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精选6篇)
1.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 篇一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水果的外形和特征。
2、重点认识柚子的外形及特征。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新奇。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各种水果:1个橘子、2个苹果、2个柿子、2个猕猴桃、2个石榴、3个香蕉、柚子若干
2、音乐磁带、录音机、魔术屋
活动过程:
(一)送礼包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包,请小朋友猜猜里面会有什么?
(出示礼包)(1)这是什么?黄黄的,弯弯的,像月亮。(香蕉)
(2)我看到的是圆圆的,橘黄色的,里面是一瓣一般的。(橘子)
依次出示:1个橘子、2个苹果、2个柿子、2个猕猴桃、2个石榴、3个香蕉。
2、——哇!这么多的水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依次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将水果放入礼包。
(二)找水果
1、这么多的水果,可喜欢你们了,他们要和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游戏。(请幼儿闭上眼睛)水果宝宝去哪了?我们一起来喊:“水果宝宝你在哪?……”
2、这是个魔术箱,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水果在不在里面?
“苹果苹果快出来,苹果苹果快出来”(从魔箱中出示苹果)
——依次类推,将所有水果出示。
(三)和水果做游戏
1、幼儿人手一个水果,老师说出一种水果,幼儿对应将该水果举起来。(游戏玩两遍)然后将水果放入篮子。
2、——哇!这么多水果都从魔箱中变了出来,魔箱真厉害,我想这个魔箱中一定还有其他水果呢!
——出示柚子,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
闻一闻,提问:“这个柚子怎么吃?”
“里面的肉是怎么样的?”
——出示切好的柚子,请幼儿观察其特征,果肉一瓣一瓣的像月亮,<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是白颜色的,请吃过的幼儿说说:“是酸酸甜甜的”
(四)找柚子
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找出柚子,人手一个
(五)延伸
带着孩子一起吃柚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44字。
2.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 篇二
(一) 探究的目的性不强, 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 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 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的。
(二) 探究的视角较窄, 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 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 探究内容较局限, 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 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 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 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 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 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 探究的过程直接,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 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 假设可能的情况, 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 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 (Bronfenbrenner.U.&Croutou.A.C.) 对环境的定义, 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 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 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 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 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 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 在“闻一闻”的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 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 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 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 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 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 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 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 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 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 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 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 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 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 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 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 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 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 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 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 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 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 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 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 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 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 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 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 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向师性强,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 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 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 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所以, 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 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 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 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 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 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 出现随意性, 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 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 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 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 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 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 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 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 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 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 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 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 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 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 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 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 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 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 春天树光秃秃的,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 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 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 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 摸一摸, 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 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 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 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 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 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 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 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 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 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 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 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 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 嗖一下子就没了, 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 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 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 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 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 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 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 注重探索过程, 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 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 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摘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 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 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 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 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 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 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 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 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2.
3.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三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 篇四
活动目标
1、加强幼儿对各种秋季水果的认识,能运用自身各种感官感知水果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学讲普通话,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按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归类。
活动准备
活动当天要布置幼儿事先从家里带来1到3种各一个的秋季水果。
活动过程
1、先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所带来的水果。
2、然后请幼儿将各种水果互相混合起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并从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用“买水果”摆柜台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水果分类的兴趣。
(2)、我耐心引导幼儿把各种水果进行分类: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按颜色怎么分类?按形状怎么分类?按大小怎么分类?按味道怎么分类?
3、做游戏:买卖水果。
选出一个幼儿当卖水果的小老板,其他幼儿当顾客到水果店买水果,提醒“小老板”和“顾客”都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幼儿共同品赏水果,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幼儿对秋天的各种水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活动中幼儿根据水果不同的特征进行了分类,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水果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游戏之中“小老板”与“顾客”之间的交往活动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的模仿,而且还培养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如活动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混乱,出现个别幼儿不按要求进行分类。
今后,我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和现实的条件环境,注意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融入教育教学内容里,设计更为丰富的环境,准备多式多样的、有用的道具材料,尽可能让幼儿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之中学到知识和发展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必须想尽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5.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教案 篇五
1、幼儿认识各种水果。
2、感受水果的特征与味道。
教学准备:
1、苹果、香蕉、桔子、梨。
2、水果切成片并用牙签插好。
3、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西瓜图片。
提问: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呀?
引导幼儿回答西瓜。
2、教师:西瓜今天要去游乐场玩?可以带一个水果宝贝,就在布袋子里。请你们摸一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宝宝。
老师拿出一个布袋子,把苹果、香蕉、桔子、梨放进去。
3、幼儿用手摸一摸布袋子,请幼儿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布袋子里面是什么水果,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4、做游戏
手中是红色水果的,请幼儿把手举起来
手中是圆圆的水果的,请幼儿把手举起来
5、幼儿把自己的水果宝贝放在桌子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
6、向幼儿介绍这些水果合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水果。
询问幼儿还吃过哪些水果
幼儿自由讨论
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 篇六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小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好吃的水果》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和你以前吃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每种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你还有那些水果没有吃过,回去可以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小班科学教案《好吃的水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42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浮沉》》:小班教案《浮沉》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浮沉》教案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水果】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水果宝宝捉迷藏》及教学反思07-10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给水果宝宝过生日》及教学反思10-22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08-05
幼儿园小班教案水果08-12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活动方式》及教学反思07-14
水果歌幼儿园小班歌唱教案06-19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汽车运水果》08-01
幼儿园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听指令摸水果》09-29
幼儿园小班科学常识教案好听的声音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