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精选13篇)
1.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一
法国留学就业:艺术类及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法国留学热近年来在我国掀起,留学法国的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变化。留学法国传统的热门专业是艺术类,近两年来,工科与商科和医疗卫生等专业也逐渐成为留学法国的热门专业。同时,还有一些专业,因为对法国留学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其价值,如:奢侈品管理专业。具体情况如何?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艺术类:法国是艺术之都,世人皆知。法国更是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向往、生活和聚集的不二选择。绘画、雕塑、时装、音乐等领域令其它国家望其项背,而且法国也特别注重艺术的教育并致力于艺术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十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用自己新颖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去表现自我、认识世界。
奢侈品管理专业:奢侈品管理这个职业对于国人来说或许还很陌生,但它在欧洲已经具备几十年历史并被称为高贵专业。奢侈品管理专业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发展将会超乎想象。目前,在奢侈品全球消费市场中,中国占据8%的份额。据业内人士预计,这一数字在今后5年中将会激增至15%,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三大国。
[艺术类及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
2.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二
1 前言
近些年以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 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 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 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 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 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 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 共收回280份, 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3 调查结果
目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4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可得出以下结论:目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 由此充分的表明,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 (2) 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因此,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 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 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 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 与此同时, 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 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 强化就业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 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 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 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 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 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 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 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 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 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 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 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 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 因此, 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 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 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 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产品供不应求,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 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 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 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 看清形势, 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 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贾蓓蓓, 严萍.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机电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教育界, 2012 (3) .
[2]李成龙.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1) .
[3]陈伟珍, 姜金堂.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索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之路[J].广西教育C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0 (6) .
3.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三
航空航天技术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的集合,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和衡量标志,在国家的军事国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几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以及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总装下线等,引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极大关注,而航空航天类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学和家长的眼球,被同样怀揣飞天梦想的考生所追捧。
学科优势助推人才起飞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如何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从狭义上讲,航空航天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主体学科专业。然而,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涉及材料、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遥控遥测、导航、遥感等诸方面。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交通运输、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有同学认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就业覆盖面窄,如果毕业后不能进入航空航天类企业,就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辐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空航天类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平台,促成了其拓展性宽、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特点。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对口职业有很多,如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毕业生不仅可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轻工等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施展才华,像微软、IBM、贝尔、方正、海尔等知名企业都曾纷纷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贤纳才。很多民用部门也都点名要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学以致用。
行业繁荣点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探测等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范畴的工程便占到16个重大专项中的4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将重点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活动,直至实现登月计划等。2007年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空前繁荣,带活了一批航空类企业,也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据统计,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总装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关人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个高就业专业”,便将航空航天类专业列入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新支线飞机和未来大型民用飞机设计总装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举办了“上海航展”,展会上举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会。据航展招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航空航天项目需要大量人才,仅空客A380一个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需求数量就超过六千人,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来,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航空一、二集团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饱满,条件大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单位的员工年薪可达十几万,稍差一些的单位其员工薪资待遇也可达到当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异于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像航天空间设计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都炙手可热,受到重点院校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深圳等省会及核心城市为主。
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在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长快。随着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锻炼中脱颖而出。
报考提示
我国目前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相继设置了此类专业。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历史、层次、实力不同,学科专业水平差异也较大,同学们应注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院校,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合理选择。
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钻研及动手能力,要求同学们的数理化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严谨求实,乐于钻研。同学们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为了加强对航空工程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航空专业技术队伍,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航空奖学金,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学年7000~11000元不等,以支持立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4.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四
从大城市的就业状况来看,师范类学生的供求量趋近平衡,其中民办教育机构(包括培训机构)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肖淑珍认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但由于受社会认同和学校品牌的长期影响,普教系统仍然是师范院校尤其是部属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业领域。
5.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五
提出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背景
笔者对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发现其就业情况均不容乐观, 在就业的职业选择中, 尽管学生的首选多为体育教师, 但毕业后真正成为教师的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体育相关行业, 如去健身俱乐部做教练、健身指导;进入健身器材及体育用品公司从事营销工作或管理工作等。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力而考研究生, 研究生成了许多本科生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另外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与体育毫无关系的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学生毕业后多数想留在城市就业, 但城市的体育教师岗位已经基本饱和。虽然很多地区的农村体育教师仍然不足, 但是学生并不愿意下基层就业。因此, 体育不应仅限于“学校体育”, 而应该面向社会各种人群。“体育与健康结合”、“体育走向社会”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我国目前的状态如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及80年代的日本, 在当时, 由于体育教师的饱和, 迫使各个院校纷纷进行改革:减少体育教育的招生, 扩大其它专业的招生, 非师范类实用专业受到了重视。例如:运动管理、水上运动、残障体育、术后康复、新闻报导等。此外英国当时的体育改革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重视儿童和残疾人体育, 分别开设了“儿童体育”、“体育活动与特殊需要”、“残疾人康复与体育”,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列举国外的体育改革, 并不是有意照搬, 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思考。
目前我国很多体育院系已经开设了非体育教育专业, 如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新闻、体育产业经济、社会体育、民族体育、户外运动与旅游等等。各大院校无不在探索之中, 与体育有关的专业正雨后春笋般地由学校走向社会, 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是体育院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保健与康复类专业能有效发展的原因分析
1. 顺应国家政策
(1) 顺应国家的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笔者以为, 中小学的体育课不仅仅需要体育教师, 还需要配备有健康防护师, 即教会同学们如何预防损伤, 如何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健康防护师还能够熟练地处理体育课和比赛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并能够配合体育教师对疲劳进行恢复等。这样就给体育教师减轻了压力, 也使得家长更加放心。目前许多国家的体育课都已经配备了健康防护师, 而且在某些国家配备健康防护师是必须的, 是政府的硬性规定。健康防护师不仅对于学校、运动队、专业性运动团体有必要, 甚至对于企事业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高等体育院系开设的保健康复类专业, 则可以针对这些团体和部门的需要设置课程, 做到真正地满足其需要。
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还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其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校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人才, 也非常符合这一精神。
(2) 顺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
随着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呼吁, 中医药已经被列为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最基础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操作简便, 但效果显著。推拿疗法既是亚健康的有效调理方法, 也是其它损伤和疾病的重要康复手段。另外, 传统的运动疗法对于调理人体健康也非常重要。中国传统运动疗法不同于西方的体育锻炼, 西方的体育锻炼重视练力量, 也就是肌肉, 健身房里的训练均以练力量和肌肉为主。而中国的传统体育锻炼则为“内外兼修”。传统运动疗法十分注意动静结合, 形神共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 内养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 以调理阴阳, 运行气血, 调和脏腑, 疏通经络, 宁神定志, 激发潜能的作用以扶正去邪。无病者练习可防病, 有病者练习则促进康复。对于亚健康人群, 其效果尤为显著。
2.顺应社会环境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 几十亿人身心不适, 甚至是痛苦不堪。推拿按摩与运动疗法作为有效的保健和放松手段之一, 受到亚健康人群的广泛欢迎。笔者对前往保健康复机构的顾客进行了访谈, 结果发现许多顾客前来治疗的目的就是放松、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通过推拿按摩, 顾客均觉得可以很好地舒解身心紧张, 而且无副作用。
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而体力活动大为减少, 因而颈肩腰腿痛也在逐渐增多, 按摩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社会需求大量的该专业人才, 这也是保健康复类专业能够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 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 稍有不适便会积极治疗。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将越来越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 这更是中医保健与康复学能够发展的原因所在。
保健与康复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医院的压力。尽管国家一直在进行医药改革, 但是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许多人一想到去医院就感到恐惧, 一点小问题常常要做几项检查, 既花钱又花时间。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 一些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增多, 医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许多人将眼光投诸于社区保健康复服务。笔者通过访谈发现, 老百姓期待社区配备有保健康复院, 但希望保健康复院的水平较高。这样就免得去医院排长队, 而且时间较为自由, 百姓们完全可以在周末进行保健与康复。目前国家也在鼓励建立社区保健康复中心, 相信未来的保健康复行业将会逐渐增多。
体育院系开设保健康复类专业的优势
1. 身体素质好。
推拿按摩是一项耗费体能的工作, 需要有强壮的体魄, 充沛的精力, 能够根据受术对象的病情灵活运用各种劲力。而这些劲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因此从业者的身体素质相当重要, 而体育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无疑占尽优势。
2. 对运动损伤有更深刻的体会。
由于体育从事者不可必免地受过各类运动损伤, 更能够体会患者的伤痛, 这些体验对于其从事此行业也是非常有益。而且由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 体育从事者对身体的理解则比普通人更加深刻, 这对于其从事保健与康复类行业也大有裨益。
3.有利于运动疗法的推广。
体育院系的学生有运动经历, 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更能够较好地领会动作。根据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等课程, 可以做到推拿按摩与运动疗法相结合, 这无疑是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四部功法”, 可见运动疗法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因素
1.课程的设置要合理。
课程的设置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课程设置应包括到以下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保健按摩技术课程 (基本手法、各部位的保健按摩、常见病及颈肩腰腿痛的保健按摩、足疗等) 、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疗法、养生学、康复评定学、亚健康的保健等。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为保健按摩实践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保健按摩技术、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疗法是学生今后的专业方向, 需要安排较多的课时进行学习。养生学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季节养生、体质养生等, 是学生理论与技术学习的深步拓展。
2.教学队伍的培养及设备的完善。
本专业除了对教师的内在涵养和品德要求较高以外, 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 因此需要注意引进人才或培训, 可以与医院、企业共享教师资源。具备足够的教学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该设备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们有效地使用和体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专业是以理论为指导,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其保健按摩手法、运动功法等都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和实习, 可以边实践边学习, 甚至先实践后学习, 让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则效果更佳。同时,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并引导其自行解决。
综上所述, 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体育院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既符合国家政策, 也适应社会需要。但是, 在这样的大好前景下, 我们必须抱着为社会负责的态度,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的学生要真正能为社会服务。当然, 培养好高质量的人才,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分析了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体育院系开设顺应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阐述了体育院系开设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优势, 并得出结论: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高等体育院系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关键词:保健康复,体育院系,前景
参考文献
[1]曹东义.回归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曹东义.回归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6.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六
【关键词】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难 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稳增不降。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就业再创历史新高,海归潮加上应届、历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毕业即失业”“就业难、难就业”等这些口号被广泛吹响。
作为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大都把进入教育系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第一理想职业,更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次,英语专业如今在各大高校几乎均有开设,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英语的重视,运用各种途径自我充电,使自己可以自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英语问题,而且运用能力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相上下,这更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1];再次,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大改革,使教师不再是师范生所独享的职业,从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一职难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看,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很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职业受到人们的热捧,报考人数、毕业生人数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但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并且降低英语学科的分数值,使英语学科重视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将会受到改革的威胁。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也更加倾向选择“985”“211”这类名牌学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对毕业学校、户籍、性别和学历也提出要求,这对于普通的二本类院校毕业生来说更加显示不出自我优势。加之国家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改革,非师范类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后,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他们进入市场,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也大大增加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模式看,英语专业学生质量低,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英语教育师资为主,使毕业生毕业后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而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长期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脱轨,学科内容保守,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科专业特点、规格的定向性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单一性决定了毕业生走向的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师范教育的模式,而市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由于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复合性较差,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难以满足除教育外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2]。大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足以应付考试,与社会实际要求的水平差距较大,翻译基本功不扎实,专业能力训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3],比如笔译、同声传译、外企工作和商务英语等。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水平的有限,缩小了其就业的范围。
(三)从学生思想层面看,师范类毕业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进入教育系统,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师范类院校英语專业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不愿意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私企工作,更不愿意去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向毕业生利益倾斜的就业政策,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援藏援疆”等,一些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感觉自己读了大学应该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点在省会城市或离家近的一线、二线城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公立学校、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保障,一门心思地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结果往往出现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结果失望而归,又错失了找工作的好时机,结果无业可就的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不够开阔,择业时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因此“有业不就”现象屡见不鲜。
二、解决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力度,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都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标准,采用“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的考核形式来选聘教师。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面试环节一般是说课,考查应聘者的口语表达及课堂管理、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要强化实践环节,多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教师职业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锻炼学生教书与育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完美结合起来;多借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科学组织教育实习活动,利用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争取使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面试环节中展现师范专业优势,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4]。
(二)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类英语专业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狭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并兼具外贸、旅游、秘书、法律、商务、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各大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灵活开设与英语相渗透的其他课程,如翻译、旅游、外贸等选修课,实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高质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三)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要想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较低。讲授这门课程的通常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大都照本宣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多是从网上得知,缺乏实践的检验,因而授课效果不佳。
其次,学校对这门课程重视度不高,安排的课时量少,大多都是学生毕业时临时性开设的,缺乏全程的统筹规划,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四年教育全过程。
最后,这门课程开设时段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都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学生大都忙着找工作,参加考试,根本无暇去听课,使这门课程趋于形式化。
三、小结
面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毕业生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强化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确地自我定位,全面提高就业的能力和技巧,争取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鲁绵茸,何树勋.商洛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06):73-77.
[2]高东洋.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131-133.
[3]李嘉玮,王婧,蒙倩.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5(09):70-75.
[4]张冬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50-51.
7.理科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篇七
目前,国内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总体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汽车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国目前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中,我国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情况十分严重。
外贸专业
这些年,外贸专业已远不如前几年热门。但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招生规模的控制,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的。
医药专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和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科技开发为依托的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将始终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同声传译专业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水利专业
水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前不大理想,各专业冷热不均。但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好,随着三峡工程等一批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水利及其相关的一些专业需求量明显增加。由于水利与电力环保等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因此也有很多人到系统外就业。
能源交通专业
在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能源交通行业占了很大比例,各大煤矿油田气田需要大量人才,这是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建筑专业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亟需补充。近年来建筑类土建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一直名列前几位,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受欢迎。
外语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会与年俱增,今后几年这类人才也会保持较高的需求量。非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
8.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八
盘点最易失业专业,热门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http://money.163.com/10/0714/09/6BHUMHO600252V0H.html
2010高考结束,各地录取线相继公布,选择什么专业与学校成为后续关注的热点,本篇搜集失业人数最多的八大专业与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类专业供参考……
10个本科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
据6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
英语、计算机、法学等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且被亮红牌。
报告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上强于本科生的表现。这主要因为高职高专重在技能方面的培养,且专业多为紧缺型人才,如应用电子技术等。
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8%,3年内平均换2个工作。
报告主要针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抽样达到约50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2万份。
1、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2、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3、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率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专业分析-8个专业连续3年失业人数最多
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也就是红牌专业,2010年中国大学生本科专业红牌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
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82.3%)。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
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8个专业是连续三届(2007~2009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困难的就业形势,家长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被录取,而是更加关心孩子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学什么专业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考生选择的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慎重对待。考生要尽量多了解院校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学金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还要了解这些院校和专业近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从有关院校的招生简章、院校介绍及一些资料中获得。了解情况多,选择范围也会更广。如果考生对专业选择有“超前意识”,考虑到将来的发展趋势,就能在以志向定志愿的前提下,克服一味随大流,追“热门”的倾向。
正在准备高考的考生,如何选报好大学专业呢?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热门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考生和家长首先要了解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经常性变化,使教育在客观上总是处于滞后状态;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要。
不少考生不了解社会需求状况,依然将某些就业难的专业视为好专业,争相报考。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其就业率不一定高。
不同校同专业竞争力各异
其次,要了解专业与学校的关系。有些考生问,选学校和选专业,哪个更重要?这不可一概而论。竞争力较强的考生,要侧重于学校的选择。
同样是热门专业,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的就业表现并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师资、办学历史及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决定的。另外,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事业单位和外国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习惯圈定学校范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受教育环境和综合素质,而把专业放在其次。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讲的只是侧重考虑因素,在实际选择志愿的时候,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综合平衡。选专业要强调兴趣
选报高考志愿时,考生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或怕影响复习,常由家长、老师及其他亲友代为选择。家长多考虑录取因素,对考生的性格、兴趣重视不够,致使考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一部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就业难和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因此,高考时选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十分有益于考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考生填报志愿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志向与特长。志向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当一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做出成绩。
在地质、气象、农业、语言学等很多人认为是“冷门”的领域里,也涌现出李四光、竺可桢、袁隆平、王力等许多作出巨大贡献的专业学者。因此,考生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在
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古代军事原则,我认为,它也可用于选报志愿。知己,除考分外,还要包括性格、兴趣;知彼,除学校录取线外,还包括学校的真实就业状况、拟报专业内容和对口职业。了解“己”、“彼”情况是要下点工夫的,考生和家长需要多搜集一点资料,多拜访一些知情者,多请教一些专家。
需要提醒考生、家长的是,专业并非越新、越热就越好,越是名牌大学传统专业越多,所以挑选专业还要考虑该校此专业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专业特色等。准备将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子更要挑选学术气氛浓的专业。
我认为,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每个学校五个专业的填报顺序很重要,我认为应该把考生最想学的专业放在第一,以此类推,但为确保录取,第四、五专业可填报冷门专业。
当然,是选学校为重点,还是选专业为重点,历来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两种思路。这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关键要尊重考生本人的意见。
●原因分析-连年扩招曾经热门变冷门
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把冉分析,上述专业若是放在五六年前,这些专业都是热门专业。
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把冉说,目前动画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然而因为就业面偏“窄”,专业的媒体和公司没有都走进大学校园进行招聘,所以给人以不好就业的感觉。
此外,地域因素对这个专业的影响也比较多,在北京、杭州、长沙这种大城市会有动漫(动画)基地,也会有动漫(动画)节等产业,但在比较小的城市,这个产业却并不发达。
九成工学毕业生找到工作
报告将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定义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也就是绿牌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本科专业都入选此列。
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9.5%)。
●原因分析-艰苦行业人才需求大
把冉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工科学生有着一技之长,企业更喜欢实用性人才,这也是形势的必然需求。
把冉还介绍,特别对应届毕业生来讲,没有工作经验,因此有一技之长才能在人才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
一些前景看好的行业,很多都是比较辛苦的职业,工作一般要远离城市或与家人分离较长时间。如采矿工程针对的是煤矿、金属矿山,石油工程面向的是油田。
报告建议-两级监控削减红牌专业招生
报告建议,对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建立预警机制。对红牌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于已经在读的大学生,可采取措施鼓励其转变专业,采取“转专业”和“二学位”等办法进行分流。
第二,削减红牌专业的招生量,相应增加就业好的专业如绿牌专业的招生量。对办学质量差、就业能力落后的省份或高校的红牌专业减少该专业招生量乃至让个别高校该专业停招。
以法学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在近三年内名列失业量最多的十个专业之内。法学就业率最低的省和部分院校将被削减招生量或暂停招生。
此外,建立省级的专业预警机制。国家层次的“红黄绿牌”不一定代表各省各专业的实际状况,尤其不能代表以本地就业为主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状况。省级政府可采取前述的和全国类似的方法,锁定、发布和调控本省“红黄绿牌”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的10大类专业
根据我国出台的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分析看,未来几年这些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汽车服务人才: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相关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
民航业人才:伴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同步扩大,飞行员、空勤人员、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维修专业人才最为吃紧。
装备制造业需要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动机”,或称为“工业之母”,涉及工业的各个领域。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专业:机电一体化等。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焦点:“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研发此类新型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相关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等。
管理类人才:加入WTO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直接带动我国对外经贸的大发展,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尽管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MBA仍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之一。
相关专业: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
环境能源类人才: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关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资源环境与科学等。
现代医药类人才:面对日趋直接而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我国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是势在必行。特别是现代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战略性产业。
相关专业: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等。
生物技术类人才: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科技经济发展起来是必然趋势。生物科研人
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严重不足。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相关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资源科学等。
电子信息类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非常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相关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等。
物流类人才: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就业报告:本科高职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
晨报讯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昨天发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也是类似的法律大类(73.2%)。
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其中有 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2.50万人,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2%。其中有7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本科失业量较大的专业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率持续走低,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高职高专失业量较大的专业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就业率持续走低,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此外,报告还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主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
同时,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分析发现,与全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分布对比,低收入就业漂族中,总共55%的比例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
据悉,《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约50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2万份。机械自动化和电器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旺盛
国家振兴产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旺盛
麦可思基于2007至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实际就业数据计算发现,国家12个重点振兴产业所需的重点本科、高职专业并非都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目前已经需求旺盛的重点本科、高职专业将出现供应紧张,目前处于供求饱和中的部分重点本科、高职专业也将因为需求强劲而增长;目前供大于求的本科、高职专业可能会趋于供求饱和。
振兴产业对应的目前需求旺盛的重点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日语、给水排水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轮机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石油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工程。
振兴产业对应的目前需求旺盛的重点高职专业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现代纺织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染整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染整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煤矿开采技术、地质工
程、汽车经营与管理、钻探技术、矿山地质、工程地质勘查。
注:国家新近制订的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了11个重点发展产业,加上旅游业,共12个重点发展产业。
亚洲最不寻常的高薪职位列表:
同声传译员--年薪:高达73,000美元
在中国,同声传译员称自己是资深语言专家,并以自己能够熟练处理多重任务而感到自豪。但每小时获取高达879美元的收入也并非易事。
潜艇厨师--年薪:高达227,500美元
9.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九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就业质量 毕业生 调查 旅游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本次调研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旅游英语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确认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获得高质量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带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2013年10月,旅游英语专业调研小组就2009年入学、2012年毕业的旅游英语班44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了问卷、打电话和走访等方式的调查。截止2013年12月共收到有效的问卷答案25份,打电话与用人单位交流30多人次,走访企业调研10余家。
二、学生现在的就业情况及分析
接受调查的毕业生按工作类型划分,旅游相关行业占50%;行政占14%;教师行业占13%;销售行业占15%;其它占8%。 刚开始工作时,收入在1000~1500的占11%;1501~2000占57%;2001~3000占13%;3000以上占5%;不确定占9%。一年以后学生的收入发生了一些变化,1500~2000占23%;2001~3000占34%;3001~4000占23%;4000以上占11%;不稳定的占9%。调查中我们发现单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质量并不高。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学校的学生干部或活动积极分子,综合能力相对强一些。
以我院2012年旅游英语专业的44名同学为例来分析,44名毕业生中现在工资在4000以上的11%,在校期间都是学生管理干部和各种大赛获奖者,如三年来一直任本班班长的廖卓娅,现在中国国旅做领队,在校期间,作为班长有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她的工作责任心、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远高于其它同学,工作不久就被重用,薪水节节攀升;张杰,班上副班长,在全国高职技能大赛西式铺床中获二等奖,现做汽车销售方面的工作,近两年来做得有声有色;骆攀,班上学习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称号,经常利用寒暑到培训中心代课,现在宜昌华侨旅行社做线路销售,收入很高;胡雪峰,学院体育部部长,社会活动能力强,现做导游,很受器重,是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张书恒,省导游大赛二等奖,省普通话大赛二等奖,赤壁景区形象大使;刘培,班文艺委员,学院文艺部干部,现任某酒店经理。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成正比,就业能力强,就业后工资收入就高,并且上升空间大,工资收入增长较快。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我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研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特别是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评价较高。这说明我校人才培养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还不是很满意。
用人单位希望我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加强学生实操训练,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交、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做开创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真抓实干,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抓思想教育,培养毕业生的良好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在校期间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培养学生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较好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2、抓专业学习,培养毕业生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首先,新生入学后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专业思想的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实验室参观、到附近对口企业参观,或请相关企业专家到校讲座,尽早使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想办法通过一系列地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热爱专业,献身专业的信念。
其次,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运用实用性和灵活性原则,删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专业知识学习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到可用的知识。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际操作教学是实现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实训场所,对学生加强技能训练。
旅游英语实践性教学可大胆将现代媒体、电视、录像、幻灯、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出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练习;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促进互帮互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比赛、唱英语歌曲比赛等,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在一些著名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专业实践。
3、抓实践活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年级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了解将来对口的职业,虽然学习任务重,但也要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各方面动手能力;二年级可计划为综合能力训练期,要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岗位工作实践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二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走进企业,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可分阶段到相关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融入企业,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抓专业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不愿意用应届毕业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 所以用人单位在挑选和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让他们尽早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以便他们就业之际尽早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都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2).
[2]吴芳.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8.
[3]田晓青,王晓倩.包容性增长下的就业质量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2).
[4]曾凡琪.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9(8) 21.
10.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
1 设置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成功经验时就讲到, 一个人如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1], 这表明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但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他一生下来就与生具有的, 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至关重要。因此, 学校要设置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善于观察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加入一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课程, 并且课程的设置要以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 加厚加宽基础课程, 专业课则应更加突出实践性, 重视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增加学术讲座和学术创造活动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例如, 安徽工业大学从2001年以机械工程学院为试点, 就开设了《创造力开发与训练》、《创造心理学》、《发明与专利》、《创造工程学》、《发明案例分析》和《创造技法》六门创造学方面系列课程, 在学生中系统地开展创新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另外,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基础上, 该校冷护基教授创设了“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活动。通过系列创造学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学习了创造学原理、创造工程学及创造力开发方面的知识, 并且在顺利实施“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的活动中增强了创新意识、被激发了创新欲望、及时捕捉创新设想, 在长时间的训练中, 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经过多年的实践, 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被逐渐在全校展开, 很多工科学生尤其材料类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
2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与自己的努力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也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开设系列创造性的学习课程, 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这样不至于造成学生“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的情况。
对于高校来讲, 如何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呢?除了开展创造性的学习课程, 学校为学生创设一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平台也至关重要, 例如校学生工作办公室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学术讲座、专场报告会或科技竞赛以及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竞赛等等, 但首要一点, 学校必须重视这些活动, 并建立严格的奖励考核制度, 如能将其纳入到创新实践学分中, 效果会更好。只有学校重视了, 学生才会重视,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同学们参加科技学术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 广泛开展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等模式教育, 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科技发展迅速, 每个企业都大量需要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 材料专业大学生们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然而,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 这样导致这些学生即使求职成功, 企业还得花很多的人力和财力来给他们提供培训等, 这样他们就很被动。在同等条件下, 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有就业机会[2]。
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这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 而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机会, 同时把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记录到创造性学分里,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早地了解社会急需哪方面的技术和人才, 又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教师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与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 但也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墨守成规, 对学生创造性设想不认可, 甚至打击并训斥学生, 这就泯灭了许多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3]。在大学里, 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们不仅可在课堂讲授中把当代科技的最新进展引入课堂, 而且还可以为一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参与他们的课题研究, 深入企业, 深入社会, 在学校就实现了与社会接轨,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又可学习到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 起到了“以学促用, 以用促学”的双重效果。
综上所述,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各大学中材料专业的首要任务。材料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学校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大高校材料类专业学生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 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的有效输出, 才能为材料类专业的大学生高效创新就业掀开崭新的一页。
摘要:当今材料专业类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如何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育教学体系设置、教育环境营造、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方面分析, 提出了针对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创新,就业,材料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任艮丰, 刘其城, 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 2010 (1) :2-3.[1]任艮丰, 刘其城, 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 2010 (1) :2-3.
[2]肖媛媛, 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学论坛, 2010 (3) :156-157.[2]肖媛媛, 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学论坛, 2010 (3) :156-157.
11.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一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它由一种物质材料塑造出得形象来直接反应出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这种艺术展现形式,人们又将其称为“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主要包括:设计、绘画、建筑、雕塑。下面由北京画室央美艺捷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绘画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专业技法、创作、中外美术史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雕塑、美术学。
就业前景:主要到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雕塑
主要课程:泥塑人物写生与创作、硬质材料基础与创作实践、中外美术史等。学制:5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
就业前景:主要到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及室内架上雕塑等专业领域从事专业创作设计、放大制作,并能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
美术学
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面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绘画、雕塑。
就业前景: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艺术设计学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美学、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艺术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考古学、艺术设计基础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美术学。
就业前景:主要到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艺术设计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图案、构成、专业技法、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理论等。学制:4年或5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学、美术学、建筑学。
就业前景:主要到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主要课程:舞台影视美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道具设计、化妆设计、绘画、绘景、计算机辅助设计、特技美术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美术学。
就业前景:主要到剧院团、电影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从事美术设计的工作。
动画
主要课程:影视剧作、影视声音、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绘画、艺术设计、导演。
12.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二
目前,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显现, 新经济环境和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 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出现供需错位及用人需求总体增加趋势减缓的格局。经管类专业令人羡慕的就业形势已受到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今后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扩招政策出台后,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纷纷扩大经管类学生的招生规模, 使得经管类成为增长最快的专业之一。尽管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仍较大, 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需求空间将逐步减小。同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且, 在报考专业时出现的“热门过热, 冷门过冷”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了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尤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教育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教学训练内容与方式紧密相关。因此,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通过开展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 着重培养大学生能力, 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更加接近, 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环境下的“互动”一般指“使某一教学主体与其他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全面地建立信息、情感、思想、人格等方面的交往关系, 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课堂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的吴康宁 提出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 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合中, 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中变为“非受教育者”, 并有可能在实际中充当“教育者”。赖俏贞则提出了师生情感互动。
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ternberg认为, 就知识而言, 包括三个层面, 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尤其开发其智力的核心——大脑思维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
当前, 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 尤其在一些经管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上, 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表现在: 第一,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 重宏观轻微观, 重传授轻参与;第二, 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相比, 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远远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第三, 案例库源不足。这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尤为突出, 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 缺乏对整个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 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可见, 与当前对案例以及案例教学的巨大热情相比, 案例教学模式及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许多领域和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更是如此。
3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使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 在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将和学科的发展一样, 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变化。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双主体师生交互式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对各种方案的分析讨论和辩白对比, 以此来深化每一个人的学科思维, 并且使学生在这样优化各人方案的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 这就自然地采用了那种在相互交往和讨论中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自主地事先分析案例, 从中发现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拟定方案, 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研讨对比, 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要强调以基础理论为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铺垫。互动式案例教学一般应放在专业课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因为此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增强了感性认识, 进而能够面对客观实际找出问题, 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还要关注经管类案例制作的国产化和系统化。目前国内经管类教学使用的案例还不完善, 不少案例数据陈旧, 缺乏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 以当前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工作是经管类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式的无纸化和多样化方面, 目前国内案例教学过程仍然是以课堂讨论为主的纸张教学。但无纸张教学就逐渐成了国际上案例教学的主流, 即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状况, 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及其对公司的影响。此外, 多媒体互动教学、基于Internet 的网上教学等也是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4 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方向
在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加大互动式经管类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力度, 强化数量分析计算, 致力于将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案例贯穿于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始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的双主体互动模式, 适时推出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经管类案例;三是在教材建设上, 在有目的选择国内外经管类案例的同时, 致力于编写一套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案例集。
有必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实践和就业需求的背景, 针对部分地区和企业展开典型调查, 分析经管类案例的特征要素及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 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进而通过课堂实施, 有效地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 并通过建立相应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构建完善的基于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体系, 以发展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在教学中,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 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 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使学生有展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互动式研讨和互动式探究性学习, 能够将知识内化, 并能将各学科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一教学方式展示了“结构性”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 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 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依据认知结构发展原理和学生信息加工理论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 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 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 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这样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 就可以把这些真才实学应用其中。这样就可以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 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相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基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案的成功实施, 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 分析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确定反映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结合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管类案例集。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确定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一般方式, 同时结合专家访谈回馈意见, 对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案进行修正, 建立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体系, 促进有工科背景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汉族.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2) :54-59.
[2]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 2003 (4) :43-47.
[3]赖俏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1) :177-178.
[4]金千, 逄咏梅.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8) :56-58.
13.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篇十三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就业;要素供给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较多,因课程设置导致就业要素供给不足是关键因素。本团队以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以影响学生就业为关键问题,实证分析得出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所需要素供给显著不足,推导出该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主要在于高校及被教育者自身的结论。为了掌握全国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实地索取、样本学校的个人邮寄、网上搜寻等方式,选取了30所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专业课程表;二是问卷调研,了解课程表以外的专业情况。以这些信息为依据,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及运行对学生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要素供给呈现弱支撑状态。
一、就业需求导向下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对要素供给的问题分析
1.意识供给偏向经济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本课题组以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两种意识入手分析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意识的传导效应。经济意识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意识,注重的是工具理性。社会意识是指注重社会关系意识或责任意识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意识。两种意识差别主要体现在遵循条件的环境差异。不必讳言,现在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中西方意识即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较量的阵地。舶来学科引入是经济意识在高校扩展的主要渠道。虽然舶来学科也是人类的成果,让学生了解也是必要的,但是高校对舶来学科的过度重视不仅导致学科开设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更带来两种意识的对撞以致社会意识的挤出。
我们将样本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按传导意识类型划分,剔除数学、语文、外语、体育、计算机、文学、艺术、统计学、会计学、史学类及程序性学科,如税务管理与稽查、税务管理、税务代理实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及审计、政府采购及其模拟实验、实习等对学生意识影响不大的学科,将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部分)、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西方财政学等课程划归偏向经济意识传导的学科。将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财政学、经济伦理学、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税法等定位偏向社会意识传导的学科。
依据该分类和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所体现不同意识学科的课时量,计算出课时结构比例。结果显示:样本院校中,体现经济意识课时占比在67%~85%之间,平均为77.8%,其中有8个院校的比重超过80%,占比最小的为67%。相对而言,体现社会意识课时的比重在15%~33%之间,平均仅为22.2%,占比最小的是15%,最大的是33%。
可以看出,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经济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课程结构严重失衡,偏重经济意识的学科课时占较大比重,而体现社会意识的学科课时比重偏低,社会意识供给明显不足。过多的经济意识带来的外显行为,必然是忽视关系,注重个人利益,注重“索取”。
2.方法供给不到位
方法,是授人以渔之法,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之法。方法重于知识。方法类课程设置及伴随知识点而衍生的方法要素供给的培育应该成为课程设置和内容传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分析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专门对学生进行方法传输的课程很少,包含“经济学方法论”、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指导在内,30所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总课时仅为40学时,占总课时的3%。诸多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方法类课程,那么供给方法要素就只能依存教师在授课中结合知识点进行传输。如果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有效注重方法要素的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应得的“渔”也只能在教育目的的“名义意义”上得到体现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可以传授方法。譬如在讲述“评价政府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绩效”内容时,不仅能让学生从知识点角度掌握,也能让学生从方法论角度掌握评测政府教育支出绩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稍加调整,即能将这一方法扩展为评价科教文卫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基本建设支出等其他支出绩效的方法,也能扩展为市场主体各项支出绩效的方法。如此,不仅扩展了课程本身的内涵,提升了课堂效果,而且传授给学生解决更多问题的方法。
现实是大多数院校的教师仅仅注重流水式课程内容的传输,淡化方法要素供给,极大地缩小了课堂内容的应有效应。无方法,就无思维,无自立,无创新。无论是面向政府需求、市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是不适应的。
3.知识供给缺位
分析30个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要素供给程度,总结出无论是知识内容供给,还是知识结构供给,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知识内容供给方面,体现出诸多不足:(1)知识点西方化。以财政学教材为例,23.3%院校直接用西方学者编著的原版教材(越是与国际接轨的院校体现得越明显)或翻译后的著作。46.7%院校使用的虽然是本国学者编著的专业类教材,但内容中大量引用舶来的内容。70%高校财政学课程的知识点西方化。还有些高校的教师,即便是财政学类专业课,因有留学背景或对西方理论研究的偏好,直接将西方理论大量纳入课堂。我们不反对将研究成果与专业内容的有效融合,但过多的西化会失去财政学类专业设置的本土特征,难以获得国内区域或社会认同。(2)专业知识理论化。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要体现立足就业倾向的应用型特征。诸多地方高校因教材错配、教材质量差、实践教学不足、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等,专业知识理论色彩浓重,应用实效差。仍以财政学课程为例,30所样本院校教材选用,7所选用西方原版英文教材或翻译教材,14所选用重点高校编写的侧重研究型教材,9所选用自编教材。理论型和研究型教材与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定位不符,与地方院校的学生发展方向不符,教材错配使然。自编教材缺少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要素供给的考量,教材内容的宽度和深度都存在诸多欠缺。专业办学与实践脱节严重。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课所占课时平均仅为13%,体现不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征。另外,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也是专业课知识与实践融合空间较大的原因。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结合经济社会所需的大视野萃选出课程的必备知识点,只能就书本论书本。如果教师都缺少实践经验,又怎能传授实践技能。(3)专业课程体现不出区域服务功能。高校紧紧围绕“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目标办学,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但专业课内容的西化和理论化注定会使高校失去本土化或区域化功能,不仅体现不出学生针对本土或本区域就业所需的知识传导,更糟糕的是西化的课程内容注重的是经济意识,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知识结构供给亟待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供给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决定性要素。从不同角度对样本院校财政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得出,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经济意识导向课程与社会意识导向课程,以及培养不同能力的课程设置都普遍存在比例失衡的现象。
我们承认按不同标准对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进行分类,达不到十分准确的程度,但这种不同标准下的课程结构分类及结构比例大体上也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主流,不影响对其问题的基本判断。经济意识与社会意识的78:22的课程结构,意味着将学生“塑造”成绝对的“经济人”或挣钱的工具而非“社会人”或“道德人”也就成为必然了。87:13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很难支撑大学的应用型转型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目标实现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基本技能的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课时只占19%,明显偏低。另外,样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非经济类选修课比重普遍较少,平均仅为4%。不仅忽视学生个人爱好,而且抑制学生个性发展。
4.能力供给不足
根据30个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倾向和效应大小,对学科进行分类,然后分析课时结构。结果为:样本院校中,基本技能的课时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专业技能课时占比普遍较高,一般比重在50%~66%之间。专业技能课时占比较高主要用于理论能力培养上;实践能力占比在8.2%~20%之间,最低占比为8.2%;创新能力课时占比普遍较低,一般低于6%,最低的仅为13%。
可以看出,目前的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专业性过强、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差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财政学类专业学科设置弱支撑就业的归因分析
1.注重财政学学科程度不够
对财政学学科注重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属性定位不准,学科设置层次低。二是对财政内在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三是缺失辩证法思维。国内对财政学学科属性定位基于三种判断:(1)基于亚当·斯密等的文本理论,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的分支;(2)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交叉学科,主导学科属性决定财政学科属性;(3)认为官房学早于经济学,是经济学前身。目前,前两种认识的主导性基调,加之财政学界的官房学早于经济学认识的非主流性,导致财政学类专业退化为经济学的次级学科,学科的自主性面临认识性危机。
摆正财政学学科地位是关键。从财政学类专业社会功能考察,财政被认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精髓在于通过供给政治规则及其为之服务的其他机制,实现自我治理和保证社会秩序。秩序高于一切。客观要求财政功能应服务社会的所用领域,应从亚当·斯密的传统政府与市场两维世界扩展到加之社会领域的三维空间,对应的财政学理论也应涵盖政府理论、市场理论与社会理论,甚至是全球的治理理论和共同合作理论。客观上要求财政学科应超越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范式,增加国家治理范式。但一些学者仍然依据指导不了西方实践的“文本理论”定位现今中国的财政功能,导致学科主导性定位危机;从辩证法之维考察,水无常态,物无常形,任何事物属性及功能定位都应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等要素确定。亚当·斯密等的财政理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包括财政理论在内的经济理论即便在西方经济运行中都暴露出诸多的局限性,暴露出诸多世界范围的负效应。而中国的学者还将这些理论奉为圭臬,定位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的财政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及其财政理论,犯的就是过度崇拜西方理论和静止看问题的错误。
2.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动态联动机制弱
财政学类专业设置目标名义化。该专业设置目标名义化主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建设与区域实践松散化两大方面。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考察,外来文化冲击和理性思考缺失对目标同质化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以弘扬“经济人”意识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西方经济理论在内的西方文化迅速占领国内高校各个领域。包括财政学类专业在内的诸多社科专业都大量开设了西方舶来学科,课程同质化问题严重。从另一个角度看,外来文化渗入以前,国人对专业设置及未来发展缺少理性思考,所以才产生很多地方性院校,课程设置盲目跟从,脱离中国实际和院校实际,造成课程结构的同化。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抽空了财政学专业特色,混乱了意识培养,使集体主义意识传承改变了递进式的线性成长轨迹,呈现突然和断裂性运行特征。学校重点培植了追求个人效应最大化的能力,而社会认可的意识要素和能力要素供给不足。另外,社会的快速发展告别了人才短缺的时代,政府、市场和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无论是内涵还是标准,都在不断提高。面对需求的新内涵和高标准,很多院校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低于社会标准;基于专业建设与区域实践的松散化考察,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专业学科设置应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依据区域特色,结合区域市场需求,设计出独具本土特色的财政学课程体系。但纵观30个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与区域实践的弱关联特征。一些数据可为佐证:只有3%的高校聘请本地财税专家或企业家走进课堂,且主要是偶尔的讲座形式。91.3%的高校与本地财税系统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即便有实习基地的设置,其功能只体现在合作协议上。94%的高校的财政学类专业缺少与区域服务,如培训、咨询、服务承接等的对接。97.5%的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建设和运行没有建立起与本地财税系统和市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建设与区域实践松散化,专业目标名义化不可避免。
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的动态联动机制,并不是否定财政学类专业特色。财政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多元化趋势突出了高校注重就业所需要素培养的重要性,但这不排斥财政学类专业特色的建设,因为依据该专业建设一样能供给市场与社会各主体所需的社会意识、一般方法和能力。财政专业设置弱支撑就业的关键是没有立足本专业而供给社会所需的一般的社会意识、方法和能力的要素。我们认为,财政学类专业建设要依托市场需求,但不能完全依托市场需求,完全按市场需求注定会产生所有专业的起伏跌宕,失去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因为按照市场供求理论,经济有周期,经济所需要素有周期,若按需求程度设置专业,注定有兴衰,这是经济规律使然。而依据财政学类专业特色供给社会所需的一般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是市场及社会永恒的需求。兴就设置,衰就退出,不仅严重影响资源效率,也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
3.财政学类专业教师水准提升空间大
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都是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线专业教师资历低。30所样本院校中,财政学类专业的教授比例仅占6.8%。多数是年轻教师,且大都不是本专业毕业的。很多资深教师致力于项目研究,无心也不愿参与一线的教学与实践。二是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不对口且实践经验欠缺,有许多是刚参加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不足,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满足财税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三是专业教师缺乏立足本专业充分供给就业要素的思维。
4.财政学类专业建设践行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存在差距
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倾向是决定高校就业率的关键。目前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中,虽然没有同就业建立直接的联系,但该评估体系的内涵中,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就业的导向,或给以就业为主的各项改革留存了充足的空间。评估指标体系中,办学思想和思想道德修养两类二级指标侧重的是意识培养,至于培养何种意识,财政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和财政资金的人民性内在要求培养社会属性意识,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和质量控制三个二级指标内含着知识、方法和能力要素供给倾向,还包括质量监管机制的设计。另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两个观测点为随时动态向就业要素的供给转型提供机遇。所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存在着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要素的注重,只是我们落实得不够。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亟待改进。原因在于:(1)意识培养模糊。这与高校意识培养导向、社会对西方意识的推崇及课程设置比例的失当有直接关系;(2)方法要素供给不足。方法重于知识,占总学分仅为3%的方法教学不利于“渔”的获取。教师基于知识点传授方法要素的能力不足(3)学科应掌握的知识点不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集体备课和传帮带机制的缺失是关键;(4)专业应培养的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不足。专业学生实际水平远低于本科生应该对应的水平。基于专业能力而衍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不足。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专业课程设置实现强支撑就业的措施
1.升级财政学科定位
时代需要扩展财政功能,强化其重要性,提高财政学学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财政学学科由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属性定位下,进一步强化系统研究。重新定位财政学类专业办学目标,规划财政学类专业学科设置,创新出体现学科特点的就业要素供给手段,打造出体现强就业需求的包括社会属性意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质量监管机制于一体的财政学类专业体系。
2.加强与市场的衔接,强化专业学科就业要素的供给能力
强化社会意识的供给。结合社会意识的边缘化趋势,增设引导学生社会意识的课程,如“资本论”“道德情操论”“经济伦理学”“福利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加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等教育。注重在授课中融入专业课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社会意识传导。通过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化学生,培育出具有正能量的意识;方法要素供给方面,增设注重方法类课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实践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提升学生恰当选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概念技能;知识要素供给方面,针对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多元化趋势,课程设置需要作出调整:一是合理安排通识课程内容。增设满足个性发展的文学、艺术、哲学等跨学科的课程教学。二是增加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塑造学生个性品格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如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及专业案例分析内容等。三是结合区域环境,充实课程内容。结合财政专业服务地方特点,增设本土化服务课程或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财税改革实践纳入授课内容中,进行分析讨论。四是整合学科内容。梳理与整合专业课程内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人为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能力要素供给方面,增加案例式教学课时比例,结合财政学真实案例,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财政实验课时,提高财政税务模拟操作实验室利用率,为学生提供仿真专业实践环境,提升实践实验课程效果。加强学校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方式、多途径的实训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积极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意识倾向作为评价教师师德的主要标准,作为教师能否登台和考核聘用的首要因素。彻底改变无意识倾向传导或倾向经济意识(资本意识)传导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社会意识倾向。让财政专业的意识形态培养高度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着力完善推进师资交流机制。通过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学术交流、与财税部门合作、培训等形式提高财政学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交流,锤炼财政学类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提升他们对专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效用。启动弹性引人机制,将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财税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同时要健全财政学类专业教师内部交流机制。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将高职称的教授、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大量配置到本科教学课堂中。通过传帮带机制带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空间较大的教师。通过“导师制”让所有学生与师德有保证且研、学较好的教师全天候结合,让良好的师资资源在课堂内外同样发挥效用。
教师要认真备课。规划固定业务学习时间集体备课,集体实践,加强专业教师自身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等优良要素的存储。依据地方院校定位,本着“务求高深,但求实用”原则,萃选专业教学内容,服务应用型转型。立足基本专业知识点,选择何种方式,侧重何种要素供给,做到精细备课。
4.完善财政学类专业质量保障机制
设立校内外财政学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完善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并在征求多方意见,尤其是财政学教师建议基础上,进行修订;强化课程检查委员会或督导组监管质量。完善督导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控。完善评控标准,侧重对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要素供给效度的考评。教学评测中发现问题,实施问责制;健全财政学类专业评估机制。实现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分析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和运行问题,及时改进。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反馈评价。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工作适应性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此调整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及其要素传导导向中出现的偏差。
【商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艺术类及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07-17
电子商务专业学习课程及就业方向06-21
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08-31
商务管理专业介绍10-20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8-30
商务管理专业实习报告11-30
经济管理类专科专业07-09
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中心管理办公室职责06-09
商务管理专业应聘简历封面图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