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共4篇)(共4篇)
1.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 篇一
近日,上海大学举办“就业力突破训练”,200多名工作还“没方向”的应届生争相报名,
大学生求职,究竟卡在哪
。唱响骊歌的6月近在眼前,但上海市高校一部分毕业生工作还没着落,有的甚至“屡战屡败”。为啥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为啥找个理想岗位那么难……对此,专家开出良方:突破就业瓶颈,要有好心态,也要讲技巧。
找工作究竟“卡”在哪
大学生找工作,究竟“卡”在了哪里?定位不准,求职技巧不足,以及多次碰壁后的自信心缺失,是不少同学就业困难的主因。
4000元月薪是金融专业大四学生小王给自己定出的底线。怎么算出来的?原来他看到身边同学就职外资银行的,最高拿到了8000元,最低也有3500元,“我在班里也是中上水平,怎么也得高于4000元月薪”,于是低于这个数字的岗位一概不考虑。结果,他到现在还“悬”着。
行政专业学生小李,投了20多份简历出去,没得到一份回音。就业指导老师一问,原来小李投给20多家单位的简历一个样,实践经历那一栏虽然填得满满的,但打工、社会调查、实习等拉拉杂杂写成流水账,没啥重点。
国商专业学生小孟一句话,把妈妈吓得不轻:“现在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社会上多余的人……”原来,小伙子努力多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伤心沮丧之下开始自我贬低,后来即使有了面试机会都不敢去了。
此外,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此前在就业、考研、出国等选择中迟疑了很久,直至上个月才下定决心找工作,投出第一份简历,错过了许多大型校园招聘,机会少了很多,
变“刚性”为审时度势
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专家樊春妹老师指出,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有偏差,而且“刚性”太强,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于是成为就业困难生。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目光只局限在身边几个同学,而没有全面了解就业大市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和整体薪酬水平;有些企业的薪酬处于高位,学生若只盯住这类企业,很可能“过滤”掉不少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就业技巧方面,专家为大学生“支招”:投递简历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应有的放矢地介绍自身优势、特点。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应聘财务岗位,不妨列举一下自己大学四年学到的财务相关课程及成绩,并在社会实践一栏中重点突出自己实习过程中的相关经历和收获。面试屡屡“碰壁”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带支录音笔录下全过程,回去后认真回顾哪里可以改进。
高校开展就业“帮困”
据了解,对就业“困难生”群体,本市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困托底。许多高校要求各院系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排摸,并“对症下药”。如对心理压力过大、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业有困难,某方面技能欠缺的学生,由任课老师一对一给予帮助和辅导;对大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学校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单位。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还组织“定向”集体培训,帮助就业“没方向”的学生提高求职能力。
上海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生小冯,成绩、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因为不善与人沟通,被多家企业拒绝。在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小冯从对着镜子联系自我介绍开始,到跟同学模拟问答,再到跑上街头向陌生人问路,一步一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克服羞涩情绪,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岗位。
目前,不少家长出于“投资回报”思想以及攀比心理,对孩子就业期望值过高,这也给了学生莫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对此,一些高校专门召开就业困难学生家长会,引导家长们调整心态,共同促进学子就业。
2.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 篇二
一、三本独立院校教育现状分析与转型的必要性
1. 三本独立院校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的三本独立院校达到了300多所, 学生人数也占到了在校本科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本独立院校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本独立院校与公办学校相比, 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三本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简称“8号文件”) , 确定了“积极支持, 规范管理, 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但是, 三本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 存在着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办学方式存在问题。三本独立院校与普通院校一样, 在办学方式上存在问题。目前, 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主题以及投资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三本独立学院尤其明显, 最普遍的就是投资主体单一, 很多独立院校都是依托于母体院校, 没有单独的校园, 就如母体院校的一个院系, 这样的办学方式造成了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目前很多学校都是依靠银行的贷款办学, 收入也就主要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 同时没有独立的财务, 除了向母体院校“进贡”以外, 其他的费用基本都被母体院校严格控制, 学校很少有自己的资金自由支配, 因此学校的资金短缺非常严重, 给独立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 招生存在混乱现象。目前独立学院的招生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 一些独立院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源, 提高学校的效益, 通常采用某些非正常渠道盲目增加招生指标, 学院在获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后, 往往通过一些措施将那些高考线下的学生招录进来, 这些线下生往往需要缴纳一定的“点招费”或“学院建设费”,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读到正规的本科院校, 也很乐意缴纳这些费用。因此, 这种招式混乱的现象, 扰乱了普通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以及民办本科院校之间的招生秩序, 损害了独立院校的公众形象, 同时也会滋生教育腐败。
(3) 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目前, 很多独立院校都没有自己的一支教师队伍, 名义上说是独立院校, 实际并不独立, 任课教师都是来自于母体院校, 独立院校只有一些管理人员。母体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独立院校并不重视,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很多独立院校为了节省成本, 在专业设置方面出现雷同现象。此外, 在人员编制方面, 很多独立院校的管理老师都是临时聘用, 在职称评定和职务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机会, 这些老师的前景也非常不明朗, 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这样的教师队伍也必将难以培养出适应型的社会人才。
2. 三本独立院校转型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三本独立院校教育现状的分析可知, 目前三本独立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随着90年代的经济衰退, 社会的失业率在不断上升, 同时,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的人数也明显增多, 再加上以往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因此待业的毕业生就更多。这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往往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没有学到一技之长, 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 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所以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高等教育不在这方面大幅重视和提升, 必将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三本独立院校转型的措施
1. 办学体制的改革
目前很多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都是依附于母体院校, 很少有真正独立的。这种办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更别说将其转型为职业教育了。因此, 办学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让独立学院实现真正的独立, 其中包括教师队伍的独立、行政管理人员的独立以及校区、财政等多个方面的独立。真正实现独立学院自行管理的模式。只有将办学体制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 才能为独立学院的职业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否则, 独立学院的职业转型根本就无法实施。
2. 高职培养模式合作
独立院校在转型为高职教育后,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投资, 学校与企业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合作, 学校就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在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如何才能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需要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此外, 转型后的独立学院还可以建立一些实训基地, 聘请一些投资企业的一线技能员工来进行实训指导,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重视和落实学生的就业
目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 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尤为普遍, 如果独立学院在转型为职业教育后, 能够加大重视对学生的就业, 将学生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重点来抓, 落实好学生的就业需求, 那么学校的声誉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开展较好的学校来看, 参加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学生由于普遍在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产学合作搞得好的学校和同一学校参加产学合作项目的学生就业率普遍高于未参加的学校和学生, 同时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高职院校的报考生源质量也比较好地得到保证。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目前独立学院和很多普通高校一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职业教育转型很有必要。目前, 独立院校与母体合并已经不太现实, 要将其进行职业教育的转型, 就必须要完全脱离母体院校,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只有这样, 才能将独立院校有效地转型为职业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才能为企业培养出真正的适应性人才, 让企业和学校在独立院校的办学层次上真正实现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蒋满元.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现状与改革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07) :22—23.
[2]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 2005 (07) :62—64.
[3]张国祥, 王波.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独立院校转型的启示[J].价值工程, 2012 (30) :270—271.
[4]万由祥.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刍议[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2) :12—13.
3.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期,青年教师,培训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全国高校开始大范围的扩招, 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 举办独立的学院。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99-2002) 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第二阶段 (2003-2008) 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第三阶段 (2008-) 独立院校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正值教育部下发《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令第26号) , 提出完成独立学院改革的最后一年。一些院校已经成功“转设”, 由独立学院成功转成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新的起点, 新的目标, 赋予转型期青年教师培训新的任务。
目前, 独立学院生源竞争非常激烈、其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是独立学院提供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1 独立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和问题
众所周知, 独立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本科人才, 虽然成功“转设”后跻身二本院校, 但短时间内这一办学理念不会变, 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过渡。在这一办学方针指导下, 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或工程实践的能力。
独立院校的师资主要由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母体高校选派的教师、退休的老教授或其他院校的外聘教师组成。从年龄结构上看, 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50%左右。年青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刚刚毕业就走独立学院任职, 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学术背景, 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 在学科研究和教学工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实践经验不足;母校选派的教师、退休老教授学识丰富为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也不乏部分思想保守、不够解放;部分外聘教师只是抱着赚钱的想法而来,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教学责任心并不高。
独立学院教师无编制的问题致使多数年轻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 进而导致独立学院人员流动性大, 很多青年教师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想法, 把这里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 缺少主人翁意识, 缺乏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独立学院教师入职后就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 导致对专业科研无心顾及。
2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生存之道是“以学养学”, 即靠学费支撑学校的办学。师资的强大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初期, 独立学院忙于各种硬件建设, 短时间内还难以兼顾青年教师培训问题。但随着转型期的来临, 独立院校要在二本院校中有自己是生存空间, 就必须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 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专业学科的建设, 进而创建学科群以形成学校的特色, 实现“应用为本, 学以致用”的办学方针。通过培训, 青年教师开阔视野, 改革教学体系或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快速的成长, 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进而逐步打造出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为独立学院新的航程保驾护航。
3 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的建议
3.1 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 通过培训首先要使之树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有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进而提高人才的“忠诚度”。随着转型期的逐步深入, 高校各类人员竞争压力增大, 工作强度也大大加强。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全面素质的竞争, 不仅是智力和体力的, 还有心理的竞争。因此学院要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 定期举办健康、健身方面的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网络体系, 提供健身场所, 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 使其快乐的工作, 真正体现以人文本。
3.2 加强并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技能培训
领导的重视是青年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青年教师培训顺利开展的前提, 学院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要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根据其特点制定一系列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培训计划。
3.2.1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要责任。在新教师步入这一职业时, 社会责任的教育和师德的教育是首要的。要对新教师进行职业意识和规范的教育, 了解教育法规、教师规范。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 逐渐掌握其规律和方法, 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职业规划。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做一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
3.2.2 打好基础
青年教师首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助教”, 给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当助教, 从听课开始走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听课、观摩中, 重新梳理知识体系, 了解如何实施教学教法, 并在老教授的帮助与指导下迅速成长。其次, 要求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训练, 夯实基础, 从说好普通话, 写好板书、粉笔字, 讲好一门课做起。最后, 要在讲课技巧、讲课艺术、课堂管理、考试出题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3.2.3 鼓励教师进修和继续深造
社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 而教育本身相当独立, 其教学内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总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拿计算机语言程序来说, 学完毕业后可能就已经被淘汰。为了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知识, 给教师提供短期或长期的进修机会就尤为必要。加大青年教师暑期培训、校外学习的力度, 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步伐。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攻读博士,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与水平。通过进修和继续深造, 教师扩展知识, 提高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2.4 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对少数骨干教师要加强培训力度, 制定出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和措施, 培养出学科带头人, 组建出自己的科研团队。骨干教师重点培养, 激励推动其他青年教师的成长, 更有利于普遍能力的提高。
3加强对青年教师实验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既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场所, 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 又是培养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以老带新、新老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 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 全面提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4 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是个软肋, 在成功转设后, 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要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校加强科研资金的投入, 为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适当的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 发挥其创造力。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以项目推动教学方法为载体, 为地方培养、输送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总而言之, 独立学院转型期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任务和课题,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要长期持续的践行。
参考文献
[1]万玉兰, 钱波, 朱晋英.湖北省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6) :78-79.
4.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 篇四
在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之前, 我院近几年基本每年都会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 对每一级的培养方案做细节的修订, 但大多限于细枝末节的修订, 整体主干框架基本未做根本性调整。
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整体学分较高
学生的课堂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 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 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 凸显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专长性培养。
(2) 实践所占比例较低
要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色,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手段。长期以来, 我院的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理论学习学时长、学分偏高, 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尤其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障碍。
(3) 复制母体, 缺乏特色
在近几年的修订中, 如2009版、2011版、2012版等, 我院的课程设置虽然在逐步的修订中初现应用型的针对性, 但基于主体与母体基本趋同, 无太大根本性的区别, 许多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自己的专业特色, 没有尽显应用的专长。
(4) 培养方案未真正做到与就业接轨
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并未真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很多是基于高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 偏重理论学习, 而三本院校对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并不要求这么高, 更侧重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1) 专业设置要面向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以产业链人才需求为主导, 制定总体规划, 主要开设应用型专业。
以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 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培养特色等进行具体的诠释和论证。准确把握行业、新兴 (支柱) 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和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继续与行业及地方企业加强合作。
(2) 课程设置与行业要求对接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开展调研, 准确把握行业、新兴 (支柱) 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 突出能力主线、强化核心课程、整合普通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与行业要求对接。鼓励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实践型和创新型课程。
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论证,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应用型培养方案
(1) 设置“2平台+3模块”。2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课程平台;3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和课外学分模块。在通识课程平台上要体现文、理交融的教育理念。
(2) 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 妥善处理好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 探索个性化培养机制。针对学生状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探索分级教学、实验班、特色班等培养模式。
2.3 以三个课堂为载体,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 夯实第一课堂,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树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 要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形式上, 要突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虚拟技术应用;在教学方法上, 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下, 逐步学习应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2) 繁荣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背景下, 可将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外学分的认定依据。
(3) 拓展第三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积极推进“以证代考, 以赛代训, 以训代练, 以练促学”的培养机制, 建立学生获奖等级与相关课程的成绩核定机制。
2.4 落实培养方案要求, 认真编写教学大纲
(1) 明确课程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授课计划;要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要明确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 避免相互脱节或重复;要明确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要注明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
(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能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认真了解行业标准, 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 充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
课程负责人主持制定 (修订) 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集体参加研讨。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修订
在我院2014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 本着遵循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调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专人负责、专家审定, 最新的2014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如下:
3.1 加大实践比例
(1) 加强实验、实习、实训, 实践环节的学时, 比例提高到总学分的15%-20% (文科类) 、25%-30% (理工科类) , 如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
(2) 增加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所属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 已建立足够实习基地的、有条件的本科专业可试行“3+1”模式, 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验班, 已经从2011级开始实行“3+1”教学模式, 实现分级教学的同时, 也可在实践中做到投石问路;
3.2 缩减理论总课时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对总学分、总学时规定如下:
医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总学分控制在245-255学分, 课内总学时控制在3400学时。
理工类和艺术类本科专业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65~170学分 (总学时为2696~2776) , 其它专业课内总学分应控制在155~160学分 (总学时为2536~2616) 。
各专业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均应至少获得15个课外学分 (其中必修7个学分, 选修8个学分) 。
3.3 课程模块的设置
(1)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人文社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5%, 理工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0%, 医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10%。
(2)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 但以必修课为主, 包括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 (适度、够用) 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必须设置为必修;选修课指拓宽学生学科或专业面的基础课程。
(3) 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必须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宗旨, 所开课程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
(4) 专业核心课程子模块全部为必修, 包括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已列入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必修课之外的课程, 以及根据专业发展和我院专业方向设置必须列入的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子模块和任选课程子模块按照专业方向灵活多元化的原则构建, 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 其中一个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或行业相关, 可从第五学期开始分流。
(5) 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全部为选修, 分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欣赏、体育健康、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学科综述等类进行设置, 理工科类学生应选修不低于2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
3.4 控制核心课程, 均衡学期学分
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应控制在7~9门, 并应当控制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毕业课程门数, 不应在减理论学时的同时增加课程门数。各专业培养方案应均衡安排各学期课程, 每学期课内以20~25学分为宜, 防止学期学分畸重畸轻的现象, 并应适当减少最后一学年的学分数。
4. 结束语
2014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只是转型改革中的一小步, 其中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如: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在提高实践比例的同时, 也需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课程的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的完善, 才能真正提高2014版培养方案的执行力。本文对我院2014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 所做的探索工作做阶段性总结, 以期对独立学院转型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推荐阅读: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07-28
独立学院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0-08
独立学院党建党员活动工作开展调查问卷08-11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初探06-23
独立思考08-03
独立思考作文素材06-23
“我们要学会独立!”07-07
独立周记400字07-22
学会独立高一作文08-13
有关独立初一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