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2024-07-24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精选16篇)

1.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一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现状调查及研究

摘要:随着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也日益凸显。初高中在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巨大的差异,这些联系与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起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联系、完成二者之间的衔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调查,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现状以及在这样的现状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希望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日益完善。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教学衔接

一、问题由来

去年暑假在一个教育机构担任初中历史教师,接触并了解了初中历史教材,发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即非一脉相承,也非完全断层,二者在一部分内容上是重合的,而在一部分内容上又是完全断层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知识体例、内容结构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初中是通史体例,时间脉络清晰,整体内容广泛,但就某一具体内容来看,基础知识又略显不足;高中历史教材是模块+专题体例,明显与初中的教材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高中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去年9月至今,我在延安市一所高中工作,在工作中自己上了很多课,也听了多个历史教师的课,在老师的课上,我格外关注了老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处理,发现很少有老师会注意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关联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反复重复初中时已经学到过的基础知识,要么直接略过不提,这是两个极端,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知识的掌握。那么,这一问题是不是也普遍的存在于其他老师的教学当中呢?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次的调查。

二、问卷设计

结合本次调查的目的,我本次的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个人的基本资料。

在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被调查者的性别,这个问题看似与本次调查的内容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男女性别不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兴趣上的差异也影响着学生对历史课的看法与评价,所以被调查的人数中是否性别均衡对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被调查者毕业学校的问题,初中学校的层次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基础水平,这也严重影响到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基础水平,对高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当地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中一共设置了这样四个选项:城市重点初中、城市普通初中、乡镇地方初中、其他类型初中。

(2)第二部分: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

这一部分开始进入正题,共包含十个问题,前六个问题主要是围绕学生初中的历史学习以及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来展开,后四个问题主要围绕目前的历史教学状况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展开。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吗?是否感兴趣是历史学习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也影响着学生对目前教师教学的评价。

第二个问题: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你注重的是什么?设置四个答案:基础知识的积累、概念的理解、问题的探究、答题的技巧。初中历史学习与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影响着学生进入高中后是否能快速的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所以了解学生的在初中的学习状况很有必要。

第三个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教授历史知识?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初中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的特点,教师的教学与高中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只不过不同的老师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而影响,有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能够为高中的教学奠定基础,而有的教学方法则与高中所需要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割裂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会阻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第四个问题:你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学习情况如何?初高中虽然在教材的编排、体例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知识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在初中的学习中是否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是影响高中历史学习与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五个问题:初中历史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很多学生可能在初中的学习状况不错,但是记忆是有时间限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高中后,很多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早已不记得多少,所以很多知识虽然在初中已经学到过,但并不表示在高中学生不需要再次学习。因此,学生对初中知识的记忆也是影响高中学习的重要因素。

第六个问题:在入学前,初中老师是否向你介绍过高中历史科目的情况?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脱节。初中的历史教师只负责初中的历史教学,完全不管高中历史教什么;高中历史教师也只负责高中的历史教学,而全然不顾及初中教过什么,这种脱节势必会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而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很好的衔接,所以了解初中历史教师是否会介绍高中的历史科目情况,对了解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需要很有帮助。

第七个问题:你感觉现在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有区别吗?一方面,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初高中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有联系的,高中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同、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方法又应该是有所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在初高中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的基础之上。所以了解高中与初中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也是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现状的一个要素。

第八个问题:在课上教师会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吗?回顾初中的知识内容,这是目前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建立起初高中历史联系的最常见、最直观的做法。知识能做到在教授高中内容的同时复习初中内容的老师很少。

第九个问题:你认为高中老师的教学能与你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吗?

第十个问题:你感觉对现在的历史教师的教学适应吗?这两个问题属于一类问题,目的都是了解在当前的教学状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感受如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建立起初高中教学之间的衔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当前的教学状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感受如何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就是我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各个方面入手,旨在全面的了解当前初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衔接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调查过程

(一)对本次调查的整体总结

我在工作的学校选择了高一三个水平相当、有不同老师带的班级进行了本次调查。在三个班级中共分发了200分问卷,回收187份,回收率是94%。其中男生90人,占总人数的48%;女生97人,占总人数的52%。男女比例相当,所以性别对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小。在调查的学生中,毕业于城市重点中学、城市普通中学、乡镇地方中学、其他类型初中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50%、25%、21%、4%,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当中,其中更多的学生来自于城市重点中学,但其他的各个面也都有所覆盖,因而通过这一数据我们能比较全面的认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现状。

(二)对关键问题的分析

1、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度的分析。

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2.5%的学生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37.5%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可见学生们对历史学科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而谈及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其中50%的学生都认为历史枯燥无趣;11%的人认为历史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这部分选择可能与高二之后的文理分科有关系,很多学生认为高二选择理科之后不用在认真学习历史,这也是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度的因素之一;17%的人认为历史课与现实联系不密切;22%的人不喜欢历史有其他的原因,有认为历史课本过假、有认为历史课内容太多等等。综合来看,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度影响最大的人在老师,无论是觉得历史枯燥无味还是认为历史课与现实联系不密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好的历史课应该是真实的、生动有趣的、立足现实的,这样的历史课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课。

2、对初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2-6题,这五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分析。

首先是对初中学习的侧重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6%的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6.5%的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注重概念的理解、6.5%的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注重问题的探究、31%的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注重答题技巧。初中阶段的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的学习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跟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而我在第3题中就设计了对初中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

在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一块,其中只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中把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传授,50%的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罗列出来,或者划出重点,便于考试复习,38%的学生认为初中老师的授课方法是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的听讲,而较为遗憾的是,没有学生认为自己老师的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的。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是欠缺的,这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同时也影响到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接受度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块,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中第4题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一个调查,其中25%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44%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18%的学生基础知识欠缺,13%的学生一点也不会。第5题是对学生现有的初中知识的储备量做一个调查,其中38%的人对初中的知识还记得80%以上,31%的学生还记得50%以上,13%的学生仅记得20%以上,甚至还有18%的学生一点也不记得。学生初中的学习状况及现有的知识储备量是影响学生高中学习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如何也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

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仅是高中教师任务,也与初中教师密不可分,是否在初中的教学中介绍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并有意在教学中为高中的教学铺路是衡量一个初中教师在这一块完成情况的关键。所以在我设计的第6题中,就对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介绍过高中历史科目的情况做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其中仅仅38%的学生在初中时老师就已经介绍过高中的历史科目的情况,而62%的老师都没有介绍过高中历史科目的情况。而在介绍过的这些当中,介绍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区别的最多,占到了89%,基本没有老师介绍过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的变化和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求。

以上是对学生初中学习情况的一个基本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较为死板,大多是知识填充性的教学,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也在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方法的总结。这样的历史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并不还,并且不能形成牢固、长久的记忆。再加上初中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向学生介绍过高中的历史学习情况。综上所述,初中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高中的历史教学脱节的,所以高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弥补初中教学的不足,使历史教学有一个提高与升华。

3、对高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分析

在问卷的7-10题是对高中历史学习情况的一个调查。

首先,仍然是对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5%的人认为其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老师是相同的,认为相同的这些人多是在初中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讲授法,可见知识的教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75%的同学认为进入高中以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时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高中就教师更加注重问题的深入探究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其次,对高中老师对初中的知识内容的回顾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其中有31%的老师会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时回顾一些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38%的老师会偶尔回顾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但不多,31%的老师主要以讲授新课为主,基本不会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基本没有老师会经常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

再次,对教师能否很好的将教学与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做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能很好的衔接、有衔接,但基础知识太过详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重复、有衔接,但衔接的不够到位、完全没有衔接的学生各占25%,其中认为能很好的衔接起来的学生多是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是影响教师如何进行知识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高中的历史教学有这么大的转变,那么学生能否适应这种教学呢?经调查显示,其中19%的人认为老师的进程太快,68%的学生认为勉强能跟上老师的进度,1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进度较慢。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相比于初中老师,高中老师更加注重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但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初高中教学内容的断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四、问题对策

1、钻研课程标准,衔接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以及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体系来制定的,它是教学的依据。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才能使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钻研中学历史教材,衔接好知识结构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它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师要分析各个部分的内容在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关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把握各项专题探究的具体要求。新课改理念强调历史教材要注重“教本”和“学本”兼顾的原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读本和帮助。分析目前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难题。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做好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结构衔接工作。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当复习初中历史教材,温故而知新。初中是通史教学,而高中历史教材则为模块+专题式的编制体例,并且高中历史的难度明显增大,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先帮助同学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朝代顺序,熟悉历史纪元,把握时代特点,以克服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的时序颠倒、活跃性答、连续性差和缺乏系统性的缺陷。

所以教师要在研究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搞清楚哪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哪些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做到心中有数,以帮助学生复习过去所学的历史知识,温故知新,为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奠定基础。教师还应该搞清楚史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增补、删除和重组教材,使学生对史实有更系统的认识

五、附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这是一份调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现状的问卷,仅为本人研究使用,不反馈给学校,请如实回答。

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请你在认为合适的选项中打“,”在认为还有补充的地方填写自己的意见,感谢你的参与!第一部分:个人基本资料 你的性别:男女

你毕业的初中属于:城市重点初中城市普通初中 乡镇地方初中其他类型初中

第二部分: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 【1】你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吗?是否 如果否,主要原因是:(可多选)历史科目在考试中比重较小 历史课枯燥无趣 历史课与现实联系不密切 其他____ 【2】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你注重的是什么? 基础知识的积累概念的理解 问题的探究答题技巧

【3】在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教授知识? 把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传授

把课本上的知识罗列出来,或者划出重点,便于考试复习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的听讲 由教师和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4】你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学习情况如何? 基础知识扎实基础知识一般 基础知识欠缺一点也不会 【5】初中的历史知识你还记得多少? 80%以上50%以上20%以上基本不记得

【6】在入学前,初中老师是否向你们介绍过高中历史科目的情况: 是否

如果是,主要介绍:(可多选)

高总历史学科内容的变化高中历史主要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求 【7】你感觉现在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有区别吗? 和初中完全一样和初中有所不同 如果不同,你认为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哪?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加注重问题的深入探究 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更加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

【8】在课上教师会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吗? 经常一起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

讲到相关知识点时,就回回顾一些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 偶尔会回顾一下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但不多

主要以讲授新课为主,基本上不会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 【9】你认为高中老师的教学能与你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吗? 能很好的衔接

有衔接,但基础知识太过详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重复

有衔接,但衔接的不够到位 完全没有衔接,导致知识断层

【10】你感觉对现在的历史教师的教学适应吗? 教学进程很快,很难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 教学进程较快,但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 教学进程适当,恰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 教学进程较慢,常常超前学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也是统一的。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与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这就提出了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目前,高一历史教学有许多困惑。一是学生基础薄弱。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在基础教育水平较低的山区更是形同虚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二是观念滞后。进入高中后不少学生总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不加以重视,结果是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高一历史难教、难学,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三是教学的压力大。高一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时少、进度紧,既要应对会考,又要为高考打下基础的情况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关键。

二、原因浅析

1. 教材方面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为专题式、模块化,高中历史的设计是建立在学习了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之上。高中新教材的“模块、专题”编排方式,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所脱节。初中教材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不强,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2. 教师方面

一是高中历史教师多数不教初中,对初中历史的整个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不甚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二是教师教学取向差距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和高考的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的。高一教师中有刚刚从高考第一线下来的,满脑子还装着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考点知识的灌输和热点知识的强化。这就会使学生认为高中历史知识乱、杂、碎、难,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三是学生年龄特点造成的教法差距。由于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有所区别。

3. 学生方面

一是他们在初中形成的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高中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在初中阶段,历史一直是“副科”,学生重视程度低,学习方法不得当,升入高中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沿袭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墨守成规,给高一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二是初中历史单科知识容量少,难度、深度和广度低,学生通史不通,从而导致进入高中后历史框架知识缺乏,理论概念模糊,历史思维意识淡薄。面对高中阶段模块化、专题式教学就难以谈“专”,这就使得学生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理性探索,初高中衔接问题日益突出。

三、应对策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笔者认为其内涵有三:一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外力作用下,要有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这里的“衔接”就语意来说,是强调“学生”的意味。另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新的教师,这些他们将要面对的教师具有高中学段的色彩,“衔接”就此语境来说,有强调“教师”的意味。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初高中衔接还有一层含义,是指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1. 潜心钻研教材内容

高一历史教师,备课前必须先研读新课标,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在其指导下钻研教材内容,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尤其应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通过钻研,教师对哪些是旧知识(初中教材和课标已经有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初中教材和课标没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也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深入挖掘,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至于那些“跳一跳”的知识(即初高中教材和课标间存在较大落差的内容),教师要适度为学生“补课”。如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概况的背景知识,为近现代史教学作好铺垫。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针对目前高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增补、删减、置换、重组。

2. 精心选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过渡、转型到理性思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独立、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选用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要对教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打下知识基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思维习惯。比如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是掌握诸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处理历史信息、陈述历史问题等,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能力衔接的桥梁,对此教师应精选阅读材料,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选用应立足课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没必要大量补充课外资料。

3. 耐心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一个心理过渡。学法“创新”的重点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初步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克服过去那种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和猜题押题等陈规陋习。其次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就要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报刊,以及一些常用历史网站等;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等各类学习活动。

4. 用心建构知识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认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在高一教材处理上,由于知识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能精炼概括、突出重点。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其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纲举目张”,“纲”就是教材的主线。揭示章节的“纲”犹如登高鸟瞰,让学生消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心。

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之我见 篇三

一、认识初高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差异

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有必要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调整高一新生入学后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推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教学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这样的教材呈现形式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从知识体系上看相对完整,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侧重于感性描写和生动叙述。初中历史教学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唯真、善、美的人格品质。

目前广西高中历史教材使用的依然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内容有必修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选修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也属于通史教学。虽然在内容上免不了与初中部分重复,但在能力要求中侧重于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等进行分析,即侧重于理性分析,力求对事件的本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分析。因此要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比较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历史背景去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历史教学有识记、理解、综合、分析四个层次的要求,但强调更多的还是识记和理解,即使是综合分析也基本上离不开教材的观点。而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与分析能力,培养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和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了以上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几点思考

1.要改变对历史课程地位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历史教学不注重学生基本历史思维的培养,平时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于是,历史学科被认为是死记硬背学科。即使是进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会考就可以了。这就使得我们的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和理论常识,甚至没有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如果高中阶段的教师没能认识和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型思维来开展教学,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措,甚至厌烦、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后果。因此,要求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智慧来熏陶学生,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作用。

2.思维过渡应注重循序渐进

对初中生的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对高中生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一阶段是学生思维转型的过渡期和关键期,高二则是转变初步完成的阶段,高三就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整个思维的转变是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去完成思维的转变。教师在高一的教学中,要以历史教材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时间、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以及教会学生构建基本的历史框架,初步学会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初步的历史整体思维。而高二阶段则可以借助新材料,提供新的历史情境,延伸问题的讨论去提升思维要求,培养学生联系的学习方法、辩证的学习方法和依据材料推断出历史结论的方法等。高三阶段就是学习思维的深化和灵活运用的培养了,包括教会学生总结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也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初中生由于受思维层次和知识记忆成分偏多的影响,往往对老师的教学和教材的叙述依赖性很大,甚至在学习中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在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突出。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知识从点、线的关系扩展为面的关系,不少学生依然是老一套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抄一抄,课后背一背,可到了考试却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暴露出被动学习的弊端。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有预习和思考,改变课堂上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听课不得要领的坏习惯,课后复习要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总结,掌握方法。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有赖于我们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初高中衔接的阶段。

4.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即将面临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全新的学习伙伴和接受全新的学习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陌生感和不适应。而教学活动是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新的交流活动能否着力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我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是可以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完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会学,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课的价值和魅力是无穷的,体现和发挥历史课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让历史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4.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初,我就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编排,并和学科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其次,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写好教案,查阅资料,去粗取精,取我所用。

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因材施教,做好培优扶中辅差工作。

四、加强练习,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五、文理科的任务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对理科班的学生,由于会考范围为高中历史必修的三本书,因此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将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会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让他们掌握会考纲要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练习,积极做好会考的辅差工作。对文科班的学生同样严格要求,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在本学期我积极引导文科班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积极开展培优工作,提升他们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5.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五

岳西县店前中学王焰明

鉴于本学期时间紧,高三年级从2月25日(正月十六号)到6月6日仅有约一百天的时间,中间还有若干节假日。为搞好本人所带高三(8)(9)两个文科班的第二轮、第三轮历史复习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好这近100天的时间,进一步提升两个班学生的高考成绩,只有切实根据高三(8)(9)两个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上学期历次月考单元测试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乃至前几届高三备考之得与失,努力提高最后几个月的历史复习教学效率,特此暂拟本学期复习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研读本届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及时搜集各方面信息,着实把握高考动向,以增强我们历史学科复习的针对性,提高我们的历史学科的复习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学生过去学习及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复习与强化训练予以矫正之。

我们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存在的问题不少,诸如基础薄弱、知识零散不系统、审题不清、解题零乱等等。

然而,在进入最后几个月的复习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停留在对课本的眉毛胡子式的浏览,没有区分度,不能突出主干、不能凸显重点、不能突破难点,这种肤浅式的复习,是不可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那么,学生对于历史基本线索的把握及由此构建历史主干网络与整体框架就不可能做到,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入而只能停留于表面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大的提升。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要充分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强化复习与强化训练予以矫正之、尽力解决之。

三、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从2月25日到4月下旬),完成三本必修教材的第二轮复习及相关选修内容的教学任务。围绕本届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围绕所列基本考点逐一深化复习(包括落实选修教材相关内容的教学与复习),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使得主干知识网络化、系统化,1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得学生的高考解题能力与技巧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5月初到6月5日),完成第三轮复习。

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如审题不清、答题不准等,通过专项强化复习与训练,力争加以解决。注重答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应试心理的疏导。

以上所涉强化训练之一个重要方面乃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含半月一次的月考及余下的每周周日下午的文综考)。

6.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六

一、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将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初、高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北京市在初中使用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课标教材,而高中数学在必修和选修ⅠA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教材,在选修ⅠB课程中可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高中数学教材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中教材。(尊敬的客户这一点,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修改一下!)其一,不同的地区教师要求对初中的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中数学带来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3、教学需要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学生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搞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学生也就能够逐渐的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高中数学不必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具抽象性,需要考验学生的灵活性,也就需要学生充分的“吃透”知识,不能够还是用初中数学对于概念、知识要求、结论的死记硬套的方法学习高中数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展示新知识、新解法是如何产生、形成和探索过程给学生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会质疑能力,并且能够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7.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七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解决方式

一、完善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

2011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2003 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目前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权威依据。其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提出了要求,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 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然而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提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做铺垫, 来完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无衔接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只是片面的历史教学, 因此, 笔者对以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 编制螺旋式的历史课程。螺旋式, “亦称圆周式, 是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1) 即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历史教学阶段循环编排, 即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会再次出现, 而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可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中找到。在此, 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包括中外历史内容, 范围不可局限于中国史或是世界史的某一部分;二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循环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前提下, 要不断加深历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保证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以“点”的方式呈现, 高中的历史教学通过对“点”的深化, 拓展成“面”, 进一步展开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

其次, 安排合理的历史课时。比如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课时及开课时间有明确的规定, 确保历史课程按正常授课程序进行, 避免初高中以会考和结业考试的时间来随意安排历史课时, 导致与高中历史教学课程衔接的欠缺。

二、加强教科书内容的衔接

历史教科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改编教科书可以促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

第一,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不变的情况下, 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在内容上以初中史实为基础, 扩充具有思辨性的历史知识, 同时要做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要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深化和拓展, 不能让同深度的历史知识做循环重复。

第二,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不变的情况下, 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具体内容做有序调整, 每一个模块在专题不变的情况下突出时间脉络, 并以此为借鉴编排初中历史教科书, 即将中外历史的时间线索通过教科书呈现给初中生。

三、改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生学业评价在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中占主导, 这就使学生和教师把成绩放在了历史教学目的的首要位置, 导致将历史教学局限于初中和高中各自的历史教学, 割断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这从反面也就使得改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丰富学业评价体系。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皆有各自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如下建议, “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 可见学业评价的体系不是单单的纸笔测试, 只要将除考试之外的历史学业评价的方式真正应用到历史教学实践中, 即可降低教师和学生对考试成绩的盲目追捧。

其次, 改善考试体制。目前考试体制的利弊在历次教育改革探讨中都是众矢之的, 也是历史教育改革中极难攻破的“堡垒”。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对于目前的考试体制, 我们应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对其进一步完善。

四、提高初高中学生历史兴趣的衔接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将初高中历史学习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衔接的问题。

首先, 丰富学校教育。从大的方向上看,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大环境产生兴趣, 则学习历史也不再是一种负担。在学校教育占主导的学习环境中, 教育的模式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的情绪。如果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大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缓解学习带给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其次, 改进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校的引领下将历史带出课堂, 走向社会, 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社会就是一部发展着的活历史, 不论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 学生在现实中探寻历史根源, 都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兴趣的存在, 学生很容易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学习衔接起来。

再次, 完善教科书。通过在教材中插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设置有趣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鲜活性;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历史教材中, 让学生看到历史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赵亚夫, 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郑林, 侯桂红, 吴波, 刘玉群, 张逸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3 (3) :1-9.

[7]邵兰琴.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75-77.

[8]于春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意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24-26.

[9]叶小兵.简述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1) :35-38.

8.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八

高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不适应现象,也应该引起初中社会学科教师的重视。初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常思考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否则,初中社会学科教育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在2007学年初,我们以教师调查问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调查问卷,全面剖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台阶”的原因,本文谨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角度,透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的“台阶”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以期推进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角度,透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的“台阶”

宁波市北仑区是国家级义务段课改实验区,初中的新课改已实行了整整六年。第一届课改生2008年迎来高考,大部分高中教师已经接触了课改生,但普遍对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课改生”感到很“陌生”。以下是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反馈。

在日常教学调研中(见表一),我们经常听到高中教师对高一新生的评价,有积极的,也有很多消极的。比如:初中历史到底在教些什么啊?初中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什么没有学扎实?高一新生上课发言踊跃,但书面表达能力太弱,等等。

表一:新课标下高一新生与历届高一新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区别

对高一新生学习历史情况的调查反馈:(以区内某一省一级重点中学为统计单位)

在新学年初,我们在高一新生中随机调查了189人,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喜欢学历史的占48.1%,较喜欢的占39.7%,不喜欢的只占12.2%,从这方面看,初中段的教育还是有效的。从教材角度说,学生大都认为初高中的教材侧重点不同,占了75.1%。从学习方法来看,以死记硬背方式学历史的占30.2%。从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对高中历史学习帮助较小和基本没帮助的占84.2%。通过初中学习能说出古代重要朝代的顺序和大概时间的占15.8%,有些学生连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不知道。

通过对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者普遍觉得高一学生初高中的历史学习衔接有问题。

高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试形式,与初中学习有着天壤之别。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对他们形成很大压力,感觉无从入门,学习兴趣下降。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一学生对高中学习的适应不是很理想。

表二:北仑区近两届学生中考社会政治成绩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成绩分析(以区内某一省三级重点中学为统计单位)

根据上述师生调查反馈,本文谨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角度,透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的“台阶”。

问题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链的“脱节”。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初中八年级教师、高一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目前使用的初高中历史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优势和局限(见表三)。调查结果显示: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链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007学年对高一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高一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在没有多少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大都是重新开始,显然困难较大。

表三: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优势和局限

北仑区选用的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大主题,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历史部分基本上集中于八年级教材,共八个单元,约占总教材25%的比重。

而高中历史单独成科,必修部分共三本,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对中外历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专题教学。试以下例说明之。

关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历史知识点的学习。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确立》中关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点,只是粗略地简单地涉及两点——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其他内容并未涉及。

高中: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空间上跨越欧美两大洲;时间上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跨越了两百多年;内容上则涉及数个不同的国家,并且内容上缺乏连贯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教材衔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初、高中所使用的教材的历史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极大地加大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难度。而面对高一历史难教、难学的普遍现象,作为初中社会学科教师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问题二初高中教师教学思维的“脱节”。

浙江省初中社会政治学业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强调能力立意,出发点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但是在初中,应试现象太害人,很多教师是为考试而教、为中考而教,很多学生则是为考试而学、为中考而学。教师包揽一切,学生一味等着“喂食”,功利性都太强。在中考巡考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题目,就立刻在书上或资料里找答案,自己的大脑很少发挥作用。

如2008年宁波市学业考试17题第(3)小题:请你谈谈此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对宁波发展的意义。出题本意是联系生活,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考后随机调查,95%以上的学生回答:老师给他们的复习资料里都有现成的答案或相似的题目,可以照抄。

初中教师教学思维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三初高中历史课程能力层次要求的“脱节”。

宁波市中考考纲中关于历史部分只有21个知识点。如关于中国古代史,2008年宁波市初中社会思品学业考试目标中只有4个半知识点(了解历史上几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概述秦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成就和发明;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概况)。

在初中毕业班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八年级的社会课由非专业教师兼任。到了初三,毕业班的教师把知识点作为孤零零的考点来复习,结果忽视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八年级的历史知识,应该培养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基本能力,但现在一旦要和考试挂上勾,一切都变味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事后学生又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让人难以想像,甚至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能力还从何谈起?学生普遍缺乏专题综合意识,对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概括归纳意识、对类同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意识等非常淡薄。这样的教学,大家都感到非常困惑,如何能突破这一怪圈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如果不能得以很好解决,那么,不难想像,这种“现状”肯定会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势必无法继续开展有效的教学!

二、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要效益,使高中历史教学更有根基

策略一:强化校本教研和推进区域合作,努力提升初中教师整体素质。

由于社会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有政治教育专业、地理教育专业,甚至其他学科兼职的较多。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力度。

强化校本教研:

一方面,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内涵。邀请骨干教师开展一系列专业知识讲座。如针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师的《综合学科素质提升讲座》,引导初中教师分析、研讨初高中新课程历史(社会)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四个关键方面存在的差异。

另一方面,倡导初中社会学科教师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水平。

推进区域合作:

由区教研室策划组织区级教研活动,如经常召开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衔接研讨会;选定同一历史事件,由初高中教师分别开出适合初高中不同教学特点的观摩研讨课,并进行交流探讨;在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中搭建衔接的桥梁,促进认识,寻找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明确初高中教学的职责、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策略二: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教学内容上重视重点知识的教学,不必过多注重小知识点,也没必要搞得太难。

如关于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是本课的重点。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教材的编排跳跃性较大,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前因后果并不完整,三次武装起义好比是三颗珠子,教学上感觉缺根红线穿珠,但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环节必须流畅。而且法国大革命对于学生来讲是遥远陌生的内容,解决的有效办法就是创设情景——布朗先生在巴黎酒吧的所见所闻,把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过程嵌入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在问题的引导下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八年级教学伊始,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是什么?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如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抗日歌曲和影视、中外战争题材影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历史、反思历史,从而认识历史、获取历史——历史是什么?

如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回味,生活、艺术中的历史感知,人文景观、社区资源、乡土历史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历史之美,体会历史之博。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实例(以史为鉴),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启迪人的心智,从而汲取历史之智,生成历史之魂。

策略三:尝试弥补初中教材知识点的不全面性,适量填充初中历史课程的血肉,建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特别补充世界历史框架体系,让学生明白必要的历史发展线索。

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为例。以下为课堂实录片段。

师:农民最想得到的是土地,现在梦想成真,农民会怎样对待革命?

生: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

师:那限制物价最符合谁的利益?

生:广大民众。

师:法国大革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众支持,在广大民众的激情参与中,法国大革命达到了顶峰。

师:法国大革命历经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革命的态势是怎么样的?

生:上升。

师:法国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一波三折地走向顶峰,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生:人民群众。

师:在攻占巴士底狱的过程中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废除君主制,也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敌当前还是人民群众挽救了国家,挽救了革命,把激进的罗伯斯庇尔推上台的还是人民群众力量,可见,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这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记载着:“在基础知识减少前提下,学生如何真正理解罗伯斯庇尔执政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顶峰,从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这是本课的难点。难点的突破似乎有点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无‘米,那我就给学生储备‘米。在学生了解罗伯斯庇尔时期措施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点拨……从措施的影响角度突破难点。”

时间的逻辑是历史思维的重要思维方式。我们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活泼生动的方式,将中外历史通史发展的大致轮廓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的历史时空概念。如鼓励学生绘制大事年表,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纬度,同一历史阶段中外历史大事;请学生将中国朝代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将熟悉的历史人物按国别分类;说出成语典故中的相关人物;讲述重要历史人物故事。以这些方式,串起基本历史知识,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策略四: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经常渗透关于初高中衔接所必需的分学段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1.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八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

如:《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教师首先出示三幅人像(路易十四、玛丽·安东尼、路易十六)并绘声绘色讲解其生平,围绕这三位历史人物描绘当时法国政治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这一变化即是历史意识形成的重大表征。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远离了枯燥的说教,学生的“史实—史论—史观”的历史思维逻辑体系也会逐渐形成。

2.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学生层面来说,自我阅读意识淡薄、阅读习惯差、欠缺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造成学生的史料阅读归纳能力差。就教师层面而言,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忽视对学生学法的培养,从而剥夺了学生阅读练习的机会。

因此,我们提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以培养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课内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养成阅读习惯,改进阅读方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提升。

9.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1.教材教学目标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标准》则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它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大纲》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上,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标准》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纲》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单一的,定位于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即“双基”,而《标准》的语文课程功能是综合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由传授转变为引导。

2.教材知识点要求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要求“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高中必修课程要求“独立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教材方面“教材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每一方面都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更大层面上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1.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句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能这句话过于绝对,但是不得不承认它有一定的道理,它强调了习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常生活如此,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譬如,做读书笔记,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记录,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往往充满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的由于过去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迷茫、恐惧;有的由于以往战绩辉煌而仍沾沾自喜;有的由于接受不正确的外界暗示产生了敷衍应付的心态等等。所以,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体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力和情感的衔接,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其次,便是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高中的“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阅读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比如初三学习的词《沁园春雪》,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中引入。在阅读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中,要在一个大范围内比较阅读:同一作品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与茅盾的《子夜》等。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这里,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如我们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评论集或网站,通过这些素材中的人物品评、诗词欣赏、经典对白等内容,对文本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由此也积累了文学常识。

10.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篇十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 苟明湘

【摘 要】初中升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探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反映了有志者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决心。人生的求学何不如此。进入高中,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较初中来讲知识容量大,难度增大,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提高。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存在的问题有二:

1.初中所学知识不系统。由于初中“课改生”学习科学课后,所学知识不系统,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差,升入高中后,定量研究的多,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初中难度降幅大,高中要求未降低。近几年,科学课中物理部分的难度降幅较大,高中教材虽有调整,但由于高考物理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这使课改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遇到极大困难。

二、如何应对初升高物理衔接

1.高一物理放慢进度。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的力学部分,高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物理学习。因此,要学好高中物理,高一须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物理多联想实例。初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起来会很困难,不容易想象。因此,学生要善用直观法,多做一些实验,多联系一些实例,便于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

3.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刚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死记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在学习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调整学习方法。升入高中后,常出现学生课堂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学生在强化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对每一道习题都要认真完成,实在解不出来,可以相互讨论,讨论未果再找教师请教。

三、如何顺利初升高物理衔接

1.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未来,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2.跨越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教学论文 )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3.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提出一些高中阶段一般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学科学习来说,也要全面发展。语文、英语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数学作为运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须学好;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也要努力学好;政治课的学习,能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对于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2)学会读书。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的读书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好课本,然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一)正确使用课本。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据。要学习好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课本。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课本,但有不同的要求。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科普书籍和报刊。

(3)认真做好实验。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有关知识。因此,必须学会实验。在高中,我们怎样会科学实验呢?

(一)要认真学好历史上的著名实验。学习这些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在自己进行实验时可以进行借鉴,汲取其精华,并认识到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和科学归纳的重要性。

(二)正确观察演示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操作,引导我们正确观察、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实验。这时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动手,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听,还可以充分地思考。

(三)认真动手做好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

(4)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5)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

11.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教学衔接  解决途径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47

历史学科在历年的文科生高考当中都是必考科目,所以,每所高中都很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的升学考试当中,历史也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一样是必考科目。按理说,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可以为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高中历史老师都反映,虽然初中阶段经过了扎实的历史知识学习,但到了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为什么初中背的那么多历史知识到了高中就用不上了呢?本文从高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反思,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没有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中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努力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在经过中考之后,整个身心都会彻底放松下来,丝毫没有继续学习的力气。经过两个月的假期,在进入高中时心理很难一下子调整过来,进入学习状态用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且,在高一阶段的学习当中,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重,压力也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高三才是努力奋斗的时候,高一只需要轻轻松松地就可以了,这样的懈怠情绪使得很多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学习就困难重重。

(二)初高中的历史教材有所不同

1.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难度比较低,浅显易懂,而且大部分知识都是在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事件,这些知识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高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有太大的难度。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量大了很多,而且教材的深度也比初中要深入很多,不再单纯是记忆一些历史概念,而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这种从初中到高中的难度的跨越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

2.从历史教材的编排来看,初中和高中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初中的历史教材是以每个年代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学生按照时间进行总结和梳理就可以基本把握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而经过新课程的新一轮变革,高中的历史教材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包含了学习模块和专题训练两种形式,教材内容更加多元化。原来初中教材的“一纲一本”变成了高中历史的“一标多本”,这就使得高一的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即使初中阶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也很难适应。

(三)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同

首先,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每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少,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对于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可以花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反复的强调和讲解;而高中的历史教材复杂,而且每个星期安排的课时又非常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加快进度,选择重难点知识来进行讲解和强调,而对于一些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消化这些大容量的历史知识,如果这些学生在课下不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就会导致对高一历史学习的力不从心。再者,初中的历史想要取得好成绩,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因为相对而言,初中历史的题目通常都很简单直接,而高中历史的考查点和初中有很大的区别,高中考试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通常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下理解并掌握。学生从初中的被动接受、被动记忆转变为自己要主动探究,这样巨大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让学生难以适应。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高中历史是行不通的。

(四)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认真记忆教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历史成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不足。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内容的扩充,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和总结去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很多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习惯于套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的老方法,在考试前希望老师能画出考试的重点范围好进行记忆和背诵,这种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记忆的方法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当中是不可取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畅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要上好高中历史课,《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最基本的指导依据,但是,部分老师为了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往往把备课的重点都放在了教材和学生身上,殊不知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目标设定,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会被教材牵着走,每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要涉及,从而导致教师没有了教学的侧重点,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了解和整体把握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一历史教材特点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做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顺利过渡,教学设计要详略得当、连续性强,使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自然衔接,降低学生对进行新一阶段学习的紧张无措感。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历史的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是被动的学习,他们习惯了老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老师考什么自己记什么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而高中阶段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能力,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课上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十二

初中教材基本上以“通史+单元”的形式、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编排,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即可。而高中课程内容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按照历史历程内容的编排的传统,以“模块十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3大模块共25个专题;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模块。对现在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整个初中历史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尤其是对初中的新课改情况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对学生而言,尤其是高一学生,他们沿袭初中划重点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感觉高中历史难度太大,内容太多,知识面太广,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何帮助学生架好从初中通往高中的桥梁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弄清楚初高中知识间的断层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渡,笔者认为,在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上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初中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而具体,以识记基本史实为主,而高中课程因为采用的是专题形式,主题突出,注重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特征。对《明朝君权的加强》,初中用了一个课时来进行讲解,关于加强君权的措施,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具体地进行阐述,而高中教材着重论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与过程,并把宰相制和内阁制进行比较,其他措施较少涉及。针对这样的断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对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目进行了整合,出示了三个探究问题:明朝君主专制为什么空前强化;明朝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个问题主题明确,一目了然,紧扣课程标准。初中教材着重讲解明朝的建立及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为高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个主题做了铺垫。为了做好这个衔接,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将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衔接。

如利用初中知识导入新课: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锦衣卫》?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同学知道锦衣卫是做什么的吗?

生:……

师:哪个朝代啊?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啊?

生:……

师:那明朝为什么要加强君权,又是怎么样加强君权的?以及这些强化君权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新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又如利用初中课程内容作为补充知识:以播放视频的形式介绍明太祖废宰相的背景及过程,帮助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其实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原因的时候,请同学通过课下复习给我们讲一讲胡惟庸那些事儿;在讲授“殿阁大学士”的设置的时候,出示初中教材里的殿阁大学士的图片和朱元璋写的一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在掌握“废丞相设内阁”的前提下,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八股取士、设立锦衣卫等内容,使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明朝。

13.幼小衔接班教学计划 篇十三

为帮助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人人教育特开设“秋季幼小衔接班”,借助多元化课程培训,紧扣小学教学模式,从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以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社会交往水平等作为发展目标,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奠定基础。

一、对象及人数 2016年9月入学的适龄儿童、4-6人/班

二、课时 15课时 语数外共45课时 90分钟/课时

三、上课时间 每周三课时(语、数、英)、具体时间参照课程表

三、地点 人人教育浦口大华校区

四、咨询电话 ***

五、课程设置

语文——拼音、阅读、识字、用词、句子、标点

(1)入学教育:以图画背景为载体进行学习和指导,让学生提早了解并适应小学生活。

(2)拼音:23个声母及24个韵母的读、认、写及简单拼读;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运用;学习用拼音写短句。

(3)阅读、识字:独立诵读拼音儿歌及课文; 学习并背诵一年级教材中的课文;看图说话,扩充词汇量,会简单的阅读分析,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作文打下基础;正确书写常用汉字160个。

(4)学会用词:了解动词、数量词等类型词汇,能够根据词汇进行发散思维。

(5)认识句子和标点:通过读句子了解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概念,了解标点的书写位置,学会正确书写。在认识句子,熟练写出完整句子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关联词语和句子合并的方法,把两句简单句子合并为一句话。初步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能够进行两种句型的转换。

数学——数与计数、数学计算、空间与图形、逻辑训练

(1)数与计数:数的比较、10以内分解组成、群数、50以内的按数取物。

(2)数学计算:20以内加减法(含混合运算、连加连减)、百以内整十加减法、学习列横式、竖式。(3)空间与图形:认识几何图形、图形推理、等分、辨别空间、认识空间方位、认识时间。

(4)逻辑训练:认识钱币,运用算式解决简单问题,看算式编写简单应用题。

英语——字母字型读和读音、单词、短语、句子、常用对话(1)学习字母形状:了解认识、熟记英文字母的形状(2)英文字母:英文字母读音,英文字母操

(3)常见英文单词:结合图片及生活实物,说出相应单词

(4)句子跟读:从短语开始,过渡到长句的模仿跟读

14.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篇十四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

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可将文言字词量化为简单的实词、虚词积累,应兼有文化内涵,通过字词品味所言之志、所悟之道,挖掘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言”统一,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15.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十五

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与选修二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还是法国《人权宣言》其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启蒙思想。所以在讲到这两份文献诞生的背景时, 教师必然要发动学生回忆必修三中有关启蒙思想的内容。在讲《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时, 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将重心放在对《独立宣言》影响最直接的洛克思想的介绍上”, 洛克的思想在必修教材中并没出现, 如此重要的人物思想只出现在选修课中是否合理?而且18世纪启蒙运动实际上是阐明和普及17世纪的思想, 必修三既没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也没有洛克, 会不会使整个启蒙运动的过程不够完整呢?

另外, 选修二《法国大革命》出现了“自然法”的概念, 但在这之前教材却没提及, 现在突然出现难免让人莫名其妙。

由此, 在上课时, 笔者曾尝试着调整了一下内容和结构:

上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一课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自然法:所谓自然法, 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而是理念, 类似中国古代的“天理”。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西方思想家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套辨别是非的法则, 它先于人类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法观念产生后成为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和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武器。近代科学兴起后, 尤其是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 更加坚定了人们“自然法”的信念。17世纪西欧的政治学正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

相信这样一番介绍后, 学生们已能理解自然法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必再对自然法进行解释了。

在这次的学习中学生只需对其有个印象即可, 其详细的观点可留待选修二中给学生介绍。“法国三杰”的思想自然是本课重点, 除共性外, 我突出了他们每个人的思想亮点。在选修二中再讲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时, 我就可以在学生们回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思想的异同。如:洛克的分权与孟德斯鸠的分权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程度较好的班级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给他们讲解同是社会契约思想, 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 虽说在重复必修三的内容, 但重复中有新意、有发展,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学习了新知识。

综上所述, 为了使得教材结构和内容显得更加系统, 同时也鉴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们有必要反复呈现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摘要:本文试以“启蒙思想”为例, 探究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的衔接问题。笔者以为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应反复呈现, 但在重复过程中又应尽量避免“炒冷饭”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必修,选修,衔接,呈现

参考文献

[1]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2003.6.

[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9.

16.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G633.51

很多高中历史老师反映,高一的历史难教也难学,正是因为高一的历史学科面临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很多高一阶段的历史教师对本年级的教学内容十分熟练,但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却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就可能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极大地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构建整体性的历史知识框架产生阻碍,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很多高中生历史成绩始终难以提高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过渡。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现存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制的差异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困境。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与教学目标都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存在很大差异。初中历史教材往往以时间的发展顺序构成历史事件的衔接过程,但是高中历史教材则根据历史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组织编排,因此高中历史教材更具有专题性的倾向。但是这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几乎没有针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分析展开过拓展教学,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专题学习的思路长时间难以驾驭,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由于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初中历史教师更注重对宏观事件展开描述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喜欢针对历史事件进行有声有色的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与综合文化素养。但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师更侧重于对微观历史事件的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常常针对历史事件展开专业的理论性剖析,运用“起因、导火索、过程、结果以及影响作用”的分析流程展开对历史模块的具体解读。初高中历史教师授课的差异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接受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仍然没有转变思维方式,没有快速构建起高中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对接下来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1]。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事实上,初中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性基础。如果初三历史教师没有教学衔接意识,没有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渗透,那么学生升入高中后面对更多的历史知识与更难的历史思维方法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尤其注重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渗透,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要求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接受能力[2]。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立足初中阶段宏观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以此搭建历史知识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建构起历史内在逻辑性的思维能力,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素质拓展环节,初中歷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展开分析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师应采取的策略[3]

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在心理素质方面进行调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进而产生焦虑焦躁的情绪,不仅不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衔接误区,还可能耽误了教学的关键期,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提高和进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该针对初高中历史思维模式的衔接展开大量的辅导与训练,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衔接意识,而且要一定程度上关照学生还停留在初中学习阶段的认知模式,通过少量历史事件的宏观讲解逐步向着更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过渡。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刚刚升入高中时,难以驾驭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高中历史学习所必需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下拓展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起历史学科的整体构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疏导学生因学习思路衔接不当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度过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期。

三、结语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整个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初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云钦,洪玉荣.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以岳麓版必修Ⅰ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4):100-102.

[2]刘家宝.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33-34.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下一篇:青春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