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案反思

2024-07-18

循环小数教案反思(13篇)

1.循环小数教案反思 篇一

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应用类推的方法掌握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应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数形结合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操作题单、练习题单。教学流程

一、创境引入

1、创境引入

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数,是些什么数呢?(出示情景图),生:整数

师:我想来几个问题请干脆利落地回答。在图上3后面的整数是几,4后面的整数是几,5后面呢,7前面呢。比3大比5小的整数是几?比0大比1小的数是几,还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只能用小数表 示。”

3、举例小数 并分类

1、小数举例

你能说出几个比0大比1小的小数吗?还有不同的吗?(教师有意识将位数相同的排一列,各两个板书到黑板上。)能说完吗?后面应用什么号?

2、小数分类。

师:观察:第1列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1个)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第2列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两个)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第3列呢?板书“三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小数,因为小数点后面有3个数,就是3位小数。指出:当然还有四位、五位甚至位数更多的小数呢。

4揭示课题,师: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小数的意义”

5、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小数意义

1、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要探讨一位小数的意义还得从它的根0.1开始,0.1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十分之一)它表示什么意义呢?(表示把单位1平均 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其实图中任意的1份都是0.1。动手操作,感悟一位小数的意义。

有请在练习纸的第1页第一题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用阴影表示0.3。边做思考大屏幕上面的问题:

① 你选择的是几号图形,涂了几份表示0.3? ② 0.3表示几分之几?0.3里有几个0.1? ③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完成的孩子结合大屏幕上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3份准备汇报展示。

师:请你上台结合上面的问题,准备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组同学的想法。

要求:孩子们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立即举手,好吗?(如果学生先选择的是1号,后来改为2号。)

师:汇报完后追问:为什么认为原来这种表示方法不对? 这位孩子真能干,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掌声送给他。生1:我选择的是1号图形,涂了三份表示0.3。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师:你有什么想法?四分之三不等于0.3。几分之几才等于0.3呢? 问:你们同意这位孩子的想法吗?现在你认为这样表示对吗? 师:你真能干,在这位同学的帮助下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师:接着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2:我选择2号图形,涂了3份表示0.3。师问:为什么?

生:因为2号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3份就是3就是0.3。103。10师:同意吗?

接着请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3:我选择3号图,涂了3份表示0.3。师:同意吗?

有疑问吗?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2号与3号图形各涂3份都可以表示0.3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10份。

师:哦!原来2号和3号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作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了10份,取其中的3份都可以表示0.3。

问:0.3表示几分之几呢?板书:=问:0.3里有几个0.1?为什么?

生:结合学生的作品分析: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这样的3份就有3个0.1。(板书:有3个0.1)指出:这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 谢谢你们,请下去。10那么在这个图形中没涂色的部份又表示哪个小数呢?生:0.7 师:0.7表示几分之几呢?(板书=

7)10师追问:0.7表示几个0.1?这两个小数和起来是多少?“1”。类似的和起来为1的小数有哪些呢? 由此你发现什么?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师板书:在一位小数下面板书:十分之几

2、探究两位小数的意义 练习:下面阴影部分用什么小数表示?

过渡:练习题:如果用一个大正方形表示1米,下面老师的身高是多少米?出示课件。张老师1.5米,芳老师1.6米,黄老师1米引出老师身高只有这么高一点吗?引出要表示黄老师的身高(1.54)咋办呢?(由学生说出得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才行。)动手操作:(做练习纸第一页第2题)

(1)在平均分成100份的方格纸上表示出0.54。(2)动手操作 独立自学

边做边思考大屏幕上面的问题。(出示思考题)

① 你涂了多少份表示0.54,它表示几分之几?它里面有几个0.01? ② 你发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教师巡视,抽两个代表准备汇报)(3)全班汇报交流 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1:我在图上涂了54份表示0.54 问:0.54表示几分之几? 生:5454(板书=)100100问:0.54里有多少个0.01?为什么?(板书:有54个0.01)指出: 这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师:0.54只能表示有54个0.01吗?

生:0.54还可以表示5个0.1和4个0.01组成。学生理解有难度将结合课件分析。0.63,0.78呢? 还问: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在两位小数下面板书:百分之几)

3、三位小数的意义(类推法)

过渡: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三位小数呢?

生: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板书:千分之几)真了不起(课件演示)

如:把一个正方体看作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5份是千分之五,就是0.005。师:0.017表示?(板书0.001)

指出:这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01。

17)有多少个0.001?(板书:有17个1000师:0.335呢? 生:335 1000追问: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呢? 生:万分之几

能说完吗?后面应用什么号?

4、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学法:合作交流,引导总结)

请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并说给同桌听听。想一想:

(1)一位小数表示多少?两位小数表示多少?三位小数呢?(2)什么是小数?用“像()这样,表示()的数,叫做小数。”的形式说给同桌听听。

(抽生回答)说得非常完整。谁还能向她这样说说?

师补充完善小数的意义:像0.3, 0.25, 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大屏幕出示小数的意义)孩子们在书中勾画出来请齐读一遍。师:这就是小数的意义。但依我个人理解小数其实就是分数的另一种计数法而已。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三位小数„„

(二)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间进率

(学习形式:整数相关知识类推,由生提问,生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1、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这个朋友,还记得吗?看了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觉得还差点什么?(学生自问自答)疑问1:小数部分没有数位名称?

师:是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如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第四位?(一一出示数位名称。)

疑问2:小数部分没有计数单位?(由生补充)指出: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千分位?万分位呢? 师:还有什么疑惑吗?

疑问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接着谁会说?

问:几个0.1是1?一起来验证他的想法是否正确?(课件演示)

请看:把这个正方形看作整数1,如果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0.1),1里面有几0.1呢?所以10个0.1就是1。

刚才这位孩子真了不起,你的想法与我们验证的结果完全一样。问:几个0.01是0.1? 由此你发现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疑问4:为什么后面都有省略号?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小数部分还有很多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这里的省 略号表示整数部分还有很多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真是数学小能手。

疑问5:为什么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间有个小数点?

也就是小数点的作用,是吗?学了后面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课件出示“数学文化”(听了数学文化后,明白小数点的作用了吗?)生:小数点就是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起隔开的作用。指出:用符号来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疑问6:为什么没有个分位?

如果有个分位(个分位应放在十分位的前面)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也就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1份,个分位的计数单位应该表示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一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一。这和‘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个分位’和‘个位’其实是相同的。所以没有个分位。

(注意以上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的由老师问。)

三、练习应用 巩固提高

今天孩子们学习非常认真,看老师给谁请来了?(图图)他想考考你?有信心挑战吗?

第1,2题、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也就是练习纸第2页上面的第1,2题,在练习纸上完成。生独立完成题单第2页的第1,2题。再集体订正。第3题、判断。(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个位。左边是十分位。(2)最小的两位小数是0.01。(3)小数比整数小。

(4)0.5与0.50的计数单位相同。四 全课总结 名言激励

1、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的收获可真多!老师送给你们一句名言。

2、名言激励。变魔术出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谁用小数翻译一下。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1℅的灵感,只是你流了99℅的汗水没有。就拿这节课来说你流了℅几的汗水呢?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尽99℅的努力取得明天的成功,相信你们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世界!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孩子们再见。

五、拓展提高:(灵活处理)

(1)师:把老师手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用小数表示为多少呢?

生:0.5,为什么是0.5呢?(2)生活中的小数。解读下面每个小数的意义:

图图星期天走了0.3千米到文具商店买了一块0.3元的橡皮擦。一共用了0.3时。

0.3千米=()米 0.3元=()角 0.3小时=()分钟

0.3千米表示什么?

生:把1千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0.3千米。问:1份是多少米?3份就是多少米? 0.3元等于多少角? 说说你的想法?

由此可见:同一个小数带上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具体含义就不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学生积极性较高,但整节课挖掘教材深度还不够,没有注意到差生的教学,课堂上为了课堂进度,提出一个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太短暂,课堂练习中,将小数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它的意义几乎没有,有待加强。

2.循环小数教案反思 篇二

领雁工程的实践活动阶段, 笔者给三上的小朋友上了一节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因为在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听过这节课, 觉得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那节课上得都比较顺, 学生也学得比较到位。所以, 以拿来主义的心态, 采用了很多类似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特别是重点教学片段的流程。具体过程是:先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通过让学生播报商品的价格, 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 第二位表示几分。不出所料, 学生都不用老师教, 就能顺利完成这一环节。然后重点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如下:

1.认识一位小数

师:老师有一张1米长的纸条, 把它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1分米。

生2:米。 (用米做单位, 学生也不理解, 教师进行了讲解。)

师:用小数怎样表示?

(有好多学生说出了1.0米、1.1米等错误答案, 在教师一再结合图分析与提示下, 学生才说出了0.1米的答案。)

同法得出0.3米与0.7米。

2.认识两位小数

同法学习0.01米、0.03米与0.58米。

3.比较

1分米=米=0.1米

1厘米=米=0.01米

3分米=米=0.3米

3厘米=米=0.03米3100

7分米=米=0.7米

58厘米=米=0.58米

师:0.1米和0.01米中两个“1”代表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 0.1米中的1表示1分米, 0.01米中的1表示1厘米。

小结:也就是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分米, 第二位表示几厘米。

师指两组小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得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

(学生说不清楚, 关注点还停留在整数与小数的联系上, 看分数时也没有找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在笔者“看看分母有什么特点”的提示下, 学生才勉强说出“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

4.练习

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64厘米, 该怎样用小数表示呢?

(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 但理由还是: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米,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教后反思

从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看出本课设计与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总结如下:

1.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堂是学生的, 忽视学生的课堂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重复或巨大的障碍, 从而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在本课中, 笔者也在两个知识点上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 是学习用小数表示的价钱时, 笔者花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进行认识, 从课堂上的表现就可看出, 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完全掌握, 因为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 就已经学过这一知识。再回过头去看教材, 笔者发现教材中也没有把这一知识作为新授内容, 而仅仅是一个引出小数的情境。其次, 面对“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很多学生是一头雾水, 自然地就出现了好些瞎猜的错误的答案, 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得出正确答案。在预设时, 笔者以为很多学生能知道用0.1米表示, 因为以前上这一内容时学生是知道得比较多的。后来, 才发现, 笔者在备课上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区别, 这次上课的学生是三上的, 而内容是三下的, 学生没有教材, 在上课前完全不知道要学习什么, 也就没有了预习等环节, 自然出现了巨大的差别。

2.知识点教学重形不重神

不同的课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有的课重思维训练, 有的课重计算教学, 有的课重问题解决, 而作为一节新授型的知识点教学的课, 小数的初步认识则更应该关注知识点的内在本质。但是, 在教学中, 笔者更多地关注了小数在表示价钱、长度时的实际含义, 而忽视了小数的内在本质, 即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如笔者在教学时, 一再地让学生说清以元为单位的不同的小数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然后总结出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 第二位表示几分。同样的, 在学习小数表示的长度时, 也一再要求学生关注每一个小数分别表示几分米或几厘米, 而跳开了小数与分数的紧密联系, 以至于在后面让学生分析出“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时, 学生会无所适从, 看不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一节课如此上下来, 学生虽然能用小数表示不同的价钱或长度, 但是, 对于小数的本质认识就显得欠缺得多, 没有建构起分数与小数的桥梁, 使小数的认识单薄表面, 也没有为四年级学习小数的意义打下好的基础。

三、重新设计

通过第一节课的病因分析, 在指导老师和同伴老师的帮助下, 笔者再次对学生、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针对以下两个方面, 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

1.据教材, 重学生, 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分析教材编排, 结合第一个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以及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见过小数, 特别是表示价钱的小数, 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又是很表面的, 综观这两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就直接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看见过的或是心目中所认为的小数, 然后让学生逐一说说每个“小数”是在哪里看见的, 表示的是什么。在这里, 学生写的“小数”可能有些并不是小数, 通过辨别, 得出有小数点的数是小数, 如此在学生错误认知的基础上习得的正确知识, 学生印象深刻, 也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再在真正的小数中, 让学生充分地说明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给学生建立起更多的小数的表象, 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现知识的共享, 使得那些对小数还没有建立起相应认知的小朋友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小数”。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也在此环节中一笔带过, 删去了本来独立的以学习新知的形式呈现的环节。

第二环节中, “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作为一节认识型的新授课, 笔者反思后觉得也没有必要走形式化的路线,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完全可以在请两三个小朋友回答后, 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2.关注形, 凸显神, 正确把握知识本质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很强, 很注重知识前后联系的课。只有能自主建构这一知识体系, 达到融会贯通, 能自主调用的学生才能轻松地学好数学这门课, 而教师担任的就是引导者、助手的角色。三年级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理解与掌握的, 那是不是说只要了解了小数的实际含义, 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虽然在四年级还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 但是, 在我们这个单元中, 学生也应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这一角度出发来认识小数的实际含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宽广的基础, 以便在下次学习时很快调用现在学的知识。因此在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时, 笔者更注重加强学生对米这个分数的理解, 使其为学生对“0.1米就是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取其中的一份, 也就是米”的理解更好地服务。然后让学生在纸条上找出更多的小数, 并用分数表示, 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小数联系的印象。如此一来, 学生在比较环节就能更容易地发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并能在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时自然地延伸出千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三位小数表示……最后, 在老师的身高“1米64厘米”如何用小数表示时,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64厘米就是米, 也就是0.64米, 得出1米64厘米是1.64米”。笔者认为, 这样的渗透、铺垫、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 把握小数的内在本质, 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实践

(一) 直接揭题, 认识小数

1. 学生写小数, 判断。 (0、3.3、0.2、1 2.8、58.2、99.99)

2. 学习读法

3. 说说小数的实际含义。

生1:3.3这个小数是在超市看到的, 表示商品的价格3.3元。

0.2、12.8与3.3的意义相同, 说清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生2:58.2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是调查统计出来的患流感的人数占58.2%。

生3:99.99表示含金量有99.99%。

(二) 主动探究, 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 一位小数

(1) 老师这里有一张1米长的纸条, 你能在上面找到1分米吗?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因为1米=10分米, 1分米就是1米的

师:10个1分米是1米, 也就是说1分米是1米的, 那么1分米用分数表示就是几分之几米?其实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1分米=米=0.1米。这个0.1米就表示米。

(2) 你能找出3分米吗?用分数表示呢?用小数表示呢?5分米呢?你能找出0.7米吗?为什么只要找到7份就表示0.7米了呢?

(3)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小数吗?

生1:我能找到0.2米, 0.2米=米=2分米。

生2:我能找到1.0米, 1.0米=米=10分米。

2. 两位小数同上

3. 比较

1分米=米=0.1米

1厘米=米=0.01米

3分米=米=0.3米

3厘米=米=0.03米

7分米=米=0.7米

58厘米=米=0.58米

(1) 如果把每一组的第一列去掉, 这两组数还能画等号吗?说说你的看法。

(2) 指两组小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得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板书。

(3)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小组合作交流。

生1:10份中的几份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生2: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

教师强调总结。

(4) 比较0.1米和0.01米中两个“1”代表的意义, 0.58米中的“5”“8”分别表示什么?

生:0.1米中的1表示10份里的1份, 0.01米中的1表示100份里的1份。

4. 练习

老师的身高:1米64厘米= () 米。为什么?

生:我先把1米放开, 看64厘米, 因为1米=100厘米, 那么64厘米就是米, 也就是0.64米, 和1米合起来就是1.64米。

五、思考提升

3.“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三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想看吗?(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争先恐后地):它们跑得同样快,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故作惊讶):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根据小数的意义,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論片刻,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像0.3,0.30,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验证写法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

(2)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部分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如0.7=0.70,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0.0500.2030030.000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学生仔细倾听、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下面小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0.70 105.0900 30.00 10.2000

(2)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为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教学,有时不完全在于教,而在于悟。学生悟出来的“道道”,远比灌输的“条条”富有魅力。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达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4.循环小数教案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循环”的概念,对“循环”的故事感兴趣。

2、根据画面线索创编成循环往复的说不完的故事,有序、连贯地讲述。

3、愿意并能够使用“绿油油”、“哗啦啦”、“一颗一颗”等词语,让创编出的故事更加生动。

活动准备:

PPT、图片(树、蚕、雨、食物、牙齿等等。)

活动过程:

一、以传统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对循环故事的兴趣。

1、提问: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听短故事还是长的故事?你觉得听多长的故事才过瘾呢?

2、教师结合PPT讲述经典的循环故事《从前……》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

二、集体创编循环故事。

1、提问:你们可以编一个这样循环、讲不完的故事吗?

2、出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树木图片,幼儿教师进行编故事PK,创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说不完的故事。

(1)请个别幼儿根据四季的树木图片,创编循环故事。

(2)教师和幼儿PK创编循环故事,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的独特结构特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三、分组创编循环故事

1、教师提供蚕的生长过程、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等主要关系图片,作为幼儿创编循环故事的素材。

2、幼儿自由分成四组,创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循环故事。

3、每组请一位幼儿做代表或集体讲述小组创编的循环故事,教师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现场评价。

四、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已有的创编故事经验,根据一幅图片创编循环故事。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采用接龙的方式请幼儿用“我要去……看……”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把幼儿所编故事变成一个大的循环的、说不完的故事。

五、活动结束。玩“开汽车”的游戏,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5.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篇五

三十家子小学 徐嘉雪

本节课教学的是循环小数,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四环节教学,其实对于我来说新接触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一开始我都有点不适应,总感觉在教学时憋得慌,自己总是想说想讲,但又意识到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说,老师要学会听了,适时地加以指导最好。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小数等相关概念。让他们在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检测,即新知探究结束后做以归纳总结,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反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不同的成功。

6.《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篇六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同时,我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

三、灵活处理教材

7.循环小数教案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整数除法的计算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的探究过程,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

2.结合情境以及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内容中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进行计算。

2.8个1和5个0.1合起来是( )个0.1。

3.把16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0.1,也就是( )。

4.不改变大小,把13改写成一位小数是( ),把3.6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相关经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算法的基础是整数除法,这种复习性导入的设计,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后面学习新知的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

师: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4周跑22.4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生:22.4÷4。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可以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求,速度=路程÷时间。(PPT出示:“224÷4=”“22.4÷4=”。)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这两道题都是除法算式,而且除数相同,都是4。

生:第一道题的被除数224是整数,第二道题的被除数22.4是小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小数的除法也会经常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先来学习第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

师:这道题应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请同学先独立进行思考,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练习本中,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师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提出指导意见。)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生1:我想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将22.4扩大10倍,变成224。将4扩大10倍,变成40,就变成了224÷40。这样就将小数除法变成整数除法,可是后面的我就不会做了。

想法一:

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你的思路不错,虽然没有算下去,却提示我们小数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解决。

生2:我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师:你是通过单位换算把这道题变成了整数除法,很好。虽然可以算出结果,过程却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单位转换的话就不能计算。

生3:我们学习了整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道题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

师: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大家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22除以4,商5余2,2不够除怎么办?

生:余下的2表示2个一,化为20个十分之一。

师:4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24表示什么?

生: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就表示24个十分之一。

师:商6应写在哪儿?怎样表示出6在十分位上呢?

生: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6。在商的个位5与十分位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要与被除数22.4的小数点对齐。

师:如果没有小数点,商就变成整数了。所以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

生:对齐了。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224÷4=”和“22.4÷4=”时,计算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板书课题。)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也是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出示做一做的习题:9.6÷4、25.2÷6、34.5除15。)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计算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个性化的再造。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验证,是整节课中的设计亮点。最后,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教学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28÷16=”。)

师: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回答。)

师:余数12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生讨论,小组研究。)

师: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知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在十分位上添0继续除。120表示什么?用120个十分之一去除以12商几?(板书课题。)

师: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吗?(生做题。)

3.教学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5.6÷7=”。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按照整数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例2和例3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所以在教学时适度放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之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之处。】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算一算,试一试。

2.提高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3.拓展练习。

甲、乙两具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及时巩固、练习并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时间关系,习题量安排得不大,重在提高准确度。】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曾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在整个小数部分的学习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深藏其中的算理多、方法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我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导入提示课题,为算法算理埋伏笔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在新课伊始阶段,通过几道复习题,对先前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设计,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情境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这些经历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在新课的开始环节,我借助了书中例1练习的主题图,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量关系列出一个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时,也就加深了他们对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尝试竖式掌握算法,自主探究竖式练习

本节课中对于例1的教学用时时间长,因为我认为例1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例2和例3只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1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了,例2和例3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算式过程,并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计算的过程,更弄懂了为什么这样算,并通过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的方式,最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完成练习,在反思中体验转化

由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练习题在量上不多,但整体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反思整节课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只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应该加强。另外,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带有太多的规定性,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不够。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应该多准备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算理和算法的运用。

8.数学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篇八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而本节课的循环小数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并且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的。

一、故事引入

课前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引入新课。通过这一故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故事中的循环和重复现象,使学生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的含义,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以例7创设的情境,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通过充分感知(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然后通过例8两题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汇报交流,找出本质属性,再适当给予启发、点拨,最后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带着(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在循环小数里,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怎样表示循环小数呢?)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学循环节和怎样写循环小数等概念。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填空、判断、比大小、快速抢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巩固对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循环小数简写的方法的规范:有些学生对循环节数字较多的往往判断不准确,还有的学生在写时,将第一个循环节上全部写上点。

2、用循环小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时,结果用“=”连接。

9.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九

五年级数学杨明辉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大部分的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出以下的内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一致的,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归纳而成的。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我分为以下三点进行:

一、知识的迁移过程

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想一想、议一议1.2*0.8那怎么计算呢?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二、知识的归纲过程

我们知道,当一个知识点刚刚有一个兴奋的苗头的时候,教师如果就顺着这个苗头直接说出结果的话,那效果可能不明显,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把概念真正形成,因为他们只是通过一道0.8*1.2得出一个较为浅显的表象,因而我这里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我不急着去归纳,而是出示两道计算6.7*0.3和0.56*0.04,让学生在利用0.8*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1.2因数一共有2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0.04因数中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小数点和因数小数点位数的关系,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三、知识的巩固过程

1、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 0.29*0.07,先计算29*7的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2、突出口算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打基础。如在课堂上布置了0.25*

4、0.125*0.8、0.25*40、12.5*

10.《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十

之前孩子们会算整数乘整数,在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放手看孩子们的自然状态,结果部分同学因为假期补习孩子们会算,但问其所以然,结果不会说,另一部分就是孩子们的自然状态,例如 2* 0.56=

孩子们按着整数的方法交叉相乘,结果 0.56中的0也与2乘了一遍,孩子们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就是每个都与2相乘一遍,并不是想办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算,说明学生对把小数扩大或缩小不是很熟练,所以再引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时比较牵强,因此对理解上还需大量练习,让孩子知道来龙去脉,对今后的题型变化也做好基础。通过联系之后孩子们熟练了算法脱离了中间的转化环节,直接能算出结果,但是点小数点也成了问题,通过学了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简便方法比之前通过转化关系缩小原来的多少分之一这种方法方便不多了,所以感觉数学需要的简单,找到好的计算方法会更容易记住,但同时要明白其中的算理。

11.《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小数除以小数是小数除法单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时,我以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基础,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结果学生的思路被完全打开,出现了通过转化单位与利用商不变性质把小数变为整数的两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掌握了新知,体验了快乐。但课堂练习的结果还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学生没有划去原来小数部分“0”;当被除数与除数位数不同时,虽然同时扩大,但不是相同的倍数,都把它们化成整数;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没写清楚或者移动不正确等等,不但计算错误率高,而且书面不整洁,计算到后来学生自己都分辨不出被除数与除数小数点的正确的位置。学生如何能做到正确地移动小数点,能清晰地体现在除法竖式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小数乘小数》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二

1、方法上的错误:1.2×0.8时,学生能流利的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缩小100倍;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

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

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3.《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精选) 篇十三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出发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循环小数》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新知。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新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他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教学反思《《循环小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0.6666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0.6666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练习设计中,我采用了设疑的方法,如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有利于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上一篇:继续教育题库(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读本 题库)下一篇:交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