型示例
5、试题难度。检测指南是考生的复习指南,例如2012年中考考试目标“了解”的内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就是基础题的考试范围和内容,这些知识点原则上不会出难题,与这些知识点有关的偏题、怪题、难题一律不用再做了。还要知道“理解”和“掌握”层次有多少个,这些就是中考的中等偏上命题之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抓住不放,认真落实。但注意要做与这两个层次有关的知识点的创新题、热点题和中考真题,少做老题、传统题和“假题”(非中考题),这样可保证复习时间的有效性和复习的效果。
学生掌握这些以后,比如以前做题时会出现绝对值里有字母的,学生这回知道了不出这样的题,再比如因式分解时出现分组分解的,他也知道不考了,再比如圆这一块知识,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学的不好,像以前两圆的位置关系出现的综合题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就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行了。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平常做题能知道哪些题该删掉。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中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得分。(2)课堂做法:
(a)以课本知识为主,先进行基础演练
俗话说,小河涨水大河满,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是复习当中的关键。基础知识复习我认为也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抓住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的实质,弄清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之间的联系,并在应用中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如德州市2012年中考试题第9题。在课上我们重点以中考题为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用课本中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使学生知道这一类的问题是怎样去解决的,让他们形成一种归类思想。
(b)同步检测
紧扣本单元考点,以《初中学业水平检测指南》为依据,以近三年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进行分析和检测,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每个版块同步检测注重前后联系,检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晚自习。也就是学完这个板块,就要检测一下,也就是考试,如果不过关,再重新练习,再检测。也可以先把答得比较好的学生先挑出来,让他们与别的学生结对子,帮助他们去消化这些题,这时候教师可以发挥指导作用。
(c)课后布置
为提高学生当天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每天出两道与中考题接近的题,要求优秀生必须全做,中等生选作前两问,后进生选做。由于时间紧,课堂点评不现实,教师就将答案公布贴在教室内,学生课余对照评改,同时教师的解答也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每日一题的训练还对学生树立自信大有益处。这样的话就能使学生大大提高当天知识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在第一轮复习中的复习方法。
(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时间大致定为4月中旬----5月上旬,3周左右。在第二轮中要着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力培养。针对热点,抓住重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近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型等。我们要求优秀生多看一些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了解外地考题中出现的精彩题型,在复习中加以借鉴。我们学校由于学生基础好一些,因而把第二轮涉及的一些思想、方法、专题等穿插到第一轮复习中。所以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做总结,内容配上典型题。
(三)、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提高应试技能。
时间大致定为5月中旬----6月初,大约3周时间,这段时间重点是加强解题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应试能力。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本环节就应该是第三轮的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最后,还提醒学生抓住每次考试,比如月考、模拟考试,加上平时测试综合性的也有十几次,学会在考试中积累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同时,在临近中考的几次考试中练就学生沉着应试的心态,不慌不忙的心理,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发挥失常,造成丢分。
在最后的一轮复习中,在中考的前一周,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回到课本复习,做到三 “通览”,一“不钻”,利用课堂至少要通览一遍数学课本;通览一遍纠错本;通览一遍复习阶段的所有试卷。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求学生不要去钻研深题和难题。同时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编成回味练习。让学生对试卷的24道题,对照目录,分析一下哪类问题我还有盲区,我该注意什么,从而实现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实战能力。
10.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十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之复习体会
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学校:王来金
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第一大题是“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这一部分着重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分值比重较大,为35分,占试卷总分的23.3%。
综观近几年安徽省语文试卷,发现这一部分的命题相对较稳定,一般共有4小题组成。古诗文名篇名句的填空与默写,主要考查课本中所学的34首古诗词及16篇文言文中经典名句的掌握情况,分值10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主要考查字、词的音、形、义及修辞手法的判定,分值9分;名著阅读,主要考查相关文学常识、主要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分值4分;综合性学习,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分值12分。试题在考查积累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理解性与运用性的积累考查,总体难度适中。但学生想得到高分却不太容易,为此教师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的积累与运用,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根据实际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做法,敬请大家给予指导。
一、强化识记夯实基础
第一大题主要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情况,试卷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想得分是比较容易的,但失分现象也挺严重。而失分的主要表现是写错字、别字,书写过程的漏字、加字及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等。
例每年试卷中的第一小题——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考查古诗词的识记运用,考查范围为考纲中规定要求掌握的34首古诗词,以填空、默写的形式出现,而实际答题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字、漏字、加字等;第二小题——语文基础积累,主要失分为找寻错别字、解释词语,而这其中最让学生为难的是结合语境解释某一词语的具体含义;第三小题——名著阅读,虽然安徽省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难度有所降低,以2个名著,4个空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学生对所考名著不精、不细,丢分现象在所难免。
结合上面提及的问题,我觉得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
1.强化古诗词、名著阅读知识点的识记。
考纲中规定的34首古诗词及16首文言文中的经典名句,学生要准确 无误地完成背诵,并做到一一默写,尤其是书写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字、词。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最好准备一个“错误辑”,收录平时训练中易出现的错误现象,在临考时有针对性地翻阅,从而避免这样的错误在中考中出现。对于8篇名著常识,教师结合《安徽省语文中考考纲》、《语文考试说明》将其归纳整理,绘成表格,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2.熟记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语文基础积累中经常会考查一些在音、形、义方面易错的字、词,考 试中学生虽然有字典可查阅,但我们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考试时就能更高效地答题,节约考试时间。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上出现的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结合每册书后的字词表,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上;教师例“侯”与“侯”的音、形区别,“震撼”一词为什么常被学生写成“震憾”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此方面知识复习时,可以将一些易错字、词从音、形、义方面做好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记忆。
二、细化要求巩固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常涉及以下一些知识的考查:病句的修改、应用文的应用,主题活动的策划、句子的仿写等。学生如果能准确掌握这一系列题型具体要求,在考试中做到有的放矢,答题的方向性会更强,得分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为此,教师在进行这一方面知识的复习中,要求学生切实从以下几方面做到细化的要求。
1.认真审读题目找出预设限制
许多学生在考试答题中,淡化读题,对题目不作具体、严谨地审读。虽然题目作了明确的规定,却因为没注意,丢失一定的分数。例09年省中考题第一大题第4小题的第三问——“5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部分学生在读题由于没有注意题目中的活动时间、地点——“5月4日下午两点第一会议室”,在转述时未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导致扣分。
2.掌握不同要求规范答题步骤
不同的题型在作答时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答题时按要求、规范作答,相信失分不会太多。例句子的仿写,虽然题目不作要求,但所给的例句已作了严格的要求:句式结构相同、修辞手法相同、语句内容的逻辑关系一致,学生答题时能从这几个方面充分予以考虑,所写句子定不会太差。同样病句的修改,中考试卷中大致辞考查以下几种类型的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句式杂糅、不合逻辑等。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修改病句的原则、方法与步骤,按教师所教方法答题,就会较轻松地找出问题所在。例12年中考题第4小题的第(3)、②问——“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应将“”改为“”。题目已指出句子的问题是搭配不当,学生略作分析便知它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方法”改为“措施”。同样是12年中考试题第4 题第(2)问——以班委会的名义向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学生如果熟练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应用文名称、称呼、正文内容、落款等具体要求,相信这一题也是比较容易作答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些知识点的复习时,要让学生熟练每一种题型的具体要求,作答时按自己熟知的“程序”,分层次、分步骤。有了这样的积累与贮备,临考时就会有发挥的余地。
三、精化训练善于反思
知识点的复习,除了从理论层面指导外,更要将其落实到实战中来。通过训练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发现学习的问题所在,为后期的改进提供依据。
1.精心选题精化训练
在复习中每总结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就要有选择性地挑择相关习题作为训练材料,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时教师的选题一定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学生平时训练常错的问题。只有这样精心选题,精化训练,学生才有可能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
2.及时反思不断提高
11.小议中考物理复习 篇十一
【关键词】 课程标准物理复习中考命题知识点学生实际问题策略
在课程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推动作用下,近几年的中考,对物理试题作了较大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中考试题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灵活多变。第二,理论联系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试题增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第三,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我根据自己在毕业班教学的情况,谈些自己的想法,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构建知识网络
《曲靖市2011年中考考试说明》的物理部分,关于考试内容及要求做了详尽的说明。知识技能目标划分出了层次,即:了解、认识、理解和独立操作四个层次。“重点知识重点考”仍将是今年中考命题的主要思想。
2011年的中考物理仍将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同时还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考生在复习阶段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正确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对概念、规律的复习不要死记硬背,只有懂得产生的物理情景和过程、表达的内容、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等,才能更为准确、长久地将知识点记住记牢。只有这样,在真正做题时才会得心应手,相应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初中阶段物理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六种,分别是: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象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六种方法中贯穿物理各部分考点的就是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例如: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等,处处体现了控制变量法。通过对物理方法的总结,掌握基础知识的推导,理解规律性知识的来源,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就能从现象到本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辨别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分类整理,掌握解题方法
目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例如:电学知识中,根据题目的要求连接实物电路、故障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是难点。同学们有时是串联、并联混淆不清;有时是电表测量什么物理量张冠李戴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不会分析电路。分析电路是解决一切电路问题的关键——电路到底是串联、并联,是发生了断路、电源短路还是局部短路,都必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搞清楚。
四、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都比较注重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并通过解释身边熟悉的现象来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懂得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五、注重探究,强调开放
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探究题所占比重与往年一样。在题目的设计上也是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考生复习时要多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它是如何操作的?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什么问题?”等,从而真正掌握实验的过程。
纵观物理学科的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思维顺序,掌握在完成探究要素时所用到的一些具体的常用方法,如归纳、推断、控制变量等。以次提高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复习阶段做好学生的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以下将对这方面进行说明:
(1)中考临近,许多同学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会感觉比较紧张。因此要对这类同学做好思想工作,并且这部分同学成绩都还不错,考上高中基本上没有问题,关键是是否能够充分的把自己的水平很好地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做好这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针对他们平时容易错的题目列出一表格,进行训练。
(2)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有这样的困惑:物理题没少做,但成绩总也上不来。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同学对初中的物理知识是死记硬背的多,理解的少,举一反三能力差。尤其是对于一些将物理规律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题目,失分率更高。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计算题的要求已明显降低,因此同学们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怪题上。
(3)差生是老师最头疼的,尤其是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有一种消极的心理,认为自己反正是考不上了,那把剩下的时间混完就得了,这是相当严重的,这类学生接受能力是相当差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逼他,要安撫他们,让他们改变思想,特意抽时间进行单个辅导,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
(4)中考时,解题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解题时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及完整标准的解题过程。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愿同学们在中考物理总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特点,稳扎稳打,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廖伯琴张大昌主编
[2]《曲靖市2011年中考考试说明与复习建议物理》曲靖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
12.浅议中考复习 篇十二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复习的策略和技巧是决定性因素。复习之初首先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考纲、明确考试目标和要求,了解试卷结构和试题内容分布,清楚考试的内容范围,各知识点的要求。根据考纲的要求归纳出要掌握的物理概念、定律,要记忆的物理常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仪器,要掌握原理的仪器,要掌握的物理实验等,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复习的方向性与主动性。继而做好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统筹复习。
第一阶段,复习要切实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内容与方法。既要依纲守本,全面梳理教材内容,又要用活教材,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容的整合、升华,查缺补漏,填平补齐。讲清疑点,扫除盲点,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落实,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寻找切入点把初中物理知识划分为基本测量、动力学、静力学、电与磁、能量等几个单元来复习。学生已学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避免复习课流于泛泛而谈的记流水账形式。其中对后进生的物理教学应尽可能把课讲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对教材中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敢于大胆舍弃或降低要求。否则,若按课标要求把所有知识都强塞给学生,不但无法消化,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其更加畏学、厌学,造成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学好的局面。只要鼓励后进生尽力而为,多花时间对基本的物理概念、规律、思维方式、实验探究进行反复训练就好。大大减轻心理压力,常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第二阶段复习主要按中考考题形式进行有梯度的专题复习与训练,尤其是选择题的专题训练,重点做好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抓综合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提高。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归类,形成个体的物理知识网络,把书读“薄”。
综合复习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还要注意整合课堂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师生乐教乐学的互动平台。例如在复习“实验探究”时,可借助多媒体,依据需要把重点实验重放、慢放或放大,长的过程缩短,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帮助弥补认知缺陷,以问题为诱因,设疑重点处,点拨关键处,敲打易错处。轻松愉悦地扫除障碍,使课堂内容既丰满充实又形式多变、别具一格,从根本上摒弃固有的模式化和呆板的老一套,不唯书、不唯我、只唯生。既重学法指导,又关注学生感受,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阶段,教师平等对待各层次的学生,全天候答疑解惑,全面补缺补漏。重点抓好考前心理素质、学习品质等非智力素质提高。每一场考试都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如果抓不紧、抓不好,就是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会败下阵来。要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前期进行形势教育以增强危机感,教育学生把理想与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结合起来,自强自立,克服依赖金钱、人际关系争取学习机会的想法。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要特别注意激励后进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永不言败”的思想。复习后期,应教育学生注意吃饱睡好,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教育学生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信心百倍地迎接中考的到来。
13.中考复习研讨会 篇十三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五个重视
榕江县民族中学
林 勇
一、要重视现代文阅读的地位。
中考现代文阅读约占40分,接近总分的三分之一。这里有一个近五年的数据:2005年黔东南州课改区占27分(满分120分);2006年黔东南州课改区占42分;2007年黔东南州课课改区占42分;2008年黔东南州课改区占42分;2009年黔东南州课改区占40分。
(一)考题回顾:
(二)选材宽泛,考点面广。
(三)考题题型多样。通过对五份试卷的分析,发现题型样式很多,而且同一份试卷中,出现的题型基本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分析题目作用。例一:2005年课外:(关于波特的故事)
19、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你所拟标题的好处。(3分)例二:2008年课外:生命的姿势
17、联系全文,说说选文的标题好在哪里?(4分)例三: 2009年,课外:为爱挺直
17、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3分)
二)概括文段内容。
例一:2007年(非课改区),课内:(二)麦琪的礼物(节选)
9、选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地加以概括。(3分)例二:2008年,课外:《鞋错了人没错》
18、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3分)例二:2007年,课外:《牧蚁和蚜虫》
17、从短文来看,牧蚁为蚜虫做了哪些事?(3分)答:
三)明确指代对象。
例一:2006年,课内:《风筝》
7、“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例二:2009年,课外:《为爱挺直》
16、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3分)四)梳理文章思路。
例:2008年,课外:《生命的姿势》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每一情节的概括限在15字以内)。(4分)
夫妇启程背儿登山——□□□□□□□□□□□□□□□——生命垂危给儿喂奶——□□□□□□□□□□□□□□□。
五)分析修辞效果。
例一:2006年,课内:《风筝》
8、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例二:2006年,课外:《读“磨脑子”的书》
19、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六)品味语言作用。
例一:2009年,课内:《阿长与山海经》
11、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答:例二:2007年非课改,课内:《麦琪的礼物》
12、“她听到楼下梯级上响起了他的脚步声,她立刻脸色变白了”这句话表现了德拉此时什么样的心情?(2分)答:
七)赏析写作手法。例一:2009年,课内:《端午的鸭蛋》
15、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从中选择一种描写,举例句说明这一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4分)答:
八)按文本(文体)要求回答。例一:2009年,课外:《绿色技术》
21、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例二:2007年非课改,课外:《犯错的的成本》 20、(1)段和(4)段各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论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例三:2009年,课外:《绿色技术》
1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它有哪些特征?(2分)九)联系现实谈看法。例一:2006年,课内:《风筝》
10、文中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文段和禄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4分)
例二:2006年,课外:《读“磨脑子”的书》
21、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一些说法,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
例三:2009年,课外:《绿色技术》
22.(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3分); 答:
二、要重视课内重点课文。
对于现代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课外选取阅读材料,从前几年的考试题来看,都有一个文段是课内的,不管是课内或课外,不管考题目如何多样,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课本这个“宗”,在复习时,要以重视课本的作用。
7-9年级语文课本,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按照四大文学样式分类梳理:散文约占三分之二,这里的散文是大散文,包括三大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占约六分之一(包括童话、神话、寓言);诗歌约占十八分之一,戏剧占约三十六分之一。
通过统计,课内重点课文共58篇(含现代诗),要突出课本意识。各册教材重点课文梳理如下: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1课: 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 第二单元《理想》; 第三单元《春》、《济南的冬天》; 第四单元《化石吟》、《看云识天气》; 第五单元《风筝》(2006)、《羚羊木雕》; 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1课: 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第三单元《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四单元《社戏》《安寨腰鼓》; 第五单元《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 第六单元《猫》《斑羚飞渡》。
八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0课: 第一单元《新闻两则》、《芦花荡》; 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2009)、《背影》、《老王》; 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八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10课: 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 第二单元《雪》、《海燕》; 第三单元《敬畏自然》(2005)、《喂——出来》; 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2008)、《吆喝》。九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8课: 第一单元《沁园春雪》、《雨说》; 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雷家书傅》; 第三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第四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200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课文有8课: 第一单元《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二单元《孔乙已》、《变色龙》; 第三单元《谈生命》、《那树》; 第四单元《威尼斯商人》、《变脸》。
三、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八种现代文阅读能力。
针对以上形势,我们认为,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重点要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习过程中,抓好课内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八种能力。
(一)基础辨识能力。
即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能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法,论证的各种方法;能辨识小说的要素等等。
(二)基本分析能力。
即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路的能力,对文章、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划分的能力。能分析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能分析文中某个部分的层次,能分析文中某个段落的层次等。
(三)整体把握能力。
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寓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
(四)概括提炼能力。
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五)语言品味能力。
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
(六)手法欣赏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
(七)感受评价能力。
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探究文章难点,提出看法与建议,就文中内容进行想象等等。
(八)联想迁移能力。
即由材料中的知识内容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联想到所积累的诗词、名言、科学 知识、课文人物等等。
四、要重视答题训练。
为了让复习取得效果,我们在复习时,根据考点和题型,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训练。
(一)文章标题作用。
1.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2.各种文体标题的特点:
(1)记叙文的标题。概括文章主旨;全文线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与文章内容照应;一语双关;体现文章主题;表达作者情感;表明作者写作目的。
(2)议论文的标题。点明中心或论点。以论点为题,以论题为题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
(3)小标题。形式新颖,条理清晰。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4)严肃的文章标题必然引人深思伤感的标题也必然有着阴郁的色调。(投影)
3.课本例子: 《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4.试题例子:
例一:2005年课外:(关于波特的故事)
19、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你所拟标题的好处。(3分)你拟的标题:如:大鲈鱼的诱惑;月光下的垂钓„„(1分,好处:陈述所拟标题的好处能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例二: 2009年,课外:为爱挺直
17、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3分)
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答对其中一 点即可给3分)
另:
鸟中诸葛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1.文题“鸟中诸葛”拟得好吗?为什么?
用得好,它用比喻说明了乌鸦是鸟类中充满智慧的物种,它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意思。
(二)概括文段内容。
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1、要注意三个明确:
(1)明确对象,一般应该是主要人物;(2)明确要求,如字数、结构等;
(3)明确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
2、答题方法: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拼后加工归结。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人物形象分析概括(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4)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找中心句。试题例子:
例一:2007年(非课改区),课内:(二)麦琪的礼物(节选)
9、选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地加以概括。(3分)答:(3分)在圣诞节,德拉为了给杰姆买礼物,卖掉了头发,为杰姆买回了表链。(故事内容概括包含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各1分)例二:2008年,课外:《鞋错了人没错》
18、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3分)
智利计划与合作部女部长阿迪特在公务活动中穿了一黑一红两只不同颜色的皮鞋!例三:2007年,课外:《牧蚁和蚜虫》
17、从短文来看,牧蚁为蚜虫做了哪些事?(3分)
答:(3分)(1)为蚜虫搭巢。(2)带蚜虫一起迁徒。(3)保护蚜虫。(4)收集蚜虫卵,使之不会冻死,并帮助其孵化。(答对其中3点,即可给满分。)
(三)明确指代对象。
在指示代词前后一都能找到答案。试题例子:
例一:2006年,课内:《风筝》
7、“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踩坏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例二:2009年,课外:《为爱挺直》
16、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3分)
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四)梳理文章思路。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第二,要了了解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第三,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等,都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说明的内容、顺序和写作思路。
试题例子:
例一:2008年,课外:《生命的姿势》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每一情节的概括限在15字以内)。(4分)
夫妇启程背儿登山——□□□□□□□□□□□□□□□——生命垂危给儿喂奶——□□□□□□□□□□□□□□□。
例二:2009年,课外:《无从的奖赏》
(2)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拾提包——()——()
还提包
送票据
由文本第⑧段中男孩留的纸条上的内容可以推断。
(五)分析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要注意两个方面:(1)修辞本身的特点;(2)结合句子语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答题的一般格式:修辞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试题例子:
例一:2006年,课内:《风筝》
8、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知道做错事后沉重的心情。(2分)例二:2006年,课外:《读“磨脑子”的书》
19、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现成的肉”喻阅读时无须“磨脑子”的书。(或答:“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亦可给分);“烂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症即可给分)。(2分)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只要说出一点表达效即可给2分。)
(六)品味语言作用。1.关键词的作用。
关键词语包括:有象征意义的词;有比喻意义的词;不易让人理解的词;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还有就是一些动词或副词。
题目形式: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A类:“××”词好在哪里?B类:“×”词能不能删掉?
A类答题方式: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放回原文,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答案可能就在紧密相连的上下句,但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整理概括
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类答题方式: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格式:
(1)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2)不能,删掉“×”词,句意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试题例子:
例一:2009年,课内:《阿长与山海经》
11、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答: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例二:2009年遵义,课外: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17.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答:不能,(1分),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约数(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或: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是确数1摄氏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必须有理由);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具体分析给1分)2.关键句的作用。
关键句包括: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句内意义也是语境意义和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题目形式:试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从原文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试作分析。
答题思路: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此范围。
答题方向,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这句话在文中的结构作用;2.这句运用的手法及作用;3.这句话本身的意思;4.这句话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作用。(投影)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六种重要句子: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投影)
答题的一般格式:结构+内容。结构作用,上面已经有提到了,内容方面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2)从修辞手法上分析;
(3)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6)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试题例子:
例一:2008年,课内:《端午的鸭蛋》
15、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从中选择一种描写,举例句说明这一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4分)
例一:2009年遵义,课外:最美好的时刻
13.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请从语言、表达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3分)示例:语言生动(1分)。如“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1分)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野李子可爱的形状(1分)。(从“意境优美”“层次清楚”等方面举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七)赏析写作手法。
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简单的分成两大类:
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照应、夸张、想象、联想、设置悬念、托 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作用是突出强调。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八)按文本(文体)要求回答。
一)按文本要求回答的题目多为提取或整合信息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可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入手,然后到文本中去找与关键词相关的文段,然后从中提取或整合答案。
二)按文体要求回答的题目,多是用小说或散文(归属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设题。
(先看投影再补充,比如)(投影)
1、小说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先看投影再补充,比如)
2.说明文: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1)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②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③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④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⑨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⑩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投影)
如何做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与这个段落的说明中心联系起来考虑。
②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是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表示特征的语句常出现在说明方法的前面。
③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可以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中找出要说明的对象再加上特点即可。
(3)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按说明方式可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不管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它们的语言都要求准确、简洁、明晰。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叹词等。
(投影)
如何作答“语言准确性的题目”:
1、体会关健词语的限制、区别作用——注意作者在说明事物或解说事理时,在范围 大小、数量多少、时间长短、空间宽窄、程度深浅、次序先后等方面表达的分寸。
2、注意词语增删替改后的句意变化。
3、结合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回答。要注意以下这些词语: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
表时间:在当时
表推测:可能、也许
表猜测:估计、大约、左右 3.议论文:
(1)论点、论据、论证。语言品味。作品感悟。命题角度:
一般从
1、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5、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6、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2)题型及答题方法:
找论点或归纳观点及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观点,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几个分论点。解答方法: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主要词语连接成句。(投影)
(3)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
解答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解答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的中心论点。②道理论证——解答方法:(引证)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③比喻论证——解答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④对比论证——解答方法:突出(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5)议论语言的严密、准确(与说明文语言近似)。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6)开头讲故事——解答方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
(7)开头引用名言——解答方法: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试题例子: 例一:2009年,课外:《绿色技术》
1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它有哪些特征?(2分)
答:绿色技术(1分);能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无害。(2分)
21、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目前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而绿色能源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例二:2007年非课改,课外:《犯错的的成本》
20、(1)段和(4)段各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论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从反面和正面来论证。(2分)反面事例说明了犯错付出沉重的代价,正面事例说明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终身受益。(2分)
(九)联系现实谈看法。
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阅读试题。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方式:
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走火”。
答题时还可以用“我认为„„。比如„„”。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试题例子:
例一:2007年非课改,课外:《犯错的的成本》
22、你赞成人们常说的“有错就改”,还是赞成文中那位老师的苛刻要求?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主张。(4分)无论是赞成前者还是赞成后者,只要能够联系学生本人学习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即可给分。例二:2009年遵义,课外: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18.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①措施
②理由
示例1:少开车(2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分)。示例2:多植树(2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分)。(提出措施2分,说明理由2分。措施不符合文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给分。)
五、要重视文本意识。
1、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重视对考查题目的认真解读。
3、看清题目要求,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即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4、答案一定要回归文本。
第一层含义:答案尽可能用原文语句回答。(关键词、句)第二层含义:回答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应结合选文内容。
5、要组织好语言答题,要求语言连贯,内容全面,要有要点意识,切忌拖泥带水,注意答案的规范。
【中考复习研讨会】推荐阅读:
思品中考复习研讨简报08-04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发言稿09-06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复习06-16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06-20
江苏中考数学复习06-24
中考专题复习函数06-27
中考漫画专题复习07-07
中考化学复习大纲07-14
数学中考总复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