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2024-10-04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共8篇)

1.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以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这一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的一门主要课程。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前导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级会计实务》等。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定位是:培养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需要的后备力量。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熟悉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总之,要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全面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员的要求,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该课程于1993年在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设置,后来又陆续在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开设。在这期间,我们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本课程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

课程特色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融合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本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岗位需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依托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

2、融合工学结合,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课内单项实训、课内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任务驱动,采用“三结合,四阶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专兼结合,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步骤开展教学。

本课程同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教学内容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本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工学结合,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课程教学、技能鉴定和学生就业有机联系,具有新颖性、实用性、职业性。本课程的教材体系完善,主讲教材采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辅以会计电算化配套实训教材和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教材,所用教材内容突出前沿性、新颖性、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2、实训教学资源配套齐全。在校内建设了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校外建有实训基地,有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针对实训环节的配套资料齐全、多样,除选用有《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教材外,还自编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等高职教材;购置了用友U8.50教学软件、金蝶K3正版财务软件,建立了网上实训平台;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训操作视频演示资料齐全。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会计电算化软件与教学相配套;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网上实训平台和师生交流平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的科研以服务于教学为特征,以科研促进教学。

4、拥有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不论从数量上和年龄上看,还是从职称上和学缘上来看,都能充分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用。

5、课程考核方式新颖。学生、老师、实践专家共参与,实施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将实训考核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是:“三基地”与“区域一流”。即:“努力建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区域性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基地;努力创建区域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网络化工作的推进,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会计核算知识又懂会计电算知识,既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高职人才将会在未来的职场中唱主角。本专业的招生人数年年攀升,从2004年的40人上升到2007年的201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实用性人才无论是从生源方面还是就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潜力,发展前景较好。

本课程的性质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的一门主要课程。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此前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前导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级会计实务》等。

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掌握通用会计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计算机来记账、算账和报账,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会计电算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学习者在有一定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养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的技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认真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围绕专业联系企业,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满足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工作岗位(如电算主管、电算操作员、电算审查等)所需的会计电算知识和会计电算技能为目标,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以会计电算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和从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形成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适应中小企业电算工作要求的职业素养。

2、密切结合现代中小企业的电算主管、电算操作员、电算审查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选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系统”“UFO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金蝶K3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按照由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逻辑关系排序。项目中的技能训练参照标准财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综合项目以完成一般中小企业整个会计电算工作为目标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成就感。

3、将课程学习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结合,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借助两个基地,实现三阶段三结合”,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以高仿真实训室(模拟软件)为载体,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借助两个基地: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性教学搭好平台。

实现三阶段三结合:“三阶段”即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在校外开展的“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社会经济和会计电算化工作现状,使学生能在毕业前事先接触社会、感知社会;通过毕业实习,加深对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素质能力。“三结合”即会计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自主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为此:

1、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即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在教学课时以内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借助用友、金蝶等会计电算化软件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企业经济活动的情景和一定数量的经济业务,让学生从最初的初始化工作到最终财务报表的生成自己操作一遍,以熟悉并巩固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在校园网中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操作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自主进行实训,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个性化的问题,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课时以外单独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采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方式进行会计工作全过程模拟训练;利用工学结合,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机会,实地到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现场实习,学生直接跟随单位的指导老师从事相关工作,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大大缩短了自己“所学”与职业“所需”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取得会计实战经验,毕业工作时上手快,适应性强。

2、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教学。该课程是结合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考试,利用用友及金蝶等会计软件将计算机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总账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以及报表管理等,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制造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3、融合工学结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学院每年都要开展“工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合作企业经过为期三个月的锻炼,可以使理论和实际切实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具体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熟悉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总之,要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面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员的要求,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知识、素质与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能从宏观角度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

2、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3、熟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4、熟悉我国财政部门对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算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做出的具体规范;

5、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二)素质教育目标

1、具备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

2、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3、具有扎实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水平;

4、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变更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6、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组织和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三)技能培养目标

1、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

2、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

3、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现代中小企业的电算主管、电算操作员、电算审查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的。这些技术岗位分布及典型工作任务见下表:

目标岗位与相关的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 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序号典型工作任务

电算主管电算操作审核记账电算审查电算维护数据分析 T1 系统管理 T2 基础档案设置 T3 账务系统的初始设置 T4 账务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T5 账务系统的出纳管理 T6 账务系统的账簿管理 T7 账务系统的期末处理 T8 UFO报表管理 T9 工资管理 T10 固定资产管理

针对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9个项目(见下表)。通过9个项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适应中小企业电算工作要求的职业素养。

课程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 项目项目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 序号项目名称

P1 会计电算化概述 T1 T2 T1:系统管理 T2:基础档案设置 T3:账务系统的初始设置 T4:账务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T5:账务系统的出纳管理。T6:账务系统的账簿管理 T7:账务系统的期末处理 T8:UFO报表管理 T9:工资管理 T10:固定资产管理

P2 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 T1 T2 P3 账务处理系统 T3 T4 T5 T6 T7 P4 UFO报表管理 T8 P5 工资管理 T9 P6 固定资产管理 T10

P7 金蝶K3软件操作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P8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用友平台)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P9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金蝶平台)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知识、素质与能力:

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能从宏观角度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熟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熟悉我国财政部门对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算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做出的具体规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2、素质教育目标:具备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扎实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水平;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变更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组织和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

3、技能培养目标: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的,在课程开发中坚持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课程开发流程: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群→职业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开发实训项目→专家论证→课程实施→企业反馈、修改完善。

《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企业会计电算化技能为切入点,以必需、够用为量,以精当、扎实为度,兼顾与专业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关系,其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均围绕会计电算化工作实务的基本要求来实施。课程教学以学生能提高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技能训练为教学基本特色。

我们参照会计电算化职业标准,构建了以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块。同时,根据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建立了课程内容遴选机制,根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对基础性的理论内容突出重点,删去了不适用、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同时,还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并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实践教学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容的学科,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把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内容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精讲多练加以巩固。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

教学组织上,以工作流程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块,形成了模块化课程结构。本课程严格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每个教学模块都设计了具体的项目任务,倡导行为引导法、项目任务法和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块体系如下: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表

知识模块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备注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4

每章结束均进行单元实训考核,学期结束前进行综合实训考核

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校园网上的实训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实训

二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 2 6 三账务处理系统 4 10 四 UFO报表管理 2 4 五工资管理 2 4 六固定资产管理 2 4 七金蝶K3软件操作 2 4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用友平台)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金蝶平台)

合计46

本课程的课内实训共46学时,其中单项实训32学时,综合实训14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实训学时安排表 序号实训项目实训学时 实训一系统管理 2 实训二基础档案设置 4 实训三账务系统的初始设置 2 实训四账务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4 实训五账务系统的出纳管理 1 实训六账务系统的账簿管理 1 实训七账务系统的期末处理 2 实训八 UFO报表管理 4 实训九工资管理系统 4 实训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4 实训十一金蝶K3软件操作 4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用友平台)8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金蝶平台)6 合计 46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初始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日常处理、出纳管理、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金蝶K3软件操作。

难点: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系统的初始设置、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解决方法:

1、教学时间上对重点和难点章节给予了保障,对重点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精讲;对于难点采用“分散渗透法”、“个案训练法”等方法进行细讲。在日常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通过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自主学习,巩固和扩展专业知识,全面提升职业技能;

4、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校外实习,使理论和实际切实结合,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步骤开展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从而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该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践的能力。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伸,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3、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课内单项实训、课内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通过由基础到综合,由实训室到企业现场,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从实际出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形成理论、实践教学交融渐进模式,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的考虑,制订了考核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应用性,全面考核学生,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单元实践测试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从期末笔试为主转向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由于强化了平时的实践环节考核力度,重视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二、教学方法

1、实施“三结合,四阶段”的教学方式。“三结合”即:课堂教学、实训室操作和课后学生自主实训相结合。“四阶段”即: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里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堂讲授);教师在多媒体机房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会计软件操作演示,学生跟着老师操作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演示教学);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里指导学生操作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实训教学);学生在课后利用校园网提供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平台入口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操作练习(自主实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推广“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和主持人,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着重理解会计电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注重岗位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穿插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案例,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寓于案例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通过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更透彻的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会计电算工作经验。

4、课堂讨论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外,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以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改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考试实行教考分离,采用从题库抽题组卷,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技能考核社会化。强化会计电算技能的规范化,通过严格的教考分离,提高会计电算技能考核成绩的社会认可度。

三、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为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操作演示,直观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先进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环境、精简了授课学时、提高了授课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各任课教师将课程讲义、教学课件、实训操作演示录相、习题及答案、资格考试、故障排解等资料传到网上供学生阅读,并通过网上社区、QQ等方式开展课外互动教学,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3、邀请校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学生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和学习小组,针对性地采用沙龙式的讨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科研以服务于教学为特征,以科研促教学,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出发点。财会教研室的教师的论文和教材,基本是结合教学内容而撰写的,这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四、网络教学资源

近年来,学院投资上百万元建成了带宽1000M、拥有上千节点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33个;图书馆开通了超星数字图书馆和维普期刊等网络图书资源,开通了“超星名师讲坛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学院开设了精品课网站,《会计电算化》精品课网页教学资源丰富,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习题、实训操作演示、模拟试卷、会计资格考试、相关法规等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网站找到并下载,并且可进行网络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学活动。我们还购置了正版财务软件,建立了网络实训平台,学生可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充分利用 Internet人机互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原则,实施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即70分)。形成性考核由学习过程、实践环节和平时作业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其内容包括课上表现情况考核和出勤情况;实践环节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其内容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其内容随课堂教学内容统一布置。形成性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内容分为基本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考核比例各占50%,期末考核采用在试题库中抽取试卷的方式。我们和财政部门联系后,由财政部门对考试考核及格的同学颁发《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合格证》(即会计电算化上岗证),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成绩考核与职业资格证颁发结合在一起,大大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二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在办公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高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 培养适应信息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 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与新的会计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作为教育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如何顺应社会对“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 彰显“应用型”的教学特色, 直接关系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课程体系的沿革来看, 随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不断得到重视, 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学者都做了探索性研究, 提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李诗白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比其他社会学科更具社会实践性, 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和创新专业教学,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涛强调, 应用型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胡世强主张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 “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授课内容的“有用”和学生的“会用”,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且会用。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在办公高度自动化的今天, 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中应用日益广泛, 伴随着多款财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纸+笔”的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模式, 在日常的业务中, 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 结合自己所要处理的具体业务,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另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企业市场化, 市场金融化, 金融国际化”这一形势下, 企业对于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呈现出交叉、复合的特征, 需要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 具备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近年来, 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 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了职业需求、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证脱节;必修课比重较大, 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三) 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电算化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理财规划师、助理营销师。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 主要锁定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其结构及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一)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电算化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和对职业标准进行选择之后, 构建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应用”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平台”;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教育课、实践课”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应主动出击, 积极寻求社会的需求点,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的开发、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把教育的目标从强调理论转向强调实践, 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 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教育要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去不断探究与发展新知, 具备自主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切实保证“双证书”目标的实现。

(一)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 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 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他们能胜任各类公司、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 并能应用所学的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 进行企业财务分析, 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层会计工作岗位包括会计员和出纳, 会计员的技能要求为:会计核算能力 (含手工和电算化) ;纳税申报能力;财经法规, 会计常用软件。出纳技能要求为:掌握出纳岗位的工作目的、任务、内容和工作要求;掌握库存现金管理, 负责填制各种结算凭证, 办理日常的收付款和银行结算业务。基层会计管理岗位包括主办会计和主管会计。主办会计技能要求为:会计核算能力, 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 会匹配会计原理和进行专业判断, 要会引导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主管技能要求为:兼具主办会计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 可以进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行业基层业务及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通过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对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事业单位的调研总结提炼获得。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 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三大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其中“通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职业平台”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如上页表1所示。

在课程体系中, 把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引入进来, 考虑了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 理论与实训相融合, 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 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课程的动态选取和更新的“新颖”和“实用”的专业内容满足了社会、企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会计岗位群的选取和组织了从基层会计岗位到会计管理岗位的课程体系, 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综上, 应用型高校应认清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应用型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 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应用型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 积极推动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S

摘要: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在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高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业务领域广泛应用背景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特点, 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和相应的岗位群构建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并重的“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总结了新课程体系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职业标准,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应用型

参考文献

[1].黄玉丽, 冯虹.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5) .

[2].李冠军.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4) .

[3].李诗白.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现代会计, 2008, (6) .

[4].刘涛, 李国红.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4) .

[5].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3) .

[6].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 2010, (7) .

[7].周国炳, 周纯江, 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 2009, (3) .

3.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三

[关键词]物流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职业岗位

1013939/jcnkizgsc201520173

1 物流管理專业现状

11 缺乏专业的物流教育

物流专业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其归属的院系是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在以前,我们所熟知的物流仅仅只是邮件、信件的派送,其中最多的就是信件,而我们最熟悉的“物流行业”就是中国邮政,但是现在所派送的物件主要是实物包裹。物流单位也不计其数,而其中大多数以个体、私企物流行业为主,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制定特定的经济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在二十年前,还没有物流专业,因此,如今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系统的物流专业的知识体系的专业教师依然缺乏,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还是处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此外,课程的实用性还不够高,在教材的编撰方面,还存在遵循教条主义的弊端,物流行业虽然是经济学的分支,但是教材的来源不能是简单的经济学的分支,如今的许多大学所用的教材都普遍缺乏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最终是要作用到实践中去的,这种不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最终是难以和现实实践接轨的,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2]。我国教育部门实行教育新课标改革,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

12 缺乏专业实践

基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设立的课程有些是知识点重复导致学生学而无味,课程的设置过于空泛和重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无企业管理、操作经验,不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欠缺,导致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随着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高校实行了工学结合的措施,使学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地适应社会。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机制。

2 物流行业岗位分析

21 物流人才需求

由于物流行业是社会新兴起的一个服务型行业,人们对于其运作和经营的情况还是比较陌生,导致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高校设立了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但是没有具体分析物流行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是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行业人才从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走向趋势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思维,同时具备良好的商业交际能力。第二种是物流运营人才,其需要对整个物流线路都了然于心,设计更方便更实惠的物流线路,这就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第三种是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有着一流的操作经验,能够完成作业上货、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具体的作业。通过分析物流行业人才的层次关系,高校才可以针对相对应的岗位要求去培养物流人才。

22 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

4.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四

1.课程概述

《金融礼仪》是金融学实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从现代金融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礼仪形象、日常礼仪规范、金融事务礼仪、金融活动人员服务礼仪五个方面对金融礼仪规范的内容作了详尽的阐释,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特别是公务活动中有出色表现,并树立良好形象提供尽可能标准、规范的指导。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训练以及模拟场景训练,培养学生懂礼、知礼、行礼的意识,使学生掌握个人形象塑造的基本要领、日常礼仪规范,熟悉金融事务礼仪以及金融活动人员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力求在金融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以此树立个人良好形象,赢得他人对自身工作的信赖、支持与帮助

1.2课程设计理念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创建“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航空服务行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养,进而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对金融礼仪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养成训练,使学生能按照礼仪要求进行服务操作,完成服务任务,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结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改革思想。

2、采用示范教学、角色模拟等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课程根据国家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标准中对服务礼仪的要求设计为三大学习情境、七项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我技能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或分组实践,能按照礼仪要求进行操作,完成任务。

3、创建以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把过程考核“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采用服务情境模拟,分组考核,学生自评,考勤记录的评价方法,从知识、专业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课业评价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课程开发思路

在上述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对本门课程建设与教学进行了现场教学指导,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企业要求,使本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化和企业化,为金融行业工作者礼仪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为完善课程设计思路,我们在每届毕业生实习回来后对课程设计进行分析与评价,尽量使学校的所教所学与现实的岗位需求没有差异。

2.课程目标

培养金融保险行业所需要掌握的行业公共关系及社交礼仪知识、具有服务精神和公关协调能力,富有专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2.1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礼仪素养;

(2)了解重视和维护良好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职业形象的必要性;(3)了解并掌握金融保险从业人员标准的姿态动作;(4)了解并掌握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应用工作原则和程序;(5)了解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仪表仪容美的基本要求;(6)掌握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常用服务动作礼仪;(7)了解金融保险从业中常见难题及处理方法;(8)了解路遇礼节礼貌;

(9)了解办公室的礼节礼貌和着装原则;(10)了解用餐礼仪;

(11)了解接打电话的礼节礼貌和乘车礼仪。

2.2职业目标

(1)具备为客户提供亲和微笑的能力;(2)具备养成个人优雅气质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4)具备选择合体的服饰的能力;(5)具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6)具备运用得体的言谈举止的能力;(7)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8)具备运用各种服务动作礼仪的能力。

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展现自我,善于协作,发挥团队力量;(3)培养较强的服务意识,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4)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沟通;

(5)培养处理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6)培养刻苦耐挫的从业精神,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怕困难、百折不绕、磨炼意志;(7)培养评判创新能力,在学习和讨论中积极开展评判性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学习的创意性。

3.课程内容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个人形象礼仪,职业活动的主要类型,金融礼仪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的介绍,使学生熟悉各类金融保险服务活动的工作流程,掌握金融保险从业活动各环节礼仪规范要求。因此本课程共设置了三大学习情境、七项工作任务,每个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4.课程实施标准

4.1实训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细节悬念设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2)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以启发学生悟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音像,创设情境。二是实情演示,模拟情境。

(3)细节悬念设置法

给学生设疑,让学生讨论,自然接受新知。礼仪课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但它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悬念的设计需要导演对蛛丝马迹的敏感。虽然课堂是相对稳定的环境空间,但仍有许多可利用的细节。当学生回答问题站起来移动椅子碰响地面时,就提醒此时楼下同学被噪音干扰的烦恼,学生会感觉到非常自我的细小行为也会影响着别人的感受。

4.2实训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示范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室或实验室设立了投影仪和大屏幕,通过图表绘画等资料显示,使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将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描述用情景的模式反映出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2)言传身教教学:给学生示范,让学生欣赏,产生模拟学习愿望。

(3)网络教学:通过、BBS讨论、电子公告栏、聊天室、电子邮件答疑、手机短消息平台、电话答疑等交互手段。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5课程考核标准

5.1考核内容及标准

1.“优秀”标准:能够熟练的完成所有实训项目

2.“良好”标准:能较好的完成所有实训项目

3、“及格”标准:能基本操作实训要求的各种设备及作业内容

4、“不及格”标准:对所实训内容完全不了解、不熟悉

5课程考核标准

传统一次性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金融礼仪实训可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核、礼仪小品表演两部分。过程式考核就是按照教学考核大纲的要求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学生平时的技能积累;最后礼仪小品表演考试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5.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在实施过程中,具体考核标准为:

1.成绩考核:总分100分,从三方面考核,其中平时出勤占10分,实训表演60分,答辩占30分,2.学分考核:成绩低于60分者不获学分,成绩60分及以上者获得满学分。3.考核细则:

出勤:无故缺勤3次及以上者得0分,并且本实训总成绩为0分,不能获得学分;无故缺勤2次者得3分;无故缺勤1次者得7分。(10分)

实训表演——坐、站、行、蹲姿的展示:(20分)

小组打接话情景模拟;

(20分)

情境模拟:包括介绍、握手、递接名片、接待、拜访礼仪;(20分)

答辩——详细讲解不同场合下如何设计个人形象(30分)

注:以上各演示内容的标注分值为最高得分,实际得分根据动作完成的正确性、协调性和执行效率来确定。

6实训条件

6.1 实训环境

多媒体教室+形体房+香樟苑

6.2实训师资

6.1师资条件

1.主讲教师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金融礼仪的相关理论及职业能力等,以利于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一)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必须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充分认识礼仪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担当起为振兴中华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在教学思想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要重视教学过程,不仅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怎么来的”、“怎么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贯彻教学民主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实践,开发和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并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体现一个“活”字,以学生是否学有所获作为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四)在业务素质上,教师要学习现代礼仪知识,掌握正确的礼仪知识、现代礼仪观。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对教学资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五)要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渠道,扩展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2.辅导教师

6.3实训资料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课时规定,该课程主讲教师应从国内近期出版的教材中精选适用教材,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实用性。我院现用教材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华主编的《金融职业礼仪》。

5.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五

论文摘要: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文章通过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工实习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揭示了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实习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标准;电工实习;实习文化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应用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把技术理论知识转变成现实的具体体现。电工实习是工科电气类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秉承学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笔者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基于职业标准的多维立体化的实习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与职业标准衔接,构建突出岗位能力、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因此,实习教学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1.服务培养方案,符合职业标准的实习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深入剖析和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例如:维修电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变电二次安装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等的工作要求和条件,结合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分项目开发实习内容,每个项目下设相关子项目,侧重于能力的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

按照以下项目来建设电工实习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电力变压器、电动机安装、调试、维护;中压智能一体化设备、数字化二次回路安装、调试、维护;低压电器及控制回路自动化、低压动力控制柜安装、调试、维护;架空线路、电缆、低压配电线路技术;电工虚拟实训。制定(修改)了电工实习、二次回路实习、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等大纲11部。实习中融入创新实验内容,不仅针对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还考虑学生的特点、层次不同,整合并开发实习项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不需参加培训就可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贴近工程实际、应用性强的实习内容

教学内容是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3]笔者按照“贴近工程实际、符合职业标准、应用及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组织实习教学内容。

(1)贴近工程实际,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定期到现场调研,了解与实习相关的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力争和工程实际无缝衔接。以交流接触器为例,几年来经历了CJ10到CJ20再到CJX系列型号的不断改进。为了保证实习内容贴近工程实际,笔者定期更新交流接触器及相关实习内容,同时保留部分老型号的设备,既给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设备和实习内容,也提供了设备不断发展进步的案例。

(2)实习内容强调完善基本技能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教师把实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并提高专业性,增强实习效果。以“电工实习”为例:实习内容按照比例划分为安全教育模块、常用工具模块、仪器仪表模块、室内线路与照明模块、低压电器及其控制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前5个模块强调的是完善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模块要求在完成各模块基本要求以后进行,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班级),提出工程实际中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工程绘图、选择设备、自主装配、联合调试等环节。各个模块即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旨在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职业素质,拓宽专业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

(3)考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要求,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不同于一般的考试,鉴定考试的着眼点是考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既测量从业者技能的专业性质,又测量从业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习内容时就综合考虑了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评的标准和要求。“电工实习”的内容就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专业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参加实习后不用参加培训就可参加“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严格教学运行管理,按照单元模块程序化运作模式组织实习教学

单元程序化运作模式是实现实习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实习教学按照以下程序运行:基础教育、实操示范、学生训练、辅导答疑、文明生产、考核评分、实习总结。实习过程保证安全、严谨、有序、规范。

基础教育包括实习计划、预备;安全教育;实习任务布置与实施;实习的内容和工艺流程讲解。选用必要的挂图、教具模型、实物投影和DVD等教学课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操示范、学生训练、文明生产和辅导答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学习中操作、操作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考核评分过程公开透明,标准一致。实习总结要翔实有效并审核存档。

二、与职业标准衔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实习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学校制订了电工实习安全教育制度、实习教师岗位责任制度、学生守则、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及工具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实习成绩管理制度、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多个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无线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研发了一套实习成绩管理软件,做到无纸化记录、自动核分,成绩评定标准化、透明化,分数计算工作精确,解放了实习教师,以利于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发、研讨实习项目,促进实习教学。

2.与职业标准衔接,科学规划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

(1)科学的规划。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硬件条件和基础。依托电力行业及装备制造业,认真分析职业标准,对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做出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确立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提升教学,以生产促进教学,以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规划一个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群。该群包括:特种行业电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实训平台;电机专业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能实训平台;输电线路技能实训平台;电工虚拟实训平台。为优化资源,12月,主管部门把电工实习场整合成为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并提出建设省级实训中心的目标。

(2)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受辽宁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资助的低压电器及其自动控制实验室(既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技能实训平台)于6月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主设备的设计和实习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标准,符合电力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受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专项资金资助的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验室(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撰写技术标准,进入建设程序,预计投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得学院的大力支持,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将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降低设备损耗、增加毕业生竞争优势、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教学、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实习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实习教学

电工实习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导向功能;凝心聚力、开启明智的教育功能;陶冶情操、修身励志的激励功能。当代大学生的思路多元化,更具跳跃性,仅仅利用课堂的灌输和说教已经十分单薄,实习文化建设将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1.实习表层文化的建设

该建设已在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文化环境。相关的.图片、标语、警示牌、管理规章制度等平面媒介已经安装完毕并初见成效,总计完成平面展板60余块;在公共区建成多媒体视频展示平台一个,开展优秀实习成果、优秀学生操作过程展示。学生只要进入实习场地,就处在各种宣传媒介的熏陶中,促进了实习教学。

2.实习深层文化的建设

实训中心历史悠久,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示范专科评估中学生技能获得全优的好成绩,光荣传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基础教育模块,对学生宣讲实训中心、学院的光辉历史,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很快进入角色;定期邀请学院优秀的校友来举办讲座,宣讲优秀的实践能力对他们成长成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激励和辐射作用,发挥实习深层文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实训中心连续组织开展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大赛”,选拔电工实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予以表彰,获奖同学可免试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李乃忠老师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研项目,张阳同学主持的“基于PLC的低压双电源备自投装置开发”项目被评为优秀,他主持的“考虑数字化变电站的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科研项目也接近尾声,该同学已与云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四、结论

6.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六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7.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篇七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初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的前提是求业者能够掌握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有业者乐业”的条件是让就业者娴熟地掌握从业的职业技能, 因为只有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够愉快的工作。因此,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是探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条新路。

我们在研究法律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过程中摸索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靠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开发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二是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行政策扶持, 如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西部就业, 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靠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服务, 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理解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呢?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要毕业了, 讲讲就业形势, 开几堂职业指导课, 教教学生求职技巧。只有做到全程、全方位, 人性化, 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 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 专业化, 社会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专业化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这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此外, 要做好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 我们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 我们的教育发展, 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以职业为导向,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办学要围绕这个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全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能够立即顶岗,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纺织工程系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提出必须坚持“素质为本、技能争先、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 具体体现在“八化”上。

一、“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专业培养市场化

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申报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 在开设每一个专业时, 都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通过走访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 掌握人才需求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成立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深入地介入专业设置和专业论证工作, 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主动融入市场, 敞开校门办学、面向市场育人, 并将市场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 才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二、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计划模块化

随着职业岗位知识内涵的不断增加、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对高职毕业生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为此, 我们必须制定并实施既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又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的模块化的教学计划, 由道德素质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 专业技能模块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推行的, 为学生奠定尽可能宽的专业技术基础, 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平台之上, 各专业设计3-5个方向性的限选课组, 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 形成新的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 必须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 推行目标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 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加深专业认知程度, 实训环节流程化

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按照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保全实习、岗前实习等几个环节, 循序渐进,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序而踏实的进行, 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毕业课题企业化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师提供的毕业课题均应来源于企业, 而且实现从选题、论证、指导、试验、数据处理到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 甚至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还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搭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难题的同时, 也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灵活多变的特性。

六、岗前实训模拟化

我院法律系有投资十多万元的模拟法庭和八所校外 (新建监狱、泰康监狱、鸿运律师事务所、恒晨律师事务所等) 实训基地, 共同为我系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锻炼条件。通过这种模拟化的岗前培训,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保证了高满意就业率的实现。

8.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标准;研制

如何研制专业课程标准?可以从两个关键词入手,一是专业课程标准,二是研制;前者需要学习关于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后者需要熟悉研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技术路线及其关键。

一、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

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课程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研制课程标准?其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逻辑起点在哪里?谁来研制?其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由哪些内容构成?

课程标准是对某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是先于教材、教学存在的重要的课程构成要素,是组织教材编写和进行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的基础,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提供着依据。尽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非常强调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课程标准却是处于被忽略、忽视的尴尬境地。比如,许多职业教育的教材在没有任何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被编写出版,它的依据何在?它是否能够适用于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比如,在职业院校,依旧有许多教师将课程标准混同于教学大纲,极少有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能够研究课程标准,极少有教师能够追问,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以教材为根本,教师们束缚于教材教法的藩篱。

当然,教师们困惑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是有原因的,因为内涵非常接近,但是目标指向不同,课程标准指向于课程本身,教学大纲指向于教学过程。课程标准研究涉及的范围比教学大纲更为宏观,例如课程标准需要研究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的设计思路、教材的编写思路等等,而这些内容不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以更为宏观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基础要素,能够给予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更大的自由空间,让教师们能够突破教材教法中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好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状况及学生的学情、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或二度开发,以及包含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课程实施的创新,为迈向实现课程本真意义的自由世界提供了可能。

既然课程标准先于教材存在,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那么,课程标准的研制依据又是什么呢?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这要求专业课程标准必须来源于职业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但是,从职业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到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接转化,之间依然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徐国庆在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容,正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冰山,它不仅包含水面上可见的部分,而且包括水底下不可见且深不见底的部分。水面上的部分容易被表达出来,而水面下的部分则非常困难,但它们对个体职业能力发展来说恰恰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文化艺术类专业中,需要培养人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这是一种带有超验色彩的直觉领会,是一种个人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则又如何实现?由于无法言传,默会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者个体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去获得。由此看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标准不只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需要规范执行公共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学基本要求,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也已经具有国家或省制订的课程标准,同样需要学校的规范执行。对于其他一些尚无国家或省课程标准的专业技能课程,则需要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并实现专业技能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工作过程有效对接。

作为课程的基础性文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应当说明以下内容,第一是课程的性质以及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二是课程目标,也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第三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第四是课程实施的建议。

二、研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技术路线及其关键

研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技术路线:第一是如何确立课程的性质,形成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二是如何确立课程目标;第三是如何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第四是实施建议的编制,其中关于如何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组织学习评价以及如何利用和开发资源等等。

1.确立课程性质及其设计思路

如果把课程方案看做一张家居装修设计总图的话,那么,课程标准则是其中不同功能房间的装修图,而课程性质相当于房间功能定位的说明。下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的课程性质说明。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专业的一门专门化方向课程,是学生从事陶瓷生产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功能是使学生能够运用陶刻、泥绘、绞泥、描金、镶嵌、彩釉等技法对紫砂茗壶、紫砂瓶盆进行装饰,能够运用例堆、贴、捺、撕等堆花手法对均陶产品进行装饰。

课程性质主要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第一是课程地位的说明,如“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专业的一门专门化方向课程,是学生从事陶瓷生产的重要课程之一”就说明了《紫砂陶装饰》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第二是课程主要功能的说明,如“其功能是……”;第三是关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通过图进行了说明。

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研究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课程学时等内容,项目课程则还需要考虑项目设计思路。只有廓清这些重大问题,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下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的课程设计思路说明。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专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按照工作内容设计学习过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构建项目型课程。

本课程以陶瓷装饰的常见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设计学习项目,其中包括陶板刻字装饰、陶板泥绘装饰、均陶装饰、炻器手绘(挂盘装饰)等四个工作任务。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陶瓷装饰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工作任务模块的学习都以陶瓷装饰的工作过程作为载体来设计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参观交流、校内实训、成果展示等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建议本课程为102学时。

2.确立课程目标

一般说来,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当涉及知识、技能与素质等三个维度。下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的课程目标说明。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目标

通过陶瓷装饰的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得学生熟悉紫砂装饰的基本工艺和方法,掌握陶瓷装饰的基本技能,达到陶瓷装饰工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进行陶瓷装饰设计、制作及创作的初步能力,为学生将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熟悉传统的民族、民间图案

熟悉紫砂陶陶板装饰的常见版式方案

了解炻器装饰的常见版式方案

熟悉不同泥料的烧成温度、收缩比、可塑性、色泽、使用期限、干湿度等特性

熟悉常见装饰产品的烧成温度、时间

技能目标:

能进行设计绘制装饰图案

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泥料

能根据装饰图案在陶板、炻器上进行陶瓷装饰

能进行陶板、炻器的干燥、上釉、烧成等后期处理

素质目标

养成诚实自律、吃苦耐劳的品质

养成遵守行业规范的习惯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创新意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目标越具体、清晰,越可操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越高。为此,课程目标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分解,如对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的了解、熟悉、理解,以及对技能目标的“能做……”、“会做……”等等。为了进一步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以及有利于学习目标的检验,课程不仅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什么”,而且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出什么”,以及“达到什么要求”,以具体的工作成果作为学习结果的终点状态。但是,由于学习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性的默会知识的存在,如工艺美术中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对此进行表达,或者不能清晰地表达,课程目标中应该仍然允许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失衡性与耗散性的学习目标。这种“适量的”学习目标不能进行预设,或者不能完全进行预设,是需要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不断协调。正是这些“适量的”学习目标,才能帮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从“物质功能属性”的制造走向“精神文化属性”的创造,才能帮助学生从规则中解脱出来,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

3.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确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编制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课程开发理念下,课程内容的确定方法是不一样的,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因此,项目课程在确定内容时,首先确定该专业课程要求学习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确定要依据本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做到清晰、无遗漏。其次是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能力进行筛选、分解,确定该专业课程的技能内容与要求。筛选出能够通过教学实现的职业能力,并尽可能将之分解至可操作、特别是可实现成果的层面。确定技能要求后,应逐条开发出达到技能要求所需的“知道、理解”的内容,即知识内容及要求。如下表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的课程内容与要求说明。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内容与要求(节选)

课程内容除知识与要求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对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职业素要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这一直是课程标准开发中的难点,开发者需要深入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特点,才能开发出专业特质的职业素养。在上表中,原本有“根据要求进行烧成后的后期处理,如上彩、做旧、修补等”,在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后,把其中的“做旧”去掉,这实际上就是反映了紫砂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4.实施建议的编制

课程标准不仅要厘清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还要根据课程的实施环节及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议。如下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的课程实施建议说明。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实施建议

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陶板装饰、均陶装饰、炻器装饰作为学习项目,在介绍装饰工艺,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引入现代陶瓷装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教材应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以及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在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对地方装饰陶艺及国外装饰陶艺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对陶瓷艺术美的感悟。

(4)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装饰工艺和陶瓷艺术美的认识。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更多知识、技能的路径,实现由“教材”向“学材”、“范例”向“项目案例”、“知识”向“资源”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构建。

2.教学建议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课程,要积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既要学会陶瓷装饰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通过实践操作学习陶瓷装饰的默会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由浅入深,要注意指导的适度到位,要让学生能够将已学的如《中国画》《图案》等基础性专业课程内容引入到《陶瓷装饰》中来,赋予学习更多生成性的意义,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构建。

(4)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承宜兴紫砂陶传统装饰工艺,又要学习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仅要学习装饰工艺,也要学习自制生产工具。

(5)在教学过程中,要建议学生课外多收集陶艺资料、美学资料、人文资料,扩大眼界,提升艺术素养,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资源建设

(1)建立学生的电子资源库。将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项目作品的照片、作品名、自我感悟、同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记录下来,记载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

(2)建立积极评价制度。每一次项目课程结束,组织汇报展出,向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并每年度组织面向社会的优秀作品展示以及师生艺术作品展。

(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紫砂陶生产需求建立如紫砂陶造型实训室和烧成室等实训场所,并根据行业生产的要求制定实训管理制度。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推进与宜兴方圆集团公司、宜兴紫砂厂、宜兴紫砂二厂、宜兴长乐弘公司、范家壶庄等企业以及大师、名家工作室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5)建立校内博物馆、作品陈列室。收藏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紫砂陶、精陶、美彩陶、均陶、青瓷的典型产品以及历届师生的优秀陶艺作品,建立博物馆、陈列室。

(6)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到地方陶艺名家工作室拜师学艺,学习全手工紫砂陶艺,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书画、陶艺等艺术创作,以及举办书画、陶艺等艺术展出。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晋升工艺美术师序列职称。

(7)对接地方人文资源。如引进工艺美术大师进入校内紫砂陶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利用深厚的地方人文资源,建设课程资源。

(8)利用网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如网上博物馆、陈列室,名师工作室,学生作品,毕业生作品,教师作品,名家名作赏析,课件课例资源等。

4.学习评价

(1)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把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二是小组内的相互评价。

(2)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积极地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评价,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3)学习评价注重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关注学生的态度、纪律、卫生等内容,第二是对项目成果,如图纸、工具、材料表现、成型工艺进行综合性的评析。

(4)在教学评价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意、创新,如在设计中的创意,如在工艺解决中的创新以及自制工具的创新。可以通过加分的形式来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意、创新。

(5)单元项目的考核可使用等级评估: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单元项目结束后,一般应组织优秀、良好等级的项目成果在学校橱窗或作品陈列室等地进行展出。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Z].2010.4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4-115

[4]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项目课程改革成果

上一篇:乡镇团委座谈会发言稿下一篇:档案法制化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