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精选20篇)
1.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一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的确是我们老师值得 深思的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不乐观的现象。据调查,许多学生都反映,语文课枯燥无味,催人昏昏欲睡,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想:在这种局面下,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个教师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首先得让他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要改变的首先是教学方式。以前的语文课,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唱独角戏,学生已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也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2.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二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那么,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真实性
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 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 留心收集能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 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 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 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欲望, 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 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 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 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 针对性
是指教学中,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 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 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 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 数学性
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 获取数学知识, 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 体现教学意图, 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四) 简约性
是指在情境设计过程中, 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做到少而精, 以少胜多。由于教学情境大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 以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清, 扰乱学生的思维。
(五) 问题性
是指创设情境中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 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 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实践, 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 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弱,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 激发思维去思考, 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操作活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民主教学, 师生互动
(一) 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 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 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 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 他的想法, 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 甚至有些幼稚, 教师应当倾听, 只有倾听, 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 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 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 以产生教学共振, 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 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 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 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 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 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 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 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 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 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
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 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 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 从而积极思维, 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 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 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结合多种感官, 拓宽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表达方式有听、说、读、写、做等。因此, 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的同时, 增加数学交流,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听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的机会。
(一) 说数学和听数学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 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 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 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 扩展自己的知识, 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 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二) 读数学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 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 (L.Bloonfield) 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尤其是在概念课中, 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 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 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 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 通过阅读,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 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 (种)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 若干份, 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三) 写数学和做数学
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是传统的数学作业, 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 写日记的形式, 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 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 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 有价值的开放性题型, 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五、激发兴趣, 建立自信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 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 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同样的计算题, 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 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 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 去干别的事情, 如我班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明确,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 都是说懂的, 作业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 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 她对学习数学有些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 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 让他们恢复自信。 (下转第124页) (上接第156页)
六、表扬奖励, 增强创新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 敢想敢问, 敢讲敢做。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生, 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 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 进入乐学的境界, 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从生活经验入手, 通过多种形式,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 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 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 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02) .
[2]赵启泰.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出版社, 2003, (01) .
3.浅议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同时,在课堂教学的中,教师还要恰当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突出学生学习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实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最好还能配上优美的音乐,当学生沉浸在奇妙的故事和场景中时,教师则可以慢慢停下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计算机制作出来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培养良好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诸如正确的开关机、上课时的坐姿、操作键盘时指法问题等等之类,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小问题,但正是这些小问题,却成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信息的同时,还要将培养爱护电脑设备、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小抓起,防微杜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四、提高操作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意识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1)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操作方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在教学中必须要突出上机操作,要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2)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竞赛是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最优手段。小学生好胜心强,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计算机操作的某一技能,适时开展竞赛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小红花奖励。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学习气氛,为学习增添主动性,较好实现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3)让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综合训练内容,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贺片送给朋友,指导学生利用计算进行作文,利用计算机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等。这样,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动力、有兴趣、乐于学。
五、强化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为首”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责任意识,计算机的维护率就会降低,学生到机房上课的组织管理也就相对较容易,也就节约了课前维护、课堂中组织管理的时间,学生的操作时间就相应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益。另外,网络道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把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带入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必须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是非观念、规范上网行为,培养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和监护工作,一旦发现违反网络道德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4.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篇四
一、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我们在确定一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目标必须全面、准确、有度,还要考虑出示复习目标的艺术,掌握目标出示的时机。出示复习目标视需要而定,可直接用小黑板挂出,也可以师生认标或学生之间认标。无论哪种方法揭示目标,最终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复习课堂上带着目标学习。有了方向性,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
二、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回忆。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多发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只围绕着课本总复习和一些事先编好的提纲进行复习,这样就缺乏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复习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三、系统疏理,呈现知识联系。
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深化提高,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复习课堂应关注评价练习,因为评价练习是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学目标的验收,它包括练习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的理解,也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
5.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篇五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6.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英语单词教学课 篇六
小学英语跨越式发展试验遵循以说话为中心,抓住儿童说话的最佳时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作为语言学习,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时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他们不可能通过大量的朗读来识记,背诵单词。机械枯燥的操练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觉得兴趣是关键, 就拿平时的英语课来说吧.无论是新课的导入,单词的教学,还是句型及对话的教学.如果想要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取得最佳的效果.英语课的设计就必须从兴趣这方面着手.灵活多变的新课导入,充满乐趣的单词教学,身临其境的对话学习,再加上课后的拓展训练以及适当的作业, 无疑地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一:在复习说部分,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涉及内容要有目的性,既让学生复习说以前的知识,又和新授课有关联。方式可以是:
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复习式导入。由“I can
cook
dinner.”很自然引出本课新知“look, I am
cooking
dinner.”
二,在新授说部分,教师要创设真实丰富多彩的情景,让学生感知运用语言。在新授部分,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课堂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也能真实体验运用所学单词进行交际。在本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就直接介绍什么是进行时,它的构成是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识记单词,所生就会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而不能真正感知体验学习语言所带来的乐趣。长此以往,也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复读机。五种不同的情景,从听音读词、到师问学生能答,再到学生能问,最终能学生进行两两交际,从易到难,逐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在进行和必须的构成方式“ing”形式。
三:在拓展说部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框架之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真实一点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地直接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能有兴趣“沉浸”与英语交际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内容,从网上选取适当的图片、录像片段、文字等。自由组合材料,创设出理想情境。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出现的交际情形不再是书上枯燥无味的平面,而是立体的、形象的,集音、图、声为一体的形象语言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面的刺激学生大脑,使他们张口讲英语。在不同交际情境中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如:在教学<
>单元时,用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情境,将孩子们所熟悉的公园展示在学生面前,一群小孩在公园里玩,这时便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如:What’s in the park? What are they doing?等
四:在综合运用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小学英语一周五节课的教学,从时间量的高度来说,确实少之可怜,学生掌握语言大,运用语言的机会少。时间长了,总没有说和用的机会,自然而然就学成了“哑巴英语”。所以这部分教师要尽可能找到和新旧知识都有关的视频或文本材料,让不同的学生在综合说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觉,我学的知识很有用,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这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在布置家庭作业部分,应以听、说为主,书写为辅的家庭作业。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听、说为主,书写为辅”,教师应布置少而精的听、说作业(当然是每节课的重点)即:听15分钟所学的磁带,严格模仿磁带的语音、语调、语速,然后给家长读一遍。但也不能完全把书写单词、句子去掉,应适当减负。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环境里学习英语。
7.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七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而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图,为揭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生活教学情境。教师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认识抽象的立体图形。如通过蜡烛、岗亭等引入圆柱体的认识,把抽象的形体概念生活化、具体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教学体现的是“唯教材论”。学生使同样的课本,教师使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参。教师只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则赋予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者”这个新角色,教师将能更多地“用教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学生质疑中的奇思妙想。又如,生活资源,在教学生数数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小核桃、板栗、玉米粒代替课本中的小红花、三角形等。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本乡的鹫峰山风景区作为定向运动的作业图。采撷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课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现在很多乡村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觉得使用多媒体太麻烦,依旧采用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去上课。殊不知,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卡通形象,趣味无穷的练习活动,色彩纷呈的图案,甚至那些直观动态的立体图形分割又重组的过程,对小学生有多大的诱惑。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不可小觑。
四、重视数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大多数教师往往关注问题的结果,只要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即可,目的是让自己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的反馈,更没有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奇思妙想的舞台。这样的问答就像打乒乓球,教师只接打回到台面上的球,但是那些打出台面的险球,往往存在精彩的教学机智。我们教师如果能慧眼识金,从这些不予理睬的“险球”中捕捉灵机一动,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会有“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波澜起伏的课堂中,感受智慧问答的魅力。
五、重视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数学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供良好的渠道和条件。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不同年级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关于统计的“我家一周开支记录”“白色污染的调查”“学校各年级同学近视情况调查”等。在这些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等。所以,教师不应因考试不涉及而放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反而应该合理开发利用数学课外活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8.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八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是作为小学生,他们对生活还一知半解,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学习数学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二、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人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蜒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三、巧用评价建立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任何不当的语言、态度都有可能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在课堂上,我们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事与愿违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要活。不要一味地批评,也不要一味地说“你真棒!”,那些话听多了,就变味了,我们除了用你是最棒的词语,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话语,以激励更多的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原以为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指名回答的时候一时答不上,我们不能做一贯的动作——辱骂、蔑视,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微笑等待、适时引导、临危求助好友等,这样灵活地去选择应对突发事件,课堂上没有不敢举手的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抢着回答的学生,我想这样的课堂将是活跃的。
四、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习惯于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而自己却不会动脑筋想问题,更谈不上掌握学习方法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设计了一个“专家门诊”的游戏。我出了一些有错误的笔算试题,请学生当“小专家”,改正不正确的题,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钓鱼、送信、打电话等类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我从课堂上那兴奋、愉快、大方、自然的表情与活跃积极的表现中不难看出: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孩子觉得学习着是美丽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地知识传递,教师要为学生学好数学,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他们愿学数学,乐学数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米脂县龙镇镇老庄小学
9.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篇九
上课,是教师每天工作的核心。课上得好,学习目标达成度就高,学生学得轻松,我们老师自然就开心,充满成就感。要让我们每一天都享受这样一份快乐,我们就要把“上好每一堂课”落到实处。以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为例,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初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推理、归纳的能力,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而且与生俱来有一种“我能行”的表现欲望。思想不够成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兴奋地表现自己。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
备好一节课首先要备起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上4.1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前,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训练,对运用具体数字去表示一个量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造成在接受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新的讯息时,会有一定的冲击。但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
再次要备重难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难点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要注重分析,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也就是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是什么。同时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进入代数王国是一次飞跃,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描述,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首先采用课堂提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设置诱人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节课的课堂引入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牙签游戏” 学生按照要求各自操作,最后老师猜出了中堆牙签的数目。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教师的“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我可以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再顺势用听唱儿歌,寓教于乐的形式,自然而贴切的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课堂气氛自然地也轻松、活跃。同时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之美。
接下来采用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用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针对本节课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跨度的,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一环套一环,通过对多个问题的观察、探索、实践,掌握字母表示数的真正含义,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
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去发现多种关系,活动说明: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表格呈现数据,把问题由具体引到抽象,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很有好处,并且能进一步体现数学的简洁美,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对代数式进行描述,更激发学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反馈部分:
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内容。
2回顾已学过的数学规律和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要求每人至少说出两例,并在组内交流。
探索部分:问题串5:课前游戏揭秘。
课堂小结时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最后给予知识补充完善,对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完成作业本作业的同时再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做此题是采用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彼此摩擦出思维火花,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浅谈如何上好数学课 篇十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课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节好的数学课有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更重要的是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课堂,你只要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或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十几秒钟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们不要为了不浪费时间,很习惯地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其实,如果让这个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有思考时间,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启发或提醒一下,这样他会想得出来的,这就是教师把这个原本不会的学生由不会教到会的过程,这就起到了教师的“桥梁”作用,使得学生顺利的到达“彼岸”。
11.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12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有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无疑会变得沉闷枯燥,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想出对策去解决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觉得自己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很远,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进行课堂导入。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正式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时,可以问学生几个问题“一个房间里有三个小朋友,但是只有一块蛋糕,要把这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得到这块蛋糕的多少?”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向学生引入分数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思考,对即将展示的教学内容产生求知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谓创设具体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手段,用语言、道具等营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新奇的情境中,产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算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在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作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交易,把加减法运用到交易过程中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师要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意识,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之后,就要善于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学习了算数知识后,可以帮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后,可以做小裁判,进行合理的分配等。通过这种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乐于去学习数学,乐于去运用数学知识。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能够帮助教师把数学课上得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时刻要牢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对数学课程有了兴趣,才能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各个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先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低年级学生的世界比较简单,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如果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亦然。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才能喜欢上数学课。具体来说,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取得学生的信任。第二,教师要和蔼可亲,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学生活泼好动,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而是私下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第三,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不仅与他们做师生,更要与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从而喜欢上数学课。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只有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的设疑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期待地展开课堂教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向学生提问,除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类似“你们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之类的句子。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要留下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思维延伸到课外。此外,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赞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重视课堂互动,营造良好气氛
课堂气氛是上好数学课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课堂互动,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一言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提问、解答等环节,与学生多交流,了解教情和学情。在课堂上提倡民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表达。
其次,教师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集体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体现这一点,设置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经过分析、争论、交流之后,总结出答案。这种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
12.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十二
一、在上课时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 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 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开始讲授新课时更要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 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 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 (1) 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 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 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同样的计算题, 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 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 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课堂上他们就会转移注意力, 去干别的事情, 如我班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明确,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 总是说懂了, 但作业却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帮她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 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 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 让他们恢复自信。
13.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篇十三
李剑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1、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2、评价完善
14.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十四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15.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篇十五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复习课都是旧知识, 学生没有新鲜感, 因此表现的不像在新授课时那样有兴趣、有激情, 教学气氛往往比较沉闷。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 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 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1. 提供生活素材,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 有感而发, 由趣而学, 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生活中, 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根据复习目标, 合理调整教材,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复习题, 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 适应教学的需要。如:测量的复习。话语导入:同学们, 给你们读一篇数学日记, 请看——
今天是2008年4月20日, 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 我被吵醒, 便从长6厘米, 宽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 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 不知不觉过去了2小时。想到马上要上语文自习不能迟到, 于是我赶紧穿上衣服, 以每分钟5米的速度跑向操场, 发现操场上有好几个同学正准备跑操……
从学生很熟悉的日记引入, 故意错用单位, 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 还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单位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设故事情境, 解决生活问题。
在复习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创设故事情景、依托故事情景, 在故事情景发生过程中复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故事情境,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 善于总结经验。
3. 把指挥棒给学生, 让他们安排课堂。
适当的征求学生意见, 让学生安排复习内容, 适合在单元复习完或者整册知识的漏洞中, 学生讨论后决定内容和形式, 如:计算大比拼等, 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讲习题的解决办法。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 梳理知识, 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分散的, 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 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互助评价, 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 总结质疑, 抓住重难点。
在复习时, 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分层辅导。这样, 才能抓住重点, 突破重点。
3. 综合应用, 培养创新点。
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 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 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 应换个角度, 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 巩固提升
练习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但是一定不能使用“题海战术”, 让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 教师重复的讲评, 其结果是双方都疲惫不堪, 对复习课产生厌烦。要让练习有效果,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综合性。
复习课的练习题设计, 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练习题, 帮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同时综合性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典型性。
教师在复习课中要设计典型有代表性的练习, 能够达到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规律和方法的目的。同时, 我们要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启发, 形成知识网络。
3. 针对性。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要及时做到查漏补缺, 对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多设计一些相关练习, 帮学生扫除障碍, 全面掌握知识。
4. 层次性。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 一定要尊重差异,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设计出多层次的练习。要能让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好”, 优等生“吃得饱”。一般来说, 我们每节课的练习都要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练习, 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检测;第二层为综合练习, 侧重于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第三层为拓展练习, 侧重于数学能力的检测。学困生可以只完成第一层, 中等生在完成第一层的同时完成第二层, 优等生在完成前两层的基础上挑战第三层。在课堂上,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都有所发展, 都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 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 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 根据本班实际, 因材施教, 在分析反思中总结, 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 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上得好不好, 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学生素质能否增强。复习课要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6.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篇十六
关键词:教师;学生;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20-01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17.幼儿如何上好数学启蒙课 篇十七
“5的合成是‘凑数朋友’,10的合成是‘补数朋友’。数学启蒙教育,可从教孩子认识这些‘朋友关系’入手……”近日在武汉举行的.幼儿特色教育论坛上,北大幼教总督学王曼卿,为百余位幼儿园园长上了生动的一课。
王曼卿提出,决定孩子能力高低主要有三个因素:数理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孩子5岁之前接受数学启蒙教育,可为将来的学习、成长打下一定基础。而基于孩子的年龄特征,最好是以玩的形式学数学。
“爱玩积木、专注力强、手眼协调性好,对颜色、线条反应敏感的孩子,往往数学成绩会比较好。所以,要尽力激发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王曼卿说,她尝试将颜色、线条纳入数学教育。
比如用彩色棋子教孩子数数,以颜色来区分“单双数”,一目了然非常直观;或让孩子将10个棋子随意摆成直线、方块或圆圈,体会造型变化而数量相等的“守恒概念”。
18.浅议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论文 篇十八
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牢固旧知识的重要载体。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在如今的种种考试中,也都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把听力、语法、发音、单词等知识融入到文章中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印象,也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更明确。
一、温习
这是每节课的必须步骤,可以很好地检查和温习上节课,也可以很好地衔接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学生还未进入正式状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进入新课的前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时间,慢慢地进入到正式上课的状态。
二、新课导入
由于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下一个步骤,也即是对课文是否弥漫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备愉快的状态,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这也即是俗话说的,有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课堂气氛有两种范例:热情生动型和淡漠烦闷型。我们寻求热情生动型的教学气氛,由于它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的话题,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创造一个热情的、生动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比如初中英语第二册第38课,这节课主要是讲述一个瑞典摇滚乐队的演唱会,那么这节课的导入话题,我们就可以选取与音乐有关的`话题,我想这个话题是学生比较乐意讨论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愉快状态的到达,并不是只选取一个好的话题就可以到达,这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老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作出引导,而且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来促使学生的愉快状态到达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课文解说
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内容操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我们要本着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来上这堂课,而不能像以前那种贯注式的教学模式一样,老师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而学生则成了一台单纯的录音机,只能录不能放。
1、听课文
通过温习和新课导入这两个步骤,学生的上课状态已经到达了比较愉快的水平,我们必须使用好这种愉快状态,把这种愉快有效地转移到课文上。这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又练习了听力,到达一箭双雕的效果。
2、快速阅读课文
在听了一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自己去快速阅读,这样无形之中对课文的印象会加深。快速阅读是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在考试之中没有宽余的时间一句一句地阅读,而且从各种考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快速阅读,也即是fastreading,越来越受到青睐,所以我们必须不光在平常的考试中训练他们的快速阅读本事,而且在课堂当中也要潜移默化地训练他们这种阅读本领。 3、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这个步骤是阅读课的主体,是阅读课的中心使命,但是怎样操作好精读课文这个步骤呢?有些老师可能仍然采用贯注式教学模式一句一句给学生翻译课文,事无巨细地解说课文中的语法。好象只有这样,老师的心中才踏实,才以为学生学到了知识,但这只是最基本的知识目的。我们的老师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恨不能学生能记着全部课本中甚至课本外的知识,这样反而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消说借助学生的兴趣来促进学习了。
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学习最大、最有用的动力是自己对知识的兴趣,而我们的老师,宛如也和某些家长一样,以为学生知道得越多,记得越牢,成绩就肯定会高。但是我们知道,记着和会使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试想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某些知识的本事和基础,他们又怎样来很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知识呢?这样做只不过是把没有成熟的果子硬吃到肚子里,消化不了。所以,在精读课文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但不能放波逐流。精读课文,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细致地阅读课文,去明确课文,去探求题目,解决题目。我们最好在学生自己细致阅读之前领读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注意到朗读课文时所应具有的情绪和准确的发音,否则在他们熟读之后,再纠正他们的错误会越发困难。总的来说,流利、有情绪的朗读是阅读课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表现这门语言学得好与坏的重要途径之一。试想如果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不够好听,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我们必须看重学生的朗读本领。
4、检验学生精读课文的效果
精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题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的要领来检验。最好以学生回答和老师提问相结合,这样既给了积极性高的学生锻炼的机会,又可以把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提起来。
5、阐发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一样是学生在精读课文时所遇到的语法方面的困难。语法的解说,很多老师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去讲解,这样虽然对语法的原理学生非常明确,但他们在应用当中很难把语法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有效快速地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结合句子来讲解,让学生始终在句子当中明确语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应用和考试过程当中,就可以省掉了由语法理论到现实应用的步骤。
四、自由温习
如果时间容许,在课堂上,最好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温习,以便于它们牢固掌握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加深印象。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之前,老师最好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快速欣赏一下,从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楚的轮廓。前面的自由温习、欣赏和作业,都是为了牢固学生的知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人类的忘记速率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这几个时间段有效的复习,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19.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活动课 篇十九
一、开展竞赛活动
事先要确定好竞赛的方法和内容, 让学生开动脑筋, 自觉参与,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竞争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任务。
1. 接龙游戏。
接龙游戏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按照要求和一定顺序, 逐个完成所规定的任务, 这种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的灵敏性。如:学了乘法口诀后, 可进行背口诀的接龙游戏, 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抢答活动。
在数学活动中, 可以出一些饶有趣味的数学题, 让学生进行抢答, 鼓励创新性答案, 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 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操。
二、找规律
在数学活动中, 自选一些富有规律的数学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 进而发展思维, 增长智慧,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填数。
一些数学趣题,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 可根据要求和给出的条件, 让学生填上适当的数, 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特点, 启发学生的智慧。例如: () + () + () = () x () x () , 让学生想出三个数, 填在 () 里, 使它们的积跟它们的和相等。填数的题型很多, 一堂课教师可以选定一个知识内容, 层层导入, 让学生从记忆型思维向理解型思维、逻辑思维转化, 最后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2. 自编题。
在活动课中, 可先出基本题型, 令其观察、分析、理解、掌握特点、寻找规律, 并依次去编题进行验证。如:5+5+5+2=5x3+2=1 7, 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想出简便的算法, 然后鼓励学生编出同类式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
3. 感受神奇。
在找规律的数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探索神秘、奇特、玄妙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在惊叹之余, 产生神奇感, 萌发摘取数学桂冠的强烈愿望, 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创新,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
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数学活动课的方法不拘一格, 教师可以精心、巧妙安排, 灵活运用, 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感受学习的快乐, 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20.谈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二十
关键词:师生关系;鼓励;创造力;环境;兴趣;沟通
一、师生关系,教学的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没有用爱和情感去滋润学生,有哪位学生会愿意与这样的数学老师接触呢?爱是教育之源,爱学生就意味着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只有爱学生,才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金钥匙。
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怀,而且要把握爱的艺术。教师爱学生,要去结合学生经历、家庭状况、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成绩等因素,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对学生展示自己爱的过程。要经过分析思考,有心理准备;要选择恰当时机、方式和方法;要合情合理、实事求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普普通通的鼓励或者是自己的一个表情都是对学生的爱。
二、鼓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那样学生就能更加健康幸福地成才。反之,过多的批评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还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渐渐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生,有时老师也需要主动与学生说上几句悄悄话,在学生得到奖励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适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给他们展现自我、调控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朝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旧中国的上海,由于内乱不断许多学生失去了自信,不求上进。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都忧心忡忡,一位教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几百名学生中挑出六十名组成“荣誉班”。这位教师对这六十名学生说:“你们是学校挑选出来最有前途的学生,将来必定有所作为。”这样一来这群学生的自信心就被激发出来了,由于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这个班终于成为真正的“荣誉班”。后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际上,他们当时只不过是被抽签决定出来的,只是由于“荣誉班”三个字激发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走上了成才之路。
三、创造力,老师前进的方向
孩子的思想是最有创造力的。因为没有经过标准化教育的孩子有着这个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思维,正如没有经历过标准化,所以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思维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有的说是地球,有的说是棒棒糖、太阳、大眼睛等等。但老师却在讲台上表现很生气地说这是一个圆,叫圆形。在有些老师的眼里只有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只是因为应试教育要求标准答案的存在。学生就是在这种限制中,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无论学生的性格如何,也不管学生的能力怎样,统统放到一个模子里去铸造,思维标准化已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有这样一位父亲,一天夜里,他带着他三岁的儿子在外面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问父亲:“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那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那就是灯。父亲忽然觉得儿子说得没有错,因为月亮是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中,“明”字就是日月组合的。随即父亲告诉儿子那是黑夜里最亮的灯,儿子开心地笑了。最后这位父亲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位孩子也在各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四、环境,学生学习的物质食粮
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影响老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愉快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童年应该是幸福的、愉快的、无忧无虑的,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过多期望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让受教育的过程从幸福与快乐变成了痛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厌恶感,对学习兴趣索然。
五、兴趣,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老师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先用一些有趣的数学算法、技巧等展示给学生,学生会以一种好奇的心态进入学习中。这样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更加轻松、更加努力。比如,在教学生“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会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造情境,用故事引入教学:夏季的一天,有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于是蝴蝶便带着它去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蝴蝶会说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呢?这样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而且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随着兴趣而主动思考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
六、沟通,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与家长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但在老师与家长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交流信息。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以便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而家长也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建立家校联系后,使这一渠道更加畅通,而且学校与家庭教育还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老师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学生善于自学的好习惯、能把学习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好习惯等。在培养学生好习惯的过程中,老师希望家长一起培养和监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能终身受益。
因此,对于正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明确着眼于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正如新课程阶段所提倡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潘忠良.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10).
作者简介:柳智福(1958—),男,福建连江人,小学数学一级,福建省连江县教育局,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推荐阅读:
如何上好高三数学复习09-16
如何上好科学课10-04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09-25
如何上好小学精读课文10-19
幼儿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教学课08-07
如何上好党课07-27
如何上好写字课11-08
如何上好一堂实习课06-12
如何上好一堂课心得07-29
如何上好历史课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