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述职报告

2024-11-13

科学学科述职报告(精选8篇)

1.科学学科述职报告 篇一

学科学、用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我总以为:科学只是那些科学家们的事,跟我们小学生没有关系。但自从学校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无论有多大发明的人,他们从小都喜爱科学。牛顿从上小学时就经常动手制作小机械、小发明。自古少年出英才。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学生的身边,就看你动不动脑思索。

电视、电脑、网络等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为我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珍惜学校、老师、家长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当未来有一天,我们才可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师常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科技竞争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就是看谁的科学技术更加领先。老一辈科学家通过艰苦卓越的努力,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热爱科学,努力学习,为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

2.科学学科述职报告 篇二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表现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基本能力和具有科学基本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观念。初中科学课程是要使学生获得一些通用的科学概念和重要的科学观念。通用的科学概念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宏观与微观,运动与相互作用,系统、结构与功能,平衡等。科学观念包括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等。

科学知识的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些通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

科学能力是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主要包括科学探究所需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与测量的方法和技能、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搜集与处理科学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探究的体验、理解和实施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落实在解决与科学相关的生活、社会问题上。

科学能力的育人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做计划。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确定若干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科学办事的步骤;能够安排上述要素或步骤的顺序,使其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实践过程。二是获取和描述证据。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感官及工具获取证据;会获取间接经验中的有关信息;能完成观察、比较和测量,并进行数据记录;能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方法进行交流。三是证据的使用。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识别证据与假设之间的相关性;能辨别所采集的证据是否能支持所提出的假设;能运用证据描述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热爱自然的情感、求实求真的态度和科学办事的习惯。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以科学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而逐步形成,并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和导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的体现,也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的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形成求实求真的态度,养成科学办事的习惯。

二、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管理力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

作为新兴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只有生长在具有孵化作用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有效落实其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校长对科学课程改革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为类似科学等课程的实施营造平等的教学空间;为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为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或配备专业的科学师资力量及其正常的教研、培训的需求,激发科学教师的教研动力。

为此,建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应梳理和细化课程目标与学科育人要求,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学科育人蓝图;学校应切实保障科学课程的实施,优化学科育人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二)改进学科教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本途径。初中科学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本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富有创造性地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发挥学科内容本身的育人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以主题形式组织与生活、社会和自然界有关的科学内容,并搭建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探究实践水平,同时形成概念,建立模型,理解规律,学习价值判断,体验科学本质。为此,初中科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问题化组织,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下面以《面向生物世界》主题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某教师对主题单元内容进行规划,分三个学习专题来进行教学。专题一:生物及其多样性——生物都一样吗?专题二:科学认识生物——如何认识生物?专题三:保护濒危生物——如何与生物和谐相处?

这三个专题贯穿着“学生的生活→科学化的认识过程→运用科学的认知结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主线,教师用该主线将三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相互连接又逐级上升的对于生物世界的结构化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将结构化之后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如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蜗牛的外形、食性、活动、反应和生活环境如何?观察生物有哪些基本方法?如何制作检索表?同种生物间有差异吗?如果让你参加保护和拯救濒危生物的活动,你会怎么做?不保护濒危生物,会有怎样的后果?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获取了关于“生物世界”的知识,而且深刻理解了主题单元所涉及的问题,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以及绘制直方图、编制检索表等技能,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思维水平,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态度。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为学生创造探究时空时应对以下几方面重点关注: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与探究活动相关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活动;运用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加强获取、记录、解释和报告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与结论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

案例片段:“铜棒传热”实验——关注从现象到结论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湿的氯化钴试纸是粉红色的,放在加热的铜棒上会慢慢变成蓝色。学生已经按照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三张试纸ABC依次变成蓝色。)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问题一:实验现象确认)生:试纸变蓝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师:试纸变色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思维引导)生:湿的变成干的。(现象代表的含义,思维程度较高)

师:为什么比直接放在空气中要干得快呢?(问题三:思维引导)

生:因为有铜棒在加热。(温度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思维程度较高)

师:我们没有直接去加热试纸啊。(问题四:根据实验条件质疑引导)

生:铜棒可以把热传过去。(铜棒容易传递热,思维程度较高)

师:三张试纸的变色有先后吗?(问题五:对结论有影响的重要现象确认)

生:A先变色,然后是B,C最后变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

师:三张试纸离加热点的位置远近如何?(问题六:对结论有影响的客观条件强调)

生:A最近,然后是B,最后是C。(观察客观实验条件,思维程度较低)

师:把试纸离铜棒加热点远近和变色先后顺序综合起来看,你们能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么传递的吗?(问题七:给出明确指向,推动学生思维)

生:热量是沿着铜棒由近及远传递的。(构建思维过程,推出正确结论,思维程度高)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并顺利得出结论。经常性地经历这种思考过程,并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同时,在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思维推断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来实现的,这也导致了提问数的增加。我们认为,在学生思维层次比较低的时候,多设置问题是可取的,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实验思维体系,对促进能力发展是有必要的。当学生养成这样思考的习惯后,引导的提问中比较低层次的问题数可以减少。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注意引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下以《观察蜗牛》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如何借助学校的“家校网络平台”,让探究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各自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

课前:开放的作业,其设计和实施重在落实

课前两周,教师布置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蜗牛实录记”,先后下发蜗牛及观察蜗牛的任务单与作业单,同时在家校网络平台上发帖子,给予简单的提醒与指导。不久,家长、学生在网上积极回应,教师则在网上点评回复。

教师发帖:有家长问,为什么蜗牛不怕刺,居然能在芦荟叶上爬动?我们能解决这个疑问吗?

同伴互助:学生与家长回帖说,通过实验观察与阅读资料,发现蜗牛腹足上有黏液。黏液有保护作用。

讨论反思:这是学生们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请从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将探究过程做得更规范。

课中:课内学习与课外观察的整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家校网络平台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充分交流、表达的课堂氛围。如,通过运用学生的图片记录,解决了如何观察“呼吸孔”的疑惑;通过学生图文并茂的探究小报告,解决了“蜗牛是如何跨越障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方法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探究。随后,教师通过补充的“蜗牛赛跑”等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并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课后:课内外整合后,学生需要提升探究的品质

针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顺势拓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提出了精准化的要求,课后继续对蜗牛的饲养及其运动器官的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师生将在家校网络平台上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长周期的小动物饲养作业的布置、展评与家校网络平台的应用(作业过程的记录),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与家长之间,乃至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使得课堂变成了现代人关爱小动物的赛场,课堂氛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又充满着智慧与“博爱”。

(三)提升科学教师的素养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保障

初中科学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内容范畴,对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较高。科学素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价值取向三个维度。要把这些科学素养的内容从文本落实到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程三维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探究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具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现实的知识”,与科技发展、现代社会相联系的“先进的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能力。

1.加强专项培训和自我培训。初中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既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加强研修,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2.加强教学实践和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备课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提高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

3.科学学科述职报告 篇三

关键词:学科、科学、知识体系、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何兆武、庞卓恒两位先生曾就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争论,被称为“何庞之争”,汪信砚、余金成两位教授也曾就人文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进行过争论。这些争论都促进了学术进步。回顾这些争论,无不与对“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而要正确理解“科学”,从而判断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学科的性质,又要首先正确理解“学科”。本文试从“学科”、“科学”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入手,通过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认识人文部分学科的性质。

一、“学科”释义:门类与知识体系

什么是“学科”?《现代汉语词典》 给出了三个释义,其一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其二、三分别是学校教学科目和军体训练中的知识性科目。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学科”的释义也是三个,其内容与《现代汉语词典》大同小异,如第一个释义是“按照知识的性质划分的门类”,如历史学科、物理学科 。《新华词典》给出的解释则为“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科学门类” 。如果对这三部词典的释义进一步概括,则可以将“学科”解释为“知识、学问或者学术的门类”。

除了上述三个释义以外,“学科”是否还应当有其他独立的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discipline,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也都将“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然后再给出若干个解释。这说明,将“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已被较为广泛地采用。在学术上,也已有人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科”的一项独立释义对待,如李鲁、杨天平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 一文中,就是如此。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未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列入“学科”的释义之列,似是遗漏了这一重要内容。

二、“科学”的变化:从门类到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文词汇,“科学”的内涵,似乎演绎了从“门类”到“知识体系”的过程。

据周程考证,中文词汇“科学”最早可能是由唐末罗衮在《仓部栢郎中墓志铭》 中使用的,)。这说明,“科学”一词乃中国人原创。罗衮所用“科学”,意指一门(种、类)学问、知识。清朝乾隆五十五(1790)年编撰的《钦定千叟宴诗》第25卷,记述了意大利人那永福的一段话,中有“医、治、教、道四科学”一句,其中“科学”也是某一门(或种、类)学问、知识的意思,“四科学”就是指四门、四种或四类学问、知识 。清末,严复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中把科学分为统挈科学、间立科学、及事科学三部分,亦即三大门类,并称如此划分,乃是按照“西学通例”。这种划分,就是按照知识、学问或者学术的不同性质做出的。

不过,近代以来,在“科学”的内涵中,“门类”这层含义渐渐消退,而“体系”被引入并凸显出来。王国维指出:“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 “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 在王国维这里,已是从“系统”,也就是“体系”的角度定义“科学”了。

在当代,人们对“科学”的定义依然见仁见智,其共同点是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其不同点则是以不同的方式界定“知识体系”。有的从任务的角度界定“知识体系”,将“科学”定义为反映(以及发现、探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的再加进表现形式,以表现形式﹢任务的方式,将“科学”定义为以定律(以及定理、公式、公例等)等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的再进一步,加进方法,以方法﹢表现形式﹢任务的方式,将“科学”定义为以较为特定的方法,用定律的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至此,在关于“科学”的定义中,人们看到的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已看不到“门类”的踪迹。

三、“科学”等于“学科”——以《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例

上述表明,可以将“学科”释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反过来说,“知识体系”可以用来解释“学科”,也可以用来解释“科学”,是“学科”与“科学”的共有内涵。于是,在同为“知识体系”这一点上,“学科”与“科学”两个中文词汇找到了共同点,是同义词。这说明,这两个中文词汇是可以交互替换使用的。就此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例子。

《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关于“学科”的,但在它给出的整个谱系中,却是称作“科学”的多而称作“学科”的少。它首先将我国的知识系统分为五大门类,均冠以“科学”的名称,即: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在这五大门类之下,依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在这三级学科中,均有称为“科学”的。在这些名称中,“科学”是“学科”的替代词。

郭湛指出:“科学一词用以表示知識系统的不同领域时,是在‘学科’的意义上使用的” 。将《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所使用的“科学”解释为“学科”,符合该标准的原意。这也证明了,至少在表达不同的知识系统时,“学科”与“科学”是可以互换的。

四、“学科”与“科学”之间的种、属关系

在表达不同的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系统时,“学科”与“科学”是同义词。从逻辑上看,此时,二者为同一关系。但是,论者还常常在从属关系上使用“科学”与“学科”。这时,就会产生哪一个是属概念,哪一个是种概念的问题。考察表明,有时“学科”是属概念,“科学”是种概念,有时则相反。但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在较早时期,“学科”是属概念,“科学”是种概念,而在较晚时期,“科学”变成了属概念,而“学科”则变成了种概念,

有知识,然后分学科。就西方而言,亚里士多德首次明确提出“学科”概念,并进行了学科分类,即将原来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哲学—划分为各种专门的学问,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自哥白尼、伽利略以来,西方的知识开始了科学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科变成了科学,其中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为代表,有些始终未能成为科学,有一些则是先被认为变成了科学,后又被清出了科学之列,如历史学。简言之,科学化过程后,有些学科变成了科学,有些未能变成科学。这就是说,在“学科”之中,有成为“科学”的学科,也有未成为“科学”的学科。这样,从逻辑上来说,“学科”就是属概念,而“科学”则是种概念。

但在中国,却有一种相反的理解。“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认为:“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前引《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关于“学科”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将“学科”作为“科学”的下位概念。在这种情形下,“科学”与“学科”的逻辑地位便发生了转换;“科学”变成了属概念,“学科”变成了种概念。

五、人文学科/科学的地位

在美、英、俄、德、韩、日以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人文学科和艺术”是与“社会科学”并列的。在“人文学科和艺术”之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学,也包括历史学在内 。另外,按照科南主编的《人文学科发生了什么?》 一书的介绍,有不少国家将学科分为两大门类:一类叫作艺术与科学(Arts and Sciences),另一类叫作专业学科(Professional Disciplines)。艺术与科学这一类,包括人文学科(Humanities)、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语言以及历史学。

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我国的知识分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与国外趋同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人文这一部分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并且涵盖范围与国外趋近。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把所有的科学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是为两分法。后来,出现了三分法,而三分法至少有两种,较早出现的一种三分法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较晚出现的三分法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则是将“人文”与“社会”并列在一起,统称为“人文与社会科学”。

从上述分类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从社会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这一部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终与社会科学比肩而立的过程。

从涵盖范围上来看,以历史学、哲学、文学为例,在采用两分法时期,历史学、文学被归属于社会科学,而哲学超乎其上。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分法中,历史学、文学仍被归属于社会科学,而哲学则被分属于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分法中,历史学、哲学、文学均被归属于人文科学。这说明,我国所说的“人文科学”与国外的“人文学科”,所涵盖的范围,是比较接近的。

六、是“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

汪信砚认为“‘人文科学’的英文对应词叫做‘humanities’,而‘humanities’根本就不属于科学(science)”,因此在论文中称“人文学科”而不称“人文科学”。余金成则认为人文学科属于科学,在论文中称之为“人文科学”。可以看出,在这场争论中,两人对究竟是应称为“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观点截然对立。

在使用中文的情况下,究竟是应称为“人文学科”,还是应称为“人文科学”,恐怕还得回到究竟什么是“学科”,什么是“科学”。

前文阐述到,既可以将“学科”释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学科”与“科学”共有的一种涵义。按照《辞海》给“科学”下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无疑,人文学科中的任何一门,都是可以形成一种知识体系的。因此,人文学科符合《辞海》的定义,属于《辞海》所说的“科学”。不过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既可以称为“人文学科”,也可以称为“人文科学”。

与《辞海》相比,前引《现代汉语词典》、娄兆文等主编的《自然科学概论》给“科学”所下的定义要复杂一些,增加了“反映”“客观规律”的内容,并用来限定“知识体系”。于是,“学科”与“科学”的区别就呈现出来了。成为一门“学科”,只要能够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就可以了,而要成为一门“科学”,仅仅能够形成知识体系是不够的,还要求它所形成的,必须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如果拿这个標准,去衡量人文学科是不是属于“科学”,就不能断然得出是或者不是的结论。

如果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给“科学”下的定义,那就可以认为人文学科不属于“科学”。因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必须符合这样几个标准:任务是发现规律;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表现形式是范畴、定理、定律;规模要成为知识体系。人文学科无法满足这所有四项条件,特别是不能满足采用方法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不可以称为“人文科学”,而只能称为“人文学科”。

4.小班科学学科总结 篇四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三)班语言学科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本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的完成。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还是不能安静地倾听同伴或老师说的话;听故事的时候不能安静地听,常常会说一些与当前无关的话题或做一些小动作,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本学期我们针对幼儿的发展,着重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上学期我们以是注重幼儿学会倾听,让幼儿倾听教师的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

为了让幼儿能较快的学会倾听的本领,首先我们两位老师从自身做起,做幼儿的主要倾听者,因为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们的主要倾听者,孩子有什么事都喜欢和教师说。另外,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如生动有趣的故事,琅琅爽口的儿歌,并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如听录音故事,表演故事,朗诵等。一个学期下来,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将语言教学做了以下工作: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反复跟孩子讲重复的故事内容,给孩子听一些配乐的的儿歌磁带,帮助幼儿记忆一些儿歌,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在集体面前念儿歌或做自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用普通话与孩子们多交流,及时纠正和指导发音不准以及用词不当、语言不连贯的孩子,将一些手偶、布娃娃放在活动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娃娃们聊天。

在活动中,我们着重培养幼儿大胆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大方的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引导幼儿会根据语言的指令连续行动或完成一项任务,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为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教育幼儿爱护读本,再认识封面、封底及页码,很快孩子们能逐页的看图书了,独立阅读能力也明显的提高了。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创设各种谈话活动,及听说游戏,鼓励幼儿主动用语言与别人交往,乐于当众讲话,说话时自然大方。班上绝大多数的幼儿都可以做到,但有些孩子还是不愿大胆的在集体前讲话,为此,我们通过后阶段的日常活动引 2017-2018学第一学期小班语言学科总结

导,让他们多与其他幼儿交往,并鼓励她大胆的将自己的愿望将出来;并通过班级朗诵儿歌比赛等方式来培养他们大胆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科学学科建设总结 篇五

三年来,我县在科学学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是市、县教研部门的教研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与重视下,我们科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努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里创新精神与钻研精神最强的一个团队。两年来,我校在科学学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县教研室的教研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在不断的科学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为罗阳小学的一面努力向上的旗帜!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较圆满地完成了近三年的工作任务。现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科学课的宗旨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科学学科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教学观念。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校要求科学科老师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和文章。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组织教师参加科学学科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按照上级的安排,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四配套工程的培训。每一年都组织教师参加小学科学学科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县小学科学科教材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了全镇能够顺利进行科学课的常规教学,我校组织中心校专职教师送课活动,在每学年的公开周活动中,要安排科学公开课,由骨干教师为全县科学学科教师开观摩课。课后和教师一起分析思路及反思教学,共同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科学公开课为全镇科学教师提供了观摩、研讨的平台,使教师们在常规课的基础上有发展,使全镇的科学教学水平有一个较明显的进步,使青年教师快步成长。

三、抓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常规教学工作

1、各校能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足每周两节科学课,安排好实验总表。各年级都能制订科学教学计划。村级小学也成立科学教研组,并要求教研组定时进行科学教学常规检查,同时做好记录。

2、重视对实验室和仪器室的管理。科学学科的教师能熟练地使用教学仪器和教具。教学仪器有总帐、明细帐。健全了实验室规则、仪器室规则、外借制度、领用制度、赔偿制度等。仪器室做到分类、定柜、定位、编号,并标明仪器名称、型号、厂家、数量,存放科学整齐。仪器、药品分类管理,无混放,有危险品专柜,仪器有防尘、防绣、防腐、防潮、防盗等措施,确保仪器的安全,能严格落实入库验收、领用、外借以及赔偿制度等。按制度执行,定期整理清点,做到管理规范,存放科学,勤擦洗,确保实验室、仪器室的清洁整齐。

3、各校能做好科学学科教学资料的管理工作。科学学科教学文件资料归档,各种说明书装订成册,各项材料基本齐全。

四、取得的成果和今后打算

两年来,我校科学学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学学科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有5篇科学论文送市评审并获奖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县级观摩公开课4节,受到了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今后将进一步开展扎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培训。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追踪培养,使他们不断成长,发挥其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调动各校科学学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提供科学学科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科学教师专业化的新方式。

五、存在问题

1.关于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问题

在当前的科学课中,学生的活动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要使学生的活动有效,就不能走过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效的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因此,要研究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2.关于观察、实验的设计问题

科学学科既是一门精确的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它通过实验来建立和验证理论,形象鲜明地得出自然学科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实验教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但是实验的设计是个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购买一些实验材料,但学校目前还没相应的机制鼓励教师这样做。

3.关于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师队伍问题

我镇只有两所所学校安排专职科学学科教师,其它学校都是兼职的,并且不够稳定。当前对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了。因此,要结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稳定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师队伍。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对比其他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的教育包括学科建设在内的的均衡发展要求,还有需要不断面对的社会对教育日益拔高的素质教育呼声和要求;学校领导形成共识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尽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的差距还客观存在,但这阻止不了我们在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已经迈出的步伐。相信有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注,支持,有以张校长为中心的学校行政的正确决策,我们罗阳小学的科学学科建设步伐一定会乘着东风而迈的得更加稳健、从容。面对种种问题,我们想的还很肤浅,急需教研室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也迫切期待能成为赣榆县学科教研基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必将在教研室专家的引领下走得更坚定,更稳健。

6.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篇六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周: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第五周:

8、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周:第二单元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第八周: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第九周: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一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十二周: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害

第十三周: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

8、减少对土地的侵害

第十五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第十六周: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周: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第十八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7.科学学科述职报告 篇七

一、提高对科学的整体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科学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科学领域“合分一体”课程体系设置的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课程,在高三开设,其定位是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科学整体的认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着重于三个方面:沟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和科学的统一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历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三个方面是高中科学课程定位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内容。高中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分科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综合和学科知识的沟通,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知识结构,形成物质世界相互联系、永恒运动和不断演化的自然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能力。

2.通过考察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从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角度认识科学的发展、价值和基本特征,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和体验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和科学哲学观。

3.通过分析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过程、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考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和分析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规范课程管理,为学科实现育人价值提供保障

高中科学是基础型课程,是法定的每一名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学校要确立依法办学的思想,开设好包括高中科学在内的所有基础型课程。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应为高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在软硬件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学校应为教师的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根据高中科学课程高度综合的特点,在教师工作量、奖励措施、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学校应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或备课组,成员应尽可能包含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各学科的教师,形成校本研修机制,以确保课程的实施,并能对育人价值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学校应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定期评估,把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加以落实,保证课程实施质量和育人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研究

目前,高中科学还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和区域层面都很难开展教研活动,所以,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中科学育人价值的基本条件。高中科学可以由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分科教师兼任,但一所学校应有一名或以上的教师作为核心,参与高中科学课程的开发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教学得到持续的发展。建议每所学校确定若干核心的理科教师,由这些教师参与市、区教研活动,回到学校组织本校高中科学任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培训应着重三个方面。其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知识培训,从自然的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综合应用知识和沟通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其二,需要对教师进行科学本质方面的培训,让教师了解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使教师能从更高的层次理解科学与科学活动。其三,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通过培训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社会、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

高中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既是推进课程实施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保证。市、区教研部门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根据高中科学学科特点,探索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和模式;结合学科课程建设,梳理各主题的重点和基本教学要求,厘清各部分内容育人价值的主要方面;整理、挖掘现有的教学案例和其他教学资源,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各个方面,组织教师开展案例研究,通过典型案例、课例的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操作性的策略,实践研究与教师的培训密切结合,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和研究,提升实践研究和培训的实效性,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基层教师传达研究的成果。

四、把握学科特点,提升育人效能

高中科学学科是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分科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重点在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科学观念。这是高中科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一特点,并把它作为基本要求在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予以落实。

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和要求确定育人的重点。比如,在“科学的历史与本质”部分,要重点关注科学的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在“自然的基本要素”部分,要重点关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自然的整体性和科学的统一性;在“人与自然”部分,要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具体内容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把握整体内容、整理知识结构、理解主题相互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框架。

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合理的内容组织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环节。内容选择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和育人的要求,既要有历史的视野,又要有现实性。比如,以科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科学史实和科学发现为载体,体现科学发展的历史线索;选择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成果为学习内容,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与人类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环境生态等问题,渗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内容组织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应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注意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具体的科学问题、科学事实与科学史实等材料,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支持,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增强情感体验。

基于高中科学以分科学科知识基础的特点,教学内容以“材料”为主,“阅读+问题研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回顾,提取原有的知识;通过问题研讨,建立联系,提高科学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材料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指导学生去阅读、思考;要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研讨,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对比、概括等方法加工学习材料。教师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比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8.科学学科中的思想教育 篇八

一、利用新教材中科学史的科学教学

科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我认为通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的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育科学精神。

如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介绍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从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到复杂的电子镜说明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然后介绍细胞发现的历史,事实上是一部显微镜发明与发展的历史。简要地介绍细胞的发现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研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科学蓬勃发展和科学研究更需要协作努力的今天,体验这种科学精神、培养这种科学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学史的德育教育

翻阅任何一本科学史,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血与火的生死搏斗,有辛勤耕耘的艰难岁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发明……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一首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世界的动人篇章。

1.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吸取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在各自生长的土地上创造着各自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产生后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变异类型的后代因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另一些变异类型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后代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的选择,物种发生了进化。学习科学史,就在于认识科学发生发展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和发展科学。

2.正确评价中国传统科学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中华民族已有5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人口最多、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述、朱载育的声学研究成就以及北京的天坛,来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探究科学家的成材之路,以人为镜,指导发展,开发智力,培育英才。

科学史上,人才辈出。讨论能源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时,可让学生讲述李四光利用地质学理论寻找石油的故事。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1920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认为我国东部有石油资源。居里夫人也说过:“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1902年她经过45个月的努力,才从30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了0.1克氯化镭,还把提炼的第一克镭(值75万法朗)献给了实验室。这里向人们揭示了立志、勤奋、坚持。一个个活生生的光辉形象,令学生为之震撼,这比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学精神的教学效果要好许多倍。

4.正确分析科学内容及其蕴涵的矛盾,研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培养唯物辩证科学史观的重要环节。

可在教学中举例,如伽利略利用理想的斜面实验,证实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还用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坠落得快”这一错误观点,并且对抛体的运动、摆的等时性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去揭示科学内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联系身边中的科学

比如以“非典”、“甲型流感”为背景,学习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控制传染病的三项措施,并联系生活引发学生展开思考。从个人到社会,从观念到思想,从思想到行动,学生谈到了社会中人的行为及习惯、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也谈到了这次SARS事件更加说明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人类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对其他物种生命的尊重上,过一种更科学、更自然、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

重视科学课特别是科学史的德育功能,掌握科学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维教育的效果。由于科学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科学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到科学中来,使科学学科比之其他学科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

上一篇:校园文艺汇演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