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2024-09-19

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12篇)

1.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一

【学习目标】

1、会认“榆、沐、拧、略、呈、奉、混、蔽” 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

4、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

【重点难点】

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一)同学们,我们虽然都生活在北方,但大多的时间都呆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吧?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农村去,看看那儿的小朋友们平日里,都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2.揭示课题,板书。

3.让学生说说看到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归纳。

A.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B.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二)出示 【学习目标】

1、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会认“榆、沐、拧、略、呈、奉、混、蔽” 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

(4)、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2、让学生读目标,了解学习要点。

二、自主·探究

根据提纲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边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标出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解决。

(2)、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3)、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4)、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感悟,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二)学生根据提纲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分享快乐。

(1)、注音:

榆树

沐浴 拧一拧 省略 呈现 奉献 混合 遮蔽

(2)、反馈:

春天,我们折下----------一管柳笛就温润地呈现在手中。

A 、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

B 、从做的过程你感悟到什么?(做柳笛的快乐)

C 、自由读,指名读。同时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作用:吹。找同学来试吹。感受吹柳笛带来的欢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童年吹柳笛的快乐。并指导朗读。

A、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B、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C、我们的样子

(3)、反馈:它们亮晶晶、绿莹莹的,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

(出示榆钱图片),感受榆钱的美。

(出示学生摘榆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摘榆钱的快乐和榆钱的美味。

味道:折下一枝,像吃糖葫芦一样吃下去,那滋味真美妙!第一片------------尝到土地的芬芳。

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榆钱的美味。)

三、讨论·解疑

1、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A、(理解: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B、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2、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理解“组材方法”:总 —— 分

四、反馈·总结

1、总结全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童年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快乐,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的热爱和对________的向往。

口语交际:

说一说你记忆中春天里还有哪些植物也能够带给你快乐吗?

【板书设计】

柳笛和榆钱

柳笛---------吹

榆钱---------吃 对故乡的热爱和童年快乐生活的向往

孩子---------乐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童年里发生的一件快乐的事。

2.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二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厘清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和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都曾说过:“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 说起来很多, 可能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 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就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 钱梦龙先生也早有论述:“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认为, “学会读书, 学会作文”既是语文学科必须达成的核心能力目标, 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的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紧紧抓住这两个核心要务, 按主题组元, 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 以阅读与写作的操作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 双线交织, 整体推进,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引领性。在试教中, 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素养, 读懂教材, 开掘资源, 形成每个老师自己的语文教材。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 找准“学会读书”的角度

重视阅读是文选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继承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第一, 新教材仍然采用文选式, 但是选文更加注重学生角度。如新增篇目《窃读记》《动物笑谈》都极富儿童情趣, 《植树的牧羊人》《穿井得一人》《诫子书》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并能带给学生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 在试教中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 新教材仍然采用主题组元, 但主题编排更加集中合理。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自然、体味亲情、学习成长、人生追求、人与动物、联想想象, 主题呈现阶梯递进的特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将文言文学习、古诗词学习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也都编入单元模块中, 而且基本扣住单元主题, 极大地提升了单元主题的集中度。教师应利用这种编排优势, 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之下比较学习和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之美、不同的文学形式之美。

第三, 新教材强化课型意识, 将单元课文按课型分为“教读”和“自读”。此前的教材按照阅读方式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这是按阅读方法分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按照课型分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新教材还为自读课文编排了旁批, 并在课文旁大面积留白, 这样编排既是示范性批注, 也给学生随文批注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教读课课后练习是“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而自读课则只安排了“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 体现了两种课型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求。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课型意识, 从教学目标来看, 教读课就是“导法学法”, 自读课就是“知法用法”, 两种课型之间是“导学”与“反刍”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张冠李戴, 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四, 新教材注重阅读积累, 通过勾连与拓展巧妙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这一点上, 课文采取了多种策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是积累读。如课文《<论语>十二章》是旧教材中的课文, 但新教材编写中在“积累拓展”部分给学生举出“不耻下问”“当仁不让”“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温故知新”等从《论语》中演化并固定下来的成语, 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下类似成语。二是拓展读。如课文《动物笑谈》, 在课后“阅读提示”中就明确提出:“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 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三是比较读。如课文《猫》, 在“积累拓展”部分明确提出请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 与课文进行比较, 体会各自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新增课文, 还是旧课文的重新编排,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名著导读。新教材把名著导读直接编入单元主题学习中, 如第三单元后面编排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实际上本单元编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学习完这一篇以后, 再读《朝花夕拾》, 以达到“学一知类”的目的, 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五是自主阅读。新教材在“名著导读”后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 “名著导读一”推荐的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二”推荐的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新教材在阅读内容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个以教读为核心, 逐渐扩展的涟漪状阅读阶梯, 通过课内教读让学生学而得法, 通过积累读让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自读批注让学生学而反刍, 通过类文联读让学生学有所悟, 通过拓展导读让学生闻一知十, 还为学而不厌的学生准备了“自主阅读推荐”。对于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 教师要绘制图谱, 列出书单, 明确每一项阅读活动的目标, 分层指导, 分类安排,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五, 新教材注重学法指导, 阅读方法指导散点穿插于教材各处。新教材对阅读的重视还体现在阅读方法指导上, 其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内容适配且自成体系,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为朗读, 第三、四、五单元为默读, 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为精读, 第三单元为熟读精思, 第四单元为略读, 第五单元为比较读, 第六单元为扫读。这些系统的阅读方法本身就有很强的学科价值, 而且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这些读法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在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又有更加具体的指导与建议。不仅如此, 在名著导读中还辟出专门的“读书方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书方法指导。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从标题上就提示出了读法建议。其实, 朗读、默读、思读、速读、精读、略读、跳读、扫读等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穿插、点染、提点、批注等多种方式进行提示与讲解。如第一单元要求“重视朗读课文”, 接下来就给出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的具体要求, 接着在第一篇课文《春》的课后练习第5题中运用题注的方式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解释。这些正是新教材的系列化、细致化和明确化的体现。当然, 就阅读方法而言, 有“大法”, 也有“小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大法”的指引下, 开掘出更具操作性的“小法”。笼统地说, 朗读还不具有操作性, 我们又开发出学读、析读、品读、评读、听读、演读等多种课型;就品读一项来说, 我们又明确而细分教学角度, 仅拿第一单元品读角度来说, 就分为品用词之美、品句式之美、品修辞之美、品层次之美、品描写之美、品情景交融之美、品韵律节奏之美、品结构章法之美等。

有一些教材中提到了方法, 但并不全面完整, 也不够深入细致。例如, 新教材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注解, 但是, 我们知道, 朗读的方法绝不是这样的概念讲解就能掌握的, 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开掘。仅就停顿而言, 我们就提出了“顺应标点的停顿”“显示层次的停顿”“指向强调的停顿”“区别语义的停顿”“表达音节的停顿”等。新教材有很多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呈现的方式各不一样, 有的在单元导读中, 有的在随文批注中, 有的在课后练习中, 有的在综合性学习或写作指导中。这种散点多元、疏密互见的编排, 是教材编写的艺术, 教师就需要对之进行发现、连缀、补充、拓展、完善。例如, 朗读方法除了停顿、重音, 我们还通过小专题、小讲座的形式补充了语速、语流、语势、语调等知识和训练方法。

二、在整合与拓展中, 找到“学会写作”的门径

在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年之后, 人们逐渐看到了分编教材的弊端, 所以, 人教版课标教材就开始尝试添加写作指导的内容, 这一次部编教材在写作指导这一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 阅读、写作双线交织, 更加注重读写结合。新教材在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写作的重视, 而且单元作文实践的设计与单元主题基本一致, 体现了读写融合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主题是“亲近自然”, 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就是写季节变化的描写片段, 第二题又建议写“新的校园, 新的环境”或者“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都属于环境描写的写作要求, 体现了读什么就写什么的理念。再比如第五单元写作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 在作文指导中, 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谈一线贯穿的方法, 再结合《猫》讲解安排主次和详略的方法, 然后以《鸟》为例谈开篇点出中心的方法, 又以《狼》为例谈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的方法。这样“跟课文学写作”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料, 现学章法, 模仿名作。

第二, 作文与学生生活相匹配, 更加注重生活价值。新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上富有生活的逻辑, 所以在作文主题的安排上也与时令合拍, 体现了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片段写作:9月份, 由夏入秋, 天气转凉, 气候不同了, 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体验, 选取一个场景, 写一段文字, 描述这些变化。”还有第二单元写亲情故事, 第三单元写熟悉的同学或者偶像, 第四单元多事写一人, 第五单元写“餐桌前的谈话”等, 都是与学生初中生活合拍的一种合理安排。

第三, 作文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更加注重序列化。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序列, 是否存在着科学通用的序列呢?章熊先生认为, 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 它与写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变量, 是随机的、不可预制的;写作教程所能定型和相对序列化的只能是它的技能部分, 它不可能覆盖写作教学的全部。一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难点所在, 也道出了各个教学序列化尝试的病因所在。新教材最难能可贵的是做出了这种序列化尝试, 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主题:“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从收集素材到用好素材, 再到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思路、写得有中心, 这就是按照作文成文的一般顺序安排的一个很有逻辑的序列。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写作指导上也是有序列的, 如第一单元作文指导:第一步是“放下畏难情绪”, 第二步是“学会观察生活”, 第三步是“选择有意义的素材”。这些都是符合作文学习规律的序列化作文指导。

第四, 方法指导散点渗透在教材中, 更加重视梯度性特点。第1课《春》课后练习第3题:“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你还能发挥想象, 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第5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 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 不少于200字。”第3课《雨的四季》在“阅读提示”中提醒学生:“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些练习题设计既是写作思维的任务, 更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结合本单元主题写作来看, 这些设计也是后面的作文任务的片段练习。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散点, 把它连缀起来, 形成自己的作文梯度训练教程。

第五, 写作要求丰富多元, 更加注重多体写作。以第五、六单元为例, 第18课《鸟》要求学生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方法, 为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即为“绘画写生式”写作;第20课《狼》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充实内容, 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即为“五官刻画式”写作;第21课《皇帝的新装》要求学生改编为课本剧———即为剧本创作;第22课《诗两首》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个天体,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即为诗歌创作;第24课《寓言四则》要求学生对某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 赋予新的寓意, 改写成一篇新寓言———即为寓言创作。从这些不同的练笔要求可以看出, 新教材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 包括传统记叙文写作、剧本、诗歌、寓言等。同时,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 在篇幅上, 从片段描写到小故事再到剧本。此外, 新教材还详细规划了学生写作技巧的梯度化要求, 如第五、六单元作文技法要求是:抓住某个动物特征素描写作———细致刻画人物描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大胆在原作基础上改编, 可以颠覆原作进行大胆再创作。

总的来说, 新教材在读写结合上做足了功夫, 无论是单元写作还是课后练笔, 都充分结合单元课文来设计写作教学和练笔, 要求明确, 层次清晰, 可操作性强。

3.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4.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四

在教学语文园地四时,我对 “学写留言条”这一部分精心做了设计与准备,儿童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用语文,留言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目前为止所接触的第一种格式性表达内容。信息时代写留言条似乎有些落伍,但对与小学生而言,这却是一种有效的通讯方式,因为小学生大多没有手机。因此,在教学时应把留言条的重要性说清楚,以激起学生写留言条的兴趣,为以后学习写信、写通知以及写请假条打下基础。但是这样的应用文体教学起来又略显枯燥,为了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我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说了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咱们班一位早放学的同学,因为回家后无聊就又出去跟院子里的小伙伴结伴到街上买小吃,妈妈回家后发现她不在,急得到处找,差点儿报警的事。由于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听得很认真,还不时悄声议论。这时我说,如果这位同学会写留言条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接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本中的留言条,让学生多读了几遍,并思考:

2、留言条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写?

3、重点部分是正文,想想正文应该怎么写?

5.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五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林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二、补充资料

林德散文的都市思维(章妮)

林德充分正视都市,而且还刻意倡导和创作了为都市谱写身世的“都市散文”。他认为“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现代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大厦表面的铜面减光玻璃、升降机、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觉与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关切未来”(《都市中的诗人》)。诗人的“自觉”不仅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靓容》),还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荣靓容里的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罪恶、噪音和污染等。在书写都市各种表征的同时,他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做“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认为“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巢”(《都市中的诗人》)。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与文明勾连在一起时,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都市,它隐喻的是文明状况和文明进程。故而,他“心灵精神家园”层面上的乡愁并没有指向温煦的田园和乡村,而是直指都市文明。在虚构和想象中书写都市符征——洗衣机、果汁机、冷气机、电视机等,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和各种类象包围起来,人的主体性不得不退让给物的世界。“拥有电话机的房间是阳性的,而没有电话机的房间自然是阴性的;拥有主机的房间是主人,拥有分机的房间则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硬度和质感划分了人类文化的结构,规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维不仅关照显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对深层都市文明内涵的发掘。《宠物K》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我”饲养的一只宠物——乌龟K在水中忍饥养自己的宠物——两只孑孓。“在这种连弄臣都不再可靠的世纪,人类饥渴的性灵益加需要宠物来弥补情绪上的失落”,人饲养宠物,无名的宠物也有自己的宠物。人就是宠物,宠物就是人。K的被拘束、无名性以及性灵的失落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况。从日常生活经验到都市现象,再到对都市文明内涵与机制的探讨,林德在散文中实践着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现人类在‘广义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林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

三、导入新课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那么,作家林德笔下的那些树,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四、展示课件

让学生辨别不同的树的图片(捕捉课文细节),设疑: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树?

五、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提示: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

重点:菩提树、圣诞树、棕榈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提示: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

关联佛教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静穆安详,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作者态度)

补充: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提示:基督教救赎

补充:圣诞节只是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4、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

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性?

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圣诞树: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的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依附于殖民主义。

棕榈树: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生存顽强坚韧引起了作者的感佩同情。

桑属于民间朴实清严。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化身。

六、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交换看法,最后推选出一个代表谈谈你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做一个深度的思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阐释的不同的文化,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预设答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现„„东方宗教“觉者”是安详的;伊斯兰是倔强、故我的„„

点析:学生很容易分别找出菩提和棕榈的各自个性,引导学生把两者对比分析是提高学生整合分析能力的关键。要让他们尝试从课文字里行间把握情感。

七、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八、作业

6.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拼读不认识的字。(课前预习:自己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如果课前没有布置预习,课堂上就在这个环节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2.学习13个生字、生词,其中“于、岸、切”和“淘”做到“音、形、义结合,字、词、句联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3.用足够的时间,多种形式在语境中复习巩固生字字音。4.正确书写“于、岸、切、散、步、久”这6个字。

5.教给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猜读认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读13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1.雾弟弟今天又偷偷溜下来,他会跑到哪里去玩了呢?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2.雾是一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两遍,观察“雨”字头。3.你还知道哪些“雨”字家族的成员呢? 老师总结:“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天气有关。4.师:生活中,你见过雾吗?欣赏几张图片。出示课件。5.师:雾到底在哪儿呢?我们赶快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拼认生字。

1.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把自然段都标好了吗?

2.出示自读提示:小声地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学习方法,尝试运用。1.集中学习生字字音。

(1)这些生字新词孩子们刚才读准了吗?出示课件:生词带拼音(1)认识的读一遍,不认识的多拼读 ①自主拼读生字生词,已经认识的读一遍。不认识的多拼读几遍。②同桌两个人,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听听,读得对不对?

③都认识了吗?抽3名学生认读每一排,读对了,大家就跟读(难点:甚至)。④我们一起读读。

(2)雾真淘气,把拼音藏起来了,还认识吗?课件:去掉拼音留下生词(自读,男生女生轮读)。

(3)雾真顽皮,它又把熟字宝宝藏起来了,只剩下生字了,还认识吗?课件:去掉熟字只留下生字(自读,抽读跟读 齐读)

注意:以上环节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学生拼读,自己认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个别抽读,同时让学生跟读,目的是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

2.学习部分生字字形、感知字义(原则上是:本课既要求认,又要求写的生字)。(1)学习“淘”字,利用形声字猜读,形象理解“淘气”的意思。①师:读了课文,大家知道了雾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件出示:淘气、顽皮。这两个词语是一组近义词呢,再打招呼。②“淘”观察发现它是什么偏旁?组词。

③淘字家族还有很多成员呢,你来猜猜它们的读音。

小结:看,汉字真神奇,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我们就能大概猜出它的读音和意思 ④我们还可以说又淘气又顽皮的什么? ⑤出示课件:看图用“淘气”说短语。

(2)学习“岸”字,分析字形,感知字义,学习运用。①出示课件:

②出示课件图:这就是海岸,再依次出现:湖岸,江岸,两岸等 ③师:岸,既要认又要写,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④你能用岸组组词吗?或者,先组一个词,再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老师小结:海边的陆地是海岸,湖边我们就说——,河边我们就说——,河的两边我们就说——。

(3)学习“街、梁”,感知字义,引导生活中识字。

①“街”生活中,你见过街这个字吗?(学生先说,老师再出示生活中的图)②“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组词:桥梁、房梁、鼻梁 小结: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很多汉字呢!(4)学习“切”,了解来历,感知字义,尝试运用。①师“切”要认还要写呢,看看它右边有什么?(一把刀)②师:猜猜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③老师边出示字理图边小结: “切”本来的意思与刀有关,汉字字理与历史悠久!

④两种读音组词:切菜,切水果;一切,亲切

四、多种形式在语境中复习巩固识字字音。1.课件热气球:巩固识字。(1)同桌一起读读生字。

(2)开火车其余生跟读(字一遍,组个词)。

2.生字回归课文,出示文中含生字多的句子中,再现巩固。出示课件,(1)先让学生自己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2)逐句抽读,其余生听生字字音是否读准确。(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儿歌中趣味巩固,读中大体感知全文内容。

(1)出示课件:儿歌《雾在哪里》,学生自己小声读。(2)师生合作读,边读边击掌,读出节奏。

五、指导书写,写好生字。

1.指导写“于、岸、步、久、切、散”。(“步、久、散”是以前要求认,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写前必须读读字音,分析分析字形,组组词语)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2)组词语(3)选词说话(4)简单指导

①出示课件:“于、岸、步、久”(教师只需一句话即可)注意自己观察写好压线笔。

②提示“步”别写错了。师:这四个字中,有一个字最容易写错,你觉得是哪一个字呀? 师:是呀,“步”字下面可不是“少”字,千万别多加一点哟。2.重点指导书写“散、切”。(1)观察“散、切”

指导要点:注意左右等宽,撇要穿插,(2)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3)师总结写字合体字的观察秘诀:一看胖瘦,二看高矮,三看笔画穿插挪让。3.学生书写这6个生字。生先描一个,再写两个。

一边观察一边写。(师提醒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4.展示作品,师讲解,用红笔修改。5.生修改写得不好的字。

6.写好的同学,自己看屏幕,给每个生字选一个词,抄写在这个生字旁边。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还写了6个生字。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 《雾在哪里》 第二课时 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3个生字、生词。(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所以,此环节必须重视,复习方式要多样,学生参与面要广。)

2.把课后思考练习题(包括文中泡泡里的问题)融入课文的学习课程中,一一处理。

(1)完成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读句子,照例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3)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说雾“是个又淘气又调皮的孩子”,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4.写好生字“屋、论”;抄写生词,教给学生抄写词语的方法。

﹝说明:以上1—4项是本课保底的语文要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些语文要素 就算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基本任务。部编教材把本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要素安排到了课后习题(包括课后横线里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和文中泡泡里﹞ 5.结合第2、3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要素(包括以前册次和本册前面单元学习过的)系统训练:①学会勾画相关词语、句子;②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③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一切”;④展开想象,照样子仿说句子。6.想象雾淘气、调皮的样子,初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13个生字、生词,写好生字“屋、论”,抄写生词。

2.读好雾说的话;读句子,照例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标出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勾画出来。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会勾画相关词语、句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生词。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19《雾在哪里》。大家都知道,雾孩子喜欢把什么都藏起来。瞧,它把上节课学过的生字的拼音也藏起来了,你们还能认识吗?

1.出示词语:淘气

顽皮

于是

海岸

街道

桥梁

甚至

变暗

躲起来

(1)抽认生字(每排抽一人)全班跟读词。(2)分男女生读词语。2.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

师:再瞧,淘气的雾又把刚才的词语带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识吗? 课件出示文中含生子多的句子:

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于是,它把大海藏了起来。

 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 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1)同桌一起读读,把字音读准,错了就教教他。(2)指名读词语,同时所有生齐读句子。

二、深入学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复习训练语文要素。

过渡:同学们真棒,字词都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淘气的雾又把生字词带到课文里去啦,赽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

1.自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看看一共多少个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然后检查自然段段数。师:雾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习第1自然段。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雾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淘气、顽皮)过度:它怎样淘气的呢?有一天,雾飞到了海上,发生了什么呢? 3.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示范教学生勾画词句。

师:指到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听要求: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读这一段,边读边想。

(2)老师带领示范勾画。(教师把课本放在多媒体展示台上,边勾画,边指导。)① 齐读第二句,师:雾把什么藏起来了?(指名答)师示范用“△△”在书上标出“大海”。

② 齐读第三句,师:雾把大海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指名答)师示范用“

”在书上勾画。

(3)小结:刚刚老师怎么做的?边说边出示勾画要求: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在课文里标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在课文里勾画。你们能也像这样勾画出来吗?

(4)生照着屏幕上的,在书中勾画词语,句子。(5)学习雾说话的语气。

① 出示三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句,你能发现第一句标点有什么特别的吗?(生:雾说的话)

② 师:句子中“我”是指的谁?(生:雾)③ 指导读出说话的语气。

师:雾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又淘气又顽皮)你能读出雾的淘气和顽皮吗?指名读——教读——齐读。(6)指导读好这一自然段。师:这句话读得真棒,这一段能读好吗?自己先练练。齐读。

4.同桌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雾真顽皮,他还把什么藏起来了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1)学习第二、三句,合作勾画。

师:请大家指到第四自然段,先听清楚要求。

① 同桌一起,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一起勾画(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标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勾画出来。你们能也像第三自然段这样勾画出来吗? ② 同桌一起读第四自然段。③ 同桌合作一起勾画。④ 展示学生勾画结果:

先请一人上台展示勾画结果,师:同意吗?点评,请有错的学生重新勾画。(2)指导读好第一句雾说的话。

师:雾又是怎么说的呢?这句话有点长哟,同学们既要读出雾的淘气,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①学生自己试读。②抽一人读。

③师示范读,听听老师在哪些地方稍作了停顿。师边读边画线,提示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

④生试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3)齐读全段。5.独立学习第六自然段。

过渡:接下来,顽皮的雾又来到岸边,它又把什么藏起来了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生指到第六自然段,请听要求:

(1)自己小声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用前面的方法自己勾一勾。(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标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勾画。你们能也像这样勾画出来吗?)

①学生小声自读第六自然段。②生自己勾画。

③展示学生勾画结果,评价,指导,错的学生改正。(2)联系上文理解生词“一切”。

师:雾把海岸和城市藏起来之后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句子第三句: ①齐读。(课件里,文中“一切”词语变红色)

师问:在这个句子里“一切”指的哪些景物什么?自己读读“一切”前面的话,想一想。(指名答)

②小结:哦,这些事物在前面都写了,通过联系上文我们理解了“一切”就是指前面所有、全部的景物。

③回顾以前学的“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大禹治水》一课中我们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泛滥”一词?(生:联系下文理解词语)

师总结:对了,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我常用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经常运用。(3)读好雾说的话。

师:雾真顽皮,把一切都藏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名读。(师评)(4)齐读第六自然段。

小结: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板书:看不见)

6.部分小结,齐读第3—6自然段。

师:大家齐读第3—6自然段,注意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边读边想象雾都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7.学习第七自然段,仿照句子说话。

师:淘气的雾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啦,我们看看它又想把谁藏起来了?(1)齐读第七自然段。(2)读出雾说话的语气。

出示句子“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你能读出雾的顽皮吗?(3)展开想象,仿照句子说话。

师:看来“雾再也没有可藏的了。”那我们帮帮它吧,它还可能会把谁藏起来呢? ①出示说话要求:

“我要把大山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都看不见了。

②自己再想想: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看屏幕,用这样的句式说给同桌听。课件出示:

“我要把

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都看不见了。③指名说,抽2—4人起来说。8.学习第8、9、10自然段。

过渡:雾真淘气,把这么多东西都藏了起来,我们来看看,最后,它把谁藏起来了?(生:自己)

师:我们来看看,雾把自己藏起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1)拿起书来,我们一起读读8、9自然段。

(2)师:雾把自己藏起来后,什么都——露出来了。(板书:露出来)(3)师: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儿去了。哦,也就是雾散了。齐读第10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想象说话。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师:雾来到海上,岸边,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最后他把自己——藏了起来,什么都——露出来了。所以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个——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2.联系生活,想象说说自己眼中的雾。

师: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见到雾。出示图片,边看边想想: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生想象,简单说一说)

四、写字“论、屋”,抄写生词。

师:课文大家学得特别棒,接下来,能把字也写好吗? 1.出示生字“论”、“屋”。(1)齐读。

(2)指导“论”:分析字形,观察找关键笔画(压线笔),左窄右宽。(3)重点指导“屋” 师范一边范写“屋”,一边口头提示,生跟着书空。(4)生在书上描红、写字。2.指导书写生词。

(1)指名用“屋、论”组词,扩词。(2)课件出示课文词语,齐读。出示写词要求:

①看一个词写一个词,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②一个词语的两个字要大小均匀。

③写完一个词,空一格,再写下一个词语。

五、先写完的,自己朗读课文。(弹性环节)

板书设计:

看不见 雾在哪里

7.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篇七

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单元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围绕着“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春天来了,我们来到了野外。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迎着暖暖的春风,踏着青青的小草,听着哗哗的河水的流淌声,我们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是美丽的,《咏柳》让我们欣赏到柳树的美;在《村居》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找春天》,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气息,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来到《开满鲜花的小路》,我们领略到花开的美丽;《邓小平爷爷植树》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用自己的劳动装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语气”,让学生学会用和气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小懂得待人和气,以礼待人,以礼服人。《快乐读书吧》介绍了四本故事书,让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学会看目录,喜欢读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单元需要学生会认64个字,会写35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背过第一课两首古诗,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本单元的内容浅显易懂,目标明确。我们可以把每一课的教学与语文园地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分散在每一节课上。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尝试写一些我爱小动物的小故事,小诗等。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38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课课文。3.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4.教育学生从文章中吸取力量,陶治情操。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单元教学重难点

1.会认38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课课文。

2.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学生从文章中吸取力量,陶治情操。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2课时)

1.《古诗两首》 2课时 2.《找春天》 2课时

21.神州谣…………………………………………………………………2课时 2.传统节日………………………………………………………………2课时 3.“贝”的故事…………………………………………………………2课时 4.中国美食………………………………………………………………2课时 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1课时 语文园地三………………………………………………………………3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童话篇”,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童话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的成长会起到非同寻常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开启孩子的思想,对复杂生活的单纯反映可以使孩子易于接受,并且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美感、愉悦童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充分获得快乐。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 内容简说

彩色的梦

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写出了“我”的美好梦境,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

枫树上的喜鹊 这篇童话讲述了作者在观察喜鹊一家时的开心事,表达了作者热爱动物的情感。

沙滩上的 童话

本文按“总—分”的形式,写一群孩子在修筑城堡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的故事,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天性和勇敢、善良 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我是一只 小虫子

本文是一篇童话,用第一人称的方法讲述了当一只小虫子的烦恼和 乐趣,告诉我们生活有欢乐,也有烦恼,只要有乐观的心态,一切都会 变得美好。

单元学习目标

1.会认4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词汇。

3.要能在阅读中想象故事内容,拓展思维。

4.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感悟童话故事的美好,并联系生活,学会做一个快乐的人。

单元学习重点

1.会认5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掌握“般、姨、母、围、净、劲”等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单元课时分配 12课时

8.《彩色的梦》 ………………………………………………………………………2课时 9.《枫树上的喜鹊》 …………………………………………………………………2课时 10.《沙滩上的童话》…………………………………………………………………2课时 11.《我是一只小虫子》………………………………………………………………2课时

语文园地四 …………………………………………………………………………… 4课时 教法与学法

8.部编二年级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篇八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l、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意,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4、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了解一字多义的特点,注意积累词语,在展示成果中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画笔、白纸

教学类型:复习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组词。

2、引导: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想学习吗?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每句话中的“回”字可以用其它的字代替呢?

4、结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候不相同,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字意。

5、扩展: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二、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2、请一个学生来朗读。评议。

3、朗读词语。采用多种形式读词语。

4、认读生字。看谁先记住它们。

5、抽认生字,抢认生字。

6、用字组词并用词语说话。

如:我左手拿碗,右手拿铁铲。

第二课时

一、朗读成语(读读背背)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词句,把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成语。

3、指导朗读。男女比读,师生比读。

4、说说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作点拨。

5、扩展积累: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二、口语交际

1、看图了解图意

①出示挂图,提出要求:先仔细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后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③学生在组内说,班上交流练说。

2、续编故事

①讨论: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②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③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④推荐讲得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

3、扩展延伸

①自主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②展示作品,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4、展示台

①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②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

③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三、全课小结

在平时学习中,只要同学们多朗读,多留心积累,词语一定会丰富起来,小朋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得很认真。

四、作业布置:

9.部编二年级上语文雪孩子教学设计 篇九

1.认读“累、添”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会写“旺、谁”两个字。

2.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

3.学习7、8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勇敢。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默读,试着不出声

2.通过朗读,体会雪孩子的善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美丽的冬天到了!冬天到,雪花飘,下雪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就发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故事的名字叫做《雪孩子》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好自然段。

2.(出示词语卡)带拼音齐读词语

3.去拼音开火车认读词语。

4.识记生字

⑴字理识字

①出示“添、渐、浑、淋、激”

生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帮助学生了解三点水的字和水有关。

②出示:“冷、冻、冷”

生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帮助学生了解两点水的字和冰有关。

③出示:“煮、热、熟”

生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帮助学生了解四点底的字和火有关。

拓展了解:“烧、烫、灭”,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字也与火有关。

⑵多音字识记

出示“飞呀、哎呀”

①指名读词

②出示句子:“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引导学生理解表示惊讶的语气时,“呀”读第一声。

⑶联系生活识记“累、柴、终、旺、冒”。

5.指导写字“旺、谁”

⑴生观察

⑵师示范

⑶生书写

⑷点评

三、学会默读课文

1.老师读1-6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用眼睛看课文。

2.学生试着默读7-8自然段,教师观察强调默读三个要求: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

3.默读9-14自然段,及时表扬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的学生。

四、精讲7、8自然段,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勇敢。

1.默读全文,想一想,雪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雪孩子救小白兔?

①齐读7、8自然段

②创境朗读

③雪孩子此时,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④想一想,为什么雪孩子会不顾一切地去救小白兔,创境朗读第三自然段。

⑤齐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向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丰富的想象,让人物生动。

五、总结

小白兔最终得救了,雪孩子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雪孩子

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

丰富的想象让人物生动救(善良勇敢)

10.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十

前埔小学 苏雅瑜

为了使二、三年级语文教师更好地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2018年8月31日,2018年晋江市中小学语文学科部编教材二,三年级晋江培训在养正中心小学多功能厅举行,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淑端副校长莅临现场指导研讨,来自晋江市的罗山街道、内坑镇、安海镇等各小学的教导主任、全体二年级语文教师几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安海镇教委颜娜艺教研员主持。

活动主题为《把握部编教材理念,教学效率》。活动伊始,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淑端副校长做培训前的指导,她就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至校级层面,就如何使用好这套新教材,改变教学理念做了具体精彩的专业指导,同时希冀教师们能在实践研究中做出成果,力求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点的基础上创新。随后晋江市陈埭球聪中心小学黄丽珍老师围绕主题,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新教材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她围绕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背景、总体四大特色进行了介绍,特别强调“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大创新点:一是选文强调四个标准;二是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三是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是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五是把课外题材纳入体制,六是识字写字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最后还根据新教材的主要特点,针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内容做了具体介绍,通过大量教材中的实例帮助老师们解读教材,还对各部分内容如何教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后老师们观看学习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统一思想 抓细抓实 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的视频。第二部分是施妮老师以《理念先行 策略导行 一课一得》为主题作“部编教材三年级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的专题讲座。她从教材的编排特点、扁片体系、教师的定位展开如何基于教材‘用好教材。在解读课文部分,一是指导老师们读懂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编排表,帮助老师们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了解每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二是分享成功的案例,教给老师“便利学”的主抓手。在解读课外阅读部分,以“组建一个书架,保证一次课程,搭建一个平台,教给一点策略”具体展开。在解读口语交际部分,以成功教学视频指导老师们要重情景,重情趣,重交互。

11.部编二年级上册古诗 篇十一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仍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够宽厚,没有把和诗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如介绍陆游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事《示儿》的理解。③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小岛》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小岛》通过将军与守岛战士的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战士祖国的热爱。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古诗三首

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3课时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通过重点句子的赏析,把握作者的爱国情感。

少年中国说(节选)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结合查找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课时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14圆明园的毁灭

本文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介绍了它被毁灭的经过,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时

在把握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岛

体会将军对守岛战士的关爱,以及将军和守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课时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场景,体会爱国情感

习作

1.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习编写习作提纲。

3.在叙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1课时

有详有略地叙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的情感。

语文园地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1课时

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读出感情。

通过理解词语的含义来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

12.部编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二

这节课,我很好的发挥了导学的功能,从开始的导入,到字词的复习,都体现了对语文教学重点的把握。语文教什么,不应该成为教师的困惑了。深入阅读阶段,我采取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策略,中间环节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情感,既关注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又关注了词语的训练,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关注了知能的拓展。特别对朗读的训练体现了语感能力的培养。好的语文课,是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情感的。这篇课文带着浓厚的.同学情谊,我紧紧抓住这个情感线索,不失时机地点拨,发现和激发学生美好的心灵。

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对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

红气球折射出的是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操场上的奔跑和欢笑。透过这个红气球,科利亚的心飞到了窗外,飞到了伙伴们的身边。传染病房把科利亚和伙伴们隔开了,但它无法隔开孩子们的心。这窗前的红气球,使科利亚的心离开了“真没意思”的病床生活,回到了小伙伴身边。

上一篇:八年级最新期中测试卷下一篇:工业自动化仪表发展前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