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工作要点

2024-10-01

物业管理工作要点(精选8篇)

1.物业管理工作要点 篇一

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要点(草案)

根据省、市两级地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局《2011年全市地税工作意见》,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组织收入、基层建设、队伍建设、税源专业化管理等省局中心和重点工作,以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源管理质量、提升税收征管水平、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和谐征纳关系为目的,本着服务领导、服务科室、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和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培养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夯实税源管理基础,规范工作程序,持续提升税源管理水平。

根据全省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省局税源管理处的工作重点,2011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税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分析应用为基础,以综合性税源管理为保障,以税源监控和税收预警为手段,以纳税评估工作为重点,加强税收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税收征管漏洞和纳税风险点,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增收提效,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税务信息化水平,促进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一、逐步完善税源管理机制,全方位地构建切合实际的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围绕管理统筹、综合协调作用的发挥,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岗位,细化税源管理的分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征管、政策法规、稽查、纳税服务、计财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增强与基层一线、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一)完善税源分级控管机制。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县级税源管理部门与基层一线在任务派发落实、工作指导调度和税源数据采集、审核维护等方面的紧密衔接,合理界定与基层征管机构的管理分工,密切上下联动。

按照省局“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工作思路,对税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税源按照“年纳税额分类法”和“行业分类法”分类管理方式,分成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星税源三种类型。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及重点行业规模较大的重点税源,由县局税源管理科进行重点监管;对一般税源,实行县级、基层分局(中心税务所)双向监控,进行预警式管理;对零星分散的税源,由基层分局(中心税务所)实行划片分区管理。

建立分级分层、重心下移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按照对税源监管的侧重点的不同,将税源管理组织体系分为两个层级,即县局、基层分局(所)。第一层级是县局税源管理部门,为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侧重税源的宏观分析与监控,通过税源对比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分析行业规律、下发预警以及组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纳税评估,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第二层级是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具体负责县局税源管理科下发税收预警、纳税评估任务的核实处理、本辖区内的税源监控分析工作的实施,侧重分析、监控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税负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情况,找准本辖区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为明确责任,使税源分级控管机制落到实处,由每个基层分局(所)至少设立两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税源管理人员,对口负责预警评估任务的处理、微观税源分析预测、开展税源企业巡查、采集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单户项监控分析、掌握企业税源动态情况等税源管理工作,并将名单报至县局税源管理科。

(二)理顺工作关系,构建联动机制。要树立税源管理一体化工作理念,以数据共享利用为纽带促进与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建立税源数据共享平台和传递、发布、交换渠道,形成与征管、稽查、法规、监察、税收政策、收入核算、纳税服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机制,通过信息交互密切业务协作,利用信息服务赢得工作支持。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等制度,增进交流沟通,加强工作配合。采取联合或协助工作的方式,与相关部门进行税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三)健全各项内部工作制度,建立职责明晰、监督有力的税源管理考评体系,细化工作督导考核。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对税源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工作内容、目标、时限、标准及步骤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固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根据省局的考核意见,建立全县地税系统税源管理工作考核标准,依托山东地税工作平台,实行“人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税源管理工作进度、质量等进行全面、高效的考核,对税源管理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责、以责考绩、以绩定酬;建立税源管理工作复核制度,税源管理部门对基层分局(所)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复核,督导过程中,着力针对信息采集、税收分析、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等几个关键环节,对各单位落实税源管理措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建立内部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廉政有关规定,加强监督制约,严防问题发生。

(四)加强全方位的调研交流和经验推广。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根据基层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工作措施;通过设立有关专栏,刊发工作简报、专题调研报告等方式,搭建税源管理部门交流平台,大力推广各单位的先进经验;采取工作点评会、现场评析会等方式,及时总结交流各单位的成功做法;适时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通过交流总结,使纳税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以共同提高;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互动,吸收先进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二、突出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五)制定规范的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使纳税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和省、市局有关要求,结合全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六)科学筛选确定纳税评估对象,使纳税评估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纳税评估对象的不同,将纳税评估分为日常评估、专项评估、专案评估,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运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科学的筛选纳税评估对象。

按照市局税源办的纳税评估要求,各地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2010缴纳地税收入(含煤炭开采企业)应占当地总收入的80%左右,按照市局的标准,我县2010年的重点税源评估对象为390户;在税收监控对比分析中发现有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等疑点的纳税人要列为日常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专案评估对象根据市局、县局下发的评估对象确定。

(七)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使纳税评估工作有的放矢。为保证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确实评出效果,对2011年纳税评估工作实行分级评估制。日常评估主要是针对税收预警及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当年的重大纳税疑点,随时开展评估,税源管理科既可以自行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评估任务下发,交由征收分局进行,并由税源管理科督导协调。专案评估主要针对市局通过纳税评估系统或其他方式下发的纳税疑点,以及县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税源管理科既可以自行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评估任务下发,交由征收分局进行,并由税源管理科督导协调。专项评估主要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及重点行业上一的纳税疑点,根据市局下发的评估方案,筛选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以税源管理科为主,必要时可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

对确定的390户重点税源企业要保证今年全面评估一次,其中县局税源管理科根据行业评估模型的需要,选取其中4-6个行业中约60余户规模不同的企业,自行进行评估;其余重点税源企业,按照分类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评估与汇缴、评估与日常征管相结合的方式,属于县局汇缴辅导的,由汇缴小组负责评估,没有纳入县局汇缴辅导的,由基层分局(所)自行评估。县局税源管理科对汇缴小组和基层分局(所)的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导和审核,并于评估工作结束后进行抽查和验收。

(八)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建立定向信息交换渠道,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纳税异常的纳税人具体原因,涉嫌偷骗税案源及时移交稽查部门专案检查,防止“以评代查”;形成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评估实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解决税收分析发现的问题的工作机制。

(九)加强税源数据采集管理,为纳税评估工作夯实基础。针对评估工作实际需要,积极协调获取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收入效益等内容的第三方信息,规范所需信息的种类、口径,建立长期固定的信息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包括“大集中”数据和第三方信息的内外部数据相结合的评估数据资源。完善税源数据审核修正制度,加大税源数据质量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整改税源评估监控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

(十)创新纳税评估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总结近几年纳税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从企业的物耗、能耗、工耗等生产要素入手,完善信息资料采集系统,对收录、整合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建立统一规范的重点行业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确定行业税负和预警值,在此基础上形成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合理修正后形成不同行业的评估模型,组织开展评选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评估模型案例体系,指导税源管理人员实际应用。

县局税源管理科在完成好本年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要把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工作作为重点。首先确定交通设备制造、挂车配件制造、纺织、图书出版、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几个重点行业,选取60余户“大、中、小”规模不等的纳税人,利用评估中采集的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并深入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对企业的能耗指标、主要材料消耗率、利润率、税负率等,按照分行业分规模的方法,进行摸底调查和测算,建立起行业评估模型,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力求科学实用。

(十一)完善纳税评估方式。突出县级税源管理部门的评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扎实落实上级评估任务,因地制宜开展本地评估工作,力求评估一个企业规范一个企业,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以质量和效益衡量绩效,努力实现堵塞税收漏洞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双重效益;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锻炼评估人才队伍;探索联合内部相关部门、联合国税、联合社会资源开展评估的方式,集合各方力量,提高评估水平。

(十二)重视纳税评估系统应用,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强化对评估人员的操作培训,开展系统应用过程中,要求结合具体评估案例,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使每一个评估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应用和操作;抓好数据清理与整改,做好数据采集,严控垃圾数据和无效数据,使系统内的评估数据更加全面、完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探索行业评估模型的应用,及时反馈改进评估系统的建议。

(十三)严格纳税评估的总结与验收,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县局要适时对各项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并于日常评估、专项评估或特定评估工作结束后,以抽样复评的方式对基层分局(所)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评估人员评估中未发现问题,但在税务稽查或上级抽查验收中发现问题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纳税评估人员的相应责任。抽样复评可通过抽调纳税评估经验丰富的税源管理人员,在县局范围内开展第三方交叉抽查的方式进行。日常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评估结果由基层分局(所)按年进行总结,报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汇总本单位纳税评估工作总结,并报市局;专项评估和特定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评估结果由发起人按评估计划要求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县局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报市局。

三、进一步做好税收预警工作,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十四)规范预警流程,构建预警新机制。建立以县局税源管理科、基层分局(所)长、税收管理员为主体的三级责任运行机制,明确专人负责,随时跟踪监控税收预警软件系统,确保预警任务的及时分配、核实处理与反馈。加强税收预警成果的利用,实现税收预警与税源监控分析、数据整改、纳税评估、稽查的互动互促的新格局,使税源管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十五)加大预警评估核实力度,确保处理完成率和处理正确率达到100%。根据税收预警监控系统的预警信息,迅速分配给税收管理员,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核实预警信息,形成核实意见后,向税源管理科反馈。加强对核实意见审核,确保工作质量。税源管理科审核人员对各项数据与大集中系统数据进行逐项核对,对逻辑关系不正确、反馈意见描述不清晰的一律不予审批,并结合纳税评估工作对部分预警信息进行实地核实。加强对预警信息后续管理,查偷堵漏。对于核实需补税的预警指标,督促及时通知纳税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切实强化税收预警机制的威力,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申报纳税的自觉性的提高。加强对不需补税预警信息的监管,对不需的补税预警信息,督促修改错误数据,提高纳税申报准确率,促进税收预警机制的不断完善。(十六)加强税收预警分析,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税源管理科在每季度预警结束后,针对税收预警疑点产生的数量和原因,认真分析和总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出现预警信息的原因,形成分析报告,及时提出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对容易出现预警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实行事前预防处理,努力达到税收管理越来越规范、预警信息越来越少的目标。

(十七)开展预警复查、抽查,严格监督考核,全面提升预警工作质量。根据省、市局税收预警工作有关要求,采取分类督导的办法,对预警税款10万元以上的要求全部复查,10万以下的抽查率不得低于10%。复查和抽查由县局税源管理科具体实施,原则上采取实地核查的方式,逐户项进行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税收预警纳入了全年岗位目标考核,按照日常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和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月考核、季通报,对预警任务的完成时限、错误信息的修改、任务分配、核实处理质量、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进行全面考核,增强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四、深入开展税源监控分析,推动税源信息增值利用水平。(十八)建立重点税源户采集和监控指标体系,拓展税源监控的内容。深入重点税源户开展调查研究,从围绕税款入库的核心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了解重点税源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税收变化情况,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税收监管工作相关的信息,积极从纳税人同行业企业了解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了解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各环节情况,并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整理、筛选,全方位的掌握税源变动趋势,为监控掌握税源整体情况提供依据。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点税源户采集和监控指标体系。县局税源管理科在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的同时,抽取4-6个行业60余户重点税源企业,充分利用所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对四个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采集和监控指标进行峰值测算,具体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基本财务指标;税负率、税负变化幅度等纳税指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营业税税负率等主控预警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利润总额变动率、投入产出比、单位定额能耗等辅控比对指标。力求精确计算出行业标准值和预警值,用以及时发现企业纳税漏洞,化解税收风险,指导税收征管工作。

(十九)建立完善的分层级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体系。从对重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监控管理入手,在整体分析重点税源现状的基础上,以重点税源管理精细化目标为切入点,细化重点税源管理内容,建立县局和基层税务分局(所)两级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体系,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强化内部协作,实现规范化管理。一方面,由上而下进行指导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管理与反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的良好局面。

在具体分工上,基层税务分局(所)的税源管理组负责微观的税源监控。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按照县局税源管理科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名单,逐户采集与税收监管工作相关的信息,内容包括纳税人的财务信息、申报纳税信息、第三方信息等,并填制各种分析表格,将被监控对象的税收、收入、成本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以及通过监控发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形成分析报告,于申报期结束后10日内连同分析表格一并报送至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负责宏观的税源监控,根据基层税务分局(所)上报的有关资料和通过调研等方式取得的信息,结合建立的监控指标体系,按行业进行综合汇总分析,预测税源增减变化趋势,分析行业规律,找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和管理建议,形成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十)选择有效的监控方式。充分利用大集中系统中的数据,广泛采集第三方信息,利用“应税收入变化情况表”、“经营成本变化情况表”、“利润变化情况表”、收入成本配比分析表“等表格,动态分析被监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财务指标,并以座标图、散点图、柱形图的形式表现各类数据的变化情况,反映重点企业的税收变化情况及未来走势。在监控中发现企业存在异常情况的,认真分析产生的具体原因,查找漏洞,揭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按季度编制分析报告。

(二十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对重点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一是以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借助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实现重点税源的现代化管理。二是结合当前税源管理,积极研发税源分析软件,提高税源综合分析能力,降低税源综合分析的操作难度。

(二十二)重视税源监控成果的利用,为组织收入工作服务。一是坚持税源调研。监管人员经常深入重点企业开展税源调查,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化,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强化税收收入分析和变动状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三是加强部门协同,注重成果的共享和利用。监控结束后,出现税负异常、税收减幅较大等情况,及时转入重点评估,发现有偷税嫌疑的,转交稽查处理,防止税款流失;属于一般性税收违法的,将情况通报征管分局,并督促整改;属于广泛性问题,需通过制度规范的,提出征管建议逐级上报。

五、认真搞好大企业服务与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防范重大风险发生。

认真落实“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根据总局和省局、市局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总体要求,按照“有利于政策执行统一、有利于加强税源控管、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的原则,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以差异化管理与服务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为核心,以防范重大风险发生为重点,探索推行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二十三)适时确定县局定点联系企业。除总局、省局、市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外,根据我县企业纳税规模及跨区域经营状况,按行业确定4-6户左右县局定点联系企业,深入了解大型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情况,联合开展企业税收风险内部防控机制建设等工作。

(二十四)加强领导,健全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制度。参照总局《大企业服务与管理工作规程》,以提高纳税遵从为目标,以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管理为主要内容,以遵从引导、遵从管控、遵从应对、保障与支持为主要环节,拟定我县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二十五)加强分析,全面掌控大企业整体税源状况。县局在建立税源信息采集和共享制度基础上,对大企业进行整体动态管理和全面监控。每月申报期结束后3日内,各主管税务机关将所辖大企业分税种、分级次入库税款的增减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上报县局税源管理科。县局税源管理科按月汇总从核心征管系统提取的大企业的分税种申报、入库税款资料,结合各主管税务机关上报的资料和县局纳税服务中心提供的从相关部门收集的信息,形成大企业税源和收入综合分析报告,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下步工作任务和要求,防范税收风险。

(二十六)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行业背景以及它的商业模式,根据历史的征管经验,找出带有共性的,而且是易发、多发、频发的税收风险点,将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的环节适当前移,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涉税风险内控机制,建立税收征管风险应对机制,防范税收风险,不断降低征纳成本。

建立高效的税企沟通渠道和企业涉税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重点向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服务。建立定期交流和纳税服务质效回访制度,通过税企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互通情况,交流信息,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效,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六、持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税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二十七)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廉政意识,高度重视防范廉政、执法风险,及时针对评估监控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服务意识,低姿态、高水平地为各方提供税源信息服务;倡树务实作风,立足实际,干实事,出实招,见实效。

(二十八)加强税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教育。加大税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税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税源管理人员在税收业务上必须做到“五知五会”:即知悉税收法律法规,会解答和处理一般的税收业务问题;知悉财务、会计知识,会查阅纳税人会计凭证、帐簿和分析报表;知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税收征管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知悉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会帮助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能力和财务管理、经济核算能力;知悉各项行业指标和预警值,会进行税源监控和分析。对大量的涉税信息,要能够进行综合梳理和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不断提高科学分析能力,为提高税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梁山县地方税务局税源管理科

2011年2月11日

2.物业管理工作要点 篇二

公路桥梁工程完工以后, 因为经常受到暴雨、洪水、风沙以及冰冻等自然因素侵蚀与风化的作用, 加上一些大型车轮磨损与冲击, 还有一些人为破坏与修建所遗留下的各种缺陷问题, 大大降低了公路桥梁的使用时间。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确保路桥的使用性能良好, 以免出现使用质量下滑以及使用期限降低的现象, 在路桥工程完工后还要采取合适的养护维修措施, 以确保公路工程的使用质量。目前在路桥养护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以下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与解决措施。

1 我国路桥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修建时间早, 常有病害问题出现

在我国有部分路桥修建时间比较早, 受当时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材料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路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车辆积年累月碾压荷载力的作用, 该路桥结构的整体质量始终处于迅速下降的趋势, 而且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间久了路桥上的这些问题就给车辆的正常通行埋下了各种安全隐患, 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非常大的威胁。从近几年发生的各种路桥坍塌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 路桥的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才是各种病害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而且这些病害经常出现在一些较小的路桥中。通常该类路桥的表面混凝土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而路桥表面也会有大量坑槽出现, 这些都是导致路桥表面有伸缩缝出现的最直接原因。

1.2 路桥养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公路的养护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 因而迫切需要对其改进和完善, 以满足路桥现行管理所需。只有加强路桥养护体制的改善, 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才能确保我国公路路桥养护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其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3 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路桥工程的监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的监管力度不够, 这就使得偷工减料现象经常出现。一旦路桥施工过程中采用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就会促使其表面出现坑槽、凹陷或者突然凸起等各种现象, 而这些现象在一些监管人员眼里是很正常的, 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然而实践表明, 由于路桥表面出现的坑槽、凹陷以及凸起等各种问题未得到及时处理, 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就会促使路桥出现大面积滑坡和塌陷等情况, 这样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 还促使养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防止路桥垮塌和坠车伤人等事件的再次出现, 路桥养护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养护管理工作, 确保路桥完好畅通无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2 加强路桥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2.1 培养高素质养护管理团队

路桥工程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工作, 一般需要结合路桥里程、管线区里面的路桥数量以及养护人员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路桥养护方案。另外, 每段路程还要设置相应的路桥养护工程师, 他们上岗前要对其进行上岗培训以及定岗定位培训指导, 从而确保路桥养护队伍整体上的稳定性。

2.2 建立健全路桥养护管理制度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且非常完善的各项养护制度才可确保整个路桥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也是根本和基础。所以,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路桥养护管理工作各项制度的研究, 合理进行改革使之进一步完善, 从而使路桥养护工作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2.3 加强组织检查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路桥日常养护管理过程中, 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是确保养护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养护工作人员要尽最大努力做到重点路桥工程每天检查一遍, 检查的结果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对所有路桥定期进行检查、检测, 这样就可以尽早把所有安全隐患排除掉。也有一些路段因为监管比较松懈, 这时可以抽检路段的施工材料, 假如出现了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就要及时修补更换, 并且还需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3 结语

公路路桥的安全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路桥日常养护和管理工作是当前公路工程养护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路桥养护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路桥养护管理工作, 处理好路桥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路桥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定要提高整个养护队伍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 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 定期开展路桥检查和维护工作, 如有必要还需对路桥进行改造, 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路桥安全程度, 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出行条件。

摘要:我国交通运输车辆逐渐向大型化以及重型化方向发展, 这是今后交通运输业长期发展的方向, 而这种趋势给路桥工程的养护管理增加了难度。文章对路桥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路桥工程,控析,养护管理

参考文献

3.项目劳务用工管理工作要点解析 篇三

关键词:劳务管理;弊端;措施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批农民工的涌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力部队。同时又因为受到了环境、工资成本以及岗位要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劳务人民被大量的应用在一些危险性非常高的行业当中,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农民工的存在为我国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针对如此巨大的劳务用工,认为应该将其进行完善的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劳务用工管理存在的弊端

针对劳务用工管理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劳务关系不清晰,因为没有制定出有效地管理模式,所以大多数的企业对劳务作业采取承包制的手段,对劳务人员的管理越来越松懈。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说,不能够及时的按照相关的劳务企业制度进行交流,只能够通过包工头解决相对应的问题。

1.从建筑行业和相关企业的部门来说,因为劳务人员需要多次的进入不同的施工场地,这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和难度,而且很多管理和维权管理措施在到达包工头这一层次之后就更难以进行传递,出现了责任分布不明确的现象。

2.劳务人员因为大多数都隶属于农民工的身份,且其年龄均属于大龄部分的人员,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在工作之前没有经过具体的细致的培训,其技术水平以及技能水平较低,劳动效率不高,安全意识较差,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

3.从管理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大多数的建筑工程都是从家族式企业传下来的,所以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家族内部的人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很强。

二、劳务用工管理的策略

1.建立系统的劳务管理体系。在项目开工之前要建立完善的劳务用工管理体系,成立相对应的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劳务用工管理领导小组,通过项目经理组织制定出相对应的劳务用工管理机制,从而保障每个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2.建立工人联合组织。项目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中选取的代表以及工人组成在一起形成工人联合组织,以保证能够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其工作内容如下。

3.定期的为工人做培训和教育工作,能够从总体程度上提升工人的综合素质,给工人讲授工人应该获得法律保护和劳动法规,能够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办理相关的意外伤害保险

从项目组织管理来说,应该在项目动工之前给所有的劳务人员办理相对应的意外伤害险,因为建筑行业是非常危险的行业,不能够保障完全性的安全,所以一定要在项目起始阶段给所有的劳务人员办理意外伤害险,从而增加企业预防伤害的能力,保障劳动人员的合法权利,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建立完善的工人管理机制。在工人开始工作之后,各个小队的劳务管理人员要找到负责统计人数的信息,要将工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暂住证复印件以及岗位证书等上报给项目部管理负责人,要对技术工种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适时的管理相关的任务和信息,确认当天的施工人员,保证人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掌握员工每天的工作情况,避免讨薪上访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员工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利益。

签订劳动合同。和每一个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保证企业根本利益和劳务人员根本利益的最直接有效地方法。在签订劳务合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劳务合同能够按照相关的劳务规范标准,合同内容要着重体现出工人的工资、结算时间、发放时间、考勤等等。要求在签订合同之时,必须由双方各执一份,必须是劳务人员自己的笔迹,不允许别人代签,公司必须要存在公司的公章。

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应该在施工现场内放置关于农民工维权须知的标牌,在上面要标注出拖欠工资的投诉电话,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果有条件可以给每个员工发放建筑工人手册,在工人入场之后将建筑工人手册发放到工人的手中,注重介绍出工人维权、安全意识和从业以及指导农民工在择业过程中的施工企业,要保障施工人员能够有联系电话和企业名单,要提醒员工和相关的单位要和用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要保留相关的证据。同时,要加强对每个员工的培训和性能等知识的培训工作,要通过考试,发放职业技术岗位证书,保证能够通过培训,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使得现场工人能够持证上岗。

四、妥善处理好企业和劳务人员的纠纷问题

为了能够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上访事件的发生,要制定好纠纷预防方案和纠纷处理相对的方案。管理人员要妥善管理好工人工资发放情况,要针对工资的发放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没有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的时候要及时的和相关的劳务队伍进行沟通,要督促其能够顺利的发放,应该及时了解好工人的思想动态工作,如果遇到不满的情况要着重了解好工人的思想情况,如果遇到不满的情况要及时找出其原因并且做出适当的解决,在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当中,要安排相关的人员轮流巡逻和值班,从而防止紧急事件的发生以及处理好不必要的麻烦。

五、结语

在城市建筑过程中,劳务用工的比例在逐年的增加,劳务用工的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劳务用工的管理水平决定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所以说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劳务用工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劳务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杨 韬:劳动法形势下供电企业劳务用工管理[J].现代商业,2012.(02).

4.2012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篇四

2012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及上级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着眼于建设小康XXX、和谐XXX的大局,围绕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抓好“两基”为前提,以抓好三个“四”为重点,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努力夯实“基础基层”。要夯实基础。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即:逐步落实县级应急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解决有专人干事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解决有序有效干事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环境,解决有条件干事的问题。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两级、特别是县一级,要对各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把脉,找准制约问题所在,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每个县在2012年要至少抓2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典型,创新思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均衡开展。

二、巩固扩大“四个成果”。一是巩固扩大组织体系建设成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要求,对口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政府值班室),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落实编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市、县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各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要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应急办或明确相关科室履行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职能。二是巩固扩大应急预案建设成果。重点完成市、县两级“专项、部门、保障”预案的修订、增补工作,不断提升全市预案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等基层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每个基层单位、每项重大活动及重要岗位、重要基础设施都有应急预案和相应预案操作手册,全面提升基层预案建设水平。三是巩固扩大应急队伍建设成果。加强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综合救援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的软硬件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职能。切实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要健全与当地驻军、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抓好各级森防、地震、防汛抗旱、水上搜救、煤矿及非煤矿山、公共事业保障、卫生疫控、城市“四供"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专业处置能力。积极组织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开展重点工作的调研、论证和评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政府应急委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专家组组长负责收集、汇总各自专家组的专家调研课题,于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各专家组成员要积极予以支持和配合。推进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提升规模和水平。四是巩固扩大应急保障工作成果。大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全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 储备,正规管理,以满足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的需要。各县(市、区)和发改、财政、安监、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卫生、商务、粮食、物价、林业、水务、国土、工信、交通、城建、城管、海事等部门,要制定2012年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完善协议储备机制。市本级2012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落实,在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情况。市及各县(市、区)要将本级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支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适应需要。

三、继续加强“四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政务值班制度和1小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时限要求,确保重大级别以上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半小时内报送,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将信息报告纳入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体系,与突发事件处置失误一并追究,进一步提高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值守应急工作抽查、督查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有关情况,推动应急值守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2012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在3月10日前报市政府应急办,形成全市应急演练计划并印发实施。每次演练结束后,要组织好演练评估工作,找出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依据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性,每一次应急演练都要及时形成评估报告报市政府应急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演练综合情况。三是继续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主要应急联动单位要在已有部门网站的基础上开辟应急管理专栏。要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各类公共主题宣传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要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XXX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依托各级人社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各级机关干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事业负责人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各自《2012应急知识宣教计划》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年10月底上报实施情况。四是继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和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领域重大危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制度,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危险隐患数据库,完善危险源的动态监控和消除机制。各县(市、区)及安监、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输、城建、气象、环保、国土、海事、口岸、教育、水务、林业、农业、畜牧、外侨等部门,要在3月10日前 将本行业、领域的危险隐患排查计划安排、动态防控监管制度等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排查及防控情况。

四、不断完善“四个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整合气象、林业、水文、地震、地质、环保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资源,建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会商、协同防控综合预警机制。整合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协调、信息直报、联防联控机制。整合食品药品安全、动植物疫情、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领域资源,建立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协同处置机制。整合公安、民政、信访等网络资源,建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公共安全信息研判、报告、预警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定期组织市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维护和演练,时刻保持与省互联互通状态,及早向省应急平台传送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图像,并适时将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向县级延伸,为实现省、市、县小型移动平台联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并争取建立市本级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安监、公安、消防、林业、水务、卫生、国土、环保、民政、城管、海事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各自专项应急平台建设。按照已出台的《XXX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做好市本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协调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参照省《指导意见》,拟定各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抓好具体实施。三是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相关部门的应 急联动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市及各县(市、区)要加强与中、省直有关单位联系,定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交流和应急处置业务会商,不断完善地方与中、省直部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处置快捷。逐步与俄布市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增强XXX与俄布市协同联动应急能力。四是不断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重点抓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的落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真落实《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每项考核评价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进工作。

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23日印发

5.关于应急管理工作要点汇总 篇五

xxxx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应急值守,着力提高信息报送质量

(一)加强值班值守。

完善值班体系,配强专业值班队伍,发挥“承上启下、上传下达、下情上报、联系左右”枢纽作用和综合协调职责,确保紧急事务和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

(二)加强值班督查。

严肃值班工作纪律,严格落实xx小时专人在岗值班、节假日领导在岗带班等制度,加大值班值守工作指导和抽(检)查力度,确保值班在岗在位、联络畅通。

(三)加强信息报送。

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巩固、完善政府值班系统信息主渠道。发挥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作用,拓宽社会面信息搜集的新途径,主动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努力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有效性。

二、突出科学规范,着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四)深化预案管理。

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着力提高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突出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交通等重点部门,大型会展、文化体育、节日旅游等重大活动预案的修编工作。

(五)注重修编质量。

采取学习交流、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切实提高应急预案修编能力。对突发事件开展符合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假定和设想,对过去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并借鉴类似案例经验教训进行补充完善,全面提升预案修编质量。

(六)强化预案演练。

积极开展桌面演练、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演练,推广开展“双盲”突袭式演练,检验应急预案操作性,优化装备使用和应急处置流程,促进各单位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努力提高协同联动应急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七)加强机构建设。

结合换届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强化职能作用。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引导村(社区)把应急管理纳入基层自治管理范畴。

(八)建强专业队伍。

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强化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优化装备物资配置,加强日常训练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强化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充实完善专家库、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九)夯实基层队伍。

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

和村(社区)层面加快推进一队多能应急队伍建设,形成协调有序、专兼结合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强化动态管理,杜绝基层应急队伍人员长期不在位的虚设现象。

四、注重源头预防,着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十)加强风险排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开展辖区范围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时进行检查、监控,积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十一)加强监测预警。

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预警信息功能,扩大预警信息范围,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创新针对农村、特殊人群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短信等媒介和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和防灾避灾措施通知到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居民户。

(十二)加强综合研判。

完善相关部门牵头、关联部门参加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监测信息的分析研判,健全多部门分工共享机制,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快速获取、分析、研判和处理能力。

五、健全处置机制,着力增强协调联动能力

(十三)提高先期处置能力。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进一步压实各县(区)、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应急准备和先期处置的责任,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基层的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

(十四)规范现场处置工作。

进一步完善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机制,从信息接报、指挥部建立、工作组划分、工作组协调衔接、现场秩序控制、救援指挥等各个环节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强化装备、通讯、交通、后勤等保障,确保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十五)加强区域协调联动。

进一步整合本地本部门的各类应急资源,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深化与周边市(州)、县(区)应急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加快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有序的应急协作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合作保障、应急力量跨区域联演联训等机制。

六、加快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十六)加强应急平台建设。

落实应急平台建设和运维经费,按照“统规划、分步建、边建设、边联通、边应用”原则,加快推进市政府、县(区)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专业应急平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全市综合应急平台体系。

(十七)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应急预案、救援队伍、救援物资、救援装备、应急专家、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应急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十八)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统筹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及时更新、随时调用,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应急避难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疏散避难需要。

七、抓好宣教培训,着力强化全民应急意识

(十九)创新宣传模式。

强化应急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应急宣传教育的工作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力求实现村组、社区全覆盖。新闻媒体要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等知识的公益宣传。

(二十)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并将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校)培训内容。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体系,落实相应的课程和课时。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切实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

6.交警支队交通管理工作要点 篇六

XX年,我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交管工作,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第一要务,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交警,“抓班子、带队伍、降事故、保畅通、创一流”,继续打造全市十三个亮点工作,以点带面,继续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推动科技强警工作,不断提升执法、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大“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的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交通事故平稳,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低于省上下达的控制指标,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一、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第一要务,继续完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各项工作机制,维护交通安全形势平稳

1、深化和拓展“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总结近年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发展,进一步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三大责任体系,强化政府领导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二十四条意见,完善市、县二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2、深入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争取XX年全市90%以上的县区建成“平安畅通县区”。

3、健全交通事故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事故形势的研判,定期召开事故评析会,综合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从人、车、路、管理等环节研究解决对策。

4、加强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交通、安监、公路部门沟通协商,以农村地区为重点,加大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争取完成90%以上市级督办、85%以上县级督办路段的治理,力争在我市建成1—3个无危险路段的县区。总结推广我市“土气囊”、“橡胶分道体”等卓有成效的做法,重点提高事故多发路段排查筛选的准确性,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治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治理效果的实用性。

5、加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继续推广子长、安塞、洛川等地的交通安全兼管员经验,推动建立县、乡、村层层负责的农村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构和管理队伍,推动农村派出所、农村警务室参与交通安全工作,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农村派出所、农村警务室参与交通安全工作的职责、权限和要求。重点推进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争取通过优惠政策,实现农村地区80%以上的机动车办牌办证。

6、深化“平安畅通高速”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管理科技含量,加强恶劣气候条件下交通管理,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会同交通部门,协商解决同步规划和建设高速公路交警队营房等问题。

7、总结完善公路交通管理勤务模式。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监控资源,加强收费站口监控、危险路段监控、重点时段监控、恶劣天气监控,及时发现警情,第一时间处警;针对超速(包括超低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停车、疲劳驾驶等突出违法行为开展整治。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沿线交警队要综合交通流量、天气变化以及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的重点时段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多种因素,定期研判交通安全形势,形成干线公路信息主导下的交通管理勤务模式。针对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合理布局和规划公路交警队,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查处农村地区严重违法行为。

二、强化规范执法工作,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树立圣地交警执法新形象

8、开展执法为民主题教育。组织开展“贯彻十七大、构建和谐交通、和谐警民关系”学习研讨,深入开展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民警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做到路面执法严格公正文明,事故处理公平正义。

9、树立良好执法形象。落实《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和修订后的交通警察手势信号,及时落实公安部即将制定的《车辆管理窗口民警言行规范》,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改善民警执勤执法形象。《1》《2》《3》

10、整治突出问题。推广应用“异地驾驶人考试业务统计和监管系统”,开发应用“暂住证核查系统”,建立驾驶培训学员申请报名和预约考试信息核对数据库,杜绝非正常异地办证。组织开展打击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专项整治。

11、提高交通事故执法办案质量。加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宣传力度,严格办案时限,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实行错案追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交通事故处理岗位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力争执法错案率不超过1%。

12、严格落实执法制度。切实加强修订后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确保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同时,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13、科学考核评价交警执勤执法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面,禁止将定量考核指标变成定量罚款指标。

三、进一步推动利民便民各项措施,服务人民群众

14、逐步扩大县级车管所受理业务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县级车管所受理汽车登记、驾驶证考试等业务,方便群众就近办理。

15、进一步拓展车管服务网点。全面推行将摩托车及其驾驶证业务下放至乡镇交警中队办理或交由派出所、城区居委会、乡村交通安全员代办制度,继续加大推进由条件具备的汽车销售商、一手车机动车交易市场代办相关机动车牌证业务的力度。

16、着力推进交通事故理赔服务中心建设。与保监部门协商,推动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建设,实现轻微财产损失事故快速定责处理、快速保险理赔服务。

17、积极推动异地罚款缴纳。实现市内异地缴纳罚款,方便当事人缴纳罚款。

18、完成支队道路交通管理信访暨涉案听证大厅和违法信息处理大厅建设任务,方便群众来信来访和处理交通违法。

四、继续深化“畅通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19、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积极发挥交通管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20、全面推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制度。力争宝塔区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区率先实现轻微道路交通事故由群众自行协商处理,全市由群众自行协商处理的事故占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事故总量的60%以上,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

21、推动城市警务机制。以提高路面管控效果为目标,强化信息主导,依托科学管理和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完善勤务制度,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置,推进警务效能最大化。统筹解决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大力解决停车问题。

22、加大对群众关心的城市交通问题的调研力度。重点加强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校车以及停车场配建使用等交通政策问题的调研力度,推动各地争取政府支持,综合解决交通问题。

23、推进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以举办xx为契机,推进宝塔区、黄陵、宜川、子长等旅游热点县区的交通综合治理,带动各地在文明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上下功夫。继续深化创建“交通文明示范路”、“交通文明示范路口”活动,对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突出问题,提请政府牵头,集中开展综合整治。

五、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

24、加强教育培训。在全警掀起“大教育”、“大培训”的热潮。继续深入开展“百十一”竞赛活动,开展岗位练兵,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苦练基本功。组织开展“三考”工作,以考促学,以学促用,以析促改,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 1 』『 2 』『 3 』

25、深入推进“一队一所一岗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落实《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车辆管理所正规化建设标准》和《交通事故处理岗位正规化建设标准》,80%以上的公路巡逻民警中队、所有县级车管所、70%以上的事故处理岗位达到标准,交警队和车管所统一标识工作按时限全部完成。制定完善交警中队建设标准和交警中队建设规划,争取省上和地方财政补贴,力争XX年新建、改建8个交警中队,完成支队车管所搬迁重建任务。

26、推动警力、经费问题的解决。推动各地落实《公安部关于加强交通管理警力和经费保障的指导意见》,按照管理职能、管辖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规范交通管理机构设置。按省上要求,进一步落实县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用经费保障。

2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警示训诫教育,警风警纪整顿工作,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筑牢警示训诫防线。

28、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强化“三会一课”制度,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9、坚持从优待警。落实民警休假,体检等制度,保障民警执法的合法权益。

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增进群众的理解支持

30、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围绕“迎奥运,文明出行”,继续深入实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提高交通安全宣传覆盖率。以运输企业驾驶人、中小学生和农村群众三个群体为重点,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使广大交通参与者学会文明、有序地参与道路交通。

31、定期组织警营开放活动。以宝塔区为重点,每月至少策划一次警营开放活动,宣传交通管理工作,宣传队伍建设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征求群众建议,搭建警民沟通互动的平台。

32、深入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推进“四个创建”活动,推广延安供电局,志丹永宁采油厂,安塞、子长等农村基层基础管理经验,推出一批交通安全示范村、校、社区和企业。

33、完善与新闻单位的合作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建立交通安全管理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和路况信息,通报重大交通管理举措,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七、深化科技强警工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信息主导警务战略

34、整合完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交通事故办案系统、交通违法业务系统、交通违法信息省际交换平台、交警队信息平台的开发、升级工作,实现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种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与派出所、治安、刑侦等信息系统的关联,与机动车驾驶人统一版软件、交通违法系统和事故系统的共享。

35、强力推动交警队信息平台应用。在全市开展“交通管理警务信息化年”活动,将交警队信息平台应用纳入交警系统业务考核,力争全市95%以上的交警大队、80%以上的交警中队使用,80%以上的交通管理业务在采集、使用、维护上实现信息化流程。

36、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各大队要充分利用各县(区)公安指挥中心平台,开发交通管理子系统的应用工作,依托公安平台,全面开展交通指挥中心的建设工作。

37、完成支队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的建设,突出抓好应用工作。

7.做好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篇七

关键词:铁路给水管理,铁路运输系统,水质风险,扬水设备

铁路给水工作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铁路给水对铁路运输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实际的铁路给水过程中, 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因此, 应对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从而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促进铁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分析

铁路给水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铁路运输和旅客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供水水质风险、客车上水风险、配水管道风险、扬水设备风险、给水消防风险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风险等都属于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铁路给水的具体风险类别和风险源如表1所示。

2 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在实际的铁路给水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 因此, 我们应对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深入把握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从而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

2.1 加强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管理

为了充分加大铁路给水安全风险管理力度, 应对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管理。具体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 应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四个角度加强铁路给水的安全风险管理: (1) 一般情况下, 风险识别包括3个步骤, 即收集基本信息、估计项目的风险形势、确定风险事件。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 最常用的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情景分析法。 (2) 风险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 按照评估深度和评估方式可将风险评估的方法分为2类, 即风险定性评估和风险定量评估。风险定性评估是一种模糊性的评估方法, 它利用可靠的经验和知识, 对项目风险进行快速评估, 并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风险定量评估是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 对风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计算, 从而使得风险评估的效果更加细致、深入。 (3) 风险应对是指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 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至最低。具体而言, 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4种, 即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4) 风险监控要求在铁路给水管理的过程中, 不断地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2 保证供水管道的质量

对老化严重、超大修期的普通铸铁管等淘汰型材质进行大修改造, 老旧铸铁管的使用年限过长, 管道内壁积垢严重, 容易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且一旦压力或温度变化较大, 则容易爆管;积极使用新材料, 以保证铁路给水的质量。

2.3 积极应用新工艺

一般情况下, 铁路的车站和用水点距城镇中心区域较远, 因此, 铁路给水过程中都设有一个加压的过程。这种方式基本上能满足铁路给水的基本要求, 但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 这种加压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二次加压后还要对水源进行二次消毒, 增加了工作量。因此, 应积极应用新工艺, 采用变频恒压供水和远程自动控制, 这样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 还能节省占地面积和投资。因此, 积极推广新工艺不仅可提高铁路的给水能力和质量, 还可大大降低给水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4 加强给水专业人员的后续培养

因给水专业与行车关系不够密切, 所以, 给水专业受重视的程度不足, 导致给水专业边缘化、从事给水专业的人员严重老龄化、素质普遍较低。为了保证铁路给水事业的发展, 必须加强对给水专业人员的培养。

2.5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铁路管理模式中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 各个部门的管理方式与考核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难以实现管理的协调和统一, 进而给铁路给水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 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改变管理混乱和责任不清的情况;从铁路给水的源头开始, 科学、合理地安排铁路给水管理工作, 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新形势和铁路给水自身的特点, 从更高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探索新的铁路给水管理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铁路给水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的铁路给水过程中, 存在很多安全风险, 比如供水水质风险、客车上水风险、配水管道风险、扬水设备风险、给水消防风险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风险等。因此, 要深入分析铁路给水中的安全风险,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加强铁路给水安全风险管理, 选择合适的给水管道材料, 应用新工艺, 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铁路给水管理工作的要点, 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促进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铁路给水降低水损的实践和探索[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10 (03) :128-131.

[2]张乐义.铁路给水系统自动化应用[J].科技资讯, 2012 (02) :66-67.

8.物业管理工作要点 篇八

关键词 市场秩序 工商管理 要点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会带来很多麻烦,工商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是非常必要的,工商管理工作是能有效的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机制,是为了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不合法现象,要进行管制,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干净的稳定的环境。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地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更高的层面上,这是对我国国力水平的保障。

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用

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伦理等等的管理主体和市场行为的应用程序和实现通用法规和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市场法律和道德,二是规范行为的实现。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民 运行过程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生产总值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值得世界关注的经济发展成就。然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国内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使非标准未经授权的市场运作,传销和变相传销,重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走私愈演愈烈,市场信誉造成的合同欺诈、虚假广告、溢出和逃税暴力行为的发生,工业垄断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假冒盗版成为时尚。这些违法的行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对国家的调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但基本是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工商管理要点

可以说,对于一个市场经济行为以微观控制监督,,规范市场的所有经济活动的监督,特点是宏观调控。通过大量的工商行政管理微观管理活动,以满足宏观管理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工商行政机关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一)工商管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范围也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加强市场秩序的管理,运用工商管理的手段对不符合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击,为市场的良好发展与运行创造一个干净的稳定的环境。总之,我们更好的市场主体,需要一个好的市场运作管理机制完成市场秩序维护。监督管理活动与生产与消费,参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对于非法活动,根据工商部门报告对涉嫌非法证据进行调查,可以采用现场检查,调查,按照规定完善工商部门行政执法措施要求和添加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

(二)工商管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从事市场监管机制的政府的功能,责任是对综合标准的市场管理主体和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管,通过行政法规和统治市场主体之间的意见分歧,利用法律手段,迫使一些主体遵守规定的顺序,达到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

一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发挥监管的作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很多企业,管理,组织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给国家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严格市场主体的的第一个任务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主体的市场交易行为,在这里买卖的交易行为绝对不是那么简单。走私、非法制造、传销和变相传销、侵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有很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在重点领域、重点领域、关键市场和重点行业和关键大宗商品执行特殊项目时,坚持增加调查力度,狠抓重大案件,依法严惩。市场交易行为并不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秩序混乱,其中最不道德的就的是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这是一种系统的监督,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市场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强有力的保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发挥功能的业务管理协调。在市场秩序管理的工作中,工商管理可谓是重中之重,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市场机制,在进行市场秩序的工商管理时,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具体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执法,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协调处理市场主体在经济合同、商标、广告、企业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关系的合法、合理、公平和正义,并且朝着健康发展方向前进。

第二,在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协调中,经济伦理意识约束通常是不够的。在很大的程度上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是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起来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比如网络电子商务的管理,在市场不成熟,工商部门也要参与该项目,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及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政策来调节行为和方向。因此,工商部门渗透在各个行业领域,不断丰富的内容协调,扩大协调,就不会发生混乱不好管理的被动局面。

最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部门应该不遗余力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与主办方合作,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明确实施各方责任,加强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市场经济秩序尽快,在中国全面创建一个新形势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市场经济秩序建设。

四、结束语

加强市场秩序的管理,运用工商管理的手段对不符合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击,为市场的良好发展与运行创造一个干净的稳定的环境,这也是现代经济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只要加强了市场秩序的管理,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岁才.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前言经济,2012(03):261-290.

[2]张清.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与工商管理的联系[J].经济时报,2013(04):112-134.

上一篇:党员听党课心得体会2020下一篇:五年级分组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