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2025-01-30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精选9篇)

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一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实例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站的电磁辐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分析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情况预测模型,结合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辐射方向上的电磁辐射情况做出预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作 者:王媛 帅震清 冯林 WANG Yuan SHUAI Zhen-qing FENG Lin 作者单位:王媛,冯林,WANG Yuan,FENG Lin(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成都,610045)

帅震清,SHUAI Zhen-qing(四川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成都,610031)

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5(6)分类号:X837关键词:电磁辐射 移动基站 天线增益 天线方向性

2.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二

一、WCDMA移动通信基站

1.1 WCDMA系统简介

W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之一, 它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频分双工 (FDD) 方式, 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 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 或者384Kb/s (对于宽带网而言) 。

1.2 WCDMA移动通信基站组成

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由天馈系统、GPS天线、传输设备、电源和接地等组成, 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室内部分包括机架及其内部硬件模块, 主要包括射频收发信机单元、基带处理单元、RNC接入控制单元及GPS时钟控制单元;室外部分为基站天馈系统 (AS) , 包括智能天线、功率放大器单元 (TPA) 和各种电缆。

1.3移动基站工作原理

基站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移动交换中心 (MSC) 控制, 与手机 (移动台, MS) 之间进行通信所构成的系统, 主要由基站控制器 (BSC) 和基站收发信台 (BTS) 组成, 它是移动通信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站的作用原理是:当小区内任意移动台 (手机) 发送信息时, 基站即开始接受, 加工和整理信息, 通过无线连接将信息传送到交换中心, 同时将交换中心发到本小区的信息分别传送给各个移动台, 这个“接”和“发”的过程, 就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网际间的无线与无线或无线与有线的信息传递。可见, 基站是传送、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中转站”。

移动通信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主要由发射功率、天线增益、与天线的距离和与天线的相对高度等因素决定。在本评价项目中, 移动通信基站均采用定向天线, 通过定向天线传递的电磁信号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即在一定角度内存在较强的辐射水平, 其轴向上的电磁辐射强度最大。

二、电磁辐射评价标准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的要求, 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如下:公众在一天 (24h) 内, 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全身平均值应满足表1的要求。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HJ/T10.3-1996) 规定: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GB8702-88的规定值, 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规定的功率密度限值的1/5, 移动基站的发射频率在900MHz~2900MHz频段, 故单个基站的电磁辐射管理值是:40/5=8μW/cm2。

三、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

3.1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 对人员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以基站天线的主瓣方向为延长线不同距离的变化值进行监测。测量时测量仪器探头 (天线) 尖端距地面 (或立足点) 1.7m, 与操作人员之间距离不少于0.5m。在室内测量, 一般选取房间中央位置, 点位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少于1m。若在窗口 (阳台) 位置监测, 探头 (天线) 尖端在窗框 (阳台) 界面以内。在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 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s, 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 若监测读数起伏较大时, 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3.2监测基站的选取

按照基站的不同特征及所处环境的不同状况, 分别在城市人口和基站密集区、高电磁辐射背景值区、市区、县乡, 按照移动基站不同发射频率、单站、共站情况、不同架设方式 (楼顶支架、铁塔、美化塔等) 、不同等效辐射功率 (标称功率、天线增益) 、不同最大落地点的基站 (天线形式、高度、倾角) , 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站作为现场调查、监测基站。此次共选取117个具有代表性基站进行监测。

3.3监测参数的选取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要求, 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频率, 确定测量因子为电场强度 (V/m) , 再转换为评价因子功率密度 (μw/cm2) 。

3.4监测仪器

此次监测采用的仪器主要包括:NBM-550电磁分析仪 (为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 、EMR-300电磁分析仪 (为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 、SRM3000频谱分析仪 (选频) 。

3.5监测结果分析

此次监测的117个基站均属新疆联通公司, 设备为华为、中兴公司产品, 主要天线架设方式为铁塔、楼顶支架方式。监测结果汇总表见表2。

由表2监测结果可知, 建成运行基站周围环境的功率密度最大值为6.611μW/cm2, 出现在阿克苏第十小学基站240°天线主瓣方向水平距离10米处, 监测的117个基站其电磁辐射值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要求, 同时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 (HJ/T10.3-1996) 中单个项目电磁辐射管理值8μW/cm2要求。总体上来说, 新疆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符合国家标准。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此次新疆地区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针对新疆地区16个地州的117个典型基站进行电磁辐射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其电磁辐射值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移动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小, 符合评价标准要求。

4.2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建议

(1) 移动基站站址应选在地势相对较高或有高层建筑、高塔利用的地方。如果高层的高度不能满足基站天线高度要求, 应有房顶设塔或地面立塔的条件, 以便保证基站周围视野开阔, 附近没有高于基站天线的高大建筑物阻挡;

(2) 市区基站应避免天线前方近处有高大楼房而造成障碍或反射后对其周围基站产生干扰;

(3) 在住宅楼上建设移动通信基站, 建设前建设单位、建筑物产权单位或业主应充分征求所住居民的意见;

(4) 应避免在高山上设站。在高山上架设基站干扰范围大且易产生谷底“塔下黑”现象, 如果设站应采取相应措施;

(5) 站址选择时尽量避免附近有模拟集群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基站天线, 如果有, 应详细了解其使用频率、发射功率、天线高度等, 以便频率配置避开干扰频点, 防止相互干扰, 不肆意污染基站附近的电磁环境;

(6) 新建移动通信基站前要预测用户密度分布, 采用最佳的频率复用方式, 合理地进行蜂窝分裂, 尽量减少基站个数;

(7) 移动通信基站室外天线安装在敏感建筑物上时, 天线应安装在楼顶中央或者高层建筑物电梯间顶, 天线与楼顶之间距离不得小于2.5米;

(8) 移动通信基站室外天线最低允许高度一般不得低于20米, 发射天线主方向17米范围内、非主射方向10米范围内一般不得有高于天线的敏感建筑物。

摘要:针对新疆地区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基于移动基站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 在分析现场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选取新疆地区典型移动基站的监测结果作为评价样本对新疆地区移动基站其辐射环境进行评价。评价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的电磁辐射强度最大值为6.611μW/cm2, 低于8.00μW/cm2的环境管理目标值, 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最后提出了基站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建议。

关键词:电磁辐射,移动通信基站,环境评价,监测

参考文献

[1]马超.浅谈基站辐射对周边环境及人身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 2015, 02:19.

[2]陈国业.无线通信基站建设中电磁辐射缓解技术应用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4, 21:146-147.

[3]韦阮威.浅谈4G基站的电磁辐射问题[J].中国无线电, 2014, 11:44-45.

[4]胡静.克拉玛依市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调查[J].干旱环境监测, 2013, 27 (03) :110-113.

[5]王璐, 马德敏.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4, 06:41.

[6]濮文青, 刘红志, 余寒, 王圣.安徽地区典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 2014, 40 (09) :216-218.

[7]王浩, 韦庆.移动通信基站周边电磁辐射环境容量评价[J].污染防治技术, 2014, 27 (04) :18-21.

[8]肖庆超, 易海涛, 康征.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 2014, 05:51-54.

[9]陆智新.泉州市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05:56-60.

[10]王浩, 韦庆.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 05:103-105.

3.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下倾角;通信基站;电磁辐射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tenna down tilt induced grou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ensity, choosing a normal operation in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power, antenna gain and hanging high are constant, by changing the tilt angle of antenna size, followed by measur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ensity monitoring points out fixed ground value, thus obtains the effects of tilt angle of antenna for th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ensity to the ground.

Keywords: tilt ang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通信基站致地面电磁辐射强度与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和挂高、下倾角有关,在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和挂高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天线下倾角的大小,可控制通信基站致地面的电磁辐射强度。

1、天线下倾角

本文论述的天线下倾角是天线俯仰角的一种,天线俯仰角指天线面板与竖直挂架的夹角,它包括俯角(下倾角)和仰角(上仰角),除地面发射天线向高处覆盖时使用上仰角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基站高度高于需要信号覆盖的区域,发射天线使用下倾角(θ)覆盖目标区域(如图1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天线下倾角的范围在2°-16°之间。

2、基站参数、测量点位的选取及天线下倾角的设置

本文选取某正常运行基站,基站参数为:发射机实际发射功率50W,天线相对地面高度20m,天线增益11dBi(扣除系统损耗后),监测点位(与天线地面投影的距离)分别取10m、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天线下倾角分别设置为2°,4°,6°,8°,10°,12°,14°,16°。

3、监测仪器和方法

3.1监测仪器

本次监测使用的仪器为德国Narda Safety Test Solutions公司生产的NBM-550电磁分析仪,该仪器为电磁辐射专用监测仪,频率响应为100kHz~3GHz,测量范围为0.01V/m~800V/m。

3.2监测方法

依据HJ/T10. 2 - 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和《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

3.3数据处理

每个监测点连续测量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s,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取5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监测结果。

4、监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改变不同天线下倾角的大小,依次测量出地面监测点的电磁辐射强度值,见表1。

分别以不同的测量距离和不同天线下倾角为X轴,以电磁强度为Y轴做图分析,见图2和图3。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随着下倾角的增大,当距离基站70m以内时,地面电磁辐射强度随之增大,尤其在40m以内增大趋势较为明显;当距离在70m以外时,地面电磁辐射强度增加趋势缓慢,当距离在90m和100m时,地面电磁辐射强度随天线下倾角的增大基本无变化。

5、结论

通过实例分析,在通信基站周围70m的覆盖范围内,若基站發射功率、天线增益和挂高均不可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大天线下倾角的方式来提高环境电磁波的覆盖效果,反之,可通过减小天线下倾角以减弱对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但在70m范围外,天线下倾角的大小对电磁辐射强度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HJ/T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4.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四

于洋赵红宙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电子对抗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通信对抗是电子对抗的主要形式。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战术训练具有重要军事意义。文中探讨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战术训练面临的困难,研究提高训练效果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复杂电磁环境通信分队战术训练

Thinking on Tactical Training of Communication Unit under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main form o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The study on tactical training of communication stack under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s of important military significanc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ffect methods that improve training and the announcements..Keywords: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Communication unit Tactical training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磁空间的争夺成为战争的焦点之一。由于信息战装备在战争中普遍应用,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信号,并且复杂战场电磁环境对通信行为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通信对抗是通信的伴生物,是主要的通信活动,是电子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战场电磁环境对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组织通信分队开展战术训练,提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效果,促进通信部(分)队战斗力有效增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战术训练面临的困难

复杂电磁环境具有主动性、动态性、对抗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通信对抗装备发出的电磁信号是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通信对抗装备信号纷繁复杂,包括超为长波、长波、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在内的各种频段。电磁覆盖面广、结构完整。通信对抗的复杂性是战场电磁环境复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对抗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行动使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使通信分队训练面临困难。

(一)动中通信及对抗训练难以实现

实现清晰无间断的运动通信是通信的目标。动中通信的质量受通信装备发展水平及运行状态制约。随着电子对抗装备日益复杂,电磁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型号繁杂,民用电子设备迅速增多,大量用频设备加剧了有限频谱资源的相互占用和干扰,电磁辐射呈现出全空域覆盖的立体态势;高强度、全频谱的电磁干扰呈现全时域特性。同时电磁空间的开放特性使通信对抗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在此情况下,定点通信对抗训练开展困难,动中通信训练效果更难以实现。

(二)高效的综合干扰训练难以实现

随着通信的发展,通信对抗的工作频段由低端深入到超长波甚至声纳波段,以对付海上舰船、海底潜艇的通信;由高端扩展到毫米波、亚毫米波乃至光通信。这样使通信对抗在频域上能与雷达对抗、光学对抗、声学对抗等的工作频段相融。随着微处理技术、自适应技术、现代抗干扰技术等技术的发展,高效的综合干扰需要指挥系统具有超强的自适应网络再生能力。在战术通信对抗训练中,受到场地和器材限制,工作频段被限定在特定区域,高效的综合干扰难以实现。

(三)全实装通信战术训练难以实现

通信对抗装备是高技术装备,价格相对较高,对操作环境和操作熟练程度要求高,维护耗费较高,开展实装训练代价较大。通信对抗装备技术发展很快,部队无法及时配备最近装备,依靠部队现有的实装难以满足部队训练的需求。单个通信分队进行通信对抗训练时不可能具备全部所需实际装备,多分队同时训练可以达到要求时协同指挥需要解决。复杂电磁环境瞬时变化,实装训练难以再现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全部特性。因此,全实装通信战术训练难以实现。

二、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有效开展的方法

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训练的基本目标是“找得到、联得上、扰得准、通得清”,通信分队对抗训练的基本目标为“目标明确,干扰到位,隐蔽及时,掩护到位”。为达到通信分队作战训练的基本目标,首先要让通信分队加强电子对抗知识和通信装备基础理论的学习,使通信分队了解掌握各装备的战技术性能,掌握电子信息武器系统使用方法和简单故障判别排除方法。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训练目标设置己方电磁设备高强度压制、干扰、隐身和敌方电子干扰、网络攻击等科目,并加强网络平台协同训练。提高通信分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术训练的效果,可以加强以下方面训练。

(一)加强战法训法研究

一是加强通信分队战法研究。不断研究深化并创新通信对抗战法。重点研究在通信对抗中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法,不仅要保证己方在对抗中不被干扰,不被压制,又要保证对敌方实施有效的行动,如电子欺骗、佯动、干扰和压制等。

二是加强通信分队训法研究。针对不同目标,开展不同训练。围绕“搜得着、攻得了”的目标,开展侦察、干扰、抗干扰专题训练;围绕“联得通,传得快”的目标,开展指挥、通信专题训练。突出电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等专题演练。突出演练,研究利用现有通通信对抗装备和技术展开对抗的方法;通过演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以单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二)加强网上操作训练

一是加强实例训练。采取网上训练形式开展训练,可在实验室环境下再现的大空间复杂对抗条件下的战场情况进行训练,避免了开设实际战场的麻烦,方便了通信分队开展训练。训练时设置实例,将通信分队战术训练列入实例计划中。详细制定通信分队实例训练的方案预案,使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加强训练评估。建立训练效果评估系统,每次网上训练结束后,根据受训者的训练时间,进度、质量,对训练质量准确评估打分,自动计入电子档案。规定每个人网上训练的条件和标准,明确奖惩措施;设立“网上训练个人电子档案”,将训练考核成绩登记在册,纳入训练档案,定期组织考核。建立训练评估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网上训练的质量与效益。

(三)加强实战对抗演练

一是加强实战演练。实战训练是形成战斗力的根本有效方法。将网上训练成果转化为实际作战效果是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建立“一体化”训练模式,即实战-网上-实战的训练模式,具体操作为先将实战想定拿到网上推演,将最优方案拿到实地进行验证,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两边找原因修改演练,再投入实地训练巩固提高。“一体化”训练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和实战资源,提高了训练效率,也促进网上训练效果向实战演练效果转变目标的实现。

二是加强对抗训练。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对抗性非常强,训练通信分队在实战条件下快速反应、精确保障和抗扰抗毁能力是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训练目标,不仅需要提高自身基础训练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对抗训练水平。在展开训练时把通信分队分成若干部分,互为假象敌开展对抗训练。此训练方式能为通信分队训练提供真实的电磁环境,锻炼通信分队抗干扰、防自扰和抗毁伤的作战能力,突出了实战对抗环境的训练。除此之外,根据条件也可以组织通信与雷达、光电等相应专业开展互为条件、互为对手的专业对抗训练,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对抗分队,最大限度的模拟敌对方的情况,使训练更接近实战效果。

三、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须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训练电磁环境

构建接近实战的电磁环境,用于通信分队战术训练是提高通信分队战术训练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因素。构建复杂的接近实战的电磁环境充分体现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为部队进行装备试验、组织对抗行动演练提供逼真的训练条件,可以提高部队训练效果。

一是构建电磁环境需把握电磁规律。电磁信号构成的电磁环境符合麦克斯韦方程,具有纷繁复杂、动态多变的特性。受到组成电磁环境的装备数量频率范围工作样式的影响,还受到天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构建电磁环境需突出构建重点。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时装备按照指控结合、有线无线结合、机动固定结合的方式组成使用网络。在进行训练时,针对不同通信分队的不同训练科目,采用梯次配置、分段配置、多站叠加的方式构成电磁环境,突出重点训练科目。三是构建电磁环境需注重可视效果。在操作界面,能显示电磁态势,显示出主要电磁设备频谱使用范围和影响方式等细节,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

(二)开展训练效果评估

训练效果评估,可以合理配置训练资源,正确检查训练效果,有效提高训练成绩。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能起到指导部队开展训练,提高训练水平的效果。开展训练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开展训练效果评估是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分队开展对抗训练时必要环节。

开展训练效果评估,一是评估训练时电磁环境效应情况,掌握训练时电磁环境构成情况及复杂程度,评估实际电磁环境及电磁效应对作战效果的影响。通过评估电磁环境效应情况可丰富电磁态势数据,分析预测战时和训练时电磁态势发展。二是评估通信分队战术训练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即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通过评估,首先可以检验训练目标设置的合理程度,根据训练结果调整训练目标;其次可以促进训练成绩提高,通过评估找到开展同类训练时的优点和弱点,固强补弱,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三是评估网上训练成果。利用模拟仿真技术,在网上训练系统中增加战术对抗训练效能评估模块,对每次网上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估,对对抗双方分别进行分析,得到人员装备参数,为未来作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部队的主体,是使装备发挥最佳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部队人员整体素质,推动训练发展,加速部队信息化转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通信分队战术对抗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是培养指挥人员。指挥人员要熟悉战场电磁环境及电磁管理法规,懂得信息化作战理论,熟悉组织指挥通信对抗行动的流程。指挥人才培养为通信分队训练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培养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要掌握各类电子信息武器系统结构特点,懂得信息化技术理论和电磁频谱管理方法,能组织装备操作进行故障检验性。技术人员培养为通信分队训练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培养操作能手。操作能手要懂得作战知识和通信知识,能熟练操作武

器装备。操作能手培养为通信分队训练提供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5.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五

下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委员会(JSP0)

1992年12月

WSR-88D项目由商务部、运输部、国防部组成的联合协会正在进行最后尾声工作。WSR-88D项目包括设计、选址、建设和操作在美国大陆116台国家天气服务雷达:夏威夷、阿拉斯加、菲律宾14部联邦航空管理雷达和22部国防雷达。

早在1984年,这个联合组织就发布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分析这一系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这份报告总结出:“从总体上看,NEXRAD系统的装备,操作将不会对环境产成显著的不利影响”。相反,这份报告指出: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象人们所焦虑的那样,直接暴露于NEXRAD雷达的电磁辐射下会对人类健康有害,即便是最敏感的人,比如:未出生的婴儿、病人和老人。

从1984年,开展了一项附加的科学调查—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研究射频辐射。这份追加的环境报告旨在说明上述研究的结果,以确定 早期的PEIS是否依然有效。

为了使先前的分析深入化,这次评估采用了最新的雷达项目规格 和雷达辐射场测试数据。重新计算和证明,当雷达操作时所形成的电 磁场的强度。这次评估还列出了处于雷达电磁场所产生的生理影响。最后,文件再一次研究了电磁干扰对心脏起搏器、电子爆破装置和加油装置的影响。

每一个WSR-88D单元包括:支撑塔(高从16.4至98.4英尺不等)、天线罩(39英尺宽、35英尺高)、设备防护装置、电子震荡器和防御网。雷达将依照固定频率2700-3000MHz发出电磁信号,峰值475KW,均值1KW。WSR-88D选址的宗旨是使政府财产利用最大化。起用现存的天气雷达站,以取得网络的最大覆盖面,从而使建筑成本最小化,防止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WSR-88D将取代现存的WSR-

57、12WSR-74S、和1WSR-74CLD等过时且可靠性弱的雷达。WSR-88D将能在测量速度的同时测量反射系数。由于WSR-88D雷达使用了先进的多普勒技术和发展了的信号处理技术,WSR-88D雷达有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分辨率。

任何特定地理位置中的电磁场均包括这一地区内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界产生的非电离辐射包括:地球磁场和空气中的电场(风 暴天气中常见)。人为因素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发射机、雷达和通信 系统、家用电器中的微波炉、输电线路。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测算出 十五个城市的射频辐射最低指标(54-890MHz,低于WSR-88D的 2700-3000频率带),他们还发现射频辐射的功率密度总体来讲低于 0.000002 mw/cm²。

WSR-88D雷达系统将发射指向性很强的电磁波。在正常操作情况 下,雷达天线15-75秒旋转360º周期,电磁波以脉冲形式发射,持 续1.57-4.7lμS,每秒重复1304次。在大部分地区,WSR-88D雷达 扫描仰角为0.5º至19.5º。的区域,在一些山顶地区,俯角将可达到-0.5º。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基于脉冲扫描方式,会造成集中的功率密度。WSR-88D会在天线罩表面造成最大平均功率密度为0.6mw/cm²。距离天线高1000英尺以外,这一平均功率会下降至0.006 mw/cm²。即使是在距离天线较近的天线平台,WSR-88D的射频辐射功率密度也 将不会超过0.005 mw/cm²。所有这些数据都经过电磁场的测试。

在很少情况下,WSR-88D会象探照灯那样操作。即:主电磁波束集中在一点上。这种方式仅仅会在雷达维修或监测过程中出现。因为 雷达的主电磁波束定点,平均功率密度将高于正常操作水平。在天线 800英尺范围内,6分钟里的平均功率密度为3.85 mw/cm²;30分钟以上,平均功率密度为0.77 mw/cm²。

在1991年,电子、电信工程学院第28标准协作委员会以新的射频辐射强度指标取代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于1982年定的标准。新的标准为:需控制环境内(人口密集区)平均6分钟内的平均辐射强度不得超过9-10 mw/cm²。因此,WSR-88D雷达无论是在正常或集中的操作方式下,都符合这一标准。SCC1991 28对非控制区的平均辐射指标定为1.8-2.0 mw/cm²。WSR-88D雷达在正常操作情况下,不会超过这一指标;在集中操作情况下,也不会超过,因为这种集中的操作方式会被控制在30分钟内仅出现一次的水平上。

关于处于WSR-88D射频辐射场中可能出现生理变化的科学文章被认真的审阅过。虽然射频辐射场会使身体中的分子温度升高,并造成生理变化,但WSR-88D的辐射所造成的温度升高水平远近低于人体对热量的散发能力。因此处于WSR-88D的辐射场中不会引起人体对高热的吸收。流行病病理学家经过仔细的研究,对于因职业所需或居住处于射频辐射场中,没有任何可信的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长期处于1982ANSI和SCC-28两个组织所规定的辐射状态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实验室中对比人体体积更大的动物所作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由于射频辐射会造成神经系统温度升高,以至对视觉系统有损伤,当然WSR-88D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射频辐射造成神经系统的危害的具体表现为:畸胎、发展性神经变态、基因突变、免疫,内分泌系统紊乱。但是,WSR-88D的功率密度很低,不会造成这些后果。早期的调查报告指出:WSR-88D造成心脏、脑、脑血管瓣膜神经细胞升温的程度,不会超过神经系统本身对热量的散发程度。然而,近期一份基于先进的工具和良好控制试验环境的报告指出,先前的报告结论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称为“无热”的射频辐射环境中,即功率密度为0.5 mw/cm²,动物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微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上的变化。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些变化是有害的。因此,从总体上讲,没有科学的有效的证据支持下列说法:长时间处于WSR-88D的射频辐射场中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即使同时处于多个射频辐射场中,累积的结果、对高热的吸收、或其他影响都不可能发生,因为对WSR-88D雷达场的测试结果显示,它的电磁辐射指标很低。

WSR-88D雷达使用架空或地下输电网络,三相,208Y/20V,200安培电力供应。这些指标同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相同。地下输电线路同地上电缆相比会在地面产生微小的电场和磁场。架空电缆会对地面产生lV/m的电场和15MG的磁场。这个电场被认为是无害的:这个磁场同我们在美国人家庭里所测算的磁场强度相同,并且远远低于60Hz——国际非电离协会所定指标(1000 MG-24小时),一些流行病学家发现特定形式的癌症发病率同附近电缆存在有关。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特定形式的癌症发病率同职业所需长期处于磁场中有关。对于这些文章的考察指出:没有任何有决定性的结论表明磁场同癌症的发病率相关。当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基于目前的科学依据,没有发现WSR-88D的电缆供应线路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WSR-88D雷达和电缆供应线路将不会靠近商业区和居住区。

WSR-88D雷达的操作频率和选址都尽量使其同其他雷达或设备的干扰最小化。WSR-88D主脉冲会使距离其900英尺范围内的电子爆破装置(比如:雷管)引爆。但这也不会发生,因为主脉冲不会在 这一距离内对准地面。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和加油站的操作也不会受到 影响。因此,WSR-88D系统不会对其他系统造成显著的电磁干扰。

从一年以来的附加环境评估报告没有发现科学证据证明处于WSR-88D射频辐射场中会产生不利的生理影响;同样,这份报告也没有发现任何由WSR-88D输电线路引起的不利影响。最后,同1984年的结论相同,这一系统不会干扰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电子爆破设备的使用和加油站的正常操作。

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六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早在1969年就被联合国列为必须严格控制的现代公害之一。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磁波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医疗、通信、广播等领域。一种无形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当电荷、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在其周围就产生电磁波,在电磁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有电磁能输送出去,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称为电磁辐射[1]。其来源途径分为天然型和人工型两大类。随着大量电视发射塔,移动通信基站等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虽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环境中电磁能量密度增大,频谱增宽,无线电噪声水平增高。

目前,移动通信网影响面最广的是移动电话网。由于各无线电通信网覆盖的面积增大,造成了各基站发射机设备功率增大,基站数目也相距增多。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市区内高层建筑上基站台越建越多。移动电话基站天线的高度,也因为蜂窝网不断分裂,蜂窝变小,天线高度也在降低。以锦州市的移动通信基站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科学、公正的论证。

1 移动通信基站概况

移动通信基站由室内与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内部分有基站控制器、收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合路器、耦合器、双工器及馈线等信号收发设备、电源柜、空调器及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所组成。这些设备都采取了严密的屏蔽措施,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电磁波漏泄,实测结果很小。室外部分有馈线和收发天线等。天线类型可收发3个板状天线,安装天线的支架高为4m,天线离地高度为25~30m。基站运行时,其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电磁波,使天线周围环境功率密度增高。

2 锦州市发射基站在市区的分布状况

基站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学校,火车站、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和人流量大的地区。架设方式为楼顶竖立发射铁塔和利用建筑物自身高度直接设立发射天线。市区中2个发射基站的距离一般在500m左右,有的采用3个面板发射天线对360º空间立体发射。

3 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以发射天线为中心经过现场测量,选择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基站,测量仪器为PMM8053A电磁场测量系统,以辐射功率密度表示,测量结果如表1、表2。

(μW/cm2)

(μW/cm2)

由上表可看出:市区基站天线塔基地面半径20m以内辐射功率值为0.015~0.059μW/cm2;半径20~100m为0.020~0.097μW/cm2;半径100m以外为0.010~0.034μW/cm2。市区基站对建筑物的辐射功率值为0.057~0.34μW/cm2。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对于基站的发射频率公众照射限值为:环境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小于0.4W/m2。即所有测量值均小于国家最低限值。

4 发射基站电磁波的形态与对环境的影响

电磁波在环境空间中有阴影效应、叠加现象及快速衰落现象[2]。电磁波遇到高大障碍物的阻挡,会造成此障碍物以下无电磁信号,即常称的“盲点”。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会在某处和其他电磁设备产生多频信号叠加,即所说的“干扰”。当天线高度越高和下倾角越小,最大值点离基站的水平距离越大,反之越小。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躯体热效应和神经效应。

5 减少发射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的有效措施

5.1 合理选址

在移动通信基站选址时,尽可能使其主射束方向避开居民楼,办公楼等。

5.2 增加发射天线的高度

增加发射天线的高度,在保证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使电磁辐射降低到最小。

5.3 改变发射天线的下倾角

改变发射天线的下倾角,可以降低地面上的电磁辐射水平。

5.4 大面积种植树木

在天线周围或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磁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防止人体受到辐射。

5.5 电磁场场强的房间尽量不用作生活用房

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电磁场场强大约为10V/m,短波场源周围电磁场场强大约为4V/m的范围内的房间尽量不用作生活用房。

6 结语

高强度的电磁场是一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而电磁波是能量流污染,看不到、听不到、嗅不着、摸不着,但却充满了环境空间。所以,我们要加强相应的科学管理,将其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的影响程度。锦州市区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发射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不会对其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也不会给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家升, 杨显清, 王园等.电磁场与波[M].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

7.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七

近些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三大运营商的运营压力越来越大, 用户的通话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运营商对手机基站进行大面积的基础建设, 随着基站越建越多, 老百姓对基站辐射对人身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更加关注, 尤其是在住宅小区建设的移动基站对小区居民的影响非常敏感。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架设方式及日常生活中电磁波受周边影响和电磁辐射的防治说明来阐述移动通信基站辐射人身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移动通信基站的原理

通信网络与移动用户之间是靠移动通信基站联系的, 它将网络的侧的信息以无线电磁波的形式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通常使用的2G网络GSM制式的波频段是上行890MHZ~909MHZ (通俗说的手机发, 基站收) 和下行935MHZ~954MHZ (通俗说的基站发, 手机手机) 。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空间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为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设备。天线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 其中全向天线是可以接受和发送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波, 而定向天线却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角来接受和发送制定方向的电磁波。

三、移动通信基站的架设方式

移动通信基站的架设有很多种, 因各个地方环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但整体上基本一致, 以下就以西安为例:

三米支撑形式的有抱杆, 配重以及楼面美化天线, 这两种适合楼面宽广或者楼面狭窄或者天线需要美化的建设条件

六米支撑形式只有配重一种, 它适合条件与上述相同, 桅杆形式的有9米, 12米, 15米三种, 它们适合楼面条件比较好, 周围视野开阔的情况。

落地塔的形式比较多, 如美化树, 美化灯杆, 三管塔, 独管塔等, 前两种适合在城市及景区使用, 起到不影响周围环境的作用, 后两者适用于农村宽广地区, 覆盖远及覆盖效果好。

四、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允许标准时的一种污染现象。地球被自身的磁场所包围着, 所以自然界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 如我们日常用的节能灯, 电视, 电脑, 微波炉等使用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而我们很少去关注这些身边电磁辐射, 但一提到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 大家都会变得很恐慌, 但实际上, 我国的基站电磁辐射标准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许多, 国际上现存着多种基站辐射标准, 如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和欧盟国家推荐的基站电磁辐射标准均450μw/cm2, 日本邮政省电信技术委员会设定的标准则为600μw/cm2。而中国标准仅为40μw/cm2, 严格10倍以上。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做过一项实验, 拿着测电磁辐射的仪器在有通信基站的附近居民区的家中测试电磁辐射, 结果表明, 在房间里的辐射值都远远小于国家安全标准所规定的上限值, 只有当距离移动通信基站非常近且面对天线或者在天线下沿时辐射值才会高出很多, 所以一般的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不会影响到周围环境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密集度越来越高, 现在的移动通信基站越来越多, 而基站的密度越大, 基站发射的功率就越小。同时, 与基站越近, 手机发射功率也越低, 这样反倒减少了电磁辐射对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电磁辐射的衰减及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电磁辐射本身就会自行衰减, 而周边环境对它本身也会有很多限制, 例如很多人就会觉得为什么自己家附近就有移动通信基站甚至楼道内还有室内分布系统, 为什么出现在家打电话还会掉话, 你说话对方听不见或者对方说话你听不见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现在每个通信基站为了保证周边覆盖效果以及不与周边站点发生林平安日都会把天线下倾角和发射功率调的很低, 而我们周边的树木, 水泥墙, 玻璃, 石棉瓦, 广告牌等物体都会阻碍电磁波的穿越, 导致通信基站发射出去的电磁波无法有效的到达用户终端, 才会出现我们经常打电话的时候出现上述问题, 所以说电磁辐射对人体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少之又少。

为了使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既要合理使用又要达到使用尽量低, 防止辐射的污染, 一般都采用:在保证网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备发射功率或减小天线增益, 通过权威媒体宣传国家标准及专家普及移动通信基站的工作原理, 使人们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有所了解不再谈辐射色变, 同时为了减少基站对周围环境及人的影响, 最好保证移动通信基站远离医院和中小学幼儿园且保证基站与人员密集区域留够安全距离, 平常还要加强对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进行监测, 确保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达到国家标准。

六、结束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的知识也要随之增长, 对于电磁辐射的问题不能盲目的跟从, 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有自己的判别, 这样才不会因为电磁辐射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摘要: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原理, 移动通信基站架设方式及日常生活中电磁波受周边影响和电磁辐射的防治说明来阐述移动通信基站辐射人身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8.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篇八

一、铁路通信GSM-R技术

当前阶段, 铁路移动通信GSM-R技术主要是由六个系统组成, 分别是交换、通信设备、实际生产运营与后期维护、通用分组网络服务、网络终端信息服务及通信设备智能[1]。其中通信设备对外部环境产生电磁辐射影响的是通信设备, 铁路通信基站的天线高度一般设置为30m至55m, 各个相邻的铁路移动通信基站的距离为2.5km, 城区外的农村地区则是3至4km。依据现有数据信息显示, 我国铁路移动通信GSM-R系统引用的工作用的工作频段为885---889MHz, 若是由通信基站发出, 移动通信设备负责接收, 就需要将工作频段调整至930---934MHz。

现有的铁路移动通信GSM-R技术, 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包含:创新优化网络级和强插功能;语音组织数据播放与广播;具体位置定位以及数据安全反馈等[2]。为此, 铁路移动通信GSM-R技术是一项资金利用小, 功能全面强大且具备可行性的铁路移动通信技术。其工作性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个地区多种类型列车的无线调度通信功能, 充分满足火车内部调度工作人员, 火车站内部值班人员, 火车机车司机等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需求;实时实现火车列车车次号, 具体调度信息的有效传达, 充分满足铁路外部沿线维修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 主要是指, 外部铁路故障问题维修维修, 水电等部门信息交流;有效满足公安部门、铁路维修部门、紧急故障问题抢修救援等部门, 多个不同故障类型的应急通信需求。

二、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相关标准

当前阶段, 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形式主要是由空间内统一推送的电与磁能量所构建的, 而此能量则是由电荷不定性移动所产生的。简单的说, 在实际发射网络通信信号过程中, 射频天线会自主发射出大量的移动电荷, 逐渐形成电磁能量。现有的电磁辐射有许多种, 从极低频一直到极高频的电磁辐射[3]。在通信设备正式运行过程中, 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会不同程度的引起通信装置、通信设备或工作效的降低, 甚至对人类机体产生损害, 我们将其统称为电磁辐射污染。因为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流, 自身具备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的特性。

我国相关部门基于此环境污染, 针对性提出了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具体评判标准, 即为《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此评判标准具体给出了通信公众照射输入的最大值, 限定在一天24小时内, 电磁辐射数值的标准值, 必须要充分满足表1的要求。由于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工作频段的最大值为900MHz, 此工作频段的对应密度输出值则需要限定在0.4W/m2 (40ЦWcm2) 。即为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电磁辐射不超出40ЦW/cm2, , 就可以认定为辐射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4]。

注释:表1中限定数值的具体含义为:每一个工作频段内所有的电磁辐射源相加后取得的数值, 即为磁场强的最大值, 不可以超出此工作频段的限值规定。

为了更加保证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电磁辐射强度不超出标准值,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对此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判标准进行具体解读。对工作频段内单个项目的辐射输入导入数值进行以下限定:“为了使社会生活中的受众群体受到的总照射剂量地低于规定值, 我们需要将工作频段内单个项目的辐射输入导入数值限制在数值的若干分之一。对于一些跨越度较大的铁路通信项目, 我国环保部门审批的数据标准则是采用场强限值的1/√2。其它项目的电磁辐射强度数值则需要限定在1/√5这一标准数值内。文中主要以1/√5这一标准数值为具体的评价标准, 利用此标准求解出山东省铁路通信GSM-R基站电磁辐射的公众照射导出最大限度数值。

三、GSM-R通信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

本文主要以济南铁路局内部环线铁路工程为例, 具体阐述分析GSM-R通信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当前阶段济南铁路局环线铁路GSM-R通信基站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项目, 如表2。

济南铁路局采用的GSM-R铁路通信设备工作频段, 属于微波频段。在进行实际单载频工作过程中, 顾及到天线信息输入导出前会有不同程度的馈线损耗或者是功分器损伤等。基于此种情况我们需要将通信设备的输入功率约为P=8W, 以此来全面满足工作需求。在进行多载频工作过程中, 由于合路器的使用耗费, 进一步导致数值小于单载频输入数值, 为此我们需要将单载频工作需要运用的功率数值与天线自身增益工作需要的数值进行综合计算, 以此来全面不同距离情况下的铁路通信内部天线轴向以及半功率角方向的具体辐射强度数值。

四、铁路通信设备建设具体规划建议

其一, 在进行新建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过程中, 我们需要将基站的地址设定尽可能避开人口稠密的地区, 并全面考虑到此区域内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问题。若是此区域内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电磁辐射源较多, 且电磁辐射数值较高时, 若是继续添加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 就一定会导致电磁辐射远远超出标准值。为此, 我们需要及时寻找下一个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站址。通过有效参考北京地区对蜂窝移动通信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具体防护标准, 我们需要将天线主射方向限定在55m, 其他四周的辐射方向做到30m内没有任何的敏感建筑物。其二, 济南铁路局相关铁路部门需要及时提高自我环境保护观念, 自主完好环保工作流程;贯彻落实好现有的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数据标准要求;透明化环保数据监管工作, 积极完成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解释工作;给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知情权, 有效消除公众的顾虑, 进而不断获取社会大众的支持与拥护。

结束语:综上所述, 笔者在文中主要对通信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这一内容进行分析, 分别以铁路通信GSM-R技术、铁路通信GSM-R技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相关标准、GSM-R通信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及铁路通信设备建设具体规划建议这四个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以期可以有效推动我国铁路通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代文.厦门地区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J].海峡科学, 2016, 04:22-25.

[2]谢银月.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分析[J].移动通信, 2015, 02:91-94.

[3]王淑娟.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9.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纠纷问题 篇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从而促使移动通信基站的不断扩容建设。从最初的1G (移动通讯技术) , 到后面的2G、3G直至现在逐渐普及使用的4G, 公众对移动通讯越来越依赖, 要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 另一个矛盾问题也逐渐产生了———电磁辐射, 即移动通信基站运行所产生的电磁波。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身边这些可能影响自身健康的因素, 基于此, 本文展开相关的讨论。

2 成因及现状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公众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因素也变的越来越关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 公众对电磁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变的越来越敏感。移动运营商为了满足公众通信的需求, 不断架设移动通信基站, 并且在天线架设类型中, 为了满足天线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选择了各种美化方式, 同时为了支持“生态城市”的建设, 不影响城市居民的视觉环境, 使基站不会对注重“绿色环保”的居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在人口密集区域, 基站天线往往通过与建筑物或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形式存在。即便如此,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生”所产生电磁辐射, 使得有些人对此非常关注, 本来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美化天线开始被人们所挖掘出来, 开始担心移动通信基站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原本为了视觉效果所做的美化伪装, 反而被认为是做贼心虚, 接踵而至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

2009~2013年期间,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承接了浙江省内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的委托监测任务。2009~2013年所承接的移动通信基站委托监测的数量分别为2009年269座, 2010年208座, 2011年192座, 2012年159座, 2013年221座。2009~2013年各地区投诉数量分布情况可见图1。

由图1可知, 移动通信基站的投诉纠纷大多分布在杭州、温州、宁波、绍兴等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以杭州地区为例, 在2009年~2013年期间, 省辐射站根据委托所出具的监测报告数量分别为73个、66个、68个、69个、63个, 每年高居榜首位置。杭州是浙江省省会, 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势必成为矛盾的多发点。

3 对策与建议

在移动通信跟电磁辐射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应该本着“可合理到达的尽量低”的原则, 在保证通讯流畅的前提下, 努力减少电磁辐射污染。

3.1 社会公众

公众应该正确认识移动通信基站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 了解电磁辐射究竟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多大影响。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但是应该正确识别所得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公正性、权威性, 不能盲目接受。同时在了解情况之后, 应该积极配合, 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 而否决利益同时所带来的适当负面影响。在处理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问题的时候, 经常可以听到的呼喊声是“建基站可以, 但是别建在我家附近”, 还有就是“基站建在他家楼上, 他拿租金, 我吃辐射”。基站的选址建设, 都是经过各方面因素的分析考虑之后才决定的, 因此不能抱着人家占了便宜, 我拿不到好处的心态, 抵制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

3.2 移动通信设备提供者及移动通信运营单位

(1) 在选址阶段, 应切实根据当地用户需求和信号覆盖情况, 合理规划站点数量, 合理选择基站位置, 避免在电磁辐射较高的地方再次重复建设, 以减少电磁辐射叠加效应。可以在居民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商业贸易区等项目的前期建设过程中一并完成选址工作。

(2) 在设计阶段, 应选择合理的塔型、架设位置、天线高度、朝向及俯仰角, 以减少基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在运行阶段, 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并成立相关的组织进行监督实施。新建的项目应及时进行申报和登记, 并接受社会公众及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已通过审批的基站不得擅自更改任何参数。同时, 要加强对基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 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在完善审批流程的同时, 加强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监管。鉴于在投诉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做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面对, 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对投诉群众进行调解和安抚工作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 完善过程监督。

摘要:指出了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 移动通讯设施的不断增加, 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问题逐渐凸显。根据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20092013年期间承接的移动通信基站委托监测数据, 分析了投诉纠纷的原因, 并从公众、建设单位及环保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投诉纠纷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纠纷,建议

参考文献

[1]穆晨旸.浅谈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的豁免管理[J].绿色科技, 2014 (10) :186~187.

[2]穆晨旸, 余均, 刘寅, 等.2G与3G移动通信技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增量分析——以宁波为例[J].环境与生活, 2014 (77) :220~222.

[3]缪尔康.0.1~3000MHz射频电磁环境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群作息时间关系的研究[J].四川环境, 2014 (33) :128~132.

上一篇:美术课图形的魔术组合下一篇:国企党建会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