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2024-08-07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精选11篇)

1.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一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二

——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上升到另个一阶段。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通过了解并比较“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制约因素

一、两次规划的比较

1.目标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发展的重点不同。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要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关键是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业务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互动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尽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发展动力机制。二是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国内典型做法,重点在推广电子政务业务外包、加快试行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新,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投资引导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有力地带动民族IT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走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做强信息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内容的不断丰富。“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二、电子政务的制约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关键的行业特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行业未来的利润前景。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电子政府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件。我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

2.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二

1.1 体育旅游的定义

体育旅游是近年来才得以快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特种旅游方式, 其广义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以及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1.2 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 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 尤其是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面, 人们不仅仅只注重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 开始注重旅游等精神生活消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预计, 2011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1.6万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将达23.4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将达1.3万亿元。同时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相关调查数字显示, 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已占总人数的75%, 可见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值仅占旅游业年总产值的5%,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25%, 可见我国的体育旅游业仍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效应。

2 发展体育旅游的制约因素

2.1 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足, 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我国体育旅游开展的时间较短, 不论是开展单位还是旅游者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等认识都存在严重不足, 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严重滞后, 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深入、系统的引导作用;更为严重的一点在于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旅游开发单位对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不高, 开发进度缓慢, 进而制约其市场潜力的发挥。

2.2 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鉴于政府部门以及旅游开发单位或者景区管理部门对体育旅游的市场潜力认识不足, 致使相应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非常有限, 而由于体育旅游开展的形式和场所制约又使得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远离设施完备的城市, 同时配套设施的缺乏也对体育旅游的安全开展提出了质疑, 多种矛盾的融合进一步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3 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才缺乏、流失现象严重

体育旅游首先是一个新兴业态同时又是一个多专业融合点复合业态形式, 正因如此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而且国内体育旅游发展滞后、认知程度不高, 不能提供一个宽松、优厚的工作环境和薪金条件来吸引和聘用专业人才, 从而导致人才的缺失现象严重, 进而制约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4 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体系建设滞后

体育旅游这个概念引入我国时间较短, 理论界仍没有过多的研究, 也就造成了对相关法律、法规等研究和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导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遇到违反了消费者利益的时候也无法可依, 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

2.5 市场细分程度差, 地方和民族特色体验少

由于体育旅游消费者对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不统一, 有的主要目的是康体健身、休闲娱乐, 有的是为了亲历探险、寻求刺激, 目的不同, 自然体育旅游的细分市场也就各不相同, 而我国的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仍不成熟, 品种少、市场细分程度差;同时没能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资源优势, 没能充分体现出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旅游, 更没能突显民族体育旅游的特色。

2.6 政府多部门间的配合、沟通、协调能力差

体育旅游涉及到体育和旅游两大行业, 其牵扯的政府管理部门也相对较多, 然而因为两个行业从属不同, 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 也就造成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两者接洽机会不多, 部门间配合、沟通、协调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共同商讨和构建体育旅游市场这个全新的产业平台。

3 发展体育旅游的应对策略

3.1 加大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提高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消除这一因素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组织并带动旅游开发部门和景区在充分认识体育旅游的基础上, 加大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 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进而激发旅游者的体验积极性, 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形象;另一方面, 旅游开发部门应加大营销力度, 尝试利用诸如体验营销、合作营销以及网络营销等多种新型营销方式来提高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将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全面详实地介绍给全国乃至全世界,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 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我国进行体育旅游, 从而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增强体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2 加快对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体系的建设步伐

由于体育旅游开展方式和开展场所的限制, 体育旅游对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体系的要求比较严格, 首先体育旅游的开展场所一般都在远离基础设施完备的市区而选择在自然条件合适的荒郊野外, 此类地点除交通落后外, 住宿接待设施、水电设施、现代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加快对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

3.3 快速构建立体化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 而两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快速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我们应该从几方面同时出发, 共同构建立体式的人才形成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已经拥有单方面专业技能人才的再培训, 如:加强对具有导游资格人员的水上救生、野外生存、紧急救护等方面的培训;一方面组织相关院校开设特色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如:开办体育旅游特色专业等;另一方面引进适合所需的体育旅游的相关专业人才。

3.4 构建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由于近几年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热衷, 众多旅游者选择了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虽然比传统旅游更具挑战性、刺激性, 但是其在我国发展仍不健全,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导致消费者无法维权, 再加上开发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也就减低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体育旅游, 我们不得不构建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平衡供需结构, 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 结合各个相关主管部门及企业意见, 制定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 以指导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并带动地区性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

3.5 整合资源, 优先发展彰显地区和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 这些先天条件也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障, 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体育旅游能快速兴起并流行, 关键的一点在于它能带来传统旅游所没有的全新体验和刺激感受, 这也是其特点所在, 我们要充分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 开展适合各阶段人群需要的体育旅游产品, 诸如:攀岩、赛马、冲浪、登山、徒步旅行等等。同时应该优先发展能突显我国多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特色的旅游项目, 诸如:龙舟赛、泼水节等民族性体育旅游, 更要结合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域特点, 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市场。

3.6 进一步细分体育旅游市场,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市场是一个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可以有效吸收两种产业的消费人群, 但是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 进一步细分体育旅游市场, 划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体验体育旅游市场、竞赛体育旅游市场、参观体育旅游市场等等, 在细分了体育旅游市场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3.7 提倡绿色旅游, 确立全新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先天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然而由于我国在旅游开发上面一直比较激进, 缺乏相应配套的资源、生态保护措施, 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的提升, 人们更为提倡绿色生态旅游, 为了更好地持续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 应该倡导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 也正因如此, 我们应当明确树立全新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8 构建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促进体育旅游发展

在传统模式下,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划分明确的两种不同的产业业态, 两者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的方面较少, 也就造成了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不健全, 而当体育旅游这一全新业态出现的时候, 无论是从理论、实施环节还是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地障碍和隔阂, 无法切实保障多方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所以为了更好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应该构建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4 结语

综上而述, 鉴于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态势, 也必将带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并逐渐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效应, 进而也必将拉动国内相关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的双重发展。本文分析了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旨在为相关业务开展企业和旅游部门制定发展策略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 以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立亮, 李琳琳.环渤海体育旅游带的构建与大型体育赛事互动的研究[J].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9) .

[2]张云生,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西部, 2010, (09) .

[3]许国喜.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28) .

[4]马志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12) .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03-1

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农村经济对加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域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域经济之强都是建立在县域经济基础上的,而县域经济之强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的。目前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够长足地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国家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的大幅滑坡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村经济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始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从上到下分为中央、省、省辖市、县、乡。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包括县城镇、建制镇,乡以及乡以下集镇。我国有2000多个县城镇,10000多个建制镇和50000多个农村。

一般来讲,我们将县以及县以下的级别称为农村,而农村是农村的中心,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汇集之地。近些年以来,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和矛盾比较显著,有些还非常严重。例如:农产品的质量比较差、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收入偏低、生产性的投资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大阻碍,其中,如果农村的生产劳动力少,对于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差,从而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低,农村的经济一直止步不前,更严重的还会发生下降或倒退,所以,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发生这个现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土地的日渐紧缩,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2.1 能源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民币升值,能源和材料价格上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挑战,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不容乐观。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2.2 土地的日渐紧缩,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由于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并且土地日渐减少,当农村有好的项目时往往会出现项目没有土地可以实施的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新兴的企业和生产方式不便引进。

2.3 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高

由于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与经济发展产生脱节,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農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内在动力

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与城镇的基础设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的不足,第一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第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大量外逃,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文化教育设施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阻碍了金融机构与三农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有基础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有关。

2.5农村地区经济仍以农村经济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由于起步较晚且缺乏规模,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6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数乡村集体组织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4.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四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更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根据乐耕片区学校的情况看,目前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我们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育质量相比所凸显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其原因,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好的教师流失等,是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就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因素

(一)师资配备不足,优秀教师资源流失。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学校工作,有点关系的老师都往镇中心学校或镇周边学校调,造成一大批优秀教师流失。这样使得村小,尤其是偏远学校,只剩下几名本乡本土的老教师支撑着,师资严重不足,这样便形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对策:严格加强教师管理,出台相关制度,定人定岗。

(二)专业教师缺乏

农村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有这样的专业教师,都分配在城镇学校。在农村学校,许多教师往往要兼带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大多都兼任、“赶鸭子上架”,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虽然每学期都在加强专业培训,一是时间短,二是人数少,这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不大,或者说从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对策:一是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二是加大教师专业化培训力度。

(三)教师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其教育观念非常滞后。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有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更没有千方百计抓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就拿同一镇来说,偏远村小和镇乡中心地带的学校比较,其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班班通教室等,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所以,教育公平缺失,教育公平也就是一句空话。

对策: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三、学生的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目前,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无父母的辅导帮助和照顾,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如有的乱买吃的,有的上网打游戏,有的逃学旷课等,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出现,这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无疑是越来越大。

对策:把关注留守儿童的行动落实到实处。

(二)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

由于当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差距,再加上一些民办小学的兴起,有条件的家庭的孩子都会选择好的学校,这就造成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外流。另外,一部分优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就读,也造成了农村学校将失去许多优生而影响了质量的提高。对策:只有改善办学条件,才能留住教师、留得住学生;不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就会越来越差,因小而失大。

三、教研的因素

多数村小,教师七、八个,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有的是包班,虽有一二节课的休息时间,但要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根本没有时间搞教研,在开展教研活动上只是一句空话,走走形势,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更谈不上搞课题研究。

四、管理的因素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效率。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赢在课堂,才能搞好教学质量。

对策:要把好40分钟质量关。一是抓教学过程。就是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抓好教学反思。三是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优化课堂的前提。

(二)加强制度管理

多数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5.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五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 个人信用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但贷款购车占新车销售总额的比例尚不足20%,我国个人消费性汽车信贷余额从2002年的2000亿元降到2005年的1600亿元,汽车信贷市场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迹象,本文就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做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社会个人联合征信体系不健全。汽车信贷市场的良好运转与发达的个人信用体系密切相关。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全国统一联网的个人征信体系,但存在着覆盖面过小、涉及金额过少、项目不完善等问题,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条件下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成为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扩大规模的最重要原因。

缺乏适宜的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模式,即银行直接面对用户开展汽车贷款业务;另一种模式是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体的模式,即由汽车金融公司直接面对用户,能够提供比银行更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这两种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在目前政策约束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促进汽车信贷规模迅速扩大。

缺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具有明显的行业垄断性质,几大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而又自成体系,由于政策性的原因汽车金融公司还未形成规模,致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不能有效展开,尚未开放的市场体系严重阻碍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汽车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方式包括:房产物业抵押、有价证券质押和第三方担保三种。但目前房产抵押需由房屋管理部门进行评估、抵押登记,汽车抵押需到车管所登记,手续繁杂;依据《担保法》,学校和机关不能做担保,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企业大多不愿意提供担保,私人企业原则上不能做担保,而致使贷款人无法按要求申请银行贷款。

购车环境与消费环境不配套。除去国家规定的税费之外,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对汽车消费收费。据调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车辆购置费之外,有23个省级政府在购车落户环节外又加收了各种不同名目的收费,平均收费相当于车价的8.6%,同时在许多城市,由于停车场地少、停车费用高、汽车服务业不发达等原因,常常出现私人汽车不如出租车方便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社会个人联合征信体系

应尽快扩大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涵盖面,建议由央行牵头,各级政府部门协助,组建社会认可的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事务所,把分散在各金融机构、税收、交管、劳动就业等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合理评价借款人履行金融义务的能力,有效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二)构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模式

“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模式是指汽车金融公司在台前、银行在幕后的合作格局,这种模式既可整合资源,又可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者、经销商和汽车厂商之间多方共赢的局面,同时减少对金融机构的政策约束,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推进整个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中的担保与风险机制

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和车辆抵押的担保方式。对资信较好的客户,实行第三方保证人担保,尤其应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因其具有可靠性强、风险小、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对信誉一般的客户可继续实行保证保险方式;车辆抵押方式的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保障;另外汽车信贷机构还可以通过二手车市场、租赁等业务处理违约车辆,以减少其经营风险。

(四)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社会消费环境

现有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及《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搭建了一定的法律规范框架,但还应逐步完善和制定《担保法》、《经济合同法》、《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法》、《个人信用征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内,约束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为消费者建立一个良好的购车消费环境,推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6.多媒体课件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篇六

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但是目前应用推广却十分困难。许多大、中、小学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些多媒体课件绝大多数只是用于参加观摩和评比,而没有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制约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制作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原有教学模式根深叶茂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基于“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的新教学模式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不少教师担心多媒体网络教育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并且对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非线性结构、交互等特性认识不足,认为多媒体课件仅仅只起过去的幻灯片或CAI的作用,再加上教学组织及教学过程控制又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主动进行尝试的教师很少。2. 多媒体课件的个性化特点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有关,还往往体现了教师的个性与授课风格。按照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其他人用起来会觉得别扭。即使是同一位教师,面临千变万化的的情况,因为要因材施教,也常常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制作者的教学个性与其它使用者的教学个性这一对不容易协调的矛盾成为了制约多媒体课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关于这方面,已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过探讨,有的还指出应抛弃传统课件的观念,提出积件、教材件等概念。3. 现有的工具软件应用不够方便

目前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并不算少,例如PowerPoint、Action、Matlab、Photoshop、Authorware、3DMAX、方正奥思、FrontPage等等,但是这些软件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各自都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如Authorware具有丰富

美观的图形及多媒体制作功能,但数学运算和数学处理能力较弱;Matlab具有强大的数学运算和绘图功能,但又不宜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开发平台,Frontpage功能虽强,但不能编辑数学公式。因此,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并非易事,特别是对数学等理工科课程而言,更是如此。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融入多种手段和软件,使得多媒体网络教学开发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目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方面在扩招形势下,教学任务加重,另一方面在专业学术研究上的压力也在日益加大,因此,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而如果没有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多媒体网络教学就只能是个花架子。

4.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制约

目前由于网络与多媒体各自的技术制约,例如网络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还不能满足高效、高速的要求,造成一些多媒体软件在网上传输速度慢,有些超媒体形式上网还有障碍,再加上资金投入等其它因素,使得学校的教师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得不分别考虑建立以文本形式为主的网络教学体系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扮演辅助与补充角色的多媒体教学体系。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必然日趋网络化、多元化。到那时,当我们谈论网络教学时自然也就是指多媒体化网络教学,不会再有人将多媒体与网络割裂开来。在以上几个因素中,我们认为最后两个因素是制约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关键,这两个因素也就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可以设想,如果提供了更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各种学科、各种类型的教学软件为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上网也非常通畅了,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周期自然会缩短,对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部分作调整会变得相对容易,广大教师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积极性就会增加。用的人多了,也会促进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广泛探讨和实践。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三 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探索

7.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篇七

就我院而言, 医院工作的中心是医疗, 医院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改善就医环境,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 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 一般不够重视档案管理, 从而制约着医院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档案管理格局混乱,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职能不明确

档案管理由设在综合办公室的档案室负责, 具体的管理人员也由文秘人员兼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 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 而医疗文书档案 (病历档案) 、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部门管理, 如:医护部、影像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等, 从而, 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局面。

2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检查督促考核不落实

在医院管理中, 一般都按照卫生部要求制定了适用于本院的、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 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较少, 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检查考核措施。在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 一般也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

3 档案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 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悬殊较大。表现为档案专业出身人员较少, 专业知识老化, 知识面较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 学历普遍偏低, 现代科学知识贫乏, 外语水平不高, 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较少, 这些情况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发展。随着档案事业的规模日益扩大, 档案数量日益增多, 档案内容日益丰富, 档案信息载体日益多样, 档案管理手段日益先进,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素质建设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档案管理水平。而在医院人才培养中, 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 而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 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缺乏创新和活力。

4 对医院档案内容界定不清, 管理范围不明

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内涵和外沿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医院, 档案的范围由当初的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研档案、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设备检查的图文档案、实物档案、印模档案、声像档案、计算机磁盘档案、计算机数据档案等等。由于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 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进行管理, 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

5 医患关系的变化, 使病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的普遍上涨, 超出了普通群众的承受能力, 患者对医院存在戒心;另一方面, 常规意义的消费者观念被引用至医疗活动中, 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时, 就怪罪医院, 要求赔偿。这其中病历往往成为双方争夺控制的焦点。病历的质量尚存在很大的缺陷。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完善病历管理也就成了迫切的任务。

6 医院档案管理未能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 一般对医院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 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滞后, 必将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

7 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较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 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少, 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收集、整理、检索, 信息量小, 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综上所述, 医院档案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既是传统体制出现的一种转折, 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因此, 医院必须正视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调整管理思路, 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 以应对新形势下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摘要:档案不仅涉及医院本身历史发展的全貌, 更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看病的医疗文书档案、病理切片资料、X线胶片、各种检查图文资料等等,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 加强医院档案在医院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制约,医院档案,发展,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君.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9.

[2]刘爽.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11/03.

[3]崔美兰.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医院发展[J].兰台内外, 2011/01.

[4]李冬梅, 赵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5]贺晓东.论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J].科技传播, 2011/03.

[6]丁宝华.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4.

[7]葛增鸣.医院档案信息化的任务与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3.

[8]任明敏.浅议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11/01.

[9]李萍.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1/03.

8.制约现代果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现代果业;现状;制约因素;问题;对策

1 发展现状

果业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2140000hm2,其中陕西省占601333hm2,占全国面积的28.19%;全国苹果产量3326万吨,其中陕西就有85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5.74%。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优质苹果集中产区。2010年,全省果业仅第一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96亿元,果业收入已成为果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基地县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

在现代果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与国外先进苹果生产国家相比,我们在苹果栽植、科学管理、机械化耕作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仅就出口率来讲,世界平均出口率在10%左右,发达国家如新西兰为61%、智利为55%、法国为35%、意大利为33%,而我国苹果的出口率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出口率较低,这说明我国苹果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2 制约因素

2.1 人才问题

2.1.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龄结构老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果业科研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现有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思想较为保守,果业发展急需生力军。

2.1.2 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技术骨干偏少

接受、掌握新技术能力较强的县乡一级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果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基础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偏少,多数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创新能力低。

2.2 劳动力问题

2.2.1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果农年龄结构老化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低,且果农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果农家里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2.2.2 果农和果业工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低

据调查,在农村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大有人在,他们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果园管理水平低,导致技术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实用新型技术得不到有效地推广和普及。

2.3 产业化经营问题

2.3.1 龙头企业太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我国苹果优势区域内贮藏、加工企业有2200多家,年处理量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5%,苹果浓缩汁年出口量115万吨,实际消耗苹果1000万吨左右,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

2.3.2 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且专业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农户少,专业化程度低,缺少资金和技术,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3.3 农村市场营销网络亟待完善

农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人才缺乏,一体化协作化程度低,销售渠道单一。大多数果农在家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对市场行情不了解,没有自主定价权。

2.3.4 实用技术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在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真正实用的能普遍推广的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2.3.5 “产—学—研”协作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低

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户三者之间缺乏有效协作与配合,没有形成产业链,创新能力低。

2.4 品牌建设问题

2.4.1 品牌意识薄弱,果品主要品牌不突出

许多市县在发展果业时只注重数量和规模,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品牌建设,品牌意识薄弱,没有品牌或主要品牌不突出;没有专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和人才,市场知名度低。

2.4.2 果品包装没有产地标识

果品在销售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原产地标识,往往借助其他地区的包装标识。

2.4.3 优质果品缺乏规模和产量

由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高效生产技术,优质果品的规模和产量相对较少。

3 对策与建议

3.1 人才方面

(1)积极实施果业技术人才振兴工程,通过政策、资金、人力、物力倾斜,大力发展果业科研院校,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大批新型果业专业技术人才。

(2)重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打造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基层技术推广队伍。

3.2 劳动力方面

(1)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回归农村投身农业,在政策、资金方面重点倾斜,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果业发展后劲。

(2)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果园管理整体水平,提高果品贮藏、产后处理和果实深加工水平,最终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效培训机制。

(3)扶植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为农村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3.3 产业化经营方面

(1)加快扶持、培育果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基地)”经营模式。培养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在融资、税收方面予以优惠,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建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使之发挥辐射带头作用。逐步实现以龙头企业带动果农的产业化格局,从而带动果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合作社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扶持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之路。

(3)建立与健全营销网络,培养新型网络营销人才。

(4)减少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一批新型实用技术。

(5)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加强科技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大气候,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向联合,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与健全产学研协作体系,全面提高产供销一体化水平,增强市场进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6)建立果业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技术、体制和理念创新,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果业的产业化创新能力。

3.4 品牌建设方面

(1)完善果品体系。①制订果品系列标准。要制定果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业务部门要指导果农按照标准管理果园。②健全完善技术服务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果技术服务网络,培训技术骨干和果农,使每个果树主产乡都有林果技术员,实现村有村级技术员、户有技术能手。③积极推广国家标准园技术。全面推广整形修剪、壁蜂授粉、果实套袋、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园覆盖、果实增色、果实提质、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而实用的技术。④加速水果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推广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扶持基础好的果品加工企业,使加工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三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贸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以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⑤健全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成立专门的果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2)组建果品品牌建设机构。

(3)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每年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基地建设。

(4)加强果园各项基本建设,完善道路、排灌、防风、防雹、防霜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果园的机械化水平,引进机械作业,包括挖沟施肥机、高效弥雾机、割草机、分选机等。

(5)树立品牌良好形象,突出原产地标识。

(6)扩大品牌果品的知名度,相关部门要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民主等.苹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配套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9.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九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系列化开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是国际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农业走出困境,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创业、完成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但从总体看,由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层次仍然较低,现行体制仍不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步子不大,因此,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运行体制的制约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生产经营的比例偏大,其他各种生产经营比例明显偏小。正因为如此,就产生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制约因素,而且又容易造成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脱节的现象。从现在的农村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因而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进 行决策时,还面临许多困难。目前,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生产的专业化还较低,这些农产品是很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与此同时,加入WTO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二)流通机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产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销区零售市场组成,发育都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的营销。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面临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准确,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的接轨还存在不足,一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连的服务,流通部门组织还处于一种自我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科技水平的制约

国际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建设领域,符合我们原定的科 学研究的全面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标。然而,我们固有的科技计划进程有可能被中断、受冲击,产生种种不适,并发生改变。再者,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化农业流程调整产业结构与现有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规模有限、农产品的质量差、商品率低存在矛盾。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尤其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同时用于农产品进口支出过大,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如永春县农业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的闽台合作项目,已初步进入到推广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含量不算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小果、劣果等劣质品的比例还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开而不发,增产不增收的倾向。几年前,澳大利亚一位农业专家参观了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一株结果累累的芦柑高产树,本想听到他的赞扬声,但是,他看后并不满意,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高产不优质,小果、劣果率非常高,无法在国际市场销售,只能低价、压价销售。今年初柑桔价格在滑坡,小果、劣果基本处于成本价格或成本价格以下销售,而优质果的投入产出呈现明显优势,这就是一个提高科技含量必要性的例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1、农口各部门围绕总体目标,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创造条件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试办为 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的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充分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1)第一种服务模式为“专业公司+农户”(如永春县蓬源饮料有限公司等)。由专业公司提供“三个三”的服务职能,即:产前“三提供”——提供计划、提供种苗、提供物资。产中“三指导”——指导技术、指导管理、指导生产。产后“三组织”——组织收购、组织加工、组织营销。

(2)第二种服务模式为“民间协会+农户”(如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等)。其主要职能是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洽谈业务,议定销售价格、代办外运手续、组织协调生产和销售关系。

(3)第三种服务模式为“加工企业+农户”(如永春县罐头厂、永春芦柑酒厂等)。其主要职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消化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它的特点是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通过加工增值,又为财政增加了收入,应积极鼓励及扶持此类服务组织。

(4)第四种服务模式为“相关部门+农户”(如外贸出口柑桔、茶叶等)。其主要特点是由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产品出口服务,出省服务,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5)第五种服务模式为“集团公司+农户”(如永春县美岭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众多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内部关系,不断开辟与占领新的市场,调动农产品经 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以上五种服务模式必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这两种服务模式可作为重点,因为这两种服务模式容易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速度快,效益也高。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3、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国有、集体为主体,个体、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个体、外资、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予以扶持,应坚持“谁有实力、谁做龙头”;“谁有本事,谁当老大”。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服务组织的加工、运销作用,才能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五个意识。指导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服务为后盾,按照“调粮扩经、调劣扩优、调低扩高、调凡扩特”的思路,发展高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五个意识:一是增强首位意识。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搞好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增强市场意识。要树立流通与生产并重,流通促生产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布局。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服务。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要扩大利 用农业外资,引进境外新良种、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树立食物总量意识。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非粮作物,增加食物总量。

2、制定与完善优惠政策。政府领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产业开发,不断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产业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现产业目标的关键。因此,政府在开发用地、资金扶持、证照发放、税收减免、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生产者、经营者及各项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3、改革资金投入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后续车间”,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龙头企业也是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要扶持它们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农业基地已初具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把资金逐步转向投入龙头企业及其他经济服务组织上来,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增强经济实力后,又可以法人的身份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又不断扩大其资金总量,增强开发实力,推进产业开发。

4、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立足点应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坚持“引进、攻关、转化”同步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总量等。为此,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创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良种良法,生产更多的优质粮、茶、果,争创名牌,走低耗高质的发展路子,做到既增产又增收。二是继续大力推广新技术。水利工程推广U型槽及暗管等节水灌溉模式,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配方施肥,再生稻技术,黄尿素新肥药 和云大——120生产调节剂,在芦柑生产中推广闽台综合技术改造合作项目等等。三是提高农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中新技术应用,多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加强科普教育。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有计划地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三)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做到每一个产业都要确定一个班子抓落实,组织一个队伍抓服务,通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综合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在“深”“精”“优”字上下功夫。要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加快芦柑、食用菌、麻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2、按照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开发性农业的深化,其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延伸到加工、销售领域,因此,要按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在继续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生产基地的优势已初露锋芒,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规模优势。

3、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强调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甚至多 乡一业,多村一品。认真抓好地区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名牌农产品的管理。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我县城区必须建成特种时菜、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观摩观赏的实验园区;中部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茶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东部经济区以发展名优水果、蔬菜、麻竹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西部经济区以建设毛竹、柿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带动高效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狠抓农产品转化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促进市场活跃,激励产品结构调整活力,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县农产品新颖转化加工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春的醋豆、恒升芦柑酒等产品的上市,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还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形成以龙头带动群体的格局,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做到健康、有序、合理、优化。

5、继续培育新型、较成熟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如鱼禽立体养殖是一种生产促进另一种生产,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长中套短,高中套矮,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局部、立体全方位发展,通过建立生物链,实现植物、动物互生互养,良性循环,高效转化,取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10.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十

一、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原因

根据我国最近公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而物流业是指从事物流的产业。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19,阿奇・萧《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当时被称为实物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包括运输现代化和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水平已成为一个地方或国家体现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物流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制度和理论研究滞后束缚物流业的发展。

(1)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

(2)存在部门、行业和地方的本位主义。各管理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多从本部门、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造成一种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许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想方设法寻求部门或地方政府的保护,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3)物流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2、基础条件不完善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1)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我省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仍然滞后,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

(2)各种物流设施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以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为例,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沿海港口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深圳港等部分码头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民航货运业不发达,以客运飞机搭载货物仍然是主要的航空货运方式。

(3)物流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粤北、粤西地区相对落后;二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布局欠佳,且相互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造成资源浪费。

(4)物流设施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5)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一是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没有

11.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篇十一

【关键词】少年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竞赛体制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ateur Swimming in Henan Province

WANG Ji-zho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wimming, Henan Provincial Bureau of Sports, Zhengzhou 450000, Henan)

【Abstract】 Amateur sports school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Only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can we sustainably develop competitive sports. This paper, by investigat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coaches in amateur sports schools and the system of competi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in those schools.

【Keywords】 Juvenile Amateur Sports School, Talent reserv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mpetition

1前言

业余体校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苗子向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现代体育竞技比赛历程,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第28届悉尼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曾接受过业余体校的训练并在训练期间取得过优异成绩。这足以证明业余体校对我国体育竞技事业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引入,业余体育学校由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发展道路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游泳运动,在近年来,由于基层业余体校受到招生难、教员水平逐年下降、受训人员逐年减少等因素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泳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与提高。因此,要想解决好业余体校目前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必须对原有办学体制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使业余体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以便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2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虽然是一个人口大省,但其竞技体育却一直处于全国水平的中下游,特别是游泳项目。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水平的制约外,缺乏高质量的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业余体校作为重要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基地,河南全省业余体校游泳训练网点仅有16处,游泳项目在训生有789人,省会郑州就占据其中3个训练网点,郑州市在训生347人,占河南省总在训生将近一半的比例(48.67%);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员57人,其中郑州12人,占河南业余体校教练员的21%,其他分布依然不均,比如南阳、新乡、许昌3市仅各有1名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其他地市教练人数在2—8人不等。不仅如此,从省内少儿业余运动项目种类来看,游泳项目位于河南省少儿业余体校开展的30个项目的最底层。由于游泳项目受场地、气候等方面条件限制,普及程度、社会化程度并不高,这也导致了河南省少儿业余体校游泳在训人数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练员素质分析

育人之本,在于师德,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体育界。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名运动员的成功与失败。竞技体育运动并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争,教练员的素质和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科技和社会信息化紧密联系的今天,体校教练员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应经常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班或以观摩学习等形式为其充电,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根据调查,河南省业余体校的45名游泳教练中,没有以进修的方式参加过培训的教练占一半以上(55.7%),教练员在一年中参加两次以上的岗位培训或观摩学习的人数为零,繁忙的工作使教练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学习,以致造成目前教练员的训练方法陈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众所周知,运动训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练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方可胜任现在运动训练的重任。因此,针对河南省业余教练队伍现状,必需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使广大教练员有机会不断接受再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把握运动训练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这样才能为河南游泳培育出更多优良的苗子来。

2.2学训矛盾日趋尖锐

在运动后备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年龄越小,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越小,但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强,所以在这个阶段上选拔人才并不容易看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任务和学习任务逐步加重,训练与学习的矛盾变得越发尖锐。由于竞技运动的特殊性,游泳运动员的最佳选材年龄在12岁左右,可这个年龄段同时也是掌握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运动员往往要以牺牲掌握文化知识为代价来进行系统的专项运动训练。作为运动员选拔关键的一年,这个阶段也是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也就意味着选择其中一项就必须放弃另外一项,而这个选择关系着一个有潜力的后备运动员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升学还是训练。这样的“读训”矛盾促使很多家长因担心孩子未来的出路,而不敢轻易叫孩子继续从事体育运动事业,也就导致很多有潜力的优秀后备运动员就此被埋没。

在教育上,虽然省集训队与中小学实现了体教结合,但由于训练压力过重,教练员对文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师对运动员这个特殊职业的不重视,运动员对于文化学习也处于被动和不自觉的状态,导致体教结合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甚至取消了中学文化课的日程安排。这说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对“体教结合”的思想在认识上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要锲而不舍地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因为要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体校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求得发展,获得新生。”

2.3运动员出路不畅,入口受阻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阶段,我国体育制度从国家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分配到现在的运动员退役自主择业,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让运动员再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河南省范围看,退役运动员无法落实再就业的比例是30%,这就意味着,很多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陷入失业困境。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又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人才是一个在市场需求上相对瞎用词!弱势的群体,有关人士指出,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导致运动员退役后生活艰难,也是优秀后备运动员苗子对自身选择继续发展体育事业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优秀的运动员,退役以后也有一个走向社会重新就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文化素质低,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就可能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对于就业难这个长时间困扰体育界的问题,应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将运动队与高等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相结合,通过联合办学、附设学历教育等方式,充实运动队文化教学,提高学历教育档次,切实为运动员出路着想。

2.4宣传工作以及游泳运动普及

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关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对于普及游泳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大众百姓对游泳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游泳运动的影响力,扩宽选材层次。但由于宣传工作对于基层体育的宣传并不重视,只有在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上,才可以看到省内对游泳运动的相关报道,而对于一些市级的比赛,基本上看不到地方媒体的相关报道。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宣传的不到位,是限制河南游泳运动普及的重要制约因素。

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游泳运动都是凭借其自我感觉和个人兴趣,校方和老师也没有对游泳运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宣传,这就不可能为游泳事业提供广大的后备人才。由于河南游泳项目的成绩在全国一直处于中下游,相关领导并不重视游泳项目的发展,导致宣传意识薄弱,没有唤起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河南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拔。有鉴于此,宣传部门应加大对河南省游泳后备人才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游泳运动当中,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现尖子,为发展河南竞技游泳运动贮备后备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员素质

重视教师与教练员队伍建设。对在职教师和教练员,定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练、教师职称晋升、聘任挂钩,并及时调离不称职的教练员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3.2科学化训练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全面基础素质,当前河南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训练工作科学程度还不够。要有规划、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生理、心里特点进行训练,这样才能系统地培养出一批批有发展潜力的苗子。

3.3缓和学训矛盾

“体教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需求。作为教练员应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关注程度,同时对青少年运动员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学习状况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相关的教育部门的领导应对体育工作者的学习现状予以重视,对下一级部门起到督促作用。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走“读训”并重的道路,不断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努力探寻一条既符合体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才教育规律的新路子。

3.4改善再就业问题

应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安置渠道,通过召开全省行业运动会、加大社区群众体育工作力度等措施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程度,同时针对社会岗位对运动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技能,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基层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等工作。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体育经营实体、从事个体私营。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3.5加强宣传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激励措施,转变大众的体育观念,正切引导民众的体育价值取向,动员全社会支持体育工作特别是青少年后备运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业余体校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4结论

面对招生难、在训人数逐渐减少、游泳后备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经过对河南省儿童业余体校在校训练人数、教练人数及素质等的分析发现,制约河南业余体校游泳运动项目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体校发展模式尚未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模式,社会因素则是由教员素质普遍较低,学员面临尖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因此,我们要提高教练员素质,做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以解决学训矛盾,并完善严格执行竞技比赛的制度和规则,改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现状,只有找对策并贯彻实行,才能使河南业余体校游泳运动项目更健康、更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蓓.我国青少年业余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

〔2〕刘永东,吴劲松,韩凤月.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

上一篇:最全规范市场秩序工作方案下一篇:食品安全排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