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精选7篇)
1.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 篇一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部分核心讲师团队
彭平根
博士
诺姆四达测评咨询公司技术总监、资深顾问,管理心理学博士,上海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鉴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资格考试的特邀面试专家。2004年7-9月、2005年6-8月,参与“公开招聘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测评工作,负责结构化面试和评价中心的命题与设计工作。
服务过的客户主要有: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青岛市委组织部、上海良友金伴便利连锁有限公司、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欧尚(Auchan)超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美国3M公司、四川川润集团、湖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空集团、大亚湾核电站„„
程名望
博士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特聘讲师,美国布郎大学、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兼任台湾世新、新加坡新维、思普瑞国际咨询、上海复济、交大慧谷等全国12家管理咨询机构的特聘讲师。曾任烟台某食品集团总经理(年销售额近2亿元),为通用汽车、海尔、中国铁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南方电力集团、江苏向兴、上海新逸、复旦光华、大海粮油(福临门)、广西机电总公司、弘通汽车、内联网络、常州市政府、廊坊市政府等70多家企事业单位做过咨询工作或授课。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知名企业培训师,程名望博士以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功底为依托,深入企业内部为企业提供专业、独到的系统培训。其培训受到企业高度认可并在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其授课或幽默通俗,或激情澎湃。深入浅出,谈笑中传输市场经济之核心理念与管理学之实用方法,切中企业经营困境,增强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以实用性强而博得曾授课的70多家企业的高度满意,这些企业再次聘请授课率超过80%。
程名望博士专长和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方法与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精神与团队建设,执行力,企业文化。主要开设的专题有:管理新理念、管理新素质、管理新方法、卓越领导力、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管理者、卓越执行力与自动自发、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选用育留、市场营销新理念与新方法、海尔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我们的素质与我们的企业。
王胜桥
教授
心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现为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香港招商局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历任财政部江南干部培训中心科长;市外经贸委副主任,香港博榕集团董事/副总裁。曾为北京联想集团高级管理顾问、杭州娃哈哈集团高级管理顾问,中组部领导干部选拔与评价中心特邀研究顾问。曾受邀担任浙江省、广州市等省市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及企业高管人员笔试顾问和面试考官。现还兼任上海交大管理培训中心等国内多家知名咨询与培训机构高级顾问讲师。
学识广博、经验丰厚、演讲“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风格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对学员具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悟力。与成功国际企业对接管理新理念;管理技能的个性化分析与互动模式;于讲师一流企业咨询顾问实践;讲授、讨论、测试、案例糅合体验。
客户:浙江大学EMBA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EMBA研修班、浙江大学高级经理研修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珠海)高级管理课程、上海卓越管理中心总裁课程研修班、北京联想集团、汇仁集团、山东三株实业、大北农集团、西安山海丹、江西邮政、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移动通讯、沪杭甬高速公路、江西电力集团、武汉红桃K、浙江电信公司、浙江传化集团、江西服装进出口公司、南昌天圣科技、华能集团、GE(上海)、华为技术、中行浙江分行、宁波经营者人才评荐中心、江西铜业、新疆泰昆集团、杭州邮政、平安保险、中旅物业、杭州人才交流中心、万向集团、上海贝尔、江西移动、珠江钢琴、广州本田、吉通网络、富阳供电局、舟山电信、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宁波干部培训中心、嘉兴人事培训考试中心、康恩贝集团、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江铃集团、浙江教育干部培训中心、西部人才教育中心、百事可乐(上海)、建行浙江分行、金华企业家协会、杭州五丰冷食、眉山电信、百大集团股份、四川电信实业、宁波海关缉私局、乐山电信、上海物流培训中心、内蒙古伊利集团、海亮集团、阿尔卡特、中粮美特、波导股份、杭州大和热磁、余杭人事局、嘉兴税务局、浙江丝绸集团、浙江企业改革研究会、浙江华鼎集团、上海市外企协会、杭州大地控股集团、河南新郑烟草集团、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广东核电集团、〈现代领导〉杂志社、湖州市大港集团、郑州市郊区信用联社、南昌市人事局、广西博庆食品、大连船务、南通船务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内训和公开课程听众已逾万人。
王惠忠
教授
经济学硕士学位。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HRM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企业家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要讲授课程有:《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酬设计和管理》、《绩效评估和管理》、《员工激励》、《平衡计分卡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和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服务绩效指标体系研究》、《金桥集团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薪酬管理研究》、《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薪酬与绩效评估方案设计》、《重庆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平衡记分卡设计》、《上海高雅服装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等省部级和企业课题20多项;编著和参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教程》、《新编企业管理》、《创新工程学》等教材10多本;撰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驱力转型的思考》、《战略性绩效测量和管理》、《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本土化研究》等学术论文10多篇。
李之朋
国际培训师
25年培训教学经验;7年企业行政、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实践;5年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经验,历任山东化工技校教师;齐鲁石化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讲师齐鲁石化公司党校培训中心行政管理、企业培训师;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培训基地培训师;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认证考试培训中心培训师,劳动部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师,兼任淄博、青岛、潍坊、等多家培训、咨询公司特聘教育咨询顾问、培训讲师。
擅长领域: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社交礼仪、成功心理与潜能开发、物业管理、高效团队建设、企业文化与敬业精神、沟通与谈判、打造卓越人生、新员工入职训练、职业生涯指导与策划等系列训练课程;市场营销总监、企业培训师、人力资源师、物业管理师、推销员职业资格鉴定系列课程。
资格证书:
持有中国市场总监、企业培训师、物业管理考评师、微软办公自动化国家计算机应用等资格证书
服务客户:
中国石化、武汉石油化工、格尔木炼化集团、东明石化、中原油田、濮阳石化、齐鲁石化、无锡石油化工、扬州石油化工、茂名石化、大青林源建安公司、广州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大连西太平洋公司、泰州石化、前郭炼油、北京燕化、新疆泽普塔西南设备工程公司、北岳公司、天津港石密封机械有限公司、齐鲁石化晴纶厂、邹平商厦、滨博集团、宏鲁集团、玲珑集团、三角轮胎、淄博齐翔、潍柴动力、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三联集团、中国工商银行淄博分行、鲁中房产公司、新涵养汽车养护有限公司、山东兔巴哥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皇冠陶瓷有限公司、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齐鲁乙烯化工有限公司、新天地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柴油机厂、淄博商厦、得喜利全国连锁、潍坊共达电讯、淄博热电集团公司、大成集团公司、鲁中水泥有限公司、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青岛中智、淄博力佩、淄博中和管理咨询、山东艾德管理、烟台春风化雨文化传播公司、潍坊点石成金等。
顾剑
博士
擅长领域:薪资与绩效管理
曾任职务:上海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职务:上海国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咨询部副主任、华东理工大学城市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主讲课程:成功心理训练、组织行为与心理学、绩效管理、酬酬设计
个人简介:复旦大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何企业高层管理工作,担任宝钢一钢、交大产业集团等咨询数十个项目经理。
刘爱东
博士
生于1970年6月,籍贯山东省东阿县。1992年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2008年自复旦大学/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曾任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现任国银基金人力资源副总裁。曾发表数十篇专业文章,于2006年出版专著《在华跨国公司绩效管理》。
丁彪
博士
职业背景:.现任职于: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上海分公司测评咨询中心,同时还担任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学习研究心理学知识10余年,擅长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企业招聘方案设计与测评技术开发与实施、员工激励、职业生涯规划,善于将现代企业管理与心理学知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已先后为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与培训讲座。.主持并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 课题组核心成员,中组部“中国中层领导干部素质测评系统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青岛市委组织部企业经营者评鉴中心“职业经理人素质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鉴定与题库建设特邀专家。
咨询经验:
东方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选拔项目;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中高层管理者素质测评项目,员工满意度调查;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G(中国)人力招聘测试项目;青岛市委组织部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源开发项目;深圳市特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测试项目;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招聘测试项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管理者测试项目;上海良友金伴便利连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上海欧尚超市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等。
2.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 篇二
近年来,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化,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随着教育部门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 高校学生与辅导员的师生比例也达到了1:190左右。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工作者, 同时扮演着大学生思想上的教导者、政治上的引路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近年来, 高校迎接而来了我们所说的“90后学生”。如何做好“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为从事这一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不断适应新状况, 探讨新思想?现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认真开展对高校学生的正面指引
“90后学生”是在一个日益更新、缤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面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转型, 以及高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 他们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也随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总体看来, 学生的思想主流是正确, 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渴望成材, 思想解放、勇于大胆思考, 而且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一方面来讲, 新旧思想观念相互碰撞, 正确的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另一方面, 假冒伪劣、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得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这些原因导致了大部分年轻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 比如:价值取向多元化, 功利主义色彩浓等;考虑问题不全面。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 要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 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强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如通过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事实表明, 尽管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确实对青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辅导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正面引导, 许多同学还是能够主动积极的改正自己的不足。
二、尽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目前我院学生的学习情况看, 大多数同学学习上有明确的目的, 自觉性强, 态度端正, 能刻苦的学习专业知识, 并且结合学院的特色第三、四学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没有目标, 平时整天混日子, 学习积极性不高,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努力奋斗的目标, 而跨入大学之后, 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思想。面对这一情况, 作为辅导员要狠抓学风建设, 特别是要围绕学习问题, 召开主题班会, 强调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每位学生制定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辅导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辅导员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热情,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 要大力宣传;对于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 可以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
三、正确培养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 心理发展还不大成熟, 当他们跨入大学以后, 部分学生因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而引发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大学的课堂教育;有的认为大学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因而产生失望情绪;有的因远离父母,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而感到无所适从。目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相对而言,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较弱的, 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当。因此, 近年来,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障碍。通过这一现象, 作为辅导员, 应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群体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加深了解、敞开胸怀。辅导员老师要自觉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并通过开设有关专题讲座, 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与人相处。同时, 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 想方设法地进行疏导, 情况较严重的可与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取得联系, 共同做好疏导工作。
四、积极深入舍区开展工作
大学生的宿舍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平时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宿舍, 通过开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 增进对宿舍同学的了解, 特别是组织一些学生骨干, 成立学生宿舍自律委员会。同时, 经常保持与寝室长的联系, 主动发挥寝室长的作用, 在宿舍与宿舍之间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对学校当地的气候、饮食都有可能不适应, 要多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让他们在宿舍也有家的温暖。并在宿舍开展学习消防应急知识及防盗防骗的基本知识。
五、提高对学生骨干培养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学生骨干是学生组织中的骨干、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他们是可以积极团结带领广大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完成学业和学校各项任务, 实践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秀模范群体。学生党员、系团总支和学生会干部、各班级的班团干部, 是学生中的骨干, 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又是辅导员老师联系学生的纽带, 他们生活在学生中, 有一定的威信, 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 就必须培养一支品学兼优、积极肯干的学生骨干队伍。
六、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 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社会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机遇和舞台的同时, 也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生骨干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 尤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秀群体的作用, 提高整体实力, 将高校中的学生骨干的优势调整到最佳状态, 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 展开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5, 15-32.
[2]万晶晶.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2) :40-41.
3.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 篇三
今天有幸参加成都大势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培训师贺老师《高绩效团队》培训。在一天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随着组织工作的复杂性日益增多,很多工作着实难考个人独立完成,必须有赖于团队合作才能发挥力量,同时也证明了组织若能善用团队管理对于激发成员潜能、协助问题解决、增进成员组织认同、提升组织效率与效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团队管理具有时代需求性,是未来管理的新取向。由此可见企业和组织要想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成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高绩效团队能够最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帮助成员其自我实现,从而能有效提高团队业绩,全面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既定的团队目标,使团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受鼓舞,同时也多了一种责任感,我想我们每一个公司的成员也多了一份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打造高绩效团队。
4.小小讲师团 篇四
这是四(1)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祖兰在湖北省首创的生本课程——“学生讲堂”上课的情景。四年级学生为六年级学生讲课,这不仅让六年级小伙伴惊呆了,也让华师附小校长沈爱华和全校师生惊呆了!
一、学生自主的讲堂
“学生讲堂”就是学生自己的讲堂。“学生讲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准备。每个孩子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探究的话题,在家长或者老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把讲课内容制作成ppt。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查找,归纳,整理,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学生还要能熟练地讲下来。学生们的选题丰富,有自然的,有人文的。四(1)班的学生们准备了64个不同的话题《:四轴飞行器》、《法律自由与爱》、《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探秘汽车王国》、《我们的童话仙境———迪士尼乐园》、《疯狂的F1赛车》、《计算机语言发展史》、《兵器家族那些事》……
陈祖兰说,学生讲堂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选择材料,自主组织内容,还要熟练地讲下来。陈祖兰心中有一个愿望: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谈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探究下去……
二、成长小故事
“老师,我需要一张介绍信!”
起初,四(1)班学生讲课团队外出联系讲座,时常遇到阻碍。有时候,别的班老师没有时间给学生,有时候别班的老师感到莫名其妙,一个学生来讲什么课?
学生李庭臻和王雨杭主动去找三年级一班的王老师联系讲课事宜。王老师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第一张联系函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拿着陈祖兰老师写的联系函,再去联系讲座的事情,就简单方便了许多。学生拿着老师的介绍信,到各班自己联系讲课事宜。
自己找老师交涉,联系讲课时间、地点、内容,推荐自己,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联系好了,孩子们还必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去做讲座,这对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每位小讲师课都必须完成五次以上的对外讲课任务。
对外讲课,还有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主讲人,主讲助理,负责播放PPT,负责摄像,负责拍照工作。每次讲完课,他们都受到了夸赞,还有很多老师给孩子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孩子们受到了莫大的激励。
“老师,请个假,我讲课去了!”
“老师,下节课(下午第3节),我请个假,我要去给五年级的学生讲课。”向老师请假的小男生姚凯文胸有成竹,很有老师范儿。一听说是去上课,陈祖兰当即批准了,因为她就是“学生讲堂”的幕后策划者。U盘、激光笔、讲稿、照相机……姚凯文的讲师团队一行4人,准备好行头就直奔五(3)班的教室。
陈祖兰说,学生讲堂的“小老师们”在班里展示讲座内容大获成功之后,“野心”逐渐大了起来,还要在别的班级讲,甚至在高年级讲。姚凯文团队拿着班主任出具的联系函,就自己去联系了五(3)班的班主任杨老师,商量确定了讲课时间。
“姚老师”开始讲课了,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史》。这个内容即使对五年级的同学来说也有点深奥,为了讲得生动通俗一些,他运用了许多图片和视频,还穿插小游戏“打地鼠”以及“有奖问答”的互动环节。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快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史。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讲师团队伙伴一个负责为他拍照,一个负责给他播放ppt,还有一个专门为他在互动环节时发放奖品……“姚老师”的讲课结束了,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拿着杨老师颁发的授课证书,他们美滋滋地回到自己的教室里,就像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样。
四(1)班有许多这样的“小老师”,他们每周都会自己联系班外上课的业务。这就是陈祖兰老师首倡的“以生为本”的学生讲堂。
涉猎广泛的“小刘教授”
又要受邀讲《疯狂的F1赛车》了,主讲人刘梓宸同学跟妈妈说:“这衣服这么脏,不行吧!换上正式一点的衣服!”因为他很有教授范儿,所以同学送给他一个外号“小刘教授”。
“小刘教授”换好校服,整了又整衣领,才肯出门。妈妈看到小刘对讲座着装如此讲究,做事态度如此认真,心里暗暗高兴。
一次,妈妈调侃道:“你在学校混得怎么样啊?不要给我丢脸啊!”刘梓宸头一抬,手一挥,自信地说:“妈妈,你看看你儿子,人称‘小刘教授’,混得差还能当上‘教授!’”妈妈忍俊不禁。
刘梓宸当然知道,服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讲的内容。周末,刘梓宸和家人一起游览磨山植物园。看到了罂粟花,关于罂粟,他了解了很多知识。于是,他搜集资料、图片、视频……这次游览,他又有了新的收获,他决定下一个讲座主题是《有毒的花》。
晚上,漫步在华师校园,美丽的校园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年仅十岁的少年有了新的构想。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讲一讲华师的历史。”
这样平常的对话,让妈妈感到欣喜。从儿子身上,妈妈感受到了一股神奇的力量,一股即将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刘梓宸的妈妈说,这一切都源于班主任陈祖兰老师的启发激励和帮助支持,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点燃了孩子的热情,让孩子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更加热爱,更加好奇,激发出强烈的探索欲望。
“Very good!Very good!”
今年4月,美国教育专家代表团要访问华师附小,侯锐轩、曹淇涵两位同学接受了“学生讲堂”任务,激动而又兴奋。他们不仅要用汉语讲课,还要用英语接待外国人。孩子们在课堂上,时而激情讲解,时而展示视频资料,时而让同学们参与互动,自信而有礼貌。
曹淇涵讲课的时候,美国专家饶有兴趣地参与了他的互动活动。孩子们精彩的讲课,让美国教育专家兴奋得连声夸奖:“Very good!Very good!”
这次国际交流课上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美国教育专家的陪同翻译在翻译一个语段时,有一句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被坐在下面的马羽铮同学发现了,随行的沈爱华校长将马羽铮同学请上讲台,客串了一把临时翻译,他的表现,让陪同工作人员十分惊讶,赞不绝口!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给美国教育专家史代尔博士留下难忘的印象。课下,他对陈祖兰竖起大拇指,赞叹说:“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师,你的学生如此能干!一定与您的教育理念和智慧付出分不开!”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
何煦的讲课主题是《法律、自由与爱》。何煦走上讲台的那天,妈妈专门为她挑选了端庄得体的服装,佩戴了红领巾,整洁而庄重。爸爸蹲在讲台底下为她操作ppt,妈妈在教室后面为她拍照摄像。
何煦的讲座,有视频、有图片、有讲解,精彩纷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座内容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孩子们根据何煦的讲解提出问题。
孩子们的问题,有的很简单,何煦的知识储备足以解答。但有几个问题,显然让何煦愣住了。她镇定自若,试着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作解答。有个学生问道:“缓刑2年,缓2年之后,还执不执行呢?”
何煦作了解答,又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她向爸爸求助。蹲在电脑桌下的何教授,这位留英法律系教授作了最为精准的解答。
课堂的学习,不是终点,是一个点燃兴趣的生发点。何煦感受到了站在讲台上的不易,需要更多的知识充实自我。而听课的学生对法律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点。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收获了法律知识,更收获了继续探究的愿望。这是一种内在动力的激发,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唤醒……
“我收到了邀请函!”
郭乐言团队在二(3)班演讲以后,深受老师的欣赏和学生的崇拜。二(4)班顾君老师知道后立即向郭乐言讲座团发出了邀请函。这样郑重的邀请,孩子们兴奋不已,倍受鼓舞。他们拿着邀请函,跑来与陈祖兰分享,大声叫着:“老师,我收到了邀请函!”
有一天,四(1)班的学生收到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严西湖小学的邀请,邀请他们去做讲座。这个消息振奋人心,全班顿时沸腾了。曹淇涵、刘梓宸代表班级为严西湖小学的全体师生做了讲座。他们的讲座非常成功,非常精彩,在场的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啧啧称赞。现在,四(1)班“学生讲堂”的影响力已经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从市内延伸到了市外,从小学延伸到了大学,邀请函像雪片一样飞来。
2016年5月20日,曹淇涵小讲师站到了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大礼堂的讲台上,在厦门连讲三场;5月27日下午两点半,陈祖兰老师带着小小讲师团的六位学生做客华中师范大学第30期基础教育实践论坛,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后面还站满了前来听讲的大学生。小讲师们不仅讲的内容新颖,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且全面展示了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口才和人际沟通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令现场观摩的师生啧啧称奇。
一场一场的讲座下来,孩子们受到很大鼓舞,这样的邀鼓舞有时来自老师的一个点赞;有时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有时是一张小小的奖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讲堂,带给了孩子们成功的欢乐。这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鼓舞着孩子们快乐前行。
三、小小讲师的心声
侯锐轩日记片段
我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心中正闷闷不乐,数学这次没有考好。这时,我听到有人在后面大声喊我:“嗨,侯锐轩!”我回头一看,是几个小伙伴,他们一脸惊喜,而我愣住了。他们笑着说:“你不认识我们啦?我们是四(3)班的,你昨天给我们讲过课!你讲的汽车探秘,真好!”嘿,说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心头的阴霾,瞬间被驱散了,同时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刘梓宸日记片段
我在六(3)班做了《疯狂的F1赛车》讲座之后,这世道真是变了。前天我去四楼玩,六年级的几个大哥哥朝我招手,叫我过去。我心里有些紧张,心想:我又没有招惹你们,你们找我做什么?谁知,等我走过去,有个大哥哥说:“唉,那个赛车的最快速度……”他们和我讨论起赛车的知识。后来,每次碰到他们,他们都会和我讨论赛车。赛车为媒,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王雨杭日记片段
我走在校园里,忽然听到有人指着我说:“你看,那个大哥哥给我讲过课!”我转过头,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望着他们,我友好地笑了。忽然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的小明星。
四、“小小讲师团”的反响
(一)校长心语
华师附小校长沈爱华:学生讲堂就是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生讲堂,说到底,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为学生服务的伙伴与助理。
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我们看到孩子成天在忙于准备学生讲堂内容,津津乐道他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不觉得孩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吗?孩子们自己搜集资料,找文字资料,找图片资料,找视频资料,这一切都是为了丰富他的讲堂内容。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会学习了,学习不再只限于老师教的。
二是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多次反复上讲台,这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走上讲台,孩子就是主角,孩子们讲了,自我表现了,他获得了成功感,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三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自我营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四是真正实现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讲堂,提供给每一个孩子机会。学生讲堂的舞台,欢迎每一个孩子。这里,人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这里,人人都是名人。生活在这个班的孩子自信而又幸福。
(二)家长声音
“小讲师”曹淇涵的妈妈:孩子已上课11场,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了,学会了规划时间,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
“小讲师”何煦爸爸、武汉大学法学教授何荣功“:学生讲堂”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活动,既是一次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也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真心为陈老师的大胆创意点“赞”!也为孩子们点“赞”!
(三)研究者声音
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教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汪露说,小小讲师团重视的是发现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内容、自我讲演与营销,全程主角,教师和家长站在他们身后甘当配角,真正做到了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一种“哥白尼式”的变革,也是对教育的本质和本性的深度回归。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国昌教授认为,小学生能给给大学生上课,并且上得水平很高,说明小小讲师团这种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尤其是家长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大大被激发出来,这必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程红艳教授评价说,华师附小的学生讲堂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改革创新,值得提倡和推广。
五、后记
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本课程,让小学生走上讲台、当上“小讲师”,只是陈祖兰老师实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理念的一朵浪花。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陈老师还在不断探索。陈祖兰的生本课程还在继续,孩子们还在上演成长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那么动听、那么美好……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陈祖兰老师潜心研究作文教学,自费给学生办作文小报,让学生在校园推销。她组织学生自己征稿,发用稿单,编作文集,让学生们出自己的“书”,还让学生走向街头推销作文集……这样的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陈祖兰老师的习作教学,硕果累累。学生们的习作,见诸报端,他们开始领稿费了;学生们参加的武汉市楚才杯作文比赛得大奖了!2016年6月7日高考当天下午,陈祖兰老师组织学生练习写的多篇高考漫画作文《巴掌和亲吻》,创造了公众号《新父母在线》点击记录,上了搜狐教育的头条,点击量直奔200万,好评如潮。学生傅一鸣练习写的高考作文还登上了《楚天金报》,孩子们有的甚至成了网络红人。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那是陈祖兰老师最为幸福的时刻。
班级学生座位编排,一直是让班主任老师头疼不已的难题。陈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座位。学生想坐哪里坐哪里,想和谁坐,就和谁坐,想坐哪一排,就坐哪一排。这样的“放手”,学生反而更加自律,同学之间相互关爱、谦让。
班级干部的培养与配备,也一直是班主任难以解决的问题。每学期开学初,陈老师都设立好岗位,将班级管理责任细化,由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每个同学都是干部,每个同学都有责任。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干。
陈祖兰老师出差一周回来,学校每周的班级评比,她所带的四(1)班均获得第一。这让老师们佩服不已。原来,秘诀就是陈祖兰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把管理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管理的舞台。
陈祖兰老师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教育理念,如同灿烂的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间。四(1)班的学生在陈祖兰老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中锻炼、成长,孩子们越来越自信、阳光、快乐、自主、能干、谦虚…….
5.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 篇五
1.1 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教师参与其中
早在2010年时, 教育部就对高职院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 大多数职业学校将创业视为就业的一部分, 所以将创业教育划归给各学校的招生处、就业处或是学生处来完成, 而这些处室也将创业教育理解成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生活动, 例如开展创业大赛, 找专家做讲座, 或是找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来做个报告等等。各高职院校也在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这两类课程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部分, 但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专业性不强。由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指导老师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来担任, 也会临时请专业教师进行个别内容的讲解, 教学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少部分是校外的特聘教师, 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或是创业成功的毕业生, 他们多数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的。所以, 可以看得出来, 作为高职院校而言, 对于创业教育的师资是相当缺乏的, 尤其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创业指导老师。
1.2 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形成团队模式
目前, 从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 用来衡量学生的创业情况的多数都是以在校模拟经营或是校内经营, 还有就是参加各种创业大赛, 获得名次。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是一个或是两个老师来进行的, 而教师本身是有专业的, 只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运营, 不能对企业经营运作有一个完整的指导。所以, 学生的创业企业往往只是一个参加比赛的作品, 而没有实际运营的意义, 在校经营的企业也不能够走上社会去经营。如果, 每一个创业企业都有一个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创业指导, 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加强, 更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减少资源的浪费。
1.3 创业指导教师实战经验尚浅
对于教师而言, 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 尤其是长时间从事一个专业, 他们对于这个专业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专业, 所以会按照自己的专业思维去思考问题, 而且会纠结于理论在实践中的落脚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多数教师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但是, 高职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经历, 这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一个优势。由于商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不能长期参与企业的经营运作, 涉入企业的经营也不够深入, 所以, 真正参与实战的经验有待提升。
1.4 创业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我国现在还没学校开设创业学, 这样的一个学科, 因此, 没有专业的师资。国内的教师都会面临着评职晋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用各种量化指标去衡量, 比如论文、课题, 在这样功利化很明显的时代, 不能成为评职晋级的考核指标的事情, 很多人会选择不做, 认为没有意义。而很多做了创业指导的教师, 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会逐渐丧失积极性, 直到最后放弃。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分析
2.1 缺少对创业精神的认识
目前, 上至中央政府, 下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大力推广创业创新, 鼓励全民创业, 但是, 在这种情况之下, 是不是真正贯彻了国家号召全民创业的真正含义呢?从目前的创业调查显示, 选择创业的人多数都是为了赚钱, 这种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做法, 并不能实现有效创业, 因为, 当今社会的人们都缺少一种创业精神。或许, 可以这样说, “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未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一种创业精神,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 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 会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所谓创业精神, 是培养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发现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途径。试想一下, 如果所有的高职学生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 那么, 在基层岗位或是技术一线的他们将会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 甚至是发明创造, 那么将来的社会一定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 本身都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精神, 所以, 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去, 引导青年教师去认识创业, 深入理解创业精神, 会改变目前现状。
2.2 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融入创业的因素
能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 都是正规的事业编制, 不管什么情况下, 自己都会因为学校的名字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薪资, 没有人想过要去创业。其实, 并不要求教师去创业, 如果教师真的都为了赚钱而去创业, 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 教师即使在本职岗位上也应该具有创业精神, 具备创业的意识, 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有意义。如果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融入创业的因素, 比如将创业精神融入其中, 那么当发现学生生源质量发生变化时, 就会想办法解决学生上课听课的问题。构建高职教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对教师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可以改变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3 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
从现在的高职教学环境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一些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比如模拟经营的方法, 但是, 专业课教师不会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融合起来进行, 甚至连一点创业方面的引导都没有, 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应用。如果能将二者合而为一, 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还能培养其形成一定的创业品质和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 很多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介绍和引导, 而学生往往非常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从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 家长让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 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找个好工作。如果说让学生去创业, 那么家长会认为孩子没出息, 没有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创业是无奈之举。
从现行的评价体系来看, 对于是否参与创业或是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 在进行评价时没有任何的不同, 反而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 教师缺少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3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途径
3.1 把握政策, 运用政策, 创建适合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 属于政府指导型的, 政府的政策可以调动学校, 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教育部[2010]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明显起步要晚于本科院校, 尚未建立一支结构完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 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增加创业教育培训, 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 增强专业能力, 并且各校应该在量化考核中增加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累计分数, 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中来, 使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有着丰厚的土壤。
3.2 建立健全考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参与
教师面对巨大的评职晋级压力, 都把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本专业的问题研究或是其他奖项的获得, 要想让优秀的教师参与创业教育, 需要有利益的驱动。要将教师在创业教育或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专业职称的评定进行挂钩, 实行量化考核。学校还应该对于主动投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师, 根据教师的劳动核算成相应的工作量, 依据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课时酬劳。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校本创业教材, 对创业市场的调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或是评职晋级的加分奖励。教师开设的专家性的专题讲座, 可以享受外聘专家的课时酬金, 对于学生创业咨询和创业大赛指导等情况, 要制订经济补偿标准和奖励标准。允许指导教师团队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 但要在适当的时候退出, 这样既可以增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 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团队
创业指导教师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精神, 在构建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时, 需要以各学科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主体, 将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使创业教育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得以贯穿执行, 并且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建议就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和组织学生创业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志和能力。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高职毕业生, 各行业中企业的中高管理者来作为外脑, 以弥补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为学生起到标杆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专兼职教师相互补充, 拓宽思路和渠道,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应用, 使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应用于创业, 还有了外聘行业企业人士的实践经验, 减少将来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错误和难题。企业人士也可以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或是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发现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对于学生和企业是“双赢”。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 参与社会创业, 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将创业精神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才能真正实现为国家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晏培玉.应鼓励高职教师投身创业实践.中国教育报, 2012.9.12:005.
[2]姚金凤, 张芬.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成长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3 (18) .
[3]黄雪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索.科技创业, 2014 (8) .
[4]张颂.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11.27 (4) .
6.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 篇六
一、团队协作学习
团队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调动教学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 促成学习者积极互动, 主动探索, 并以团体绩效和组员成绩有效结协作为整体评价体系的新的教育方法。
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阐明课程宗旨, 初步调查选课学生对课程的期望, 解释课堂的大纲和计划, 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后, 我们把“组建团队”活动作为一个筛选学生的指标。第一, 要求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8人左右的异质性小组 (三个不同的院系、年级或专业等要求) 。第二, 学生自主组队和安排时间, 充分认识后, 为小组起名, 推选出组长, 共同制定学习规则和学习目标。第三, 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就坐, 以便于讨论和交流, 课后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团队作业。第四, 个人的最后成绩依据团队完成学习目标的绩效和个人表现综合评定。课程的最后评价考核主要由学生自评加教师的统计评价构成, 自评占主要部分。
二、团队协作学习的优势
第一, 凝聚力的体现。当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成员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来学习/工作的时候, 更加强调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和帮助, 团队的成功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共同协作。
第二, 求同存异的学习。这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当不同观念的相互碰撞时一定会有思想的火花, 这将极大地考验学生的处事能力,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育理念。
第三, 潜力激发。团队是有共同目标的全体的集合, 为了实现团队既定的共同目标, 他们会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 激发出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贡献意愿来,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和保障教育的质量。
第四, 互助互爱。协作能增加彼此之间的接触和友谊, 特别是年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 他们更乐于结识朋友, 这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 责任意识的培养。团队成员都将共同见证团队的成功, 在此过程中, 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有助于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提高了课堂出勤率, 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第六, 有效控制授课质量。传统的课堂是一位老师面对近百名学生的一层课堂组织, 面太广, 教师对课程质量的控制难度增加, 通过这种小组的划分, 变成了一位教师面对十多个小组, 而由小组长凝聚其他成员, 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特定角色的三层课堂组织, 便于管理和有效沟通, 在案例讨论和互动中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能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讨论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体, 并发挥自己才华为团队成长贡献力量, 学生的价值得到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明显, 最大限度地促成团队的共同成长。
三、团队协作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开展团队协作式教学, 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通过创设各种不同情境的团队实践来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
我们的课堂团体作业有:完成一个商业计划书的撰写, 或者是走访校园周边的一个小企业/商铺, 收集老板的故事和商铺的生存状况, 撰写调查报告和个人实践感悟。团队通过讨论确定自己的任务, 立项后第二周汇总给教师, 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 教师只要通过联系、督导组长, 实时跟进检查进度, 以保证作业质量。最后留出两节课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团体成果, 大家共同检查互评。
由于我们的最终评价体系是依据整个小组的完成情况以及个人的收获自评情况, 来综合评价个人的成绩和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直接将自身利益和成功直接与团队整体挂钩, 又不至于片面强调个人能力, 可以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形成团队之间, 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认真完成这样的一个大作业, 需要小组成员严格分工、不断沟通、协同工作,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人际沟通的学习过程, 因为所有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 在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为了促进协作交流达成一致目标, 必须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在互补性上求得共存。组长在这个协作磨合的过程中受到的考验最大, 而在此过程中能够带领团队获得较好成绩的团队领导, 大都能成为日后的学生社团的精英领导者, 团队其他成员也能有不小的作为。
例如:“北航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的创始人,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的创办者以及“我博书社”、“北航之家送餐”、“快乐送餐网”的创办者, 都是第一批在创业导论课程中涌现出来的骨干组长。他们的团队成绩有: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一、二等奖;北京市挑战杯三等奖;中英青年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区第五名;其中有一个小组学生自己建设的网站获得北航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 并在08年暑假重新组队参加网易奥运官方网站比赛获得华北区第五名;我博书社, 自07创建至今已经累计盈利3万余元;KAB俱乐部成员自行筹资、自行编辑发行的迎新专刊深受新生们的好评。这些团队领导者, 还积极参加我校的各种科技实践比赛, 如: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冯如杯”、“SRTP (北航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 ”, 同时也获得北京市二等奖, 冯如杯一等奖、三等奖等荣誉。诸如此类这些不菲的团队和个人成绩在我们的课堂跟踪案例当中不在少数, 他们之所以敢于创办学生协会, 带领团队参加各类竞赛并能够胜出, 完全得益于在参加课程学习时, 在团队协作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有勇气、有能力当组长, 在创业导论课中较好地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7.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 篇七
教育部高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于2004年开始实施,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1]。每个创新团队给予资助300万元(项目执行期限为三年),主要用于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医药类创新团队的项目归口在2004~2009年为人口健康,2010-2011年为生命科学,2012年划分为人口健康I(生物与基础)和人口健康II(临床与药学)。
2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2.1 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整体情况
从2004年至2012年,全国已建设教育部创新团队679个,其中医药类140个。从图1可以看出,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数量呈现一个稳步增长趋势,而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虽然有一定增加,但增长趋势不稳定,尤其在2012年建设中出现急剧下滑。
2.2 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市建设现状
从图2可以看出,教育部创新团队已分布于我国31个省市,其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省市差异性。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目前只分布于25个省市,其省市分布差异性也较为明显,且分布趋势与教育部创新团队整体分布趋势较为一致。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市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各省市教育资源的多少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创新团队总数越多,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数量也就越多,如北京、上海、陕西、江苏4个省市医药类创新团队数量位次与省市创新团队总数是一致的。同时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市分布特征可以间接反映出各省市高校学科结构特点,如广西、新疆、贵州以及福建四个省市,虽然医药类创新团队数量不多,但是比重却达到50.00%、33.33%、33.33%以及30.77%,说明了医药类学科是这四个省市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
2.3 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院校建设现状
从高校办学性质来分类,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体育类,艺术类,民族类11类。从表2可以看出,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分布于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其中24所综合类院校拥有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71个,21所医药类院校拥有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55个。
3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特征
3.1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攻克医学科学难关的唯一途径[2]。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如复旦大学的“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北京大学的“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南大学的“糖尿病免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9个创新团队均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临床医学不仅为基础医学提供研究对象,更为基础医学提出了问题和研究方向;基础医学不仅为临床医学提供技术,更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3]。
3.2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的结合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的迅速发展,微观医学发展更为深入。同时大规模人群样本的研究为研究非遗传因素和环境暴露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大大扩展了宏观医学研究的领域。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不仅关注微观医学的深入研究,也强调宏观医学的大规模研究,充分体现了微观医学与宏观医学的结合,为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与疾病风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推动医学向着宏观与微观医学整合的方向发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与心肺健康损害的分子流行病学”。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相结合的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利于解答基因、环境以及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大大推动诊断、预防和治疗医学的发展。
3.3 现代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结合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疾病不断抗争的历史,现代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转换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为了打破现代医学中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从而攻克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转化医学正从一个概念演变成为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方法进步的新动力,推动新药研发的新引擎,为我国生物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思路[4]。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急性肺损伤的转化医学研究”、浙江大学的“生殖安全转化医学研究”、首都医科大学的“主动脉瘤的转化医学研究”以及第四军医大学的“缺血性心脑损伤防治的转化医学研究”等7个现代医学与转化医学相结合的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
3.4 传统医学与民族医学的结合
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民族医学是研究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的学科。从广义上来说,传统医学与民族医学本身就是相互包涵、相互渗透的学科。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弘扬了我国传统医学与民族医学,如新疆医科大学的“复杂性疾病新疆特高发病种维医病证的临床、基础及其方药的一体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等。
3.5 重点领域与特色方向的结合
目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已经成为主要的致死疾病,针对这些疾病的研究也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作为解决国民健康重大问题的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也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了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为重点的创新团队,其中有关肿瘤方向的有25个,心脑血管疾病方向的有11个,内分泌疾病方向的有6个。同时,药物制剂、免疫、基因与遗传等研究领域也成为医药类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药物制剂方向的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共有35个,包涵了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靶向药物、天然药物研发等研究领域。同时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在我国医学特色领域也有涉及,如第四军医大学的“国家航空航天工程实施中的医学保障研究”。
4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分布不均衡
从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不稳定,近年来出现下滑的现象。另外在省市、院校建设中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现状,这与地区及院校医学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密切相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了各地区政治、经济、卫生的不均衡发展现状以及各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科研创新水平的参差不齐。
4.2 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间交叉不足
当前,科学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凸显,作为解决关系国家发展和国民生活实际问题的创新团队更应成为学科资源整合的重点。但目前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特征中虽体现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结合、现代医学与转化医学结合、传统医学与民族医学结合以及重点领域与特色方向结合的特点,但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足,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实现集成攻坚,提高建设效益。
5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建议
5.1 促进医药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合理分配也影响到各学科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首先应保证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的比重,使其建设数量随着整体创新团队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各省市应根据自身学科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改善人才制度,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筑巢引凤”,吸引一批优秀科研人才,为医学类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制度和人才保证。另外医药类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扶重扬优,改老创新,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其他高校应加强医药学科发展,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增强高校医药学科竞争力,促进医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保证教育公平。
5.2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5],临床问题解答已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而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如生物学家、工程学家、计算机专家、临床专家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有可能彻底揭示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分子机制对疾病发生的相互作用。同时随着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高潮迭起。因此医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应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机组合”的团队,致力于解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提高我国医药卫生水平。
摘要:目前我国已建成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140个,分布于25个省市的52所高校中,其建设特征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结合、传统医学与民族医学的结合以及重点领域与特色方向的结合,但其分布不均衡、交叉融合不足已成为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医药类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现状,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洪利,李建航,蔡媛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要素分析.高校教育管理,2008,2(2):61-68.
[2]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10-12.
[3]吕立宁.分久必合-关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讨论.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3-10.
[4]李会一,张勘,徐增光.转化医学研究的有效组织与创新管理.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66-169.
【家庭教育工作讲师团队】推荐阅读: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07-11
教育关工委与家庭教育工作10-08
家庭的教育工作计划11-25
家庭教育工作计划通用08-01
家庭教育导师工作总结11-12
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事迹11-21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职责分工11-17
家庭教育报告会工作总结06-12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计划12-20
水边小学2006年家庭教育工作计划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