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2024-06-11

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精选15篇)

1.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一

影片的开头先介绍了故事的叙述者——几乎身无分文的小号手迈克斯。随后镜头切换到1900生活的大船——Virginian号,船上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船头人满为患,镜头先后展示了贵妇、老者与贫民在船上的活动与神态。凭借不到两分钟与仅仅几个镜头,影片就展示出了当时的社会的贫富差距。

对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影片在富人与贫民之间明显地更“偏爱”贫民:领养1900的是在船底烧煤的工人丹尼、1900更热衷于在三等舱给贫民演奏,这大概是因为当他在头等舱开始自己的即兴表演时,那些绅士与贵妇们所能做的只有惊叫着,迈着小碎步“群魔乱舞”,而相比之下,三等舱的人们却能随着他翻飞的手指跳出欢快整齐的舞步。

在几个乘客的特写后,有人指着不远处朦胧的自由女神像大喊:“美国!”镜头逐渐拉近,变成第一个喊出“美国”的人眼睛的特写,他的眼睛里投射出美国纽约林立的高楼大厦。在这之后,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主要人物眼睛的特写,而影片开头对这一小人物的特写,恰好反应了社会上人们一种普遍的,追名逐利的心态。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爵士乐的元素。迈克斯擅长吹奏爵士;1900还是婴儿时被名为丹尼的黑人领养(爵士乐最早被黑人创造出来,是“黑人的音乐”);1900的弹奏模式也与爵士乐很相似:1900总是即兴编曲,而最初的爵士乐也需要演奏与即兴创作同时进行;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爵士的鼻祖杰尼与1900用钢琴对决……

不仅如此,影片向观众透露着“喜爱爵士的人数正在减少”的信息:如乐器店老板对想要卖掉小号的迈克斯说:“战争结束了,人们想听点快乐活泼的音乐,不爱听爵士了。”如1900在船上演奏时总被指挥告诫:“按照正常的音调弹!”即按照写好的谱子演奏,而对于真正的爵士,即兴创作才是其精髓,因此这样的做法不免显得本末倒置。

线索

这部影片共有三条线索,分别是情节线:迈克斯的叙事过程以及寻找1900的过程;故事线:1900的人生经历;暗线:1900了解与接触陆地的过程。情节线与故事线以插叙的形式同时进行,合并成为主线,而暗线则埋藏在故事线中。

影片以情节线开始,迈克斯在大船上,自述人生中最大的目标便是吹小号,这一充满希望与理想的镜头结束后,下一个镜头便是夜幕中,落魄的迈克斯将小号卖给乐器店店主的场景,从充满希望的暖色镜头到凄冷而充满无奈的场景,反差与对比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观看者的兴趣。接着经过迈克斯与店主的“讨价还价”、迈克斯口中无人相信的故事、店主的盘问,一个个矛盾进行叠加最终引出了影片的主体——故事线。

暗线是直接关系到电影主旨的线索。虽然1900一生从未踏上过陆地,但他的一生中,与陆地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1900还是一个婴儿时,Virginian号上的工人、厨师不知如何使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他藏在船底。幼年的1900,对于陆地的印象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幼年的1900独自穿过船舱上的走廊时乘客们对他抛来的目光是他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和“陆地上的人”,但这样的了解十分浅薄。

1900第一次真正被外面的世界发现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在深夜弹奏钢琴时被惊讶的乘客发现。纯粹的音乐与陆地带来的世俗,这两样截然相反的事物几乎在同时进入了他的生命。

1900遇到刚被选为船上乐队队员之一的迈克斯则是暗线的一转折点:原本来自陆地的人们只是聆听1900的琴声,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交流,仍然存在着鲜明的隔阂,就像舞厅的门将1900与跳舞的乘客相隔一样。而迈克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隔阂,1900第一次与来自陆地的人交流、成为朋友,第一次从船员们之外的人的口中听到对外面世界的描述。1900与陆地的联系因为迈克斯而出现了飞跃——他们坐在钢琴凳上随着船身的摇晃颠簸而在空旷的舞厅里肆意滑行,接着,他们冲破、撞碎了那扇曾将1900与陆地上的人们隔开的那扇舞厅大门,这正象征着1900在迈克斯的帮助下,冲破了与陆地间的隔阂,对陆地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陆地在他的脑海中从朦胧变得清晰。

从那以后,1900与陆地,与陆地上的人们的接触越发频繁:他在舞厅里为人们伴奏、在三等舱为人们带来音乐、与来自陆地的好友迈克斯交谈……接着,又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当1900在夜晚独奏时,一位意大利农民情不自禁地拉着手风琴与他进行了一小段二重奏。这位意大利农民因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而下决心放弃苦守自己的一小份田地,而到美国放手一搏。农民告诉1900生命是无限的,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原地,而应该放手去追求新事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1900,让1900也想听大海的声音,也想到陆地上开始一段新生活。随后,听众的夸赞和期许、迈克斯极力地劝说他踏上陆地,这些都一步步加深了1900对迈上陆地的渴望。

接着,由于1900的知名度,让爵士乐创始人杰尼开始关注他,杰尼相约与他用钢琴“决斗”,这是两条主线的高潮,却并不是暗线的高潮,而是为暗线的高潮做的一个响亮有力的铺垫。如果1900与陆地之间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数值计算,那么这场精彩的“斗琴”在大大提高了1900的知名度之外,也让他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值一路飙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峰。因此,专门有人前来为他刻下了他与陆地间紧密联系的最好证明——一张碟片。

在刻制碟片的过程中,1900从窗外看见了先前意大利农夫的小女儿,1900将他对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孩的爱慕之情化为了乐章被刻在了碟片中,希望将这张碟片赠给她。1900在她即将下船时叫住了她,他们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由于人群过于嘈杂,1900却未能将碟片送出去。女孩在与1900告别时,邀请他有空时来拜访,女孩的这一举动将1900对陆地的向往与好奇推上了最高峰。

最终,1900下定决心要到陆地上看看,随着他一步步走下舷梯,随着城市的面貌在他面前越来越清晰,他的神色渐渐从原本的坚定而神采奕奕变得迷茫怅惘,最后,他停了下来,望着从烟囱向上空升去的黑色浓烟和纵横交错的马路。这一刻正是暗线的悄无声息的高潮,此时1900与陆地联系的紧密值达到了最高峰——他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凝视城市。但这一刻只保持了几秒钟,他又大步返回了船舱。

接连几天他都闭门不出,将刻好的碟片扳成碎块扔掉——这样一来,他就亲自销毁了与陆地之间联系的证明。

最终,当迈克斯在废弃的Virginian号上找到躲藏多年的1900,1900才向他说出拒绝踏上陆地的真正原因——城市看上去无边无际,一直习惯弹奏拥有有限的琴键的钢琴的他面对无限的城市感受到无限的恐慌与迷茫;他看见滚滚浓烟,看见数不尽的大厦,看见匆匆来往的汽车和人群……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属于他的世界。于是他选择在船舱里渡过余生,即使轮船被废弃,即使轮船被装上了炸药,即使自己与轮船一起被炸成碎片。

2.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二

记得影片中1900的好朋友麦克斯曾说过, 在海洋上生活的人认为, 海洋是摇晃的, 而人是平稳的;而对于在陆地上生活的人, 陆地是平稳的, 人则是摇晃的。这就形象地表明了海洋生活与陆地生活的对立:即陆地的日常生活是遵循习俗和规则进行的, 而海上生活则是一种例外, 超出了常规, 体现着世界和人性的本然。1900一直生活在大海上, 是以“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来观照陆地社会的。1900从这里看到文明的局限及其对于人的束缚, 他生活的海洋是个自然的所在, 而陆地则是个文明的场所。1900所代表的海洋对陆地的抵制实质上是自然对文明的消解, 1900不愿意下船正是不愿在文明中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麦克斯是作为1900的对照形象存在的, 他曾多次劝1900下船, 劝诱的方向从好奇心 (看看这个花花世界) 到利益驱动 (凭借1900的钢琴才华能大红大紫、生活富足) , 最后是情感 (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等。麦克斯代表的是陆地上的社会人的价值取向, 但这些并不能打动1900。因为, 对于1900来说, 一旦融入社会, 那将是一辈子都不快乐的旅程, 它会使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内格尔说, 世界上所有有目的的活动都有其支点。作为一名天才的钢琴师, 音乐就是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音乐是他的语言, 他用音乐来言说身边的世界, 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宇宙生命的理解音乐使他的生命在一条有限的船上自在逍遥。1900虽然从未下过船, 但在这个有限的生活舞台上却早已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1900对陆地的拒绝可以说首先源于他所感悟到的:陆地上的芸芸众生总是看不见自己眼前的所有, 却宁愿舍弃一生去忙碌奔波, 追逐着他们自己其实也看不见的那些幻想, 他们盲目地寻找, 换来的或许是居无定所, 经历悲欢离合, 最终生老病死。相较而言, 1900却紧紧抓住了他看得见的幸福:一条船, 一架琴, 兴之所致的演奏。或许, 1900对现实比我们看得更远、更深邃, 他懂得如何把握住眼前所有的幸福, 守护世俗人们早已失落的如孩童般的纯真。也正因如此, 1900对陆地的拒绝更显彻底。

对于1900来说, 无论外界对他的音乐是赞赏还是贬斥, 无论音乐可以给他带来多么巨大的声望和财富, 无论远去的情人多么令自己魂牵梦萦, 无论自己终老一生的弗吉尼亚号轮船到头来是否要摧毁, 他都要选择驻足, 选择固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生动写照。1900跟麦克斯告别时曾说过, 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 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 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在面临无边无际的选择时, 常常表现出无休止的欲望, 对此1900感到不解。因为1900的世界就是自己赖以出生和成长、每次只能载客2000人的“连同他们的梦想”的这条船。在由88个琴键组成的键盘上, 他可以创作出无尽的, 给世人带来欢乐的音乐。而陆地, 对于1900来说是一个怎么也无法数清的键盘, 是一只过大的船。在这里, 托纳托雷通过自己所塑造、所钟爱的角色之口, 表达了他对于作为视觉符号的“弗吉尼亚号”所代表的一种简朴、淡泊的人生观的肯定, 以及对以“陆地”为代表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

在存在主义看来, 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中,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 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 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所以,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 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认为这部影片给观众最大的感动和冲击, 并不仅仅在于它所宣扬的对工业化社会的哲学反思, 而更在于———人活着, 总要有些自己所理解的生存智慧让我们去坚守一生。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1900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 在大海般广阔无垠的音乐里自由翱翔。但他藐视社会认可的规则, 藐视岸上的生活, 他重视自身的存在甚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轻易打败了爵士乐鼻祖谢利并表现出对“伪自由”的鄙夷, 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或者寻觅到自己的爱情, 但是他没有像常人那样去要去追, 而是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 只因为1900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

3.《海上钢琴师》 篇三

The Legend Of 1900

导演:托纳托雷

国家:美国

主人公“1900”是个从婴儿时就被遗弃在轮船上的孤儿,也是个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他海一般蓝色的双眼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感受到其内在的生命律动,不管看到什么,都能随即创作出一曲新鲜、动人的音乐。片中,“1900”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钢琴只有88个键,是有限的,但它演奏的音乐却是无限的。”如同他所说,依靠钢琴,“1900”找到的不仅是生活的快乐,还有生命的意义。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曾经为钢琴赋予了魔幻色彩:当风暴来临之际,“1900”却演奏着钢琴,在舞会大厅里自由驰骋。“1900”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轮船和海洋,他天才的钢琴技艺成为一个传奇。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陆地。

[老师作品]

艺术化生存的一种方式

蔡朝阳

影片全部的戏剧化场面,爱情的萌芽也好,战胜爵士乐之父也好,在我看来,仅仅是为了铺垫,导演的意图在最后,1900和“康牌”小号手的一番对话。这一番对话,见出1900不仅是钢琴家,也是思想者。在琴键上,8日个键,清晰可以把握,在这个可以为我们把握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出发去试图把握世界。这艘船是1900另一个可以把握的地方,1900生于斯、长于斯,这就是他对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理解的另一个出发点。他可以认为妈妈就是一匹马,可以认为孤儿院就是收留那些没有孩子的人的监狱,但是这些不妨碍他从音乐出发,去直觉的把握这个世界,达到他个人的本质。

对于1900而言,或许个人的本质,才是本质,因为归根到底,生命只是个体的生命,每个人都只能拥有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人无法替代,他也无法去替代别人感受。这样,“康牌”小号手就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跟1900迥乎不同。两个人两下烘托,凸现导演意图。

1900只在意感受,感受似乎是惟一的真实。比如他们躺在煤堆上,对新奥尔良晨间美景的想象与描述。“总有那么几个早晨,浓雾突如其来”……这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几个片段之一。而在描述这一美妙景象的两个人,脸上涂满了黑煤的污迹。这样看来,1900颇有些类似于东方玄学的味道,专注于内心感受,心灵即自由。苏东坡不也这么说么,名山虽好,不如卧而神游之。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条船,但是他对世界有着最为美好的诗意想象。

“康牌”小号手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想的是赚大钱,成大名,一切俗世的繁华。这一切作为小号手的个人选择,同样令人动容,叫人尊重,这表明小号手对生活还有着盼望,有着梦想,还有自信。就像他在求职时即兴演奏的自信与陶醉——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世纪,一个蒸蒸日上的,人类文明的上升时期!这艘海上浮城,不也满载着梦想么?看看那个最先发现自由女神的年轻人的蓝色眼眸,那里充满着幻想和希望,多么动人!

生,没得选择,但可以选择死。

这样,1900选择不离开船只,与船协亡,便是建立在他对世界的理解之上的最后选择。一个没有出生证、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了,我们如何确证他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了呢?这一个问题对于1900而言,毫无意义。因为1900曾经存在过了,感受过了,这对他自己便是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向来便是人类无法解决的永恒命题,1900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个答案。

同样值得一提是小号手的姿态,他泪流满面,但是他最后尊重1900的意思,这便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的态度。他转身走了,听完了1900的最后一个笑话,目睹这艘船的在一片火海中消失。[学生作品]

寻找勇气

王小波

海上钢琴师1900,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船上。On board,他很快乐。他从未听从任何人的意见下过一次船。他在88个键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也不可能有人打扰他。而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为自个儿活,还是别人安排的?我们是否还很快乐的接受他人的安排?

巴里客的小说《海上钢琴师》像极了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而《树上的男爵》是我至今看过的最好的外国小说。柯希莫的形象曾一度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我想很多人都缺少了勇气,做了沉默中的大多数。龙应台女士说:“为沉默而可耻!”这话虽然重了些,但王小波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也站起来说话了。这说明沉默对社会没多大帮助。我在柯希莫和1900身上看到了勇气。我希望看到更多有勇气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另一种人

李一鸣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很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寻找一个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1900

纵使他说话总是礼貌地带着微笑;纵使他的琴声总环绕着舞蹈,可我们知道,他一直悲伤。纵使他没有流露过哪怕一次。然后他的一生,便从此独自背负。

他便带着这种似乎毫无道理却深埋在其心中的情感,心不在焉地度过这徘徊于88个琴键间的一生的。没有什么可以深深地吸引住他,包括爱情,包括钢琴,就因那毫无理由的性格。

我们跳了出来,说它是“悲剧气质”。

一切只因那无际的海。大,然后是扑面而来的排山倒海的绝望。所以海上的人们适应地放弃希望,放弃一切找寻边际的权力。

陆地也很大,然而不同的是,陆地总会有个头的。但更恐怖的是陆上的未知的东西,竟比海面上的多得多!那里有无数互相交织的蛛网一般的路,通向无数多个同样陌生的地方。然陆地上的人们便有了好奇的习惯,总希望能走完一切他们能见与不能见的路。因为他们坚信,大陆毕竟是有边际的,而那边际,终有一天会被他们找到。

所以当船上的陆地人发现美洲一隅的时候,他们惊呼:“America!”然后雀跃地拥下船,欣喜自己发现了大海的边际。而海上的人则看着人群上上下下,一批批如他的悲伤一样绵延不绝。

他把无尽而简单的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因为他想,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受那么多陆上的繁复与陌生。

音乐如水,柔情如水

魏妍露

他是特别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充满个性的。当船长告诉他,按规矩小孩子不允许弹钢琴时,他说:“规矩可以滚蛋!”当爵士乐鼻祖戴着大大的金戒指,闪着发亮的牙齿,骄傲地向他提出挑战,而最终失尽颜面,灰溜溜地走掉时,他看着他的背影,只留下一句:“爵士乐也可以滚蛋!”以至于几年后,“我”离开他,离开那艘船,面对战争时,会想到他应该会说:“战争也可以滚蛋!”

也许,正是这种另类的性格,铸就了他另类的音乐。而那源源不断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天马行空的

想象,和一个个或凄或美的故事。于是,那一段段音乐从他指尖溢出,徘徊于每个人的耳旁,扣动着每个人的心弦。也许,那已不再是一段音乐,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思想,一种情绪。它似乎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忘却刚才的所想、所做;可以使人眼中、脑中、心中满满的都是它。

最喜欢他的那首《柔情似水》,给人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感觉。似是一个心仪的女孩从眼前经过,留下淡淡的芬芳,使人陶醉;似是突然见到了一朵美极的花儿,欲摘却又觉知不应该摘,而踟躇不定;似是一个温柔的男子,在轻轻地抚弄着心爱女子的秀发;又似是恋人间,耳旁轻轻的呢喃。

整部影片也如音乐一般凄美。结束了,余音还在,缭绕于心中,挥之不去。

逻辑的错误

张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只是在前两次看时,没过多久我就换了频道。

片子在结尾处,一再的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强调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不可控性,由此便可能带来人性的堕落。我记得1900曾经说,他一旦到岸上去,他就会变。对于他所说的变,我猜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败坏,当然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但他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善”呢?片中所描述的1900几乎是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因为他似乎从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中,组建了自己的原则,一切的行为都是依照这个原则,这使他在片中简直是一个高人。他没有失败,他能看透船上这个世界的一切,直到最后1900宁愿死也不愿踏上岸,似乎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厌恶、恐惧。那编剧为什么不让1900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变现实,却选择了逃避,是出于自信的不足,还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这不得而知。

片中的“珍尼亚号”选择了爆破,而不是拆除,这相当值得商榷。而且1900一直说“生于船,长于船,终于船”,只字未提这船是特指“珍尼亚号”,也就是说,即使他不想上岸,但他还是可以到另一艘船上去弹他的钢琴,而且那位号手也只字未提这一建议,不只这是特意安排,还是一次逻辑上的错误,让如此一个灿烂的生命因愚蠢而死。

对于所有文艺性的影片,我一直都不相信编者琢磨过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使得它有某种意义。但观众却能看出这些东西来,我想这纯属多余。只不过,电影会让我们去思考一些现实中常见的例子,但生活却不会。

4.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四

在没说这段话之前,我其实特别希望故事的走向是马克斯成功劝说即将被炸死的1900下船,然后一起组一个小乐队,演奏音乐,然后认识今生挚爱,过上再平凡不过的幸福生活。

因为这是我认知里“幸福”该有的样子。

可是当他说完这段话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所谓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这篇影评会把这段话拆解分析。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从小出生在船上的1900,他的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大小。他了解船舱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结构,知道它从哪开往哪里,多长时间,他要弹奏多久的钢琴……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了然于胸。他不是没动过下船的心思,他被太多的人劝说,希望他改变。

有人跟他形容过某个契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是如何令人顿悟,是如何想要改变,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种声音,即便他一直生活在海上;也有人令他一见钟情,巨大的引力拉拽着他,他魂牵梦绕无心演奏,只想与她相识,想要过有她的生活。

在那个他钟情的女孩离开船后,他陷入迷茫,后来他终于他决定要下船了,可却在直面纽约城的时候凝固在了舷梯上。望着纽约那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厦,他才突然醒了过来——对于“无限世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对于爱情的向往。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900的这段话浇熄了我所有的优越感,为他感到惋惜的“陆地人”是多么的可笑。他知道自己如何生如何死,可我们不知道如何生也看不到如何死,又有什么资格为他感到可惜。

活在船里的他不需要选择,可我们有无数的选择,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到一个类比。迈出这艘大船,就好像我们迈出校园一样。在社会里的人,今后的生活都是“未知”。找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对象,买一栋房子……我们最大的较劲,就是跟自己说“我不后悔”,可是,我们总会后悔的。可我们不得不迈出去,成长不就是逼迫着每个人,都走进这个无尽的世界吗?

听他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为自己深深地感到难过了。是啊,我们“陆地人”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让我们演奏一段音乐?这太难了。我们每天每天面对的,是“难”,我们,真的,太难了。

工作中会被要求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但你做不到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一般,你不得不去克服。我们被焦虑笼罩着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在这无尽的键盘上吃力地弹奏。极少数的人摸索到了门路,弹出了一首曲子,可大多数人只能团簇在地铁里,马路上,办公大楼里,不知尽头地前行,没有音调地演奏。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人们认为1900不愿意下船,是“孤独”囚禁了他。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想他早已跟孤独和解了。当第一次经历上一秒还被人们围着称赞他的演奏,下一秒却因为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后而迅速散了的时候,他一定也会落寞。这样的情况数百次数千次发生之后,也早已不会有任何感觉了。有的人看似是被“孤独”囚禁,其实却是与孤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孤独的人是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人,他们看似活成一座孤岛,可你永远不知道那座岛上到底有如何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完电影后,我开始羡慕那些有孤岛的人,那种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的“世界”,对我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觉得我们得承认,那些说要“活出自己”的言论,都是弱不惊风的,立不住脚的。当选择一种迎合世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活出自己”了,而说出这种话的人,谁又能真正地做到不迎合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呢?我们应该佩服那些活成孤岛的人,而不是试图把他们拽向我们,也不该抨击他们不像我们,我们得收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马克斯最后选择尊重1900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才真正成为了1900唯一的“朋友”——理解他,尊重他,成就他。

我想过如果是我的朋友坐在那艘装满炸药即将爆炸的船里跟我说,他不会下船的,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选择。我想我应该会泣不成声请求他跟着我走,无论如何请随我下船吧,我希望他活着。就算我不知道下船后的他该如何活着,但活着总归是件好事。

但我忘了,1900就像是这艘船的灵魂一样,又或者这艘船是1900的灵魂。船不在了,1900就不存在了。所以就算把他劝下船,他也不会活着了。

1900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存在过,恰恰是,他深刻存在于每个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心目中,那个跟他battle自惭形秽的“爵士乐之父”会永远记得他。

我想起《奇葩说第六季》关于名画的讨论。烧掉的名画不是这样就不存在了,只要被人记得,它就是不朽。葬身于爆炸火焰里的1900,就像是火灾里烧掉的一幅名画,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会记得他的才华与人格,而他,永远活在了弗吉尼亚号那架钢琴所弹奏的旋律里——永垂,不朽。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海上钢琴师》“逆袭”,重映片市场空间有多大?

赋予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赋予我的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一封感谢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而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正是其旧作《海上钢琴师》在内地上映时,所受到的热捧。

周末三天,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平均不足15%),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累计取得了超过6500万票房,逆袭《霹雳娇娃》、位列同期第二。考虑到《海上钢琴师》单日票房和《大约在冬季》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本周工作日内《海上钢琴师》甚至有望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海上钢琴师》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3亿元。

1.3亿的票房,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市来看并不算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已经上映了21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高清资源的文艺剧情片来说,这一成绩完全称得上是优秀了。作为对比,《海上钢琴师》在北美上映时,仅仅只收获了1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海上钢琴师》能够“逆袭”,和其知名度有着莫大联系。截至虹膜影人发稿前夕,豆瓣评分9.2分的《海上钢琴师》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5位,累计有超过142万豆瓣用户标记了“看过”、超过29万用户标记了“想看”,是中国电影爱好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剧情片之一。此次影片经过4K修复后,在大银幕上放映,对于很多从来没在电影院里欣赏过该片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会。

《海上钢琴师》豆瓣评分9.2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上映前夕,《海上钢琴师》仅仅只发布了8款物料,落后于《霹雳娇娃》的28款和《大约在冬季》的23款。但是该片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映前累计想看指数却接近50万,要远远优于很多同档期电影;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爆米花指数(全网总和热度)趋势也显示,《海上钢琴师》映前的总体热度表现,也和马思纯、霍建华等多位明星坐镇的《大约在冬季》难分伯仲。

有了热度的铺陈,影片卓越的质量和差异化的特点,便成了其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票务平台评分(猫眼9.5、淘票票9.4),《海上钢琴师》都要优于同档期所有电影,对于越来越看重质量的用户而言,这样的口碑自然会有不小的吸引力;而灯塔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则指出,同期几部电影的用户都有着明显区隔,因此并未出现相互分流的情况。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

由于很多老片的重映成本,仅仅只包括了修复转制、拷贝和宣发等,加之不少影片都像《海上钢琴师》一样更多是依赖影迷的“自来水”,所以整体成本常常能控制在几百万元。因此除了极少数特殊影片外(如《泰坦尼克号》3D版),大多数老片重映都称得上是“一本万利”,卖到千万就基本能实现盈利了。

但低风险与高回报,并不意味着老片重映就是一门零门槛的生意。

有参与过类似项目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虹膜,一般情况下重映影片可分为几类:特殊时间节点上(例如纪念张国荣等),主打情怀的电影;高质量的、未在内地上映过的经典影片,如此次的《海上钢琴师》和此前的《千与千寻》;热门影片的新版本,例如3D版《泰坦尼克号》等。

后两种影片,因为高质量和扎实的用户基础,往往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理想或者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而前一种影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情怀而没质量为依托,则很可能在收割完第一波票房后就被市场所淘汰——重映的张国荣影片《失业生》(豆瓣7.1分),就只收获了610万票房。所以如今在做老片重映工作的企业,往往会对影片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会从豆瓣评分8.5及更高的影片中选择合适的对象。

此外,虽然老片重映的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天花板也非常有限。抛开《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特殊电影,大多数老片的受众规模也相对较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此次《海上钢琴师》超过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想要进一步下沉、打开增量市场,如今来看还有不低的门槛。受此影响,目前老片重映更多只能作为影市淡季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激烈档期里一种差异化、圈层化的选择。

5.《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五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部经典的影片,是一个人,坐在大屏幕前,静静地看完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位钢琴家的一生。

1900年,20世纪的开端。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了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但是他还是没有离开这艘船,正如他不允许他的音乐离开他一样。最后,他选择和这艘被废弃的船一起结束生命,离开这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

海上浮城,邮轮上的美国梦

事实上,在世界上多数人的眼里,美国是一个以梦想成真而著称的国家,是一个人人都可能成功的地方,是一个寄托了激情和财富的国度。正如影片开头密密麻麻的船板上,当人们看见薄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像时,一句掷地有声的“America”顿时令人群欢呼。但是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层浮华,虚荣的阴影。

主人公1900便是出生在一艘运送各地移民前往美国实现梦想的豪华邮轮上,一个刚出生就被母亲抛弃在钢琴上的孩子。我猜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逐梦者,而不幸的是,他被认为是前进路上的累赘而被抛弃在这艘通往梦想的船上。

导演将1900安排成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档案中都找不到他存在的记录,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这样的安排显然寓意深刻,在这样背景下出生的孩子,成长在这样的一艘船上,却看透了这世间的名利场,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来流淌最真挚的音乐,最后和这承载了他满满的世界的豪华油轮一起消失在无边无际,澄澈又蔚蓝的大海。一如坠落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回到了天堂的怀抱。

1900第一次走进众人惊叹的眼光是这样的场景:

夜间,所有的客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震动,一个衣衫破旧、满脸污垢的孩子正端坐在钢琴前,那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琴键,于是,那架大钢琴唱出了一支柔和动人的曲调。当船长告诉他擅自弹琴触犯规则的时候,小1900鄙夷不屑地脱口说道:“去他的什么规则。”(“Fuck the regulations.”)

是的,1900的存在,似乎本身就在一切的规则之外,格格不入。这也似乎为他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请允许我用锦瑟来比拟钢琴。因为我觉得只有锦瑟,作为古典与华丽,纯朴与简单的融合体才能贴切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美誉。也正因为此,1900才可以用它,演绎心灵。正如1900第一次演奏的曲目,无师自通,动听流畅的音乐只是因为心灵的诉求,于是那首曲子被命名为《重生的莫扎特》。用那位如孩童般的天才音乐家来取名,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觉得影片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在此处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只能用“规则之外”来勉强解释,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在触摸到心脏纯朴地跳动下演奏出灵魂的 1

乐章。

还记得一位童话大师在他的故事中说道“每一架钢琴中都住着一群音符精灵,每当有真正的钢琴师来演奏是,它们就会出来绕着钢琴和钢琴师翩翩起舞,这是便是最美的音乐。”我想,1900弹奏钢琴的时候,一定有一群精灵在黑白键上,在三脚架上,手拉着手跳舞吧。

随着1900越来越成熟的钢琴演奏,渐渐引起了外面的关注。影片中的第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出现在主人公与杰里·莫顿的钢琴竞技中。片中的杰里·莫顿显然是历史上的抽象化后凝结成的形象。作为一个在“外面的世界”里以高超的音乐才华而享受到美国上流社会奢华浮靡的生活的代表,他的出现,香烟,名酒和仆人,显然是外面的世界和1900的第一次较量。

在这场竞技中,前一回合,尽管在技巧上1900不亚于杰里·莫顿,但不懂其用意的观众却认为模仿对手是不光彩行为,因而对他发出了一片嘘声。杰里·莫顿感到自己占了上风,马上又弹了一首更炫耀技巧的乐曲《The Finger Breaker》,直译是“扭断你的手指”,标题本身就指明了乐曲的演奏难度。

这时,1900感到有必要动真格儿的了。他向正对他表示极大不满的麦克斯要了一支香烟,也放在了钢琴上,然后转过身来,对似乎已经胜券在握的杰里·莫顿轻蔑地说了一句:“你是自找的,倒霉蛋。”随后,人们耳畔响起了一支如火如荼,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曲。

1900的“单人四手联弹”显然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惊呆的杰里·莫顿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这之前,一位绅士的雪茄烟已经从嘴唇上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一位贵妇头上的假发竟浑然不觉地被服务生的托盘无意间刮掉,所有人的目光都呆呆地盯在满脸是汗的演奏者身上。听上去只能是四手联弹的作品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弹奏。

一直轰鸣着的钢琴突然静了下来,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得见1900的喘息声,人们甚至忘记了鼓掌。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1900拿起似乎被人遗忘了的那支香烟,用钢琴里早已发热的琴弦;点燃,随后后一步步走向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杰里·莫顿,“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你抽吧,我不会”)1900轻轻地说。随后,他潇洒地把烟插在了莫顿的嘴唇上。

在浮华的炫耀和单纯的技巧面前,导演宣判后者赢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显然主人公的音乐天分不是用来比试和炫耀的。不过,他的音乐为他寻觅到了一位一生的朋友。

麦克斯的出现,是在夜晚晕船时滚出房间的。不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1900,黑夜中狂跳的音符和神秘的微笑。

他俩坐在钢琴上,随着床身在地板上滑来滑去,华丽的水晶灯跳离了挂钩,砰然下坠。麦克斯恐惧地抓着钢琴的边缘。天在怒吼,海在咆哮,雷在呼喊,闪电不时劈出炫目的一刀,这仿佛是一场情绪激烈的表演,不需要观众的捧场,也不容许谁来阻挠。波浪像兴奋的孩子蹦跶着,卷起一个又一个巨浪,将弗吉尼亚号抛上去又推下来。在这场雷霆万钧的演出中,只有音乐是安静的。颠簸、呕吐、动荡、吵闹„„都未曾影响琴音的流畅如故,和1900兴高采烈的脸。

“我终于明白我们在干些什么,我们在与大海共舞,这疯狂的、华丽的舞蹈”。

这位小号手是1900第一位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也许他曾被外面的世界浸染过,但是在1900旁边他可以放下一切,和1900尽情地演奏,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船上的游客总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刚开始还是正儿八经按乐谱演奏的乐队会突然抛开一切,随心所欲地畅弹。于是,全场沸腾了。

也许麦克斯的出现是1900最大的慰藉。虽然他不能完全走进1900的心灵深处,但最为朋友,他以尊重的姿态聆听1900的心声。天才总是孤独的,于是导演托尔纳托雷把他安排在了1900的身边,最后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做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

当麦克斯逡巡在行将被炸毁的弗吉尼亚的各个角落,一遍又一遍地放着这张唱片,他只是躲藏在另一个角落,静静倾听着这拼接的过往。末了,当唱针也疲惫了,颓然收起唱片机,准备离开没有回应的老友,他斜斜靠在暗影里,问:“你在哪儿找到这张唱片,麦克斯?”仿佛从未有离乱,从未有战争,从未有潦倒,从未有流年从身上奔涌而过。他仍然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立在东倒西歪抱盂狂吐的麦克斯面前的那个他,优雅地走在或者倾斜或者废弃的船舱里面。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还是那个如玉一般的男子,还是那个单纯得只要心念一动,指尖便能流淌出能走进心灵的乐章,他们还可以在午后的大厅里,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还是那对只要相视一眼便能弹出相同的曲段的知己。伯牙与子期,子期死,伯牙琴碎。正如麦克斯卖掉了他那把钟爱的小号。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久闻1900大名的唱片商不断地用前途无量和财源滚滚这些甜言蜜语对他进行灌输,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

开始在琴键上信手拈来的1900即兴弹出了一串琶音和音阶之后,逐渐进入自己的乐思之中此刻,仿佛出于天意,他看见外面甲板上质朴秀丽、纯洁健康的女孩来到了玻璃窗前。于是他的爱情萌芽了:

1900遇到了那个窗外的女孩,他侧目移动,眼睛抓着那一点来自陆地的动情。1900假设了对话的情景,想送给她一张刻录碟,里面的曲儿弹得都是即兴与寄情。1900夜不能寐,脸贴在琴键上,手指敲着反复四个音,来来回回,恍如迷惑不能出世。1900穿戴整齐,穿梭在船舱的睡房里,在众多个夜里的梦魇中,寻找那一张熟悉的脸。1900贼一样的,吻了她。

1900在这片不能离去的海里,着陆了爱情。

能不能把这叫做缘分呢,也许几世的轮回只为了今生在次相遇。正如席慕容笔下,浅唱低吟的一首诗:

你 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我 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烧著 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 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忽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无论怎么有天赋的人,碰到爱情总会有部分象飞鸟一样被掠走或隐藏,也许有人也这样在雨中注视过她,而她知道吗?”

也许是从见到女孩这一刻起,陆地对于1900来说不再是没有丝毫的诱惑力了。一天,在与好朋友麦克斯进餐的时候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我想去陆地看看。

终于听到了朋友的这一决定,麦克斯开始高兴的为1900描述未来的情景。他的家庭他的儿女甚至谈到自己受邀请去1900家吃晚饭的美妙情景。在他们的谈心过程中音乐一直以温暖的主题变奏来衬托对白,揭示出主人公或复杂或感慨的心态。

离别的时刻似乎到来啦,穿着麦克斯送给他的大衣在与船上所有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的人告别之后,1900戴好帽子拿起手提箱终于踏上了通往陆地的旋梯。

在这段布鲁斯风格的配乐当中,突显出来的钢琴旋律和仰角拍摄的镜头同步。使连接弗吉尼亚号与陆地的那条旋梯显得格外的漫长。突然间一步步走下旋梯的1900停住了他的脚步。

凝望着庞然矗立在眼前的巨大城市,耳盼传来了象征着市井活力的各种声响。在船弦上所有送行者的注视下,1900把摘下的帽子用力地抛向空中,而最后帽子落进了水里。此刻,背景音乐机开始改变自己的形态显得不再怯懦和犹疑。只见1900转过身来迈出坚定的脚步返回了甲板。随后的日子里,消沉和独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00才重新回到朋友们中间继续他的音乐演奏生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1900的爱情,没有泰坦尼克号的撕心裂肺轰轰烈烈,挪用了中国式徘徊柔情和三分朦胧,让他们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

主人公最终放弃了,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林花去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a bridge too long, perfume to strong,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play.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didn’t step off my life.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

他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定是带着浅浅的苦涩吧。是的,他也曾尝试过,努力过,试着用音乐和人们交流。当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这艘装满了南来北往各色人群的巨大轮船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他可以从这些乘客身上知道,各种不同的人生和陆地上发生的事情,想象着新奥尔良街上鬼魅的大雾。他甚至可以触景生曲,看到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即兴创作和弹奏出神入化的曲子,娼妇,小偷,恋爱中的傻蛋,串通情人谋杀丈夫的淫妇„„

他已读懂了人类,却没有人懂得他。他只能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走不进来,他也走不出去。

但是历史滚滚的潮流却将他遗弃了。规则之外的人终究被“规则”了。他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而放弃了生命,他决定留下来和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在岸边,人们终于撤掉了那条长长的旋梯。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而另一个镜头,在弗吉尼亚号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修长洁净的手,缓慢地弹奏着想像中的钢琴然,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

世界回到初时般宁静,折翼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走了,“但愿天堂也有音乐”。

这样的结局无法不让人反复回味。一如泡在砂杯中的香茗,落在锦瑟上的花瓣,拨响了心中最柔软的幺弦,任旷古的回音飘荡:他终是以这样的姿态结束了,恰似化蝶搬的决绝与妖艳„„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轻轻缓缓吟哦着这首歌,脑海里还是1900年轻时的音容相貌。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心中的,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1900是遗世独立的存在,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有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 也许在我的心里还存着一瓶纯净的水,干净而透明,那里存放着最纯洁的东西,供自己在伤痕累累后独自舔舐伤口。也许人人心中也都曾经有过这样一瓶水,只是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模糊了,污染了,所以1900的清新纯净才那么让人动容吧。

但是1900的纯洁是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只能活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小瓶纯净水中。就象张爱玲所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已经穿上了红舞鞋,注定要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在舞台上一直跳到死为止,临死前眼前也许会再一次出现1900那平静的眼神.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坐在废船里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而麦克斯则一直在抹眼泪。这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可以说1900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愿大海能给你一个世界!

6.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六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取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取,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取他能够选取,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取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好处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取,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取,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取,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取。这个选取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7.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 篇七

一、自由与梦想

二十世纪初,工业文明以无可阻挡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数欧洲移民背井离乡,带着自由与梦想,奔向自由女神,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铭刻着这样的话:“把你们疲惫的人,你们贫穷的人,你们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都给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饱经风浪的人,都送来。在这金色的大门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她是这些移民们的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憧憬,右手高举的火炬是新移民的希望之火。当他们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往往会兴奋地欢呼“America!”,这是他们找到希望的庆幸和喜悦。可是,对于1900——这个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中的弃儿,她也能为他照亮前方的路吗?

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自由,但是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太重视现实的人。往往徘徊在岸上,到达不了海的深处。影片中,移民们的对自由女神的欢呼,对美国的向往,对财富追求,在1900看来却是那么的可怕。尽管1900从未下过船,但在这个有限的生活舞台上却早已看尽了陆地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溺于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舱乘客……在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个城市,他找不到尽头,不知道尽头在那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这片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热土。在他看来,登上了陆地,不过是登上另一艘船罢了。他能预测出那个最先喊出“America”的人,却没有也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归依另一片海洋。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真实的1900年。当无数美国人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时,马克·吐温却写了一篇怪味十足的新年贺词:“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龊、无耻,刚从胶州、满洲里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怀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给她肥皂和毛巾吧,镜子可得收起来。”在影片中,托纳多雷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不会与马克吐温差到哪去,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意欲展露却又隐藏至深的社会背景。

征服自然的力量并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前提。商业化与都市化的现代走向,使得现代的都市人都处于一种漂浮状态,精神和信仰的沦丧,找不到自己的“根”,而一种从中清醒过来的途径就是冒险退回到一个被遗忘了的时代,退回到更深的历史之梦中去,在社会想象、政治话语和文化生产中,让梦想化为乌托邦在头脑中重建。因此,《海上钢琴师》其实也是时代本身映射导演的一个玩笑。它向我们透露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向我们传达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我们自己能看得见的梦想,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自我的梦想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

二、音乐的入世与出世

音乐家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有洞察世事的沧桑就才会有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在给我们带来音乐享受的时候,也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家的内心世界。而同时,只有超脱世俗,才能拥有一颗空灵的心,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创造独有的乐章。

弗吉尼亚号每年往返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既载豪客,也装移民。1900就生活在这样一艘船上,大海、游轮、钢琴构筑了他的一生。当1900循着舞会音乐声从底舱走上船面的时候,钢琴和音乐又构成了他生活的世界。他从来不需要乐谱,因为他有一颗自由纯粹的心。他创作的音乐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同时,也在表达着在邮轮上遇见的每一个特别的人的内心情感。1900靠本能的直觉生活,他的眼睛因与世俗保持着距离,所以有着洞悉一切的锐利。他从不下船却对世情百态了然于心。也许他们不尽完美。但绝不空洞无物。他可以弹出头等舱各色人等的内心,也可以弹出三等舱客人们那种乐观的狂欢情绪。他看、他想、他弹,他的音乐是为弹给别人听的,同时也是弹给自己的,他在音乐中施展他的才华,释放着自我的心灵。就连1900为心爱的女孩所弹奏的乐曲也正如他对爱情的憧憬,轻柔舒缓,如细语呢喃,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

来自陆地的规则对于1900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当贴着“自由”标签的爵士乐发明者试图去击败封闭在轮船上的1900,他表现的像一个绅士,比赛时被对手的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对音乐的理解超出了他对人性的理解。最后,“从不吸烟的1900从马克斯要过一根烟。琴键在飞舞。他将未点燃的香烟放在琴沿上,香烟竟然被弹的灼热的琴弦点燃了。这时,如梦初醒的听众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里,香烟的运用也有着它自身深刻的涵义。在陆地的爵士钢琴领域,杰利可以说是最棒的。但是,和所有大众文化一样,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并夹杂着欲望、功利、浮躁。杰利的音乐就像香烟一样,可以风靡全球,但正如人性中某些不能自持的阴暗角落,它放纵人类,燃尽了自己。1900把烟塞入杰利的口中,其实也正祭奠了现代工业社会孕育下的畸形音乐的二元文化——世俗与非世俗,商业与非商业的对立。而1900音乐源于生活,并融入了在自我世界中对人性的感悟。他的音乐蕴含着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是无法被复制的。当他从唱片机里听到自己的音乐时,他惶恐而愤怒的砸掉了那机器。那愤怒的瞬间更像是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也代表着人类最初面对工业社会浪潮的惶恐、不安和反抗。

三、在下不下船间徘徊

维吉尼亚号是《海上钢琴师》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空间存在。它是一个特有的空间的象征。并由这个空间来创造天才,培育并毁灭天才。在这个飘移的世界里,与所有的物质繁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船上没有政治、没有经济、没有浓烟、没有战争……只有美酒、佳人和悦耳的音乐,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似乎与世隔绝,忘却烦恼。船到岸便又投奔到厮杀战场当中。何等残酷与无奈。于是。弗吉尼亚号便代表了一种简朴、淡泊的人生观的肯定,以及对于以陆地为代表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

作为一个出生在船上的孤儿,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存在意义,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家。

在钢琴和轮船上,1900可以神游大地。1900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但当他面对庸俗的人类社会,面对没有疆界的空间时,他成了彻底的无能者。他说,“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这句话,带出了人生多少的无助彷徨和对于命运的茫然,已对不可知命运的感慨。我们每个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1900从自己的眼中告诉了我们他所看到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群。影片中所说的“岸”是1900始终不肯踏上的地方,则代表了整个社会发达而复杂的文明。导演把船赋予孤岛的象征,在船上一直生活。就打上了一种船文化的印记。就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岛文化造就1900的孤独与纯洁。在陆地上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所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同样,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来自物质文明下层阶级的小号手MAX,代表的也是一种对物质的向往和急切试图摆脱现状的功利心。朱塞佩·托纳托雷之所以会将两人的命运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为了描述这种贯穿始终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脱俗中的一种临界点的愿望。MAX为了生活来到维吉尼亚号。这暗示着,从本质上他就不能与这个空间所融合。最终,他还是摆脱不了陆地灯红酒绿的诱惑上了岸。可是,拥有一技之长的MAX却在工业文明里成为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弱者,正凸现出这个社会的荒唐,也验证了1900当初不选择下船的正确性:这个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四、结语

8.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八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现在钢琴架下,没有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然而这个小插曲却可以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读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必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更加成长。Danny 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似乎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有别人的指导却能无师自通的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通过收音机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一塌糊涂的max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稳当,出人意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快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随着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旧的谈笑风生,这是否就是真实的1900。他遇到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但是故事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完美,或许到现在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下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可怕,记得他曾经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为他会带着对那个女孩的爱而去找他,但是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足矣让他思考完善的时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x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我们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后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有时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我们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因为天才的陨落才让我们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正是因为导演的没有直接点出我们才能更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我们了解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大概发展走向,但是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如此之极致,或许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非常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不过起来,似乎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氛围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特别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择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但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范文三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可以选择,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悲剧。

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可以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9.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九

预备(2)班 陆佳颖

看完了影片《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的朋友麦克斯在街道远去的背影久久留在心中,这一部令人感动的悲剧令我不能忘却„„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1900的故事。他是移民的孩子,出身在船上,被父母抛弃了。很偶然的,一个来捡拾东西的煤矿工,丹尼发现了他,把装他的盒子上写的“T.D.”误以为是“Thanks Danny”,把“Lemon”认成他的名字,取名为1900。

1900在他的抚养下长大了,丹尼教他读书认字,告诉他妈妈是一匹马,还有孤儿院是什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悲剧发生了。丹尼工作时,被重物击中头部,当场血流不止。他挺了三天,终于去世了。他的遗体海葬,在海葬的时候,1900知道了,什么是音乐。

他长大了,并且从来没有离开那艘船,那船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这时候,麦克斯出场了,他是一个有点矮胖的人,来到船上吹小号。他第一次遇见1900是在一个晚上,他晕船很厉害,1900就带他坐上钢琴,在大厅自由自在的转来转去,漫无目的的演奏动听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音乐。

他们在头等舱演奏,为别人的舞蹈伴奏,但是每次都是这样:好好的演奏一会儿,1900总是会开始自己的独奏,麦克斯和其他人早已习以为常。群众跟着他疯狂起来,他甚至可以用自己的音乐来表现别人的思想。

有一次,一个自命不凡,十分嚣张傲慢的爵士乐演奏家杰里·罗·莫顿来到船上,想要与1900一决高下。他固然骄傲,但是弹的也很好。1900开始并没有太大表示,后来还惹急了朋友麦克斯,但是,他用他那独特,完美的技艺和与生俱来的天赋令所有人痴迷其中,甚至雪茄掉在衣服上也浑然不觉。

他曾经遇到一个人,妻子抛弃他,朋友不要他,儿女相继病死„„但是,当他见到了大海,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他不想死了,他要好好抚养他唯一的小女儿。过了几年,1900在船上遇见了那个人的小女儿,他原本想把那张录下的唱片送给她,但是却没有完成,他把唱片毁掉了。

他曾经想要下过船。但是,他望着茫茫无尽的街道,似乎是无尽的键盘,他说,他无法应对,他又回来了„„

又过几年,麦克斯离开了船,但是1900始终没有离开。

后来麦克斯又在一样的船上遇见了1900。那时,船上已经装上6吨多炸药,他们道别了,1900最后用双手弹奏了一首曲子,然后,船爆炸了,他的一生在船上结束了。

我的眼泪掉下来。1900,这个没有出身证明,生于船上,死于船上的天才钢琴师,还是不复存在了。

1900说过:“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也许他真的是一个天才的钢琴师,但是,他已经不能适应地面的生活。他热爱着船,始终不肯迈下一步„„

10.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十

电影《海上钢琴师》剧照

一、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功能

电影音乐具有多重属性,即音乐属性和电影属性,音乐属性依附于电影属性下,通过音乐的隐喻性和暗示性表达电影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命运的转变。电影《海上钢琴师》就是通过对钢琴音乐在不同时段和空间的不同处理而获得了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使得音乐具有了语言沟通的桥梁功能以及行为和情感表达的功能以及社会集体行为互动的功能。

(一)语言构建的桥梁功能

电影音乐是通过和画面的转换结合通过声音的传播让受众得到某种暗示的有节奏的声音组合,是可以和人类内在语言进行交流的外在语言形式之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诞生之后一直被追索着元语言功能,而音乐的抽象表达形式在某种形式上更加契合元语言的模式,从而使得音乐的内核更具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终极属性。例如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出生时的音乐就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而电影中绝大多数音乐都属于拉格泰姆风格,这种风格属于美国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的黑人旋律,从而使得1900的身份能指就有了意大利黑人移民的隐喻。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人类情感的变化,天气自然属性的变化等叙事功能使其超越于了语言言说的效果,在电影音乐中,就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将受众带入到电影场景中。《海上钢琴师》中风暴的场景就很能说明这个功能,1900的钢琴声中出现的电闪雷鸣和人们肆无忌惮的说笑声换位一体,就是在叙述着不同人群的情感悸动。当1900和听众的对话出现后,音乐的元语言性功能表露无遗:“她们很可能杀害掉丈夫,而后两人一起私奔了,你看像不像她的音乐?”

语言产生的审美意义在音乐中同样强大,沉静和声音都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拉格泰姆风格音乐的成功运用使蓝调的美学功能被人们所认知,船是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当于陆地上的咖啡馆和酒吧,如果是交响乐或者乡村音乐并不适合这个场景,而蓝调的叙述更能在这种环境中和受众达到共鸣,非正式的场合就应该有非正式的交流形式的出现,它可以直接宣泄弹奏者情绪的变化,《海上钢琴师》碎片式的蓝调音乐,通过场景和音乐的缝合做到了音乐的语言叙事的完美植入。

(二)行为和情感的表达功能

电影音乐是电影画面辅助支撑画面情感所在的形式,作为音乐行为的出现大致都在舞蹈以及人物心理波动的时候。它能调节电影情节的走向,就像酒会中的各种酒,让不同心态的人体验着不同的心态。《海上钢琴师》中1900为邮轮上的旅客们即兴表演,将音乐突然接入到人群中的时候,面对突然降临的节奏,人们表现的犹如各在梦中,端着装着各自心态的酒杯做着只属于突发音乐叙述的特定故事情节,情节是固定的设计好的,而不同的心态却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的出现。

音乐不是无形的事物,音乐能体现出其特有的物理属性,对于音律的传播,受众接受听觉和视觉带来的音波冲击,听觉是由耳传达至神经元,诱发受众的情感中枢;视觉上的冲击是由所观察到的外界被音律所带动的场景变化决定。电影音乐更是融合了场景、动态、时间转换等诸多因素,在快速切换中激活受众的情感机能,当音乐处于缓慢悠扬并伴随着夕阳西下或者月光的时候,可以视为情感的力场处在比较稳定的峰值。比如1900被自己的爱情冲击中,当他面对心仪的女孩,伴随他的钢琴音乐元素舒缓而又宁静,就像情感的储备期在被激活、酝酿。而当他犹豫着是否上岸去体验从未有过的陆地经验的时候,电影音乐节奏的起伏又像是过山车一样,有疑问和困惑,引导着受众与他一起进入到一种迷茫无所归的情感谷地。虽然受众们看到的是电影画面的转换,但音乐却在引导着情绪的变化,每个重音下的画面都带给受众情绪上带来压力,电影中的音乐就像调节意识和潜意识通道的开关。

(三)社会行为互动功能

社会行为由客体各自独立的行为组成,具有互动性和情景封闭性,每种情景下出现的音乐都具有情景交融的属性。电影音乐中如果出现非和谐音乐,就会带有明确的暗示或者隐喻。更多的时候音乐在电影中都具有情景交融的性质,暗示和隐喻的旋律通常会出现在情节和情景反差巨大的悖论式场景中,比如悬疑剧。《海上钢琴师》中的隐喻场景很多,反差的出现在风暴的场景中出现,当麦克斯的行为融入了轻松的音乐背景,一种让受众感到滑稽的和电影环境相悖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是客体行为参与社会行为互动的环节,有着明显的音乐娱乐属性在社会行为中的互动功能痕迹。音乐还能表达出语言不能代替的悲喜剧表达方式,受众相对无言,而音乐的介入会将无形的语言输送到各取所需的受众心里,从而为受众的情感找到依托的靠背,当1900把杰利自创的只听了一遍的钢琴曲没有错误的弹奏出来,杰利的肢体动作渗透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节,此时的音乐就像是考场上的试卷,让知者自明,让无形的答案穿出了悲喜剧的效果。音乐虽然只是电影画面的辅助元素,但一经被应用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渲染力,不同场景中音乐元素都有着构建社会行为互动桥梁的功能。《海上钢琴师》结尾中被逐渐抬高的镜头里出现了麦克斯的背影,古老的街道一点点被拉长,电影主题音乐的突然鸣响,一下子将受众的心拉回到了1900在场的情节中。虽然音乐是非直观的文本输出,但同样的叙事功能,甚至是高于语言形式的形式更能在社会行为的互动上体现出音乐无国界的至高属性。

二、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的作用

抒情和叙事是电影的属性,而电影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部伟大的电影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旋律支撑着故事情节。《乐记》:“音起,人心生,后人心动,此乃物之使然也。”就是在情调音乐在人类生活中舒服情感的重要作用,每个生活情境都可以用音乐的元素来表达和烘托。电影借助了音乐的作用,把文字无法表述的独白和单调的画面在电影音乐的烘托产生的复式格调场景呈现给受众。从而引发集体共鸣行为的出现。《海上钢琴师》的导演在剧情的开端就加入了略带感伤的钢琴旋律,就营造出了忧伤和凄凉的情感维度,也引导故事走向,并预示剧情的结尾。

特定的钢琴音乐的出现带来的情感体验随着画面的转换渲染着不同的思想内涵,1900面对心仪的女孩的时候,《爱的旋律》的钢琴曲的加入,让受众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虽然只有四个句子组成的乐章并不华丽,但却能在电影情景中抓住人心,创造出轻松优美的心理环境。马克思的回忆将倒叙中的1900带给了受众,当1900把礼帽抛向大海的时候,画面音乐低沉的奏鸣就暗示了1900的命运就像这海水一样永远只属于大海,从出生到死亡陆地就是这沉重音乐的奏鸣,没有国籍,没有文档记录,从来处来到去出去。从犹豫到最后邮轮的沉默。1900只能在属于自己的伴奏音乐中走完他如瞬间即逝的音乐那样的人生,贯穿始终的音乐为《海上钢琴师》的情节渲染出了语言无法给出的强大支撑力。电影是复杂镜头的复合体,人物命运和场景的转换有时候不是对白和独白就能够完成的,而音乐的接入就弥补了动作和语言的缺失。

(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电影情节展示的时间局促性决定了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剧情。这就需要特殊的表现形式,而电影音乐就具有这种跨越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作用。它可以将各个场景在转换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起到音乐蒙太奇的效果,一小段旋律的间歇就可以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一小段旋律的间歇就可以让故事情节上天入地。

当一群人围聚在下等舱里,1900优美的钢琴声响起,这群衣着褴褛的人们听得如痴如醉,镜头转换,还是下等仓,1900坐在钢琴前满足了一位客人的要求即兴创作弹奏了一首客人家乡的曲子,同样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曲子却推动了情节逐步走向高潮,还暗示着1900特有的音乐才情,为后来的和杰利的比试留下了伏笔。当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录音中面对一个女孩的出现,他的音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柔美和空灵,又推动了故事情节中爱情的滋生,这种表现语言无法完成。

《海上钢琴师》中《莫扎特再世》旋律贯穿始终,一直随着1900如大海一样起伏的命运,片头当他弹奏出幼稚、青涩的旋律的时候,虽然显得那么生僻,但音色却是清澈透明的,在结尾处响起的《莫扎特再世》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使整部影片定格在1900的时代,虽然是悲剧形式的结尾,使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客观的呈现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

每个场景中都会有一些特定的人的出现,邮轮的场景中1900就是个特定的人物。无国籍的弃婴身份和终身与大海和钢琴为伴的他注定了特殊人格的产生,他所创造的音乐狂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大海是自由的,音乐是自由的,1900的音乐更是带有随意性,融入画面的音乐元素通常都是1900按照自己对事物理解的独创,没有标准的衡量,就像没有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大海,没有语言能够准确形容出风的品格。马克思初到海上享受着大海给他的独特见面礼,当他在颠簸的船上跌跌撞撞的时候,1900悠然地享受着大海带给他的时光,他坐在钢琴前弹奏着的旋律伴随着马克思痛苦的表情,展示出钢琴是他以海为生的生命体征,复杂多变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深邃而又单纯。

音乐的表现力无处不在,就像1900为麦克斯用钢琴叙述的四个人物,在音乐的节奏中,四个不同形象的人物各自表演着,让受众印象深刻,和情夫私奔的老妇人、沉思中的男子等等,音乐的风格不同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变化,如此,音乐就给人物性格打上了烙印。即使没有画面的出现,当相同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还是能让人想起与之相伴的画面,或轻浮或深沉。《海上钢琴师》的这个桥段中展示的每一段钢琴声都贴近了人物的性格,更新了场景转化的人物特征,也侧面烘托出1900高超的音乐天赋和对世态炎凉的理解,为之后的随邮轮而去奠定了基础。“一切艺术都是音乐的”,那么一切生命的律动也是音乐的,电影借助音乐无形的翅膀给主人公以鲜明的人物特征。音乐的伴随史就是人文精神的所指,电影音乐通过音律变换着各种人物心理场景,这是任何行为无法替代的最佳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

结语

11.《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十一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12.海上钢琴师 观后感 篇十二

08社会工作

08206026 李洁雯

1900这是一个名字,为纪念一个孩子的降临。

Danny Boodme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长得像火车一样的名字,却有着英语独特的韵味。

他是1900,在新世纪第一天的曙光中来到海上。从那一天起,弗吉尼亚号有过无数次的停船、靠岸,然后起航、离开,但是终其一生,1900从未下过船,更从未踏上陆地。在轰隆的机器声中,在船员们的爱护下,在海浪浩荡飘摇的怀抱里,他不为人知的长大。他总是抱膝坐在船舱,静静看着舱外海浪翻滚,或是在船即将靠岸的那一刻,随着旅客们的欢呼眺望曼哈顿港口的自由女神像,眼眸幽深如海。

海上钢琴师,不是在海上弹钢琴的人,而是钢琴师用心去拥抱大海,海赋予了他灵感、激情,甚至生命。

而这个奇怪的名字,也在弗吉尼亚号的旅客之间悄悄流传。直到有一天,惊动了爵士乐的创始人。

那个所谓的爵士乐开创者,满身富贵,如孔雀般的骄傲,却扬言要和弗吉尼亚号的钢琴师决一雌雄。可他永远也不会了解,真正的音乐,与金钱、名声、权势无缘,只来自高贵纯洁的心灵。所以,他只能在众人嘲笑的目光中一身狼狈地逃离。那一战,足以让1900名扬天下。我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能够形容出他最后弹的那首曲子,只看见十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跳跃,他眼底像有两簇火焰在燃烧。刹那间,在琴键上纵跃如飞的,似乎有一双、两双、三双,无数双手,若群魔狂舞。若非亲眼所见,谁也不相信那是凡人所弹的乐曲。1900挥汗如雨,他已倾尽全力,向世人证明了他的惊世才华。

面对掌声,他却只说了一句话:“Fuck the jazz!”而多年前,他也曾这样向乐队指挥喊道:“Fuck the regulations!”没有规则,没有形式,音乐,是灵魂不羁的歌唱。

昏暗的乐器店里,麦恩娓娓讲述着钢琴师的传奇,钢琴曲如流水一般涌出破碎的碟片,沉静,安然,有淡淡的孤独与忧伤,却饱含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希冀。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1900的音乐,单纯,柔软,让人忍不住去触摸他的内心深处。

因为这首曲子,他邂逅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场爱情,一个温婉善良的女孩。也是唯一的一次,他决定踏上陆地。然而,在走下扶梯,他的命运即将改变的时候,他停住了脚步。

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让他停留,即使麦恩,他唯一的朋友。

很久以后,在他生命终结前的一刻,他才告诉麦恩,他之所以停下来,不是因为他在船舷上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他看不见的东西。那是未知的恐惧。我回想起那天他双眼所及的景象,阴霾的天空黑压压沉在楼房上空,间或有飞鸟掠过,旋即又消失在高楼之后,视线被阻隔,他已看不清自己的命运。他只知道,一旦离开海上,他将再也不是他。他撕碎了唱片,他的音乐,与世俗无关。

在弗吉尼亚号,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冥想者。他纵性随心,冷眼看着这个小小世界的聚散离合,却从不介入。其实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洞悉人心,也同样了解自己,所以他回到了海上。从他的一言一行,我看到了两个字:自由。他的随性不羁来自大海,也只有大海能够包容。即使岁月流逝,在我的眼中,他始终是那个瞧不起爵士乐,瞧不起一切音乐章法的孩子。历经风雨而不改初衷,依旧是赤子之心,一如他们初见的夜晚。

弗吉尼亚号如一片叶子在大海的怒吼中飘荡,麦恩在暴风雨的夜里呕吐得天翻地覆。

“跟我来吧,我能帮你。”麦恩听见有人对他说。

他们坐在旧式钢琴旁,跟随大海汹涌的韵律,轻快的音乐在指尖流泻。他们在大厅里旋转,欢乐的节奏如同华丽的圆舞曲,狂风骤雨也在顷刻间充满了惊喜。那一定是麦恩一生中最难忘的夜晚。

麦恩不相信他是1900,那个传说中近30年没下过船的奇怪家伙。怎么可能是呢?他能描绘出加拿大冬季弥漫街头的薄雾,圣诞夜的狂欢,所有的细节都清清楚楚。但是真的,这些都是他的想象,厚实的土地永远是神秘的存在,他的家,在大海。

对他来说,小小的弗吉尼亚号,就代表了家,代表了大海,代表了生命。他的命运和弗吉尼亚号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也许是他认为自己无法适应陆地生活,也许是他坚持自己的音乐不能被世俗玷污,他最终决定与弗吉尼亚号一同消失,世上原本就没有他这个人。但我相信,他的生命,并没有就此消逝,至少,他永远活在了麦恩心里。

麦恩的身后,爆破声轰然响起,弗吉尼亚号被冲天而起的火光淹没。

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钢琴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

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离别,他变成了天堂的钢琴师。

凤凰涅盘,而得永生。

13.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篇十三

导演:周杰伦

主演:周杰伦/桂纶镁

上映时间:2007

叶湘伦是淡江艺术高中的一名插班生,他独自来到了学校的旧琴房,本身弹得一手好曲的他被某处传来的一首钢琴曲吸引住了,与路小雨纯纯的爱情由此开始。一直以来,时湘伦都觉得小雨充满了神秘感,却无法进一步了解她,直到发现小雨所说的“不能说的秘密”

虽然斗琴部分有海上钢琴师的痕迹,但作为电影处女作,导演周董至少比演员周董称职不少。

《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前篇&后篇

导演:武内英树

主演:上野树里/玉木宏

上映时间:2009年、2010年

玉树临风的音乐王子遇上思路脱离常轨的钢琴天才!在国际大赛中胜出的千秋将面临新挑战,而野田妹在巴黎的音乐学校中获得成长,音乐圣地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乐队奏响肖邦钢琴协奏曲,象征两位主人公爱情去向的最终乐章也拉开了序幕

本片是热门日剧《交响情人梦》的完结篇,高收视率的电视剧被制作成电影大卖,是日本影坛一大特色。

要之旋律《乡谣情缘》

导演:莎娜·费斯精

主演:格温妮斯·帕特洛,加内特·赫德兰,莉顿·梅斯特

上映时间:2011年

凯莉是位乡村音乐大明星,但她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并一度走进戒毒所。幸运的是她碰到了一位颇具前途的新生代作曲家,以及“queen B”莉顿·梅斯特扮演的新星。凯莉希竖与他们合作,来筹备自己的复出演唱会……如果说有一种音乐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话,那毫无疑问将会是乡村音乐。而格温妮丝要是一开始就在歌坛发展音乐,可能比演电影更出色。

外面的世界

撰写/尹天然川

九零零年的第天,油轮Virginian号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纽约港靠岸。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偷偷跑到杯盘狼藉的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却在钢琴架上发现个漂亮的婴孩,他收留了这个孩子,叫他1900。

谁也没想到,在满是煤灰的游轮最底端,

个音乐的精灵正在慢慢成长,动人的音符即将奏响。那个晚上,小小的他坐在琴凳上,悠悠地晃着腿,小小的手在琴键上飞舞,脸上还有煤炭灰,但是那音乐却超越了切,折服了所有人。

音乐神童长大成人,名气也越来越大,可1900始终只存在在他的钢琴边,当音乐制片人试图将他的音乐制成唱片出版时,他拒绝了。遇见了心爱的女孩,他有了走上陆地追随她的念头,走之前做好了切准备,甚至做了要在地面上生根的准备,但最终,他毅然选择了回去。最终他的生命也结束在了这艘生命开始的船,只留下了张四分五裂的未曾传世的唱片。

整部影片中,与1900有过交流的人屈指可数,而交流的内容又都与外面的世界有关。挚友Hax是他的主要倾诉对象,他与1900在个波涛汹涌的晚上因为音乐有了

生的难忘奇遇。曲终人散后的空旷大厅,古朴的钢琴,美妙绝伦的音乐,知己间的心灵相通,这是让平庸的人艳羡的际遇。Max劝说他下船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他说他在船上出生,他可以离开船,却离不开海洋。

其实1900并不是不爱人群,只是他无法表达,但音乐可以帮助他。我喜欢他在三等舱的弹奏,那里无疑是个浪漫的地方,《泰坦尼克号》中的Jack得到了辈子最美好的张三等舱船票,

个穷小子的梦想和爱情在三等舱的乌烟瘴气中仍能让你看出那份晶莹剔透。在vlrglnlan号的三等舱里,1900的音乐让人们变得宁静,他勾起了所有人的回忆,直到人们听到了声大吼:“Amemcal”,才涌向那片梦想和淘金之地。只剩了1900坐在钢琴边,微笑着凝视这些带给他灵感的人们,他在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已然读出了他们的故事。

同样是在三等舱,他邂逅了那份隐喻的爱情。他爱那份纯真、那份干净、那份脱离于尘世之外的柏拉图。可当1900为了寻找她决定下船时,他在梯子上伫立,看着船下的美国高楼林立,密集得像棵棵拔地而起的杂草,它们不停旋转,直到令人晕眩。他的表情从开始的茫然到疑惑,再到释然,当我看到他露出只有弹琴时才有的微笑时,我知道了他的选择。果然,他丢掉了帽子,转身回到了vinglnlan号。就像他说的,他不能让音符离开他,他也不能离开这艘船。这条船上每天发生的故事,足够他用黑白键来讲述。

蒂姆·罗斯无疑是扮演“1900”最好的人选。他个子不高,五官不那么精致,棱角不那么分明,但你只要看眼他的眼神,你就会同意我的想法。甚至连他的抬头纹,我都觉得恰到好处。西方人特有的高高的眉骨下藏着的是双宁静、纯真、清澈的眼睛,他用他那双眼睛观察着这世界,然后在那个奇妙的脑子里转化为音符。那样地流畅、静静地随着海水的波浪流淌。

影片末尾1900和nMax的对话揭示出了电影的主题,1900用着轻微哽咽、沙哑的声音,却是他最激动的语调说着

“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钢琴。我生于船,长于船。

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

舍弃自己的生命。”

14.《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十四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孤儿,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丹尼收养,这位烧炉工用当时的年份为孤儿起了名字,叫做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仅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纵使之后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终,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影片使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烧炉工与1900的对话,

1900:“丹尼,什么是孤儿院呢?”

丹尼:“孤儿院就像一个大的监狱,没孩子的大人都会被关在里面。”

1900:“如果我不和你在一齐你就会进孤儿院吗?”

丹尼:“你说得对,乖,所以我要多谢你。”

这段对话真的很温暖,丹尼为了不让1900有心理上的阴影于是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使1900认为自我很重要。丹尼真是一个好父亲。

“我宁可舍弃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这句话是1900说过的话,1900明白欲望永无止尽,如果走下了这艘船,他能够凭借精湛的琴艺获得金钱,权利以及感情,可是他会失去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选择与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15.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十五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述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取中,他也选取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取,怎样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取!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取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能够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取: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透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感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下一篇:长篇儿童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