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痕迹作文讲评(精选13篇)
1.生命的痕迹作文讲评 篇一
痴痴守望地,似乎永远只是琥珀中凝结的年华。
顾城,用自杀守望那座童话中的城堡,以及冰凉的女尸,何等凄惨悲戚。海子,守望着大海,可对于他来说,却永远见不到春暖花开。但我相信,诗人停止跳动的心依然在痴痴的守望。其实,诗人是感伤的,诗人是多情的`,诗人是疯狂的!因此,在诗人面前我无须矫情的感慨,只需用他们的鲜血调配出斑斓华丽的色彩,染红人生舞台的帷幕,呈现血色黄昏般耀眼的迷醉!
苍白的开场:漆黑宇宙,空空荡荡,天地无边,安安静静,人如浮尘。
生命开始了,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任何事先彩排后的动作及语言,却是那样的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因此,我虔诚的相信,世间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值得我们去讨论是否具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万物在年轮的洗礼中毁灭着,繁衍着。上帝如诗人般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切都来了,我也来了。
出生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哭泣,而所有的人都在微笑。渐渐成长着,一年又一年生活着,经历着痛苦与伤痛,享受着幸福与欢笑。与此同时,我也很清楚若干年后必须要去履行一个法则,生老病死的法则。这是一个责任,一个谁都无法改变,无法逃避的责任。所以,我经常幻想死亡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微笑,而所有的人都在哭泣。所以,现在的我必须简单快乐的活着,为自己最终幻想的实现铺好基石。
人生,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存活过程。但人类具备思维性,且有着复杂丰富的情感。所以,人类在饭饱身暖之余总是孜孜不倦、诚惶诚恐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所在。有的人认为这很必要,有的人认为这很可笑。可当浮尘飘融人生之后,我却无法对“浮尘”二字做出一个肤浅或深刻的解释。佛家说:浮尘落布衣,心却无浊染。轻弹尘土去,万物皆为空我难以做到,因为,我生活在世俗里,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早已浸透红尘的欢与笑,哀和愁。
我喜欢坐在高处看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人们。成群的人像成群的蝼蚁忙忙碌碌穿梭在大街小巷,每个人心里都怀着不同的感受和经历存活于世。太多的幸福与痛苦,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恩怨情仇,太多的生死离别在每个人脸上刻画出不同的纹理,标志着生活的印记,生生世世周而复始每当那时,总觉得人活着在某些时候是一种苦难,真实的苦难。
感性的唏嘘叹息只适合做一篇文字的结尾,陡然而升的悲情是凡夫俗子浮尘人生真实的感受。其实,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或许,只有待尘埃落定,尘土满身时才能品味到幸福的滋味。或许,待你扫尽尘埃,还你明净清朗时品味到的却是烦恼缠身。
心,跌跌宕宕辗转于尘世间。那猩红的帷幕、艳丽的舞台、凄厉的死亡、鲜红的文字、血漫黄昏的迷醉相互混淆缠绕,难以分辨满眼的繁华与清冷被刻意调染后失去了原始的色彩,蓦然间,漆黑一片
2.生命的痕迹作文讲评 篇二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Curiosity Mars Rover)在2012年8月6日以有惊无险的复杂过程登陆火星,之后一直在火星表面忠实地进行着探测工作。如今,它正在向地球发回越来越多的探测信息,人类也正在为它在火星上做出的每一个发现而兴奋不已。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有将近500位科学家操纵着“好奇号”携带的10个科学探测仪器,对火星进行各种探测,为将来人类登陆火星做前期准备,而“好奇号”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
在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首先衍生出了生命现象,而根据行星科学家的推测,当时火星的自然环境应该与地球情况接近,有较为致密和温暖的大气层,存在有机物,有大量的液态水,还曾经在火星表面形成过河流和湖泊。那么,是否与地球的情况类似,在当时的火星上也衍生出了生命现象?虽然后来火星大部分的水资源都流失,逐渐变成了一颗干涸的红色星球,但是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也许它们当时留下的痕迹现在仍然保留着。
正是因为人们还抱着这样的希望,所以“好奇号”的最新发现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2014年12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动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科学家在《自然》(Science)杂志以快报的形式发表了文章《在盖尔火山口的火星甲烷探测与变化性》(Mars Methane Detection and Variabiliy at Gale Crater),汇报“好奇号”在火星上的盖尔火山口附近进行空气探测的最新结果。在超过20个月的探测时间里,“好奇号”通过它自身携带的火星样品分析实验室(Sample Analysis on Mars)对火星大气层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有极小部分的甲烷存在。
甲烷在地球上并不是一种受人们欢迎的气体,它是一种远比二氧化碳效果更明显的温室效应气体。地球上超过90%的甲烷都是由生物排放的,动物在消化食物时可能就会产生甲烷。探测显示在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极低,只有不到十亿分之一,而“好奇号”在两个月的探测中,就有四次探测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忽然上升到平时含量的10倍以上,然后又迅速降低。
这个发现让人类陷入了无限的猜测之中,是否在火星的表面、岩石下,或是更深的土壤里,还有着某种生物,就是这些火星生命释放的甲烷正好被“好奇号”捕获?不仅如此,“好奇号”在火星表面一个曾经是湖底的区域进行钻探,首次在火星的土壤里确认发现了有机物。虽然这些有机物同样可能是由非生命的过程所形成,但是毫无疑问,有机物是构建地球所有生命形式最基本的材料,如果火星生命(曾经存在的话)与地球生命的形式类似,它们也有可能留下一些有机物的痕迹,这些有机物的发现大大增加了人们发现火星生命痕迹的希望。
3.生命的痕迹 篇三
蔡锦是中国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她被人们所熟知的“美人蕉”意象把握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感觉,有力量的红色更使她的作品产生出一种持续性的影响力。
我很早就见过蔡锦的作品。她对枯萎的美人蕉、对家乡老房子的窗格子、对水痕以及红色腥味的深刻体悟都在作品中,在美人蕉的死寂中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活力,腐烂是活物的载体,血腥是娇美的纤维。人体、水果、小提琴和美人蕉都是艺术家与生命留存的痕迹对话。平等地对待万物,“物”虽是载体,却被动地表达着人的精神意念。蔡锦把她对世间万物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注入到了画面之中。
蔡锦出生在安徽屯溪,父亲是徽州京剧团团长,母亲是小学教师,有两个哥哥。她从小跟着外祖父母住在乡下,在老房子里度过童年时光。京剧团的父亲在团里的演出非常多,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后台看表演,她从小喜欢画画,在安徽师范大学念了四年艺术系后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后辗转来到了北京并在中央美院进修,在央美那两年的学习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后来她调入了天津美院才算真正安定下来。那几年既是她在地域上的辗转奔波,也是蔡锦最好的一批作品的创作阶段。1997年蔡锦去了美国,在西雅图、芝加哥、旧金山、纽约多个城市参加展览,在纽约居住期间她成为了母亲。
现在蔡锦回家乡探亲,总能回想起来小时候她在老房子里度过的时光。她说老宅子里面常常有一种恐怖的气氛让儿时的她着迷。小时候的蔡锦睡觉的时候要将屋中的门窗关严,煤油灯昏黄闪烁,借着那隐约的光线在昏暗的空间里总能让她感觉到自己被某种神秘力量所包裹。白天在屋子里面最明亮的是屋顶的那块天井,一到下雨天,她总喜欢待在堂屋的门边望着屋外的雨从天空落下直到停止。天井的青石板上长满了油腻腻的青苔,石板中间有一条黑黑的水沟,猛然往下张望仿佛那下面有龇牙咧嘴的鬼魂,让她害怕却非常好奇。到阴雨天,房子里墙上的水痕就变得特别丰富,黑霉似的斑点也无处遁形。梅雨季节那些斑痕在墙面上不断扩大它的范围,仿佛在生长。后来,这些都成为蔡锦画面中的景致,留存下她生命的“痕迹”。
蔡锦说她家乡老房子里那些错综复杂的建筑有一些雕饰给她后期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那种繁杂的木雕样式已经被人们淡忘,但是自她孩提时代起,那种变换不定神秘的自然模式让她着迷,那些流淌在地上的水迹常带着她进入幻想。或许这是她最早的艺术灵感的萌发,以致她能创造出自然性的画风,并且通过直观获得自发的自然图景。那墙上表面的纹理和霉斑、水痕,密密麻麻的窗格子像是涓涓不息的源泉使她神往,且最终获得了她日后创作“美人蕉”系列作品长久的灵感源泉。在过去的20多年里,她画了近400多张美人蕉(油画和素描)。
美人蕉,一个普通的花卉植物如何成为她艺术的象征,或许是她童年的那段经历留给她的回忆,童年常常被我们的记忆模糊,但脑海中的画面一般被钉在坚硬的墙上,永不消逝。直到有一天将我们唤醒。童年的蔡锦对外界的感知是细腻的。美人蕉盛开时的娇艳宛若年轻的女子艳丽夺目,衰败时的景象也同样让人惊心动魄。这一朵朵美丽花朵的开放,从盛而充盈着蔡锦人生的丰满。1991年,年轻女子蔡锦在严冬的季节里又一次看到了凋谢的美人蕉残叶彼此纠缠在一起,那种对阳光的眷恋和对重新盛开的渴望让蔡锦对于生命的美好、爱情的甜蜜、未来的憧憬如潮水般涌出,填满了那一张张画布。蔡锦说她画画事先不会有任何草图,基本上都是从照片的某个局部开始,从某一片叶子的经脉扩散到整个画面。猛然看到这些血红色的支离的美人蕉都像是剥了皮的肉体构成的拼图,即便破碎,依然处于挣扎、冲突、剧烈疼痛的某精神状态。有着宁静安详外表的蔡锦,画面却绽放出十足的爆发性能量,似乎是一种偏执、野性、歇斯底里、充满挫折的内心世界的呈现。
正如周子涵在《特别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一文中所说:“蔡锦作为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艺术品中的女性视角。自从‘美人蕉’系列开始以后,蔡锦的红色蕉叶就在浴缸、丝绸、沙发、自行车座、鞋等可直接与身体接触的载体上,以肉质并粘稠的质感流淌。若是深究其‘当代性’,那么除了载体上的不循规蹈矩与对蕉叶画法上的突破外,很难在画面上发觉她对社会生活的展现,似乎缺少了令人兴奋与产生话题的叛逆或者愤怒。她只是这样一笔一笔地画着她寂寞而美丽的蕉叶。这正是她作为女性在作品中对自身性别的最大认同。这种完全自省般的绘画方式,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同样细腻的女性感觉,以及与那些和身体会接触的材质上产生的不同触感,那不带任何欲望的纯洁眼神,探究身体与内心的隐秘。我不认为她的画作带有群体意识或集体回忆,也不做对作品的解构。对于她来说,绘画是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这无疑是对其作品最好的旁白。她对于内心世界的执着代表着中国当代一批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女性艺术家特质:她们感性而内敛,细腻而坚韧。”
如今的蔡锦依然是年轻时的一副娃娃脸,跟她的谈话是轻松而纯粹的。她坦言自己画画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红色视觉效果好就画了,她无意给作品附加上任何意义与隐喻的说辞,却又欣然接受任何对作品的阐释。在环铁艺术区那间大大的工作室里我可以透过她不多的言语感受到她丰富而笃定的内心世界。
4.生命的痕迹作文 篇四
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无父无母,但我有许多朋友,他们和我有相同的遭遇,但我们都很幸福,因为我们拥有彼此,并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之光。
我和我的伙伴们出生在烟雨朦胧的夜晚,在黑色的大幕下,伴着丝丝细雨、缓缓清风,我们从卵中一跃而出,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在空中玩捉迷藏,但我却总是输,因为我不懂得掩饰生命的痕迹。
正在这时,一个声音在我和我的伙伴耳边响起:快去做你们的事情,不要再贪图享乐了。因为,你们的生命只有一天。于是,我们不再嬉闹,而是跟着感觉,肆意漂流。
在漫无目的的旅途中,我飞翔在曾属于父辈的夜空之下,但现在,它属于我了。正当我因此而欢呼雀跃,喜上眉梢时,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那先是在茫茫无涯的黑暗中出现的一个小亮点,慢慢地,亮点越来越大,来到我的面前,于是,我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我们比翼双飞,双闪亮光,踏着轻松欢快的节拍,舞着属于自己的节奏,相互缠绵。最终,我们的孩子诞生了,他们是那么的小,那么地惹人珍惜,于是,我们便用双翼为他们遮挡丝丝细雨,用亮光为他们引领光明。
终于,他们出生了,而我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还没来得及看我那亲爱的孩子最后一眼就伴着越来越暗弱的光辉坠落。顿时,我忽然明白了出生时的那一抹亮光,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这就是我——萤火虫的一生。
5.让生命留下痕迹作文 篇五
我就像马良的神笔,能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人生之画。我国古代公认的忠臣岳飞,是一个理想远大,忠君报国的铮铮男儿。他是我笔下的骄傲,我用最艳丽的色彩描绘他:崇拜正义,爱好和平,坚贞不屈。画的边角上最好题一句歌词送他:狼烟起,江山北望…还有文天祥,爱国胜过爱他自己的生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他的死真是“重于泰山”。与他相比,和珅的生命就“轻于鸿毛”:一生只为自己,为金银珠宝,全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活。他丑恶的`嘴脸用唯利是图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我在岳飞、文天祥等人身上是永恒的,在和珅等人身上是短暂的。
我就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所探索的救国救民的路。刚出生的婴儿将面对的是一条落叶满地,秋风萧瑟的路;中年人在上有父母,中有事业,下有儿女这条无形的路上奔波劳碌,走自己没走完的路;老年人的路已快到了尽头,他们经常回味、品味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就像苍鹰翱翔天空的翅膀,飞得多远跳得多高全靠自己的势力。有的人飞到半空中,刹了车,走向了不归之路;有的人在同一高度平凡地度过人生,虽不灿烂但平和宁静;也有的人愿挑战极限,永不停息地飞得更高,看到更美的景物,体味更深的哲理。
6.生命痕迹散文 篇六
1979年4月25日。
晚饭过后,六点多时,听到远远的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出于条件反射,我应了一下,心里却有些疑惑,这会是谁?
诸暨口音,“介”发jia的音,音调却因人而异。自从搬到光明路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介眉”叫成jiǎméi,这个jia发第三声,可刚才叫我的那一位,明显是叫jiāméi,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以前的朋友或熟人。
心里正嘀咕着,来人已经到了门口。
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满脸是笑。似曾相识,却想不起她何许人也。
她就这么看着我,笑吟吟的。
过了有几秒钟,她才开口:“你不认识我了?”
我想问:“你是哪位?”可又觉太不好意思,还是由着脑子飞速运转。
“我是菡菡啊!”
啊?菡菡!
顿时,脑子一片空白。
很快稳住了自己,连声说:“进来,进来,你进来坐啊!”
菡菡还是笑眯眯地看着我,顺从地在我前面的竹椅上坐下。
正想问她是怎么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的,菡菡却主动说了:“是小张告诉我的。我本来要去找一位同学,从这外面走过,碰见小张,她告诉我你住在这里,我就来了。”
小张就住在附近,她是暶暶的朋友,有时也上我这里来坐坐。
小张与我同年,却比我低一级,是浣东初中67届毕业生。
我问过小张:“你认识菡菡吗?”
“怎么会不认识,我们是同班同学呢!”
我很高兴,甚至可以说非常激动。然而,我只能不动声色地对小张说:“下次你见到菡菡时,就跟她说一下,我们住在这里。有十多年没见了。”
“你们认识啊?”小张有些好奇。
我尽量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说:“是,我们原先是邻居,小时候一起长大的。”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个月,以为小张压根儿已经忘了,没曾想,这会儿,菡菡真的坐在了我的面前。
面对着我这狼狈模样,菡菡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的讶异。
菡菡与我说着这几年她的一些情况,却不问及我的境遇。
我听着,也说着,时时走神。
有一点我是努力做到的,那便是笑,始终笑着。
其实,也没有理由不笑。我真的非常开心。
菡菡一直到11点多才道别。
我想叫介昀他们送她回家,她却坚决谢绝了。
“明天我再来。”走到门口,菡菡回头说。
难怪我的啊。
了。心里结了14年的疙瘩,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小事。
这也得从“雪耻路1号”说起。
菡菡小我一岁。当初,我们两家是近邻。虽然,从路名上看,我家是雪耻路,她家在青年路,分属两条路,可我们喝的是同一口井里的水,走的是同样的那几条路,上的是同样的学校。
那时候,附近的孩子并不太少,但大多都只是玩伴,赶来赶去舞枪弄棒自封司令的那种。我从小不喜欢这样的游戏,最爱的只是看书。有了书,我可以什么都不要。
菡菡也是小书呆子。
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最好的朋友。
小时候,两小无猜,倒也没什么。渐渐长大了,我们再天天待在一起时,周围的孩子便有了议论,大人也常拿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虽然,我爸我妈、她爸她妈都没觉得我们有什么不应当,但我们自己心里难免会产生许多的顾忌。
就这样,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学校里,我们基本上视同陌路。
放学后,一切照旧,一起看书,一起做作业。那时候,我们兄弟三个,还常去菡菡家自留地帮着干活。
去了绍兴之后,每个假期,我们还是凑在一起,还是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
菡菡也上了中学。我们开始通信,信的内容全是各自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我称她“菡菡同学”,她叫我“介眉同学”。
1965年6月底,收到菡菡最后一封信时,已经临近暑假,快见面了,我没有再写回信。
放假回到诸暨,妈妈到车站接我。路上,妈妈突然对我说:“你以后不要再找菡菡了。听说,你要是再去,她会用扫帚撵你。”
“啊,不会吧?”我急切地问,“谁说的?”
“介昀说的,是菡菡的堂弟告诉他的。”
“这不可能,我又没惹过她,她怎么……”
“我想也不会,但还是小心点好。”
一路上,我没有再说话。
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
如果我得罪菡菡,惟一的可能是在信上。然而,最后一封信是她给我的,要是我在前一封信上有任何言语唐突,她怎么还会再给我写信?最起码,她应该会在信上有所反应。不是吗?
妈妈不会骗我的。事实上,后来我问了介昀,也证实确实有那么一回事。
会不会是菡菡的堂弟造谣?
好像也没有理由。菡菡的那个堂弟比我小3岁,一个仅仅是13虚岁的小屁孩,跟我有什么深仇大恨?
总之,我不相信。
我却又不能不留一点心眼儿。以前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第一时间跑去找菡菡。这回,得小心点。当天,我没再去找她,虽然,有好几本书想给她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她真的用扫帚撵我,那多出丑?
几天过去了,菡菡也没有主动找我。
不免心生怀疑,难道那话是真的?
每次路过菡菡家门口,都情不自禁地扭头察看,希望她在门口,希望她对我微微一笑。然而,始终没有。
终于在路上碰见了。
远远的,我见菡菡款款过来,紧张多于兴奋。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我的.心,慢慢地凉了。
菡菡对我视若无睹,低着头,手指拨弄着衣角,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菡菡已在跟前,我张开了嘴,却像受了什么魔法控制,发不出声。眼睁睁看着她擦肩而过。
果真不理我!
不是谣言?
拼命地回忆,做错过什么,说错过什么。
没有,根本没有,坚决没有。
但自以为没有管什么用,它给不了明确的解释——为什么?
那个暑假好苦恼,而且,我还得装作若无其事。
又开学了。离开诸暨时,少了一个惯常的环节。没向菡菡道别,或者说,是菡菡没有为我送行。
两个多月后,我因病重辍学回家。
之后一年间,几乎没见过菡菡。她,上学;我,深居简出。
告别雪耻路那天,最后一次路过菡菡家门口,看到她在扫地。隐隐地觉得,此一别,也许会是永别,禁不住泪如泉涌。
……
黎明前,我才迷糊了一会儿。
家里人全上班去了,我开始等菡菡。
八点刚过,菡菡到了。
再次见到她,我居然没有激动,心里有的只是融融暖意。
“昨晚你没睡好吧?”菡菡看着我的眼睛。
我没正面回答,反问道:“你呢?”
菡菡笑了笑,然后说:“你好吗,这么多年……”
我还来不及回话,却见她流下了泪。
昨晚当着弟弟们的面,菡菡只能装作若无其事。
不知道怎么回答菡菡,只暗暗地叹了口气。
菡菡从口袋里掏出一方粉色手绢,掩面而泣。
我有些恼恨自己,要是我也可以动情地泣不成声……
但我没有,虽然,心里澎湃汹涌,难以言说。
见菡菡慢慢平静下来,我有意岔开了话题。
还是说说以往。
我终于把藏在心底近14年的疑问摆了出来。
“你能不能告诉我,当初为什么不理我?”
菡菡的表情是吃惊的:“我没有啊?是你不理我!”
什么?这叫什么话?
“不是你不理我吗?”菡菡强调似地反问。
天哪!怎么这样?
想想也是。我那次放假回来,一直没像以前那样找菡菡。换个位置想想,确实是我没去理她。
我把她堂弟的话复述了一遍。
“你也不想想,我可能说这样的话吗?”菡菡颇感委屈地说。
“那是怎么回事?”
“一定是有人造谣,”菡菡想了想说,“很可能是阿力,那时他老纠缠我……”
我明白了。阿力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也是近邻。
唉,这样的事,怎么就让我碰上了呢?
“你们搬走后,我还打听过你,可没人知道……”
“你没在路上碰见过我吗?”我突然问。
“没有啊,一直没有。”
“唉,我倒是见过你,只是,没敢叫你。”
那是1967年初夏。我勉强还能行走。一大清早,我蹒跚走出家门,想去书店挑一本心爱的书。那一天是我18岁生日。
清晨的风,凉爽宜人。就那么不足两里的路,走得我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遥遥的,书店快到了,我松了口气,疲惫地靠住行道树,停下来歇息。
好久没走这么远了。回望来路,不由得有些欣慰。一高兴,又挪动起僵硬的双腿。
没走几步,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菡菡?!我险些叫出声来。一惊一颤,浑身关节钻心地疼。
没有勇气再仔细辨认,转过身缓缓蹲下,佯作系鞋带,眼睛却紧张地向左瞥视。走近了,果真是菡菡。我唯恐她注意我,又希望她能发现我。最终,眼睁睁地,由着她轻盈地进了书店。
怎么也没想到,会在那里巧遇菡菡。
又一次想到自己的“预后”。我知道,用不了多久,我会永远站不起来……我好后悔,刚才为什么不干脆叫住她?
慢慢站起身来,努力挺了挺早已佝偻的腰背:“我要进去。我不能失去最后一次机会。”
最终还是收回了已然迈出的颤巍巍的右脚。我突然敏感到,菡菡刚才不可能不看见我。她既视而不见,我何必自讨没趣?我十分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副狼狈相。人在陷入困境时,总是敏感的、自卑的。
真不甘心就此离去。我还想再看菡菡一眼。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菡菡始终没有出来。太阳火辣辣的,照得我直冒油汗;双腿几乎麻木了。再这样站下去,我会当场晕倒。
无奈,我再一次对自己说:“回去吧,书,不买了——回家!”
……
说到这里,菡菡早就哭成了一个泪人。
“别这样,菡菡,都过去了。”我无力地宽慰道。
菡菡点点头,抽泣着:“介眉,你的病,不会是因为我吧?”
我吃了一惊:“怎么会?你怎么这样想?”
“因为……因为我没理你,你……”
“不是的,”我连忙打断菡菡,“怎么可能?”
“但愿……”菡菡低垂着头,眼圈又红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掩饰地从躺椅上直了直身子,一不小心,手臂碰着旁边的方凳,“啪”,书全掉在了地上。
菡菡伸手拣起书,看看书封面,放回凳子。这时,她手里还拿着个本子,是我原先压在书下面的。她信手翻开来,看了起来。
这回,轮到我脸红了。
昨晚上床后,我了无睡意,找了个学生练习本,写道:
今天我又要写日记了。是一时的冲动?未必是,又何尝不是……
我尴尬极了。虽然我并没有在日记里写上一丁半点敏感的字句,只将昨晚的情景简单地做了个“白描”,可毕竟……
偷偷瞟了菡菡一眼,却见她读得很专注,只是我拿不准,她红红的脸色意味着什么。
菡菡终于抬起来头,合上本子,轻轻地抚了一下,用很平静的口气说:“你写日记啊?”
点了点头,迟疑了一下:“昨天晚上才开始记的,我觉得……”
菡菡笑笑,她一定明白我这省略号隐含的是什么。
“以前不写日记?”菡菡又翻开了练习簿。
我佯作随便地伸手把本子拿了过来:“写过,都半途而废了。”
菡菡认真地看着我问:“这回,能坚持下去吧?”
从念小学五年级起,不知在多少本子的扉页上涂抹过这样的“自勉辞”:“日记日记日日记,一日不记就忘记。”然而,每信誓旦旦一回,都只留下三五页文字便关门大吉。
说实在的,我对“坚持”二字没有把握,然而,面对着菡菡那对明净的大眼睛,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说出一个“不”字。
半年后,按既定方针,年届三十的菡菡出阁成了大礼。从此,那个似是而非的梦幻烟消云散,留下的惟有那结晶在纸上的斑斑印记。
品尝苦涩绝对不是赏心乐事,好几回都想毁了这触目惊心的菲薄本本,就此中止无益的笔墨游戏,就是狠不下心来。
我相信无论什么事习惯成了自然都会积重难返。我依旧细水长流般刻画着平淡而苍白的人生轨迹。
曾经的一切既然已经淡去,就必须用新的什么来做填充。
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每日一记。
我这每日一记绝对找不出“身残志不残”之类的豪言壮语。可这些平铺直叙,带给了我始料不及的乐也融融。闲着无聊时信手翻翻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总都能发掘出无数美好的遐想或记忆。碰巧的话,还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被当时纯属无意的记述触发灵感敷衍出几篇足够孤芳自赏的文字。如果有一天我真有能力书写自传体小说,毫无疑问,这些文字将是极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巨细,皆可为信笔所记。至于繁简详略,全取决于一时的感兴。每天少则数百字,多则五六千。30多年下来,积攒了逾千万言辞,叠加在一起,足有尺半高。我知道自己的流水账不可以与大家手笔所记同日而语;不过,每逢翻检展读之际,心下总禁不住沾沾自喜。
我的日记,几乎没有自己的什么秘密,却记下了许多朋友的点点滴滴。
曾经开玩笑说起过这些日记的“归宿”,有人建议大家“分赃”,哈哈,这主意不错,可他们互相之间与我的关系毕竟并不那么平衡,也就是说,有些秘密是不可以互相泄露的。
好在近年来写日记不再用纸用笔,所有的一切都保存在电脑里。有时想,有朝一日真的想舍弃它们了,一键毁之,最轻松不过的了。
问题是那一箱纸质日记怎么办?
真要我毁了它们,于心何忍?
7.满园荒芜中,清点生命的痕迹 篇七
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主体,以地坛为支点,比较阅读《命若琴弦》,解读《我与地坛》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一、“我”眼中的地坛
1.地坛的本真状态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四百年的地坛,并没有因为风雨侵蚀而改变它的生机与活力,那些淡褪的,剥落的,坍圮的,是人工雕琢的痕迹,这些,不是地坛的本真状态。进入作者视野的,是那些与风霜雨雪,与日月星辰一起成长一起存在的自然万物,这些,才是生命的原初模样。比如,柏树历经岁月愈见苍幽,野草历经风雨愈见茂盛。浮华与喧嚣,最终归于平静。史铁生通过地坛,看到了沉静而寂寞的生命状态。
2.地坛的亘古不变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红。”(《我与地坛》)从作者看地坛,地坛亘古不变。从地坛看太阳,太阳亘古不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我与地坛》)地坛存在了四百年,作者观察了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阴,对一个人来说,是漫长的。对地坛来说,是短暂的。对太阳来说,只是一瞬间。十五年的光阴,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地坛,依旧沉静而博大,太阳,依旧辉煌而灿烂。从自然角度说,世界万物瞬息万变。从哲学角度说,改变的只是外在的形体,不变的是地坛的寓言。史铁生通过地坛,懂得了生命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
3.地坛的生生不息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我与地坛》)苍老的古柏,面对世事沧桑,宠辱不惊,因为它们经历过,等待过,寂寞过。只有为自己而活,才会活得坦荡,活得长久。风霜雨雪于它们,也只是一个过客。不慕荣华,不求热闹,只是静静地矗立,静静地等待。静静守候生命的轮回循环,冷眼旁观人事的来来往往。史铁生通过地坛,明白了生命的豁达与通透。
二、地坛里面的“我”
1.寻找生命的支点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与地坛》)历经四百年洗礼的地坛,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形式的存在。已经积淀为一种文化的符号。犹如可以操纵命运的神灵,守候着人世沧桑。弱小的个体,弱小个体的一切困难,对于地坛而言,都显得微不足道。
从年少轻狂的“我”, 到残废了双腿的“我”,到寻找另一个世界的“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我”无数次在地坛徘徊,无数次与地坛交流,“寂寞如一间空屋”,地坛忍受了四百年的寂寞,成就了它的沉静与博大。我需要忍受残疾后的寂寞,才能走出命运的黑洞。在地坛,“我”可以冷静思考,不用担心被打扰。那个时候,地坛来来往往的人,都是那么地优雅,那么地沉静,那么地寂寞。残废了双腿的“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能因为残废的双腿而怀疑生命。
2.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我与地坛》)当“我”能够与地坛对话的时候,当“我”需要寻找生命支点的时候,当“我”为该不该活下去纠缠的时候,地坛对我有着某种暗示意义。“我”需要到地坛认真思考,需要一个可以冷静头脑的地方,需要一个安顿漂泊灵魂的角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史铁生在他的《礼拜日·代后记》中说:“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当他在地坛想明白了生命不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慢慢体味的,体味生的快乐,也体味生的痛楚。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就犹如地坛,承受着寂寞凄凉,也承载着荣耀辉煌。当他读懂了地坛,就读懂了人生。当他读懂了生命,就读懂了地坛。当他读懂了生命的本真,就读懂了残疾的人生。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与地坛》)于是,他开始醒悟,开始明白,死亡,是另一种回家。当旅途还没有走完,是无法抵达家园的。他说过:“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当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人活着,是为灵魂的安稳,肉体如何,是无关紧要的。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我与地坛》)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史铁生用了十五年,在地坛静静思考着,最终,他决定上路,去探究去寻找答案。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寻求答案中苦度时光。
3.寻找活着的方式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我与地坛》)当史铁生从地坛出发,准备上路的时候,其实还没明白,这条人生之路该如何走下去。而母亲,这位坚韧的母亲,用自己沉默的举动告诉了孩子,声名与身体一样,都只是生命的过客,而灵魂才是生命的贵客。双腿残废的“我”,每天来往地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注视,静静守候。犹如地坛,在沉静中等待了四百年,母亲,在短暂的生命中,静静守候了十五年。“我”本以为出名可以换来母亲的安慰与安稳,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很肤浅很浮华。母亲想要的是“我”灵魂的安稳,而我却在意匆匆的过客。
园中的那对夫妻,那个反复练唱同一首歌的追梦者,那个反复练习长跑希望出名的朋友,那个每天穿梭于地坛的优雅女人。他们或匆忙,或悠闲,或安逸,或焦躁,每一种生命状态,都不是完美的,当我们懂得以优雅的方式面对苦难,苦难就成了人生的灵修课。
人生不是华丽的舞台,而是一段寂寞而伤感的旅途。母亲如是,每天在这个园子里来往的人,也如是。“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并不突出。无需强调自己的不幸而无视别人的苦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缺陷的。或者疾病缠绕或者因爱纠缠或者因贫而累或者为名而伤或者为利而苦。或者是生命短暂或者是行走不便或者是手脚不灵或者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目不能视。凡此种种,何足道哉?
三、从散文到小说
1.思考的延伸
史铁生的寓言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卖艺的老瞎子与小瞎子的故事。老瞎子生活的最大欲望就是为了凑齐1000根弹断的琴弦,为自己买一副能够带来光明的药。那个药方只是一张白纸,药方并不存在。老瞎子在临终前,又将这个秘密传给了小瞎子,而药方变成了1200根弹断的琴弦。而这个药方是更古老的卖艺人流传下来的。
《命若琴弦》可以看作是《我与地坛》的一种延续性思考。《我与地坛》以散文表达着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命若琴弦》以小说呈现着对生命本质的思索。
“对死亡要有一种幽默的态度。”(史铁生)强调过程的美丽,投入的姿态,超越“宿命”的无奈和沮丧。于是,他在《我与地坛》中触摸到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
2.谜语的破解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始终觉得人生需要一个生存的理由。在《命若琴弦》中,他开始懂得生存本身就是理由,“存在即是合理”,无需额外的理由维持生命延续生命。
“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命若琴弦》)而卖艺人的生存理由是一个真实的谎言。万物生长周而复始,并不需要生存的理由,它们活得坦荡而自在。突然的残疾,意外的厄运,成为许多人放弃生命的理由。按照这样的思维,寻死的理由可以有千万条,活下去的理由,总是不充分。生命已经存在,人生之旅已经开始,走下去,活下去,就是理由。
3.生命的循环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我与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孕育着那些弱小的生命,千年不变。作者在生命最痛苦最寂寞最失意的时候,在地坛找到了维系生命的纽带。明白了生命就是在不间断的痛苦与磨难中代代相传。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将这种生命感悟具体化为人物故事。作者无情的让小瞎子重复着老瞎子的命运。没有一点怜惜与怜悯。没有任何的回旋与改变。简单的重复就是生活的本真状态。史铁生似乎在无情地宣告,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在简单的重复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生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生命的诞生,等待长大,等待成熟,等待老去,等待死亡……等待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本质。不管其间是充满沧桑还是充满诱惑,不管人生是顺利还是曲折,不管过程是漫长还是短暂。当我们终于等到了生命的来临,就没有理由拒绝活下去。史铁生等待重新降临的希望,老瞎子等待1000根琴弦的断裂,小瞎子或许也会等到1200根琴弦的断裂。
《我与地坛》中,“我”才是抒情主体。“我”一次次的到地坛,“我”在地坛孤独地度过了最痛苦最难熬的十五年光阴,“我”在地坛年复一年地思考生命。地坛,只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的地方。忽视“我”的存在,难以直抵《我与地坛》的本质内核。
8.时间的痕迹作文 篇八
童年时,我就的父亲无所不能。现在仍记得小时候父亲常用那大于我胳肢窝两倍的大手,将我举起来,坐在他的后颈椎上。他的大手是如此的有力且温暖。他总是紧紧的握住我,生怕我摔下来,但却从未使我感到疼痛。高处的我因这一双结实的大手从未感到过害怕。每一次越过父亲的头顶,嗅到父亲头发特有的味道时,我感到这一双有力,结实的大手无所不能,撑起我就像撑起了整个家。
少年时,我觉得父亲很讨厌。那一件事让我不知如何下笔。那一次,我因偷家里的钱而被父亲打骂。那时候,只见他手拿起皮带,满脸愤怒地朝我抽来,我不敢躲避,心中百感交集:为什么父亲那么暴躁,竟然动起手来?那只我曾经认识的大手,凭借着肌肉施力,将愤怒通过那乌黑的皮带,击打在我的背上。那一瞬间,我是多么恨他啊!可是,可是当我看到那只曾将我举到高处的大手时,我看到了时间的痕迹——如此消瘦,发黄。天哪!着还是他的手吗?我不敢相信。我看到父亲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失望甚于愤怒。我那稚嫩的心被震撼了一下:这个男人,放下了曾举高过而今已长大的儿子,仍要撑起整个家。生活的压力,家人的幸福,使得这样一个男人的手变得发黄,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有力。父亲老了,时间在你的手上留下了永久的痕迹。
青年后,我觉得父亲非常有智慧。家里的电器还是一些生活器具的修理,都是父亲用那灵活的手去完成的,。家里无事时,我常常观摩他工作。他那娴熟的手法,使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敬仰。他做事,看问题都特有自己的见解,常在饭桌上与我们分享。可是,岁月无情,老爸的手不如以前灵活了,曾经的羽毛球王子现已无力挥动球拍了。我常在他的手上看到刀伤,可他总说很浅的,不要紧。可我看着心痛。父亲的手,早已不是我所认识的有力,结实了。
9.成长的痕迹作文 篇九
痕迹一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烟熏火燎,我走进厨房,主动帮妈妈洗碗择菜。妈妈被油烟机呛的咳了起来,我立刻帮妈妈捶背,打开抽油烟机,给妈妈倒水。心疼地问:“妈,您好点了没?”妈妈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发,欣慰地说:“慧长大了,知道心疼妈妈了。”看着妈妈慈祥的笑容,我甜甜地笑了,心想:成长的痕迹就是妈妈的抚爱。痕迹二家里来了客人,我帮妈妈端茶送水。妈妈跟客人聊天时,我安静地听着,彬彬有礼。吃午饭时,又去帮忙做饭,上下打点着。
妈妈和客人都乐呵呵地看着我。我听客人对妈妈夸奖我:“你孩子真懂事,你看我那孩子,真是一点都不懂事啊!孩子大了,就是不一样。”听完后,我想:成长的痕迹就是客人的称赞。痕迹三姥姥年纪大了,又有许多疾病缠身。我无论多忙,一段时间总会抽空去看望姥姥。每次去,都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姥姥,放最多的心思在姥姥身上。姥姥吃什么药,吃多少。谁也没我清楚。许多姥姥的事,舅妈都会跑老远来问我。姥姥也是最爱我的,她总是把最好的吃的留给我,不舍得给别人吃。每次去看她,姥姥总是慈祥地望着我,亲昵地说:“慧长大了,知道疼人了。”我心想;成长的痕迹就是姥姥慈祥地话语。
10.秋风的痕迹作文 篇十
秋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清凉,不留下任何痕迹……但是,真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吗?
我散步在田埂上,忽然有一丝风又从我身旁溜过。来的如此轻柔,我刚感觉到它它就跑了,我忙向它跑远的方向看去,远处是金灿灿的稻子。被风一拂,齐刷刷的一甩头,发出沙沙的`响声。稻田上就像有一道浪打过去。我看着这金色的稻子笑道:我看到了,秋风把稻子吹熟了。
我继续在那儿走着,呼吸间可以感受到田野间的稻谷成熟的气息。秋风还是偶尔会从身旁跑过。我走到一棵大树旁,秋风又来了。这次它跑得更高了。它从大树的头上跳过。可是一不小心碰到了叶子,叶子碰在一起发出沙沙沙的吵闹声。然后一片叶子飘落下来了。秋风好像知道自己犯错了,想把叶子捧起,但是叶子却笑了。高兴地随着风跳起了舞。随着风一直飘落,飘落到我身旁。我拾起这片叶子,这时有是一阵风,更多的叶子飘落下来。就像蝴蝶群舞,各自散落,我已经不能再去拾取,于是我接着往前走。我拿着手中的叶子笑道:我找到了,秋风把叶子吹落了。
我来到河边,这儿的风更多了更大了。秋风从河面探过,涟漪就起来了。在温和的阳光下,河水荡漾的波光闪耀着我的眼睛。我被这景色吸引住了。河水特别清澈,我忍不住用手一探,好凉。这时秋风又吹过,仿佛在嬉戏我一般。秋风把河水吹凉了。
11.时间的痕迹作文 篇十一
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它可以大到无边无际,因为任何东西在它面前都会消失,唯有它是永恒的;时间它也可以小到无影无踪,它悄悄流逝,谁也抓不住它,碰不到它。
我今天做了一个有关时间的小游戏,两分钟的时间内,我和同学们随便做一个动作坚持两分钟,感受时间留下的痕迹。但老师说开始时,我们早已迫不及地做好动作。我选择了一个很方便的动作:直立着,两手张开。这样简单的动作就可以了。“开始!”在老师的一声令下,游戏就开始了。我立正站好用余光去看同学,只见我后面有人做举枪的动作,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的手抖了一下,哈哈,坚持不住,累了吧!也是,手举得这么高如果是我一会儿就会酸。此时此刻,我能听到自己手表“滴答”的声音,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但是没过一会儿,心中似有一阵慌张,大地过了多长时间?还有多久到2分钟?我不停地问着自己。我第一次这样不去看手表,而是单独地去体会时间的流逝,关注时间留下的痕迹。这样仿佛过了好久好久,才听到老师喊“时间到!”这是我时间啊长舒一口气,心中才有了一丝安全感。我对时间有了一丝的恐惧感,在时间面前我们渺小的像一颗尘土,就算消失了也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吧!时间又好像一只似浓似淡的墨笔,不注意时就无法看清它留下的痕迹,直到细细体会才能发现回忆中全是它留下的痕迹。
从古至今,有多少哲学家想过这个看似简单却从未有人回答正确的问题:时间到底是什么?
12.时间的痕迹作文 篇十二
及至结婚生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先生逗儿子笑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他的眼角已爬上几道浅浅的鱼尾纹,猛然顿悟——时间让大自然中花朵绽放的同时,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原来,时间是有痕迹的!
后来,我便留意起来,吃惊地发觉时间遁身于万事万物,只要你用心,就会找寻到它的痕迹。
记得曾经有一个礼拜时间我们小家没有开灶,待我们重新开灶准备炒菜时,发现铁炒锅已锈迹斑斑。我知道,那便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儿子小的时候,我和先生的精力几乎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给予年迈的父母更多的关爱。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母亲那里,忽然发觉母亲的背更驼了,父亲的步履已有些蹒跚,心里顿生一阵酸楚,眼泪禁不住流出来。天真的儿子不解地问道:“妈妈,你怎么哭了?”“哦,妈妈的眼里飞进了一只小虫子!”我赶紧掩饰道。我知道母亲弯曲的脊背,父亲蹒跚的脚步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时间的痕迹有时真的是异常无情——能让亲人忽然阴阳相隔。我的99岁高龄的祖母和至爱双亲就相继被时间无声地接走了。从此,我只能在清冷的梦里与克勤克俭的祖母和勤劳善良的母亲、慈祥可敬的父亲相见。
后来,时间的痕迹日益明显,不时有同学、同事的家中老人驾鹤西去的消息传来,参加一次次吊唁活动,就抹浓一层层离愁别绪,感慨岁月的无情冷峻,让那些曾经如此鲜活的生命风干、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时间的痕迹还表现在称呼我的人在不断地变化——儿子上幼儿园时,三四岁的小儿喊我叫“阿姨”;儿子读小学时,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儿童称我叫“阿姨”;儿子读中学时,花季少男少女叫我“阿姨”;儿子读大学了,那些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称呼我“阿姨”……
时间还会变戏法,刚买来的新鲜苹果、梨子、香蕉,如果不及时消灭它们,只需几日,那些光鲜靓丽的苹果和梨子就成了饱经风霜、瘪嘴瘪脸的老太婆;香蕉呢,则长满了老人斑。时间留在水果身上的痕迹似乎比在人的身上更胜一筹。
13.时间的痕迹作文 篇十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易流逝,因而我们应抓住时间,改善自己,改善环境,改善世界,让生命厚重而有意义。
“流水似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林徽因淡淡地说。才女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因经历的离合多,所以她睿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一幕的戏,生命本是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停歇?”沉淀了岁月的风尘,她乐观,“人只有将寂寞折断,才可以重拾喧嚣;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时间的画笔为才女留下美丽的痕迹,因为她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相信人的能量可能就像一罐糖,一辈子就这么一罐,当你很着急,恨不能花时间把它全部吃完,以后也就没糖吃了。”孙俪悠悠地说。《后宫·甄嬛传》孙俪从拿到小说剧本到杀青,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而《甄嬛传》的拍摄,不过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而已。对此,记者问孙俪:“一年只为一个角色,效率是不是低了点儿?”她不置可否,因为她愿意“慢慢吃生活的糖”。
时间的画笔为“小主”留下睿智的痕迹,孙俪就是这样,不急、不争,安静地感受着岁月带给她的一切。
“梦的开启,是实践在支撑着它的到来。”魏晨坚定的说。偶像兼实力派的他,为了梦想也曾苦苦奋斗过。魏晨在适应娱乐圈的光怪陆离时,他静下心来写每一首歌,坚持辛苦地练舞练形体。在唱片产业日渐式微的环境下,除了唱歌魏晨不得不多栖发展。正如新专辑《破晓》中出现的热舞,魏晨就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他突破自我,唱情歌、戴墨镜、穿皮衣,走出潮男舞曲风。
时间的画笔为“潮男”留下拼搏的痕迹,怀着音乐梦的魏晨,通过努力成为熠熠发光的偶像。
蓦然回首,生活中喜怒哀乐,变幻无常,每个人的生活过程必然是充满起伏的,这就是时间为我们留下的痕迹,如学习的进步,心理的成熟,脸上布满沧桑的皱纹……
【生命的痕迹作文讲评】推荐阅读:
生命的痕迹高中作文08-29
生命的痕迹作文700字08-20
生命的灯塔作文讲评09-21
母爱的痕迹作文11-07
梅花的痕迹作文700字10-10
成长的痕迹记叙文作文06-14
时间流过的痕迹高三作文800字07-12
作文 蜗牛 痕迹 我08-03
痕迹优秀作文10-11
七年级作文蜗牛 痕迹 我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