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精选7篇)
1.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一
麦酷网原创文章http://
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存在的问题
组织和设计好班级活动是集体观念形成的基础,是班级发展的催化剂,然而,纵观一些班级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缺乏明确目的,教育性不强
班级活动具有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开发智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可以增加审美情趣,进行强身健体,有助健身等等多方面收益。良好的班级活动可以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但有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时,不注意思考活动目的,认真设计指导活动的开展,只片面满足于娱乐性,满足于让学生嘻嘻哈哈,一笑了之,不注意活动的教育性,偏离了组织和设计班级活动的初衷。
例如,曾看到一位老师在组织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整个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表演自己排练的小品,却没有让学生深入体会活动的内涵。由于缺乏指导,小品质量也不是很高。这样的活动,不仅没有对学生起到教育效果,反而起了反作用。
(二)活动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能体现时代特点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要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这就要求班级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引进时代的活水,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而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在组织和设计班级活动时,不注意紧扣时代特点,不注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不注意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紧守老阵地,抱着老套套,凭自己的老经验,老思维,老调重弹,不给学生有选择机会,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求知、求乐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长知识才干,丰富精神生活。
(三)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班级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就必须注意活动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班级活动有广阔的天地,既有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甚至是三五个人自由结合活动;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扩大到校外;既要“走出去”--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可以“请进来”--请生产能手、科技人员做辅导,请英雄模范做报告„„使活动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
实践中,许多班主任老师没有深入去研究、探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地、独立地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怎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活动充实,有效?
麦酷网原创文章http:// 麦酷网原创文章http://
(四)不注意系统整合,整体性不强
整体性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的教育力量都要成为一个系统,用整体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体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实现的整体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的最高境界,而有许多老师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从活动内容看,一些老师往往片面理解为,班级活动就是德育活动,而没考虑到它还包含智、体、美、劳诸方面活动,没有从整体教育进行考虑,没有形成全面的信息网络,这样,学生就得不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发展。
从活动的全过程看,也存在不注意活动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各个活动之间互不关联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些老师在设计活动之前,缺乏整体、长期的计划,想到一出是一出,随意性大。
从教育力量看,许多班主任不注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功能,忽视争取各科教师的支持,向他们咨询,请他们协作,孤军奋战,活动封闭,结果是花了很大力气,却没达到预期目的,活动的效果不佳。
(五)不注意活动规模、频率,不易操作
一些班主任老师在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时,热衷于追求大规模,主题突出,认为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结果几个活动搞下来,老师、学生精疲力尽,怨声载道,反而得不偿失。
在活动的频率上,有的班主任每学期组织的班级主题活动的次数过多,使学生花费很大精力在活动上,这必然会冲击学生学习,造成一些人静不下心来学习;而有的班主任怕麻烦,组织的活动又过少,这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只有恰当控制活动的规模、频率,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又易于操作,让活动起到应有的效果。
麦酷网原创文章http://
2.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二
根据我国建筑业施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建筑施工的特点,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在组织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的程序主要是计划、设计和施工等几个阶段, 它是由基本建设工作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实践表明, 遵循上述程序时基本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当违背这个程序时, 不但会造成施工的混乱, 影响工程质量, 而且还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或工程事故。因此, 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是保证建筑安装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做好施工项目排队, 保证重点, 统筹安排。
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的根本目的是尽快地完成拟建工程的建设任务, 使其早日投产或交付使用, 尽快发挥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这样, 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计划决策人员, 必须根据拟建工程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工期要求等, 进行统筹安排, 分期排队, 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国家和建设单位急需的重点工程项目, 使其早日建成投产使用。同时也应该安排好一般工程项目, 注意处理好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 准备工程项目、施工项目和收尾项目之间施工力量的分配, 从而获得总体的最佳效果。
3 遵循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规律, 坚持合
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建筑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规律, 是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固有的客观规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道工序也不能省略或颠倒。因此在组织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建筑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规律。建筑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阶段性的固有规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先后次序。建筑产品生产活动是在同一场地不同空间, 同时交叉搭接地进行, 前面的工作不完成, 后面的工作就不能开始。这种前后顺序必须符合建筑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交叉则体现争取时间的主观努力。
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 一般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先进行准备工作, 后正式施工。
准备工作是为后续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准备工作不充分就贸然施工, 不仅会引起施工混乱, 而且还会造成某些资源浪费, 甚至中途停工。
3.2 先进行全场性工程, 后进行各项工程施工。
平整场地、敷设管网、修筑道路和架设电路等全场性工程先进行, 为施工中供电、供水和场内运输创造条件, 有利于文明施工, 节省临时设施费用。
3.3 还有先地下后地上, 地下工程先深后浅的顺序;
主体结构工程在前, 装饰工程在后的顺序;管线工程先场外后场内的顺序;在安排工程顺序时, 要考虑空间顺序等。
4 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施工。
采用流水施工方法组织施工, 不仅能使拟建工程的施工有节奏、均衡和连续地进行, 而且还会带来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网络计划技术是应用网络图形表达计划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 具有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关键问题明确, 可以进行计划方案优化、控制和调整, 有利于电子计算机在计划管理中的应用等优点, 它在各种计划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 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中, 采用网络计划技术, 可以缩短工期和节约成本。
5 科学地安排冬雨季施工项目, 保证全年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建筑施工一般都是露天作业, 易受气候影响, 严寒和下雨的天气都不利于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如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冬季和雨季就不能连续施工。目前, 施工技术的发展, 已经有成功的冬雨季施工措施, 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但是使施工费用增加。科学地安排冬雨季施工项目, 就是要求在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时, 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 留有必要的适合冬雨季施工的、不会过多增加施工费用的储备工程, 将其安排在冬雨季进行施工, 增加了全年施工天数, 尽量做到全面、均衡、连续的施工。
6 贯彻工厂预制和现场预制相结合的方针, 提高建筑产品工业化程度。
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筑产品工业化, 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是建筑施工中广泛采用预制装配构件。扩大预制装配程度是走向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选择预制构件加工方法时, 应根据构件的种类、运输和安装条件以及加工生产的水平等因素,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地决定工厂预制和现场预制构件的种类, 贯彻工厂预制和现场预制相结合的方针, 取得最佳的效果。
7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 提高机械化程
度。建筑产品生产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劳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尽量以机械化施工代替手工操作, 这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另一重要标志。尤其是大面积的平整场地、大型土石方工程、大批量的装卸和运输、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构件的制作、安装等繁重施工过程的机械化施工, 对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效果都很显著。目前,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还很不够, 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为此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 要结合当地和工程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在选择施工机械过程中, 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使大型机械和中、小型机械结合起来, 使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结合起来, 尽量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 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生产率, 保持其作业的连续性, 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8 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 是改善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经理部的生产经营管理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广泛地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
9 尽量减少暂设工程, 合理地储备物资, 减少物资运输量, 科学地布置施工平面图。
暂设工程在施工结束之后就要拆除, 其投资有效时间是短暂的, 因此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 对暂设工程和大型临时设施用途、数量和建造方式等方面, 要进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 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 使其数量最少和造价最低。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和减少施工用地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 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和协调施工中的各种关系, 它把拟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施工企业的全部施工安排与具体工程的施工组织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它把直接参加施工的各单位、协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各施工阶段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协调起来。施工组织设计为有关建设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它为拟建工程的设计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在实际施工上的可能性提供依据。它为建设单位编制基本建设计划和施工企业编制企业施工计划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政策和规定、业主的要求、设计图纸和组织施工的基本原则, 从拟建工程施工全局出发, 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 合理地组织施工,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不断地革新施工技术, 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安排好时间和空间, 以期达到耗工少、工期短、质量高和造价低的最优效果。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拟建工程施工过程合理安排、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可以全面考虑拟建工程的各种施工条件, 扬长避短,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技术经济、组织措施、进度计划。
3.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三
【摘 要】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是建筑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抓大放小、多道防线、刚柔相济、打通关节等四个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应该注意的结构计算、构造与抗震等几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再次强调了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方案;抗震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是其中所有建筑施工设计重点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是关系着真个建筑施工质量以及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为此,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必须要严格按照吉首要求的规范进行设计,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优秀设计经验,对于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本文就来针对这些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指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应该具备的内容。
1.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是一项建筑工程的主体和核心,为此,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要能够保证在施工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且要能够体现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这是建筑工程对一个结构设计方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抓大放小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破坏力量,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结构的协调、抵抗能力,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保住建筑物的核心部分,用局部的牺牲来保存整体的实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切不可平均用力,那样很容易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面。由此可见,在建筑结构中,设计人员应以减少建筑损失为主,尽可能的做到抓大放小。
1.2多道防线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其完善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灾害来临时,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建筑设计时,若将所有的希望放在某一个单件上,则是非常危险的。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本着安全、负责的态度,从建筑结构的整体出发,充分利用每一个建筑环节,设计出多道防线,在确保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的同时,还能使其在面对危险灾害时,形成统一的整体,为建筑工程筑起一层保障屏障。
1.3刚柔相济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刚柔相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设计体系。建筑结构太刚则缺乏一定的变形能力,在面对强大的破坏力时,所要承受的力也会很大,容易造成大面积坍塌或全部破坏。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太柔虽然能够消除一定的破坏力,由于建筑缺乏一定的强度容易变形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建筑物全体倾覆。由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准备把握工程的设计力度,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1.4打通关节
建筑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关节都会对工程的整体性造成影响。结合着我国多次灾害,不难看出,在建筑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多数工程是由节点开始破坏的,要想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最为理想的结构体系是将建筑物设计为一个没有节点的整体。这样的结构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任何外力。在打通关节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工程的整体平衡状况,又要避免工程出现不合理的几种,由此可见,要想大通关节,就必须使建筑物长期处于原始的静止状态。
2.合理设计方案
一个合理科学且可行性很强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但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所有建筑施工项目的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在一个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一般需要特别注意结构的计算是否科学准确,构造的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该结构是否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2.1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首先,在底框砌体结构验算的过程中,底部剪力法仪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其次,避免荷载计算错误。在整个建筑荷载计算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着建筑工程的实际用途及整体结构,科学的计算出建筑的荷载范围。在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避免后天人为的破坏。
2.2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构建配置上,设计人员应将整个建筑的钢筋配率范围确定,尤其针对一些抗震设计中能够延长建筑稳定性的结构,以便在发生地震时,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其次,在钢筋安装上,要确保钢筋安装到制定位置,且在安装前钢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再次,在从根本上避免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将通风暖热措施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后,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要能够保证上下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都完全符合技术要求标准。
2.3抗震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我国近年来多地建筑因地震影响而造成的严重损失,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再次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建筑设计抗震要求与规定,抗震性必须要成为建筑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就目前的建筑结构形式而言,高层建筑大多是以框架结构或剪力墙-框结构的形式进行建造的,而一些低层或厂房建筑则多是以传统砖体砌筑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而无论是哪种结构形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抗震要求的标准。以住宅来讲,一般住宅与多层住宅在结构设计中,关于抗震性能的设计应注意的内容分别如下所示:
(1)一般住宅。在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优先考虑横墙或纵横墙的承重能力,横纵墙在分布上,应遵循便宜、对称的原则,且设计的过程中,上下层之间的横纵墙应保持一致。在楼梯间的设置上,应尽量避开房屋的尽端与转角处,且尽量不谁用无锚固的钢筋栓。
(2)多层住宅。多层住宅与一般住宅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为此,其设计中应结合多层住宅的使用性能,在抗震墙与框架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单向布置,改用双向布置,以便增强各自的抗震能力。其次,在确保抗震墙及框剪体系独立抗震性能的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着工程楼层之间的连接度,确保工程的整体性。
3.总结
总之,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问题。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基本的设计原则,准确科学的运用现代化计算手段进行结构计算,构造设计要合理可行,并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除此之外,建筑施工的经济性也是衡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优劣的参数,也是需要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魏然.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J].民营科技,2011,(05).
4.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四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政策程序;
2、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施工工艺规律、技术规律既安全生产规律,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及施工顺序;
3、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保证重点,优先安排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确保合同工期;
4、采用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科学地确定施工方案。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5、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机械效率;
6、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图,尽量减少临时工程和施工用地。尽量利用正式工程,原有或已有设施,做到暂时工程与即有设施相结合、与正式工程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求尽量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5.毕业论文设计基本结构及格式 篇五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格式规范的具体要求
各位老师,同学:
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更加规范,按顺序装订上报,现对我院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格式规范特做出如下统一要求:
一、毕业论文格式
1、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双面打印。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宋体,小四号;单位,宋体,小五号;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宋体五号加黑,内容小五号;
标题:论文原则上只分至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左对齐,行距25磅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左对齐,行距20磅 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或10pt,左对齐,行距16磅
为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或特殊的排版需要,段前、段后及字间距可适当调节,3、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4、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5、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要采用斜体(如:拉丁文)。
6、封面、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采用学校的统一模板和格式。
二、毕业论文的组成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式应按下列次序:
1、论文题目
2、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
3、中文摘要
4、关键词
5、前言
6、正文
7、参考文献
8、英文(外文)摘要
9、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
1、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开题报告,和目录页等;
2、主体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英文(外文)摘要,致谢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理科一般不少于6000字。
3、附录部分:设计图纸、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简介,照片和翻译论文、资料的原文、计算机程序。
4、结论: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顺序
1、封面
2、开题报告
3、目录页
4、正文
5、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6、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
7、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四、论文提交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根据答辩组提出的要求认真进行论文修改,按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书写规范进行排版,按顺序装订后上交一份完整的纸质论文到学院,由学院统一上报学校存档,同时,提交电子版毕业论文(设计)到学院
1、电子版学位论文应与印刷本内容一致;
2、电子版学位论文应集合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电子版论文一律以“姓名专业.doc”命名。如:张三林学.doc。
请各位同学在答辩后认真检查自己的论文书写格式,如有不规范的将视为不符合要求论文处理。请各位指导老师严格把关,确保所有的论文按照规范书写,装订,上报。
6.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六
1.1 结构平面图
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前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就是要不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的问题。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时 (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 ,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那么对于砌体结构来讲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足的话应该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的, 直接设计即可, 但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核。对于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是要按规定对梁下设梁垫以及设置构造柱等措施。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还是输入建模较好, 有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软件来进行荷载导算。另外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我的观点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绘制结构平面图时如果没有建模的话就可以直接在建筑的条件图上来绘制结构图了, 这一步必不可少的是删除建筑图中对结构来讲没有用的部分, 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利用软件的图层功能, 直接冻结相关的层。然后再建立新的结构图层:圈梁层, 构造柱层、梁层、文字层、板钢筋层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绘图效率, 方便在不同结构平面图间的拷贝移动和删除。
1.2 屋顶 (面) 结构图
当建筑是坡屋面时, 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梁板式及折板式。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 板跨度较大, 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反之, 则适用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厚。此外梁板的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 建议采用剖面示意图加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 (实践证明此方法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理解图纸) 。
1.3 大样详图
大样详图的绘制可以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 前提是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也可以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要注意的是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使结构受力和理和施工方便。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需要提醒的是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关系要搞清楚。该减的减, 不该减的就不要减。
1.4 楼梯
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 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阁楼层处的楼梯由于有分户墙的存在要设置抬墙梁。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 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 必要时应设梯梁。
1.5 基础
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 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 。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 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 (因软件计算的是墙下的平均轴力) 。基础图中的构造柱, 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与准确定位。
2 概念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 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 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 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 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 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 具有较好的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 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比如, 有的设计人员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 还人为的布置一些抗震墙, 即不能满足楼层间的合理刚度比, 也不能正确地反映底层框架在地震时受力状态。问题在于结构概念不明确, 没考虑这两种结构体系的差异。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 造成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警告工业界:“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然而避免这种情况, 概念设计的思想不妨是个好方法。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 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 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 配筋量越来越大, 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 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设计为例, 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 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 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 结构刚度越大, 地震作用效应越大, 配筋越多, 刚度越大, 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 增加了结构的刚度, 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 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呢?目前在抗震设计中, 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作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 (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 ;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反摆”, 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 从对建筑物的振动加大阻尼作用, 降低加速度, 减少建筑物的位移, 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60%, 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正广泛地深入展开。在日本, 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取得良好的经济、适用效果。而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和人们认识的限制, 在工程界还未被广泛地应用。
同时, 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中, 概念设计的思想也应得到延伸。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 天津市加固的2万间民房无一倒塌, 但天津第二毛纺厂三层的框架厂房, 却因偏重于传统构部件的加固, 忽视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判断, 造成不合理的加固使抗震薄弱层转移, 仍然倒塌。
概念设计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 并将在结构设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现在的高校教学中, 往往只重视单独构件和孤立的分体系的力学概念讲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中, 单项计算练习居多, 综合练习偏少, 并着重体现在考题中, 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养成只知套用公式解题的习惯。而且近年来强调计算机应用教育, 比如, 毕业设计用结构设计软件计算、出图。但由于计算机设计过程的屏蔽, 手算过程训练程度的削弱, 造成学生产生一定依赖性, 结果综合运用能力下降, 整体结构体系概念模糊。这些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力、未来的工程师是相当不利的。
3 结束语
结构设计是个系统的, 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 做到知其所以然, 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 并密切配合其它专业来进行设计。在工作中应事无巨细, 应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 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 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 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 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概念设计.工业建筑.1999 (1)
[2]戴国莹.李德虎.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建筑结构.1999 (4)
7.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篇七
关键词:框架结构 原则 问题 设计
1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1.1 刚柔并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我个人认为刚多点使工程不经济,造成造价过高,而且应变能力差。柔多一点虽然造价便宜但是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精确答案。
1.2 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如土建结构中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
1.3 抓大放小 在框架结构结构体系中具有“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的说法也是钢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所有构件都很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简单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钢框架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不倒的。可见柱承担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
1.4 打通关节 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结构变成机动,“动”即是死,即为终结。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其实处理和成就世间万物,必须使动为动,静为静,才能平衡;必须动者动之,静者静之,才能持久;必须知其本源,施以规则,顺之导之,才能达至繁荣昌盛。一切的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始,达到平衡为终,诸多规则,只是手段,只为平衡,只为畅通。
2 应从概念设计上着手注意几个问题
2.1 关于强柱弱梁节点。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2.2 关于“强剪弱弯”措施: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3 注意构造措施。①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问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②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③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0.3mm),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④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请详见新规范。
3 设计构造方面的问题
3.1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3.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3.3 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3.4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推荐阅读:
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09-27
沃尔玛公司的组织结构10-21
雀巢组织结构10-24
论文基本结构要求07-19
配件公司结构组织图06-27
观察人体结构四中组织08-16
组织结构图表格10-16
组织结构岗位职责06-25
物业公司人员组织结构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