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精选13篇)
1.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一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小伙伴》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上册 《小伙伴》 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了解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
2、通过名作欣赏、讨论、交流,感受线造型艺术的独特和不同线条表现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感染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其合作能力,增加生生交流,和谐同学关系。
3、临摹或者对照图片写生一幅速写人像,体验线造型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线造型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难点: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写真图片):同学摄影图片两幅(正、侧各一);人体规律示意图;学习资料一份;课笺一份;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作业纸若干 学具准备
铅笔、炭画笔、木炭条、炭精条、任意选择一种,钢笔或圆珠笔一支。课堂体验设计
1、画家速写作品欣赏,分小组讨论,完成课笺练习。
2、学生作业点评
3、测量人的头宽和肩宽比例
4、临摹或写生练习。课后体验设计
让学生以同学作为模特,验证、测量、分析、比较人在站立、坐、跪等动态时的人体比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互动导入
1、教师作一“优美动作”引入学生对同学常见姿态的回忆(各自回忆,小组互述和表演)
2、学生叙述、表演。
3、切入正题(板书“校园伙伴”)教师语言设计:“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的伙伴这么熟悉,有没有想过给伙伴们画张像呢?”或“相处这么长时间了,对身边的伙伴还不了解,可不行!不过没关系,咱们一起给伙伴们画张像,让伙伴们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欣赏、感受、分析
1、想画好一张同学像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只要咱们细心去体味,去学习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成功也不是太难。
2、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几幅画家的作品。(请各小组根据分发的的材料上图片及其提讨论、分析,得出各组同学对大师作品的感受,填写课笺。从画面构图、线条、动态等方面进行表达)
3、各组评述,教师点评。
4、讲解人体结构的基本规律:
(1)除了在绘画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大胆表现之外,一些人体的基本规律、比例也不容忽视,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身高:站立时约7个头长;……(出示挂图,并要求学生对这一规律在课后进行验证)
(2)另外人体正立时肩胛带与骨盆带成水平状;人体活动时肩胛带与骨盆带倾斜成相反状。(挂图显示)
(3)下面请各位同学用手中的笔或者材料、作业纸,量一量你的同学,看看人的头宽与肩宽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学生现场体验)
5、学生作品评议
好了,看过了大师作品,了解了一些人体结构的基本规律,相信一些同学已经胸有成竹了,不过不要急,我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我来南通之前,受我工作学校同学的委托,要我将他们的一些作业带过来请咱们一中的同学帮忙提提意见。
(分发学生作业。学生分小组讨论、评价,将评语写在作业纸上。)
三、教师示范(示范前征求学生意见,示范时讲清要点:构图、动态、线条等)
四、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对照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步骤进行临摹或者写生,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评价(先小组自评,然后大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在今天这一节课中的表现,让我感觉到一种非常和谐的气氛,这是你们同学间彼此互帮共进的结果。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氛围,团结奋进,勇攀高峰!教学反思
这节课之所以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参与到绘画的实践中来,同时更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人的不同的比例。这样也锻炼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
2.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三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4.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5.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五
备课人:黄瑶
班级:七年级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蓓蕾之歌》、《跨世纪的新一代》,能够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重点)2.欣赏配乐诗朗诵,学习配乐朗诵的方法,并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的即兴表演(难点)【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蓓蕾之歌》《跨世纪的新一代》,让学生细细聆听,体会其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欢快热烈的情感
2.让学生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回答歌曲的节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问题
3.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熟悉其中旋律,学唱歌曲
4.播放配乐诗朗诵《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让学生细细体味,感受作品中的感情
5.教师为学生播放几段音乐,让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并小组之间互相练习配乐朗读 6.小组表演,互相评价 【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一首积极向上、曲调欢快的歌曲学唱 【课堂反思】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教案
备课人:黄瑶 班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等。【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 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 “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 《青春舞曲》。
2.难点: 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 的思想含义。【教学过程 】
1.聆听《青春舞曲》。
2.提问: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3.再听两遍 《青春舞曲》。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着慢慢跟唱。
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课文下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7.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七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甲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乙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丙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8.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八
关键词: 数与代数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及编排
对于数,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从易到难逐步呈现数的概念.同时,式子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元一次方程扩展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出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上包括方程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法,符合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要求.
2.从知识的安排层面上看
(1)教材把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放在七年级下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七年级上刚学习了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最基础知识点,该知识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密切的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知识的迁移效果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学生容易接受.
(2)在实数的学习中,出现了无理数.对于初中阶段,无理数是数系扩充的终点,它很抽象,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性格和心理上也越来越稳定,有足够的能力接受它.
3.具体知识点呈现方式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图文资源,在每章节,设计有章前图、章前语,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信息.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学习情境,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无形链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联系已有经验.
例如: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先出了个题目并引导学生得到表示式x+y=10,2x+y=16,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是联立了两个这样的方程.
紧接着教材引导读者解一个方组,探究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得出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例题的编制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多例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体现“做数学”的思想:数学思维不但要追求严谨,更要讲究灵活,“做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3.注重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有限,这就要求例题的典型性.因此,要注重融合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做到举一反三.
4.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多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已有的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情绪、气质、性格等.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对称美、简练美和和谐美,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积极的影响.
三、习题
课后练习题的数量应该适量,习题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习题数量过少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很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个别知识点所包含的习题数量也是根据各自的难度和重要性设置.从而使得习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从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统计,数学习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解答题.这四种类型的习题难度依次增加,安排比较合理.
四、教材特点分析
1.在知识的衔接上逻辑性强:上学期刚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就是不等式组.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有利于师生总结完整的知识框架.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套教材的灵魂,本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强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3.摒弃了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
4.增添了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5.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思考等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6.教材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研究[D].2013.
[2]杨慧娟、裴昌根.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
9.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篇九
1.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第13课
1.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河。
2.农业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4.商业:西汉的都称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4课
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匈奴的发展表现:畜牧业发达;冶铁业发展;学会了农耕。
2.汉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国力弱,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漠北战役: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卫青击溃匈奴主力,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3)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15课
1. 张骞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10.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十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
一、说病症:
学生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风筝”--惊异、悲哀
播放歌曲《三月三》,对比感悟。
二、探病因:
萦绕在先生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
--我粗暴的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事情。
1、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
(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三、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用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四、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杨玲玲
11.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十一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12.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 篇十二
关键词: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活,措施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 学生可冲破思品课堂和学科的局限, 能自主地、能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生命之花绽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背景是: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 但往往存在偏差。他们对“自尊”很看重, 相反, 对自己、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以下结合“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如何实行开放式教学,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谈一些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理念、指导性纲要和教材之间的教学指导材料,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 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 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 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险自救的能力,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实现人生的意义, 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开放课前准备———为完成目标打好基础
传统封闭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知识点、思考课后问题而已, 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师预设的情景、步骤和内容, 学生鲜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闪现, 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道德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开放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 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灭火自救、抗震自救、溺水自救、防匪自救的知识; (2) 学生收集自己最喜爱的生命箴言; (3) 每位学生制作一枚书签; (4) 阅读思考课本的提问。
这些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却个个精神抖擞、精心准备。正如所料, 学生都有备而来, 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也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教材
在教学中, 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让学生更易接受, 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 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 可以把课时缩短, 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 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 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 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 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选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自然现象 (地震) 和同龄人的经历 (未成年人自杀) 来导入新课, 目的是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较快地消除对课文主题的陌生感。那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师设置了知识竞赛、歌曲欣赏、童年往事回忆、人物评说等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并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逐渐感悟到:珍爱生命的人懂得捍卫自己的生命,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能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而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四、开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课堂。多运用“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 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针对未成年人漠视生命的现状, 运用了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 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适应性
在课堂上, 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开放教学过程, 就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放得开, 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使其自悟;收得拢, 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加以点拨、引导。所以,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适应性, 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的统一。
笔者在“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有最后一个环节———活动拓展, 此环节内容本应放在“肯定、尊重生命”中探讨, 但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告诉学生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可珍爱生命还应“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把此部分内容抽取出来, 重点提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包括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甚至是陌生人的生命。这样, 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 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六、开放教学结论———鼓励标新立异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过程, 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 对于“真”领域的问题, 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 当然, 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 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 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 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延伸生命”这一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评说张海迪、丛飞的事迹, 由此引发“什么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讨论。对张海迪的评价, 学生观点一致:张海迪身残志坚, 刻苦勤勉, 努力奋斗, 乐于奉献,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世人崇敬的楷模, 因而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而对丛飞的评价却意见相左:有的同学被他的善举深深感染, 认为他帮助了那么多的失学儿童, 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有同学认为丛飞帮助失学儿童的行为固然可敬,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造成身体的损害, 间接使其体弱多病直至病入膏肓。以自己体力的透支为代价来救助他人, 到最后却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这本身也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
对于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 而是让学生们对两种观点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们意识到: (1)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而在内涵; (2) 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平常百姓, 只要他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就能将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延伸!这也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3) 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丛飞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 但现今谈论丛飞的事迹, 大家仍肃然起敬, 唏嘘不已。因为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无穷, 他的言行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感召着后辈。丛飞虽死犹生, 其生命价值获得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七、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放的评价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革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师, 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 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对有创见的学生, 更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效果, 以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打通, 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 各尽其能, 相互启迪, 各有所获。因此,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的生本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26) :10-11.
1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篇十三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七年级上册美术人教版】推荐阅读:
五年级美术上册人教版09-29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听力训练09-18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06-2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2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0-1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设计12-1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师工作计划09-1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学计划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