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2024-09-30

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精选9篇)

1.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篇一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11年5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让课堂快乐起来,高效起来.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沧县地理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县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沧县的地理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⒈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继而转变师生的生存状态,转变师生的成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式。

当前我县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基于此我们提出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实践研究。

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课堂,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化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结合我县地理教学实际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负效、无效、低效问题,继而使我县地理教学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是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课堂;是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⒉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当今国外教育较注重学生学习的生活化。它涵盖着学习的趣味化、个性化及生活实践化等多方面。为与国际教育接轨,也因当今教育趋于国际化、全球化,国内许多省市对这一课题都已有研究,甚至有许多研究成果。如《构建生活的课堂》、《感悟式教学》等。但本课题目前仍极具研究价值,需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课内外的学习联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应是快乐、明朗、充满活力与进取的, 当能指引其人生意义的。生活化的地理学习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而充满活力的地理学习方式。能进一步倡导体现新课标思想的地理教学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要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

⒊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⒋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⑴ 构建“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⑵ 构建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

教师要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领悟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⑴探索构建“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的方法: ⑵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的方法。⑶探索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⒍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思路主要有: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行动研究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①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②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③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⒎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㈠ 准备阶段(2010.8-2010.9)

2010年8月,全县的10名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鉴定,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㈡ 研究实施阶段(2010.9-2011.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重点工作。

① 在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反思。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② 积极开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为了促进“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向纵深发展,我县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两周的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每节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县的一项特色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教师在地理课堂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③ 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县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

我县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全体地理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课题组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县课题研究骨干教师杨帆、李俊彪、于秀明、张维民、胡秀华、杨西润、陈景芝、高红香、赵增军、卢华、杨伟等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次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㈢ 总结结题阶段(2011.6-2011.8)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1)组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课例、学案、课堂实录、论文发表等成果评选并汇集成册,总结和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发表、获得的奖励、执教的优质课、公开课等);

(2)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档案

(3)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通过老师、学生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论证,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申请表》等。

⒏课题研究的成果

㈠ 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 ① 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开展“问题教学”

开展“问题教学”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而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能够置学生于探索者的地位,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高水平的思维,这应

该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呢?问题要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迷惑处,兴趣处,与生活的联系处来设计,以此引发学生的深思,达到解惑,激趣、拓展、运用的目的。

② 实施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讲有效,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什么,是不是全体参与真正合作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都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也可将几个探究问题分给几组分别探究,共享成果,各小组成员当小老师讲述探究经过和结果,展示学习成果。

③ 改讲为导,忌讲善导。我们常说讲课有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迷惑不解的地方;讲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讲学生学习有难点的地方。(即使这里的讲也应是有方法的导而不是单纯的讲)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已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也就是太过深奥的知识。教师的导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方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总结。

④ 运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激发学习激情。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激励、鼓舞、树立信心。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放在心里,让自己努力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你关注学生的长处表扬学生的优点学生就乐于在你面前表现长处,久而久之他就发展了长处。你总是挑剔学生的不足,学生就会变得内心自卑表面强硬或掩盖不足但并不一定能弥补不足。教学中应创造多元的评价,而不是教师一人的专利。如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评价的原则应该是肯定、引导,而不是挑剔、否定。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鼓舞。作为一种理念放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当课堂上评价成了一种自然习惯,课堂便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充满了向上的动力。

㈡ 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地理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的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里新课标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再有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①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如认识新疆。课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你吃过、见过新疆的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羊肉串、葡萄、哈密瓜,见过电视中的歌舞和新疆人),来听听歌曲,看看风俗、特产(放录像)。,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很快进入到学习内容中。

②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如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将学生分成两组既北方人和南方人,分别通过阅读教材、搜集信息资料等方法合作完成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从而深刻的认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及不同。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种辩论的学习情境。

③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如记忆七大洲板块:画画这种形状看看像那种动物?我们根据刚才的记忆做个拼图游戏,拼出七大洲的位置、形态。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记住并且永难忘记。编个顺口溜记忆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及国家位置,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所编各不相同但却记忆牢固。

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进行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

⑤ 练习巩固形式多样、有趣。可以课末进行分组竞赛检测;可以用课内所学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在课中设计游戏记忆,如编顺口溜记国家名称、猜谜语记物,绘图记地形、线路;还可以板书留白生共同完成,如记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教师在学习中先板书绘图,记忆时由学生来填名称等等。总的来说练习巩固也要让学生爱学爱记。

⑥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拨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㈢ 构建起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把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㈣ 出版了《生活化地理课堂论文发表集》、《生活化地理课堂反思集》和《沧县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㈤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由杨西润、高红香完成了《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成果集》的论文发表; 由于秀明、胡秀华完成了《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的报告》的研究报告。

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

⒐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 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研究面的扩展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㈡ 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县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性的,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全面开展。

⒑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推广范围,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二)加大硬件投入

沧县将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生活化地理课堂实践服务。

(三)总结提升推广

对于我们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全县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各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上一篇: 2011中学地理优秀论文发表评选结果

下一篇: 《中小学教育》2011年08期目录

投票

0

收藏到

2.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篇二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

第一, 在新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中,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 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 这些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揭示问题的实质, 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将来研究准备一些课题。

第二, 在新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新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中,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地理的能力。无疑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积累知识和方法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关键。新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 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这就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要使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课题, 在新教材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而且要加强对主要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如:归纳、类比、联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 讲述近年来, 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创设海洋表温及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 进行归因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第三, 在新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中,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根据高中地理新教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的特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 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与此同时, 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 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 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 这样做, 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讲授新的高中地理知识时, 大多数学生是不易理解和掌握, 对于地理教学的重、难点, 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题目和内容。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却可以克服这一大障碍,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发挥其自身具有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直观的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势, 同时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图像、动画或文本, 而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另外, 在高中地理课堂, 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还能将地理课本中抽象问题或是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 通过对比分析使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变得清晰易懂, 同时, 使学生化难为易的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从而有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提高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教师引导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 + 讨论 + 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 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 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等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从找原因、看危害, 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 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巩固知识。

3.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组织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地理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并科学性质和人文特征,应用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中学地理教学需将这一学科的主要特征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开展多样性、生动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开展相关中学地理的课外活动,既是落实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作用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主要是围绕教师、课本与课堂展开的,由于学生受约束较大,导致我国中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调查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社区、学校等多种教学资源,拓展更多地理学习空间,开展多样的、生动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也不能忽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快速获得整体性、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所以这种课堂式教学,虽然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其相关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的去接触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传递给学生更加具体、直观的形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真实的情景当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学生通过参加自由、灵活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课程标准》这一文件当中明确规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感受地理这门学科,建筑园林、游览旅行、天文观察、生态园及自然环境都是可利用的宝贵的学习资源。现实中的资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与未成年人求真、求美等需要相符。除此之外,诸如乡土地理及区域地理课程,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校园内开展的课外活动

若要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彻底走出课堂、教师与课本的范围,那么应充分利用地理园地和建筑环境等教学资源。手抄报、显示屏和地理墙报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改善了校园的教学措施。学校中的活动场地、教学园地和建筑,都涵盖了丰富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将其作为交流知识的平台。学校的每一根柱子、每一面墙壁、每一块黑板和显示屏,都可以成为绿色教育及环保教育的宣传载体。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行,譬如说:在印尼召开的年会议,可围绕“东南亚地理专刊”这一主题开展。在设计地理主题这一系列过程当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以及地理知识均会有所提升。因为参与的人数较多,学校应经常开展一些类似于校会、班会与主题班会这类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由于地理课内容大部分是围绕学生的日程生活展开的,譬如说人文风俗、乡土地理及绿色教育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这种课外活动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目的明确,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譬如说:地理拼图、地名对话以及灯谜等活动。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国内院校積极引进地理园的教学经验,借助展厅、实物及地形,将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感受那些丰富的地理表象。国内地理园通常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即为气象观测、天文观测以及地形地貌,譬如说,天文观测这一部分,涵盖了太阳高度角、地理纬度、测定子午线等活动。每一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地域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可供地理教学的空间与资源。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在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体会和接触最多的环境即为乡土地理。乡土地理富含了教材当中的丰富知识,因为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也更受大家的喜爱。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功课和准备,例如,通过实地考察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等问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切度,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小形成一个环保意识。而若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在实地考察活动之前不对考察的目的加以说明,就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准确认识此次实地考察的目的,进而导致考察活动发挥不了应有之义。通过有意识地实地考察活动,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走访调查、实地考察、专家报告等活动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然而,也不排除作虚假报告的可能性,所以,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良状况的发生,充分发挥讲座、报告等课外活动的潜在价值,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需安排好后续活动,譬如说:专家和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互动,或者是布置一篇与本次主题活动相关的小论文。

四、结 语

中学地理教师这一角色十分重要,是地理课外活动的指导者,亦是组织者。要提升课外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个人情况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除此之外,可布置学生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与交流活动心得,也是提升活动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孟成伟,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

4.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篇四

植物地理学实践实习报告

“绿树”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美化作用

——以青岛为例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201班

姓名

学号2012119010146

日期2014-6-18

成绩

“绿树”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美化作用

——以青岛为例

青岛位于山东省境内,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

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又濒临黄海,兼备季风气候与海洋气候特点,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回暖缓慢,夏季炎热天气较少,秋季降温迟缓。空气湿润,降水适中,雨热同季。因此,青岛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然而,植物作为园林设计的一项重要元素,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以及园林功能的发挥。以下分别以崂山和八大关为例,对青岛“绿树”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美化作用做一个分析。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处于暖湿带,气候温暖湿润,崂山风景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温12.6摄氏度。由于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平均温度24摄氏度。降水量940—1073.4毫米,是青岛最湿润的地区。这里生长着温带、寒带、亚热带植物,崂山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有木本植物400多个种和变种,有草本植物1000余种,分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

崂山认识的植物种类简介:

山合欢,2回羽状复叶,小叶10到30对,镰刀形。花状头序,雄蕊多数,花丝外伸,粉红色。

刺槐,枝具托叶刺。总状花序腋生,秘被白色短柔毛。花冠白色,重要造林树种。

紫荆,单叶,心形,全缘。花紫红色,先叶开放,簇生老杆上。荚果扁平。

稗草,禾本科。一年生草木,杆直立,基部倾斜或弯曲,光滑无毛,没有叶舌,叶片无毛,圆锥花序主轴具有角棱,粗糙。

狗尾草,一年生草木。杆直立或基部弯曲。圆锥花序紧密成柱状,小穗先断钝,两至数枚簇生,基部具有刚毛状小枝1到6枚。

小飞蓬,一年或两年生草木,茎叶粗糙毛。中部叶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睫毛。头颈花絮直径4mm,舌状花白色微紫。

鹅观草,多年生草本杆直立或基部倾斜。叶鞘边缘有纤毛,穗状花序下垂,颖和外稃有宽膜质边缘,脊上有翼。

樱桃,樱桃属于蔷薇科樱桃属落叶果树。

八大关,作为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点风景区,它巧妙地吧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从“绿树”一词就可以看出树在八大关的园林规划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八大关里常见的树种有彬树,刺槐,雪松(青岛市树),银杏,龙柏,法国梧桐,五角枫,海棠,枫树,碧桃。花树缤纷,四季轮回,各个关口的园林别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路路之间,顺应地势,开辟了数十处大大小小的公共园林,形成了一种自由的环境空间,产生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效果。再次氛围中的建筑也就自然的多了一份美感,成为布局之中的点睛之笔。“

“八大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近年在八大关东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关内每栋建筑前总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关于八大关树种的简介:

碧桃(韶关路),碧桃又名千叶桃花,是桃树的一个变种,属于观赏桃花类的半重瓣及重瓣品种,统称为碧桃。花朵丰腴,色彩鲜艳丰富,花型多。常见的品种有红花绿叶碧桃、红花红叶碧桃,白红双色洒金碧桃等多个变种。碧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小区、公园、街道随处可见的美丽植物。

紫薇,人们称之为百日红、“痒痒树”,因为只要轻轻一动它的树皮,它就会颤抖不止。这是因为这种的树干对振动十分敏感。它是千屈菜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圆锥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条的顶端,花序甚大,长30~50厘米,上面有花数十朵或更多;花直径约 3厘米,白色、堇色、红色和紫色;每年夏秋季开花,每花序可开放50天左右,全株花期长达4个月之久。

雪松,是松科雪松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长8-60厘米,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

法国梧桐,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薄片状脱落;嫩枝被黄褐色绒毛,老枝秃净,干后红褐色,有细小皮孔。叶大,轮廓阔卵形,宽9~18厘米,长8~16厘米,基部浅三角状心形,或近于平截,上部掌状5~7裂,稀为3裂,中央裂片深裂过半,长7~9厘米,宽4~6厘米,两侧裂片稍短。喜光,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寒

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别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蒲扇。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号称活化石。银杏出身在几亿年前,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

通过本次的青岛实习,我对青岛的“绿树”印象很深,它在青岛的城市建筑,以及道路规划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崂山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更是让我见识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植物门类,在老师的细心讲解下,对那些植物门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5.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五

摘要:“停车难”加重交通拥堵。近几年来,景宁经济有较大发展,因此,私家车也相继增加,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停车困难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免引起堵车严重的问题。“停车难”引发公共纠纷。由于私安地锁、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等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车辆剐蹭,不在少数停车问题引发的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停车难”还带来安全隐患。小区内通道停车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现场。小区外占道停车则迫使人流,自行车流挤人机动车流,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解决”停车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方法

观察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拥堵,中心路段停车难等问题,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将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的思路

研究小组讨论决定实地查看了原养渔场、人民中路、原发改局、团结门等地段,详细了解了县城各区块的停车现状,并且采访管理景宁停车位的人员,交警等。还有了解近几年来景宁停车位相继增加,政府相对停车问题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如停车收费等,以及实施相应措施后的结果及现状。

三、研究过程

(1)停车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

近几年来,景宁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越来越多的景宁居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这些汽车在给私家车主们带来总总方便的同时也给停车场等城县公共设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加上春节临近,街上停车难的现象十分明显。

(2)发展经过

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宁私家车逐年大大增多。景宁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共停车点建设起来比如大道两旁的公共停车位并且有停车器咪表的大幅使用,还有专门的人员记录停车。

(3)中心问题

目前景宁县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占公共泊车位的比例较小。在中心商业区由于一些设施和管理上的缺陷,路内停车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内随意停车造成的,对路内停车的管理和设施建设急待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随意占用道路、阻塞交通。车辆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甚至于人行道,占用大量道路面积,使原本非常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严重浪费了有效的道路资源。

②无相应法规。缺少路边作为临时停车场的政策法规管理上缺少依据,技术上缺少规范,对路边何处可以停车。何处不可停车缺乏指导和指引。

③缺少管理和监督机制,收费不合理。由于停车设施的分散,对违章停车处罚乏力,造成停车秩序的混乱,也造成路外停车设施经营亏损,作用难以发挥。

(4)基本情况

1、景宁县机关事务局切实解决县府大院停车位拥堵问题指出由于县府大院停车位紧张,为切实解决好机关大院的车辆行驶和停放秩序,景宁县机关事务局于7月中旬在县府大院新建了停放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专用停车棚,工期历时半个月,通过整顿新增5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车辆停放压力。

2、景宁县城北新建临时大型停车场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并向社会免费开放,该停车场占地面积15220平方米,设置大型车辆停车位105个,小型停车位200个。这也是县建设局等职能部门落实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关于破除停车难问题建议的又一具体措施。

近日,县建设局和交警大队在城区范围内开展“乱停车整治行动”,专门组织志愿者在城区主要街道进行劝导、规范,向市民进行宣传,图为志愿者将违规停放在路边的非机动车拉到非机动车停车位上。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分析:经过对比景宁县机动车保有量和停车泊位拥有量,结合国际上公认的二者应有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景宁停车设施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作为一个特色县城的景宁还面临着外地车辆带来的压力,可以说景宁的停车资源是远远的供不应求。所以说景宁对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性的。

根据调查结果,小组认为可以给景宁县因“停车难”问题提出以

下几点建议与号召:

1.坚持增加停车场所与严加管理并重、提倡低碳生活减少出车频率、以民为先让路于民等原则,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畅通的城区交通环境。

2.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3.各相关部门要提高大局意识,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4.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及时曝光交通违法行为,营造文明交通和谐氛围。5.有关社会组织要自觉参与到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工作中来,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推进城区交通更加有序畅通。

6.要充分发挥公安交警、城管大队、数字城管的作用,增加执勤网点和路段监控,加强对酒驾、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严处。要优化路段临时停车位和单行线设置,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建设。

总结有几点:

以下一是完善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在县城主要路段合理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增加站点内公共自行车数量,并及时对站点内自行车进行调配;增加县城内主要路段公交车运行线路,并合理设置站点,特别是郊区公交运行时间要适当“提早和延迟”。

二是合理设置停车位,盘活停车资源。因老城区道路不宽等因素,要科学合理划设停车位,不应不分路段全部划设停车位,反而影响交通畅通;对县城原有 的公共场地进行改建,建设成停车场,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难。

三是完善城市管理条例,从法制上缓解停车难问题。景宁县人大常委会两次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市管理条例》进行了审议,吸收了常委会委员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条例关于城市停车管理的内容,在县人代会通过后,要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批。

四是加大停车场所建设力度。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设计,新建的办公大楼和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所;利用新城尚未完全开发,尚有大量空间场地的时机,修建大型临时停车场所,解决大型车辆停放问题。

五、成员感想

汤梅燕:“停车难”问题是现如今很大的一个问题,而这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更让我学习到了景宁关于停车的情况,之前虽然也看到过停车很难,却没有像这次一样深入研究与探索。我想,私家车越来越多是好事,可以说明我县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享受有车的同时,要注意停车的一些规矩,比如停车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超出停车范围,也要积极应对罚单。停车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努力,希望我们有更美好的明天!

雷云凤:经过这次对停车难问题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景宁的停车问题;也通过这次地理研究论文,更加实际的了 7

解了景宁的发展状况。这次研究十分有意义,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对我们以后在社会上工作,学习给了一些基础的实践,相信对我们以后会很有帮助。

李斌:通过这次停车难问题的研究,了解到停车难对生活的影响。如今,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得问题越来越明显,政府也有对此相应举措,但是仍发现停车还是难,导致交通堵塞。停车难的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去解决,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希望车主提高素质,文明停车。这次调查我觉得很有意义,也是一种自我扩展与提升的一种机会。希望停车难的问题可以尽快解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石蓉蓉:通过此次活动,意识到生活中存在许多交通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个街道,目睹了种种交通拥挤的现象,而有的人缺乏道德乱停车,则会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更加拥挤,若车主不按规定要求停车,带来的不仅仅是行车的困难。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己,应该发动群众的力量,向广大社会发出号召,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类问题,政府做的也是有限的。此次活动,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这个社会面临的问题有个了解,让我们从中有所体会。

金荭:ن今天早上我们调查小组去研究了“停车难”这个话题。发现景宁的大街上堵车现象较严重,特别是繁华路段,“停车难、行车难”已

成为我县交通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停车会变成现代交通的一个难点,为什么停个车子这么难?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我也可以自身加强停车意识,不要乱停车,也给别人留一点停车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研究,也给自己一次体验,也是一次拓展。我觉得很有意义,自己组里的伙伴也很积极参与,这次参与把我们从作业中拉出来享受研究的乐趣,真好!

柳佳怡:近年来随着景宁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家都走上了小康的道路,而汽车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须品,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停车难”这一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我认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应从提高自身素质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加强规范,多元开发,提高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有效利用停车位从而解决“停车难”这一问题!

6.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篇六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7.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七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 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 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 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 教学结束后, 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 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 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 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 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 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 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 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 (光盘资料) 、网络出版物来获得,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 多次操作实验, 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 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 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 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 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 学会了学习, 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 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 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照片、视频) 。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 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 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设计创新实验, 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 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 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 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 (试用本) , 一方面, 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 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 并结合教学实践, 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 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 实验步骤要严谨, 实验时间要适当, 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 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 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 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 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 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 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 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 整合学校资源, 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 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 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实施教学实践, 建立地理实验室。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地理实验课时;建设并完善地理实验室, 配置地理实验器材;装备数字星球、地形模型、地球仪、星象仪等。

在对高中地理实验的研究中, 师生一起努力着, 快乐着, 追求着……在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 师生实现了双赢。

8.高中地理前置性学习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 前置性学习 实践研究

目前,很多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层出不穷,微课、幕课、自主学习、真学课堂等说法也在冲击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走向。前置性学习也是众多理念中的一种,前置性学习,顾名思义,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前移,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对学习内容有了一些掌握。这是时下很多教育教学专家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重视这一环节的实践思考,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期待能够在充分引导、主动关注、不断反思后让前置性学习不仅仅成为一种教学形式,更可以成为便于课堂教学效果顺利高效达成的关键元素。

一、导学案的设计应是前置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由于初中阶段很多地区对地理学科重视度不够,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学生个体之间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若简单要求学生以现成的学科教材展开自主前置性学习,很多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学习效果会止步不前。导学案的设计可以更好的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能够前期掌握,在课堂学习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分为课堂学习目标、基本知识扫描(可要求学生查阅教材后填写,教师在课堂上以极短的实践加以校正)、典型案例分析、教材中探究题思考(适当添加一些思维提示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基础训练等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可以适当训练,增强学习信心的同时对学科教学内容有最基本的掌握。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确保学生学习时间不能过长,知识及能力的跳跃性不宜过强。

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II《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时,就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思考以下案例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涸泽而渔;(2)建设自然保护区;(3)外国友人在长城捡拾垃圾;(4)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各个国家之间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生活实际,借助网络和学习小组交流后获取答案后在课堂学习时展示,教师加以适度讲解。

二、教师应逐步让学生具备前置性学习的基本能力

前置性学习往往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完成的,若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他们只能浅表式参与学习,学习效率相当低下,这对学科较多、要求较高的高中阶段而言无疑是对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具备最为基本的前置学习能力。可以先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收上来批改,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对学习方法较好的加以褒扬,通过多媒体加以展示,要求学生学习榜样。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则不点名分别点评,多次检查后相信学生可以成功具备前置性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I《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要求学生绘制二分而至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黄赤交角示意图及二分而至光照图,在绘图中思考地球所处不同位置太阳垂直照射点所在的位置及移动轨迹、移动原因,还可以要求学生使用网络搜索相关视频从更为直观的角度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知识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教师只需几分钟指导学生绘图、逐步剥开知识点使得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前置性学习更需要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很多情况下,教师总是简单的将导学案设计好,安排好相关的学习任务则万事大吉,在多次教学实践和反思后笔者觉得前置性学习看起来是学生自主完成,但其对教师的素养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在对课程标准的精确把握、教材的认真研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全面了解下设计好导学案,及时就导学案设计好课堂教学教案并能和前置性学习内容完美对接,落实好课堂学习中在前置性学习基础上的能力递进上升。最近发展区是目前大家所推崇的心理学原理,在学生最新的知识拥有基础上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完美蜕变、华丽转身则迫切期待教师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多的参与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更好的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一个看似只是学生自己去参与的前置性学习过程其实离不开教师的殚精竭虑的教学准备,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更可以在帮助学生科学前置性学习后顺次进入课堂学习。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湘教版《人口与环境》必修II前教师可以参阅相关图书、搜索网络上最新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将更为鲜活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现场学习能力。

纵言之,前置性学习是最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强化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完善,使得其更好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形成最适合本学校学生的教学模式。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教师决不可将前置性学习归类为一种固化的程式机械照搬,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打磨后的教学才可以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银. 前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3(4).

[2] 崔晓玲. 前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15 (3).

9.地理教育研究实践报告 篇九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广泛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导入形式,探究更适合课堂的导入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化,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本文根据最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提炼适合高中地理课堂的导入形式。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导入形式 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一改往日“填鸭式”应试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逐步引进高中地理课堂,趣味化地理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一系列人性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发展,逐步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能力。

如何创设地理思维情境,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思考者?如何创设生活地理情境,让学生学习有用地理?如何创设平等课堂,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翁?等等问题,都是教学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出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选取高中地理高中课堂的前奏,来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课改”精神指导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状况,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段好的导入,能够扣准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双边融洽互动;能够突显课堂严谨的结构、分明的层次、清晰的脉络,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近似一个完美的教学艺术整体。那么,“导入什么”、“为何而导”、“如何去导”?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把握好这三个问题,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导入形式,才能从容地走进地理课堂。地理新课的导入形式多样,如“旅行”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特产导入法等等。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抢眼”、“抢心”、“抢耳”,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简明、巧妙、自然流畅地导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主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以下是我在实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类导入策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陶冶情操式导入

不同学段的课堂,因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年龄段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斥着爱的氛围和美的享受。而到了高中阶段,因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传统教学往往呈现“填鸭式”的特点,古板、压抑、没有情趣,学生也日渐变得呆滞起来。最典型的是一个圆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小朋友可以争先恐后地把它想象成很多种事物,而高中学生却默不作声,就算看出像圆也不愿开口,更别说异彩风尘的想象。连基本的想象能力都丧失掉了,将来还怎么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近几年,在新课程与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课堂现状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人,不仅解决问题的效率高,而且还会有丰富的灵感,找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新的解决方法。目前,教育界正在加大力度整改课堂教育形式,设法让高中课堂也“动起来”。

1、巧用歌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在繁重的课务压力下,教师更有必要设法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美感。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的教学设计,可从黄土高原的案例出发,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逐个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今天黄土高原怎么了,为何满目苍凉?为何沟壑纵横?还可以利用歌词的内容铺助教学,如“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在西北风的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风吹来的高原”;

7、8月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引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主题。另外,可以依据“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拓展学生知识面,补充黄土垂直节理性强、适合挖窑洞居住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人文地域景观。

2、利用诗歌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诗词设计新课导言,可构建美的意境、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可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导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还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赤道线速度数据,核算一代伟人们毛主席所说的日行“八万里”是否正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部分的内容,很是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产生的四季现象入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装点了春的韵律,“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讲述了夏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的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了冬的希望。让学生指出,不同诗句阐述内容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大体位置。

六年级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诗句优美,文理流畅,可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三大类岩石的教学导入。讲授“山地垂直地带性”时,教师很难做到即时带领学生到山区实地考察。可让学生齐声朗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字里行间感受平原与山地自然植被的差异。

恰到好处地使用歌曲、诗词等导入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此外,地理故事包罗古今中外,恰当使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所反应的空气受热膨胀原理与气旋活动现象;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所体现的东亚季风环流;二战期间德军潜艇从地中海静悄悄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所利用的底层“密度流”;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就是因为越南热带季雨林遮天蔽日,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毫无隐蔽可言,体现了世界不同区域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寻找石兽的记载,体现了流水侵蚀作用。再比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关于“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的典故,可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通过“沧海桑田”含义的解释,讲述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如此精彩纷呈的导入,无疑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唤醒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再也不用操心学生上课走神,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厌倦地理课堂。

二、时事式导入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且尚不了解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把国内、国际热点时事或身边的新鲜事,与书本知识密切结合,设计精简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教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部分,知识性、逻辑性强,且抽象、难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截取一段包含台风卫星云图、台风移动路径、台风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的最新台风专题报道,如关于09年秋季台风“凯撒娜”的新闻,并设计相关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能做到贴近课本知识与教学要求,又能做到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使学生怀揣一颗好奇之心融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据中央电视台2010年1月3日新闻报道,北京降下大雪,气温将达到40年来低温极值,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4级应急响应,同时发布了寒潮橙色警报。该报道可以妥帖的用于“寒潮及其危害”部分的教学活动。

2009与2010之交,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且各大媒体和网络都对此次火山活动从酝酿到爆发作了追踪报道。教师可以将每日典型火山活动图,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呈现,并用书本知识剖析地理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导入的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寻找到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更深入的认识,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衔接式导入

衔接前后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即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重新整合要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用已储存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使其与已有心理格局合模,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经验体系当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实现灵活运用。

课时衔接时,教师可采用“讲述”、“提问”、“解题”等形式。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水资源利用》一节关于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分析。那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短缺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吗?学生很快意识到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从而得出工农污水、生活废水、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珠江三角洲“水质性”缺水。如此导入,既可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又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材阐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那么地球上的风力作用与遥远的太阳存在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和研究。首先,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次,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追踪设问下,学生逐渐理清风与太阳的联系。教师再总结性地串联课本前后知识点,强化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

课时衔接式导入,既能防止学习材料前后干扰导致遗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又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调查展示式导入

高中阶段教学中的调查展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活动,再在课上展示,与其他同学共享,或者共同探讨。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脑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特点,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探究活动。

高中学生的课务较重,调查要尽量源于生活,且简捷、易操作。如: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之前,可以选定一个周末时间,让学生分组到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或建筑工地做调查。调查内容:①农民工的来源地;②农民工产生的社会背景;③农民工遇到的困难;④城市给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就如何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实践,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用于生活。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并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展示过程中,因是学生自己调查出来的成果,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经常听周围的人提及大江大河、世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但是因学业繁忙,很难有机会亲眼看一看、亲自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天性,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如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节时,就是很好的切机。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搜集有关地表形态的图片、影像,可以是书刊杂志上的图片,可以是网上的电子图片,可以是简短旅游风光视频,甚至可以是自然背景较好的电视电影片段,课堂上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样的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有趣,负担轻,学生乐此不疲。至于教师,只要按照学术帮他们分类识别即可。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让学生关注一周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总结天气要素(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解读“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等术语,然后进入到《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在课时《河流地貌的发育》之前,让学生搜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内的地貌景观图,如上游的虎跳峡、中游的三峡、下游的太湖平原。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前,让学生调查归纳家乡土地利用类型。

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至于复杂的调查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小组或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展开。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导入的形式不断创新,但是“导无定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环境,根据自身的素养,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①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 《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学生会学生工作活动总结下一篇:学生爱国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