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09-27

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18篇)

1.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一

关于东莞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东莞市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正在逐步明向专业化领域经营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得出东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以传统服务为主,物流功能简单;物流市场混乱,物流管理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深化认识,加强物流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秩序。

关键词:东莞 物流基地 物流市场

近几年来,东莞市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物流总量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物流行业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明确发展和服务定位,向专业化领域经营发展,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成为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系统的物流领跑者。

一、东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东莞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东莞火车站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点,拥有国家一类口岸虎门港,北有广州,南有深圳两个国际机场,皆有高速公路直达,这为物流交通提供了方便。

近来年东莞经济实力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巨大,以加工制造业为产业基础的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物流服务需求旺盛。有资料显示,每天从东莞出境的货柜车就有7000多辆。

总体来讲,东莞物流产业有相当稳定的基础:内部需求旺盛、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政策支持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莞物流业的发展。

二、东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莞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莞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却相对滞后,而且与物流相对成熟的广州、深圳等地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东莞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为主 企业规模偏小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其中多以本地民营物流企业为主,且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据统计,目前东莞市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家左右而已。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物流企业设立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东莞本地的物流企业思想仍旧停留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决心,不注重扩大投资,保守而驻足不前。当地民营物流企业的平均职工数、平均职工工资等远远落后后广州、深圳等地的物流企业。

2、以传统服务为主,物流功能简单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服务品种正在大量增加,但服务内容却依旧是传统服务业的水平,主要以运输、仓储、搬运等服务档次和水平较低的服务业为主,没有发展新的物流增值服务。这种现象导致东莞物流业只能接零散生意,无法提供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另外,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同时,很多企业自行提供运输等服务,也从另一方面阻碍了东莞服务业整体规模的形成,导致发展缓慢。

3、物流市场混乱 物流管理水平低

目前,东莞物流管理市场存在三类物流企业:国外大型物流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以及贷代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数量众多,加上贷代企业,数量多,管理难度大,又没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管理政策,导致各类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严重,人员流动频繁,物流市场混乱无序。从物流企业自身来说,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公司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等,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无法提供正规、规范而有效的物流服务,以致运作效率低,速度不高,成本上升,从而造成物流管理成本的加大和物流环节上的浪费。

三、东莞市物流业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东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对策:

1、深化认识 加强物流基地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知识,增强工商企业采购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意识。政府部门要适时适当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服务,应用新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要大力加强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基地对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带动物流企业充分发挥东莞虎门满仓、常平大京九物流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园区的.优势,加大开发建设,加速东莞经济发展。

2、政策扶持 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

目前,东莞市已经出台了针对物流市场的《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十五”规划》,成为指导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性文件,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还要遵从市场规律,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不能过分干预。针对东莞市巨大的物流需求,可以鼓励工商企业将“自营物流”分离出来,转而投向第三方市场,依靠专业的物流企业承担物流运输,提供完善的物流及配套服务。

3、加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秩序

由于物流业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物流业涉及的部门却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于物流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再加上物流企业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物流市场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当经营行为包括恶意压价、逃税漏税、严重超载等,这些企业牺牲公共利益,破坏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东莞物流业的整体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做好物流企业的监督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制定相应的惩罚,积极引导东莞物流企业守法诚信经营,重视企业自身的信用,在行业内构建诚信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企业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东莞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物流资源,具备物流发展所需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完善的物流配套设施以及发达的经济基础,相信只要克服当前东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只要抓住机遇、努力进取,主动更新物流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就能为打进推进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

关键词:公路运输业,发展物流,问题,建议

1 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货自运部分过于庞大, 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据统计, 目前我国自货自运车辆占社会运输车辆总数的70%以上, 运输效率相对较低。以运价为例, 自货自运车辆的运价在0.72元吨公里左右, 而社会运输车辆的运价在0.40元/吨公里左右, 高出近一倍。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 致使各单位形成部门自给自足的格局, 同时也使货运市场呈现货源封闭状态, 这是导致我国目前社会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方物流”不够强大, 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公共物流服务系统尚未形成。我国专业运输部门的车辆不足社会总车辆数的5%, 个体专业运输业户拥有的车辆虽可占到25%左右, 但个体运力一般只拥有一、两辆车辆, 企业规模普遍大小。且从总体上看, 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 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分立经营、管理、运作状态, 形不成系统的物流服务, 能涉及全国范围的大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尚不成熟。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性割据, 仍是阻碍“物畅其流”的原因之一。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社会公共物流供应系统未形成, 也是致使许多国内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的竞争对手是有实力有经验的外国企业。由于我们自己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很难为物流服务需求旺盛的企业, 特别是为那些在我国的跨国公司提供高层次的物流服务, 因此, 近年来不少外国资本看好我国的物流服务业, 一些外商通过兴办中外合资运输企业, 积极在我国发展物流服务业。随着近年来外资进人我国的零售商业而陆续建立起来的一些合资或外资的大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商店的开业, 为这些大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和连锁商店提供配送业务已成为合资运输公司瞄准的方向, 为汽车、洗衣机、家用电器、日用品、服装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鲜活、冷冻、冷藏食品的运输和配送以及图书的发行等。据笔者了解, 都是外商在我国看好的发展专业物流服务的领域。

以上仅是对国内物流市场发展的几个侧面的分析, 实际上, 我国公路运输业要加快物流服务的发展, 不仅是因为面对现实国内市场的需求, 同时面对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和我国加人WTO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公路运输业发展物流刻不容缓。面对进人WTO, 我国的公路运输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1988年以来, 我国公路运输市场实行的是适度对外开放的政策, 即允许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开办合资、合作型汽车客货运输企业及汽车维修企业, 但一般不允许开办外资独资的运输企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政策。但是, 如果进人WTO, 这种保护政策势必会减少, 以至逐步取消, 公路运输业。配送业的开放程度会大大加快, 会有更多的国际上著名的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到我国来经营, 对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形成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的运输企业不能迅速地掌握物流技术与管理, 提高自己的物流服务水平, 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公路运输市场、物流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 将会更多地被有实力、有经验的外国企业占领。

2 公路运输业发展物流服务的几点建议

面对公路运输业在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差距, 为加速公路运输业向物流的发展和融合, 有以下建议:

2.1 运输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 同服务对象结成战略伙伴协作关系。

对运输企业来说, 发展物流首先是一个服务的问题。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 物流的实质是服务, 只要是客户嫌麻烦的都可以是物流服务企业服务的范围。运输企业在向现代化物流的融合和转化中, 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 将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现代物流运作强调物流服务企业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 并同它们建立起战略伙伴协作关系, 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因此, 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运输企业要同制造业和销售业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 使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与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一起, 构成完整的供应链。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 制造商、销售商要转向使用“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企业, 向它们提供生产计划和作业数据以代替自己从事物流。另一方面, 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使用户切实从使用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中获得比它们自己经营物流更多、更好、更方便的效果。归根到底, 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方面使用户减少了物流经营成本, 提高了服务质量, 有了稳定的物流支持保障系统, 另一方面使“第三方”———运输企业有了可靠货源保证, 降低了经营风险。这样的模式“简化了管理与经营的难度, 也降低了成本与风险, 最重要的是双方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关系, 使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更加巩固”。这种模式的出现和巩固, 是人们逐渐注重合作性的优势。合作能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共生促进双赢。

2.2 促使物流服务向专业化、集中化方向发展, 促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形成和完善。

第三方物流服务业——TPL, 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在发达国家主要是由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物流部门发展起来的。根据有关资料, 在美国使用TPL服务的比例为近60%, 在欧洲使用TPL服务的比例为76%, 尤其在英国, TPL市场比较成熟。在物流服务向专业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中, 由第三方物流服务专业公司把有相似需求的客户的服务聚合起来, 形成规模经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对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取得规模效益, 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由专业物流服务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务往往是或者以产品定向的物流服务, 或者以客户定向的物流服务。以产品定向的物流服务, 就是把不同客户的同类产品聚合起来, 提供物流服务;以客户定向的物流服务, 就是为单一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量体裁衣式的物流服务。

当然, 物流服务企业要作到专业化、集中化,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的出现, 可以说是寻求这种规模效益的结果;标准化和自动化, 物流设备、信息。操作要尽可能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 使得整个物流运作没有障碍;物流服务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增加供应链的透明度。

2.3 适当引进外资, 建立中外合资物流服务企业, 是公路运输企业尽快掌握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有效途径。

在现阶段适当引进外资, 发展物流资企业, 是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 目前最现实的困难是资金紧缺, 通过引进外资, 建立中外合资企业, 是目前解决资金缺乏、进行车辆更新, 引进新的技术, 建立必要的物流设施, 发展物流服务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 合资经营, 一方面是解决发展所需资金, 另一方面, 是为了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代物流的经营思想、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 自工业革命后, 积百年经营管理的经验形成的一些操作程序、运作方法, 是书本上没有的, 也是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时容易疏漏的, 而这些往往是西方企业成功经营的诀窍, 是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运用。合资经营, 是获得这些管理方法的捷径。

第三, 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 合资, 对我方来说, 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出让部分市场。我们是通过出让这部分市场去换取我们不懂的技术、管理, 引进我们需要的发展资金的--这在现阶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 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发展合资企业, 并认真地去学、认真地去做, 使它真正成为我们较快掌握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途径。

3.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三

摘 要 最近一些年,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已经步入理性发展的阶段,房地产开发也渐渐进入规范化的状态,在此后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阶段,若欲极好地获取房地产利润,就必须对开发成本进行严格地控制,注重成本支出的各个细小环节,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核心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该文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核算问题给予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浅略的解决措施,以期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所益处。

关键词 成本核算 控制 分配 归集

一、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成本构成

1.土地、前期工程与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的费用

此三项的费用在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为其核心部分,它们也是前期的投入成本费,大概为总成本费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最为重要的成本费是土地的费用,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评估,是否可行以及是否能赢取所预测的利润,经济指标中最重要的当属土地费。土地费主要含有土地的动迁与土地的出让,批租与拍卖,置换与契税等方面的开销。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前期的工程需支出的各类费用包括规划设计与测绘,三通一平与地质勘探等方面。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主要为建筑施工与设备安装方面的支出,含有施工阶段的材料及人工费,以及各类措施的开销等。房地产开发商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候,须对土地的费用进行计算,可以了解所开发的土地其每平米所占有的土地成本是多少,经过对土地面积与容积率的换算后,再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的工作。

2.配套设施与其他方面的费用

配套费用,主要含有公共配套设施与其他各类基础性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费用。公共配套设施的费用主要含有项目配套设施所产生的相关开销,譬如教育设施、商业设施等方面的配套性设施,还有变电站与地下停车场之类的费用。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费用主要含有水电气与照明,以及路面、社区的绿化的开支。其他类的费用主要含有在项目的开发阶段中,行政事业类的费用与相应的税务、押金等费用。在开发阶段中,某些项目的费用即便是属押金的性质,却因各种因素,令房地产开发商难以收回全部的成本,譬如绿化与档案的保证金等。这项收费的标准不相同,分门别类,又由于部分的收费项的执行者是事业单位与壟断性企业,致使收费项的标准较高。房地产开发的配套性开支与其他类的费用亦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很大影响,这令房地产开发商焦头烂额,想尽方法以对这部分的开销给予尽可能的减少。配套性开销与其他类的费用在项目的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大约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若是对这部分的费用有所减少,将对经济效益的增加及开发成本的降低都是有莫大的帮助的。

3.筹资及管理成本

不是特殊的情况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基本都有高投资、长周期、大风险等特点,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都得依赖贷款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向银行贷款,则会有利息的产生,这笔支出是筹资成本的部分,要求开发商须对这部分的成本进行仔细地计算。管理方面的支出指的是,作为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税金、土地使用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坏帐损失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归集对象难确定

同其他的企业一样,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核算之时,首先要做的是对成本归集的对象给予确定,这样之后,会计核算方得以开展。面对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归集对象不难确定,不过若是社区开发或对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类的开发项目,在成本归集对象的问题上,就有点难以确定。因为大规模开发性的核算对象极复杂,那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核算对象进行划分就会存在不根据章法进行随意地确定对象的现象,或是两极化的划分现象。划分较粗的话,会使所开发的项目其实际的成本难有正确的反映,这对控制成本和分析成本都不利;而划分较细的话,又得对许多方面的共同开销给予合理地分配,如此就使会计核算工作量增大。

2.成本分配及归集太随意

房地产行业的独立核算会计准则在间接成本的归集方面不存在明确界限,致使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的分配与归集有很强的随意性。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成本费用的归集有所忽略,他们知识对总成本的核算给予重视,此类现象势必对成本分析是否可靠和完整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因为成本分配方式很多,而很多的项目开发企业因各类企图随意地转换分摊方式,使其对自身有利,而将成本分配的原则当成一纸空文,令会计核算信息不符合实际。

3.账簿的不合理设置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不合理的会计账簿设置,具体是成本的明细账设置太详细,预收账款的设置又太简单,一些房地产项目因其建设的周期较长,资金的投入又比较多,有时候还会出现综合几个年头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因为工程项目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账簿里,会计核算工作压力亦有不小的增大。

4.工程决算受重视,项目决算被忽略

当前阶段,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对工程决算很重视,却对项目决算有所忽略,具体的因素是工程决算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常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展开,项目的决算却由于各类因素造成不可预知的固定时间。

三、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成本核算对象

房地产企业开发工程须以独立的单项开发工程或独立编制的设计预算进行成本核算,充分考虑开发工程用途与地点,装修与结构,层高及施工队伍等各方面,对费用合理分配归集,确定费用的承担者,若群体性项目同地点,相同的施工队伍,大致相同的结构类型,相近的开竣工时间,则可合并成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而工期长、规模大的,则可据项目区域与经济责任制原则相结合,来划分成本核算的对象,令成本匹配收入。

2.归集与分配成本费须准确

针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大多的成本费因成本核算对象多,则不能直接归集于成本核算对象之中。对此,须采以合理方式给予分配,杜绝随意分摊现象,而以科学方式间接地将成本费进行归集工作。基础性设施的费用依据历史产生的因素给予合理的分配,此乃因果关系的法则。公共配套性设施的费用须依据预算的面积或可据受益比例进行成本的分摊,而依建筑面积的比例对有关现场的组织管理所产生的费用给予分摊,据实际占地面积的比例对土地拆迁的补偿费与征用土地,乃至于产生的其他各类成本费等进行分摊。这个阶段里,须公平合理,须考虑到成本核算对象对分配成本的承受力如何,另外即使存在某类费用的产生与特定项成本不存在直接关系,亦须给予合理的分配。

3.账簿须合理设置

合理划分成本项目,可使工程的成本结构得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来,有利于控制成本与分析会计成本,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为一级科目,企业可依据自身管理需求及经营的特征,于本科目之下对成本项目进行确定,开列太多的成本项目则不太合适,对于产生的单笔开销与发生次数少的成本费,尽可能地合并起来,对于后续产生的各项费用且具较大金额的则须设独立科目给予核算。

4.项目竣工决算须重视

很多房地产企业对工程决算很重视,却对项目的决算有所忽略,对这种现象,可以预提费用的手段,将未完工的工程预算计进成本,可使项目预算按计划进行,实际的支出等项目竣工之后再给予调整。项目竣工的成本决算,须遵守权责发生制,依所归集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结转完工实际的总成本,并对明细进行仔细核算。

四、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较为复杂,其工作量自然也是较大的,这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职业判断力与较高业务水平。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成本核算对象、准确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须明晰,账簿须合理设置,项目竣工决算须被重视,降低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的各类费用,持续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强.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及建议.中国外资.2013(09).

4.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大。

珠江三角洲县(市),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东西两翼和山区县(市),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市)未能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以致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全省71个县(市)的13.56%和13.63%,GDP占了30.94%,财政收入更占35.88%;人均GDP达15062元。东西两翼各12个县(市)和山区49个县(市),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市)的8.66%、25.97%和67.57%,人口分别占25.40%、25.80%和56.17%,GDP占24.85%、20.51%和52.02%,财政收入分别占21.14%、13.67%和51.48%;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是粤西的2.85倍。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9.79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鹤山市达650元,而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二)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拮据问题突出

财源拓展困难,财政入不敷出足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有47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66.2%。2001年全省71个县(市)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81.65亿元,仅占全省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4%,占市本级和县区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59%;财政支出为197.58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相当一部分县(市)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财力搞经济建设。

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使拮据的县域财政雪上加霜。尤其在乡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许多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员超出编制2至3倍。在部分缺乏就业岗位的欠发达地区,“吃财政饭”成为“有关系”人员的就业选择。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还导致乱收费问题突出,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

还有不少县(市)的历史债务(化解金融风险借款、公路建设欠债、教育欠债等)包袱沉重,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

省为解决市县的财政赤字问题,1996年建立了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2002年转移支付补助粤东、粤西和粤北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的金额为596120万元,其中涉及的县(市)有66个,占县(市)总数的92.96%;金额521574万元,占转移支付金额的87.49%。转移支付超过1亿元的县(市)有22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23个。

(三)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乏力

广东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依靠农业的增长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而发展工业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2001年全省县域工业产值只占全省的25.47%,且县域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部分地区,粤西和山区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产业。全省71个县(市)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二产业的有40个,占56.34%。许多县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主要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专业镇、特色经济等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工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配套能力低,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四)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前,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和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都是90%多,改革开放20多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农业人口比重却没有同步减少。2001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为28.24%,而县域农业人口却占80.05%。非农人口仅占19.95%,比1995年的18.97%增长不足1个百分点。县域的城市化进程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县域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省县域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87.35万人,以县域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有500万个劳动力就已足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制约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体制和现行的一些政策。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大量流向城市。虽然我们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没有消除。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出现资源配置加速流向大中城市的趋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资金涌向城市而县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以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536.41亿元,而其中71个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1.44亿元,只占全省的4.85%。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并了不少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无法满足。

二是条块管理体制造成责权不统一。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中,部门把权限上收、责任下放的现象相当普遍。县镇二级,尤其是镇一级,权利和责任不对称,在很多方面只有管理的责任而没有执法的权力。这种责权分离的条块管理体制,使县、镇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决策的自主权和财政的支配权,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积极作用,但“强”、“优”企业多在大中城市,而“弱”、“小”企业多在县域,“扶强扶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支持了城市而忽视了县域。事实上,县域众多弱小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更迫切需要扶持,而恰恰缺乏扶持政策和措施。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关闭的“五小”企业大多是县域的企业,对县域意味着财政、税收、就业的减少。

四是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政策加重了县(市)的财政负担。

政府部门安排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而这种资金配套政策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视同仁”。没有配套资金就不安排项目,就得不到项目建设的资金。一方面使欠发达地区县(市)由于缺乏配套资金而使项目和建设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县(市);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市)为了得到项目和建设资金不得不把财政资金用于配套,使拮据的县(市)财政捉襟见肘。

三、加快发展广东县域经济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三化”上寻求突破。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推进工业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培育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二)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

工业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1、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

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的整体形象,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继续建设和改善欠发达县域的道路、水利、供电、改水、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强投资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改善政策、服务、法制和人文环境,构筑“洼地效应”。

2、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

要改变县、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规模狭小的局面,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3、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移

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大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拾遗”、“补缺”经济,积累经验和资金。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引进为他们的产品提供配套的加工项目,“借船出海”,发展自己。

4、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眼前利益,要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土地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优势,要把县城和建制镇的土地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市场运作,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城镇建设,在县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给投资者相应的经营权,吸引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以县城扩容和268个中心镇为建设重点,增强其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特别是县城建设,包括二、三产业和聚集人口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全面开放县城及小城镇户口,让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在城镇找工作。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与户口脱钩。为接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县镇政府在城区应建设一批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及其他配套设施。

(四)调整财政政策,增强县域财政自给能力

加大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改变税收分成办法,增加县域税收留成比例,并保障税收的增长使地方的可支配财政获得同步的增长。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县、镇拓展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清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政策,尽量减少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减轻县域的财政负担。

在努力化解县(市)财政历史欠债的同时,加强对乡村负债的清理消化工作,为税费改革清除障碍。

(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以责权统一、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探索省、市、县以及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规范条块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审批制度,总的目标足简政放权。省、市和县分别向县和镇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镇的行政管理职能,赋予县、镇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重点在户藉、就业、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管理方面消除或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节城乡的资源配置,促进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人才,而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所以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较其它地区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它不仅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挖掘县域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的国有企业、大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域经济的重点则在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给民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同等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八)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适当调整市县行政区域,加大乡镇撤并的力度,优化资源组合,增强弱势县、镇的发展能力。

大力支持县域的基本设施建设,加大对县域道路、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5.干部职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篇五

干部职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少数干部存在的问题:精神不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贪图享乐。官僚主义严重,讲排场、比阔气。思想不进去,得过且过,热衷于灯红酒绿。不敢担当,不远负责,当“太平官”、“逍遥官”。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少数环节负责人存在的问题:办事推诿,“生、推、硬、冷”,“吃、拿、卡、要”、只顾当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办事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只讲人情,不讲党性。少数职工存在的问题: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工作时间办私事、上网炒股、斗地主、聊天、玩游戏,出勤不出力、服务意识差,对群众态度冷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没有上进心、进取心、爱搬弄是非,爱攀比,比所的不比奉献。

6.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篇六

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评估验收自查报告

根据《陇东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陇东学院发[2006]21号)和《关于开展我校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陇东学院教务处发)的有关要求。我院于2012年3月6日(星期二)下午召开了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数学建模》和《数学教学论》的评估验收自查工作安排会议。定于2012年3月9日(星期五)下午由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进行初步评估验收,在听取课程组的汇报、教研室的自查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照检查,找出问题;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下午由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根据《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审指标》和《陇东学院第三批重点课程建设网页评估验收评分表》进行打分评估验收,提出补充完善要求。下面是我院两次自查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

(一)存在问题

1.关于《数学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2003年升本以来,我院教学论课程一直由陈安宁、刘兆庆、董广前和缪希学四位老师承担,而且刘兆庆老师即将退休,因此急需补充青年骨干教师。

2.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教研室能定期进行教法和教改研究,但由于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多教学问题没有深入细致地讨论。

3.学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任课教员虽然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但论文的质量还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关于数学实验问题。目前数学实验学时较少,很多实验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

5.部分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不够充实,还须进一步补充完善。6.课程网页建设不符合《通知》要求,请课程组负责人与专业人员(李伟鹏老师)负责设计完善。

(二)整改意见

1.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每年补充2至4名博士学位以上的青年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

2.在今后几年内,调研兄弟院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学习并引进他们的好经验, 加大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力度。

3.定期开展学术科研讨论,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争取每年能有1至2个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4.关于数学实验问题。希望学校能更新实验室设备,增加数学实验课的开出率。

5.希望课程组成员于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前将所有资料归档整理后摆放在会议室(408)。3月13日(星期二)下午4:30分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检查验收相关资料。

6.要求课程网页的设计、调试、完善务备于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前完成,接受学院专家的评估验收。7.要求课程组人员周末加班,根据《通知》要求和自查自评报告查找出的问题不断完善、补充资料,力争冲击校级精品课程。

7.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七

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2007年, 全市产销汽车100万辆和98万辆, 同比增长27%和26%, 继续保持全国第4的地位。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07年,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完成产值258.2亿元, 同比增长36.6%。其中新产品产值57.5亿元, 同比增长31%。汽车零部件出口6.6亿元, 同比增长78.9%。汽车零部件大型企业5家, 中型企业45家, 全年工业总产值上亿汽车零部件企业62家。按产量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汽车零部件产品3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 资产规模严重不足, 资本实力偏弱。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在国内八个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地中都是最低的, 且与其他七个地区 (上海、京津、广东、吉林、湖北、浙江、江苏) 差距悬殊, 至2007年末分别为229.4亿元、125.1亿元、59.2亿元, 仅相当于浙江、上海地区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资本实力偏弱。从现实原因看, 行业规模差距必然导致资产规模差距。生产需求决定了资产投入的大小, 在八大产地中,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值最低, 2007年为258.2亿元, 仅相当于浙江的五分之一左右, 不到上海、江苏的三分之一。从历史原因看, 行业高度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限制了资产规模增长的空间和速度。2007年行业有74.9%的产品是销往本地整车企业的, 而重庆汽车整车行业总产值2007年只有587.9亿元, 在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地区中排名最后, 所以单独依靠本地整车企业的拉动, 行业已很难在规模上追赶这五个地区。事实上, 2007年重庆的本地配套率已高达53.7%, 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此外,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 它们融资渠道匮乏, 资金来源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投入, 不利于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

(二) 销售收入总量小, 市场辐射能力弱。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销售收入总量小, 2007年产品市场占有率仅为3.3%, 销售收入仅为253.7亿元, 在八大产地中都是最低的, 仅相当于浙江地区的五分之一左右。市场辐射能力弱, 主要表现为2007年产品外销率为22.5%, 出口产品交货值为6.6亿元, 远不及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从产品层面看,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配套半径小是导致行业销售收入总量小, 市场辐射能力弱的重要原因。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大多还停留在初级冲压以及金属件粗加工上, 产品缺乏技术含量, 难以满足当前整车配套市场的技术需求。此外, 产品批量供货质量不稳定也致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难以进入市外及全球采购体系。从行业层面看,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已形成了重型商用车、轻型商用车、微车和轿车4种相对分割的配套体系, 条块分割严重, 致使零部件布点多、规范多、规模小, 加之行业高度内向型的发展, 致使企业封闭于原有的配套体系, 不利于企业的横向扩张, 导致了行业规模小, 销售收入总量小。

(三) 研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创新能力薄弱。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研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2007年即便是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例也仅有3.07%和6.37%, 与先进水平相差甚远[2]。而创新能力薄弱, 主要表现为新产品产值不高, 2007年仅为57.5亿元, 大约相当于浙江的四分之一, 上海的二分之一。研发投入比例不高, 研发投入量小是导致研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发展观念落后, 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另一方面, 研发投入比例不高也与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低, 收益总体偏小有关。因为在收益较低的情况下, 资金周转相对困难, 很难再将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导致行业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是技术来源少, 一方面, 重庆招商引资的外资企业基本都是单纯的制造车间, 外方高度垄断了产品开发和销售两个关键环节, 合资企业的中方多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 重庆也缺乏能够真正提供汽车零部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技术中介机构。原因之二是人才来源少, 重庆地处西部, 从重庆流出的人才较多, 而流入的较少, 吸引人才相对困难。

三、行业发展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的问题, 二是内向型的问题, 三是来源少的问题。在当前状况下, 要促进行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首要问题就是要尽一切努力把行业的规模进一步做大, 既要做大行业的总体规模, 更要做大企业的个体规模。其次是要促进行业由内向型往外向型转变, 这既是做大规模的必要条件, 也是做强行业的重要基础。第三是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重视和依赖技术进步, 做强才是做大的最佳途径。第四是要营造一流的行业发展环境, 解决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产品的来源问题。综上所述,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主要策略就是:大力营造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支撑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 以做大规模为首要任务, 依靠技术进步, 通过内涵发展, 从内向型逐步转变为外向型, 从而实现行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 对于新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只要其主要产品符合本地鼓励发展范围, 就给予其三年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扶持政策。

该项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新的资本进入行业并用于高附加值、大配套半径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其作用之一是做大行业规模, 其作用之二是引导行业转型, 逐步推动行业朝外向型转变。新建企业的范围应该包括内资、合资、外资等各种投资类型的企业, 并一视同仁。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幅度应高于西部地区一般高新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享受扶持政策的范围不宜随意扩大。

(二) 允许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税前预提技术改造费和产品研发费。

该项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和积极研发新产品。其作用之一是做大行业规模, 其作用之二是引导企业转变观念, 加大科研投入, 积极研发新产品。在税前预提技术改造费和产品研发费应分别建立专帐, 并接受政府审计, 确保专款专用。严格限制其用途, 并规定在一定年限内使用完毕。对于企业未按期使用或使用后剩余的预提技术改造费和研发费, 应补征企业所得税。

(三) 制定并发布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品鼓励发展范围, 作为企业享受各项特惠政策的统一依据。

制定的这个鼓励发展范围应该明确、具体, 以便尽量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 应该避免低附加值、小配套半径的汽车零部件进入这个范围。

(四) 严格汽车零部件新产品标准, 加大鼓励力度。

在新产品标准上, 首先要符合重庆市鼓励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范围, 其次要填补产品空白或者在现有产品上取得明显的技术进步。在鼓励力度上, 应该比现有的一般新产品的鼓励力度更大。

(五) 建立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品数据库。

为了准确跟踪和掌握行业的发展状况, 同时为有关特惠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有必要建立这个产品数据库。数据库具体包含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外观图片、性能特点等详细的静态信息, 同时也包含按月统计的产品产销量、销售收入等动态信息。

(六) 设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金, 建立汽车人才培训平台。

该项建议的目的是要尽快解决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培养基金一是用于汽车人才培训平台的建设费用;二是用于专项补贴企业培训人才的费用。培训平台可以依托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交通大学以及有实力的职业学校等大专院校来建立。

(七) 多渠道筹措资金, 尽快解决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该项建议的目的是要尽快解决行业资金来源少的问题。建议一是成立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二是大力发展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额贷款公司。

(八) 积极推动重庆市汽车行业协会以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分会的成立, 加强行业自律。

建议政府借鉴上海、浙江等地区汽车行业协会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重庆市各汽车及零部件相关单位成立汽车行业协会以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分会, 加强行业的组织和管理。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并据此提出了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行业,政策建议,重庆

参考文献

[1]匡建.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战略[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2]景柱.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8.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八

蔡莲花:据我们金鹰卡通推出的一些周播剧场和周播的动画片的经验来讲,周播制还是可行的,而事实也证明能获得一定成功。现在周播制还没形成气候与多方面原因有关,相对于日本动画片这种“做一集,播一集”的模式,国内动画片则通常是完成全部内容制作后再播出。这样的模式也就注定了电视台会以观众能接受的速度尽快将片子播完,这其中收视率成了问题的核心,加上我们的动画片大多不能做到由某家电视台独播,所以播出进度落后可能也就直接意味着观众的流失。

动漫报:电视台推出少儿频道,为国内大量的少儿动画提供了播出平台,那么一些适合成人工作、生活、感情题材的动画片有没有市场呢?

蔡莲花:就国内现状来讲,动画大部分还是做给小孩子看的,而适合稍大年龄层段的动画作品之所以少之又少还是与成年人的习惯密切相关,在我国不像日本已经形成了全民动漫的氛围,相比于动画,他们还是看新闻类、综合类、娱乐类的电视节目较多,而看动画最多是陪孩子看看。而电视台是由收视率来决定编排的,所以还是不建议把动画片的年龄层段定位得偏高。

9.检查中发现的主要存在问题 篇九

检查中发现的主要存在问题

一、施工安全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1.防止高处坠落措施

脚手架方面,施工现场普遍存在方案针对性差,不能指导施工;未能按方案要求落实脚手架的拉结措施,施工层没有内封闭措施;基础扫地杆安装高度过高,小横杆不按规定要求安装;首层立网没有严密封闭造成出入口随意设置,且较多出入口位置没有设置防护挡板的现象,个别工地更有脚手架跟不上施工进度造成建筑物临边无防护现象;装饰阶段的脚手架与建筑物拉结普遍存在被工人过早拆除现象,脚手架的卸荷钢丝绳没有收紧或按方案配置紧固配件,架体无做内封闭,卸料平台拉结不足,部分工地无独立搭设,无限载标牌,个别工地脚手架施工层没有满铺脚手板。高处超过2米的操作平台脚手板未满铺,四周无防护栏杆。

高处作业方面,有部分工地无编制高处作业及操作平台施工方案,检查高处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及技术交底,发现大部分工地有代签名现象,有部分工地架子工安全教育签名与上岗证人员对不上号。超过2米高的作业平台,普遍没有按照方案要求搭设,大部分没有做好临边防护,部分工地脚手板没有满铺,稳定性差,无设置上落爬梯,有个别工地为图方便,用没有固定措施的滑轮作为平台脚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高处作业平台。

三宝四口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检查中发现个别工人有攀爬脚手架上落施工的现象。大部分工地,三宝四口及装饰操作平台方面,施工单位一般都能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但内容简单,没有具体大样做法,不能指导施工。现场临边、洞口的防护的材质与做法与方案要求不符,抗水平推力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楼梯临边防护多数采用竹杆,刚度不足且容易被工人拆除,不起实际防护作用,多为应付检查而临 时搭设。工具化脚手架与建筑物间距过大的位置没有做好坠落防护措施。电梯井口防护没有定型化、工具化,防护杆件强度不足。伸缩缝位置不注意盖板固定,预留洞口防护不严。架子工高空作业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临边防护不严且未设安全警示标志。

2.文明施工措施

大多数工地现场的文明施工方案无按顺建发〔2007〕56号文要求,编制出入口大门、连续围闭墙体、人行及车行通道、临边防护等设施的大样图;大多数工地在场地排水和场地主干道路混凝土硬化处理方面均未按要求落实相应措施,积尘严重,洗车场形同虚设(设施简陋不全、不使用、无有效的管理措施);个别工程围档高度低于2米,材质不符合要求,且不美观,甚至现场完全没有围档;多个工地生活区与施工场区没有明确隔离,个别工地在施工建筑物内设置工人宿舍;个别工地没有执行人员进出登记制度,大多数工人没有佩戴工作证;个别工人宿舍搭设材料不符合要求,检查到的宿舍基本上没有按要求设置防雷措施;个别存在工人宿舍的施工现场,在宿舍内存放石油气瓶及其他煮食工具;相当部分的工程存在宿舍或门卫室使用不符合文明施工要求的材质搭设,宿舍区卫生状况差的情况;大多数工地检测合格的安全网和现场使用的品牌不一样;大多数工地没有文明措施费列支计划或没有月报清单,更有小部分施工单位不重视文明施工工作,根本没有文明施工措施费列支情况资料,监理单位没有履行核查责任。

3.垂直运输设备:

仍有部分在建工地使用的垂直运输设备,没有及时办理使用登记手续或初次登记手续未完善,个别工地依然存在设备未检测合格先行使用的情况:部分吊笼有检测报告(合格),但无登机牌;某项目现场使用47台吊笼,有9台未能提供检测报告及登记牌;施工单位和维修单位没有认真落实起重机械日常的维修保养管理,维修保养记录普遍记录简单,收集不全,工地有多台井架时记录无一机一档,记录 欠缺真实性;部分项目施工起重机械的操作人员未能提供上岗证;个别工地部分井字架连锁装置欠缺维修保养或已处于与失灵状态;楼层卸料平台没有满铺、没有警告牌和联络标志;个别工地塔吊虽已办理安装告知手续,但时间前后矛盾,先安装再办理告知手续;个别工程在检查时不能提供安装人员资格证明;个别工程在检查时不能提供井架租赁、安装合同。

4.持证和“平安卡”上岗:

经过现场抽查的多家建筑公司,在建工地真正实行现场作业人员持证、持“平安卡”的比例很低;有的施工单位从公司里面拿了证书到工地,找工人对号入座派发证书来应付检查,然后又把证书和“平安卡”收回;有的甚至用证书、“平安卡”的复印件来应付检查,与工人对不上号。

5.个别工地深基坑工程没有按照专项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对高大支模、深基坑工程没有落实监控措施及记录。部分工地没有将高大模板施工程序、施工进度计划编入专项施工方案,高大模板楼面混凝土浇筑时没有项目经理带班检查记录。

6.应急救援演练不落实,大多数工程项目部,没有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组织演练,演练记录不详实。

7.消防方面:在建工程普遍存在没有编制专项消防施工方案,消防器材配置不合理及配备不足的问题,高层建筑的消防措施(包括消防栓、供水管道、水池、加压设备等)均不能满足相关规范及方案要求;消防检查记录普遍缺乏真实性,没有消防安全技术措施交底记录;有地下室的建筑,均没有设置照明设施,施工单位普遍不知道要制定应急疏散计划;较多工程存在消防演练记录简单或没有进行消防演练,个别工程项目没有制定防火检查制度;设有宿舍区的,宿舍区的消防管理较为松懈,消防设施不足,宿舍内电线拉接混乱;电气防火方面,普遍工地存在避雷针接地电阻无测试记录的情况;受检工程普遍存在无防火检查记录或记录马虎不真实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消 防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或记录不全的现象;大部分工地未在动火审批制度中明确动火审批等级及审批范围,存在动火审批手续不齐的现象;个别工地现场人员对动火审批认识不足,存在越权审批现象。

二、施工质量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1.设计变更情况:个别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结构方面、建筑专业方面的变更,但没有进行重新送审。

2.部分工程仍然存在未能及时进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或验收资料没有签名盖章的现象。大部分工程项目没有留置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存在同条件养护试块未放置施工部位养护的情况。

3.施工图纸审查情况:现场普遍没有经审图机构签名盖章的施工图,部分工地未能提供给排水、消防图纸审查意见书。

4.建筑节能方面:部分工地未做外墙节能分部分项验收,砌体填充材料未进行导热性能检测。部分工地节能内容(包括屋面和墙体抹灰)未能按图施工

5.按图施工情况:部分工程的抗震构造无按图纸要求设置抗震加密箍筋。个别工地不按规范落实构造柱的施工。钢筋工沉梁后对梁两侧保护层的控制不均匀,个别梁筋倾斜,未及时摆正。个别工程由于在浇筑楼面时没有及时将柱筋摆好,造成柱筋偏位,影响柱筋的质量。施工单位对钢筋安装检验批自检不够重视,普遍由资料员直接在办公室电脑编制,实测偏差与检查组现场实测的偏差相差太大。

6.砌体结构施工质量:部分工程梁底砌体斜砌挤紧前,下部砌体未按要求放置至少7日以上;且部分砌体抹灰前未按规定进行挂网。

7.质量技术资料:普遍存在现场未能提供工程合同、各单位资质文件和桩基础分部质保资料;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与实际施工方法不符;钢材合格证复印件未盖存放章;预应力管桩的检验报告过期等问题。个别工地商品混凝土交货检验记录明显不符合实际,如塌落度明显偏高,无法满足泵送施工。饰面砖粘结强度试验、外窗三性试验未及时进行检测;部分工地分项、分部验收不及时;部分工地施工图设 计文件审查批准书不全,无沉降、垂直度观测记录;部份工程已完成地基与基础结构分部,但桩基础分部资料仍未能提供,包括:打桩记录、试桩签证、桩管、桩尖合格证、桩基平面图;部份工程对施工过程中增加的图纸会审不够重视,设计签名、盖章还完善,部份工程对设计变更通知也不够重视,未有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签名盖章确认后就已经投入工程使用;部份外地施工单位项目的资料人员对工程的资料收集还比较乱,完在地基与基础分部、主体分部等仍未完全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统一用表》要求的目录及时组卷。

三、监理工作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1.监理企业未针对工程危险性较大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对危险性较大工程及工程重要环节不履行监理责任,工作记录不真实不齐全;

2.监理单位对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督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没有跟踪处理,对整改不力或者强行施工的情况没有及时制止,也没有把相关情况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3.工地普遍存在现场监理人员和总监理工程师经常不到现场,现场监理人员经常与报建人员不符,或虽设立安全监理机构,但现场配备监理人员不足;

4.部分监理企业没有对施工现场落实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没有对重要施工环节和安全事故易发工序落实巡查,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普遍仅停留在口头督促施工单位整改或仅在监理日记中有所反映,很少签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或仅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而不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5.少数监理企业没有认真审核安全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与现场明显不符;

6.对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的施工现场工人持证持“平安卡”上岗情况没有把关,基本没有责令施工单位整改并跟进落实; 7.部分监理企业虽然审核施工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但不能督促施工企业进行针对性演练;

8.绝大多数监理企业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费用的列支和落实情况没有实施监理;没有按规定责令施工单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9.监理月报、例会记录等基本不能反映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反映监理对现场安全生产旁站的实施情况。部分项目监理部未按照省表的要求整理监理资料,而相关表格的填写也不够齐全,缺乏实质性内容。

四、造价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1.主要材料价格波动情况较大,特别是钢筋、商品砼、砼管桩等上涨幅度大,已严重影响到工程造价和项目顺利推进。大部分业主同意按照我局出台的“关于主要建材价格异常上涨引起工程造价变动的指导意见”进行调价,但有个别业主如创展中心工程,以合同规定材料已包死为由,不同意补价。

2.工程变更后的价款确定情况较差,未能完全按合同条款第60条先定价后施工操作。各检查项目只有变更通知单,大多数施工单位不能及时进行变更价款计算,或者是价款确定送给业主后,双方没有做好变更价款确认程序,这将造成今后竣工结算争议。

3.只有个别的重大工程变更(超10万元)送市场站备案,大部分工程变更连价款确定基本程序都没做,这对给后面竣工结算工作带来麻烦。其中乐从沙滘至水滕路辅路工程因设计不全等原因,工程出现重大变更,之前未请咨询公司做造价控制,经业主估算变更费用约达500万元以上,已超过重新招标限额。

4.有些个别工程项目发生了索赔事件,如中标后业主延迟提供场地影响承包商进去开工。但施工单位对合同索赔程序重视不够,或碍于合作关系不肯及时按合同规定提出索赔要求,只是口头上反映问题而不做书面索赔报告,从合同规定来看对施工企业十分不利,承包商将失去索赔费用的话语权。特别是杏坛新医院14项系列工程,因 业主建设资金问题,全面停工一年多。现在业主要求复工,但停工期间的索赔费用计算一直没有进行,索赔方案经多次谈判都没有确定,直接影响工程复工,项目推进无法继续下去。

10.我国仓储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

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

(1)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而很多企业的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2)信息化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其信息化建设也很少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规划。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甚至出现了物流信息化鸿沟。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4 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仓储管理人才缺乏

11.忧思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一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体制只能是以县为主。县级职教中心的经费投入,一方面与当地财政实力存在必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而无论是纵向的职教发展史,还是基于横向的国际或地区比较,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区经济越是发达,政府就越重视职业教育,反之亦然。本次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地区职教中心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地处苏南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由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强,往往能较好地满足职教事业发展对经费投入的需要,经费投入远比苏北、苏中地区多得多。调研中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投入不足是困扰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实训设施投入要求高,耗损大,加之又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任,在资金的使用上非常紧张。中央和省级政府早就建立了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多元投入机制,但落实情况不理想,这里面既有地方政府财力紧张的问题,也有地方政府统筹不力的问题。另外,有些政策规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责任主体模糊,也是制约财政投入不力的原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教中心办学条件的改善,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某职教中心因经费短缺无力添置和更新设备,车工专业320名学生只有30台机床,不但设备老化,且数量严重不足,连上实训课和技能大赛选手使用都不够,一般学生的实训工时根本就无法保证。

另外,一些职教中心的领导反映,尽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的管理模式、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做了一些变革,但沿袭普教的痕迹很深,还没有完全把握职教发展的特点,在防止职业教育普教化方面还缺乏实质性手段。2011年盐城某市的教育附加费共有1800多万,按规定其中应有30%,也就是540万元应该用于职业教育,而实际只投放了150万元。

投入不足本身是困扰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投入不当,投向不科学,则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矛盾。据反映,有些项目经费使用规定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直接制约了经费的使用效益。在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经费中就规定,只有20%的经费能用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在苏中、苏北的很多县级职教中心,实训设备设施严重不足或者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实训设备设施的不足或落后致使许多职教中心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调研中,一些领导和教师谈到了当前的中职生免费教育,这种免费教育不仅难以真正提升中职的吸引力,反而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期望,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这种“便宜教育”“免费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资金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这种免费教育制度全部或部分改为奖、助学金制度,更有利于激发职校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促进职教中心教学设施的改善。

二、职业教育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教育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约职教中心辐射功能的释放

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好转,许多地方政府也慢慢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职教中心建设方面还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县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职教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导致职教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没有能够真正以职教中心为主进行全面的统整。

首先,很多地区职教资源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以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某市为例,尽管从1997年以来,通过不断重组、合并,该市由原来的十余所职业学校整合成目前的四所职教中心,但是这四所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同专业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如制造类的机电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四所学校全都开设;营销类的电子商务专业,有两所学校开设。这种重复建设产生的原因,首先源于职业教育起步阶段的遍地开花、一哄而起;其次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合理规划和协调;最后在于各职业学校主体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对自身办学特色和错位竞争的合理规划。

其次,县级政府部门未能以职教中心为主将职教资源进行有效统整。县级政府的许多行政管理部门都拥有一定的职教培训资源,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妇联、农机局、农业局等部门分别会有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项目、残疾人培训、“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等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少部分县市政府对这些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如泰兴市和宜兴市就授权教育局统一协调各行政部门的教育培训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要求和各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的能力进行统筹安排。涉及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要求的往往委托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协调。更多的县市政府对此类教育培训项目没有统筹,而是任由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自行安排。调研中一些职教中心的领导反映,事实上有的培训项目在当地只有正规的职业学校才能胜任,可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却基于其他因素委托给了社会培训机构,导致培训项目没有收到实效。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功能。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人为的不良竞争,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内耗与浪费,也使得职教中心对区域内其他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等的辐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一头热”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影响职教中心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职教中心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的江苏,许多职教中心都对校企合作的深层推进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然而整体而言,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县级职教中心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相对弱一点,这可能意味着县级职教中心的校企合作之路会更艰辛。

大丰职教中心是江苏盐城地区最早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之一,曾经被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型在盐城市推广。尽管这样,校方仍感觉到校企合作面不够广,方式不够多样,效果不够理想。尽管行业、企业对职教中心有着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依赖,企业也欢迎廉价的学生劳动力,但是一旦触及企业的利益,或者要求参与办学、支持办学,甚至投资办学企业就显得比较消极。目前,在大丰市仍没有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产学”紧密结合的机制。

宜兴职教中心的“江缆模式”是江苏省县级职教中心与企业合作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据了解,该校企合作模式是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主动与宜兴职教中心“联姻”,宜兴职教中心将分校直接办到了公司,真正让职校生在做中学技术。然而,这种企业主动联姻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推广价值目前依然有限。相对于“江缆模式”,宜兴职教中心的另一个校企合作模式——“江旭模式”,则是基于校方给企业投资设备的前提下才得以牵手的。

在江苏县级职教中心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更多的还是类似于“江旭模式”,而非“江缆模式”。与此同时,许多县级职教中心的校企合作仍然还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意愿上,校方愿意而企业并不乐意。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依然是制约职教中心发展的关键

从对部分职教中心的调研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是县级职教中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生师比过高。例如,大丰职教中心在籍学生(包括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在籍成教生3500人)与专任教师(249名)的比例为34.1∶1;如皋职教中心在籍学生(8000人)与专任教师(328名)的比例为24.4∶1。这两个职教中心的生师比无疑过高,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宜兴职教中心在籍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12.6∶1)比较适当。

(二)教师年龄结构渐趋老化。大丰职教中心自2009年以来,40周岁以下的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占比逐年减小,从2009年的53.5%,到2013年锐减至33.3%,两者相差20.2个百分点。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三)学科教师结构失衡。县级职教中心普遍存在专任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的现象。县级职教中心的教师除部分来源于合并前的职业中专校外,还有不少教师来源于撤并的中小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原附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党校、团校,甚至是妇联、文化站等部门,这些教师通常没有接受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能胜任专业课教学。尤其是有些职教中心因历史原因或追求“大而全”,设置专业过多,导致本就人数不足的专业课教师过度分散在不同专业,学科分布严重失衡。例如某县级职教中心的烹饪专业仅4名专任教师,其中只有一名为本校专职教师,其余三人均为校外兼职教师。

(四)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经费紧张及教师人事制度的制约,多数县级职教中心缺乏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兼职教师队伍。一般县级职教中心兼职教师聘任多是应不时之需,随用随聘。兼职教师报酬由学校自行承担,教育行政部门不予补贴或只给象征性补贴,这导致一些职教中心尽可能不聘兼职教师,或难以长期聘任合格的兼职教师。此外,县级职教中心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在宜兴、大丰和如皋三所县级职教中心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最高为20.3%,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五、部分职教中心未能将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将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与职前教育分开,多是将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作为职教中心的主要任务,将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其附属任务,或者是作为生源不足、“吃不饱”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更多地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看作是成人教育中心或者社区教育中心的任务。在职教中心的办学行为中表现为,把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看作是主流教育,是其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而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是次要任务,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之所以重视,则可能是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看成是“财源滚滚”之路,也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一些诸如不择手段套取政府培训费的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严重影响了国家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便是一些职教中心领导对自身定位、功能和办学理念不清晰,也与其对未来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缺乏把握有关。

12.当前农村养牛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二

1 存在的问题

当前, 农村养牛大多仍沿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 养殖水平低, 经济效益不高。制约农村养牛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品种太差

许多农户长期习惯饲养土杂牛, 这样容易增加饲料消耗, 影响养牛效益。

1.2 饲料单一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原料不齐, 缺少必要的蛋白质饲料或其它营养成分, 造成饲料报酬降低, 料肉比提高。

1.3 喂养不当

许多农户养牛在投料的时间、次数、数量以及饲料的搭配和投料顺序等方面是不科学的。

1.4 牛舍简陋

栏舍是牛生长的必须场所。许多农户利用四边 (厨房边、厕所边、坑边、屋檐边) 建栏养牛, 其布局朝向极不合理, 栏舍的结构也不科学。有的牛舍阴暗潮湿, 采光通风条件差, 冬冷夏热。有的牛舍地面长期积水积尿, 牛关在栏中等于坐水牢, 臭气熏天, 牛不能健康成长。

1.5 不重防疫

养牛者抱着侥幸心理, 不愿在预防上花钱, 甚至连重大疫病也不愿接种疫苗。虽然有些农户对一些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传染病重视, 但对一些死亡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微的疾病往往有所忽视。殊不知一些慢性病虽不引起死亡, 但会影响牛对饲料的吸收利用, 抑制其生长发育。

1.6 忽视驱虫

牛经常接触地面, 加上喂用青料、生料, 极易感染蛔虫等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寄生在牛的小肠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肠炎、肠道阻塞、胆道蛔虫等疾病, 轻则使牛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或形成僵牛, 其增重率比正常牛低30%, 重者会引起死亡。

2 主要对策

本人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 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 搞好养牛生产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1 牛场建设

(1) 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利于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牛场周围3km无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大型化工厂及其它污染源, 距离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场地选择在居民区常年主导风的下风或侧风向处。

(2) 牛场总占地面积按年出栏一头育肥牛不超过2.5~4.0m2计算。栏舍内通风良好, 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无公害畜禽生产要求。

(3) 场区要求净道和污道分开, 互不交叉。牛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有绿化隔离带。

2.2 疫病防治

(1) 搞好饲养管理, 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2)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行科学免疫。

(3) 推荐使用国家兽药典收载的兽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

(4) 兽药使用应在临床兽医的指导下进行, 严格掌握兽药的用法、用量和停药期。

(5) 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被淘汰的兽药。

2.3 重视营养与免疫

营养与疾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动物的营养状况影响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机体的健康状况又影响着动物的营养需要模式。

对牛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 蛋白质在临床和试验方面, 有关蛋白质营养与免疫的研究很广泛, 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蛋白质缺乏将会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和淋巴器官发育;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

(2) 氨基酸氨基酸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几种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酰胺。

(3) 维生素所有维生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免疫过程, 研究较深入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C。

(4) 微量元素研究比较深入的是锌、硒, 其次是铜、铁、锰等。这五种元素的共同特点是起着生物抗氧化的作用。

13.医务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三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务科临时性工作,交叉性工作逐渐增多,在未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科本质、核心工作的完成质量。

1、医务科多为年轻员工,虽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先进的医政管理经验,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不够。

2、缺少与医政管理先进单位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较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导致医务科的管理水平下降,工作完成效果进步缓慢。

3、科室所有人员主动学习意识差,自主能动性较差。在工作中创新思想较少,老是被动接受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

14.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四

近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发展,积极追求创新变革,逐步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向电子信息化领域拓展延伸。但是随着交易工作的日趋扩大和规范,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监管方面

1、过于强调招标投标开标现场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从预算编制、招标文件制作、开标到标后合同验收的每一个层次、阶段和环节都应该受到监督主体的全面监管。但从招标投标工作运行中的监管现状来看,过于强调招标投标开标现场监管——由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简称区交管办)的工作人员对开评标过程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全程监督,有力保障了开评标现场的公正和规范——从而对于预算编制、合同验收等环节的常态监督和后续监督缺乏力度。前期的预算编制、招标文件制作、评标办法确定是开评标公平顺畅的基础和保证;后期的合同履行情况、合同验收、售后服务保障是提高公共资源交易质量的强大保障和后盾,对于这两个阶段的监管应该同等重视,平等对待。

2、恶意质疑投诉追究不力。随着招标采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参与招标采购的供应商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良供应商。于是质疑投诉这一保护供应商权益的措施就遭到这些不良供应商的利用,如捏造事实、颠倒是非之类的恶意质疑时有发生,对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带来不少负担。到目前为止,区里还没有出台处理供应商恶意质疑的具体法规或办法。遇到供应商对采购文件和中标、成交结果提出质疑,即使是有的供应商无理取闹或者没有任何依据的质疑,交易中心也只能受理,按照程序进行答复,既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由于提出质疑没有任何责任,长此下去,既会影响采购项目的如期进行,又会助长有些供应商恶意质疑的倾向。

二、专业队伍建设方面

招标采购从业人员有待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公共资源交易是一项系统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财政、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自区委区政府着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以来,招标采购需求日益增大,而相应的从业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展。为了满足这人员缺口,招标采购从业人员显现出进入门槛低、专业性不强、人员更替频繁特点。体现在具体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中,即从业人员对相关操作流程与技巧和法律法规不熟悉,招标采购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致使招标采购项目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因此很有必要联合招标投标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招标采购从业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特别是对于层次不齐的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

三、运行方面

1、项目预算不够严谨。目前我区项目预算计划性差,编制滞后且不够详细。一些招标采购项目预算编制粗糙、随意性强,相关监管单位对其审查不够严谨,重大偏差未及时发现并纠正,导致项目预算少数分项计价偏高,存在“高估冒算”现象,给后续的预算执行造成许多困难,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不理想、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交易规模没有形成。我区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项目呈现批次多、标的小等现象,交易规模没有形成。例如各学校和幼儿园采购文教设备,各街道卫生院采购医疗器械,采购的货物品种相近、功能要求类似,原本可以发挥集中采购优势,统筹安排,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各主体单位分散的多批次采购,无法形成一定的交易规模,进而供应商参与投标意愿不强,项目竞争性不强,采购效果不佳。

3、串标围标时有发生。交易中心内发生的串标围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投标人与招标采购人员串通;投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人与专家评委串通。这类情形于招标采购的项目前期阶段和开评标阶段屡有发生,投标人或与招标采购人员协商制定具有倾向性的资质和招标文件数据参数,或串通其他企业充当只投标不中标的“陪标人”,不但打乱了公共交易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秩序,低廉的违规成本也会使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15.饲料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五

1饲料安全生产的意义

1) 饲料的安全性不仅影响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而且通过动物及动物产品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甚至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

2) 饲料的安全性关系着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3) 饲料的安全性影响着饲料企业的信誉与可持续发展。

2饲料生产中的安全因素

1) 药物残留。主要包括饲料原料的药物残留, 还有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的药物添加剂。由于在饲料中使用药物添加剂对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提高饲料效率、促进畜禽生长有很大的作用,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饲料中。虽然我国已经规定了允许在饲料添加使用的药物添加剂种类, 并对用量和停药期做了规定, 但是仍有不少饲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规定, 为了达到饲料的使用效果, 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或禁止使用的药物、超规定和超限量的添加药物添加剂, 且不遵守休药期规定[1]。

饲料原料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原料在种植或者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药物残留现象。如玉米、大豆等原料在种植过程中不科学地使用农药, 饲料原料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保质期和使用效果, 违规添加药物等。

2) 激素。前几年的瘦肉精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瘦肉精等添加剂的重视。一些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激素类药物被不法生产企业添加到饲料中, 这类激素是一种营养重分配剂, 可促进肌肉生长、减少胴体脂肪含量, 改变胴体瘦肉和脂肪的比例, 目前在我国已禁止使用。违法使用的主要危害有动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剧, 影响肉质, 还可能出现肢蹄疾病。人食用了有较高残留浓度的瘦肉精动物产品会出现心率加快、肌肉震颤、心悸等症状。其结果不仅危害动物健康, 也间接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3) 微生物污染。饲料的微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污染了饲料原料。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按照国家规定在饲料中是不得检出的, 但目前仍然有部分病原菌偶有检出。这类情况主要出现在动物性饲料原料中, 如鱼粉、羽毛粉、骨粉、肉骨粉等[2]。

4) 霉菌毒素的污染。常用的饲料原料及成品出现霉变的现象近年来频繁发生。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 霉变的原料及配合饲料不仅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影响了适口性, 更严重的是造成饲料霉菌毒素超标, 霉菌毒素通过饲料残留于畜产品中, 再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据报道, 霉菌毒素具有致癌性, 导致肾、肝功能改变, 同时还会引起生殖机能紊乱、免疫抑制及对其他疾病的易感。

此外, 如果饲料企业生产计划出现改变, 存在大量饲料原料库存积压的情况时, 也可能导致原料储存时间延长, 增加霉变的风险。

3解决办法

饲料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有关责任人要有较高的饲料安全生产意识, 严格按照国务院第327号令发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生产, 要有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施[3]。生产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要求。污染防治措施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

有关部门要加强饲料原料及生产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对于违规使用药物、激素及不合格原料的企业要及时发现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夏秋多雨, 气候潮湿, 饲料及其原料容易霉变, 注意储存的时间和环境条件, 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在防霉含水量以下。避免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 库存过多, 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 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剂。

总之,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饲料生产企业应严格、规范地生产出安全的饲料, 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 有效地防止饲料安全问题的发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肉、蛋、奶的需求逐年增多, 这就需要饲养更多的动物来满足人们的需要。配合饲料作为动物营养的来源, 其配方组成及生产工艺逐渐趋于成熟,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介绍了饲料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 与广大同行交流。

关键词:饲料,生产,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惠卿.配合饲料生产过程中危害饲料安全的关键控制点[J].畜禽业, 2006 (12) :31-33.

[2]郭成留, 程会昌, 张玉扬, 等.动物源性产品生产中不安全因素剖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3 (10) :14.

16.传统预算编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六

【关键词】传统预算编制制度;问题;分析

一、预算编制形式不规范

1.预算编制形式不稳定

从1990年我国开始采用预算形式以来,尽管在总体上均属于复式预算,但具体形式一直处于多变状态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编制的预算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政府则不再明确要求编制复式预算,而以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和债务预算收支取而代之,使得这三部分预算收支在形式上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复式预算,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单一预算。

2.预算编制形式缺乏法律根据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从目前我国预算编制形式来看,无论是将政府预算编成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还是将政府预算概括为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和债务预算收支,在形式止均与《预算法》的规定相距甚远,且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至今尚未付诸实施。按照常规,复式预算是依据性质不同划分预算收支的,但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却因在性质上相互雷同,以致其区分的界限模糊不清。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1.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工作,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目前有些地方也编制财政中长期发展计划,但实际执行与年度预算基本脱节,财政中长期发展计划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难以真正起到指导年度预算编制的作用。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

无论是中央预算还是地方预算,都普遍存在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的问题。预算作为一种科学的预测,理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而目前的这种预算编制上的“高效率”,使收支安排明显带有草率性和盲目性,反映的经济信息难免失真,无法发挥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并带来了预算执行中的低效率;另外,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短,预算编制不科学,每年的预算编制难免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不断调整,部门和单位也热忠于报送追加预算报告,财政部门成天忙于审核、批复预算追加报告,形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非正常状况,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未能真正得到体现。

3.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预算编制方法基本上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基数成为各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不论合理与否均难以触动,这种情况既造成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又加剧名部门、各单位利益上的苦乐不均,还导致政府难以对有限的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预算分配方式不合理

目前单位预算组制的目的之一是想争取更多的资金,至于如何用好管好这些资金则考感的不多,单位对预算资金使用缺乏责任意识,并没有意识到预算资金增加的同时也加大了预算管理的责任。财政部门将一部分预算资金切块给一些主管部门进行再分配的做法,造成多个部门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财政分配秩序。

四、预算执行不规范

由于预算编制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导致预算执行产生者多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预算编制较粗,预算批复滞后,造成预算下达晚,执行慢,大量专款因不能按时拨付而形成结转。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紧张;另一方面,大量专款结转,滚存结余越滚越大。二是预算透明度不高,部门不知道本年度内财政拨款额有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职能的履行和年度工作的开展。三是银行账户分散。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过于分散,加之—个单位可以从财政部门几个业务机构申请拨款,使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该单位资金的总体使用情况,无法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有效监督。四是预留机动过多。由于没有根据部门实际需求编制预算,财政部门在年初下达预算时还要预留一部分机动指标,以备各部门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增支需要。这样,财政部门平常工作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应付各部门预算追加报告的审核批复上,难以抽出时间,集中精力认真研究深层次的财政管理与财政运行问题。五是预算执行缺乏法律性。我国的预算年度采用公历年制,但中央审批后才能正式作为法律文件生效。这意味着这段时间内各级预算执行没有法律依据,出现“预算真空”,在制度上为随意支出资金提供了机会,不但助长了各级、各部门“先斩后奏”的支出冲动,也在—定程度上削弱了年度预算作为法律性文件的应有严肃性。

五、预算监督乏力

由于年初项算编制较粗,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本落实到单位外,绝大多数专项资金无法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这给财政监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财政对部门经费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如部门是否随意调剂使用财政拨款,是否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是否存在以虚假项目骗取财政拨款,是否将专项经费随意调剂作为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对于这些问题,财政部门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来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财政部门在决策后也很少对各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认真考核;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经费整体控制较差,部门预算脱离预算监督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造成财政监督缺位。

参考文献:

[1]何芳.预算编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0(06)

17.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七

一、主要问题

(一)执法地位不明确。

目前中心系区委、区政府成立的工作机构,不属国家行政职能部门,不具备行政审批、收费、管理、罚款等执法职能。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中心不能直接对有关审批项目进行办理和承诺办理,还得靠有职能的部门按部就班地依程序工作。

(二)审批职能不完整。

由于区公安、土地、规划、园林、环保、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等重要执法单位职能上划,至使我区管理职能弱化,外地投资者不能做到进一个门办好,交清规费办成,承诺期内办结,有关手续还要到市里办理,给外地投资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导致一些投资人不愿意到我们区落户,而是直接挂靠市直,直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投资手续,也影响了我区的招商引资进程。

(三)双向执法没解决。

部分单位虽然向中心派驻了窗口工作人员,但部分审批、收费项目还是在原单位办理,或中心受理,原单位也同时办理,存在双向运行,少数单位收费在中心,审批在单位;部分单位还以便民为由,游离于中心以外。在视察中,我们查阅了运管、交通、物价等单位的执法收费记录,他们在中心只是一个接待窗口,审批和收费还得到单位办理。

(四)窗口权力不充分。

目前,窗口部门只能办理不需领导审批简单的证照,如结婚证、离婚证、流动人员计划生育证等,而大量的投资项目审批,窗口不能直接办理,一些审批和收费还是在家里说了算,收费罚款同样是流动执法人员裁定,有些审批和收费还得市里说了算。由于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有的事项既要在单位办理,又要在中心办理,造成办事人员两头跑,办事效率不高,群众意见很大,有的人扬言要砸掉中心的牌子。

(五)硬件配备不齐全。

绝大部分窗口是一个服务和咨询窗口,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必须的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都没有配备,即使有些单位配备了电脑,也没有将有关办公软件、工作文档安装,成了工作人员休闲娱乐的工具。中心没有建立本系统局域网和连接互联网,使客户不能在网上了解中心有关信息。另外银行没有在中心设立代办点,带来了资金安全问题。

(六)人员管理难度大。

由于窗口工作人员是各单位派驻,管理难度较大,有的窗口经常找不到人,有的经常换人,有的工作人员为待遇和交通费问题不愿到中心上班,还有的单位是聘请人员座班。

(七)内部授权不协调。

中心成了一个无职能、无约束力的接待机构,既没有审批权(权力在原单位),又没有收费权(权力在预外局),更没控制权(人权在原单位,票据权在预外局),就连日常经费也要财政部门供给。当前,中心最大的难处是没有票据控制权,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一些单位照样可以在预外局领取票据,而一旦他们有了票据就可以在单位继续收费,就没有必要把审批和收费移到中心。据我们视察所知,现在的执法单位基本都有票据,而中心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还一时领不到票据。

二、几点建议

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既有成绩,更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已面临是否继续运作的困境。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服务的要求,我们提出如下视察建议:

(一)规范运作,强化职能。

要严格执行区发[2002]13号文件,督促各单位凡应进中心的审批收费要无条件地进入中心,坚决按“六个一”运行,坚决按照“一事一地”,“受”和“理”相统一的原则,真正让中心方便于民,服务于招商。要强化中心的管理职能,杜绝双向执法的问题,对涉及审批和收费的项目,由中心一条龙办结各种手续,收取各种规费,不能及时办结和需要上级办理的,也应由中心人员对单位和对上级协调办理,不能让来中心办事的人员多头找人,影响效率。

(二)稳定人员,加大投入。

各单位的窗口工作人员一经确定,不得无故撤换,不得在原单位从事其他工作,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要实行双重管理,中心要发挥党组织和群团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窗口单位要加大硬件投入,必要的档案资料要有专柜存储,电脑、电话、传真等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要配齐,中心还要建立与外界联系的网络交换平台,逐步实现网上办公。

18.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十八

一、工作作风漂浮。一些同志对优化营商环境认识不深,对经济转型发展信心不足,在经济新常态下,还有许多不适应。有的同志消极怠政,不怕不亲,只怕不清,不敢也不愿深入企业,接触企业家;有的同志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表态代替行动,实则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有的同志也到企业转一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解决实际问题。种种表现,归根结底还是作风问题,典型的“中梗阻”,各项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企业的困难问题得不到解决,营商环境得不到优化,我们谈何招商引资?谈何转型升级?谈何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企业,实实在在、真真正正为企业,为投资者排忧解难,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二、担当意识不足。哪里发展环境优,服务质量好,投资回报率高,企业就到哪里发展,投资就往哪里集聚。有的企业反映“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张三推李四,李四推赵五”,互相推诿扯皮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企业反映,能办的拖着办,可办可不办的不给办。遇到问题绕着走、躲着走,下级部门请示工作没有答复、没有音讯、装聋作哑的领导干部还大有人在。简政放权触及部门权力时,抱住法律法 规规定说事,“雷池越不得、奶酪动不得”的观念,在一些部门领导思想中根深蒂固。部门派驻窗口人员不符合规定,还存在轮岗、顶岗现象,影响到窗口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了窗口服务的形象。

三、解放思想不够。我们前段时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整体的营商环境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解放思想不到位,因循守旧,胆子不大,步子不快。我们有的部门提出了 “最多跑两次”服务理念,和以前相比确有进步,但是和沿海城市相比,我们的步子落下了。杭州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不动产登记已经实现了引领全省的“杭州速度”,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了全方位优化、全流程提速,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商事登记一张网”,公民个人办事实现了“简化办、一证办、网上办、就近办、全时办”。而我们有的部门还停留在“两集中、两到位”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上,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部门实质授权不到位,部门之间工作不协同,部分单位的办事窗口仅仅是“收发室”,办事企业和群众来回跑,多处跑,“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政务服务谈何营商环境?谈何筑巢引凤?

四、办事效率低下。项目审批难、落地难、推进慢是制约营商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沿海一些发达地市经验来 看,实行并联审批,推出联合审图、联合竣工验收等新举措,从立项到开工,政府投资项目控制在7个月以内,企业投资的项目控制在5个月以内、产业类项目控制在4个月以内,实现总审批周期再提速30%。通过 “最多跑一次” 改革,实行“一窗通办”,构建“一窗受理、集成办理”新模式,整合各个窗口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个窗口。而我们现在企业建设项目审批还存在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加上有些部门执行政策不灵活,导致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的企业办理项目审批手续,从选址批复开始到开工建设用时达两年之久。

上一篇: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心得体会:争当奋斗者 不负新时代下一篇: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