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2024-07-29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10篇)

1.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篇一

<<七律

长征>>教案

王春影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七律

长征》。

二、解诗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微课,并预习了长征这课,和同学们交流下,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边汇报教师边总结并板书:

如:1、通过微课学习知道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引导学生说一说长征这课哪句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课件出示。

2、微课学习了古诗五步法,回顾教师书写副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境,诵诗句。

3、汇报微课学习的其他内容。

4、汇报长征的有关知识。

5、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其实不知不觉的就完成了学习诗词的第一步——解诗题。关于题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汇报:处理间隔号,出示课件。)

(师:这个符号有认识的吗?它叫间隔号,就像逗号和句号那样,也是着一种符号。回顾下,你都在哪见过它?生汇报。出示课件学习间隔号的五种用法。)

三、知作者:

师: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知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答:毛泽东)关于毛泽东你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毛泽东头像(生汇报)学生汇报完,点击课件出现作者介绍,指名读。

师:第八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近毛泽东,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诗人毛泽东。

四、初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节奏

1、师: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在明诗意之前我们应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节奏,你能做到吗?指名读。

师点评:读的好与不好,顺势点评,引出如何读出节奏。

2、师:读好七言律诗,是有律可循的,有窍门的,一般情况下,前四个字读得很连贯,后三个字可以速度放缓,自己练习读读(练习读)。

3、汇报读

师点评:读得好与不好,顺势点评,引导读得声断气不断。

教师示范读如何做到声断气不断。生练习读、指名读(2名)。

4、韵脚

师:看看,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听,而且越来越有韵味,有韵味就是因为诗有韵脚,那你们知道长征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吗?(an)

师:好,这回我们来感受下,有了韵脚读起来多么朗朗上口,多么有气势。

师:咱们合作,我读整行诗,你读出带有韵脚的那个字。(读完点一下课件,韵脚那个字变颜色)

五、明诗意:

1、读着读着,你可能差不多明白了诗的意思,即便不明白借助书下的注释,你也差不多读懂了吧,如果还不明白也没关系,小组同学会帮你。

2、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3、指名读要求

4、小组学习师巡视

5、小组汇报:一人一句,先读诗句、诗意、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汇报点拨。师:学习诗时不能只停留在说句子的表面意思,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诗句。

第一句

“远征”:看图:现在我们一起跟随红军战士再走长征路(从瑞金出发至会宁、两万五千里、走了大半个中国)

“万水千山”:这么长的路,所以诗中是“万水千山”,联系下文你知道这些万水千山是经过哪些山哪些水吗?(生汇报:大渡河、金沙江、五岭、乌蒙山、岷山)

出示:书上资料袋:他们只是跨过了这些山这些水吗,读资料袋。

师:而这些山这些水,这么远的路,这么多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眼里都是什么等闲小事,都没看在眼里,只看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诗中有没有体现,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第二句

看图:五岭是哪些岭?(看书下注释)五岭是什么样子?看图:这五座三岭连绵起伏,书中用了一个词(逶迤)。这长达600多公里的山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什么?(就像腾起的细小浪花)

2、你看,这样连绵的山岭在红军眼里看作细小的浪花,运用了什么方法?(比喻)这里单单是比喻吗?这里也有(夸张)的成分。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英勇、无畏)对,那是一种乐观精神,就像诗中第一句说的,引导读(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总是情。)

3、师:而乌蒙山(看图)是什么样的,是那么的磅礴,气势雄伟。你们知道乌蒙山多高啊?(2000多米)这里又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夸张)

4、对偶:

(1)师:孩子们,这两行诗里还藏着一种修辞方法,是什么呢?

老师读,如果我读五岭,你对什么——

我读逶迤,你对什么——

我对腾细浪,你对什么——

这种修辞就叫对偶,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有韵味、朗朗上口,这是律诗的特点。

(2)学到这里,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喻、夸张、对偶)就像这样,继续汇报。

5、第三句

“暖”:这儿,你们有疑问吗?

孩子们,我们来看看这里有故事。(课件出示故事)(暖,表示的是战士的心情,因为没费一枪一弹,心里高兴,所以用“暖”)

“寒”:你又是怎么理解的?(看视频)

师:场面的悲壮,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怎么不心生悲凉、让人心寒。看诗人毛泽东

师:发现了吗?这里也有对偶。(生汇报)

师:学得真好,看来我们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查资料。

师:红军长征途中不只是行军,而是一边行军一边战斗,可是这重重的艰难险阻他们都视若等闲。好,齐读(师指第一句:齐读)

第四句

汇报:

师:翻过了大雪皑皑的岷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胜利会师,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课件图片)

六、读整首诗:配乐读。

七、背诵

八、第一句和后三句的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一句和下面的几句诗有什么关系吗?

生汇报

师总结:对,第一句是统领全诗的关系。

九、结束语:长征距离我们有80多年了,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有责任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2.七律长征教案 篇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mín).....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3.试着背诵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2.体会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3.《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篇三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4.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有关词语。

2、朗读、背诵诗词。

3、通过诵读理解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之歌的第一课,本单元都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讴歌了长征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后,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学习这首诗,学生将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深深地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学习红军顽强的革命意志,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沁园春雪》,因此对毛泽东及他的诗词并不陌生,对七律相关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中涉及了相关的内容。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通过看历史书,查资料等了解有关长征的相关内容:如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过程、长征的规模、光辉业绩、意义等。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课堂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上,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实践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悦耳的歌声,直观、逼真、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录音朗读课文,播放歌曲让学生悦耳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和记忆的水平。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用长征中相关的图片,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结合诗歌的朗读,充分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也有助于强调重点,解决了难点,真正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2、简介创作背景,了解长征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掌握七律朗读的节奏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创设问题情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3、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四、赏读诗句(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学生朗读、讨论、教师点拨)

五、背诵诗句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简要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五

2020—2021学第一学期

教学反思

师:吴小丹

2020年9月27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6.1、《七律 长征》 篇六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课堂指南(A卷)

课题:《七律 长征》

备课人:黄静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习课(40分钟)

流程:

一、安排基础过关任务,利用评价机制激发学习欲望。(3分钟)

二、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在课本上完成即可)(34分钟)

1、轻声朗读课文。(4分钟)

2、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多音字。(10分钟)

3、扫除字词障碍(查字典完成),并作上批注,给生字组词。(8分钟)

4、再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5分钟)

5、找出文中重点句子,并作好批注。(5分钟)

6、找出文中疑难句子,并作好批注。(2分钟)

三、检测。(3分钟)基础过关课

一、激趣导入(1分钟)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二、爬板(6分钟)内容:默写《七律 长征》 方法措施:(1)所有C类生爬板。

(2)组长批改点评

奖罚:过关的同学每人加2分,未过关的抄写2遍,下午第三节课后找组长

过关。

三、字词过关(检测题)内容:

音: 岷mín山 难 ná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 hèng 蛮横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 páng磅礴 尽 jǐn尽管

bàng磅秤 jìn尽心 形:崖 悬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灭 诿 推诿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方法措施:(1)各种形式的诵读记忆

(2)所有C类生爬板。(3)组长批改点评

奖罚:过关的同学每人加2分,未过关的抄写2遍,下午第三节课后找组长过关。

三、朗读训练(10分钟)

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方法措施(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2)齐读、对子读、开火车读等 奖罚:诵读有情感的加2分。

四、理清层次(5分钟)内容

(1)、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2)、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方法措施(1)、对子互学(2)、查阅工具书 奖罚:先完成的加2分

五、检测(5分钟)

内容:内容:默写《七律 长征》 方法措施:(1)所有C类生爬板。

(2)组长批改点评

奖罚:过关的同学每人加2分,未过关的抄写2遍,下午第三节课后找组长过关。

六、布置作业 内容:背诵课文 方法措施:独立完成

奖罚:完成的加2分,未完成的课外时间完成。

阅读指导课

一、激趣导入(1分钟)今天我们具体来学习这首诗。

二、复习爬板(6分钟)

a)内容:默写《七律 长征》 b)方法措施:(1)所有C类生爬板。

(2)组长批改点评

3、奖罚:过关的同学每人加2分,未过关的抄写2遍,下午第三节课后找组长过关。

三、出示目标(1分钟)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独立思考(3分钟)

内容:这首诗展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精神? 方法措施:独立思考 奖罚:认真的同学加2分

五、合作探究(6分钟)

内容: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2、全诗的总起句是哪句?具体写了哪些山和哪些水?

3、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

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4、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5、整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方法措施:小组讨论

奖罚:按完成的先后顺序分别加6—1分

六、阅读交流(20分钟)

内容: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2、全诗的总起句是哪句?具体写了哪些山和哪些水?

3、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

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4、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5、整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方法措施:小组展示

奖罚:按各组的表现具体加分

七、课堂小结,谈收获。(2分钟)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7.七律长征说课 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简介长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师生互动

(1)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2)借助图片及注释读懂课文。

正音——磅礴(pang bo)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由于本诗一些词语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不能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比如像五岭,逶迤,磅礴等词语,让学生借助图片能想像、并体会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本课中提到一些激烈的战斗,如飞夺泸定桥的战役,巧渡金沙江的战役,通过真实的视频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这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在此让学生明白艺术的精华。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说诗句的意思加深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从而也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后记: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教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我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

8.《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八

厦门市开禾小学温艳莺

学生反馈:本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老师课前布置我们要熟读诗歌,并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去上网查资料。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了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理特点,以及在红军途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战役,让我们对远征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再通过老师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补充和冲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充分领会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同伴点评:温老师针对本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这一难点,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来查关于长征的资料,这为课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上,又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的远征难,从而与诗歌形成对比,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利用背景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9.七律长征 篇九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先来认识一下,我姓黄

生1:我姓——

师:我叫黄玉平

生2:我叫——

师:我是湖州市长兴实验小学的老师

生3:我是桐乡

小学的学生

师:我喜欢书法

生4:我喜欢武术

师:我喜欢李白的诗

生5:我喜欢齐白石的画

师:我国的诗人很多,(出示毛泽东的图象),称他毛主席。你了解毛主席吗?

生1:他是中国第一大领袖

生2:毛泽东的书法写得非常好

认识他吗毛泽东们?我一般生3:他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推翻了革命党政府

生4:他写过很多诗词,有《井冈山》、《沁园春学》等

生5:《想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是他写的

师:毛泽东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毛泽东各个时期的一些照片。

(出示长征路上、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冬泳、练习毛笔字中毛主席的照片)

教学过程:

师:说到毛泽东,他一生写过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长征胜利后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注意七律后面这一点是间隔号,读的时候要适当停顿,一起来(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所以题目中有七律二字。一起读。(生再读课题)打开课文,自由的读读诗,把诗句读通顺,把生字字音读准,读后再看看注释和资料袋。师:谁能够连起来读这首诗。

指生读,“磅”读成“bang”

师:有一个音读得不是很好,其他都读得不错

生1::“岭”

师:老师告诉你,“五”和“岭”都是第三声,连在一起读—wú lǐng,一起读(生齐读“五岭”)好,还有没有提醒的

生2:“磅礴”的磅读错了

师:对,páng bó,我们最近学习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一齐读。请你再读这行(请读错的学生再读这一行)

师: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生:“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师: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指生读)

师:很有味道了,不过这个词还要提醒一下,读wǔ lǐng,再读(五岭)诗读准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师: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生:写的是红军长征

师:怎样长征呢?

生:红军长征非常的艰难万险

师:最后呢?

生:最后取得了胜利。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

生:写了红军长征非常的艰苦卓绝,但最后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师: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生:应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生:闲

师:“闲”是一个字,哪个词?

生:只等闲

师:应该是“等闲”。“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

生:选1 师:对的,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也是平平常常的。

师: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生:红军把万水千山看成平平常常的,不怕困难

师: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生1:五岭、乌蒙

师:(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生2:岷山

师:终年积雪。还有吗?水呢?

生3:金沙

师:这里指金沙江,金沙江在贵州省,水流湍急。

生4:大渡桥

师:那是一座桥,大渡河上的桥,这座桥叫卢定桥。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生:千千万万 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

生1:红军还爬过大草地

生2:因为被围剿才进行长征

生3: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生4:红军与1935年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1934年10月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逶迤、磅礴、走泥丸、寒、腾、喜、三军

师:三军指哪三支部队?有谁知道?

生:其中一支是刘伯承的军队。师:三军在以前指上、中、下三军,在长征途中的三军仅仅指红军主力,就是指红军,清楚了吗?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逶迤”这个词查查字典就能知道,自己查吧。

生:“逶迤”指道路河道弯曲而而长,山路逶迤

师:诗中什么弯曲而长呢?

生:五座大山

师:(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

生1:红军不怕困难

生2:他们把困难当作小事一庄,根本不放在眼里。

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师: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磅礴指广大无边际

生2:红军把走过乌蒙山当作走泥丸

生3:红军根本不把乌蒙山放在眼里,当作走泥丸

生4:我体会到红军不管什么困难都不怕,因为他们有团结的力量

师:谁能读一读(指读)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接下来看“暖””和“寒”,这是一组反义词,我们先来看看“暖”字,有没有同学读懂了这行?“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师讲述金沙江的故事)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

师:那是什么暖?

生:心暖

师:红军回头看那惊涛拍岸的金沙江,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谁来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生:心惊胆寒、毫不畏惧、大无畏的精神、惊心动魄、毛骨悚然

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师:长征途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牺牲的悲壮,在毛泽东的笔下,在红军眼中,都是等闲小事,那都是因为——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翻过了——五岭,翻过了——乌蒙山,跨过了——金沙江,跨过了——大渡桥,这在他们看来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现在知道,这个喜就喜在——

生:他们把一座座大山,一条条大河变成了很小的事情,他们很乐观。

师:喜就喜在他们渡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读着读着就解决了黑板上所有的问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候用上了“更喜”?读读最后两行,你知道这“更喜”是因为什么?

生:他们团结力量解决了无数艰难万险

师:但是在这两句诗中,“更喜”是因为什么?

生:渡过了岷山。

师:走过了万水千山,喜,但是走过了岷山,更喜。在你的脑海中,千里雪山是怎样的? 生:千年积雪,在云层之上

师:(出示岷山的片段),过这样的雪山红军需要准备什么?

生1:厚厚的棉袄和充足的粮食

师:可是他们穿的都是单衣,在上山之前仅仅只喝了碗辣椒汤

生2:拐杖

师:工具,可是,当时的红军,大部分负伤。要过这样的雪山,忧愁还来不及,可诗中用一个“喜”,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红军对战胜困难很有信心

师:红军、毛主席觉得只有我们才能战胜这些困难,就是带着乐观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过雪山的时候,是整个长征途中牺牲最多的时候,很多红军永远长眠在了雪山之上,可是诗中最后用了“更喜”,你觉得还因为什么?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

师:胜利的曙光在前了,胜利在握了,怎么能不更喜呢?谁来读(指读)让我们也带着胜利的喜悦来齐读整首诗。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温长征路(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边讲解)

10.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篇十

关于“七律长征教...”的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的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上一篇:操作实验三下一篇: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