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6篇)
1.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一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西公村小学管春芳
一、班情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二十多人,从音乐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能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表演能力,从中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包含六个单元。各单元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根据需要来设计教学的顺序和内容的组合,达到多种训练或知识运用的要求。教师应依据各单元教学目标。即抓住训练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通过具有提示性的练习和提问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对童谣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蚁穴的构造特点,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手工制作等造型手段进行绘画和制作。
3、有兴趣关注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艺术,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搜集常见的艺术符号,初步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
4、突出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5、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的乐谱能力。
6、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7、注意音高、节奏准确,中年级起加入轮唱和二声部合唱,要求声音和谐、均衡。
8、器乐训练。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措施
1、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观赏或倾听表现民族风格、动物感情、童话等常见情感的作品,将不同情感,用语言、身体、声音等即兴表现出来,并将它们与自己曾体验到的同种情感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3、参与班级、学校、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剪纸、装饰品,尝试模仿或参与一项活动。
4、比较嗓子唱出的歌声与扩音器扩大后的歌声的区别;区别和比较自然景色与摄像镜头中的景色;尝试用某些媒体制作简单的道具,配合身体动作、声音、绘画等形式表现身边的自然变化。
5、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
6、介绍民族乐器、打击乐器,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五、教学进度安排:
二月份 第一单元
三月份 第二单元
四月份 第三单元 期中检测
五月份 第四单元
六月份 第五单元
七月份 第六单元,期末检测
2.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例1。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信息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和动态演示,将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排磁铁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丽、小华、小兰、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0分。
四、巩固应用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及疑问?
4.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反思 篇四
我把自己这几个星期的教学心得做了一个总结和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即唱歌课为主,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我觉得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特别是课的后半部分)唱歌都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就要到课外去找。找学生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我觉得音乐应该与时俱进,把最新的资信带进课堂,第一是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第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刚进入音乐教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进入了思想的误区,即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光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我的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所以在第二周的时候我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毕竟还是3年级的学生,不要把他们的兴趣个磨灭了,技术性的东西还是要讲的,但讲要讲得生动,而且不能过多,主要还是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主,音乐虽然在很多家长或学生的眼里不是什么重要的科目。但是,是一个人,特别是小学生情操的培养一个重要的途径。
5.湖南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篇五
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课前准备:电影《刘三姐》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看看影片中人们在做什么?
2、介绍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大家通过对歌,比谁机智、谁的生活经验丰富。
3、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对歌形式的歌曲,名字叫《对鲜花》(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1、“什么”两字要加重语气,唱出一定要难倒对方的心情。
2、“瞒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
3、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
师提示:“什么开花在水里”这个问题谁有和歌曲不一样的答案?
生:荷花、水仙花……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6.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春”为主题,两首歌曲以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以天真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中外两首器乐作品通过演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十六分音符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两首歌曲中也多处运用了十六分音符,并运用听辨的形式巩固十六分音符的学习。教学目标
一、从欣赏《杨柳青》.《春》两首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开展想象.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二、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的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
三、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八分休止符的停顿时间,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十六分音符 教学措施:
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感受不同乐器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春。运用柯达伊手势识谱、唱谱。
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配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用“跑”“走”来区分及练习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欣赏《春》,表演《嘀哩嘀哩》
第二课时:欣赏 《杨柳青》,表演《春天举行音乐会》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表达了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柯尔文手势学习新的音符:5 6 7,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教学目标
一、欣赏《空山鸟语》.《荫中鸟》,体验以“鸟”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认识低音5 6 7,掌握“5—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杜鹃》《柳树姑娘》,并尝试用“5—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三、运用听唱法2按成演唱歌曲,欣赏刘天华的其他作品。教学重点: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可爱的动物。教学难点:唱准5 6 7,创作4小节曲调。教学措施:
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了解二胡和笛子的音色。通过拍皮球感受顿音记号的感觉并运用到歌曲中。师生互动感受二声部轮唱的演唱形式。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顽皮的杜鹃》《空山鸟语》 第二课时:《柳树姑娘》《荫中鸟》
第二单元 美妙童音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童趣”为主题,《一只鸟仔》曲调欢快活泼,《摇船调》.《猜调》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这也是学生初次接触问答形式的歌曲;《木偶的步态舞》表现了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认识反复跳越记号并运用到实践中。教学目标
一、为《一只鸟仔》.《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童趣。
二、从《猜调》《摇船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三、掌握反复跳越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表演歌曲。教学难点:即兴节奏问答。教学措施:
运用讲授法了解台湾的民歌特点。游戏方式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摇船调》《猜调》
第二课时:《一只鸟仔》《木偶的步态舞》
第五单元 音乐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音乐会”为主题,四首欣赏曲目让学生感受了四种不同的独奏乐器的音色,给学生一次美的享受;学习“轮唱”这一演唱形式,实践演唱《嘹亮歌声》,表现孩子们面对远山纵情歌唱的情景;《我是小音乐家》欢快活泼.富有童趣,表达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和共同心声“我是小音乐家”。教学目标
一、聆听《小放牛》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在这场“音乐会”中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二、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三、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教学重点:唱准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教学难点:轮唱层次清晰。教学措施: 听唱法学习歌曲。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欣赏《游击队歌》《苗岭的早晨》《匈牙利舞曲》《那不勒斯舞曲》
第二课时:表演《我是小音乐家》;知识: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 第三课时:知识:轮唱;《嘹亮歌声》第四课时:复习《嘹亮歌声》;活动与练习。
第六单元 牧童之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牧童的歌”为主题,歌曲《剪羊毛》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的劳动情景;《小小羊儿要回家》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表现了放牧晚归的图景;欣赏曲《孤独的牧羊人》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诙谐有趣;钢琴曲《牧童短笛》短小精悍.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格。教学目标 一、四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二、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三、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在歌唱中表现牧童生活的乐趣。教学难点:全音符的时值运用在歌曲中的拍子。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表演《剪羊毛》
第二课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全音符.延长记号 第三课时:《欣赏牧童短笛》《孤独的牧羊人》;曲调接龙
第一单元 爱祖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爱的心情;《只怕不抵抗》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卢沟桥》生动表现了抗日队伍步伐整齐.勇敢前进的形象,都是冼星海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管弦乐《红旗颂》以象征革命的红旗,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通俗歌曲,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目标
一、在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等几首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欣赏《红旗颂》(片段),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
三、在演唱《只怕不抵抗》,欣赏《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有表情的演唱。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
教学措施:利用多媒体欣赏乐曲,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及情感表达。听唱法学习歌曲,在歌曲中认识延长音记号并运用。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红旗颂》 第二课时:《只怕不抵抗》《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第七单元 老师的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甜甜的秘密》曲调欢快活泼,歌曲借物抒情唱出了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歌曲《我爱米兰》将老师比作米兰,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飞来的花瓣》旋律平稳,表现出学生深切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对比了解掌握单纯音符与休止符的名称.时值。教学目标
一、通过四首作品的学唱和欣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三、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为他们表演小品,以表示我们的一片热情。教学重点: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教学难点:听辨旋律。教学措施:
运用多媒体欣赏合唱视频,更直观的了解乐曲及各乐曲的演唱形式。分段分组学习歌曲,创设情境表演,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课时分配 :
第一课时:欣赏《我爱米兰》;表演《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第二课时:表演《甜甜的秘密》 欣赏《飞来的花瓣》;旋律听辨;单纯音符与休止符
第八单元 家乡赞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表达了山村孩子对家乡的赞美;欣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表达了对家乡执着的爱;学习高音2 3。教学目标
一、在学唱和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所歌颂的家乡美。
二、认识高音2和3。用已掌握的从低音5到高音3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
三、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教学重点:唱出歌曲的民歌风。教学难点:编唱自己的歌。教学措施:
跟琴进行发声练习,感受高音、中音、低音的位置。运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并唱出歌曲的特点。
课时分配:
7.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七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8.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八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9.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九
教学思路:
这一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乡音》,如果只学习一首歌曲不能够突出主题,所以我把学唱的一首歌曲《捕鱼歌》作为欣赏,再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我觉得这样更能够突出主题一些。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情感和学习内容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听听、看看、唱唱、动动”等音乐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习活动趣味盎然、高潮迭起。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台湾山地民谣《捕鱼歌》,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台湾的民族音乐,对学生进行“统一祖国,一个中国”的思想教育。
二通过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使学生理解歌曲内涵,感受并认知渐强、渐弱、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能通过演唱表现出来,了解鄂伦春族人文知识。教学重点:歌曲的处理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法、表演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歌曲的美及了解各民族的人文知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音乐课,希望我们能够快乐的度过这短短的40分钟。
师;首先老师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你知道那些民族?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不同的民歌,不同的风俗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捕鱼歌》。二欣赏。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捕鱼歌》,我们再来听时,听一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学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唱了白浪滔滔我不怕,掌稳舵儿往前划,撒网下水到海里,捕条大鱼笑哈哈,嗨咬。。。,这些内容表现了渔民怎样的精神?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渔民不怕艰难阻险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乐观主义精神。那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嗨咬。。。表现了渔民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是渔民在喊着号子用力的划船,你们能模仿一下划船的动作吗?一起试一试。
师生一起模仿划船动作。
师: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do mi re mi…..这又唱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唱的是歌曲的旋律,歌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歌曲。下面你们想不想和渔民一起划船、捕鱼?
师: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我们边划边唱。师生一起随音乐模仿划船动作。
师:请坐,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首歌曲是那里的一首民谣? 学生回答。
师介绍台湾: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也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沿海居民主要以捕鱼为生,那里的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台湾盛产稻米,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台湾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区,其中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等。台湾是美丽富饶的,更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让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快点到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台湾山地民谣《捕鱼歌》,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三学习歌曲。
师:这首歌曲同学们都会唱吗?唱给我听一听。学生演唱歌曲。然后随伴奏演唱。师找出学生唱不准的地方加以处理。处理完之后,学生一起演唱。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从歌曲的第一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鄂伦春人勇敢的住在大森林里,负责保护大森林。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句,又表现了鄂伦春人怎样的形象?是不是表现了鄂伦春人威武的形象?你们能用动作表现鄂伦春人威武的形象吗? 师:再看最后一句,表现了鄂伦春人怎样的精神?
师:表达了鄂伦春人勇敢,不怕辛苦的精神。那你们想一想,能不能为这一句加入动作?和老师一起试一试。师:那第二段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唱得是歌曲的旋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歌曲的音高。唱好歌曲。师:下面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和鄂伦春人一起保护大森林。听音乐表演歌曲。
师:请坐。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唱得和你们唱的在声音上那些地方不同? 老师范唱。
师唱完,学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那个地方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唱吗?因为歌曲中有一些特殊的标记符号,你们能在歌曲中找到他们吗?找一找。学生回答。
师:对,有“f p的标记。“f”表示强,“p”表示弱。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这两种声音。
师:你们能用身体部位表示强弱。引导学生做。
师: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
师:看歌曲,你们能不能用强的声音演唱第一句吗? 学生演唱。
师:看这一句应怎样唱?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学生用弱、强的声音演唱。
师:请同学们完整的把第一段唱给我听。师:你们能不能按要求把第二段唱一唱? 老师指挥,学生演唱。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整的随伴奏演唱歌曲。起立。师:唱得太棒了,为自己鼓励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前奏音乐。听完学生回答。
师:谁来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马蹄声)马是怎样奔跑而来的?(由远而近)表示这种声音的我们用一个这样的:<表示,他的名字叫渐强。学生再来感受一遍。
师:再来听一下这种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表示这种声音的我们用>这个符号表示。他叫渐弱。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声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强、弱、现在我们又认识了渐强、渐弱,你知道吗?他们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力度记号。力度记号在歌曲中、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从头到尾感受一下这首歌曲,感受这些力度记号。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师:让我们再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请坐,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歌曲中的鄂伦春指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鄂伦春不但指的是人,还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居住于我国大兴安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住在高高的大兴安岭上,那你有大片大片的森林,他们负责保护那里的森林。他们穿的衣服使用兽皮制作而成的,有皮袄、皮裤、皮靴、狍头帽等,其中狍头帽最具特色,它是用整个狍子头皮制作而成的,戴在头上特别的暖和,他们的主要食物是野兽肉和鱼肉。他们住的房子是用三十多根木杆搭乘圆柱形的架子,他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仙任柱”因为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特别的舒服。鄂伦春人勇敢、敏捷。
师:下面再让我们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赞美勇敢的鄂伦春人。加入表演。学生演唱。四拓展。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台湾山地民谣《捕鱼歌》又学唱了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其实,我们山东也有很多民歌,接下来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流传很广的山东民歌,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沂蒙山小调》
10.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
《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采用4/4拍子、五声宫调式,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第二两个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和欢乐的情景,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我在讲授这一课的过程中,在投入、讲授、评价等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欣赏“对歌”这种演唱形式,掌握基本的演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只有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都具备下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在校本研修的反复磨课、研究过程中,对于多媒体应用于在音乐教学,我也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如果脱离音乐教学实际,过分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在这样的音乐课上,视觉俨然成了欣赏的主角,听觉反倒成了配角。
2.在课堂中,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削弱了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情感的硬件设备,它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音乐教师的讲解。音乐的真谛在于情感的交流,这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无法代替的,它必须要靠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
3.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电脑系统突然出现了某些问题,如:声音没了,电脑的速度太慢,或者操作上出现了失误,这就影响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教师的心态会马上变得急躁起来,影响了接下来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11.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书写整洁美观。(5分)
二、把下面的题目默读一分钟,然后听老师读短文(两遍)。注意,听仔细了!最后完成填空题。(7分)
(附短文: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是作者站在____看瀑布。(远处、近处)
2.因为瀑布的水花是____色的,而且闪着一__,所以瀑布是一座____的屏。
3.作者把被风吹起的水汽比喻成___、___、
三、乍一看,这些字很相似,请你仔细辨一辨再组词。(5分)
析( )蜓()键( )疗( )
折( )蜒()健( )辽( )
四、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填一填,幂谁积累的词语多。(8+3+1分)
游人如()望而生()喜出()外
不()为然谈笑风()星罗棋()栩栩如() 一()风顺
你在课外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出三个就能得满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上面的哪个成语?请用上它写一两句话。
五、仔细阅读下列要求,然后填空。如果你能很顺利地写下来,那你一定是读书认真的同学。(9+10分)
1.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上我们在课文《庐山的云雾》《荷花》《望庐山瀑布》中学到的优美词句。
shǔjià
pàn wàng
( )里,爸爸带我到()已久的庐山游玩。
xiù lìlong zhao庐山的景色真()呀!那些()在山头的云
chán ràn雾,像是____;那些()在半山腰的云、
qiānzǐ bǎi tài雾,又像是____……真是()。看,那香炉峰上的瀑布,好像是银河从天上飞流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写的这么一句诗:“____,____。”山道上,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十分热闹,它们有的____,有的____,
mì fēng有的____。成群的()和蝴蝶在花piān piān pǐ wǔ间()。这么美的庐山真令人()。
六、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六首古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你能将课外积累的古诗挑选一首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分)
七、平时你有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吗?试着填填空。(4分)
1.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中,__球神童丁俊晖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获得世界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是__,国务院总理是__。
八、口语交际:学会商量。(4分)
学校开设兴趣班了,有舞蹈班、写作班、田径班、书法班、脑培训班等。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参加哪个组呢?回家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你准备参加哪个小组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小明:________
九、向你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一定很感兴趣,快细细地读一读吧!后面的题目你定能得心应手!(6+3+30分)
用砖瓦、木料、钢筋混凝土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人力和时间。可是建造一座充气房屋那就方便多了。
在工厂里,人们根据图纸,用塑料薄膜做成各种各样的套子和管道,然后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用一辆大卡车拉到工地上,再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打进去。不一会儿,这些套子的管道就被“吹”得鼓起来,一座美丽的房子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充气房屋很软,可以建得高高的。美国底特律有一座充气体育馆,有20多层楼房那么高,能容纳8万多位观众。
充气房屋搬起来很方便,只要把空气放出去,折叠好搬上汽车,就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做成展览馆、剧院、商店和住宅。
充气房屋造价低。建造一座和土木结构同等面积的充气房子,造价只是土木建筑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五光十色的充气建筑,会以它更新的奇妙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这篇有趣的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充气房屋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
(1)__;(2)__;(3)__。
2.用心读一读短文,看哪些自然段分别有下列3个意思,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括号里。
(1)建造充气房屋很方便。( )
(2)介绍充气房屋的特点。()
(3)展望未来的充气房屋。()
3.快张开想象的翅膀,你还知道或想发明哪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种。要尽量把话写明白,写具体,让人一看就喜欢。(另加稿纸)
设计理念:
本次命题以新课标的精神和实验教材要求为依据,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积累、感悟,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有意识地凸现出来,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因此在试卷命题时,从内容上来说重“综合”。笔者不仅考查了课内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考查了课外语文学习情况;不仅考察了学习习惯(认真书写与阅读、主动积累语言与获取信息等)、基础知识,还考查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
本试卷从形式上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试卷中的第四题和习作题)。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和灵活性。例如题干用语既做到要求明确,又不失真切关爱;又如试卷中第四题,它需要在学生熟读成诵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性。
希望通过试卷的导向功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不要只为命题而教书,而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答案:
二、1.近处 2.白,光泽,珍珠 3.烟、雾、尘。
四、游人如(织) 望而生(畏) 喜出(望)外不(以)为然 谈笑风(生) 星罗棋(布)栩栩如(生) 一(帆)风顺
五、shǔ jià pàn wàng xiùlì lǒngzhào(暑假)
(盼望)
(秀丽)
(笼罩)
chánrào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
piānzībǎitài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都展开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是花骨朵儿mìfēng piānpiānqǐwǔ
liúliánwàngfǎn(蜜蜂) (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
六、《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塞下曲》、《夏日田园杂兴》
七、1.台 2.胡锦涛温家宝 杨卫泽
12.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哼唱歌曲而对识谱没兴趣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识谱困难、枯燥, 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我把识谱的难度降低, 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 结果是不是会不同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用歌曲《草原上》这节课来进行试验。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准备了三个太阳, 一个小太阳、体积大一倍的太阳和体积大四倍的大太阳, 在每个太阳卡片的背面标明音符。小太阳卡片代表四分音符, 体积大一倍的太阳卡片代表二分音符, 最后体积大四倍太阳卡片代表全音符。在歌曲《草原上》的课堂上, 我先在琴上弹奏前一小节, 唱出唱名, 然后在黑板上示范, 根据音符的高低走向用太阳贴出这一小节, 再在每个太阳的下方用粉笔写上该太阳所表示音的唱名, 启发学生“音越长, 太阳就走得越慢;音越短, 太阳就走得越快”。在第四、八小节的时候是全音符, 我会告诉学生要注意它:“哎呀,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小节与前面演唱的音符有什么不同,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聆听这两个小节。”有的学生发现:“这两个小节的速度是一样的, ”还有的学生发现:“这两个小节比前面所有的音符走得都要慢, 要用一个最大的太阳来表示”根据它的体形, 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全分音符的时值。紧接着分小组比赛, 比比哪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在黑板上贴出歌曲《草原上》的太阳。孩子们在比赛的状态下, 各组完成了歌曲《草原上》的旋律。三幅优美、生动的图形谱的形式顿时出现在黑板上。我让学生用手指着黑板上的太阳, 跟着琴哼唱。通过手指图形谱、跟琴试唱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旋律的高低、音符的长短, 能够检验哪组的学生粘贴的太阳是正确的。接着在太阳卡片的下面写出旋律的字母, 降低了识谱的难度, 学生能很快的把旋律演唱出来。在这种图形谱识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十分清晰、直接的掌握歌曲的旋律, 因此学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一点是, 在图形谱的教学形式中能够使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快乐的心情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识谱技能, 从而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
二、运用柯达伊手势提高识谱的技能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音高这个专业的音乐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高, 我采用柯达伊手势创编了一个游戏。利用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 采用手势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即新奇又在快乐的游戏中边做手势边唱音高, 学生很快的记住了音高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柯达伊手势识谱教学中, 我还能深切的感受到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 应该像朋友一样的。以前音乐课上, 每当听到有的同学唱跑音的时候, 我都会停下音乐给学生纠正音高。那样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演唱, 也使音不准的同学很尴尬。自从我教会学生柯达伊手势之后, 每当再有学生因为音高不准而唱不好歌曲的时候, 我会把他唱不准的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这样音乐继续播放学生继续演唱。既不会打扰其他同学的演唱, 也不会让这样的学生难堪。一个手势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三、寻找相同的素材强化识谱的能力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本书中, 我发现有一些歌曲采用了不断重复的音乐素材的形式进行创作歌曲。如:歌曲《摇啊摇》、《草原上》、《噢!苏珊娜》、《原谅我》、《小乌鸦爱妈妈》;乐曲《草原放牧》、《维也纳的音乐钟》等等。如何利用这些重复的音乐素材为识谱教学服务呢?我在歌曲《噢!苏珊娜》课堂上进行尝试, 第一遍让全体学生聆听这首歌曲, 整体感知音乐的速度。通过对乐曲的聆听,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速度。第二遍由我范唱,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图形谱勾画出歌曲旋律的高低位置, 此时,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图形谱的描绘, 之后, 将各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第三遍聆听录音范唱, 让学生寻找歌曲中相同的音乐素材并能用彩色笔画出来。学生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 强化对旋律高低走向的位置, 对于相同部分音乐就能很快找到, 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识谱能力。第四遍找出相同的旋律唱一唱, 这时, 我把准备好歌曲旋律音符缩减的唱名贴在黑板上, 全班学生看着音的唱名就能较快把歌曲的旋律唱出来。在整个识谱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下, 我通过一步步的降低学生识谱难度, 采用寻找歌曲中相同素材、图形谱等识谱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
摘要:识谱已成为当今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新《课标》要求 (3-6年级) 学生, 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 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要求学生进行识谱练习时, 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识谱能力相当差。想要改变目前现状, 使学生学习态度从消极被动转变为主动积极的, 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音乐识谱,提高技能
参考文献
[1]曾丹.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儿童音乐[J].2011, 5.
13.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三
文成小学 何小花
教材分析
歌曲《小骆驼》宜朴实、口语化的歌词,生动描绘了小骆驼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定而乐观的小骆驼形象。全曲为六声羽调式和带扩充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0 ×0 ︱×× ×0︱×× ××︱× -︱和×. ×︱× - ︱节奏和乐句完全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小骆驼沙漠跋涉的疲惫和艰难,刻画了小骆驼坚强而乐观的性格。
教学设想
以“沙漠之旅”为情景主题,依次按照走进沙漠的准备—沙漠中的脚印沙—漠中的风沙—沙漠中的绿洲—沙漠中的演出—沙漠中的收获这六个环节展开教学。我将歌曲中的难点八分休止符设计在沙漠的脚印中。通过模仿小骆驼艰难的行走,解决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带充分体验,在玩中解决难点。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乐器和节奏模拟沙漠中的场面,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
教学目标
能认识八分音符,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能学会唱歌曲《小骆驼》。
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小骆驼》伴奏。
教学重点
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骆驼》。
教学难点
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脚印、骆驼头饰,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的准备
1.听一听,动一动
师:请大家听着音乐和我一起动一动!(随小骆驼音乐律动进教室)3.拍一拍,念一念 师:按节奏师生做接龙游戏 2/4 x 0 x 0 | x x x 0 | x.x | x||(师)一 只 小花 猫 走 啊 走,(生)喵喵 喵 喵(师)一 只 小黄 鸭 走 啊 走,(生)呷呷 呷 呷(师)一 只 小骆 驼 走 啊 走,(生)叮叮 叮 咚 2.比一比,说一说
师: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去搜集有关骆驼的资料,你们都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请大家说一说。
师:大家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骆驼生活的环境——沙漠。(课件展示沙漠)
师:沙漠虽然充满艰险,但也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沙漠探险呢?那就让我们加入“沙漠之旅”的队伍吧!
二、沙漠中的脚印
1.听一听、走一走
师:让我们学着小骆驼走路的摸样出发吧!
(随《小骆驼》旋律集体模仿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2.听一听,认一认
师: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沙漠。快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播放由远而近的驼铃声。)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是一只小骆驼正在向前走。它每走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课件:一串骆驼的脚印,每个脚印上都有音符)
师:看到这一串脚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自由提问)师:同学们听听脚印上的音符吧!(教师弹琴演唱,学生聆听。)
师:小骆驼先迈出哪只脚?(左脚)那是不是每走一脚都有音乐声?(红色脚印没有声音)
师:你们知道这些红色脚印上的符号是谁吗?它可有话要对我们说。(课件:摸样圆又胖,坐着小横杠。歌中遇到我,小嘴快闭上。)
师:它的名字叫八分休止符,就像路上的红灯,遇到了歌声要停下来,不出声。师:这一串有音符的脚印到底是不是通往沙漠的路呢?让我来为大家探探路吧!3.走一走,唱一唱
(1)教师用手指代替骆驼的左右脚在脚印谱上边走边唱。(2)学生自由练习。(3)跟琴齐唱脚印谱。(4)出示歌曲第一乐句曲谱。(5)学生边划拍边唱第一乐句曲谱。
三、沙漠中的风沙
1.听一听,说一说
师:小骆驼一直不停地往前走。这时沙漠中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课件:播放沙漠风暴的音响效果。)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师:想一想,小骆驼遇到了风沙,是继续向前走还是退缩呢?(不怕困难,向前走。)师:它的脚印会变得怎么样?(艰难、沉重)2.学一学,走一走
师:谁来学一学骆驼艰难的步伐!(请学生模仿)师:看看小骆驼是怎么走的?
(课件播放:2.1 | 2 — | 1.6 | 6 —)
走 啊 走,走 啊 走
师:大家一起来走一走。(集体模仿小骆驼一边走一边唱。)师:是什么使得小骆驼遇到了风暴还往前走呢?(学生回答)师:因为前面有绿洲,有草儿有花儿,还有清清的水。师:让我们来听听小骆驼的想法吧!
(课件播放:2 0 2 0 | 1 2 2 0 | 3 6 1 6 | 6 —)
前 面 有青 草,前面 有水 喝。
前 面 有歌 声,前面 有花 朵。
师:想一想这时候小骆驼的脚步会变成怎样呢?(学生模仿,并说出原因,然后集体边走边唱。)
3.走一走,唱一唱
师:我们也应该学习小骆驼。让我们沿着它的脚印去迎接风沙吧!(集体演唱第二、三乐句,并配上不同的脚步。)
四、沙漠中的绿洲
1.看一看,听一听 师: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看,我们这是到了哪儿呀?(课件:播放沙漠的绿洲的图片。)
师:原来我们和小骆驼一起,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终于走出了大沙漠,来到了一片绿洲。
师:小骆驼高兴得边走边晃动着脑袋,脖子上的驼铃摇得叮当直响,你们听!(课件播放最后一个乐句。)
2.走一走,唱一唱
师:我们也来学着小骆驼高兴的神情摇一摇头吧。3.试一试,唱一唱
师:大家想一想,骆驼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呢?(学生说自己的处理方法,并以小组的形式范唱。)(根据歌曲内容选择一种强弱处理,大家唱一唱。)
师:绿洲中不但有清澈的水,美丽的花,还有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呢!我们听听吧!(播放歌曲《小骆驼》)
4.听一听,唱一唱
(1)学生用“叮”模唱旋律。(2)分小组自主学唱歌谱。(3)依谱唱词。
(4)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演唱《小骆驼》。
五、沙漠中的演出
1.选一选,试一试
师:小骆驼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绿洲,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们来听听吧!(课件:你们能把这一次难忘的沙漠之旅用歌声和乐器声表现出来吗?)
师:正好我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们选一选,看哪些乐器适合模仿沙漠中的三个场面。选好后,试一试,敲一敲。
2.唱一唱,演一演
师:小骆驼非常满意你的表现,它盛情地邀请你们加入它的骆驼队。(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充当小歌手、小乐手,和骆驼队合着音乐边唱边演。)
六、沙漠中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的沙漠之旅圆满结束,通过这次沙漠之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4.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小提琴、吉他、法国号三件乐器及了解其音色及演奏姿势。
2、技能目标:能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创编歌词。
3、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我是小音乐家》
通过听、唱、演等形式感受歌曲情绪,体会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对歌曲部分节奏的认识。
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听唱结合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课件、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小屋,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那就是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现在我们来听一听音乐中的小朋友他的梦想是什么呢?
播放《我是小音乐家》音乐。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提问:歌曲中,共出现了几个音乐家?
他们分别来自哪里? 他们最擅长的乐器是什么?
2、学唱第一乐段
A、揭秘第一位音乐家——吉他手、提问:来自哪里,擅长什么乐器 B、聆听吉他的声音 C、模仿吉他的演奏方式
D、勃隆 I 砰砰 砰勃隆 I砰砰 砰勃隆 I 砰砰 砰勃隆I 砰砰 砰勃隆 I 砰砰 吉他的声音
E、聆听乐曲第一乐段并小声跟唱。
G、师弹琴一句,学生唱一句歌词。以巩固对歌曲的学习。
3、学唱第二乐段
砰 I
A、揭秘第二位音乐家——提琴手 B、聆听小提琴的声音 C、模仿小提琴的演奏方式
D、提琴的声音 E、学唱第二段
G、师生合作,师琴生唱
4、学唱第三乐段
A、揭秘第三位音乐家——法国号演奏家 B、聆听法国号的声音 C、模仿法国号的演奏方式
D、法国号的声音 E、跟唱第三段
G、师生合作,师琴生唱
5、跟唱全曲
6、通过这三位小音乐家的不懈努力,终于举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会,现在正诚意的邀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参加呢、大家想不想去啊?那你们会唱《我是小音乐家》了吗?
7、齐唱《我是小音乐家》。
三、歌曲创编《我是小创作家》
1、改编歌词
我是个小小音乐家,住在(),我()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2、分小组进行创编。
3、小组展示。
4、选取较好的齐唱。
15.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五
一、组织教学、新课导入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走进了快乐的音乐课堂。春风送暖,春意盎然,在明媚的春天里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天气变暖;柳树发芽;小草绿了;花儿开了,鸟儿从南方飞回来了。。)
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么你都会唱哪些关于鸟的歌曲呢?(小燕子;小麻雀;小乌鸦爱妈妈)
春暖花开,树木发芽,那你知道它们被害虫咬的时候都是谁来帮它们的呢?(啄木鸟、七星瓢虫)
对!它们都是花草树木的小卫士,那你感觉这些小卫士怎么样?今天 老师特意为你们邀请了一位森林小卫士,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图片,杜鹃做自我介绍并为大家唱支歌《顽皮的杜鹃》)
二、新歌教学、歌曲处理
歌曲中的杜鹃是怎样叫的?“咕咕”应该唱得短促跳跃。来!让我们一起跟着范唱来模仿一下杜鹃的叫声吧!听后问:为什么说是顽皮的杜鹃呢?那它令人讨厌吗?好,同桌两人自由朗读歌词,注意要读出杜鹃的顽皮和可爱.(找生起来读,齐读)请同学们跟琴轻声的哼唱歌曲的旋律。你想用那种声音唱?(啦噹…)
随琴轻声填唱歌词,处理弱起小节、力度等。
大家唱得非常好,老师禁不住也想唱一唱,来点掌声给我鼓鼓劲吧!(学生评论后师生共唱)
你觉得还有哪些方式能更好的表现这首歌曲?(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排练表演)
三、聆听表演、拓展延伸 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杜鹃决定邀请大家去参加盛大的迎春舞会,快!舞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拉起你的舞伴,让我们一同跳起《杜鹃圆舞曲》吧!(放<杜鹃圆舞曲>师生共跳华尔兹)
16.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十六
教材分析:
《小船》这首歌曲,歌词用了比喻的手法“爸爸是船,妈妈是帆,小船摇着我的童年”,抒发了对美满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赞美。歌词为F宫调式,一段体结构,4/4拍。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均为4小节,第三乐句扩充为8小节。全曲为五声音阶的级进为主,曲调委婉流畅,十分适合儿童演唱。第一、二、三乐句中巧妙地运用了休止符和弱起拍,使音乐避免了拖沓充满了情趣,从而使演唱气息更易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目标:
1、能够深情地演唱《小船》。
2、了解4/4/拍的含义。
3、能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4、认识全音符,了解和准确掌握它的时值。
5、能用声断气连的唱法演唱歌曲。
6、能用领唱、齐唱不同方式演唱歌曲。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实现,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层面的实现在音乐课堂上都要依托学生的亲身的体验,在体验中模仿,在模仿中探究。下面就我这节课做以简单的小结。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情感体验中学习歌曲。
这节课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小船》是首让人感到亲切,温暖的歌曲,朴实无华的旋律中洋溢出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使人眷恋那份浓浓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挖掘歌曲中透露出的浓浓情意,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为目标,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各种环节,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在这首轻柔音乐的伴奏下感受四四拍的音乐,让全体学生引起共鸣,体会到家的温暖。
二、运用已有的知识体验牵引新授知识的理解。
已有经验的迁移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为让学生了解4/4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在教学设计上,首先选用进教室时的歌曲《小白船》,请学生唱一唱,说说它是几拍子的歌曲?3/4 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并伴随着音乐用动作来感受、表现。当学习《小船》让学生说出拍号时,孩子自然会用以有的经验去分析、去思考,这其实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过程。前面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探究与发现作了更好的铺垫。
通过此次上课,备课,也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作为音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
【三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音乐课程教学反思10-24
三年级下册音乐《白鸽》教学设计10-15
三年级下册《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反思09-01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8-01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09-17
小学三年级音乐书下册06-14
三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07-11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7-12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