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2024-07-24

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1.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所有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高层管理者主要充当信息角色,中层管理者主要充当决策角色,基层管理者主要充当人际角色。()3.有了管理活动,就产生了管理学。()

4.领导可以越级指挥下级,也可以越级检查下级的工作;下级可以越级反映情况,也可以越级请示。()5.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6.最早提出经济人观点的管理学家是亚当.斯密。()

7.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人员14项基本原则。()8.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9.1993年,哈默和钱皮合著了一本书,该书总结了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业务流程再造。()

10.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人们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好?()A.只适用于盈利性工业企业 B.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 C.只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D.只适用于营利性组织 2.下列几项活动中,哪一项不属于管理活动?()

A.部队的班长与战士谈心 B.企业的总会计师对财务部门进行检查 C.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D.医院的外科主任主持会诊 3.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4.管理同生产关系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 D.艺术属性

5.管理即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

A.管理因环境而变的随机性 B.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C.管理者的艺术修养 D.管理的复杂性 6.()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A.决策 B.领导 C.创新 D.控制

7.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8.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在扮演()。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9.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10.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的代表人物有()。

A.泰罗、法约尔、韦伯 B.韦伯

C.标德尔、厄威克、卢瑟、古利克 D.法约尔 11.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人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理性人 D.复杂人 12.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罗 B.巴纳德 C.西蒙 D.德鲁克 13.()是泰罗的代表作。

A.《科学管理原理》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D.《车间管理》

14.威廉·大内在分析研究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5.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A.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四、多项选择题

1.管理学具有的特征是()。

A.一般性 B.多样性 C.历史性 D.实践性 E.实用性 2.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包括()

A.政治与文化素质 B.基本业务素质 C.身心素质 D.能力素质 E.知识素质 3.20世纪70年代,普遍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

5.当一个决策方案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可能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以一定的可能性出现,并对应特定的结果时,这种已知方案的各种可能状态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决策,可以采用盈亏平衡点法。()

6.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7.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非程序化决策。()

三、单项选择题

1.专家预测法又称()法。

A.指数 B.回归 C.平均 D.德尔菲 2.关于决策,正确的说法是()

A.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B.管理是决策的基础 C.决策是调查的基础 D.计划是决策的基础 3.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是按决策的()分类的。A.变量之间的关系 B.依据 C.对象的内容 D.范围 4.决策就是()方案。

A.筹备 B.拟定 C.选择 D.执行

5.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是按决策()分类的。A.重要程度 B.重复性 C.决策的条件 D.依据 6.决策必须对每个可行方案进行综合和评估,即必须进行()研究。A.经济性 B.效益性 C.社会性 D.可行性 7.()法是乐观法和悲观法的折衷。

A.损益值法 B.收益法 C.最大损益值法 D.最大调整收益法 8.作决策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寻找()因素的过程。

A.概括性 B.代表性 C.典型性 D.限制性计量决策 9.边际分析法中的临界点是指追加的支出与追加的收入()。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相等 D.无关 10.决策树是()方法的一种。

A.概率 B.效用 C.期望值 D.边际分析 11.线性规划法是()法中的一种。

A.确定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以上都不是 12.决策作为一个过程,包括六个阶段,其最后一个阶段是()。A.贯彻实施方案 B.追踪检查 C.评价各方案 D.修理原方案 13.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术决策的目标是()。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14.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A.如何改善生产条件 B.如何完善营销网络

C.如何扩大生产规模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15.下列不属于决策者只寻求满意结果原因的是()。

A.只能满足于在现有方案中寻找 B.决策者能力的缺乏

C.选择最佳方案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 D决策者只需要有满意的结果

16.()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17.关于政策指导矩阵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定性决策方法 B.采用严格意义的3*3矩阵来分析

C.对于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经营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也不要马上放弃 18.下列哪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A.大中取大法 B.数学规划 C.网络优化

四、多项选择题

1.决策按对象的内容来分有()决策。

A.战略 B.战术 C.常规 D.非常规 E.风险 2.决策按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分,有()决策。

A.经验 B.常规 C.确定型 D.不确定型 E.风险型 3.越是组织的最高主管人员,其所做出的决策就越倾向于()决策。A.战略型 B.非常规型 C.科学型 D.经验型 E.风险型 4.在决策活动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是()。A.经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社会性原则 E.集体性原则

5.我们在选择方案时,可以运用的方法有()。

5.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C.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6.计划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A.控制 B.指导与领导 C.人员配备 D.组织 7.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控制的。

A.可以 B.较难 C.很难 D.无法

8.在计划的编制方法中,具有灵活性的.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长期计划的编制方法是()A.运筹学方法 B.滚动计划法 C.计划––规划––预算方法 D.投入产出法

9.表明企事业单位或其机构中的某一部分的基本作用或任务的是()。A.宗旨 B.目标 C.政策 D.规则 10.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

A.估量机会 B.确定目标 C.确定前提 D.做好预算 11.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是()。

A.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B.拟定派生计划C.编制预算 D.修改方案 12.“第十个五年计划”是()计划。

A.短期 B.专项 C.长期 D.中期

13.按照()分类,可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策略计划和行动计划。A.制定计划的层次 B.计划的对策 C.计划的范围 D.计划的约束力 14.计划的程序可划分成8个步骤,其中()是制定决策的真正关键。

A.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B.评价各种备选方案C.选择方案 D.拟定派生计划 15.派生计划是主计划的基础。()计划完成,主计划才有保证。A.短期 B.专题 C.派生 D.战略

16.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A.大 B.小 C.灵活 D.捉摸不定 17.工业上常用的投资回收率是()原理的具体应用。

A.灵活性 B.许诺 C.限定因素 D.改变航道 18.对主管人员来说,计划工作中最主要的原理是()

A.灵活性 B.改变航道 C.限定因素 D.许诺 19.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

A.适应性 B.灵活性 C.限定性 D.许诺 20.目标系统中最上层的目标是()

A.社会经济目标 B.宗旨任务 C.专业目标 D.分组织目标 21.关于目标多样性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组织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B.组织的目标越多越好

C.组织的第一级目标是多样的 D.组织的主要目标一般是多样的 22.目标管理的创始人是(C)

A.法约尔 B.韦伯 C.德鲁克 D.梅奥

23.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A.行为控制的管理 B.自我控制的管理 C.开放性管理 D.主动性管理

24.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组织目标是分层次.分等级的,我们可以把组织目标简化和概括为()个层次。A.二 B.三 C.六 D.七 25.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

A.目标设置 B.目标实施 C.目标总结 D.目标评估 26.一般说来,目标任务要()执行者能力水平

A.高于 B.略高于 C.低于 D.略低于 27.我国实行目标管理始于()年

A.1949 B.1958 C.1978 D.1989 28.对于目标管理,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有效 B.目标容易制定 C.假设不一定存在 D.调动积极性 29.确定合理的计划期限遵循了计划工作的()原理。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30.计划前提条件中的可控条件是()

A.组织内部的政策和规划 B.税收 C.人口增长 D.职工流动率 31.最活跃的预测是()预测。

A.社会未来 B.技术 C.经济 D.长期

32.在经营计划调整方案中,()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E.E级――结果造成巨大危害

22.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

A.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结合 B.对目标的重视

C.企业领导人对实行目标管理的信心 D.脚踏实地去完成各种目标 E.对环境的研究

23.计划工作的外部环境包括()环境。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技术 E.文化伦理 24.计划是()。

A.面向未来的 B.过去的总结 C.现状的描述 D.面向行动的 1.× 2.V 3.X 4.V 5.× 6.V 7.V 8.V 9.V 10.X 1.A 2.A 3.B 4.A 5.A 6.D 7.D 8.B 9.A 10.A 11.C 12.D 13.A 14.C 15.C 16.B 17.B 18.A 19.D 20.B 21.D 22.C 23.B 24.B 25.A 26.B 27.C 28.B 29.B 30.A 31.C 32.A 1.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BCD 6.ABCE 7.ABD 8.CE 9.DE 10.AB 11.BC 12.ACE 13.ABCD 14.AD 15.DE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CD 21..ABCD 22.ABCD 23.ABCDE 24.AD 1.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2.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3.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4.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5.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这就是决策的综合效益原则。()1.企业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这一战略是()。A.混合多元化 B.横向多元化 C.同心多元化

2.企业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这是()。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3.企业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区域市场,这是()。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4.对于目标管理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管理人员和工人都由其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B.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C.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5.在“天、地、彼、此”中,“地”是指()。A.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 B.企业竞争对手 C.企业自身条件 D.外部一般环境 6.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

A.战略选择 B.战略环境分析 C.远景和使命陈述 7.()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

A.作业明细表 B.网络图 C.关键路线

8.某品牌电视因在电视机上加装“VCD”播放器而大受欢迎,这属于()。A.差异化策略 B.无差异化策略 C.集中策略 D.成本领先策略

四、多项选择题

1.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

A.市场细分 B.行业组织分析 C.竞争对手分析 D.消费者行为分析 E.成本分析 2.战略选择就是确定企业应采取的战略类型。战略基本类型有()。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多样化战略 C.差别化战略D.市场细分战略 E.专一化战略 3.制定战略需要一些基本原则作为指南,这些基本原则指的是()。A.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B.把握时机 C.扬长避短 D.出奇制胜 E.集中资源 F.量力而行 1.V 2.X 3.X 4.X 5.×

1..C 2.C 3.A 4.A 5.A 6.C 7.B 8.A 1.ABC 2.ACE 3.ABCDEF

.参谋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建议,在很多时候还应该充分发挥指挥与协调的作用。()

2.直线型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古老的组织形式,对于任何企业,其效率都比矩阵组织结构差。()3.综合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大于专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4.组织层次过多,不利于组织内沟通。()

5.环境变化剧烈时,组织结构弹性应该大一些。()6.组织设计应满足事事有人做的原则。()

7.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形成。()8.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分工越细组织效率越高。()

来公司领导发现该部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许多成员不满于单调乏味的工作。对此,你认为最好采取以下那种方法好?()

A.严格内部规章制度,以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B.调整该部门领导班子,促其改变当前的工作面貌 C.以工作丰富化为原则,进行工作和职务再设计 D.调整该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部分职能分解出去

14.样龙公司原是一家以生产经营床上用品为主的大型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床单和枕巾从60年代开始就受到欢迎,但近年来效益持续下滑。据分析,困扰公司高层领导的问题主要是: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发了重大变化;公司在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中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对主要竞争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反应。据此,公司高层管理部门当前先应该采取的措施为()。

A.重新明确公司业务定位

B.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C.加强公司产品开发能力

D.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5.部门划分时最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

A.按产品划分 B.按人数划分 C.按职能划分 D.按地区划分

四、多项选择题

1.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

A.专业分工 B.统一指挥 C.控制幅度 D.权责对等 E.柔性经济 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

A.环境 B.技术 C.战略 D.组织规模 E.组织生命周期

3.英国管理学家伍德沃德把技术划分为()等几种类型。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循环生产技术 E.精益生产技术

4.佩罗将技术划分为()等几种类型。

A.常规型技术 B.工艺型技术 C.工程型技术 D.非常规型技术 E.精益技术 5.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方面。

A.规范化程度 B.集权化程度 C.复杂化程度 D.人员结构比率 E.员工贡献率 6.组织部门化的原则包括()。

A.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结合 B.分工与协作结合 C.精简高效 D.人人有事做 E.事事有人做 7.授权的原则包括()。

A.重要性原则 B.适度原则 C.权责一致原则 D.级差授权原则

E.权力完全下授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C 2.B 3.D 4.D 5.A 6..C 7.C 8.B 9.D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ABCDE 2.ABCDE 3.ABC 4.ABCD 5.ABCD 6.ABCDE 7.ABCD 1.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达到的目标包括:用人得当,使人才使得其所,避免员工流动。()2.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既有企业中没有用好的人,也有本身无用的人。()

3.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物质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4.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候选者越多越好的原则,最大可能地增加可挑选性。()5.人是“经济人”,对自己的付出往往估计很低,对自己的所得估计较高。()6.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会出现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情况。()

7.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既会降低成本,又会减缓组织内劳动力供求不平衡。()8.绩效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定义绩效。()

9.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建立.最难操作的是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价。()10.职业生涯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1.在人员的配备中,以下哪一条不是需要考虑的人员配备原则:()。A.公开招聘 B.因事择人 C.动态平衡 D.因才使用

2.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针对某个空缺的职位,对申请者进行有效的甄选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对不同的职位,采用的甄选方法也有所区别。在以下几种常用的甄选方法中,选择高层管理者时最常用的是()。A.笔试 B.工作抽样 C.面谈 D.履历调查 3.用工作轮换法来培训管理人员的好处是()。

A.使受训者了解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内容和所需技能,并熟悉各部门的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B.了解企业管理与运行的全貌及各部门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协同关系 C.培养出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与全局观念 D.以上三者都是

4.某公司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努力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为公司各关键岗位提供合格的人才。对于这一要求,你认为以下哪一种评价最有道理?()。

A.时间不明确,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B.关键岗位提法欠具体,范围认定困难 C.合格人才的标准不清楚,需详加说明 D.需综合考虑以上说法所反映的问题

5.管理方格图理论认为,最好的领导方式是()。A.1.1型 B.1.9型 C.5.5型 D.9.9型

6.构成领导者职权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A.支配权、强制权、奖励权 B.强制权、惩罚权、奖励权C.支配权、奖励权、处置权 D.强制权、奖励权、处置权 7.下列选项中属于领导者的关注点是()。

A.开发 B.执行 C.控制和结果 D.正确地做事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领导情景论。

A.权变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D.管理方格理论

9.领导权变理论的三维结构模式指出:对处于中间状态的环境,采用以()为中心的宽容型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A.物 B.人 C.任务 D.生产 10.下列选项中()不是领导权力的来源。

A.法定权 B.奖赏权 C.模范权 D.任免权

11.根据民主集中制,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把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力下放给下级主管人员或其他人员,并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A.用人 B.决策 C.授权 D.激励 12.作为一个主管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

A.修养 B.管理艺术 C.理解力 D.修养和管理艺术

13.如果由于差错而必须训斥人的话,一般的情况下,较好的方法是()。

A.不理解出差错的人 B.严厉的训斥他 C.当众批评他 D.单独找他谈 14.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领导方式是()的领导。

A.专制型领导 B.俱乐部型 C.贫乏式 D.理想型

四、多项选择题

1.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

A.法定权 B.奖赏权 C.惩罚权 D.模范权 2.下列能使领导拥有模范权的领导特质是()。A.无私工作、刚正不阿 B.开拓创新、不畏艰险 C.关心群众疾苦 D.保护下属利益 3.领导行为论的代表研究包括()。

A.管理方格理论 B.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C.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D.激励强化理论 4.领导权变理论包括()。

A.领导行为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菲特勒权变理论 D.生命周期理论 5.管理方格图是()设计的。

A.坦南鲍姆 B.施米特 C.布莱克 D.穆顿

6.关心下属、公正地对待每个下属、能够做到“权力不争、责任不让、通力合作” 是领导的()艺术。

A.授权 B.用人 C.指挥 D.与人合作

1.X 2.√ 3.X 4.X 5.√ 6.X1.A 2.B 3.D 4.D 5.D 6.A 7.A 8.D 9.B 10D 11.C 12.D 13.D 14.B 1.ABCD 2.ABCD 3.ABC 4.BCD 5.CD 6.BD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2.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的。

3.在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金钱是惟一能激励人的力量。4.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公平理论认为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6.双因素理论是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1.双因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梅奥 B.韦伯 C.麦格雷戈 D.赫茨伯格 2.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来说,()需求比较强烈 A.权力 B.社交 C.生态 D.成就 3.期望理论属于()。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内容型激励理论 D.激励理论

4.某公司对其员工的工作条件进行改善,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员工的()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感情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5.从期望理论中,我们的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A.目标效价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B.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11.ABCDE 2.ACD 3.CD 4.CDE 5.ABDE 6.ABCE 7.ABCDE 8.ABCD 9.ABCD 10.AB 11.AB 12.AB 13.ACD 1.按照组织系统可将沟通划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2.正式沟通的交流速度比较快、信息比较准确、效率高。

3.轮式沟通网络具有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容易失真,成员平均满意度较低的特点。1.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A.语言 B.信息 C.想法 D.意见 2.在完整的沟通过程环节中,沟通效果又叫做()。

A.发送者 B.非正式传递渠道 C.平行接收者 D.上行作出反映 3.下级的意见、信息向上级反映叫做()沟通。A.下行 B.平行 C.上行 D.正式

4.在组织中,()构成组织沟通最基本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协调工作。A.群体间沟通 B.个体间沟通 C.组织间沟通 D.单向沟通

5.下列选项中()不是优秀的管理者实现有效的谈判一般的原则。A.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 B.抱着诚意开始谈判 C.坚定与灵活相结合D.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 E.理解你的谈判对手

6.各种沟通方式中,快速传递、快速反馈,信息量很大,但传递中经过层次愈多信息失真愈严重,何时越困难的沟通方式是()。

A.带你媒介 B.非语言 C.书面 D.口头

7.下列选项中()不是决定信息来源可靠性的因素。A.诚实 B.能力 C.客观 D.权威 8.关于口头沟通正确的说法是()。

A.常常用于传递篇幅较长、内容详尽的信息 B.易于远距离传递,易于存储 C.适合于需要翻译或精心编制的信息 D.可在作决策时提取信息

四、多项选择题

1.完整的沟通应该包括的环节有()。

A.主体和客体 B.做出反应 C.媒体 D.编码和译码 E.反馈

2.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要素()。A.信息源 B.信息内容 C.信息的接受者 D.沟通渠道 E.媒体

3.按沟通是否具有正式的组织系统可分为()。A.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 C.下行沟通 D.非式沟通 E.平行沟通

4.按沟通中信息流动的方向区分为()。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E.平行沟通

5.按沟通所使用语言的方式可分为()。

A.口头沟通 B.电子沟通 C.书面沟通 D.书面口头混合沟通 E.正式沟通 6.沟通的四个阶段是()。

A.关注 B.理解 C.接受 D.反馈 E.行动和反馈 7.沟通联络的主要作用有()。

A.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 B.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 C.使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D.使计划做得更加细致化 E.加强组织的两个文明建设 8.()属于正式沟通。

A.组织的定期会议 B.按组织系统逐级上报 C.私下议论 D.同学聚会 E.团组织生活

9.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是()。

A.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B.是领导着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C.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D.沟通是组织文化

10.沟通的目的有()。A.给交往对象提供行为建议

B.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激励或约束他人行为

C.向上司、下属或合作单位提供与决策制定或执行有关的各种信息

2.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二

1 综合布线管理软件由来

综合布线系统在中国约有20年的历史, 布线工程发展日益成熟, 传输介质的性能不断提升, 布线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但布线系统的管理却常被忽略, 从数千点到数万点的项目比比皆是, 甚至十万点规模的项目也有不少。随着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时间的推移, 管理的问题就日益暴露出来。

我们知道, 综合布线的灵活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系统维护中任意增减、跳接或改变网络连接, 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 但大部分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 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 这在规模庞大的布线系统中更是如此。如今网络用户变化很快, 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 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就会很严格。

管理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1) 硬件为主 (软件配合) , 即目前通称的智能布线系统, 也称为电子布线系统。其核心是在每个布线链路端口上增加一些辅助硬件监测设施, 配合计算机管理, 能够动态地反映端口跳线的变化关系。由于标准统一、技术成熟、成本控制、系统可靠性、系统可扩容性等多方面原因, 整体表现还不尽如人意, 目前使用范围很小, 而且很多项目还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因此出现了很多项目中标而在最后的实施中被取消的案例, 相对每年成千上万的布线项目, 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还只适用于新建的项目, 对已建成的项目无法适用。

(2) 还有一类CAD辅助设计软件, 主要是针对布线工程图纸设计的重复繁琐劳动而开发的, 目的是减轻设计及预算人员的劳动强度, 与通常的布线管理是两个概念。

(3) 纯软件方式 (配合适当的流程) , 即目前通称的布线管理软件。布线系统是一个无源的系统, 网管人员对该系统的管理主要是对物理属性的管理, 即信息点所在的位置、连接到管理间配线架上的端口号、此线缆通道的性能报告、连接的交换机、集线器的端口号等。过去, 网管人员自己编写文档、表格和对应的表来显示这些属性。但布线管理软件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用“Word”或“Excel”等办公自动化软件所编写的表格和对应表来表示综合布线的对应关系。因为布线管理软件数据库里每一个信息点的属性和连接关系都是相关联的, 修改一条记录中信息点的属性, 那就对综合布线管理中的所有报表都有效, 不必像“Word”或“Excel”等对每一个报表都要修改, 这样容易漏改, 并且布线管理软件能用图形来显示属性, 这是表格做不到的。

布线管理软件的应用, 改变了手工布线管理的方式, 协助网管人员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布线系统的结构以及查询信息点的位置和对应连接关系。布线管理软件实际上是一种关系数据库软件, 它把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连接关系、产品属性、信息点的位置都存放在数据库中, 并用图形的方式显示出来, 使网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就能详细了解布线系统的结构, 各信息点及端口的属性, 不用再去翻阅以前的图纸、资料, 就能轻松去改变跳线的连接, 而不必担心拔错了跳线。网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软件操作, 实现数据录入、网络更改、系统查询等功能, 使用户随时更新电子数据文档。

布线管理软件使网管人员的交接工作也变得简单。人员变更时, 只要提交一个数据库文件即可, 新接收的人员很快了解并接管综合布线系统, 而不是提交一堆改动过的图纸和表格, 这充分体现了布线管理软件的优越性。

布线管理软件也能在综合布线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在综合布线工程开始时, 当信息点数量基本确定后, 就可以建立信息点的基本数据库, 对于工程中信息点的修改将更为方便。

总之, 布线管理软件是现有综合布线系统管理的更新和补充, 可以缩短查找布线链路的时间, 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管理的效率, 降低用户维护成本。

2 综合布线软件通常应具备的功能

目前的布线管理软件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 用户管理功能:支持多用户, 并对用户授权管理, 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2) 日志管理功能:记录详细的操作日志, 主要用于数据库的维护, 同时也可作为报表功能的基础。

(3) 信息点的维护功能:提供各种便捷的手段以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4) 信息点的查询功能:各类丰富查询功能, 站在网管人员的立场上说就是知道一切想知道的东西。

(5) 设备资产管理功能:对设备资产的使用情况全面的了解, 以便于设备资产的管理和后期采购。

(6) 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用户需求, 可智能化地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数据。

(7) 报表功能:在各类信息查询结果的基础上, 生成各类定制的报表。主要用途:生成派工单以用于施工维护记录, 各种报表以用于费用结算的依据。

(8) 测试数据归档功能, 能支持各种常用的测试数据格式。

(9) 数据备份功能, 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3 现有布线软件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市面上已有若干个布线管理软件产品, 可以分为两大类:

(1) 国外产品:软件界面精致, 运行相对较为稳定可靠, 但难于推广, 按原因主次排列主要是售价高昂、缺乏销售及维护人员、英文界面、不符合国内的工程实际需求且又无法客户化定制, 导致了这些软件在国内的销售业绩几乎是零, 还远比不上国产软件, 且此类软件在图纸管理上也有欠缺, 更确切地说是无法适用于国内的工程图纸管理。

(2) 国内产品:此类软件目前从使用效果看仍不够理想, 且难于推广, 主要问题在于两个字“效率”。布线管理软件的使用者通常是网络管理人员, 从使用者角度看, 问题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类问题:第一类是跳线及链路关系的管理和检索;第二类是图形定位管理和检索, 关键在于图纸数据的管理, 而通常这又占据了布线管理软件数据录入90%以上的工作量, 那主要的矛盾就在于如何降低这90%以上的工作量。

第一类问题, 如跳线关系的管理、机架设备端口的管理、IP地址的管理、链路的管理等, 网管人员经过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文档和制度, 但其核心还是通过Excel和Word的文档管理, 而布线管理软件通过一个集成的平台结合数据库, 辅之以软件的流程, 从而锦上添花, 使得布线系统的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在这方面软件的原始数据均比较完整, 可以快速地建立使用数据库, 从而使系统也可快速地上线运行。这是目前布线管理软件均具备的基本功能。

第二类问题, 图形定位管理和查询, 这是网管人员最为头痛的事情。以浦东机场为例, 近十万个信息点分布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几十幢建筑的数百个区域内, 如果某个信息点需要维护, 则需要手工检索大量图纸, 往往无功而返, 很多信息点最终查无结果, 只能弃之不用。而现有的布线管理软件在这方面也有较大的欠缺, 从而导致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从原因上分析, 这批开发人员基本是软件工程出身, 对布线系统认识不够深刻, 更缺乏工程经验, 对CAD的认识较为肤浅。只要一谈到图形开发就必然地与WMF挂钩, 这样一来开发入门简单, 看似问题迎刃而解, 但WMF的编辑效率远不及CAD, 而要针对WMF的深入开发又没有技术力量及资金支持, 对WMF文件缺乏一些自动化的批处理功能, 从而根本无法利用图纸内部的信息, 通常只能作为一个背景图使用。打个比方, 有10万个信息点, 编号1~100000, 要将其录入到图纸数据库中, 几乎只能一个一个地手工录入, 这就导致了此类软件的效率低下, 无法正常使用和推广。图形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周期, 图形数据资料如果变更, 数据库的更新也较为麻烦。

通过与软件开发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综合布线设计施工人员、专业从事CAD开发的专业人士等研究分析与探讨, 确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个思路, 不是去录入WMF数据库文件, 而是通过直接针对CAD文件的底层二次开发, 直接从CAD工程图纸中检索数据结合一些数据分析手段, 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现有工程图纸。这样一来,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克服了很多布线管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使软件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可直接在数据库中脱离CAD的环境下使用CAD工程图纸, 这样网管人员无须安装CAD环境, 也无需熟练使用CAD, 就可以在数据库中对图纸进行查阅和检索, 找到所需信息, 大幅度提高效率。以浦东机场为例:整个工程近十万个信息点, 分布在数百张平面图纸中, 系统对每个信息点自动加以关联。当网管人员指向某个信息点时, 自动打开显示图纸并定位到该信息点所处的位置、机架设备的位置及相关的图文信息, 以方便维护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和排除。

数据库的维护人员或工程人员可以在数据库中直接利用现有的工程CAD图纸, 通过调用程序模块, 对工程图纸进行简单地排错后直接使用, 大幅度提高效率, 只需要通常布线管理软件的1/10~1/100的图形建模时间, 一个数万点的项目最多3~5个人工工日就可完成。而这也主要是花在图纸的规范及排错上, 如果图纸本身没有错误, 则所需的时间还可以更少。系统对图纸的相关信息进行重复性检测和正反向匹配性检测 (检测图纸信息和数据库信息有无遗漏) , 以达到数据库记录与相关图形信息的完全匹配。

软件自身可以对工程图纸进行数据分析, 以达到数据的精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人工一般是难以对图纸中的数万个信息点进行统计分析或查错的, 一般就做完了事, 绝大部分的正确率只能做到95%~99%。主要是图纸因错误排查代价巨大而不了了之, 而通过程序的相应模块, 则轻而易举, 使得这在布线工程管理中成为可能。例如通过软件的相应模块, 可以快速地查出这1%~5%的错误, 这样工程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错误修改, 效率提高10~100倍, 同时也使得图纸相关信息的100%准确变得可能和可行;从另一个角度看数据库图文信息的100%准确匹配也变得简单易行, 也使得布线软件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

工程图纸的变更可直接反映到数据库中。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有图纸的变更, 只需将更新后的图纸导入数据库即可, 无需管理人员对数据库所需图形的二次修改与标记, 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规范的图纸拿来就可以直接用”。

通过以上各种手段, 充分发掘图形文件内部的信息, 同时在工程人员和网管人员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桥梁, 最大限度地提升布线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目前困扰布线管理软件而无法推广使用的症结。

4 设计优化创新及改进

结合软件自身在工程应用中的经验积累, 以及与客户不断沟通的过程中, 急用户所急, 想用户所想, 软件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1) 协助网管人员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布线系统的结构以及查询信息点的位置和对应连接关系

把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连接关系、产品属性、信息点的位置等都存放在数据库中, 并用图形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实现数据录入、网络更改、系统查询等功能, 随时拥有更新的电子数据文档。布线管理软件也能在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工程实施中深化设计、工程变更、工程测试数据及竣工资料均能归入其中。支持多项目管理, 便于项目经理或软件工程实施人员异地实施及项目移交。

(2) 丰富的查询功能

(1) 水平信息点查询:快速定位每个信息点到CAD图纸并自动加载定位显示、每个机柜位置图端口闪烁显示。

(2) 主干及水平信息点整体资源状态查询:对整个布线系统的信息点资源总量、已占用量、损坏量、空闲量等参数全面掌握, 对布线系统的运维有宏观及微观指导意义。

(3) 跳线关系查询:通过设备装机需求及简单跳线定义提交, 自动匹配端口及链路通道类型, 快速生成跳线需求表, 以指导光纤和铜缆跳线的采购和备货。

(4) 设备统计查询:对设备资产使用情况的全面了解, 以便于设备资产的管理和后期采购。

(5) 机柜资源查询:全面掌握机柜的可用资源, 以快速复核机柜现有条件是否满足新设备上架或装机, 常用的资源包括机柜剩余总空间、机柜剩余最大连续可用空间、机柜剩余PDU资源等。

(6) 链路追踪查询:通过部分模糊信息自动搜索匹配出完整的链路信息, 通常用于多节点电话配线数据链路查询, 便于电话或网络维护人员快速定位相关链路的每一个节点。

(3) 数据动态传递

系统会根据端口跳线及链路关系自动将有源设备 (如电话交换机、网络设备) 的端口内容动态传递到整个链路及端口, 便于快速实时查询信息端口的数据, 例如电话号码、IP地址等。每一次跳线或链路操作变动系统均会自动实时更新所有相关端口及链路的内容信息, 并且通过路由计算及校验功能提高大型园区的光缆、大对数线缆的数据维护效率。

(4) 快速模板功能

(1) 丰富的模板编辑功能:提供丰富的图形及数据编辑功能支持用户快速定义所需设备模板。

(2) 模板导入及更新:支持外部更新, 以利用大量现有精美模板资源。

(3) 支持板块组件模式:仿真再现各类设备, 做到精确化的设备资源管理。

(5) 规范严谨的系统架构

(1) 用户管理功能:支持多用户, 并对用户授权管理, 以保证数据安全可靠性。

(2) 日志管理功能:记录详细的操作日志, 主要用于数据库的维护, 同时也可作为报表及工单功能的基础。

(3) 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用户需求, 可智能化地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数据。

(4) 报表功能:在各类信息查询的结果基础上, 生成各类定制的报表。

(5) 主要用途:生成派工单以用于施工维护记录, 各种报表以用于费用结算的依据。

(6) 测试数据归档功能:能支持各种常用的测试数据格式。

(7) 自动数据备份功能: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

(6) 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1) 伴随着硬件及软件的发展, 智能布线也在不断地发展成熟, 软件业朝着通用平台化方向发展。

(2) 配合硬件产品, 软件通过与硬件的实时通信技术, 一方面获取硬件端口的连接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信号灯指导硬件端口的跳线, 实现智能布线的全部功能。

(3) 通过SNMP与网络交换机通信, 获取交换机下联端口设备的MAC地址、IP地址, 结合数据库查询统计技术, 可全面获取端口所连接设备 (如服务器) 的信息。

(4) 与智能PDU通信, 可获得机柜以至每个设备的实时用电信息, 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

但目前由于协议及技术规范的发展滞后, 缺乏统一的硬件通信规范及行业接口标准, 必须每个项目逐个定制化开发, 难以做到标准化产品,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管理的应用普及。

5 结束语

3.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篇三

1.同定点 动力作用线 阻力作用线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费力 80

3.①④ ⑤4. 3:5 省 5.A C B 6.竖直向下 80 竖直向上 80

7.40 费力

8.D 9.B 10.A 11.C 12.C 13.C 14.C15.B 16.C

17.如图1. 18.如图2.

19.刀口(或支点) 水平 ι1/ι2m

20. 80N. 21.哥哥负担200N的力,弟弟负担100N的力.22. 80N.

《“滑轮”练习》参考答案

1.定滑轮 动滑轮

2.滑轮组 方向 3. 1604.等臂 F=G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 省力 F=1/2G 5.轮轴 省力 6.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定 7.6 0

8.左 动 定

9.A

10.B 11.D 12.B 13.B 14.C 15.B16.D 17.C

18.(1)如图3甲. 4 (2)如图3乙. 5

19.(1)绕线如图4所示.3 0.7(2)20 (3)22 20.如图5.

21. F=20 N.如图6.

22.(1)1.6m/s. (2)由题意可得动滑轮重200N,则F'=(2800N+20 N)÷4=750N.

《“机械效率”练习》参考答案

1.额外 有用 有用 额外 2.Gh 动滑轮重 摩擦 物重3.有用功 总功 小于 小于4. 9000 75% 5.1000 80% 250 6.480 1207. 80%

40 8.62.5%

9.1500 0 80%

10. 2.590% 克服杠杆的自重做功

11.D 12.D 13.B 14.A 15.C 16.D

17. (1)17 80% 物体上升高度h (2)力的方向 相同有用功、额外功均相同

18.(1)0.5 66.7%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仅根据一次实验所得结论具有偶然性

19. 80%.机械效率将变大,因为物体所受的的重力增大,对地面的压力增大,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滑轮组克服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有用功增大,同一滑轮组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所以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增大,即机械效率变大.

《“简单机械”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原图中以o2为支点的杠杆,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杠杆o2是费力杠杆)

2.D(易错选B,错选的原因是没能理解扳手的实质也是省力杠杆,其中轴是支点,轴到手的距离是动力臂,大小大于阻力臂)

3.B(易错选A或D,错选A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错选D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是两段而不是三段)

4.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掌握动滑轮的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能根据对物体A、B的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

5.D(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理解使用杠杆有的是为了省距离,省力一定费距离,省距离一定费力)

6.D(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机械效率公式n=G物/G物﹢G动分别进行求解、判断)

7. 80%(易错填“120%”,错填的原因是没有止确判断出拉动滑轮组的绳子为三段而不是两段.因此总功求错)

8.省力(易错填“费力”,错填的原因是没有判断出盒盖上翻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9.如图7所示.(易错画成图8,错画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动力应作用在杠杆上,因此应以左侧绳对桥的拉力为动力)

《“简单机械”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省力 远离 2.CB3.省 20 4.505. 0.2m/s 12W 83.3%

6.2 120 7.2 增大

8.A 9.A 10.C 11.B 12.C 13.D 14.B15.A

16.如图9所示. 17.如图10所示.

18.(1)右力臂 (2)把OA的长度当成了拉力的力臂 (3)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 (4)竖直向上3

19.(1)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所受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20.A、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21. (1)3000J. (2)180W. (3)83.3%.(4)250N.

22. (1)30W. (2)90J. (3)70%.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1.压强 2. 10 0 铁球 3.30 120 0 4.托里拆利 下降 5. 600

83.3% 6.0.9xl03 7.B.C A

8.D 9.C10.A 11.D 12.C 13.B 14.C15.B

16.如图11所示.17.如图12所示.

18.(1)0.2 20 (2)A、C、D 利用针压法使木块浸没在液体中,再读取液面的位置

19.(1)匀速 (2)71% (3)等于 (4)0.17(5)0.4 (6)增大

20.(1)钢球速度 (2)s 转换 (3)下滑的高度 (4)牛顿第一定律 一直运动下去 理想推理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1)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2)p=5xl03Pa. (3) W=6xl05J.

4.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四)一、名词解释:

1.纵向一体化

2.核心竞争力

3.战略管理

4.成本领先战略

5.紧缩型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波特B.钱德勒

C、魁因D.安索夫

2.进入壁垒高与退出壁垒低的产业是()。

A、高利润高风险B.稳定的高利润

C、低利润高风险D.稳定的低利润

3.评估判断一个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首先必须对企业的()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

A、财务状况B.利润水平

C.管理概况D.领导艺术

4.环境分析技术主要有战略要素评估矩阵和()两种。

A、核心能力分析B、SWOT分析

C、财务分析D、生命周期分析法

5.战略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关键性、平衡性和()等原则。

A、可检验性B、可实现性

C、可挑战性D、权变性

6.战略联盟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提出的。

A.法约尔B内格尔

C波特D.魁因

7.在成熟产业中选择竞争战略时,如果是大批量生产则采用()战略较好。

A、差异化战略B、集中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D、市场开发战略

8.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是()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战略 D、集中型战略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动态管理过程组成,它们是()。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评价 D.战略实施

E、战略控制

2.企业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等宏观因素。

A、政治法律 B、经济

C、财政货币政策 D、技术

E、社会文化

3.战略目标的基本目标有()。A、利润目标B、市场目标

C、竞争目标D、发展目标

E.价格目标

4、紧缩型战略的类型有()。

A、转向战略B、放弃战略

C、暂停战略D、清算战略

E、维持战略

5、差异化战略的类型有()

A、产品差异化B、服务差异化

C、人事差异化D、价格差异化

E、品牌形象差异化

6.选择企业基本战略应考虑的问题是()

A、外部环境B、自身实力

C、产品种类D、产品周期

7.公司战略的基本类型有()

A、稳定型战略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D、混合型战略

E、多元化战略

8、战略管理的特征是()

A、总体系统性B、深远的预见性

C、对外的抗争性D、相对的稳定性

E、灵活的应变性

四、是非判断:

1.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安索夫提出了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2.企业愿景由核心观念和企业使命两部分组成的。

3.安索夫认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构架是由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构成。

4.企业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就是一体化战略。

5.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五、简答题:

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

2、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六、论述题:

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

(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为了增加某项业务的销售和利润,使企业业务范围向供或销的领域发展,又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2.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3.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

4.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 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5.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 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

1、A2、B3、A4、B

5、D6、B7、C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2.ABDE3.ABCD4.ABD 5.ABE6.ABCD 7.ABCD8、ABC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是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权威波特认为;任何产业中的竞争强度普遍受到五种结构性因素所产生的互动力量的影响。

2.不正确.企业愿景是包含四部分:景象、价值观、使命和目标。

3.正确。安索夫认为;战略、环境、组织这三个要素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战略才会成功的提高企业效益;反之则效益降低。

4.不正确。企业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或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往往会选择进入新的领域,这一战略是多元化经营战略。

5、不正确。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五、简答题: 1.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它必须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推动方能顺利进行。(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部门以及所有相关因素的管 理活动。

(3)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企业的战略 管理活动也必须随之调整。

2、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1)、战略分析阶段(2)、战略决策阶段(3)、战略的实施阶段(4)、战略评价阶段。

六、论述题: 试述在战略变革中如何实施参与管理。

在变革中采用参与管理的方法一般由六个阶段组成:

1.压力和觉醒阶段。一项成功的变革往往由于对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施加强大的压力所激起的。2。干预和重定方针阶段。由于存在着一种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所以很有必要局外人介入。

3。调查分析阶段。整个组织自上至下一起调查分析和确定问题。

4.干预和承诺阶段。局外人在此阶段要积极鼓励管理部门和非管理部门的人员发挥想象力,对确定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承诺。

5.实验和探索阶段。解决方案一开始不宜全面铺开,可先以小规模进行试点。如果有些方案无法进行小规模试点的,可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

5.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6.(B)是指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直接责任、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直接贡献的部门。(B)是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间接贡献的,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协助、配合直线部门最有效地工作的一些部门。P329 A.参谋部门;直线部门 B.直线部门;参谋部门 C.产品部门;参谋部门 D.直线部门;产品部门 单选题补充:

1、彼得·圣吉1990年在《

14、(B)提出用图表来帮助管理? B.甘特

15、(C)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们不仅探讨问题怎么解决的方法,并且亲自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承担全部责任。C.自我管理型团队

16、知识管理代表人物是(A)? A.德鲁克

17、精益生产是一种起源于(C)汽车制造的流水线制造方法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的研究者John krafoik给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起的名称。C.丰田公司

18、(A)不属于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

A.说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经济人”;

B.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C.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 D.强调人的“团体”属性。

19、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属于定性预测方法?(C)

A.专家个人意见法; B.专家会议法; C.时间序列法; D.德尔菲法。20、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D)。D.X理论和Y理论

21、韦伯想设计出一个有关权力和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结构蓝图。他认为权力有三种合法的(即被社会接受的)纯粹的形式,(B)是以先例与惯例为基础? B.传统的权力

22、(D)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取得地区专业化的效益;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有利于组织培养高层管理者。D.地区部门化

23、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D)表示对某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供可作为采取措施的信息的一种控制方法。D.专题报告法

24、(D)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末。在组织目标的实施中,不断的在计划与实施结果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找出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制定新的改进措施。D.控制

25、(C)强调企业活动的重点是服务社会而不是追求利润。C.加尔布雷思夫妇

26、在领导方格的五种领导类型中,(A)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效率。A.乡村俱乐部型领导者

二、简答题

1.简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层次?

答: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地区、国家)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信念、共识和规范的组合。文化由二个层次组成,可视部分是文化的表层,不可视部分是深层次内涵,包括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和潜在的假定和崇高的信仰。

2.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答: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具体表现在:

(1)科学性:一些管理活动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或者具有科学的内地规律性,如战略管理理论。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并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使人们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次,随着人们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也不断地发展,所以,管理是一门科学。

(2)艺术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思想感情,所以管理活动不象自然科学一样完全精确,需工依靠人们的经验、灵感,如营销管理中的广告创意等。管理活动是一种协调被管理者业务活动的活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管理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来有效解决问题,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的科学理论的发挥与延续,而管理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果在被普遍试用之后就逐步成为科学的理论。所以管理也是艺术。

(3)管理作为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承的。艺术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和艺术相补充。如果不具备管理知识,管理就会陷入盲目和经验主义;如果否认艺术,管理就无法灵活应用于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同时,科学的发展会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科学的更进一步发展。

(4)由于管理的实践是一门艺术,而指导这种实践活动的具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则是一门科学,所以,综上所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P235/P296/P367/420 答:

1、计划:制定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做什么及怎么做?)

(1)计划: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对过去的和现在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估计,以确定能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行动方案的一种活动。(2)计划

是指组织计划工作的结果。它确定了组织在未来期间内要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和由谁做等问题。

2、组织:实现资源和活动的最佳配置(通过什么来做?)

组织:可以是一个机构实体,即有意识地形成的职位或职务的结构;也可以是指一个管理活动或过程,即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

3、领导:激励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如何做得更好?)

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4、控制:衡量实际工作,矫正偏差(到底做得怎么样?)

控制:是对组织活动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4.简述组织环境定义及其分类?

答:外部环境是指组织以外的一切事物,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组织的外部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外部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为一般(总体)环境和作业环境。

5.霍桑试验的启示有哪些?P163 答:霍桑试验的启示:

1、工资刺激对提高生产力仍然有效果;

2、管理层对工人的重视会提高生产力;

3、管理人员(监工)的领导方式需要改变,需要培养与工人建立人际关系的领导技能;

4、需要满足工人的感情、心理、社会人际交往需求;

5、需要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和管理,使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6.简述领导的性质和作用?P367 答:领导的性质:所谓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领导包含三层涵义:(1)领导是一个影响过程;

管理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一切事物,包括文化、雇员、顾客、管理等。

(2)领导的作用在于激发、挖掘组织成员的潜力以实现组织目标;(3)有效的沟通是领导职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领导的作用就是对被领导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以激励和引导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积极努力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维持组织成员情感上的平衡状态;(2)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3)运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4)组织成员的情感问题来源于挫折、冲突和过度压力。

简答题补充: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答: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建立,把科学的操作方法与精心挑选的一流工人相结合。这里包含科学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

(一)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

(二)科学地挑选工人;

(三)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培养;

(四)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

2、简述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

答:劳动分工、权责相当、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层次、秩序、公平、人员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

3、简述有效授权的原则?

答:1.信任原则2.慎选原则3.层级原则4.适度原则5.权责对等原则6.可控原则。

4、什么叫做管理的目标原则?为什么要坚持目标管理原则?

答: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目标管理是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来的,它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通过“自我控制”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更加注重绩效结果。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可以

1、由于设定目标,所以能够集中精力、时间及其他资源为这个目标努力,而不至于浪费资源,并且在对一个总体目标分解后,能够将

问题细化更加容易解决;

2、职责分工明确,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目标而努力,从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便于绩效考核;

3、由于实行“自我控制”,便于诸如意见信息之类的交流,能够强化组织的融洽关系。

5、人际关系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答: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6、请解释权变理论。

答: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行为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办法去组织企业、领导团队或者制定决策。组织形式或(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在某种情况下效果卓著,然而,换一种情况可能就不那么成功。权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①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②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③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7、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98 答:

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每项工作挑选“

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益,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努力;

6、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

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8、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8、什么叫做决策的满意化原则?为什么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P217 答:首先,“最优化原则”是指人们希望通过对各种可能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的方案。“满意化原则”是指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的原则。

其次,西蒙认为,理性的决策者必须能够做到:

(1)在决策前,必须清楚所有备选方案的方针。

(2)应该考察每一可能抉择所导致的全部复杂人工后果;

(3)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决策的判断标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制约着管理人员的理性,具体表现在:a、未来的因素不确定,而个人的预见能力有限。b、个人知识有限,很难完全识别所有的备选方案;c、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可以加以分析的。d、个人的价值标准的差异。因此,最优化决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

最后,为了做到有效管理,管理人员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标准,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作出最满意的决策,所以,综上所述,在实际管理中,决策准则应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

9、有效授权的原则。P365 328 答:(1)重要性原则;(2)适度原则;(3)权责一致原 则;(4)级差授权原则。

10、决定分权程度的因素有哪些?P367 答:决定分权程度的因素有:

1、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

2、组织的规模。

3、组织的发展史。

4、组织内部政策的一致性。

5、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6、下次被管理者的能力。

7、控制能力。

8、环境影响。

11、简述责权利三角定理的主要内容?

答:职责、权限、利益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根据具体情况,它可以略小于职责。这样,就使得工作富有挑战性。管理者的能力与他所承担的职责相比,总是感到能力不够。这种压力能促使管理者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注意发挥智囊的作用,使用权限也会慎重些,获得利益时还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但是,能力也不可过小,以免形成“挑不起”职责的后果。

12、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内容是什么?

答:这种方法主张,在确定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时,应考虑该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情况。相对竞争地位往往反映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它决定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和速度。业务增长情况往往反映为业务增长率,它对经营方向选择的影响是双重的:首先,它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其次,它决定着投资机会的大小。(1)“金牛”业务:拥有高市场占有率、高额利润、高额资金回笼,市场增长率低。(2)“明星”业务: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竞争地位较高,带来较高的利润,回笼资金与投入资金都非常大,两者相抵后为零或负值状态。(3)“幼童”业务: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较低。(4)“痩狗”业务:市场增长率低,微小或复制利润,应缩小规模或清算放弃的策略。

13、简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管理幅度是指有效管理下属的人员数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中管理层次的数目及管理人员。管理层次: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数目。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及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

14、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沟通的障碍来自环境、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三方面。

(1)环境障碍,干扰信息的传递过程,使信息信号产生消减或歪曲,影响接受者的心境。

(2)倾听者障碍,接收者理解信息的能力和态度都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效果。(3)信息发送者决定采用什么形式或传送以及信息传送的渠道。

15、什么叫统一命令和统一领导原则?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所谓统一命令原则 ,就是指对一件具体的工作或事件而言 ,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 ,这是最早由法约尔提出的 ,也是一项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原则。统一领导原则是指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人 领导人和一项工作计划。

16、什么叫非正式沟通?其特点是什么?

答: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个组织中成员不依循组织层级方式,进行彼此之间讯息的传递,以促进成员之间意见交换与情感联系。

非正式沟通有一种可以事先预知的模型。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正式沟通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能够事先被人知道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息越新鲜,人们谈论的就越多;

(2)对人们工作有影响的人或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谈论;

(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最多为人们谈论;

(4)在工作中有关系的人,往往容易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

(5)在工作上接触多的人,最可能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

17、激励中的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各自的内容是什么?P400 答:(1)期望理论的内容: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预期到他们的行动将有利于实现某个目标,而且该目标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个特定的行动。期望理论包括以下三项变量或三种联系:努力——绩效的联系,绩效——奖赏的联系,吸引力。期望理论的关键在于:弄清个人目标以及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的联系。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另外,即使知道员工希望满足何种需要,也不能保证员工感知到良好的工作绩效可以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2)公平理论的内容:公平理论主要是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即研究报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报酬的相对比例的公平与否影响个人受激励的程度。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到自己的比率与其他

人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产生不公平感,认为自己的收入过高或过低。

18、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

1、系统整体原则;

2、统一指挥原则;

3、权责对应原则;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5、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19、什么叫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p64-65 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20、什么叫做管理道德?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P72,74

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管理道德的培育1.抓好管理道德教育。2.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3.树立典型,加强引导。4.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

21、共享权力、接受权力和正式权力各有什么不同?P158

共享权力,为使得结合方法可以实施,福莱特认为应该用“共享的权力”来代替“统治的权力”,用“共同行动”来代替同意和强制。

福莱特认为应该使命令“非人称化”,消除组织中的“上司”和“下属”的角色差异,使双方共同服从于“情景规律”或“客观形势规律”。这样就使得组织的权力存在于形势和情景中,而不是个人。组织的权威也从职位转向知识和经验。

22、什么叫做霍桑试验?得出了哪些结论?p163

霍桑试验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企业中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的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研究学者发现,是工人之间、工人与监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根据上述对激励定义和作用的说明,详细提出一些激励员工的具体建议?(注意要分点阐述)P402

答:下面有几点关于激励员工的建议:

1、认清个体的差异:现代的激励原理认为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因此,激励员工首先就是认清所有的被激励对象——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群体。

2、使人与职务相匹配:安排适合的职务,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形安排合理的岗位。

3、运用目标:应当确保员工具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目标,并让员工理解目标实现的进度。

4、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达到的:让被激励对象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无论目标是否可以真正达到,如果员工认为目标没有办法实现,则他们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必须要鼓舞员工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目标。当然,管理者必须提前评估员工的真实能力和工作潜力。

5、个别化奖励:由于每一个员工的需求不同,因此对每一个员工都有最有效的奖励方式。例如:授权、参与目标设定和决策的机会或表扬。

6、奖励与绩效挂钩:管理者必须使奖励与绩效相关系,如果不对绩效因素进行奖励,则只会强化那些非绩效因素。当员工达到了特定目标时,应给予奖励,如加薪、晋

升。管理者应当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以充分发挥它的极力作用。

7、检查公平性系统:公平的评估业绩,员工应当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是对等的,并且在组织内是公正的。

8、不要忽视钱的因素:金钱常常不仅仅是金钱,往往可能是其他激励因素的一种反映。金钱虽然可能不是人所追求的目标,但它总是某一活动结果的形象、具体的反映。

2.彼得·圣吉在《

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

(1)首先,企业要想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得多。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可以使组织更适于学习和建立开创性思考方式。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团队工作、界面管理以及并行工程等都有利于组织开展系统性的学习。

(2)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企业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3)最后,企业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注意积极地向外界学习,组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学习和知识共享,使组织能够开展系统思考。(4)学习是一件自主的事,只有自主地、充满乐趣地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真谛。因此,在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化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有自身特色的、适应自身情况的新型组织。

3.正确处理直线和参谋关系,有利于坚持统一指挥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参谋部门与参谋人员的参谋助理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详细论述如何正确处理直线和参谋之间的关系?P16参考

答:正确处理直线和参谋关系,有利于坚持统一指挥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参谋部门与参谋人员的参谋助理作用。

(一)管理人员应明确角色

1、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应明确:参谋人员的性质;参谋人员必须依靠说服来使他的思想付诸实施;参谋人员必须做好不突出个人和不追求个人荣誉的准备。

2、直线部门与人员应明确:要向参谋部门提供信息、建议和支持。

(二)建立强制性的参谋助理制度

1、纯粹的参谋职权:谋部门或参谋人员最初的效用是协助自己所依附的直线部门的工作。

2、强制性咨询参谋和共同负责权:强制性咨询参谋制规定了直线人员在采取行动前,必须与参谋人员进行磋商,征求参谋人员的意见。共同负责制要求直线人员在采取

行动前,必须取得参谋人员的同意。

(三)明确职权责任

1、授予参谋人员职权可以充分挖掘其价值,但也最有可能造成摩擦、冲突和混乱。

2、明确规定职能职权的应用范围

3、明确建立工作责任制

论述题补充:

1、波特提出的影响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是什么?你认为这五种力量将如何影响行业竞争?在当今高度动荡的竞争环境里,无力模型还适用吗?为什么?

答:1,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新进入者加入该行业,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大,带来对市场占有率的要求,这必然引起与现有企业的激烈竞争,使产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新加入者要获得资源进行生产,从而可能使得行业生产成本升高,这两方面都会导致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

2,替代品的威胁:某一行业有时常会与另一行业的企业处于竞争的状况,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质。替代产品的价格如果比较低,它投入市场就会使本行业产品的价格上限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这就限制了本行业的收益。本行业与生产替代产品的其它行业进行的竞争,常常需要本行业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和集体行动。

3,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亦即顾客,买方的竞争力量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买方所需产品的数量、买方转而购买其他替代产品所需的成本、买方所各自追求的目标。买方可能要求降低购买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其结果是使得行业的竞争者们相互竞争残杀,导致行业利润下降。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某一行业来说,供应商竞争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行业的市场状况以及他们所提供物品的重要性。供应商的威胁手段一是提

高供应价格:二是降低相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使下游行业利润下降。5,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力量是企业所面队的最强大的一种力量,这些竞争者根据自己的一整套规划,运用各种手段(价格、质量、造型、服务、担保、广告、销售网络、创新等)力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和争夺更多的消费者,对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它利益相关者”是管理学家弗雷曼建议加到波特的竞争模型中去的。这些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工会、地方社区、借贷人、贸易组织、股东、特殊利益集团。其中,政府的作用力最大。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该理论对当前的管理实践有何借鉴意义?你认为该理论有哪些不足?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析论的两个基本论点是:

1、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2、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组织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

3、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哪些管理制度?你认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评价:冲破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的创新。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机器,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也是对人的片面的认识。

4、领导方式有哪些类型?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P377、管理方格理论P378和权变理论P381各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更有利于指导当前的管理实践?为什么?

答: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的领导理论提出的领导方式:任务型、关系型;罗伯特.豪斯和德斯勒途径——目标管理理论提出的领导方式: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导向型。弗鲁姆——耶顿模型中的领导方式:独裁Ⅰ、独裁Ⅱ、磋商Ⅰ、磋商Ⅱ、群体决策。其余答案见书本。

5、评价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P129优缺点都需要

答:

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但采用的“科学”方法并不完善。

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但注意到但未足够重视工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求的满足。

4、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极少或者说没有考虑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强调管理人员同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但未考虑工人参加决策的问题。

6、试分析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答: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3)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4)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alternatives);(5)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6)增加正当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费时;(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即压抑不同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以建立一致的表像;(5)模糊的责任。

7、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一种不断增加的理解人类行为和积极参与他们自身生活的欲望。分五个

层次,生理、安全、爱、自我实现、被尊重。

该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对管理和教育等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8、请解释管理二重性。

答: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它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的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它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都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叫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

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

9、评价管理二重性理论。

“凡是结合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

答:马克思指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

学习和理解管理的两重性理论有两种重要的意义。

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11、详细论述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答:

1、人本化

2、整体化

3、战略化

4、网络化。

企业管理人性化发展过程: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社会人延伸后产生:文化人、网络人、知识人)工具人到社会人体现了企业管理理论人本化思想。

整体化含义:体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的扩展;关注局部转为整体。

战略化含义:体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上的延伸,眼前转为长远发展战略。

12、请以你所熟悉的行业为例,对其主要产品进行SWOT分析。

答:金元宝游戏SWOT分析(1)优势(Strengths):

团队优势:资深职业经理人、资深互联网研发人士以及对互联网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组成新泰阳团队,其中大专本科学历占65%,研究生学历占25%以上。产品优势:其一,豪华的界面和强劲的音效颠覆了传统超越QQ和联众,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了拉斯维加斯

渠道优势:金元堡游戏营销阶段的市场策略以福建为主辐射全国,目前,我们已经与福建各地的大部分基础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推广协议,主要利用其包含宽带用户、服务器、带宽等资源

(2)弱势(Weaknesses):

机会成本:对于网络门户、广告、搜索引擎、交友、博客、影视、BT等互联网产品深入的研究花费了我们相当的时间

品牌:目前我们不具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资金:不断进步的互联网让我们不能像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总处于等待的位置

产品同质化:互联网的产品创新总是由小猪完成的:sina、baidu的博客是由

博客中国完成的、水木清华的BBS模式被各大网站所沿袭。(3)威胁(Threats):

大型运营商:大型休闲游戏运营商在全国性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目前已经逐渐意识到区域市场将成为利润的另一增长点,他们有计划有目标的在蚕食区域市场份额。

其它风险:我国当前对于网络游戏暂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暂时没有对虚拟财产进行保护的相关法律,所以我们将同大多数网络游戏一样不仅面临着政策层面的风险,同时将面临着用户虚拟财产纠纷的风险。

四、材料分析

(一)中移动398亿元人民币入股浦东发展银行

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已同意斥资398亿元人民币(合58亿美元)收购浦东发展银行(Pudong Development Bank)20%的股份,从而达成了这宗交易„„(此处省略几百字)随着电信业竞争不断加剧,中移动正在想方设法推动增长。该公司去年已开始提供一些移动支付服务,寄望从中国1800亿元人民币的在线支付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它面对占支配地位的竞争对手支付宝(Alipay)。支付宝是阿里巴巴(Alibaba.com)——全球最大的面向企业的互联网贸易平台——的在线支付子公司。王建宙说,中移动不打算把业务扩展到更广泛的电子商务领域、从而成为另一家阿里巴巴,该公司仍将把业务重点放在其核心的电信服务上。根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请问中移动为什么要收购浦发银行股票? 答:从案例中找理由:移动正在全面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且最好能够入股浦发银行类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而借用金融资质开展移动支付相关业务,以规避政策风险和业务风险(主干内容).拓展:为什么要全面发展移动业务?因为移动支付业务越来越具有战略重要性。

根据易观国际《中国

移动支付是捆绑用户的有效手段。从国内运营商环境看,中国市场已经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现阶段用户成为三大运营商竞争的焦点。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很好的捆绑用户,减少用户流失,是移动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

答:竞争关系到未必,但战略伙伴也许不太可能,原因如下:

尽管中移动要拓宽支付业务,支付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购物。淘宝网已经发展成熟,淘宝用户的支付方式也可以通过中移动发展的手机支付业务。

淘宝网和支付宝都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目前淘宝上一般都推荐支付宝,直接用信用卡或者银联卡也未尝不可。中移动和支付宝既然是竞争关系,淘宝网就未必想和中移动结成战略联盟。

4、中移动入主浦发银行后可开发的新市场有哪些?请给出详细理由。

答:若有了金融机构的支持,中移动的支付业务可以免除很多政策上的限制,那么,其可开发的新市场有很多。

从案例中来看,北京方面正准备允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广播电视公司进入电信服务领域,这加大了电信运营商利用增值服务来创收的压力。中移动不打算把业务扩展到更广泛的电子商务领域、从而成为另一家阿里巴巴,该公司仍将把业务重点放在其核心的电信服务上。

那么,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 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等,都可以成为中移动未来开发的市场。

5、中国移动与银行合作的目的?

答:中国移动与银行合作的目的:为移动支付业务铺路。

移动支付一般包括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是

„„(此处省略几百字)

通用和丰田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大品牌即使辉煌百年和近八十年,也不能吃老本,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开创品牌的新时代,如果能够引以为戒,而不是看热闹,前面的路 就可以走得长一些,顺畅一些。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丰田刹车板事故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丰田业务发展过急,忽略传统以安全为先的经营方针。其实,发展业务过急,就是要打败通用,赢得世界龙头老大的位子。这个隐患,在被称为成本杀手的渡边捷昭执掌丰田的五年时间里,公司成本下降了100亿美元,而大野耐一发明的丰田生产方式(TPS)则在 全球推广,美国人之外,中国人、印度人、英国人、捷克人、澳大利亚人都在造丰田车,丰田偏离了日本企业精神的核心,那就是安全品牌

答:如案例中所说,丰田章男如果行事得当,道歉诚恳,措施有力,那参加听证会也可能是危机中的转机,让越闹越烈的丰田“召回门”事件,有一个软着落的可能性。在面临信任危机的关头,丰田应当放下架子,坦诚沟通,并努力做好善后事宜方好。也就是说,丰田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当顺应危机管理的6项原则。

五、名词解释

1、冲突;

答: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因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2、等级链;

答: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底层的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利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

3、集权;

答: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集中。

4、控制

答: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和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5、管理幅度;

答: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6、彼得原理;

答: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到的层次,因提升后不能保持原先的成绩而给组织带来效率的大滑坡。

7、组织文化;

6.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六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绪论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

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

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 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观

10.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1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 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特点是()

A客观性 B有用性 C创造性 D社会历史性 E主观性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A 渔民出海捕鱼 B医生看病 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 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 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物极必

反,相反相成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34.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

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量互变规律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

(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70、C 71、C 7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AE

4、AD

5、ACD

6、BCD

7、BCDE

8、CDE

9、ACD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19、ABCD 20、AD

21、ABCD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34、ABCD35、ABD

36、ABCE

37、ABC

38、ABCD

39、BD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5-26页,新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6页,新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48-49页,新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一认识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

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E.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E.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认识辩证运动 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失败中包

含着成功的因素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D.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E.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真理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

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的就是真理 E.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旧第57页,新第58页)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旧第55页,新第57页)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旧第63-64页,新第65-66页)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58-59页,新第60-61页)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第二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A16、B

17、A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A

26、D

27、A

28、D

29、B30、C

31、D

32、C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E

3、ABCD

4、DE

5、ABE

6、CE

7、CDE

8、ABDE

9、ABCE

10、ABCE

11、ABE12、ABCE

13、ABCDE

14、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第57页,新第58页)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第55页,新第57页)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62页,新第64页)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63-64页,新第65-66页)

答:(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58-59页,新第60-61页)

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

(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 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生产关系是反映()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

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政体问题说的是()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科学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

变革形式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A.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

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82页,新第85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85页,新第88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83页,新86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86页,新第89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87页,新第90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90-91页,新第93-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旧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84-85页,新第87-88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C

4、C

5、A

6、D

7、D

8、A

9、D

10、C

11、D

12、B

13、A

14、B

15、B

16、C17、C

18、C

19、A 20、D

21、C

22、B

23、A

24、B

25、A

26、C

27、C

28、C

29、B 30、B

31、C

32、D

33、D

34、C

35、B

36、B

37、B

38、C

39、D 40、B

41、D

42、D

43、D

44、C

45、D

46、A

47、B

48、A

49、D 5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E

3、ABCE

4、CDE

5、ABC

6、ABCDE

三、简答题,新第85页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82页,新第85页)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85页,新第88页)

答: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第83页,新第86页)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第86页,新第89页)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87页,新第90页)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90-91页,新第93-94页)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第84-85页,新第87-88页)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见简答题)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92-93页,新第95页)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参看教材旧第106-107页,新第109-110页)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第四章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D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

3、AE

4、AB

5、B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答: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军火商

3、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是()

A近代垄断资本主义 B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政治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发展中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货币全球化

E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参看教材第168-169页)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参看教材第171-177页)

第五章 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答:(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7.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篇七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门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学科, 它建立地理和地理勘察、测量以及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基础上, 它可以从空间提取、研究和筛选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一管理[1]。随着GIS技术的完善, GIS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 并未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文章就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的GIS的应用及原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1 GIS在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1.1 GIS在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应用的特点

GIS使用的是C/A/S和B/A/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 它可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现有的网络资的优势和作用, 在电力企业内部实现各种数据和资源的共享。系统的服务器端通过SQL Server进行业务数据管理, 客户端使用GI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共同卡法而成。配电网系统应用GIS平台后, GIS平台中的Arcinfo地图决方案可以在任何window平台上解决地图问题。管理系统同时使用了OLE编程技术, 为实现Arcinfo的所有功能提供技术保障。整个数据库使用无状态链接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库资源, 提高数据库的工作效率。

1.2 应用GIS的优势

和传统系统的使用性能相比, 应用GIS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在处理速度、市场运行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上都有很大的优势。首先, 应用GIS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处理速度更快。GIS系统可以根据所监测事物的地理位置信息为基础, 结合GIS系统搜集的其他数据和信息, 对事物的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通过一系列快速地搜集、分析和处理等操作, 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其次, 应用GIS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市场运行状况更好。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电力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和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力企业运行市场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在新形势下, 电力企业要保证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的有效和稳定, 必须积极的应用和创建GIS系统。最后, 应用GIS系统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电力建设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 传统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已经很难满足需求。而应用了GIS技术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从而让电力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GIS在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作用

2.1 管理设备

管理数量庞大和种类繁多的配电网设备是应用GIS的主要目标之一。GIS的应用可以让管理和查询设备工作变得更加的便捷和简便。例如GIS的集成功能可以让管理员较为方便和快捷地查询电网资源信息以及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线路和站房轻易查询设备的功能[2]。除此之外, 在设备发生变更时, GIS平台可以通过模拟方式对设备的位置和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并通过图形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员可以利用设备变更集成的方式将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关于设备变更过程及其记录和GIS的对配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施监控有机结合, 使GIS展示的设备运行状态符合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相同, 图形和台账一致。

2.2 提供数据信息

应用GIS后, GIS平台可以向配电网生产管理人员提供GIS搜集的数据信息, 如道路数据信息、地图数据信息和电力相关图层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 GIS平台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操作和处理。例如GIS平台提供的图形数据信息, 管理人员可以对图形数据信息进行放大和缩小、漫游、鹰眼等基本的操作。

2.3 检修和维护设备

检修和维护设备是应用GIS的主要功能, GIS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电网连通性、分析供电和停电范围、供电半径以及其它的方式来发现设备问题和快速定位设备问题, 为设备检修人员提供科学参考。例如某区域发生停电, 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可通过GIS对停电区域大小和停电用户数量进行分析, 并可以从GIS平台直观地看到停电范围大小、停电用户多少[3]。管理人员再根据GIS系统分析结果来评估停电的影响范围和带来的影响, 并根据相关数据制定电网检修计划或者停电申请。

2.4 辅助工程设计

首先, 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和图纸的流传, 为管理人员检查、监控和控制工程进度提供技术支撑, 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 GIS技术可以提供规划图纸、设计草案图纸以及其它设备信息, 为生产管理系统中的设备检修部门检修一次设备和线路, 或者设备检修部门对一次设备和线路进行技改和大修提供指导的作用, 保证设备检修部门检修和维护设备、线路工作顺利进行。

3 GIS的架构设计

3.1 应用系统的架构

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应用GIS后, 配电网管理的系统化和一体化程度更高。配电网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配电网的数据资源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模式、调度运行模和安全调控的管理模式等等。使用C/A/S和B/A/S相结合的架构的系统运行平台, 可以分为表示层、系统应用层和系统数据层。系统应用层包括中间件、数据应用的持久模板和电网应用的逻辑概念[2]。C/A/S和B/A/S相结合架构的配电网体系不但符合我国以及企业的关于配电网体系的要求, 还能满足相关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需求。不仅如此, 这种结合架构可以充分利用电气企业的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 可以预防出现过重的网络负荷, 使网络和系统处于稳定和可靠的状态下运行。同时C/A/S和B/A/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简化了客户端, 使客户端的维护更容易操作。

3.2 GIS系统硬件架构

在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运行信息、空间数据信息和时事信息这三种侧重点不同的运行信息, 电力企业通常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管理这些运行信息[4]。集中管理模式就是通过GIS技术捕捉运行信息, 并将运行信息上传至上级配电网数据中心, 上级配电网数据中心再对运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等一些类管理。GIS系统的硬件结构是建立在数据中心之上, 并围绕数据中心来建构应用平台, 因此GIS硬件系统的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和WEB等结构的服务器。对GIS硬件系统架构中的各个服务器而言, 服务器必须具备在大量访问的环境下稳定和安全运行的能力。

4 结语

众多的经验和实践表明, GIS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应用与配电网的生产管理系统, 并服务于生产管理, GIS是保证配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GIS的应用, 管理人员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作为管理的依据以及制定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办法, 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为电力可靠运行提供更多的保障, 也为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摘要:文章首先对应用GIS的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的特点以及应用GIS的优势做了简要的介绍, 再对GIS在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设备、提供数据信息、检修和维护设备、辅助工程设计做减少的论述, 最后针对GIS系统的架构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GIS,配电网生产管理,服务器

参考文献

[1]周驰, 郭宝, 王沈亮, 魏巍.生产管理系统与电网GIS平台集成应用分析[J].电力信息化, 2011 (02) .

[2]杨远佐.基于GIS的配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06) .

[3]吴建国, 李光耀.电力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0 (03) .

上一篇:农村节篮球赛捐款倡议书范文下一篇:高考文综主观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