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求及成绩考核

2024-09-2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求及成绩考核(共9篇)

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求及成绩考核 篇一

实习生纪律要求及成绩评定

一、实习生纪律要求:

(一)实习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群众观念、劳动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心;虚心听从学院外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全面完成实习任务。

(二)遵守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队的统一安排和指挥。

(三)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定和纪律,确保安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操作机器设备;对实习期间违反纪律者,指导老师要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经教育不改者,指导老师有权停止其实习,令其返校听候处理。实习期间,学生因违反实习纪律和安全规则造成自身伤害的由学生本人负责,造成他人伤害和国家的经济损失的,由学生本人及家长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四)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更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若变更实习单位须事前报请指导教师批准并及时将联系方式报本班辅导员备案。凡因故因病不能参加实习者,必须持有关单位或县级以上医疗部门的证明向指导老师请假,经系(部)领导同意并报教务处审批后方能准假,事后要补实习。无故不参加实习,擅自更改实习单位,推迟到或提前离开实习单位者,以旷课论处。按照《普通全日制学生是考试管理规定》,旷课累计达到总实习时间三分之一及以上者,实习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五)实习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重修实习只限一次。非单独考核成绩的实习,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学期总成绩。

(六)按时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实习项目。

(七)维护学院荣誉,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注意搞好与实习单位关系。在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下,主动协助实习单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二、实习成绩评定

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完成的实习任务的情况综合评定实习成绩。成绩分优秀、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一)优秀:认真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虚心好学,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学院外实习指导老师的领导和安排,遵守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专业训练或专业考核成绩突出。

(二)良好: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态度认真,遵守实习的规章制度。专业 或专业考核成绩良好。

(三)中等: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态度认真,专业训练或专业考核成绩尚可。

(四)及格: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期间表现一般,专业训练或专业考核成绩一般。

(五)不及格: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评定为不及格:

1、未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2、实习缺席累计达三分之一及以上:

3、实习中严重违反纪律。

土木工程系

2011年8月1日

2.泰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总结 篇二

泰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各具特色,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宏伟博大、丰富多彩的泰山自然综合体。在泰山本部和泰山西麓(泰安至济南的公路两侧),因地势高差大,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等原因,致使自然地理要素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变化显著,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因此,泰山自然地理实习点集中安排在这个地域;利于集中获得较多的自然地理信息,达到野外实习目的。主要实习内容为自然地理的综合实习,考察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自然综合体总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各自然要素在构景方面的成因和价值;进一步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本区野外实习的方法主要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点为主的方法,以路线调 查为线索,以典型地段调查为重点,深人研究,揭示规律。在路线考察过程中,主要采用综合同步序列法,即沿实习线路绘制综合剖面图,选用合适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绘制剖面图,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使用不同符号表示在相应的剖面图上。典型地段再作重点详细考察,做出详细记录。典型地段的实习点重点考察的目的在于掌握各类自然综合体主要特征、成因,分析各要素的构景价值。考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实习点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2、露头岩石岩性,风化壳厚度及成因(属残积、坡积、洪积、还是冲积等); 地表形态属何种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现代固体运动形式,属侵蚀的应说明侵蚀方式(剥蚀、片蚀、沟蚀等)及侵蚀强度,属堆积应说明堆积方式、坡度、坡向。

4、确定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质地,表层有机质含量等。

5、植被类型,建群种,优势种,郁闭度及盖度,平均高度,乔木林树龄,胸径等,古树名木及价值。

6、自然综合体总体评价,构景价值,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化建议。

2006年8月25日-9月2日,由衣华鹏、李世泰、金秉福、3位教师带队,带2004级国土和2004级地理信息系统本科2个班共69人,到泰山进行了为期9天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实习点有:

(1)蒿里山,又称灵山、英雄山。位于泰安火车站东南200m处,海拔193.2m。形体浑圆,属剥蚀残丘。是寒武系上统沉积岩,岩石中盛产三叶虫(此处称蒿里虫)化石。山上苍松翠柏密布,山背面有山洞,古称仙洞。盛夏时节,洞内寒气逼人。这里是城区天然公园。此处是地质、地貌、土壤、生物的综合实习点。

(2)树木园,位于泰安市北关红门路东侧,海拔200m。该园创建于1956年,现拥有各类树种600余种,占地面积5.3h㎡,已建和拟建展区11个,该园是山东省林业学校的树木园。位于泰安市北关红门路东侧,海拔200m。

(3)普照寺,位于两山环抱之中,后依凌汉峰,前临东来溪水,这片向阳谷地,水热条件很好,林荫草茂,环境清幽。六朝时在此建寺,为一佛寺院建筑群。“大雄宝殿”前,银杏双挺,枝叶葱笼;两株油松对生,枝盘叶复。大殿后“筛月亭”旁有一古松,因属六朝时代所植,名日“六朝松”,树龄千年余,仍枝繁叶茂。每当皓月当空,树下银光如筛。出寺庙东行100m,是一片生长茂密的栓皮栎林,是建国初期人工所植。地面已有小幼苗具备自我更新能力。这片栎林全省内最好。该点主要进行土壤及植物地理实习,其任务是:认识栓皮栋林是本区典型地带性落叶阔叶林;进行样方调查;酸性棕壤的剖面观察;分析向阳坡地森林小气候对植物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4)对松山,离朝阳洞,步人慢十八盘谷中,两侧双峰夹道对峙,古松万株,苍翠翡郁,层层叠叠,沿山谷向两岩对生,故名“对松山”,又名“万松山”。向阳谷坡,水热条件较好,遍生劲松,郁郁葱葱,峰峡倔强,最能代表泰山松树的风格,许多苍松盘根于岩石之上,或夹于峭壁之间,有的昂首苍穹,飒然而立;有的回环曲折,匍匐山岩,层层叠叠,傍山而上,直入云天。每逢山风乍起,松涛阵阵,似巨浪拍岩。有时云遮雾障,青松时隐时现,更显其苍劲葱茏。此处实习时,带领学生深入林中,实地调查。重点解决:

认真对原始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松林特征及其环境条件;采集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类型及成因。

(5)丈人峰,在玉皇顶西,有状如老翁的直立巨石,俗称丈人峰。丈人峰原是侵入岩体,致密、坚硬、耐风化,周围片麻岩易风化剥蚀搬运,自身成为风化剥蚀残留的直立岩体。因附近又有数块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弄孙”之称。丈夫峰附近,可作为岱顶土壤、植被的实习点。观察山顶灌丛草甸植被类型特点,做样方调查;进行山顶灌丛草甸土壤剖面观测;分析山顶为何无高大冠木生长?山顶与对松山、普照寺植被的生态因子有哪些不同?

(6)张夏,四条剖面,地层互相连接,包含了下、中、上寒武统的七个地层单位。把距今5.5一5亿年期间形成的各种不同沉积岩石有顺序展现出来。由最底部的馒头组页岩到张夏组的厚层灰岩,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海水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由浅变深的历史过程。

(7)灵岩寺,灵岩山原称方山,其主峰厚层灰岩壁陡如削,顶平如砥,方方正正而得名。“石香肠构造:、明孔山、滴水崖、箱形褶曲、千年青檀等实习内容非常典型。

(8)曲阜,孔林占地面积3000亩,是华北最大的人工落叶阔叶林。经过9天紧张忙碌的实习,使学生印证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使学生加深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年的经费比往年减少了50%,经费严重不足,使一些原计划包车去的实习点去不了,临时改成步行去一些较近的地方,影响了实习质量。

泰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队

3.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三

现将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提供于下,请参照提纲和野外实习记录尽快编写,实习报告纸若不够,请到实验办公室陈老师处领取,实习报告务必在7月6日之前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交系实验办公室,不得有缺。资城系办公室 年6月29日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

序言

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由大—小—具体(四川省、四川盆地、盆西平原、峨嵋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二、实习的时间、任务、性质、目的及要完成的工作量等

三、队伍组成:指导教师及实习班级

第一节

峨眉山地质

一、实习区地质概况

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参考地质学308-312、325—322,属于扬子地台西南部)

2、地层、构造、矿产发肓概况 二、地层

自新至老简要描述区内所出露的地层(可附路线观察剖面,如龙门洞剖面、金顶——龙门洞路线地质剖面;像典型的沉积构造(波痕、虫迹、重荷模、交错层)附素描图 三、岩浆岩 概述

1、侵入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2、喷出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四、构造

概述(总体构造情况、即主次构造及其空间位置)

1、褶皱构造

1)峨眉山大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图)、说明褶皱性质 2)挖断山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实测地质剖面图)、说明褶皱性质 2、断裂构造

1)峨眉山大断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2)观心坡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3)挖断山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第二节 峨眉山地貌

概况——主要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包括洪积地貌)、岩溶地貌、重力地貌)和发育概况

一、构造地貌

1、盆地、断块山(丘陵、低山、中山)的分面范围、形态及其变化

2、地质构造地貌(断层崖、单面山)二、流水地貌

1、河流上、中、下游形态特征。2、河谷形态与岩性关系;(V字型河谷、峡

谷—一线天,U型谷、河流裂点,浅滩,深槽,岩槛)

3、河漫滩的特征(结构、物质组成、素描

图)

4、河流阶地地组成、性质、级序确定并附

河谷剖面示意图,5、探讨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峨眉山

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关系(如阶地上的物质组成与新构造运动、河流下切深度关系)。

6、背斜成谷(张洪一带为大背斜面的核)7、洪积地貌(位置、形态组成物质及变化、形成过程)三、岩溶地貌

1、位置及所处地层位、岩性和分布规律 2、各种岩溶地貌的特点

3、岩溶地貌与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

峨眉山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四、重力地貌

位置、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五、综述1、上下峨眉山地形(陡坡、缓坡、平路及穿沟翻岭)和地层岩性变化、新构造运动影响(即夷平面变化)、河流侵蚀、分水岭关系讨论

2、峨眉山地区地质地貌发展演化史

第三节

峨眉山水文

一、降水特征

降水(暴雨、大、小雨、雪)与气候、地形(附图)、植被、土壤关系;降水的日、年分配规律

二、蒸发与温度、湿度、风力关系及在峨眉山各区地带发肓和年内变化状况

三、地表径流特征(如洪、枯、平水)、类型,补给来源(与下垫面风化残积物、植被有关)年内变化、空间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四、河流推移质的分布规律(艾里定律),河流的泥沙含量、来源、泥沙砾大小、磨圆度空间分布规律。河流湾流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五、地下水的特征、类型、分布及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六、实习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山区小型水库,附素描图)

峨眉山地区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七、都江堰水利工程 1、都江堰概况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状况、修建历史及其伟大功绩

2、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组成工程的水文学原理、附素描图)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节

峨眉山的气候

峨眉山的基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山体高大,垂直分异明显,所以,气候要素及气候类型具有鲜明的垂直分异规律。

一、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 1、气温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55℃/100M;

金顶气象站: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1.8℃,全年0℃以上温度仅5个月。峨嵋平原:年均温17.2℃,1月7℃,7月26℃。2、降水

位居青藏高原东缘,秦岭、大巴山之南,夏季易受东南季风影响,潮湿气流沿山体抬升,易于成云致雨,加之西南季风的影响和复杂的山地地形,因而是我国内陆地区井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递增率:14.4mm/100M,其中海拔1200M一下,降水递增率最大,可达到49.6mm/100M。

降水规律:从山上开始,逐渐向山下推进,山上降水历时长,雨量大。山上水汽多,相对湿度大,多雾 山上易形成雨凇、雾凇。二、气候类型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400~1000M,年均温15~18,年降水1500~2000mm。云雾多,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不明显。

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林气候:1000~1500,年均温8~15,年降水2000mm。阴凉、潮湿,多雨雾,湿度大。

山地落叶阔叶林气候:东南坡:1500~2100M,东北坡:1500~1900M,年均温5~11,年降水2000~2500mm,气温更凉爽,雨量充沛。山地针叶林气候:2100~2900M,年均温4~8,降水量2500mm以上,气温冷凉,多云雾,降水丰富,夏季短促。

山地草甸气候:2900M以上,年均温3,降水量1900mm左右,热量不足,冬季寒长,风力强劲,辐射较大。

第五节

峨眉山的土壤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本区,地形因素是所有成土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一、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二、峨眉山的非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冲积土(草甸土)、及水稻土三种类型。

分别说明以上各类土壤在峨眉山的地理分布、成土母质、气候特点、植被类型、最主要的成土过程及目前的利用特点。第六节

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 一、峨眉山植物区系特点 1、区系组成丰富:区系组成丰富的原因(悠久的地质历史,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山地特殊小生境)种子植物的种类数量

2、起源古老:大量的第三纪以前孑遗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冷杉、杉木、云杉、柳杉、桫椤等

3、垂直分异明显:低山地段分布有大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楠木、桢楠、樟等)及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亚热带树种;中山地段集中了大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如天师栗、珙桐、领春木、大椴树等);中高山地段主要以耐寒的种类为主,如冷杉、大箭竹、金顶杜鹃、美丽杜鹃、峨嵋蔷薇、金露梅等。二、峨眉山的主要植被 1、自然植被

本区的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

对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草甸等类型,各种植被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分布高度及基本特点进行简单描述。2、人工植被

主要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枇杷、柑桔、樱桃等)、经济林或风景林(如杉木林、竹林、柳杉林、棕榈、茶园、桂花园等)3、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的利用现状评价以及旅游学价值简析

4、绘制龙门洞河谷生态序列图,说明植物或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在龙门洞河谷西南交大镜泊山到刘坪的剖面示意图上,表示出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母质、地形、主要植物及植被,反映植物、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七节

峨眉山的旅游资源(也可以包含乐山、都江堰地区)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山岳风光、水体水景、地质遗迹、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风光等

2、人文旅游资源:以佛教为代表的佛文化,宗教寺庙、石刻、碑、亭、传说、神话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1、雄、奇、险、秀。雄:雄伟、高大,从

峨嵋平原拔地而起,雄踞四川盆地边缘;险峻、庄重:险体现在峨眉山景区有一系列陡峻的景点(金刚嘴、舍身崖、卧云庵、钻天破、罗汉坡、九十九道拐、长寿坡、七里坡、连望坡等),庄重在于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宗教气氛浓厚;秀丽、奇艳:茂密的植被、珍惜的植物、清澈的小溪、多变的景色、顽皮的猕猴等;

2、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有较强的吸引力 3、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异彩纷呈 4、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

5、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程度高 三、景区的评价

为一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景区旅游设施齐全,旅游环境质量好,交通便捷,可进入性高,空气清新,污染少,景区规划合理,游览标识准确,通信条件好;景区服务工作质量高。

实习结语:

4.实用的实习成果要求及考核参考 篇四

1.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录。

2.作业内容及要求(占考核成绩40%)

(1)景观庭院实测平面图3例:拙政园(听雨轩,枇杷园,玉兰堂),留园(古木交柯与华步小筑庭院,五峰仙馆),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庭院),任选其中3例,实测内容应包含:建筑布局,植物配置,铺装形式等;以6人一小组形式进行实测,每人交1份。

(2)钢笔速写3篇,古典园林造景为题材(当天完成上交)

(3)园林树木学实习报告1份:内容包括:树木科属名,主要识别特征,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树木种类不少于50种,可包含盆景植物)

(4)园林艺术专题报告1份:内容包含建筑布局特点,造景手法,景点分析等方面,图文并茂,不少于2000字。

3.实习中的综合表现(协作精神、遵纪情况)30%;

4.出勤情况(安全意识、集体意识)30%;

二,必备用具和材料

5.暑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篇五

实习项目: 专 业: 年级班级:

学 号:

姓 名: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目录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路线

1、实习时间

2、实习地点

3、实习路线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2、实习具体内容

四、实习总结

1、实习收获及体会

2、实习建议

暑期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我们这次综合野外实习主要是对安县、北川和江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参观并结合已学得的相关知识从而对这几个地方的地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此外,通过这次野外实习还可以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拓展我们的地理视野。并且通过对这些地区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观赏巩固和提升我们的地理知识。这次综合野外实习主要是了解海锦“生物礁”地质带,砾岩溶洞,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岩溶化砾岩丹霞地貌,城市景观,农田景观,宗教景观,羌族文化等。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1、实习时间: 2013年7月11日至2013年7月13日

2、实习地点:安县、北川、江油

3、考察路线:

7月11日

安县地质博物馆——海绵生物礁——寻龙山

7月12日

新北川县城——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地震遗址——吉娜羌寨——罗浮山

7月13日

江油窦圌山——李白纪念馆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

安县: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104°E,31°N)幅员面积1189平方公里,地处龙门山脉南麓,新县城(花荄镇)距绵阳市区10公里,北川:北川老县城坐落在湔江南岸 “V”字型中低山峡谷的河谷平坝,四周山体陡峭。北川新县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14′。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距绵阳市中区42公里。坐落于安昌河畔,距离老县城23公里,海拔高度约545米,县城周边为低山丘陵区。

江油:江油市位于东经104度49分,北纬31度55分,在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龙门山脉东南面,距绵阳市区30公里,幅员面积2719平方千米。

这三个地方均是绵阳市的下属县级城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处于龙门山东面。

(2)气候水文

安县、北川和江油均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安县年均气温16.3°C,年均降水量1260mm,安县境内主要有安昌江、雎水河、白溪、秀水河4条河流,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3.47亿立方米,地下径流总量3.19亿立方米,为四川省富水地区之一。北川主要河流为湔江,水力资源丰富。江油年均日照总量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6.2°C。江油市水资源源丰富,区内涪江年流量48亿立方米,平通河年流量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3.9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资源总量18.76亿立方米。(3)地质地貌

安县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地理景观为引起世界地质界轰动的地质奇观——海锦“生物礁”地质带和全国最大的砾岩溶洞——“龙泉砾宫”。北川老县城坐落在湔江南岸 “V”字型中低山峡谷的河谷平坝,四周山体陡峭。并且寒武系地层分布于城区西侧斜坡和冲沟地段,岩层为薄—中厚层状,风化后呈碎裂—散体结构,因此在该区的斜坡段易于产生滑坡;泥盆系地层分布于城区东侧斜坡段,岩层为厚—巨厚层状,发育有溶蚀裂隙和风化卸荷裂隙,岩体呈块状—次块状结构,因此在该区的斜坡段易于发生崩塌。江油市的自然景观中,以丹霞地貌景观和岩溶地貌景观最具特色。

(4)土壤植被

这几个地区主要为龙门山山前冲积土壤,土壤肥沃,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会含量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境内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自然资源

安县:千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县、北川县和茂县三县交界处,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形成于远古侏罗纪第四纪冰川活动期,山岳在冰川侵袭下形成了古老生物群落的避难所,成为多种动植物的繁衍地。区内有熊猫、牛羚、金丝猴和雪鸡、金鸡、锦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一级保护鸟类。在千佛山,有4万亩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木珙桐树,有1万多亩原始杜鹃林,另外,在该区域还分布着银杏、红豆、楠木、香樟等珍稀树种。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鲜芋1.2万吨,占全国魔芋销售量的25%,是全国最主要的魔芋生产基地,魔芋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

北川: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2%。黄金、赤铁矿、重晶厂、石灰石、板岩、机砖页岩、硅石、煤等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县境有森林面积134660.22公顷,森林覆盖率46.93%,活立木蓄积量2124.4万立方米。粮食作物、野生植物、牧草、药用植物、野生脊椎动物等品种繁多,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 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江油:江油市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同时,蔬菜、水果等也是江油市的优势农产品,闻名中外的附子,川乌,杜仲等名贵中药材已有百年的生产出口贸易历史。江油还被誉为中国水泥之乡,以全亚洲第三大水泥生产基地—四川双马水泥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水泥生产企业形成了江油在全国独特的建材资源优势。此外,金、大理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硫铁矿、石英砂等矿产业叫丰富。

(6)自然灾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夏季的洪涝,此外,这几个地区受汶川地震的影响较大。

(7)人口民族 安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84224人,以汉族人口为主,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北川:人口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前共有44343户、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非农业人口18500人,占总人口的 11.5%。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总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

(8)经济与产业

安县:汽车、化工、医药、电子、建材、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省级工业园区——四川安县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方兴未艾,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发展环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湖、罗浮山闻名遐迩,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区、罗浮山温泉度假区、晓坝中国院子的建设日新月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吸引八方来客祈福保平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水果、畜禽养殖、水产、蚕桑、枣皮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是“中国魔芋产业之乡”。北川: 1999年北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科技支撑示范县。与此同时,北川县狠抓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四大支柱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矿产、竹木加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等体系。拥有夏禹电力、佛泉茶业、大宇纸业、第一木综厂、华星硅业、建诚木业、新峰水泥、禹峰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以“佛泉牌”、“羌山牌”、“金邻牌”、“狮山牌”和“禹山牌”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而且已形成了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全县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以猿王洞溶洞群为门户,以大禹为品牌,以千佛山、小寨子沟、禹穴沟的开发为重点,以羌寨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的力度,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江油: 江油市是四川省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了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江油还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境内4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基础。

(9)城镇与交通 安县:城市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20万,已与绵阳实现了同城化发展,是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的重要吸纳区和后花园。正在打造集现代欧陆建筑、典雅新颖、宏伟壮丽为一体的地域特色滨水花园城市。县城已是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辐射的卫星城,紧靠宝成铁路和“成(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紧邻绵阳南郊机场;县内交通四通八达,人流、物流进出快捷方便,现代通讯覆盖全县,并开通了光纤宽带网络,光纤有线电视遍布城乡;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9座;电力、水、天然气供应充足。绵阳至江油高速公路有绵广高速公路、中雁公路、中武公路等构成江油公路主干网络,驱车经成绵高速公路及绵江公路到达江油仅需 1个半小时左右。

江油:江油工业开发区距省会成都市139公里,穿区而过的绵江高速公路、与之毗邻的108国道,以及区内的自建水泥道路共同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环网,公路运输十分方便。仅距江油工业开发区45公里的四川省第二大飞机场——绵阳南郊机场已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班,更加方便了国内外客商往来江油。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复线)纵贯江油工业开发区,在江油全市形成14个火车站。在江油开发区及其附近形成三个火车站

2、实习具体内容

(1)安县地质博物馆

安县地质博物馆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30亩,馆内最抢人眼球的是海洋生物礁标本,安县地质景观中以引起世界地质界轰动的地质奇观——海锦“生物礁”地质带最有特色。在馆内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地质年代演变过程。另外,该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其他动植物化石,如三叶虫标本、恐龙蛋化石、海百合以及各种贝类化石等。走进该地质博物馆,犹如细读一本大百科全书(图3)。(2)安县海绵生物礁

在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县白水湖边缘,分布一条引起世界地质学界广泛关注的海绵生物礁带(图1),礁体高度达40—60米,礁体内的六射海绵化石直径最大者达8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海绵。研究证明,安县海绵礁生长于晚三叠纪古地中海东海岸的海湾,后来古地中海逐渐向西退缩至欧洲,这种海绵动物也随着海陆的变迁向西迁移,最后在欧洲定居下来。安县海绵生物礁带的发现解开了古地中海变迁和欧洲侏罗纪海绵起源之谜(海绵动物曾在侏罗纪的欧洲突然大量出现,其起源曾令许多地质学家深感困惑)。

图3 安县地质博物馆化石标本

图1 安县海绵生物礁带

(3)寻龙山

寻龙山景区属第二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砾石岩群,集奇秀的自然风光和蜀汉人文风情于一体而扬名巴蜀。景区现由卧龙洞、龙隐镇、沙汀墓、龙鳞坡石林等部分构成。安县“龙泉砾宫”位于距安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寻龙山之上,是全国最大的砾岩溶洞,被规划为“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景点之一(图2)。形成于侏罗纪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和美丽神奇的“地下香格里拉”。世界各国各时代砾岩层很多,但是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砾岩溶洞景观。砾岩溶洞的形成有三个最基本的地质条件:其一是砾岩层的连续厚度要在100米以上,分布面积较广,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喀斯特溶洞;其二是砾岩的成分必须是易溶岩石,如碳酸岩;其三是砾岩分布区必须具有古岩溶条件。四川龙门山前巨厚的侏罗—白垩纪砾岩分布带恰好具有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三个有利条件。“龙泉砾宫”这一砾岩溶洞全长3000余米,岩石层理产状近于水平,溶洞沿一组总体呈北东走向的折线式张节理带发育,溶洞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溶洞为充水溶洞,与安昌河相通。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发育较好。

图2 安县“龙泉砾宫”

龙隐镇原名北斗镇,是西南地区独一无

二、完整体现民国时期小镇生活风貌的古镇。古镇以小、全、特、巧、奇独具特色。从宏伟雄壮的寨门子进入龙隐镇,沿着青石板铺筑的小街道漫步,您可以看到精巧别致的筒车,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具有川西北坝子风情的民俗工艺制品。小镇上茶楼、当铺、酒馆、药房等齐全并保存得极好。此外还宏伟的天下第一保(图3)、镇公所和精美的藏娇阁等建筑。龙隐镇也因此被作为西南地区独一无

二、完整体现民国时期小镇生活风貌的影视拍摄基地,也因此王保长滑稽喜剧的形象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

图3 天下第一保

(4)北川新县城

北川新县城坐落于安昌河畔,距离老县城23公里,海拔高度约545米,县城周边为低山丘陵区。在北川新县城选址论证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的专家综合考虑了抗震安全性、环境承载力、羌族特色体现等多方面因素后认为,安昌镇东南地势平坦,自然条件极佳,非常适宜城镇建设,有利于北川灾后重建和未来的发展,因而将北川新县城地址定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胡锦涛总书记为北川新县城所在地亲自斟定地名“永昌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着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

北川新县城建设总体预算为153.7亿元,其中首期总投资95.5亿元,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公益性服务设施等六大类218个项目。新县城人口规模按5万人控制。

北川新县城总体布局为一廊、一环、一带、一轴。一廊为安昌河河谷生态廊道;一环为沿新北川大道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环;一带为安昌河岸城市景观带;一轴为包含羌族特色商业街、抗震纪念园和文化中心等重要设施的城市空间轴线(图5)。

根据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路,新县城绿地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每个居民能在5分钟之内到达一处公共绿地。

在北川新县城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巴拿恰”(“巴拿恰”源于羌语音译,意为“做买卖的地方”)。巴拿恰位于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上,是北川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川新县城的门户。“巴拿恰”以羌族建筑风貌为特色,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可以在商业街探访北川的羌绣、水磨漆、奇石、山珍、药材等店铺,品尝羌族美味佳肴。

图5 北川新县城的“巴拿恰”(5)北川地震纪念馆

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以大地震“裂缝”为造型,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纪念馆与原北川中学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以其独特视觉展现在世人面前,留给人们永恒的记忆。纪念馆分为纪念园区、主馆、副馆三部分。展馆外墙材料全部采用上海宝钢的特种钢板,这些纲板锈蚀后自然变成铁锈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纪念馆区由展示馆、纪念广场、祭奠园、参观步道等部分组成。展示馆在山坡地面的切割中自然形成,下沉的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整个建筑形象低俯,且紧密结合地形,与巍巍青山融为一体。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对山体地形的破坏,保留土地的脉络。祭奠园区由原北川中学的操场改造而成,整齐排列的松柏树如死难者的纪念碑,同时以绿色植物的形式象征了他们生命的延续,平和、低调,但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进入馆内,立刻就感受到一股庄肃的气氛。(6)北川地质灾害

北川—映秀断裂:(走向为NE35°左右)从北川县城南1km处延伸至北川县城中心吊桥附近,通过了北川老城区,出露长约2 km的地表破裂带。北西盘抬升高度2—3 m,具有较大的右旋分量。由于断层水平错动产生的剪切破坏和两盘运动导致的地基隆起抬高破坏,跨越主断裂带的大量建筑物几乎完全倒塌。走向SE150°的断裂是主断裂错动引起的次级断裂,断层运动方式为逆冲断层,兼具左旋平移运动分量。这条次级断裂通过了北川县新城区,造成了数百米的地表破裂,导致跨越断层的建筑物完全倒塌。

王家岩滑坡:位于湔江河西岸,该区域内有着大量的行政部门、小学、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造成的伤亡非常严重,该区域内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彻底倒塌,并有大部分为滑坡所覆盖。滑坡位于北川县老县城西侧,由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组成,其中Ⅰ号滑坡长350米,宽330米,体积160万立方米,Ⅱ号滑坡长180米,宽140米,体积25.8立方米,该滑坡体在汶川地震中发生滑移,冲毁了县医院、幼儿园、曲山小学及农贸市场等近半个老县城,造成1600余人遇难。滑体岩性为碎石夹土,碎石含量大于50%,结构零乱。滑床为下寒武统超山组灰黄色变质砂岩、板岩。滑面后部较陡,约75°,中部稍缓,约35°,前部平缓,小于10°,滑面倾向80°。汶川地震发生时,约10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在短短几分钟内产生了200米以上的水平位移量,据此推断该滑坡属岩质大型高速地震滑坡(图7,图8)。其破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启程剧动阶段:整个坡体在自重和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贯通的滑动面, 由地震引起坡体振荡的能量及储存于滑床附近坡体中的弹性应变能部分转化为滑体滑动的动能,产生初速度,使滑体启程剧动剪出;(2)破坏阶段:滑坡启程剧动后,岩体如同一刚体,迅速将势能转化为动能,滑体迅速向北东向运动,扑向北川老城区,造成大量建筑物被埋;(3)碰撞停止阶段:当快速运动滑体运移一段距离后,遇到前方高密度建筑物的拦挡,滑体受阻而整体速度减缓直至停止,形成了坡度小于10°的滑坡体。

泥石流:2008年9月24日,暴雨云团沿龙门山脉弧形推进,北川老县城日最大降雨量达到272.8毫米,远远高于该县历史同期平均日降雨量。汶川地震发生后,仍有大量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悬于谷坡之上,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震后震区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降雨量显著降低,降雨沿松散堆积物表面的裂缝渗入,松散物质被水浸润饱和,稳定性降低,在重力作用下,沿谷坡迅速流动,形成泥石流。虽然泥石流沟下游沟道内堆积的滑坡物质对泥石流的运移具有阻塞作用,但难于阻止巨量的、顺坡而下的粘稠泥浆的冲击,沟道内阻塞物溃决,瞬时洪峰流量急剧增大,沿途泥石流的冲刷和破坏能力大大加强。已沦为废墟的北川老县城再度遭受泥石流袭击,穿城而过的泥石流将湔江河床平均抬高了10米左右,大量泥石流掩埋了老城区及河道周边约30%左右的地震废墟(图9)。

图6 北川县城次生地质灾害与断裂分布图

图7 地震前的北川老县城

图8 王家岩滑坡

图10

图9 北川老县城“9.24”泥石流

汶川地震后,北川老县城成为全世界原址原貌保存的最大灾难性地震遗址。2009年6月,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委托同济大学编制完成《北川地震遗址保护规划》。按照“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先后在北川老县城周边修建了26座拦砂坝;安装了13912平方米的防护网;修建了老县城导流堤、防洪堤、截流沟等保护工程,阻挡了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对地震遗址的冲击。另外,还完成了核心区内14处15幢震损建筑的应急支撑加固,实现了整体原址原貌保护地震遗址的目标。

(7)吉娜羌寨

“吉娜”是羌语里仙女的意思。吉娜羌寨位于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是从绵阳进入北川的第一个村庄。地震时,寨子里90%的房屋倒塌,2008年6月28日,吉娜羌寨重建启动,7月6日正式开工,当年12月25日竣工。2009年1月24日,专程到北川视察的温家宝总理挥笔题写了寨名:吉娜羌寨。

走近羌寨,迎面看到的就是放置在灰白石柱上的羊头图腾,在寨中漫步,也随处可见缠着红绸布的羊头,因为羌族人自称是羊的儿子,而羊头骨则是羌族人的图腾。碉楼是最具特色的羌族建筑(图4)。立于寨口不远处约30米的四角碉楼是寨子的地标,另外2座碉楼高度也在15米左右。吉娜羌寨现有69户280多人,按政策每人有30平米的宅基地,由于是统筹统建,房子的风格一致,一座座羌式小楼,外墙青白石镶嵌,屋顶檐角白石兀立,暗红色门窗,看上去淡雅素洁,协调美观。仔细观看会发现,吉娜羌寨房屋的檐角上,都清一色地镶嵌着白石头,这是因为羌族的祖先曾用白石头打败了一个敌对的部落,于是白石头就成了羌族的镇宅之物。

在灾后重建中,北川县政府之所以决定在原址重建永久性住房,其目标是要建成保护、传承和发扬羌族文化的样板,将吉娜羌寨打造成西南羌寨第一村。”

图4 北川吉娜羌寨的碉楼

(8)罗浮山

罗浮山,又名浮山,是1.5亿年前地壳变动从海底浮起的一座孤山。山势峭拔、层峦叠嶂,太乙、凌霄、挂衣、驾鹤、长建等十二峰拔地而起。直指云天。山间林木参天、蜂飞蝶舞、奇石遍布、清幽绝尘。自古以来就有“小西天”、“甲巴蜀”、“浮山叠翠”之美誉。电视剧《西游记》曾在此拍摄,其神采、其仙气,略见一斑。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四川省级文明风景名胜区。

罗浮山上,奇石嶙峋、奇峰峥嵘。其中尤以奇石最妙,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有寻偶的“骆驼”、拜佛的“海豚”、戏鼓的“海狮”、相爱的“情侣龟”。还有“虎头”、“鹰嘴”、“鳄鱼”„„俨然一个“动物园”。更有太乙峰最为神奇,整个峰峦恰似一尊坐佛,背东面西,神态庄严祥和,乃中国川西一大奇观。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佛教高僧宣鉴法师在浮山修建飞鸣禅院。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道教真人杨嗣、柴卿将飞鸣禅院改为祥符观。有鲜明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如今,重建的羌王城南门城楼,古朴,雄伟,有王者风范;碉楼耸立,乌瞰大地;白石神塔和广场大型浮雕,倾诉着古老的传说;民俗楼陈列的古羌文化作品,体现了羌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古羌先圣祠”展出的部分挂画,反映出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

罗浮山温泉平均水温45.5度。2000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被命名为含碘、偏硅酸的镭、理、氟、锶、偏硼酸、硫化氢高温医疗热矿水。热矿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洗浴、保健、医疗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经临床实践,罗浮山温泉已显示出她所具有的医疗保健功效: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交感神经兴奋、灭菌、杀虫、软化溶解角质、护肤养颜。罗浮山温泉含有20余种有益的矿物质,可与“肤之泉”媲美,被人们誉为“浮山圣水,人间一绝”。这里的温泉水很奇特,其水储于1500-2000米地表深处,水温高达48℃,内含偏硼酸、镭、碘、锶多种微量元素和硫化氢气体,是国内罕见的复合型医疗保健热矿水,有降血压、血清、胆固醇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改变中枢神经的功能,有助于消化系统及肝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对各类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痛、心血管疾病具有特殊疗效和保健功能,是我国目前唯一经过国家医疗卫生部门鉴定的医疗地热矿泉水。度假区内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体贴入微,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达到养颜、养生、健身的目的。人们到此休闲度假参加会议、洽谈商务、休闲、娱乐极为方便。

(9)江油窦圌山

窦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东岸。又名圌山。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名。李白少年时曾游此山,题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窦圌山是国内罕见的典型岩溶化砾岩丹霞地貌,是由钙质胶结的巨厚砾岩层经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后,流水沿岩层垂直节理侵蚀和溶蚀,岩层崩塌,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又称为类岩溶景观。窦圌山丹霞地貌不像普通丹霞地貌的砾岩呈红色,其陡峭坡面上出露的砾石颜色基本呈黄白色,质地坚硬,上面分布有许多小鹅卵石。窦圌山主峰由神斧峰、飞仙峰、问月峰三峰相伴而立,峰顶各有一座古庙,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铁索飞渡”乃中华一绝(图12)。峰下不远处为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重修。云岩寺内藏有道教文物“飞天藏”,又名“星辰车”,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飞天藏。它的奇特在于整个藏身不沾一颗铁钉,全由珍贵楠木穿斗而成。藏身由下而山分为四层,排列有道教木雕人像,雕刻精巧,极具宋代艺术风格。

图12 江油窦圌山主峰

(10)李白纪念馆

江油李白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占地3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太白堂、归来阁、醉仙楼及会馆等。纪念馆内建筑皆系仿唐风格,规模宏大、古朴雄伟。大门是郭沫若题的匾,进门是一堵照壁,上面的镏金大字则是邓小平的手迹。转过照壁,是纪念馆里最宏伟气派的建筑——太白堂,里面陈列的主要是一些领导人纪念李白的题字题词。太白堂左边是青莲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池里莲花绽放,中央是一尊青年李白的塑像,潇洒飘逸,豪气勃发(图13)。青莲池右边是太白书屋,是李白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讲述了李白从出生到逝世的人生历程,其中最难得的是李白的手迹—《上阳台帖》,这是李白唯一的手迹,曾被宋徽宗、乾隆等收藏把玩。太白书屋后面是涪江支流—昌明河。青莲池北,是掩映于花木翠竹之中的归来阁、怀榭轩,秀美清幽。沿着小径,转到诗苑,里面陈列着仇英、祝永明、张大千、傅抱石等许多著名书画家的精品,另外还收藏有宋庆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张爱萍等人书写的匾额、对联、李白诗抄等。该馆陈列的作品价值高达1.5亿元,其中两幅傅抱石的真迹价值就达到5000万元。

图13 李白纪念馆

四、实习总结

1、实习收获及体会

此次实习我收获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感受到了亲近自然的奇妙,也让对这几个地方的了解加深了,能够在现实世界看到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也了解了很多在书本上没学到的东西。它增长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阅历,拓展了我的视野。在安县,我清楚的了解了该区域的地质演变过程,知道了海绵生物礁形成的原因及其构成,同时更深刻的掌握了岩石的判别,更值得一提的是亲身走进了喀斯特溶洞,深刻的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在北川,看到了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了解了地震、滑坡及崩塌的机制,看到了羌寨风情,也初步了解了羌族文化。在江油,我看到了窦圌山惊险,知道了岩溶化砾岩丹霞地貌的形成,也在李白纪念馆里近距离的接触了和感受了李白的气魄和我国的古代文化。在实习中我也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在安县,看到海绵生物礁,想到在三亿年前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心中满是沧海桑田的感慨。在北川,看到曾经繁华祥和的县城成为了如今的一片废墟,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看到因地震引起的滑坡以及坍塌等次生灾害,体会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看到北川新县城的漂亮,体会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坚强与大爱。在江油,站在巍峨的窦圌山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走进李白纪念馆里,我又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古文化的韵味。

2、实习建议

6.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六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系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专业:地理教育

指导老师:朱炜成 王晔立 白玉琪

实习目的:了解定西市渭源县地形、地貌、地势以及植被分布状况,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实习地点:定西市渭源县境内

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岩石包等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XX—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XX—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游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2)太白山海拔高约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XX米处开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

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

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XX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终端。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年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众多景点或诡异神秘、内蕴深沉,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全市现有60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灵隐寺、雷锋塔、飞来峰、西湖十景、龙井、虎跑、六合塔等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科学(20XX级)专业教学计划,我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任务:

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

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

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在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

7月8日: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月9日: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紫来洞

7月10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月11日: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峰-老东岳

7月12日: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

(四)实习时间:7月8日-7月12日

一、地质与地貌部分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杭州地区地层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可见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上统上段文昌组:厚322米以上。下部为黄绿、灰褐色中厚、厚层岩屑粉砂岩、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交互而成的类复理式韵律层。上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岩屑细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

2、志留系(s)出露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1)中统康山群:厚423—471米。下段灰黄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及条带。中段灰黄、灰绿色中厚、薄层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上段灰黄色中厚、厚层岩屑中细砂岩,夹泥岩、粉砂岩薄层。与下伏大白地组整合接触。分布在老东岳、龙坞驹和九溪口等地。

2)下统上段大白地组:为灰、灰黑色石英细砂岩和黄绿色泥岩、紫红色粉砂岩互层,有少腿贝、斜视虫等化石产出,厚度759—842米,在太清里沟两边均有出露。

3)下统下段安吉组:厚303米。下部为灰黄、黄绿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腕足、三叶虫、腹足类化石。上部为灰褐色、黄绿色中厚层粉细砂岩,夹裔层泥岩。与下伏文昌组整合接触。在太清里沟西边出露。

3.泥盆系(D)

1)上统下段西湖组:厚约286米。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含砾粗、中砂岩、细中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楔状层理,常见冲刷面。中部为灰白、白色厚、中厚层石英砂砾岩、粗砂岩、粗中砂岩,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韵律结构;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层理。上部为浅灰色中厚、薄层中细砂岩,常夹粉细砂岩及粉砂质泥岩薄层,多具缓波状层理,向上粒度变细、夹层增多。假整合于唐家坞组之上。在白塔山、天马山--中天竺等地广泛分布。

2)上统唐家坞组:厚约667米,下段为青灰、灰绿、灰紫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状层理,可见流水波痕,上部层理不发育为一厚层块状层,剖面常具下细上粗的逆粒序韵律结构。中段底部具冲刷面,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岩性单一,层理不明显,有时具低角度交错层理。上段为紫色厚层岩屑石英细中砂岩,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变粗并含少量砾石,上部具板状交错层理、流水波浪,并可见冲剧面。该群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c)

1)上统船山组: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合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假希瓦格蜓化石,厚度143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黄龙组:为灰白、灰、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含粉红色方解石细脉,底部为硅质岩,产小纺锥蜓,大齿珊瑚等化石,后185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乐洞、龙井等地。

3)叶家塘组:在龙井有舒克贝、圆突贝等化石,厚度为75—110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龙山、杨梅岭等地。

4)珠藏坞组:厚160—180米。下部为紫红色、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石英细、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偶夹紫红色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本组以砂岩富含白云母片,分选磨圆较差有别于西湖组,砂岩向上增多并粒度变粗。与下伏西湖组整合接触。零星分布在中天竺、龙井、四眼井和白塔岭等地。

5.二叠系:(p)实习区仅见下统出露

1)丁家山组:为黑色硅质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和磷质页岩,含磷结核和铜矿晶体,产腹菊石,菲莉普三叶虫和海绵骨针等化石,厚度大于150米,分布与丁家山、三台山东麓、将台山有零星。

2)茅口组:总体上以含生物灰岩为主,产类标志属化石,分布于南高峰、将台山、凤凰山、城隍山等地。

3)栖霞组:为灰黑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页岩、粉砂岩、泥岩或硅质岩,产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化石,厚度245米。

6.侏罗系:(J)

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等地,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地段为凝灰质砾岩,厚度34米,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水乐洞为“烟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闻名。此洞全长约60米,有两处入口,中以天然巨岩相隔。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过池上石梁入内,空间豁然开朗,状若矮屋,为两入口交汇处。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区地形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陵高度一般载200-300米,最高峰天竺山米,地势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直至淹没于西湖水体,然后于东部大平原相蝉联。目前已处露的地层有:①泥盆纪的西湖组砂岩,岩性坚硬,构成杭州西部外围群山;②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黄龙灰岩、船山灰岩荷栖霞汇演,“喀斯特”现象比较发育,构成杭州西部内围山丘;③早二叠世纪的丁家山页岩,岩性较软易蚀,处于杭州复向斜轴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山低丘;④晚侏罗世的火山碎屑岩,构成横亘西湖北岸的长丘,此外尚有面积颇广的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近代冲击、湖积层。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母岩,在长期的风化、淋溶及其产物的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成土母质。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和湖积物等积类。

土壤分布受地表环境的制约,不同环境中,土壤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组合特点。

一、山区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较明显,一般形成以红壤为基带,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黄壤土类分布在红壤土类之上。当山体植被保存较好时,此界线高度下移;当植被状况较差时,界线高度上推。在山体中、下部的红壤带中,主要出现的是黄红壤亚类,黄红壤下面是红壤亚类,红壤亚类的面积很小。两者界线一般在海拔150米左右,但变异较大。由于山体中、下部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植被破坏及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坡度较平缓处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现,土壤性质受到耕作影响;而坡度陡峭处,则常有粗骨土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较大范围的基岩 裸露现象。此外,山体下部海拔相对较低处,母岩出露类型较多,常出现有石灰(岩)土和紫色土等;在山体中上部,母质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土壤分布规律清楚。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夷平面上,则因湿度大、坡度缓、排水不畅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缓坡区土壤

杭州市低丘缓坡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区土壤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多形成以红壤土类和水稻土土类为主的不同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组合。在第四纪红土低丘缓坡区,自高而低,在岗背、坡麓和岙垄处,可相应依次出现有黄筋泥、黄筋泥田、老黄筋泥田等;在紫色砂岩分布区,常出现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组合;在石灰岩分布区,一般也出现有油黄泥或油红泥与黄油泥田的组合形式;在凝灰岩、流纹岩等分布区,主要土壤有黄泥砂土、黄泥土、黄泥田、黄泥砂田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随着母岩类型、地形坡度和人为利用等的变化,土壤呈复区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区土壤

该地貌类型区土壤的出现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积条件决定,土壤质地变化规律明显。河谷地区自然土壤多为沉积层理发育的潮土,多数已辟为水田,土壤组合类型以潮土、水稻土为主。自河床两边向谷地两侧,依次出现有卵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泥质田、泥筋田等。各类型土壤分布与河流平行,呈条带状。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沉积物类型、质地等均不相同,土壤类型和组合特点也不一样。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狭水急,洪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出现的土种简单,且界线分明;中游因坡降趋缓,谷地趋宽,水流分选性增强,河漫滩开始发育等,土种不断增多,土界逐渐过渡;下游则因水流进一步减缓,河漫滩发育成河谷冲积平原,沉积物深厚,质地匀细,往往出现大面积泥质田,而畈心常因地势低洼,土壤内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现有小面积的烂泥田等潜育水稻土种类。

四、杭州市区土壤

杭州市区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3个土类。

红壤。市区红壤面积1万余公顷。其中红壤亚类面积占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龙坞、转塘等乡(镇);黄红壤亚类面积约占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龙坞、转塘、周浦等乡(镇);红壤性土亚类占10%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四季青等乡。

潮土。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龙坞、西湖等乡河谷的老冲积物上发育有泥砂土;祥符、古荡等水网平原乡(镇)的塘、田、河边的高墩地上发育有堆叠土;笕桥、彭埠、四季青等地处高亢平原向水网平原过渡带的乡(镇)则广泛分布着粉泥土和淡涂泥。其中,经长期定向培育而成的乌松土和乌潮土适宜蔬菜生产,被称为“老菜园土”,已成为杭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市区共有水稻土万余公顷。西湖区水稻土面积占60%强,拱墅区近30%,江干区占10%。水稻土中以渗育水稻土亚类为主,占60%强;潜育水稻土亚类最少,不足20 公顷。在水稻土的土属中,以小粉田面积最大,达2700余公顷,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荡、留下、康桥、上塘、半山、石桥等乡(镇);其它面积超过10 00公顷的土属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园;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

全市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原生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小,现存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也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的地段,而针叶林分布却很广,约占丘陵山地面积的80~85%。具体主要植被类型有:○1以马尾松、山木为主,伴有石枥、木荷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家坞、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马尾松、白枥、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则多分布于凤凰山、宝石山等地;○2以马尾松林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多分布于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葛岭等地;○3以苦槠林、木荷林、青冈林、米槠林、杜英林为主成片分布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别分布于棋盘山、黄龙洞、五云山、玉皇山等地;○4以化香、黄连木、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5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栖、韬光、黄龙洞、法相寺、大青岭最为茂密。○6以青栲、紫楠、大叶锥栗和青冈、苦槠、麻栎、白枥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灵隐、烟霞洞、法相寺等景点保护区;

四、人文地理部分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产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西湖边的名人遗踪: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

“杭州”的来历: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陆”,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隋代开始正式出现“杭州”这个地名。杭州又名钱塘。相传古代海潮侵袭,有当地豪门募钱筑堤,名“钱唐”,唐代为了避国讳改为“钱塘”。

杭州的景点与文化: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尤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龙井、虎跑泉、西湖十景等最为著名。而在文化方面,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杭州陆续建成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等,使文化内涵更为丰盈。杭州还将重点保护、建设好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区,如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区、五代吴越文化保护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孤山清行宫保护区、鼓楼明末清初民居保护区等,继续兴建一批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专题博物馆,使杭州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仍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

第五部分:小结及评语

个人实习小结 20XX年7月7日XX地理科学班学生在陈老师、徐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一周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比如杭州凤凰山、北高峰、南高峰等;还考察了杭州地区的人文景观,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察的任务。

7.树木学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七

实习报告

院系风景园林系

班级

姓名

辅导老师

日期 2013-5-27至2013-5-

31目录

一、前言

(一)实习目的及行程

(二)区域简介

二、实习内容

第一章浙江天目山区

第二章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中

第三章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杭州市植物园

第四章杭州市西湖风景区

三、后记

前言

(一)实习目的及行程

2013年5月27日到5月31日,我们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11年级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这次实习的主旨是: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分析浙江地区的植物配置情况,以及城市规划中有关植物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次实习的目的地是浙江天目山景区及杭州地区。整个实习的时间安排是5月27日当天从学校出发先到达浙江天目山景区外围村庄中,在对当地植物种类大概了解。第二天,驱车天目山风景区内,对景区整体感知欣赏后。第四天,来到杭州市湿地公园及植物园,调查分析该地的植物类别。第五天,从昨晚住宿处到了美丽的西湖边,对西湖边植物进行认知和研究。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五天,我们参观游玩西湖风景区,并分析其中的旅游区植物配置。对不同树种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区域简介

目山素以“大树华盖”名满天下,更有文人墨客感叹“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在秀丽风景装扮下的天目山,更有长盛不衰的文化灵魂,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文化名山。现在的天目山景区分为三大部分:禅源寺景区、登山体验景观带、大树王景区。树王景区则是天目山的核心部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目不暇接。天目野银杏为世界银杏之祖,“五世同堂”,国之瑰宝;柳杉群落为世界罕见,“大树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金钱松是世界同类树种之冠,“冲天树”傲然挺立,直冲云霄;开山老殿,狮子正宗;张公舍,自然天成,神秘之迷;四面峰之颠,极目览尽千层绿;个中胜景,举不枚举。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吸引游客,抚慰众生。

第一章

1、浙江天目山区

我们于星期一下午坐车来到了天目山景区,于农家安顿好之后,大家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进山辨识植物,采集标本。

一个老师带了5个小组,一小组有6名成员,大家事先就分工好,所以跟着老师搜集植物时,大家都井然有序,没有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而在这次小组分工中,我主要负责标本 的编号与装袋,也就是将其他成员采集的标本用标本签编上编号绑好,以方便后期对植物的辨识工作。

天目山区 的植物真是丰富,这让一直在校园中的我感受到了知识 的贫乏,后来也发现大家都是这样的感受,这让我们跟紧老师努力辨别数木。

头一天大家性质很高,老师一口气带领我们认识了100种植物,对于接触标本给标本编号的我来说,接到组员给的不同树木的枝叶,都感觉是一样的,因为那些树都是第一次见,树叶形状也都差不多。

在老师的采摘下,第一次在野外吃到了野果,其实是悬钩子属 的果实,老师说这类果实都是可以吃的,他们在山里也经常吃。

一下午下来记得最清楚的植物要数枫香了,因为它那三裂式的叶片很好认,另外伞八仙也记得很熟,现在正值它的花期,白白 的小花是它很好认的一个标志。

第二章

1、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中

第二天一早7点大家都自觉的起床洗漱,吃完早饭,于8点钟,大家准时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步行了近半小时才开始进入景区,进入景区之后才发现,里面的植物也是品种繁多,除了有昨天下午认识的100多种之外,还有些新面孔,像是山胡椒,水马桑,扶芳藤,苦枥木,麻栗等等,大家几乎都是第一次见。

一路都是向高处走,大家明显都开始体力不支,于山腰休息片刻后,大家由小路继续向着山上前进,在一处山腰建筑的后院,我们发现了很多植物:含笑,冬青,杭州榆,高粱泡等等,其中让我记得清楚的就是含笑,因为它的小枝上有明显的花絮,很好辨识。

走 了一早上近5个小时,下午大家基本上都呆在屋里整理标本,要标本和复习今天讲的植物。

第三章

1、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杭州市植物园上

第四天,8点离开了山区,我们开心的奔向了这次向往已久 的杭州市区。天目山到杭州市距离很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先是到达了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一下车,杭州微微小雨的天气让大家感受到了凉意,但是这也减灭不了大家的兴奋劲。

进入公园后,大家就跟着老师一路辨识植物。公园里的植物又跟山里的很不一样,首先树没有山里那么高大了,灌木种类增加,用于道路两旁很是好看,老

师同时也给我们说了植物配置,这对于我们以后设计时,对于植物的选取有很大的帮助。

中午时刻,我们坐着车来到 了杭州市植物园,小憩过后,老师就开始带领我们参观植物园。植物园内分类很清楚,桃园区,竹园区,蔷薇花区等等,第四章

1、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后记

8.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篇八

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作者:邱霓 郑芷青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多年野外教学实践的经验,从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设置的变更,探讨了新形势下高师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新思想,重点挖掘野外优质实习资源、优选野外实习方案、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制订配套的野外实习指导书,强调在野外实习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5-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动物)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环境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有关部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抓住影响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地理教学始终把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在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在地理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1999年以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地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部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为主题开设各自然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相配套的野外实习。2000年以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改革,将原来根据部门自然地理学各组成要素的地质、气象气候、地貌、水文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分科进行的野外实习也随之合并成地质、地貌和植物、土壤地理2大块进行,除了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地理学外,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与环境规划专

业方向的学生也开设自然地理学位专业基础课,大大拓宽了选修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象,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综合与精简。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的思路

作为高校师范专业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毕业后要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工作,目前中学教改强调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中学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野外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思路是:顺应高等教育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和地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学科的改革原则,增大野外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整野外实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3.1 挖掘野外实习资源

(1)罗浮山——南亚热带山地景观

罗浮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东距惠州67km,西距广州99k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地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面积260平方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有比较完整的地貌剖面和垂直分异明显的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罗浮山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有些植被,尤其是在沟谷内的植被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物种保存较好,反映水热条件变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罗浮山区就有植物种类1600种,约占广东省现存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这些条件,不仅适宜训练学生学习植物分类、样方调查、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景观垂直递变。罗浮山脚有部队的培训基地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宿问题可以较好的解决。所以成为我们首选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2)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约45km、仁化县城南约8km的锦江东侧,总面积约180km2,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组成。韶关的丹霞山是国家地

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红石公园”之称,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也是地理学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3.2 优选野外实习方案

野外实习方案包括野外实习点和路线的确定,实习点与线路的选择是野外实习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基础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习点与线路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择优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住宿条件较好而且又经济实惠的实习点与线路,只有这样野外实习才能保证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选择具有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的罗浮山作为植物、土壤野外实习点,通过对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野外观察和植物群落演替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罗浮山植被、土壤发育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及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考察研究,达到植被、土壤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选择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点,通过考察研究丹霞山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对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成因的思考。

3.3 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凭借要素,使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1]。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根据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野外教学环境条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授课,学生听的单一方法,积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2],灵活、多样地运用团队协助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等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在植物地理调查中,我们指导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地采集华南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常见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辨识,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和认识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植物群落的主要植物。分组进行沟谷雨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样地实习调查与量算。经过实习,同学们对南亚热带山地的常见植物有了教清楚的认识,掌握和认识了华南地区的优势植物,掌握和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学习方法,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是野外实践教学较好的方法。

3.4 制订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习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野

外实习地点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野外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野外实习计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习路线安排、实习的组织形式等;二是具体的实习内容与任务,包括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用具和准备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的要求;三是参考文献,收集该实习点前人做过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等。结语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较好地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开拓学生的多维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野外实习中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的经验教训,优选实习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 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2):26~27.[2] 刘可静.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6):85~90.[3] 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

9.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篇九

一、综合实习概述

此次滇西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前查找了有关于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实习过程中的地貌与河流的名称、位置及形成原因,实习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服饰、历法,实习地的人口、农村聚落的类型等。

野外工作:

2014年4月8日,早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9点半时到达滇池,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滇池的形成、形状、面积大小、容水量、水质及水质的治理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老师也介绍了西山的形成演化、属地质断裂带等内容。10点半出发去大理。

4月9日,早8点,我们到了大理的洱海公园。近10点,我们在洱海海东下车,听老师讲解洱海的形成、面积、水质等,及大理冲击扇的形成。11点多,到达南诏风情岛、金棱岛、银棱岛、双廊古镇。下午1点,我们抵达大理蝴蝶泉。下午3点,抵达喜洲,参观了侯家民居,并对白族的民俗,居所、歌舞、三道茶有了深刻的了解。

4月10日,早8点,我们来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并爬了苍山。深入了解到大理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

4月11日,早上出发,中午时抵达潞江坝,老师讲了怒江的形成构造运动,汛期,经纬度、海拔、气候等。下午3点,抵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了解了高黎贡山植被的垂直结构,气候及国家保护动植物。之后出发去腾冲。

4月12日,早9点,来到腾冲的火山观测点,了解了火山地貌。下午1点半认识了柱状节理和黑鱼河的清澈。

4月13日,早8点半抵达腾冲热海,了解了地热。11点半了解了腾冲的玉石文化。下午1点半,抵达和顺古镇,领略到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4月14日,早8点离开腾冲,晚上抵达楚雄。

4月15日,早8点,来到彝族十月太阳历公园,了解到彝族的历法及文化。之后,出发抵达玉溪师院。后期通过对实习中的记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整理成报告。

此次实习,在时间上比较匆忙,到最后有些同学体力不支,无法更好的了解到实习地的特色,实在遗憾。

二、专题实习报告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考察发展分析

摘 要: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的考察的目的是让彝族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而不被汉化。通过对彝族历法及文化的了解,并查找的资料,总结归纳出彝族的历史发展状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节日等,分析得出彝族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即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持文化的原始味道。

关键词: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民风民俗保护 1 基本概况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汉族文化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今天,彝族的历史文化、服饰、习俗、建筑和生活等正慢慢的淡化、汉化。所以,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好民族文化,使其保持着特有的民俗,并延续下去。

1.1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部族。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民族特色 2.1 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2.2 风俗习惯 2.2.1 食俗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2.2.2 跳菜

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2.3 建筑特色

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具备晒场的功能。楚雄州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2.4 彝族历法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十月太阳历广场十根文景雕塑图腾神柱,以祖先神柱为中心,正南方向两根是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为葫芦神柱、太阳神柱、虎神柱;西方依次是龙神柱、鹰神柱和羊神柱。十根图腾神柱是按照彝族古老的立杆观测太阳运动以定季节的原理。由天文学家参与测定设计的,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观测效果非常精确。

2.5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2.6 民族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现状发展分析 3.1 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彝族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文化,比如传统节日的融合,彝族人接受了汉族的春节,汉族人也接受了彝族的火把节等。还有语言的汉化,很多彝族人,不知道如何讲彝族语言,缺少对彝族民风民俗的了解,甚至没有了彝族的名字,只有汉族名字。

彝族的文化及语言,正逐渐的被淡化、改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加以保护,便会流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3.2 解决途径

对接受汉族文化的彝族人同时开设彝族文化课程,使其从小既能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会容易将本族的文化抛弃。

举办彝族的大型活动,号召彝族人参与其中,不忘本,并让其他民族了解彝族的文化。

加强本地的彝族文化旅游,将彝族文化特色加入旅游服务中,可以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去。

3.3 发展前景

由于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

云南楚雄州,具有良好发展彝族文化的环境,使其永久流传。参考文献: [1]

上一篇:支部党建责任清单下一篇:河北省历史会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