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024-09-09

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共15篇)

1.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一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妈妈的任务 泊四中

王炳勤

活动目标

1.创设《妈妈的任务》这一问题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实践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硬纸板

活动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领问题

星期天,小明在同学家写作业,突然妈妈来电话了,“明明,家里工艺木格子上的三角形玻璃裂纹儿了,你写完作业回家路过玻璃店时带回一块一样的来。”“好的,妈妈,我一定完成任务。”说完,妈妈便撂了电话。随后小明感觉到不对劲.........环节二 探求解径

引发讨论

1.小明能完成任务吗?

2.小明如何完成任务?还需问妈妈什么数据? 3.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选出最佳方案。4.画出图来,并说明其合理性。

环节三

动手动脑

实践操作

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动手做出符合妈妈要求的一块三角形,完成妈妈的任务。

小组交流比较哪个小组的实践作品更符合要求。环节四

反思过程

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基本上会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及其过程,演示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2.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二

1.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在“做一做”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很高,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 有的拼成了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样, 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交流, 创建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 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等,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在课堂上借鉴良好教学经验“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 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让不同的孩子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 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奇妙的图案, 欣赏与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找一找, 体现你的观察力”“想一想, 体现你的创造力”“画一画, 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 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发展其动手能力……让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剪剪、画画、看看、想想, 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 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答案

小调查: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 哪班人数最少?在此我注重了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及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引导。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调查的方法:有的说去每个班数一数, 有的建议去问问每班的同学, 还有人建议直接问班主任老师, 这样比较快还方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此时孩子们都有点想赶快进行调查了。为了激发其寻找出最佳的调查方法, 我赶紧设疑:如果每个人都跑过去问一遍, 老师怎么进行备课和改作业呢?虽然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但每个人通过积极的寻找, 最终还是会发现很多方案的, 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每组调查一个班, 小组间交流调查的结果, 最后作出记录和判断。课堂时间是短暂有限的, 虽然我们只找到了调查方法, 可是每个小组领到任务后, 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学生的兴趣把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3.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做法 篇三

关键词:实际活动;意义;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41-01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学段、及课程实施意见的要求,数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到两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结合我校承担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开展了全校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使活动有效、有序开展活动。学校对数学教师教学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讲座。使教师明确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为能较好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变教师观念,打破数学教学只局限教室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动手、动脑,操作、推理、分析概括能力。

学校制定了数学综合与实际活动方案,各年组依据数学人教版上册教学内容,制定本年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成立活动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数学实践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遵循“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的程序。如三年组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四边形、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算出周长。有的小组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通过活动学生建立数感、量感。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内涵,掌握求长方形周长方法。

五年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坛里,因为学校花坛有多种现状的。学生先观察个花坛是什么形状。思考要求出它的占地面积,得测出那部分长度。学生实际操作,记录测量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学生研究解决不规则花坛的面积,学生自己出主意,提问自己提,办法自己想,小组交流。学生把不规则形状的花坛,划分成几部分规则图形,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知识,最后解决问题。

六年级实践活动是在校园内寻找圆,算出周长、面积。学生提出怎样知道学校甬路大柳树的横截面的面积。学生测量国旗台占地面积。学校影壁墙圆洞门的周长、面积。研究解决。

学生在求半圆形花坛形周长、面积时出现困难。学生在求周长时,加不加直径的长度,出现争议,有的学生说加,有的学生说不加。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忆周长的概念,为了更好理解求周长,教师让学生沿花坛走一周,当学生走一周后,学生茅塞顿开,明白求半圆的周长:C÷2+d。

总之,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的联系。

4.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四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学习和比较中外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归纳、比较、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归纳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讨论比较、总结归纳、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告诉学生课题,让他们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如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脑。既要有中国的节日(含来历、时间和庆祝活动),也要有西方的节日。

1、将收集到的节日名称按中西方分类并按时间的顺序进行汇总

2、请学生介绍各个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活动

3、对材料进行补充完整

4、布置作业:将中西方节日重新整理并进行比较。

(一)

这节课基本上按计划进行,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按照老师的吩咐,查阅报刊、书籍或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进行了一番准备。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但是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这些节日的一知半解,了解得不全面,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信息。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纠正。另外就是由于教学设备限制和条件限制没能提供一些彩色图片和网上显示,没能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体验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小组长的比较结果抄写在黑板上,供全体学生修正

2、老师重点讲解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

3、布置作业:

(1)将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

(2)讲讲从这一主题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

(二)

课堂上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从学生课堂上气氛来讲是成功的,但是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角度来讲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学生所作的比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全面。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讲解也做不到形象和生动。 第三课时

1、查学生的总结结果

2、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的收获。

(三)

这堂课学生畅所欲言,讲了他们在没有上这些课之前,对西方节日的知之不多到现在的知道一些:讲了他们如何收集材料等等。从学生的自我阐述中,我发现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还是比较差,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还得提高。课堂上感觉老师要讲的还是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够,学习渠道窄。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能回答的同学很少。

5.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五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具体目标为: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 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七、课标中对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操作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应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要求.

(2)探究性和问题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及案例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探究性和问题性.

(3)思想性和方法性:课题学习素材及案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数学的本质,以提高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

九、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常态教学相结合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实践的过程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并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如果说在数学教学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方式和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6.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在内容设计安排和呈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最为显著的一个举措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本中每册都有两个实践活动的设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学科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的教学模式。

2、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它和以前的数学活动课、数学课外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怎样的模式呈现?……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有的老师把它作为知识性的内容或者是一种练习题来进行讲解,有的老师认为无足轻重,只是在快下课时一带而过,交待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标得不到体现。基于此,我们萌生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种新的课程学习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一种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它的重要着眼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它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现实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锻炼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本领。数学实践活动包括1、认知性实践。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验证和强化所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2、模拟性实践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数学小制作,让学生了解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社会性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这类活动一般采用调查班级、家庭人口、商品价格、图书藏有量、银行利率、存款利息、汽车号码编排规律,还有门票问题、节水节电问题、乘车、绿化、包装等问题,到室外测量操场、田地、宅基地面积等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提出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发展的目标规定,建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选材安排,明确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体系。

3、根据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二、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对实践活动的研究在国内外的不同领域自古有之。辨证唯物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波利亚研究表明“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践中学习是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考验、锻炼,其教育价值十分可观。只有让学生投身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做一做,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切实得到锻炼提高。自古人们就认为实践是思维的重要起点。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有的老师把它作为知识性的内容或者是一种练习题来进行讲解,有的老师认为无足轻重,只是在快下课时一带而过,交待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的得不到体现。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今天,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随着苏教版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数学实践活动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了解,但针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还很少,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的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尚未发现,故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紧迫性、新颖性。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各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得到运用和得到了运用。然后在这些领域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小课题。例如工程问题、营销问题、金融问题、税务问题、设计问题、统计问题、勘察问题、气象问题、统筹问题、环保问题等等,并形成小课题研究系列。应用小课题可以先从认识阶段入手,再进一步深入到探索阶段。这符合学生能力和情商培养的内在规律。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寻找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进行测量和计算。这属于认识阶段的应用实践。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确立一个设计小课题,设计装修自己的卧室。让学生自己去建筑市场,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材料(地砖、地板、墙纸、天花板等),并询问价格。然后再根据学生对房间进行测量的数据,算出建材购置数量和总价。最后做出一个装修预算。

(二)开发活动资源,建构实践活动模式。

1、开发活动资源。根据我校是县级实验小学,学生长在小县城里,以小县城和农村为背景的数学活动资源是其挖掘的重点。

2、建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模式。主要通过课例描述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模式。探讨活动选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撰编“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案例”集,总结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模式。

3、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具体通过调查、文献分析、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研讨会等方式推进,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注重课题阶段性成果对学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工作的推动。本课题还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例集》、《小课题研究报告集》《学生实践活动数学日记》。

最终成果:

《形成案例集》、《学生作品集》。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预计用年的时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1、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培训、分工,搜集相关研究信息,掌握外界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阶段:实施研究计划,组织活动设计、进行公开教学。

3、深入实验阶段: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编辑学生和老师们的成果集。

7.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七

一、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综合与实践 ” 的教学 , 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准备好教具学具,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材在低年级做了很好的安排。

如《有趣的拼搭》一课中,我利用学生喜欢的积木玩具设计了 “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五个活动,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几项活动, 让他们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步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摸一摸 ”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形体的直观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是提供一个好的活动。什么样的活动是好的数学活动呢?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应满足以下条件: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活动应该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

《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课,我设计的三次数学活动能体现以上要素。

第一次活动: 量出我的 “身体尺”。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有同学认为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 “一步 ”是 “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 ” 再让他们亲自比划测量,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第二次活动:用“身体尺”量。

通过讨论,选择用什么样的“身体尺”去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比较合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身体尺 ”的应用 ,知晓每种 “身体尺的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的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在选择、应用过程中发展已经形成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次活动:认识身体尺与米的联系。

如: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通过测量、比较等活动,体会用“身体尺”量长度很方便、很有效,得到的是物体的大致长度,不太精确;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让学生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比较全面的理性认识。

二、适时深入的问题引领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综合与实践 ” 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如《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学习活动: 激活经验, 认识密铺;动手实践,探究密铺;分类比较 ,思辨密铺 ;设计密铺 ,拓展应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1)想一想:这些画面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铺成的? (出示由长方形、 正方形地砖铺成的地面、墙面图,蜂窝图案,棋盘图案)(2)比一比:上面哪一种铺法是图形密铺?(3) 说一说: 图形密铺需具备什么条件? (4) 猜一猜 : 在你认为可以密铺的图形下面画 “√”(长方形、 三角形 、圆形 、梯形 、 正五边形 、 正六边形)。(5)铺一铺:动手操作,验证上面的图形能不能密铺?

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鼓励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进而提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 这个核心问题,为学生准确把握密铺的内涵和外延打下基础,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化、 活动化、深刻化,促进学生主动从“经历”走向“经验”。

三、对话反思、及时提炼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堪称对话式教学的典范。在桑德尔的教学中,没有任何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人试图征服或说服其他人,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相反,通过对话,师生能发现对方或自己身上的问题和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他的教学观能给我们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带来很多启发。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汇报、交流、讨论和总结,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并逐步修正、丰富已有的经验,发展和生成新的经验。

如综合实践《周长是多少》中有这样的教学活动: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你能拼出几种? 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学习过程:(1)学生展示拼出的6个长方形 , 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合并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分别为长12厘米、宽1厘米,长6厘米、宽2厘米,长4厘米、宽3厘米。 (2)指出这些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中间的(重叠线)是不是? 电脑演示隐去长方形里面的线段, 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3)看看我们拼出的长方形 , 你想说什么? 生1:相差很大。 生2:同样都是12个正方形拼成 ,周长不一样 。 生3: 重合越多,周长越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4)引导学生初步发现长12厘米、 宽1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最长,这时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最大。

在这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意义,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技能。 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也自觉发现了长方形周长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等规律并主动生成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当后续学习面积以及研究面积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探索新的规律。

四、对接生活、激活体验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应来源于生活经验,但生活经验并不等同于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对积累到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反思及深加工。如在《大树有多高》一课中,我这样设计:出示幻灯片(操场上学生图片),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生:影子的长短不一样,个子高的影子长,个子矮的影子短。 师:个子高的同学的身高与影长和个子矮的同学的身高与影长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课前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播放课前测量录像,汇报完成测量表格。 )接着,让学生观察竹竿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影长, 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发现规律, 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及时板书: 在同一地点,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在本片段的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身体的高矮和影子的长短关系,及时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向数学活动经验链接, 适时提炼总结结论,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和课前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动态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8.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八

[关键词]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能力 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41

打造高效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的数学兴趣由枯燥向有趣转变;数学内容由单一向丰富转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附属课;不再是新知识的传授的课;不再是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的课;不再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的活动课;不再是内容繁多,没有重点,看似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去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因此,一定要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育家杜威说:“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没有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无本之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经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结果。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起点,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通过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看一看,动脑筋想一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进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这样是无法获取理性经验的。要把那些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变为反思的对象,还需要经过学生的反思,进行数学化的深层次加工提炼,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把数学活动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二、精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1.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基础上,这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确定起跑线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在运动场上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生活经验,又有长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的知识储备。因此,这个活动不再是一个单独枯燥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中的问题生活化,把相应的周长计算问题转化成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再把生活中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和数学中的周长计算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自身的数学能力。

2.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平常的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调查总结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比如在“1亿有多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通过猜测交流明白活动的主题,想办法验证,并用事实说话,研究1亿有多大。在活动中,小组合作商讨研究和交流方案,思想碰撞,再完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时又一次进行思维的摩擦,学生深入思考1亿有多大。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亲自实践、亲历体验、自主参与活动,从而把数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3.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以前的数学教学,由于教材没有安排独立的章节和课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创新更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的举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如在数字编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源和教材中的资源,设计有层次性的活动,由浅入深,先解密汽车牌照的信息,再解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信息,最后开展编学号的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求异和创新的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在活动过程中创新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载体。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数学知识,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教材呈现形式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明确地展现内在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实践活动,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活动目的,领悟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去使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唯有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上,以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将继续研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试卷 篇九

五五年年级级上上期期总总复复习习————实实践践活活动动

2006——2007学年下学期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试卷

班级姓名综合评价主题:家庭调查实践

一、询问你的父母,了解这个月你家的消费支出情况。仿照

数学课本71页图表,制作一份“家庭月支出情况统计表”

二、从统计表中获取数学信息,给你的父母一些合理消费的建议

三、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 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计算一下你家的恩格尔系数,看看是在哪个范围。(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

10.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篇十

王 勇

一、学生分析

我们班从整体上看,班里将近八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动脑能力比较强。将近二分之一的学生的操作能力一般,在这部分学生当中,有的学生不喜欢动脑动手,思维有惰性,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有的学生虽然喜欢动手操作,但没有目的性,不会观察,不会思考。另外,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二、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活动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11.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编排 篇十一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古语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的核心就是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做成事情的重要性。同样,把“天时、地利、人和”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也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历谈点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讲“天时”

这里的“天时”与季节性对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消化”所学、走进社会、接触自然的载体,其在编排时跟随季节更替的节拍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比如,当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被安排在春季时,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更应该体现春季的季节性特征,这样,实现活动与季节的完美对接,让“天时”成为了教材魅力展现的有力助推器。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按照教材编写的时间,这课程就应该在大约6月份的时候开展,可那时候天气太热,如果学生在早上8点30到校,在校时间多为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的同学不会很多,因此季节的原因会大大影响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效果。因此我建议把统计这一单元的内容适当提前,那么《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综合实践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讲“地利”

这里的“地利”与地域性特征对接。地理位置不同,其地理环境自然有异。地理环境以其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排他性、唯一性彰显其特点。同为重庆市的管辖区域,渝西与渝东南在地理环境上就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如果教材编写者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能将“地利”考虑进去,那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展现得更加突出,也更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三峡库区生态调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所在的学校距离三峡库区有好几百公里,学生除了通过网络等当今传媒手段搜集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外,实地感受当地的生态环境便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同理,老师面对此内容安排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教材在老师手里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或者是丢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智慧的老师会结合地方实际重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分享,更多老师可能会选择让此环节“烟消云散”,或者一笔带过。从这点上讲,教材编写的受众面和受益面双双打了折扣。基于此,笔者建议,教材编写除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作为实践活动的载体外,可在内容上增加其他可供选择的地方性特点,以体现内容编写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讲“人和”

这里的“人和”与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接。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用,必须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愿意参与、愉快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投入,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很难把功用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教材内容将会越来越被学生漠视,其存在将形同虚设。不可否认的是,要达到活动的“人和”目标,教师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同样非常关键。同样的教学内容,摆在不同教师面前,很有可能产生差距悬殊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讲,光有学生的激情和主动还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达到极致,教师在整个活动进程中的思想和作为也是活动效果的直接影响者。当教师的精心程序设计、科学方法策略与学生的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对接得天衣无缝时,活动的设计初衷才能完美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编写进了教材,但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一方面追求教材编写更加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使用教材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活”一定强过“死”!

12.依托综合与实践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学习兴趣

一、注重问题的选择

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 例如,苏教版四上《怎样滚得远》一课教学时,课堂的初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猜一猜:圆柱形物体滚得远近和什么有关系呢?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木板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30°角,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 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平均数, 测量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再把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 和60°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说一说:把你们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和全班同学分享.

问题的选择可以沿用教材,也可以超越教材,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兴趣、爱好和经验积累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活动可以在课堂内进行,更多的要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后,我们可组织剪纸活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计算》,我们可组织小花园设计比赛活动;学习了《数字与信息》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通与数字”的专项调查;学习了《比例尺》,我们可组织校园平面图设计比赛活动. 另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开展数学文化探寻等活动. 只有学生关心和喜爱的问题,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学习、 通过“行动”来学习.

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容易理解并乐于开展实践活动. 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实践研究解决问题. 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数学内容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注重活动的过程

要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即要求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实践(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 交流讨论,获得结论,总结反思等完整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分小组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实验,把所有的实践活动前移, 课堂只做交流和展示. 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显得充实有效. 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挫折,可能会失败, 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

再如,在组织《有趣的拼搭》一课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找一找等操作活动,积累操作性经验, 通过类比等思维活动,积累思维性经验,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积累探究性经验,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综合性活动和开放性活动积累综合性经验. 这些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实践活动过程. 二是关注每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 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性认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注重成果的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 很多时候,学生“做”了也不一定能表达、会表达.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常常 “做着做着就会做了 ”,“不做不做就做不出了 ”; 同样 ,“说着说着就会说了”,“不说不说就说不出了”. 因此, 我们在组织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 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 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即使学生说的不是很科学、规范、连贯,也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而且“说清楚”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想清楚”,最终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悟”.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与学习, 可分两个层次互动学习. 第一个层次, 小组内交流. 每名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实践过程、思考所得、疑问和困惑和盘托出. 第二个层次,全班范围内交流. 以一个小组为主要发言, 其他小组互为补充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活动取得的经验,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将占据课堂中的更多份额,丰富的实践活动后面都要有问题跟进,以活动思辨为手段,能促发学生自主思考,经验明朗化,思维深入化.

13.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篇十三

工作要点

一、调研课程开设情况

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按照江苏省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以往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足,本学期将广泛调研各校开设情况。

二、课程实施现场会

本学期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场会,对象为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内容为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开题、中期、结题指导的现场展示及经验交流。希望各校及时派人员参加,具体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三、教研组长会

召开各校综合实践会教研组长,布置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要求。督促各校从少、从小做起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四、教师论文评选

按省教研室论文评审要求,征集、评比论文,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评选出优秀论文参加省评比。并以此促进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学校课程方案评比

各校要参加徐州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比,按徐州市教研室规定设奖。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参加。并督促学校按课程方案逐步贯彻课程开设要求。

请各校务必于2010年4月1日之前将各校“综合实践课程方案”纸质稿报送到县教研室,纸质稿一式三份,并盖上学校公章,电子稿发送到jssnzyp@126.com睢宁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14.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十四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  建构  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三)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

15.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十五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来源于活动, 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 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皮亚杰教育理论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探究, 就是为了实践这一基本理念的。

但目前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当多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找到好的课题;二是部分教师也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的选择, 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研究热情。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选题阶段, 指导学生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一、广收信息, 成为课题探究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在普及中提高,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我校是一所位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中学, 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并且所在范围分布全县各地。学生虽然家中没有很好的现代技术设备, 但他们生活的周围却有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从“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我”的关系中寻找课题。

1. 从“我与自然”中寻找课题

长兴县山清水秀, 生态环保。周围的青山绿水, 动物植物, 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从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上,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上, 从周边的环境上着手, 由小到大、由近而远地观察与研究。如学生以长兴县的特产《走进紫笋茶》为主题, 通过请专家指导、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等活动, 把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自然地理知识、生物学知识和紫笋茶的有关制作技巧等都整合在了一起。考察后同学们又召开考察汇报会, 整合所得, 形成经验。在这一活动的引导下, 一批与长兴县自然有关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触摸“金钉子”》学生们走近远古, 考察“金钉子”———长兴灰岩保护区, 目睹了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通过亲近古银杏、扬子鳄等活化石活动, 感受古生态生命的神奇和壮美;学生来到太湖边, 欣赏浩淼烟波, 银鱼闪闪的水乡美景, 悠悠的太湖水令人神往不已。因此保护家乡、热爱家乡的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满足、升华。

2. 从“我与社会”中寻找课题

社会是课题来源的广阔天地, 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社会, 从中发现课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从中挖掘课题;广泛调查, 考察本乡本土, 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猎取课题。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结合课内外知识,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题。如学生探访长兴护城河, 亲临河水源头, 追踪纺织污染排放源;走进古城步行街, 采访擦鞋工, 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蹲点马路口, 观察人车流量, 引出现今人们对生活与文明的思考;迈步乡间村落考察卫生状况, 进入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通过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师生一起探讨中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与提高。如研究性课题《我与城市交通》, 学生走出校门, 早、中、晚分别到雉城城西立交桥北侧调查十字路口机动车、自行车及行人闯红灯违章现象。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统计, 利用学过的抽样方法完成车辆 (行人) 违章的频率条形统计图, 分析所得的数据和图表, 深入讨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如学生从一次历史与社会课的探究课上介绍自己家乡的地名缘起, 以《长兴地名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题, 对“地名与山水关系的探究”、“特色地名与桥文化的探究”、“特色地名与名人文化的探究”三个小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查县志, 访网页, 实地调查、考察、走访县镇文化站、当地老农、县环保局, 向全县人民提出倡议, 给县政府递交保护地名文化的建议书等活动, 把本土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土壤中。以《农家乐为何不“乐”》为主题, 走访了多家“农家乐”, 从农家乐的建造位置、服务水平、卫生状况等方面考察, 寻找问题, 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赢得了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这些活动, 加强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挖掘了贴近本土、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课题资源。

3. 从“我与自我”中寻找课题

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 自主科学地获取知识, 研究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如学生唱主角的艺术节、科技节是我校传统节目, 近年来已形成特色, 卓有成效。如我们学校首届科技节活动内容有:科普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比武、科技小论文评比、小制作、小发明评比、无线电测向、航模比赛、主题辩论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综合实践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于是学生们有了关于《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产品设计》、《远离网吧, 珍爱自我》、《视力与学习生活的调查》、《身份证号的调查与设计》、《指甲生长情况的研究》、《可乐饮料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身边的亲情”助困行动》、《子女与父母代沟问题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以《如何过好十六岁生日》为主题的活动, 学生调查身边同学十六岁生日的情况, 比较城市、农村在对待孩子过生日上的花费、思考、评判, 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逐步形成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真的求知态度,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二、寻找课题后的思考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分项指导

在实践中, 我们对学生选送的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学生在课题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题过大, 不宜着手;二是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很难得到帮助;三是课题的可行性差, 远远超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校的物质条件;四是课题中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得不到有效的结论。另外还有些学生完全凭一时的兴趣拟订自己的课题, 并没有进行认真认证。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所选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探究, 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策略指导。

课题的筛选可采取以下方法:

(1) 举办讲座。有教师讲座、邀请专家讲座等。如《走进紫笋茶》主题活动, 就聘请县内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 师生共同聆听专家指点, 对选题有了更多的掌握, 使活动方向更明确, 并了解了选择选题时该注意的问题。

(2) 课堂选题指导课。有辅导教师现场指导、请有关专家在学生实践活动场地现场指导等。

(3) 学生辩论会。往往是在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中遇到困惑、矛盾或难以解决时, 便适时有组织地举行辩论会, 学生就探究的问题分成几个方向, 用自己搜集、整理、探究的信息发表看法, 阐释结论, 最后大家评点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疑问, 在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后, 也不必苛求能够马上达到共识, 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强加于学生。应当看到, 学生在进入后期的研究后如果能够发现问题, 再进行矫正, 重新进入较为理想的研究状态的话, 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 也是一个莫大的收获, 这也许更贴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

师生共同筛选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后, 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组建自己的课题小组, 确定成员分工, 制定合作方案。

三、对课题探究过程———有始有终有效地指导

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实践探索时, 会出现新问题, 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首先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 只要刻苦攻关, 终究会有收获, 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本身主要是侧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课题, 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应把对课题的修正指导和中期监控有效结合起来, 在必要的情况下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后, 甚至可以重新确定研究课题。如学生在《探寻农业历史畅想未来农业》的时候发现课题选得太大, 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缩小探究范围, 最后把探究方向确定为寻找农耕用具发展历史, 定名为《探寻农耕历史畅想未来农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一般不要轻易更改课题, 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和浪费大量的时间。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课程,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学习, 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课题选择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但不能随心而“导”设计课题。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涉猎新奇是他们的特性, 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性, 结合乡土地理, 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搜寻感兴趣的课题。

摘要:农村中学由于本身的地域性特点、社会的文化氛围、学生家长的素质、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总体上比城市中学存在的困难要多, 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选定时就比较困难。因此, 本文介绍了农村中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活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上一篇: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下一篇:幼儿园安全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