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精选15篇)
1.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一
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乡环境卫生整治暨文
明长廊建设汇报材料
柏林乡党委政府
各位领导:
为改善我乡农村面貌,集中解决灾后重建以来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使全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按照《武都区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的安排意见》的要求和相关会议精神,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紧结合全乡实际,再安排,重部署,添措施,抓落实,认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及时动员启动,全面安排部署
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动员大会之后,乡党委、政府及时召开党委会、职工会及时传达了会议精神,就全乡的工作进行安排。全区动员会议之后,乡上又召开了全乡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学习传达市、区动员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全乡的各项工作,制定下发了《柏林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各村、各单位分别召开动员会,就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顺利开展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二、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了切实抓好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乡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武装部长任副组长,其他副科级领
导及各片片长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办公室,全面负责全乡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明确任务,靠实责任,按照领导及职工的分片驻村情况,每个副科级领导负责一个片,每个
驻村干部负责一个村,并制定工作计划。全面负责该村的环境卫生整
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群众环境意识淡薄,农村环境卫生普
遍较差。为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切实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通过
会议、标语、广播等方式,并制作精神文明宣传栏8个,对广大群众
进行政策思路、道德法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及“讲文
明、树新风”宣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群众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新风的良好习惯,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
道德素质,增强群众廉政文化建设基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紧紧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区上的要求,结合全乡实际,通过发动宣传,认真开展了
“文明长廊建设示范段”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乡为载体,在全
乡范围内开展“平安大道”、“文明大道”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在灾后重建异地搬迁点浩家沟村和沿江武公路的湾儿
下、腰坡、石桥子、上渠道、下渠道、杨庄、袁家坝等8个村开
展以墙体美化亮化为主的“文明长廊建设示范段”工作,形成美
化、亮化、绿化的村容村貌。真正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发展环
境。
二是从乡政府及学校等机关单位做起,彻底打扫卫生,营造良好的办公、学习环境。
三是以江武公路沿线各村为重点,严格落实了《柏林乡门前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和沿线各农户签订了《柏林乡门前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书》,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靠实了工作责任。组织农村群众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彻底打扫卫生。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乡上成立了环境卫生督察小组,每周星期四对公路沿线环境卫生进行定期督察,分“卫生先进”、“卫生较好”、“卫生差”三个类别进行评比,并张贴与农户门前,有效的提高了农户自觉打扫卫生的积极性。
四是对占道经营的业主进行纠正,对户外过期广告、标语进行清除。共清除过期广告、标语36块。
五是深入开展了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规范了江武公路柏林段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影响安全等行为,以上、下渠道为重点,以创建“平安畅通乡镇”为目标,创建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清除道路两旁垃圾5.3吨,重点整治公路两旁乱搭乱建,乱堆建筑垃圾等10余处,并对公路沿线群众开展了安全交通宣传教育活动。
六是坚持标准,按照程序,认真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农民科技知识培训活动。目前,全乡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250户.七是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创建活动。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的良心工程,柏林乡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乡机
关大院做起,从乡政府所在地开始,每个村打造一条示范街,建设一个小循环,以点到面,逐步推进,持之以恒地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彻底铲除“脏、乱、差”现象,力推柏林的环境卫生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2年7月3日
2.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二
1.1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医疗卫生行业中许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医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实用共享、互通互联的卫生信息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急切地需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在初期,主要以各个医院独立展开小规模化的局域网建设为主。1997年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医改方案指导思想,对于区域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奠定基础,并提供方向。新要求明确指出,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共享服务,即在医疗服务的整个环节当中进行协同、整合。其中,面向公众的,包含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信息发布的系统;面向服务机构,包含基本医疗管理、补偿支付、质量评估、服务监控的系统;由政府主导组织的部门、机构信息交换的系统,以及事项运行管理的系统。
1.2 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其一,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资金短缺是是阻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卫生部要求各级医院将每年总收入3%—5%的费用作为信息化建设费用,但实际上,48%左右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只占到总收入的0.5%上下。作为系统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要求高,后期的运行维护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其二,卫生信息化意识淡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3分技术、7分管理”,然而我国卫生行业中对于区域的卫生信息化普遍不重视,信息共享的意识淡薄。其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因为待遇比较低、缺少编制、进修的机会少等原因,服务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多数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从事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的专业人员更少,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其四,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历史重医疗而轻公共卫生的历史因素,我国长期以来都未建立和契合实际的卫生服务信息的分类与标准,卫生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导致机构和机构之间、机构的内部部门间、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无法共享资源,实现信息的畅通有无,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阻碍有用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使用。
2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2.1 建设目标
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惠民便民,方便广大老百姓看病就医。例如实现预约挂号、自助挂号、跨区域结算、一卡通行;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好居民们的健康档案,并保证辖区内的市县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通互联、信息共享;对于系统生成的各种数据,要保证全面精确,为政策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方便任何使用系统的人员,如政府领导、医护人员、各级的管理员等,切实提升效益和效率。由此,改变软件多以条块为主、多头开发和管理的现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使用符合当地管理流程的区域信息化系统,方便各个部门、机构进行相关数据的调取使用,使得系统符合实际的卫生工作需要。
2.2 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共享,指PACS、LIS等各种各样的检查结果不仅要在本医院可以共享,在整个区域乃至各个省市也应实现共享,进行结果互认,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此降低群众的就医成本,方便群众就医。病例归档和档案调阅,指患者在医院诊疗之后,及时地将医疗信息、检查结果自动归入到个人健康档案;各个医疗机构可以在诊疗时调阅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便于医生及时的掌握患者病情。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即为乡村、社区卫生院可以向二三级医院转诊,二三级医院间则可以双向转诊,以便于患者就医;通过远程视频,大城市和县乡医院、乡村医生与县医院之间可实现远程会诊,从而消除城乡差别,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提升各个地区的救治水平。身份标识和费用支付,指根据国家医改提出的重要要求,实现对一卡通行病人的身份识别,如居民的健康卡、社保卡,实现跨地区、跨系统、跨医院的看病一卡通;实现居民的健康卡、社保卡等和银行合制,实现跨地区的支付功能、即付即报功能。
2.3 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 数据的标准
根据我国已有的卫生数据集标准,和卫生信息化建设需求,卫生数据一般可划分为基础的信息、代码信息、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卫生资源、公共卫生、卫生统计指标、绩效指标、新农合数据这九个类别的数据集,以及使用于数据集的数据
标准的描述规范,进行数据交换的文档架构规范。
2.3.2 功能的规范
依据卫生部的十二五规划,卫生信息系统分为五大应用系统,分别为医疗、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基本药物、综合管理。根据我国目前的卫生体系,又可细分为医院信息系统、社区的卫生信息系统、公共的卫生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综合管理系统等。卫生信息系统依据卫生机构可分为横向系统,依据卫生领域可分为纵向系统。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和热点,有HIS,RIS,LIS,HRP等组成的医院信息系统,CIS,EMR组成的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等。
2.3.3 技术的规范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集成接口规范,指在卫生信息数据标准,数据和业务集成功能的需求基础上,对需要集成的两个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间进行软件连接的规范。具体上,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或者医院信息平台,或不采用平台的独立系统,进行医疗卫生信息的集成、业务的集成,进行集成接口的互操作性技术的规范,如消息结构、集成规范、标准代码和标准数据的引用、技术的规范等等。
具体上,技术接口规范有两级的信息集成平台接口、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集成平台接口、集中式的区域卫生应用系统的接口。两级平台一般采用同是基于SOA服务总线接口的技术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间接口,通过医院集成平台或者区域的卫生信息平台完成实现;医院中的分院,服务站,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之分中心的应用系统,以其所属的单位的信息系统网内的工作站方式实现,没有数据集成的需求;新农合实时的结算系统等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直接进行数据采集,则为集中式的区域卫生应用系统的接口。
3 结语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是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医疗改革的各项要求和正常作为指导,以卫生部的“十二五”规划作为依据,围绕着实现国家的卫生事业信息化这一总体目标,而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集成系统。这一系统面向社会全体人民,是为惠民便民的医疗保健的如无支撑体系;面向各类的用户,是为各类各级的医疗保健机构与业务工作之支撑体系;面向各级政府,是为各级政府全部的卫生管理工作支撑体系,并有助于实现市县乡村之间的一体化,实现市域和县域城乡所有的医疗机构的互通互联、信息资源共享。总而言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要求相契合,是当前发展全国性的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葛延风.贡森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张鑫.浅谈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普及[J].医学信息,2010
3.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篇三
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并最终形成了《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需求调查报告》。这是医疗卫生行业内首个关于信息化人才的全方位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1.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日益加剧。
当前,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但是,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因为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资本方,都在感慨“人才难觅”。
卫生信息化呈现出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乡镇普及的良好态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础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是卫生信息化观念、基本组织和方法的薄弱,归根结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础的薄弱。
卫生行业信息化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广泛而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本身还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级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势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从营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看,卫生信息化人才涵盖作为甲方用户的各级卫生部门的行政主管、业务主管和信息主管、技术人员;也包括作为乙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服务人员,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信息服务专家等。目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都极其短缺。
在卫生信息化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许多问题的突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势下,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不足问题仍将日益凸显。
2.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
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
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新医改方案第十四条则明确了卫生信息化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确实不容忽视、时不我待。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原因如下:
(1)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
(2)医改进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意味着信息化需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3)卫生信息标准和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任务繁重,推广完善有待时日。
(4)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平台建设,卫生监督、医保结算、医药采购等医改各项任务,对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3.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国内普遍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相应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部门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卫生信息化人员普遍缺乏继续教育和交流机会、缺少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信息部门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
4.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国内缺少系统的学科建设。一些有医学背景的大学开始开设相关复合型专业,开展学位及非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通大学等。部分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学科建设和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美国,1986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提出:医学信息学应当成为医学课程中的有机部分。经过随后十几年的努力,在上世纪末,美国近20 多所一流的医学院校的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医学信息系,或跨地域的医学信息研究和教学中心,并开始了正式的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譬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系、犹他州立医学院医学信息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学系、伊利诺斯州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哈佛-麻省波士顿地区医学信息中心、华盛顿大学、Pittsburgh Pitt大学等。
调查数据
针对日益紧迫的人才问题,《计算机世界》报及《新卫生》专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首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被调查者主要来自东部卫生信息化相对领先的地区。调查过程前后历时近两个月。
1.被调查者的职务分布(图1)。
(1)参与调查的主体还是甲、乙方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主管。
(2)行政主管、科研人员参与度低。
2.被调查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图2)。
(1)学科背景跨度较大,有计算机、临床、公共卫生、管理,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等。
(2)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管理占据绝对比重。
3.您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位。
(1)学士、大专占据主导(学士46%,大专30%),主要是信息主管、技术开发人员。
(2)硕士、博士占比较低(硕士15%,博士9%),主要是科研人员和部分信息主管。
4.您的职称评定状况已经达到?
(1)初级、中级职称拥有者占据主导(初级35%,中级37%),主要为部分信息主管、技术人员。
(2)高级、正高级职称拥有者分别占17%和9%,主要为院领导、信息主管、科研人员。
5.您对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或信息化市场的推进和开展状况的评价(图3)?
(1)甲方、乙方对信息化难易程度的选择没有明显区别。
(2)甲方选择呈现鲜明的地区分布:省会优于地级,东部优于西部。
(3)没有人选择“非常难”。
6.为了应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挑战,您期望在自己比较欠缺的领域获得相关专业的培训教育吗?
(1)高达87%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培训。
(2)选择“不是”的,主要是博士学历拥有者、在公司的实习生。
7.您希望所获得的培训有国家认可的学位吗?
(1)有超过5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学位。
(2)高学历拥有者、大型三甲医院信息主管,有培训需求但无学位需求。
8.您希望获得的是哪类教育(图4)?
(1)有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学位教育及短期培训方式。
(2)无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短期或长期培训班。
9.如果您希望接受专业培训,期待哪些专业培训内容(图5)?
(1)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跨度较大,充分体现了卫生信息化知识构成复杂,急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
(2)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人才,渴望学习卫生行业信息化政策、标准、管理、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累积比例高达77%。
(3)临床、生物医学背景的人才,希望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及医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趋势。
10.您希望培训教育的方式?
(1)82.6%的被调查者希望采取在职教育方式(2〜3年)。
(2)少量技术人员希望脱产学习1〜2年。
11.如果是在职教育,您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图6)?
(1)在职教育要充采取更灵活的培训方式。
(2)用业余(周末、假日)时间学习。
(3)地区性巡回培训更受信息主管青睐。
12.您期望的培训费用(图7)?
(1)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培训费用低于5000元。
(2)少数信息主管选择接受5000元〜10000元的费用。
13.您期望接受上一次培训到下一次培训的时间间隔有多长(图8)?
对于接受培训的间隔,被调查者的选择比较平均。
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需求巨大,大有可为。同时,我们呼吁卫生行业主管部门,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扶持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在卫生行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卫生信息化人才、卫生IT 部门建设予以相应的支持;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应用示范单位与供应商联合起来,面向应用,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
作为媒体,我们将积极发挥舆论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反馈,呼吁推动卫生行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并且将继续进行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等相关深入调查。
我们坚信,只有建设一支强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保障卫生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才能有力支撑、全面保障新医改方案的顺利推进。重视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作者联系方式:zhu_xiaobing@ccw.com.cn,电话:010-68130909-1038,13601203147)
每周卫事
北京:
社保卡功能拓展 医保蓝本将“退休”
明年1月1日起,北京医保蓝本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明年社保卡二期工程将启动前期调研,社保卡将向养老、就业、社会救济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拓展。
目前,北京175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参保人员门诊医疗报销周期由过去的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门诊费用实现了“零垫付”,减轻个人垫付款负担20.5亿元。明年1月1日,社保卡应用范围将从门诊拓展至住院,住院即时结算实现由社保卡替代医保手册。届时,本市所有医保参保者都会拿到社保卡,所有医院将开放持卡就医,全市也就会真正实现持卡就医,医保蓝本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来源:《北京晚报》)
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明年启动
明年,我国将全面启动各省省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工作,以逐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报销医疗保险费用“跑腿”和“垫支”问题。在“全国医保即时结算和社保卡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首先解决住院费用结算问题,有条件时再推广到门诊;首先解决参保人员到省会、大城市就医结算问题,有条件时再解决全省各地市之间互联互通问题;初期可以采取指定部分医疗机构的方式,条件具备再逐步放开。”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工作安排,今年底前,各省区内80%以上统筹地区要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实现住院、大病和门诊费用的即时结算;明年全面启动各省省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工作;“十二五”期间逐步解决跨省就医费用即时结算问题。(来源:新华网)
江西:
9月1日起医院上网采购药品
从今年9月1日起,江西省所有医院将全部参加网上采购药品。江西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除部分药物外的所有药品,都必须通过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进行网上采购。江西省各家医疗机构必须全面执行新的中标结果,不能以任何理由规避或拒绝参加网上采购,而继续采购和使用未中标药品。
4.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四
汇报材料
自全区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其列为当前全乡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于6月10日召开了环境卫生整治暨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进一步动员全乡上下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大打一场为期一个月(6月10日—7月10日)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打造更加整洁、生态、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次集中整治,是在去年我乡组织对212沿线7村清理整治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已初步实现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亮丽的目标,使我乡环境面貌得到了大大改观。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为确保集中整治活动取得实效,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督促此项工作。同时制定下发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实施方案》。于6月10日召开了由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乡属单位负责人及机关干部参加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动员大会,会上同各村支部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支部书记为环境卫生整治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做为当前各村头等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但村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为此乡党委、政府采取了四条措施加以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村内醒目位置设立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换;二是出动宣传车每天在公路沿线各村进行巡回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印发以讲卫生除陋习为主题的宣传彩页发放到户;四是开展“维护环境卫生创造美好家园”示范户评选活动;五是悬挂横幅3条。形成了人人关心乡村环境建设、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真正让爱护环境卫生在群众中入脑入心,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三)、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各村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基础设施好差有别,因此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上也必须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领导组全体成员用一天的时间逐村现场办公,每到一村都与村干部实地查看,指出这次集中整治的重点和任务,明确整治时限、标准,要求各村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全力以赴,确保成效。
(四)、强化措施,全力整治。我乡把6月份确定为卫生整治攻坚月,在全乡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眼下正值老百姓栽种水稻的农忙季节,我们充分发动群众,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每家每户出一个义务工,上路打扫卫生。做到生产与环境卫生整治两不误。并抽调乡干部38名,出动车辆3辆重点对212国道两侧及沿线各村的各种生活垃圾、废弃物进行了彻底清理、清运,参与人员达500多人。截止目前,租用三轮车2辆出动25天清运垃圾,租用铲车1台出动8天,发动群众动用人力车50辆,集中出动12天,共清运生活垃圾1500多方,清理道路边沟杂物双向7公里,清运路边柴草堆积物120处,清理柴堆、粪堆、土堆200多个,搬运垃圾沙子等建筑垃圾20方,清理涂白墙体小广告400余副,打造出了一个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治的新村庄。
(五)、加强督查,保障到位。为了使这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彻底改变我乡环境卫生面貌,我乡专门成立了由乡长组长、副书记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督查小组,负责对全乡各村和各单位进行长期监督检查,并确定每周星期五为环境卫生督查日,由督查小组成员深入各村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汇总,与年底考核挂钩。并和各村、有关单位签订责任书,同时和公路沿线各村的群众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了严密的监管体系和层层负责,层层推进的工作制度,从组织上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我乡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文明长廊建设情况
(一)、制定长期规划。以国道212沿线为主,创建一条“7公里油橄榄长廊”,大力实施“治脏变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拆旧补绿”的绿化工程,在国道212沿线各村砌筑花墙,栽植花草树木,在石门街、水地坝、木竹、上白杨、下白杨5村制作以计生政策、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医疗卫生、道德宣传等为内容的大型喷绘,努力把我乡内的公路主干道打造成“绿色景观带”、“文化长廊带”。
1、以江南片草坝子村为中心,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油橄榄栽植工作,努力建成7公里油橄榄绿色长廊;在国道212线各村开展以路旁、村旁、河旁、宅旁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绿色村庄、绿色通道。
2、在全乡范围内继续推进我乡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公共体育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综合文化站的作用,积极扶持特色产业企业和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提升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
3、进一步加强文化墙建设,突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对现有文化墙进行改造涂白,立足各村实际,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环境保护、邻里和谐、尊老敬贤、婚育新风、扶贫济困、遵纪守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使墙体成为群众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娱乐墙、传统美德教育墙。
(二)、实行示范带动
1、以木竹村市级文明村为模范,以创建文明村庄为主要载体,在全乡各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各类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全力提高我乡村民的文明程度。
2、围绕“平安石门”建设,大力推进“六五”普法,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村庄”、“平安校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大力营造安全温馨的居住环境。
3、在徐家堡村西入口处建设一处小景点,提高视觉效果,目前该处小景点建设已完成场地处理。
总之,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的良心工程,我乡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文明长廊建设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从乡机关大院做起,从乡属单位做起,持之以恒地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彻底铲除“脏、乱、差”现象,力推我乡的环境卫生再上一个新台阶。
5.信息化建设检查汇报材料 篇五
白塔区普化小学始建于1901年,百年文化积淀传承,底蕴深厚。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学生1014名学生,在职教师87人。学校以“而今迈步从头越,打造全新普化”为努力目标,在软件上加强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建设;硬件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全新打造信息化育人环境。区委区政府给予了热情关怀,今年校园改造完成后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管理,抓保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学年召开2次以上会议,有规划方案。学校有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安全规章制度。学校信息工作专兼职教师均为中级职称以上。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纳入到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
经费落实到位。学校每年都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费,并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费落实到位。
课程开设达标。学校在四—六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由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上机时间达到新课标要求。
二、重建设,抓应用,提升信息化育人环境
环境建设优化。学校改造完成后,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完好率100%。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接入传输速率不低于10M。网络到桌面传输速率不低于100M,网络信息点覆盖全校所有场所。实现了教室班班通,每个普通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有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实物投影仪。学校有广播电视系统,班班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功能。学校建立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学校建立了科技活动教室,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具有网站,能够发布学校信息和校务公告。每个班级能够通过校讯通,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网上互动。学生自建的跨学科的班级学习型主题网页,正在建设中。学校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
软件与资源建设丰富。学校能够通过软件使用学校资源库,学校一起作业网,名师组卷网实现教师备课、教学、答疑,学生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试评价等功能。学校有管理功能的软件系统,如学校资源库→教师个人,电子学籍,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功能。学校有自主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有教案资源库,课件资源库,试题资源库。通过电子邮箱、腾讯办公软件实现与上级教育资源库互联。如白塔区教育局群、白塔区教师学校群、教师学校集体备课群。校本资源不少于1000G。软件资源保证所有教师正常使用,每学期开学初、学期末整理更新教学资源。学科电子音像教材与学科文字教材配套,总量不少于500小时。学科资源三年内补充更新率超过15%,满足学科教师正常使用。学校订阅了三种以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书籍和报刊。
三、重培养,抓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队伍精良。学校管理者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每年参加区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与学习,参加全省教师网上培训学习,参加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学习,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管理人员》要求。学校配备专兼职技术人员承担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逐步达到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技术人员取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技术人员》证书。各学科教师全员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培训。80%以上教育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初级考试,30%通过中级考核。学校主要学科教研组具有1-2名教育技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能够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校本研修(包括网络教研),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有记录、有成果,形成制度。
四、重实践,抓能力,服务于现代教学
教师能力完备。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达到100%。每学科教师上课都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每一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设施,利用信息资源辅助教学。教师能够应用网络进行集体电子备课、教研。教师能够快速检索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熟练应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2篇以上。每学年至少有2名教师参加县(区)级以上的信息化活动。
五、重发展,抓实效,提升育人质量
学生能力提升。每学年学校都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每周学生开展常规性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围绕相关主题收集资源并制作电子作品。如环境保护、孝敬父母、良好生活习惯主题等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比赛活动,在中国芯计算机大赛中,我校连续多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科研成果凸显。学校有激励教师参与校级以上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机制。学校开展了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每学年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改革经验、科研论文在县级以上的报刊杂志、教育网站上发表,或在同级竞赛中获奖,连续三年来有近50篇。
6.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篇六
文章标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新时期发展思路,我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把水利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投资力度,编制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规划》,确立了“提升省级、加强市级、突破县级”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在水利和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
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信息显示发布系统为成果的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相继启动实施。我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的成果
“十五”期间根据水利部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规划,2002年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年结合《**省电子政务“112工程”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修改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㈠水利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雨水情方面,今年初根据省政府宋恩华副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对全省雨量报汛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采用GPRS和VPN通信技术实现了雨量自动监测和传输,今年汛前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全省500个报汛雨量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全省雨水情数据收集从过去的3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雨水情测报的时效性和预见性。满足了防汛的工作需要,为做好洪水调度和抗洪抢险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
2000年建成石家庄水情分中心示范区,今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邯郸、邢台、保定、廊坊4个水情分中心,实现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辖区内中央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固态存储。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和控制全省18座大型水库及大部山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网络。使获取水情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防汛抗旱决
策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在旱情方面,2002年建设完成了“旱情监测系统”,包括省级中心1处,市级分中心11处,移动测墒站11处,自动测墒站3处,土壤墒情试验站3处,墒情监测站175处,基本满足了全省旱情分析的需要。省、市中心可以直观地看到全省和各市的旱情分布趋势,提高了旱情分析及预测精度,为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工情方面,建成了工情信息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视频图像、图像伴音、双向勤务话音、一路数据,采用车载方式装载设备,利用卫星传输视频等数据,省防汛调度中心设有接收天线。一旦发生洪灾,可到现场采集转发,把水利工程现场情况通过卫星传输到省防汛指挥调度中心。
同时,建成了黄壁庄等13座大型水库,献县、枣林庄3座水利枢纽的固定工情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实时的现场工情信息,为防汛会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大便利。
2、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设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实现了与水利部,与全省11个设区市,与省水文局、3个河务处、13座大型水库、3座大型水利枢纽等单位间的宽带互联,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省水利计算机中心网络系统逐渐完备。我省防汛调度中心大楼于200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智能大楼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500多台工作站和服务器互联互通。2003年又完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局域网体系的改造任务。实现了各办公室、各部门的计算机互联,可以在计算机局
域网完成工作信息的处理、业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并为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查询等基础应用服务以及水利政务类、业务类应用打下了基础。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骨干网建成并投入运行。2004年10月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总至省的计算机骨干网,与国家防办、各流域机构及各省防汛抗旱部门实现了2M带宽的互联互通,配备了电子、邮件、网络服务系统相关软硬件设备。
搭建了省至市级水利宽带网络平台。借助于政府宽带网络平台,建成了省防汛调度中心10兆带宽联接省政府、2兆带宽联接11个设区市防汛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构筑了全省水利信息高速公路。2003年又对各市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改造,统一了配置,提高了标准,使各市计算机网络设施提高了一个档次。
7.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七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医疗服务,未来医疗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剧, 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是新技术的提高, 也是新发展的导向,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紧随市场经济浪潮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 英、美、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国家级及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希望推动以电子医疗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
1 医疗卫生体制和制度
美国:美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由市场来运行的, 政府仅承担有限责任。
英国:英国是接受福利经济学的代表, 是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创始国,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民医疗的国家。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体系是该社会福利体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是英国从“摇篮到坟墓”福利政策的具体体现。
2 信息化建设情况
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在全球首先提出了社区卫生信息网的概念, 它是所有权分开的, 独立的, 要在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数据。2004年, 布什总统提出2014要实现让所有美国人拥有电子病历。目前NHIN在全国24个公共和私有医疗体系之间达成医疗数据使用和互惠支持协议, 基本完成了4个NHIN原型样机构架概念设计和技术验证, 至2009年2月, 美国退伍军人医院系统、弗吉尼亚、联邦社会保险、Kaiser医疗保险集团医院等已经开始NHIN医疗信息交换实验。
英国:英国国民医疗保健系统总目标是实行择医和预约、电子处方服务、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全国范围内家庭医师间的病历转诊、全国范围内的NHS点子邮件系统网络等。英国为了实行国家卫生体系的现代化, 从2002年即启动了覆盖在全英国的国家医疗IT项目。其目标是实行患者医疗信息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共享, 全面实现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所有信息系统标准化, 医疗服务从业者获得最好的医疗信息服务体验, 用10年时间为每一个公民建立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电子病历系统。
事实证明, 不论是美国那样的主要依靠市场调节, 还是英国等国家由政府包办, 都存在着不足, 各国都在努力探索, 寻找在医疗服务行业, 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如何达到平衡, 发挥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连锁医院公司是营利性连锁医院的先锋, 拥有300家医院, 6万张床, 其服务地域包括美国、英国、瑞士、形成了局部市场的综合网络, 是世界上最大的营利性公司, 员工总数7.5万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医疗服务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利益和感受, 并将作为医疗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实现医疗服务于人性的统一。不论医院或医护工作者将以病患为中心, 针对不同的病患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科技的进步使许多传统被打破, 就医方式也将有所改变。传统的就医方式让患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 人们的就医方式将有所变化, 预约服务将成为时尚, 网络会诊和远程治疗技术也将不断完善。
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要求医疗信息化建设化更加完善, 功能更为强大, 产品多元化, 满足医疗服务行业的各种需求。这不仅提供了传统就医就诊的平台, 还能提供更多的周边产品, 因此, 对于医疗信息人才的需求也将增大。医疗合作的扩大, 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医疗信息化, 打破了国与国的限制, 进行资源的整合难度更高, 对医疗信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医疗服务信息化发展趋势
美国:大力发展电子健康档案, Beacon Community信息化项目, 无纸化医疗。
英国:解决医疗信息整合程度的问题, 妥善处理有效收集的数据, 合理选择供应商。
4 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复杂的大工程, 不同阶段的方案制定与实施都要从长远考虑, 整体规划,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 系统的扩展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基础建设与网络建设都必须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 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需要认清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 做好与软件系统开发商的沟通与交流工作, 使得信息化系统与医院的管理思想相契合, 真正达到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效益的目的。信息化是未来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 合理的应用必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更为长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岳峰, 梁铭会, 伍晓玲, 等.HIMSS大会新理念和技术对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3) .
[2]林丽, 邹长青.美国新医改推进医疗信息化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1) .
[3]薛以锋, 吴克俭, 王向东, 等.浅谈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 2001 (5) .
8.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八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措施
引言
乡镇卫生院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为公共卫生提供服务,因此,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医疗设施的管理水平。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方便人们更好的获得医疗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在人们中普遍存在的看病就医难和费用贵的问题。
1乡镇卫生院现状
1.1乡镇卫生财政投入较少
国家财政对乡镇的卫生财政投入较少,所以乡镇卫生院的财政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较弱的情形,且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机构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无法得到很好的就医条件,从而趋于选择城市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更加导致乡镇卫生院的财政紧张,财政的紧张同样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从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日益下降,财政也在此影响下日益减少。
1.2乡镇医疗保障制度不全面
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導致人们存在看病难的情况,而在高额的医疗费用下更是使得很多人民只有在遇到大病时才选择医治,而对于经济更为困难的家庭来说,在遇到生病时只能靠自身挺过去,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仅只阻碍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更是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看病就医情况。
1.3政府管理能力较弱
政府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也存在着关键作用,很多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政府管理能力较弱或是直接的忽视,这些情况也在严重阻碍着乡镇卫生院的大力发展。
1.4乡镇卫生院中医务人员学历低
无论是在乡镇卫生院的财政上还是乡镇卫生院所处于的地理环境中,都无法将医疗人才引入进来,达到乡镇卫生院中的医务人员学历低,而且财政上的薄弱也无法支撑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在医疗制度不全面的情况下,更是使得人们都往大 城市中进行看病和治疗,使得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停滞不前。
2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技术要点
2.1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技术标准化
标准是事物进行实施和不断发展的准则,在乡镇卫生信息管理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家公认的标准信息系统,因此,也在不断促使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走向标准化的道路。同时还需信息系统不断开拓和积极创新,在走向标准化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卫生院发展的现状,提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技术模块化
不同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对乡镇卫生院的产品供应无法做到统一,所以可以采用模块化形式,乡镇卫生院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需求,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产品数量进行增加和减少,达到对产品的合理使用,提高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实用性。
2.3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技术安全性
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保存着居民的一些个人信息、医疗信息及医疗机构中的一些信息,医疗机构中的信息主要包括药品、经济信息和诊疗信息。因此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需要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具备很好的保护措施和环境,也可以采取身份认证的方法加强对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2.4信息化管理能强化医院规范化管理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言,借助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为职称,具有操作规范化、易于管理维护等特点,通过采用“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看病效率,节省看病时间。因信息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记录与存储功能,能够记录病人的病例、诊疗信息,便于病患的诊疗跟踪与长期诊疗,同时还能规范医院管理和收费。
3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分析
现有一些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虽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在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临床信息系统不健全
现有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的临床信息系统,对药品和疾病诊疗信息系统管理不健全,无法使医生完全掌握患者的信息,在药品的用量上也达不到合理使用范围和药品使用的规范化,在疾病诊疗管理上,信息无法提供临床诊疗途径,使得诊疗得不到规范化,医生无法全面掌握患者的状况,因此,现有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临床医疗质量不高。
(2)信息系统医疗资源配置不高
现有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的医疗资源配置不高,无法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协助的形式,导致卫生服务能力不高,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无法对目前区域中的人们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医疗资源配置不高从而达到无法实现对现有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疾病诊治。
(3)缺乏资金
诊疗能力相对薄弱成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通病,又由于乡镇医疗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众多人员的培训,使得这种情况始终无法得到缓解,导致农村病源“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县城”。
(4)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因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医疗服务的普及性下降,而农民的医疗需求受到抑制。医院对于患者的信息管理还局限在短时期病例信息的管理,没有建立起针对患者家庭情况、病例跟踪、就诊信息等综合信息的档案化管理。
(5)医护人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完善乡镇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受到学历、培训经费缺乏等因素的
限制,多数乡镇医院医护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4提高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现有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分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4.1加大乡镇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投入
对于乡镇政府与医院而言,应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乡镇医院运营与管理的重要作用。为此,首先应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资金投入,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入手,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4.2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临床信息系统更为健,全需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的规范和管理,达到合理对药品的使用,对临床诊疗途径要录入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从而方便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同时也使得临床信息系统更为健全。
4.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达到现有区域人群实现远程协助、远程医疗诊治的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患者的信息和档案可以被其他医疗机构进行调取及利用,同时还可以加强卫生服务能力。
4.4建立双向转诊系统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可以建立起双向转诊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下诊治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进行化验和检查的费用,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可以实现患者在信息系统中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咨询和查询,便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4.5提升乡镇医护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对于乡镇医院而言,应注重对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应注重对医院内部信息化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并组织专业知识与业务考核,切实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为乡镇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贯彻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
本文先对乡镇卫生院的现状进行了叙述,提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建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再对现有乡镇中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改进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使得乡镇卫生院中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更为健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们看病负担,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慕华桥, 周文正, 杨莉, 等. 重庆市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体系现状分析[J]. 重庆医学, 2014, 43(34): 4688-4690.
[2] 董联虎. 乡镇卫生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药品管理应用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8): 151.
[3] 彭戈. 新津:以衛生信息化建设 推动基层医改走向深入[J].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4, (21): 41-44.
9.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九
一年来,我局按照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围绕财政工作中心,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在市局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今年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成立了财政局信息中心,一名副局长主管,配备主任一名,人员两名。
2、新采购一批机器设备,全局各业务股室业务、办公全部网上运行,具体业务有:部门预算、部门决算、预算执行、工资统发、文件传输、OA办公自动化、一卡通、非税收入等。
3、现接入县财政城域网预算单位64家,其中运行非税收入新系统家,无非税收入的家。银行6家。)全部接通,占全部用户的100%。取消了传统的手工记账,完成了财政专户的统管。
4、全县乡镇全部接通县财政广域网。取消了传统的手工记账。
5、预算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信息与项目库已建立。
6、预算执行系统正式上线并稳定支行,开设了零余额账户,指标达到了上通下达。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广至全县一级单位和部分二级单位。集中支付资金实现全覆盖。公务卡系统正式运行,达到了单位与银行间的资金还款。
7、工资统发系统使用财政统一软件正常运行。
8、资产管理系统使用财政统一软件正常运行。
9、财政内部网站配备专人管理,做到了及时更新。
10、财政门户网站配备专人管理,做到了及时更新。
11、网络防病毒,正常运行,使用财政部统一趋势科技防病毒软件。
12、数据已备份。
13、防火墙正常运行。
14、无安全事故的发生,内外网无交叉使用,业务系统初实密码已更改。
15、所有非税收入单位已全部启用新版非税收入系统,正常开展非税收入业务,实现了银行缴款。
16、OA行政管理系统已正式运行,做到了上下贯通。
17、全年平台数据占月报数据比例达到95%以上。
18、2013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已通过一卡系统发放。
19、制作好KEY,并已使用。
10.梁集小学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
梁集小学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0余人,教职工15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校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是基础,应用才是关键。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来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可以概括为“四抓四促”,即“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一、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
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原有的电化教学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出发,群策群力,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设施配备,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水平。
学校科学规划,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使多个多媒体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电脑都能上网。并提供全天(含节假日)24小时的上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现有电脑7台,配有多种电脑辅助设施,如喷墨打印机一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复印一体机,投影仪等,保证供应经常性的各种电脑耗材。并且建起了“校讯通”,和“班班
通”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应用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水平。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
1、集中培训
根据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教师队伍中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低的客观现实,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利用一年时间就信息化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选拔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并做好记录,培训人员须持教案进行授课,严格考勤制度。在集中完成必修培训内容的基础之上,实行分层次、分内别的提高培训。我校教师先后完成了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等内容,即将开展网页制作、博客注册与更新在线交流等内容的培训和网络资源的获取、加工、整合等综合性内容的培训。
2、问题培训:信息组对平时中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整合、归类,利用双周教研活动、教师集会时,进行问题的解答与分析;
3、问题交流:针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信息组除进行包科室指导外,还建立了交流平台,让老师们把平时出现的疑问发布到网上,集思广益,让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三、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
1、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吕金娥校长任组长,赵秀英任副组长,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各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商学校信息化发展大计。领导小组成员定期交流各条线开展的活动与具体工作设想。在每个教研组还专门设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其中教研组长任小组长,熟知电脑专业知识的老师任助理,计算机老师做指导,教研组其他教师为组员。有了层层的管理,确保了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
2、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从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资源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使相关人员既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并使每位教师都能做有目标,行有规范。我们先后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领用借还、报损报废等制度,建立了有效地管理机制,使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科学规范。
3、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在安全措施上,安装了防盗门和监控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设备管理档案,信息组人员经常深入各工作岗位检查指导管理和教学应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转,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设备的应用工作:
1、网络教研。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老师们的教研宽度和深度都
得到了加强,教学教研的视野面也随之开阔:在网上,能跟很多知名的学者专家交流;能跟知名教师进行教学问题探讨,不自觉中,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加强。教研活动时,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了,也更有针对性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多了,整个教育教学面貌较之以前有了根本的改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学方法共研,教学内容互商,教学问题同做,教学资源共享。
2、教研活动。利用信息化设备积极开展电化教学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广大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远程培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如每年的暑期学科教师远程研修,“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国培计划”等。
4、数字化管理。在合理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我们依托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校园网,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范围,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高效。
5、教学反思。每个月,信息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进行全校教师的集体反思行动,反思的主题大都出自当前学校教学的热点、焦点及整合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并通过网络共享,将问题化研究渗透给每一位教师,促使全体教师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提高,从而提升全校教师的凝聚力,共同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6、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培训,促使其全面发展。
(1)开设课程,务实基础。
我校四~五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四年级主要以Word操作为主,学会文档的打印、编排;五年级以网上查阅资料为主,学会网上浏览,拓宽收集信息的渠道。
(2)成立多样的信息学兴趣小组,提升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1.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一
1 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是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2]。康达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将为学院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符合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 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将能够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在办学质量与办学定位等方面提供切入点, 使其能够围绕社会需求, 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3]。
2 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2.1 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当前独立学院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侧重学科等理论指标, 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显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非理论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 这就需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遵循“学科——规定性”的逻辑与原则, 使人们对独立学院人才评价的采用新的评价标准——“可雇用性”标准。该标准是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当中首次提出的人才标准划概念。即, 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孕育出“市场——可雇用性”的新标准[4]。
2.2 课程体系没有先例可循
受独立学院本身发展的条件限制,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受到南京医科大学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本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环节设计或多或少搬用母体学校的模式, 从而导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尤其是医学课程等同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型”的精英定位的内容。最终导致其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 教学环节设置等内容与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脱节。再者, 在全国范围内, 本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所以本专业没有一个现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比照。
2.3 社会认同有限, 就业难
康达学院总体的就业率保持良好态势, 每年都在97%以上, 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本专业虽然具有明显特色, 但是作为新办专业, 社会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本专业的学生究竟能做些什么不清楚, 也不了解。再加上用人单位本身信息素养不高, 这直接导致本专业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不明确。二是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办学规模大, 总体毕业生的总量与当前的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三是国内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 这严重限制了本专业学生的发展出路。
2.4 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批专业师资, 但是职称学历结构偏低, 缺乏高资质的专家级教师。另外, 学院本专业的师资都没有医学背景, 无论是从学科的建设上, 还是从未来的专业发展上, 都有必要加大本专业师资的医学知识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缺失医学专业知识, 也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3 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
3.1 特色专业发展思路
3.1.1 准确定位。
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总体协调的总思路下, 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资源, 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把握人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本专业定位成管理专业的特色专业。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 学院从整体专业建设出发, 由点带线, 促进学院其他专业建设, 带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3.1.2 更新理念。
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特色的培育和形成, 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特色专业建设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学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改革活动, 因此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 以更新的教学观念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3.1.3 明确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 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 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特色培养需要, 尝试“模块式”课程设置, 淡化学科界限, 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 对原有课程和内容科学整合, 按新的“课程群”方式组织教学[5]。
3.2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快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 把本专业培育成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院级重点特色专业。
3.2.1 构建“知能”并行教育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 改革与重构本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 实现信息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际应用相结合, 并着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6]。
3.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采用“三三制”的专业师资模式,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教师队伍。即, 全部教师中三分之一是医科类专业教师, 其主要依靠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师资, 承担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三分之一是专业类教师, 其主要依靠学院专职教师, 承担人文学科、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还有三分之一是特色专业实务类的教师, 其主要聘请具有卫生信息管理实务经验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的技术主管等优质社会力量。
3.2.3 贯彻落实学院的人才和特色战略。
培养学院专业教师,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奠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康达学院具有特色专业师资的队伍, 组成基本办学力量, 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方向明确, 中青年结合、以学院教师为主干, 聘请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并选派部分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医疗机构学习进修, 逐步培养学院医学背景。同时, 加强学科建设, 夯实学科基础, 培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申报科研课题, 并使其能够独立承担卫生信息科研项目和专业教研教改项目。
3.3 教育教学管理
将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坚持特色专业课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 并引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突出综合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就业一体化工程。与社会企业进行校企联合, 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随着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改革,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实践式教学”和“问题启发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 将新技术、新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特色专业的实验室, 建设、推广和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管理, 构建本专业的网络课程平台, 实现本专业中的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公开共享。
3.4 学生培养质量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并有意识地实施特色专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重点,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实践基地教育资源整合衔接的力度。解决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所需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走订单式培养方式, 学院应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技术供应商和集成商等建立联系, 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强调学生面向市场的同时, 使学生在学院内部学习时要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 不断推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早日到实习基地进行试岗实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7]。作为独立学院,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应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 确定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特色专业有关的外部和内容因素, 以增强特色专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开源, 庞肖梦, 朱汇平, 等.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48 (2) :136~137.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25~27.
[3]王萍玉, 谢书阳, 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51 (5) :341~342.
[4]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9~61.
[5]王永生, 屈波, 刘拓.特色专业培养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15~17.
[6]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12:56~58.
12.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二
——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忠兴镇雅居乐小学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88人,专任教师45人,是“绵阳市示范小学”、游仙区“名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现有计算机教室一间,多媒体教室两间,油印室一间,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室、体育保管室、实验室、实验保管室各一间;每个教学班都配备“班班通”设备,基本达到每位老师一台办公电脑;学校接入100M光纤,网络覆盖所有办公室、所有教室、所有电脑,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校园监控覆盖了大门、侧门、围墙四周、食堂操作间、储藏室、就餐区域,基本实现了校园内全覆盖。
二、制度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1、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和信息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各年级组长和信息技术教师成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制度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出谋划策。
2、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我校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使用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管理制度》等,拟定了《班班通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设备使用奖励制度》等。通过制度要求教师们来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度来激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度来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功能。
3、定期排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设备管理档案,设备落实到教师人头。信息技术中心人员经常深入各工作岗位检查指导管理和教学应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
我们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应用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水平。
1、定期对教师就信息化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2、针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信息技术中建立了QQ交流平台,让老师们把平时出现的疑问发布到QQ群中,集思广益,让大家共同想办法。
3、通过教师赛课、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有效地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4、录制课堂实录,为教育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四、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转,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设备的应用工作:
1、用好班班通,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环节,每位教师上课使用班班通的情况要做好记载,作为期末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如今,每位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班班通,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全面实施电子备课。我们进行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再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修改,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教案。
3、教研活动。利用信息化设备积极开展电化教学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广大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建立家校联系的平台——校讯通,班级QQ群、微信群。我们取得家长的同意后,把“校信通”这一先进的无线通讯方式运用到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班还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很好的解决了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问题。
5、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平台——校务群、青年教师学习群。我们充分利用校务群这个平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序的安排和指导,平时上级文件的传达、评优评先的公示、校务工作的安排等。青年教师在学习群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感悟,教科室给青年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6、图书室实行一卡通开架式借阅,实现了采编、加工、流通、统计、公共检查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图书流通率。
13.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三
VIP俱乐部
| 会员好评
| 代写材料
| 发表论文
| 支付中心
| 好评人数(158 人)
以科技促管理实现我局税收工作的历史性跨越—××县国家税务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税收信息化建设代表着税收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推进税收工作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和必由之路,是税收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县国家税务局领导班子基于对税收信息化的全新认识与迫切要求,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开拓进取,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指导方针不断推进县局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局的税收征管及内部管理,使我局的组织收入工作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现将几年来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以创新精神不断提高GSTMIS运用水平,全面提升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开创了我局税收工作的新局面。
GXTMIS是全区国税系统凝聚十年软件开发经验现己广泛应用的征收管理软件,该软件基本涵盖了税收科管的主要内容。从该软件一开始推广,我局就全员培训、全力以赴进行推广应用。该软件的推广应用,使我局一是基本结束了手工开票的历史,大大缓解了人手不足的矛盾,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有效的防止了执法的随意性,规范了全局的税收征管业务,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据统计,截止2003年10月,我局纳入计算机征管的纳税户已达5134户,从1998年至2002年,通过计算机征收的税款已达4.3亿元,占全局组织收入的99.81,税款征收和税收管理对税收信息化的依存度达99以上。2001年,在区局对我局征管“七率”、稽查“八率”进行的考核中,我们分别获得了98.51分和99.22分的好成绩。税收信息化为税收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自1998年以来,我局的税收收入年均增长35.7,税收总量在全区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45位上升至2002年的第5位,2003年税收收入有望突破2亿元大关,两年内翻一番,开创了我局税收工作的新局面,信息化效果的显现,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创新热情,为了进一步减少工作强度,降低税收成本和增加效益,2001年,我局充分利用现有的操作平台,在GXTMIS应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开发了GXTMIS外挂征收台帐软件,帮助提升管理价值。该系统为我局提供了一套税收工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使我局税收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记帐、统计过程,并能够实现监控管理,之前时查询企业欠税信息,据统计,该系统的信息管理已为我局压缩欠税3500多万元,进一步提高了税收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金税工程的运行畅通无阻。2001年7月开通的金税工程,扭转了1994年以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活动一度十分猖獗的局面,有力地打击了不法份子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骗国家税款的犯罪行为,大幅度提高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征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对税源的控管,促进了增值税收入的稳定增长,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水平。因而,如何抓好金税工程工作,保证金税工程各子系统及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成为我局领导班子的主要抓的重头工作。两年来,我局牢牢树立“金税工程是增值税管理的生命线”的思想,一方面狠抓金税工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严”字当头建立健全保证金税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发票发售、申报认证、稽核一直到协查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岗责制度,实现了不同环节在网络上相互监督、制约的措施,堵塞了在增值税管理中的漏洞,大大减少了我局执法的随意性。两年多来,我局在金税工程的运行中,没有发生一例责任事故,金税工程“四率”均达100。我局近两年税收收入的高增长率,与严格执行金税程有关制度、征管质量得到提高息息相关,是信息化效益的凸现。
三、将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强化队伍建设。××县国家税务局在不断探索税收信息化的同时,还开展了微机技术在内部管理上的广泛运用:
(一)为使我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开发,加大人事管理力度,我们实现了人事档案信息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对我局114名干部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教育状况、培训状况、奖惩记录、工作经历、个人特长、紧急联络办法等基础档案信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统计和登记,并进行个人照片扫描、文字录入和数据库建立工作。在人事管理中,人事统计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传统的工作方法,完成一项统计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周期长,过程繁琐,而且准确性、时效性差,统计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有时各种数据,用的时候出不来,出来的时候又用不上,人事统计成了人事管理工作的一个棘手的难题。人力资源的管理信息化,使人事管理动态化,能自动生成各类报表,使各种人力资源数据和统计的效率得到提高。使我局人事管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二)在工资管理工作中,使用工资管理软件,变原来的分部门核算为统一核算,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原来的十五个部门核算员减少到一个人就能完成,同时堵塞了手工操作中的漏洞,提高了正确率,并方便各种数据的统计。
(三)为强化考勤信息化管理,我局利用考勤机组成的网络考勤系统,并配备监控系统完善考勤管理
。在考勤时间,干部职工直接通过内部网站录入个人密码,考勤机记录人员签到时间信息。计算机定期或实时采集各考勤机中保存的数据,可分别进行分类汇总、统计或查询,生成各种考勤报表等。该系统配合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形成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工作考勤管理体系,只要在内部网站录入个人密码,就如同签名一样,完成签到过程。该系统将严格控制代替签到、班中外出、迟到、早退等违纪行为;能迅速、全面、准确的获得各种考勤数据,随时调取、阅读考勤情况,随时监控考勤过程;便于查询、管理,减少人工统计的工作量,并确保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多样性,同时编制规范的统计报表。信息技术使人事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得以完善,对我局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起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涨的工作热情,短时间、高质量完成CTAIS试点任务,进一步加快我局税收信息化步伐。
紧紧盯住税收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做好“科技加管理”文章,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开创我局税收工作的新局面是我局领导班子近年来订下的目标。《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主体软件。为此,在今年3月××市国家税务局将我局定为××市CTAIS试点单位后,我局又主动申请,在7月底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批准成为全区CTAIS三个试点单位之一。这是区、市两级国税领导对我局的充分信任,也是我局信息化发展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为进一步加快我局税收信息化的步伐,为××市局全面推行CTAIS系统积累经验,为广西县级税务机关推行CTAIS树立样板,为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奉献××国税人的一份力量,我局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强调提高认识、严守纪律,按照“积极稳妥、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必胜”的工作方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夜以继日的高涨工作热情,团结奋战,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试点任务,实现了CTAIS前台上线运行。CTAIS的成功试运行将使我局进入新一轮即以信息化建设为前提的征管改革,是维护税法严肃性、与涉税违法犯罪斗争的“杀手锏”,是加强“两权监督”、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治本措施,是新时期杜绝执法随意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以推广应用CTAIS为契机,我局建立了统一的职责分工、业务规程、硬件配置、网络建设、软件应用和监督考核以及制约等工作机制。按照集约化的要求,压缩征管机构的层次和数量,简化和规范内外工作程序,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进一步调整了征管机构,提高集中征收度,重组征管业务,建立科学、严密、高效、合理、规范的岗责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申报,县一级征收,乡镇属地管理,县一级稽查”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新格局,并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纳税申报多元化、税款征收集中化、税源管理属地化,税务稽查专业化、征管信息一体化,税收成本最小化、税收执法规范化。
为完成这次CTAIS试点工作,我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一)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整个试点工作过程,我局共制定了包括《××县国家税务局CTAIS推行工作实施方案》在内的个方案,使每一个参战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打有准备的仗。
(二)科学合理地完善岗责体系,为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根据CTAIS的业务流程对全局的岗责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和调整。
(三)抓好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为适应试点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我局采取外出考察、网页教学、办班等多种方法,分别对全局的所有干部职工进行了试点相关操作的技术培训。
(四)科学、准确完整地准备数据。为保证试点工作的科学性,我局坚持四级审核原则,数据小组自审、分局组织人员又审、互审、最后集中县局专门人员再审,层层把关,追究责任,确保数据准确。
(五)全局人员的忘我工作态度。全局共有116人直接参与了CTAIS推行相关的工作,占全局的100,共计加班加点近5000多人次、近万小时。
五、加大信息化建设设备的投入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设备的投入支撑。为此,我局想方设法集中财力加大设备的投入量,至目前为止,我局计算机拥有数达到人手一台,中层以上干部还配备了手提电脑,建立了网络教室和多功能的数字、语音会议厅。县局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造就了一批信息技术与税收实务复合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局已全员通过计算机NIT考试,并有一位同志在全区计算机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近几年来,××县国家税务局在税收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创了我局税收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往前看,税收工作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税收信息传播手段。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为电子商标。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上网人数呈几何数级增长,建立税收网站,不仅可以展示税收工作形象,提高知名度,更有助于加强税收工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目前,我局已成功架设了网站,增加了外界了解税收工作的窗口,让更多的人在税收工作网站中熟悉××税收,理解××国税精神及××国税工作文化,我们还将在近期内积极开展网上办公、网上会议,借助互联网尝试电子税务工作。
14.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四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区域性,功能性
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 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 卫生信息化建设该怎么走?笔者以为, 围绕信息化推动新医改向前发展, 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而卫生信息化建设应强化“区域性”, 凸“功能性”。
1 注重“顶层设计”和“涵盖城乡”
1.1 在标准化前提下的“顶层设计”
卫生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何凸现卫生信息的功能性, 即如何为老百姓防病治病带来便捷?卫生信息资源如何共享?笔者推崇杭州市的经验:即在标准化的前提下, 注重“顶层设计”。
标准化建设的依据, 就是卫生部所颁发的关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五个文本, 杭州市称之为“五道金牌”。在此基础上, 进行由市政府牵头的“顶层设计”, 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避免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如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就是由市政府举办,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这一“顶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市区 (县) 两级卫生信息平台, 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学科研等卫生领域的应用和整合。在三年内基本构建起一个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网络体系。这样的体系, 可以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 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可以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使居民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 参与健康管理, 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使卫生管理者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 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建设的内容包括一卡 (市民卡) 、一网 (卫生信息网) 、两库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资源信息库) 、两级平台 (市、区两级平台) 、七大应用系统 (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以权利阳光为契机的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卫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
“顶层设计”的意义在于: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除了有人和经费还不够, 还需要由政府牵头, 对于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 整合资源, 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 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领导重视是前提, 财政投入是关键, 部门配合是保障。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 而是重大民生工程。
1.2 “顶层设计”应涵盖城乡
卫生信息化建设应是“大区域”概念 (以杭州为例, 则是包括各区县在内的“大杭州”概念) 。因此, 今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是在做好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这两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 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城市推向农村。2010年杭州市卫生局和各区、县 (市) 卫生局 (社发局) 共同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二期工程, 软件将向农村基层推广。区县卫生局负责组建覆盖所辖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卫生专网, 并做好二级数据中心硬件和系统软件建设, 并有满足设备运行要求的机房环境;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工作站端配置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电脑。同时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
2 消除“电线杆子”和各种“孤岛”
2.1 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对卫生信息化的功能发挥造成影响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系统整体性建设不足, 具体表现为运行系统的脱节, 如医疗与预防保健的脱节, 妇幼卫生与计划免疫的脱节, 系统间不能兼容, 这就是所谓的“电线杆子”现象和“孤岛”现象。因此, 下一步目标是将卫生信息系统在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有效对接”, 实现“互通”, 消除“电线杆子”, 将目前的信息“孤岛”变成“群岛”。
2.2 实现“数据共享”
信息化最终是要实现数据共享, 这就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只有统一了标准和规范, 才能数据共享。如在一个省级区域内, 对“新农合管理”可建立省级平台和县级平台, 覆盖全省涉农县, 并涵盖民政救助功能, 未来将和社保系统进行接口, 实现数据交换。又如所有乡镇卫生院管理, 可以县为单位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运营状况进行实时监管。这类以一个县为单位的整体部署, 各乡镇卫生院不需在院内建局域网, 也不需要单独的机房, 只要能接入宽带网络的地方都可使用。
2.3 五项解决办法
消除信息“电线杆子”和“孤岛”的办法一是认识上要加强。信息技术是各行业都可以利用的发展手段, 卫生信息化是卫生系统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目标和方向。二是要建立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应实行部门指导与地方领导相结合, 卫生部负责技术指导, 制定全行业统一的标准和实施方案。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 负责硬件建设。特别是城乡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公共卫生机构, 政府要重点投入。三是加强技术研发, 不断提升功能,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及时研发新技术, 实现功能升级。四是整体规划, 整合资源, 消除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 将其连接成“大洲”, 实现卫生系统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五是覆盖地区要广, 提高信息的可得性。城乡全覆盖, 不仅覆盖大医院, 社区、乡镇、村的卫生医疗机构都要覆盖, 让群众随时随地都没得到相应的信息。
3 推行“数字健康”和“健康信息化”
3.1 关于“数字健康”
对于卫生信息化的阐释, 有专家主张用“数字健康”的理念, 就是通过卫生信息化功能性的发挥, 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健康。要实现“数字健康”, 首先要进行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实现大系统下的子系统互联、互通、互用。
3.2 关于“健康信息化”
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现在已进入了“健康信息化”时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应围绕HER (电子健康档案) 提升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意识。“健康信息化”最根本的表现, 是广大卫生服务对象, 即居民群众要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因为EHR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信息, 而是“健康信息化”的灵魂, 它是活的, 需要培育和不断成长。
3.3 医疗卫生管理的信息化
卫生信息化的另一个功能体现在医疗卫生管理的信息化。其一, 体现在卫生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 就可以对各医疗机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可是适时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情况, 为科学考核创造了条件。其二, 卫生应急信息化, 就是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卫生应急水平的一个突破口, 加快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组建卫生应急平台;各市级医院、相关乡镇卫生院成立应急指挥分中心, 建立传染病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报制度。
4 卫生信息化“功能性”应突出的两条途径
4.1 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应是规范的, 正规的, 不缺项的, 并显示以下特点, 其一, 居民可以通过外网 (互联网) 自己查询, 而且可以随时查阅, 这就体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真正服务于老百姓。其二, 电子健康档案是活的, 可以自动生成新的健康信息, 因此是实时的, 动态的。其三, 电子健康档案是全员、全程的, 即覆盖所有人群, 从出生到终老的整个一生过程。
4.2 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应体现两个特点:一是体现在以病人为主体来构建。以前医疗服务的信息是分散的, 没有整合, 如x光信息必须要到x光室去查。而现在的电子病历要求以病人为中心, 围绕病人需求, 包括医嘱、检查、治疗等来设计和构建, 电子病历中的医疗服务信息不仅可以在服务过程中互联互通, 而且还可以把这些医疗信息自动生成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二是体现在医疗卫生的科学化管理上, 围绕电子病历进行管理, 如安装心脏动脉支架, 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了解使用了多少, 库存多少, 而且可以自动向厂家告知供货信息, 使低值易耗品用了多少等信息全部纳入, 减少了管理漏洞。这样就形成了“电子病历围绕病人, 医院管理围绕电子病历”的新型管理格局, 路径清楚。
15.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十五
,张家界实实崇验小学在已经倒闭的商业子弟小学的旧址上诞生了。八年建设与发展,如今,学校已经成长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内外知名的窗口学校。其发展得益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一、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解
我们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学校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带来学校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将对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方法策略产生强大的冲击;这一过程是破旧立新的过程,是学校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校初学校声誉差,加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周边环境差、学生来源差,学校发展困难重重。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途径,我们的思路是: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的推动力,端正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办学手段,提升办学质量。
1、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指导,端正办学思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她是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建立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革命。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确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艰苦建校、”的办学策略,树立了“会学习、会做事、会创造、会共处、会生存、会发展”的育人目标,确保学校办学沿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极好契机,也是学校硬件建设上台阶的难得机会。其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出了建设目标,这一目标时刻激励全体师生不懈努力;其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出了建设标准,使学校硬件(教学用房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范,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给学校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政府集资、民间助学、家庭投入等筹资渠道能解决学校部分建设资金,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矛盾。因此,我们确立了“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科学高效、争创品牌” 的硬件建设思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快速、广泛地获取办学的社会效益,使学校极早地步入良性循环的轨迹。
3、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更新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以手段更新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必将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根本变化。要应对这种变化必须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能娴熟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支队伍不仅能发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活动教育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先进的思想理论;这支队伍不仅能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手段,还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更新学习手段,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会学习、会创造的能力。
三、如何创新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的优势在于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在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着力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入手打造学校品牌。
1、艰苦建设,打造精神品牌
建校初,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建设资金困难。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学校缺少“造血”功能;二是学校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教学用房不足,没有实验、仪器室,连电化教学使用的幻灯机也没有;三是周边环境恶劣。由于原学校的倒闭,影响极坏,周围居民无视学校存在,侵蚀学校财产现象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教育信息化需要一种精神做支撑。这种精神首先应产生于全体师生与学校兴衰共荣辱的忧患意识。只有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学校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存发展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从而产生改造学校,发展学校,使学校崛起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是打造学校精神品牌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必须使全体教职员工经历艰苦建设的砺练,在磨砺中创建精神文化。为了节约资金,我校广大师生有了修操场、拆旧房、挑砖瓦的经历;为了减少办公费用,老师们学会使用短小的粉笔头;为了增加建设资金,学校办起了养殖场,师生们在农场学会了饲养牲猪。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经历与积淀,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创建与传承,打造了学校精神品牌。如今,只要提起实实崇验小学,人们便和“南泥湾精神” 联系起来,“实崇”已成为“ 艰苦奋斗、科学高效、开拓创新、永不言败”的精神品牌。
2、科学建设,打造质量品牌
“没有规范化、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这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按省、市要求投入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确保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
硬件建设需要有长远目光,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在修建教学用房时,我们曾面临资金不足、用地不够、教室奇缺等困难。有关部门建议:楼房修高一点,教室修小一点,走廊留窄一点,这样可以教师用房缓解矛盾。如果当时我们被眼前困难左右,就会导致资源投入不科学,不合理。在房屋设计时,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建设实验室、仪器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避免了建设的落后甚至重复,确保信息化硬件建设合理、科学。
硬件建设不仅要有眼光还要追求实用、高效。我们的建设原则是“以需促建,以建促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便捷、高速工作与学习的手段。教育信息化的加速为培养适应未来人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必需。因此,即使我们面临困难,也必须根据师生发展需求投入硬件建设,建设项目要围绕需求来确定。同时,建设要以使用为目的,用得好才能有效发挥硬件品牌的质量效益。
3、研训结合, 打造师资品牌
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教师使用信息手段的水准是衡量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教师建设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从基本功培训入手,抓问题研究,研训结合,打造师资品牌。
(1)抓培训,促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包括 :掌握操作系统;进行文字处理;制作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对不同阶段的培训,学校提出相应的.培训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培训,学校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做到分层培训,共同达标。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确保优质师源。通过引进挖掘、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保证了培训的师资质量;确保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充足;确保培训环境良好。一是制度环境优良,学校制定了训后上岗、不训待岗制,奖优罚劣等培训制度;二是人文环境优良,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营造了一种学习竞赛,争优创先的氛围,提高广大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的培训目标,优越的培训环境,得力的培训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2)抓研究,促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能力
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引导教师发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转变观念,更新手段,提高质量。
一是树立正确的研究观念。学校提出教学研究要做到两个服务: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困难服务,为促进教师发展服务。引导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研意识,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教师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就发现:如何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改造不合理资源,整合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如何利用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于是便产生了《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识字效率的研究》等课题。教师们的研究是自发的,研究观念是正确的,这为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是狠抓研究质量的提升。研究质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通过研究,老师的思想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研究策略,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制度,搭建了“实践、研究、创造、展示”的成功平台。老师们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策略得到了根本转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成长进步。
三是狠抓研训结合。“研究”与“培训”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们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认识,然后再实践,再认识,达到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既是“研”的过程又是“训”的过程,研训结合,循环不断,师资品牌就会煅造出炉。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要充分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硬件建设上,要在如何使用硬件上下功夫。手段的革新往往会带来思想革命,会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略的确立,影响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会带来师生质量上的飞跃。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信息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2、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中的校长作用
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是组织策划者,操作执行者,评价总结者。校长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水平,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校长质量就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3、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卫生所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镇卫生院卫生工作汇报材料12-05
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村卫生室)06-19
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巡查汇报材料09-02
学校饮食安全卫生经验汇报材料10-08
公共卫生间基地验收汇报材料08-02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1-01
新建初中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汇报材料08-10
天马小学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12-18
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汇报材料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