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课稿

2025-01-01

《史记》说课稿(精选8篇)

1.《史记》说课稿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 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板书设计:

2.《史记》说课稿 篇二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3.《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三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4.《史记》说课稿 篇四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田径:耐久跑——弯道跑。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手段,同时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性练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阐述一下本次课教学内容:耐久跑,它是田径类中长跑项目之一,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中长跑符合体育学习和竞赛的要求。耐久跑分为起跑、起跑至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环节。耐久跑对速度耐力要求比较高,对于发展和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身体灵敏性,增强体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单元内容我预计5次课来完成:第一次课,起跑与起跑加速练习;第二次课,途中跑——弯道跑练习;第三次课,途中跑练习(呼吸);第四次课,定时耐久跑练习;第五次课,教学评价。

这样安排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繁琐的学习后身心充分的放松,即符合运动三大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五高一(1)、(5)男生,一共28人。该年龄段的男生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田径模块练习内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这为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提供了保证。而且,该班学生非常热情,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教学中,他们自身不仅积极努力,而且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第二次课,因为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区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我将本次课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于弯道跑技术,难点定位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过程和组织教法

为了掌握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安排了以下4个部分的内容:开始部分(2分钟),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5分钟)和结束部分(3 分钟)。

首先是准备活动。“开口螺旋型跑”,此内容预计耗时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指导法教学。我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有二:

1、学生能学会开口螺型跑的动作技术;

2、这将为弯道跑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引导领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对弯道跑技术建立初步的本体感受,为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中,我安排了以下7个内容: 1、60%速度20米直道跑。教师提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距离为20米的直道上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进行练习,预计耗时2分钟。教师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立4个障碍物,以作为20米距离的标志物。练习前,教师运用提问法,问题:“今天安排了直道跑和弯道跑,练习后,同学们需要回答直道跑与弯道跑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疑问进行练习。因为耐久跑对于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限制了跑的速度。2、60%速度圆圈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原先画好的两个圆圈内组织学生进行弯道跑,要求学生体会弯道跑的本体感受。练习后,学生进行答疑,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而达成认知目标。

3、原地弯道跑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分别直径为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4分钟。跑动时,学生要做到身体内倾明显、内臂摆幅小、摆臂摆幅大、内侧脚底外侧着地、外侧脚底内侧着地。学生在明白基本动作要领后,通过结合练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初步达成技能目标。

4、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期间进行巡回指导纠错,预计耗时4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圆圈中心进行指导纠正。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弯道跑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弯道跑中动作不协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让学生了解动作放松的重要性,上下肢协调配合,摆臂、摆腿、落地等动作都要轻松、自然;

2、跑的节奏性差:通过讲解、示范以及慢跑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5、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进入直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中练习(该场地为两条20米的直道,间距8米,并在两直道间画直径8米的圆),预计耗时7分钟。在跑道中,教师组织学生在20米起点处进行直道进入弯道跑练习,走回起点。两组练习后,在弯道起点处进行弯道进直道跑的练习,后走动至起跑处。之所以安排这一练习内容,是让在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6、60%速度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一边弯道处进行循环练习,预计耗时8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在进入弯道20米处进行60米弯道跑练习,要求发挥60%的速度,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练习,随后走动回到起点处。期间,教师进行纠正指导、优秀学生示范等内容。单独让学生体会弯道跑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中身体内倾、摆臂和脚的着地点三个要点的认识。教师鼓励动作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仅使学生起到标兵的学习引导作用,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分层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跑道上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距离进行5分钟耐久跑,同时,教师强调弯道跑技术,耗时7分钟。此练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充分得到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毅力、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因本次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身心会较疲惫,所以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肌肉伸放松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组织,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此练习内容主要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进行静立性拉伸和学生之间拉伸放松为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最后,教师邀请学生谈本次课感受,充分达到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场地器材的安排及特点

本次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弯道一块、石灰粉若干、尺子一把、4个障碍物、CD机一台。

七、说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教学,我认为本次课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计本次课密度将达到35-40%,心率达到130-135次/分。

5.《史记》说课稿 篇五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合作中体验成功乐趣;竞赛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学练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使学生身体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2、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练内容:

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与游戏

四、学生情况:

初二(4)班共有学生40人。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五、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的投远和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六、课的流程

1、师生交流、宣讲本课内容、目标

2、游戏:旅游观光、搬运炸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投掷兴趣;达到活动身体,导入课题的目的。

3、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游戏——使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得到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同探究,拓展能力,获取知识;使学生超越自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互相学习,体验成功快乐,激励学生。

5、搬运接力跑游戏——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藏族舞——愉悦身心,放松肢体

7、小结

七、课的特色与创新

1、游戏比赛式教学本课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2、“小群体”学习分组小群体内部合作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3、以游戏观光旅游和搬运炸弹取代旧模式下的准备部分,旧模式下的慢跑,徒手操往往脱离课的目标仅起到热身的作用,而这个设计紧扣课的目标,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热身和导入课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史记》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

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生B:书本上有角。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怎样折角 生:怎样画角 生: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回顾小结。〈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 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

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 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7.《桂林山水》说课稿 篇七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 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 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 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 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 充满激情,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 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 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 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 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 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 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 欣赏完优美的风景,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完后, 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 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 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对学生回答出色的, 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 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 同时, 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 要求学生在朗读时, 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 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 我锁定重难点, 采用多种手法, 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 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四)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

1. 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 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 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 (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 (水:静、清、绿) , 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提示:美)

然后, 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 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 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 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 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 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 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因此, 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 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 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 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 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 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 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 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 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 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出示课件, 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 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 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 当然是甲天下的。) 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熟练朗读课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8.《荷花》说课稿 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旨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本文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准确地说,《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个例子。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有三美:

1.荷花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形态万千,多姿多彩,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2.语言美。叶老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用简洁、确切的语言将荷花的婀娜多姿描写得惟妙惟肖,文中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

3.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老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赞美了荷花的千姿百态,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二、结合实际,说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年龄特点,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读准“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激发学生爱“荷花”之美、赞“自然”之奇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5.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并能进行创新和大胆地运用。

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1.引情生趣,欣赏美。

2.以读为本,发掘美。

3.品析结合,领悟美。

4.以情促思,升華美。

5.以生为本,注生成。

四、情景交融,说流程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因此,在预设教、学流程的时候,我力求把“言语训练”这条主线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以“读、品、想、练”为手段,以言语操练的形式,把课堂当成学生的操练场,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验语言美、朗读中品味荷花美、想象中领悟意境美,不断升华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此为依据,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

新课伊始,我以谜语“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猜谜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荷花风景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学生带入文本。“投石激浪”让学生情感的河水泛起涟漪。

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待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我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在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质疑,这时学生会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白荷花会怎样冒出来?”“除了‘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白荷花冒出来,想做什么?”我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读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知。等他们说出可以替换“冒”的字后,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读、反复读,体会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然后完成说话训练“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仿佛( )。”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荷花会有怎样的姿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并自己设计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让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荷花美妙的姿态,从而理解“一大幅活的画”的意思。伴随着我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结合多媒体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荷花图,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时他们就是一朵朵风姿卓越的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他们还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之后,让学生带上我准备的荷花头饰,配乐美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里,我将“读、品、想、练”有机结合,在大量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语言的独特性、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落实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细细品读完全文,请你们发自内心地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心目中的荷花吧!”经过前面的层层品析之后,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火已经熊熊燃烧。学到这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学重点得以训练,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多层次的言语训练中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五、移情入境,写感受

从言语训练的角度,我设计了以《假如我是一朵白荷花》为题的操练,让学生通过“自化其身的角色转化”展开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把言语与思维的读写操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紧扣内容,说板书

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好荷花图,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围绕荷花相机板书:

以此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老师们,整节课我以言语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实施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本课的生字书写及字词的拓展延伸我将在第二课时中具体落实。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

上一篇:2011社会热点问题下一篇:前台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