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精选13篇)
1.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一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征文稿
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马山县古零镇羊山小学
蓝海燕
我原来是一名初级中学教师,因工作需要调到小学任教,今年又在小学附设的幼儿班任教。从中学教师到幼儿教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又回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刚从事幼教工作时,我很不习惯一下子管那么多孩子,他们每天都是叽叽喳喳地吵闹,怎么管教都不听。我每天都是生气的过日子,感觉每天过得很累。直到有一天,我上课很累,突然感觉到头晕目眩,就在我要摔倒时,孩子们一下子喊了起来:“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会儿吧。”“老师,您就坐着上课吧。”“老师,对不起,我们不再吵闹了。”听到孩子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我激动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知道孩子们是多么的懂事,多么的聪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有了这么大的爱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埋怨,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之前对他们的粗鲁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心理感到很内疚,很对不起他们。
从此我改变了原来的教育方法。我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给自己一片童心,每天跟他们学习,做游戏,玩耍„„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后来他们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一样,每次玩什么游戏都拉着我去玩:跳皮筋、拍皮球、跳绳„„,如果我累了,他们就会去拿凳子来给我坐,帮我捶捶背。同时跟我聊他们家里的事情,有的说跟爸爸去哪里钓鱼;有的说跟妈妈去公园玩有趣的事情;有的说爸爸妈妈又吵架了;还有的说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说高兴的事情时我跟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他们说伤心的事情时我就引导他们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我跟他们说,我既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们的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征文稿
“妈妈”,所以有时他们就叫我“妈妈”。我很自豪,我不介意。孩子们每天都很快乐,我也很快乐。
从这些经历中我一直相信:只有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成长。只要我们真正俯下身来,放下架子,给予孩子们足够、充分、宽松的爱,他们一定也会敞开心扉,接纳我们这些大朋友,老朋友。只有关注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在爱的长河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让他们拥有一片晴郎、明净的天空,拥有一条积极、健康的人生路。因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纯洁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要了解他们心中所想,要光顾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而不是一味的牵引。
有一篇文章里是这样说的:“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幼教工作不只是教师、家长,还要全民、整个社会都要同心协力,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让祖国的花儿开得更美!
2.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二
一天早晨, 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看书, 突然有小朋友喊:“老师, 同同打瀚瀚, 都出血了!”我一惊, 流血可不是小事啊, 赶忙过去查看。只见瀚瀚捂着眼睛在哭, 眼角隐隐有血迹, 仔细检查过后发现是眼角有一点破皮, 没有伤及眼球, 可是不难想象, 如果那本书偏了一毫米, 会发生什么样严重的后果。同同站在一旁低着头, 一手拿着“作案凶器”——书, 一手揉着眼睛 (揉眼睛是他犯错后的习惯性动作) 。我强压着怒火对他说:“同同, 老师最不喜欢动手打人的小朋友!你要向瀚瀚道歉!”同同不说话, 用沉默回应我。对峙了一会儿, 正当我的耐心快被磨尽的时候, 旁边的琪琪小声告诉我:“老师, 你让我们早晨来不要马上脱衣服, 可是瀚瀚总是一来就脱衣服, 同同叫他穿起来他不肯, 所以才打了他的。”噢, 我明白了。我轻轻地把同同拉到身边, 放缓了语气告诉他:“你帮老师管小朋友, 老师要谢谢你。但动手打小朋友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你马上去跟瀚瀚道歉好吗?”他点点头, 去跟瀚瀚道歉了。一声“对不起”, 一声“没关系”, 两个小伙伴终于又握手言和了。
之后, 我根据同同的长处, 请他做老师的“好帮手”, 帮助老师“监督”其他幼儿的行为。我还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沟通同同在校的表现, 提醒家长注意帮助孩子改正一些攻击性行为。
慢慢地, 同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 上课的时候还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也不再有小朋友来告状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小组长了呢!
3.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三
养成教育不可忽视
轶事1:垃圾桶的故事
教师在整理教室时,发现可回收垃圾箱内,竟然有许多用过的餐巾纸和铅笔屑,眉头不由地拧在了一起,忍不住问道:“这是谁干的?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遍还是记不住呢?”面对生气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屏住了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老师见无人承认,又问了一遍,教室里还是鸦雀无声。老师自嘲地说:“看来是它们自己跑进来的,我把它们再请出来吧。”老师边说边动手拣起来。“老师,我来帮你。”“老师,让我来。”不一会儿,数十双小手伸了过来。老师是既好气又好笑,紧张的气氛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解读与反思:
如今的孩子们得到的爱太多,天天在爱的包围下成长,逐渐有了养尊处优的习惯,不知感恩,不知付出,不知关爱他人,唯我独尊。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总以为孩子小,树大自然直。可这一教育误区,却造成了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孩子入学后,尽管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然而,单方面的力量总是微薄的。瞧:教室里废纸随处可见,铅笔、橡皮到处丢,桌子歪了可以视而不见;黑板脏了可以无人问津。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些小事,微不足道,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滴水穿石”启迪着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好习惯成就大事业。
保护孩子稚嫩的心灵
轶事2:误解之痛
有位小朋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课堂纪律松懈,经过老师帮助后有了一点进步。
有一天,他正在专心地听讲。在老师转身板书的时候,他的铅笔滚落到地上,他够不着。于是,他小声地叫旁边的同学帮他捡。恰巧,老师板书完转过头来,看到他在说话,就批评了他,说他屡教不改,无视老师的存在,是不听话的孩子。他很委屈地争辩了几句,老师更生气了,说他“不老实”。下课了,几个同学围着他,为他打抱不平。
解读与反思: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觉性、自控能力很差,时常会犯错误。儿童的心是纯洁的,也是极易受伤害的。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服从和顺从与尊重老师划等号。老师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喜欢那些听话、守纪的孩子。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从心底就有一种反感。尤其在批评的时候,如果哪个孩子不是乖乖地挨训而是辩解或顶嘴,肯定会让老师大发其火,惩罚也会更加严厉。教师们忽略了不良情感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正是老师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自暴自弃。这对刚刚踏进知识大门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言行最容易挫伤他们的心。教师没有耐心、恒心和爱心,怎能抚慰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呢?
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
轶事3:有趣的发现
一段优美动听的古筝曲在一(7)班的教室里回荡。这美妙动听的曲子震撼了班上的同学,也震撼了我的心。为何?弹奏这首曲子的孩子是我们班学习最吃力的孩子。一篇短短的课文就要背上几天才勉强背诵下来。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能将这段长长的曲子记下来并娴熟地演奏出来,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解读与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理念,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那些“成绩不好”“学习吃力”“接受能力差”“多动贪玩”“爱捣乱”的学生。教师还要会赞赏,赞赏学生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孩子付出努力时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的独特性、爱好和特长。
教师总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赞赏也是比较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也赞赏不起来。认为他们不是读书的料,将来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眼睛总是被蒙蔽着,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坚信这样的观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课间游戏重在“导”
轶事4:课间小插曲
“老师,不好了!王渊的牙齿被撞断了。”刚到办公室坐下,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小朋友的报告就追踪而至。我放下课本,奔向课室,拉过正在哭泣的王渊,发现孩子刚刚长好的门牙有一颗被拦腰折断,两颗门牙一长一短。面对此景,深感内疚。也许孩子将终身面对两颗参差不齐的牙齿了。心痛之余,发现教室走廊上互相追赶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刚才发生的事而停下来,依然你追我赶,很是热闹。当时,一股怒气直冲脑门。一阵训斥,还是难解心头苦闷。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三令五申不允许在校内追赶,他们照样我行我素。
解读与反思: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学生们更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充分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课间十分钟”就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渴望下课,盼望着与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地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难发现学生的课间游戏无非是要么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要么坐在位子上看书写字不活动,要么是追跑打闹乱活动。在这些课间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当行为和安全隐患。学生常常发生因课间追跑打闹而导致的“跌破头”、“摔坏腿”等事故。老师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出发,会建议学生课间不要在走廊上追跑,而是去做一些危险性很小的游戏,比如跳绳、跳牛皮筋、眺望远方等。但这些活动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他们就爱那些有危险的,刺激性强的追跑游戏,常常跑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停下来休息。有的甚至在满是课桌凳的教室里追逐打闹,将教室当作了他们游戏的战场,忽略了那些课桌凳对他们构成的威胁,看得老师们心惊胆战。于是,各种各样的禁止命令层出不穷,导致现在的孩子课间游戏很单一、无趣,这更加刺激孩子们去追求课间的追打嬉闹,各种事故也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不断发生。是“堵”是“导”,或许我们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多些引导才好。
冰心说过:“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和孩子在一起,是何等的幸福。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应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去想孩子、用孩子的心灵去爱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4.走进孩子的心灵论文 篇四
我不得不承认,在忙碌的世道里迷失了方向,模糊了自己的理想,为着一点点荣誉、名声而苦苦奋斗。但我已厌倦,我总是如此不能长久,不愿在一处逗留太久。每每来到一处风景,我总喜欢带着兴奋的感觉奔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
我回首,开始仰望那个初出茅庐的我。那热情,那专心,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令现在的自己也为之感动,因为,那时的我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然而,我已失去这个本领,在各种评比、竞赛中,我开始变得焦躁,变得不尽人情。
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我要重新走进孩子的心灵,那愉快的世界,那美好的日子,会不断更新你的容颜,使你变得楚楚动人。
我不要再为孩子而伤害自己,伤害他们,我不要使用责骂这种有损形象、毫无用处的办法,骂得头昏目眩,骂得孩子自觉是个罪人,这不是我要做的;我不要因为班级被扣分而感到气愤,甚至对他们绝望,霸占本属于他们自由锻炼议事本领的时间来用沉默来惩罚他们,那不是我想做的;我更不要从此厌恶他们,不再关心他们,学会用冰冷的目光冷却孩子的热情,消灭孩子的好奇,那是我不能做的。
我不要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用讥讽的剑刺向他们,害得他们当众难堪,从此失去自信,变得猥琐,让人可怜;我不要总是想着班级的五星拿到与否,那不是我该得的,因为孩子们在付出他们的劳动;我不要忘了他们与我合作在展示课上的风采,其实他们做得可以更棒,那才是我应该做的;我不要因为他的字迹潦草而随意摔他的本子,要用更细心的行动告诉他珍惜的含义;我不要总被自己的情绪左右,那本是因为他们而起的怒气撒在他们无辜的心灵上,那是太残忍我不可再做的。
我不要因为他的调皮而否定他的一切,孩子,你是善良的,你是伟大的!我不要做的事很多很多,我要做的是更多更多!
我要走进你们的心灵,我要成为你们的.朋友。当你遇到苦恼的时候,你会想起我,愿意来找我,因为我要成为你人生的引领者;当你遇到不公的时候,你会来找我,诉说自己的不满,我用我的耐心告诉你,我对你是公平的,世界是公平的,人生同样是公平的;当你遇到委屈的时候,你能想到我,来到我身边,依靠我胸前,我的温暖可以告诉你人生需要忍耐,人生需要放开,人生需要朋友,人生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尊重;当你遇到伤心事的时候,希望你能找到我,愿意依靠着我哭泣,那眼泪是美的,我用我的沉默、我的故事告诉你人生是很无奈的,现实是很现实的,可我们是坚强的,生活可以美好,因为你会幸运地发现你的身边还有我。
我要走进你们的心灵,我要成为你生命中的益友。我可以帮你削铅笔,虽然我的手比较笨,可你不得不承认我的力气比你大。那时的我,会让你感到亲切,忘记烦恼,感到幸福,那便是我的幸福。我可以为你悄悄地摆放好桌上零乱的课本,因为我知道课间的时间是多么宝贵,你有好多话想和你的朋友说,那你就去吧,书本我可以帮你放好,因为我相信,呆会你能发现老师的关心,并信任你的老师,喜欢你的老师,你会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你。我可以帮你打饭,如果你现在身体不舒服,行动不方便,我不会给你放你不喜欢吃的食物,我理解那些怪东西会让人全身颤抖,因为我以前也是如此。我可以下课后在为你讲课上讲过的知识,虽然你没听,可你现在想听,我会这样做,因为我相信你会明白老师们对你们的爱,你们会懂事,知道上课应该认真听讲,不要再让老师不断地重复,不要自己总是落后,不要自己老师被父母责备,因为我们都很自豪,来到世间,我们可以快乐地生活。
5.走进孩子的心灵心得体会 篇五
安溪第九小学
李霞玉
虽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但接手的都是小班化的班级,所以觉得平时应付自如,但自从踏进九小校园,面对这么大一个班级时,感觉力不从心,经常在同事面前诉苦我们班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育。同事们就给我推荐了一本书:《走进孩子的心灵》,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收益了很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 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 ”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泰戈尔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约会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的心灵进行约会。那么,热爱学生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因此每个班主任都要实现角色转变,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一、爱是理解
有话说,“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始终贯穿着爱,这是我的教育主线。班上有位聪明又调皮的孩子王景锋,每次我检查作业时,不是没做完成,就是说忘带了,放在家里,有时说被家里的小妹妹撕坏了„„因此每次检查时总是很头疼,对于他的每次不同的借口我都非常生气,我总是很严厉地训斥他,可是总没成效。一次,我在办公室跟同事谈过这件事,一位年长的老师告诉我说我们要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要理解儿童在错误中成长的规律,于是我静下心来思考,是呀,在我们小的时候,也抄过作业,而且不止一次;在我们小的时候甚至也撒过谎,或者到现在也经常撒谎„„既然我们在成长的时期也犯过如此之大的“错误”,甚至成年了还犯,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呢?我说心里话,我真的能理解他们犯错误,只要你也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此后,我就很少责备他,而是多方面地了解他,找出他的闪光点,经常与他谈心,和他做朋友,甚至经常跟他谈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渐渐地他从心里慢慢接纳了我,和我成了铁哥们,也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对,慢慢地把自己的错误改正了过来。从此,他热爱上学习,也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二、爱是智慧
在学校里与学生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最辛苦的莫过于班主任。班主任每天清晨走进班级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着许多需要你去处理解决的事情。而在日常班级发生的事情中有许多是偶发事件,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更能体现一名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在我十几年班主任生涯中,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深有感触。有一次,课间,苏毅超和杨烨两个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我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我没有硬拖他进去,而是根据杨烨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文件夹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老师,就接过文件夹走进教室。我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老师拿文件夹进来,我相信他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自己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课了。当然平时还有很多偶发事件,都需要班主任及时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智慧地解决这些偶发事件,让不利因素成为有利因素,来更好地教育学生。
三、爱是公平
班主任不仅要关注人的一般发展需要,而且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特点,根据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给予受教育者以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班主任有正确的学生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碗水端平,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或道听途说看待、评价学生,这样一定会被假象所迷惑,定会越搞越糊涂,越评越乱套。记得一次,班上一位同学陈一诺来向我报告说刘忠杰偷了他的蜡笔,我一听,那还得了呀,一个小孩子,那么小就开始学会偷东西,长大了岂不是要成大盗了。于是,我快步流星地走进教室,一下了就抢下了他正在画画的蜡笔,还给了陈一诺,并大声地责骂刘忠杰:“你怎么能这样,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应该找别人借,不应该用偷的。”这时,我看到,刘忠杰流下了眼泪。正在这时,陈一诺突然说:“老师,我的蜡笔找到了,不小心掉在地板上。”听到这句话,我的脸瞬间红了,我为我刚才的行动而感到羞愧,我竟然不分青红皂白,草草地做出了判断。我的这一举动,真伤了小明的自尊心。我赶紧向刘忠杰道歉。从那以后,我处理班级的事都会慎重,做到公平、公正。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切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6.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六
高三家长必读: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
随着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三家长都意识到了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面对高考,家长不仅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志愿信息有效地渗透给孩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朋友跟孩子沟通起来却不太顺畅,有的言语不当给孩子平添了压力,有的絮叨过多致使孩子逆反,因此非常苦恼。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做父母的被动走进考生家长行列,实际尚未做好升任高三家长的各种准备。
那么,高三家长怎样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孩子有效交流呢?
很多人知道我对孩子高考这件事情比较上心,因此总想打听当年儿子上高三时我是怎样为他助力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询问我是否帮孩子分析试卷等等,其实这些事情都用不着做家长的亲力亲为。假如每天都在跟孩子周旋这些事情,那么日常交流肯定不会愉快。
针对高考,我只对孩子说一件事。打个比方:这里有一个360度的大圆圈,孩子是站在圆心的位置,我会告诉他,他想去的学校在圆周的哪个点上、到这个点的距离有多远。前者能够帮孩子找对方向,不走冤枉路,后者能够让他知道自己应该花多大的力气,以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在既定时间到达目的地。
具体来说这件事,就是帮孩子规划好理想的学校及适合的专业,然后告诉他,报考这个学校和专业需要的成绩是什么。当然,要做到这些,家长就必须先于孩子一步走进高三,研究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志向,摸准孩子的“脉”。在搜集、筛选、整理高招信息的基础上,将高考志愿这件事情琢磨透,这样跟孩子“唠叨”起来就都在点儿上,孩子非但不觉得是“废话”,而且还会很有兴趣地主动交流。
记得当初学文科的儿子只想去北大、复旦或者对外经贸这三所学校,我明确地告诉他说:以我对其学校过去三年高考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如果想上北大,成绩必须稳定在年级前五名;(教学论文 )想去复旦,必须保持在年级前十;去对外经贸大学的稳妥排名是年级前十五名。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时,其他的话还用再多嘱咐吗?
很多人都觉得高三孩子脾气坏、不好沟通。其实,正常情况下高三孩子的内心并不复杂,他们大部分的压力是来自繁重的课业负担、同学间的竞争以及老师们的叮嘱。但家长们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孩子未来的.前程问题、自己的面子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问题,所以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我们平常在跟孩子沟通时,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1.说话的语气:
平静的交流,反容易被接受
很简单,家长在说话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2.说话的时机:
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
很多家长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跟孩子唠叨几句,觉得此时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其实大多数时候结果往往相反。与孩子沟通,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突然,对于家长的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也易于接受。
3.说话的方式:
不必非得“定期”“定时”
90后的孩子,性格中自然、随性的成分很大,所以不要以刻板的方式跟孩子谈话,否则他们会觉得“假”,往往还没等家长说出什么,就从心里本能地排斥。跟孩子交流不必非得“定期”“定时”,也不要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别人家里适合的方式不一定自己家也适合。
4.说话的禁忌:
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7.让诗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篇七
早在2004年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就出版了自己编选的《青春读书课》系列丛书,曾产生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钱理群、莫言、曹文轩等名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青春读书课》曾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个人编著的语文教材”,一套7卷14册,共500万字,分为7个主题,分别是成长、心智、文学、中国、思想、文化、诗意。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的,严凌君老师显然是想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丰富精神内蕴,营造诗的家园。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感悟,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让人生的诗意永远栖居。
十年前的一个春天,著名诗人王家新意外地收到了北大附中林芳华老师的一大包邮件,打开一看,是她为学生们开设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选修课”的课程小结及学生们的“作业”——诗!王家新既惊又喜,他曾深深担忧过诗歌的未来及汉语的未来,但这一瞬间他却如释重负,因为他看到了汉语的未来。只可惜笔者孤陋寡闻,知道严凌君和林芳华两位老师还只是近一两年的事。但有一点我却感到沾沾自喜,那就是我们心有灵犀。
从2006年开始,我就开始让孩子们接触诗,但真正地让孩子们走进诗的世界是在2008年。那个春天,孩子们读初二,他们认识了冰心、泰戈尔,我和他们一起云游在《繁星》间,行走在《春水》里。他们告诉我,看不大懂。我说,不要紧,我们一点一点地读。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欣喜逐渐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他们不住地点头、微笑、沉吟,俨然一个个“思想者”。冰心先生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捕捉在纸上,把瞬间的哲思定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为了永恒。我们都“卧在宇宙的摇篮里”静听她潺潺的心音,就如我们眼前淌过了一条涓涓的溪流,溪流的两岸都是花香鸟语,明媚的阳光照在我们每一寸肌肤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切都是那么动听……我们就这样享受千年。看着这种情景,我指导布置让孩子们写诗。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是诗人,最纯正的诗人。
这是穆梅梅同学写的诗《八月十五夜》:“深夜如积水空明/若波涛涌浪/有身外之海/星空是祈祷的道路/是树木,是鸟语/浪是海的点缀/思念是一条小溪/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红杏/是“采菊东篱下”的野菊/是“岂不罹凝寒”的松柏/是明月/明月是十五的团圆/是深秋的幸福。”
读诗,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写诗,让孩子们情绪高涨。因为,我们都变成了诗人。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一单元的散文诗,不经意间又触动了孩子们写诗的灵感,他们又一次流连在年轻的诗行里,于是,都纷纷拿起笔,一头扎进诗的国度里,一抬眼,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的身影。
通过读诗,我又重新认识了他们。读诗,每一个孩子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可爱,不再忆起他们作业不交、上课睡觉、平时瞎闹的情景,少了斥责,多了微笑;少了无奈,多了激情;少了迷惘,多了憧憬。活跃在年轻的诗行里,忘了我们教育的可笑,我觉得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主宰一切。但现实中,我们总是迷失在题海中,无奈在迷惘里,挣扎在痛苦中。
有些孩子把写诗当成了业余爱好,无事时信手涂鸦几句,常拿来让我瞧瞧,好诗我就极力推荐。在诗的王国里,孩子们才真正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成了孩子们生活的调味品。诗,让孩子们改变了很多。其中有两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2006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班,其中一个孩子让我头疼,身上充满了野性,学习基础也差,常常不守纪律,弄得我心烦意乱。他有一次和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吵了起来,数学老师是一位年近50的女教师,上课时老师提醒他要注意听讲,没想到他“噌”的一下子站起来质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呢?”一扭头就冲出了教室,数学老师也感到非常委屈,其实孩子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我煞费苦心。后来正巧我让孩子们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没想到这个孩子竟写了几十首短诗,而且写得很富意蕴,带给我极大的冲击。我在整个年级表扬了他,很显然孩子很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他后来向好的方向努力,而且还经常写诗,这让我很高兴。
还有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很多,上课看课外书、玩手机,以认识校外不良青年为荣,威胁恐吓同学,到学校小卖部硬拿东西,出口就伤人,动手就想打架,有时候语言下流得让女同学尴尬万分。我和家长及他本人沟通过多次,有时促膝交谈良久,后又给他写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孩子有些改变,但骨子里的有些东西还未真正剔除掉。在我刚讲完顾城和北岛的诗作后,有一次,检查每周随笔时,看了他的本子,他写的是一首诗,确实不符合要求,但细读发现,他的这首诗亦有可取之处,就当场读给全班同学听,而且还表扬了他,我稍加修改后就把这首诗上传在我们的班级博客里。能看得出来,他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后来他又陆续写了几首诗,他不好意思拿给我看,就请同组同学拿给我。我很高兴,再次鼓励了他,我对他说:你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写,等下学期开学时,我在班上特给你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不要让我失望哟。他高兴地点了点头。学期末的几周里,我发现他有明显的进步,同组的同学们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下学期的那个“诗歌朗诵会”。
诗到底能给予孩子们什么,并不能切实说出,但至少是现在他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不是给予,更不是灌输,而是打开,是引导,是激励,是赏识,是帮助他们找寻到心灵的第三只眼。因为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往往有一个奇异的世界,可我们常常不曾发觉。
后来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海子、舒婷、余光中、纪伯伦、普希金、特朗斯特罗姆,我读他们的诗,讲他们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其中就有很多孩子买了这些人的诗集,我还专门组织了几次“诗歌朗诵会”,这些诗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在与诗亲密接触的日子里,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诗的魅力,真正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诗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纯净和美好。我真的希望在高中阶段、甚至是在大学期间,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的,都不要把诗抛弃,我更希望有个老师和他们一起读诗、品诗、论诗,诗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8.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八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幼儿老师,要想对幼儿进行有效地教育,就必须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的诉说,了解幼儿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别看幼儿园孩子年龄小,但是他们对于情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不比成人弱。当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时,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和要求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个时候老师与孩子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去年我带大班时,有个叫潘张宇凡的男孩,他特别调皮,上课时总是坐不住,区域活动时总喜欢“破坏”小伙伴们搭建好的城堡。小伙伴们也经常向我告状,久而久之,班里只要有什么东西被破坏或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小朋友们问都不问,就直接说:“是潘张宇凡搞的。”有的时候潘张宇凡听到小伙伴这样的回答时,会面红耳赤地与小伙伴争辩,有的时候他会低头不语。有一次,我无意间观察到,并不是潘张宇凡所为,可是当小伙伴告状说是他所为时,他依旧低头不语,也不去和小伙伴解释了。或许在他心中,已经形成了“不管我怎么说,老师都会相信小朋友的话,认为是我干的!”于是他便不再解释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向那些告状的小朋友询问道:“你们亲眼看见是他干的吗?”孩子们见我这样的认真和严肃,便不再说话,纷纷离去。一旁的潘张宇凡见我像“包青天”一样的公正,抬起头睁大眼睛看着我,我知道我的这个询问已经慢慢地靠近他的内心。我蹲下来,拉着他的手轻声地问道:“告诉张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潘张宇凡抵触老师的心慢慢地放下了,娓娓地向我说明了事情的经过。我在倾听时,不插话,他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我会始终看着他的眼睛,关注他的讲述内容。就这样,简单的一个蹲下来倾听的行为有效缩短了师幼之间的距离,慢慢地让老师走近了幼儿的心灵。
学会从每个角度去欣赏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位幼儿,并且要对每一位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叶子有大小之差,孩子也一样,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外人认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找不到可以欣赏的地方,但是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应该变换多种角度,去观察,去发现并挖掘出这些孩子身上的亮点,并对这些亮点进行放大和肯定,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老师产生信赖和依赖,进而走进幼儿的心灵。
这学期我带的托班里有一位叫章民丰的男孩,别看他只有三周岁,但是他却很调皮,总喜欢与小朋友打打闹闹的。每次户外活动时,都会到处跑,任凭老师哄劝,就是不听,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太喜欢他。在每次外出进行户外活动拉小火车时,好多孩子都不愿意被章民丰拉衣服,用孩子们的话说是“怕章民丰打”。每次绘画的时候,他总会拿着画笔随意地在小伙伴的画纸上乱涂色,自己的画纸也被他揉得不像样。可是这样调皮的他,却会在每次绘画活动结束时,将自己的画笔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将笔盒盖好并送到固定位置。我在每次绘画活动结束后,都会将章民丰收拾画笔的好习惯告知全班小朋友,并请小朋友向他学习。他也因老师对于他的这点欣赏而延续到各个方面,现在的他也在渐渐地改变了,慢慢地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了。可见,换个角度的欣赏,就会使得每一位孩子都努力改变自己。
总之,要想走近孩子心灵,就一定要根据每位幼儿的个性和行为特点,在有爱心、有耐心、有关心、有细心的基础上,蹲下来去倾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真诚地从每个角度去欣赏每一位幼儿的长处,去赞美每一位幼儿的点滴改变和进步。只有关注到群体,才能真正地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们心中值得信赖的好老师!
9.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九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 狮山镇显纲小学 关健婵
案例:在前几星期的一天英语早读课前,我班的一个较固执、不肯吃亏的张灿图同学见到在家称“小皇帝”的李伟英同学未做完作业就把作业本交给组长便拿起作业本命令其取回,李伟英可火了,“我交作业,关你什么事?你给我滚开!”“我偏要管,作业不合要求,就要退回。”因为这样他们竟打起架来,你一拳,我一掌,结果“小皇帝”鼻孔流血,嘴巴肿得像被蜜蜂蛰过一样,黄色校服上满是斑斑点点的血迹,而不肯吃亏的张灿图这次也吃亏了,脖子上被划出了深深的几道指甲痕印。这时,由于学生的“禀告”,英语老师赶忙上到班房,平息**,可他们俩还是紧握拳头,似乎准备着一场更激烈的“嘶杀”,似乎还萦绕着浓浓的“火药味”,似乎仍为自己的观点誓死一拼,似乎到来的不是班主任他们就永不罢休,似乎„„英语老师对这两只搏斗的“公鸡”无法阻止。此时,身为这班班主任的我也“闻讯”直奔教室,我不气不怒,不责怪,不追问,而是用左手轻轻地托起正淌鼻血的“小皇帝”的头,右手用纸巾塞住鼻孔,并亲切地问:“疼吗?”可能是得到老师温情的抚慰吧,他那被人欺负而不服的憋气消除了不少。随后,我把这位同学带到了另一位打架的同学的家长面前,幸好,那位家长比较明理,知道自己的孩子平时的牛脾气,愿意赔偿医药费,还说自己正卖早巿猪肉,叫我先把这学生带到医院就诊。我马上用摩 托车送这位学生到医院,挂号、候诊、注射,足足周折了两个多小时,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皇帝”竟害怕打针,而他打的还是破伤风针,更疼。试针后,我俩在注射室外等候,他竟哭了,向我真情告白:“老师,我错了。我没有完成作业,是我的错,张灿图指出我是应该的。如果我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就不至于挨这一针了;如果我不冲动,就不会耽误老师的课了;如果我听从老师的教导,能团结友爱同学,张灿图同学就不会有伤痕,集体荣誉就不会受损了。”回到学校后,我以日常交谈的口吻向他们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他们显得特别配合,把整个过程都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双方还在我面前道歉,消除了报复的念头,各自认识到自己的错。
从以上事例,我感受到班任工作的重要性,也悟出了班任工作要走进孩子,触及心灵。
一、温情对待学生,顺其心理
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善于接触学生,以情动人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学生信赖,得到学生的真情,老师的教育工作会更有效果。有一首寓言诗说得好:“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温情并不是纵容,并不是说老师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让丝丝温情深入学生的心田,使情理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二、严字当头,爱在其中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又曰:严师出高徒。它道出了“严”在育人中的真谛。老师育人,必须“严”字当头。学生的作业未完成、学生的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但把握好这个“严”字,还需要教师的一颗温暖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怀有爱护之心,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学生在学习上退步了,缺乏信心,老师要怀有爱抚之心,一方面激励上进,一方面帮助他们找寻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出言侵犯,老师要怀有宽容之心,该批评的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诚心谅解。要把对学生的爱倾注在对学生严要求的全部行动中。老师慈祥的面孔,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语言,文雅的举动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都是对学生怀有爱心的外部表现,而爱心的本质就是老师内心深处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身为教育者要记住:无论是令人惊喜万分的“精彩极了”,还是使人遭受批评的“糟糕透了”,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两大动力,这就是严中有爱啊!
三、发挥兴趣的奇妙作用
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也没错。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特别喜欢画画,下课画,上课画,做作业也画,甚至在课堂上画老师的像。开始我很生气,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可效果并不理想。多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育,非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反而使他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老师有意和他过不去。
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从他的爱好入手,有意地给他安排画画的时间,让他负责班里板报的更换,还把他推荐到学校美术课外小组学习,他画画的时间增加了,满足了他的心愿。从此以后,他有了学习画画的机会和用武之地,画的画思想健康而且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一次班会上我表扬了他在画画方面的成绩,对他提出更高的希望, 希望他能各科成绩都有较大的进步。他在激动中承认了错误,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运用时间,学习成绩很快跃居全班上游。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兴趣的奇妙作用,能令我们教育者更贴近孩子的心灵。
四、给学生一座山
班上通常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个班干部,并没有人人有职,而有些学生却因在班中没有职位,而故意作反,不听指挥。记得我班上有个专与班干背道而驰的女学生,她对我说:“我想当班委。”“你为什么想当班委呢?”“我希望为同学们做事情。”“你的想法真好,但是难道只有当了班委才能为同学们做事情吗?不是班干,也同样能为同学们服务。虽然你在管理上能力差了点儿,但是你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班集体服务,那样同学们一样会佩服你,喜欢你,你说对吗?她点了点头。我说:“你表达能力非常好,能不能帮班上的同学提高说话能力呢?”“好,我愿意。”“我想在班里成立一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小组,你来当组长怎么样?”“行!”
自从成立语言表达能力小组, 这女生像换了个人似的。她开始主动和大家商量如何提高,如何训练胆量,如何与人交谈,工作积极性很高,人变得开朗了。在这女生的带领下,我班同学的说话能力有所提高,她也深受同学喜爱。看着她的进步,我不由得想到家长说的一句话:“给她一座山,让她爬。”我现在体会到给学生一座山,就是为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身一些内在的能力得到适当的发挥。有的学生性格外向,能力强,自己就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老实,自己没有主动显示能力的勇气,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都能在集体雨露的滋润下,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10.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十
——班主任工作随笔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聂懋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然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作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拿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案例同大家一起分享。案例一:2000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接手了一个人数不多,问题却很多的班级。全班24个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儿童较多、课堂纪律涣散、对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在所有老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班”。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我真有些害怕和担心,“不用怕”,我自己鼓励自己。我接手之后,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们,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一次“我们来说悄悄话”的主题班会,首先,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我自己,然后我让学生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我倾述他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刚开始多数学生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但我没有放弃,课后我继续坚持有意识的给学生写信,利用课余时间找 1
学生谈心,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系列活动。通过半期的努力,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学生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悄悄话都要和我说,自己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找我帮忙,甚至家中的困难也找我解决,私下里孩子们还叫我“知心姐姐”。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半期考试中显著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对班主任工作也愈来愈有信心了。
孩子们的小小进步并不能让我满足,我想要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必须用心去了解孩子。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总之,我们应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总有一天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案例二:我班上有一个叫张芳(化名)的小女孩,当时算是班上最难管的学生了,说脏话、打架、抢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比起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私下了解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具体情况,她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尤其体育成绩特别好,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越来越自卑,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于是,常常找她聊天、拉家常,告诉她自己的优点。有一天,她
2突然好奇地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每次犯了错你都不骂我呢?”我笑着说:“我干嘛要无缘无故地骂你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许多同学都到你那儿告我!”我严肃地说:“你要是犯了错误,是我没有把你教好;你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不能全怪你。老师相信你,有一天你懂事了,一定会改正的,你觉得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红红的。此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芳芳变了:搞劳动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行为习惯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张芳的变化,使我深深地感受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去爱。“一株嫩草,从石块底下钻出来时,它希望得到的一定是和煦的阳光,而不是暴风骤雨。”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如果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小芳芳不闻不问,我不敢想像小芳芳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他们。应该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给在他们略显逼仄的心灵有放
3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源,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到。
11.走进智障孩子的心灵之路 篇十一
问题主诉:沉溺于写字、涂鸦,每天“埋头苦干”,不愿意与人交流。有选择性障碍。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说话,担心孩子有自闭倾向。
辅导前期的日常表现:
情况一:晨训自由活动后,小艺蹲在地上,把头埋在两膝间。铃声响了,其他同学排队准备回教室,她依旧一动不动。当老师过去拉她时,她才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告诉我:小陆推她(小陆是她的同桌)。我问她:疼吗?她没说话。于是我把小陆叫过来问怎么回事?小陆低着头也不说话。最后其他学生证明是小陆把小艺推倒了,于是小陆向她说了“对不起”,这时,她才跟我回教室,路上我再问她;疼吗?她摇了摇头。
分析:遇到问题比较消极、被动,希望老师去关注她,而不善于主动求助。
情况二:课间,小艺带着哭腔告诉我:“叶春把黑板上的字擦掉了!”(那天轮到小艺擦黑板)当时我正写教后感,也没当回事,只是简单地说:擦了就擦了!没关系! 等我再抬头时,就看到她又趴在桌上流眼泪了。
分析:个性较固执、难以变通, 当无法从老师处获得帮助时,以哭泣来发泄。
情况三:又是一次擦黑板事件,这次叶春又去擦黑板,擦了一半,小艺就去抢黑板擦,非常强硬地说:“我擦的”,叶春很顽皮,就是不给,继续擦。小艺见抢不过来,蹲下来号啕大哭!
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她采用了较为积极的做法——把黑板擦抢回来,说明其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识,但是没有成功,可以看出对她的心理打击是比较大的,所以才会大声地哭起来,与平时趴着流眼泪的行为相比较,在情感宣泄上更激烈。
情况四:中午其他孩子都去操场玩了,我看到她趴在桌上抄写课文,就提醒她下去活动活动,但她没理我,还是顾自己写字。于是我提议:老师和她一起去玩?这时她答应了。到操场上,和我一起玩“斗牛”的游戏,玩了一会,我看她心情很好,就鼓励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她才几分钟又坐到我身旁。于是我又叫了幾个同学让他们与小艺一起玩,我在旁边看他们玩追人的游戏,一开始小艺看上去还是比较高兴的,但当小伙伴走到操场另一边去时,她没有跟过去,而是一个人又坐到旗杆那边。
分析:与他人文往吋她需要别人安排活动,并不断地关注她,不然她就没有兴趣。
情况五:本周因为她脚上生疮在家休息。晚上我打电话问她在家情况,聊的时候我问她:小艺有好朋友吗?她想了很久,告诉我说“有的”。我问她是谁,她说“馨儿”,我又问她:还有没有,比如班级里?她又想了很久,然后说“没有了,馨儿是我的好朋友。”
分析:平时没有感到她与馨儿特别好,由于两人都是住校生,所以放学后有一定的相处时间,但交流也不多,当时我有点奇怪她的话。后来了解了一下,才知道有时侯馨儿不听话离开休息室时,阿姨会让小艺去劝她回来,或者带她上厕所,好几次馨儿都很给小艺面子,所以让小艺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情况六:当学生表现好时,我给他们发奖品,因为小艺表现突出,我让她第一个挑奖品,但她在那儿磨蹭,不管我怎么提示,她就是不拿。实在没耐心了,我就拿了一样递给她,然后她才拿住。这样的情况还在很多事上,只要是让她选择的事,她要不就看我,要不就低着个头不讲话,从来没有一次自主选择过。与她母亲交流,发现孩子在家也是如此,一般都是家人给她什么她就拿什么,从来不自己拿。只有吃菜时会挑肉吃,其他什么事都需要别人帮她准备好。
分析:从小家里就很宠她,因为她有残疾所有的人都特别迁就她,只要是认为她需要的物品,家人都会提前给她准备好。所以她从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或者说争取过什么,从一定意丈上说,她没有渴望的东西,生活是缺少向往和目标的
问题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小艺的自闭倾向并沒有家人提出的那么严重,但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人交往、个人实现方面比较欠缺,容易被人忽视。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个性原因、家庭以及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因素有关,因为个性比较偏执,加上从小家庭的过度保护,导致其生活中被动、消极,过于依赖他人,同时缺乏同伴交往技巧及交往的成功体验。
辅导策略:由于小艺语言交流时非常被动,很难表达她自己的想法,又鉴于其平时喜欢画画,所以我采用绘画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预期在绘画治疗中逐步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加强孩子的心理能力。同时,每周与其家长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孩子的家校情况,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
辅导过程:每周一次,提供绘画工具,不设要求,让她随便画,画完了就与她一起聊聊画的内容,单次辅导时间40—50分钟。
第一阶段辅导:每次画画,速度很快,用笔很粗糙。
图1:房子、树、人,并列式构图(正常孩子4,5岁时的构图方式)。其中树只有树干,而无树冠;人只有头,五官完整却无身子。这是孩子先期画的一幅画,是典型的房树人的测试画。这幅画非常简单,除了房子很完整,其树和人都是不完整的。一般来说,树干和树冠的匀称、比例适当代表一个人发展的平衡,而其省略了树干,也可以说是她自身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隐性表现;省略了身体,代表其适应能力差,学业成就低落,或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
图2:画了一房子和一花坛。细节:烟囱在冒烟, 门口有一条小路。这次的房子跟她以前画的有所不同,在画完整幅画后,小艺在门前添了一条小路,我觉得这可以预示其内心其实是希望与别人交朋友的,只是因为交往不成功让她感到失望所以慢慢不想与人交流了。当我们在聊天时,我说:“这儿有条小路!”小艺告诉我“可以走进房子里”。我又说:除了进去,还可以……?她明白了我的意思,说“还可以出来。”显得很开心!
图1和图2都有房子,而且每个房子的形状是一样的,都有烟囱,且方向右倾,房上有窗,有门。根据房树人原理,画房子被认为是自我画像的一种象征意义,其中也反映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从小艺的画中,她的房子强调烟囱,说明其过分关心家里给予的心理上的温馨需求;而烟囱冒烟的方向又多是从左到右,表明她比较保守。房子上虽然有窗有门,但她的窗户普遍都非常小,而且所画的门都是关着并上锁的,也反映了其比较害羞,封闭,自我防卫性强。
第二阶段的辅导:出现人物,聊天时内容有所丰富,有时会主动和我说自己周末在家的情况,
图3:内容比较丰富:树和房子是整幅画的背景,画的主题是四个人,一人在跳绳,其余三人各干各的,零散分布。小艺说,跳绳的是她自己,但没有说其他人是谁。
图4:还是画了四个人,但这四人之间有目光的交流。背景有房子,天上有云,日月同辉,纸的底部画上了草地。在聊这幅画时,小艺话比较多,显
得很兴奋!
分析:图3和图4的构图内容差不多,但从细节上可以看到一些变化,图3中的人物彼此间是没有联系的,虽然四人都很开心,但是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图4中,作者在人物的头发方向,手与乎间的距离以及目尤的方向上做了处理,让我们看到四人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预示其与周围人的交往关系由以前的生疏變得友好起来,而串实正是如此,那段时间里,小艺与同伴的关系有了较大突破,我经常看到她与同学一起画画、看书,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比较积极、主动。当然,这两幅画虽然非常完整,但是仔细一看人物都没有脖子,正如张同延老师说的、没有脖子预示着绘画者社会适应能力差,这点在智障儿童身上也是一样的。
第三阶段(辅导后续情况):目前小艺日常情况稳定,在与人交流上虽然不主动,但能较好地应对,即使是陌生人与她聊天,她也能友好地说上几句。和同学的关系比以前亲近一些,依然有偏执的行为,但能较快接受他人的劝告,家人对她的表现比较满意。图5、图6是近期的两张画作,画面的结构合理,色彩鲜艳。两幅画有着许多相同的元素:太阳、云朵、小鸟、木马、树,在小艺平时的无主题画中,房子是她必画的内容,但图6中她第一次没有画房子,我想也许以前她对家很依恋或者是内心中有追求安全感的需要,而最近因为她的生活比较充实,内心能量充足,所以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而不再需要通过画房子来加强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小鸟和木马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内容,这显示出小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增强了,虽然画“水果树”对于普通人而言有退行的暗示,但是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我觉得很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图6左侧的树有点特别,我发现它右边的树冠是破损的,当时和孩子聊天时,她的解释是:画错了,所以没画完。从她平时的画画的习惯,我知道她习惯于画对称,估计她画了左边的果子后,后边果子没画好,就把整棵树“丢弃”了。
12.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十二
回想我刚接手这个班时, 一切犹如昨日。经历了暑期新教材的培训, 我做好充分的准备决定从一年级教起, 谁知在开学的教师会上我却听到了“初二十班班主任叶XX”的工作安排, 虽然中途接班的难度很大, 但我毫无条件的接受了学校的安排。经过几天的接触, 我发现面临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整个班级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生表现涣散, 不管上什么课都有人讲话, 甚至有少数学生故意破坏课堂纪律, 班上还有一个智障学生。开学第一周就有人打架、抽烟、进网吧, 不得已通知家长到校, 一位家长对我说:“老师, 我早已习惯了, 你也别操太多的心, 只要他在教室坐起, 哪怕科科考零分我都不在乎”。面对这样的现实, 我决定遵从古训, “严师出高徒”使用起了铁血政策。学生一旦犯错, 我就进行严厉的批评, 犯错严重的就请家长到校共同批评。满腔热血的我一心想要我的学生成为严师下的高徒, 在处理一些事时就不免操之过急, 从而忽视了那些无法成为高徒而又酷爱面子学生的感受, 也忽略了这个时期正是学生心理转型的关键阶段, 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这样一来我对他们的管理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甚至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 使少数学生成为我班级管理的对立面, 甚至有几个双差生联合起来说要换班主任。我倍感委屈, 为了学生我尽心竭力, 从不歧视一个学生, 也不放弃一个学生, 一心想把他们都教育成才, 我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管, 可是学生却不领情, 那种滋味, 可想而知。后来我冷静下来通过反思终于明白:我的出发点再好, 但是方法不当,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得慢工出细活, 必须转变方式,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他们, 让他们明白老师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我选定素有“混世魔王”之称的汤余杭为突破口, 这个孩子的籍贯是安徽, 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 跟着父亲一起生活, 母亲因为记恨父亲, 离婚后就再没回来看过他。父亲是工地上的包工头, 三天两头也不着家, 孩子多数时候就丢在邻居家, 养成了十分孤僻的性格。上小学时从不和其他的孩子玩, 谁不注意惹了他, 后果必然是打架。上课从不听讲, 要么埋头睡大觉要么就是发呆, 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他稍大一些时父亲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继母是重庆的, 他的父亲想让他换一个生活环境, 于是就把他送到重庆读书。从安徽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各方面都很不适应, 而父亲仍在安徽那边, 他心里隐隐约约有一种被父亲遗弃的感觉。再加上继母家是一个大家庭, 他们和舅舅生活在一起, 更有寄人篱下之感, 好在这个家里的外婆很关心他, 把他当亲外孙看待, 才让他感觉有一些暖意。刚进入这个学校时, 他还能免强管住自己, 可是由于基础实在太差根本就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慢慢地他就把精力放到了校外, 与校外的闲杂人员混在一起。由于内心深处对亲生父母有一种恨意, 他有些恣意地放纵自己, 学会了抽烟、打牌、上网、打架……以此来报复她的父母。但我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汤余杭的成长经历让我倍感心酸, 我下定决心要把他从阴霾中带到阳光下, 让其健康成长。
于是我时刻关注他,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观察, 我发现他从不欺负魏源 (班上的智障孩子) , 有时还主动帮助她;另外他特别关心他的外婆, 一旦犯了错, 他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唯一的条件是不让他外婆知道, 他说不希望外婆难过。从这些可以看出他是心地善良的孩子, 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回到正轨上来。于是我以各种借口常和他交流, 语气里溢满了关爱和鼓励, 一旦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加以表扬。刚开始他还有些抵触,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老师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他坚硬的外壳慢慢柔软下来。恰在此时他的外婆住院了, 我以此为契机买了一些水果到医院去探望, 当汤余杭看见我出现在病房门口时愣了一下, 随即他的眼睛里蒙上了一层亮晶晶的东西, 我知道浪子要回头了!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 我坚持每周给汤余杭的父亲写一封电子邮件, 告诉孩子在校的点点滴滴, 让他时常和孩子联系, 给与孩子心灵深处的关爱, 作为父亲的他被我的坚持不懈与努力给感动了。在电话上, 他第一次给自己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 父子俩的情感终于交融到了一起, 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汤余杭在一天天进步, 上课也常举手发言了,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再也没有看见他进网吧和别人打架了。原以他为中心的六个男生也在他的带动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班上的班风终于正了, 学风也一天天浓厚起来, 在期终时荣获了“红岩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学生们异常高兴, 各方面的表现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正所谓“风正一帆悬”, 初二十班这首帆船在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正向成功的彼岸驶去!
13.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概论 篇十三
任选一篇鲁迅的作品阅读,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交;
要求:A4纸,500字以上,打印稿或手写稿;右上角:姓名、班级、序列号,用胶水粘;
第三讲
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下)
回顾
一、鲁迅创作的基本精神旨向(总主题): 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性批判;(“祥林嫂之死”
二、鲁迅小说的独特魅力:
思想的骨骼,思想美(深度,广度);
具体呈现:
1)情感的多层次性、复杂性;(《颓败线的颤动》、《伤逝》;) (2)复调性:
1、什么是复调性?
小说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指的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
一般作家:和谐之美;
鲁迅:对立、质疑、撕裂;紧张感;
2、原因:
鲁迅思想矛盾的结果。(呈现;结论)
3、《孤独者》
1)知识分子系列;农民系列
2)故事梗概:
魏连殳,一个接受过五四民主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看不惯形形色色的封建习俗,断然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孤独的保持着自己人生信仰。
但却不免于发生了生存危机,最后在绝望中反抗,悄然死去的故事。
2)主人公“魏连殳”、叙述者“我”与鲁迅的关系;
1、魏连殳的形象:
“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那是写我自己的。”
“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学堂去教历史。”
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2、叙述者“我” :
笔名;经历(教书;**)
“有时连烟卷的烟钻出窗隙去,也怕犯了挑剔**的嫌疑。”
3、结论:
魏连殳与叙述者“我”实际上都指向鲁迅,或者说也是鲁迅的一部分。
借助我和魏连殳两个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是鲁迅这一类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状况的问题。
4、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人的本性恶与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里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 含义:
人性本来是善的,还是恶的,来论辩人类有无希望; 魏连殳;我
第二次对话:孤独
“连殳”,我很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
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我的话还没有完哩。你对于我们,偶尔来访问你们的我们,也以为闲着无事,所以来你这里,将你当做消遣的资料罢?” “并不。但有时也这样想。或者寻些谈资。”
“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我叹惜着说。
“也许如此罢。但是,你说:那丝怎么来的?——自然,世上也尽有这样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然而这也没有什么要紧,我早已豫先一起哭过了……。……” 含义:人的孤独处境是怎么造成的; 我(我“造”,自我调整);
魏连殳(它“造”;继承;命运) 第三次谈话:人为什么而活 魏连殳的请求:“我还得活几天”; 我的追问,“为什么活着”; 魏连殳:
1、为理想和信仰活着;
视为异端,被嘲笑,被冷落,被剥夺生存权;
2、为亲人、爱人、孩子、朋友而活;
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
3、为“敌人”而活;
你可知道魏大人自从交运之后,人就和先前两样了,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的。对人也不再先前那么迂。
你知道,他先前不是像一个哑子,见我是叫老太太的么?后来就叫 老家伙。唉唉,真是有趣。……
他也真是一走红运,就与众不同,我们就常常这样说笑。
要是你早来一个月,还赶得上看这里的热闹,三日两头的猜拳行令,说的说,笑的笑,唱的唱,做诗的做诗,打牌的打牌……。 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他也用种种方法逗着玩;
要他买东西,他就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哈哈,真是过得热闹。
结果: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魏连殳之“死”
他吐过几回血,但似乎也没有看医生;后来躺倒了;死去的前三天,就哑了喉咙,说不出一句话。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为了生存和报复起见,我便什么都敢做”
——《两地书》 复调的意义:
更深的层面上实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酒楼上》
“我”:四处奔波,找不到精神归宿的人;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吕维甫:
过去:敏捷精悍
“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现在:颓唐衰瘦
迁葬、送剪绒花、教“子曰诗云”;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困境:
1、为了理想,四处漂泊,无所归依 ——孤独寂寞,缺乏浓浓的人情味;
2、沉溺或者屈就于现实,坚实,安定,人情味 ——精神上的平庸,昏昏噩噩
如何寻找理想和现实比较佳的结合点? 引申:究竟该怎样活?
赵玲:
1980年出生,重庆人。 本科毕业自华东师范大学。
03保送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曾任北师大“农民之子”协会会长。北师大农民之子,农村发展促进 会;
“那时我读安妮宝贝。我和身边所有的大学生一样,迷惘、困惑、没有方向。所有的人都为考研、出国、进外企而拼命奋斗。
望着上海阴雨连绵的阴霾天空,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那样的环境里,金钱是成功唯一的标准。
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安妮宝贝笔下的小资,但我的生命却定会因此而缺失什么……繁华炫丽终究不属于我。”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孩子。当人们在大谈特谈与国际接轨时,又怎么可以和国内脱轨呢?在中国骄傲的走向世界的时候,怎么可以将我们广大的农村丢弃呢?不能忘了,踩在脚下的黄土地,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我总是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明天一定会更好,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野草》导论
1、一个美丽的“谜”; (24,形式幽深,深邃的哲学思想);
2、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在一座山上
有你的家 几百万年前的老杉树
长有绿的歌
流向你的心 你的心里
没有一丝白发
把远方的那块古老的土地 放在你的心上耕耘 盼绿叶
哪怕是真的一片绿叶 在悠久的荒凉上发芽
你爱的是更远的一丛野草 没有柔和的月色
没有香
没有花
明天清晨唱给你的一曲歌里 没有一丝白发
“盼绿叶,在悠久的荒凉上发芽”
概括了鲁迅《野草》全部的生命哲学
一、“独语体”散文
什么“独语体”散文?(与“闲话风”散文)
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听众的,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自说自话。
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才能逼视自己灵魂的深处,采能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
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潜意识,进行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哲理思考。
“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二、为什么要写野草?(24,2,1927)
《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壕的伙伴,还是会这样的变化。
并且落得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 4 本谓之《野草》。
————《华盖集·〈自选集〉》自序
三
《野草》的总体情况
1、“杂”;(总体形式上)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是看见当时„阿呀啊育,我要死了‟ 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作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 错位;幽默的讽刺;《故事新编》;
雪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好的故事》
过客
翁——阿阿。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我不知道。从我还记得的时候起,我就这么走。
翁——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
客——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会转去。 象征:鲁迅本人的写照 ;鲁迅的人生哲学 ;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吠!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嘻嘻!”它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它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短小精悍,对人的讽刺犀利和深刻;
2、美学成就:
运用特别的形式,塑造独特的意象,营造出了神秘、幽深、奇崛之美; 1)特别的形式:我梦见……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野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失掉的好地狱》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死后》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立论》 叙述上自由;美学上奇绝、神秘;
2)意象之奇、美;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腊叶》、《颓败线的颤动》、《秋夜》; 3)种种意象折射出鲁迅的生存哲学—— 反抗绝望;
(绝望:——生存困境; 《死火》:在“冻灭”与“燃烧死掉”;
《影的告别》:“我不过一个影,要告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 《颓败线的颤动》:祝福,诅咒;爱,复仇; 态度:反抗
“那我就不如烧完。”——《死火》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影的告别》 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颓败线的颤动》
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过客》 原因: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故事新编》
1、对《故事新编》的关注;
2、讲的是什么? 故事: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这实际上表现了古代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后弈射日,女娲补天) 所谓“新编”,就是鲁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重新编写、改写。 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命体验。
3、关注点: “神”到“人”的遭遇;
4《奔月》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对。太太。我也这样想。明天我想起得早些。倘若你醒得早,那就叫醒我。我准 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但是,怕也难。
神性——凡人性;
趣味性:人物新旧文化内涵的冲突; 鲁迅与诺贝尔奖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观看影片《伤逝》
1、你认为影片《伤逝》的改编有没有把握住小说原著的精髓?影片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怎样?
【走进孩子的心灵】推荐阅读: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01-13
让每一个孩子都走进阳光06-29
的心灵教育要走进师生12-28
关爱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06-14
让爱走进人的心灵作文11-20
走进教师心灵11-13
让和谐走进心灵06-26
走近学生走进心灵01-14
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