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18篇)
1.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一
2014学年西街幼儿园见习教师培训感悟
幼师如何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九龙路幼儿园 曹文静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发育的保证。因此,幼儿的科学进餐,即饭菜搭配,干稀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以及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幼儿能否正确进餐,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天天遇到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合作同步进行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特点,简单易行的正确进餐的好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幼儿挑食,偏食等一些不良进餐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而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经常保持进餐时愉快情绪,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幼儿进餐时,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我们采取了:一是放音乐。就是在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使幼儿边进餐,边欣赏音乐,愉快的进餐;二是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要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积极用餐;三是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掉饭菜,有的剩饭,还有的把饭扣在地上等,这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否则会影响他们的食欲。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使这种宽容、谅解成为幼儿的开胃菜,促进幼儿的饮食。
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教育的不同,食物的偏好等也必然不一样。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进餐多少,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
1、逐渐加量法
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给幼儿盛饭时,要留有余地。这样,幼儿会很轻松地吃完一碗。然后,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吃了两碗,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达到逐渐增加饭量的目的。丁伟崎来园时,面黄肌瘦。妈妈反映说:“在家吃饭一点青菜都不吃。”在幼儿园吃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连吃包子、饺子也要把馅扒拉出来,每顿饭都吃到最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采取了逐渐增量法。先给他盛一点菜,并悄悄与他约定:“今天,把这一点菜都吃了,老师会奖励一个你最喜欢的手工。”成功后,教师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每天让他吃一点,每天加一点,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014学年西街幼儿园见习教师培训感悟
2、情绪感染法
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大人情绪感染。因此,教师应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班里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葱头,吃得特慢。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们一方面给他讲自编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肝对眼的好处。一方面故意用鼻子闻了闻,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好香啊!老师最爱吃肝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呢?”幼儿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3、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常常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三、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纲要》中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育幼儿良好的饮食、洗漱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健康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必须和家长同步教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以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紧密配合,孩子们进餐习惯有了很大改善。
2014.12.20
2.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二
一、重视活动管理, 养成良好行为
1. 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 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全面养成。例如:在第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自助餐”“我们的食物朋友”“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以前有的孩子挑食, 不爱吃的东西就扔掉, 饭粒掉得满桌子、满地都是。通过这么一系列进餐活动, 这些情况得到了大的改善。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 而且桌面干净。这就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习惯。
2. 挖掘活动的价值。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有意识地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 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 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中, 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 为客人沏茶, 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 感受分享的快乐, 提高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
二、创新设计环境, 引导幼儿行为
1. 通过环境暗示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 在生活教育中, 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 还得在环境方面下工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盥洗室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 有些幼儿洗手时很马虎。特别是到天冷的时候, 因为怕水冷, 把手冲湿就算完事了。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一方面把放大的细菌图片贴在盥洗室的墙面上, 让幼儿知道小手上有许多的细菌, 必须用肥皂才能把它洗干净;另一方面, 把正确洗手的步骤图贴在水龙头上方, 幼儿洗手时就能看到。有了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 幼儿自觉地就会按照图片上的方法去认真洗手了。
2. 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 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幼儿道德的自律行为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红花栏的设置, 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 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 奖一朵小红花等等。让孩子明白, 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 就能够得到肯定。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的多少, 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 一目了然, 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 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 能自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认为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 同时还包括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进餐教育中, 我通过餐前引导, 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 认识即将食用的食物, 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 心里不再恐惧, 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例如:小班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人数较多, 因此在吃胡萝卜前, 教师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 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 当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 尝尝胡萝卜时, 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胡萝卜吃掉。
四、通过表率的作用,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好模仿成人习惯, 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具体形象而直观的示范。幼儿的模仿力极强, 在幼儿园里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 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 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 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好的习惯。
3.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三
关键词: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一些习惯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种种的机遇,也让我们得到或是错过了很多机会。大家都知道面试官在门口扔废纸或是故意错乱摆放笤帚等清洁工具的例子吧。一个公司招聘新员工,招聘者在应聘者进入办公室前设置了一道未广而告之的面试题,即办公室门前的废纸或是故意错乱摆放笤帚等清洁工具,生活中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或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看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而这会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不要忽视平时身边的小事!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他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他是否在机遇来临时能得到这个机会。生活中的习惯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们都说:孩子是从小看到(预知)大,小时候什么样子就大概知道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
学校的功能除了要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人会说:“孩子生活习惯好不好,是家长的问题,跟我们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我不赞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固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那是孩子跟家长在一起,那在学校呢?没有家长的陪伴,教师就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形成心理理论能力的时期、词汇与语言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心理性别定型的时期等重要时期,而行为和言语无形间就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谈,尤其是父母、老师,当遇到同样或是类似的情况时就会模仿之前看到他人怎么做或说的就怎么做或说,尽管孩子不知道具体的含义或是意义,但是他们会直接套用,所以在学校中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目的是给幼儿期的孩子做好榜样,供孩子们模仿学习,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举止要优雅大方,不得扭扭捏捏,在幼儿面前不嬉戏打闹、不开过分的玩笑、不发牢骚,注意个人清洁;仪表端庄典雅,衣着整洁大方,不穿着奇装异服,上班期间不穿拖鞋和高跟鞋,不化浓妆、不披发;工作期间一律讲普通话,并使用正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有条理的表达,语言谦恭有礼,对人和气热情,“谢谢”“对不起”等用语常挂嘴边给幼儿一个好的示范作用,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带班的教职人员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及行为、穿衣打扮。
二、尊重幼儿的发展特征使其顺利成长
幼儿的世界跟我们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往往就忘记了这一点,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牢牢记住,不要妄意评论学生做得错与对,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即使实在难以理解也不要坚决否定学生。幼儿期的孩子思维活跃,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不能随意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同样一个螺旋圈,成人联想到事物大概有20多种,而幼儿期年龄阶段的孩子却联想到40多种事物,甚至是更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力、联想力远远超于成人。
不要强迫孩子改为右利者,即惯用左手改为用右手,有些孩子改为右手后,出现了比如口吃、看错字旁或是读错字行等障碍。主要因为这些孩子的语言功能定位不在左脑而在右脑,是左利者还是右利者都不妨碍生活各项功能,只是在生活中占的比例不同。
三、重点培养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他们学会自己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手、洗脸,学会摆放玩具、收拾教室等,小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需要老师帮助多一些,教师要锻炼幼儿自主动手处理自己的事情,要跟家长及时沟通,让孩子在家做一些事情,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不要抢孩子动手的权利,还可以适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他用具等。
2.教孩子自我管理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父母代劳。这种坏习惯的成因就是上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没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从小班开始老师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管理,玩完的玩具、看完的图画书自己要放回原位,自己的书包自己背,不要别人代劳;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老师要慢慢引导并教学生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一、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喜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听成人讲故事等方面。幼儿的求知欲与兴趣紧密相连,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越大,求知欲也越强。但幼儿的直接兴趣占优势,这种兴趣是不随意的、不稳定的,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二、习惯养成要从小抓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幼儿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因此从幼儿园起,家长就要引导幼儿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在学习的同时,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一曰活动中,密切注意幼儿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幼儿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批评和指正。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形成了。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幼儿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幼儿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幼儿的每一点良好行为,家长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幼儿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幼儿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幼儿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曰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
5.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篇五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么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
一、家长应走出家教误区。首先,家长应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更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其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或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
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匆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有部分家长到幼儿园时,只关心孩子的所学知识的多少,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其次,家长要多到幼儿园与班任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和纠正。
三、家长要积极参加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家长开放日活动,重视家园联系手册,注意及时与班任老师联系。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还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家长也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6.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六
本学期,我园继续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全园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写好每一篇观察记录,精心准备好每个教育教学活动。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现将本期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了切实在可行的学期研究计划。为本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本学期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调整了研究步骤,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组织了“幼儿良好行业习惯养成”教研观摩活动,家长走进幼儿园来观摩活动,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二、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实验班,形成了领导指导、实验班引路、其他班级积极参与的格局
为了研究工作在全园铺开,我们成立了以李园长为组长,戴副园长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确立了大
(一)班、大
(二)班、中
(一)班、小
(一)班为实验班,其余班也积极投入到了研究工作当中。李园长经常亲自参加研讨活动,给予教师们专业性指导;戴副园长全面负责指导教师们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教研组长和实验班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幼儿园组织教师每星期召开两次集体研讨,共同讨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慢慢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就形成了全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形式。
三、从细微处着手,教师的教研工作做得踏踏实实 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工作做得细致、踏实。实验班教师坚持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个星期组织一个行为养成主题活动,并认真写好活动反思,非实验班教师也坚持每星期写一篇观察记录,每星期组织一个行为养成主题活动,教师们还积极总结经验,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经验总结。
四、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为研究工作推波助澜
每个班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都注意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访等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和家长共同讨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改变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让家长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把家长请进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观摩活动向全体家长开放。兰晓英老师的《小剪刀,我爱你》、杨春蓉老师的《危险的火》、梁碧帆老师的《你好,再见》、甄银华老师的《天冷了别冻着》、张建萍老师的《猜猜我有多爱你》„„从不同的角度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虽然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许多经验,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1、教师们的研究工作浮于表面,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水平和文字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2、“行为习惯养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过于简单,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活动中说教的成分过多,今后要注意寓教于乐,把教育活动组织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
3、在日常工作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注意持之以恒,没有把活动中的培养目标延伸到一日常规当中,进行反复训练。
7.怎样养成良好的幼儿学习习惯 篇七
关键词:幼儿,习惯,兴趣,需求
习惯是平常积累, 平常的行为决定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 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吃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生活方式和个人的道路。作为幼儿园老师, 责任重大, 我们要从幼儿抓起, 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下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建议。
一、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重视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 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 支持和促进幼儿学习活动, 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 对能力弱的幼儿要求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 这样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
二、要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物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 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 来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 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幼儿, 就会重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对太阳的落山, 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 不当回事, 可以告诉幼儿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 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 幼儿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三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 而幼儿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 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 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 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教会幼儿学习提问, 能提出一个问题, 比回答十个问题效果更好。如和幼儿一起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 可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猫和喜鹊明明知道公鸡要上当为什么每次都让公鸡看家?”“假如猫和喜鹊不救公鸡会怎么样?”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明白提问的方法, 提高了提问水平。
三、环境的熏陶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 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 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 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 愉快, 情绪稳定, 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四、榜样的作用
孩子们不喜欢说教, 只有榜样作用才有效, 你怎样说道理他们不懂, 但你用行动、身教做起来他们就懂了, 还有故事、儿歌, 歌曲这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会深深打动孩子, 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孩子很好奇, 爱模仿, 所以家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会深深的烙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想到背后有一双幼稚的眼睛看着你。
8.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八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教师培养
【分类号】G611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现状
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使得每个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现象较为明显。如此的情况导致每个家庭都会对孩子较为宠爱,使得其在行为的各个方面难以养成较为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在这个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遭遇较多阻碍。对学生的关爱应该贯穿学习和生活的始终,但是学生普遍存在不能吃苦、害怕繁重任务的情况,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关照,使得某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对孩子的宠溺程度使得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非罕见,造成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对自身发展不利的状况。比如,穿衣服是幼儿必备的生活技能,但是家长仍然代替孩子完成此项任务,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其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此目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其对家长的依赖程度过高,难以适应幼儿园的自主生活,对孩子的长期发展较为不利。在幼儿园中,教师在此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不能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多数教师将重点放在知识教学当中,忽略了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将知识素养当作教学重点无可厚非,但也应该兼顾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一些幼儿仍然不能够对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务自行处理[1]。
二、良好行为习惯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儿童刚刚才开始从事劳动,每种行为习惯很容易在才开始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由于幼儿年龄越小,她的可塑性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时候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生活习惯是必要的、可行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其身心健康有利,而且,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劳动、事业发展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具有着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注意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孩子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孩子未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中外成功人士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孩子智力的开发与艺术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
三、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察缺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将知识讲解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幼儿本身不具备行为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一般都是根据教师的思路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能够发挥的现实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身为幼儿的领路人,应该对幼儿一举一动进行必要的观察。但是,一些教师却在此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不能够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使得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一直没被发现,久而久之对幼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缺乏主动性
幼儿本身的意志较为薄弱,很难依靠自身能力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种情况是幼儿普遍存在的特点,属于客观层面的原因,并非人为因素造成。但是,有些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不足,认为幼儿不主动改善自身的行为便放任自流,让幼儿的不良习惯朝向恶性方向发展。教师应该了解,幼儿能够对不良行为进行改进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之下完成,教师必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
(三)教师忽略情感教育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对幼儿的情感问题采取忽略的态度,认为对其情感方面不需要过多关注。实际上,此种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对幼儿内心世界缺乏关注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必然使得教师对幼儿的异常表现难以掌握。
(四)教师对行为习惯的培养较为片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教师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难以对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解,使得其在此方面无从入手。行为习惯体现在生活、卫生、道德、学习等方面,只有同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导才能够确保教育的完整性。由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不足,使得幼儿们的行为习惯养成存在偏差,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必要的关注。
四、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一)榜样法
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只依靠说教,更重要的主要是以身立教。幼儿学习榜样,基本上就是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把模仿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等。通过言行,把抽象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的模仿和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环境教育法
环境教育法需要在注重物质环境方面的感染同时,也要多多的强调精神环境方面的熏陶,比如在房间中创设图书柜、玩具架;张贴孩子喜欢的图片等物质环境,还有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举止等,给予孩子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可以利用气氛来进一步塑造幼儿性格,拥有着很强的渗透性。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
(三)家园共育法
行为习惯的养成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幼儿园要想坚持做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需要幼儿园的配合,也需要与家庭相结合。没有幼儿园的配合,往往教育目的就很难得到实现。
结论
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去进行塑造,不良的行为也很容易去进行纠正。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要多多的重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幼儿期既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为了让孩子成为栋梁之材,切莫错过这个教育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 张艳玲.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 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08)
[2] 王强.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 现代交际. 2013(09)
9.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所谓“习惯”:它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不需要特别受思想和意志的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是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或规律)去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如13岁的少年大学生周峰就是很好的例子。周峰认识汉字,记忆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000多个汉字和3000多个英语单词。这里除了他的天资聪明之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因素。周峰在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儿,一到英浯广播的时间,就打开收音机学习英语。自觉性极强,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这是他定时的学习习惯养成后的好处。
习惯是由多种表现形式,有定时的习惯,定量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自我调整的习惯,复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每天整理书包的习惯,思维的习惯等等。而这些良好的习惯,都要养成是很需要学生的毅力。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处。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处很多,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它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跑回教室,作好上课前的准备;放学回家,先复习当天所学课程,然后再做作业。作业完成后如有时间,把明天的新课预习一下。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甚至于使你很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下意识的角度来说,他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不需要大脑的思考,而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你去做某件事。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已经完成,而且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世界上著名的“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习惯时就说过:“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洗脸,吃早饭。因为这已成为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学习比玩游戏机更重要。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一旦有空,一旦看到别的学生在玩,自己也就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是潜意识在支配着他。如果是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那么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的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第一需要,当成一种乐趣,不学习便感到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二.现在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对于现代的学生,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现简单罗列几种:
1.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固定,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种现象表现在假期和周日时间,以及自己的业余时间里。
2.上课前不会预习,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听课时思想“开小差”,不懂不会也不问。
3.做作业时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而是碰到问题就打电话问同学,或者干脆拿同学的作业本来抄。即使知道看书,也是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一样不去细心钻研;做好作业不会自己捡查,写完了事。
4.测试卷子发下后只关心分数,不会分析失误的原因,只怪罪于粗心大意,没有看清题目。
5.平时不会作系统性的复习,考前开夜车。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
6.遇到困难便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7.对于老师提供的建议性的学习方法不去试验着做,而自己又不去总结学习方法。所以终究形不成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三.如何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如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觉地去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年级的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因此一旦定出目标,就要行动,并力求达到你所定的目标,目标不在乎大小,而在于通过你的努力能实现。一次行动胜过千百次的决心。
其次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靠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放学后先回家,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对自己已感兴趣的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必要时还应借助外力。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中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整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思想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发现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发现自己走路或骑自行车时思考问题了,等等。立即作出调整,予以修正。必要时求肋于父母亲或者老师的协助。培养习惯,也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了,及时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这个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第四步:消除干扰,排除故障。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像火箭的发射,先是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一旦进入轨道,就只要作好及时调整就可以了。这时你还需要注意两件事:一是要消除外部干扰;二是要排除内部故障。外部干扰主要是那些可能使你偏离甚至脱离轨道的引力,如同学的干扰。内部故障主要是受挫折时情绪不佳而放纵自己。你可以通过做些具体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同学们,只要你们在老师的熏陶下,主动地改变自己,刻意的完善自己,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你们将来面对社会什么也承受得了的,毕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四十条
一、制定计划的习惯
1、要有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有当日目标、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相信自己“我能行”。
2、要有实现目标的得力措施,相信“自己是聪明的耕耘者”。
3、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要随时对照计划,反思自己,把欠缺的知识与能力随时补上,自己不欠自己的帐。
二、预习的习惯
4、要做必要的预习,了解新知识环节的出现引发了哪些新的知识冲突,并能发现问题。
5、把发现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做适当的标记。
6、想尽办法尽可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弄明白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预习的习惯在初中阶段是形成的最佳时期;
7、可借助外部条件,如查字典、查课外书籍、咨询其他人等形式,自己先解决部分疑问。
8、做好课前准备,如必需的课本、练习本、相关的文具等,充满信心投入课堂学习。
三、课上会听“讲”的习惯
9、课上会听讲,要做到“五到”即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口到:是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提出来。
耳到: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老师讲知识重点和难点,又要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
眼到: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心到: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课堂的知识,主动积极。
手到:就是在听,看,思的同时,要适当地动手做一些笔记。
10、学会互作交流,要善于合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争论,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在教师指导及小组合作下解决预习遗留的问题。
11、会做课堂笔记,详略得当而不耽误听课,笔记书写规范认真,分清知识的重难点,为课下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做准备。
12、课上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清楚,有礼貌;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注意倾听,不讥笑挖苦同学的错误。
13、把握好课上学习的节奏,不做与听讲无关的事情,随时调整情绪,不断提升理解问题的层次。
14、明白考试的意义,各科考试不作弊,诚实自律,及时更改,有效反思学习情况。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15、树立今日事今日清的思想,及时反思当天所学的知识,把熟练的、欠缺的知识加以整合和融会贯通,不留知识“死角。”
16、按计划进行阶段性的周总结、月总结,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17、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建立精华本及纠错本,并经常翻阅复习,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18、善于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由“活”到“悟”。
19、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其他同学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0、养成先看课本后做作业的习惯。
21、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作业。
22、作业书写认真、美观、规范,步骤完整。
23、写作业姿势端正,注意保护视力及身体健康。
24、做作业专注,善于分析挖掘问题的条件,解题步骤科学。
25、作业下发后及时改错,分析原因,不放过任何小的问题。
六、学科特色学习方法的养成26、语文: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勤查工具书,博览群书,做好读书札记、日记;开阔视野,学知识学做人,培养语文素养。
27、数学:预习自学试解内容,深入过程探索方法,数式运算理解算理,准确无误,说理证明条理有逻辑;解题有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28、英语: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是好开端,记忆有法又得法,适合自己的是好法;课上善听又善记,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交流;及时复习,反复记,试写英文小文章。
29、物理:阅读教材,理解插图,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善于思考,练后反思,切磋琢磨,总结归纳,主动听课,注重理解。
30、化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重视实验,善于观察归纳,发现本质,交流合作,感悟理解,及时复习巩固,理论联系实际。
31、政治: 善思乐学,关心时事,政治观点敏锐,独立思考,善于整理归纳总结,树立信心,诚实自律。
32、历史:重视课堂学习,经常查阅课外资料,时间是主线,重大事件是串珠,串成线,历史长河便显现,学古看今不忘本。
33、生物:做好心理准备,预习圈化明白。小组互动质疑,联系生物学实际。积极思考,五官并用。当堂达标,培养自信。适当延伸,提高兴趣。
34:地理:调节情绪,轻松愉快进入课堂,疑点难点心中有数。会运用地图提取信息,图文结合,以图释文。组内互动,指图问答,共同提高;组间竞争,提高兴趣,活跃课堂。
36:音体美:善于观察,善于模仿,锻炼身体,提高审美情趣,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彰显个性。
七、课外学习的习惯
37、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并能挤时间进行学习、阅读。
38、能从课外学习及活动中开阔自己的学习思维,提高能力。
八、名人提示
39、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 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10.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做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整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溜号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发现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发现自己走路或骑自行车时思考问题了......立即做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第四步:进入轨道,自由飞行
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
11.浅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十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儿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再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
从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他们身上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为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一、当前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它是儿童一生宝贵的财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卫生、品德、学习等方面。培养儿童在这些方面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发育、学习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极其重要。下面分析一下儿童身上主要存在的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
1、不良的卫生习惯。如:挖鼻子、咬指甲及铅笔;饭前便后不洗手;挑食偏食、以零食代替正餐;不刷牙等等。
2、不良的品德习惯。如:不使用文明用语、满口脏话粗话;随地大小便、乱吐痰、乱丢图书与玩具;乱使性子、撒娇、不尊重长辈;浪费粮食;经常撒谎;践踏草坪、随意摘花、毁坏树木;到别人家做客时乱翻东西,并把人家东西带回家等等。
3、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边写作业;错误的书写姿势及握笔姿势;躺着看书;把玩当成重要的任务等等。
二、影响学期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
2、缺乏理智的爱
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而对孩子倍加疼爱。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穿脱衣、整理小被褥等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养成了孩子独立能力差和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造成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3、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当真,遇事哄哄孩子就可以了。还有些家长则不适当的干涉、限制甚至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一味禁止甚至惩罚,但都不对孩子说明原由。
4、教育意识淡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不管也没啥。“我们小时候没人管,长大了不也什么都会了?”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要学习还要工作,没时间管孩子,对孩子放任无要求,缺乏教育意识。
三、端正认识态度,努力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先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改善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的。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对于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等,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3、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还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该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觉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要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害怕去幼儿园接他了,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可这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这样的孩子也想改正,特别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或许受环境的影响,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放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们的想法给与鼓励、支持,再加上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5、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要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联系,在对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教育论著选读》 (第五辑 第三卷)
12.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与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习惯养成,方法与对策,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 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新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 因而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责任。很早以前, 教育家洛克就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道德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北大教授康健更是认为, “习惯养成本身是属于教育的, 不是属于管理的, 也不属于处罚的。”也就是说,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责任。这是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其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幼儿园良好的园风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 班队教育。3-6岁孩子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 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 班队教育活动要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孩子们的不规范言行,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求班主任经常、反复地组织幼儿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 让幼儿明白日常生活中哪些事该做不该做, 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要求孩子们记清记牢, 坚持不懈;二是要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家长学校、父母学堂等, 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时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 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养成教育。班风建设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班风的形成, 可使我们班级的工作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2) 幼儿园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美的环境对人言行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幼儿园通过优化环境从小培养幼儿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一是优化人文环境。幼儿园在教室墙壁、园内墙壁利用废旧物品布置幼儿作品、艺术作品和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情节, 使幼儿感受美的熏陶;在幼儿经常活动和学习的地方画有教育意义的水彩画, 时时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优化自然环境, 幼儿园尽最大努力绿化、净化园舍, 能绿化的地方都种上花草, 在各种大型玩具上描绘上有趣的图画, 使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
(3) 学科渗透。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需要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努力, 学科渗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学中要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 改进幼儿学习方式, 改善幼儿学习状态, 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 采用适当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语言课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美术课上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与生活课培养学生操作与观察的习惯;体育活动课上培养幼儿正确的站立、行走习惯等。
(4) 各种活动的开展。叶圣陶说:“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我们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自体验, 将幼儿园的要求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需求, 自觉养成好习惯。一是利用活动区的开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和好习惯好孩子的人和事;二是在幼儿中搜集各类幼儿不同习惯的资料, 利用活动区活动, 开展喜闻乐见的模拟情景表演, 通过自编自演自己身边的事, 体验习惯的好坏, 借鉴正确的做法;三是组织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 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中, 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角色责任和义务, 如遵守交通规则、热爱爸爸妈妈、与小朋友一起合作等。
二、班主任工作
(1) 言传身教。园内无小事, 事事是楷模。教师要以身作则, 凡要求幼儿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 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不言之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剃头师傅教徒弟剃头, 先从剃葫芦开始。每次教完, 师傅总是习惯地把剃头刀往葫芦上一扎, 徒弟也就学会了这个习惯。徒弟出师后, 去给别人剃头, 结果, 剃完头后, 他又习惯地把剃头刀往人家头上一扎, 那人便疼得“哇哇”乱叫起来。幼儿身上总是保留着教师们潜移默化的习惯影响的痕迹, 特别是自己尊崇的教师, 他的一些微小的习惯, 都会让幼儿悉心摹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幼儿是最善于摹仿教师的习惯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的习惯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因此, 教师要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 言传身教, 起楷模作用。
马卡连柯的另一句名言:“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 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教师, 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幼儿, 就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如果教师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或整天浓妆艳抹、奇装异服, 这样的教师怎能为人师表?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 旁边的儿子看到这种情景后, 也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为了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要照亮别人, 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 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 表现在与幼儿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这些细节可以说是一丝丝“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
(2) 细节管理。著名的墨菲定律讲了欧洲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马的马掌上由于少了一颗铁钉而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而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的摔倒而使得骑在马上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的阵亡, 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应该注意幼儿日常的细节管理。从一日十大环节中去教会幼儿生活、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如:正确穿衣、吃饭, 饭前便后洗手, 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习惯的养成, 注意观察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 发现那些暗含玄机、事关成败的小事与苗头, 并对这些小事与苗头进行感知、洞察、思考和处理, 从而维护班级正常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某学校的生活区, 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 不知情者看了也许会哑然失笑, 大学生吃饭、睡觉还用学吗?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
(3) 心理辅导。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紧密相连。习惯是人重要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习惯, 就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心理抗挫折能力很差, 要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 培养幼儿在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的事情时, 能自我心理调节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习惯, 切实为幼儿服务。
有人说,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种了一种思想, 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 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 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造就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 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 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 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人, 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10年第12期.
13.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十三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培养对人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一方面,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乐学”、“会学”,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然而,对孩子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简单事情,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兴趣为出发点,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利用兴趣法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例如:讲解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幼儿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又如: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画彩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中的美——在雨后,带领幼儿去观察天边出现的七色彩虹,感受自然天成的色彩美;再如:教幼儿学画曲线,直接让幼儿绘画,孩子们会觉得没意思,而教师让幼儿手持彩带,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孩子们高兴地模仿波浪、蛇、水草、爬虫„„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动听的音乐、色彩明亮的彩带、美丽的舞蹈动作,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画出的曲线造型多姿多彩,栩栩如生。
二、大胆实践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一日活动中及各学科教学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一是在课堂上,教师抓住每一个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多想、多说、认真听、细心看。幼儿说的时候引导幼儿说出是“怎样想„„”就是要求幼儿知其然;二是提供机会,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法、实践法、操作法,引导他们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插一插,养成爱探索、勤实践的习惯;三是抛砖引玉,激发创造。教师抛出问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幼儿创新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时创设“爱”的氛围,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交流合作,使幼儿产生积极学习态度。如探索一物多玩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发展性思维,好的学习习惯,不满足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
三、细微入手法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绘画、写字的姿势很难看,拿笔的姿势不对,扭着身子,他的作业也很难看,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了。你说坐正,他坐正了不会画、写。因此在幼儿练习书写时要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书写时要坐端正,与书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同时还要要求幼儿遵守书写纪律。书写时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一心一意写好为止。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幼儿书写、作业的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学习用心不随便的好习惯。所以说,幼儿的教育要讲细节,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训练,有目的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循序渐进法
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中班,要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按指令完成操作等简
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如把材料、玩具用完后放回原处,把学具放在指定位置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大班,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理解图片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与别人说的不一样的习惯等。
五、持之以恒法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几次的重复巩固练习和长时间的练习所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长期培养、持之以恒才能有意控制行为,达到自动化过程,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按要求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格要求幼儿,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六、榜样示范法
正确地树立榜样,在各种活动中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幼儿做出某种良好的学习行为时,如专心认真听讲、动手能力强、积极动脑、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应适时给予表扬,使幼儿产生一种光荣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动力,促使幼儿的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对幼儿所表现出的错误行为,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幼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筑起防止违规行为的心理防线。但注意:批评要适时、适度、适量。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时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比如:给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取放自如等等要求,成人首先要做到。此外,除了做好幼儿的表率,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以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家园同步法
14.如何正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1、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做小动作,不边学边玩;
2、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解决难题;
3、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
4、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
其次,要知道,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主要包括:
1、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性格处于初步发展的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性格;
2、心理和行为可塑性强,但易受外界影响;
3、对大人依赖性强,特别是对父母崇拜;
4、注意和情绪不稳定,只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东西很少能够理解;
5、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
第三,要调查研究自己的孩子究竟有哪些不良学习习惯,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儿童时期的身心特点,清楚其中的原因,然后分析找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起点。一般要先选择较易纠正的细小的不良习惯入手。例如,针对孩子的学习畏难情绪和懒惰习惯,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完成遇到的难题,可以指导孩子查阅相关资料,而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蠢笨,甚至以“笨蛋”、“蠢猪”等劣词评价,这会更增加孩子的厌学情绪,也不要嫌麻烦将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这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孩子解决问题后,要适时表扬,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加以辅助,孩子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父母不要因为溺爱和嫌弃孩子做事差劲而包办,进而引导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去,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孩子,每天料理能够做得到的个人卫生,锻炼孩子的耐性,克服惰性,形成勤劳的性格;解决不了的,看看如果经过家长指导,是否能解决的了,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鼓励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甚至形成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总量,和意图达到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制订一个纠正不良习惯和培养良好习惯的计划。制订计划,首先要注意切实可行,目标不能过高,措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其次要注意循序渐进,具有梯度性,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例如,要纠正孩子的学习精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可以先让孩子集中学习15分钟,进而25分钟、35分钟、45分钟,但要注意不能过长,否则不符合儿童时期的身心特点,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并可以拿一个钟表放在桌旁以警示,孩子能做到的话,要加以表扬,甚至给以物质奖励,好吃的啦,好玩的啦,让孩子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的努力情感,让孩子自愿去做,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习惯。
第五,家长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奖励和惩罚措施。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也非完全自觉自发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磨练,作为自制力很差的孩子来讲,更需要家长的长期有力的监督促进。行为的履行与否,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行为的奖励激励和惩罚警示,因此,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需给以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当然从量上讲,奖要大于罚,以奖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只是要注意惩罚在程度上、措施上、方式上的适当性,达到警示作用即可。例如,孩子因为及时、认真、自觉的完成了家庭作业,最起码给以精神上的表扬,以至物质上的奖励,看一段喜欢的动画片啦,玩一个喜欢的游戏啦,好吃的、好玩的都可以。如果相反,则要给以批评教育,不管孩子懂与否,指出这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改正的,并坚决监督完成,不要因为孩子的“可怜”而“心软”,否则前功尽弃,并可配之以惩罚措施,诸如罚劳动啦,既让孩子知道犯错误是要承担责任的,又锻炼了孩子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15.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十五
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 往往在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中就可看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行为无不在孩子的心里面烙下深深的印记。要真正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现代文明人, 父母首先应该以榜样的行为影响幼儿。家长要做到有礼貌、待人热情、举止文雅、谈吐大方;家长要做到体贴和尊重别人, 尊老爱幼;家长要坚持使用礼貌用语, 不讲粗话、脏话。您的孩子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在行为上自然会照着去做。父母再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 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启示教育, 提醒幼儿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让孩子懂得不在别人交谈中插嘴, 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 父母常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 就会减少讲粗话、脏话, 这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有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 却让我十分感动。我园里的小朋友, 在上厕所时发现小朋友特别拥挤, 就主动让出来说:“这么挤, 我等会儿再来。”这些朴素养而自然的文明行为可看出父母平时教育积累的结晶。
总之,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 就如同一封介绍信, 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 让孩子学会做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是真正爱孩子, 也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二、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让孩子学会生存?如何让孩子勇敢、自由地翱翔在21 世纪的天空?这是每一个关心孩子命运的父母应该思考的课题。因为孩子的未来生活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 不仅仅是铺满鲜花的大道, 未来的天空还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 前进的路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沟坎挫折, 您的孩子能适应吗?为此, 父母就应从小加强对幼儿生活行为的指导与训练, 做到“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要做到这一点, 就得从孩子的细节抓起, 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自己刷牙、洗脸、吃饭, 自己学会整理书包和玩具等, 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 常剪指甲、勤洗头、勤理发、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等良好的生活行为;教育孩子过马路要注意来往行驶的车辆, 知道乘车要做到“红灯停, 绿灯行”, 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时会打电话“110”, 火警打“119”, 及不随意跟随陌生人走等自我保护的道理;教会孩子通过做到按时起床, 按时入睡, 并能自己独立上床, 不用父母陪睡等。此外, 父母要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当然, 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必要的条件, 如提供小铲子、小桶、喷水壶等, 教孩子为家里的花草浇水。在引导参与劳动的同时, 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一次, 我儿子非常高兴地告诉我说:“妈妈, 快看, 我种的种子发芽了!”我想, 这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好处。
三、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父母要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借助图书、电视、随身听等多种途径或利用“睡前一故事”给孩子讲述科学家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故事, 激发孩子长大也要当科学家的志向。因为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父母要善于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 随机启发引导, 养成幼儿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亲自实践的好习惯。比如, 带孩子饭后散步的机会, 在季节交替时,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花草树木的变化;下雨前引导观察蚂蚁是怎样搬家的。只要爸爸妈妈平时做有心人, 据孩子好奇善玩的天性因势利导, 从而逐步培养孩子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同时, 父母可利用时间和孩子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比如“种子发芽”“食盐溶化”等, 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也让孩子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父母在回答孩子许多个“为什么”时, 可将较深奥的问题告诉孩子, 答案就藏在书本里, 激发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父母还可以经常带他逛书店, 一起选择适宜孩子特点的图书, 指导阅读方法, 培养孩子初步的阅读能力。
那么,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 应注意哪些方面?
1.严格要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不可有例外。比如, 当孩子眼馋小朋友的新玩具, 而家长又认为不该满足她时, 可以毫不含糊地对孩子说:“我们家里的玩具实在太多了。”此时, 要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玩具, 你不一定要有;同样, 你有的玩具, 别的伙伴也可能没有。这样, 孩子的心理容易平衡, 教育效果就会好些。当然, “眼馋”和“见好就爱”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倾向, 家长应给予理解, 并使孩子逐步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 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提高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及诱惑力,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2.以身作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 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己不正, 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很合适。我亲眼目睹一件至今历历在目:一次我到朋友家吃便饭, 席间, 朋友四岁的儿子撒了的饭和菜, 朋友示意小孩马上把饭菜捡起放在桌上。一会儿只见小孩也伸出指头指点着父亲不小心掉下的饭料, 我朋友不加理睬, 孩子一面指点着, 一面嘴里喊着“爸”……
这一幕深深地触痛我的神经, 事虽小, 但反映的问题很值得深思。有些家长不知道平等地对待孩子, 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做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又会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身心难以健全发展。
3.反复练习, 及时强化
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 非反复练习不可。家长要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并发现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良好行为, 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表扬, 并及时将孩子的良好表现和进步反馈给老师。孩子有了鼓励和愉快的体验, 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 有的家长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在家园联系表里会将孩子在家这段表现反映给老师。
4.提供条件
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 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如, 要求孩子饭后漱口, 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冷开水, 在他养成漱口的习惯之后, 再让他自己倒水, 这样家长有意指导几次, 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16.借助音乐养成幼儿良好习惯 篇十六
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还是工作,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动律。由此可见,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将幼儿的行为习惯融于音乐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思考和实践: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兴趣是孩子活动的源泉,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则,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进行活动的操作,渐渐地让外力转换为内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午餐前,我总是有意地给幼儿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用音乐来熏陶孩子的情感,用音乐来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行为约束。在此基础上,我首先选用了音乐世界中最具穿透力的音乐之王“钢琴曲”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选用的乐曲也是幼儿较熟悉的。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当有一位幼儿说“老师,我在学弹琴,这首歌曲我也会弹”时,孩子们的眼睛充满了敬佩与羡慕。此时,我又顺势引导幼儿对音乐展开想象,带领幼儿一起挖掘音乐中有趣的故事,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于是他们越发喜欢欣赏这样的音乐了。就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骚动也不见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练习。
二、收集有关良好行为习惯的音乐歌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17世纪的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此时,音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音乐的引导下,便于幼儿对理性的行为准则的理解。因此我收集了一些有关良好行为习惯的音乐歌曲,比如:歌曲《十二点钟静悄悄》中,形象地把小朋友不影响他人午睡的动作、行为用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边学歌边懂得了道理,种下午睡前“轻轻脱衣轻抬脚,轻轻躺下不说笑”的良好习惯的种子,让他们在音乐中慢慢地萌芽;《拉拉勾》教育幼儿好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学会宽容和忍让;《好朋友》让幼儿明白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另外,除了运用歌曲,富有特点的节奏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弹上行爬音,幼儿起立;下行音阶,幼儿则坐下。
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幼儿一起参与收集音乐的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音乐来歌唱、来舞蹈等,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进一步地感受到了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更加喜爱音乐了,促进了良好习惯在音乐中的有效培养。
另外,在孩子收集音乐的时候,我还有意引导幼儿给这些音乐做上相应的标记,如:午睡时的标记、就餐前的标记、排队时的标记等,不同的场合贴上适当的标记图(标记图由幼儿自己设计),这些标记时刻提醒着幼儿的行为,这样孩子们就能在感性的标记图下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由此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音乐集体教学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音乐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课堂常规的特殊性,从师生问好到活动的组织都体现出一定的音乐性。如果单纯用说教的方法进行,只会让幼儿感到单调、枯燥而转眼就忘,因此,在组织音乐集体活动的时候,我总是会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与音乐相融合,并围绕音乐设计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通过音乐这一有力手段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在音乐欣赏活动《拨弦》中,幼儿要扮演聪明孩子在森林中躲过笨老狼的视线,最终到达终点。刚开始,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显得有些兴奋,免不了会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吵闹、叫喊的声音掩盖了音乐,幼儿完全不按音乐节奏进行活动,活动秩序相当混乱。于是我便引导幼儿,聪明孩子必须小心、安静地跟在后面,才不会被发现。于是嬉笑的声音少了,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活动的秩序也变好了……从幼儿的心理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世界,用富有童趣的语言、音乐帮助幼儿去认识音乐教学,让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音乐集体活动中,这样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值得一提的是,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幼儿的音乐素质也有了明显进步。这样,幼儿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在日积月累中,也逐步养成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来看待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细小之处入手,严格把好习惯关,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幼儿飞翔的翅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乐园里,快乐地学习、尽情地飞舞,让孩子的笑容像花朵般绽放,让笑容灿烂成春!
17.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七
常红芳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都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这些学生往往也都想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很难改正,导致成绩进步缓慢或很难有什么进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就能比较容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将直接影响这些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状况及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习习惯上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大多只有七、八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用具的收拾没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没有次序,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开学时在全班开展“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训炼, 要求学生根据每天的课表,开始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明天所需的学习用品、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开始可以由上节课的老师下课时提醒学生准备,组织“自己整理书包、课本、文具”的比赛,经过训练,学生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一个月以来,学生形成了课前准备这一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首先是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这群只有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注意持久性较差,要他们象高年级学生那样认真地听讲40分钟很是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安排,讲练问相结合,动脑动手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提问的良好习惯,作出积极的反应,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并建立个人红星榜,通过一次次的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一年级起就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思考、沉着冷静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课堂上,我总是让学生“先自己动动脑筋,等会儿交流时听听别人的想法跟你是不是一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评价。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慢慢养成的,在家里,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孩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如写好数字、加号、减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等,经常组织学生展开作业展览,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在评分时也采用“双轨制”评分,即有正确率等级和态度等级,如果做得全对、态度又好,就可得“优优”;有的错了一点,但态度很好,则可得“良优”,这种“双轨制”评分法学生很喜欢,只要态度端正,肯定会得一个优的,特别优秀的在旁边再加在★,经过这种评分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
在教养方法上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起点要低。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六、七岁,他们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没受过正规的教育训练。欲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起点低,如刚入学时,学生还不懂得怎么做作业,为了克服学生对做作业的畏难情绪,为以后养成良好作业习惯打下基础,我布置较少的作业;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并只提两个小要求:做作业时一不讲话,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认真做作业的好孩子。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为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二、要求要细。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也把握不好尺度。为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笼统,要细,要实,要学生一听就懂,知道该如何做,操作性强。如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小小手举起来,不乱说,不乱动,不乱站,这样上课真正好”。有时学生上课开小差了,做小动作了,随便讲话等,教师一说儿歌前半句,学生马上接着说后半句,既是复习了上课听讲常规,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纪律的孩子。
三、训练要严。提出了一些细小的要求,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格,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就要求学生上学见到老师都要打招呼。如果有人不打招呼,我绝不姑息,非得请他打过招呼才罢休。再如,为了强化学生的排队纪律,要求学生做到“静、齐、快”,每次排队时,我都从一数到十,告诉学生这就是排队的时间,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排到指定的位置,不能拖拖拉拉,而且不说话、不推人、拉人,人站正、队排直。如果有一位学生没做到,就重排,不管重排几次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虽然刚开始时花时多,但这样几次三番强化教育,行为要求已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检查要勤。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项事情的良方。因此,平时我对于提出的要求勤于检查。采用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相结合,普查和抽查相结合。良好习惯的培养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学习习惯的培养、有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劳动习惯的培养,有文明习惯的培养,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如果这么多的内容都由老师来检查的话是不现实的,时间也不允许。为此,平时我大胆任用小干部,并明确分工职责,每位小干部负责检查一个项目,如卫生委员负责检查每位学生的指甲以及手帕,劳动委员负责检查每天班级的值日工作和环境卫生情况,课间侦察员负责课间纪律,体育委员负责检查眼保健操,班长、副班长负责检查听到铃声响到正式上课前的纪律,学习委员负责检查课前准备等。这样采用教师查和小干部查相结合,既锻炼了小干部,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检查结果做好记录,及时通报,便于适时评价和前后对比。
五、评价要快。每个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训练、检查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典型情况。好的、进步的及时表扬。表扬方式多样,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一次亲昵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养,敲一个表扬章,送一颗小红星,贴一张小照片等,可以是当众表扬,也可以是单独表扬;不好的、退步的及时提醒。提醒方式也很多:可以是自身示范,可以是谈心教育,可以是榜样学习,总之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信心。记得学生刚开始做值日时,地总扫不干净,桌椅总排不整齐。只要学生做了,我就表扬他们,毫不吝啬。即使是很不满意的地方,也用委婉的话语,希望的语言提出,保护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在不断的激励中学生劳动越来越积极,打扫情况也越来越如意。
六、示范要多。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而教育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示范。示范的形式也很多:可以是教师自身的示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如要求学生每天佩戴好校徽,教师自己首先要每天佩戴好;可以是身边学生的示范,就是树立身边的榜样,如有的学生读书姿势正确,眼睛看好书本,声音响亮,我就请这些学生当小老师,当众读,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还可以是典型人物的示范、典型人物有名人、有英雄人物、有普通人、有童话故事中的小动物等,他们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便于学习,激发兴趣,常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给学生讲解示范。
七、帮助要实。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当然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习惯不好的,要寻找原因多加帮助。可以通过教师的耐心教育,父母的行为指点,学生的榜样熏陶来培养,想方设法,使其上进。如我班有几位同学听课习惯差,上课自控能力差,丝毫坐不定,乱叫乱动,不但自己学不好,还影响别人。通过与其父母接触,知道促使其养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有二:一是幼儿园上的学前教育不正规,自由散漫惯了;二是父母宠爱,认为好动是天性,纵容他。为此,密切与其父母联系,要求在家注意培养其静心做事的习惯。为其设立一个独立安静的小房间;做功课时不允许做做玩玩说说;平时在家让其多进行下棋、画画、写字等安静的活动。同时,在校安排其坐在教室前面,尽量少受干扰;上课作业多督促,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并在座位周围安排好同学去经常督促他们;及时鼓励。通过多种方法的帮助,他们有了较大的进步,习惯较以前有所好转。
八、联系要密切。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光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的话,那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其下地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
18.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篇十八
良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日常生活中检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有意识的引导他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幼儿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指的是孩子的习惯及性格是在7岁之前养成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是否在未来社会能够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实、快乐、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艺,而是“习惯”。学龄前特别是3岁之前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婴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需教师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所以,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是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维护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础,这点在幼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调节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劳而损伤稚嫩的身心,也不因无所作为而让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好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最节省精力的,好习惯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家长不宜片面地认为开发潜能就是培养记忆力、学习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将孩子的启蒙教育定位在各种好习惯的建构上。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优良的品质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条件
良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续性和一致性。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当孩子身处彬彬有礼的环境时,他的言行就会被影响和感染变得礼貌起来;当孩子身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时,他的性格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当孩子身处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时,他的行为就会变得自主起来。
3.日常生活的渗透
一般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就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时常提醒。
三、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生的。所以,必须从小加强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饱、吃好不仅能满足孩子体力支出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进餐时的良好气氛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需做到:
(1)培养孩子对吃饭有积极性,有极大的兴趣,始终保持心情愉快。
(2)进餐时要有固定的座位,进餐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可以边吃边玩。
(3)进食要定时定量,饮食全面,做到爱吃各种食物。
(4)经常喝白开水,不随便喝生水,不随便吃不洁食物。
3.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和为他人服务的习惯
(1)自己吃饭。自从孩子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家长就应始终坚持让他们自己动手吃饭,并让孩子对自己吃饭产生间接兴趣。
(2)自己睡觉。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入睡,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3)自己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穿、脱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而让孩子整理这块小天地正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家长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图书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图书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让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时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5)在家里要鼓励孩子为爸爸妈妈拿鞋子、为爷爷奶奶拿眼镜、为客人拿拖鞋,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服务意识,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很多身边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绢、擦桌子、擦椅子、扫地等,为孩子创造实际操作的环境,让其逐渐掌握劳动要领,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义务。
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积木玩了随地扔,进餐饭菜满地撒,脱下衣服到处丢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变成家长的服务中心,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出现大人包办一切的现象;而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如果成人不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就会错过这个宝贵时机,到时再想弥补,就既困难又费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习惯也时刻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举止榜样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样作用又最具说服力。如教室里各类教具、桌椅摆放得错落有致,户外活动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注意不乱扔果皮纸屑等,都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活要求明确化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贵在使孩子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为培养孩子进餐前洗手的习惯,就应事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如饭前要洗手、洗手时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这样,每天不断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行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3.习惯引导经常化。学前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比较差,对家长或老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只要家长或老师引导得法,是不难形成良好习惯的。
参考文献: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推荐阅读: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09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09-24
如何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08-26
如何养成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10-17
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小养成08-31
如何让亲子班的孩子养成吃饭的好习惯07-04
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幸福人生奠基06-1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08-28
高中政治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2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