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2024-12-0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共10篇)(共10篇)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一

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2011年新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 2010年基础上, 按照 《 201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努力构 建符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发挥技术骨干的带头作 用, 并结合新新街辖区的特点, 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任务。现将 2011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内功、完善管理

中心按照现有编制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逐步调整人员结构, 达 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完善职能。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并以服 务社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 以 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 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强化教 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 关系。

三、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中心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全 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业务素质, 熟练掌握全科业务理论技术, 并 且组织全员学习、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防治等相关知识,培

养出一支精干的、医德高尚、技术精湛、业务全面、善于协作的社区 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四、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一社区慢病患者等待接受随访及免费体检

1、做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完善和演练,具备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中心在 2011年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 66%的基 础上, 抽出人力建立剩余的家庭健康档案, 截至目前建档率已达 92%。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诊断,并有计划地实施干预和预防保健服务。

2、适时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我们对建立 家庭健康档案筛查出的患者核实回访的基础上,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筛 查出慢性病患者一并建档管理, 并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 的防治工作。慢病管理率达 80%以上。老年保健、精神卫生也逐渐纳 入管理,康复医疗提高了康复训练器具和理疗仪器的利用率。

(二为辖区慢病病人进行免费体检1、2011年新新街社区服务中心共投入 6万元,为辖区慢性病人 及 60岁以上老年人约 1003例进行免费体检, 此项工作得到了居民一 致好评。

2、孕产妇管理率达 90%以上,早孕建卡率达到 85%以上,产前 检查产后访视达到要求,产后 42天回归检查达到 90%以上,对高危 孕产妇实行全程分级管理, 加强对适龄儿童的管理, 儿童系统管理率 达 95%以上, 认真做好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缺点的矫治, 鼓励母乳喂 养, 4~6个月母乳喂养率达 80%以上, 0~1岁佝偻病预防投药率 90% 以上, 2~3岁佝偻病预防投药率 60%以上。

3、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卡、证、簿齐全,填写整齐,严格按程 序进行预防接种, 7岁以下儿童建卡率达 95%以上, 卡证相符率达 95%以上, 周岁儿童 5苗全程接种率达 95%以上, 新生儿免费乙肝疫苗接 种率达 100%,首诊及时率达 95%以上,计划免疫报表准确及时,报 表填写合格率达 100%,及时率达 98%以上。

(三加强疫苗质量管理,保证主渠道供应,做好账目的纪录。及 时检查冷链设备状态,确保冷链正常运行。

1、今年,中心对辖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统计、报告做到 及时准确,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 95%。孕妇早孕建册率≥ 85%,孕 妇建册率≥ 95%,儿童管理率≥

95%, 4.2.1体检率≥ 85%。计划生育 服务指导要结合辖区实际充分利用防保手段与孕产妇管理结合起来, 提高育龄妇女、孕产妇管理率。并顺利完成了 0~4周岁儿童脊髓灰 质炎疫苗强化接种,做到了服药入口,以及 8个月~14周岁儿童强 化麻疹疫苗的接种任务。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根 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 的通知》 , 积极配合新华区疾控中心搞好儿童预防接种网络信息建设。

2、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实行首诊负责制,完善各种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标准化, 认真做好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工作, 与上级医院沟 通,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保证居民的基本医 疗。

3、中心深入普及健康教育,深入社区居委会、辖区各单位、学

校、托儿所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在中心播 放影音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制作宣传板报和橱窗,结合主题宣 传日,开展控烟、无偿献血、禁毒、卫生法律法规及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宣传教前进社区宣传橱窗教育, 特别是对重点人群、特殊疾 病等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五、做好各项工作效果评价,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效果

中心及时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慢性病控制、健康行为改变、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做好各项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 做好效果评价。为上级机关进行工作评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依 据,为今后工作延伸打下基础。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二

统一配送模式

现行的统一配送, 主要是指由政府组织遴选出数家有实力的医药公司, 担负起城市社区及周边地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任务。如北京龙头商业企业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为北京市15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送药品的任务;以“宁夏邮政”为首的共五家专业物流公司在政府统一进行调配下, 接受了全 (自治) 区的药品的配送外包任务;而在河南郑州, 更是以1家配送机构取代原先的近300家, 承担了向全市最知名的4所市级医院的绝大部分临床用药的集中配送工作。然而在实际配送过程中, 北医股份遇到如配送路径不熟、配送半径过大、配送不及时等问题;在宁夏面临的是配送效率低、资金因被药品占用和医疗机构拖欠货款而不足、品种供应有限甚至不足、一些医疗机构领药程序不规范而导致配送增加成本及配送利润率低 (3%左右) 等问题;在郑州, 则是在受到同业群体“反攻抵制”的同时, 其配送能力和未来独家配送身份是否会受到威胁也引起相关部门的质疑和担心。

对于中国的药品物流 (包括分销、配送等) , 外资医药供货商认为应当重视供应链管理, 他们认为谁赢得了物流供应链, 谁就会赢得中国的市场。据估计, 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供应链管理的潜在效益至少反应为50~80%的成本挖潜。中国的医药供货商应学习外商的先进经验, 改革传统配送模式, 发展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 提升和强化本土优势;医药商业企业也应由过去对产品的总经销或全权代理向第三方物流角色转换, 以应对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配送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基础。随着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对外资的开放, 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业内人士指出, 发展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是实现药品跨地区连锁经营、能够与国外公司一争高下的保障。与此对应,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着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营模式向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的核心理念是经营的同质化, 即在连锁经营的网点所得到的商品和服务是同一类型的,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其辖下居民所提供的绝大部分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正符合这一特性。但这种模式的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药品的统一采购和配送, 而这正是当前的“软肋”。只有利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供应商、采购商 (政府) 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地结合成一体, 才能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将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到正确的地点。

现阶段的药品配送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通常是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什么药品, 配送单位就调拨什么。而作为各个卫生机构的负责人, 因受条件的限制, 往往没有整体的全局观念, 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药品库存越多越好。这样一来, 一方面是某些卫生机构库存药品的片面积压, 成为资金占用和费用飙升的温床;一方面是某些机构缺货现象的发生;而对配送中心则是配送协调功能的失效。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 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将甲处所需药品从乙处的库存调。表面问题是暂时解决了, 但埋下了更深层次的隐患——配送中心所掌握的各处的库存又出现了误差。

合理的药品配送产生于对市场消费科学的预测分析基础上, 因此首先应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药需求和变化规律。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药品需求的价格弱弹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到社区看病的居民往往希望得到的是价格低廉、质量层次较低的药品, 这一系列不同于普通商业连锁机构的特征, 使药品的配送方案不能套用针对一般商品和大型医院的配送模式。连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重视对药品消费数据的积累以及与医院用药的差别。因此, 有如下的设想和建议:

利用如各机构的HIS系统, 与配送中心建立实时共享的药品消费信息数据库搜集积累如品种、数量等在内的历史消费数据, 是进行预测分析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中心更是依此制订下期采购计划和配送方案。

通过对一些社区卫生机构的用药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 药品使用的随机性非常大, 纵向预测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下期用药量。但通过横向比对, 发现药品需求是有周期性的, 在相同的季节中有着相似的变化。因此可按照药品消费量发展趋势与季节比例预测分析模型, 定期 (主要是考虑到药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饱和度) 分析预测, 形成药品的初步采购和配送计划。

下期配送计划形成后, 还应采取一个合理的流程来进行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需求单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订货周期直接影响其库存水平。配送中心可通过实时共享的信息系统, 可随时了解各个机构的用药和药品库存, 合理地制订库存的上、下限和警戒线 (即安全库存) , 并据此进行个别修正或调整配送计划以保证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时也可据此对药品实施调拨和补充。

招标采购是基于Internet而跨越时空障碍的, 但其交易对象的点到点运送却仍然要受时空及交通条件的限制。随着药品对流通渠道快速反应的要求加强, 尤其是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的受到零售药店的经营力量的冲击。如何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做好药品物流配送, 满足连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越来越柔性的配送服务要求, 医药流通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物流配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保证配送的柔性化。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对安全、质量、有效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配送, 主要来自于社会化的药品批发企业, 即其药品供应商。在药品实施统一集中采购后, 取而代之是统一配送。为避免因大量的存货而产生的成本或因缺货损失, 其药品配送必须有明显的提速, 至少达到一周三次 (一天半的存货量) 的服务标准。因此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亟需大 (医药物流) 企业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途径来推进和实施。这种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既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方式 (如租用社会车辆) , 也可以是通过内部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并使主副业得到有效分离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经营体系来完成。应当指出的是, 合理的药品配送, 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它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平衡, 须因时、因地制宜,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采取哪种方法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各类商品供配的需要, 是否降低了成本, 减少了周转环节, 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3.精引领 强管理 重服务 篇三

一、精引领,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新方向

引领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教育的航母朝着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基的目标前进,是小学语文教研员的追求,也是职责。

(一)组织深入学习课标,把握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是纲,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深刻,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反之,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教学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重点厘清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语文教改的方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学科本质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尤其要重视阅读与习作,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探索读写结合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潘新和则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这两种观点都强调了阅读与习作的密切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互相促进。阅读是从“文字—内容—情感”的吸收过程,写作是从“情感—内容—文字”的倾吐过程,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遵循“文字、内容、情感”三者的统一。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阅读与习作孤立开来,读与写各自为阵,变成了单向的线性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读与写应有机整合,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单向的线性的“文字—内容—情感”或“情感—内容—文字”的学习活动,变成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使“文字—内容”“内容—情感”“情感—文字”不断交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2. 建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能力框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凭借内容这一抓手,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境界;在习作教学中,要把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从只关注“内容和主题”,转变为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兼顾“内容和主题”,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学生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建构了莲都区小学生阅读能力框架和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引领一线教师开展阅读和习作教学。

3. 厘清学段联系与区别:形成目标序列

从常态调研情况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令人担忧,他们或心中无目标,或只关注课时目标,而很少关注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没有把握准确,课堂教学容易出现“超标”或“降标”现象,也容易出现“重复做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厘清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目标序列显得尤为重要。

研读学段目标,重点是把握课标提出的相关学习内容的学段“标高”,以及与前后学段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分别梳理,由总到分,进行“点”与“点”的比较,找到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现学段目标的衔接,从而在心中形成目标序列。如习作的总体要求,通过比较,我们把四个学段的目标概括成“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的目标序列。又如“朗读”,每个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但在要求上有循序渐进的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朗读技能培养,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层级。第二个维度是学习过程和层次要求,分学习、初步学会、学会三个层级。

在此基础上,再将两个维度与学段目标进行有效对接,帮助教师梳理学段目标的衔接,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标高”,形成目标序列,更好地统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有计划推进课外阅读,提高语文学习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提出了145万字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既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只有部分理念先进的教师自主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行动起来。2008年,我们召开小学语文教学理事会,着手推进区域性课外阅读活动。

1. 确定莲都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书目,确保阅读的广度

在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先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精选出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并到学校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莲都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下发到学校开始实施。《莲都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两个部分,内容涉及德育、文学、科普、自然、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必读书目的总阅读量超过500万字,选读书目的总阅读量超过800万字。

2. 把必读书目纳入考试范围,确保阅读的深度

在学校中推进课外阅读并非一帆风顺,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学好就行,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阅读上,因为课外阅读不需要考试。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课外阅读也缺乏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把“必读书目”纳入了小学语文考试的范围,分两个阶段推进。

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莲都区语文教师和家长的语文教学质量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重视发挥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支持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同时,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培育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三)扎实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科教研活动对于区域学科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通过研讨课的展示,推广骨干教师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广大教师明确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因此,学科教研活动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系统地、多维度地策划了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莲都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逐渐明晰了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把握了不同文体的教学重点和方法,“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学本课堂”理念慢慢得到落实。

二、强管理,稳步推进各项教学新常规

教学常规管理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抓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抓教学常规入手,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备课、上课”这两个核心要素,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常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聚焦教学目标,在备课中凸显“环节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目标清楚,教学活动才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反之,“脚踩西瓜皮”,只会使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通过常规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教学目标只是一种“摆饰”,他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凭经验、凭感觉设计,很少考虑课时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的活动缺乏目标的针对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制订环节教学目标”的新常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制订好总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促进教师思考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制“学为中心”的导学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为了应付检查”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屡禁不止。再者,教师备课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事实却是备课为了教师的教。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教的节奏,原因在于“学”的滞后,“学”的不充分。教师拥有教学的“先知权”,于是,课堂演绎成了“问答场”,表面上是在促进学生思维,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的学习速度。大部分“后知”的学生在课堂上“蜻蜓点水”似的学习着,这样的教学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备课上做文章。要允许学生和教师同步学习,要允许学生在课前就知道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要允许学生带着学习的成果和收获进入课堂,使教学活动真正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开始,通过相互合作丰富学习成果,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点燃他们不断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在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推出了“编制导学案”的备课新常规,把“备教”改成了“备学”,让“学”成为常态,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三)认真探索“五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13年,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在原有实践研究基础上,提炼出了以“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为主轴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形成了具有农村小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莲都区刘英小学又引进了“五环大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小组建设方面给“五学”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逐步完善了“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了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科为本”、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为三要素的“学本课堂”,在全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群体中进行实践研究,稳步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常规管理的创新和落实,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2015年,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的12所学校中,8所获得了丽水市教学质量管理效益奖。

三、重服务,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新行为

“研究、指导、管理、服务”是教研员的主要职责,研究是前提,管理是辅助,指导和服务是重心,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分离。教研员的服务不仅涉及态度问题,还涉及学术水平问题,因为教研员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业务指导上。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搭建多元平台,深入课堂与教师对话,做教师专业提升的合作伙伴,这是教研员工作的价值所在。

(一) “依托平台”,在互动中渗透教学理念

区域学科教研员人数少,服务面广,服务工作难度大。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指导,发挥教研员的价值,是一个需要解决又非常现实的课题。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依托“三个平台”开展服务工作。

城乡紧密型共同体、农村小班教育联盟、非紧密型学校联盟是莲都区教育局为促进学校发展而组建的三个学校研究平台,包含了莲都区的所有小学。“三个平台”每学期都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教研室发挥协调作用,教研员组织并参与到“三个平台”的研讨活动中,通过活动策划、听课观察、评课议课,实现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渗透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按需调研”,在诊断反馈中转变教学行为

“按需调研”,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需要教研员的帮助,教研员就深入学校,为学校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研究方式。这种研究发挥了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困难和疑惑。比如太平小学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就邀请教研员开展调研。经过教学常规诊断,我们把问题聚焦在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上,及时与教师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去太平小学送教,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加深教师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系列指导,太平小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 “重点联系”,在示范引领中提高教学水平

莲都区教育局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就是学科教研员联系薄弱学校。每年,教育局把每个学科六年级最薄弱的学校安排给教研员,由其帮助学校“脱贫”,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薄弱学科大多是薄弱教师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指导薄弱教师开展教学,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制订了帮扶计划,定期到学校听课、调研,并上示范课,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零距离的指导,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2015学年,该校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丽水市教学质量管理效益奖二等奖。

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是每个教研员的工作追求,但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莲都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虽在进步,但离目标还有差距,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四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的共 同追求。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推进和共同努力下,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到了每个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蓬 勃开展, 志愿风采在社区日益闪耀, 有力促进了首都和谐社区建 设,更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标志。

一、健全管理体系,壮大服务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区志愿服务实时、就近的特性日益 凸显。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体化运作的社区 志愿者组织开始崭露头角。他们遍布在各个社区,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构建了区、街、居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整 合服务资源,引导供需对接。各级组织普遍注重基础性工作,利 用全市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对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扶持活动 带头人组建服务团队;对服务时间、服务质量等关键信息及时认 定,定期公示;重视宣传发动,开展星级评定、表彰奖励。这些 看似简单的管理机制,经过诸如“晒工时”、“文化节”等生动活 泼的运作,在吸引群众关注,扩充服务队伍方面,却起了重要的 作用。如今,各社区成立了大量的助老扶残志愿小组、环保小分

队、邻里情俱乐部、心理咨询团、治安巡逻队等各具特色的社区 志愿者队伍。

朝阳区 街道社区志愿者负责人:动员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志 愿者队伍,号召居民利用一己所长服务他人。一方面 , 居民通过 志愿服务尽到了社区责任 , 体现了自身价值 , 另一方面 , 在相互服 务过程中 , 促进了社区和谐共融。

截至 2011年 11月底, 全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已达 1.54万支, 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人数达到 75万余名。这支庞大的志愿服务 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壮大,他们活跃于大街小巷,服务于 千家万户,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广大居民群众解愁。

二、打造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模式

社区里,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 已从优抚助残、敬老扶幼等传统领域向环境保护、社区矫正、文 教卫生、心理咨询、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社会救助、流动人口 服务等领域拓展。服务对象日益多元化、服务内容日益多样化、服务技能日益专业化。

为提升服务品质 ,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服务、奖励服务 等方式, 开发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具 有鲜明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手拉手” 助学志愿服务项目, 横向联合多个街道级志愿者 组织, 以高校志愿服务队伍为师资, 结成了网络式家教志愿服务 体系,运用“一组对一人”的方式,为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 子女义务提供学业辅导, 帮助孩子们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人生志 向,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施展的平台。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区 级志愿者组织实时跟踪服务情况, 制作专业的影像资料, 扩大了 社会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

“快乐老妈”在行动、爱心手工坊、阳光易屋爱心交换项 目„,不一而足,均以品牌化的运作理念,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 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面向全市的“志愿北京之社区家园行动”,推出了 33项精 品服务项目,涵盖基本类、拓展类、特色类三大方面,既有亲情 陪伴、义务理发等传统项目,也有养犬自律、民声记者团等特色 项目。

96156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为社区居民开辟了一条免 费、便捷的法律及心理咨询服务通道,开通至今,吸引了上万人 次的专业志愿者参与,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0万余次。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与社区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吸引了众多志 愿者投身其中,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注重横向联合, 优势互补。许多社区志愿者队伍与社区服务

站建立衔接,形成了专业社工与社区志愿者“双社联动”的服务 模式, 有力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各社区还普遍建 立了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信息库,灵活 采取“一对一”、“多对 一”、“一对多”等方式,开展定向志愿服务。

海淀区 街道社区志愿者负责人:我们为社区老年人、困难群体等特定人群建立服务台账,开展“结队式”包干服 务,这样,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都比较熟悉,服务效果较好, 许多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成为了不是 亲人的“亲人”。

顺应发展趋势, 开通了首都社区志愿服务网, 将全体社区志 愿者组织从后台推到了前台, 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服务对象 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单向、封闭的传统服务模式将退出历史舞 台。

三、发挥引领作用,彰显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区志愿服务在深入开展,志愿 服务楷模也在不断涌现, 很多人正是通过了解他们, 了解了志愿 精神。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指路大王”谢亮、“好党员”叶 如陵, “南丁格尔” 司堃范, 还有谭琳、李金明、张华、刘海亭、高玉红、关艳、杨红军„,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肩负着真爱 的行囊, 在社区集结, 伴着春的节奏, 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心门。有了他们、有了我们,志愿理念在社区广为传播,志愿精神

在社区生根发芽。社区居民开始走出小家、服务大家,利用自身 所长,帮助他人,影响他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社区风景线。近年来,获得全国志愿者先进个人的有 10人,市级社区志 愿者先进个人的有 3843人, 其中, 社区志愿者终身荣誉奖 10人, 特别荣誉奖 40人,五星级社区志愿者 800人,四星级社区志愿 者 1000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有 4个,市级社区志愿者 先进单位有 76个。

更多的人在阅读他们, 更多的人在口口相传, 更多的人集聚 在一起,塑造真情自我。

四、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发展机遇

一路走来,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社区志愿服务已渐入佳境, 其重要作用已不可替代。我们欣喜地看到,社区志愿者组织的 服务意识在增强,管理水平在提高,理性发展、专注所能。我们 已可以预期, “十二五”期间,随着社会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和公 共政策的相继出台, 社区志愿者能获取更多的支持, 受助群体会 得到更多的服务。在弘扬志愿精神, 践行 “北京精神” , 建设 “人 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过程中, 首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昌江广场社区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入手,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昌江广场社区成为关注民生、服务之上、管理完善的幸福社区。在新厂街道的指导下,昌江广场社区正逐步探索完善社会服务与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服务管理体制

昌江广场社区坐落在四季春晖7号楼,于2005年12月成立,社区管辖范围东起昌河中学,西至昌江广场,南临金域长虹中央,北至李家坳,面积为0.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130户,总人数3512人。昌江广场社区于2007年12月乔迁到四季春晖7号楼,办公用房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米到现在500平方米,由原来的老社区现成为新厂街道打造的一个亮点社区。社区有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计划生育、社区综治、民政低保、环境卫生、市民学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厅,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事环境。

昌江广场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其中2人是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今年是创先争优活

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按照中央突出一个主题,明确三个着力、贯彻四项要求、明确五个目标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具体工作。社区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为建设和谐社区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社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实现了一个组织领导核心、一个居民自治主体的社会服务载体的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了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提高了社区管理机构为群众办事的效能;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服务社群的主力军作用。

二、坚持服务社群,全面打造昌江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昌江广场社区作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成功创建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队伍健全、服务水平专业、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了各具特色的便民惠民服务。真正形成了以昌江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全区范围内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推广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为我区进一步建设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事业起到良好带动作用。

昌江广场社区一直注重发展社会志愿事业,注重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优势作用,致力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坚持经常

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

三、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完善社区服务机构

昌江广场社区在新厂街道的统一部署下,通过创新社区服务,明晰工作责任,优化资源配臵,规范社区办事程序,社区积极开展治安、卫生、计生、文化、民政、社会保障、劳动、科教、环境、维稳综治等工作,以及其他由街道办事处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并配合、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惠民服务。

昌江广场社区创新服务中心设有书记主任室、社区活动室、慈善超市、会议室和综合服务窗口,综合服务窗口承办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治安、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法律、环境、科教、民政、就业、维稳综治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以及其他由各政府职能部门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综合服务窗口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和其他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服务窗口是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一厅式”便民服务窗口,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平台窗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四、坚持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体系

昌江广场社区在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工作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懈地保障社区民主自治权利,将社区民主自治作为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与既定方向,广泛宣传培育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注重发展壮大社会民间组织,引导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稳妥推进新莞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目前,昌江广场社区组建的社会组织如下:……………………………..昌江广场社区积极完善了综合服务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吸纳优秀社会人士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协助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帮助外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与社区居民共建家园、共享和谐。

五、坚持为民服务,创新活动载体

昌江广场社区积极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了各具特色 的社区服务活动,为党员、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提供了舞台。

(一社区党支部按照“三有一化”的建设要求,以“三联”为载体,即联合资源、联活队伍、联出效益,着力在辖区全面推行“大工委”制,“大工委”采取“街道党工委委员+社区党组织委员+辖区驻地单位党组织委员”的设

臵模式。实行“兼职委员制”即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基础上,从辖区内有影响的驻地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负责人中聘任委员担任。驻区单位、包居部门有十一家:市建设局、珠山消防二中队、铭贵双语学校、伊龙赣菜故事、四季春晖房地产、良厦物业管理、陶院常青藤服务队、金马臵业、金马青年公寓、市关工委、米萝咖啡。在社区社区大工委的全盘统筹协调下成立了“大工委”机构。精心打造“点面结合、共建共驻、互利共赢”的社区党建区域化工程,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支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共创共享、共建和谐的目标。如市建设局为社区建设出资、出力,米萝咖啡志愿者走访慰问“三无”老人,金马

千禧臵业有限公司老总帮扶结对,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铭贵双语学校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特困家庭子女就学等一系列社区做不到的事,靠“大工委”成员单位协调解决,真正体现了胡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统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精神,支部对辖区单位健民药店总公司等五家非公有制企业成立了了非公有制党组织,目前铭贵双语学校有两名入党积极

分子,正在进行培养考察,支部书记余兰英担任其党建指导 员,力争在三年内每个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党员。

(二)社区广泛开展了“走千家,真情奉献社区” 活动。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居民解决了许多的实际 困难,如(1)春节前夕曹家岭新村居民反映下水道堵 塞造成了一百多户居民行路难,社区牵头由居民集资将 这五十米的道路修复一新,解决了居民的行路难的问 题;(2)居民丁跃华患尿毒症社区立即组织广大居民 为他捐款,同时给他申报低保和大病救助,最近还给他 爱人黄海燕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以解决他家的生活困 难; 4 月 24 日,雕塑一户居民家中着火,三人受重伤,社区支部在 4 月 27 日组织党员、干部、居民进行爱心 捐款,同时,该募捐也得到了新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 高度重视,发动各社区进行了募捐,共捐款 7159.5 元,支部将募捐到的善款送到了受灾家属手中。与此同时,区民政局还对他们家给予了救助,社区为其今后的生活 积极申报低保,尽微薄之力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3)协调解决了昌广新区环境卫生无人管理问题;(4)解 决了雕塑生活区居民水、电问题;(5)协调解决了龙 景轩马路口居民行路难的问题;(6)社区接管雕塑生 活区环境卫生以后,社区坚持“两扫三运”、日产日清,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7)做好年终特

困户的走访慰问工作,支部与老年分校“银龄志愿者” 队伍在年终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特困群体。

(三)大力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帮助贫困学生活动。每 逢过年过节社区志愿者以及陶院常青藤自愿者大学生 都要为自己的帮扶对子送钱、送物、送温暖活动,大学 生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为辖区困难儿童、流动人员子女 免费补习。昌江广场社区结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辖区开展走千 户人家暨访百家忧、慰百家急、问百家难活动,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动员辖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持发展第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六

“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创建工作简介

白银路街道区域面积约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781户、50404人。辖区内有甘肃省卫生厅、西北民族大学、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等26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 篇七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目标是否实现的具体体现[6]。为反映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科协承接国务院委托的“基层公共医疗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项目材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评价以及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三个视角,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构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双向转诊、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

1.1 问卷调查

分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法定负责人、医务人员(包括各科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公卫人员等)和城乡居民开展专项问卷调查,重点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首诊和双向转诊实施效果以及城乡居民满意度等。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和保证调查执行时间,本次调查采取分层分阶段配额方式选取调查点。首先,按经济区域划分,选取东部(北京、江苏、山东、福建、广东5个省份)、中部(黑龙江、河南、湖北3个省份)、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6个省份)共14个省(区、市)作为被调查省份。然后在选中的14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各选3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心城区)1个、经济发达地级市1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1个;每个地市各选6个区(县),包括2个中心城区,1个城乡结合部,3个郊区县;每个区县选择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际调查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医生4人,其他医务人员2人,居民3人,机构负责人1人,共计10人。

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在线填报的方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负责人发放并回收了648份调查问卷;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发放并回收了5683份调查问卷;向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了12317份调查问卷,共计有效问卷18648份。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实地调研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及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云南、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河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为调研省份,每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选取2-3个城市,每个城市选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共计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分别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普通居民的座谈会。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务人员均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83.1%的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86.3%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评价较高,75.1%的居民表示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具体来讲,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人次稳步提升。机构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均门诊量为54119人次,较之2012年增长了10.3%;2014年年均住院量为513人次,较之2012年增长了13%。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开展。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6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率为76.9%。86.2%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居民表示对所在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

2.1 科室设置和设施配置较为齐全,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室设置和设备配置普遍较为齐全,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条件评价较高,60.8%的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70.6%的居民对就诊环境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被调研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的比例分别为95.8%、87.8%、79.2%和70.1%。从区域划分来看,科室设置情况东部地区最好,西部地区进展良好,中部地区相对迟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心电图机、B超和生化分析仪的比例分别为93.4%、85.8%和79.6%。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标配的仪器设备外,有一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机。实地调研发现,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地,几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500m A 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科诊断仪、救护车等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高于国家要求的基本标准配置。

2.2 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2014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23.8%,大专学历人员比例达4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占比35.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及执业医师占比相比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均较高(见图3所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2.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至少参加过一次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培训,至少掌握了一种中医适宜技术的人员占95.4%,通过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3 积极探索双向转诊,促进基层首诊,但诊疗能力仍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远程诊断等方式,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见图4所示。90.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团队)与辖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同时74.1%的城乡居民愿意与全科医生(团队)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然而,由于城市地区居民就医需求层次高,且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就诊无序状态仍较普遍。问卷调查显示,辖区内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患者自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占50.7%,还有近一半的患者基层首诊意愿不太强烈;只有32.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认为五年内“小病在社区”的目标能在本辖区基本实现,显示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难度较大。双向转诊单向向上转诊特征明显。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上级医院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为49.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为255人次,上转和下转比例为5:1。实地调研中,多数省份的上转与下转的比例甚至更高。如四川省基层卫生机构每年上转量基本都是三位数,而下转量最多的一家是14例,多数是个位数乃至零,与上转量相比不超10%。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三年上转1100余人次,但下转只有100余人次,上转与下转比也达到10:1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在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时,70.2%的人会将诊疗能力看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诊疗水平低、担心耽误治疗等因素是患者不愿意转诊到基层的重要原因。

2.4 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稳步推广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2014年底,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83.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比重较高,与上年相比也有所提高(见表1所示)。根据中医药学会的专项调查表明,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比2011年提高了15.6%。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有32.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本机构诊疗总量的30%以上,35.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比在10%至30%之间,显示出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有的重要作用。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云南、河南等省市的实地调研均反映,相比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不足,业务用房缺少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在被调查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有21.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过中央专项建设业务用房的资金。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不同之处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而且城市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层次高。实地调研发现,大型医院的人满为患、扩张膨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源不足、病床闲置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转诊协议,但双向转诊难以落实,转诊中能上不能下、不愿下的情况普遍存在[1],医疗机构间缺乏沟通仍然是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接诊下转患者的能力仍有待提升[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常常只能接受大医院剩余的病源。

3.2 投入方式不尽合理,“重物轻人”现象严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中政绩导向突出、需求导向相对薄弱。基层地区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有关部门受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倾向于推动购买设备、扩建场所等“显性”标准化建设。而相对于医务人才培养等“隐性”标准化建设则缺乏足够动力。相对而言,将资金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医疗硬件设备上有执行易、见效快的“优势”。但对于长远发展目标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却相对弱化了对基层卫技人才等“软实力”的提升,导致在服务基层时出现了薄弱环节。政府加大硬件建设、项目经费和医保报销的投入,这在以前一个时期是必要的,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但由于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缺乏保障,造成“有设备、无人用”的状况,或者挤占项目经费作为人员费用,影响了服务质量[8]。

3.3 医防不平衡,基本医疗弱化问题令人堪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以往研究表明,重医疗、轻防保现象普遍存在,80%以上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从事公共卫生医师不到10%[9]。然而,目前基本医疗相对弱化,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的方式发放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比例超过总收入的40%。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0.9%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首要的经济来源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保证收入来源,在不同程度上更加重视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弱化了基本医疗的工作,基本医疗团队已经变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某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说到,“医务人员的‘武功’被废问题突出”。近期在加速全科医师的培养,但是以往转岗为全科医师的,多缺乏临床经验,能力不能满足基层要求,原有的外科业务萎缩或不能开展,内科综合诊疗水平又有限。在北京市2015年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让全科团队从10个常见病中抽签进行业务考核。考核中发现,有些医生不能从临床思维的角度进行检查、认识和诊断疾病。以往研究也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尤其是常见病诊疗服务功能[10]。

3.4 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问题突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进来相对容易、留住较难是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三年来,被调查的5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平均流失的中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6人次。实地调研发现:西藏、湖北、北京的流失率相对较高,而且出现了“越培训,流失率越高”的怪圈,优秀人才只要有机会还是更愿意去大医院。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不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优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原因[11]。尽管有政府补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仍然偏低,难以与专科医生持平。山东、广东和四川等地的调研发现,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即使有了绩效考核手段,但也不能把“蛋糕”做大,只能将“蛋糕”再分配,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导致机构内部形成“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了优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4 政策建议

4.1 重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建设标准,对病人多、业务量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建设标准,对地处中心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杜绝“豪华”空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建议二、三级医疗机构尝试参与当地经营和管理不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医者、患者、管理的一体化,形成自然、合理、科学的人员流动机制,以保居民方便、安全地就医。

4.2 逐步实现以硬件投入为主向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转变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以及人员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政府投入水平,并形成制度[12]。转变以硬件投入为主的方式,更加重视对人员经费和运行成本的投入。通过增加对基层公共医疗卫生的人力资源投入和运行机制投入来继续推进“强基层”。

4.3 实行激励性薪酬制度,完善全科医师队伍的近远期建设

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建立分级分层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13,14]。加速全科医师培养,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及职能重新规范设计和定位[11]。加强人才队伍与强化绩效考核齐头并进,着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4]。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现状,向14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8648份,并组织专家对10个省份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存在经费投入不合理,医防不平衡,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等问题,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浅析 篇八

【关键词】绩效考核;社区卫生人员;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95-02

1 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迄今,全国各地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目标设计、运行等环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许多地方的绩效考核是为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行为,而不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服务;②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指标大多放在社区卫生人员方面,本该重点关注的社区居民反应性指标缺乏;③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指标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④指标的定义不够具体、独立、全面和易懂,极易造成理解错误和无法得到相关指标值;⑤考核主体单一,主要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单独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而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利益团体或关心评价结果的组织或个人,如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未纳入评价主体中;⑥考核的实施不规范,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相对完整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也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功能方面进行设计考核的指标,但是由谁来实施考核和如何实施考核,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挫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2 现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2.1 指导原则:根据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 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办法》的指导原则:①按工作数量定酬,按居民满意度定酬,兼顾岗位工资原则;②按劳分配,促进效率优先的原则;③标准时间设计参照标准时间设计参照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强度、工作技术难度为基数。

2.2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以效益工资为主、岗位工资为辅,在分配中突出绩效。绩效考核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计算有效工作点数,重点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工作点数的考核。

工作数量以分钟为单位,按照中心实际开展的工作及所消耗的时间计算点数。根据国家法定工作日251天,8小时/天,共120480分钟每月10040分钟。在根据点数计算点值就是可分配总收入除以社区服务人员工作总时间及总点数。工作质量、满意度和信任度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在群眾满意度与社区居民信任度等方面再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得出有效工作点数后根据点值算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的衡量单位是有效工作点数,有效工作点数是有效工作时间的有效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评定,即在一定时间内对各类工作人员均设定有效工作时间、工作量,并进行工作效率评定。工作人员下社区所做的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填写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记录单;其次,在卫生服务人员中进行抽查;再次,在被服务对象进行抽查,以证实服务人员下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3.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社区卫生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如健康档案使用、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护理、药品管理、老年保健等工作;②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家庭保健员的培养等、返聘专家、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试点社区站工作开展;③市政府实事工程:如老年人优待、无保障老年人免费体检。

通过历时多次考核,发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按照社管中心年初的工作计划,稳步开展各项工作。大部分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对本单位的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慢病信息化管理方面较为突出,辖区内四种慢病患者信息及随访记录内容均录入微机,做到了慢病信息化动态管理;加大了对下属站的管理与培训,以示范站为标准,带动其他社区站共同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整体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

本阶段考核,社管中心一方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考核任务,同时对于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相关指导,并且在指导考核过程中,积极与社区服务中心沟通,交换意见,为保障本年度市级折子工程、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敏,杨兴华,杨帮翠等.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6.

[2] 王勋英.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医院,2004.

[3] 龚勋,姚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8.

[4] 龚勋,姚岚,陈启鸿,陈瑶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9.社区工作小结(精) 篇九

2011年 11月 1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成立了润洲社区居委 会,社区管理工作随之启动。这八个月以来,社区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 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围绕建设现代 文明社区的总体要求, 不断创新方法管理, 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 社会广泛 参与, 合力共建社区的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抓好社区各项建设, 以创建区级示范 社区为目标,积极扩展各类社区服务项目,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 社区治安管理,开展创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环境优美,设施到位,居民满意 的新型社区。

一、踏实抓好社区基层队伍建设

我们在社区全面实施了 “网格化管理” 的运行模式, 不断完善着社区管理机 制, 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就需要我们的社区管理人 员要 “ 走下走上 ” , 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融合到搞好居民自治、加强社 区管理的活动, 深入到拓展社区服务, 搞好社区治安的具体工作, 渗透到繁荣社 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的实践, 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 召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进一步规范各类规章制度, 做到制 牌上墙,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健全规范, 为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

二、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社区干部自身素质

社区工作面广,工作量大,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为此,我 们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 以科学发展观, 同时开展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 管理经验, 并且悉心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建议, 积累社区工作经验, 不断提高业务 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维护社会稳定,抓好综治维稳工作。

我们社区是一个由全镇所有拆迁户组建的复合型拆迁安置区, 目前存在着人 员杂、怨言多、矛盾深等尖锐问题。由于拆迁安置后,社区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 理的

状态,居民办事比较繁琐,遇到问题无人问津,矛盾协调无人调处,社区居 民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居委会以综治为中心,狠抓服务,予管理于服务之中, 与老百姓拉家常、话发展,将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向他们宣传,拉近了与他们 的距离。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大大减少了治安案件的 发生。

四、广泛宣传,引导居民共建。

宣传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当前, 我社区工作人员除了采取发通知、电话 联系、登门入户传统的沟通方式外,还采取运用社区 QQ 群和信息公开栏等创新 方式, 广泛宣传社区工作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积极把广大居民带 领并吸收到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队伍中来。

1、建立社区 QQ 群。由于社区成立之初很多设施没有到位,信息传递不畅。鉴于当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普及化,我们建立了社区 QQ 群,明确专人管理, 更好地运用电子平台与居民沟通。通过这种方式, 社区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信息, 对社区调整工作思路、发挥引导作用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社区 QQ 群已经建立, 在社区干部的宣传下已有不少居民加入该群, 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将会得到 更多居民的认识及认同,最终达到全面覆盖的目标。

2、安装信息公开栏。长期以来,乱张贴、乱喷写小广告的现象严重影响社 区形象,令人深恶痛绝。为了彻底治理这些“牛皮癣” ,我们采取疏堵结合的方 式, 在小区所有楼栋入口安装了公开栏, 设置广而告之专栏, 免费为商家发布信 息提供地址,并由专人负责与广告商联系,告知其按规定地点印制、张贴广告, 同时激励广大居民对乱贴、乱画广告行为进行举报。此举一是有利于满足供方的 合理需求,改善了居民环境,美化小区面貌;二是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 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取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护;三是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使用 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3、实行引领示范,开展养绿护绿。我们始终把环境整治当做我社区工作的 重中之重, 着重对社区居民楼栋前后的环境卫生进行重点整治, 对小区绿化进行 养护,对白色垃圾进行清扫,对影响形象的乱涂鸦、小广告、过街小横幅进行清 除;对社区

居民破坏绿化植被进行耕种的行为进行制止;通过社区干部自己动手 捡白色垃圾,刷广告、清杂物等活动,在社区范围内实行带动与引领,激发广大 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前段时间, 我社区投入几万余元, 对社区范围内死亡、缺失的绿化植物进行补栽,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与赞同。

五、管理创新

一是在服务中管理。针对小区居民关心的街面小广告、绿化带内的白色垃圾、绿化池内乱扒乱种以及乱设菜箱等环境问题,在社区代表会议、QQ 群以及政务 公开栏上公开讨论,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发扬民主,汇集民智,在为居民提供服 务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社区长效管理的实施方案与有效机制, 为社区管理提供重 要依据。

二是在管理中服务。目前社区中乱搭乱拉、无序晾晒的行为导致到处呈现 “彩 旗飘飘”的景象。由于永安当前的拆迁安置模式,决定了车库不可能不住人,也 就导致了居民不可能不在车库前后晾衣服。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反复征求各方意 见,目前在积极筹备,统一安装晾衣架,此举既能解决居民晾晒不便,又能管住 乱拉乱晒行为, 让居民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从而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与居民 的关系。

三是在管理中创新。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社区干部为居民服务的热情, 克服工 作中的惰性, 我社区将把所有成员的分工情况, 在社区公开栏内进行公示, 并把 小区细化为九个版块, 人员分工的详情张贴到每个楼栋口的信息平台, 让每个社 区居民了解有矛盾找谁、有困难找谁、有需求找谁,能真正构建居民不出楼,可 办困难事的新模式。

尽管这段时间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社区建设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上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新 情况、新问题。从梳理的情况来看,当前影响社区建设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难以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社区文明氛围。

目前社区还在建设, 社区面临着设施不完善, 场地不足等困难, 很多社区活 动没法举行。社区文化和社区体育活动是展现一个社区居民精神面貌及风范的 镜子,是社区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社区居民与社区居委会连接的纽带。我们 要多开社区活动, 居民们感到在这里不仅沟通了思想、广交了朋友、提高了境界、增加了生活乐趣,邻里之间消除了距离,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增强了居民邻里间的感情, 使辖区内处处扬溢着和谐的音符。同时要有自己的一 条成熟的文化节目队伍,遇到上面组织或自己社区要开展节目,可以直接上阵, 还可以拉出去参加各市区,各街道之间的节目比赛,为社区赢得荣誉。

二、找项目

我们社区是全镇所有拆迁户组建的复合型拆迁安置区,社区里闲置人口很 多, 其中包括很多老年人口, 我们要利用这闲置人口的优势来加快我社区的经济 发展, 也使居民有事做, 不是成天坐在那李家长东家短的闲聊, 这样也减少了矛 盾的产生。我们要到外面引进家庭手工活项目, 回到社区分给居民做, 做好了我 们统一收给经销商。

三、信息渠道需再加大

如今是信息时代,社区管理也要信息的时效性,随着发展宣传栏, QQ 群的 信息的时效性可能跟不上了, 我们要建立社区短信平台, 有重要的事第一时间通 过短信平台发到社区居民的手机上。还有光是楼梯口的宣传栏已满足不了一些商 家的广告需求了, 我们要给商家更大的平台也打造自己的品牌, 所以我们社区有 必要增加户外电子广告牌。

四、区域范围尚未封闭,现代化管理格局难以形成。

由于润洲社区属于建设安置区, 居民入住形式是政府分配, 集中入住;一些 高层建设仍在建设之中, 建筑车辆仍需从小区通行, 简易装潢商店还在车库里经 营, 整个小区尚在半封闭半开放的状况下, 部分路道和水利设施尚未完工, 绿化 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给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启动带来难处。

10.社区矫正工作试题(精) 篇十

(一)概念

1、实施主体: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员

2、理念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

3、服务场所:审判、监禁、社区矫正、刑释期间

4、服务内容: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环境改善

5、服务目标:消除犯罪心理、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1)监管功能:限制自由补偿犯罪行为、预防再犯(2)矫正功能:矫正生理、心理、思想、行为(3)服务功能: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1)营造家庭和社区环境(2)促进刑罚制度人性化、科学化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福利性:社会福利制度内的专业服务

(二)特殊性: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三)系统性:依法服务、全程服务、一致服务

(四)专业性:是矫正团队中的专业人员

三、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重点掌握)

(一)矫正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的需要:经济、住房、医疗

2、教育就业的需要:较好教育、有效就业

3、再社会化的需要:恢复、重建社会功能、成为正常社会成员

(二)矫正对象的问题

1、较难取得民众同情

2、功能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

3、处于社会资源网络边缘地位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重点掌握)

(一)接纳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有其价值与尊严 具体做法:以客观、体谅的心态,在平等、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开展服务

(二)可塑性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

(三)个别化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第二节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一)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对象:被拘押、保释、尚未被定罪的犯罪嫌疑人

2、社工职责:接触了解、撰写调查报告

(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寻找社会资源,维持生计

2、为子女安排生活照料

3、为家人提供心理辅导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一)原因罪犯的监狱中的抗拒或改过

(二)内容调动潜能、整合资源、引导转化、使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三)目的消除、减弱思想或行为的负面因素,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恢复重建社会功能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的定义 处所:社区 功能:矫正、治疗罪犯 内容:缓刑、假释、社会服务、院舍训练 性质:在社区执行的非监禁性刑罚制度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1、定义:(1)缓刑:短期自由刑、免受入狱的社区型刑罚(2)假释:刑期届满前的释放处分,设施内处置向设施外处置的转变(3)监外执行:因特殊原因暂予监外执行

2、社工任务:观察保护(观护)

3、罪犯责任:保持品行、服从命令、接受辅导、汇报情况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1、主要内容:提供住宿、进行训练、掌握技能、回归社会

2、主要形式:(1)中途家庭:无家可归、不便回家者(2)寄养家庭:青少年,避免沾染恶习、感受家庭氛围(3)教养院:不良行为或可能发展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生活指导、职业训练、学校教育,提高适应能力(4)感化院:犯罪青年、青少年,0.5-3年矫正,改善思想、心理、行为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1、名称:社区服务、社区劳役

2、性质:替代自由刑的非监禁化社会处遇

3、内容:规定时间内从事无偿劳动

4、优点:(1)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2)在社会服务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3)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本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在非监禁化中,避免隔绝、恶习交叉感染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也称:更生保护 原因: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社会歧视,家庭拒绝,同伴疏远,就业困难,学习中断 主要内容:

(一)提供住宿场所: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者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技能培训、介绍职业、联系学校,养成良好习惯

(三)提供生活辅导、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四)提供物质帮助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服刑罪犯的个案辅导

三、帮助在监服刑罪犯建立与社会的联系

四、科学执行社会服务计划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传递外面信息:讲座报告、文艺演出、体育比赛

2、避免过程阻断:开通电话、家属探访、家庭走访、放假倡导,扩大与外部联系

3、开展结对帮教:动员志愿人士,建立社会网络,真情感化罪犯 张某,男,现年29岁,未婚,初中文化程度。他头脑简单、性情憨厚,江湖义气浓厚。毕业后在一家客运公司工作,因为哥们儿义气,协助朋友入室盗窃成功,被判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今年年初执行期满回家乡,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母亲的退休金生活。他自然不甘心,但找工作又存在自卑心理。张某

陷入既想融入社会,又害怕因有从蔡某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1.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2.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3.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4.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案例: 案例:张某,男,是刑期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16年没有回过家的张某,家乡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的陌生。更使他忧心重重的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孤身一人又身无分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同志在和他第一次谈心时了解到,他在监狱服刑期间,通过自学获得了医师执业资格,就帮他向有关部门申请开了一家私人诊所。现在张某的主要生存问题---工作解决了,这为张某顺利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矫正对象张某回忆说“:当初回来的时候我想,在社会上会被别人看不起,那肯定有点担心的,回来以后,镇(街道里、司法局、村里都很关心。我回来后房子没有的,帮我解决房子开医务所,当时我钞票也没有,帮我贷款,贷了一万块。全部给我开绿灯。自己有机会能够创业,我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回报社会。有时候,年纪大的人来看毛病,没有钱的,有的就算(免了。” 请分析在本案例中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有: 1.中介者;社区矫正

上一篇:平凡岗位上的青春演讲稿下一篇:经典美好的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