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2024-09-30

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共10篇)

1.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一

作者:杨晓刘德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05期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02-0039-0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课例研究已成为其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成为教育研究走向课堂生活的重要标志”[1]。在日本,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有机会将其教学创新思想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借助课例研究的机会,将教学创新设计付诸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在课后的研讨会议中讨论所获得的信息,最后将得到的启示应用到往后的课程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日本课例研究的特点,以期为我国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日本课例研究中的四个基本环节

日本的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中小学教师一起制定和撰写教案;实施教案;通过课后的研讨会议讨论课堂中反映的情况;最后将获得的结论应用到日常的课程中。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基本环节。

在“计划阶段”,相关老师根据课程的结构制定和撰写一个教案。课前,老师们就实施课的细节开展一个研讨会议。最大程度的根据目标来完善草案,从而使课的目的、方法和结构更为清晰。在该阶段,教师通过讨论草案,模拟真实的课堂,及时地发现需要改善的地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实施阶段”,通过课堂的具体情景来更真实地研究儿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情况。通常采用以下方式来观察儿童:录制课堂视频、文本记录和观察试样儿童。同时采用量化的观察和质性描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在“检查阶段”即课后研讨会议阶段,通过文本、视频所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查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验证课例的目的、方法以及结构是否合理。课后的研讨会议给与了教师很好的寻找解决方案或进一步提升教师技能和课程质量的平台。有研究者认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途径中,研讨与反思不失为两条好途径。”[2]在“行动阶段”则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课程中,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这种“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PDCA基本环节在日本课例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该流程体现了日本的课例既不是单个老师的事情也不是一个课堂王国的秘密,而是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有学者曾言“没有学校各部门各机构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是无法促进课例研究繁荣的。”[3]

2 日本课例研究中“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PDCA年度循环

在日本,不提倡在学校仅仅是介绍一些研究课,整个课例研究就结束了。因为“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4]

日本课例研究以四个基本环节为基础建立了PDCA年度循环,年度循环包括以下三个循环:一是建立一个以周年为周期的“宏观循环”以提高日本课例研究的质量;二是基于一堂研究课的“基本循环”来达到提高课堂观察的能力;三是将课例融入到“微循环”中,以更详细地设计教案。该循环致力于年度内提高日本课例研究的质量。因此,其不仅仅是局限于制定、修正教案或者是实施研究课,而是一个持续的、从根本上提升课例质量及促进整个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课例研究这样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其更应看重教师对待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态度与习惯的养成。”[3]

2.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二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课堂“微”教学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现结合 “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s”第一课(Welcome to the unit)的优化实施过程,与大家分享。

一、直观“微视频”变抽象为具体

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了一段有关各种食物的英文“微视频”。视频很短,只有不到两分钟,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它不仅具体展示了人们常见的一些食物,其中就包括在这堂课里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与食物相关的词汇,而且歌曲问答的方式、诙谐幽默的口吻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刚点击播放时,学生还都沉浸在课间活动的状态里没有对此过多地关注,随着视频的播放,我发觉有不少学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开始聚精会神地盯着视频看, 有些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跟着视频哼起来。我隐约听到几个学生边看边小声地讨论:看来,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是和食物有关的。视频很快播放结束,我随即提出一个问题:What is it about?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Food. 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继续说:We can find food eve- rywhere. Many people like eating different kinds of food.My friend Daniel is one of them.Today he would like to tell us about his likes and dislikes.通过这个视频, 我成功地完成新课的导入,并引出了本课的主线(铺设Daniel介绍并谈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为一条贯穿全课的主线)。在本节课后续的Comic Strip部分, 我穿插了一段有关Eddie和Hobo谈论食物的微视频, 通过两只卡通狗的对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英文中常用的一句谚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各类“视频”由于其直观的呈现方式、独特的教学效果常被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视频应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选用的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应该尽量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时间不长的“微视频”。“微”这个特质能使初中生更加乐于接受,因为初中生年纪尚小,对于这个世界还处在十分好奇的阶段,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 时间过长必定会分散注意力,效果不佳,短时间的教学往往会对他们起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再者,课堂上选用的视频大多是用于导入新课或引出某个知识点,长时间的视频播放往往会显得拖沓冗长,对后续内容的讲授时间造成一定的压力,使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

二、趣味“微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和导入部分的铺垫,教学很快进入“正题”———教授食物的英文名称(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通过图片展示、跟读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这部分词汇的学习。接下来便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加强,我选用了两个小活动完成对这一环节的处理。

第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在看完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后,用抢答的方式说出所看到的食物的英语名称。在这个活动中我安排了六组不同数量的食物的幻灯片:前两组是三个不同的食物,中间两组是四个不同的食物,最后两组是五个不同的食物。连续播放的幻灯片间隔很短,我要求在播放完毕后,学生必须迅速按正确的顺序说出这些食物的英语名称。刚宣布完规则,就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在摩拳擦掌,果然,正式开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这个小活动无疑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另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在短短的20秒时间里识记20个不同的食物,之后将幻灯片撤走,学生需凭回忆将这些食物名称写出来,不要求一定按食物呈现的顺序来写。虽然这个活动的难度比前一次大,但是从现场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回答的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写对15个或以上的词汇。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选用如根据中文意思填词或短文填空等习题方式来巩固、加强知识点,直到现在,这类方式仍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单一的形式、枯燥的记忆,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微”活动的竞争性设计一改枯燥乏味的习题模式, 它以活动形式让学生边“玩”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能力的大舞台。更重要的是 “微”活动的趣味性往往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变 “被动学”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即时“微训练”变安静为喧闹

在讲授本课Part B对话部分时,我让学生听完Mil- lie和Daniel的对话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听力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个表格的内容。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句型运用能力,仅仅安静地填表是远远不够的,我顺势问道:What do you like?What do you dislike?话音刚落,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就开始答道:I like...I dislike noodles...这时,我拿出事先在市场采购好的包括蔬菜、水果、零食等多种食物, 要求学生就近组成四人小组,每组随便选取几样实物进行“Do you like...?Why?”这一重点句型的操练,即询问组员们是否喜欢某样食物,为什么?学生很快组队开始了对话训练,我适时走到他们身边或关注操练进程或纠正错误发音,随着大部分学生的操练基本结束,我随机挑选了几组学生进行展示。由于操练的内容非常贴近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展示的现场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句型掌握得比较熟练,效果不错。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一两位学生操练的声音过轻,需要不断地给予鼓励。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实际语言环境中的交流,即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常用句型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尽管 “哑巴式”英语也能掌握相关的句型,但我更喜欢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体会英语的魅力。喧闹的课堂更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交流, 对话操练时间一般为5至8分钟,以防止冗长乏味;在操练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声地就某一句型或内容反复操练几遍,以达到训练口语和熟练掌握的双重目的。这种“微训练”方式不仅对于学生形成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还能进一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给予指导和鼓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有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三

关键词: 课例研究 反思性学习 高校英语教师

1.教师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已经在《我们如何思维》、《逻辑:探究的理论》等著作中对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有所论述。他是第一个把教师看做是反思性实践者、看做在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专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理论家。

关于教师反思性学习的认识,有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技术合理性”(Schulman 1987),以既定的研究或理论基础来检验教师教学技能的使用及教学行为,反思的焦点主要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技能和技术知识的有效应用。第二种是活动中的反思(Schon 1983,1987),主要是针对教学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现场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第三种是对活动的反思(Schon 1983,1987),课后对教学的回顾,包括第二种“活动中的反思”,但有所区别。第四种是为活动反思(Kilon and Todnew 1991),它是“活动中的反思”和“对活动的反思”的结果,用于指导以后的活动。

因此,在教师反思性学习中,教师是反思活动的主体,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教师担任着多重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一个学习者。

2.课例研究及其特征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是根据日语翻译过来的。其在日本多年的实施不仅使日本教师实现了从“讲授式教学”到“理解式教学”的彻底转变,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日本的课例研究受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关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各国学者对课例研究概念的描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但对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达成共识。一般认为,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授课教师准备—计划—授课—反思四个关键环节,研究本身并不随着这些关键环节的逐一完成而终结,而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

3.课例研究设计

笔者所在的中部某省属高校公外教学课部在2016年进行了一学期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探讨。借鉴日本、美国等先进课例研究方法,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课部形成9名大学英语教师和9名研究生组成的课例研究小组。课例小组中包括专家领导、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保证课例实施的有效性。按照课例研究的关键步骤循环推进,在为期一学期的时间内,课例研究小组共同开展了三轮课例研究的完整活动,即:(1)小组集体研讨当前面临的问题;(2)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案;(3)由团队中的二人进行上课并安排研究生随堂录像,其他成员现场听课或观摩录像;(4)以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进行集体探讨如何帮助上课老师进行改进;(5)上课老师进行下轮备课和课堂改进,进行下一轮课例研究;(6)上课老师另外进行刺激性回顾和撰写反思日志。这样的安排方式可以让上课老师在每一次的教学反思和探讨中得到提升,也可以帮助其他参与者有所借鉴,结合自己实际得到提高。

4.个案描述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课堂录像、研讨录音、访谈录音、教学反思日志、学生访谈等手段收集有关数据,进行质性研究。笔者从教时间为4年,有幸成为课例研究中的一位授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受益良多。之所以被选中,一方面,笔者已经顺利从职业存活期过渡到胜任的熟手期(Berliner,D.C 1977),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效率相对新手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提高,但对课堂棘手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很大困惑。另一方面,笔者学习主动性比较强,经常参加同事间的教学研讨及各种培训活动。

4.1教学研讨

教学研讨是教师与教师间使用较为频繁的教学反思方式。研讨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下是研究小组成员与笔者一次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研讨谈话。

笔者:进行第二单元的整体阅读时候,对学生提问,学生都埋头不说话,教学气氛很尴尬。可能这个单元太难,该怎么办呢?

教师甲:可以尝试让学生互相提问,这样比较容易切入。

教师乙:把阅读的问题设置简化,层层深入,学生就不会那么畏惧回答问题。

……

从这次的研讨中,笔者吸取不少方法,有效地解决困惑。

4.2教学反思日志

在一学期的课例研究过程中,笔者每个星期至少要撰写一次反思日志。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余学习、课后感悟等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下是摘录的其中两篇:

上这堂课之前,我对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第二单元课文A的课文内容的精讲,以及部分生单词的精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上课太随意,学生presentation部分严重超时,几乎占20分钟,导致内容精讲和单词环节很匆忙。在与学生互动方面我还是花了很多心思,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但是课后学习方面我需要加强,很多单词可以进一步扩充。

这次课我要完成的是第3单元课文A的精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分段阅读时,我采用分小组布置阅读任务,效果还不错。但是重点单词讲解部分的例子不够生活化,有些学生造不出来。总体而言,这个单元的精读课质量比上次的精读课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次次的反思日志证明了笔者教学思维的变化,进而催 动了教学行动的变化。

5.在课例研究干预模式下反思性学习的效果评估

通过个案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断出高校英语教师反思性学习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对教学把控能力的反思。教学把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反省与评价。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在课例研究干预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对教师学习能力的反思。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的自我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自身兴趣、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都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在课例研究干预模式下,教师的学习能力通过更多的刺激和回顾得到增强。

第三,对自身性格特点及弱点的反思。性格是人格结构中表现最明显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反思性学习不可能脱离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孤立的进行。教师个体的性格会影响教育观念,最终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尽管在个案研究前对于试验教师有所遴选,但是在课例研究干预模式下,试验教师对于自身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更胸有成竹。

总而言之,课例研究促进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课例研究的干预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四

我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课例研究》读了‘圆锥体积’一例,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让我感受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在课的开始阶段,出一些学生熟悉的知识体系,顺应学生的思维需求,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来打开学生思维闸门。比如:一开始让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老师再问:还想知道圆锥的什么知识呢?学生借助圆柱的学习经验就会提出: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求?

2、缺乏思考而比较随意性的回答是很正常的,也是真实的。而敢于否定比尔并且能说出自己理由的学生更是可贵的,这些都是教师给予学生机会的结果,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尤其是思维的相互碰撞,往往可以取代教师的引导,而且效果要好得多,读后感《《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课例研究》读后感(一)》。比如:老师启发,现在我们观察,等地等高关系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它们体积相等。生:(马上反驳)绝对不相等,圆锥上面是尖的,圆柱上下都是一样的圆形,圆锥的体积肯定小。师:大家认为呢?生:圆锥体积一定比圆柱体积小。

3、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指定实验方法让学生去接受,学生没有经过思考而盲目跟随,这样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也伤害了学习的情感。本课尝试改变这种常规,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师: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等地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吗?生:把圆锥里装满水倒入圆柱中,或者把圆柱里装满水倒入圆锥中,这样实验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5.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五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职业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推动职业教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 引发教师探讨“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 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实践, 提高专业水平,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从2010年11月起, 江苏省开展了职业学校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课”教研工作和研究课、示范课“两课”评比活动。该活动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主要采取的单一的教研或培训方式, 如专题报告式“只听不做”、公开课等现场考察时“只看不做”、参与讨论式“只说不做”等, 促进了教师从教学常规工作向教学研究工作的转换。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的江苏省“两课”评比, 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英语应用文教学, 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过程,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 提升职业行动能力。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 Piaget)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此次案例研究正是希望通过课例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强调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转变。变传统“填鸭式、传输式”教学为现代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被动性、虚拟性”学习方式为现代的“主动性、体验性”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及其说明

(一) 教材分析及资源整合

本课例选自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的“通知的写作和翻译”。教材的编写体例是听、说、读、写、译。语法知识不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 基础语法作为附录, 附在书后, 既可作必修教学内容, 也可作学生自学资料。与一二册不同, 第三册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 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了应用文的部分, 模拟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力,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通知的写作, 我调整了教材结构, 删除了与之不相关的话题, 增加了常见的“通知”的范例, 提供给学生有用的英语学习网站, 鼓励他们课外学习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

我教授的是我校会计系2009级学生。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不高, 学习主动性不强, 能力参差不齐。因此, 应采取分层教学, 将学生分组, 关注后进生, 促进他们共同进步。相较于一二年级, 他们比较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常用词汇和一定的语法规则。但是他们更加担心未来的工作就业问题。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合作探究的热情。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应用文实用性强、简单易学的优势, 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引发他们自主学习。

(三) 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在将来的真实工作情境中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具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形成健全的情感和态度, 为就业做必要的准备,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应用文写作以其实用性和规范性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 教师更应认识到普通高校开设的英语写作课与高职英语写作课两者存在很大差异。普通高校本科特别是研究生阶段侧重为学术研究而进行写作, 而高职英语写作则主要为了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 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应达到如下要求: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 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函件等, 词句基本正确, 无重大语法错误, 格式恰当, 表达清楚。教学大纲体现职业特色和跨文化属性, 写作训练贴近岗位要求, 实训模拟真实职业情境, 考核体现职业技能特色。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情, 本课具体目标是: (1) 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应用文的特点, 掌握通知的格式。 (2) 语言技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倒置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应用文写作的自信。 (4) 学习策略:培养同学评价, 减少焦虑的情感策略。 (5) 文化意识:认识中式英语, 避免类似错误。

(四) 教法学法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的。本课主要采取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和听说法为辅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强调“做中学”,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主要是合作共享的关系, 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从旁指导, 提供模拟真实生活的任务, 由易到难, 延伸至课外。交际法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交流的愿望。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 重视语言点和句型的操练。

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法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小组合作形式多样, 可以是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 也可以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的大组合作。基于问题解决自主探究是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法。教师以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 通过设置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的探究还能从课上延伸至课下, 拓展学习空间,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步骤及其说明

(一) 任务一:卡片游戏 (8分钟)

此项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玩游戏复习There be句型。规则:第一名学生的盒子里装有“事件”卡片。第二名学生的盒子里装有“时间状语”卡片。第三名学生的盒子里装有“地点状语”卡片。学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卡片, 把它们拼凑成完整的句子, 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通知写作的基本句型。以下是游戏中会用到的句子:

There was a party in the hall last night.

There is going to be a meeting in the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There will be an interesting talk on English next week……

There be句型有特点, 主语放在be后边;

事件在前, 地点时间在后;

主语单三用is, 复数主语要用are;

变否定很简单, be后要把not添;

变问句也不难, 把be提到there前;

肯定句中用some, 否定疑问any换。

这一任务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游戏和顺口溜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巩固“There be”句型。通知中经常使用这一句型。句型的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游戏是一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二) 任务二:角色扮演 (10分钟)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角色扮演, 练习对话。对话内容是足球比赛。以下是练习中会用到的词组:

international women’s volleyball match, China VS Cuba, next Tuesday, 7:00 p.m., the City Stadium, book them at the Students’Union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本任务设计了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观看足球比赛, 让学生根据情境搭档编对话, 进行角色扮演, 搭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为通知的写作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

(三) 任务三:填写通知 (7分钟)

这个任务让学生根据他们练习的对话内容填写一则通知。并且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实用英语写作?通知是什么?通知的要素是什么?

让学生把对话内容填写在提供的通知里, 使学生对通知的格式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向学生提问, 引发对什么是通知以及通知特点的思考和讨论, 从而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 建立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自信。

(四) 任务四:讨论规则 (10分钟)

教师鼓励学生分成小组, 讨论书上例文的书写规则和步骤。接着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知识不是教师填充到学生头脑中的, 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在这一任务下, 教师把学生分为8组, 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通知的格式。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各不相同, 在这一任务中学生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 任务五:口头通知 (10分钟)

下面是一则书面通知。学生按照要求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 形成口头通知。

这一任务让学生把书面通知变成一句话的口头通知, 了解书面通知与口头通知的不同。

(六) 任务六:写书面通知

下面是一则口头通知。学生须按照要求写成一则合乎规范的书面通知。

Professor Betty Smith from Sociology Department Smith College will give a lecture on Job Interview in the Room 101 at 10 a.m.Friday 8th May.You are all welcome!

这一任务让学生把口头通知写成一则书面通知。前面的任务为这一任务的完成做了铺垫, 学生做起来驾轻就熟。

(七) 任务七:学生评价 (10分钟)

学生两人一组, 根据书写通知的标准检视对方的通知。如果可能的话, 找到他的错误并给予意见。

评价环节注重写作过程管理, 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先是同桌互评、修改, 接着学生填写自评和互评表,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反馈。评价改变了以往的终结性评价, 把学生自评 (Self-assessment) 、小组评价 (Peer-assessment) 与教师评价 (Teacher's assessment) 结合起来。学生根据评价反馈, 修改自己的通知, 形成再创作。最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 其中包含这一学期所涉及的所有种类的应用文, 例如通知、邀请函、便条、请假条等, 还包含第二次写作稿、评价表、课外阅读的材料。写作档案袋 (portfolio) 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个标志性的评价工具。不仅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 而且对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八) 任务八:拓展训练———通知的翻译 (25分钟)

最后一个任务难度较高。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下面的通知, 特别注意划线语句的翻译。接着教师播放一个2分钟的中式英语视频, 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他们写作中中式思维转化为英式思维的重视。

下面是中式英语与正确表述相比较的例句。

1.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Chinglish: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English:Work hard, and get better everyday.

2.你有种, 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Chinglish:You have seed.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English:You have guts.I’ll teach you a lesson.

3.人山人海

Chinglish: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English:Crowded

接着教师讲授基本的翻译技巧:倒置法。在汉语中, 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 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 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例如:

1.我妹妹在北京工作。

My sister works in Beijing.

2.工作一周之内就完成了。

The work was done in a week.

3.我常常在早上5∶30起床。

I often get up at 5∶30 in the morning.

这一任务运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中式英语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中英文句式的不同, 避免因汉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接着教师在举例讲解英语翻译中的倒置法, 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

课后作业: (1) 有条件的学生观看中式英语视频。 (2) 写一篇50字的通知“失物招领”。要求:是一篇书面通知;注意通知的格式;时态:一般现在时或将来时;明确文章中的六个要素“who, what, why, when, where and how”。

作业布置方面分两个层次, 一是选做, 一是必做。选做题是让学生观看中式英语的视频。必做题是写一则失物招领的通知。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自学网: (1) http://www.youku.com/TED Speeches。 (2) http://www.xzcx.net.cn/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和高职英语资源库。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学习和心理的需要,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课后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就此, 学生完成了“意义建构”, 掌握了通知的格式, 能够仿写、套写和翻译通知,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课后总结与反思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是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 “学生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 教师强调语法、句法、词汇、篇章等层面的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学习写作处于孤立的环境, 主要是以听教师讲解, 阅读别人的写作然后模仿为主, 写作的过程往往被忽视, 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交际、协作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语言并不是强记孤立的单词, 也不是背诵脱离语境的句子, 更不是重复无趣的语法规则, 而是在生活中使用语言。高职高专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为主体, 理论为指导, 应用为目标”。教学效果最终体现者是学生, 学生是教学主体。基于建构主义, 本课紧密围绕通知的写作和翻译, 让学生接触未来工作场所中的英语, 学以致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布置任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 学生在游戏、讨论、合作中轻松掌握了。本课注重写作过程, 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进行第一次写作, 经过同伴反馈、评价后进行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协作和快乐的。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动起来了也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压力。教师应引入基于小组的课堂管理机制。基于小组的课堂管理, 把学生分组, 选出小组长并轮流担任。小组长为小组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适时分担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的压力, 既转变了学生的身份, 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自我管理者, 又克服了以教师情绪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管理法, 转而关注学生同伴间的情绪互动。

参考文献

[1]谷晶晶.同伴反馈视野下探究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以《高中优秀教案》之第二单元写作为例[J].英语教师, 2011 (8) :13-17.

[2]谌启标.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56-159.

[3]任庆梅.以课例研究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J].英语教师, 2011 (10) :45-49.

[4]杨军.从“表演”走向“常态”——课例评比活动新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8) :72-73.

[5]杨玉东.课例研究中的共同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3) :80-84.

6.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六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

2.朱晓燕认为“阅读是读者利用各种知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知识如生活常识、话题背景知识、各类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语言材料或者作者的观点意图进行对话、质疑和评估。”

3.上海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的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语篇。

二、初中高年级英语故事阅读有效性课例研究的预设

对于学生:

1.培养良好的英语故事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对于教师:

在故事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阅读指导策略,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指导学生挖掘故事文本的内涵,探索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课例研究实施

牛津英语8AUnit7是一篇典型的英语故事,其文本与8AUnit6的文本构成了完整的一个有关外星探险的科幻故事。

1.原故事导入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Unit6本文故事的结尾,请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原导入设计的问题:

(1)耗时太长。(2)学生对故事的发展走向的猜测没有紧密联系前一单元的文本。

修改后的导入设计:

向学生提问:The trouble Captain King and his crew are facing

They are ___________food.

They are in a _______

They have no _______

Gork is more _________than them.

They cant _____ the door.

Gork will try to ____ them.

The _____________will help Gork.

通过图片对比,引出问题:Did Captain King and his crew get away from the cage? How?

引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引入新单词:escape from,laser torch,melt the steel bars,attract,plastic

2.原故事设计文本内涵的挖掘:

原设计:

故事本文阅读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涵,掌握故事发展脉络,提出问题:

Discussion on the plan of escaping:

Step 1: (1) ________________ with my laser torch

Step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my laser torch

Step 3: Try to make Gork(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us

Step 4: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get out the caves

Step 5: Escape through the door to (5) __________

原设计的问题:

只对文本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没有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缺乏对人物个性特点所导致故事结局的重要性进行深层理解。

修改后的设计:

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reasons of Captain King final success?总结出从故事中可以学习到的经验和道理。

Keep a cool head. 保持冷静的头脑。

No way is impossible to courage.    勇士面前无险路。

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自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四、课例研究后的思考

1.阅读故事文本的导入需要和故事本身的主题息息相关。问题的提出既要能够引起学生阅读本文故事的兴趣,又要有助于启发学生自助思考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活动,提高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7.《套圈游戏》课例研究 篇七

2、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将例题教学与练习结合起来,更充分的利用例题。

教学科目: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套圈游戏》

近段时间,公开课、示范课似乎都离不开多媒体。有教师认为,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在别人看来一定会大打折扣,意味着自己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由此,我们能够看到,有的课堂我们看不到老师的作用,一味的用课件贯穿一节课。学生感到热闹、新奇,就像看动画,但他们没有去思考问题、开动脑筋,没有达到我们想借助多媒体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初衷,那么多媒体课件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没有了这个作用,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讲套圈游戏这一课时,一开始我也是这样设计的,借助多媒体做成丰富、可爱的动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它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新奇感过后,就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了。于是我改变教法,重新尝试,下面是我这几次课例的对比,希望能使大家受到启发。

一、原始课例:

我在教一年级数学课《套圈游戏》时,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次口算比赛,看看哪组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比赛结束后,我出示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套圈游戏。

师:“淘气和笑笑都觉得自己会赢,争论不休,所以想请你们做小裁判,你们愿意帮他们的忙吗?”

学生都能通过思考、讨论想出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一一肯定。

师:“ 那咱们判断对了吗?淘气真的赢了吗?让我们验证一下,请你们算出淘气的总分,怎么列算式呢?”

生:24+29+44=?

师:“那你们能算出来得数吗?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得?”

生1:“24+29=53,53+44=97。”生2:“29+44=73,73+24=97。”生3:……

师:“我想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那么请大家看这几道练习题。(动画出示笑笑的分数‘ 49+17+31 ’,)想一想怎么做会简便一些呢?”

举手的寥寥无几。再后来做连加练习时,学生已经对多媒体课件失去了兴趣,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了。做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分散,没精打采,更有一部分人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去做练习。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疑惑,他们怎么了?他们不是喜欢看动画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一年级学生年龄太小,对新事物好奇,但不会长时间集中,必须让他们不断的有新的刺激,不断地获取成功。

2.没有很好的整合教材,一味的按照书上给好的去就步完成。

3.例题没有发挥其该有的示范,引导作用。如后面的练习“49+17+31”完全可以在例题时让学生一次性思考,在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间没有发掘出他们更充分的潜能,没有让他们的思考到达更深的境界。所有学生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没有及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得后面练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思维停止不前。

针对这些情况,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下面是我的第二次上课实例。

二、二次课例:

再上这一课时,我在口算中加入了这样的一道题目“19+24=()+()- ()”

师:“谁能大胆的试一试呢?”片刻后,有几位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9+24=20+24-1”

师:“你太棒了!那老师把题目改成19+24=(+),看看这道题怎么填?”

生:“19+24=20+23”

在引出新课时,我没有让他们看多媒体课件,而是将书上的小动物们都画成可爱的卡通画,剪下来用讲故事的形式一一出示,学生看到后也是非常兴奋,有的说“那只猫真可爱,有的说那只大象好神气,还有的说,那只兔子才调皮呢,露着大门牙……”同样吸引了学生,引起了他们的新奇感,达到了与多媒体同样的效果。

在出示淘气的分数时,我将例题中的3个数“24、29、44”改成了“24、29、46”为什么这样改呢?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发现其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在前面的原始课例的计算中,大家不难发现,学生说淘气的总分时就只有单调的几种作法,并没有真正的思考问题。我将例题改过之后,学生的解法很多,最突出的做法有①24+46=70,70+29=99。

师:“为什么你要把24先和46先加起来呢?”

生:“因为个位上的4+6=10,所以我就把24和26先加起来了”很多学生恍然大悟,直后悔自己为什么没看出来。我又在这时适时地请他们判断这些题目“23+45+25,27+36+23”

学生都能说出先把个位上能凑成10的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这样既达到了今天的教学目的,还使他们发现了数学的神奇,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认真观察你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在我大力表扬了这同学后。

师:“其实这道题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你们都没发现。记得老师在刚上课时出的这道题目吗?19+24=(+)你们说得很棒,想一想和这道题有什么联系呢?”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刻开始讨论了,大家都想找到那个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方法,他们的好胜心理让教学向着更深一步进行,这正是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让他们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也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片刻后,几位同学欣喜的举起了小手,他们眼中既有掩饰不住的快乐和自豪,更有想表现自己焦急的期待。

生1:“23+30=53,53+46=99”生2:“24+30-1=53,53+46=99。“生3:……

在新课的教学环节完成后,同学们都有些疲惫,失去了先前的兴趣。这时,表扬与小红花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了。再下来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光给别人评理了,那现在让我们也去玩一玩好不好?”

学生们都兴奋的看着我,注意力空前集中。

师:“下面的问题,谁答对了,老师就送给他一个黑板上的小动物,你们想要吗?”

学生们沸腾了,都睁着小眼睛,竖起小耳朵,专心地望着我,等我出题,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写着期盼。

师:“如果老师请你套3种小动物,套哪3个小动物你会得到最高分?”

生:“套白鹅、熊猫和小象得分最高。”在这位小朋友欣喜的拿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后,下面的学生更着急了。都全神贯注的听着下面的问题。

师:“套哪3种小动物你会得到最低分?”

学生的小手一个举得比一个高,都想得到某一个小动物。

生:“套梅花鹿、兔子和企鹅得分最低。”

没有被叫到的学生眼睛里充满了焦急和遗憾,和第一节课的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学生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师:“这里还有5张图片呢,老师请你们在答题纸上算出自己喜欢的3种小动物的总分,谁做的又快又对,老师送他剩下的小动物。”

下面的练习他们做的非常好,很积极,因为他们能得到真正的小动物图片,而不像电脑上的看看而已。有了动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8.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八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 一课, 前前后后看过录像、实录、点评好多次, 再次细看是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王老师艺术品般的课堂教学、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深刻独特的思想探索、干净慈悲的情怀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仔细仰望大师课例, 吹毛求疵, 发现一些细节值得斟酌, 现在此斗胆向同行前辈们请教, 以求甚解。

一、关于阅读成本:残忍是否定要撕开来看?

作为“诗意语文”的一场美丽“遇见”, 王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 秉承激情课堂教学风格, 通过举象造情, 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具有生动画面的意象, 营造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课场。请看:

片段一:神在受难

(大屏幕出示“句四”: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 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 用它尖利的嘴巴, 啄食他的肝脏。白天, 他的肝脏被吃光了, 可是一到晚上, 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 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 永远没有尽头了)

展现方式:在全场一片静默中, 文字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黑色的背景上, 每个呈现的文字, 都像鹫鹰在狠狠啄食天神的肝脏。一个一啄, 一啄一个, 连续不断, 没有尽头, 裹挟着血腥和残忍直刺学生的心灵。

接着这样进行对话:

师:孩子们, 一个如此血腥的画面就这样定格在你的眼前, 画面中哪些字眼在深深刺痛着你?

生:“啄食他的肝脏”刺痛着我。

师:哪个字眼?

生:啄食。

师:你知道那是怎样的“啄食”?

生:就是凶恶的鹫鹰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 用它尖利的嘴巴, 啄食着。

师:它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仿佛也啄食着你的——

生:肝脏。

师:感同身受啊, 这是身体里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啊!

……

毋庸置疑, 王老师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渲染等方式层层举象, 引导学生还原出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折磨与痛苦的画面, 将课堂氛围营造到极致痛苦、极致残忍, 反衬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与勇敢, 为下文“博大的爱”做足做好了铺垫, 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产生令人感动与震撼的效果。现场气氛不仅直刺着学生的心灵, 也冲击着全场观课的教师, 让人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但是, 如此大手笔浓墨重彩地渲染画面, 还原血腥, 将残忍如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 是否真有必要?笔者觉得似有不妥。

且不说孩子们此时内心的感受, 细察现场观课的教师, 面对这样血腥的渲染与残忍的强化, 脸上也无一不写满了震慑与窒息。可以想象, 一群十来岁的孩子, 此时遭受的不仅仅是“震慑”了, 或许有比之更严重的“恐惧”, 甚至是令人心惊的“恫吓”。与感受体验文本表达的意象相比, 这样的造境所付出的情感成本代价似乎太高了, 幼小的心灵恐承载不了这些“恐惧”与“恫吓”。笔者认为, 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呵护, 更需要人类精神正能量的引导。对孩子来说, 看到善良与正义的力量、看到光明与信仰或许更为重要。

再者, 神话文本本身具有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虚构的情节, 这是文本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 也是学习此类文本所要关注的目标之一。因此, 对这个画面的举象, 可以点到为止, 尽可能弱化, 转而将重点引至感受英雄强大的精神力量处, 引导孩子看到人类精神深处的信仰与世界的光明。这样环节的处理, 笔者认为有位名师处理得较为妥当:在初步理清故事脉络、大致感受英雄受罚的画面后, 轻轻一转:“读这样的文字, 看这样的画面, 让我们感到可怕、恐怖, 所以, 我们不看也罢。但普罗米修斯却在日复一日地忍受着,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让我们来听听他心中的那个声音吧!”——“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然后通过想象诵读、辩护讨论等多种形式, 回旋往复、层层深入品读句子, 从中感受普罗米修斯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气与决不屈服的不朽精神。

二、关于阅读主题:是无畏的英雄, 还是博爱的圣父?

片段二:永远的神话

师:假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没有去救普罗米修斯, 我们的普罗米修斯还有获救的可能和希望吗?

生:有。

师:为什么?

……

生:普罗米修斯给了我们火, 我们一定要报答他。

师:他给我们的何止是火, 更是——

生:一颗爱心。

师:孩子们, 是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 普罗米修斯一样会得到拯救, 因为他是爱的化身。法国人彭沙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其实, 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 不是大力神, 也不是别的什么神, 而是他自己的。让我们永远牢记这样一条宇宙的法则——

生: (齐读) 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让我们把普罗米修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磨难写下的这一条宇宙法则牢记在自己的心上——

生: (齐读) 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根据王老师的“课程反思”, 在解读文本时, 认为将普罗米修斯定位于“英雄”, 是对天神的贬低, 是对博爱的亵渎, 他应当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圣父”, 正如基督教文化中的“耶稣”。贯穿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结尾, 王老师将情感与精神境界往前又推了一步, 推向“爱”的高潮, 推向一切“拯救”原是“自救”——爱, 可以拯救别人, 也可以拯救自己!不难发现, 这一主题的解读, 与王老师“慈悲为怀”的教育情怀密不可分。王老师以“儒释道”的东方文化想象西方神话, 认为普罗米修斯身上折射的就是愿意舍身助人离苦的“大爱”, 这种大爱如同佛教中的慈悲, 助人得乐, 助人离苦。这是东西方文化不由自主地碰撞, 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王老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但, 这一主题明显高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感受, 有“拔高”之感。小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英雄崇拜情结, 按照他们平常的阅读方式, 普罗米修斯面对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折磨, 依然不肯低下高贵的头, 他是勇敢与正义的化身, 他就是一位不畏强权、勇于牺牲、坚贞不屈的英雄。再读文本本身, 其内容表达中指向比英雄更为广泛的“爱”这一主题的迹象也不很明显, 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极力引导,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很难生发“爱”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感受, 更无法达到“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的突转。因此, 对于这一阅读主题的品读感受, 笔者认为, 从学生学习本位出发, 是否可以更指向学生的实际, 指向学生的生活, 指向学生切身的理解?因为, 在孩子心中, 普罗米修斯就是一英雄, 仅此而已!

9.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九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 第一册十六单元, Speaking部分

2 教学班级

2008级综合部

3 原始课例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成功与失败”, 无论小到从一个人, 一个家庭, 一个企业;或是大到一个团体, 一个党派, 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从各层面或是各个阶段“成功与失败”都是有话可说的。本单元基本上是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来设计的。主要谈成功的意义和取得成功的方法。

就本节课的内容来说, Task1对话是从判断是否成功完成某件事入手, 让学生学会能否确定完成某事的“交际用语”的用法。取材于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到亲切, 觉得有话可说, 激发了学生动口的兴趣, 再加之Task2的内容训练, 使得Speaking这项活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个技能进行了训练。另外,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不确定成功到通过某些途径有可能成功的语境, 为学生学习本单元Reading部分中的“Don’t give up.”和“Tips on how to be successful kids”做好了铺垫。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目标

1) Learn and grasp the“new”words:exam, maths, difficult, certain, direction, doubt, present, receive, invitation, accept.

2) Learn and grasp the useful expressions:be sure of/about, be certain, in the right direction, lose one’s way, come across.

4.2 能力目标

1) Train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2) Learn how to express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即:如何使用好本节课中的useful expressions? (See Page 175) .

3) Learn how to use“un-”to make new words.

4.3 情感目标

1) 通过本节课Task1两个对话的学习, 激发学生积极去寻找自己的优点, 设法用自己的优势力量去战胜自己的弱点, 同时增强自己对于不能确定做好某那些事的自而有信心去做好。

2) 通过Task2的训练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 教学重点

1) Learn how to express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2) Learn and grasp the expressions about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6 教学难点

Learn how to express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7 教学策略

1) 本课为Speaking, 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为主, 活动教学为辅,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 利用图片等辅助设备, 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

2)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通过视听法、听说法、团体教学法和自觉实践法等辅助教学方法来组织各种课堂活动。

8 学习策略

本课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五官并用法、强化记忆法、发现学习法、比较归纳法和联想记忆法等, 分别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1) 本课在学习回生词时, 要求学生对于这些回生词要强化记忆, 五官并用, 为下面的视听学习扫除障碍。

2) 在进行导入视听训练时, 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

3) 在做Task1时, 要求学生划出对话中表示“确定”或“不确定”的句子。

4) 在学习如何表达“确定”或“不确定”时, 要求学生对于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短语或句式进行归纳、比较和联想相近短语活句子。

5) 在做Task2时, 要求学生讨论发现并编写对话, 以便于表演。

9 教学过程

9.1 Lead-in

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 向学生呈现那些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的回生词。然后, 找较好的学生教学那些回生词, 并要求强化记忆 (为学生再听对话时扫除生词障碍) 。

9.2 Presentation (Task 1)

Dialogue 1

1) 通过听对话内容, 训练学生再不看书情况下抓住对话中谈的可能是什么事。然后通过多媒体把对话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要学生找出对话中不能理解的句子, 分小组进行讨论 (如果不行, 老师给予提示) 。

2) 要求学生找出对话中表示“确定”或“不确定”的句子, 并试着联想还有那些这样的表达形式。 (板书到黑板上)

3) 朗读对话内容。

Dialogue 2

1) 学生自己诵读Dialogue2, 划出表示“确定”或“不确定”的句子。

2) Pair work分角色阅读Dialogue 2。

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自主必须以教师自主为前提。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支持、指导和促进。教师应具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能力, 帮助学生制定其学习策略, 使学生能够找到最佳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由“指导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英语教师还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把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要实施民主化教学, 提倡师生平等, 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尊重和发展的空间。作为学习合作者的教师在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给予各方面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职业自主性也会得到有效发挥。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最终还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首先, 教师要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转变。教师通过设定多样化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按照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学习英语, 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功能, 也就是听、说、读、写、译五种实践技能, 最终使学生具有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其次, 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切身体验, 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最后, 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 而是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协商、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而交流、协商和合作都是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重要因素。

3) 打造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 即语音、语调的正确, 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 词汇表达的得体, 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就为夯实基本功创造了条件。同样, 只有在具备了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的条件下, 学生才能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和翻译能力, 与此同时, 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因此, 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基本功和英语综合能力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4)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学校和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理想的条件, 同时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展示英语综合能力提供平台。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 在分析、加工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并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还要鼓励、督促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角和英语沙龙这类活动, 每周为学生确定一些他们注、感兴趣的话题, 将外教调动起来, 并动员老师参加并给予指导。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模仿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 为学生展现英语综合能力提供机会。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又可以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最终达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优秀的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4 结束语

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 都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旧的学习习惯彻底决裂, 同时改善教学环境, 改革教学制度, 无论对于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来说都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无论如何, 英语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努力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 1991.

[3]曹瑞明.学生自主学习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4]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5 (4) .

[5]李美伦.在精读课中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初探[J].现代外语, 1994 (4) .

[6]魏玉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外语界, 2002 (3) .

10.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 篇十

夏侯富生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中小学英语老师都要相互熟悉这两个学段的英语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中每一课的重难点,以便有目的地设计可行性的英语教学方案。因此,笔者在研究中小学教材时,根据一个共同话题进行了中小学教材的整合,设计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听说课。以下就这一课例进行分析、阐述与反思,试图在这一尝试中探讨听说课的衔接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结合小学与初中教材整合设计的听说课,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小学教材版本是由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英国利兹城市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合编的广州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学教材版本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八年级上册教材。六年级教材第八单元出现了罗宾汉(Robin Hood)的对话,八年级第八单元出现了罗宾汉的听力内容,笔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了一堂以英国英雄人物罗宾汉为主线的中小学语音衔接的听说课。

2、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通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听说综合运用能力,对英语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后进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差,懈怠英语学习,甚至出现了抵制情绪。因此笔者这堂中小学衔接课是让学生先从小学知识出发,可以说是从学生的舒适区(comfort zone)出发,培养自信心,然后再自然过渡到初中内容,让学生跳出舒适区进入新挑战。

3、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了解罗宾汉的过程中,听说能力和技巧得到一定的训练,能从多方面谈论人物。

(2)学生能够乐于思考并且参与讨论和展示。

(3)学生能辩证地看待英雄人物。

二、教学模式设计

笔者参考2016年广州初中毕业班学生英语听说考试的要求,结合任务型教学与以学生为本的学案导学模式,设计成一节衔接中小学内容并紧扣广州中考新题型的听说课。

三、课堂活动展示与意图分析

学生活动一: Who is he?

Lets enjoy a poem and write down the missing words. Then guess who the man is! Write down the name as the title.

[设计意图]

这首诗歌来自小学课本,笔者进行了少许改动,由熟悉的诗歌内容引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题目和单词的挖空,配合录音,设计成为一个听诗填词的活动。带着任务,学生能更仔细倾听并理解所听内容,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物——罗宾汉。

学生活动二:

Listening (1)

[1] 请根据所听到的内容,选择思维导图中的正确信息,说一段话转述Robin Hood的情况,包含五个要点的内容。 (15秒钟阅读思维导图)

你的介绍可以这样开始:Robin Hood was 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笔者参考2016年广州初中毕业班学生英语听说考试的要求,设计成为一个信息转述的活动。听力训练的内容来自于小学课本,笔者进行了内容的整合,设计成为罗宾汉的自我介绍,指定班上一位同学上台扮演罗宾汉并展示自我介绍。其他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信息,再进行复述,介绍罗宾汉,并由小组推选成员展示。

[2] 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Robin Hood的情况,请根据以下提示向他提问至少两个问题。

1. 你喜欢帮助别人吗?

2. 你为什么帮助穷人?

3.……

[设计意图]

中考新题型的最后一环为按提示提问,笔者结合相关题型,设计成一个有实在交际意义的环节。扮演罗宾汉的学生重新上讲台,接受台下学生的访问,并做出回答,由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活动三: Listening (2)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orally.

1. Does Robin Hood have enough money to give to the po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oes Robin Hood plan to take from a rich travell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活動三四的内容来自于初中教材。笔者整合教材,把两个场景的内容分开设计成不同的听说任务,检查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理解。在活动三中,学生听罗宾汉与小伙伴的对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问题的回答。

学生活动四:Listening (3)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rally.

1. What does the rich man think of his trip at first?

(Its safe/ dangerous/ exciting.)

2. Why does the rich man think like that?

(Because he is the king/ a friend of the king/a relative of the king.)

[设计意图]

在活动四中,学生根据富人与朋友的对话选择正确信息做出回答。由于这个场景的听力内容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难,所以笔者将其设计成选项形式,降低难度。

学生活动五:Talk about the picture.

[设计意图]

活动六用作过渡。用一幅来自于小学课本中罗宾汉抢走富人金子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到两句英语自由说说初中教材中故事的发展,引出活动七。

学生活动六:Post- listening (Group work)

Give an ending to the story orally, use at least 4 sentences.

After they got the gold, the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小组共同创作故事的新发展,拓展不同的结尾,整个小组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力。

学生活动七: Group discussion

Do you have other better ways to help the po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在活动前,笔者展示自己想象的结局,罗宾汉穿越到了现代,在劫富济贫的时候被警察捉住,入狱了。由此让学生思考罗宾汉出于好意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然后让各小组讨论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帮助穷人。把听说活动上升到德育渗透。

Homework:

(1)小组角色扮演Book A P125 More Practice Robin Hood and Prince John, 明天展示;

(2)完成31期周报Speaking的口头作文,争先A、奋进B组至少6个句子,天天向上C组至少3个句子。

[设计意图]

加强合作,分层作业,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作业。

四、反思

1.本课对小学内容与中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是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能接受的程度进行设计,从易到难,自然过渡,达到最好的衔接效果。学生在来自小学熟悉的内容中自信地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我,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小组学习。笔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在同一个小组中,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既分工又协作,做到共同进步。教师起引导作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让英语真正发挥作为语言的交际作用。

3.课堂中创设的情景有趣,学生能从不同方面谈论罗宾汉这个人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快乐参与课堂,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教师能在学生展示后给予适当的反馈与激励,如学生回答正确或表达精彩意见时能说“Excellent” 、“Well done”、“Fantastic”等激勵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先肯定部分,然后再给出指导,如“if you pay attention to the tense, that will be better”。

5.作业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

6.课堂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如活动五谈论图片这个环节由于指令不明确,导致有点冷场。如果多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会更有效。还要抓好学生的语音语调,夯实基本技能。另外,小组学习的管理仍然要加强小组长的培训。

五.结语

中小学教学衔接还需要同行们不断探索与尝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透彻研究上一段和下一阶段的教材,随时做到教材的适当整合。另外,如有条件,中小学英语教师应互相开放课堂,互相听课,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衔接。另外,中学的衔接不应只局限于初一级,应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育随笔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下一篇:媒体广告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