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作文(共12篇)(共12篇)
1.备考的作文 篇一
关于备考的暑期的作文
蝉鸣,夏天来了,终于我等到了你,暑假。――题记
暑假,在我的记忆当中总是以丰富多彩的身份出现,他成了我的渴望,也是万千学生党的期盼,从周末到节日假期再到寒假和暑假,这或许就是我们上学时最大的盼望,它甚至比任何奖励都要令我们振奋。
而今年,对于一个即将要中考的学生来说,这次暑假就像七色彩虹中最深的那个颜色一样,黑压压的,但却也同样是彩虹的组成。
“噢,终于放假啦!”一放学我就扔掉沉重的书包瘫躺在床上高呼。这时妈妈走进来下了一条黄金“圣旨”:“这次考得怎么样啊,今年暑假我给你报了个辅导班,暑假你就老实在家里预习新课吧,明年不是就中考了吗?”“啊?那今年不出去旅游了吗?”“等你明年考好了再说吧!”说罢妈妈就丢下满脸写满无奈的我径自走进厨房。我叫苦连天啊,本来计划好要去我心往已久大学里参观的,可是我知道老妈的命令是不会改变的,好吧,痛苦的暑假生活就要开始了......
蓝色的晨练
为什么把晨练的时光想象成蓝色呢,是因为早上的空气格外新鲜呢,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起床去跑步,不仅是为了减肥,而是因为中考要考体育课,不早练练怎么能拿下呢?每天都要从我家晨跑到二中门口然后再跑回家。以前我认为早晨这段时间应该是很寂静很荒凉的`时刻,因为人们还都没有起床呢,可是我终于看到了被初阳笼罩的家乡,并不像我想的那么荒芜。瞧,公园里的老奶奶老爷爷有的正在练太极拳,有的在扭秧歌跳舞,还有一些和我同行的老人,他们虽然年老,但是身体依然保持得很健康,而且早起锻炼的精神可比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强多了,我不禁自愧不如,更让我的晨练不再孤单,有了“夕阳红”的陪伴,甚至更加有了奋发的精神。
紫色的补习班
虽然早上朝气蓬勃,但一上辅导班顿时就没了精神,更令我头疼的是我上的是全天班,也就是说我这一个月相当于和上学一样,只是换了一批老师和同学罢了,而我的同学百分之四十的都是属于上课睡觉下课欢笑者,虽然老师也挺和蔼的,但是依然勾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好吧好吧,为了中考我拼了,由于一直都在认真听讲所以老师们都很喜欢我,慢慢的我也发现了学习的另一种乐趣。
红色的讲座
说到这个暑假最最兴奋而且值得让我一提的就是我在讲座中认识了不少的学长学姐,他们几乎都是一些名校的大学生,通过和他们交流让我也不再那么迷茫,渐渐地找到了对学习的热爱,或者说,学习不单单是看上去那样是一个很重很累的负担,其实只有我们过了这个阶段等到和他们们那么大甚至更大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自己当年没有努力有多么遗憾。其实学习是为自己而学的,我们完全不需要太在意外界给的压力,心中一直坚持一个观念就好:等我考上了名校我就也可以自信的站在别人面前叙述我的成功,骄傲地告诉爸妈我可以很强,为了未来的荣耀,满足一下我的小小的虚荣心,总之不管怎么说都会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事情,所以要避免他发生在我身上,就要努力。
这个暑假,虽然没有旅行,没有那么多的欢声笑语,但是却让我觉得很充实,其实生活莫过于此,充实些总会带来金钱换不到的幸福感。
2.备考的作文 篇二
一、积累归纳
首先要指导学生重读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经典文段, 着重在于指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并思考这些素材可以应用到作文的哪些方面。
下面以必修五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例, 谈谈重读文本, 积累作文素材有哪几方面:
(一) 积累作者文章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 (以文章中的第3段为例)
如:“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知微见著, 很多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细微的事物之中, 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世间美好的风景常在路途险远、人迹罕至之处, 只有不畏惧艰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作文的论据, 丰富作文的内容, 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 紧扣话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二) 积累课文中出现过的哲理故事或文章表述的事例
如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并复习:本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 并借此生发议论, 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三) 积累作者生平的轶事
根据课文提供的作者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作为线索, 查找相关的资料, 积累作者的1-2个小故事, 在作文中可以充当有效的事实论据。
(四) 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句式或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
王安石的名句积累: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五) 积累文章结构的写法
[积累写法]: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前后照应。
二、理解内化
在积累的基础上,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 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素材的理解, 尝试将一些显浅的话题勾连起来, 发散思维, 看看从课内积累的素材实际上可以怎样用。
这个阶段,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 让学生将类似的人物, 或者类似的经历, 进行梳理, 给出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 让学生对素材的使用有个总体概念。
如以下的“思维热身”活动:
根据课前预习完成的作文素材积累表格中的课文事迹、作者事例和名言警句, 试从以下十个素材中任选三个连成一段有明确中心论点的话:司马迁;袁隆平与“野稗”;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谢坤山《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鲁迅;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布衣总统”孙中山;曹操“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比尔盖茨。
学生刚开始运用并不是太熟练, 只能勉强地运用三个素材, 在表述方面可能还不够准确, 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看学生用得对不对, 三个类似的素材得出的观点是不是一致, 是不是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这个活动, 可以放在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 如同是一个热身游戏,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时可先由教师进行点评, 训练一段时间之后, 就可以换成由学生互相评点。这样则更有利于训练学生在考场作文上正确选材, 富有针对性, 从而使论据更丰富。
三、运用表达
在运用的过程中, 如写议论文要引用到课内素材作为论据材料说明中心论点, 那么具体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议论文中事实材料运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到位、简洁流畅。第二, 材料运用要紧扣话题提炼出来的中心论点, 最好能够点出话题的关键词。第三, 对话题的思考辨析不能只是简单的观点加例子, 还应有个性的思辩和分析。
在备考之中, 这个环节是成败的关键。有效备考能够落实就看最后这一步怎样引导学生从积累到内化之后的运用。
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强化训练:第一阶段着重在议论文的框架式练习。第二阶段着重在全文的架构, 即准确审提立意后, 选材写提纲。第三阶段着重是全文写作, 高考作文的实战训练, 提升语言和提高发展得分。
(一) 第一阶段的操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任意给出1个话题, 让学生写出文中论据部分, 要求引用课文事例、作者事迹或名言名句。 (10分钟)
如: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作为国家、民族的一员, 你必须承担责任;作为学校、家庭的一员, 你也必须承担责任;对你自己, 你更是责无旁贷。
请以“承担责任”为话题,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四步十三句”格式)
_____________。 (立论点)
_____________。 (摆论据)
_____________。 (议道理)
这个阶段,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课内素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看到一个话题, 经过审题和思考后, 能够准确地选出一个阐明中心论点的素材进行论述。训练时以片段练习为主, 在片段写作中强化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运用“四步十三句”的快速成文方法, 夹叙夹议, 有理有据, 规范行文, 防止一些学生无的放矢, 乱写一通。
(二) 第二阶段的操作
这个阶段可以给出1个高考话题作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即场研讨为基础, 运用课本积累的相关素材进行写作。列写出提纲。请同学展示, 并点评。 (15分钟)
如:2006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有人说, 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有了路。有人说, 世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定题[用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开篇[用句: (2) — (3) ] (点材料引入, 确立全文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论证[用句 (4) —— (11) ]
列事例1:第一层 (或正或反) [用句 (4) —— (7) ] (立论点——摆论据——议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层 (或反或正) [用句 (8) —— (11) ] (立论点——摆论据——议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填加事例或多角度排比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收篇[用句: (12) — (13) ] (收拢全篇, 总结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议论文整体结构的把握, 通过审题、立意后精选素材活用到写作当中, 给予他们一个写作的架构, 可以帮助大部分畏惧写议论文或者不会写议论文的学生, 让他们有据可依, 抓住扶手慢慢一步步学写。
(三) 第三阶段的操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给予各种作文题目让学生强化练习。从选材构思到下笔实战, 这个阶段着重是整体批改学生的作文, 给予点拨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就是让一些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巧的学生尝试抛弃第二阶段的格式, 让他们多从几个角度来思考, 多元选材, 锤炼语言, 使作文的思路更开阔, 行文更流畅, 文采更优美。
四、反思比照
07年高考改革了, 不再用标准分而用原始分, 因而作文的半壁江山也尤为重要。为了突破作文这一重点难点, 我开始苦思怎样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我瞄准的就是42—45的保险分, 对这个分数来讲, 绝对是有套路可寻, 有方法可教的。
以积累课内素材活用为作文论据的复习方法, 能够有效备考高考作文:一方面,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重新阅读学过的课文梳理出有效的资讯;另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里复习高一高二学过的必修、选修课文。通过复习、整理归纳出教材中的素材, 可以打开写作思路, 将课文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平时和考场写作中, 就能让作文更加丰满, 论据更加充实, 再不用畏惧字数不够, 没话可写等等。
3.备考的作文 篇三
一、探寻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高考作文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怀。高考作文题的变幻史,正是时代的变迁史。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既有宏大的教育理念问题,也有微观的现实生活细节,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问题等。从总体上分析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紧跟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写入“全民阅读”,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对有关全民阅读提问的回答,更令全国新闻出版界人士和爱书者感到振奋。弘扬时代主旋律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全国乙卷“提升语文素养”、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这些试题都体现了一种优雅的生活状态,即“阅读”。“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巴丹《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的一种能力,也是从古至今文人雅士的追求,作文题这个指挥棒,紧跟了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具有一如既往的现实意义。
(二)生活琐事,细微知著,蕴含五彩的光芒。
2016年高考作文,所给材料具体实在,朴实无华,简单明了。各卷多采用日常生活常见事例为“材料”,其中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有全国甲卷漫画“分数与奖惩”、全国乙卷“提升语文素养”、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网购、网聊、网游”等,这些与社会生活是何其亲密。与社会生活结合紧密的题目,一方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写,体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可以“闭门造车”;另一方面,也是将应试作文引向“真实写作”的应有回归——写作是一种生活状态,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状态。
材料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学生。学生在审题构思的时候,能联系日常生活,充分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激发考生进行有创意的构思。谈生活话题,从生活中寻求前进的方向标,这就是高考题的高明之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符合生活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经验积累,更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这些材料能让考生受到启发:发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写作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感悟。
(三)哲理思辨,一分为二,挖掘逻辑思维能力。
有无思辨能力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认识全面与否的标志。高中生作文是其思想的一种表现,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2016年全国9套卷作文试题全部或明或暗的体现着理性思辨,如全国甲卷漫画“分数高低与奖罚”、全国乙卷“三种提高语文素养的优劣”、江苏卷“话短与话长”、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天津卷“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山东卷“行囊里的东西留与弃”等。这种作文试题本身就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体现了双向的内容,学生会多元化地去论证,主题自然就体现出了思辨而不是单一。
浙江卷、天津卷和上海卷的题目把学生日常生活所见之事列出来:互联网的深入使用,众人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实时同步,QQ、微博、微信等晒出美照、晒实时动态,让每个人毫不掩饰地公之于众,同时还希望朋友圈点赞或评论,这样自然就有了对他人生活的评论,也有了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交替。学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展开思辨与联想,结合自身实际,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写出不同维度和深度的文章。
二、明确目标,扎实备考,梯度提升。
对2016年高考作文的分析,是对作文教学基本规律的探讨和挖掘,那么,广大一线教师又如何来正确开展高中作文教学,科学指导高考作文备考呢?笔者觉得以下三点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拓展阅读,增加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关系到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外大量阅读。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这个政治大方向也正是日后备考密切关注的。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量太小,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新课标就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多读多练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引导观察生活,关注时政大局,培养思辨习惯。
教师在开展高中作文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深入了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熟悉和把握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真正落在实处。高中生的作文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更多的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关注生活和时事太少。社会生活(新闻)是写作的源泉,每天阅读一则小新闻,适度思考其深意,对思辨思维及写作都很有好处。这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大胆探索生活中的各类语文现象,认真积累和储备作文素材,充分涵养写作“底气”,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从而养成遇事思辨的好习惯。
(三)探寻写作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文体有常,文术无方”、“千变方化,而有必然之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常理,正如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一样,写作也有其“规律”。“文有定法”即一是表达最真实的自己;二是阅读中的再理解再升华。所以,教师还应自觉研究和遵循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可从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典型材料等方面多加训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从语言表达、标题拟定、开头结尾、书写规范等方面一一明确要求,认真训练;分层分部的修改完善,达到逐步提升,让每一位学生的写作之花开满枝头,结出累累硕果。
(本文是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2015JG021)“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立体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淑粉.花开遍地别样红---2012年高考作文题评析J].现代语文,2012(8).
[2]姜有荣.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亮点综述[J].语文建设,2011(9).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备考出彩话题作文的10个秘诀 篇四
从近年高考话题作文评分标准的改革不难发现,命题专家希望通过扩大“发展等级”的比分,拉开考生作文的档次。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出彩”作文呢?
借助课文立意。如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和“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可以借助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常疑之”、“余尤疑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想到坚持调查验证以取舍别人的意见;可以借助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借助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借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到不能光活自己,还要乐于为别人而生为人类而死。
又如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借助富兰克林在《美腿与丑腿》中所阐述的两种人生态度,想到用阳光心态对待生活。还如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其哲理苏轼在《赤壁赋》中早已阐述过。他认为,江水“逝者如斯”,月亮“盈虚者如彼”,似乎瞬时都在变化,而实际上“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从时间的久远来看并没有发生变化。借此,同样可以产生很多的联想,难审的题也就不难了。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五人墓碑记》,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霍金的《宇宙的未来》、鲁迅的文章
和古人的诗词等。只要考生学会灵活借助,都可以启发为话题作文立意。
化大为小,小中见大。既然鲁迅先生可以从战乱迫使人们以低价兑换银票的小事而引出对几千年历史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话题所蕴涵的哲理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小事揭示出来?例如,从自己挨打看到父亲这个称呼的份量;从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丰裕时始终穿布底鞋,窥探出他心里装着百姓的思想境界等。
变换视角构思。如话题《人与自然》,一般考生会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由苏轼等文人借自然荡涤自己的胸襟,想到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湖南考题中的话题作文以《家庭教育》为题,惯常思路是劝告家长给孩子“民主”、“平等”、“自由”,开笼放雀。有个17岁的女考生却把自己设计成一个10年后的母亲,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未来的宝宝,自己准备怎样当家长。视角一经变换,让人眼睛一亮。辩证判断分析。话题作文包含的内容很宽,我们主张选其一面,一针见血,主旨突出。但我们所作的判断、分析又必须全面、严密、准确。尤其是关系型的话题,绝不能绝对地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分析要合乎生活逻辑,要辩证思维。例如对“退一步想”、“习惯”、“忙”这样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要结合具体环境、条件或具体对象合理分析。
灵活化用材料。考生积累的写作材料总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材料如果能灵活转化也能写出新意。如话题《心灵的选择》,有人就写《谏屈原书》,借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理想正题反写,讥讽当今一些为满足私欲而出卖灵魂、丢弃人格、践踏原则的人。在写《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时,有考生化用《愚公移山》的故事,用对话的形式将愚公一心为人与智叟一心为己对比。曹操兵败赤壁,落荒华容道,还立马横刀,哈哈大笑。小说本是讽刺他的。但是有学生在写《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时,却用此例来说明人应开朗乐观。他分析道:“曹操比孙权刘备强,强就强在这一笑上,他把战争看成了一种艺术,即使落败,他仍为对手艺术中的不完美处感到遗憾,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而快乐。”应当说他的这种分析化用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选用新鲜材料。尤其是选用最新的名人材料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如2004年大年三十晚,温家宝总理不在北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却赴山西煤矿与工人一起吃年饭,和矿难家属的眼泪流在一起。这个材料如果用在“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的话题作文中,一定会增色不少。
让文题吸引人。拟一个含有悬念或诗意的文题,文章就等于写好了一半。拟悬念题即是文题中包含问题,如叙写史蒂芬·霍金,题为“人生的斗士”,为什么是“斗士”?这就有悬念;“福由心生”,为什么“心”可以生“福”?题含诗意,常用修辞手法拟题。如“两
扇天窗”喻人才显露的机会,如“明月、黄花”是用诗中意象借代诗人苏轼、李清照,写人物评论;还可以化用诗句或词语拟题。如写坦然、乐观面对挫折,保持平和心态,就化用“警钟长鸣”为“佛钟长鸣”等。
用细节震撼人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或特定心态,最好用描写把细节放大、定格使之震撼人心,这一点我们在小说名篇中屡见不鲜。
用句式造语势。文中整句连用或适当使用反问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如有个学生写“托起心中的太阳”,论述改变心态的重要性,他用一组排比句加强语势:“荒芜的田园是多么凄凉,而陶渊明却有‘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意趣;被贬后的生活是多么辛酸,而李白却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胸襟;沙场的战争多么残酷,而辛弃疾却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杀敌决心;狱中的磨难是多么痛苦,文天祥却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热忱。”
真情倾诉自我。文章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如果没有构思成形,却仓促动笔,生拉硬扯,作文绝不会“出彩”。
5.在备考的日子里作文600字 篇五
那次是竹笛六级考级非常重要,没考上可是要丢尽脸面的。考级在8月初,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
暑假作业一做完,妈妈就带我十日旅行了,只剩二十天。第一天,我反复练习;第二天,反复练习;第三天……概括这二十天其实就两个字:“练”和“背”。最后几天,我的脑中多了几种声音,不过,那几种声音有父母的催促声、老师的批评声和外公的教导声。
忙死了!这六级考试怎么突然变恶心了,要背四首曲子!前两首小case,毕竟是练习曲;后两首长得要命。我死记硬背背得脑子都糊涂了,连睡觉时都感觉附近在回荡这几首曲子。这还不够,就是打呼噜的声音也能听成曲子!这导致我出现了上培训班心不在焉,吃饭没有胃口等等症状。
总而言之,我的“死命”努力没白费。去考的那天,我满脑仍旧回荡着曲子,但坐在门外候考时,我总算平静下来了。经过紧张的考试,我叹了一口气,似乎把那些缠着我的曲目叹了出去。
我考上了!
6.高考作文备考作文教程二 篇六
主题:面对话题:想清楚再写
一、结合下面的文题复习审题有关问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乐手们在拉琴前,总要轻轻拨动琴弦,把高音调准位置,以免演奏时跑调儿。正是有了这预定的音高,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音色才会和谐动听,可见这定调多么的重要。那么,人生是不是也应该定个调呢?尤其是高三人„„
材料二: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么的联想?有怎样的感受?请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二、从下面的写作中揣摩作者的审题构思思路
浅谈自信
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跃过高山峻岭,渡过茫茫阔水。这一支柱便是“自信”。何为自信?自信便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自信,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谈何让别人相信你?站在困难面前,要有藐视一切的气概,如果看到困难而却步,那么成功将会离你越来越遥远,你只能望着成功兴叹,而不能自己取得成功。居里夫人在研究反射性元素时,有些科学家笑她是异想天开,但居里夫人没有退缩,而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终于以铁的事实证明了她是正确的。富尔敦在研究汽船时,别人说那是一堆废物,但他相信自己会胜利,终于开创了交通工具的新纪元。综观人类历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自信对取得成功是多么重要。但是有的人认为:自信便是高傲自大,自命不凡。但我认为自信和自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自信,是在正确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确定了正确的目标之后,才产生的一种动力。而自大,则是狂妄人自命不凡的一种表现。但是,一旦迷失了方向,自信也将成为自大。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晚年曾说:“没有什么事物能超过我的智慧。”这一错误观点蒙蔽了他的眼睛,致使他晚年“碌碌无为”,在他光辉的人生留下了空白的一页。从爱迪生身上,我们不难看 1 出要正确对待自信,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迎着阳光快步走下去,不要被一时的荣耀迷惑,而误入自大之途。
我们中学生更需要自信,别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机遇女神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坚定信心,迎接挑战,我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三、1、运用刚复习的有关方法构思下面文题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天底下,你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无论这个位置是大是小,是重要还是平凡,你总有—个位置。你失去社会的位置,失去职业的位置,或是失去爱情的位置,但最终还会剩下——一个大自然赋予你的位置。只是当你最终离开人世,属于你的位置才消失。
在人的一生中,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甚至是人类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请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的意思是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古人很重视“修身”的功夫,认为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规代作家冰心也说:“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请以“修身”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四、训练题
7.中考考场作文备考的几点建议 篇七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积累借鉴的最好途径,通过读可以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养成、语言的积累,还可以借鉴别人思考的角度和表达技巧,这样就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我想建议同学们阅读两个类型的作品:一是名家名篇,“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其作用不言而喻;二是中学生优秀作文,因为同龄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接近,生活体验基本相似,知识结构也差不多,阅读他们的作文,会更亲切,更容易接受。事实证明,中学生借鉴同学的优秀作品,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积累借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地抄袭,同学们要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角度去品读,然后在写作实践中去下工夫,感性的掌握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等几个方面的技能。下面来逐一介绍。
首先是审题。审题就是细致周到的理解、诠释题目的含义,以便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写作文。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成败的关键一步。这个问题解决好,作文写起来就顺畅,否则就会跑题。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审清作文题目的具体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例如,2011年贵阳市中考作文以“说句心里话,我也”为题。这里审题是就极为关键。第一要紧扣“心里话”,要写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情感,行文要表达出对别人的真诚与信任。第二是“也”字,表示对存在的认同和追随。第三是“我”,要求用第一人称来陈述事理,抒发情感。第四是自由发挥的补写部分。补写的内容一般为“我”的谓语,也是题目的题眼,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补充完整的题目是一个陈述句。可陈述某种感情,也可陈述某种观点或态度,还可陈述某种事态。或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或向读者表白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态度;也可借助其他的事物,让这些事物为自己说话,表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是要有好的立意。立意就是在动笔之前将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向上;所谓深刻,就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高的认识价值;所谓新颖,就是要新颖别致,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立意一定要正确,要宣传健康美好的事物,批判消极错误的事物;立意一定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避免多杂乱;立意一定要新颖,要尽量采用新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者是自己有感受的材料,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立意一定要深刻,要在文章的内容上去挖掘开拓,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作文《我的“野蛮”老爸》,爸爸是“野蛮”的,如果只看文字表面,不深入理解,就会把爸爸写出一个粗鲁、蛮横不讲理的形象,但如果透过“野蛮”表象中,去挖掘出爸爸严厉背后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爸爸用心的良苦,就可以使得立意深刻。
第三是要注意做好选材。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是一篇文章的物质基础,文章的主题要靠这个基础来体现。选材要坚持围绕主题的原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主次。能够最有力的表现主题,一定要选,要详写;对主题有一定表现力的,是次要材料,要少选或不选,选则略写;与主题无关的不选;选材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可以有力揭示事物的真相、特征,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这样就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选材还需要注意选择新颖、富有魅力的材料,具有时代感,新的角度有新意。
如兰州市中考作文题《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是要讲究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负责把“客观存在”的生活与作者的“主观认识”统一起来,并以结构完整的形式使之达到艺术的真实。要想讲人、事、物、理内在的规律与作者的主观思路契合,即所谓正确或准确地反映描写对象,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对生活进行“真实”再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结构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要注意文体的特点,要富有变化。结构必须做到完整性、连贯性和严密性。一篇文章必须要有头,有身,有尾,并且有一股贯穿全篇的生气,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文章各部分之间要脉络贯通,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要顺次展开自然连接,无杂乱的毛病;思路要严密,布局要缜密,要使文章各部分环环相扣,层层衔接,有伏笔,有照应,严密不漏,防止上下脱节,前后矛盾,顾此失彼。
第五是要有巧妙的构思。构思是实现作者从对生活素材的纯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再到表述成文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对材料的深刻挖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因此,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成败优劣。即使是写同一体裁或是同一主题的文章,由于构思取材的不同,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谁构思的巧,谁的文章就能技高一筹。
如湖南省益阳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学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学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 (即小孩的爷爷) 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思考,新人耳目。
另外,语言表达也是衡量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气质的外在流露。平时,我们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文史典籍,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储备,形成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只有这样,写成的文章才会自然散发出历史文化的气息,展示出自身知识积累的广博丰富,体现出厚重深刻的文化底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文章,尽管构思精巧,内容较好,也难以赢得别人的青睐。作文应该在语言方面精心装扮,凸显语言的斐然文采,才能打动读者心灵,赢得读者“芳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是指词语华丽,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
不同文体决定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文体对写作语言有不同要求。比如应用文体,一般以记述、说明为特征,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它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性、简洁性和规范性。而文艺性文体语言的要求是形象性、表情性、音乐性和独创性,多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文体的语言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体的语言要求科学、准确、简洁、平实等等。如同属文艺文体,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文采斐然;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戏剧语言要求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请看作文《漫步在诗歌王国中》一文: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诗文奇奇丽丽美,待我认认真真游。“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作者巧妙的引用古诗,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画意,仿照古诗而作,既贴切形象,又符合文义。灵活引用,仿拟出新,文辞斐然,既丰富了文化底蕴,又增强了感染力。又如作文《心灵的守望》:
一支箫,一场雪。
北海的羊群如雪,咩咩地叫唤着。天地寂寥,而我手中仅有的一根汉节,也褪尽了它的穗须。我听见大漠里的箫声,箫洞中如同飞出片片白雪,如同飞出我一瓣一瓣的心。寒冷的雁飞过,孤单落满我的肩头。
单于来了又如何?卫律劝降又如何?李陵也无法使我回转心意。我在守望我的大汉,我的长安。
文中以“一支、一场、一根、一瓣”等精妙的数量词,准确表现出苏武坚定不移的心灵世界,以“守望”一词传神概括其精神内核,使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这三段文字用词准确,凝练生动,意蕴深刻,让人读来为之动容。
8.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备考应对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备考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很多高考作文备考会议中都提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年的全国卷考了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年的高考虽然没有考,但2017年高考还不确定。在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学生的新材料作文练习得比较多,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比较有把握,无论是素材的积累还是写作的套路也轻车熟路。但是在练习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对于辩证地说理感到十分困难。任务驱动型作文对防止套作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仍是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中不容忽视的。
1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通过材料引导出写作任务,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下面笔者以2015年全国课标I、II卷的驱动型作文命题为例,详细分析此类作文的特点:
【题目1】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题目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全国新课标I、II卷的这类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思辨性是这类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客观、理智、全面地分析问题。思辨性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2015年的很多作文题都在注重在思辨上命题。在审题阶段先进行权衡,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找好切入点。
突出对比性是写作的关键。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则,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是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要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概括,多维度地比较论证说理。写作的重点是说明选择的原则、理由,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的阐述自己的论点,凸显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
由于出现了对比,那就需要考生去进行探究,探究是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深讨、认真研究。这类作文的探究性就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中加强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2备考应对策略
在2016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说理能力很差,常常说理不深刻、不全面的现象,有的甚至产生谈“任务驱动”色变的畏难情绪。
结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的分析,笔者在给学生作文备考训练中逐渐探索出应对策略:第一步,先让学生从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中感受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第二步,让学生看相关的范文,加深学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思路。第三步,为了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笔者特意收集近几年发生的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的社会事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慢慢学会客观、理智、全面地看问题。最后,还应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断扩大阅读面积累素材。除了课程内的阅读,学生还要多读课外读物,尤其是要多读报,要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如环保、教育、娱乐、科技等。而且,一般读了以后多少会有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写作中碰到这类题材,由此引发议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结语
从以上对任务驱动型的作文的特点和备考策略分析可见, 任务型作文就“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绝不允许离开“任务”作文。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为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备考授课时可由浅入深地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客观、全面地看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申平.浅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J].考试周刊,2016(25):43-44.
[2]王玉强,冯希娟.高考作文命题“新”形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特点分析[J].语文建设,2016(4):55-56.
作者简介:
9.高考作文备考对策 篇九
1.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强化审题构思训练。
3.注意文体要求。议论文力求深刻,学会全面辩证看问题,在技巧上:一是明确观点,二是选好支点,三是联系热点,四是突出重点,五是增加亮点(语言上),六是展示态度。记叙文力求巧妙,要有点文学意味。
4.熟悉掌握一些快速作文的结构模式。
5.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注与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有关的社会热点,注意从报纸新闻中收集作文素材。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谈。一是要进行审题训练。现在高考作文加大了审题难度,考生往往拿到题目后抓耳挠腮,半天不能下笔;或瞎碰死套,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高考大部分作文试题结构目前大致定型为四个部分——背景语、启示语、限制语、强调语。审题要做到:
1.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2.从限制语入手,审清文章主旨——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3.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5.从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训练。
二是要建立题材库。一方面可以梳理教材(不仅是语文课本)中的古今文化知识、人物事迹、哲理名言;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搜集相关出版物(影视报刊、经典著作、名人传记、鲜活时文、睿智心语、文化散文)中的时政要闻、科技动态、热点话题等等,并在作文训练中应用。
至于题材的分类,可以分为社会人生(热点聚焦、人生哲言、战胜挫折等)、美德素养(尊贤尚能、关爱互助、知能修养等)、文化教育(民族传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等)、情感思维(亲情友情、民风民情、辩证求异、价值取向等)、理想实践(立志成才、爱国为民、知行统一等)、山川文物(美景佳境、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还要注意具备政治课本中训练过的10个方面的认知能力: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三是进行适当的拟题训练。如:
1.改装名作,如“道德苦旅”。
2.借用术语,如“心灵比色卡”。
3.援引佳句,如“问世间情为何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
4.妙用修辞,如“飘落心灵的秋叶”,“小心这把双刃剑”,“世界很小是个家”(夸 张),“答案在风中飘扬”(引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乡村歌曲),“爸爸,再给我一点爱”(呼告),“我是天才,还是笨蛋?”(对比,设问),“20世纪你美吗?”(反问),“倾听自己的心跳”(借代)。
5.巧用标点,如1987年一考生用“?+?+?+„„=0”说明真理越辩越明,“‘三个和尚’新传:变,变,变!”。
6.数学形式,如“勤劳×高科技=致富”(恒等式),“成绩≠素质”(不等式),“99+1=0(荒谬式,见人民日报1999•10,指产品合格率与不合格率)”
四是练熟几种常用模式,以供选用。我们坚决反对写作中的“模式化”倾向和“八股腔”,但是,在高考作文的应试训练中,设计若干套路,精选巧练,以备高考之需,应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如:
①思考感悟法。作文要写得深刻,源于认识的深刻,认识的深刻,依赖思考的不断深入,并有所感悟。深入思考方法有三:
其一,由此及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自己“比美”受蔽,联想到齐王“施政”受蔽,进而讽谏齐王,成就千古名篇。
其二,由表及里。如《白毛女》创作主题的演化过程:反迷信——反迷信、反封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其三,由个别到一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②众星捧月法。“众星”指多个材料,“捧月”指表现主题。材料丰富,文字则力求简省。
③联想求新法。为了避免内容单调或者为了打开思路,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发散思维,寻找新意。联想的方式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通过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作为一种创新突破的手段,当然有着明显的效果。
④对比映衬法。运用对比,往往能凸现出材料的深刻内涵,而且可以使文章具有曲线的美感,议论文中常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说理。记叙的内容,也可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⑤以退为进法。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人胜。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
⑥虚实转化法。有时,题目是虚拟的、隐寓的,可以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使它隐寓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1年高考题“诚信背囊”的材料,都可以写实写真。有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我们却能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虚写。写景,可以借助于非眼前的虚景——过去的景、未来的景、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以借助于非真实的人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比喻的,象征的„„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以借助于非现实的事情——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来反映真情实事;说理,可以借助于“形象”的塑造——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的——来传达逻辑的力量。虚题实写,实题虚做,思路就活了。
7、误会巧合法。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如果是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10.备考高考作文素材 篇十
2017备考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1.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2.“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3.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话题:得到与失去
4.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5.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6.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8.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9.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10.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2.在那样一个皇命大如天的时代,何人不畏惧高高在上的君主?然而李白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摧眉折腰”,他“举杯邀明月”,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话题:个性的张扬和社会的需要、
13.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中考议论文素材。
11.备考的作文 篇十一
一、回望过去,把握趋势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认真盘点这些作文题,就可以窥见中考作文的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中考作文的主要方向、重点题型,从而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备考准备。
1、命题形式渐趋稳定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近三年的“作文题型一览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所占比例一路走低,材料作文虽有起伏变化。但所占比例最高时也只有10.1%,呈现出“月白风清欲坠时”的衰微态势:可能是受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中考作文中全命题作文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高达39.2%,出现了与选题作文平分秋色并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
尤为亮眼的是:近三年来,选题作文所占比例最高,“花开正满枝”,是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我们对这些选题作文中所出现的题型也进行了统计。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而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10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依然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主要命题形式,尤其是“亦限亦放两相宜”的半命题作文可能会出现在更多省市的试卷中。当然,每年的作文题型都会出现新面孔,从“变”的角度来看,想象作文或按要求续写等命题形式也有可能在个别省市出现。
2、生活倾向渐趋明朗
综观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考住”学生,而是为了“考出”学生,因此命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命题者直接从生活现象或已发生的现实事件中取材而命制出的作文题越来越多。
如2009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中,北京燕山题是以“有一种_______叫_______”为题,引导学生来回忆初中生活,让青春岁月成为永远的记忆:天津题是以“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为副标题,让学生对材料中说到的甜甜感到的无助和痛苦、压力和挫折进行劝解;上海题是以“在学海中游泳”为标题,吉林题是以“假如初三不再补课”为标题,内蒙古赤峰题是以“家长会”为话题,陕西题是以“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为题目,新疆乌鲁木齐题要求以《今夜无眠》这句歌词写一篇文章……这些作文题都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感修养。生活化的命题在2010年仍将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必将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3、隐含理性思辨要求
关注现实生活是作文命题的“永恒主题”,近两年,生活体验类的作文题越来越多,而这些生活体验材料的背后又常常隐含着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2007年、2008年就有很多这样的作文题,而2009年的命题更是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河南以“逆耳忠言助我行”为题,湖北黄石以“从细微处见真情”为题,浙江嘉兴以“不走寻常路”为题,福建厦门以“______才能优秀”为题,福建宁德以“生活需要梦”为题,这些都是极具理性思辨意味的命题。湖北黄冈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字”。命题者要求考生“领悟其所蕴涵的道理,选取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再作文。这类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挥洒才情
小故事:我的女儿在念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叫做《清道夫》。她描写我们院子的环卫工人,说是穿着白大氅,戴着白口罩,手里提着铃。一听到铃声,我的女儿就感到充满了诗意,对这个工人产生由衷的敬慕。她把作文拿给我看,我说你真是见鬼了!我们家院子里的工人,难道是你写的这样一个白衣使者吗?明明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侏儒,连说话都有困难,动作也并不是很伶俐。你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不去写,而去胡编乱造呢?……她说,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写。老师可能会说“立意不高”的。
胡编乱造出来的高立意就不可能不是虚伪的、不诚实的,文章只要是不诚实的,就会让人觉得讨厌。其实你要对环卫工人表示你的敬意,并不一定要他穿着白大氅,如果你在观察一个穿着很土气、发育不良、智商水平不很高的劳动者,从他许多不可爱的地方看出一些难能可贵之处,那你就有了进步。从大家都觉得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是一种水平;从大家看不出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来,是更高水平的自我,也就是更高的立意。(节选自《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著,孙绍振)
不少考生因为平时忽视了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淡看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写作时难免拘谨尴尬,捉襟见肘。一些考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为了得高分,不得不用成人化、公众化、套路化的话语模式来代替富有个性的话语,用刻板的、虚拟的印象来代替自己对新鲜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总结一下,中考作文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编造生活
某报记者就曾对某中学模拟考的作文作过一番分类调查。结果发现一个滑稽的现象:“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有一半学生凑巧“捡”到了装有巨款的钱包,另一半学生则正好有机会“搀”老太太过马路:一个班里的学生为表现家庭困难,有四十几个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下岗:为了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二十几个同学果断地让父母“离婚”……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作文都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但认真一读,总觉得有问题,到底哪儿出了毛病?关键就在于考生编造生活,以假情假意欺骗阅卷老师。
2、机械照搬
一些同学在反复的写作训练中对《历届中考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掌握得滚瓜烂熟,在具体的写作时甚至背熟了《分类描写词典》《警句格言汇编》中的精彩语句,无论出什么题目,他们都会经过审题、选材等步骤。然后熟练地按照作文要求从大脑材料库中搜索出现成的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像产品装配似的组合成一篇篇文章来。有些同学甚至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中选出几十篇文章熟读背透来应付中考。这种做法势必使考生的思维陷入一种惰性,让文章显得刻板、枯燥、乏味。
3、模式僵化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文的结构及思路上。模式化和公式化的写作已成为中考作文的新八股。写记叙文有三环节:先时间地点。再人物事件。最后升华主题;写议论文有三段式: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写说明文有三结构: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写材料作文有四步骤:先引出论点,后分析论证,再联系实际,最后总结全文等。太多的考生是“为文而文”,有的根据公式“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按固定的结构模式去“填充”“描红”。造成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千
篇一律。
三、背上锦囊,亮剑中考
1、打开双眼,积累新颖素材
要写好2010年的中考作文,同学们要积累新颖的材料。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感动,寻觅真善美的所在,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通过收看新闻节目、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询最新资讯等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但同学们平时学习都很紧张,难有条件和时间去搜集整理,我们可以通过浏览“最新作文素材”类的图书获得相关素材。
当然,要运用好素材。让它们成为作文的闪光点,还必须挖掘这些材料的内涵,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运用素材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追踪生活,围绕一个“新”字;摒弃虚假,强化一个“真”字;用心感悟,一着意一个“深”字。请阅读下面这段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好文段:
忘不了感动中国的最美女校长李灵,她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对一个“80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这位执著的校长却偏偏选择了偏远的山区,选择了被边缘化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她的奉献也更具深远意义。
忘不了航天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优厚的待遇诱惑下,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他被尊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在这众多的名誉面前,他仍旧时刻不忘燃烧自己,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是善始善终的,甚至在他临死前,仍旧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毫无疑问,国家和民族都将铭记钱学森,因为他是爱国者、奉献者。
(文段选自《中考作文必备考题》一书)
2、立足现实,盘活生活体验
源于生活很重要,但有了生活,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中考作文要求我们能艺术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如果我们不去深切地体会生活,盘活生活体验,那么即使是再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素材,不可能成为鲜活的写作题材。
盘活生活体验,要特别有意识地培养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笑声、哭声、风声、雨声、读书声、歌唱声,都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花香、茶香、酒香、饭香、煎饼香,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无边的草原,会使人心旷神怡;忙碌的街头、拥挤的汽车、喧哗的市场,会让人烦躁不安;明天的家长会、未完成的作业、一场足球赛。会让人紧张焦虑。诸如此类的外部刺激,都是我们体验的对象,值得我们去挖掘。请读下面这篇优秀习作:
不是人
殷威飞
前不久在阅览室读到这样一句话:
“禽兽尚且有一点怜悯之心,而我一点也没有,所以我不是禽兽……”
这是什么逻辑?!我当时被它的幽默逗笑了,以至于该作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忘了瞟上一眼。后来我想。这也许是一个无聊者没事做写着玩的,应该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吧。
事有凑巧。一日在风雨球场散步。又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你这家伙不是人……”一个短发女生咬牙切齿。
另一个长发女生不无得意:“我不是人,我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说完便趾高气扬,意气风发地走了。
“长发”风一般地从我身边飘过,我看不惯她那副德性。心里说道:“魔鬼一般,还九天仙女。”我很轻蔑地扫了她一眼。不过她这回答实在是巧妙,如果有一天也有人骂我“不是人”时,我不也可以说,我是神仙吗?
我还真“学以致用”了。一日因一点小事得罪了一室友,这人一向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他那“口”比刀子还厉害。我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他气极:“你还算不算人……”不等他把话说完。我油腔滑调,回以“神仙”之语,他却又甩给我这样一句:“真是牛头马面。”便气呼呼地出了寝室。
轮到我一头雾水了,这又是什么鬼话?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牛头马面是鬼大哥。哎,真想不到,别人认为你“不是人”时,你还可以是仙,可以是鬼,可以是……
我一时也懵懂了。我搞不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禽兽,有多少仙或多少鬼。
但我知道的是:若用绣花针刺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痛,所以每个人都是人;若用绣花针狠狠地扎别人,别人被捅成了马蜂窝,自己丝毫也不痛。所以每个人都是鬼;若是别人来刺自己,自己一定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虎视眈眈地盯着别人,恨不得“断其筋骨”,所以每个人都是禽兽;倘使有人用甜言蜜语的金针轻轻地点着他们的百会穴,他们一定会感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所以每个人也都是神仙……
这样一来,“不是人”的帽子一旦戴到人的头上,是不是并不觉得羞耻,反而还有点荣光了呢?
这篇作品有它的独到之处:作者从阅览室看到的一句诡辩之语阐述开来,巧妙联系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用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对一些人的心态进行了深刻挖掘,反映出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结尾的两段议论性文字,总结全文,升华思想,发人深省。另外,文章以“不是人”为题,真实新鲜,并以此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内容紧凑,很值得大家借鉴。
3、勤于训练,强化文体意识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一般是文体不限,但在评分时则要求文体特征要鲜明。
为了能在中考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我们应该抓紧这段时间做好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作文题,审题后,决定要写的文体,然后根据文体特征构思。因为时间紧迫,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的片段训练,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如果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宜写记叙文,在生动的叙述中,我们既可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可以深入地阐述人生的启示。丰富地展示自己的作文功底。
12.作文备考最优化 篇十二
一、盘活素材, 有备无患
1. 梳理素材, 分项使用。
教材中的素材种类较多, 分项梳理, 便于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域、性质、内容等将素材分为古今类, 中外类, 亲情类, 奋斗励志类等。素材的分类, 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 也让学生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选择。苏轼、李白同是古代文人, 相同之处都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豁达与豪迈的情感。苏轼的《赤壁赋》写在被贬黄州之后, 文章描述月夜赤壁之美和泛舟长江的舒畅心情, 借主客的问答写出对人生的感慨, 将个人的遭际的悲愤寄寓物外的那份旷达很能启示后人;而李白的《将尽酒》中“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那种自信同样令人感动。这两个例子的都可用在“笑对人生”, “环境与心境”, “挫折与选择”, “不要过多关注眼前的痛苦 (事情) ”等话题方向的作文。由于学生对苏轼、李白的诗文接触较多, 运用起来不费力。归有光的《项脊轩记》是对家庭往事的追忆, 其中对祖母期望自己成才的描述尤为感人;而朱自清《背影》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经典,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大多能说出其中一二。老师加以指导, 点拨, 学生在写关于“亲情”话题的作文中是可以模仿借鉴。这比胡编乱造来得自然, 来得真实。
将素材大致分类, 指导学生记忆和正确运用, 在短时间内帮助他们“积累粮食”, 避免考试时“难为无米之炊”。况且, 教材中的素材多为考生熟悉, 从熟悉中来易于生发情感, 由此创新, 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这对写作水平一般或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实效的备考策略。
2. 探究材料, 一材多用。
课本素材的分项梳理、积累, 只是将素材激活的基础。学会探究素材, 并举一反三才能做到“活用”。素材本身隐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如果只是照搬, 那只是用到了一面, 其他方面就被忽略了。这被忽略的方面有时恰恰隐含着新意、深意, 能出奇制胜。学会不同角度的探究材料, “一材多用”能将积累的有限材料变为丰富, 也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灵活运用材料, 直至熟能生巧。探究材料, 可以以原材料的内容为中心, 做放射状的探讨。犹如《项链》一文的材料, 可多角度思考:项链的丢失———生活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项链的丢失———有时细微之事可以让人成功也可让人失败;项链的丢失———它让一个不切实际的人重新面对现实, 并在磨难中学会平静地认识生活;项链的丢失———有时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是要付出青春的代价;项链的丢失—— (玛蒂尔德与丈夫患难与共) 真爱是在磨难中显现等等。有的材料可多层面剖析。比如史铁生的素材, 就可以纵向分析, 横向联系:史铁生对地坛的热爱——感悟生命, 精神的家园;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1) 母爱的伟大, (2) 孩子往往忽略母亲的辛勤与痛苦, 往往在失去时, 才会悔恨与珍惜;史铁生的成功——— (1) 选择坚强, 终究会战胜困难; (2) 不要过多的关注眼前的痛苦, 忽略未来;史铁生的身体疾病———失去与拥有……像这样的材料, 老师在指导学生做表层探究后, 透过表层深挖内涵, 从而拓展材料的使用范围。通过这样的多角度思考,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写作的材料被激活, 智慧之灯被点亮, 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了。学会多角度挖掘材料, 不仅丰富材料的积累, 使材料的运用变得灵活, 也会让学生在挖掘时能发现新意, 有所创新。
二、学会剪裁, 合理使用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 常把素材不加选择地用到作文中, 有时所用的材料对表现主旨很牵强;也有将材料罗列出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这种堆砌只会使素材发挥不出实效。所以, 运用素材时, 应结合主旨, 有的放矢, 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 艺术地运用到作文当中。
一则材料, 其内容可多角度的分析, 针对这一点, 老师就要指导学生结合主旨来剪裁材料。例如材料:“丘吉尔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演说家。他的演讲深刻、风趣, 二战时期, 整天处在德军轰炸中的英国军民, 每天听丘吉尔的广播, 他的演说成为军民的精神食粮。可是, 丘吉尔年轻时是一位非常害羞的人, 一说话就会脸红。当他决心从政时, 他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 经过不懈的训练, 他成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家。”以“有志者事竟成”为立意, 可以完全运用;以“语言”为话题如完全运用, 就有些牵强, 必须围绕“语言”这一话题对材料做剪裁。将材料变为“丘吉尔的演讲深刻、风趣, 常常是语惊四座。二战时期, 整天处在德军轰炸中的英国军民, 每天听丘吉尔的广播, 他的演说成为军民的精神食粮。”这样材料就切合主题的需要, 能为主题服务。冲刺阶段, 老师要特别注意对考生做这方面的训练, 让考生明确对材料的使用是要“有的放矢”。这样, 材料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立足课本素材作训练, 可让考生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为材料, 运用到不同的作文题目中, 让学生进行“合理剪裁”, 体会“一材多用”。如用于《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材料可变为“玛蒂尔德在遭遇丢失项链的挫折面前, 并没有放大痛苦, 她面对现实, 决心偿还项链……”直接围绕主题剪裁, 点题又简洁。用于《位置和价值》的作文题, 材料的剪裁就必须紧扣“位置”或“价值”, 剪裁为“项链的丢失, 让她付出十年的青春, 在漫长的十年还债的艰辛生活中, 她懂得生活就应是平实的, 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
学会围绕主题剪裁素材, 既能让材料发挥最佳实效, 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写作赢得时间, 也使语言的组织变得灵活。
三、巧用句式, 灵活组材
冲刺阶段, 作文的指导应以片段的训练为主。学生训练时, 老师可通过论证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因果、假设等句式。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用因果或假设等句式关系阐述, 以达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首先让学生明确常有的句式是“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果……, 那么……”。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为例子, 用于《选择》题目, 可将材料表述为“如果玛蒂尔德遭遇丢失项链时, 只是一味地放大痛苦, 那么, 她只能是自暴自弃, 可能由此沉沦。但她选择了面对现实, 选择了坚强……”。运用假设, 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述的方式不同, 材料的组织也因此而灵活。此外, 还可以选取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仿写, 体会语言的组织。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来组织材料, 让材料鲜活, 使作文文辞生动, 赢得令人满意的分数。
【备考的作文】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作文备考09-19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09-01
2018-2019高考备考作文训练07-27
2011高考作文备考优化技巧08-09
把握机遇- MBA备考作文08-05
雅思写作满分作文备考方法08-21
最新高考作文备考素材:社会热词06-20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备考要点10-28
SAT优秀作文欣赏英语备考辅助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