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2024-07-12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共10篇)(共10篇)

1.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一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感

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概述》让我懂得毛泽东的这些很多道理不是照搬书本上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其他国家胜利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结合过去的失败和教训,发展出的理论。新中国的建立不是一步到位的结果,而是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才得到的,毛主席一生最伟大的几个理论《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都是在那段屡屡失败的日子中总结出来的,毛主席无数次的论证教条主义行不通的道理,他认为,革命的成功来自于调查和实践。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主力应该是工人,而毛泽东则否认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实际是,农民占了大多数,所以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问题。有人还认为,中国要么速胜,要么应该投降,毛泽东则否认了这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打持久战。创造历史靠的不是理性的设计,而是实践和摸索,是不断的试错和探索。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着笔,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和发展,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四方面展开阐述,指出在近代中国落后及其社会根源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中国化的背景下,毛泽东思想萌芽,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初步形成,成熟,继续发展。从而确立了鲜活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达到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让我正确的认识了毛泽东思想真实的科学面目。正确的认识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知道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全球化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开拓者;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坚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高度概括,明确了革命对象,领导力量,革命动力,同时毛泽东指出现时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理论的确立正确解决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论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阵线中的领导权,建立包括工农联盟和劳动者和非劳动者联盟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正确区分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的原则立场和策略。

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阐述,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述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指出将中共的工作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打碎农村白色政权,建立红色革命政权,直到当革命力量发生转变时,在进行战略决战,攻打中心城市,夺取全国政权。”这一理论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指出人民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好政治工作;关于国防现代化思想,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人民国防人民办,要求全党全国随时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队,大力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和军工生产,用高科技和尖端武器装备部队。第六章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纲领(无产阶级领导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新中国的成立,要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书上就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建设方针和指导思想,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作了阐述,让我知道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明白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的!

毛泽东对对开放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书上引用了毛泽东“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论十大关系〉〉)。并归纳了其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取长补短,拒腐防变等原则。毛泽东外交思想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是它未能得到贯彻。究其原因有:一是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局限;二是毛泽东主观认识的局限,例如,毛泽东意识到闭关自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摆脱贫穷落后的重要条件,但未认识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必由之路。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毛泽东的建党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方面。本书从各自的必要性,基本内容,方法论,主要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在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全党,倡导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并提出“党要管党”的原则,正确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要求,至今依然与重要意义。毛泽东核心理论的描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我认为掌握了三者理论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把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形成过程和文字表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实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毛泽东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论述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学说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突出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问题,是彻底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开辟社会主义新局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2.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二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 学生掌握理论时,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针对这一实际, 我在课堂讲解设计时, 授课主要分为课前案例预习、课中案例理解、课后案例巩固。授课前精心准备好各个阶段的实际案例, 组织设计好讨论环节、讨论方式。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方法, 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演讲、正反方辩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法, 课堂趣味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 提倡灵活学习方式。

主要是分组讨论来进行理论的学习。首先, 学生自己提出与所学理论密切相连的现实实例和问题;其次,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牢记了理论;同时,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辅助以灵活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时, 以教学片中的辽宁两大厂家为例, 让大家充分了解产品计划配置导致的“产品大旅行”, 进而增加产品成本概念, 以此为主线,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分析根源, 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使教学内容贴近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完善目前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和学习中秉持“走出去”方略的重要模式, 这就为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和调查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反馈, 可以看出, 学生十分喜爱这一课外学习形式, 加之教师的有利引导, 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 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产生疑问, 要来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 在及格率—到课率—流失率减少问题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 可以在辅导员和班委组织下, 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次数, 注重与市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联系, 建立持续的实践基地。

4. 充分发挥理论的号召力。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理论学习的热点, 采取引导学生加入的做法, 比如讲座、新老学生的经验交流等。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把握当前热点理论是十分有利的。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 我采取首先让进行理论专题学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学习心得, 然后, 结合代表性行业进行实际联系分析, 大家畅所欲言, 理论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巩固。

5. 及时进行课程复习、考试和授后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论考试的特点, 对学生在复习、考试、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到考试的整体环节下来, 教师和学生同时跟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 提供优质的授课和授课反馈。

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探析

邓小平理论课程自开课以来, 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依据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在授课中注重“以问题的提出为背景”, “以解决问题所需理论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分析、综合掌握理论的能力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讲授重点的这一教学特色;建立了“课堂分组讨论”、“第二课堂”、“课前案例提问”、“课程中的小论文”、讲座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多样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案例选择要细致。

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选择要精挑细选, 教学实践中我秉持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明确, 带有全局的理论指引性。比如, 我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专题时, 就以“跑马乡的故事”为例。案例内容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 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 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 这个队种的菜, 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也不分你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针对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要求大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这一教学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是我国在对社会阶段认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另外, 直观性、形象性强, 让学生在一笑间澄清一些理论是非认识, 解决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等等。学生进行故事性的问题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当时是多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认识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 我结合马克思论著中对于粗糙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给予适时引入, 使得大家对这一专题理论进行针对性了解。整个案例分析中, 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要充分。

这里主要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两手准备, 包括提前发放案例材料、案例问题, 或进行网上公布, 要求大家可以主动组成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谈谈看法。由于准备充分, 课堂上的辩论气氛十分热烈, 局面生动活泼, 大家对初级阶段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一方案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3. 讨论中要给予正确和及时的引导。

案例讨论,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因素, 缺一不可, 要进行思考、参与、时机、发言的引导, 保证理论掌握的正确方向。例如, 围绕“跑马乡的故事”一例,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初步的认识表述。有的同学说, 对于这一故事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矛盾的;有的同学说, 这一故事对于我们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积极作用;也有的同学说, 正是因为百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区分不清, 才引发认识上的混乱, 这就要加强理论的火车头的指引作用。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 同时也介入相关理论, 为大家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 也为大家描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生活状态的表述。引导大家将理论点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分析的深入, 同学逐步获得了对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4. 点评总结要跟进。

最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给予及时总结。 (l) 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是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2) 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的一种阶段描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阶段的一般理论时指出, 这是社会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然。因此, 这一初级阶段在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积累, 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 这一初级阶段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和问题, 但决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结论是:“认清中国的国情”,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 不应急于求成;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是实际的指南和依据。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总结分析,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5. 短片播放可插入。

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记录片、教学短片, 组织学生观看, 形成感性认识, 从生动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新中国》、《世纪之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世纪伟人》系列等教学片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引入。比如,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讲解中, 我精心准备了杨澜主持的“叱咤风云录”之改革开放短片。短片生动、直观, 对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有所涉猎。观看中, 我适时提出重点、问题, 大家在浓厚的氛围中熟悉了理论, 了解了理论的历史风貌。

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理论课程还处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也是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案例教学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要指南。案例从现实生活中来, 同时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对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提炼, 力求新、准、宽, 丰富生动, 加之有说服力的专题片作为案例辅助, 才能备受同学欢迎,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转变“我要教”的教师主体思路, 形成“我要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际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同学对于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短片讨论等方式十分感兴趣, 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高。通过必须参与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主动意识的熏陶, 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 寻找答案, 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处理好讲授与自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教学目的与要求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等综合素质。

3. 适当加入原著的品读, 与历史相结合。

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 都已成为引入的重要内容。所以, 结合建设实践, 了解时事政策, 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时, 督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了解时政。长此以往, 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增加理论积累。其次,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那里去, “回到”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那里去。根据自身实际应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 边读边思、细细品味, 甚至可做读书笔记。

纵观课程总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从内容体系上说, 体现为课程学科范围较广;理论与政策关联性较高;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得较为紧密等特点。我们也会在教与学中遇到许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和解决的现实困惑。但我相信, 经过探索, 会逐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 进而探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实际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方面, 进行了公共理论课程的授课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对现实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刘美珣, 程建国.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0, (01) .

3.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课程

我校在非医专业——英语和法学开设必修课程《临床医学概论》,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进入临床,又不考行医执照,所以对《临床医学概论》课非常应付。如何让非医专业的学生喜欢《临床医学概论》课,并且能真正学到一些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研究《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个人主观决定的。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个人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个人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解释不同,所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1]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非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医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其中陈述性知识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的方式获得;而策略性的知识,则可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自主学习获得。《临床医学概论》是在学完中医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临床课,学生对疾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临床医学概论》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并提供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疾病,最终达到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非医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第四学年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中医临床课的能力。所以,《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对临床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3.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开展教学。[2]如在《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学习情景,在此问题背景下设计“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是建构《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核心,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他辅助设计是为了使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可能,最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可以在第一节课对学生做摸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常见病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常见病痔疮设计成“任务”。

4.提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和影像[3],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痔疮,可提供参考书目:荣文舟主编的现代中医肛肠病学、李开泰等编著的中医治疗经验选集——痔疮、王治宽主编的中医临床诊治自学入门、史仁杰主编的痔疮手术、王德昭主编的痔疮、岩垂纯一主编的远离痔疮、沈龙生编著的痔疮防治等书,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参考。

5.教师的管理与帮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地位。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总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

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6.总结与强化练习

教师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其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但总结时不能太细,应为知识体系的串讲,应简明扼要。可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再给出临床应用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解痔疮发作或手术后排尿障碍时所用“通脬汤”的方义、用药特点及临床应用案例。

同时,教师的总结、归纳可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为巩固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可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一步加深记忆。如痔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7.教学评价

教师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进行评价,但这还不是评价的全部,更多的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4]它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并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验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可包括课堂提问和课下写小论文等,如让学生尝试总结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的异同。

纸笔测验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让学生写出痔疮熏洗法和敷药法的常用方药。

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应得到一个成绩。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5],如期末考试。最后要将这几种成绩结合,给出这门课的总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明亚.试论建构主义课堂的创设与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93.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3]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0.

[4]辛自强,池丽萍,张丽.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评估[J].教育研究,2006(4):55.

[5]陳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24.

基金项目:国家质量工程中医特色建设项目(TS2067);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张煜(1968—),女,北京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中医学。

仁青加(1972—),男,主要研究方向:藏医学,临床学。

通讯作者:李峰(1965—),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诊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学,中医诊断学。

4.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一、两种理论

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理论是支撑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这座大厦的两块磐石,是我们理解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先导。(二)三个世界理论。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是以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前提的。经过一段和平发展后,这个体系已经发生质变。一方面,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国力迅速提升,对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盟主地位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中苏两党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意识形态上的论争导致两国关系破裂,使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特别是,战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纷纷诞生,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些变化说明,国际政治力量已经发生了新的分化和改组,需要对国际格局进行新的定位。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600-601页)邓小平在同年4月10日召开的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上发言时,全面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三个世界理论把苏联列入第一世界,这既是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深刻揭露,也是对苏联国际地位的重新确定。这一理论肯定了新兴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并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从而为中国找到了与国力和国家利益相符的战略地位。尤其是,这一理论把日本、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划入第二世界,指出它们同霸权主义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冲突,从而抓住了第二世界国家的本质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国际反霸力量。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建构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国际战略时,已经放弃了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旧模式,这不仅使中国逐步摆脱了一度在国际上比较孤立的困境,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而且为中国后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廓清了道路。

二、七项原则

(一)国家利益原则。众所周知,在国际社会中活动的主体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源于国家主权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就自然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动因,成为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关系上,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定不移地站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上。在国家交往中,既尊重别国的主权,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决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决不拿国家利益作交易。“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毛泽东曾如是说。这从当年毛泽东果断作出抗美援朝决策、拒绝赫鲁晓夫在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实施“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可见一斑。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斗争中,毛泽东既坚定国家利益至上,又旗帜鲜明地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三)反霸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并把反霸视为重中之重,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毛泽东强调:“中国是大国,党是大党,也没有理由看不起小国小党。”(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97页。)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次生动的反霸行动,三个世界理论更是体现了反霸的鲜明态度。之所以把美苏看作第一世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苏都企图称霸世界,都想把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它们的势力范围,并欺侮那些实力不如它们的发达国家。只有反对霸权主义,才能实现国家主权平等,才能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权、生存权、发展权。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就是维护人权和国权。(五)反和平演变原则。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用来扰乱视听,扰乱民心,动援敌对国国民信念,甚至制造**以直接摧毁敌对国家的意志,最终实现其颠覆敌国政权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军事包国和政治孤立遭到失败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代、第四代人的身上,企图通过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实现不战而胜的目的。毛泽东最早觉察到这一变局,并号召全党提高警惕。1959年,毛泽东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指出,杜勒斯所说的和平转变,“就是要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容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143页。)1964年6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说我们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这话讲的灵不灵?我不希望灵,但也可能。为此,毛泽东着手建构“防修工程”,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作为防止和平演变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来抓。毛泽东认为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并提出“要特别警惕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161-1162页。)实践证明,毛泽东富于远见的反和平演变战略,对于我们维护民族独立、捍卫社会主义成果,推进社会主义大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价值。

(六)一边倒原则。毛泽东认为,在雅尔塔体系作用下,新中国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3页。)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极有可能对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如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面临的遭遇,这就决定了新中国有必要同社会主义国家结成联盟,以便增强抗衡力量。实践证明,这一国际战略是完全正确和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有利于使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有利于获得必要的国际援助。当然,一边倒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绝不意味着倒向苏联的怀抱,决不意味着关闭同西方国家的往来,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有依赖之心,而是把战略上的配合同战术上的批评有机结合起来。之后,毛泽东在1949年春夏之交又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些原则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彻底决裂,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三、三大灵魂

(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是贯穿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3页。)所以,毛泽东历来注重“冷眼向洋看世界”,善于追踪世界风云,从中把握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矛盾关系的演变,作出科学判断,并适时调整中国国际战略。上述一系列理论原则的提出,都鲜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理论结晶。新中国能在扑朔迷离的国际社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与毛泽东长期坚持用实事求是来观察、分析、处理国际事务息息相关。

(二)独立自主。国际战略中的独立自主,是指一国在国际交往中不屈服、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始终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敢于同企图控制和干涉本国内政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这是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论。毛泽东历来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地理环境,各国人民应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和自身优势,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任何外国无权干涉。他特别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15页。)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重申:“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5页。)在出席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时,毛泽东专门就各党的独立自主问题与各国党的领导人交换看法,认为国有大小,党也有大小,都要平等相处,各国党的事由他们自己决定,并明确要求把这个意思写进大会宣言。毛泽东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什么都靠别人,靠不住。处处依赖别人,不但经济不可能很快地上去,就是已经赢得的政治独立也有可能重新丧失。由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使新中国在国际风云的惊涛骇浪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因此,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页。)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国际斗争中,毛泽东始终高瞻远瞩,不信邪,不怕压,敢于斗争,从不屈服于任何国际敌对势力的威胁与蛊惑,从不拿原则作交易,敢于从战略上藐视它们,保持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它们,善于同它们作斗争,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谨慎地处理各种外交问题,并在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把谋万世与谋一时、谋全局与谋一域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精华所在。例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奉行的和平共处原则,生动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国家关系上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在国际事务中时时处处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而在某个事件上或特定场合中,为打破僵局,促使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事业的方向发展,能够作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在万隆会议上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有些国家的代表并不反对它,只是不喜欢用“共处”这个词,由此使会议陷入僵局。有鉴于此,周恩来表示可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用过的“和平相处”来代替“和平共处”,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一个支点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险恶,所面对的国际敌人十分强大,因而必须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心。毛泽东在建构其国际战略思想时,最根本的立足点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1946年8月6日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95页。)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6-807页。)毛泽东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表面上很强大,实质上很虚弱。因为美国到处伸手,侵略别国,而它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像一根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美国就像十个指头按十个跳蚤,哪个指头也动弹不得。所以,美国没什么了不起,并不可怕。可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整个国际战略都建立在这个支点上。它使我们一次次地渡过难关,是我们不断战胜强大敌人的精神动力源。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将地球撬起来,可惜他始终没能找到它。而毛泽东在建构其国际战略思想时,支点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所述均奠基于这个支点,倘若离开或否定它,将无法理解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战略决策。

5.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五

本学期我们在于伟峰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八章到十五章的学习,于老师干练、嗓音洪亮的讲课风格,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认识,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风趣诙谐的小故事小事例,也让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好的认识,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个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概论”课的重要性。我从书上了解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所谓实际,最根本的是国情实际和世界实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全面加以把握。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了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有的人会觉得,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了,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已经过时的理论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没有了指导的意义,其实这种的认识是不对的。“时间是真理的挚友。”通过时间的见证的实践,国家在毛泽东思想带领下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一切。当然,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要同今天的实际相结合,而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这恰恰是我们这些后人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让真理焕发永久的光彩。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孟子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学习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容不得虚假。况且现在检测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在学习方面作假,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在工作上,每做一件事也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变。最重要的是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前提,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6.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经历了一个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当属思想的成熟。一向不关注政治的我,现在开始从图书馆收集各种中国时政与美国政权的资料。明白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不可否认,老师也是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大师,本来一门听上去很枯燥、很乏味的课程,可我却没有逃过一节课,只能说是被深深地吸引,引人深思。

在这门课上,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他的社会历史条件,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胜利的中国,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定,终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此原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 30年代前期,银妆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道路有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和后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成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干力量。我深深地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口头上的爱国很虚,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贯彻实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奋发努力,永不怠慢。虽生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俗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昂扬进取的锐气。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学期这门课,开起了我们的思想更为我的未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安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来找到了方向,感谢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感谢你,老师。怀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我认真地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许是本性,或许是后天的学习。中国正在崛起,世界有目共睹。社会在进步,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格局,难道不是我们青年现在应考虑的问题吗?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朝气蓬勃,怀着一颗救世的雄心,奋斗着,为中国共产党奋斗,为中国人民奋斗。这学期的学习,让我见证了这位伟人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大好青年。

今天是2012年06月01日,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儿童的节日里,许多的大学生却把这个节日当成了自己的日子,微博、人人、腾讯QQ的疯狂转载,无不说明了这群人的“可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把自己还当作祖国的花朵,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奔三的路途中。清醒吧!你们不是,你们是新世纪的青年,你们或许都可以堪称“园丁”了,别再傻了。忆毛泽东青年时代,那段轰轰烈烈的事,针刺伤我一颗脆弱的心。只愿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刺激我来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前进吧,青年!前进吧,中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上就结课了,只希望这本书,能给当代大学生带去新的活力与精神,拿起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跑下去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靠我们,靠每一位有志之士,有了你们,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才能延续,加油吧青年!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7.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七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8.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八

09市场营销2班

郭勇键 200924012208

临近期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快要结课了,可以说这门课上的知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中了。

对于钟其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他上课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拿着教案在向我们灌输书本的知识,而是结合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讲授给我们。敢说敢做是我最欣赏钟老师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讲他对肇庆市区规划的看法,他认为肇庆的城市定位本身就存在问题,还说出了解决的方案,这引发了我们不少同学的深思。实事求是,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明白了许多。《毛概》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引领我们将来更好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它带来的不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让我们明白理论结合实际才是真理。在钟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我们对这门课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变化。我发现我学到的不只是课本上的那些,通过学习,我对我国的一些基本国情、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老师的讲解下,对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一些方针和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学习好哪些本领,将来为祖国效力。当然,我也发现这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情、政策、方针、人文、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通过对比我国和各国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发现我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9.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九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迄今已有六个礼拜,作为高中是理科出身的我来说,学习这门课程确实收获很多。

首先,很感谢老师在学习这门课的形式上的别出心裁,老师采用课本学习与学生独立思考探讨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思想政治课一贯的枯燥模式而且对学生联系实际、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的,对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演讲能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我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但进入大学发现山外山、人外人是如此之多,难以抑制的自卑心理使我变得远离人群和沉默寡言,毛概课上老师给予的积极的课程压力的激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走向了讲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帮助。的确,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具备杰出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在完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现在的大学本科学历已不再是绝对优势,如果你相信沉默地等待能等来伯乐的话,结果很可能等来的只是一抔黄土,这样的怀才不遇的悲剧能怨谁?只能怪自己当时没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其次,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随着国内外一些事件的发生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我意识到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10.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十

1 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由于教学资源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制度, 学生人数一般150左右, 多的班级达到200人, 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师生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师生间较难开展互动, 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难以实施,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来看, “概论”课内容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 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多, 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 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 没有把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 那么这种没有根植于社会生活、束之高阁的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和无味, 难以理解、接受。

“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没能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教材为中心按章节内容逐一进行机械式灌输, 照本宣科, 内容重复较多, 理论上做到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难点。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讲授内容抽象空洞, 让学生感到讲授的理论知识离现实太远太枯燥, 结果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 考试突击背, 考完以后就忘记。“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即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形同虚设。虽然安排有实践课,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偏差, 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 是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考试是“概论”课教学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也主要集中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 最终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作为学生, 上课的唯一目的是记住理论知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体现在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 学生受教育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试卷上分数的高低。“概论”课的考试功能, 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概论”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选择的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欣赏、崇拜某位教师“概论”课教学中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概论”课。在实际中, 一些“概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不高, 对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功能的认识有偏差, 觉得从事“概论”课教学缺少成就感, 也就不愿意把精力用于教学方面。另外, 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 不管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还是个人教学魅力来看, 还达不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的教学要求, 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1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要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 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对教材有所取舍, 重点讲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一般讲授的内容、学生自学的内容等多个层次。把该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 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应侧重分析、掌握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以及它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讲授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紧扣学生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 及时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避免空洞的说教, 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为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广泛收集资料, 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人教学过程, 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2 改革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让学生对“概论”课讲授的内容真信真爱, 教师的传授是关键, 但最后的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的领悟,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力图讲活“概论”课, 提高课堂控制力,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将重点、抽象而又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交替使用问题导入、影视导人、故事导入、热点导入、用与学生课前或课问谈论的话题进行导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精彩内容的链接、插入。“概论”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 古今中外很多事件都可能成为精彩讲解的一部分, 特别是那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 那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等等。可以通过互动式、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教材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进行解答。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 寻找案例, 展开分析,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教育效果的, 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可以将课堂学习有效地拓展到课外,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应充分结合“概论”课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改革, 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着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应该遵循“四个注重”原则:第一, 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第二, 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第三, 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第四, 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要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辩证统一。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主要依据是平时表现 (课堂回答问题、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态度) 、观后感、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或讨论稿和考勤等各个方面。改变以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采用开卷和闭卷结合进行的方式, 适当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 降低考试标准, 背离教学目标。考题注重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 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快知识更新,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称职的“概论”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眼界, 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各高校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师人才培训体系, 使现有的师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有计划地为“概论”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通过培训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安排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做学术研究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 在学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完善制度政策,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使“概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 安心于教学工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现有教学状况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成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实际,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2]吴建兴.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6) .

上一篇:寻秋作文400字下一篇:读《正确看待幸运与不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