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精选14篇)
1.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高台学校 张超
“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其对象重点是青少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每个教师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正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建设人才。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惰性较严重不肯动。随着年级的增高人数越多。那怎样才能改变这一面貌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如今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思想的教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可却潜行着一种危机,那便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过于的缺乏锻炼,营养丰富的消化不良,诸多的问题呈现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面前。发现这一危机的同时,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可多数的学校只看中的只是学生如何的把成绩提高上去,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去认知体育。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逐渐形成体育习惯。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总之,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自主发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的显著特点是动态性与外向性。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容易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自我表现又随时间、刺激、强度、环境、达成度等变化而产生波动。为此,教师应注重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贯穿于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位都要注重有时、有序、有机地渗透。
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时,根据学生爱动物、爱模仿、喜爱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创编青蛙捉害虫的游戏活动。把学生分成青蛙和害虫两种角色在稻田里跳来跳去,让青蛙双脚跳着捉害虫,捉到后角色互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这种有趣、活泼的情境式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基本技术,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的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㈢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通过自主尝试练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㈣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应强调层次性,让强者更强,能吃得饱,让能力弱者,也能通过从低层次的练习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例如我在三年级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组练习: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1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基础上,不分腿,且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极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㈤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有一次我课间休息时,无意中发现学生在草地上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有的做头手倒立,有的用小石片打水漂,学生的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每周总要带领学生到校外上一节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前滚翻,有时利用山坡进行冲坡比赛,有时利用小石子练习掷垒球,有时组织学生捉昆虫、采野花,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将体育教学与美术、常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封闭的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㈥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人教学领域,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并容易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我们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三、利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现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生,树立学习和生活上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老师不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制约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应从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心人开始。学生是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影响,只有得到学生的选择、支持,才能对其发挥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2009年12月15日
2.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二
随着课程观的转向塑造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学生是课程的核心主体,建构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观,便成了现代课程理论的追求。这是由静态构成走向动态生成的课程观、由接受知识走向发现知识的课程观、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自主的课程观。则校本课程应该是“学生的课程”,即寻找适合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其主动学习、完善个性的校本课程。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应该源于学生,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之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能力。在解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就是一种资源与动力,学生视野下的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本,兴趣为主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程和教师为指导的师本课程有机融合,以便更好地实现了与课程的互动对话。
校本课程开发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旨在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建构独特的课程。从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看,即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客体,而是课程的主体,着重强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只有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多元性、异质性才能得以彰显,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构必须基于人的本能需求出发,提供多种课程选择,发展人的个性。在课程开发中,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动向,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校本课程乐园”的科目,发现兴趣,发挥学生内源性,提振志趣,发挥创造性,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需求和螺旋式发展。
二、开发误区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许多学校紧随新课程发展的步伐,进行了大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应是基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但反思当今的开发实情,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重静态的学生发展,轻动态的学生发展观,实质上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发展,没有重视理解与深化,使开发陷入误区。问题主要表现在:开发主体权威化,缺乏民主;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脱离,重老师经验轻学生经验,重师本课程轻生本课程;课程形态趋于客观的物化;课程实施以师为主,课程评价简单化。
(一)主体层面
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主要站在学校的战略视角,打造特色学校为发展目标,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被允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被动参与其中。在权威主体开发下,课程过于整齐单一,大多从学校、学科、专家、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以教师为主力,编写出校本课程的学科教材与教案,但师生交流对话不畅通,学生缺少发言权和主动权,个性得不到释放,没有凸显差异,也就无特色,使校本课程与学生为本的理念相悖,使校本课程呈现不均衡的趋势,使课程呈现出封闭性、随意性、简单性。
(二)内容层面
一些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不够重视,校本课程的内容仅浮于形式,形同虚设。尤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理解有误差,致使校本课程内容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和能力水平,过分追求高难度、高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没有体现综合协调性。在这种情况下所开发出来的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理论与实践不符,必然会导致部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学习效果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三)形态层面
课程形式过分追求物化的显性课程形态,重视对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转向课程教材化,重在体现学校教材的成果,关注教材呈现的静态内容。但学校最易忽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潜在的情感元素,而隐性课程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和意志培养。在实践中,往往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支点,忽视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和技能获得,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智活动,因此较少地考虑学生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一些收获感悟,忽视了课程文本中对学生的内隐人文关怀,学生的体验感触得不到倾诉,不能使学生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四)教学层面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本应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但实施过程中仍然是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倾力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静态价值观,根据预设既定目标展开教学。且“满堂灌”的不平衡教学仍旧存在,没有真正落实合作探究性教学。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形于表面,没有落实到行动。同质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学习,没有重视引导学生个体在与情境的有效互动。则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受到了抑制,不利于引导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生成性教学模式。
(五)评价层面
在课程的评价目标上,实际的课程理念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与指标,有益于学校评估确定课程目标,对开发进行充实与完善。但在实践课程主体评估中,最易忽略学生层面的评价,而却忽视了学生的本质主体需求。评价主体集中于课程专家、学校领导和教师层面上。评价形式过于单一权威化,评价仅为保持教师权威。课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倾向目标达成模式,多以定量评价为主,将课程评价主要理解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能力评价较少,学生真正参与评价的机会不多,发挥的作用较小。
三、原因探析
(一)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准确定位
一些学校课程目标地位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过于宽泛,这样的校本课程失去了学校的本身特色,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因此步入开发“误区”。其开发的三大目标本应是发展学生个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学生为本是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学校特色发展是必然要求,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正是由于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准确定位,核心定位于促进学校发展,过于强调了形成办学特色,却忽略学生真正的发展,则本末倒置。根据“学生主体说”观点认为,课程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活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让学生做主,回归学生的课堂。然而,促进学生发展只是为打造特色学校的旗号,为学校服务,而促进学生发展却变成了表面的价值追求,忽略校本课程实质的理念价值。
(二)缺乏对学生经验的深入剖析
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这些校本课程误区存在,取决于对学生观的经验的分析挖掘太浅,一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学生的情感状态及个性差异不同,忽视了学生经验具有差异性、阶段性、连续性、内隐性,生成性的特点,导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理解校本课程出现了偏差,不知如何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下,存在着学生已有经验,只有加强有效引导,才能加深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力,达到预期未来的水平。校本课程的依据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显性经验和隐性经验的有机统一,基于学生多维经验,学生生活创造和丰富了课程。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空间,重塑以生为本,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
(三)缺乏对课程文化的深层解读
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的重构。校本课程体现着学校文化特色,若缺乏对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的分析,对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的解读,则不能形成真正的校本文化。学校特色文化要通过校本特色课程的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结合,开发出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课程,必须利用自身资源,充分汲取学校在以往办学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文化,发挥自身优势,挖掘特色元素。校本课程亦是一种文化开发,需植入文化因子,在素质教育文化渲染下,整个社会文化走向以发展人的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文化。则学校必须考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环境,校本课程应实施内化成学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的校本课程。即文化使命就是在于整合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回归学生多元生活的课程文化、多元评价的课程文化。
四、开发对策
校本课程应该是立足于构建基本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统一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路径应该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基于校本课程内容的整合拓展,应该是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设计趋向“生态”、“个性”的整合,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建构性,趣味性,使课程内涵变得丰富多元。在学生本位视野中开发实施课程,引导学生领略学习学科课程的乐趣,帮助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中“学会学习”,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究的魅力,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不断提升与完善的最重要资源,让每个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全面协调发展。
(一)课程资源
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经验,引发学生探究与思考、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估判断,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将学生、教师、学校、课程专家、家长等共同融入,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动向。尤其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开发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利于扩展资源的来源,通过了解研究学生已经具备与掌握的知识经验情况,以便确定课程教学计划需要的资源,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对现有的和预期实现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整合,创造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从而构建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趣味材料元素的加入,形成了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选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体验,文本内容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优化活动设计,使之生动有趣,科学益智。注意课程与生活整合,结合地方特点、教师特点,充分利用整合资源。立足于地缘关系、学校等挖掘教育资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灵性化引入新知,更适应学生需求,呈现富有生活气息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上,将讨论型、研究型的学习融进了课程之中,建构探究反思的学习体系,兼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探究型学习模式。在探究学习,老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关注以生为本,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将学习主动权回归于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将学习得到的知识,以学生主动的学为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教与学中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需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体验自主上课和建构课程的过程,其实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融为一体,也彰显了教学相长的意蕴。
(四)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评价主体多元化,突破传统的学校评价体系,对校本课程的多维性,科学性、价值性、前瞻性,需求性进行综合评估,突出学生参与评价的独特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有关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评价定位于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对课程评估不仅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反思,还包括多维度评价主体,促使学生和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考虑将学生的背景兴趣、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能力,重视过程的评价。在动态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调整完善、与时俱进,使之更人本化、合理化,公正化。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2]张新海.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探索,2002(12).
[3]李宝庆.学生参与课程决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本课程 篇三
当教育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之后,就出现了所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然,班本课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在众多的课程挤压了孩子们本不多的自由空间之后,班本课程的出现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呢?
当前班本课程的误区
笔者有心“百度”了一下,结果让人颇为惊诧——这些“班本课程”要么是把活动本身当作课程,要么是不成系统的碎玉乱珠,要么是虽成系统但却担不起“课程”二字。
前二者暂且不论,下面以成系统却担不起“课程”二字的“班本课程”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笔者能“百度”到的此种类型“课程”最多的是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似乎除此之外鲜有其他。此类所谓课程,自然是成系统的,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众多,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于是,每一个节日到来时,班主任就会对所在班级的孩子进行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以清明为例,通常教师做的是以下几项工作:
结合介子推或者其他典故说说清明的由来与文化价值;
向学生介绍寒食和清明的区别,顺带介绍寒食的风俗和清明的活动;
找来一些有关清明的诗歌让孩子们背诵或者来场朗诵比赛……
教师美其名曰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确,孩子们是了解了与清明有关的相关文化,介子推的精神或对先人的追念意识都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印记……
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这一次”的活动,都只是在人的心理表层做一次调节而已,很难影响到人内在心理的稳定结构。清明活动的举办是让孩子了解了一点文化,但很难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中去,毕竟这是“这一次”的活动。教育者没有将清明的文化活动延续下去,至少延续到可以让孩子形成习惯的21天。诚然,此类“班本课程”的设计者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要将之深入到人的灵魂需要有时间的保证。似乎在“设计师”的意念里,他做的这些就足以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了,或者说是否能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不重要,他更关注的是这个“课程”环节是否开展了。
既然不能影响孩子的内在灵魂,倘若来场辩论,请问如果不开设这个所谓的课程,是不是孩子以后就不了解关于清明的文化了呢?笔者当年没有参与过这样的课程,也敢说了解得很透彻。诚然,这里有斗嘴之嫌。只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活动的结果是什么?它真的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他们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吗?反过来说,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些,真的就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吗?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不只是让人了解知识或记住知识,它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如果这个知识了解与不了解对当下或将来的发展没有影响,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不大(笔者不是否认清明文化的价值,而是否认这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何况按照此类“课程”设计,清明节后的下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就是端午了。端午和清明的联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课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性,没有系统性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任何试图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节课就可以教育好或者改变学生的做法都是一种幻想。
行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最浅层次的习惯养成也需要21天。
把两个在内容上毫不关联的节日放在一起,以为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以为就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了,这同样是教育幻想。
课程没有内在的系统性就无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促进作用的课程自然是没有价值的课程,应该说,根本就不是课程。
不是课程,又没有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会挤压孩子们的自由空间,面对“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的孩子们,我们如何忍心再占用他们的时间呢?那么,这些课程为什么会如雨后春笋呢?
班本课程的四个要素
班本课程有必要吗?或许真有,因为不少教师带班往往跟着感觉走,根本无暇考虑什么是教育,不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倘若真有一个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系统的班本课程,不就改变了此种尴尬,走向了真正的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吗?
这个世界上不缺该如何做的道理,缺的是如何做的具体实践。
曾在自己的脑海里做过一个详细的规划,或者将之称为我将来要做的一项“班本课程”,现在我把它呈现出来。
课程主题:我的节日。
具体而言是让班上每个孩子自己设定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也可以取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字,如王小明礼貌节(日)。设立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都有那么一个日子是自己的舞台。诚然,其他节日自己也是配合其他孩子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设立过程:
1.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所设立节日的名称和目的。
2.每个孩子设计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3.规划其他相关事宜。
自然,无聊的主题不会被通过,设立节日的目的必须是传递正能量为主,兼顾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节日整合:若一个班上有36个孩子,一定会有36个节日。这36个节日一定会出现同种类型,例如关于公益活动的。此时班主任可以将关于公益活动的节日组织在一起。
假如共有6个节日是关于公益活动的,36个节日,每学年大致9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月会有4个节日,也就是说每周都会有1个关于公益的节日活动。通过6个节日、共计一个半月时间持续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是不是就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了呢?
倘若一个班级的孩子更多,那么节日的密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更长,当然,效果也会更好。
何况,一年中月月都有节日,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活动开展:
1.主题被整合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处的月份,选取具体日子。
2.节日方案由节日发起人制订,但开展具体活动时由全体同学和老师配合。让每个孩子因为自己的节日而成为师生聚焦的人物,找到尊严感和存在感。一个孩子为主、众人参与的节日活动,既是对个体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全体孩子的能力锻炼和意识培养,自然,这就形成了课程所具备的系统性,更带来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果您认同节日的整合是对孩子成长培育的系统化,而活动的开展是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的话,我觉得您可以认同这就是课程了,它是孩子发起的、教师参与组织的、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属于班级的课程。
孩子发起(贴近孩子生活),教师参与组织(系统化),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具有发展性),属于班级(班级独有),我以为,具备了这四个要素的班本课程,才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核心构建的班本课程。
4.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开放式教学 篇四
作者:潘志强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10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享有健康。新课改的出现,为体育教学带来答案。通过学习和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体育组实施了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下面就我校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1.教师思想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思想要开放,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21世纪。2.教学目标的开放
课程标准主要构建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将学生情况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我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情,拟定适合学生的情况的目标。如:设置的目标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目标、引导学生制订自我比较目标等。3.教学内容的开放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通过对教材的改造、变化,使所学内容符合儿童的发展,使他们乐学、善学。如,我在进行50米跑的教学中,设计大鱼网、冲过战壕、谁是第一等游戏内容,学生在练习中很投入,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达到了更好的练习速度的效果。
(2)将学生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去寻找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喜欢参与的活动,并根据他们的想法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如,我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看到了许多学生在进行跨大步的游戏,于是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我采用跨大步游戏,并在游戏中加了一些要求,要求学生最后一步用立定跳远跳起来,学生练得很投入,兴趣较高,更好地提高了立定跳远的能力。把学生平时参加的活动,如:跳橡皮筋、跳格子、打水漂等,运用于体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4.组织形式的开放
龙源期刊网 http://(1)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才能形成融洽、和谐、轻松的氛围。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2)创设合作竞争的课堂情境。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合作、竞争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学会合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长征”主题式教学,整个环节设置一定的环境布置,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比赛。在游戏“爬雪山”中,要求学生一个个手拉手,进行登山,哪个小组到达目的地早为胜。学生在活动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努力地提高本组的速度,争取第一。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游戏,并且学会了关心和爱护他人。
(3)拓展生活、实践的课堂空间。体育学科能极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由、活泼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学要大胆地走出去,利用周边的环境,上好体育课。我校体育组配合德育处开展了:踏青、野炊、登山等实践活动。这使学生视野得以开阔、身心得以舒展,能充分感受自然景物的美,从而激发对美术、自然课的热情,充分体现开放教学的特有魅力。
5.教学评价的开放
(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大多指向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和表现情况。要求师生平等对话,老师不宜像唱独角戏似地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实现教学发展,开拓师生彼此的潜力,以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如,在学习“前滚翻”时,先让学生观察评价教师的示范动作,建立动作概念。在练习中采用分组、合作等形式,学生相互观察、相互评价,明确不足并不断改进,得到提高。然后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他们获得成功。
(2)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检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及时评价,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练习状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调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时及时评价不仅不能发挥它的功能,还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评价要把握评价的时机,注意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相结合。
体育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我坚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使我校体育教学不断前进。
5.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五
段赏析
文 章来 源
..m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雨后》教学片段赏析
作者:江苏省宝应县水泗潘舍小学陆友松转贴自:江苏省宝应县水泗潘舍小学点击数:88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雨后》教学片段赏析
江苏省宝应县水泗潘舍小学 陆友松 22809
【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
师:(面带微笑)读了这首小诗,我又忆起了童年的往事
生:(迫不及待)老师,能说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说说看嘛
生:(小声议论)老师的童年一定很有趣……
师:那年我七岁,记得那天下了一场大雨,家前屋后都成了水的世界。我和几个小伙伴打起了“岸上水仗”,结果弄得一身泥浆,害得我被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我心里却觉得挺高兴的。
生:(不解)既然受了批评,为什么还高兴呢?
生:是呀,为什么呢?
生:一定是开心过了头
生:大概是找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生:他们(小伙伴)一定是你的“铁哥们”
……
生自发地积极交流,气氛和谐、活跃。
师:文中赤脚的孩子们(小哥哥、小妹妹)也捕捉到快乐了吗?
生:(齐声说)捕捉到了
生:小哥哥滑了一跤,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生:他一定很自豪
生:他是最快乐的 生:他以关心小妹妹为乐
生:他还会以关心他人为乐的
生:小妹妹也快乐呢,她希望自己也摔痛快的一跤
生:她太喜欢雨水了,即使摔一跤,她也觉得高兴
生:她觉得这样做很有趣
生:她为自己有这样的哥哥而感到快乐
……
师:是啊,小兄妹俩既喜爱这夏季的雨水,又相互关心对方。多好啊!真心祝愿咱班也能涌现出这样的“兄妹俩”。
[评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者在教学《雨后》时,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在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激发出师生的勃勃生机,焕发出堂的青春与活力。同时,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学会关心他人),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再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 文 章来 源
6.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六
预设活动是围绕幼儿的经验而展开的活动,这种活动比较容易与每个幼儿发展的特点相符合。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在预设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对于教育策略的反应对活动的类型、形式、内容及时予以回应,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生成,使他们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是使预设活动这种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模式提高实效的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师预设的主题内容,结合幼儿在主题背景下生成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围绕怎样提高教师预设活动的实效,结合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对提升活动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
策略一、教师通过观察,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内容框架是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欲望的
在开学初,正逢新春佳节过后,结合开学前进行的元宵活动,我决定开学后进行围绕“春节趣事”的主题活动。在春节期间,幼儿通过各种媒体接受到许多有关中国人过节习俗的趣事,为此,在假期前,我通过“假期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家长丰富孩子一些有关知识,如吃年夜饭、讨压岁钱、吃春卷等等。在开学初孩子之间的谈话中,我对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春节趣事”的大致框架,并且以此作为开展活动的一个依据。我认为,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和判断,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在,由此设计的活动至少能满足部分孩子的活动的要求。果然,由于教师在活动前的观察和准备,幼儿对这个教师预设的活动表现出相当的参与兴趣,主要是对于这个话题幼儿有基本经验,就是能力最差的幼儿对于穿新衣,拿压岁钱还是有体验的。在接下来对于习俗成因的探究中,幼儿通过自发的资料收集、以及教师有目的的经验分享,利用语言、美工、音乐等途径参与到活动中去,参与面的提高是提高预设活动实效的一个基础指标。
杨培明供稿
策略二、教师创设宽松的活动情景,让幼儿自主选择,以小组的形式为主开展活动
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我的经验是:找到预设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通过教师的诱导,能激发起有些幼儿兴趣的因素。在前一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幼儿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主地去选择,根据他们自己选择的内容,按自己的方式,或在与教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开展活动;幼儿对于环境的变化是最敏感的。在进入春天以后,班级自然角又丰富起来。有的幼儿带来的黄豆发芽了。有的幼儿带的黄豆则烂了。结合正在进行的对于“春天秘密”的探究主题,我决定以小组形式,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发芽材料、自由选择发芽条件,自由结队进行发芽实验。根据孩子的提议,这项活动命名为“快乐试验田”。对于种子发芽的认识是教师计划中的任务。幼儿对发芽确实很感兴趣,然而,每个幼儿对于发芽的观察角度和兴趣是不同的,有的幼儿乐衷于不断地浇水,有的幼儿感兴趣的是种子发芽后的情况,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好奇心和需求,使儿童的探索活动更为主动、深入,更具创造性
在后一种情况下,教师则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儿童寻找资料、让幼儿制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为此,我特地设立了“顾问”一职,可以请老师担任,也可以请同伴兼职。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发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探究性行为,激发幼儿对于结果的期待,把教师预设的内容成为幼儿愿意去探索的问题,从而在实效上提升活动的质量。
策略三:给予幼儿自发生成活动的机会,为他们的生成活动创造条件
在教师预设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探索主题时会对那些内容感兴趣,这就是说,教师的计划与幼儿的兴趣之间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许多教师没有预先计划好的内容,并会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探索,这正是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所在。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意外,如果教师能给予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以极大的鼓励,并且为其活动创造可能的条件,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顺应幼儿的发展,提高预设活动的实效。在进行“不一样的我”的主题时,有一个内容时让幼儿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需要幼儿向家长进行询问,本来预设的是一次语言活动,希望从姓、名的归类,引出孩子对不一样的我的经验。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小故事,而且,幼儿对于自己名字以及他们名字来历的兴趣大于对于姓和名的探索。于是,我们又顺应幼儿的`需要,设计了美工活动,让幼儿把自己姓和名的来历用图画的形式予以记录,并且以“名字书”这种形式,在班级图书架上予以交流。书的内容幼儿自己设计,除了名字的来历以外,幼儿还将自己的喜好等个性化内容画进书里。现在,“名字书”是书架上幼儿阅读率最高的自制图书。幼儿的经验十分有限,需要教师的隐性指导将活动深化,给幼儿更多的满足。
策略四、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机教育时机,生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抓住契机,创造新的活动,扩大幼儿的学习范围,在较高的程度上满足部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预设活动的实效。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悟,对于幼儿进行的随机教育往往如灵光一闪,稍纵即逝。这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素质,善于捕捉这种契机有助于在活动中提高教育质量,让幼儿在更大程度上有所获。在“走进小学”主题设计中,我的意图是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了解小学于幼儿园的不同,打破孩子对于小学环境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心理上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但是在进行“好担心”活动过程中,不少幼儿都表达了对于小学生活的担心,如功课问题、厕所问题、迟到问题、老师问题、甚至还有吃饭的问题,有家长反应说孩子现在到了家就拼命地玩,说是以后上小学就没有玩了。我感到 对于教师来说,幼儿的这些焦虑是更换环境的一个自然现象,但是也提供了教师教育的缺口――如何使孩子真正了解小学,并不是靠参观小学就能解决的。于是,我们就设计了“担心树”的环境,鼓励幼儿将自己所有的焦虑以图画形式予以表现,发泄后,在鼓励幼儿从小学大哥哥、大姐姐、从家长、从自己了解的资料,对于担心予以解答。由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对于引发幼儿继续尝试的热情,包括对于随后开展的“背书包,学做小学生”活动的幼儿参与度有较大的影响。
7.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教学改革 篇七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而且是生命的内涵。如果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有兴趣,生活会充满朝气,生命将充满活力。他们才能去思考、去探索、去发展而终身受益。
二、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机会,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的教师认为,我讲得好,学生又愿意听,而让学生自己讲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浪费时间,还是以教师讲得好,其实这还是观念的问题,如果认为自己讲得好,滔滔不绝,这只能是锻炼了教师自己的口才,而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力,因为,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认为学生不会讲,或者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不给他们机会。那学生永远也不会讲,能力永远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三、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使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展现出人性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必须绝对全力去开发它。学生的智慧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应该给他们以展现的机会。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受教育的主体,采取尊重、容忍、倾听和理解的态度,他们必将充满生命的活力。就能在情感上接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此时,如果给学生机会,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所体验到的。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内容减少了,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多了,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的去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时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充分信任、相信并发挥学生的潜能。事实上,如果你相信他们,学生会给你很多惊喜。如许多学生能自编自演小短剧,当活动课主持人,下载资料等。此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许多信息,也为学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中,学生之间的综合交流会发生无穷的智慧碰撞,这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智慧资源。
四、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前提条件,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就会放弃自我发展的努力和激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首先要自信,用教师的自信来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用自信的语气和眼神与学生交流,用教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承认差异,创设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爱好、兴趣、特长。因此要研究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方面表现自己,让所谓的后进生也有机会“露一手”。同时更多地应用非量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正视差异,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的,而他们的生存能力大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这段黄金时期形成的。因此,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实际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就体现了这种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关注这一点,不但从知识上,而且从其它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
五、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知识点减少,难度降低,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轻松了。在实验中,教师们认识到改变教学方法比单纯的传授知识难得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要多思、多变和应变。多思就是多动脑筋,多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他们才会感兴趣。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深有感触,并且,效果也截然不同;多变,就是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单一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去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应变,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学生要查阅、收集资料进行汇报,学生的参与面广,有时教师的思路要跟着学生走,不一定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学生可能会提出无法料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一个班级一个样。因此,教师要能灵活地应对随时发生的问题,否则将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8.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八
一、融入学生生活,融洽全面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每个人对于发展的定义是不同的,应该首先把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上去,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展学习能力,尽可能做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将学习与健康结合起来。高中生在课堂上呆得时间长了,需要适当放松一下自己的大脑,在课余生活中,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将体育融入生活。其次,加强“人文教育”的探究。人文教育是被明确指出应该重视的,一般的人文教育都是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进行的,通常人的性格都是在参加活动中才能够完美地展现出来的,只有人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将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表现出来,所以应该在进行耐力训练时注意坚毅品质的培养,在竞赛类项目中培养进取精神。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探究。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话题,需要我们能够更好更透彻地求解,之后做到将其融入生活,才能够领悟到它的真谛。
二、发展三个目标,促进身心发展
教学目标从教学引导作用来看,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使教学策略更加有效地应用;只有实践目标与实现目标才能够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1.心理发展目标。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能够积极地参与学校中开展的体育活动体现了这个学生的心理品质,愿意并积极地融入其中,说明该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并愿意以一种勇敢的态度去竞争,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身体发展目标。高中生每天坐在教室里面学习,如果缺乏体育锻炼,就容易造成体能下降,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挤出时间来参与课外活动,也说明该学生具有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品质。高中生应该具有一般和运动项目的基本活动能力,学会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运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3.能力发展目标。学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要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新的时代需要新型人才,只有那些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较好的突破思维,能够在旧的思维里面找到新的突破点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目标。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意识和冒险精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完善自身学习,不断改进指导
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是一个接受者,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储备,从而可能造成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不够,久而久之会对体育方面的渴求比较匮乏。实践证明,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与受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的,并不一定会随着成长经历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受到更多的影响。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的多样性和艺术性也可以塑造学生在相关方面的认知性,师生之间应该有更加多的思想交流,只有交流到位了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更好地发扬下去。首先,学生应做一个热爱探讨研究的人。从来“学”“教”都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明确自己所需要所欠缺的是什么,才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这就要求施教者在传授基本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其次,应该注重加强思维训练,尽最大可能,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领,提高创作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辨析能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事情,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高中课堂是离不开实践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在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强化自己。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从而能够全面发展自己。
9.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复习课效率 篇九
一、重视主题情景的创设,使复习过程彰显人文精神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采用有趣、生动的画面结合寓言、故事或以图表、实物等形式,多样化呈现学习素材,创设开放的情境,将复习主题寓于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激起认知冲突,学生在对教师或同学呈示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把生活原型和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能力。如有位教师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依据城市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逛游乐园,设计了领学生逛小小游乐园的教学情境,并针对这部分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过山车”“海盗船”、“摩天轮”等一个个小环节。使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游戏中,进一步的复习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改正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基础,使复习成为学生扎实基本功的过程
我市近几年来的学生水平测试试题,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前提,以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在试题设计方面力求开放性,凸现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能力的考查的同时,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中,许多试题都是强调基础、源于教材的,甚至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作为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考试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考题。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解决所谓的“难题”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相对的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复习。其主要表现是对“基础”的复习力度不够,只是走过场。对于基本的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其探索过程,少问了几个为什么。没有发掘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是搜集大量的课外练习题,试图让学生在大量的练题中悟出某些解题的妙方。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而产生“畏难”的情绪,造成不良的影响。实践证明只有基础扎实、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练的学生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复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复习课所要温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对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像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在各节课里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知识整理自然就成了复习课教学的核心之一,而不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有差异的,他们对知识构建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教师忽视这些,让不同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构建知识,那只能让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进而产生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复习课教学要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彰显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的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复习的过程,通过比较、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活动的体验。要提醒学生避免为整理而整理,要强调引导学生自己构建个挂化的知识网络。要使学生在知识整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使认知结构更具迁移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倡导分层递进,使复习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10.切实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十
在这个案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片段。这里的学生发展指的是全体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学生的发展。当殷老师发现小A在课上看漫画时,她面临着一个矛盾:是对小A的行为进行及时批评教育,还是继续帮助其他学生操练和巩固知识。殷老师找到了两全的办法,她利用小A聚精会神地看漫画书的真实情境,推断出书的内容能够吸引人,可以引发其他学生的好奇,鼓励他们利用特殊疑问句向小A发问,既让大家操练了句型,又让小A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个案例中,反映出殷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如果殷老师没收小A的漫画书再批评他一顿,小A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定会觉得很没面子,对教师的感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通过合理的处理,虽然小A同样成为了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语言得到了展示和操练,学习英语的兴趣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我想他一定也会理解教师的苦心,改正自己的错误。
殷老师用她的教学经验和机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学生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关注学生的兴趣,将课堂上的一件小事变得很有意义,发人深省。
11.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在各行各业广泛地进行,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信息技术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帮助,还能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因此,如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之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值得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包 含两个方 面的内涵,其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其二,以全面发展为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首先应该树立二十一世纪的质量观,即高品质、多规格以及小批量。学校的顾客有两种,一是用人单位,二是求学者,用人单位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用人标准和要求。我国正处于知识化和工业化的现代化过程中,这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要求的多样化;而求学者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也各有差异,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使得求学者选择的机会增加,个人的要求会越来越凸现,生源对于学校来说越来越重要,求学者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规格的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竞争力。
其次,要树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观,即尊重个性,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当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整体来说应该具有基本统一的要求和规格,但是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在学 生的身上 应该个体 化,成为学生 的特色。受遗传、环境以及智力的影响,学生的水平 是不一致的,所以,教师应该 从学生的 个性差异 出发,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其思维训练和培养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 培养。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做到,首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上应该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直观的动作思维占主要的部分,因此键盘的操作可以占主要部分;而中等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文字录入等内容的教学比较适合在这一阶段进行;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转折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一阶段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效果更佳。
其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中要 贯穿思维 训练。要尽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主动实践和尝试,可以将教学的环节细分。第一,明确思维任务,使学生的 思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思维材料;第三,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之后进行讨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感性的材料加工使之成为理性的材料;第四,获取思维结果,并验证思维结果。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
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 有重要意义,因此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教师应该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规划,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为依据确立教学的方向,使学生在结合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 动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探索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取得进步。
12.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二
一、新意呈现,让数学散发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题例:情境式作业
下面是粗心的小虎给他姑妈的一封短信,请用“~”将信中的四处错误画出,并在原处改正。
姑妈:
你好!2月28日晚,我和爸爸登上开往广州的火车。22:10开车后,我就躺在约1平方分米的卧铺上休息。第二天晚上8:10 火车到了广州,在火车上的10个小时一切顺利,请你放心!
这次到北京,你安排我们品嘗小吃,游故宫、长城等真是开心。由于时间紧,还有很多景点来不及游览,真是太可惜了。6月31日放暑假后,我一定再来北京旅游,再来看望姑妈!
祝
身体健康!
小虎
2006年2月29日
把枯燥的练习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以现实性生活为素材,以具体的故事情节为载体,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独特,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渗透了新课改理念的练习,较好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从身边的情境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引领应用,折射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当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拓展作业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
1. 动手操作性实践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去观察思考,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上表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之中体会千克的意义。
2. 社会调查性实践作业
这类型作业是通过学生的调查、体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这些调查性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三、开放创新,给学生一片发展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精心设计开放型作业,给学生一片发展空间,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题例: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我校二(1)班32人组织到广州游乐园一天游,他们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一)租车问题:(两种车:①限乘客10人 ②限乘客4人)
1. 如果都坐小车,需要租几辆?
2. 还可以怎样租车?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租车:租限乘客10人的车( )辆,再租限乘客4人的车( )辆。
(二)买票问题:
公园售票窗口上写着:门票每位10元,团体满40人每位8元。
1. 请你估算一下,他们大约需要多少钱?
2. 请你设计最佳购票方案,算一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三)玩项目问题:
小明只带了25元来游乐场玩,以下是各项目的名称和价格:
1. 如果只坐碰碰车,能坐几次,还剩多少钱?
2. 如果只玩荡龙舟,能玩几次,还剩多少钱?
3. 如果每一项都玩,带的钱够吗?
4. 请帮小明设计一个游乐项目不重复的方案,使他还剩1元钱。
(四)时间问题:
我们今天上午7:30出发,大约在下午5:00返校,回校时间大约是( : ),但我们在返程途中,由于受雨天影响,我们比原定时间推迟了1小时30分回校,那我们( : )才能回到学校,整个行程用了( )时间。如果我们要在原定时间回到学校,那大约要在( : )开始返校,并说说你的想法。
以上所呈现的是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具备个性。
13.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三
1. 阅读课本P147—150 ,并完成2—5题。
2. 在函数:1y=x,2y=4x+1,3y=3-(1/2)x,4y=-3πx,5y=8x2,6 y=2(x-1)+2,7 y=-2,8y=2/x中
一次函数有___;正比例函数有___。(填序号)
3.正方形的周长为y,边长为x;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为20 cm,宽为10 cm。如果将长方形的长减少x cm ,宽不变,那么此时长方形的面积y(单位:cm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5. 已知函数y =8 -0.5x, 则当x =4时 ,y=___;当y=-2时,x=____。
【成果初展】
1.当a____,b____时,关于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当a____时,关于x的函数y=5x+(2-a)是正比例函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 = kx + b (k、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
B.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
C.一次函数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D.不是一次函数但可能是正比例函数
3.一盘蚊香长120 cm ,点燃后,燃烧的时间t每增加1小时,蚊香的长度就缩短12 cm。
(1)写出蚊香点燃后的长度y(cm)与蚊香燃烧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2)该盘蚊香可使用多长时间?
(3)写出t的取值范围。
【例题精讲】
例1:已知一次函数y=kx-5(k是常量,且k≠0),当x=3时,y=10。求的值。
变式:已知一次函数y=kx+b(k、b是常量,且k≠0);当x=2时,y=0;当x=1时,y=-6。
(1)求k、b的值;
(2)当x=5时,y的值是多少?
例2:已知关于x的函数y=(m+1)x+(m2-1)。
(1)当m取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
(2)当m取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
变式:已知关于x的函数y=mxm2+m-1。
(1)当m取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
(2)当m取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
例3:为了培养市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规定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10米 3 时,水费按2元/米 3 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10米 3 时,超过部分按3元/米 3 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 3,应缴水费y元。
(1)求每月用水量不超过10米 3 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求每月用水量超过10米 3 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20米 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
(4)聪明的你们已经完成了前面三题,如果让你们来出第四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自我检测】
1.下列函数中,_____是一次函数,____是正比例函数。(填序号)
2. 当a____时 ,b____时 ,c____时,关于x的函数y=(a-5)x|b| -1+c是一次函数。
3.当k_____时,关于x的函数y=(k+3)x+k2-9是正比例函数。
4.甲、乙两地相距680 km ,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t h。
(1)试问剩余路程s(km)与行驶时间t(h)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式 ?
(2)求t的取值范围。
5.若函数y=2x+b(b是常量),当x=2时,y=3;则当y=-5时,x的值是多少?
思考题: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职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国家依法对职工个人工资、薪金征收所得税。税法规定:月收入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800元但又不超过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所得税,月收入超过1300元但又不超过2800元的部分征收10%的所得税……
(1)当月收入超过800元而又不超过1300元时,求应缴所得税y(元)与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王老师月收入1100元,他应缴所得税多少元?
(3)张老师上月缴所得税20元,他上月收入是多少元?
(4)李老师上月缴所得税65元,他上月的收入是多少元呢?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以导学案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师生讨论合作的形式学习一次函数的变量关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体系严谨,前后贯通。整个教学分成四个环节:课前导学、成果初展、例题精讲和反馈练习,这四个关节之间有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做铺垫、后者为前者做延展,可谓浑然一体。例如,由课前导学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一般表达式,紧接着在“成果初展”环节中让学生思考问题,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随后就在“例题精讲”环节中设置一道相关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是转变角色,凸显主体。课堂上力求做到教师隐下去,学生浮起来。“课前导学”以及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我一边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一边批阅做完学生的习题,一般每一个小组只选择批阅其中的1-2名同学,然后让这些学生去批阅其他学生的习题,并要求他们指导做错和不会做的学生,充分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例题教学中,我也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来进行交流讨论,由学生代表讲述解题的思路,其他学生及时补充,我只适时作点拨和启发。这样下来,不仅发挥了学生群体互助的优势,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比较扎实。
三是把握主动,积极促进。如“课前导学”是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要求提前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并针对预习内容设置一些导学题,使学生预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是注重设计,强化变式。注重学案的设计,便于学生自学、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变式训练,包括概念的变式、例题的变式、方法的变式和思维的变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14.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十四
1.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的意识;学会与人文明交往等。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价值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3)职业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们学校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爱岗。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
2.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选取历史或现实的典型事例开展教育。
3.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专题。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其实质就是强调法律为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
二、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现实
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深透的钻研,而且具有广博的知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注重紧扣时代脉搏,这样才能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的有些政治教师最致命的恰恰就缺这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避开他们认为的“敏感”问题,就是对现实的一些丑陋现象来个过客式的讲解。其实他们忽略的这些正是学生最需要掌握,最希望了解的东西。也正是这些做法使政治课陷入了困境。试想一下,政治课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用来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只是给学生一种“遥远”的感觉,当然会失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现实的丑陋现象应该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择其善者而为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学生心灵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师教学的中心位置上;多角度考虑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感受;把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的解决相结合,走进学生的心灵。对此,我认为教师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思想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经济理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错综复杂。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状况,使得他们最容易受到种种思潮的影响。不同环境、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自身的种种变化而与时俱进。政治教师只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社会、了解学生,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2)尊重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当然争论和探讨的价值不一定在于结论,能够受到启示、引发思考就是好的。教材中涉及道德要求、人生观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站在希望达到的高层次上,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4)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要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民主平等;其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想和情感;第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与想象的时间;第四,课堂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掌握知识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推荐阅读:
结合专业特色以学生为本创新服务平台07-13
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摘引10-03
小学生本学期个人总结09-10
小学生错题本如何建立12-08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发主稿09-17
小学生整本阅读效果08-08
怎样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08-17
大学生社会实践协会本学期工作计划10-04
50本适合三四年级小学生看的书10-27
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