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2024-08-08

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共10篇)(共10篇)

1.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篇一

物流案例之从物流到供应链:宝供战略转型

以后如果有人问我,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会说我们的产品是企业的竞争力。”在宝供大厦四楼的办公室里,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谢家涛面带笑容地对记者说。说这话时,他手上正拿着一本厚厚的关于宝供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调研规划报告。

在一个小型的媒体见面会上,宝供的总裁刘武偕IBM工商企业事业部南中国区经理黄建新一起亮相,宣布宝供将与IBM合作,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并证实了宝供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的消息。

“这说明宝供不再满足于只是充当企业物流规划执行者的角色,进而想成为企业物流规划的参与者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一位在物流及其相关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对记者这样评价宝供此次战略转型的意图。

储运利润摊薄宝供携手IBM瞄准新的利润源

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在短期内似乎并无利润之忧。从承包一个铁路货运转运站到成为业内的翘楚,刘武和宝供的故事一度被人当作是国内第三方物流兴起的典范而广为流传。但不可忽视的是,物流行业的整体利润正日趋摊薄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传统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纷纷在压缩成本方面下功夫,而储运成本在很多时候成了他们下手的首要目标。“现在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提高了,但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却一直在往下降。”谢家涛说。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两三年前,一辆载重为5吨的7.2米货车从广州到上海的价格是五到六千元,高的时候甚至达七八千元,而现在的价格则只有3000元左右,刨除燃油、车辆损耗和沿途的路桥收费等各项成本,跑一趟下来还赚不了百来块钱。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致使因在物流的某一环节压缩成本而导致整体成本上升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企业正在为供应链问题付出高昂的代价。有人分析,就像今年出现巨亏的康佳,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量库存,这主要是因为其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出现了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因为他们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该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家电类的企业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一般要占到其年营业额的10%左右。问题之所在恰恰是市场之所在。该人士给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假设全国有1000家家电企业,这些企业的年平均营业额为2.5亿元,那么这些企业每年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就将高达250亿元,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供应链整合第一年的收费大概在这个数字的10%左右,也就是25亿元,这还只是家电行业,整个市场空间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里面还没有计算实施供应链方案而带来的储运业务收入的增加。此外,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主要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主要技术的研发和产品主要部件的生产之外,越来越多的业务正在被外包出去,他们愿意花在上游的原料采购及下游的产品销售环节的精力也在变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就更加希望与他们合作的物流公司能以专业公司的身份对他们的整个物流体系提出一个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需要他们去为这些问题操心。这些都在推动着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方向靠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宝供提出了要向供应链方向转型。刘武表示,为了确保转型,宝供目前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运作资源进行整合,最近宝供正投入巨额资金在广州、上海、苏州、合肥等地建设大型的物流基地;二是加强信息技术,目前宝供正在开发仓库管理系统,并将在明年实施ERP系统;三是提高人员素质,邀请专家加盟,充实物流规划方面的人员,并实施其用于加深员工对供应链认识的人员培训计划———“北极星计划”。在外部,宝供也在力图为这种转型创造条件,一方面,宝供将由其主办的第六届物流技术与管理研讨会的主题定为“供应链变革———问题与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宝供还与IBM联系合作,以期利用IBM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共同切入供应链服务这一市场。

据刘武称,宝供与IBM之间正在就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但目前还没有签订书面的合作协议。“我们与IBM的合作,正所谓一个上天,一个下地。”谢家涛说,“对IBM来说,通过与我们的合作使得他们的技术和工具落到了实处;而对我们来说,与IBM合作使我们的服务得到了提升。”对此,黄建新也表示,IBM与宝供的合作是一种互补的关系,IBM提供工具而宝供实施服务,共同来解决供应链的问题。

信息不透明利益难平衡宝供胜算几何?

“以后我们的主要业务,一是与需要服务的企业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我们的物流服务来确保这个方案的实施以达到目标。”谢家涛说。

“宝供的这步转型应该说已经涉及到了他们核心价值的转移,他们以后的利润着眼点和现在将会有很大的区别。”一位在物流及其相关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对记者分析道。在他看来,宝供以物流专业公司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物流计划的制定中去,将以前的销

售、生产、采购等单个环节的物流业务作综合性的规划,以自身的专业经验为企业提供更为优化的物流方案,这不仅能为企业压缩物流成本,也使得宝供在物流企业传统的运输费、仓储费等收入的利润空间正在缩小的条件下,获得了一个新的主要利润来源。“通俗一点说,就是宝供以前主要靠储运业务赚钱,以后则主要靠供应链解决方案来赚钱了。”

在谢家涛看来,宝供转型的底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宝供丰富的专业经验,二是宝供在业内较高的运作水平,三是宝供的人力资源水平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他表示,宝供不仅要以自身的专业经验与企业共制订一个合理的方案,更要具体执行这个方案来确保达到提出的目标,因而,对于服务的企业而言,宝供提供的方案将显得更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但在另外的一些人看来,宝供要向供应链服务商的角色转型,其面临的困难也不小。首要的一个困难来自信息的透明化。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的服务对象都是三资企业。刘武也对记者坦陈,宝供自身80%的客户也都是这一类的企业,国内目前应用第三方物流的传统企业只占2%到3%。对于国内的许多企业而言,他们不愿意应用第三方物流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好处,而是因为应用第三方物流则意味着原先许多不规范的黑箱操作要在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共享时做到透明化。而供应链的整合尤其是对上游供应商材料采购的物流整合则直接牵涉到企业自身的生产计划等核心信息,要使这部分信息做到透明化,更是难上加难。

更大的困难来自相互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供应链整合的一大基础在于分工细化的各环节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内许多缺乏领先技术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比较优势就在于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目前国内许多的企业都拥有一个庞大的营销体系,这不仅是他们的利润来源之一,更是他们同下游的经销商们讨价还价的一张底牌。如果在对供应链整合的过程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调整,所要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2.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篇二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

一、一体化供应链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不能离开的是物资的流动, 这种物流会随着商业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而产生变化, 这种物流对企业来说是生产的发展, 从原料购进到产品销售都离不开物流。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供应链随之走进了物流中, 供应链就是指从企业的上游、下游环节直至消费者的产品供应链条, 它是贯穿着整个产品生产环节的纽带。供应链所带来的一体化的产业形态是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相互联系, 通过信息、技术、资源等优化配置共同实现产业链条的共赢。可见物流在供应链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元素, 实现产品价值的关键。因此一体化的供应链将对物流产生重要的影响。

1、供应链一体化需要高速度的物流体系

供应链的形成往往依靠的是网络技术的支持, 其成员之间的信息流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高速传递和反馈, 因此物流系统必须能适应这样的高速化的节奏, 这就要求物流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来降低物流供应的成本和环节, 达到灵敏化、精细化的物流管理标准, 这样提高物流的效率, 满足供应链需求。

2、供应链一体化需要无障碍的物流体系

无障碍的物流系统就是指物流中各个环节都没任何明显的对接环节, 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在供应链一体化系统中, 任何物流系统的阻碍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 导致上下游企业物资采购受阻, 销售终端断货等情况, 着无疑将降低供应链的效率。

3、供应链一体化需要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

供应链一体化的终端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顾客, 实施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 因此对物流管理的服务对象就发生根本的改变, 这时物流应当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意识, 从对消费者服务的狭义的服务中拓展到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服务中, 这样才能构建起适应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系统。

4、供应链一体化需要物流管理提高技术含量

供应链一体化本身就是一个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产业链的大融合, 因此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当适应这种科技水平的提升, 并且利用技术拓展服务方式, 如: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等企业的出现, 它们所依赖的就是信息技术饿物流技术的提升, 以此提高了物流管理的高效化、经济化、准确化。

二、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系统构建

在新的需求下, 物流管理应当改进原有的基本模式, 通过对需求的不断满足来形成新型的物理管理模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服务供应链的意识

供应链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的, 因此物流管理应当以此为核心拓展其对供应链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传统的物流往往处在被动的地位, 主要是依赖市场的需求和交易机制, 经常化产生供需双方的经济利益冲突, 物流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提供的仅仅是简单的运输服务。这主要是在企业和市场间存在信息交换的障碍, 而供应链的形成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渠道, 让企业可以感知市场并灵活应对, 这时物流管理即应当随着进行调整, 与供应链形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 对自己的服务进行调整, 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2、整合供应链中的物流流程

供应链一体化的特点就是高度的集成化, 所有的产业信息都在企业间直线传递, 因此物流管理也应当适应这种情况, 调整整个物流管理的关键节点, 适应这种高度的集成化体系。改变以往利润目标为主、分工不明确、信息闭塞等情况, 让整个物流系统成为一个与供应链相匹配的物流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跨越物流企业界限的物流管理和控制模式, 简化物流流程, 使之适应快节奏的信息传递, 让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简单化。

3、实现物流管理中的信息共享

信息交互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突出特征, 也是高效率物流体系的基础。一个高效准确的物流系统是离不开信息共享的, 因此实现准确、实时化的供应、需求、管理信息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的基本需求。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包括了产品物资信息、物流能力信息、物流服务项目、物流监控、产品需求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实时掌控在物流管理者的手中, 这样才能保证物流系统的运行复合供应链的需求, 完成物流的基本任务。

4、完善客户管理体系

供应链一体化中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企业要巩固自身的核心地位就要做好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维系,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久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客户服务已经不再是被动式的满足, 而是主动的寻求服务的目标, 即利用对客户潜在需求的调查而提出更丰富的服务形式。因此, 物流管理应当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 即搜集更多的客户信息以此形成一个反馈网络, 利用客户需求的变化来指导物流体系的工作中心, 提高某个时段某项业务的服务能力, 以此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结束语

供应链的一体化是提高产业竞争利用的必然, 因此物流管理应当从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角度上适应着一体化的进程, 利用理念、科技、管理手段的不断提升提高自身对供应链的服务附加值, 以此赢得供应链的信任, 从而达成自我发展的目的, 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毛玲.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J].商业经济, 2009, (12)

[2]史玉敏, 赵庆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2)

3.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篇三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系统 物流管理

“物流”这一概念由来已久。1963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行业协会,即全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这标志着物流正式作为一个行业被提出来。到1985年,NCPDM更名为CLM ,其全称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就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物流管理逐渐向供应链方向发展。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至此,物流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在这一阶段,物流管理被视为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对物品流动的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流动和资金流动的管理,而物流仅仅只对物品流动的管理。下面就对供应链及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1 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1.1 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包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全部过程,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的生产到流通、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所组成的一种供需网络。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供应链既是物料链,又是信息链和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

1.2 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巨大的网状物流体系,一个企业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存在着供应与需求关系。供应链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整体性。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它以整体目标为中心,采用一种很强的竞争合作模式建立起来。②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种类繁多,各有分工,因而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模式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③动态性和交叉性。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个企业,往往还是其他某些供应链的成员,在其中担当某种角色。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在不断改变战略,他们可能从某一条供应链上离开,也可能加入到另一条供应链中。

2 供应链系统

2.1 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上,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产品用户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业务流程和关系的集成,其模型图见图2。

2.2 供应链系统的特征 ①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供应链合伙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集合,供应链中任何一个节点企业都不具备这一功能。整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②目的性。供应链系统的各成员企业,都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降低生产或者服务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利润。这也是供应链的目的所在。③层次性。节点企业、业务单位、流程、环境、供应链系统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主体,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目标、经营战略、人员机构。相对于传统的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企业总体的管理模式。

3 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积极采用和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經验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物流企业要及时更新设备,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尤其是国外的先进设备。同时,还要注意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学习。全球物流管理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美国,而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前往美国留学,物流企业可以吸引从美国等地留学归来的人才加入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去国外进行短期培训学习等。

3.2 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 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也日渐增强。建立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链管理,其各个部分衔接更为紧密,管理更加方便,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因此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3 创新物流服务理念 要赢得顾客,必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具体地讲,可以从物流服务内容和物流服务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创新服务内容,一是要把顾客进行细分,为每一类型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服务;二是要由功能服务向物流管理服务拓展,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控制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互动交易局面。

3.4 与其他企业结成物流战略联盟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竞争的关键,则是物流管理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可以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相互之间成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此可以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翁心刚.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2]吴明.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北京物资流通,2007(4).

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四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在回顾供应链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以及对中国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机制 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30-0211-02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其中较多的是关于分销运作问题,例如分销需求计(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DRP)的研究就是典型的属于供应链中的物资配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特征

1.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业务流程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或者制造商与分销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一般要借助于因特网或EDI进行业务联系,由于实施了电子化商务交易,因此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简捷了,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获得需求方生产进度的实时信息,从而可以主动地做好供应或出货工作。

2.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的程度。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一般都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基础,不管其规模是大还是小。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关系为例,过去在人工处理条件下,生产管理人员制订出生产计划后,再由物资供应部门编制采购计划,还要经过层层审核,才能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这是一种顺序工作方式的典型代表。由于流程较长,流经的部门较多,因而不免出现脱节、停顿、反复等现象,导致一项业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并且可以实现并发处理,因而使原有的顺序工作的方式有可能发生变化。

3.支持业务流程的技术手段的变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我们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改变了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的资源概念扩展了,更倾向于与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因此加强了对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二是供应链管理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并行工作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都要借助于纸质媒介,制约了并行处理的工作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潜力,人们开发了很多管理软件,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供应链企业可以快速交换各类信息。共享支持企业不同业务及其并行处理的相关数据库信息,为实现同步运作提供了可能。

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

1.传统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就是常说的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组织形式,这时的部门划分主要表现为按专业分割。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成一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被扭曲或延迟,权力界限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也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

2.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形式。当人们初步认识到业务分割和分散化的组织使企业反应迟钝之后,即开始了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的尝试,这种变化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是这时的功能集合只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集中点通常围绕在客户服务周围。在制造领域,集中通常发生在进入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大多数的部门并未改变,组织层次也未做大的改变,因此其功能整合的效果有限。

3.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此时将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企业为了更快地、成本更低地作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也是造成物流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和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4.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利益。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的计划与控制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这种努力的结果促进了一体化的形成。计划功能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息。物流控制系统开发是综合物流管理的关键程序之一。一项综合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物流组织完成了从分隔到物流一体化的转化,使功能渐趋整合。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物流组织已扩展到包括联盟关系,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优势。

5.从功能一体化向过程重构转移。自从BPR提出后,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注重功能集合转向注重过程(或称流程)的重构上来。在新的环境下,功能一体化对企业获得优秀绩效的作用仍嫌不足,因为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不彻底改变原有流程就不能实现新的目标。所以,人们就提出了要将流程的整合作为新的工作中心。这项工作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三、中国进行供应链改造的要点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过去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D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只是供应链上的一小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没有考虑整个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而且研究也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中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怎样将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与供应链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生产系统设计时间问题。就传统而言,有关生产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侧重点在生产系统的可制造性、质量、效率、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因素研究考虑较少。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对产品成本和服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扩大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系统设计范畴,把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因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就成为构造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3.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协调决策方法和相应的支持系统。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精细生产等理论与方法,研究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4.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5.研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陈畴镛,于俭,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利丰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Fynes B,Voss C,Burca S.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96):339-354.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心得 篇五

短暂而又精心的五个课中,我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本科阶段也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以至于在毕业设计中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在此也形成了自己对物流业的一些看法。也深刻感受到了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物流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下面来浅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其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有两种基本方式:

首先,渐进式发展,通过自身物流业务不断壮大力量,积累资源和运作管理经验,再发展成为专业物流集成经营者,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物流服务。其次,考虑跨越式发展,通过联盟契约与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迅速壮大物流能力,超常规成为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近几年的第三方物流以每年增长16%-25%的速度发展,表现在:(1)物流业的竞争越来越紧迫,物流企业为了占取有利的市场地位,中小型企业探索新型联盟模式,进行资源要素整合,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同时,物流企业更加专业化发展。(2)自从03年以来,外资物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物流业感受到很强的竞争压力。为此,国内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满足国内和海外客户的跨国需求,为中国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方向。(3)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人就有各种需求。国际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日益丰富的服务项目。目前,国际物流在航空货运已经形成战略优势,继港口、园区、转运中心之后,目标瞄准国内机场。近几年,外资工业园也打破原有模式,开发新模式,加快了中国物流业的改造、重组、升级。

但是也面临着各种问题:(1)我国在加入WTO之后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大批外资物流企业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物流市场之一,外资企业的涌入必将给我国的物流产业形成威胁。例如,中国邮政EMS业务目前仅占中国速递市场不到11%的市场份额,而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速递业务发展迅速,并不断引进价格竞争。(2)在我国,根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大约有1.8万家已注册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中90%是小型私营企业,市场竞争非常无序,市场占领速度以及整合速度受限。(3)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落后于国际领先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

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总结 篇六

一、案例

43页案例讨论 63页案例讨论1 155页案例讨论 263页案例讨论 312页案例讨论 350页案例讨论1 407页案例讨论1

二、关键概念

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物流管理: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物流功能整合:

物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者和分销商等各种经济活动,有效开展集成管理,以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提高系统效率,促使系统成本最小化,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服务水平。

独立需求:来自用户的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称为独立需求。例如对成品或维修件的需求就是独立需求。

经济订货批量: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核算,以实现总库存成本最低的最佳订货量。经济订货批量是固定订货批量模型的一种,可以用来确定企业一次订货(外购或自制)的数量。当企业按照经济订货批量来订货时,可实现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和最小化。

零库存:零库存管理的核心在于必须尽快地制造更好的产品,并有一个反应迅速的营销体系,以更迅速地把它们交到消费者手中,周期尽可能缩到最短,有效库存降到最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很好地降低了经营风险,并能及时提供给消费者高质量的“保鲜”产品。

客户服务: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它整合及管理在预先设定的最优成本——服务组合中的客户界面的所有要素。广义而言,任何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内容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围之内 客户服务要素:

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多式联运: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有多式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国境内接运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制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搬运活性指数:

条形码: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许多信息 物联网络:

物流战略: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目标:

1、成本最小

2、投资最少

3、服务改善 延迟战略:两种延迟形式:

1、生产延迟(或形成延迟):按一张订单在一段时间里生产一种产品,在获知这个客户的精确要求和购买意向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工作或采购部件。

2、物流延迟(或时间延迟):在一个或多个战略地点对全部货品进行预估,而将进一步库存部署延迟到收到客户的订单。一旦物流程序被启动,所有的努力都将被用来尽快将产品直接向客户方向移动。物流绩效:

物流质量:

1、商品质量:对商品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

2、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是用户满意的程度。3物流工作质量: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

4、物流工程质量:运输工程、仓库工程、包装工程、配送工程、流通加工工程、信息工程质量指标。物流质量的衡量:

1、物流时间

2、物流成本

3、物流效率 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中支出的总和。

TCL=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订单处理和信息成本+批量成本+客户服务成本

三、基本问题

1.现代物流的作用 1).物流保障再生产过程。

– 物流是生产过程的基本保证。

– 物流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

2).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 准确地按期将商品送交顾客,满足市场需求,及时产生价值。– 尽可能减少商品供应的断档,保持生产经营中资金流的连续性。

– 适当安排物流结点,提高配送效率,保持合理库存水平以实现动态平衡。使生产、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不同过程一体化、系统化,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 从接受订货到发货和配送,信息通畅,使物流成本最小。

3).提高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 运营过程的集约化。– 获得外部关系的最佳化。

4).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 通过物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通过物流增强企业竞争力。

5).降低物流活动中的成本

6).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冰山学说)

7).电子商务要有物流为基础,才能实现对流通领域的革命。8).城市的现代化必须以物流的现代化为依托。9).现在物流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10).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

11).现代物流业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2.物流作业目标

3.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成因、危害,解决牛鞭效应的措施

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候,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

曲而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产生原因:“牛鞭效应”是营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最源头的供应商(如总销售商,或者该产品的生产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

产生“牛鞭效应”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即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

危害:牛鞭效应成因于系统原因和管理原因,它们的共同作用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对产品供应链造成消极影响,导致对市场变化的过激反应。当市场需求增加时,整个供应链的产能增加幅度超过市场需求增加幅度,超出部分则以库存形式积压在供应链不同节点。一旦需求放缓或负增长,大量资金和产品将以库存形式积压,整个供应链可能资金周转不良,严重影响供应链的良好运作,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尤其是处于供应链末端的小企业。

解决措施:

1、订货分级管理,2、加强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3、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4、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5、参考历史资料,适当减量修正,分批发送,6、提前回款期限

4.物流预测考虑的因素

• 对货物需求的地点、品种(SKU)及时间进行的预计。

• 预测内容的组成:1)基本需求; 2)季节因素; 3)趋势因素; 4)周期因素; 5)促销因素;6)不确定性因素。

5.制造商如何控制库存

(1)制定库存定额,并有考核机制;

(2)采购有计划,并通过会审审批过程;

(3)到货入库要通过验收过程(对照计划、合同等);

(4)专用物料到货后申请单位不消耗增加库存的,应有考核办法;(5)长期闲置、报废的物料应及时处理。6.降低运输成本的措施

1.整体运营规划

(1)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设备

企业建设设施完善的货场、装卸站等,拥有各种类型车辆和机械化的装卸搬运工具(如托盘、叉车、集装箱等)等,能够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模经济。(2)拥有良好的技术信息系统

各运输业务的运单交接、运输信息的掌握等都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如电子订单处理、电子调度系统、GPS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能及时反馈车辆运行信息,有效地减少货差,从而减少事故损失、客户投诉等成本。

(3)发展联合运输和共同运输

联合运输是指将各运输方式结合起来,完成“门到门”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实现更快捷、更便利的运输,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共同运输是指货运代理机构将不同货主相同目的地的货物集合起来共同托运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实现了规模效益,而且其庞大的货源能够积极搭载回程货,从而降低运输成本。2.做好起运工作

起运环节是运输过程的基础(中转是下一个运输过程的起运),合理安排起运是优化运输成本的根本。(1)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托运方式

管理者一般根据货物的运输特征(运输条件、费用、速度等方面),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工具和托运方式。

(2)配载配装、提高实载率

配载配装是组织合理运输,提高运输工具效率,降低运输成的重要内容。其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车辆载重量,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车辆装载容积,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 组织轻重配装

组织轻重配装是指把实重货物和轻泡货物配装在一起,既可充分利用车船的装载容积,又能达到其承载重量,从而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② 实行解体运输

实行解体运输是指将一些大件、笨重的货物(如自行车、机械等)拆卸后重新包装,缩小其占用空间,从而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和装卸效率。③ 高效的堆码

高效的堆码是指根据车、船等的货位情况,采取高效的堆码方法。如多层装载、骑缝装载、紧密装载等,都可以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当然,推进包装的标准化,逐步实行单元化、托盘化,是提高装载技术的重要条件。3.控制运输过程

(1)减少运输环节

货物在运输中的中转环节,需要组织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必然会增加相应成本。因此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中转次数以降低运输成本。对有条件直达运输的,尽可能组织直达运输。企业在组织货物运输过程中,有时货物不运进批发仓库、而是采取直拨的方法,把货物直接分拨给批发、零售商店或用户的方式在运输上称为“四就”直拨。“四就”是指就厂、就站(车站或码头)、就库、就车(船)。(2)路径优化

企业虽然不能改变现有运输公路、铁路网以及航空、水运航线等,但可以将现有运输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即在现有的运输网络线路中找到最佳的运输路线,减少迂回、对流、过远、重复等不合理运输形式,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从而降低运输成本。(3)减少事故损失

事故防范是企业减少事故成本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积极购买保险、驾驶员安全教育和车辆日常检修等。另外事故发生后,积极向保险公司索赔,并做好理赔工作,以尽量减少事故损失。

7.物联网络的作用 8.各种物流组织的特点

1. 简述获取供应链战略匹配的基本步骤。答:获取供应链战略匹配的3个基本步骤如下:(1)理解顾客。首先,公司必须理解每一个目标顾客群的顾客需要,它能帮助公司确定预期成本和服务要求。

(2)理解供应链。供应链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都设计用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公司必须明确其供应链设计用来做什么。

(3)获取战略匹配。如果一条供应链运营良好,但与预期顾客需要之间不相匹配,那么,公司或者重新构建供应链以支持其竞争战略,或者改变其竞争战略,以适应供应链。

2. 总体计划的制定应权衡哪些因素?相应的总体计划战略内涵是什么? 答:通常来说,计划者要进行的基本权衡有如下几个:

 生产能力(规定时间、加班时间和转包生产时间) 库存

 库存积压或失去的销售额

在三种成本之间权衡,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总体计划战略:

(1)追逐战略——当需求变动时,通过改变机器的生产能力或雇用或解雇劳动力,使生产率和需求率保持一致。适用于库存成本高而改变生产能力和工人人数的成本低的情形。

(2)工人人数或生产能力的弹性时间战略——将利用率作为杠杆。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不变,通过运用不同的加班量或弹性时间表来达到生产与需求的一致。适用于库存成本很高或改变生产能力的代价较小的情形。

(3)水平战略——将库存作为杠杆。在这种战略中,机器生产能力和劳动力人数保持着一个稳定的产出率,通过保持相应的库存量来应对需求的变化。这种情形下生产与需求不协调,导致库存水平高、积压产品多,适用于库存成本和积压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形。

3. 在某一时期进行商业促销,这个时期的需求量通常会上升。请问上升的需求量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1)(2)市场增长——指新老客户对该促销产品的消费的增加;

抢占市场分额——指顾客用某公司的促销产品来代替对另一家公司的相同产品的购买;

(3)

4. 回购合同是如何有助于生产商提高其自身收益以及整条供应链受益的?

答:回购合同的含义是生产商通过承诺以低于进货的价格买回销售季节结束时所有剩余商品,从而增加零售商进货的数量。

这一措施的作用是,增加零售商每件剩余产品的残价,从而提高零售商的订货量。虽然生产商承担了一些库存积压的费用,但是有可能从中受益,因为从平均来看整条供应链最终会受出更多的产品。

5. 试述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答:不同的运输方式包括:水运、铁路、联运、货车、空运、管道运输和包裹运输。水运最廉价,速度也最慢。空运和包裹运输速度最快,价格也最贵。铁路和水运适合低价值的大批量送货,这类货物在运送速度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航空和包裹运送适合小规模、高价值产品的紧急运送。联运和满载运输比铁路要快但价格也要高一些。LTL运送适合于对包裹运送来说太大,但却小于货车最大装载能力的货物的运送。

提前消费——指顾客将未来的消费转到当前进行消费。

6. 供应链协调的障碍因素有哪些?

7.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篇七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

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组织,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农产品由于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物流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就无法真正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缩短物流时间、减少流通环节、扩大物流半径、减少农产品损耗、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

1 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整合,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尽快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则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以供应链尤其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带动产业整体的发展,缩短和优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非常紧迫[1]。目前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王道平等学者利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供应链一体化模式、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2]。

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其实质就是“公司+农户”模式,可以概括表示为: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图1)。它主要适合于工业发展较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强,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的地区。

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它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改善能力。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上重要一环,连接了农产品的生产者、批发及零售企业,即企业投资构建物流平台、信息平台和销售平台,使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环节减少,时空距离缩短;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使农户生产的市场风险降低;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加工企业既可以自营,也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区域之间、系统之间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分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

2 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机制

2.1 动力机制内涵

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如何起作用。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对象就是在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和形成过程中,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要素及要素的作用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些作用机理的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系统的总和[4]。

2.2 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本文从构成动力机制宏观结构的制度环境、物流技术创新和构成动力机制微观结构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方面来研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动力。在动力机制模型中,微观结构是基于个体的视角,宏观结构是基于整体的视角,微观结构服从于宏观结构。

2.2.1 动力机制宏观结构

(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演进过程。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其中涉及农产品流通方面的规则变化会对农产品物流的运营模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3]。农产品流通规则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农产品物流;2005年初,交通部、农业部、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和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减少鲜活农产品的在途时间,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的;2008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流通领域企业、园区或工程项目的扶持。

(2)物流技术。现代农产品物流采用了先进的物流科技,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能够实现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达到农产品保值、增值的目的。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的运用,有效地减低了库存、缩短了生产周期、变革了传统交易模式,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得以实现。

2.2.2 动力机制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由权力、责任、利益三个要素构成。各种要素中利益是成员最本质的追求,是动力的初始来源;责任是动力的附着点,追求利益的动力附着在责任上,通过履行责任而实现组织目标;权力则是履行责任的必要保障[5]。

(1)权利。供应链中的权力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计划和行动的影响能力。有影响力的一方称为源企业,受到影响的一方称为目标企业[6]。在供应链中,影响力是相互的,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制造商,既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又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另外,供应链中的权力往往不是对称的。

在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双方的权利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众多的小农户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依赖程度比较大,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小农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在权利对比关系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处于供应链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端连接着农产品的需求,一端连接着农产品的供给,因此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力。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供应链权利对比中的主导地位,恰恰可以使供应链发生变化:对生产者来说,它需要及时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良好的原材料;对销售商来说,其销售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可以在不改变家庭经营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与龙头企业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和结合,扩大市场需求信息、生产计划、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规模效应,较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责任。责任是指特定地位或角色的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在供应链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成员社会责任的承担。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责任涉及多方主体包括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商等。它要求供应链中各成员自身要履行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渗透到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去。

农产品供应链责任的执行需要有一家主导企业,也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它要求主导企业调整策略,重塑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程序和采购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引导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如果农产品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或农户在经营中的诚信度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成员间合作的意愿,也给链条上的农业企业带来了风险。因此,供应链社会责任比企业社会责任更强调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果只在自己范围内管理好社会责任事务,而不顾及自身行为对上下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社会责任绩效很难有实质性改善。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全局观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十分必要,节点企业与供应链的其他成员相互合作,在供应链体系下推行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管理,跟踪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产品质量、材料采购与环境保护等情况,确保其合作伙伴履行社会责任。供应链责任是对主导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多重目标的融合要求企业有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和出色的制度创新能力。

(3)利益。当前消费者需求层次已呈上升态势,消费者更加追求营养与健康,对食品结构、食品安全卫生性和易加工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冷藏、储运、销售等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是农产品物流主体预期收益的主要来源。而由于主体逐利的本性,使得收益预期的变化会使得资源投人由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业态向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业态转移,或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扩大或缩小主体规模,进而影响农产品物流产业分工结构的改变[4]。供应链上的成员在合作中的利益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如何协调这方面的利益,使个体利益在整体利益增长的同时也得以提高,是供应链合作的根本问题,也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更应该考虑的问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反复合作博弈的过程,最终会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

(4)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权、责、利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微观动力结构(图2)。其中,利益是目标,责任是约束,权力是保障,三要素相辅相成[5]。

3 结论

通过对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动力机制的研究,证明在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演化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因素发挥作用并相互影响。只有系统掌握与供应链相关的各种动力因素及作用的动力机制,才能推动其朝着现代农业要求的方向演化,把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优势成功复制在农产品物流运作上,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玉,等.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战略.模式.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道平.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实证研究——基于各省市的聚类分析法[J].财经问题研究,2011(2):111.

[3]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彭芬,张明玉,孙启萌.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3):40.

[5]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供应链金融:争夺优质物流渠道 篇八

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兴起

2010年初,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提出“扭转观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继而北京银行主办了“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论坛”。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实际上,保理等服务在西方商业社会已经出现多年,但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才被广泛关注,并于近几年发展提速,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分别从一个平台的两端登陆供应链金融市场。

物流业巨头泛金融化

联合包裹公司(UPS)通过旗下的UPS Capital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信用证、票据兑付、金融增值服务和垫资等金融服务(图1)。货到付款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结算方式(Cash on Delivery,简称COD),客户可以将COD支票存入UPS Capital的银行账户,UPS在收到出口商的货物时,由UPS Capital给出口商提供部分预付货款,UPS再通过UPS Capital与进口商进行结算,收取全部货款。由此,UPS可获得一笔不需付息的货款差额,而UPS Capital就滚动利用这些资金向客户发放贷款。

UPS不遗余力地推销供应链金融理念,据其估计,全球应收账款存量约为13000亿美元,由此产生的资产支持性贷款市场潜力超过3400亿美元。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拓展

如今,金融链与物流链、信息链日益交汇,使得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银行通过渗入供应链各个环节,参与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图2)。

荷兰银行(ABN AMRO)是较早开始挖掘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中的商机并将贸易融资作为重点业务的银行。目前,排名全球前50位的银行均已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根据Aberdeen Group所做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国际性商业银行认可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潜力,而Demica的调查结果更是达90%以上。

目前,汇丰银行(HSBC)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应付款融资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从区域市场来看,花旗银行(Citi Bank)在北美占据优势地位,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凭借对荷兰银行的收购在西欧处于领先,渣打银行(S&C)则在亚洲和非洲更具优势,尤其是发货前融资。

服务于供应链扩张的商业模型

20世纪70-80年代,大型跨国企业更加专注于控制产业核心要素,而将低附加值环节剥离或向更具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对资源优化配置,这些跨国公司自然地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的渠道伙伴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其中很多是中小企业,它们独立于核心企业,但其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其综合成本也决定着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帮助渠道伙伴解决融资困难。相应地,银行也将其金融服务从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其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这些业务被称为供应链金融。

传统的银行授信注重债务人的信用,而在为核心企业的渠道伙伴提供融资时,银行更注重债务人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作用和有效性,银行通常只借钱给与核心企业直接交易的环节,且通常要求核心企业或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帮助监控债务人及相关物流环节(图3)。

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的担保资产各不相同。其中,预付账款融资的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应用相对较少,而前两者的应用较多,通常被统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融资(ARIF)。美国的货币监理署(OCC)将ARIF分为4类:资产支持贷款(ABL)、保证贷款、一揽子应收账款贷款和托收保付/保理。

在欧美国家,应收账款还可以支持证券化融资,其相应的证券化产品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简称ABCP,详见《新财富》2010年2月号)。

多赢交易机制化解三方难题

由于交易结构上的独特优势,供应链金融可以满足特定的投融资需求。事实上,供应链上的企业、银行和物流企业分别面临不同的难题。其中,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中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中小企业都存在缺少可抵押固定资产、信用风险大、信用评级缺乏和银行评估成本高的共性,因而很难获得低成本的银行贷款。银行在向小企业贷款时也由此面临两难境地:如果放贷,可能会产生呆坏账,如果限贷,则会失去一块较大的业务增长点。

对物流企业来说,尤其是非垄断性物流企业(如公路运输、货物代理等一般性物流服务),由于市场高度开放,竞争也非常激烈,行业利润率日益微薄。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银行和物流企业各自面临的难题,本质上通过对供应链的理解以及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介入,减小了企业的信贷风险。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关键的“中间人”,消除了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引入担保机制,提升了供应链上贸易类中小企业的信用,解决了它们融资难的问题,使得供应链上的买方、卖方、银行、物流企业各得其所,产生了多赢的局面。

物流企业掌握着长期合作的中小企业的销售、库存和物流记录,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非常了解,因此由物流企业作为担保方,起到保兑仓的作用(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或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卖方及买方提供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而银行通过分析合作的物流企业及其与贸易商之间的业务往来,可以对这些物流企业和贸易商进行信用评级。

对生产商而言,由于无须向银行融资,也降低了资金成本,减少了应收账款的占用。

对经销商而言,银行为其提供融资便利,解决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压力。买方可以通过大批量的订货获得生产商给予的优惠价格,降低销售成本。而且对于销售季节性差异较大的产品,可以通过在淡季批量订货,旺季销售,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

提早布局抢占资源

社会物流总额通常为GDP的3-4倍,我们估计2010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120万亿元。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目前,已有一些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尝试,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也凭借自身对资源的控制优势开始向该领域渗透。深圳发展银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天津港集团都是较早开拓物流金融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

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首家倡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2003年其进一步提出供应链金融的“1+N”模式,随后又将之提升至“自偿性贸易融资”(STF)概念,并逐步奠定了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除了深发展之外,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将物流金融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陆续推出相关产品(表1)。

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也日益广泛。凭借UPS Capital资本平台,UPS提出了宏大的“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计划,在中国已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拓展在中国内地的物流金融业务。

中储是国内仓储占地最大的专业物流企业,目前已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动产监管业务的融资规模超过400亿元,监管客户超过1200家。

2009年,已跻身世界五大港的天津港提出了发展相关金融业务的战略,其中一项是物流金融。实际上,此前天津港已尝试性地开展了仓单质押、现货质押、交易融资、质押监管等多项物流金融增值服务。自2008年开展此类业务以来,已累计完成物流金融融资额超过30亿元。除此之外,天津港还积极探索了未来货权、信用共同体、输出监管、委托监管等多项业务。

9.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篇九

人们最初提出“供应链管理”一词,是用来强调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在减少企业内部库

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减少企业之间的库存。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其视角早已拓宽,不仅仅着眼于降低库存,其管理触角已伸展到企业内外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从某些场合下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描述看,它类似于穿越不同组织界限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

实质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必然以成功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基础。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它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区别

(1)范围不同物流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子集,两者并非同义词。物流在恰当的实施下,总是以点到点为目的的,而供应链管理将许多物流以外的功能穿越企业之间的界限整合起来,其功能超越了企业物流的范围。关于这一点,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众所周知,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可以成为企业有别于其对手的竞争优势,乃至成为促使其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业务关系,包括营销理念、研发组织形式、制造能力、物流能力、筹资能力等。这些业务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往往还涉及企业的众多供应商或经销商,以便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而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要整合的内容。显然,单从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很难想象会将这么多的业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2)对一体化的理解不同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分为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个阶段。目前,即使是在物流管理发展较早的国家,许多企业也仅仅处于内部一体化的阶段,或者刚刚认识到结合企业外部力量的重要性。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学者才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以使那些领导管理方法潮流的企业率先实施的外部一体化战略区别于传统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要真正使供应链管理能够成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新型独立学科,就有必要将供应链管理与一体化物流管理加以区分,不能将供应链管理简单地视为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代名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学术界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实践。一些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世界顶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把握比研究者更为准确。正如在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中指出的那样,供应链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物流管理要广泛得多。在考察同样的问题时,从供应链管理来看,视角更宽泛,立场更有高度。

(3)研究者的范围不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者范围也比物流管理更为广泛。除了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外,还有许多制造与运作管理的研究者也使用和研究供应链管理。他们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推进和重视。决不亚于物流管理的研究者们。

(4)学科体系的基础不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多个学科体系(系统论、企业管理等)基础上的。其理论根基远远超越了传统物流管理的范围。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管理还涉及许多制管理的理论和内容。它的内涵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丰富,覆盖面更加宽泛,而对企业内部单个物流环节的注意就不如传统物流管理那么集中、考虑那么细致了。

(5)优化的范围不同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制造工厂经过仓库和配送中心到零售商和商店及顾客的顾客;而物流管理则只考虑自己的路径范围的业务。物流管理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商品流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强调仅有组织内部的合作和最优化是不够的。

10.物流论文供应链一体化 篇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整合

为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整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区域经济一体化导向下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的实质就是扩大农产品的区域市场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各地区优势都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分工,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分工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整合农产品供应链,打破地域间经济壁垒和行政壁垒,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分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供求的无缝对接,改善物流效率以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从而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供应链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大市场化,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农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流通消费,而且有利于供应链内部各个组织的分工协作。区域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可实现区域内各个地区间的资源、信息、人才、技术以及政策的共享,通过整合供应链更好地促进农产品流通,实行区域一体化和综合化发展战略。其次,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可解决农产品产销失衡和优化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交替出现,造成严重的产销失衡。整合供应链可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提高供应链内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1.2可行性

首先,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由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各地主要农产品也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发挥各地优势产业并实现产业互补并可有效实现供应链的功能拓展。其次,区域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也为区域合作导向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2.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2.1农产品流通不畅,商品转化率低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复杂,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历多道环节,包括收购、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等。众多的流通环节割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关系,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各个地方虽然为运输和销售农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但陈旧的农产品流通手段效率很低,很少应用商流和物流分离的现代流通理念(如O2O模式),农产品流通效率难以提高。

2.2供应链节点各组织载体间的关系有待完善

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和信任的有机整体。然而当前供应链各组织之间关系较松散,表现出只是简单地买卖关系,没有将供应链看做一个合作的整体,而各自为政、仅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比如,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模式中,农民和企业之间虽然建立了供销关系,但企业经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进行压价收购,损害农民的利益。

2.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低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不健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以及农户和企业之间信息的获取与共享较困难。农产品供应链从生产到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比如检验检测信息、当前价格信息、价格预测信息、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农业新闻及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等。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和信息标准等问题,导致流通主体对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不畅,使农产品的流通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导向下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思路

3.1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框架的构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导向下,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可通过以下途径展开:首先,在明确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供应链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探讨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途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一是从核心龙头企业的视角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二是从中心地区的角度实现对农产品流通空间布局的优化。

3.2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模式

(一)基于核心龙头企业的整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地区分工。基于此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供应链,就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其上游和下游组织进行整合,使整个经济体中各个组织有着专业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核心龙头企业在整个区域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拥有较大势力,对整个供应链体统具有较大影响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供应链使其发挥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场范围,使更大区域范围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者,使其农产品加工制品供销到更大的区域市场,从而形成农产品区域共同市场。

(二)基于中心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空间布局规划

1. 增强中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地区具有完备的农产品流通所需的物流基础设施、有先进的加工企业、大规模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等优势。以中心地区为核心调整区域内各地区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功能,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竞争优势、发展潜力等方面考虑,来合理地安排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优势中心地区要积极、充分地发挥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头作用,而周围地区则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薄弱环节、巩固优势环节,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2. 供应链节点空间布局规划

合理的规划供农产品应链节点,可以大大优化整合大型市场的空间布局,从而建立统领区域的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比如针对农户和加工企业两者处于的节点来说,加工企业建立在农产品产地附近的地方会更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在郊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周围,销地批发市场建立在中心城区,这样对生产者外销和对消费者需求都提供了方便。

3.3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有效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整合,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首先,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建设以及供应链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建立农产品流通专项基金。其次,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制定行业规范、提供标准监督、消除非贸易壁垒等,对区域内实行统一政策、对农产品区域流通实行绿色通道,对于各地建立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给予扶植政策或税收优惠和农业信贷政策。(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长宁.大城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对策探讨[J].价格月刊,2013(1):73-76.

[2] 刘阳.供应链一体化导向下农产品物流整合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3(5):51-53.

[3] 刘江鹏.基于供应链整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89-91.

[4] 赵临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13(7):33-35.

[5] 杨蕾.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理论框架构建[J].农业经济,2012(17):205-209.

上一篇:落地证明范文下一篇:金融机构对专科人才的需求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