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2024-10-27

专业核心课程介绍(共11篇)

1.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一

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核心课程介绍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在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核心课程介绍。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于2000年6月在中国正式启动,到2008年底,逾125万名中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已完成该项目的培训,并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学。2005年12月,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项目五周年庆典上的发言中指出,“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对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 年2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该项目的全国管理工作会议上宣布,从2006年起,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纳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凡2006年以后接受“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核心课程7.0及 以上版本教材)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者,认同已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中级培训(但需参加部考试中心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考试)。

现在,英特尔公司正与 15个国家的教育部合作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核心课程项目,这些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智利、中国、埃及、法国、印度、爱尔兰、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英国。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网络核心课程的特点 :

课程通过网络学习与面授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充分体验21世纪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品尝信息化环境中探究与应用的乐趣。

·鼓励教师把计算机当作研究、发布和交流的工具,发展学生的 21 世纪技能,自我介绍《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络核心课程介绍》。

·鼓励教师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策略。

·鼓励教师以框架问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鼓励教师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用精心设计的支持材料和多元评价方法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在培训中将 Web2.0等先进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源支持培训。

·通过在培训过程中学习使用多种合作、交流互动的技术手段,学员不仅能完成单元作品集的开发,还能大大培养和提高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网络核心课程的适用群体

由于网络核心课程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采取混合式(面授加远程)的培训方式,学习进程长(连续2-3个月),学习方式多样(除阅读外还有书面交流、博客反思、递交作业等),因此特明确以下条件,供报名者与推荐者慎重考虑:

1)本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

2)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流畅的打字能力;

3)在学校担任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

4)本人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有深入研究的兴趣;

5)学校和家庭都有较好的电脑设备和上网条件;

6)本人确保每周有6-8小时的网上学习时间,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二个月以上的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

7)本人自愿参加培训。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网络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强调的一个基本问题为“如何最有效地运用技术来支持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置的8个模块中探究这个问题,并创建一个技术融合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的单元教学设计。

8个模块设置如下:

模块1:用项目进行教学

主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单元设计

关键活动:

l理解单元作品集及其组成部分

l为项目制作出版物作品

2.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二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 使其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 改变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 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具体地说,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1.1 推动“教”与“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教学过程本身, 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述转变为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的教学组织, 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作用。

1.2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效果

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习惯和规律。我们主动顺应这种规律,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的信息化, 改变以往的基于讲义和板书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模式, 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地“听”来学习, 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来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记忆遵循一定的规律:耳———听, 接受信息的20%;眼———看, 接受信息的30%;耳+眼———听+看, 接受信息的50%;耳+眼+嘴———听+看+说, 接受信息的70%;耳+眼+动手———听+看+操作, 接受信息的90%。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 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从业者从事某一行业必须具有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 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针对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对从业者具体要求, 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 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产品是学生, 教师的产品是课程 (优质资源)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与学的资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师本人和接受教育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还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对教师本人的意义

教师既是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 又是使用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对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集成, 形成稳定的可以辅助教学的资源, 减少教师大量重复性劳动。改变以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 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课堂教学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 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对学生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 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认知灵活性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和资源进行良好的组织, 可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另外, 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的内容贴近房地产职业工作实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提高。通过房地产估价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应用前后对比发现, 在试题难度相当的情况下, 较多地使用课程教学资源后, 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高分数段成绩人数增加。 (2) 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由于教学中较多地使用基于职业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增加了学生的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专业综合实习和定岗实习过程中较快地适应工作, 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3) 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通过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 使学生们不仅学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服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学到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需要承担的职业责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小组讨论和工作成果汇报, 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共赢思维。通过多种形式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 对于提升学生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10月, 房地产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首届高职房地产业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综合一等奖。

2.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门核心课程一般都有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牵头组成的课程组, 课程组成员共同开发建设的教学资源共享后, 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课程建设的良好机制。

3 结论

依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实施的整体方案,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 并在2011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实现了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转变。

3.1 备课模式的转变

备课模式由传统的挖掘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写讲义的模式, 转变为深度挖掘各类教学素材, 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制作形式新颖的多媒体课件, 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 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像房地产经纪服务具体工作情景再现等需要依托多媒体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的思考。课件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在课外对学生起到自学辅导, 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课堂的45分钟有了足够的延伸。

3.2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 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由以往的基于讲义和板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素材教学资源、对体现房地产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核心课程的试题资源以及核心课程典型案例教学资源等的建设与应用, 改变以前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 大大丰富了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述转变为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组织。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房地产职业工作实际, 改变学生有知识而能力不足的状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把房地产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融入核心课程中, 为学生今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做铺垫。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 使学生们不仅学到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学到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需要承担的职业责任。

3.3 考核方式的转变

通过试题库的建设, 为有效解决教考分离的难题奠定基础。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生成并逐步积累形成有效的试题库, 不仅可以克服个人命题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 而且保证了命题组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试题和试卷的管理将变得高效而便捷,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使试卷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更好地发挥试题在检测教学质量以及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突出了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应当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网上教学资源, 积极探索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新模式, 积极搜集和制作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

3.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加紧开展课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课程方面的标准或相应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提出:“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现状

1、国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的相关专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究课程。如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在英国,各行各业、各种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由全国性的雇主协会制订,由政府审核批准。BTEC的课程专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把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组织成若干课程目标,编写出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仅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作指导文件,而且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指导性文件。

2、国内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的相关专著

1999年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提高学校课程与社会职业对接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改革、制定适合课程标准的路子。

(三)国内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发展现状

1、国外课程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美国学习内容包括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系统、燃料和排放控制、中断系统、刹车系统、自动传输、电力、空调、汽车机械等48门课程。4个证书考试,第一个证书考试:手动挡离合器 ; 第二个证书考试:空调系统;第三个证书考试:自动传输系统;第四个证书考试:方向盘与悬挂系统。

2、国内汽车课程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有发动机构造维修,底盘构造于维修修,机械识图,汽车电工,现代汽车技术,汽车英语,汽车电器设备,汽车营销等32门。

二、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总体部署,加强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主要内容

1、汽车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汽车类各专业教学内容的研究。

3、汽车类各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4、汽车类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三)意义

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最直接地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引入企业工程实证、企业文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企业兼职老师参加授课甚至企业现场教学等合作,保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本领及考核方式与企业实际紧密联合,为毕业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素质、技能与知识准备。

三、项目实施方案

1、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课程标准。

2、研究拟达到的目的:通过研究,找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关系,从而制订出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实施计划:课程教学内容第一个方面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优选教学项目.

4、本项目特色,创新推广价值:

特色:课程教学与生产整个过程对接,在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后,遵照企业生产整个过程与要求,采纳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落实项目教学。

创新:应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与企业兼职老师联合授课,应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方面的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广施行教学与生产整个过程对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纳应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充实变更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项目研究基础

1、项目组成员已开展相关研究及成果概述:

研究的思路:项目组已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面向重点产业,瞄准主干行业,深入行业企业,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行业部门根据产业发展提出学校专业对接企业名录,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了解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分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2、已具备的教学研究基础和环境,学校对课题的支持情况:

本专业拥有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黄石4S店、一汽大众黄石4S店、黄石金鑫汽车修理厂等十余家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单位,对开展企业调研非常有帮助。前期各门课程已有教学大纲,学校对本专业建设相当重视,把本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来抓,对各项教改项目和研究课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项目负责人有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经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说课成果取得了全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分会的科研成果优秀奖;项目组成员均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均是双师型教师,可以完成本项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都是专业负责人或教学管理岗位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改革意识强烈,改革的积极性很高,组织能力和感召力强;专业负责人长期在企业挂职,熟悉企业,便于与企业联系与合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

[2]宋或,李春富.课程转换在营销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分析.

4.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四

工商系 财经教研室

1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定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会计核心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要以会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强调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突出以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对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使课程标准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充分考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此我院财经教研室会计专业将《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六门课程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2 企业对核心课程质量反馈意见

我院对包括中诚信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合作企业进行调研,通过文件调查、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要求企业对我院会计专业核心企业提意见,给建议。大多数企业表示我院设定的会计核心课较合理,均为日常工作中的基础,作为一位职业会计人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但也针对我院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2.1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大部分企业都反映刚毕业的会计学生普通对实务操作较为陌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上手独立进行操作。以税务操作为例,应届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对抄税、报税、买票、开票这些作为简单的操作都需要老会计手把手教学。从中反映出在核心教学中,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岗位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2.2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教学

大部分受访企业均表示我院会计教学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教学。我院设定的六门核心课程都是围绕新会计准则进行,而新会计准则是针对上市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鼓励执行,而非强制执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特点,其日常的财务的工作更为琐碎灵活。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例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这些章节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工作基本不涉及,因为受访企

业均提出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日后就业方向,针对中小企业能用得上的知识较强巩固,对于一些用不上的理论,减少教学时间。

3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措施

3.1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项目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2)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与实训基地及各中小型企业加强紧密合作,包括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建设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及培训任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等。

3.2 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1)通过企业实践、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能力;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职教水平高、有特色的院校进行访问、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以此培养一批各有所长的专业骨干教师。

(2)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一批会计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能学到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3)通过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科研工作的重点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等教改项目及应用技术研究。同时建立科研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科研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4)在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带动专业群内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与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将特色建设专业的教

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中来,带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3 突出本专业侧重面向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为中小企业培养以会计核算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训的监督管理,提高实训效果。

(2)开发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工学结合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结合会计主要岗位设置模块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要求对原有传统教材进行整合。因此,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能更针对中小企业岗位服务。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固化,相关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固定,而课程整合是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改革,这就要求根据整合后课程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目前,教学中已开发的教材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和《会计英语》,其他相关教材的编写也在积极组织中。

《基础会计》课程是以突出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掌握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根据财会职业岗位群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按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企业财产的清查———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操作流程进行;体现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记账岗位、报表岗位等的基本规范和任职要求。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教材应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特色,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根据会计岗位工作流程,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课程整合时,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按实践工作岗位设置财产物资会计岗位实务、职工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实务、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实务等教学模块,教学中模拟岗位核算实务,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同步。

另外,当前企业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报税、纳税,税收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从企业及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税收类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而目前税法课偏重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税务会计课侧重会计处理,《纳税会计》课程是对《税收》与《税务会计》的整合,重点介绍税收法规、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及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3.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会计又是一种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缺乏合理安排。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如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原理论教学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两周完成,教学实施的结果仍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具体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时,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课内实践、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在实践中,对会计专业采用“三层双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其中“三层”是指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递进式”是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达成课程预期目标。通过“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务情景实战训练—顶岗实习”等十个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这种按不同课程目标要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4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方法

4.1 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上岗实习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高

职会计专业应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积极营造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环境,努力实现校企同步核算,更好地实现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4.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并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课本知识,教学环节也是传统的回顾旧课、引入新内容、开始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传统模式,整合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此外,还要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5.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范文 篇五

⒈高等数学

⒉线性代数

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⒊概率统计

硬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看懂并分析电路图;可以设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度)⒈电路分析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

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开始分化方向)

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基础

⒋计算机组成原理抽象的数字电子的“可以用来计算的机器”的大原理

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8086的PC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原理

⒌ 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8086CPU指令系统程序设计

⒌计算机系统与结构抽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非单指计算机)的原理

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⒍(计算机)信号与系统从数字电路角度理解的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与通讯

软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阅读并分析程序(不单指源码);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系统)⒈离散数学

⒈ C语言程序设计或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Pascall语言程序设计

⒉数据结构计算机中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启发式,非结论式)

⒊计算方法计算机数值计算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⒋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管理软件的组成与实现技术

⒌编译原理从源码到可执行代码的翻译过程快速有效的实现方法

⒍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中大批量数据的管理与检索方法

⒍ SQL Server数据库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⒍软件工程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管理“软件制造业”的方法

其它方向:

(电子)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

TCP/IP技术

分布式应用原理

图形学

多媒体技术基础

计算机专业课程自学参考

有人说,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程序要比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要好.也许这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的,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你在这个方面经验比别人多,研究的比别人深入,那你就比别人专业,所以要相信自己.我本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本专业也学过许多计算机课程.准备把没学的补补.下面是计算

机专业课程,供大家自学参考,当然这些都是基础.一: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技术,数据通信 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试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普通物理B,电路电子学

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光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综合布线系统

编译原理,数字系统设计VHDL,信号与系统,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工程,IT项目管理,七号信令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

二:http:///club/showtxt.asp?id=16857

2基础方面:(应该无需解释啦)

⒈高等数学

⒉线性代数

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⒊概率统计

硬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看懂并分析电路图;可以设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度)⒈电路分析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

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开始分化方向)

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基础

⒋计算机组成原理抽象的数字电子的“可以用来计算的机器”的大原理

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8086的PC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原理

⒌ 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8086CPU指令系统程序设计

⒌计算机系统与结构抽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非单指计算机)的原理

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⒍(计算机)信号与系统从数字电路角度理解的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与通讯

软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阅读并分析程序(不单指源码);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系统)⒈离散数学

⒈ C语言程序设计或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Pascall语言程序设计

⒉数据结构计算机中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启发式,非结论式)

⒊计算方法计算机数值计算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⒋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管理软件的组成与实现技术

⒌编译原理从源码到可执行代码的翻译过程快速有效的实现方法

⒍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中大批量数据的管理与检索方法SQL Server数据库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软件工程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管理“软件制造业”的方法汇编语言

其它方向:

(电子)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

TCP/IP技术

分布式应用原理

图形学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三.http://edu.sdinfo.net/***96/20030613/1172246.shtml

很多朋友可能跟我一样,想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在此我作为过来人跟大家谈谈自己自学的感受。

★确立学习方向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如何挑选教材

好的教材对于自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适合自学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

一、数学

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学习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一般高校通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目前已经有了第五版,也可以使用自考教材——西安交通大学陆庆乐编的《高等数学》,可以买一些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解答。

还有两门重要的数学课程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可以分别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和浙江大学编写的《概率统计》。注意:自学一定要多做习题,而且最好一门课有一本习题解答和辅导书。

除了上面数学基础课外,在计算机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就是《离散数学》,这门课要多花点力气来学。可以采用左孝凌教授等编的《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可以用北大、清华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左教授编的自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其他课程还有《复编函数》、《计算方法》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学。

二、专业基础课

1.《程序设计》:学习内容一般为C和C++。C语言可以采用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内容比较浅显,C++方面的书推荐钱能编写的《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比较难,可以采用严蔚敏教授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有配套习题册。好好做题,有时间多编几个大的程序。

3.《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是难度较高的两门课程,选用自考教材相对来说容易些,也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

三、专业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推荐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黄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操作系统》:汤子赢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可以参考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汇编语言》:可以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可以用自考教材。

4.《数据库原理》:人民大学教授王珊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施伯乐老师编写的教材也不错。

5.《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院士编写的教材十分不错,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的,国防工业出版社。

四、选修课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学、人工智能、系统结构、图形学等。此类课程的教材可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或参考各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科和本科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英文基础好的朋友可以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印版教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教材,网上有许多相关课堂录像和课件,有条件的朋友要充分利用。

我自己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已经考完了计算机本科自学考试的大部分课程,并已通过计算机四级考试,下半年还准备参加高级程序员考试。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总结一下,没学过的课程大概有:

1.*离散数学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编译原理,*Unix系统

3.*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TCP/IP技术

4.综合布线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分布式应用原理

5.*IT项目管理

6.多媒体

*号的一定会看,其他的课可能会看.除了以上的,其他基本都在本科学过.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有:

1.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微机原理

2.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补充:研一第一学期计算机专业课:

6.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六

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和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和辅助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前提。由于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沟通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于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是由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升格“三改一补”而发展创办的。各高职院校在继承各自专业传统方面,对于办高职均各有所长和不足。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如何发挥原有优势和形成特色专业还不多,优势还不明显,因而专业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专业和课程设置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人们择业观念变化的新要求,加上传统专业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还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总之,处于初创时期的我国高职院校,当前还尚未形成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高职的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服务的方向,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然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同时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有较大的改革,其改革的程度又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因此,课程开发势必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课程开发是按照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产生一系列课程方案与课程文件的过程,主要通过“课程分析”(目标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目标评价)四个课程开发阶段或手段完成的。课程分析是高职院校为开发新的课程而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从而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之根据的工作过程,也是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第一阶段的具体阐述,来探讨课程开发与高职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关系。专业设置确定后,要着重做好课程分析阶段的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客观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来说,通过这些分析若能获取真实而有效的翔实材料,就是成功的一半。1.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根本目的。因此,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社会经济形势,分析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分析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结构。因此,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态势。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大量典型行业和企业的抽样调查,是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高职培养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使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更趋完善、有效。2.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是行业(企业)分析的自然延伸,为确立相关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提供依据,也是指详细分析社会某一职业群的具体工作,并系统地列出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分析具体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础。其分析思路与CBE的“职业分析”相一致,但分析的对象以及方法却有所区别。尤其是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CBE的分析方法(仅针对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3.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这种需求既包括社会的要求,也包括广大受教育者个人的要求,并且只有当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时,才能成为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的现象和观念发生了巨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及其课程时既要考虑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以及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一切为受教育者着想,充分了解他们对于工作的性质、条件、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需要,同时还应注意到他们学习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能力等个性等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对于企业迫切需要的、需求量又很大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人报考,这样的专业也是难以维继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对“受教育者”的宣传服务工作,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酌情改变课程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以符合受教育者当前的学习需要。4.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是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置时,应把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所提供的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专业范围内的课程内容,在充分体现高职的针对性、实用性、技术性的基础上,既要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不断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实施教学过程的软、硬件(如教学文件、师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工具设备等)以及学习者的入学水平等。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分析,才能使我们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习者的水平有一个较全面了解。有了这样一个教学平台,对专业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经过这样一系列分析,高职院校就可依据分析结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捕捉社会的“兴奋点”,树立“人无我有,人优我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理念,构建一个共同的专业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和课程,极大地增加社会应变能力。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常常会成为一所高职学院显示其特殊“品牌”的重要亮点之一,进而可在市场运作中处于良性循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普遍重视实施课程开发和课程分析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发中,课程分析阶段只是形成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思路,而如何进一步使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化,如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课目和课时数等重组课程体系等的改革,主要还是取决于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遵循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的工作过程。它可划分为观念设计(比较各种课程理论和流派,汲取其合理因素,建立科学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观念,即确定适合的课程设计原则)、原理设计(从广义上看涉及整个课程理论体系,从狭义上看则表现为课程设计的概括思路,又称为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案设计(遵循课程原则和原理,把课程分析积累的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三个侧面。最终设计出包括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在内的完整的育人方案。育人方案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注重素质教育,将培养职业素质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专业改革与建设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尤其要以课程开发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7.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七

1 高职药学专业现行的考核方法

现行的高职药学专业的考核方法, 普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 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 这种评价方法, 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 便于规范化评价, 利于理论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也是职业考核的既定方式。

但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 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如下问题[1~2]: (1)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不能体现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更新; (2) 考核方法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缺乏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动态考核, 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水平; (3) 考核形式单一, 多为闭卷笔试, 重点考核知识的积累, 多以记忆为目标, 且结合职业实际能力的命题较少; (4) 命题随意性强, 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不能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 有效出题、组卷, 不能全面、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 以能力为核心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自2009年7月开始, 我系组织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的教学师资, 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 依托最新的教学大纲和现行职业考核标准, 在高职教育考核理论的基础上, 开展了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 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 密切结合职业考核标准, 在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2.1 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

药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考核评价体系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两个部分。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用以规范课程笔试考核内容, 使其符合职业考核标准、加强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评价体系和理论课程平时成绩形成性测验考核评价体系, 重在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并对合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进行考评。该体系用以规范理论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过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测评, 全面评价学生的课业能力。

2.2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接轨

改革不能摒弃传统, 在学校教育中, 理论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是非题、单选题、配对题、多选题、简答题、计算题、区分题等客观性题目, 能够很好地测量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等能力,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层次能力。具有题干较短, 题目覆盖面广, 可靠性高, 分布较均匀, 试题样本代表性高的优点, 且易于编制试题, 测验时间可控, 答案唯一, 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易于评分和统计数据[2]。

针对传统笔试存在的缺点, 课题组重点从贴近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 强化命题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角度进行改革。从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任务分析入手, 剖析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章节内容, 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 对知识模块进行记忆、理解及应用分类, 与行业专家一起, 剖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1], 遴选理论考试内容, 确定考核方法, 形成考核标准。

改革命题思路, 加强能力型考题的命题工作, 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 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从理论课程知识模块细化入手, 剖析了考核知识点、考核权重、试题类型, 形成课程的考核大纲和命题双向细目表, 并制订了知识点和试题的编码方法、命题指导原则, 组织师资编写规范的试题, 通过测量理论评价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质量指标, 构建课程试题集, 初步组建了各课程的试卷库。

2.3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考评为核心

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课业能力。职业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是不能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测的。

此外, 目前在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也需要适宜的考评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2.3.1 以职业综合技能为考评核心的专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应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充分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 我们以形成性评价模式为核心, 制订了专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考核大纲、药学专业实验考核及其管理的规定、专业实验考核评分标准、综合实验动态考评办法、学生专业实验考核记录单、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实施方案及评分标准、基本技能考核记录单、实验课程考核记录单, 从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原理、操作技术、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使考评更为公正、合理。

2.3.2 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方案

针对专业课程“基于SCL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课题组制订了《专业课程能力考核实施方案》, 对教学中涉及的案例分析、社会调研、问题解决、随堂测验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取能力考核模式考评。教学方法不同, 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同, 我们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 以过程控制为基础, 以独立的方法项目为考核单元, 设计了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 制订了不同的考核实施方案, 全面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 同时引入学生、教师双轨评价机制,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 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意义

3.1 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考核项目的选择充分依据学生未来职业将参与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大纲, 部分客观题题型参考国家考试的题型, 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 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2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考评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平时成绩的评定与学生的能力密切结合, 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程度密切相关, 在考评方法的推动下, 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 认真准备素材,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教学任务,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实验课程的考评更趋全面、合理

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考核, 从实验预习、准备、项目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基本理论、技能操作水平等多维角度综合考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来看, 普遍反映出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3.4 考核过程更加规范

梳理了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 明确了课程的考核知识点, 制订了合理的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 出题组卷有序、规范, 不同试卷的考核平行性显著提高, 教学考核环节更为规范。通过对2008级各课程期末考核试卷的统计分析, 各科目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合理。

3.5 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

考核大纲的形成, 试题集的编制, 便于教师随时为学生提供章节复习指南、阶段测试, 学生复习时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效果提高。

教学考核, 是促进“学”、强化“教”、评价“做”的有力武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的教学考核方法, 仍然受到来自学院派教学管理理念, 社会传统考试理念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课业能力, 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法, 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 2006 (8:) 58~59.

8.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八

关键词:会计;核心;建设随着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许多非财经类专业的技工院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生源,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技工院校并不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源以及教学实训设备,最后只能“赶鸭子上架”,安排其他专业教师“临阵磨枪”,再购买几套财务软件就开展、组织教学,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只混得一张文凭,就业进入岗位操作就“原形毕露”。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院作为一所以冶金为主打专业的技工院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通过对近几届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已就业学生的跟踪反馈,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一线的财务人员共同开展课改、教研的专项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生普遍反映在校能真正学到技能,用人单位也反映我院的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的要求,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企业来我院招聘,这也反过来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我院的会计专业,从而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一、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开展专业教学只要有教师、教材、学生、教师就万事俱备了,于是就出现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保打天下的状况。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尤其对于会计专业这种实操能力要求特别高的专业,必须从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入手,建设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核心课程体系。

1.促进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只是会计专业建设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的关键、核心部分。通过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就可以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带动、引领整个专业建设从传统的学校自主模式走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其他新的模式。

2.激发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能力有限,许多专业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会计训练,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许多技工院校并不具备会计专业教学的相关实训条件,所以只能把学生“圈在”教室里。而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则可以有效地统一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会计、出纳等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竞争力。

3.推动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教学改革。以往教學改革往往是“换汤不换药”,或是“新瓶装旧酒”。但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转变传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观念,以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职业活动为参照点,科学选取、整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真正实现“项目+任务”的全新教学模式,以项目作导向,以任务作驱动,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从而教学双方“教、学、做”一体,推动了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二、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人才紧缺”状况,这与不少学校匆忙“上马”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师资队伍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进度与效果。为此我院在课程建设伊始就将人才引进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从人、财、物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逐步实施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制定方案

整个课程建设怎么搞?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是统筹规划?我院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走一线,广泛深入地开展市场调研,并请进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科学分析目前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资金结算及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科学设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能力、素质、知识目标,从而使得整个建设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行动有序。

2.进行学情分析

以往的教学在学情分析方面做得远远不足,这也是导致会计专业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我院对会计专业就读的学生进行了摸底分析,发现不少学生基础素质很差,特别是相关数学、语文等课程的入校成绩不如人意,这给后续的专业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调整课程设置,有意识地降低教学难度,采用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素质。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一味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的状况。

3.改进教学手段、方法

9.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九

1、机械设计基础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选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和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制订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用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方法的初步能力。掌握主要热成形方法和板料冲压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熟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熟悉毛坏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具有设计抟坏或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3、电子技术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基本知识及DA与AD转换电路等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对于模拟电子和数学电子的一些基本电路和应用电路具有建模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典型电路及其基本电路要求会计算重要电子电路参数,实验课应重点偏向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己动手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及加深,计算能力,分析设计能力主要从考试及平时提问和作业来进行考核,实验则主要通过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连线,实验结果的是否实现来考核。

4、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近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门课程作为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及其简单的系统设计,为学生将来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分析被控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分析能力。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外围设备及其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设计能力。养成能运用所学的可编程序控制

器软、硬件知识,对类似机床进给、换刀等小型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5、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了解微机组成与结构,熟悉并掌握微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编制方法。熟悉扩展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AD和DA等、接口电路的使用方法,具有分析、调试汇编程序和简单系统硬件能力。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接口及其接口扩展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硬、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上机调试过程。掌握单片机中断工作方式及中断处理过程。掌握单片机计数器/定时器各种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内置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存储器及I/O接口扩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6、数控机床及编程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掌握典型的机械传动和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插补原理及刀具补偿运算。了解数控编程的一般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10.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十

关键词: 专业核心能力 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 机械类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是本专业所特有的针对社会专业领域的能够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1]。专业核心能力既是一种专业能力,又是一种实际工作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与发展新事业的源泉。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某些职业特定的能力,该能力对学生促进就业和以后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专业,都需要对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凝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对老师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对专业核心能力的领悟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就业后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可以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建设出发,选择和专业核心能力及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编写或购买适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1.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开发现状

1.1高等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与大众化需求的冲突。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准备不足,大众化教育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数量的增加,而不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的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多年来,我国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略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本科院校曾试图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困难,一些教学改革限于宏观和局部,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差。

1.2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欠缺,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50%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也有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3]。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理解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规格。

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无法适应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认为很多课程和知识在工作中没起到太大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实际动手能力在大学中没有得到培养;而企业引进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前需对其培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也未到达预期的效果,甚至一些学生培训完就离职。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加大实践环节,做到理实一体化,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

1.3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机械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技能,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4]。但是,一些本科院校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内容陈旧,都是一些展示性、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轨,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1.4课程设置内容重叠,一些课程偏离生产实际。

目前,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订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没有从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一些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重叠,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部分教材比较陈旧,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一些内容是十多年以前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纸上谈判”,严重脱离生产实际,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

现在使用的教材都是使用“规划教材”,学科性太强,教材拘泥于学科,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考虑职业性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到企业收集资料,与企业合作开发多媒体教材,开发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实验实训,合理地整合教材以达到课程整合目的,深化教学改革。

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符合岗位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根据社会的用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的重点,避免一味追求先进、高新的技术。当社会需要先进的高新技术时,学校则应创造条件努力培养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如果社会仍大量需要传统工艺人才,学校则应坚持培养传统工艺人才,避免为了追求先进而放弃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

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的营销,现代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等。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课程体系,建立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进行讨论,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采用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特点的工学结合式教材。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对《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进行增减,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高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9-61.

[2]黄道业.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常州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02-105.

[3]蒋健行,雷承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2-76.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11.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篇十一

1.1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高等职业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关系,根据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并根据相关企业的职业资质标准,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其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水平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 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

核心课程设计是高职专业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做好会计电算化核心课程设计工作,就能带动会计专业领域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

1.2.1 课程内容应具备的特色: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

内容选取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基础为主的内容选取模式应当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内容特别是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中,能够支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知识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而技能的培养与形成过程是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必须有“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1.2.2 课程建设思想: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名称与本科的应该有区别,应体现技术、技能突出技能培养,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内容内容应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

1.2.3 课程的特色与水平

课程设置合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成果显着,辐射作用强。

2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思路

2.1 核心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一是培养足够数量的社会需求的专业高质量会计人才,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2.1.1 分散核心实践课程

分散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和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

2.1.2 综合核心实践课程

综合核心实践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复杂业务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包括手工会计流程实训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手工会计流程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过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2.2 核心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去安排教学课程的,它不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从社会的实际职位需求为目标去制定教学的,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应分为八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块、顶岗实习模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新的业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要与时俱进。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用、优化调整”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课程也要随着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必须的专业选修课,同时设置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现专业课程的时尚潮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核心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1)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与初级会计电算化相衔接;

(2)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相衔接;

(3)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与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相衔接;中级会计师资格与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相衔接。

3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建议

核心课程设计与建设的方向、内容选取要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模式。

3.1 搭建真正的校企交流平台,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让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目的的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邀请企业的专业会计师到学校参加教学活动。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关的规定,保证每一位专职教师都有到企业上岗实习的机会,真正的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掌握的必要技能,从实践中找到经验,建立起以培养企业需求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邀请企业的在职专业会计师到学校参加教学活动,利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水平,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创建,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实际中采用。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以及“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3.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必须清楚会计电算化职位的任务,而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根据这些我们去设置课程,使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让学生获得在以后工作中有用的职业知识,遇到问题能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编写适合的教材,按照会计师工作的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去设计出不同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在实习岗位上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去获取实践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际初步调查,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

3.2.1 会计核算过程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及核心课程设置

(1)会计核算过程的主要任务及岗位。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指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的过程。涉及到的岗位有出纳、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往来会计、总账与报表会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有:资金运动理论、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理论、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原理,手工处理会计核算业务理论和技术、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核算业务理论和技术。

(2)会计核算工作涉及的核心课程及主要内容。一是基础会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二是中级财务会计(一)。处理一般会计业务所需要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具体会计准则要求,它是各类岗位会计(材料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等)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中级财务会计(二)。处理企业特殊业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会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它是总账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需要掌握的。四是成本会计。主要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各种费用的核算,是材料会计、成本会计等岗位需要的知识。五是手工会计模拟实训(集中实训)。设计会计核算工作的情景(真实情景),将会计核算岗位集中在情景中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完成各个岗位工作任务,强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六是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电算化进行会计处理的企业的所有会计岗位都需要掌握基本财务软件理论和操作技能。七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集中实训)。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即用各种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操作处理。

综上所述,要积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相互联系合作关系,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通过企业的需求,去调整课程内容,达到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什么开这门课?__胜任某项典型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学什么?__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让学生怎么学?__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方法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实施“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核心课程的设计改革不是强调一门课程的改革,应当体现系统性,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面向职场开放的系统,从职业—专业,工作—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吴平萍.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上一篇:开服装店铺的计划下一篇:【必备】过生日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