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异同(共12篇)
1.李白杜甫诗歌异同 篇一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2.学李白,还是学杜甫? 篇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李白的诗以整体的气韵高昂见长,不争一字之奇。看这首乐府诗《关山月》的前四句,就能感受到一股凌跨百代的气势,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气势又能以从容的意态出之,不咄咄逼人。在李白的笔下,这一类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这样说,就“韵格高”这一点来说,古今诗人罕能与李白并肩。
胡应麟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骨力豪上、句格天成,但与王维的辋川诸作比起来,便觉得太“闹”了;若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则是“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这个评价很见识力。王维的《辋川集》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对比之下,柳宗元的《江雪》确实不如它安静。值得一说的是,这不意味着《江雪》不如《鹿柴》,王维的一些诗,其弊处恰恰就在于太安静,缺乏摇动人心的力量。
李白的《关山月》,将征人的情绪、古今的变幻,熔铸在广阔的天地里。与《鹿柴》相比,《关山月》有人趣,更能打动人心。与《江雪》相比,两诗同样韵格极高,但《关山月》用笔自在,而《江雪》不免显得吃力了些。
历来李杜并称,这是就他们身后的诗名而言的。杜甫在世的时候很寂寞,远远不如王维、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名大,然而论及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杜甫远远超过了他们。在宋代,以黄庭坚为核心人物的江西诗派笼罩诗坛,宋末诗人方回是这一诗派的殿军,他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这个说法有商榷空间,比如把陈与义放进来是否恰当,历来颇受争议,但方回把杜甫安放在这三个人前头的举动,则折射出了宋代江西诗派共同的尊杜心理。
与杜甫相比,李白在宋代不免显得寂寥。在北宋的名家中,欧阳修不喜欢杜诗,但他更多地以文章见重于宋代,至于在诗方面的影响力,则不如他的门生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推尊杜甫,不喜欢李白,《苕溪渔隐丛话》钞录了王安石这样评价李白的话语,“(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亦可取也。”
这段话很严厉,可谓颇具王安石特色。说李白“识见污下”,显然是苛刻了。性情是诗的根本,在这一点上,适宜与杜甫分别而论的,其实是王维,不是李白,因为李白与杜甫在这个根本点上没有异致,两人都独具深情。
不过,王安石说李白的作品“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个表述可能夸张了些,但不得不说是指出了李白诗集里的一个弊病:内容重复。如果我们只是在选本里读李白的诗,不会有这种感觉,然而若是翻看李白的诗集就很容易发现,李白不仅频繁说酒与妇人,就连一个功名富贵不长在的意思,也在不同的诗中多次表达。
3.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篇三
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4.李白和杜甫作文 篇四
话说,李白和杜甫觉得唐朝的食物太没意思了,写了点诗,赚了点钱,也学的有钱人坐着时光机来到了21世纪。他们对21世纪的东西太好奇了,什么都要摸摸。这不,他们看见马路上的车,于是李白对杜甫说:“杜兄,你看这道上怎么有这么多的盒子在跑呢?”出于好奇李白和杜甫走到了马路中央,许多车主见有两个人在马路中央于是纷纷停下车来,一位司机说:“你们两个人,赶紧走!”他们赶紧走开。他们走进一家大型超市,于是又东看看西看看。这时候售货员走过来对他们说:“两位先生要什么?”李白和杜甫异口同声说:“随便看看!”他们走到食物销售处,看到许多食物,觉得好奇,把所有的食物都装了起来,一起把它们搬到付款处。售货员算好了之后,对他们说:“先生,你们一共消费5万元。”李白和杜甫听不懂,然后随手从口袋里拿了两块黄金给售货员,售货员大吃一惊,慌忙还给了李白一块。于是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超市。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把这些东西送给乞丐和孤儿们。
他们还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房子,五百多平方米的,他们给了卖房的三块黄金。,他们感到了惊讶,不过百般推辞之后,还是收下了。他们在新房子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出门了。
李白喜欢喝酒,当然少不了去酒吧了。他们走到那里,看见许多“吧”什么“网吧”啦,“水吧”啦等等,他们进了酒吧。李白点了几瓶鸡尾酒,喝了几瓶。不禁叹道:“一杯又一杯,饮尽千杯也未醉。不识美酒真面目,只缘美酒掺了水。”杜甫连声叫好。
5.我眼中的李白与杜甫 篇五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的激情澎湃,想象神奇,既浪漫又奔放;书写的壮观奇景既有浩瀚的气势,又变幻莫测;笔下的诗语,既有标举风神的情韵,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个体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诗流响的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多灾多难,忧郁伤感,深沉落寞,杜甫也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笔下的山河则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哪还有大唐的强盛及宏伟气象,吟唱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普天苍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过十年,为何有这样惊人的差异?
一、时代的气象不同
李白的黄金时代是在盛唐,强大的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的创作时时能迸发激情的火花。当时政治開明,思想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唐王朝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盛唐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时代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是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精神也就会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天才诗人的笔下。
而杜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他错过了一个时代,遇上的是让草木都为之变色的混乱时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有的盛唐气象都不复存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国家社稷犹如倾颓的大厦,风雨飘摇中的小舟,随时都将倾覆,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个体的生命哪里还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二、家境的优越程度不同
李白家境优越,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家资殷实,虽然他也并未直取功名,但他仍然可以裘马轻狂,一掷千金,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有闲情逸致仰头望月。
而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虽然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的文坛领袖,但到他这儿早已没落。早年,满怀雄心壮志,常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羁留长安十年,也无所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的境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后期多靠朋友的接济度日。难怪在他眼里呈现的风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楚。
可不管怎么说,李白天才放逸,豪放乐观,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胸襟宽阔,是济世之干才,他们不愧为光耀史册的诗坛泰斗。
6.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篇六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什么呢?关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大家知道几首呢?
【赠李白】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饮中八仙歌】
节选
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集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冬日有怀李白】
杜甫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昔游】
杜甫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
东蒙赴旧隐,尚忆**乐。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7.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篇七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 “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8.同时代的李白杜甫只是二流文人 篇八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被后人顶礼膜拜的大诗人,在当时只能算个二流文人。先不要急着拍砖,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先来看看那个时代发行的诗集吧:《国秀集》公元744年(注意这个时间)编选,李白、杜甫无一首诗入选;《极玄集》李白无,杜甫无;《又玄集》收诗297首,李白入选4首,杜甫入选7首;《才调集》收诗1000首,李白28首,杜甫无;《御览诗》收诗286首,李白无,杜甫无。值得一提的是,《御览集》里有两个在我们后人眼里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卢纶、李益却分别入选了32首和36首。
是不是很讽刺?不要急,这种现象到了清朝就换了人间了。《唐诗别裁集》收诗1928首,李白140首,杜甫205首。《唐诗三百首》收诗当然就是300首了,李白26首,杜甫33首。而这两部诗集里卢纶分别入选15首和6首,李益入选18首和3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
首先,我国的古代文人大多恃才傲物。就拿李白来说吧,高力士是什么人呀,权倾一时,居然叫人家为其脱靴,即使碍于皇上的威慑照做了,记恨、报复你那是一定的。这虽然是野史,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李白的清高、孤傲。得罪权贵,就会被打压,一被打压,当然官办文集就差不多与你无缘了。
其次,是钱权的问题。杜甫仕途不得意,穷困潦倒大半生。就和现在的某些个选秀节目一样一样的,没钱,谁会为一个前途渺茫的人去树碑立传呢?投资也得有回报呀!(没钱,至少你也得是个美女吧,如果你居然还是个胡子拉茬的大男人,那你基本就算完了)。李白虽然还比较有钱,据说还是个富二代。但是,有钱没权也是枉然,被唐玄宗炒了魷鱼的人,有几个人会待见,又有几个人敢待见呢?毕竟这还是大唐李家的天下。
最后,就是时间问题了,想成为经典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过滤的。李杜的作品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一方面让人嫉妒,一方面却又让当时的大多数人不知所谓,没法接受。就像后来首开豪放词派的苏轼一样,一开始也很难让人接受。词嘛,以花间、委婉细腻为主,怎么能豪放不羁呢?西方近代史上有名的画家、音乐家也一样,大多生前穷困潦倒、名不见经传,死后才声名大振,野兽画派的梵高就是典型代表。所以说,李杜生前是别想了,只有也只能够赢得个身后名了。
故事完了,却给了我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现在某些被金钱垒起来的所谓大腕作家,捧着一本垃圾书四处炒作,目空一切,今天你骂我,明天我骂你,其实骂来骂去都是为了给自己添砖加瓦。先混个脸熟,然后再想些歪门邪道让自己的大作成为“时代的经典”。敢问,百年后你的“经典”还靠得住吗?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过滤吗?
要知道,浪花淘尽的绝不是英雄,而是糟粕。
(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9.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篇九
就一个作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赞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朝,就有人已经开始将李杜并称,后人多强调两人之间的区别,认为李白是天才型诗人,不可模仿,杜甫对于诗则是苦心经营,示人以学习的途径。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在于感情的强烈,就此点而言,李白、杜甫是一致的。在此,简单比较李白、杜甫律诗风格的异同。
首先,杜诗在声律、节奏方面明显有别于李诗。“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组成一联,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寻求变化与谐调,然后在两句中造成对比。”①像“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铁堂峡》),不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别以叠韵之词押尾,“堂隍”发音洪亮,“积铁”收敛急促,两句之间的先扬后抑之感十分强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诗中,一方面在规定的格式中,杜甫对声调的辨别、使用十分精细(其律诗在首句押韵时,三、五、七句的末尾仄声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时,又经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体”。因此,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对节奏感的追求更为明显。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从全诗看,它的情绪欢悦、节奏很快。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相同结构的词组,地名,彼此呼应,相互纠结,全诗便去势迅疾,一气流注而下。相反,像《江汉》中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种单纯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平列组合的诗句,节奏便显得凝静。
李白的律诗在声律要求并不严谨,换韵也比较自由,常见的四句或八句成一韵,且平仄韵交错的换韵规律,在李白的律诗中不复存在。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在节奏方面,更不同于杜诗,李白一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梁甫吟、《行路难》。另外,李白善于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其次,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相对于李白创作玲珑兴象以抒情,杜甫则常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事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杜甫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提供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此外,杜诗叙事是融入强烈的抒情,杜诗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
第三,在意象构造上面,李白与杜甫各有千秋。杜诗的意象特征是向两端——壮阔浑厚与纤巧细微——伸展的。”②前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江间波浪接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后者如“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雨不绝》)。而李白本身偏重主观抒情,多选取宏观的意象,以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李白多选择宏观、壮大的自然意象,像天象类如天、日、月、云、雪五种,地理类如江、河、海、山、峰五种。
第五,在感情的抒发上,不可置疑的是,李白与杜甫的律诗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但两者感情的抒发方式却不一样。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在诗歌中成功地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同时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李白一般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相对来说,杜甫的诗歌格律严谨,诗中的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杜甫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另外,杜甫本身在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苦难,又加上自身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寓情于叙事,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杜甫诗歌在结构上随着感情的波动而跳跃。这种情况在李白诗中本也存在,但杜诗有其自己的独特形态。在抒写悲痛的作品中,其感情曲折多变,形成一种特殊的深沉感;在抒写欢乐的作品中,则由于感情的迅疾进展而使情绪更为饱满。”③前者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其间有多少转折,在叮嘱“勿为新婚念”后,又一人不如鸟的悲怅作结,其内心的冲突可谓激烈。后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之后,突接以“白日放歌须纵酒”,似乎不相连接,但却把自己因受妻子感染,由悲转喜而精神昂扬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来了。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激情洋溢,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主要是讴歌,对生命的讴歌,表现对生活的热情。李白的诗,虽然也有倾诉个人生活的愁苦,如《醉后赠从甥高镇》的“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之类,但即使在这样的诗里,也仍然存在着“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这样的豪气,决不被生活得愁苦压倒。“更多的诗则赞美了生活得种种乐趣。甚至在常人看来并不能引发快乐的处境,在他笔下也变得生趣盎然,最突出的是《月下独酌》。”④而杜诗的逼近社会与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细曲折的艺术表现,同时影响了后世的作品更加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0.《李白与杜甫》读后感 篇十
李白两次进长安,第一次本想做官干大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被皇上在宴会上传诏作诗以此来取悦皇上,终因得罪高官贵族而被“赐金放还”。第二次进京作了翰林,成为他一生最华丽的乐章。相反,杜甫到长安却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痛苦,考试时遇到考官李甫林下令不录取一人,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经济也愈发困难,只能在贵族府邸中陪他们饮酒赋诗维持生计。同时,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杜甫硬生生地从少年磨成了“老杜”、也愈发接近百姓的心,这样忧国居民的他,更令人心疼。
再来说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杜甫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李白被“赐金放还”那段时光,杜甫作为李白的粉丝一直陪他游山玩水、求道炼丹,对李白疯狂崇拜。那一年成了二人心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次见面后,两人结束了“放荡齐赵章、表马颇清狂”的日子,一转身,便是一辈子的未曾相见……
从后代角度来看,世人调侃最多的是杜甫写了二十首涉及李白的诗,而李白被证实只有两首给杜甫。最令人悲哀的是,连一个小小的官员李白都可以为人家写一首《赠汪伦》,真一股心酸涌来。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闪耀的星,而李白的天空里,群星灿烂浩若烟海……最后,李白身亡,杜甫过了很久,才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长叹一声,半晌未醒,数年后,五天未吃东西的杜甫在县令的招待下暴饮暴饮、活活把自己撑死。
李白一生风流,无数人为之呐喊,杜甫半身凄凉,无人为之欣赏,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被称为老李?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11.解读李白,杜甫和苏东坡 篇十一
李白的“气”
抱负很大奈何鲲鹏之志难施展
昨晚大雅堂前座无虚席,康震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古诗词爱好者。“我是第一次来杜甫草堂,也是第一次到成都,今天能站在诗圣杜甫塑像前进行讲座,我真是受宠若惊。四川好啊,李白、苏轼都是四川人,就连原本不是四川人的杜甫,来了成都也成了诗圣。”康震身着红色T恤出现在观众面前,一番幽默的开场白引发热烈掌声。现场,他站着脱稿开讲,将《百家讲坛》活脱脱搬到了成都。康震说,现在有些人从实用角度出发,觉得背唐诗宋词没用,“学这些诗词不能买房,买菜也不能便宜一点,用来谈情说爱又觉得不是自己原创。‘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这哥们豪爽倒是豪爽,但要搁现在肯定不行,这物价、房价,千金散尽恐怕就回不来了……在诗词面前人们仿佛得了失语症,可诗词真的没用了吗?要分析诗歌就得分析诗人,从他们的志向感受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李白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师为目标,抱负很大,人也很狂,有一股‘气’。他交朋结友都是自己看得起、用得着的人。”康震透露,唐代大诗人大多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李白没考过。经研究,可能是因为其祖父坐过牢的原因,令李白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于是,李白经过几番周折,通过唐玄宗妹妹的推荐,40岁时进长安见到了唐玄宗。当时他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得到皇帝适当的安排,却奈何鲲鹏之志难以施展,只能为皇帝创作一些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诗句。“一般人这样写一辈子就算了,你让李白写一周也可以,但写一年他肯定疯掉,于是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充满傲气的诗句。”
杜甫的“情”
古代士大夫情怀与深情的体现
在现场,康震坦言,中国古代文人、诗人从杜甫开始,有了一个重大转折:开始不要倾诉、抱怨自己的痛苦。这是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和民众的重大一步。“你不能总在后花园弄一瓶酒,然后就抱怨‘独酌无相亲’吧,但你若把自己关在后花园里,当然会‘独酌无相亲’。”他说,杜甫就不同,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当时在长安做最小的八品官,而且没什么实权。长安米贵,他当这官还养不起妻儿老小,于是他把家人安置在郊区奉先县,他则不时回去探望。这年冬天,他回去探望妻儿,路过一个著名的浴池华清宫,听得里边鼓乐喧天,便写了著名的《咏怀五百字》。康震指出,这首诗最关键之处是杜甫的眼睛关注的是谁?“诗中他写道:我很惭愧,作为父亲,却养不活儿子。凭我这居官位的人景况尚且如此,那些平头百姓家里得死多少人呢?注意,这是在他儿子饿死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仍是他人。”康震润了润喉咙,评价说,孟子有句很著名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伟大之处就在这里,自己身陷困境时想到的仍是他人。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情怀、深情的体现,他把目光投向比他更贫寒的家庭,这时的知识分子不再只是那个“独酌无相亲”的人。康震直言:“与李白的诗句不写细节不同,杜甫的诗句关注现实生活每个细节,这些细节跟老百姓,跟他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中国文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苏东坡的“趣”
想到苏轼就会发出会心一笑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动态发展的。自李白始,经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发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康震坦言,苏轼的人生境界体现在一个“趣”字上。“林语堂曾评价说,人们想到李白,总觉得他是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而想到苏轼,则会发出会心地一笑。”康震说,通常有学问的人都很无趣,但苏轼擅长将大学问转化为人们熟悉、喜爱的东西,这让他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苏轼不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发展体现出在他之前少有的.全面性。苏轼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般偏执,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顺应自然为主。
12.诗坛巨星——李白与杜甫 篇十二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潮,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最辉煌最令人神往的时代。站在那个时代的最顶点上,歌唱出整个民族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诗人,无疑是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放荡不羁,饮酒把诗作的谪仙人,一个是忧国爱民,用泪把诗作的爱国者。虽然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只不过十一岁,但是他们却又分别活动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里,李白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是在安史之乱前,杜甫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则是在安史之乱后,而安史之乱正是唐代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界碑,它将唐代从此划分为两个全然不同的面貌:在此之前是上山的路,在此之后是下山的路。这两个诗国的巨星,他们并肩站在时代的顶峰,然而心情却大不相同:一个正是从那上山的路走上了山顶,一望四面辽阔,不禁扬眉吐气,简直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了;而另一个在心旷神怡的山的顶峰却不得不望见那并不愉快的下坡路。上山的时候似乎只望着天,下山的时候就不得不望着地了“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这两个诗的巨星正是以不同的思想感情,面对着两个阶段的现实,并肩站立在时代的顶峰。
李白是那个时代翻江搅海的弄潮儿。他充满了天真,充满了热情,活的洒脱,活的坦率,他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在他的生活里,置身祖国的美好河山,他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赞叹;面对深厚的朋友之谊,他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肺腑之音;深切怀念故乡和亲人,他流露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潺潺思念;看到祖国山河惨遭侵扰,他又怒目圆瞪,唱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铮铮誓言;面对皇帝的一时“宠幸”,他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笑声;面对佳宴美酒,自悲身世,愁怀难谴,他又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概、、、、、、、这就是李白,一个真性情自然流露的谪仙人。他是天真浪漫的,天真的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他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人,都会感染到他要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有人说一读到这样的诗句,就会体会到祖国河山的伟大气魄,而这一气魄也只有在那个时代的高潮上才会更典型的被歌唱出来,李白就是那典型的歌人。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历史上从没有一个诗人写出过如此天真而形象的诗句,然而这天真却使得他的感情变得更为真实。他反对六朝的绮丽,因为那是形式的虚伪的,他所以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要求的是“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那样本色的解放的大刀阔斧的力量。他的诗歌气质又是浪漫的,这浪漫是意味着更高的解放要求,是带着不可抑制的力量,是鼓舞着更为高涨的热情的,这就是积极的乐观的浪漫主义。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就是一个布衣的豪言壮语,这反映了现实中人才解放的客观存在,这乃是李白给予那时代的骄傲。李白是壮浪纵恣的,他的饮酒也是健康的,豪爽的,解放的,而不是萎靡的,颓废的。他的饮酒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的迎接着现实中的矛盾。“姑苏城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他把一个沉溺与觉醒的矛盾,现实的摆在眼前。这里的诗歌语言是飞跃的,这里的传统意义是讽刺的,而在这矛盾之中,却呈现着无比光辉鲜明的形象。现实生活中随时都是光明与黑暗的战斗,在这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李白正是大声的唱出这样一个现实,因此他的浪漫主义是热情的,积极的,符合于现实主义要求的。
李白曾说自己的诗是“兴醋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苍州”这不单单是一种自我炫耀,更是对他的诗风的形象化肯定。杜甫说他“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便是称赞李白的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必然源于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这种感情和个性使得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不再是“老实”和拙笨,而是由这种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质变出更高超且自然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诗充满了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在诗人眼里,天姥山是超越五岳、赤城和天台诸山的,在诗人心里,他可以乘明月,一夜飞度镜湖;在诗人看来,天姥山即使是“青云梯”,他也可以任意攀登;在诗人笔下,天气的变化也可以随意驱遣;在诗人胸中,有一个发于我心,生于我笔的美好仙境!——太主观了,太不可思议了,但唯有这主观,唯有这奇岖,这才是李白!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涌而出、一泻千里。他的诗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毫不收敛,任他而去。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其思想愿望时,他便借助非现实的神话,或者绮丽惊人的幻想。无论是情景的瞬息万变,还是情结的跳脱勾连,都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艺术,属于李白所特有的艺术。如果说一首诗的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内容是一个人的血肉,那么,诗的语言便是这个人的肌肤,好的语言必定会有力的托起思想内容的肌体,使整个人体熠熠闪光,美丽夺目。他的诗歌语言富于变化,绝不单调,富于被动,绝不呆板。然而就在这流动之中,又有无尽的色彩,或热烈、或冷峻、或绚丽、或暗淡、或凄清、或纯净、、、、却使人不为之所震撼,所感染!
现在的我们都有那么一点喜欢风花雪月的浪漫,喜欢无边无际的遐想,因此,欣赏诗歌可能往往偏向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诗歌,于是,李白成了大多人的最爱,我个人也一直都很欣赏李白诗歌的大气磅礴和雄奇浪漫,而谈到李白,不得不提另一位诗坛的巨星——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的“诗圣”杜甫。如果说李白是乐观的浪漫,那么杜甫则是忧郁的浪漫。刘小枫曾说:“苦难记忆证明历史是负疚的,有罪的,而杜甫正是这苦难记忆的见证人,他在无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时,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了历史的罪恶。”杜甫把自己推到个人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人民的沉重责任感,他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留给后人一篇篇“史诗”,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以个人诗作可称为“诗史”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了。或许是历史的罪恶与沉重成就了杜甫,而杜甫则承载着它,使其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所知晓、明了„„**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他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读之则荡气回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伤时忧国的无奈心情。他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无一不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作为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忠君恋阙,仁民爱物”和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他来说,无法像李白那么潇洒,寄情于山水,或者不问世事,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般悠闲,他一心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作为一个文人,他只能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这个世界,希望他的文字能唤醒“昏睡”的统治者,他将个人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将个人的穷困和人民的命运相沟通,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写实的诗很多,而杜甫能成为一代“诗圣”,正是因为他除了提供真实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叙事、描述、抒情、说理等各种手法将自身情感融进诗里,用一幕幕可感的形象,一段段真实的情感来打动每一个人,正所谓“真正的诗是心的搏动和灵魂的吟唱”,融合诗人真切感受,注入生命力,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李白秉承了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传统,并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杜甫则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事实上,后世的许多现实主义文
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杜甫为老师,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更深更广的探索。因此在我看来,李白和杜甫的诗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之别,就好像是太阳和月亮,少了任何一个世界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不精彩的,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陈平原 《李白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2,安琪
《李白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裴 斐
【李白杜甫诗歌异同】推荐阅读: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11-29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09-05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08-06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08-06
杜甫诗鉴赏:赠李白10-18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叫做07-29
杜甫春日忆李白古诗带拼音版08-08
杜甫《赠花卿》诗歌赏析07-19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