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共13篇)(共13篇)
1.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 篇一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时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
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 ,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2.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 篇二
信念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被主体采纳为真实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解释、评价、结论或者预测,并成为主体行动的指导原则。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与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及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以及课程和教学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1]。
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信奉的准则,“教师信念”不应是一个只在职后阶段才被重视和讨论的概念。它是个人于长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及相关教育影响下所逐渐产生的概念系统。因此,教师信念的形成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此过程包括职前与在职两个阶段[2]。而师范生所持有的教师信念会直接影响职前教育的质量。
2010年,江苏省决定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鼓励优秀的男性初中毕业生报考幼教、从事幼教。该政策实施以来,免费男幼师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就教师信念而言,免费男幼师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免费男幼师生教师信念现状
调查发现,很多免费男幼师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时,只有27.2%的学生是源自真心喜欢或者热爱这项职业,其余的问答大多是“家长安排”或者“包分配”等客观因素。
一些免费男幼师生并不看好或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只是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17.2%的免费男幼师生并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而是冲着“免费读书”“包分配”才选择上幼师。此外,由于当初报考志愿时不了解相关政策,入校后很多免费男幼师生自认现实与最初的预想落差太大。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被免费”的。诸种原因导致很多免费男幼师生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向往而进入幼儿师范学校,他们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更谈不上为将来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师能力与风格。此外,因为前途已定,导致部分学生心存“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后不愁找工作”的思想,由此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教师信念有关。
三、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意义
1. 培养优秀幼儿师资的需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决定》(苏教师[2010]10号)指出,“从2010年起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制度,为培养造就优秀幼儿教师奠定基础。鉴于江苏省当前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男教师稀缺的状况,今年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以招收培养幼儿园男教师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男性教师资源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江苏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幼儿教师有90多万人,但其中的男教师却只有2000人左右,以至于在很多幼儿园,男教师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幼儿教育迫切需要男性的加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师资性别结构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男教师可以带给孩子阳刚、坚强、宽容等特质,使幼儿在成长之初,性格得以平衡全面发展。从整个江苏的教育资源分布来看,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全省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为1:99[3]。因此,实行免费幼儿师范男生培养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解决男性幼儿教师紧缺的状况,从而实现幼儿教师资源的结构均衡。
要培养优秀的男性幼儿园师资,实现江苏对免费师范生的期望,对男幼师生开展职业信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为的激励力量。信念一旦确定之后,就会给主体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行为的原则性、坚韧性”[4,4]。
2. 免费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信念具有特殊意义
职前教师信念培养在免费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主要关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师范生形成预期的角色,而对其内在发展尤其是对教师信念的养成却很少关注。其实,对师范生而言,能否在走向岗位之前建立良好的教师信念,是决定其未来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不少研究表明,如果在职前阶段“准教师们”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师信念体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历程中就可能因为缺乏积极正面的信念支撑而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流于随意和盲目,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失去正确判断的依据,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令人堪忧,而免费师范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师范生生源下滑、教师水平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免费”的内涵,绝不仅仅表现于师范生相关费用的免除,更重要的表现为进一步形成与强化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为尊重的职业,并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教师行业。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师信念培养,使教育成为免费师范生愿意终身投入与专注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
四、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帮助制定职业规划
要通过各种机会对男幼师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知晓免费培养政策是省教育厅培养优秀幼教师资的重要举措,以此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要让免费男幼师生认识到幼儿教育非常需要优秀男教师的加入,且社会对他们充满无限期望。免费男幼师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他们才会坚定职业信念,更加勤奋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引导男幼师生客观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科学做好生涯规划,对于免费男幼师生合理定位、找准目标和自己努力的方向至关重要。新生进校后,可以邀请专家给新生作生涯规划讲座,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涯规划,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同时要求学生做好五年规划和每学年规划,在学校和班主任的配合下,让他们监督自己对规划的执行情况。
2. 科学设置师范生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培养院校必须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定教师教育课程。”[5]
围绕专业标准,学校应根据男幼师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男幼师生课程方案。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要帮助免费男幼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学前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念。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陶行知、陈鹤琴。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参观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儿园,聆听陈鹤琴生平报告等,来强化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根据免费男幼师生特点,设置感恩教育、责任与担当等不同的德育模块,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3. 安排教育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和实践教育是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信念,更加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优秀教师访谈活动。通过访谈,让免费男幼师生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等,并且共同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还可以安排免费男幼师生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农村教育,逐步建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从中也不断强化他们积极正面的职业信念。
4. 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师范院校不仅需要好的课程安排,更需要良师去实施这些课程。在教师信念培养方面,更要注重发挥教育者自身教师信念的榜样作用。积极、正面的教师信念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信念的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明晰自己并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习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及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正确积极的教师信念指引下,才能给予学生正确、良好的示范。
对免费男幼师生进行有效的教师信念培养,是免费师范生培养中一个重要而根本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江苏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就免费师范生自身而言,加强对免费男幼师生教师信念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专注于与幼儿教师职业有关的专业养成与发展,确保使其在未来的幼教工作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Pajares,P.R.(1992),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assy construc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3),307-332.
[2]秦立霞.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教师信念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苏教师[2010]10号文件《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4]林传鼎,陈锦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
3.免费健康教育讲座等 篇三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疾病。实际上,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我们身体内其他两大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常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出现脂质代谢异常,俗称“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脂质代谢异常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体中的好胆固醇)的下降。而血脂紊乱不仅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给血糖控制带来困难,还会加快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多长时间检查一次血脂?
正常人可以每2年检查一次血脂。
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检查一次。
有家族史的(亲人中患有冠心病脑中风)、肥胖、长期吃糖太多、长期吸烟、酗酒、习惯静坐(办公室工作人员),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司机),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及已患有血脂紊乱的病人,应半年或更短时间定期检查血脂。
查血脂要注意什么?
1.要求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静脉血,也就是应空腹12小时以上、晨间取血。
2.还应注意取血化验前的最后一餐必须忌用高脂食物,不能饮酒,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甘油三酯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
3.应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因为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妇女月经、妊娠等。
4.此外一些药物如避孕药、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激素类药物等也影响血脂水平,导致检验的误差。
透视糖尿病治疗不达标的危险
老王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是三年前的事了,由于血糖一直不太高,也没有感到明显不适,加上单位里事情比较多,因此,除了偶尔去医院配配药,检查空腹血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这几天,老王觉得眼睛老是看不清东西,跑到医院一检查,医生的诊断吓了他一大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导致失明。在吃惊的同时,老王很纳闷:平时一直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呀,怎么这毛病说来就来了?
事实上,老王平时未感到明显不适,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只是查查空腹血糖,照他的话说也就是高“一点点”,很少按医生的要求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一天内其他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根本不能反映出来,而且长期血糖控制的情况也不清楚。按他目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来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空腹血糖,他长期血糖控制根本未达标。
血糖不达标会引起哪些危害
血糖高会引起哪些不好的情况呢?从起病的缓急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前者如医学上所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一般在血糖高出正常水平很多时才会发生;后者如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糖尿病心血管和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眼部病变(如老王的病)等,它们在发生过程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一旦发现就很可能已经较重了,这一类情况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统计,因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比正常人多2.5倍,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坏疽和截肢比正常人多20倍,糖尿病同时发生冠心病及中风者比正常人高2~3倍!1/3的急性心梗、1/4的脑中风患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关,糖尿病导致的肾衰比正常人高17倍!
血糖不达标为什么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敏感性下降)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胰岛素数量下降),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而长时间的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胰腺内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的负担,使这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和提前衰竭,血糖进一步升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医学上所谓酌“葡萄糖毒性作用”。葡萄糖毒性作用的存在是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医学研究表明,高血糖产生某些有害影响,促进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而后者是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基本环节。
积极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长期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糖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外已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做过重大研究,结果发现,控制好血糖可使1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减少76%,肾脏病变减少54%,神经病变减少60%;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减少16%,视网膜病变减少21%,糖尿病肾病减少33%。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常规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非常重要,应该长期将各项血糖值都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不同国家对于血糖的控制目标略有不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lc<7.0%就视为血糖控制达标了,我国采用的标准与国际糖尿病联盟一致,即HbAlc要控制到低于6.5%的水平。这个标准虽严格,但只要努力,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达到。在实现血糖达标的过程中,除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许多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台理服用口服降糖药物,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格列酮类药物等。
4.下载网页教学反思 篇四
第一个任务是学生运用教材,自主学习,第二个任务是小组探讨,组内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任务是我故意制作了一个有问题的网页,让学生挑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争先恐后的出谋划策,在争强好胜中,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最后的作品设计阶段,我给学生事先准备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小图片、小动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创作,自己的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大胆的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如果谁的作品做得比自己的好,可以虚心向他讨教讨教。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中的不足和遗憾
5.下载法制教育讲稿 篇五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面对这么多而充满朝气、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面孔。也感谢同学们放下繁重的学习任务,来听这样一场法制课。讲的不对的地方,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今天实际上也谈不上讲课,只不过是建给我接触到的一些案例,引发的思考向大家做个讲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收到各种难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你们是否能分辨清楚?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事情发生在某学校。三位初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的从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在往外淌。后来,乙被救护车救走。此时,我给同学们出二个思考题:(1)甲出手致乙伤,算不算违法?
(2)如果违法,违反了什么法?结果应是:如果医疗鉴定部门确定是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235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还有,两名学生为一点小事情大打出手,结果张某将王某脸部打伤,好后留下一道伤疤,张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张某这种行为的性质要比上面甲学生的性质严重。你们是否想过你们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至高无上,是不可侵犯的,谁违反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一个刑事案件引出的话题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接触过也耳闻目睹过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对五花八门的犯罪现象可以说司空见惯。唯独这个案子,却使我震惊,是我感慨,使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个案子的背后有一个很伤心的悲情故事。我很想把这个故事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们。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去年5月22日凌晨3点多钟,50岁的出租司机周某某倒在了血泊之中,气断身亡。这个案件震惊了周围的居民和新闻媒介。公安机关接到报案迅速行动,仅用了7个小时就破了此案,当天上午11点,就抓获的正在机电中专一间宿舍里呼呼大睡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刚满18岁的许某某和严某某,案情也真相大白了。
6.幼儿数学教学设计下载 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所在位置;
准备活动:
一、激趣引入。
二、活动展开。(一)方法呈现
1、学生4人小组交流,取出准备好的小茶壶,每个人在观察后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然后交换位置说说看。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观察中发现的内容,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小鸭侦探:谢谢大家帮我找回了丢失的茶壶。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和我一样做个名侦探?做一个好侦探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下面就让我来考考大家。(二)体验方法
1、第一排的物体与第二排的哪个图形有联系?说说有什么联系?
2、摆摆、说说,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三、拓展活动:
2、终于走进小偷藏脏物的房子了,可是小偷将茶壶装在箱子里,房子里又有许多箱子,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我在藏有名贵茶壶的箱子上面、前面、左面拍到的照片。
3、我们用集体的智慧终于找到了丢失的茶壶,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抓小偷吧。
评选出本课最出色的小朋友,授予“小鸭勋章” 请小朋友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篇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种子排队
兰碧英
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红豆、黄豆、绿豆若干)
2、纸板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听音乐进教室)
(2)豆子王国里都有那些豆子呀?(红豆,黄豆,绿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探索规律,并找出规律)
(2)“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
(红)大圆()
(黄)中圆()
(绿)小圆()
“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绿豆)
教师示范排,告诉幼儿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绿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绿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红豆大,所以排得最长。
(红)小圆()
(黄)中圆()
(绿)大圆()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少,绿豆最多)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少,绿豆用得最少呢?”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7.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 篇七
古巴《哈瓦那时报》称,古巴的教育体系正试图脚踏实地,接受贫穷国家的事实,使其教育计划更好地适应资源匮乏的现实。
古巴公共教育围绕“国家需要”
教室的墙壁需要粉刷,桌子破烂, 黑板也很难用,但所有的古巴孩子都能接受完全免费的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 即使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非常贫困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
正如《哈瓦那时报》所说,古巴的教育成果在南美大陆堪称奇迹,古巴声称其教育标准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相比之下,在别的拉美国家,很多孩子从没见过校服,甚至需要整晚去餐厅乞讨剩饭剩菜。
事实上,早在古巴革命以前,教育就一直是该国政治辩论的主要问题。古巴军事领导人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1940年颁布的宪法,要求教育占政府预算的最大部分,6~14岁的学生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然而,美国《大西洋月刊》称,1953年革命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普查结果显示,只有44%的6~14岁孩子能上学。上世纪50年代,古巴整体的文盲率为23%,农村高达53% ,教育的不平等在彼时的巴西就已出现。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选择教育作为重大革命课题时,面临的正是这样的状况。在革命宣言中,他宣称要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农村教育;掌权后,他认为教育是巩固革命的关键因素。
在苏联的大规模资助下,古巴政府普及全民教育,积极着手扫盲运动, 1961年是最鼎盛时期。上世纪60年代末,古巴的技术学校有3万多名学生, 大学有4万名学生,政府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开设了许多新学校。
然而,卡斯特罗本人并非教育的盲目信徒,他对教育的设想是,革命建立在实际工作中而非大学课堂上。
随着古巴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关闭了所有私立学校,公共教育系统的所有课程都经过政府检验,不容忍任何批评社会主义的言论。学生随时随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格言,政府分配给学生务农、料理花园等工作,工程技术教育优先于文艺。青少年被送往寄宿制学校一段时间,以确保他们对革命的忠诚。
1966年,卡斯特罗指责大学生的 “革命意识”不如农民。1968年,他预测所有的古巴大学都可被废除,因为没什么活动需要更高层次的研究,在未来, “几乎每个工厂、每座农场、每家医院都将是一所大学”。
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卡斯特罗的梦想没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古巴政府建立了带有浓厚意识色彩的公共教育体系,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崩溃,意味着古巴不再拥有无限的资源。
据《哈瓦那时报》报道,目前古巴的教育系统存在许多问题,而其根源都是经济匮乏。
1989年,大学教授和医生的收入位于社会顶端。但苏联解体后,知识分子的收入远低于小型农场主和黑市上的“自由职业者”。由于工资太低,许多教师去做家教或到私人辅导班赚“外快”,甚至离开教育行业。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缺勤越来越普遍。
据美国“Angel Fire”网站报道, 1997~1998年,古巴已拥有超过1.26万所学校、26.3万名教师、234.4万名学生和425个特殊教育中心。这些花费占据了整个国家超过10%的支出,但政府依然宣称“不关闭一所学校,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2008年,经济危机波及古巴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学生人数继续增长,尽管大学教育仍免费,但学校提高了入学门槛,开始拒收部分学生。
目前,古巴60%的女性教师正在经受裁员的冲击,大量的社区大学和农村学校已关闭,大学入学人数在2008~ 2011年间下降了36%。
《大西洋月刊》指出,非正式的民意调查显示,古巴人仍支持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免费公共教育体系,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学校关闭和维护教师利益。
美国雅虎新闻网报道称,为了节省资源,古巴政府在城市设立高中,关闭农村寄宿学校。过去,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寄宿学校学习、住宿、享用一日三餐和24小时的免费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古巴努力改造高等教育,使其满足经济需求。如今,计算机、 旅游、医药学等与政治、军事相关的课程仍意味着更高报酬的工作,很多学习语言或新闻的学生毕业后别无选择,只能做服务员。
目前,古巴社会急需高素质的农学家、医生、木匠、石匠等,更多的职业学校正在试图为国家提供合格劳动力。
8.德国大学教育告别免费午餐 篇八
2004年新年刚过,英国政府提高大学学费的法案在惊涛骇浪之中获得议会通过。从2006年起,英国本土大学生每年需要缴纳的学费将从1000英镑上升到3000英镑。值得我们高兴的是,这项法案仅针对英国本国学生,和海外留英学生无关。尽管如此,也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仍然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德国,尽管大学收取学费还只是朝野讨论的话题,联邦政府也曾在前年立法禁止对“第一学位大学教育”进行收费,但学费问题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今天的德国政界和教育界,恐怕谁也不会怀疑,德国免费大学教育的终结是早晚要来临的事情。
高等教育是一种商品
免费的高等教育已在德国施行多年,德国政界和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同这样一种观点:高等教育不是社会福利,而是一种商品。德国大学生在校人数2003年已突破两百万,比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翻了一番。而政府在每名大学生身上的支出却从原来的一万多欧元降到了一万欧元以下,陈旧的大学校舍,平庸的科研水平,不堪重负的大学教授。而改变这一切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
德国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地州政府的教育拨出。以2002年的图宾根大学为例,全校该年的经费总数将近两亿欧元,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州政府的教育经费,从其它途径获得的科研经费不到四分之一。在各州政府因经济拮据而大砍教育经费时代,开征学费已经成为德国各大学校长眼中必不可免的筹集资金的途径。
为教育经费伤透脑筋的政治家也支持这项变革。基民党执政的巴-符州便是最早公开表态要改革免费高等教育的州政府。由德国知名媒体企业贝塔斯曼基金会资助的“高校发展研究所”(CHE)则成为了德国高校改革的思想库,为大学教改和收费提出了许多实际操作的模式。
在以追求社会公正为立党之本的执政党社民党内,这两年支持大学收费的论点也逐步占据主流。社民党的两名政坛新秀——柏林市长沃弗莱特和前下萨克森州长嘉伯里尔都公开表示支持大学收费。这两名社民党少壮派人物的明确表态,使得社民党内部在学费问题上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年初,德国外长、绿党主席菲舍尔也表示,免费大学教育在德国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大学收费会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弱势群体,这是反对大学收费者的一个主要论据。反对大学收费派认为,大学一旦开始征收学费,将剥夺大批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的受教育权。支持收费者则认为,在英美等采取收费高等教育的国家,普通家庭子女入大学的比例甚至高于德国。
反对派抢先一步立法
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长布尔曼女士是反对大学征收学费的领军人物。在学费呼声四起的背景下,这名出身贫寒的社民党部长依然起草了《高校框架法》,读法案2002年4月25日获得联邦议会通过。这个法案规定国立高等院校的“第一学位教育”不允许征收学费。
在分权而治的德国联邦制体系内,德国宪法规定教育大权属于各州政府。《高校框架法》束缚了积极推动大学收费的各州政府的手脚,因此各州对于布尔曼和联邦政府的越权立法十分不满。2003年5月23日,由基民党主政的巴-符、巴伐利亚、汉堡、萨尔、萨克森和萨克森-安哈尔特等州向联邦宪法法院递交了诉状,状告《高校框架法》干涉了各州对教育政策的自决权。2004年联邦宪法法院将对这一起诉进行裁决。
大学收费模式浮出水面
一旦宪法法院裁决该法规违反宪法,将为德国大学收费打开最后一道大门。斯图加特大学校长弗里希对传媒说:2007年开始施行大学收费制度是比较可行的。而一旦学费开征,他相信各州会制定相应的标准,以避免学生因学费的高低而不正常流动。
事实上,德国政界和教育界早已开始为收费做最后的准备,有关收费模式也次第推出。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收费之外辅助一套学生贷款体系,即向大学生提供就读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由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年薪超过一定底线之后逐步归还。这种做法和目前英国施行的学费制度类似。
争论避开向外国学生收费的话题
英美等国大学对海外留学生的收费普遍远远高于本国学生。其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各国高等教育都需要由国家出钱资助——也就是本国纳税人的钱,海外留学生没有在就读国纳税的经历,因此也就无权享受这部分福利。目前尽管外国留学生在德国同样享受免费教育,但德国政府给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的助学金(Bafoeg),外国留学生则无资格申请。理论依据也是如此,如果外国留学生父母一方在德国纳税五年以上,则可具有申请这种助学金的资格。
对于外国学生将来的收费标准问题,在德国大学界的学费讨论中目前尚无人提及。将来是否会参考英美体系,向外国留学生征收比德国学生更高的学费?鉴于德国大学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在吸引外国学生上本来就不具有英语国家的优势,由此估计要求海外学生支付比德国学生更高的学费,至少在学费制度开始之初。不会被提到日程表上。
拿“超龄”和“第二学位”开刀
联邦政府的《高校框架法》只限定了各大学对“第一学位大学教育”不得收费,于是各州便纷纷拿不在法律保护之列的“第二学位学生”和“超长学生”开刀。德国大学和社会普遍向大学生提供各种福利和优惠,大学成为许多人的避风良港,有些学生在大学长期注册而不毕业,提供给大学生的社会福利也常常被滥用。在宪法法院尚未对《高校框架法》做出裁决之前,德国许多州都已经决定将对学习时间超长和从事第二学位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收费。(见附表)
目前已经开征的“第二学位”学费政策,将如何应用在外国留学生身上,至今还显得模糊不清。许多外国留学生在来德国就读之前,都曾获得本国基础学位,在德国的学习是否属于“第二学位”的学习,至今也没有比较权威的解释。另外,德国大学两种学位制度并行的现状——传统的Diplom,Magister学位体制和新引进的学士硕士学位体制,使得所谓的“第二学位”的认定也困难重重。
首先对第二学位学生进行收费的北-威州在一份文件中说,在2004年4月以后来北-威州大学注册的外国学生,如果在欧盟之外国家曾获得过学位的话,将被认定为第二专业学生,需要缴纳学费。根据这个说法,2004年中国大学的学士学位毕业生在北-威大学交费没商量。但该文件又建议申请者事先向相关人士进行咨询,可见一个完全权威的说法也不存在。
9.宁陕实现15年免费教育 篇九
[提要](记者胡毅 通讯员谭海波)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将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至此,该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宁陕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近年来,县上牢固树立“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报安康讯 (记者胡毅 通讯员谭海波)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将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至此,该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宁陕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近年来,县上牢固树立“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年7月,该县高分通过了“双高双普”评估验收。此次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也标志着该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三秦时空【5版】
刊载地址西安晚报: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1-08/28/content_43538.htm
10.多途径下载文件教学设计 篇十
临清三中
【教材分析】
《多途径下载文件》是教科版第二章《2.3 文件的下载》中的第二小节。在第二节中学生已经学了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节课就是在上一节查找信息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从因特网上下载文件有一个总体认识。本节课重点讲多途径下载信息,以及下载后的存储、管理等。【学生分析】 虽然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的查找,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本节课开始应安排
管瑞祖
复习上节内容,通过简单的实例复习内容,引出本节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平常上网不多,上课过程中,要防止学生浏览无关网页,影响学习效率,为避免这种情况,通过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任务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另外,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轻过程,重结果,不注意总结,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下载任务的要求,学会选取合适的途径下载文件,并养成合理有效的存储、管理下载文件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多途径下载文件,及时总结下载文件的途径。·通过整理下载文件,掌握文件整理的一般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激发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合理管理信息资源的习惯。【教学重点】 在下载的过程中,总结下载的过程,体会多种途径的下载文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下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在大家电脑的“D:下载”有一个文件“你好!.mou”,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该文件。这时候出现了“打开方式”对话框?出现这种问题的一般原因是没有安装相关软件。接下来我就与大家共同来完成从网上下载这个软件,引出课题——多途径下载文件。如果你想知道文件内容,就静下心来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二、任务一 —— 明确下载任务
任务一:在因特网上查找打开文件“你好!.mou”的软件 任务分析: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看搜索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一
结论:通过压缩软件Winmount打开,下一步就从网上下载这个软件。
三、任务二 —— 多途径下载
1、网站分类:下载软件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从哪个网站?怎么下载?因特网上的网站非常多。大致的可以四类(专题网站、厂商网站、综合网站、FTP网站),幻灯片展示四类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网站。
思考:下载Winmount软件最好从哪一类中下载?
回答:要想下载Winmount软件,可以选择专题网站和FTP网站
2、下载方法:上面的四类网站,根据下载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类:)下载Winmount,保存到“D:下载”,在原文件名前加上“www下载”
(2)从FTP网站(ftp://172.19.3.130),在“软件”文件夹中下载Winmount,登录时的用户名是stu,密码123,保存到D:下载,在原文件名前加上“ftp下载”。
完成方式:分两组,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看哪一组完成的更快。
任务二分析:WWW网站操作较为方便,困难在于找到网页中的下载地址。
FTP网站下载:注意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学生完成任务二(提醒学生先不要打开)
提前完成的同学整理操作步骤。每组找一名学生演示下载过程,并说出下载步骤。两组交换任务完成另一方法下载。
4、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下载途径:由于学生知道的网站较少,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获取更多的选择,其优点有二:一是同时列出含有此文件的网站;二是直接打开下载页面,由于这些操作在前面第二节已经涉及到,在这节不再具体操作。
四、任务三 —— 应用下载文件
任务三:运行Winmount,解压文件,解密文件内容。
教师演示:先双击文件安装软件,然后右击文件“你好!.mou”解压到当前文件夹 学生完成任务三,打开“你好!.htm”,同时教师也打开这个文件,网页自动播放音乐。
五、课堂小结
11.陈伦宝:免费教育的“穷县”逻辑 篇十一
1981年,19岁的他从陕西安康市的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白河县下面的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报到那天,他看到了几间摇摇欲坠、用木柱勉强支撑的教室,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
后来,他随校长翻山越岭,去乡政府汇报险情。苦等了3天,乡长却避而不见。
危房最终垮在了夜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窘困,却深深铬印在陈伦宝的心中,挥之不去。
30年后的2011年,宁陕县免除幼儿园的学费。此前两年,该县免除了高中学费。至此,该县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比国家的义务教育期间扩大了6年。
该县的县委书记,就是30年前的乡村教师陈伦宝。
从“营养计划”开始
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贫困总是触手可及。
2006年初冬,时任宁陕县县长的陈伦宝,到一个乡镇小学调研。晚饭后散步,发现学校的寄宿生早早就上床睡觉了。校长说,这是为了怕学生们挨饿。因为贫困,这些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12点吃一顿,下午5点吃一顿。由于晚饭吃得早,而且特别清淡,为了避免受饿,就让孩子们早早上床睡觉。
陈伦宝深受触动,“从下午饭到第二天中午饭,相隔近20个小时。孩子们是饿着肚子学习呀。”
回去后,陈伦宝马上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压缩其他支出,安排专门预算,启动“营养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生,按照初中生每人每天2.5元、小学生每人每天2元的标准,政府向学校拨款,由学校向寄宿学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这是宁陕教育最早的“免费”。虽然它不像免除学费那样引人关注,但在这个贫困的山区,这点伙食费与学费一样,都有可能成为压在家长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该县城关镇一位辍学孩子的妈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儿子在高二时,有一回向父母要伙食费,父亲让他扛一袋粮食去卖,儿子觉得无地自容,就此辍学。
“营养计划”后来在陕西全省推广,称为“蛋奶工程”。
“营养计划”的对象,原来只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前班学生不在计划之内。这就出现了“大孩子在吃、小孩子在看”的现象。陈伦宝让财政局算了个账,感觉可以承受,就把学前班的学生也纳入到“营养计划”之中。
陈伦宝说,宁陕的免费教育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建立在财政能够负担的前提下“步步为营”。“财力好了,就办一件。再好了,就再办一件。这个要谨慎。因为你不是办一年就不办了,而是要一直办下去,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后来,初中生的辍学问题,开始进入陈伦宝的视野,并最终促成了高中免费政策的出台。
宁陕县农村实行间隔二胎的计生政策,即第一胎若是女孩,间隔4年后,可以生第二胎。这样,就有一半左右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陈伦宝调研后发现,有些贫困家庭,无法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就不得不进行“二选一”,即一个孩子继续上学,一个辍学。
这种情况在第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时变得更为突出。由于两个孩子的年龄一般相差4岁,大孩子考上大学时,第二个孩子正在读初二。鉴于大学高昂的学费,再加上大孩子在改变家庭命运中被寄予厚望,辍学就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在初中毕业时的无奈选择。
陈伦宝说,这种“二选一”的后果是,两个孩子的生活轨迹从此改变。“为以后的家庭不和谐埋下了隐患,也影响了教育公平”。
“这些孩子出去打工不够年龄,农活又干不了,有的人就漂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在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上级又对下级单位维稳“一票否决”的大背景下,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始终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另外,宁陕不断减少的人口趋势,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该县的初中毕业生有1200人,到了今年,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638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该县正常的招生规模。
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他们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以前是学生求着学校,学校要择优录取,现在是无人可录,学生正在成为“香饽饽”。而免除学费,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他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让高中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化,可以增加教育的强制力。
这样,教育的公平问题就与人口的现实问题合二为一。有人说,人口的减少,在客观上帮助宁陕解决了由贫困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但由此引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宁陕人口的趋势不变,如何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接受采访时,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太山中学校长刘西文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教育是立足于长远的事业
在贫困辍学和人口减少两个因素的推动下,高中免费已箭在弦上。陈伦宝又让财政局算一笔账。“他们说(高中免费)没问题。”
宁陕现有高中生1600人,按每人每年免除2000元算,一年的开支是320万元。
宁陕县财政局副局长周康礼说,2011年,该县的财政收入是300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转移支付1.9亿元左右,该县可以支配的财政预算为2.2亿元左右。免费高中教育所需的320万元,在这个盘子里占比1.45%左右。
很多人认为,对其他地区来说,这是一组“不可复制”的数字。
果真如此吗?在这里,不妨拿全国的情况算一笔账。2009年,中国在校的高中生共有4640万人,若按每人1年免除2000元的标准计算,这个支出总额是928亿元。当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68518亿元。也就是说,高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收1.35%左右。
由此看来,即便中国普遍实行高中免费(姑且以每年每人2000元的标准计算),这笔支出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没有赶上宁陕。那些以财政压力为由拒绝提供免费教育的,大多数是言不由衷。
问题或许出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陈伦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陕可以支配的这2.2亿元,主要投入在民生方向。他的排序是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一个农民来说,孩子有学上了,生病能看得起了,老了有社会保障,他的最基本的问题就解决了。”
陈伦宝说,即便在宁陕这样的贫困地区,他也没指望教育能解决脱贫问题。他对教育的定位是立足于致富,而不是脱贫。“今天上学,让家庭明天就脱贫是不现实的。脱贫还要靠项目,比如培训、劳务输出等。但长期的致富,要靠教育。教育解决的是宁陕以后的出路问题”。
陈伦宝说,宁陕对教育的“偏爱”,还有一个背景:宁陕的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教育系统转过来的。这一构成,有利于做出倾向于教育领域的决策。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在宁陕上一届县委常委中,至少一半有过当老师的经历。他们当中除了陈伦宝以外,还有县长邹成燕、常务副县长唐新成、政法委书记雷子霖、县委办公室主任蒋军和副县长吴大芒。
这一趋势还在延续。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截至10月份,从教育系统转到党政系统的,已有20多人。“如果按照规定,一年只能转两到三人。”
陈伦宝说,这一状况,与宁陕县人才选拔的范围过于狭窄有关。“出去的不想回来,外人也不想进来,只能‘体内循环。而在宁陕,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大都在教育系统。”
获奖理由★
2011年,宁陕县免除了幼儿园的学费。此前两年,该县已经免除了高中学费。至此,该县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比国家的义务教育时间扩大了6年。宁陕县的中共县委书记,就是30年前的乡村教师陈伦宝。
简介:
陈伦宝,陕西宁陕县县委书记。生于1962年,陕西白河县人,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历任陕西白河县中、小学教师、岚皋县委副书记、宁陕县县长、宁陕县委书记。
言论:
12.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 篇十二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
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 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 与中小学结合状况。
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 国家政策支持状况。
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 参与科研状况。
(1) 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2) 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 (3) 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
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 教学技能需要加强。
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 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
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 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 组织师范生支教。
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 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 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 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
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 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 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 2008, (24) :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3) :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8) :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 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 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 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 es High Educ2009, 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9) :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 2007, (18) :70-71.
[7]卫小慧, 瞿堃.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47-150.
13.免费师范教育,是否政府买单 篇十三
此次师范生免费不同以往
据了解,中国自近代师范教育建立以来,一直对师范生给予优惠待遇,免学费和其他费用。但从前后,由于大学生扩招等原因,师范教育出现弱化倾向,师范大学开始实行逐渐收费乃至全额收费制度。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家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这一举措,旨在吸引一大批最优秀的学生,包括家庭困难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将来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他同时强调,这次提出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历史上的免费教育是不同的概念。
房喻说,师范院校在收费之前实行的免费教育,是要求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岗位,“国家让你去哪就去哪,可能一辈子都动不了”。而这次接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和国防生类似,毕业以后在中西部农村的初中或小学服务3年,3年之后可以自己选择去向。即使是这3年的择业,国家也会为毕业生提供数量远大于毕业生总数的岗位,学生也可以双向选择。
实行师范教育是否会影响生源质量,使其不升反降?人们的担忧有两点,首先就是学生拿了免费就要到农村去工作3年,第二个就是,学生在农村服务3年后可以到哪里去。
房喻解释,3年以后政府还是要对学生负责。因为毕业生的编制是周转编制,3年服务期满之后他们到哪里工作,编制就可以带到哪里。
房喻说:“过去免费教育是真的,但是计划分配也是真的。现在不是。”
房喻认为,大学4年下来,每个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大约为4万元,这对农村孩子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即便是对城市的孩子来说,家长也要辨证地看这个问题。城市的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太容易了,让他们在贫苦地区锻炼3年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
但是,一位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王清(化名)听到师范生免费的消息,她的第一反应是:“除非我们家穷得不行了,否则我不会让我的小孩去接受免费教育”。王清担心,本来指望通过上学让孩子走出贫困的小地方,到更好的城市和环境去就业,如果孩子毕业后还要到比自己家乡条件更差的地方去,实际上是贫困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下基层3年,等于跟社会脱节了3年,“下基层,说是积累工作经验,实际上跟现代化的教学可能还有很大差距。这样3年下来再就业就面临更大的问题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从免费到收费,再到现在的6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此,房喻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大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历史上,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国家不给补偿,也是说师范院校为国家承担了一份特别的责任。学生不能收费,国家拨款相对也少,学生还要享受生活补助,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影响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随着近几年教师待遇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增强了。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人数增多。师范院校也与其他高校一样选择了招生收费的方式。
然而收费后在实践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中西部落后地区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所以又重提免费。
“国家现在实行免费教育,一方面是想把优秀的学生吸引来,接受免费教育,另一方面是要他承担一个义务,毕业以后要到西部去,这样以后的几年中,每年都会有这6所大学毕业的高水平的学生去做教师,我想这个示范引导作用会很大。从社会来讲,这些学生下去,不仅会把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带下去,也有助于当地当代人们观念的转变。”房喻这样认为。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国祥此前就曾提出要对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对于这次的免费试点,他认为,这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强基工程”,一定会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报考师范专业,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补充和素质提升。
陈国祥分析,无疑,这一政策实施后,直接受惠的将是广大的学生。“得惠于这一政策的师范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解决‘上学难’问题的助困之举,而更要看到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陈国祥说。
把好招生和就业关
房喻提到,目前6所师范大学都面临3个问题:一是能不能把好学生招来,二是能不能培养好,三是能不能把学生送到国家需要的相关的地区去。对于陕西师大来讲,关键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学生培养好。
那么实行免费会不会对招收师范生的人数有所控制呢?房喻回答,现在不是控制,学校的办学质量是第一位的。要提高办学质量,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其次,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同时,由于师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综合化,举办师范专业的同时也在举办非师范专业,师范生免费教育对师范院校的管理又是一个挑战。房喻表示,学校在重视师范专业的同时会重点加强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招生计划的下发、招生规模的控制、名牌专业的举办到学生就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为非师范生的发展拓宽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以前师范教育免费时,有许多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选择师范。师范教育收费后,同等条件下,这些学生转而选择综合性大学或者教育渠道较宽的非师范专业。现在重新免费,可能吸引这部分学生重新选择师范专业。同时,今后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考报考这些高校师范专业的竞争加剧。因此,把好招生关非常重要。
房喻认为,免费教育,首先吸引的还是想当教师的学生,由于免费,可能师范院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了。结果是,报考师大的学生中包括感兴趣愿意报考的和家境不好为免费而来的,这样报考的人数就多了,学校也可以择优来培养。
陈国祥则提到了就业问题。他认为,这一举措从大的方面来说,肯定会对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来讲,还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逐步完善一些环节。他举例:“师范教育的入口问题解决了,但出口问题怎么办?毕业后让他们都去西部不现实。还有,这些学生享受了免费教育,毕业后不去中小学、不从事教育工作怎么办?”因此,陈国祥认为,要从制度、社会导向等方面来完善这一举措。他同时强调,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增强这一职业的神圣感,“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使投身教育、热爱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补贴对象值得商榷
目前,享受这种优惠的仅仅是6所师范院校,其他省属或一般的师范院校依然在老的收费框架下前行。从师范教育的普遍现状看,惠及高端师范生的免费教育示范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在很多人为这个政策叫好的同时,也有专家对于这件事提出了异议。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韦苇指出,教育部招收免费生是为了提高教育行业和教师在全社会的声望和地位,是为了起示范作用,目的非常好,但是这几年,教育事业已经慢慢回热,教师的声望和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现在大家都愿意当教师,所以用免去师范生的学费来提高教师或者教育事业的形象,措施与收效并不是一致的。
韦苇同时指出,给6所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学费也不合理。因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的招生门槛本来就高,它的无形资产、品牌也高,学生就业形势相对好一些,毕业生也极少有到边远的中西部农村去任教,给这些学生免费,他们毕业后即使国家强制其到边远地区服务几年,但相比那些在偏远山区上不起学的师范生,似乎不太平衡。
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有一些政协委员提出:与其给部属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免费,不如给偏远地区的省属师范院校乃至市属的处在山区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免学费,比如西部青海、陕西的一些学校,因为它们的毕业生留在边远地区任教的比例高,它们处在基层教育的前线。
那些处在山区的院校生源大多是偏远山村,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让他们享受免学费的待遇,也顺便将留在家乡任教作为一个条件,这样正好是需求一致,也算雪中送炭。而考上部属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已经算是“攀高枝”了,况且考上师大的学生往往都是家里比较富裕,极少有来自偏远地区的,给他们免费没有太大意义,而且有不少学生也不愿意为了免学费就到边远地区去任教,免学费的补助对象也不恰当。
【教育教学论文免费下载】推荐阅读:
免费小学教育教学论文07-22
成人教育论文免费08-12
免费学前教育论文11-03
小学计算教学论文免费08-01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06-26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8-29
教育教学论文评价意见10-22
幼儿小班教育教学论文11-23
小学教育教学课堂论文12-13
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