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 姜全德
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总体上看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试题材料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下面,笔者就我市二○○四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基础题(第一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谛听 缔造 帝王 递增 B、休憩 迄今 器材 哭泣
C、定单 绽开 锭子 沉淀 D、义务 游弋 艺术 议会
【简析】此题的考查形式与前两年相比较,没有多大变化,仅仅是每一项增加了一个词语。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形声字和同音字的掌握情况。比如,A项中的“谛、缔、帝、递”四个字,既考查了形声字,又考查了同音字,无论怎样,他们的读音完全相同,均读“d”。B项仅考查了同音字。这四个字“憩、迄、器、泣”,音同字不同,他们均读“q”。据命题人介绍,该项中的第三个词语“器材”,原来设题为“修葺”,后来考虑到考生对“葺”字的使用频率较低,故换为“器材”的“器”字,这充分体现了命题人“以人为本”的思想。C项侧重于考查形声字,“定、绽、锭、淀”四个字读音不完全相同,其中“定、锭”读“dng”,“绽”读“zhn”,“淀”读“din”。D项侧重于同音字的考查,“义、弋、艺、议”均读“y”。
但是,综观此题,结合考生在考场上的所见,美中不足的是,此题C项第一个词语“定单”所加点的字是“单”而不是“定”字,加之命题人也没有给考生纠正,所以考生不用动脑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C项来。这恐怕是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大“亮点”。
2、下面一段文字有3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工整的写在后面的方框内。(3分)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建时刻,斑羚群竞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象死亡。
① ② ③
【简析】本题题型设计较好,用语句考查有更大的迷惑性,考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把句子分割成一个个词语去看。加之该题材料出自课内《斑羚飞渡》一文,学生应当非常熟悉,考生稍加留意,就会找出材料中的三个错别字:“关建”的“建”应改为“键”,“竞然”的“竞”应改为“竟”,“走象”的“象”应改为“向”。该句子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在于受形似字或同音字的影响而导致用字错误。另外,该题还考查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学生应用楷书或行楷工整地书写,不能用“自我体”书写,否则,就会被扣分。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请写出3个以“人”字开头的成语。(3分)
人 人 人
【简析】该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考生平时积累语言的习惯,特别是积累成语的习惯。这种考题,考生在初三总复习过程中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靠平时的积累。解答此题时,考生要注意的是“人”字必须在成语的开头,而不是在其他位置。该题的参考答案为:人浮于事、人面兽心、人莫予毒、人情世故、人道主义、人山人海、人寿年丰、人微言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不知,鬼不觉、人地生疏、人定胜天、人声鼎沸、人亡政息、人仰马翻、人云亦云、人一己百……
4、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阶段所受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 有着很大的 ,在青少年阶段,知识、艺术的营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 的。
A、成长 作用 有利 B、成才 影响 有利
C、成长 影响 有益 D、成才 作用 有益
【简析】该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是实词的实际运用和近义词的辨析。解答这类题型,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特定的情景知识,对上下文有关语句的含义要善于理解。题中,“成才”的意思是“成为有才能的人”,而“成长”的意思是“生长而成熟”或“向成熟的方向发展”。据语境判断,第一空应填“成长”较为恰当;“作用”的意思是“对事物产生影响”,使用于特别具体的对象(主要指物),而“影响”的意思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其适用对象主要指人。因此,联系上下文,第二空应填“影响”。另外,此题中的“有利”和“有益”的意思都是“有好处、有帮助”,它们可以互换。
5、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内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商家投资的沃土。
B、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让同学受到很大的触动。
C、《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引导规范汉语作用的重要词典。
D、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不禁怀念起遥远的江南水乡。
【简析】中考病句题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病句修改与辨析”是中考试题中的常客,其考试难度不大。如这次中考的第5小题,该题只要求找出有语病的一项,就相对简单得多了。正确答案是B项,其病因是成分残缺,缺主语。B项中,在句首滥用介词“通过”,把主语“‘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纳入介宾短语之中,整个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所以造成主语残缺,应当删去“通过”,让“‘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作主语,就通顺了。也可改为: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同学受到很大的触动。让“同学们”作主语,也通顺。
6、默写、填空(5分)
①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②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③默写一句含有“风”的古诗句 。
④读了莫伯桑的《富楼拜家的星期天》,会感叹他的朋友真多,我们会不由得想起《漏室铭》中的一句话 , 。
⑤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响亮的提出“重整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市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设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真是 , 。(用《岳阳楼记》中语句填写。)
【简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积累情况,其考点主要有:(一)直接默写填空。如①②小题,这是一种传统的测试形式,具有单一性特征,一般难度不大,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指定的某篇诗词或补充完整,即出现某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或提供了首尾句,让考生把它补充完整。这种默写题,一般都提供了课题及作者,考生只要对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求背诵的文段记得熟、记得牢即可准确填出。参考答案为:①一览众山小 ②千里共婵娟 (二)归类积累题。如③小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富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和扎实的语言知识,做题时要按照指定的类别填写出若干诗句来。如果平时阅读范围窄,没有养成归类积累语言知识的习惯,做起来就无所适从。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含有“风”的古诗句很多,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迁移运用型。如④⑤小题,像这种题型,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还要测试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如果对原文不能够整体感知,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答时就困难重重。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大多有提示语或具体要求,而且大多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知识,它含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运用的意味,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好形式。其参考答案为: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综观今年中考的基础知识题,命题人没有为考生设置审题障碍,完全以人为本。考生只要加强平时的积累,不脱离书本,夯实基础,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积累运用 夯实基础内江市二○○四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基础题简析(教师中心稿)]
★ 夯实基础的意思是什么
★ 加强煤矿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
★ 中考生物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 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夯实基础 发挥合力
★ 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工作计划
★ 如何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
★ 母亲(教师中心稿)
★ 杂说(教师中心稿)
★ 厚积薄发(教师中心稿)
★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
2.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为了积累作文素材,许多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着丰富的资源。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蜂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苏东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写起作文来又无从下笔呢?我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文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课本,加工课本,与高考作文衔接,如果再辅以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应当是可以期待的。
学好课本,可以疏通写作文之源。语文课本包罗万象,我们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利用课本我们可以完成如下一些工作:
1、积累观点。乐观:《沁园春长沙》;爱国:《赞美》、《纪念刘和珍君》;报国:《无衣》《烛之武退秦师》;平等独立,人格,迷失与个性《致橡树》;自由、独立《致大海》、《我的空中楼阁》;诚信、忠勇:《鸿门宴》;和谐:《归园田居》《山居秋暝》;选择:《鹊桥仙》;愚昧误国:《道士塔》;性格决定命运:《美腿与丑腿》;健全人格:《陈奂生上城》《故乡》……
2、积累人物形象,积累论据。大禹:勤政为民、公而忘私、不记家仇;舜帝: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宽容大度;曹操:奸诈、残暴、自私、嫉妒、唯才是举、权谋机变、志向远大;诸葛亮:智慧、洞察力、判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选人用人之误;柳永、杜牧:颓废、注重形象、用远大理想指引人生、自嘲、阿Q精神;辛弃疾、陆游、范仲淹、杜甫:忧心国事、努力进取、从不低头、永不放弃。
窦娥:善良、反抗;杜丽娘、罗密欧、朱丽叶:自由反抗。春香、红娘:顽皮机灵,成人之美;林冲:隐忍、屈辱、反抗、觉醒;柳遇春:急人危难,侠肝义胆。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胆怯懦弱、走狗帮凶;玛蒂尔德:不安现状、拥有梦想、虚荣、知错就改、成熟需要代价;葛朗台:人性、万恶“钱”为首、执着、追逐幸福 ……
老师讲课文,难免要涉及到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介绍作品时代背景,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等。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加工材料,既可加深学生认识,又可积累文学常识,还能锻炼学生加工和运用材料的能力:一举而数得。
3、积累精言奇句。应该做到课课有得,天天有得,并且注意分类整理、摘抄。包括精妙的描写、深刻的哲理、久而弥香的典故、拍案惊奇的故事、千古流传的名句……
例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精言警句俯拾皆是,像:“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都十分精美。
但整理、摘抄并非最终目的,应该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这就需要做到:不断吟咏以求理解精髓,力争背过以备不时之需,不断思考以求物尽其用,灵感乍现以妙笔塑再生之花,日积月累,水滴不断,自然石穿。
4、积累写作素材。荆轲刺秦王数日不行所待之人为何者?杜十娘悲剧之幕后黑手李布政何样嘴脸?蚩蚩之氓如何骗得了女之情感?邶国静女怎样顽皮可爱?陶渊明为何是千古清高的典型?李白高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何以难得清高之名?
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是再创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扩展学生的思维。高考满分作文《谁是打虎英雄》、《昭君行》等,都是再创作的结晶。
5、积累写作方法。讽刺:《死水》;联想和想象:《李凭箜篌引》;比喻论证:《拿来主义》;象征:《致大海》;托物言志:《我的空中楼阁》;情景交融:《我与地坛》;倒叙、渲染:《祝福》;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荷花淀》……
6、积聚情感。凄婉哀伤:《再别康桥》;清丽婉伤:《错误》;欣喜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压抑郁闷:《致大海》;深挚缠绵:《我愿意是急流》;淡喜淡愁:《荷塘月色》;沉痛哀悼:《巴尔扎克葬词》《纪念刘和珍君》……
3.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春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依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试图不仅仅让学生知道文章的中心意思、结构及其表现技巧,更通过对文章语言符号的解码,再现作品丰富的内容(甚至借助其它手段),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去探究。
同时本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旨在借此辅助阅读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探究。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素以语言优美为人称道。《春》充分体现出朱自清先生散文这一特点,语言生动准确、清新明快。因此在本文的阅读过程中,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自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这一阅读环节不应是灌输式的,而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感悟与体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以读带讲,以读导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你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此环节通过唤起学生对过去所学过的关于春天诗句的记忆,同时又为进入新课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搜集了朱自清的哪些资料呢?请相互交流。
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本文大概写于1928-1937年间。
(此环节能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信息、筛选资料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比单纯老师教给他们一个答案要有用得多)
三、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先播放朗读带,然后教师深情朗诵,学生深情朗诵。
提醒学生学习写景散文时,要注意分析描写景物时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景物什么特征,哪些词语用得好,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思考:请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理清行文线索。
明确:作者一共描写了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行文线索:盼春--绘春--颂春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示范朗读,了解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
2、师生同赏
(1)、小声朗读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A.嫩嫩的、绿绿的B.偷偷地、钻
喜欢的理由:A.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B.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喜欢的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此环节由师生合作完成,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作者后面描写的画面)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⑶、全班交流,学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4)、欣赏这些美丽的画面,大声朗读你喜欢的画面。
(此环节在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注意朗读的方法,如:“小草地偷偷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删读成“小草从地里出来,”学生重复读“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让学生体会到朗读时应注意重点词语则应重读)。
又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教师删除读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满是的”学生按原句读。这样对比朗读生就从“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这些关键的词品味出小草的长势、情态和色泽来。接着教师问,人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呢?学生读原文回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教师又问“风怎样?草怎样?”学生读原文答“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
(对比朗读,一问一读,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草的特点。)
3、师生同写
⑴、第六、七段,竞赛朗读,女生读第六段,男生读第七段,看谁读的好。
⑵、师生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此环节以竞赛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让学生根据文字描绘出美丽的春景图)
四、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此环节在于训练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五、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其他的作品,把你喜欢的朱自清的作品抄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
(此环节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积累更多的描写春天的语句)
4.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者:27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改写文章---扩写成现代寓言品味精炼传神的语言
3、扩展延伸本文的主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法:
讨论、点拨法
学法:
自学、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语]
大屏幕出示一组有关公路破损的图片
同学们,这种现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你由这一现象会产生哪些思考------
学生交流:超载造成的;自然灾害造成;人为造成的……
提示:还可能是工程本身质量有问题,同学们谈到的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交流:车毁人亡;交通事故;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工人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我们也能看到经常修补,那你由这一修补行为联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有错就该;凡事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再去补救,要防患于未然……
提示:还可以想到与此有关的成语和俗语:“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还可以引申一下:将路的意义进行扩大和引申,辐射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创业容易,守业难”……
小结:大家看,由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现象,我们深入的去思考:究其根源、想其后果、发挥联想,就会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更深一层的内容,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板书),大家如果经常用这种眼光去看待生活现象,会使我们拥有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另一种现象:《越巫》(板书)
[感知]
大声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扫清生字障碍;2、注意朗读时的合理停顿;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改述文章。
学生交流初读体验------生字障碍、朗读停顿。
学生改述文章------提示:改述中可以有适当的想象部分。
点评学生改述的优劣。
大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请用简单的语句概括“越巫”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
点拨:注意语言的简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那透过现象看本质:故事本身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师板书----越巫欺人、自欺,被戏,吓死招摇撞骗者害人害己
[品味]
再读文章(男、女生分读),读出收获、读出疑问。
交流:
生:越巫先是以鬼骗人,而后又被少年戏弄,最终却被鬼吓死,我觉得结尾非常有讽刺意味。
师:其实,讽刺不只一处,大家还体会到哪些语句具有讽刺意味。
生:“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调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很形象传神的勾勒出越无所谓驱鬼治病时的动作神态;
“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简单明了的点出越巫的欺骗性,并且已经到了自欺的地步;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抗我’”用越巫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自欺欺人的虚妄嘴脸……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也”更加突出了越巫当时的极度恐惧的心理。
师:有点像一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生:“号,求救于人甚哀”现在不是别人向他求救,而是越巫求救于别人,颇有讽刺意味。
师:这是越巫被戏时的动作,我们可以共同来看看越巫遇砂石的反应-
学生齐读文中越巫的动作,体会动作描写的效果:三次遇砂石,三次反应各不相同,通过行为神态的描述,形象的体现出越巫内心的恐慌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示关于寓言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质疑]
学生质疑:
1、作者描写越巫遇砂石时的反应,为什么以“角、铃”为线,有何用意?
2、作者为什么详细写越巫被恶少年戏,而略写越巫骗人的情景。
3、“肤色如蓝”“蓝”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
小组合作质疑,集体解决难点。
教师点拨:1、可以考虑“角、铃”的作用。2、结合文章主旨理解。3、结合“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解决。
教师质疑:大家如何评价“恶少年”,
生交流-------
师:由此看来“恶少年”似乎并非真的是“恶少年”,那为什么要以“恶少年”来称呼。生讨论-----
师点拨:
1、大家可以设想:越巫死后,村里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说明你的理由。
2、越巫何以深得人心,你对越巫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3、重新审视生活中遇到的和电视中曝光的诸多行骗现象“假美元”“假元宝”及“法论功”现象,谈谈自己的发现。
那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家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将发现板书到黑板上。
[拓展]
师:越巫的生命结束了,但由越巫引发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大家可以为越巫设计一份“墓志铭”,可以参考如下的范例:
自写: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
司汤达----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
代写:别里科夫(套中人)----问世间套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小组合作,为越巫代写,要求:既能够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越巫的一生,又能给后人以启示------
学生合作创作:
生例:-----恕我被社会所害。
------欺骗过了,享受过了,体验过了
------角入手中振动满天星斗,
铃入阴间展开万里江山
课堂结束语:
5.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李杉
教学目的要求:
一、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二、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意境很美,语言很美,可以采用视听手段(出示相关画面,配乐朗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二、通过学生的充分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具体的感受、认识,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引导同学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有关信息,并出示幻灯片总结。
2、简介写作背景
三、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问题供同学思考: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一些?
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一些?
二)、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三)、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四、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一)、幻灯片出示荷花的`画面,形象直观领略其神态情韵,并与课文做比较。
(二)、教师配乐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
(三)、鉴赏文章第四、五段。学习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用词及修辞方法运用的妙处。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文章的抒情性主要是通过精妙的用词和恰切的修辞方法实现的,如叠音词、动词,比喻句等。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相机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五、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两段。
6.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兵车行
云南蒙自楚湘实验高级中学 刘玛林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2、 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
3、 学习诗人“缘事而发,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精神,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翻译下列文段: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二、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ジ栊校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
三、 朗读课文
1碧艺术家朗诵录音。
2毖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彼卸恋悴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 赏析重点句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五、分析课文
1、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4、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六、 总结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七、 作业
7.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明确拟题要求,分析存在问题。
2、教授拟题方法,快速准确拟题。
3、鼓励创新思维,力求脱颖而出。
【教学重点】拟题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是话题作文。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要想写好话题作文,拟好一个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作文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天,我想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问题。
二、明确目标
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三、拟题指导
话题作文的拟题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幻灯出示:话题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要不落俗套。也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对主标题加以限制。
2、标题不能过长,过长则显得松散。
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4、拟题时要善于联想。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A、相关联想,由桌子联想到椅子(空间关联)
B、相似联想,由春蚕联想到老师(奉献精神相似)
C、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实质上的相反)
幻灯出示:
以“友情的力量”为话题拟题例析
1、《心灵的烟花》《朋友的举动》《两个人的友情》《友情战胜一切》《她是谁》。
2、《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力量因友情而伟大》《伟大的友情》《友情的力量不可阻挡》《人类伟大的力量》。
3、《力量》《友情》《关于友情的几个问题的探索》。
4、《人生难得几回搏》《团结就是力量》《朋友》《理解》。
以上题目大多存在各种毛病,老师分析指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让阅卷老师非常喜欢的几个作文题目。
《友情的跑道》《友情的呼唤》《友情力量困难》《友谊,给我动力》《友情伴你人生路》《友情力量》《给乌云镶上金边》《这是为什么》《新龟兔赛跑》。这些题目,能给人带来一番美的感受,令阅读者产生遐想,而急于想读作品。
由此看来,给话题作文拟一个好的标题,不仅为自己写作带来方便,而且还有助于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呢!
幻灯出示:拟题金钥匙
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以“梦”为话题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以“树”为话题: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方法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
发挥想象,《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
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
又如: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为文。
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方法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时候,我们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运用修辞:①《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比喻新颖,过目难忘②《“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
巧用借代,别出心裁:③《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耳目一新。
方法四: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例如:①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②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
③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④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题。⑤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拟题:《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无价的花生米》
②借用数字式拟题:《1234567》,抒写音乐情怀;《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③展开想象式拟题:《8与发》《雷锋“出国”了》《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拟题举例:话题“诚信”
1、 用修辞:
诚信如水(明喻)
十字路口(暗喻)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借代,其中“皇帝的新装”代指生活中的种种虚伪事)
一句话,一辈子(引用)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拟用)
诚信何价?(设问)
拷问灵魂(拟人)
2、仿化名作
诚信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
诚信飘流记(小说《鲁宾逊漂流记》3、佳句改装
人间诚信今犹在(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王冕《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
4、移花接木
拍卖“诚信”(借金融用语)
心灵的审判(借司法用语)
五、课堂总结
拟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立意的过程,就是选材构思的过程,因此,我们说“题好一半文”。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几种快速拟题的方法,通过训练,我们也知道,作文题目首先要准确、简明,此外,还应当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功夫,力求使阅卷老师(考场作文的唯一读者)“一见钟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你的文章一双秀美的眼睛!
作业一:
[材料1]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眼泪就是窗户内永恒的风景。曾经为那张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彻夜难眠,又曾经为一个希望的破灭而失魂落魄。眼泪是情感的升华,是激动时的语言,是脆弱的自白,是心灵破败的碎片------
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那颗晶莹的泪珠吗?兴奋、喜悦、委屈、伤感------请以“眼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材料2]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都是世故的圆滑;有人却认为“适者生存”,相信执着的生存不是苟且偷生,不是碌碌无为,不是蹉跎岁月;也有人认为“适者发展”,生存下来,为的是向前,为的是攀升,为的是进步。
“适应”的认识和思考与哪一种看法一致?请你以“适应”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业二:
8.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导言:
文言文中的“以”字用法非常灵活,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以”作实词讲时常译作“认为”有时可以灵活译为“任命”。作虚词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用法很多。有时候,一句话中的以字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释,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君何以知燕王?”,这句话中,“以”字既可解释为“凭借”,也可以解释为“因为”,稍后的“以此知之”,也相应解释为“凭借”或“因为”,两句话“以”字解释一致即可,即使不一致,也不会深究,因为不影响句意的理解。多数情况下,我们对有多种讲法的文言虚词会采取“苟同”的态度,只要讲得通,怎么都行。但在有些场合,我们尽管感觉都可以,但细推敲起来,其中滋味不尽相同。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实录:
(当讲到,渑池会后,赵王封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师:“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句话中,“以”怎么讲?请同学们好好想想。
生甲:老师,“以”当“因为”讲,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在赵国尊严丧失之际,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打破了秦国的如意算盘,功劳最大。这么大的功劳拜为上卿,理所当然。因此“以相如功大”中的“以”当“因为”讲。
生乙:老师,甲同学虽然分析的很好,但这句话中“以”当“认为”也能讲通,渑池会上,相如处处维护赵王的面子,赵王“认为”相如功劳大,也未尝不可呀!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好,的确,在这句话中,“以”当“因为”“认为”都能讲通,都可以,那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讲法更好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好,也有的说都好,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丙:老师,我认为“以”当“因为”讲好,刚才甲同学已经说了,渑池会上,赵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蔺相如功劳最大,“以”当“因为”讲,就会说明相如功大的确是客观事实,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相如受之无愧,因此“以”当“因为”讲好。
生丁:老师,我不同意丙的看法,我认为赵王“认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因为赴渑池前廉颇“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一番话。尽管赵王也知道廉颇的话是对的,是符合赵国根本利益的,但还是伤了赵王的心,赵王会觉得廉颇眼里只有赵国而没有赵王。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威武之举,赵王亲眼所见,正是靠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才使得赵王安全回国,赵王还是赵王。归国封赏时,赵王自私狭隘的心理占了上风,他对蔺相如一百个感激,对廉颇尽管有些不满,但不能直说。赵王有意借蔺相如来压廉颇,因此拜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相如功大”这句话,“以”字当“认为”讲正好说明相如功大赵王主观上的认为。因此此时的“以”当“认为”讲更好。
(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丁同学分析的很好,这样分析更能深入了解赵王微妙的心理。渑池会上,赵国的确外交上取得重大胜利,蔺相如功不可没,但功劳不能都归到蔺相如头上,要是没有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要是没有廉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企图。就不会有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光彩夺目”,廉颇是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风光无限”的强大后盾,渑池外交上的胜利,廉颇的功劳并不次于相如。这样再看下文廉颇的不服气,就更顺理成章了。
如此看来,“以”当“认为”讲更好。全句意为,渑池会后,赵王回到赵国,认为蔺相如的功最大,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后记:
9.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 能读懂课文1、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 能背诵课文。
4. 培养学生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健壮”、“满山遍野”等词意。
2. 读懂课文第1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
3. 有感情的朗读第1 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题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1. 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山村的美丽,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
2. 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三.自学课文,要求: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 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
2. 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句式1:山里的孩子是 。
句式2:山里的孩子是 、、。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 学第7课时,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
3. 用“--”划出总起句。用“..”圈出中心词。理解“健壮”。
4. 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健壮呢?理解分述句。
齐读第2 句,圈出动词,在练一练:
爬山 采树 拾松果 登蘑菇
听读第3 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为什么不能漏?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5.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 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7. 练一练。
六. 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读懂2、3 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
情。
3. 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第1 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二.学习第2 段。
1. 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 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课文第2 段是用( )方法写。总起句是( ),中心词是( ),分述部分是第( )句,从( )、( )、( )三方面写具体的。
3. 反馈、校对。
4. 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见书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5.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三.学习第3 段。
1. 按第2 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 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3. 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
4. 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想想,他们还幻想什么?
5. 小结: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四. 学习第4 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 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4. 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 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第3 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 能仿照第3 自然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
2.自由练习,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评议。
4. 齐读。
三.指导背诵。
1. 找规律:结构相同--先总后分。
2. 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分几方面写?
3. 试背。
五. 总结、练写。
10.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积累运用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积累与运用语文教案设计10-22
成语积累与运用教案教学设计08-14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7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09-11
中学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09-30
古诗词积累运用06-24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09-17
五年级上册积累运用六06-13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10-15
七年级上学期语言积累与运用练习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