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精选8篇)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篇一
《公共关系学》课程网上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一、本课程的地位、特点和内容
“公共关系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所开设的必修课,54学时,3学分,全年开设。同时还是开放教育试点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等专业的必修课,72学时,4学分,也是全年开设。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上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没有公关意识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不掌握一定公关知识和技巧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同时,由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新、发展快。公共关系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而且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价值。公共关系理论用于指导公共关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实践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公共关系学是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同时它所应用的操作方法也广泛而多样。公共关系学作为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发挥着多种社会功能。
研究公共关系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与其它相关科学之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以掌握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公关实践的总结。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的“四步工作法”的实施;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赞助活动、庆典活动、开放组织、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以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与主要工作;团体、事业单位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与主要工作。
由于本学科所学内容随着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必须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利用好文字和录像教材外,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等其它辅助媒体的综合优势,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课程已建媒体及特点
本课程已经建设完成的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及网络课程。
1.文字教材:《公共关系学》,张践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2005年春季第一次采用。本教材力求简明、适用,便于自学,对问题的研究能深入浅出。它包含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遵循“必需、够用、本科层次、兼顾专科”的要求,较系统地阐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还涵盖了辅助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学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2.录像教材:录像教材共9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主讲。主要内容是各章教学重点、案例和专题,结合社会实践中的例子,帮助学员理解公共关系有关理论及基本技巧。
3.网络课程:该媒体系统辅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南,整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学习资源,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开放性的优势,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方式授课,配备各章练习测试及参考答案,设立答疑解惑、参考资料、相关网站、模拟测试等栏目,以满足学生自主性、趣味性学习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搜集信息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电大在线网页: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相关教学辅导,布置综合练习题,根据需要进行网上讨论与答疑,期初或期中安排1—2次教学专题研讨会,期末安排1次实时网上复习答疑,并依据教学需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资料。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分析
各专业主要招收具有大、中专毕业文化的在职成人入学学习,他们没有经过入学考试的选拔,许多人没有学过相关的管理学科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
1.由于本课程是在更多相关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会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的内容,而本课程的学时数又大幅度压缩,学员仅通过文字和音像教材,难免在自学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或问题。所以,可以利用网上教学辅导的开放性特点,帮助学员解决存在的困难,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并使用教学资源,以完成学习任务。
2.由于是成人在职学习,学员的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他们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为主。我们在设计每一单元的网上教学活动时,应力求突出各章教学重点,每一知识单元的内容不宜过多;每一知识单元都安排与之相对应的重点问题提示,并给出三套综合练习题,以自测学员自学的效果如何,做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自主性优势。
四、网上教学整体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1.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用网上教学资源作为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的补充,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施,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习跨度,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
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网上教学具有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特点,力争在教学形式上取得突破。根据课程多媒体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按照课程网上教学需要,对网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其做到最佳组合。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设计
网上教学的整体方案的设计应该根据“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配合主要媒体(文字教材)的使用,合理安排栏目并精心设计画面。网上教学作为教学的助学手段,使学生在远离教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准确地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并使其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教育和众多的网络求学者,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从封闭式的“校园化”教育向开放式的“个性化”教育转变,基于此宗旨,该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主导栏目有:本章概述、学习园地、案例教学、作业练习。答疑解惑、学习论坛。此外还有辅助栏目,即课程导学、参考资料、模拟测试、答疑解惑、学习论坛。
具体内容为:
1.本章概述:包括三部分:(1)学习提示,如本章学习目标、教学要求等。(2)案例引言,可是一段名言;或是一个小案例,引出本章所要学的内容,给学习者一个感性认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内容体系介绍,可用图示的形式把各章的学习内容串起来,使学员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2.学习园地:是本课程各章教学内容的系统讲授。设有各章的学习重点及难点提示、电视课讲授等模块。整个教学内容可用动画、录像、音频、图片和文本的形式来实现。
3.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注意尽可能多的引进案例分析、点评与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设计成交互式的,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并配有讨论题、选择题,形式可多样化。
4.作业练习:做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是保证网络学习、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栏目采用本章测试的形式完成,可提交,并根据测试结果为学生提出学习建议。
5.课程导学:这个栏目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资源,讲解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各种媒体的使用建议。设计针对教与学两个层面,可以用文本、图画和声音来表现。
6.参考资料:将原来网上的资源整合后,如案例库、教学辅导等资料放在这里。并下设一些相关链接子栏目,让学员能进入到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站搜集信息,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开放性。
7.模拟测试:包括三套在线综合模拟测试内容。
8.答疑解惑:我们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设计成类似“问题库”,它包括教材中各章的重点问题、难点以及名词解释。目的是方便学员的学习,相对也会减轻教师答疑的工作量。
9.学习论坛:各地的电大师生可在此栏目下交流教与学的讨论;可对学科热点问题的讨论,通常安排1次教研活动,2次网上实时答疑。
教研活动:安排在9月中下旬。由主讲和主持教师主持,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组织大家展开讨论。网上实时答疑第1次通常安排在10月下旬,第2次安排在12月下旬,就教学内容、期末复习等问题展开讨论和答疑。
非实时的网上讨论:通过BBS课程论坛,利用在校期间随时与大家展开讨论,回答有关问题;并带领大家就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
六、网上教学进度实施表
以上教学媒体可供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用,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灵活把握学习的栏目与内容,同时,“公共关系学”课程组将加强与教师及学生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及时的、交互性、灵活性、超越时空性的支持服务系统。
2.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篇二
田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是普通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且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普遍使用的一种运动项目。因此, 在整个高校体育专业的办学体系中, 它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由于基于常模的考核方式, 田径课程考试始终存在着“重竞技、轻能力”, “重传统、轻创新”的陋习。
为打破这一鄙俗,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特别提出: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于此, 课程考试改革的问题瞬即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聚焦, 成为优先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关键议题, 成为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且势在必行的核心工作。根据《意见》的要求, 海南师范大学新一轮的课程考试改革即刻开始拉开序幕。为了深入贯彻和实施《意见》, 我校发出了《关于全面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通知》, 要求各学院相继出台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而田径作为体育专业的骨干课程, 首当其冲。学院希望通过其龙头示范和榜样引领的作用, 最终达到推动全院课程考试改革的全面开展。
那么, 直面《意见》中所提出的突出问题和改革方向, 田径课程考试的现状又如何呢? 且针对其中存在的缺失与不足,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呢? 这些都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2 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田径普修课的成绩考核分考查和考试两种, 第一学期为考查, 第二学期为考试。考查成绩由平时技能成绩、各单项技术评定成绩、各单项达标成绩的平均成绩组成, 平时技能分占总成绩的20% , 技术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40% , 达标成绩占总成绩的40% 。考试成绩由平时技能成绩、本学期各单项的考查平均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平时技能分占总成绩的20% , 各单项的考查平均成绩占总成绩的40% , 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理论考试在第二学期未采用笔试形式进行, 命题的内容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按试卷库内容命题。
由上所述可看出, 在现行评价体系中, 评价目的所注重的是竞技达标, 评价主体也只是局限于教师本人, 评价内容过分突出技术技能, 评价标准也只是强调横向比较, 评价方法更是凸显量化考核, 至于评价工具也都是采用一些客观的评价手法。这样的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当今世界课程考试改革的潮流。那么, 针对如此繁多的问题, 又该如何进行改革呢?
3 改革方案
从当今世界各国, 如: 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评价改革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看, 我们今后的田径普修考试应立足于在打破传统常模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 主要围绕以下方案进行改革。
3. 1 评价目的由“重竞技”转向“重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由传统的“甄别、鉴定、选拔、淘汰”转向注重发展。“传统评价受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影响, 以‘正态分布理论’为预定目标来设计、组织和实施, 即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极少数, 大多数学生属于中等, 还有少数学生是学习困难或不认真者”。[1]这种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变相甄别与鉴定, 只有少数体育优秀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成功的乐趣, 忽视评价的发展、导向、调整等目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不在于诊断运动技能的高下;不在于区分哪些学生体育成绩好, 哪些不好; 而在于承认学生之间存在智能差异的基础上, 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提供有益的反馈, 帮助他们实现富有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健康发展。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做法, 其实就是一味选择和重视那些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的同学, 把体育课堂搞成体育特长训练课和体育尖子生的表演课和展示课, 根本没有考虑到个性教育。这样一来, 多元智能理论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鉴别性评价的根基。有鉴于此, 日、美、英等国家都强调个别评价, 主张以个人的进步幅度或努力程度来评价学生, 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奖励。
20 世纪90 年代, 由于日本新学习观强调个性化教育, 体育教学评价也开始注重个别评价。“由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 对运动的兴趣、关心程度和学习方法等存在各种差异, 学习目的也自然不同。”[2]因此, 学习评价应针对个体情况, 考虑到学生态度和行为的进步与发展, 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努力情况进行考评, 而不是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美国最佳体适能计划所追求的目标充分体现着个体化和公平的哲学思想:个体化———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能力, 帮助他们建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 公平———依据个人的进步评价学生, 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相互的横向比较”;[3]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运动的兴趣、运动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 学习评价应当依据个体情况, 在自我理解和自我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英国体育学者伊文斯 ( Evans) 就曾指出: “教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应该依据学生是否有进步来评价和奖励学生, 而不应单纯地依据运动成绩的好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4]
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走出评价甄别功能的误区, 强调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但须指出的是: 若长期将学生置于个人环境中, 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面对困难单打独斗、孤军作战, 不利于养成相互合作与探究的技巧和精神, 不符合现今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因此, 在加强自主学习的同时, 更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的个性行为表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应学会赏识学生,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 乐于挖掘其优势潜能, 树立“人人都有才, 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 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 并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 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设计个性化发展评价时, 试图构建全面而丰富多元的评价指标, 导致本应简单的学习评价变得复杂繁琐。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要时刻注意评价的实效性、可操作性, 一定要避免出现给体育教师和学生施加额外的负担, 更要防止出现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新桎梏。
3. 2 评价主体由“重单源”转向“重多元”
教师是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 这毋庸置疑。毕竟,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 教师是设计者、实施者, 统领和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 掌控和概观着全局, 熟悉学情, 能够客观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总体学练情况, 因此是体育学习的主要评价者。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就是被评价的客体。就像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 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单源性评价, 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评价的中心, 一切都是由教师制订和掌握; 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 远离评价,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考评者, 考评“齐步走”的现象严重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致评价不能促进学生进步, 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既然体育教学是一个多边立体互动的动态过程, 为什么学生不能对教师进行评价呢? 为什么学生自己不能参与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呢? 其实,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 除需要来自体育教师的评价外, 还需要来自自己、同伴, 甚至是家长等多方参与的交互评价, 从而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单源性评价不仅难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能力, 而且也难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客观评价自己和管理自我行为的能力, 影响评价的反思与总结功能。”[5]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体育学习评价的真正目的是激励和促进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提高。因而, 体育学习评价者不仅要有教师参与,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将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以及努力程度等, 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等情况, 对学生考核成绩的四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3. 3 评价内容由“重单一”转向“重多样”
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由于过分追求量化, 抛弃许多暂时无法定量而又极为重要的评价信息, 如: 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这种评价带来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师只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 忽视学生情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继承以往评价内容 ( 体育课出勤及课堂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和技巧) 的基础上, 立足于现有学情, 并借鉴国外经验, 将评价内容改革为: 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当然, 这四项指标对于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考试改革来说, 也同样值得借鉴和参考。
体能反映着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 它是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其实, 2015 年8 月5 -8 日, 在琼海市嘉积中学举行的海南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内容中, 就有一项“技能展示”, 它要求每个参赛教师在田径、球类 ( 篮球、排球、足球) 、体操、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 ( 小学) 、健美操与舞蹈 ( 中学) 等10 个项目中, 任选一项进行运动技能比赛。它重点考察和评比的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竞技运动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动作示范标准与否的最简单、最直接途径。因为教师的技能展示, 其实也就是代表着教师的才艺水平和示范技能, 而动作示范则是使学生建立和形成正确运动表象最实效、最广泛, 也是最为重要的演示手段。一个体育老师总不能天天拿着笔记本、捧着一堆体育挂图去上课, 这显然不切实际。因此, 动作示范也自然成为学生认识和赏析技术技能的唯一途径。从而可见,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 体能是学习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先决条件, 也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为优先的评价内容。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 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 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 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 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评定内容主要包括: 1. 对体育基础知识的认识 ( 体育常识、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技术原理、健身方法、技战术、基本规则与裁判法等) ; 2. 对体育知识的实践运用; 3. 体育对于人和社会的价值 ( 人际关系、团结互助、相互合作、意志品质和社会品德培养以及民族素质提高等) ; 4. 体育技能的实践运用 ( 动作示范、才艺展示、比赛、临场经验等) 。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 反映着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6]情感指学生伴随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行为意向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 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 表现为学习的欲求和指向。“一般来说, 认知是学习态度的基础, 没有认知就没有情感, 也无所谓意向。”[7]情感是认知和行为意向的动力, 具有深化认知和强化行为意向的作用, 因此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而行为意向则是认知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没有行为意向, 就没有行动, 也就体现不出学习态度的效能。“三者互为条件, 相互制约, 协调一致, 构成统一的学习态度, 对学习效果发生影响。”[8]只有具备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 才能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学习态度主要包括: 1. 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2. 体育活动中能否全身心地投入, 如勇于拼搏、顽强进取等; 3. 能否为达到目标认真练习, 努力追求目标的达成; 4. 能否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虚心接受教师指导等。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是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基于心理教育和促进社会性品质形成的需要。与其相呼应,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也就成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表现在: 1. 运动时能否积极地获取愉快的心理感受, 如紧张、兴奋等; 2. 能否把握和调控情绪的变化, 如通过自我暗示法, 克服沮丧、烦躁、急躁等心理; 3. 能否自觉地表现出为他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意愿和行为, 如相信和鼓励伙伴、为伙伴呐喊和加油等; 4. 能否战胜困难, 如克服自卑、胆怯等心理障碍, 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和超越自我, 充满自信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与练习, 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5. 能否自觉控制不良的行为, 如爆粗口、斥责伙伴与对手等。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 1. 理解和尊重同学、同伴与老师, 并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努力承担小组学习与练习中的责任, 为小组的取胜全力以赴;3. 主动为他人取得成功提供机会; 4. 关爱、同情和帮助弱者; 5.尊重裁判和遵守游戏规则; 6. 不计较胜负, 尊重对手、赞扬对手; 7. 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为他人着想, 不埋怨他人; 8. 能与他人坦诚交换意见、沟通思想等。
3. 4 评价标准由“重横向”转向“重综合”
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水平, 还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评价标准必然走向综合, 即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三方面的综合。它不但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还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而我们现行的评价标准普遍运用的是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 都是严格按照培养大纲和计划规定的标准来进行的, 每个项目、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标准, 及格、不及格都有明显的界限, 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的跑、跳、投等练习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优秀、良好、中等或及格。而不同学生的成绩比对其实都是横向评价, 所普遍缺少和漠视的却是纵向评价, 即个体内差异评价, 即以学生自身作为参照点, 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或理想状态下的成绩与表现等进行比较, 或者将评价对象的各个侧面进行比较。它反映着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前后的进步幅度, 是评定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它主要存在如下两种状况:
一种情况是, 一个速度很差的学生, 其100 米原有成绩为18 秒, 到后来考核变成14 秒; 一个速度很好的学生, 其100 米原有成绩为14 秒, 到后来考核变成13 秒, 二者相比虽然说都有进步, 但前一个学生进步更快。从学习态度 ( 含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等) 来评价的话, 前一个学生显然超过后一个学生, 因此应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认可。绝对不能因为其达不到合格标准, 就认定其成绩不合格。当然, 如果是出于天气、环境、身体等特殊原因未能发挥好, 不是理想水平, 应参照其理想表现 ( 若原来二者的最好成绩为13 秒和12 秒) , 再另行判定;
另一种情况是, 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可以从跑、跳、投、球类、武术、体操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看哪一种技能掌握得好一些, 哪一种弱一些, 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并努力发现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相互关联的技术技能, 以帮助学生实现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的迁移。例如: 学习跳高, 一个身材较高、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越过1. 40 米, 而一个身材矮小或肥胖、素质较差的学生, 对于越过这样的高度恐怕信心不足吧? 奥林匹克的公平竞争原则, 在这里可能并不适合。因为对两名先天条件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 过去使用的是统一的评价标准, 这对先天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利的, 所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他们身上就体现不出来。“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 那么, 这两名学生都会得到相应的激励。”[9]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优点是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功, 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这种评价由于强调学生自身与自身的比较, 难以找出自己真正的差距, 因此, 容易产生“坐井观天”的现象。
3. 5 评价方法由“重量化”转向“重定性、重诊断、重过程”
当前体育教学有一大弊端, 就是为评价而进行教学。由于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是以定量为主的评价体系, 因此, 以定量化的指标来评估教学是非常方便的。例如: 在评估一位体育教师快速跑教学是否有“显著效果”, 只需要将他教过学生的所有快速跑成绩拿来做一个统计, 利用均值、标准差等一系列数据, 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其实就是由于体育教师的倦怠和懒散的心理, 即为了省心、省事和省力, 最常规的做法就是学期或学年结束时, 进行终结性评价的量化考核。而对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却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其实, 从世界性的课程改革看, 都十分重视和强调的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 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 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比如: 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它强调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 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内容中, 体能、知识与技能考核属于定量评价, 但由于要考量到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因此还要采用定性评价; 至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这种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以后, 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 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再进行定性分析。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事前评价或起始性评价, 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 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育背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 以便‘对症下药’, 据此进行教育设计。”[10]其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是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基石和前提条件, 只有落实诊断性评价, 才能明晰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和识别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才能从事实上确认和比较出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进而测评学习态度。
而过程性评价则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它又被称作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 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其实施时间通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从教学评价标准看, 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目的在于: 及时反映和了解学习的进展与完成情况, 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促使师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 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式, 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说得简单点, 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才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3. 6 评价工具由“重客观”转向“重主观”
评价工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如同医生看病中的各种探查器具一样。传统的体育评价工具多是使用简单的纸笔和体育测试器材, 单调性的评价工具无法全面记录和真实再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行为表现和实际情境, 学生发展的进步状况被摒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例如: 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仅是纸笔考试, 主要包括: 考勤册、记分册、笔、秒表、皮尺、体育场地器材、录音机等。通过测量, 获得数据, 这是我们传统体育课最经常采用的器具。什么样的速度、高度、远度, 就换算出什么样的成绩。结果几项累计起来, 最终就变成学生上体育课的实际成绩、最终成绩。其实, 这完全是对评价的一种误解。
坦率地说, 这些客观性的评价工具所反映的只不过是数据与成绩的一一对应关系, 并没有将人的主观因素移植到评价工具中, 评价工具始终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且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样的评价所带来的后遗症只能是: 学生斤斤计较, 为一厘米、一秒钟而追求, 达不到就为此而感到遗憾, 甚至伤心得流泪。上体育课, 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充满乐趣的活动, 结果却经常是让学生懊恼和悲伤。这样的评价根本没有认识到: 在评价工具的诸多选项中, 绝不能把测量当作是评价成绩的唯一尺度, 当作是成绩考核的绝对化和标准化; 绝不能把测量等同于评价, 等同于学生的最终成绩。
为了丰富和拓展评价工具, 使评价工具跟上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步伐, 必须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评价工具。例如:美、日、英等国家既有传统的纸笔测验、技术技能测试、健康测验, 又有教师观察记录、测验、日志、问卷、对话、讨论、分析、交流、提问、介绍、汇报、观看、评价量表、创作、作品分析、技能实演、比赛、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个案分析、各类奖惩、角色扮演以及学生档案等。这样的评价工具可谓是类别俱全, 既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体育学习过程, 又能完全克服传统书面笔试和技术技能测验的局限性。因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 客观数据、事实材料和主观判断相结合, 才能赋予评价工具以生命意义。
4 考核设计
众所周知, 田径课程的考核不同于球类、健美操等, 它是学完一项考一项, 与体操相类似, 实施的是单元评价。因此, 根据学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安排, 即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构成, 建议: 在第一学期所学习四个项目中, 学完前两项的考核为期中, 后两项的考核为期末; 而在第二学期所学习的两个项目考核为期中, 开卷考查为期末。如此, 就需要将传统常模的平时 ( 20% ) 、期末 ( 80% ) 的比例构成改变为: 平时 ( 20% ) 、期中 ( 40% ) 和期末 ( 40% ) , 最后得出期末综合分, 即为终结考核。
4. 1 终结考核
终结考核也就是终结性评价, 即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体育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目标的要求; “重视的是结果, 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 区分出等级”;[11]“注重考察学生对体育学习与运动的整体掌握程度, 概括水平较高, 测验内容范围较广, 次数较少”。[12]它根据课标目标的要求, 结合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诊断性评价、单元阶段性等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诸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学生体育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主要存在如下两种目的:
第一, 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与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基本相同, 某年级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结果, 既可作为确定学生在下一年级的教学中从何起步的依据, 也可以反映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准备程度。不过, 其评价不能只用分数来表示, 而应伴随比较详细、具体的评语, 最好是编制一份学习成绩“明细规格表”, 用“内容———行为”两个维度来表明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具备哪些能力或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否则, 单一的分数不可能给后继教学过程的教师提供有助于其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有用信息。这一点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表现尤为突出, 考试结束, 评分完毕, 就意味着体育学习结束, 根本没有评语和“明细规格表”等信息。
第二, 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合理编制的终结性考试 ( 考查) , 且评分得当, 可起到反馈作用, 要么鼓励, 要么使之纠偏查错或改进。学生通过概观前一阶段学习的整体概况, 从评价结果中将查找到自己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问题和重点、难点等信息, 了解自己的成功之处。这将有助于学生明确下一阶段或下一学期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4. 2 具体设计
终结性评价是一项比较细致烦琐的工作, 既要全面科学, 又要简单可行。真要使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的一点, 就是在综合的单一评分中必须包括各个分项的得分, 必要时还须给出评语和指导语。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和实验的议题。这里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方法, 它旨在力求打破现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多种举措而建立的一种新型评价体系, 仅供教师们参考。
A、体能评定: 单元测试项目最终成绩=【相对成绩 ( 进步分) : 测试成绩- 起点成绩, 占50% 】+【绝对成绩: 田径达标评分标准, 占50% 】
B、知识与技能评定: 单元测试项目最终成绩=【教师技评 ( 进步分) : 测试技能- 起点技能, 占50% 】+【学生自评+ 组内互评, 占50% 】
C、学习态度评定: 单元测试项目 ( 参与程度、认真程度、努力程度、参与校外体育等) 最终成绩=【教师评定, 占50% 】+【学生自评+ 组内互评, 占50% 】
D、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 单元测试项目 ( 兴趣、意志、自信、竞争精神、满意度、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等) 最终成绩=【教师评定, 占50% 】+【学生自评+ 组内互评, 占50% 】
学生体育学习最终成绩: A、分四大项分别给予评分; B、综合评分= ( 体能最终成绩+ 知识与技能最终成绩+ 学习态度最终成绩+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最终成绩) /4。但值得注意的是: 究竟进步多少、努力多少, 不能全面而详细地量化, 仅评教师掌控, 以避免评价的复杂性。当然, 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即难于量化。为此, 田径普修课程考试改革的“评价考核明细规格表”具体设计如下表, 且该方案正在2015 级体育专业学生中试行。
表评价考核明细规格表
5 结语
本文所谈及和论述的都只是一种设想, 仅仅提供一些浅尝辄止的思路和参照。毕竟, 课程考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循序渐进、长期渐进的过程, 也是永远在路上进行查摆不足、纠偏改进的过程。俗话说的话: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想吃个胖子, 一步就踏上改革成功与创新的范例, 这显然不符合现实。伴随着《意见》如火如荼地贯彻和实施, 伴随着全国高校体育工作者认识的逐渐深入, 伴随着同行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发现的问题、经历的挑战也必然会越来越少。因此, 田径课程考试改革也将逐步地走向成熟和成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田径普修课程考核现状的分析, 揭示出“评价目的重竞技”等六项现存问题, 并据此提出“评价目的由‘重竞技’转向‘重发展’”等六项改革举措。同时, 在打破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终结考核进行了全新设计, 制订和创作出“评价考核明细规格表”。旨在力求为全面推动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参考性的对策与建议, 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完善。
关键词: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考试,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4) :110-112.
[2]朱为民.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2 (4) :70-71.
[3]张建华, 殷恒婵, 钱铭佳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1) :68-70.
[4]张庭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6-97.
[5]王秀香, 刘岩.新课标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30 (3) :63-65.
[6]徐宇洪, 刘娜, 孙红.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对国人外语学习态度的影响调查[J].科技信息, 2010, (36) :364.
[7]刘慧.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个性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5) :55-58.
[8]刘慧.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个性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5) :55-58.
[9]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18-19.
[10]王延伟, 廖桂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前沿, 2010, (6) :163-166.
[11]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0:18-19.
3.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篇三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4.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篇四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5.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坚持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宽覆盖,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提高认识,成立组织
根据我校实际,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校园文化精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长、主任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负总责。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进引领要作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落到实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习生活场所,我校教师做到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之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尊纪守法的风气。努力实现以政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基础文化修养、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较大提高;实现以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秩序良好稳定,校园环境整洁优美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基本形成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二)、转变思想观念。
建设高度文明的学校,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
1、树立讲正气、讲道德、以高尚的道德影响人。
2、坚持端正办学思想,按教育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3、教育质量要看学生发展的结构和水平,看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看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这种观念下,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培养个性,发展特长;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1、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使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讲文明、懂礼貌。
2、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努力解决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优良心理品质形成。
4、法制教育活动。我校聘请司法人员做兼职教师,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
5、利用学校校史开展教育活动。校园里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四)、努力改善学校硬件建设促使校园建设规范化
把我校办成以美育人的乐园。校园环境的绿、净、美;文化环境的真、善、美;仪表的整洁、大方美;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立足之本。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形成健康高雅的教育氛围和富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学校特征的文化氛围。抵制消极腐败思想的渗透和低级趣味的影响。我校准备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办好学校黑板报、阅报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体育场,引导学生读好书,定期引导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3、美化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
4、张贴永久性标语,改善学校人文环境。
5、增加大门、操场墙壁的美化工作,为学校创造良好氛围。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
6.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篇六
一、课程基本说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中央电大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为72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中简单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典型变形下构件强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原理、运动分析和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及强度校核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微积分基础知识、机械制图以及机械制造基础的部分内容等。
二、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应力和变形的概念、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以机械的设计为主线,介绍静力学和应力、应变的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机械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各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如下:
1.绪论
(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2)机器和机构;
(3)构件和零件;
(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明确机器与机构的差别;掌握零件与构件的概念。
重点、难点:机器的组成及特性,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概念。
2.静力学基础
(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静力学基本定理;
(2)平面力系的平衡计算和平面机构静力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及静力学基本定理;理解常见的约束及约束反力的特点;能够正确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熟练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掌握平面平衡力系的计算,能进行简单机构的静力分析。
重点、难点:基本概念,静力学基本定理,常见约束类型的约束反力特点,受力图的画法,二力杆;平面力系的平衡和平面机构静力分析。
3.常用机构概述
(1)机构的组成;
(2)运动副的概念与分类;
(3)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4)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构的组成;理解运动副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常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重点、难点:机构的组成;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连杆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2)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3)曲柄存在的条件;
(4)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及类型判别方法,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型式及应用,掌握四杆机构的传动特性。
重点、难点:曲柄存在条件及类型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5.凸轮机构
(1)凸轮机构的组成、应用、分类和凸轮机构的特点;
(2)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4)凸轮机构设计各参数的确定。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凸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各种运动线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凸轮轮廓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绘制方法,了解凸轮机构中各参数的选取原则。
重点、难点:凸轮机构中从动件运动线图的绘制;凸轮轮廓设计的原理及绘制;凸轮机构各参数的确定。
6.其它常用机构简介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凸轮间歇机构;
(4)不完全齿轮机构;
(5)螺旋机构。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间歇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螺旋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重点、难点:间歇运动机构及螺旋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7.构件内力分析基础
(1)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2)内力的概念,截面法;
(3)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力及计算,轴力图;
(4)剪切和挤压,剪切力,挤压力;
(5)扭转,扭矩及计算,扭矩图;
(6)弯曲,剪力及弯矩的计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理解内力的概念;掌握各种基本变形内力的特点、计算方法和内力图的画法。
重点、难点:各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轴力和轴力图,扭矩和扭矩图,剪力和弯矩的概念及求法,剪力图和弯矩图,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力的正负规定。
8.强度和刚度计算
(1)应力的概念,变形与应变的概念;
(2)拉压杆的变形和应变;虎克定律;
(3)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拉伸和压缩实验;
(4)安全系数、许用应力;
(5)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概念;
(6)剪切的实用计算;挤压的实用计算;
(7)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8)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弯曲变形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
(9)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条件;提高梁的抗弯能力的措施;
(10)动应力概述;交变应力的概念;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交变应力的种类;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特点;疲劳破坏过程的解释;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应力概念、特点和分布规律,理解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机械性能指标的含义,掌握各种基本变形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方法;理解虎克定律及各种基本变形的变形计算和刚度计算方法;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了解动应力和交变应力的概念及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特点。
重点、难点:基本变形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方法;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机械性能;虎克定律;基本变形的刚度计算。
实验教学内容:材料的拉伸与压缩实验(2学时)
9.齿轮传动
(1)齿轮传动的特点与类型;
(2)渐开线的形成及特性,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5)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变位齿轮的概念;
(6)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7)直齿锥齿轮传动;
(8)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
(9)齿轮轮齿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齿轮机构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理解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及连续传动的条件,了解齿轮根切的原因及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及斜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不同条件下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参数选择原则。
重点、难点:齿轮机构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齿轮的尺寸计算,连续传动条件与正确啮合条件,齿轮失效形式与设计计算准则。
实验教学内容:轮齿范成及齿轮参数测量实验(2学时)
10.蜗杆传动
(1)蜗杆传动的特点及类型;
(2)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3)蜗杆传动的效率与自锁。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与特点、蜗杆传动的类型、蜗杆传动的效率与自锁,掌握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传动比计算。
重点、难点: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传动比计算
11.轮系
(1)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2)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轮系的功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轮系的功用和分类,掌握定轴轮系与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的功用。
12.带传动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带的应力分析及失效形式;
(3)带的张紧与张紧装置,V带的使用与维护。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带传动的结构型式、带传动的优缺点、掌握带传动的基本参数、工作原理、打滑与疲劳损坏等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
重点、难点:带的基本参数、结构型式;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带传动的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带的张紧与维护。
13.联接
(1)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常用的标准螺纹联接件;
(2)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3)键联接的类型与应用,键联的失效与设计计算准则,接键的选择;
(4)其它联接简介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常用螺纹联接、键联接、销联接及其它联接的类型、特点与应用。掌握标准件的选用。
重点、难点: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与应用,键联接的失效与设计计算准则。
14.轴
(1)轴的分类及作用,轴的材料选择;
(2)轴上零件的定位与装配;
(3)轴的的结构设计;
(4)轴的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轴的分类、轴材料的选择,掌握轴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掌握轴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重点、难点:轴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各种问题,轴的设计计算。
15.轴承
(1)轴承的作用、分类;
(2)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与选用;
(3)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5)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
(6)滑动轴承简介。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轴承的作用、基本分类,掌握滚动轴承的常见类型、代号、类型选择及组合设计。了解滑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润滑方式
重点、难点: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6.联轴器与离合器
(1)联轴器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应用,联轴器的安装与维护;
(2)离合器的分类及特点,离合器的使用及维护。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联轴器、离合器中常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三、课程教学媒体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基础》,由刘颖主编。教材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减少理论推导,着重实际应用;强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力求做到一般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考虑到远程开放教育、成人自学的特点,书中每章正文前给出学习目标,章后均有小结,并附有思考与练习题,书末附录中编写了实验指导书。
2.IP课件
本课程制作了13讲IP课件(唐春龙主讲)。它作为课程的强化媒体,对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文字不易表达的内容进行系统讲授。IP课存放在中央电大的“电大在线”平台(http://)的本课程网页上。学员和辅导教师可通过浏览器点播观看。
3.录像教材
本课程拟制作3讲录像课辅助媒体(06年10底完成),内容为期末复习辅导。
4.CAI课件
本课程拟制作辅助教学媒体CAI课件(06年底完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上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便于远程开放的学生自学自测。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指南、电子教案、实训录像、模拟实验、零件模型库、动画教学、练习与测试等。
5.网上教学资源
在中央电大的“电大在线”平台的本课程网页上还包括网上教学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文件、作业安排、重难点辅导、日常答疑、实时教学活动、期末复习指导等。网上内容依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
四、教学进度与建议
1、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建议学时 4 4 4 5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第1周绪论;机构静力分析基础(1)
第2周机构静力分析基础(2)
第3周机构静力分析基础(3);常用机构概述
第4周平面连杆机构
第5周凸轮机构、其它常用机构
第6周构件内力分析基础(1)
第7周构件内力分析基础(2);小结
第8周构件的强度和刚度(1)
第9周构件的强度和刚度(2)
第10周构件的强度和刚度(3)
第11周齿轮传动(1)
第12周齿轮传动(2)
第13周蜗杆传动;轮系
第14周带传动
第15周螺纹联接;键联接
第16周轴
第17周轴承
第18周联轴器与离合器;小结
2、教学建议
(1)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主要依靠各教学单位的辅导教师,密切配合本课程提供的多种教学媒体,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辅导讲解。面授辅导应逐步摆脱以重复讲解课程内容为主的状况,要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各教学单位应组织一定的面授辅导,面授辅导的课时、次数、内容及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但原则面授学时数不超过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2)学生自学
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更应重视自学和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建议教学单位把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由辅导教师指导、落实学生自学和学习小组活动内容,及时答疑。对于共性问题可适当安排集中面授辅导。
(3)教学支持服务
各教学单位应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应具备收视及上网条件,以便能够及时组织学生收看课程资源,充分了解课程重点、难点,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建议学生经常上网浏览本课程网页,及时掌握有关的教学信息,并且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向有关教师反馈学习中的需求,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实验情况和课程学习情况来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时间为90分钟,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具体详见本课程考核说明。
平时作业通过“电大在线”平台有关栏目或以作业册形式发布。辅导教师应对学生作业情况全批全改,并要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以便学生正确理解作业内容和要求。对于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讲解。辅导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补充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馈
7.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规范研究 篇七
1. 总体思路
坚持“依岗位定目标、依任务定课程、依能力选内容、依产品定项目”的课改原则[2], 认真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群) 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课程体系, 以项目 (或任务) 为载体制定课程标准, 以“突出能力目标, 项目 (或任务) 为载体,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以知识逻辑结构为基础的“理论+实践”二元课程模式, 打破学科界限, 建立“能力本位”的、以工作结构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将知识为中心的“先学后用”教学模式, 改变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体教学设计规范包含三个层面, 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案。
2. 构建课程体系的规范
(1) 职业目标分析。职业目标分析是整个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目的是弄清专业面向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做准备。职业目标分析应包括初始岗位和目标岗位 (即本专业毕业生将来可以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相近的职业岗位以及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
(2) 岗位分析。以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等形式, 确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分析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分析的结果将为下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 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 对工作流程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3)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从知识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三个方面概括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4) 确定课程设置。根据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并编制专业教学进程计划, 确定每门课的学时和学分。
3. 制定课程标准的规范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以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出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 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主要包含课程性质和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条件、课程考核方式等。本环节的工作成果体现为课程标准。
(1) 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 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 (如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必修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2) 课程目标。从宏观上描述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 而不是知道什么。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 否则, 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如“能熟练操作×××”。
(3)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 确定具体的学习领域, 划分学习模块, 分配每个模块的学时。这里对课程内容的划分是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学习领域而进行的初步划分, 通常只包含模块内容标题, 还需要在课程整体设计中设计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和教学情境加以充实。
(4) 教学实施条件。说明课程教学实施对师资队伍、实践软硬件条件、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如课程教学团队各成员的角色、责任, 等等。
(5) 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给出具体的考核方式, 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鼓励“课证融合”课程与专业相关性高、权威性强的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开展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对公共基础课、综合学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主要采用笔试为主, 辅以平时考核, 成绩组成比例为“平时:期末考试为4∶6”。职业能力类的项目课程要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 原则上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考核, 期末成绩是每个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的总评。综合实训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项目课程获得单项职业能力, 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该课程考核主要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职业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个角度考虑, 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自主学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建议此类课程以成果答辩方式为主, 并结合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性考核成绩, 得出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原则上建议取消笔试考核。
4. 设计教学方案的规范
(1) 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 站在一门课的角度, 从整体上对课程目标、能力训练项目、教学情境、课程进度安排、考核方案等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其中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进度安排是课程整体设计的重点内容, 关系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落实的效果。 (1) 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职业能力目标的宏观描述, 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细化。需要注意的是, 整体教学设计中对能力目标的描述更加侧重技能层面, 是对职业能力的具体化描述。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以职业活动中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 选择、设计一个或多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作为载体, 融合了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 这就是以项目为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 也是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教学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核心业务能力水平。 (3) 教学情境设计。以实际工作结构为参照点, 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的教学实施方案。用教学情境引出项目任务, 有利于学生在贴近真实的职业活动氛围中培养职业能力、知识和素养。 (4) 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进度表是后期课程教学实施所依据的基本教学文件, 以图表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及与其对应的训练项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学时等要素按时间顺序排定的进度安排。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只是基本的内容框架, 还需要一系列的能力训练项目充实课程内容, 以达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要求。 (5) 考核方案设计。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考核方式, 制定细化的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设计要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与“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相配套。考核方案要注重将教学过程管理与形成性考核相统一, 避免一锤定音式的课程考核方式。
(2)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每次课的教学实施方案, 是对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细节设计。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突出能力目标,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三项原则。完整的教学方案建议包括描述情境、引出任务问题、教师演示讲解或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理实归纳、单元考核、单元总结并引入下次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各教学环节设计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脚本、时间分配等内容。其中时间分配上, 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讲为辅, 鼓励做中学。 (1) 描述情境。按照整体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教学情境, 描述工作任务和场景, 提出任务, 引发讨论, 告知同学本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 引出本单元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 (2) 引出项目任务。告知学生项目任务的要求、可检验的成果形式, 并宣布考核方案。此阶段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引发学生思考。 (3) 教师演示或示范。教师通过操作示范, 演示案例完成过程。案例演示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操作讲解必要的知识和原理, 并通过互动讨论, 逐渐深化同学们对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知识、原理的理解或掌握。 (4) 学生模仿训练。按照教师示范步骤, 学生模仿操作, 边做边学。除了演示案例, 教师还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训练项目, 供学生反复训练、巩固、提高技能。 (5) 理实归纳。总结项目训练后所学的知识、技能, 并归纳总结。 (6) 单元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步提出的项目任务, 并按照事先宣布的考核细则进行验收, 给出评定成绩。 (7) 单元总结。总结本次课程所学知识、技能的重点和要点, 深入讨论前面所完成的项目任务, 并提出新的任务要求, 引出下次课内容, 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预习准备。 (8) 布置作业。尽可能以本次课所完成的项目任务为基础, 设计一系列的能力拓展项目, 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5. 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价课程整体设计的优劣, 应该以“能力本位”为总的原则, 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案三个层面具体考量。具体说, 课程评价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课程整体设计统筹了知识、素质、能力, 进行一体化设计, 并突出能力目标; (2) 课程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 (3) 教学过程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满足第一条, 说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是贴近岗位需求的,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满足第二条, 说明课程教学符合“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 是“行知合一”的, 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满足第三条, 才能真正做到“边做边学”, 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去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并培养职业素养。
实现“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既需要职业教育理论上的支撑, 同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规范, 对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科学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20.
8.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篇八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歩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歩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揮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鮮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囯主义教育广场、国防軍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浅谈《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整体设计方案09-03
社区管理课程整体设计08-30
思想品德课程开展整体评价方案06-14
综合布线整体设计方案09-14
施工组织设计整体方案12-13
网络营销整体方案设计10-21
汽车整体设计案例11-04
猫教学设计整体08-18
个人简历的整体设计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