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

2024-08-27

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精选7篇)

1.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 篇一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介于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以缩小师生人数的比例为前提,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发长。

我们小班英语的口头作业是将每天新授的英语录制到磁带中。第二天在班级中交流评比,让大家听听哪个同学读得最认真,哪个同学又有进步了。教师即时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录音作业与普通的读英语作业相比改变了口头作业无反馈情况,是学生作业的一种更好的反馈形式。要能让学生从录音机中听到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学期下来,他们拥有一盘自录的英语磁带,这是一个很骄傲的收获。

因此,学生对自己作业的要求提高了,更注意模仿语音语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学生做作业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学生家长也深有感触:“孩子读英语变得积极了。在家录音前都要反复读。读得自己感觉满意了,才开始录音。录完后自己还要把关,如果觉得不够好,还必须重录。孩子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我看了非常感动和欣慰。”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自己活动增多,争先恐后地发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质疑发现和提出问题,热流争论;思维活跃。学生自我要求严格。评比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要求也是很高的,能促使大家整体提高,实现了“以个体发展促使全体发展”的小班话实验思路。

2.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 篇二

现代德育建构理论认为:德行是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建构的, 活动化教学是促进其建构的主要方式。活动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由此看来, 小学的品德课上, 我们应该把“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与身边的社会、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以及相互的作用, 从而产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以积累丰富的经验, 最后获得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理解, 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其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品德与社会教学, 原来, 我该给学生一个活动化的课堂。

一、活动要实——掌握活动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的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其归宿, 就是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 我们往往只注重准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以前教学偏向知识内容的学习, 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观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来帮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并且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从而全面、整体地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在品德的教学中, 无论是活动的内容, 还是活动的形式, 都要明确针对教学的目标来进行, 并且要为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而服务。

例如:《我是教室美容师》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以下所用案例均是源自这册教材) , 本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每天学习生活的教室是自己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每个人都有权利, 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去改变甚至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打扮教室的能力及一定的审美观;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班级、喜欢自己的班级的情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依据这个教学目标, 设计了以下活动:

(1) 分组去调查各班的教室布置, 把他们最精彩的设计记录下来, 并拍摄成照片。说出你们认为其中最精彩的设计。

(2) 根据别班的教室布置, 设计本班的教室布置, 列一份计划书, 写一个方案, 课后再实施。

(3) 亲自动手实施教室的布置。

学生们兴趣盎然, 通过这一主题的活动, 教学上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学生们也逐渐改变了对教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也培养了学生们布置教室的动手能力。我想, 以后布置教室的任务, 我可以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去做了。因此, 想让学习有效, 就需要带着学生一起亲身经历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 让大家在活动中去感受, 去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具有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 在有效的活动中促进其良好道德的生成。

二、活动要真——走进儿童内心, 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 是生活决定了教育。从效力上来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 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 我们的教育, 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生活力”。由此看来, 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从此得到启发。

例如:《不给邻居添麻烦》, 我做了以下设计:

(1) 大搜索。课前组织同学们进行大搜索, “在生活中, 同学们为邻居添过麻烦吗?添过哪些麻烦呢?”

(2) 情景再现。同学们再现给邻居添麻烦的生活情景, 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麻烦会给邻居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办呢?应该如何处理呢?”

(3) 明星选举。找一找在我们身边, 哪些同学特别懂事?议一议你们与邻居相处、交往的心得。

因为课前已经进行过调查搜索, 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 这节课上, 我就想办法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积极地调动起来, 并且努力与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再尝试通过情景再现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发争议、思考, 引领学生们面对麻烦如何去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明星选举的活动, 找出身边的榜样, 因为这些榜样都是学生, 所以可信、可亲、可学。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懂得了在与人交往时, 要理解、善待别人, 给别人添了麻烦时, 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做到体谅别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道德。因此, 教师进行品德课的教学时,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才能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烙印。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坦诚地向大家表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亮出自己的困惑, 从而使品德课的真实活动走进他们幼小心灵。

真实的生活情境, 真诚的活动交流, 才能让学生们领悟到人间的真情。

三、活动要活——形式丰富多彩, 提高实效

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很强烈的, 专注时间却很短, 所以, 活动只有多样化才能吸引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力争做到不同板块都有不同的呈现。

例如:《可爱的家乡人》, 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

(1) 课外采访活动:学生组成采访小组课前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采访一些家乡名人和普通的工作者, 做好采访记录。

(2) 课堂展示活动:用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来展示课前所做的调查采访资料, 并在展示的过程中组织研究讨论:家乡的建设者们, 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呢?

(3) 尽情讴歌活动:自己的家乡人如此可爱, 这样了不起, 请你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 可以绘画, 可以作诗, 可以做明信片, 等等, 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人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每一个活动形式不同, 学生们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 从中体会到自己的身边有如此了不起的家乡人, 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可爱的家乡人。

我们在设计不同的活动时, 要尽量避免为追求单纯的形式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因为活动最后的目的是要为课程内容服务。所以品德课的活动要有趣, 要遵循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要活。

四、活动要深——坚持不懈, 将“活动”进行到底

品德课不可能简单地在一节课上就彻底解决某一个问题, 因为品德是在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中对学生们的一种帮助和指引, 是要延伸的, 所以, 品德课堂虽然结束了, 但必须在课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快要结束时, 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家乡的发展变化, 启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看得出来, 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家乡, 我趁机抓住学生的情感点, 布置了延伸活动:请爸爸妈妈做“顾问”, 继续探究有关家乡的知识, 并且密切注意家乡变化, 写好观察日记, 并不定期检查和反馈。

学生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生活, 用心体验生活, 用喜欢的方式探究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享受到了品德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快乐。

3.学校德育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三

一、德育课程的构建基础

一是打造校园文化,在隐性课程中浸润德育。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为此,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共同打造校园显性文化,建立了校史展馆、孔子文化墙,为每一座楼房、每一条道路拟定名字一明德楼、思齐楼,博雅路、诚信大道……立体化地彰显学校内涵文化。每年举办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寝室文化创意大赛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底蕴丰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实现了文化育人。

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好德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校实现德育功能的基本单位,建设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情感濡染,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将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要求师生积极参与,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确定班名、制定班规、拟写班训、设计班徽、拟定班歌、创设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心灵相通、密切合作,营造了一种团结进步的班级氛围,开垦了德育工作的优质土壤。

三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走进学校德育课程。学校成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家校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了《家长委员会工作条例》。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和全体学生家长会议,指导和帮助家长认识教育现状、分析教育现象,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家校合作,从实处拓宽了社会办学的途径,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体系。

二、德育课程的实施内容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建设了一系列德育课程,通过有意识、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中去,在潜移默化的触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学生成长规划与自我发展课程。学校将学生成长规划与自我发展纳入德育课程管理,确定了“我的未来我规划,我的发展我做主”的课程主题,编写并下发反思学习材料《高中生成长规划课程教案》,指导学生从人生理想、道德素养、学习发展、身心健康、生活管理及素质拓展6个方面制定成长规划。该项课程坚持师生评议、生生评议、自我评议和规划,通过科学构建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规划和主体、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的能力,增强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全面、和谐、个性发展。

全员导师制课程。学校于2003年创立全员导师制,制定了《全员导师制课程管理制度》,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成为“导师”,结合班级学生情况,确定自己负责的学生。导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充分、全面的发展,营造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和谐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学校每周一组织全校师生升旗仪式,聆听国旗下讲话,在所有教室悬挂国旗,组织全体学生周二至周五早晨到校后齐唱国歌。学校配有专业国旗班,每年在高一新生中选拔优秀的国旗手,模拟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扫活动,激励学生长蕴报国之志,长思双肩之责,长怀感恩之心。将教师自行编写的《军事与国防》课程教材纳入到常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

入校教育课程。这一德育课程创立、实施于2013年9月,为了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4万余字的《入校教育课程》一书,内容包括认识篇、规范篇、规划篇、主体教育篇4大部分,分认亲(老师、同学)、认家(学校)、学校规章制度、班级文化建设、规划人生目标、文明礼仪教育等16个子课程26章节,借以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认识高中课程,规范自我言行,科学规划人生。

实践型德育课程。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以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锻炼生存能力为宗旨,创办了学生科学院、艺术院等28个社团组织。建立了严格的社团登记和管理制度,每个社团都有团名、团旗、团徽、团章,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指导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满意的社团,拥有并发展好自己的一项特长。

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青年绿色文明校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校园文明监督队;引导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和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了解现实,学会积极参与和自我完善。开拓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社会操作与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德育课程实施保障

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成效,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关注以德育德,提高全员德育意识,形成人人承担育人重任、处处贯彻德育思想的良好德育氛围和格局。

第一,更新德育观念,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班主任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第一人。学校把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邀请名家进校授课,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组织班主任团队拓展训练,促进班主任挖掘自我潜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编写《班主任工作通讯》,通报当月班级常规管理量化考核情况,为加强学生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全体班主任及时寻找差距、改进工作。

第二,关注学科德育渗透目标,提高学科教师的育德能力。在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寻找教材知识和学生思想教育的切合点,适当地进行教育指导,这不仅是《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而且是学科教师实现教书育人职责的体现。学校要求教师要承担三项基本责任,即学习的辅导者、生活的引导者、思想心理的疏导者。不同学科的德育功能是有差别的,学校通过教研室、备课组活动,指导教师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找准教材中育人的渗透点,把握好渗透时机,处理好渗透尺度,寻找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我校将继续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4.德育节庆活动课程——端午节 篇四

端午节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正逢端午节,学生通过此活动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

活动目的:

组织同学们开展“端午节”的主题活动,通过对端午节起源、来历、活动内容等方面的了解,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切的体悟到端午节的氛围,以及在此节日中的感受。从而接受情操上的熏陶。具体活动:

一、走进端午节

各中队利用午会课时间,在学生事先寻找到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含义、纪念方式、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交流,对中国的这个传统节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步感受端午节。

二、活动表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体会这个节日的不同之处。学生每人带来一个粽子,边吃边说粽子与端午节之间的联系;做做小诗人,举行古诗吟诵活动;展示自己收集或者制作的香囊作品来感悟端午节。

三、实践中体验

在端午节前后,学生在家学做粽子和香囊谈谈感想。

活动对象:

一(3)班学生

活动时间:

2009年5月

活动过程和安排:

一、了解节日:

5月1-5日: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二、实践活动:(5月5日前后)学生在家里学包粽子、学做香囊。

三、成果汇报:(5月中旬)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

活动效果:

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在端午节节庆教育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们收集、整理有关端午节历史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大家在课堂上配上音乐诵读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大家把粽子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品尝到了粽子的美味,有些学生在家还学会了包粽子。

5.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 篇五

——丰南区尖字沽乡望马泊小学

张志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有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的话题,下面我就结合我校的实例,谈谈我校是如何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努力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大家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依赖于校本开发,而校本课程开发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合理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的结合,使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丰富学校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学校办学理念,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基点和目标

一所学校,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是找准点、定好位、选好路。我校

在发展中反复酝酿,最后确定以“向上、向善、勤砺、勤学”为校训,以“激发兴趣,主体参与,自主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点。以地方性、校园性、趣味性、实践性为活动开发目标。经历艰苦的探索,由初期的朦胧走向现在的渐趋成熟。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开发和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学科学习中的疑惑、社会新颖的问 1

题入手去开发校本课程,去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留下了发展空间,扬学生所长。

二、立足自主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领域与活动形式。

我校坚持以“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立足实践、着眼整合、注重过程”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策略,积极探索校本化的实施方式与路径。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条主线索,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科技制作、传统文化、家乡特色等相整合,形成校本化实践内容的“五大板块”,即:①“启智尚德”板块,②“绿色环保”板块,③“民俗文化”板块,④“实践制作”板块,⑤“时事追踪”板块。每个板块下分列子项内容,如“绿色环保”板块主要包括“街道垃圾处理、河流污染及防治等问题的研究,“民俗文化”板块中主要有五谷文化、民间习俗”等,它们既可分步实施,又能相互交融。

我们在进行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 “五种活动类型”:①小课题研究活动类型,如“农家秸秆处理问题的研究”;②社会调查活动类型,学生从关注身边热点焦点出发,开展采访调查活动;③与各学科整合、迁移,如:自编校本教材《兴趣阅读与写作》、《五谷文化教材》等;④制作活动类型,如“五谷画的制作”⑤劳动技术与实践教育,如:在校园劳动基地体验生产劳动。

这样,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五大板块”、活动方式的“五种类型”,就构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开发校本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

三、从学校周边环境和实际入手,开发符合校情的“活教材”

开展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依托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有的放矢,贴进生活,贴近学生,使学

生产生兴趣,活动也才能收到实效。我校周边乡村的经济特色产业:天花板制作装潢业、西红柿、甜瓜大棚种植、法兰盘机械加工业等;还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河流、池塘污染、垃圾处理等系列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活动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决不意味着活动的内容可以随意而定。我们就发挥当地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势将学校自主开发的“怡德园”作为德育开发的基地;将校内“五谷种植园”、赵明机械加工厂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把集贸市场和池塘路边垃圾堆放处作为环保教育基地,把图书室、网络计算机教室等作为信息化学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将行动研究引入纵深,多形式推动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嫁接,形成必要的基本模式

--------用心开发校本课程读本,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我们根据实际陆续自主编辑了《兴趣阅读与写作》、《尚德 启智 励人生—中华美德教育校本教材》、《五谷文化教育》等校本课程读本。这些实用的教材读本,是实施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凭借和抓手。它不仅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拓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经历“进行需要评估--确立课程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开发内容--设计实施--完善评价体系”等几个基本环节。同时制定得力的保障措施,如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开发小组,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下面我仅以开发、编辑、实施运用《五谷文化教育读本》为例,向各位领导、同仁简要介绍我校是如何依托校本课程读本着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二者有机结合的。

1、进行需要评估。我们做过一个调查:面对几种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农村的孩子们无一能认全,不少农作物还被张冠李戴。这看似好笑,但细细想来,“五

谷不分”这不是孩子们的错。孩子们除了学校就是家,除了作业就是练习,他们怎能识五谷,四体勤?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能识五谷,能做到四体勤。还有近期教育部乃至我区教育局发文,重申了“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精神。这就成了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于是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生、家长问卷,决定了编辑《五谷文化的教育》读本。

2、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了解一般性的农作物,能说出五谷的名称,了解五谷的价值,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技术,并能利用五谷杂粮,传承民族的精髓文化,制作五谷画。(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故用之作画。)于是编写组据此编写了教材读本。读本中“走近五谷”部分包括:追根五谷、了解价值、五谷画的种类、五谷画的制作方法等;“走近五谷种植”部分包括简单介绍豆类、水稻、小麦、高粱等种植技术。

3、活动设计实施。为了使我们的各项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在校园内自主开发了“五谷种植园”“青青菜园”“飘香化草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尽管小,但很实用。于是,所有参研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好 “五谷”常识后,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们进行大豆、高粱、花生、蔬菜等作物种植活动。活动后学生们写出体会和感想,这样就把劳动技术教育、品德教育、大语文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经过春种、夏管、秋收系列过程,我们再用收获的果实,主要是五谷种子,制成五谷粮食画。作画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其情趣融融,乐在其

中,确实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其过程容育德、启智、审美于一体。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兴趣极佳,综合活动教育效果显著。

4、完善评价,形成体系。任何一项活动都要经历一个渐变过程活动。活动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师生的热情或许会减退,出现倦怠,这就需要管理跟进,发现亮点,及时地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肯定,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发现老师们对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是普遍认同的,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却有限,因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教学的量与质,另一方面又要自主开发新的课程,这在课程开发的初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的做法是:(1)每一课时的活动课程课折算工作量为两课时,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以课时上的支持;(2)给老师松绑减负,教师的《课程纲要》《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教学设计》可以经过低档修改后沿用以前的,只须根据学情进行适当调整就行;(3)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也就是给教师展示的舞台。学生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才艺等,我们利用走廊、展室和校会的时间,给展示出来。老师们好的论文和教学设计,我们也尽可能地向上推荐,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目前,我们有30余人次的成果被教育部获省市区评为奖项(4)价值引领。学生的发展变化能让教师产生自信和成就感,我们总是从这个角度去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这已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显现成果

1、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我校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已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操作模式: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开发相关制度-进行需要评估-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大致结构-相关知识培训-进行校本课程学生意向调查-学校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上课,实施《课程纲要》或《方案》-综合课程问卷调查-反思交流、阶段考查,撰写分析总结。

2、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部分研究项目,获得成果。我们组成过研究小组累计68个,提出小子课题36个,完成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表32份,学生调查情况记录表30多份,各种图片600余张,撰写活动手记 80余篇,形成了一套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册。

3、综合实践活动课确实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践表明:学生求知面被拓宽,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学习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都明显提高。

4、开设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观的综合效益及潜在的隐性效益正逐渐显示出来

从一定意义上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加强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办出学校特色、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社区的的密切联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增强了学生吸收、消化、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落实“以生为本的”的教育目标。

6.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 篇六

摘要:幼儿教育是将游戏作为主要活动的教育, 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 开展游戏化课程教学。基于此, 本文从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的作用入手, 阐述了两者有效结合的策略, 幼儿教师需要开展游戏化区域活动、营造游戏化活动环境、明确游戏化活动主题、丰富游戏化活动内容, 以此提升幼儿教育的效果, 保障幼儿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 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合理教育, 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 涉及到较多的教育手段, 如课程游戏化或区域活动等, 幼儿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 激发幼儿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幼儿对课程内容及外界世界的认知, 发挥出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 对于两者融合策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分析

幼儿具备好奇心强、喜爱游戏与活泼好动等特点, 因此大部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都是通过游戏开展的。在2017年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强调了幼儿教育中课程游戏化, 要求将其与幼儿区域活动进行有机融合, 确保指南等相关幼儿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中, 课程游戏化是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开展的教育手段, 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开展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的需求、兴趣与活动实际出发,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实现深入探究, 发挥出课程游戏化的重要作用。区域活动是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出发, 通过多样化的自主活动形式, 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以及合作交往,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提高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性及区域活动的知识性, 从整体上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1]。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一) 开展游戏化区域活动

在设计区域活动时, 幼儿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目标, 结合课程游戏化的要求, 开展游戏化区域活动, 实现课程目标和活动目标的有机结合, 促进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的融合。比如在进行“人民币”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时, 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课程游戏化的相关要求, 组织幼儿进行“小小超市”的区域活动, 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小超市, 由幼儿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店员以及顾客等角色。在进行扮演之前, 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认识到活动的目标, 主要的引导问题如下:“人民币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小朋友们认识几种人民币?”等等, 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营造游戏化活动环境

在教师设计完成游戏化区域活动之后, 需要营造游戏化活动环境,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化区域活动, 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实现区域活动的目标。具体而言, 幼儿教师需要将区域活动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基础, 结合幼儿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所需的材料, 调动幼儿参与游戏化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幼儿的实践加深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认知自然与外界世界时, 可以根据幼儿的情感与心理发展规律, 投放多样化的材料。比如在探索区域, 幼儿教师可以投放天平以及放大镜等材料, 通过对材料的操作, 认识到“重量比较”以及“感知平衡”等知识, 从而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另外, 在区域活动的操作区域,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空瓶、旧纸盒、碎布以及树叶等材料的投放, 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 制作螃蟹与汽车等玩具或者手工艺品, 加深幼儿对自然的认知, 有助于幼儿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升, 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 明确游戏化活动主题

在进行游戏化区域活动时, 幼儿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 明确游戏化活动的主题, 确保主题符合幼儿的认知与兴趣, 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区域活动中, 提高幼儿游戏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环保相关课程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环保”作为主题, 组织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游戏化区域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幼儿展示服装制作的过程, 并在操作区准备废旧纸盒、瓶子、布料等材料, 引导幼儿使用废旧材料进行环保服装设计。在幼儿设计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将自己设计的服装穿在身上进行T台表演。另外, 在活动之后, 教师还可以进行有效评价, 为表现最好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并鼓励其他幼儿:“小朋友们都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继续保持, 都可以变为环保小卫士。”使所有幼儿都能从区域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并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 丰富游戏化活动内容

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充分发挥出区域活动的作用, 幼儿教师需要从区域活动中提炼并丰富游戏化的内容, 进一步完善幼儿课程内容, 加深幼儿对自然、对生活的认知, 以此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 引导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在进行幼儿午餐区域活动时, 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喜爱瓜果的特点, 开展将瓜果作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瓜果的沉浮”这一区域活动, 组织幼儿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进行沉浮实验, 观察不同形状、大小与类型的瓜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并与同伴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明确影响瓜果沉浮的因素。这一区域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2]。

综上所述, 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幼儿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的作用与特点, 采用多种策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 加深对外界实际的认知, 丰富幼儿的知识, 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敬诒.试析如何结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J]华夏教师, 2018 (03) :60-61

7.文化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篇七

一、建立制度文化,规范德育管理

学校提出了“成事中成人,成人中成事”和“全员全程全面德育”的理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规章制度,在“以规治校,以规治教,以规治学”管理原则的引导下,学校德育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建立环境文化,注重濡染熏陶

学校建立“文化廊”,让小行动变成大道德。努力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建设文化艺术长廊、宣传栏、光荣榜、文化展板等校园文化阵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建立课程文化,强化多元发展

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

二是学科渗透,实施学科育人。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做人和处世之道。

三是开设综合阅读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

四是开发设置活动课程,构建活动系列,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五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消防大队、看守所、烈士陵园、社区、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互动,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四、建立行为文化,提升文明素养

我们把行为习惯定位在“雅言、雅行、雅仪”上,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创建文明班级为载体,从细微之处着眼,注重过程监督,坚持落到实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工作中,把“雅言、雅行、雅仪”具体细化为“三管六不”、“三别四带”。“三管六不”即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粗话;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涂乱画,不攀折树木,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脚,不追逐打闹,不践踏草坪。“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强化常规工作的检查、评比制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自我管理意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主要落实四个德育常规:

抓好入学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奠定基础。每学年的新生入学后,我们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常规教育,对学生的文明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每个新生头脑中播下了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种子,为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抓好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坚持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设置“路线图”,让小楼梯变成大世界。在楼梯道上设置左右行走、紧急疏散等标识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养成靠右行走、关注楼道安全通道的好习惯。

抓好大型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课间操时间,各班学生坚持在教师带领下亮牌列队,文明有序进场、活动和退场,其它活动也是一样要求。

抓好国旗下讲话,以教育引领、典型示范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每周一个教育主题,升旗手由各班民主推荐,大队委选拔认定,必须由德才兼备,或有突出成绩,或有显著特长的学生担任。

五、建立活动文化,增强道德感悟

坚持德育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德育工作课程化,课程活动化,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为学生搭建多种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素养。

抓好节日德育活动。每年的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我们结合实际设置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受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更富有生气。

坚持开展志愿者活动。先后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小分队30多个,利用节假日到光荣院、红领巾一条街等公共场所清扫垃圾、擦洗公共设施,为孤寡老人整理房间、表演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坚持开展互助献爱心活动。为了让城里的学生体验农村孩子的生活,学校深入开展“手拉手”互助联谊活动,使他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送温暖献爱心、“手拉手”互助活动、角色实践体验已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

开展“树漳城形象,做文明使者”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走”、“孩子眼光看大人世界”活动,让学生开展走访活动,了解南漳城市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学习有关城市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对市民的要求,增强了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

坚持举办“三节”活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了书画、歌舞、器乐、球类、棋类、根雕、空竹、独轮车、科技等多个趣味课程,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先后有25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开展学先进树形象活动,放大示范效应。学校坚持开展“小十佳”、“小名人”评选活动,开辟设立“七十二行状元榜”“笑脸墙”“凡人小语”等专栏,将优秀学生的事迹和照片展示出来,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是一个慢的艺术。学生在“雅”的浸润中,道德素养会朝着教育期许的方向发展,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会助学校文化发展一臂之力,最终使学校发展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上一篇:2024年度金信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