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我心灵的

2024-07-19

触动我心灵的(精选18篇)

1.触动我心灵的 篇一

“神舟”触动我的心灵

五、四、三、二、一,起飞,此时全国各地都变得格外的凌静,每个人都显得十分的焦急,有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回地在屋里踱步,有的还急得如火焚五脏,油煎六腑,汗珠子如雨点一般地往下坠,当然我也不例外。“神舟”已经升空了,但情景不知怎样样,我是十分想明白,不一会,一阵掌声、欢呼声把沉静的天空打得粉碎,正是这掌声使我明白到,“神舟”胜利地起飞了,不知不觉一种不知何来的欢乐闯进了我的身体,一下子到达了每一个毛孔。

第二天,凌晨,“神舟”顺利回到地球,航天员平安抵达,此时那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欢呼声再度响起,全世界为之触动,谁都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伟大,但在航天员穿着笨重的宇航服,走出回到舱,跟航空工作者握手拥抱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一件伟大的航空事业,能取得一点点的成功,已经是多么地艰苦,多么地不容易,要使一个国家的航空事业提高起来,没有很多的辛勤的劳动的付出,提高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的。

航空事业,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分不开的,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中国在经历了****的时代之后,一向被外国人瞧不起,可是中国人为了****外国人的那些所为的“中国人不行”的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像詹天佑的铁路,青藏铁路等等,这都是外国人认为不可能成功建造的事,但就凭着中国人的那种不甘示弱的心态,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把中国的航空事业也一齐提上去了,把中国的国业提上去。

那天晚上,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触动,我明白了,那些航空工作者如此地付出他们的艰辛和汗水,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他们为的不是自我,也不是别人,而是他们所热爱的祖国,为的正是我们那升不高的五星红旗,为的正是我们亲爱的人民同胞呀!我作为一位中学生,也应当在未来为祖国干一翻事业,为祖国增荣,让中国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度升高,这已成为我的一个人生目标,我会一向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奋斗下去。

2.触动我心灵的 篇二

实小特色养成教育“独特”在哪里?先解决动机和情绪。更为精准的描述是:边解决“我愿意”,边解决“有点难,但我快乐地坚持做着”。教育的秘诀在于激活和唤醒。人是很难被改变的,除非他愿意。小学德育只有真正作用到心底,触动到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力量,涵养、内化出良好的习惯。接近理想的德育境界是,顺应天性,涵养人性,张扬个性。

一、让校园环境触动心灵

环境造人。校园环境艺术化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无需赘述。问题是, 我们以为“好的”环境建设, 是否遵循了儿童生长的规律而因此发生了有益的影响了呢?“最漂亮”并不意味着最科学。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多好看甚至奢华的学校里, 实际上彰显的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实小坚持, 真正温暖、美好的教育场所, 一定是师生亲自创造、可触摸、能互动的空间, 更应该是一个美好故事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收藏所……

1.拿出行动, 去倾听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实小在环境设计方面, 倾注了很多心力。我们放弃采用专业设计师, 而选择孩子和教师, 用二到三年的时间, 创设属于我们自己的, 孩子和老师能够看懂、读懂的校园环境, 让校园每一个小角落都留有孩子和老师的痕迹, 让一个个富有创意令人欣喜的细节, 不断地激活唤醒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让环境在熟悉和温暖的氛围中, 有效而又持久地发挥育人功能。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过程, 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更是对人的尊重。

实小各个教室的环境设计, 经历了老师、家长、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过程。亲自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环境, 让大家慢慢懂得哪些是适合自己的, 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参与设计的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 得到的是真正的平等和充分的信任。当你走进我们的教室, 请你用心去感受老师、孩子、家长倾尽全力, 用智慧打造的个性化的环境。在个性中你能真切地体悟到蕴含其中的共性, 那就是对环境中的主体——人的充分尊重。

在办公室的设计过程中, 老师们精诚合作, 让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展现。科学组和美术组自愿组合在一起, 艺术和科学在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创造。“科学和美术在山下分手, 在山顶汇合”作为科美办永远保留的文化短语, 启迪我们不断思考合作与融合为我们的发展带来的广阔。

2.让校园环境与主题活动, 达成有温度的互动。

校园文化的培植和经营有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参与和认同, 给学校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新建的一所学校, 一方面要以科学而全新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者对团队主流的价值加以引导, 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这份引领, 一定是基于全体老师的共同愿景, 用贴合心灵的主题活动激发内在的无限美好和期待, 才一切皆有可能。我校党支部结合新建学校实际, 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团队文化短语征集”活动。学校从征集的众多团队文化短语中, 选取了“实小好, 是因为你好”。亲切朴实的话语, 给了每一个教师、家长, 包括门卫师傅、清洁工人、食堂临时工……团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对教育的理解”征集活动, 要求每位教师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并写在红灯上, 挂在学校醒目的地方, 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的真谛,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当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寻找自己老师灯笼的时候, 也完成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在卸灯仪式上, 老师们那份真情和不舍, 让我们体会到: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触动了大家。

建党90周年前夕, 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了“我期待的好老师标准”征集活动, 诞生了第二批红灯笼。当老师们看到孩子发自内心的期待时, 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份来自内心的感怀。两次悬起的红灯笼, 诠释着实小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每一盏红灯笼, 都在解读着教育的秘诀和真谛, 彰显着实小孩子的美好期待, 教师的职业梦想和价值追求。

“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活动中, 教师为自己写颁奖词, 表达自己期待能得到学生、家长、同事怎样的评价, 以此树立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 让“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成为一种激励, 一份承诺。

实小通过这些主题活动, 聚合着学校教师们认同的思想、信念、理念、礼仪、荣辱, 引导着教师的价值观念, 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 规范着教师的语言行为。

3.让每面墙壁能讲得出故事。

以文化引领, 认同养成教育理念, 形成团队合力, 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小的校园“温暖文化”, 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源头活水。养成教育的持久, 需要一种能量不断助推。用心灵温暖心灵, 用温暖来实现彼此激励, 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实小做温暖校园, “温度”哪里来?每天校长站在门口, 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门卫师傅帮孩子开车门, 拿书包。家长义工为校园的建设不停地忙碌。要让学生懂得用言行给别人带来温暖, 教师和家长要以身示范。

让环境也能如人一样, 彼此取暖, 相互感染, 如实小的红灯笼、行政区悬挂的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 这个故事作为文化被保留下来, 不断温暖更多人的心。行政区的走廊里粘贴的两个“实小宝宝”的照片, 上面写着“孩子, 你慢慢来”, 启示老师们要敬畏每一个孩子, 顺应孩子的天性, 好好地爱他们, 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实小力争使每一个上墙的文字, 都能让孩子看得懂、读得懂。图书馆旁边, 校长送给全体实小孩子的一句话, 诠释的是老师和孩子共同的价值追求——读书的孩子最可爱, 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读书的家长最可敬。

实小的校徽和班牌, 是学校美术教师用心设计的, 上面留有王晓瑜老师名字的拼音缩写。学校荣誉大厅里, 为孩子们创办了“学生个人画展”, 学生个人画展已经成为孩子和家长最期待的校园风景。李可一同学是第一期个人画展的创办者, 孩子的爸爸妈妈说:“女儿就因为这次画展, 有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变化。”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长廊、梦想舞台等, 让有兴趣爱好的孩子, 能够在校园里找到展示的空间。校园的每一处细节, 都烙下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深深地印记。环境用了心, 不仅育人, 还能养人。

二、让班级德育触动心灵

养成教育最终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出于个人责任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而不是出自外在的奖惩。为此, 实小取消了传统的值周评比制度, 代之以班级学生自主评价、班主任引导、学校提供客观指导的评价办法。我们的认识是:习惯的养成单靠监督、量化考核是走不远的。我们践行班主任团队对班级养成教育的独特思考和坚守, 挖掘有效动机, 唤醒学生的内在无限可能。

雷夫56号教室的教育传奇, 让我们坚信, 有效德育的成功应该是基于班级德育的成功。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实施有效德育的“灵魂”。现实中教育上的“倦怠”情结、常常无视或漠视学生的问题, 唯有唤醒和激活教师团队的热情、激情, 才能给班级德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1.让边反思、边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达成自主的关键是有思考, 有行动。实验小学班主任结合班级的特点, 确定一个思想和行为习惯为班级的培养目标, 制定了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通过班级的有效评价、班集体活动, 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去年6月, 实小承办了甘井子区养成教育现场会, 六所基地校校长“非常6+1论坛”, 就“何以自主”做了深度地交流和探索。在此之前, 实验小学的全体班主任花了大量的时间, 完成了对班级养成教育的定位与思考。每一位班主任撰写了一份贴近班级实际的班级养成教育报告单, 确定班级重点习惯的培养, 详细思考学生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法。在思考的同时, 老师们也在积极地行动, 把习惯的培养有效地作用于孩子身上。2011年6月, 实验小学成功加入《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合育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 学校把子课题锁定在班级学生习惯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牵动, 强化班主任实施有效班级德育的能力, 鼓励班主任智慧地开展班级工作。

有了目标和方向, 便有了行动和思考。石鑫老师的“有效的家校沟通”, 让孩子们的物放有序习惯基本养成。她本人力争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 与家长沟通近段时间内班级学生习惯的养成情况。新年的时候, 他给每一位家长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还夹着平日里他为孩子照的照片, 用以激励、温暖家长和孩子。在老师默默实践的过程中, 家长们也被老师的投入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家校的合力, 促成了孩子习惯的自主养成。张华老师把自主班会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随时捕捉班级德育素材。某班自主为校园里两只突来的喜鹊, 策划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安家仪式。通过班会, 让孩子们为鸟巢起名字, 策划仪式。这其中, 孩子们收获了太多的教育和影响。思考状态下, 保持着激情、投入、用心, 让自主坚持成为可能。

2. 让评价有温度。

评价体系的建立最难,也最必要。很多看似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主观意愿,就像套上了枷锁一样。科学、人性的评价机制,更多应关注人的主观意愿,让评价也能够触动心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影响更多人。班级养成教育需要科学、艺术、多元的评价,才能够激励孩子形成自主。

军队的纪律,是铁;学校纪律,是铁,也是水。实验小学建校初期,制定了学生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立规范只是一个开始,科学而又人性化地使用好规范,我们经历了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接受,使其成为主观行为需要。开展校园“广树小榜样”活动,创新实小特色的“小榜样”激励、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要体现一项学生重点习惯的培养。物放有序、真诚微笑、安静阅读的习惯,已经日趋在孩子们中间看到效果。通过班级、校园小榜样的评选,发挥校园小榜样的奖励机制。增强每一个愿意坚持孩子的信心,不断激励,让习惯养成持久、内化。科学、艺术化激励的同时,也需不断提醒。为此,学校建立“惩戒台”,科学、人性地使用,确保遵循育人规律,不让后发性的惩罚代替了事先的纪律约束。

没有标准的确立,很难达成有效的评价。对好孩子的标准,实验小学老师不断地重新认识,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做了新的尝试。散学会上,学校为孩子颁发了两份荣誉:“快乐坚持奖”和“更受欢迎奖”,让更多孩子能够养成自主坚持的习惯,做群体中更受欢迎的人。未来发展,坚持的品质和受欢迎的程度至关重要。前期有效地跟踪评价,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不忽略落选孩子的感受。让这个过程,绝不是个人喜悦,而是能够触动、激励更多孩子为之努力,积极行动。

3. 让良好的师生关系触及班级德育的本质。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一个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正,一定源于班主任和学生有着融洽的关系。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心理上总会让人处于愉悦、松弛的状态,促成积极主动,甚至达成自我教育。让学生信服、认同,就要尊重他们,尊重规律。老师的话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够触动他们心灵深处最软的那根弦。

良好关系的达成基于信任和尊重。实小老师们习惯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对待孩子问题理性、智慧。关丽萍老师是我校一位四年级的班主任。一次听班级学生说,班级一个男孩总爱往女卫生间观望。得知此事后,关老师没有当即批评这个孩子,而是把他叫了过来,了解了孩子的真实动机是出于好奇。关老师利用间操的时间,领着这个男孩参观了女卫生间,随后也请这个男孩带领她参观了男卫生间。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一直觉得男女卫生间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就是男卫生间的门是蓝的,女卫生间的门是粉的。”好奇心强是孩子的特点,如果把这个特点当成缺点,拿“道德”说事,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后患无穷。张健老师组织新接班的学生给原班主任过生日,还记得他那句非常经典的感言:含泪告别美好,转身遭遇幸福。曲瑞峰老师为每一个过生日的孩子,送上一个热乎乎的鸡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需用心、真心。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靠的是班主任团队的聪明和智慧,靠的是老师能否适时放下师道威严,走进孩子,亲近他们,以心灵触动心灵,以心灵温暖心灵。

4.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需要班主任团队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学习。很幸运,实小的老师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走捷径,师生一直用读书彼此涵养一颗不浮躁的心。实小有一句大家都喜欢的话: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的老师最美丽,读书的家长最可敬,这也成为师生、家长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成立初期,家长、老师共同阅读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系列丛书,达成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2010年6月,孙云晓走进实小与家长、老师面对面,结合养成教育相互交流探讨。用读书引领专业团队不断思考、进取,提升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有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建校两年多来,实小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老师们不用担心孩子们闲着没事干。实小孩子看书、痴迷书的状态,是我们最大的快慰。图书馆和各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也促成了学生文明借阅、时借时还、物放有序、安静阅读等一系列好习惯的养成。实小第一任图书管理员佟老师,一位临时聘任人员,把图书馆当家的感觉,让老师和孩子们那么尊重舍不得她,那种感觉只有实小的老师和孩子们最懂。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成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最敬畏的专家。张老师将绘本引进实小,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潮,很多孩子还萌生了创作绘本的想法。学生图书义卖会和置换大集在促成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释放了爱心。学校坚持进行每周三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短短十几分钟的读书交流,老师精心撰稿,制作幻灯片,在自我提升的同时,用心准备的状态对更多老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读书,促成了师生良好习惯的不断涵养、内化。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弥漫浓郁书香的实小校园,坚持读书、乐于读书正在成为实小人的良好习惯。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静心读书的身影,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读书,让善良、儒雅的种子,在实小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让实小的老师拥有了一颗从容、平和、有教育激情和梦想的心灵。在实小,读书已成为生命的一种需要。有家长评价:“这个团队仿佛静开的鲜花,美得宁静,暖得感人。”

三、让校园活动触动心灵

实验小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被形象地阐述为“敬畏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位老师。”养成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教师本位的状态,遵循规律,才能持久发展。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对主体的漠视,让原本生机活力的校园活动,成为老师、孩子们共同的负担。实小的学生活动遵循“眼里有人”的原则。活动做给学生看,做足过程,不迎合检查,真正意义上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养成教育的达成,要在活动中浸染、渗透。校园活动要搞,而且还要用心搞。没有什么比活动来得直接,作用效果更深,实小一直努力坚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活动活动的投入,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经历。最智慧、最低成本的投入,应该是关乎学生感受的。活动最终目的是教育人、影响人。活动的组织、策划、完成,只有走进、亲近、尊重孩子,才可以触动、温暖他们的心灵。

1.赋予活动设计特别的意义,在乎活动的解读。

所有的校园活动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一旦赋予了意义,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神圣感,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作用在学生和老师的心底。

实验小学为每年的校庆活动赋予特别意义。把校庆典礼和学校的重大仪式相结合,丰富其内涵。实小两届校庆典礼,见证了市少儿图书馆分馆的落成和第一届科技节的闭幕。每一次大型活动都要做程序的解读,让每一位与会者带着思考去欣赏、品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赋予活动各环节一定的意义。一周年的校庆典礼上,孩子亲手捧上了实小的生日蛋糕。李校长在动人的生日快乐歌中,亲口品尝了蛋糕,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为这一幕所动容。“雁南飞”主题毕业典礼,“传递金钥匙”、“校长给毕业生读绘本故事”,已经作为保留环节,沉淀在学生活动之中。“亲爱的小鱼”是实小孩子都熟悉的绘本故事,将永久激励和感动着每一个孩子珍惜美好,心存感恩。寒暑假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已成为实小的特色。科技小制作以“被校长和老师们征用”为激励,督促孩子们用心完成。活动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孩子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还有成长的幸福。

2.全员参与整个过程,在乎过程中体验。

实小大型仪式庆典、学生活动,各中层轮流负责,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一次策划学生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同时考验实小人是否将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渗透于活动之中,作用在孩子身上。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落实,关注每一个细节,实施的过程遵循“眼里有孩子”的教育规律,发挥全员效力,走进基层,群策群力,让被需要成为一种幸福,大家各就各位,保证每一次大型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完成。整个活动关注准备的过程,为每一个有梦想、有激情的孩子,搭建成长和锻炼的舞台。

学生活动鼓励孩子积极策划,注重体验的过程。一方面,考虑活动的设计要亲近孩子,能够让活动的每一个内容作用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对他们有实在意义。另一方面,鼓励更多孩子参与活动,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策划,独立承办。“让爱传出去”系列主题活动,与甘井子区特教中心手拉手。2011年冬天,由五年一班邹雨涵同学牵头策划的“实现一个苦孩子的新年愿望”特教的孩子们走进实小,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新年联欢仪式。2011年5月,著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走进实小,和孩子们交流读书,孩子们独立策划了迎接仪式,让“辫子姐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一届“新年新诗会暨学期的散学会”,在忙碌的期末复习期间,实小成功、高效地完成了这次活动。全校每一个年级和班级都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创作、编排,很多家长也加入到了整个排练过程当中。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心里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天天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明白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

自主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特色德育活动。这样一项孩子期待、老师愿意的常规活动,大家那份积极的心态,已经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最可贵的生命力。班级用一周的时间自主策划,力争全员参与。一周的准备过程,让孩子得到了不同的锻炼。挖掘学生和老师准备过程中的美好和感动,每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分享背后的故事,把活动的整个过程做足做细,让学生在过程中得体验、锻炼。

3.关注活动背后的故事,在乎结果的分享。

考验养成教育、班级德育不仅仅在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后的收尾工作,不可小视。挖掘活动背后的温暖故事,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反思,促成团队不断思考和提升,把活动做圆、做满。

分享每一份感动,反思每一个不足,成了实小老师们组织、策划学生活动的一个好习惯。实小的每一次大型活动后,学校会用不同的方式,走到各班级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温暖和感动,鼓励孩子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大型活动后,老师和孩子们也都自觉留下,协助做好活动的收尾工作。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摘下孩子们伞画,集体的温暖、家的感觉,在这一瞬间融进了每一位老师和孩子的心里。在“我期待的好老师”征集活动中,当征集的结果公示在QQ群里的时候,每一位老师都深情地留下了感言。这份感动和承诺,再次燃起了老师们的教育激情,他们由此深深懂得享受教育是体面而有尊严的生命状态。上个学期末,实小做了以“传递温暖,相信爱”的主题教师表彰活动。在评选2011感动实小人物的征集中,每个人都表达了对评选结果的真实想法,高度的默契和认同,源于老师们那份纯真、美好的心态。

四、让家长学校触动心灵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能否享受幸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实小很用心地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决心把家长学校坚持做下去,这是源于实小团队对家庭教育在孩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认识。养成教育的成功不只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庭。做好学生德育,应从做好家庭德育开始。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真诚而又理性地合作,才能形成推动孩子成长的合力。

学校和家长的默契,来源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学校不能大门紧闭、孤军奋战,应当拿出时间走进家长,去倾听,去了解,伸出真诚的双手去一同行动。深度挖掘家长资源,将其点燃、释放。学校应该用尊重、坦诚的态度与家长牵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给家长时间和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的盲目衍生了诸多问题。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呼声已经警醒我们:在过多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应该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家长的学习。

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和践行,得力于一直以来的家长培训工作。学校把每一位走进来的专家作为家长培训的资源,创造机会,让家长走进校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儿童教育研究学会孙云晓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走进实小,引领学校、老师的同时,也引领着家长。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多次做客实小,与家长深度探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除了专家引领,每周三的家长座谈会成了学校常规家长培训活动。学期初,针对各年级设计不同的专题,定期和家长进行研讨和交流。本学期,学校成立的家长合唱团,定期排练,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方面面的同时,形成教师、学校、家长融洽和谐的氛围。

甘井子区图书馆的落成,为家长、孩子、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实小家长和孩子的高频利用,促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家长和孩子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各类公益讲座。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越来越远视,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理性、智慧。

2.让家长参与学校建设,感受体面、有尊严的服务。

实小家长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们热情和温度不仅仅作用于班级,还有学校。家长不是学校的“临时工”,参与学校活动、建设的同时,应该体验体面、有尊严的服务状态。很欣慰,实小的家长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和感觉。

实小有家的温暖,这份温暖来源于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义工站,以刘懿莹妈妈为代表,作为义工站站长。家长义工进出校园,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成了又一道感人的风景线。同时,学校促成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分管落在实小,家长义工参与管理服务。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育和影响。

建校初期,学校成立了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家委会成员成了校园中强大的后卫军团,协助班级、学校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由家委会牵头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促成了各班级教室的专修。过此程中,家长们也受着触动和感染。原来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实际工作,体会到学校的艰辛与不易,更促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真情与友善。慢慢地,家长们觉得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成了理所当然的小事。抱怨声渐渐少了,积极想事、做事的家长渐渐多了。家委会改变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观念。

上个学期,实小圆满完成两次家庭接待活动。两次活动由家长和孩子负责接待客人(银州八小和日本少年使节团),赢得良好的省内口碑和国际口碑;千余名实小家长积极投入到大连的“大讨论”活动中去,上交各种建设性提案2000余份,热情空前高涨;促成家长网络投票提名,两位教师最终获得殊荣:区十大杰出青年和大连市首届我最喜欢的十佳教师称号;促成以社区论坛为主要平台的对教育的良好美誉度……家长们需要走进校园,他们在感受校园师生活动的同时,体验的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还有被尊重的幸福感。

3.拓展和家长沟通的渠道,达成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促成的不仅仅是孩子习惯的养成, 也在慢慢影响着家庭。据统计, 很多家长和孩子一道, 养成了读书、运动的好习惯。长期而有效的沟通, 让家长们越来越懂实小, 用行动诠释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和理解。老师们也不断思考, 如何发挥家校沟通、促成班级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

致家长一封信, 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结合具体工作, 学校定期以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从校长到年级组长, 每个学期从不同的角度写信给家长。老师们在写信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提升。这样的沟通方式, 也触动、感动着家长。每一次书信, 都会收到家长们的反馈, 部分家长还会给老师和学校回信。书信的沟通方式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尊重和温暖。除此之外, 以班级QQ群为平台促成了老师和家长直接而有效的沟通。每天把班级学生的情况在班级群里反馈, 成了老师们的工作习惯。

实验小学对家长会尝试了大胆地改革,把每学期末的家长会改在学期初进行。而期末班主任老师会以书面的形式把期末和假期的安排一并通过这封信,和家长交代清楚。家长会前,学校做足对班主任的培训。各年级的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在不同时段召开。在年级家长会上,通过高一年级的家长现身说法,校长和主任的讲话针对不同年段,使其更有针对性。鼓励中层和科任老师走进班级,从不同角度围绕学校理念与家长做深度交流。拓宽班级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实现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3.夜精灵触动我的心灵 篇三

老师突然说明天要检查作业,这对我来说无疑具有爆炸性。坐在课桌上,借着夕阳的余辉,默默地在课桌上与作业抗争着。最后的结果是我被彻底打败了。我感觉着教室里的气息是如此的令人窒息。下课铃终于响了,我飞快地奔出教室……

我独自静坐在教室前面的台阶上,眼前的铜像渐渐地隐藏在黑暗之中,呆呆地望向前方,此时的我是如此的迷茫。想着自己以前的梦想,不由得笑出声来。“拿高分!考重本!”这一句话说得简单,做起来真的好难好难。望着周围乌黑的一片,不觉眼泪已溢出眼眶……

忽然,眼前闪过一抹绿光,这微弱的光芒顿时吸引了我的目光。啊!是一只萤火虫,它闪着它那淡淡的绿,如黑暗中的精灵,围绕着毛主席铜像翩跹起舞,闪出点点亮光,向着远方,径直飞去……

看着那抹绿光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内,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想着这是不是上帝派来的给我指引方向的绿色精灵呢?它好像在跟我说:“不论你多么的渺小,你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吧,相信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因为你已经做了最好的自己。”

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眼前浮现出少年毛泽东在1910年秋改写的《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1925年,青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挥毫写下《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激荡着我的心灵。我不禁轻轻吟诵着“恰同学青春,活力奔放;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入楼即静,落座皆学,一路铿锵一路歌。拼三年,数明日栋梁,一中学子!”顿时,我的眼睛闪烁着亮光,浑身流淌着一股劲流,微笑着迈进教室。

我发现教室里并不再令人窒息,我身旁有着我最要好的搭档,我的人生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问题终究会有解决的时候,绝不因为一时的迷茫,而舍弃自己最初的梦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黑暗中的精灵,用它那微弱的光芒触动了我的心灵——只要胸怀壮志,爱拼就会赢!

学校:湖南郴州市第一中学

4.触动我的心灵作文 篇四

一打开玻璃门,咪兜用它得行动证明了猫和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唉,只见它一个箭步从门后窜出来,我眼前只觉闪过一道影子就见它已在沙发上了。沙发被踩得皱巴巴的,还破了几个洞,无线网网络和手机被踢到地上,还差点抓伤了我。

“咪兜!看你干的好事。”我发火了,一把抓起它,将其关回北阳台。

“喵呜~~喵喵呜~~”咪兜并没有去休息,而是站在门口叫唤着。双眼紧盯着我,睁得大大的,充满了歉意。“是把它关着还是放出来呢?。算了,还是关着吧!”

过了一小会,我去厨房喝水,咪兜见我来了,赶忙回到玻璃门前叫唤着,着急的来回走动,眼睛睁的很大,注视着我,充满了失落、伤心、不满。嘴张成“o”形,“喵喵”地叫着,希望我可以放它出来。我有些许动摇,但还是没有将门拉开。

坐在沙发上,我不禁抬头望了望咪兜。咪兜正卧在冰箱顶上望着我,眼神中带着烦恼和忧虑。仔细看,眼中闪烁着泪花,非常可怜。咪兜见我正看着它,一个跳跃从高高的冰箱顶上窜到门旁。摇头摆尾的叫唤着:“喵呜~~喵呜~~”

那一刻我的心灵被触动了,再也忍不住“哗”地一下开了门。咪兜见门开了别提有多高兴了,欢快地“喵喵”叫着在我脚边转圈圈,然后静静地叼上它的玩具晒太阳去了。

5.触动我的心灵的作文 篇五

那是我小学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我的语文只考了可怜的60分,这可是我语文考试上“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啊!我非常的愧疚。放学了,我手紧握着这张试卷,一步一步地回到了家,倒在了床上,泪水不禁从脸上滑落下来。

到了第二天,我到了学校,同学一看到我立马对我说:“你快去办公室吧,张老师找你。”张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对我们都挺好的,但我不知道今天她会对我说些什么?

于是,我慢慢地,慢慢地走进了她的办公室。心想:我肯定会被大骂一顿的,如果按照排名来算的话,我成绩算是倒数的。可是,我一进门,张老师不仅没有骂我,反而对我说:“为什么会考这么差呢?”我很惭愧地低下头,轻轻地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期间没有好好听课的原因吧。”老师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但我相信你今后考试一定会考得非常好的,一次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只要不放弃,总会考好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老师不但没有骂我,反而还安慰我,给我鼓励。

果不其然,我的这一次单元考试真的考好了,考得了94分,同学们也因此为我鼓了掌。

6.触动我的心灵初中作文 篇六

现在初三的我,学习压力也大了,这便使我性格变了,我做什么事情都没耐心了,思绪也乱了。直到有一次,我才发现我失去了什么。

一天,我一如既往地放学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在那儿一片草丛中几个玩耍的孩子。于是,我放下书包,坐在一片空地上,静静地凝望着,哎!孩子都是那么的童真,总是没有什么忧虑。

这时,一个孩子突然摔倒,我本想过去搀扶,谁知,他竟自己爬起来,这令我回想起了什么,不一会儿,这个孩子的母亲走了过来,看见孩子一身泥,忙问怎么回事。最后,他们准备回家了,孩子突然叫住妈妈,认真地说:“妈妈,你不是说过当警察要很坚强吗?我就很坚强啊!妈妈,答应我以后一定要让我做警察,好吗?”

我顿时心里感到一阵酸,那孩子受了伤,却依然乐观,坚强。此时我一眼望去,那草中盛开的向日葵显得十分明亮。而在向日葵边上的孩子,在我眼里,他就象征着向日葵。

我才明白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的是坚强,乐观的品质,孩子的纯真真令我想起了当年的我也是如此,拥有纯真的品质,而现在,却是这样。

所以,我要改变自己,做什么事,失败了,不要气馁,因为我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7.触动我心灵的 篇七

对于“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句话, 教师们一定特别熟悉, 听课时一次次地听到, 或者自己在课堂上也反复用过。

《小珊迪》一课, 听过多位教师这样执教:

(1) 整体感知课文后, 请学生自学: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画一画, 也可以写写批注。

(2) 学生提出“触动心灵”的句子, 师生逐句交流, 读读议议, 并说说从词句中看出珊迪的什么品质。

(3) 读全文, 概括出珊迪是个怎样的人。

但凡课文的内容有些令人感动的, 如《掌声》《再见了, 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普罗米修斯》《最后一头战象》等等, 不少教师都会这样教。还有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运用进行了拓展, 因此也就有了几种变式: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爱?哪些词句让你觉得了不起?……“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句话, 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追踪思考】

1. 词句

“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个问题着眼于课文中的“词句”。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让学生从单独的一个句子或词语中去感悟和体会,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关注文本内部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就词论词、就句论句。这样, 存在于语言文字联系中的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都荡然无存, 一篇篇课文被肢解成了无数无血无肉的句子和词语。

2. 触动

“触动”的意思是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孩子们真的受“触动”了吗?这样的课堂往往让人看到学生无动于衷的场景。为什么?因为教师将文中的句子或词语直接而简单地与人物品质挂钩。例如《父亲的菜园》一课, 在交流每句话时, 教师都问学生:从这句话中, 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1) 父亲坚毅 地说“:我们去开 一块新的 菜地 !” ( 勤劳 )

(2)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 坚忍不拔 )

(3) 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 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 对土地的信赖 )

(4) 每天天还没亮, ……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 勤劳、吃苦耐劳 )

(5) 父亲说“:……这一季 豌豆就用 来肥土吧。” ( 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有远见 )

……

句子交流后, 再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 你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只要将句子中的结论简单相加就行:父亲是个“勤劳 + 坚忍不拔 + 热爱、信赖土地 + 吃苦耐劳 + 有远见”的人。

这种对文章肤浅化的阅读, 对人物形象扁平化的分析, 只能是概念灌输, 达不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 心灵

心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当学生总结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后, 教师就认为学生已经受到“心灵”的教育, 课文也就上完了“。心灵”, 是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文感悟的, 如果教师将其作为唯一的目标, 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策略跟进】

1. 反馈策略

细节决定精彩, 整体决定成败“。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教师往往将词句从“文章”的整体中剥离出来, 如何发挥整体优势, 在反馈中让词句回归整体呢?我们可以从虞大明老师的教学中获得一些策略。

分线反馈

《珍珠鸟》一文的中心句是“: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中心句, 教师会让学生研读: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反馈交流时, 往往着眼于相关词句进行零碎的分析。

虞大明老师则抓住了“两条线”进行处理:为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的?快速浏览全文, 用横线画出冯骥才做了什么, 用波浪线画出鸟儿的表现。虞老师抓住“冯骥才做了什么”和“鸟儿的表现”这两条线引导学生自学。反馈时, 虞老师更没有逐词逐句分析, 而是着眼于这两条线进行整体感受。

(1) 你从这8处描写作者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句子中得出了什么信息?

(2) 描写珍珠鸟有什么反应的句子也有8处, 你能从中读出珍珠鸟的变化吗?

(3) 在课文中, 这些句子可不像虞老师这样集中描写, 而是穿插进行的, 也就是先写冯骥才, 再写珍珠鸟, 再写冯骥才, 接着写珍珠鸟。他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呢?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分块反馈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 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文中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呢?

同样是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孩子们的快乐生活, 虞大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写了孩子们快乐生活的哪些活动:1割草;2摔跤;3采集茅茅针;4吹麦哨;5竖蜻蜓;6翻跟头。然后聚焦“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个重点内容板块, 在板块的整体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线”和“块”是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与教师教学思路的融合, 是基于课文整体和教学整体的, 这样也就避免了细碎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学习。

2. 走个“来回”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 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 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应该是“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的过程, 教学还应该继续前行, 要“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

虞大明老师教学《麦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的快乐生活后, 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

(1) 课文把孩子们的活动写得有的具体、有的简略, 这就叫有详有略。作者把吹麦哨、采集茅茅针写得详细具体, 究竟值不值得?

(2) 割草不快乐吗?翻跟头、竖蜻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呢? (这些活动哪里都可以进行的, 而吹麦哨、采集茅茅针是特定时间段、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 最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独特的生活, 独有的快乐)

(3) 链接阅读《可爱的草塘》, 再次感受选材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性:要精挑细选典型的最能反映主题的事例进行细致描写。

3. 目标定位

“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教师把感受文本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 但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只定位在“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把读懂课文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于是出现了“现状点击”中提到的现象。像这种情况还真不少, 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课文中出现人物, 教师就把课文教成简单的人物分析。

《小珊迪》是中段的一篇课文, 如果我们想很好地把握中段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和本文的文本语言特点——对话, 不妨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学会根据地点变化给文章分段, 能读懂人物对话、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从而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2) 品读对话, 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初步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 通过创设课文情境, 加强和提高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对话的写段能力。

根据这样的目标, 教学的过程也随之改变, 大致可以这样设计:

1读懂对话, 概括内容。根据地点的变换给课文分段。读懂每段对话, 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段落大意。在这一板块中, 概括段落大意要扎实训练, 因为文章的三个段落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 要从对话中提炼出主要意思, 还要将直接对话转换成间接的语言, 有一定难度, 但这一训练对中段的学生来说又是很有必要的。

2聚焦对话, 感受品质。文中的“我”是贯穿在三次对话中的, 即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以“我”对珊迪态度的变化为线, 将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感受和体会。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第二、三段的对话最能体现珊迪的诚信和善良的品质,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中把“珊迪的可怜”写得那么具体呢?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小珊迪的贫穷呢?这样教学, 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在人物间的对话中清晰, 在“我”对珊迪态度变化的衬托中饱满, 在贫穷的具体背景中凸显, 因此小珊迪的形象丰满而立体。

3创设情境, 练习对话。珊迪的诚实, 珊迪的善良, 都体现在一次次的对话中, 课文里其实还有很多感人的对话都省略了, 例如珊迪回到家时就有一段与弟弟的对话,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满身鲜血的珊迪终于回到了家。

小利比尖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珊迪艰难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触动学生心灵的那根弦 篇八

晚自习下课后,九年级某一宿舍的四名男生跑到另一宿舍闹事。经过调查,我找到了事件的真相。原来,这是一起学生出于对学校制定的《内宿生管理规定》的集体对抗事件。学校一向严格内宿生的行为规范,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我不禁犯了难:怎么办才好?

经过思考,我安排了一次全班讨论会,并邀请了四位科任老师参加。首先,老师们对四名学生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讲明了依照《内宿生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其实,我事先和到会的各位老师有过“交代”,这开场“杀手锏”的威慑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四名男生都低头承认了错误。于是,我顺水推舟地向与会的全体师生征求对四名男生“最合适”的惩罚方式。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写道歉信并当面道歉(双方老师须见证),并以“警告”和“参加校区服务一个月”作为惩罚方式。

不出意料,被处罚的四名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惩罚方式,并表现出诚恳的认错态度,就连校区服务都认真完成。十天后,我当面对他们的表现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说:“基于你们的表现,我会向学校申请提前结束对你们的惩罚。”四名男生望着我,眼神里满是感激。

显然,学校提前结束了四名男生的惩罚。当周一的晨会上,校长表扬了这四名能知错就改的男生,并亲自邀请他们登上主席台,与之一一握手道贺,此次事件可算是圆满结束了。

此后,学校宿舍区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打架”事件。

【案例2】

开学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安静地专心自学,只有黄某专注地注视着旁边一位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位同学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张纸,纸上写了一首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我轻声地问,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诗给了我,黄某则惊慌起来。我仔细看了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口袋里,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可黄某开始坐不住了,他时而低头佯装看书,时而偷偷地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我的批评。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黄某请到了无人的实验室。他耷拉着脑袋,我示意他坐下,他却哭了起来,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同学们的面前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批评你,现在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听我这一说,他稍稍放下了心。我说,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向我叙述了他与本班一名女同学从相处友好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竟然是在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作。

我从口袋里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稍作改动,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很快,他改了最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新改的诗,他会心地笑了,笑容里有轻松有自信。末了,我补充了一句:“十年之后,如果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反思

以上两则案例,无论是宽严相济还是冷处理的方式,无不体现出了班主任深邃的智慧。案例1中,如果不顾四名男生高涨的对立情绪,按照学校严厉的校规处理,势必会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敌视。但如果害怕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就仅仅简单给予批评教育的话,无疑会动摇校规的权威。案例1中,班主任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严而有格,爱而有度”上。如讨论会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学校高度重视且严肃处理的态度,加上教师的严肃批评,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可以说,讨论会既教育了学生又尊重了民意,同时还维护了学校的尊严。在接受处罚后,班主任适时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求情”一举让学生“感恩戴德”,如此还怎敢再违反校规班规呢?可见,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班主任。

案例2中,班主任以“无动于衷”式的冷处理方式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实现了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心灵交流,从而平复了学生内心的波澜而引导其走出了心灵的沼泽。异性交往问题一直是孩子成长中不能漠视的问题之一,佯装不知的放任自流或是如洪水猛兽般地严防死守,往往都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只有打开学生心门,感受与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使命。

其实,且无论何种方式,只有触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才能谱写出与灵动生命相衬的音律——那应该就是班主任的使命所在。

9.触动我的心灵初中作文 篇九

他虽然头发白,但仍有一口皓齿,整齐而又明亮,一副宽大的老花镜更显他的慈祥。上学的路上,经常会看见他的身影,他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他就是我的他爷爷。

爷爷是永远值得我去学习的榜样。每天一大早,他就会准时起床,把附近邻居几家门口都打扫干净来作为他的晨练,周围任何有破损的公共设施,爷爷也总是会尽他的全力来修补,因此即便在他退休后,他也仍是一副健康的体魄,他为人是很正直,很乐观的,他常对我说:“人生来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的。”对于这句话,我似懂非懂。

我也曾尝试同爷爷一起来做这些好人好事,但最多也只坚持了半个月,并且“苦”字几乎未离过口,他也总笑我是个“懒汉”,我真不知道他的这股力量是从可而来的,竞能让他坚持了这么久,而且从未听到他有半句怨言。

这天,他突然来问我如何办市民卡的事,我问:“爷爷你是要骑车吗?那你直接用我的不就行了吗。”爷爷笑着:“我虽然老了,但也还是可以赶个时髦的,再说有一张自己的,以后也方便。”想打也是,我就帮他办了张他自己的卡,必竟这也是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也不是很放在心上。

之后不久,我在使用一辆小绿车时,发现原本有声音的,坐凳有破口的,现在竟神奇般的恢复了,补的手法虽不是很精美,可让人就是感觉很暖心!

回到家,不见爷爷,我便想这一定是爷爷的作为,我下楼寻找着爷爷,果不其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一个角落里,我走过去,见到真的是爷爷,他满手的黑油,正在修一辆公共自行车的链条,他也注意到了我,抬起头,手袖子擦了擦汗,对我露出了他的皓齿,他的微笑,打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内心,从那以后,我便真正的养成了爷爷一样的习惯,乐于助人,爱护公物。

我们的行为,不仅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他人。不论你原来是个怎样的人,从现在起,爱护公物,爱护他人,人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大大转变的。

10.作文 师爱,触动我的心灵 篇十

没有差的成绩,只有差的教学方法;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往往鼓励学生的老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每天怀有极大的热爱学这位老师的课,自然关于这门科目的成绩有所提高。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也是来自于我的一位良师。

这位老师可以算是小学里的“元老”了。她曾经送走几届毕业生,所带出来的成绩再联校排在前面,正因为老师的教导有方,所以我的语文水平才有所提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给我的第一次奖励。

当时老师为了提高得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给我们颁布了一项规定:当凡表现好或有进步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十个小红花可换一个星星,十个星星可以再换一面小红旗,只要得到小红旗就能当选“三好学生”。各位可别觉得这是容易事,行动起来就难了,不过第一次实行的时候,我的.收获不小。

老师曾经让我们做一道阅读题,满分是二十分,只要得到二十分就直接得到小红旗,不低于十八分得到一个小星星,十二分以上的得到一个小红花。老师在宣布成绩时,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优等生分数低时使我感到失望,或许我会更糟糕;但差生分数令人满意时我会有一些暗喜,我还是有机会获得奖励的。当老师读出我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响起热烈的掌声――十八分,我得到了一个小星星。而在当时没有一位得到小红旗,得到小星星的只有两位,我就是那其中的一位。

但我上台领取成绩单及奖励时大吃一惊,星星只是用制作成星星的薄纸片,虽然有些简陋,但却是老师辛苦做的,道出伟大的师爱,触动我的心灵。从那以后也越激发了我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得她的敬佩。

11.指导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篇十一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我在课前播放视频《父亲》。筷子兄弟的经典歌曲《父亲》深受学生喜爱,沙画版视频更是感人至深。学生可以跟着边唱边体会,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能让学生较好地进入情境,引导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动。

学生会抓住画面中的细节,如父亲的眼角的皱纹,鬓旁的白发,期待的目光,温暖的大手……

我适时点拨:“生活是诗意而充满感动的,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在匆忙的生活中,你是否丢失了感动?请大家以“感动是……”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感动。”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出感动点,形成文字。学生有的关注亲情,有的关注心灵,有的关注自然。诸如,感动是父母一句亲切的叮咛;感动,是朋友一次患难中的援助;感动是一湾清流,洗涤疲惫脏污的心灵;感动是初升的太阳,映照世间万物……又如,感动是春风吹拂下慢慢融化的冰封小河;感动是白茫茫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的红梅;感动是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感动是无边暗夜里那一轮明月……就这样,学生的心扉打开了。

这时我引导:“感动是心灵开出的最美花朵,清香优雅,沁人心脾。在作文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触动心灵的细节,抒写心中的感动。这样才能让文章充满个性,真切动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细节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呢?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只是天上的一抹霞光,路边的一朵小花……抒写心灵的感动,就要善于捕捉这些触动我们的细节。”

要引导学生理解,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方法。它是记叙文的血肉。诚如池莉所言,“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第二步,品读经典,体味感动

我选用了两则小片段,分别是朱自清《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以学生齐读、个读,我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领悟:感动,是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的脚步,是父亲令儿子潸然泪下的背影。感动,是龙应台文中母亲深情的凝眸,对孩子饱含期盼的目送。进而归纳出“感动是饱含深情的动作,感动是充满期待的眼神,感动是丰富感性的内心,感动是最美的人间真情”等基本认识。

第三步,欣赏画面,捕捉感动

该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时掌握捕捉“感动点”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触动心灵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我选择了曾获得普利策新闻获奖的图片《阿富汗少女》。引导学生观察:那双让人感动但充满了惊恐的清澈的大眼睛!引导学生思考:是战争让她和家人背井离乡,一路流浪。引导学生想象:少女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朝气驱赶不了少女对死神的恐惧!无需任何言语,她那双清澈而充满惊恐的眼睛打动了我们,让我们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学生从“眼睛”这个细节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将这种体会形诸文字,就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主题,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

在此基础上,我精心选择了四组图片:留守儿童的眼神,空巢老人的孤独,环境的恶化,自然的呼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交流,捕捉图片中触动心灵、牵动情思、引发思考、启迪认识的细节,进而思考图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四步,学以致用,抒写感动。

通过以上搜集感动、品读经典、赏析画面的活动,同学们捕捉到了细节中的感动点,经过充分品读、欣赏、讨论和展示,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借助细节抒写感动的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初步养成。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及时尝试练笔,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我这样启发学生:“感动是春夏秋冬动人的风景,感动是最美的人间真情,感动是引发思考的社会问题;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就在你的心中…让我们拿起笔,用心捕捉触动你心灵的细节,写出妙笔文章。”具体要求学生写一则触动心灵的细节片段,然后学生小组内展示、互评、推举,最后我对学生推举的文章做点拨,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五步,归纳小结,理性升华

最后,我想说:“情”是文学作品之“根”,也是学生写作之“根”。生命因感动而精彩,作文因细节而生动。这堂课我针对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洞,找不到感动点的问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用一颗柔软之心关注身边的感动,敏锐捕捉感动点,用细节描写展现感动点,最终使学生掌握了这种描写方法。最后让学生明白,只有心存感动,用欣赏的目光去关照自然、社会、亲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反映生活,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12.触动我心灵的 篇十二

职务:《旅游纵览》杂志社总监;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河北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荣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好新闻奖;

2009年荣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关注生态、保护鸟类”爱心使者;

2010年被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评为特殊贡献奖;

2012年度获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入围奖;

多次在国内各级影赛中获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幅。

在生态摄影的圈子里,活跃着许多男性摄影家,女性虽为数不多,但因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十足的耐心,并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使得她们成为了生态摄影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态摄影家赓熙伟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业绩不俗的姣姣者,在她的镜头下,不仅展现出了花卉艺术之美,而且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同时她对生态保护的那份责任感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摄影技巧和内心感受。

旅游纵览:我们知道摄影的分类很广泛,而生态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分支,相对其他分类来说,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您是如何走上生态摄影之路的呢?

赓熙伟:现在摄影的题材很多,风光、民俗等等,每一个类别都有着庞大的摄影群体。生态摄影刚刚兴起,很有发展潜力,它既能表现生态之美,又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前些年我刚刚开始接触生态摄影,参加了《旅游纵览》杂志社组织的一些拍摄活动,包括拍摄花卉、野生动物等,特别是拍摄花卉,使我逐渐产生了兴趣。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想捕捉到大自然的美,别人眼中看不见的美。同时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影响下,我对生态摄影的感觉从原本的喜欢、感兴趣上升到了热爱,甚至是责任感。随着拍摄经历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看到的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内心那份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也就越来越强烈。于是想通过拍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植物,将这些通过影像记录下来并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呼吁人们对自然环境多一份关注。

旅游纵览:我们知道,您不仅担任《旅游纵览》杂志社的总监,还是一名生态摄影家,尤其擅长拍摄花卉,曾在各级影赛中获奖,并在报刊杂志发表过许多生态摄影作品。您在拍摄花卉时都用到了哪些摄影技巧?能否将您的摄影心得与大家分享?

赓熙伟:通过我多年拍摄花卉的经历,我发现拍摄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这就像足球运动员踢球射门,要掌握好距离和角度,找到最佳射门位置,才有机会射进门洞。有的时候,我会采用仰视的角度,也就是低角度拍摄,这样才能打破常规的视觉习惯,使之产生新鲜感。总之拍摄角度是要因地制宜,因花而定,因光而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新视觉。

旅游纵览:除了需要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在光线和背景上又要如何把握呢?

赓熙伟:背景是花卉摄影的重要构成因素,对拍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背景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即基本影调或色调,对突出主体形象和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处理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可揭示作者的内心情感。所以,我采用了许多不同的背景,例如虚化背景、高调背景、暗调背景等等。这些背景的使用都能使拍摄画面突出主体,让画面简约、干净,主次分明,使画面更具美感。

在光线的运用上我经常选用逆光拍摄。逆光拍摄可以使花朵显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质感,在逆光下勾勒出花朵优美的轮廓和层次,花瓣的纹理得到很好的呈现。但是必须掌握好曝光量,否则就会使花朵的明度和饱和度造成缺陷,影响画面的效果。

旅游纵览:据我了解,您即将出版《花之语》花卉摄影作品集,独具个人风格,不仅表现出花卉美丽的姿态,而且将花卉表现得诗情画意,您出版《花之语》有什么想法呢?

赓熙伟:出《花之语》这本书,是对自己多年摄影工作的一个交代,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愿望,想把我多年拍摄的花卉作品和对花的感悟整理成册。构思《花之语》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根据对花不同角度的理解分成八个专题,其中包括形之特、色之魅、蕊之香、枝之俏、静之幽、意之浓、品之高、瓣之秀,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两次曝光、魔幻镜等特效,同时加入了文学的成分,尽量使其如诗如画,希望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后期进行了稍许修饰,当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拍摄当中主要是将自己对生态美的理解、花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加入进去。《花之语》摄影集还处在编辑阶段,今年上半年即将出版,希望朋友们看后会有点感触。我还会继续整理其他的摄影专题,集结成册,特别是以生态方面的为主。编写画册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望在生态保护方面对朋友们有所启迪。

旅游纵览:是什么原因让您在生态摄影的路上始终保持热情和专注呢?生态摄影对您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13.大自然,触动我的心灵 篇十三

流星划过夜空,触动了文人的心灵;瀑布飞流直下,触动了诗人的心灵;美妙河山,触动了英雄的心灵;神奇的大自然触动了我的心灵。

日落·惜时

我喜欢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看日落。那个红色的火球慢慢地降落,悄无声息。刚想伸手去抓住它,它却已消逝,真不知道它何时落向西山。这不就像时间吗?没有源头,没有尽头,只知曾经拥有过,那烂漫时光不就像日落在悄然流去吗?我觉悟了,夕阳在告诉我要爱惜时间,才不会像辛弃疾老时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蚂蚁·团结

一只小蚂蚁在洞口发现了一粒大米,便勿勿归去“搬人马”,不一会儿,一群黑色的蚂蚁争先恐后而来,它们互相帮助着,将大米搬回了巢中。“沉重”的大米对于一只小蚂蚁来说是“以卵击石”,可是对于两只呢?三只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不是捏造的。如果我们人类也像蚂蚁一样团结,那还会有什么办不到?

小草·坚强

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狂风卷集乌云,小草像坚强不屈的卫士,在高傲地守卫它们自己。雷声轰响。暴风雨就要来了!狂风掠过草地,紧紧揪住小草,恶狠狠地将它们吹得左右摇晃。雨点毫不留情地打在它们身上,“滴答”“滴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吧!”在这叫喊声里,我听出了胜利的信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转眼又是雨过天晴,狼狈不堪的草儿们又站起来了,脸上还挂着胜利的泪水。举目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我又何尝不愿做一株坚强的野草?

14.触动我心灵的那缕书香 篇十四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各种各样离奇、美妙的事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轻轻地,触动你心中那根不易察觉的弦儿。有人说,是友情?是美德?是自然?……哦,都不是,那是他们自己的。而触动我心弦的,是那一缕缕醉人的书香。

儿时的我,也像其他孩子一样,睡在玩具堆里。一天,爸爸妈妈陆续回到了家里,两人手里都提着大捆大捆的书。在我肉嘟嘟的手里,天真的眼神下,我打开了我的启蒙书——《全唐诗》。若有不认识的字,老爸就来帮忙,很快的,我被吸引了,老爸笑了,玩具都被冷落了。只因为那缕缕书香触动了我那小小的心灵。从此,我便又埋在了书堆中。

我现在才知道,那时的我真的醉了。醉在了《道德经》“治大国烹小鲜”的高深中;醉在《周易》“见龙在田,立在大人……”的`深奥中;醉在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万丈豪气中。与书籍的际遇,让我醉了,醉在缕缕书香中还未醒来。

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充实了我的心灵,使我不再是还在玩具中打滚的小孩子,我为《小公主》中小萨拉得到一块面包而欣喜万分;为《安妮日记》安妮的死去而痛惜;为《平凡世界》孙少平的坎坷人生和不屈的精神所打动……他一次又一次的清洗我的灵魂,让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他是我精神上的营养液,让我的精神丰富起来,不再贫乏。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扑在面包上。”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他真的像面包,像良药。

15.触动心灵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 作文 兴趣 培养

作文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多数学生的作文兴趣不高,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只有小部分的 学生喜欢写作文,这导致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学生收获小、使用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让很多教师感觉作文教学很难。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是能够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使用语言的标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创设和谐的环境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把作文的题目抄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做指导,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深入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来深入生活当中,认识生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的写作文的心情变得愉快,要能够创设情境,这对于作文的学习很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触景生情,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使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把生活实际运用到作文当中,让学生挖掘生活当中的作文素材,写出满意的作文。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公园,或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让学生通过参观来了解历史,然后写下生活当中的场景。对于在城市里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农村,到田野上,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并且可以到农家做客,了解农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广阔的大自然是学生写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篇篇作文就在愉快的参观和体会的过程中写完了。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多多阅读,让学生从阅读的资料中找到写作的材料和灵感,通过广泛的阅读来积累各种词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增强自己的表达技巧。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统一了教材的思想方面和艺术方面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很多经典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语言素材,要通过精读和泛读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总结能力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可以让学生阅读缩减版的名著,还可以举办讲故事的活动,可以让学生阅读杂志。课文中所反映的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之后印象就会比较深刻,这就是写好作文的开始。

三、积累生活的素材

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素材,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生活就是作文,反过来说,作文也就是生活,学生要能够懂得用自己的笔把生活当中的实际,把所见到的,所想到的用语言来表达。学生要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自己总结的经验让别人知道,并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等产生兴趣,从而表达出来。作文是学生考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學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愉快的心情。一旦把作文当成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之后,就会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来产生愉快的心情,让作文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素材可以是教师所教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不断积累生活当中的素材,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改变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被请入瓮中,任师长、升学等“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作文成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 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应当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 ,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象的。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生由最初的怕写作文、到今天爱写作文,这一切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结果。我们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变换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快乐,才能够使每位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参考文献】

[1]胡腾华. 积累·思维·表达——构建初中学段作文教学基本框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 (09) .

[2]原爱英.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J]. 成功(教育), 2009 (05) .

[3]韦瑞凌.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 (09).

16.触动我心灵的九年级作文 篇十六

黛玉,你爱落红。江水边,你肩荷药锄,将满地落红埋入土中,期待着明年那树上盛开着朵朵鲜嫩的小花。你不正如花朵般美丽、纯洁吗?于是,我的书中第一页也多了一片花瓣。之後,你遇见了宝玉,连那因赏花而喜悦的眼眸中都多了几分柔情。再後来,宝钗来了,你与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也随之断了。

黛玉,你才学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但你为何不展现出来?为何败于宝钗呢?你的诗多半带着忧愁,不禁让人心生同情,宝钗的才华不及你多,而她却写得满目豪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大气、高雅。最後,李纨将“桂冠”戴在她的头上。黛玉,你真的不比她差……

黛玉,我欣赏你,可你最大的不足是太悲观。这不禁让我想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你本不是这样,可你面对事情的时候,为何不振作起来,为何不竞争呢?曾看过《简·爱》,主人公与你有着类似的经历,而她经历了挫折坎坷後,勇敢地走过来,最後成功了……可你又何尝不想呢?为什么同样的眼泪却折射出你与她两个不同的人生呢?答案不在你的那句“宝玉,你好……”的省略号中,而是你缺少一颗快乐的心。

黛玉,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该推开那扇快乐的大门,那么请允许我握起你那纤细白皙的手指,陪你一同推开那扇门,直到你露出久违的笑容。拥有了快乐的黛玉,我相信,你不会再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潇湘妃子”,你也会用心将自己——这“冷冷的清水”焐热,向着自己的幸福出发。

17.触动我的心灵初中作文 篇十七

每次,不管她遇到什么事,开心的也好,难过的也罢。她总会淡然地面对,再浅浅地唱首歌。

在我儿时,她也曾教我唱许多儿歌。有时候,我常怀疑为何人要学会唱歌,她恬恬地笑了说:“嗯……唱歌的时候,很开心啊。”说完便笑了,月牙似的眉毛弯成了个好看的弧度。

六岁的那年,我在上幼儿园。一次午后与玩伴追逐嬉戏。在一个不小心下,我失去重心地摔在了铺满五颜六色格子的水泥路上。一瞬间,钻心的疼痛感在与地面撞了个满怀的口腔里散开。玩伴慌了,急忙把在远处的老师找来。年轻的女老师也不知所措,只好把我抱起,送到幼儿园的医务室去。

可能是因为疼痛,我竟在途中不自觉地进入了梦乡。我做了个宁静的梦,梦里有我,还有她。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我面前,给我唱歌。当我再次睁开眼时,她果真出现在我眼前。课与梦境不同的是,她的双眉紧皱了起来,嘴角也没有上扬,忧虑充满了她整张脸上。她开口了,不是教我唱歌,而是急促的一句你疼吗。我怕她担心,使劲摇了摇头,她不满意地拍了拍我的头,好像在惩罚我说了“谎言”一样。她说:“牙神经都断了,还会不痛?”说完,她像想起什么似的,急匆匆的抱起我,向医务室外停泊已久的车走去。

一路上,她总是不如意地碰到红灯,因此也抱怨了不少。我是从没见过她这样急躁的,便含糊着问道:“干嘛这么急啊?会危险的。”她回过头看看我,用力地吐出四个字:“因为你啊。”‘

到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要马上缝针。我立刻退缩了,不停甩手来表达我的抗意。医生无奈的摇了摇头,对她说:“好好跟孩子说说,我去准备器具。”她点了点头,拉着我往外走。

我一把抱住她,嘴里说着害怕之类的言语。她又恢复了往常的淡然,拍着我的背,说:“不怕不怕,我会陪在你身边的。”到了手术灯下,我仍是不听话地想逃走,医生却强制地为我了打了麻药。我渐渐没了挣扎,眼睛也安静地闭上了。针与线来回交替时,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她的歌声。

忽然,我的心安静了下来,正如她歌声的旋律,我想起她对我说过的关于唱歌的必要性。她就那样笑着对我说,唱歌,能让人开心。

18.美国留学,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篇十八

当我闭上眼睛,回忆几年前的那段留学时光,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加州金灿灿的阳光和阳光下肤色各异的人们那温暖的笑容。我曾经好奇美国人为什么个个没心没肺,成天傻乐。但在阔别近三年后渐渐模糊的记忆里,我却发现那些笑容依然如此清晰和动人。不知不觉间,它们已印在我的心上,成为我记忆中最生动的美国符号。

Scotten教授的笑容

在我所就读的南加州大学法学院,Scotten教授绝对是一位明星教授。任何一个上过他课的学生都绝对不会忘记他阳光帅气的笑容。记得当时法学院的女生几乎没有不喜欢他的,尤其是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过去习惯了国内教授不苟言笑风格的我们一上Scotten教授的课,立即被他亲切温暖的笑容深深吸引。

Scotten教授的讲课风格幽默搞笑,所以他的课堂从来都是座无虚席,还时常爆发出阵阵欢笑。作为意大利裔,Scotten教授有着意大利人典型的英俊面庞和健美体型,一双深褐色的眼睛笑起来绝对电力十足。很多时候,他并不像大学教授,而是像个活力十足的大男孩,讲案例讲到激动的时候,他常常西服一脱,衬衫袖子一卷,在讲台上跑来跑去。有时他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他继续,他却坏坏地一笑,把笔一扔,从桌子上一跃而下,大叫道:“Let’s go and get some coffee!”

最让我佩服的是,在连续三个小时的课程里,Scotten教授不仅能始终保持这样旺盛的精力,让下面一百多号人连打瞌睡的时间都没有,还能始终保持着他天真热情的微笑。我几乎没见过他不笑的时候。我常常想,这样一天到晚地笑着,他的脸怎么就不抽筋呢!后来在我们的毕业酒会上,一位韩国同学终于趁着敬酒聊天时开玩笑地问了Scotten教授。他听了一愣,认认真真想了半天,还是咧嘴笑了。他说他都没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笑,可能因为他热爱教学,喜欢我们这些学生,所以面对我们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笑,如果让他绷着脸不笑,他可能才真的会抽筋呢!的确,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享受,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每时每刻都自然地微笑呢?

“文身男”的笑容

刚到美国没几个月时,适逢感恩节放假,我和室友一起开车从洛杉矶去拉斯维加斯玩。拉斯维加斯街头有很多漂亮的古罗马风格雕塑和各种风格的街头艺术家,我们两个人拿着单反相机,拍照拍得不亦乐乎。可单反不方便自拍,因此我们拍来拍去,镜头里始终只有一个人。正当我给室友拍照时,一位白人大叔拎着酒瓶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一看那大叔满脸胡茬,胳膊上全是狰狞的文身,而且还喝得醉醺醺的,我的脑子里顿时响起临行前爸妈不厌其烦的嘱咐:要注意安全,小心坏人!

谁知那位大叔竟然一步步朝我走来,我立刻叫了一声室友,朝她使了个眼色。她正自顾自地摆着pose呢,一回头也吓了一跳,本能地朝我走了几步。那位大叔见我们看到他了,居然很礼貌地停在了几步之外,然后微笑着说:“Morning, girls! You want me to take a photo for you two?”

室友和我闻言,都立刻联想到某些游人在旅游景点找人帮忙拍照,然后相机被抢的悲剧故事。我赶忙把单反抱在胸口,室友也赶紧走到我身边,两人想着怎么编个理由礼貌地拒绝。那位大叔丝毫没看出我俩的警惕和犹疑,还以为我们不会说英文,就把酒瓶往旁边的地上一放,伸手指着我怀里的相机,笑着做了个眯眼拍照的动作,然后向我伸出手。

他笑得那么友好、热情,简直可以说是天真无邪,跟他胳膊上的文身和一身的酒气太不搭调。那样的笑容真叫人不忍拒绝,于是我犹豫着把相机递给了他。他拿着相机,试着摆弄了一下,却见我俩都站着不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相机。他微笑着又有点疑惑地看着我们,我俩只得慢吞吞地站到街边的雕塑前,僵硬地摆了个难看的pose,眼睛还真是一刻都没离开相机!

那位大叔认认真真地换了几个角度,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喊我们过去看,我俩赶紧飞奔而去接过相机,这时心才落地。大叔接着问我们是否满意,如果不喜欢,他可以帮我们重拍。看着他真诚热情的微笑和清澈透明的蓝色眼睛,我心里不由觉得自己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过意不去。我们由衷地表达了感谢,大叔开心地笑着说:“My pleasure!”然后拿起酒瓶晃晃悠悠地扬长而去,最后还不忘祝我们玩得开心。

在美国,“人不可貌相”这句话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这个尊重个性和自由的国度,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都不同,社会对个人的选择给予了最高程度的包容和尊重。后来我渐渐发现,正因为这种包容,美国人才得以生活得如此随性。

伤痛:最难忘的回忆

当然,留学生活并不全是欢笑,学业的压力和想家的心酸都是不可避免的。但除此以外,作为一个天生胆小的女生,我还着实受了一些惊吓。现在想来,当时的惊慌失措和感慨悲叹也都变成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洛杉矶雨夜的枪声

2012年4月11日,南加州大学的枪击案震惊了整个华人世界。10日晚上,一年到头几乎不下雨的洛杉矶居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和室友上完课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因为住得远,需要驾车回家,我们照旧一刻也不敢耽误地赶回家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手机里就充满了各种邮件、信息和未接来电,有学校搜寻目击证人的,有同学互相报平安的,还有焦急的爸妈从大洋彼岸打来的电话。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公布枪击案受害者的姓名,只说是两名中国留学生,因此南加大所有中国留学生的父母都不免心急如焚地联系自己的孩子。

nlc202309011937

4月11日那一天,整个学校里都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受害者是不是自己认识的同学。后来,两位受害者的姓名公布。虽然我与他们平时并不相识,但作为同胞,看到他们的照片,了解到他们的故事,我心中所感受到的惊惶和悲痛至今也难以忘记。在国内时,每有灾难发生,面对新闻报道里的受害者数字,我们会感叹,会同情,却总有一种离自己很遥远的感觉。而在异国他乡,中国留学生彼此之间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更不用说受害者就是自己同校的同学。直到今天,我有时仍会不自觉地想:我是不是曾和他们在校园里擦肩而过,或者在餐厅里邻桌而坐?在那个黑夜的大雨中,面对两个持枪的恶棍,面对死亡,他们该是怎样的惊恐和绝望?

4月11日晚上7点,数百名师生在象征着南加大精神的特洛伊广场燃起了千百盏蜡烛,悼念被暴力犯罪无情夺去生命的同学。看着照片里他们年轻快乐的笑容,听着他们的老师、朋友讲述他们的故事,很多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感到悲痛的并不都是中国留学生,还有很多是肤色各异的美国教授和同学。

在这次事件里,我们完全体会不到所谓的种族隔阂或歧视。面对两个中国留学生的不幸,美国人的悲痛是真挚的;面对残忍的枪击犯罪,他们更是表现出了毫不妥协的愤怒。学生们谴责美国的枪支管理政策,校长发表声明敦促警方全力破案,学校的工作人员全力帮助受害者的父母尽快赴美。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枪支和暴力犯罪确实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南加大枪击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的社会治安都存有怀疑。事实上,我所感受到的美国并不是单纯的地狱或天堂,而是好几个世界的并存。美国的大城市多数都由不同的城区构成,其中靠近市中心的城区往往居住着收入水平较低的人,街道常常比较脏乱,街头上能看到流浪汉跑来跑去,这些地区往往犯罪率比较高。而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恰恰坐落于市中心,比如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加大校园周围抢劫、枪击等暴力犯罪不断。同样是在洛杉矶,郊区则绿树成荫,街道上片尘不染,几乎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美国的贫富差距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龙卷风之后

加州是美国地震多发的地区之一,有时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便看到新闻说昨夜又发生了轻微的地震。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不是地震,而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场龙卷风。

那场肆虐的狂风使半个洛杉矶都陷入了黑暗,黑暗中风声呼啸,狂风时不时卷起一些东西撞击在房子上,每一声巨响都让我一阵心惊。我暗暗祈祷着我们住的木质房子足够结实,祈祷着狂风卷起的东西不会正好撞击在卧室的玻璃窗上,就这样心惊胆战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风停了,一切恢复了平静。我与室友走出家门,准备开车去学校,可我们刚开出车库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很多粗壮的棕榈树都倒在了路中间,眼前一片狼藉。更要命的是,由于供电还没有恢复,整个洛杉矶都没有红绿灯了!洛杉矶早上的交通原本就拥堵,我心想:这下完了,美国除了高速路,一般的路上是没有交警的,现在整个城市都没有红绿灯,那交通恐怕要彻底瘫痪了!

我硬着头皮出了门。快到第一个路口时,我发现前面果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然而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车队虽长,却井然有序,并且以不算慢的速度向前推进着。我百思不得其解,心想:怎么会走得这么顺利呢,莫不是有交警指挥?来到路口时,眼前的情形深深地震撼了我:繁忙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停车标志,也没有警察,每一辆车都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每个方向依次通过一辆车,第二辆车自动停下,等着其他方向的车各通过一辆。大家就像约好了一般,没有一辆车打破这份默契,没有鸣笛,没有闪灯,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我们一路顺利地开到学校,路上经过的每一个路口都保持着这样的秩序。在灾难过后的一片狼藉中,在象征法律约束的红绿灯和警察缺失的情况下,美国人用他们的文明、礼让和冷静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禁想:如果是在中国,此刻的这样一个路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我眼中的美国不是天堂,只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国度。我记忆中的美国人不是天使,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真实而可爱,随性而独立,善良而谦让。有了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之后,美国于我而言不再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却充满了生动的感染力,这些人和事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一篇:攀枝花学院第七届社团文化活动节开幕式总结下一篇:服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