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总结

2025-03-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医文献学总结(精选7篇)

1.中医文献学总结 篇一

中医药文献检索试题

一.分别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对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要求写出至少两个检索词,对检索结果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导出(至少5条),并记录检索结果。

答:检索词:1.临床护理 2.风险事件 数据库1 CNKI 检索结果: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05:375-377.[2]陈朔晖,陈妙研.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08:557-558.[3]陈殷钰,符杏清,毛慧萍.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10:833-834.[4]楚陈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应对[J].品牌,2015,05:253.[5]包英连.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1:3-4.数据库2 VIP 检索结果:

[1]马晓伟.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5,0(8):142-142.[2]王爱枝.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医药,2015,0(8):159-159.[3]赵娜.临床护理存在的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医药,2015,0(10):109-109.[4]冯晓丽.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医药,2015,0(5):238-238.[5]惠东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1):143-143.数据库3 万方 检索结果: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2] 王容.优质护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15-17.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4.04.007.[3] 包英连.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1):3-4.[4] 刘慧贇.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687-688.[5] 王淯.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3,(22):520-520.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3.22.711.二.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脑卒中护理”方面的文献,要求检出的文献带有文摘,发表时间是2011-2013,写出检索词,并以参考文献的格式记录5条检索结果。答:检索词:1.脑卒中 2.护理 检索结果:1.【标题】: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崔秋红;崔爽;张群;宋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省哈尔滨 150036 【出处】: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45-146 2.【标题】: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兆岭;翟乃池;马鹏飞

【作者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省淄博 255000 【出处】: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7-18 3.【标题】:中医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作者】:钱佩琼

【作者单位】:武汉市一医院中医病房, 430022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A):54-55 4.【标题】: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海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康复科, 316000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A):12-13 5.【标题】:整体护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滕玲红;王艳芬;俞明娜

【作者单位】:(1)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316000;(2)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A):27-28 三.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骨折防治,且去除有关老年人”的相关文献。写出检索式,并以参考文献的格式记录检索结果(至少2条)。

答:检索式:主题:(骨折防治)^ 主题:(老年人)* Date:-2015

检索结果: [1 宋哲,张堃.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7):658-661.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4.07.007.[2 施慧鹏,于晓雯,陆男吉等.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4):250-253.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02.04.004.四.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直接输入检索式检索“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晓明教授发表的蛋白质相关文献”,要求关键词中含有蛋白质,写出检索式,并以参考文献的格式记录检索结果。

答:检索式: 关键词=蛋白质 并且 作者=杨晓明 并且 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 检索结果:

[1]何东方[1],陈慧[2,3],詹轶群[2].支架蛋白GIT2通过与Smad3相互作用调节其转录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4,30(7):660-667.[2]张力民,詹轶群.NLK 通过Smad4负调控 TGFβ信号通路[J].重庆医学,2014,43(15):1829-1831.五.在CNKI中查找2009年作者单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关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期刊文献。写出检索过程,并以参考文献的格式记录前5条检索结果。

答:1.检索过程:1 2 3 4 5 2.检索结果:

[1]王光安,史慧妍,赵晓峰.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基底节14-3-3tau的影响[J].山西中医,2009,01:46-48.[2]张春红,冯春燕,卞金铃,门杰,石新.醒脑开窍针法加早期康复对中风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06:1003-1005.六.检索课题“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恢复的临床研究”写出检索过程,并以参考文献的格式导出5条检索结果。

答:(1)分析课题:

(2)制定检索策略:① 选择数据库: ②选择检索途径: ③中(英)文检索词: ④构建检索表达式(中英文)⑤列举5条结果:

七.什么叫查准率、查全率?在具体检索过程中如何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请分别列出3条。

查准率(精度)是衡量某一检索系统的信号噪声比的一种指标,即检出的相关文献与检出的全部文献的百分比。普遍表示为:查准率=(检索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出的信息总量)x100%。使用泛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上位类、上位主题词)能提高查全率,但查准率下降

查全率(召回率),是衡量某一检索系统从文献集合中检出相关文献成功度的一项指标,即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普遍表示为:查全率=(检索出的相关信息量/系统中的相关信息总量)x100%。使用泛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上位类、上位主题词)能提高查全率,但查准率下降

1.确定恰当的检索词。检索词泛指性较强会提高查全率,降低查准率;专指性较强作用相反。检索中可通过泛指词与专指词的合理使用提高查全率及查准率,如先用泛指词搜索,若结果太多,再使用专指词上一步在结果中检索。

2.合理运用各种算符,编写恰当的检索式。检索式就是检索词加上算符组成的式子,合理的利用算符可以对检索词加以合理限制,提高检索精度。不同的引擎算符规定不同,要事先查看一下引擎的相关帮助。

3.减少检索条件,增加副主题词,如果前面的检索中有限制条件,放宽或减掉限制词。八.简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

2.中医文献学总结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电子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 及万方数据库。以“遗尿”“中医”为检索词, 进行主题检索。检索起止日期为2004年1月—2015年1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

发表时间为2004年1月—2015年1月;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专家经验 (含病例报道) 。

1.3 文献排除标准

试验设计不严谨, 前后报道明显矛盾;一稿多投或为同一研究单位某一研究成果重复报道;综述类文献;理论研究 (不含病例数) ;动物模型研究;护理类文章。

1.4 分析方法

通过阅读全文,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发表年份、病例数、辨证用药、外治疗法等信息依次录入Excel 2003 表中, 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汇总, 并分析各部分数据, 获取相关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28篇, 均为中文全文, 浏览后筛除文献115篇, 包括综述、理论研究、动物模型、护理类文章等, 最终获取文献113篇, 占总下载文献数量的49.6%。所纳入文献中, 疗效分析研究的文献共104篇, 占总下载文献数量的45.6%;名家经验及医案分析文献共9篇, 占总下载文献数量的3.9%。所有文献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113篇纳入文献中, 共纳入11 888 例患儿, 其中男性6 099例, 女性4 421例, 未提及性别1 368例, 所有纳入对象年龄均在5~18岁之间。

(篇)

2.3 中医内治用药规律

113篇文献中, 涉及汤药治疗的文献共83篇。其中, 提及具体方剂名称的文献共51篇, 在治则治法方面, 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温补肾阳、固涩小便;温补脾肾、固脬缩尿;补肺健脾、固摄止遗。在药物的使用方面, 共涉及药物125种, 使用次数大于10次的单味中药共26种, 其中使用益智仁、桑螵蛸和淮山药的文献数量最多, 具体情况见表2。

2.4 中医外治主要疗法规律

文献中涉及外治疗法的共有55篇, 其中, 19篇使用了针刺疗法, 15篇使用了贴敷疗法, 另有文献分别运用了推拿、捏脊、耳穴、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熏蒸等相关疗法。19篇文献中, 共涉及针刺穴位22个, 各穴位具体使用频数见表3。贴敷疗法中运用较多的中药主要有益智仁、补骨脂、覆盆子、五味子、肉桂, 贴敷穴位多选择神阙穴。

(n)

3 讨论

《幼幼集成》曰:“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 此皆肾与膀胱虚也”;《金匮翼》则云:“肺脾气虚, 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素问·本输》道:“三焦者……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闭癃, 虚者遗溺。”可见, 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与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 故治疗首当补虚。这与上文显示的使用频数大于10次的26种单味药中, 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 (42.31%) 相吻合。又因遗尿多与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权有关, 所以在治疗小儿遗尿时多用具有固涩止遗作用的收敛药, 这与上文显示的在使用频数大于10次的26种单味药中, 收敛药所占比例达23.08%比较一致。综上所述, 可知补虚药及固涩药是治疗遗尿的两大类关键药物。另外, 解表药麻黄在使用频数上达31次, 运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肺为水之上源”, 而麻黄又主入肺与膀胱经, 可宣通肺气, 调节水道有关。乌药作为一味理气药, 主要通过调气散寒, 达到祛除膀胱肾间之冷气, 止小便频数的作用。由于下元本虚、偏于阳弱是导致小儿遗尿的重要原因, 故治疗当以助阳固元为大法, 因此, 临床施药时往往在补虚基础上适当加用温里药。安神药石菖蒲、远志等的运用, 旨在开窍醒神, 以促进小儿在睡眠中对排尿刺激的反应。消食药鸡内金既可助脾运, 又可入膀胱经, 能助肾固精止遗, 故临床治疗遗尿亦多用之。茯苓属利水渗湿药, 虽然有文献指出, 临床上应特别注意茯苓的使用, 若妄用之则遗尿更剧, 然不少文献中均提到运用茯苓, 推测可能与茯苓具有健脾益气功效, 同时还能起到培土制水的作用有关。

在外治针刺疗法中, 使用频数最多的三个穴位分别是关元、中极、三阴交。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 脐下腧穴含有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同时, 关元又为小肠经之募穴, 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 可益肾气, 利下焦, 故针刺时常取关元穴以温补下元, 补肾固本。中极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募穴, 是膀胱之气所在, 通过针刺中极穴可以调节膀胱功能, 以助对尿液的约束。二穴配伍, 既调和了任督二脉之源, 又起到了温中固涩的作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 针刺该穴, 可调肝脾肾三脏之气而止遗。《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贴敷疗法是治疗小儿遗尿的又一重要外治疗法, 主要是将益智仁、补骨脂、覆盆子、五味子、肉桂等内治之药制成粉末后外敷于神阙穴上。神阙穴位于脐中央, 脐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 又为后天之本, 十二经之发源地,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将内治之药外敷于神阙穴, 可起到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作用, 且药效均匀持久。更重要的是, 相较成人, 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依从性往往略显低下, 而贴敷疗法简、便、廉、验, 且无创伤性, 更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不仅有效率高, 且复发率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 辨证施治, 帮助小儿克服遗尿问题, 改善儿童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值得引起当代中医同仁们的关注。

摘要:目的:分析近十年关于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 总结治疗方法与规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 (VIP) 及万方数据库, 收集200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发表在国内各大期刊上的有关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下载并阅读全文, 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及整理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228篇, 排除部分文献后, 最终共纳入文献113篇。分析得出:内治疗法中以辨证论治为主, 多采用汤剂口服, 用药以益智仁和桑螵蛸最为多见;外治疗法中使用针刺及贴敷疗法者数量居多, 针刺穴位主要为关元、三阴交及中极等穴, 贴敷疗法多数选穴为神阙穴。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不仅方法多样, 且副作用小,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遗尿,小儿,中医药疗法,文献计量学

参考文献

[1]马骏, 李生慧, 江帆, 等.基于调查问卷的中国城市小学生遗尿患病率及其生活质量状况[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 (3) :172-175.

[2]THEUNIS M, VAN HOECKE E, PAESBRUGGE S, et al.Self-image and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nocturnal enuresis[J].Eur Urol, 2002, 41 (6) :660.

[3]KANAHESWARI Y.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nocturnal enuresis in Malaysia[J].J Paepiatr Child Health, 2003 (39) :118-123.

[4]杨保胜.遗尿症4家系的遗传异质性和时间遗传学分析[J].实用儿科学临床杂志, 1998, 13 (2) :68-70.

3.中医文献学总结 篇三

北旋式(与南旋式相反,此处功法都是从后背下手修练,背北面南,故称北旋式。)

艮背诀窍:易曰:艮其背。艮者,止也,其象属土。背从北方水,属于阴;心从南方火,属于阳。人能以南火而投入北水之中,得以水火交而既济(上坎下离,坎为水,离为火,水润下,火炎上,故曰水火既济,也是阴阳交泰的意思),所谓洗心退藏于密也(内丹术语,即周天功之沐浴。《性命圭旨?退藏沐浴工夫》:“《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为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始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实际上是意守后背,排除杂念而入静,使心肾相交)。盖五脏六腑根蒂,皆系于此。所谓止者,先立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然大道贵无念,虽立正念,亦是念也。当明内外两忘,以忘而离妄,必先忘其外者,而后定其心,自忘其内也。故初学之士,静坐片时,将万虑扫除,宁神定志于本穴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虚处(平心静气,意守后背虚设的腔子,十四椎下的命门穴,是藏肾精和元气之处,故曰元虚处)。初起口念太乙救苦咒(太乙即北斗星,也是太一、太极,道家奉北斗星为神明;也是内丹术语,一指脑神,即元神;二指先天元气,即肾间动气。救苦咒求北斗星保佑,虽然涉于迷信,但是属于一种自言自语的心理暗示。这种良性的自我暗示,对健康是有利的),而渐归于心,归于背,存无守有,念兹在兹(意在这,念也在这,即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有复冥于无(意守变为虚无),神自虚而灵矣(练功入静达到虚无的状态,就会出现灵感,开发人类聪明智慧,所谓定静生慧。这点已经为练功实践所证明。这里的“虚而灵”并非迷信)。

行庭:吾身一小天地也,周身360骨节,七孔八窍,一窍相通,窍窍光明。而乾旋坤转,前属于天,后属于地,前从左旋,后运右转,前后相通,周乎其天,则知人与天一矣。其法从艮背守念,念而提出腔子,行其背数十回,复收归腔;稍空,又运行至两肾之间,念刻许(意念存想片刻)从肾中意想,溯尾闾,起运上泥丸,经明堂(内丹术语,其说不一。1.喉咙以下。2.两眉之间,深入1寸,即上丹田。3.肺。4.脾。5.元神居所,即上丹田。6.自心胃至,脐上。7.中丹田之左和下丹田之左。8.中医术语,指鼻子或鼻准,此处指鼻子),人中,接下承浆(任脉穴位,在前正中线唇下凹陷中,主治头面口齿疾病),降重楼,至于心脐之间,约以脐上三指为则,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之中,而为立极定枢(确定轴心之义),悬一斗杓(想象虚悬一个北斗星的斗杓),行于脐下一寸三分。斡旋上升,左转于心之后,右旋下降于肾之前,循环不息。上行由背之北,下行由脐之南,如北极定枢,斗柄推旋者。若转则以意随之,不转则以意引之,久而炼度,所以混其气,且所以和其神也。

通关:从北极定枢,斗柄大旋三遍,天地包罗,行于脐下,分开两路,旋下两腿之前,联络不绝,双行转脚底,向后绕元海,上至命门会合,从右转左,大旋三遍。从椎骨(此处指大椎穴)下分行两肩,经肘后外关达掌心,循内关过肩井,由项后透泥丸,行明堂,渐落双瞳,自面部下胸膈,会心窝,从左转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脐下分开,循环遍体,周流运行,卯酉二辰行之(卯酉周天),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止,慎勿执着,若有若无,此所谓炼其形和其气也。

绦法:从归元注念起,用意左边,运绦(绦是绦带,想象行气如运行一个绦带)过腰,从右旋上,至左肩膊,绦至胸前行旋过右膊,后下旋至腰,如法运数十回。而又复绦上行,周而复始,不必计筹(筹是筹码,此处指计数),使前后融洽。或从艮背起手,转绦而前,左右次序,会意行之。

涤秽:其法,在胃口旋入,凭虚而行,运入大肠,由左绕右(按:现代解剖学升结肠在右,降结肠在左,由右绕左为好),回旋九曲,以真气涤垢(洗涤污垢之义),转出谷道(文言,指肛门),嘘往吸回。自右而左,旋出胃口,收归元海,静念刻许,以还本位。此法不宜轻用,凡送浊气出谷道外,即随念吸转,慎泄真气(按:言过其实,不必在意)。丹法有云:勿使尾闾坠(内丹术语,即尾骨之端,其下有长强穴。尾闾下坠是真气下泄,炼内丹尾闾关是任督二脉交会之处,提肛收腹,以固真气,谓搭下鹊桥。此法锻炼会阴肌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防治会阴松弛、痔疮、中老年人尿失禁等),盖谓此也。

运规十二则:

1、身若安和,气不必运,宜当守静定息,节饮除欲,则百病不生。若身稍有丝毫不快,宜速行运功,免气久滞,积成大病。故设调养之功,用之须得其宜。然运法如风车样,不疾不徐,皮里膜外,挨次运去,可大可小,任意收而放,放而复收,男左女右,阴阳之分,一动一静,天地之行也。(按:可见周天功并不神秘,只是以良性心理暗示来改善生理功能,只要能入静,可以随意练习,不必拘泥于经络走向。)

2、行功之时,目视顶门(即额头,目视顶门是以意念内视上丹田,不可用力上视,易出偏差)微露一线,迎天地之光,返照内景(意守内脏,想像看到了),勿全下视,免致昏沉驰念。

3、却病坐功,不比真修磨练,每按时坐香后(古时练功以烧香计时,即坐功到一炷香燃尽),欲睡即睡,睡则病者精神完足。若心血少不寐,可定意想归元,或依法运转,神自安而寐矣(按:失眠最怕焦虑,气功治疗失眠之妙法:净心,意念专一)。

4、开关之说(内丹术语,1.指练小周天,内气打通任督二脉。2.指内气运行,打通周身关节),学者不必用意(顺其自然),候到自然通透。盖静中运用,无念自是水升(意念属火,意念过重,火旺耗水,阳盛伤阴,故曰无念自是水升,即养阴之义),不然则为火矣。或腹中响声(肠鸣),或两肾微动(此处指外肾—睾丸,即提睾反射),或背或眉端隐隐如蚁行,手足似一线冷风,皆现真境也(即真境界,内丹术语,谓活子时产药的景象,《金丹四百字·序》:“炼至此,泥丸生风(上丹田),绛宫火炽(中丹田炽热),谷海波澄(下丹田平静);夹骨如车轮(脊背滚动感),四肢如山石(沉重感);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方酣;精神如夫妇合欢,魂魄如子母留恋。此乃真境界也。”丹经提示:“忌对景欢喜”要“防危虑险”,以免“走火入魔”。这些所谓“八触十六景”等感知觉异常和幻觉,只是表面现象,不可作为成功的标准,妄意追求)。亦有阳火冲病根,肠内有声,即用真意逐响运旋,彻而散之。

5、凡行气过峡处或昆顶(头顶),须多旋绕数十匝,令气浸灌为妙。闲时如不守前后二窍(神阙命门),悬心于空虚地,四大皆空(佛家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组成,简称“四大”,称为“色界”。能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称为四大皆空),无人无我,极为养火之法,又名休息以养其气。若运法无时度,则神敝疲,比如伐兵劳顿,而又遇劲敌,岂不危乎。(按:可见“周天”、“行庭”等等只是为了排除杂念的权宜之计,过度用功,有意追求,结果适得其反)

6、观灯玩月,目向外射则伤神,返照于我,多益于我,其他自可以类推。

7、却病工夫,须立课程,逐日检点,勿失其时,日日如是,提醒缜密(谨慎周密之义,也是细致精密之义),自不间断而效。

8、运气当由后而前,以取西北方水,而灌东南方火,不可逆此。或有传法,各关节处,不必打圈,直行亦可,行后定要收归元位(此处指意念收回到下丹田)。退欲火法,注念气海,记数斡旋,或运尾闾升降之法,邪火自散,大固元阳(中医学术语,元气又分元阴、元阳,元阳是生命最根本的动力,即肾中的命门真火)。

9、入定看书,易于通悟,坐下止念为先,定神元海,不以目睹,而以心视,不以心视,而以内观。盖神有所敛,不至散于外,受益自无穷尽矣。

10、嘻笑场中,最易耗神,令人疲倦。得以内敛音声,言语少减,或气穴中发(中医学术语,指经气所注的穴位,此处指下丹田气海),神气亦不觉其耗。

11、上丹田穴,最可养性,亦可注念,为藏神之府。运法旋至鼻柱,七窍之宗,斡行入内些些,则耳目口三宝,皆有灵矣。(按:意守上丹田不可过度,特别是高血压阳气旺者,要慎重,以免气冲头。)

12、想涌泉穴,最能健步行动,略得运法,血脉自可以流通,而不伤筋,省气。(按:气血虚,血压偏低者慎用,以免血压过低大脑供血不足。)(未完待续)

4.中医文献学总结 篇四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

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据统计,目前国内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0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562000篇。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 余篇。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

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

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以疾病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

这种方法是对某种病名如“腰痛”、“颈痛”、“ 痉证”、“痿证”、“痹症”等为检索单元,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每个疾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诊疗方法等信息。这种研究均以已出版的文献为基础,主要整理总结传统经验。本专科查阅过的文献主要有《唐·蔺道人仙方理受续断秘方》、《外科正宗》、《素问·逆调论》、《外伤科学》、《中医伤科讲义》、《中医治疗颈椎病验方》、《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百余种书籍。

3.以方剂为线索的研究方法 此种方法分为3方面,一是传统的方剂研究方法,即以辨证治则治法、性味归经、复方析释、文献研究为主导,对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如《名医名方录》。二是沿用西药量化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专方、验方的每味药进行成分变化的分析测量和药理研究,及制剂有效成分的血清浓度和临床药学的比较研究,从中寻找有关定量的规律性。三是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方剂研究,从统计数学方法的角度对名中医的方剂配伍特征和类方予以量化。专业术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

4.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已成为中医临床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专科针对这种研究多运用文献追溯法、调查法、内省法和实验法等,对中、西医、古、现代名家著作、医案、医论医话等文献资料及多位专家本人的思维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模糊数学、黑箱方法、哲学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剖析、总结。如《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等书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思维方法为线索,又体现西医临床思维特点,以医案为依据,透过治疗过程探索中西医名医诊治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内在规律。

二、文献分析整理

(一)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整理

颈椎病

辨证论治研究

1、胡晓明依据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颈椎病进行系统的辨证治疗。

(1).急性外伤型患者,治以舒筋活血止痛,用桃仁四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对风湿痹阻型患者治以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用桂枝加葛根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2).气血不足型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湿困中焦、经络痹阻不通型患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汤治疗;

(3).肝脾不和型患者,治以调和肝脾、滋阴潜阳,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饮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杨安礼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血瘀气滞型、气血虚弱型,以中药I为主,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封闭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9例,获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90.6%。3冯少玲等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三型加以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0克,钩藤15克,石决明20克(先煎),牛膝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杜仲l0克,桑寄生l5克,鳖甲25克(先煎),川芎l0克,夜交藤l5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

(2).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升阳,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l0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l0克,升麻l0克,陈皮l0克,柴胡l0克,川芎l0克,丹参l0克,红花l0克。(3).痰浊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l0克,白术l5克,天麻l0克,茯苓15克,大枣5枚,生姜l0克,陈皮l0克,竹茹l0克,锻牡蛎25克(先煎),党参15克,川芎l0克,红花l0克,丹参l0克。

以上三型用药,每天l剂,l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l~3个疗程。总有效率87.69%。专病专方研究

1.高飞等以葛根二藤汤为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药用葛根15克,钩藤15克,鸡血藤l5克,当归l5克,川芎9克,黄芪15克,桑寄生l5克,姜黄9克,白芍12克,白芥子9克,地龙9克,牛膝9克,桂枝9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土鳖虫9克,木香9克,甘草6克。椎动脉型与交感型患者加鹿角胶l5克,骨碎补9克。服药期间毋须牵引或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总有效率l00%。气滞血瘀型及痰湿阻络型、郁热内结型颈椎病l0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组,经年龄分层和中医辨证分型后发现,两种药物均适于各种年龄的患者,但伤科接骨片对痰湿阻络、郁热内结型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2.昝韬以补益气血,舒筋通络为主治疗颈椎病,方用鹿角片、鹿角胶(炸化)、熟地黄、牛膝、泽泻各l0克,黄芪30克,骨碎补、赤芍、白芍各15克,川芎、茯苓各12克,白芷6克,羌活9克。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型,以上方进行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8%。

3.王伟等用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教好效果。药用当归、川芎、五加皮、桂枝、鸡血藤、三七各30克,地龙、全蝎、地鳖虫、红花、生川乌、生草乌各20克,蜈蚣10条,研粗末,用75%乙醇2000ml密闭浸泡4周,纱布过滤,以毛巾浸润药液后敷颈部正中,治愈好转率为96.8%。4.陈炳坤等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采用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颈椎病1 13例,并与单纯内服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在治疗神经根型的疗效方面有显著的优点,而其他各型则无显著意义。其认为外敷双柏油膏加宽谱仪照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该病气虚血瘀的病机而设的。由于颈椎病是一个主要以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更加重了局部血瘀症状,所以在内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基础上外敷活血祛瘀中药并加一定波长的不可见光照射患部,对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有好处。

5.林惠英采用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显效42例,占70%,有效l8例,占30%,有效率100%。认为牵引、超声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到缓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得到松解。

6、施杞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

脊髓在中医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其形成和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Hoffman征阳性者,多从“痉’’证论治。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目前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痉证和痿证是中医传统两大病症。施杞在对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过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痉证、痿证进行调治,疗效显著。他提出了颈椎病痉证的调治有化瘀法、泻腑法、逐水法,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十枣汤(甘遂散)等;颈椎病痿证的调治有益中固本、补益肝肾、调补气血、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归脾汤、香砂六君丸等。他还认为:颈椎病痉证多属阳证;颈椎病痿证多属阴证;其症状有轻重缓急,但究其病因,离不开‘‘气滞血瘀”,治疗中更应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治”的原则。[郑清波,施杞.脊髓型颈椎病论治经验.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l999,7(1):39~40-]

7、周林宽论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痉”、“痿”、“痹”等证畴。临床上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实证以痉证为多表现为肌肉拘挛失用;其病在肝,属瘀血、痰湿等所致。虚证以痿证为多,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病在脾肾,属气虚、肾亏所致。外伤则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经络;久劳则气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脉失和,筋脉失养,气血不能充达肌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肌肉顽痹;肾精不足,为痹。总之脊髓型颈椎病其病机为“荣气虚,卫气实”之故,《素问·逆调论》日:“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苛)也。”在辨证施治中,强调以益气、养阴、祛瘀、利湿为治疗大法。常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等益气;生地黄、熟地黄、玉竹、山茱萸、石斛、桑椹子、龟甲胶等养阴;丹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祛瘀;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并依体质或兼证加减。湿加知母、黄柏、。焦栀子等;痰浊加半夏、陈皮、白芥子等;阳虚加桂枝、细辛、巴戟天、鹿角胶、淫羊藿等;血虚加制首乌、鸡血藤、白芍、当归等;项强加葛根;头晕加珍珠母或石决明;腰腿酸软加千年健、淮牛膝、制狗脊、木瓜、杜仲等;麻木甚加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白花蛇或蕲蛇等。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伤科疑难病之一,由于保守治疗收效微且疗程长,故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存在难度大,危险性高,患者难以接受等缺点。在运用中药治疗了31例症状尚轻或手术后效果不明显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7岁,平均53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月。其中包括单侧症状4例,三肢症状7例,四肢症状6例,仅双上肢症状4例,霍夫曼征阳性l4例,MRI示:C4受累l2例,C5受累7例,多节受累3例;其中手术后6例。按气虚瘀阻型(补阳还五汤加减)、痰湿阻滞型(平胃散加味)、肝肾亏虚型(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进行辨证论治。具体的分型和治法用药如下。1.气虚瘀阻型

主症:头颈肩背及肢体疼痛、麻木,其痛为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手部肌肉萎缩,指端麻木、发绀,指甲凹陷无光泽,肤燥发痒。下肢无力或拘挛,抽痛,步履蹒跚,易跌仆。全身症状可有头痛、眼花、失眠、健忘、惊惕、胸闷胸痛、精神烦躁、肌肤甲错、面色不华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多弦细或细涩、弦涩。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120克,当归15克,红花3克,地龙1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千年健l5克,木瓜15克,淮牛膝l0克,珍珠母(先煎)60克,桑椹子30克,川芎20克,葛根30克,蜈蚣3条。2.痰湿阻滞型

主症:颈肩臂麻木疼痛,肢体沉重无力,四肢厥冷、肿胀、麻木,步履沉重,坐位起立艰难,伴有头昏,头重如裹,胃脘胀满,纳呆,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浊,脉沉细或缓。

治法:健脾利湿,温阳通络。

主方:平胃散加味(苍术l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炒薏苡仁30克,茯苓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巴戟天l0克,丹参15克,制狗脊l5克。3.肝肾亏虚型

主症:颈肩臂麻木疼痛,肌肉萎缩,抬举困难,持物无力,活动牵强,筋惕肉闰,头摇身颤,步履蹒跚,腿打软易绊足,腰膝酸软,小便无力或二便失禁及性功能紊乱,甚至双下肢瘫痪。舌质绛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涩或细数。治法: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主方: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l0克,枸杞子l0克,当归15克,龟甲胶(调冲)6克,丹参30克,甘草5克,山药l0克,玉竹l0克,知母6克,鲜石斛30克,石决明30克(先煎)。

结果:显效(症状完全消失)10例,占32.2%;有效(症状有所改善)19例,占61.3%;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5%。西医学研究表明:脊髓受压,出现脊髓缺血、缺氧、水肿、坏死等反应,其病理基础为血管受压痉挛,血液流变学改变。因此,运用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利湿治疗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此外,我们还配合应用“马白散”增强活血通络的功能,其中马钱子,味咸性寒,有大毒。具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解毒等作用。现代药理学表明它含有士的宁成分,具有对脊髓的兴奋作用,用于风寒湿痹,经脉拘挛或麻木等证,因有大毒,内服剂量在0.3~0.6克,故配成胶囊口服,易控制剂量。[周林宽,章明.脊髓型颈椎病的辨证论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l997,4(2):13]

8、何天棋论手法配合外敷治疗颈椎病

手法配合外敷治疗颈椎病处方:手法;温散:杭巴戟、杜仲、续断、党参、秦艽、海马、血竭、白芍、防风、天麻、三

七、葛根、桂枝。用法:

(1)患者取坐位,自然放松,医者立其背后施术。点穴夹脊法:用拇指腹侧端部沿督脉从百会至命门依次按2次,先轻后重;用食指、中指第二指背侧循督脉两侧从百会至命门作按压夹挤2次,先轻后重。提拿项背肌群:包括项部肌肉、斜方肌、肩胛肌等。手法牵引:术者双手托其下颌,先在维持力量下帮助患者作颈部正反旋转及前屈后伸活动,使其进一步放松,然后垂直地面作两次端提(切忌暴力),向后上方作一端提。顺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紧贴于皮面,由轻至重,保持一定的压力,顺项背肌肉走向由上及下,由中央向四周顺捋。揉按法:用大、小鱼际肌或指腹着力于项背肌,由上及下,由中央向四周作回旋按揉。(2)上方调成粉末,炒香,以酒(≥52。)水各半,均匀敷于项背,若伴上肢症状者亦可敷于上肢阿是穴,用绷带包扎;以上二法结合,隔日l次,6次为l疗程。

疗效:病例共565例,其中临床痊愈422例,显效97例子,有效46例。按语:

(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或劳损、外伤或外感风湿寒邪,使局部气血失和,经络不畅所致,“不通则痛”。手法推拿产生气血之疏导,以点连线,散于面及整体,以轻灵巧捷之外形,实含深透痼疾之力度,调正骨位,通利关节,解除痉挛,温通经络,使“通则不痛”。其中手法牵引尚重辨证,根据X片上患者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确定牵引的力线和力度。

(2)外敷药仍需辨证,据其病机,拟调肝补肾,温经通络,软坚散结。药物可助手法疏通气血,手法亦可助其药性吸收。(3)遵从“治未病”防止颈椎病复发,巩固治疗,避免诱因的发生,加强功能锻炼。(阎孝诚.中国特色医疗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09)

腰椎间盘突出症

1、理疗手段的研究

陈洁等根据中医学“督脉循行于脊,隶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虚则督脉不固,的理论,用中药桑寄生、狗脊、续断、薏苡仁、牛膝等28味中药研为粉末后,每包为20克,装入药袋中,热水浸湿后病人平卧在电热腰围上面,对准肾俞穴位,扣好袋子,打开电热腰围开关,自行掌握温度,每次1小时。通过对l30例各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率达96.15%。认为该疗法以补肝肾,活血化瘀,刊湿散结为治则。集中医的“熏、敷、烫、洗’’等于一体,符合中医“温通”理论。

1、牵引疗法的研究

(1).刘好文采用俯卧髋膝关节屈曲(三屈位)牵引,辅以腰背部捶击震动、热疗治疗各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4例.总有效率89%。其认为卧位时,脊椎的负荷最小,如果髋关节直伸时,腰肌将牵引椎体,产生对腰椎的负荷。如果髋关节与膝关节屈曲时,腰椎平直,腰肌可放松,腰椎的负荷也将减少,如果加用牵引负荷又可进一步减少,并可均匀地将力分散至整个脊椎,椎问盘突向椎管方向时,捶击与椎间盘突出方向相反,力作用在椎间盘回纳方向,有利于椎间盘的回纳。在椎间盘突出已久,形成粘连的病例,回纳已不可能,但因这时椎间隙较宽,加上捶击震动,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受压的神经根部分移位,减轻症状。此法有别于以往的侧卧位平面牵引、立式牵引及旋转式液压多功能牵引,而且是效果肯定。

(2).陈裕光等对牵引状态下的腰椎问突出的椎间距及间盘内压测量研究证明牵引下椎间盘的椎间距不变者,间盘内压亦不变,椎间距增宽者,则多数的间盘内压下降,少数升高或不变。因此认为凡是牵引下突出间盘的椎间距可拉宽及间盘内压下者,则利于髓核回纳,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反之则牵引无效。并认为下列情况者不宜作牵引治疗:①老年人,尤其有“鸟嘴样”骨质增生,韧带钙化者;②合并有椎管狭窄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③腰椎有侧弯及平直者;④突出间盘间隙有前窄后宽或明显变性变窄者;⑤腰5~骶l突出并不全骶化者。

(3).李亚甫等通过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俯卧位骨盆对抗牵引,并对牵引前后椎间隙进行X线照片分析(183个椎间隙)证实:①牵引不论对正常抑或病变椎间隙宽度均能使之增加,而病变者较正常者增加略多;②牵引力对椎间隙宽度的增加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增加是指所测量得的数的平均数,并不是每一病例、每一椎间隙均按牵引力的加大相应增加;③年龄与在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的变化无明显关系,无论年龄高低,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增加数绝大多数仍然一样;④不同牵引力作用下,椎间隙宽度增加数绝大多数与体重无明显关系,牵引力的大小本来按体重与病人的耐受情况来决定,因此椎间隙宽度增加的多少仍随牵引力的大小而改变;⑤牵引中椎间隙增加的多少对疗效有一定的关系,多数病变椎间隙宽度牵引中若增加得多则疗效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

3、手术治疗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前文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两种新的术式,近年来研究较多,分述如下。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其疗效已为众多专家肯定。如顾定伟等人认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宏刚等人认为:椎间盘镜手术具有直接切除髓核、创伤小、减压充分、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等优点,但仍需改进器械、改良手术操作等,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刘国辉等人认为: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脊柱力学结构完整、住院时间短、疗效高、患者痛苦小、乐于接受等优点,该方法有较广泛的适应证,作为现代微创治疗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人工椎问盘置换术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在少数几家医院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如刘尚礼等人认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王庆一等人认为:该手术操作简单,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不增加思考痛苦,疗效确切,后遗症少等优点。但鉴于目前对该项术式的研究尚属初期,大多数专家建议谨慎使用。如唐天驷认为人工椎间盘置术,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此项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价格比较昂贵,各个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慎重地开展,切盲目进行。毛宾尧认为:如何减少和预防医源性并发症,是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一个明确目标。如何正确选择人工髓核置换,还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是一个不容易在近年达成共识的课题,有待继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信息反馈后,方可有取得共识的可能空间。

3、其他疗法研究 ‘

(1).中药保健腰围的研究杜靖远等研制出以杜仲胶作支撑材料并配以杜仲为主的多种中药保健治疗药加入的腰围,治疗例腰痛患者,其中21例为腰椎问盘突出症所致腰痛,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6.11%。作者认为,杜仲保健腰围在以腰围的基础上选用杜仲胶材料作支持物。杜仲胶为杜仲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热塑性,添加弹性材料后具有刚柔相济的性能,能根据腰部生理曲线自然塑形,在良好固定腰部组织的同时并不限制腰椎的活动,避免了因坚强固定时脊柱疼痛的不良作用。另外,在该腰围中还添加了以中药杜仲为主的治疗药物,杜仲的主要功效为补肾强筋壮骨,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的药物,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内病外治的作用。

(2).中药雾化液外用治疗的研究宋保欣等用大黄、王不留行、乳香、当归、细辛、-没药、五灵脂、川芎等药物分别酒制、醋制后,高压煎煮过滤成天王消骨液,然后通过雾化治疗仪把浸有天王消骨液的药垫置于腰部,进行持续(电热)雾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每天治疗l次,每次治疗80分钟,12~15天为l疗程,停止治疗10天左右再行第2疗程,治疗和间歇期间,鼓励病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总有效率为96%(48例),优良率88%(44例)。作者认为该疗法能较快消除椎管内水肿,缓解肌痉挛和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并能在不破坏脊椎稳定的前提下能改善突出物的体积和脊柱腰段的代偿性变形,有其明显的效果。

4、疗效判定标准的研究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很多,标准不一,如徐东来等人的“PLID疗法选择量化标准的探讨’’;杨占辉等人的“PLID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张余等的“PLID的综合评分法”;冯德荣等的“PLID疗效定量评价探讨”;周藐等的“PLID的综合康复治疗及其评价";姜建平等的“PLID疗效标准规范化讨论”;韦坚等的“手法为主的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症状的疗效评价;孙天全等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以上各医家采用不同的标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但是由于各家所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其结果也难以在临床上应用。因此,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化、规范化,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

三、特色疗法应用

通过以上对骨伤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的挖掘归纳、分析整理,我骨伤科在周军主任的带领下,现正在应用中的特色疗法有以下几种,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认同度高。

1、科 内 制 剂 制剂品种名称:文蛤膏

主要 适应 症:消肿止痛

用于挫伤、腱鞘炎、骨伤、浸润性炎症

使用率:75% 2中药涂擦加可见光治疗

查阅文献时了解到,外敷疗法又名“敷贴”,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疗法。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曾用泥土、草叶等敷裹伤口。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内经》中:“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描述:“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均为古人对于中药外敷的论述。经过多年的演变,中药外敷疗法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且使用药物以及应用部位、适用病种不尽相同。我科采用中药涂擦配合可见光治疗骨性关节炎

该疗法对于骨关节疾病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骨性关节炎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3、我科现有独家研制的院内制剂2种,分别为骨质增生Ⅰ号、Ⅱ号;2种制剂根据中医理法方药之原则精心组方,针对颈腰膝等部位的骨质增生效果显著,患者认同度极高。

附:部分参考文献:

1、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9年04期

2、王楚怀,卓大宏,赖在文,毛玉蓉,陈颖贤;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3、秦鹏民;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4年09期

4、陈登科;中医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态势评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5期

5、姜宏,施杞;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年04期

6、崔敏圭,顼宝玉,黄世敬,翁维良;中风病舌诊定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9期

7、丁亚芳;;椎动脉型颈椎病院外康复指导效果观察[J];中原医刊;2006年03期

8、吴毅文,余家阔,占磊;颈椎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9、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J];中医正骨;1996年03期

10、张乾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及其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

11、郭玲霞;张勃;张华;;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12、郭彤,钟晓华,徐建华,李向培,沈霖,倪立清,赵丽娟,丁长海,李俊,徐叔云;阿克他利与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单盲对照试验[J];安徽医药;2002年01期

13、孙超;中医调节医学论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4、高平洋;;推拿手法结合牵引下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3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5、林应强,马友盟,陈红蕾;运用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附50例疗效观察总结)[J];按摩与导引;1998年04期

16、陈新德;TCD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疗价值[J];按摩与导引;1999年06期

17、陈光友;李志钢;;中药辨证施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观察[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李俊杰;赵宝力;王红东;卢克俭;;椎动脉型颈椎病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研究[A];全国中华骨伤名医名院名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8、李菊;;熏蒸疗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A];首届全国骨伤专科专院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9、胡明珠;刘茜;颜凡生;彭广宇;;综述颈椎病研究进展[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20、朱明双,郑重,黄勇,胡晓梅,杨松涛;注射硬化剂法制作家兔颈椎病椎动脉型模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1、柴纪伟,黄丹奇,马骋;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2、冷辉,王少波,赵吉连,徐久祥;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3期

23、林庆光,周俊明,谭健韶,张建平;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1期

24、刘欣,张晓耀,吴建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1999年09期

25、陈肃标,谢素和,曾庆馀;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梯度离心分离率[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6、毕胜,李义凯,赵卫东,张勇,王福根,侯京山;模拟腰部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27、韦坚,韦贵康;脊柱生理曲线变化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99年01期

5.包装文献总结 篇五

1,药品包装安全

在我国药品市场中,几乎95%以上的药品包装不具备儿童保护的功能。其安全提示一般只简单地体现在药品说明书中,即便是进口药品也往往由于针对中国市场,为了节省成本而省略了安全包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药品儿童安全包装的法规,对药品和有毒物质必须采用防止儿童误服的包装也没有相应的要求。

2,食品包装安全

儿童食品包装引发的安全问题,有50%以上是由于食品包装材料、结构以及容器方面存在缺陷。不少食品为了使包装更加美观、耐蚀,大量使用附带镀层的材料。这不仅给产品报废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带来了困难,而且大部分涂料本身就具有毒性;食品包装材料还是一种隐性添加剂,它们都有可能含有毒素,但大多数毒性的散发是隐性和慢性的,容易被人忽视。

3,如今的发展

a. 国外

目前国外药品儿童安全包装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瓶盖或包装盒上做文章,让儿童不能轻易开启,如压扭盖、掀开盖、泡罩式包装、迷宫式盖等;另一种是药盒采用不易引起儿童好奇心的颜色,如黑色等,并在包装上明确标示对儿童的潜在危害。9 7 0 年美国就颁布了《毒物预防包装法(PPPA)》,除了一些药品,农药、日常化学用品等,有潜在危害的家用产品也必须有特殊的儿童安全包装。

世界卫生组织在,《儿童和青少年伤害预防:世界卫生组织(WHO)行动计划(2006-2015)》报告中指出,法律和其他形式的规章已被证明是预防伤害较为有力的机制之一。

澳大利亚现在强制要求所有的有毒物品和药品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包装,比如说使用的药瓶,必须是下压式才能开启的拧盖。

在英国,很多家长都会有意去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儿童误服药品。把药品专门收到一个箱子里并上锁,或者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在日本,《食品卫生法》明确要求,印制食品包装时一定要使用专门的油墨,这种油墨比较稳定,不容易挥发产生有害物质。

b.国内

2011年两会期间,工信部将推广药品儿童安全包装列入“十二五”规划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制定相关标准。

在技术方面,国内药包材生产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药品儿童安全包装产品的生产能力。目前国内有十几家企业可生产塑料瓶安全盖;有几家企业分别可以生产保险环盖类塑料瓶、压旋盖类塑料瓶、撕拉盖类塑料瓶,“不可重新闭合”铝塑儿童安全包装、“剥离推破式开启”铝塑儿童安全包装以及定位撕口复合膜袋包装等。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儿童智力和成年人的差别,从现代包装的结构材料、颜色的不合理入手,探究儿童智能化安全包装的研发,增强了全社会对儿童智能化安全包装的了解,在大量推广的基础上,增加传统包装的智能化,降低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使儿童不能轻易开启药品和食品包装,尽可能达到减少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

二、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包装

现有药品包装片面强调大众化的使用功能,即方便运输、传达药品信息、保护药品等功能,在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生理、心理特征的设计很少。对庞大的药品受众——老年人药品包装设计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对老人用药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心理抚慰关注更少。

1,老年人食品包装无障碍设计的策略

a.食品包装信息识别无障碍;b.食品包装开启使用无障碍;c.食品包装回收无障碍。

2,老年人食品包装无障碍设计的优势

a.弱化身体缺陷的感官补偿设计

人们是通过眼、耳、口、鼻、四肢等感官来感知世界,认识身边的事物。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边事物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感官补偿设计,来弥补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年龄增长而弱化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忽视身体的不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心,更愉快的安享晚年生活。

b.对受众进行心理慰藉的情感化设计

纵观整个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大多是从满足功能需求的层面上逐渐上升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设计发展的实质。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逐渐上升的金字塔形式,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并要求得到满足。老年人的包装亦是如此,在满足其使用时的方便性以后,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老年人情感的慰藉。

c.实现受众使用方便的安全性设计

食品包装设计的首要前提就是食品的安全性设计,尤其五谷粉属于不易保存的易潮、易霉食品。安全设计不仅是指食品保存的安全性设计,还包括使用、携带、回收等方面的安全设计。包装设计师应合理设计包装容器的结构,正确选择适合的材料,以满足商品包装在不同流通领域的安全性要求。

三、显窃启式包装

显窃启式包装技术类型:

1.薄膜裹包

在一产品或容器的周围牢固地裹包具有识别特征的透明薄膜,若取用内容物,必先切开或撕破这层薄膜。

2.泡罩包装

产品置于能透气的、用纸板或塑料片材制成的底板上,上面复盖受热能软化的贴体包装薄膜,通过由板向外的抽真空,使薄膜包围或贴合于产品,薄膜四周封合于底板。

3.收缩箍套

用加热或干燥方法,使有识别特征的瓶颈套或瓶口裹包材料收缩,使盖子与容器密封。取用商品必须切开或撕破这层封闭箍套。

4.全封闭容器

此类包装包括多种刚性或柔性的口封式或全封式容器—纸、塑、箔制成的封闭袋,软管,金属罐,复合罐等。其优点是:若要取用,必须破坏包装容器或切开包装某一部位。

5.瓶口封闭包装

将带有识别标志的纸或铝箔贴合于瓶口或容器上,开启前必须撕破这一封闭物。

6.胶带封闲物

用带有识别特征的专用胶带封闭纸盒(箱)的折翼或瓶盖。要取用产品必先撕去胶带。

(1)普通胶带一一有塑料胶带、布胶带、热敏胶带。(2)特殊胶带一一大多数容器可根据其尺寸和形状用胶带围绕开口缠一周,形成箍套。这一胶带箍套可起显窃启的封合作用。

(3)图文消失胶带一一这种胶带在提供封合功能的同时,还提供了若被拆封,印刷的图文标志自行消失的功能。

7.可破坏盖

(l)断开盖

扭转断开式、撕拉断开式。(2)真空盖

真空按钮式、真空撕拉式。

8.报警信号式包装 利用现代技术,使窃启和偷换行为留下确实的证据,这样的TE包装实际具备了报警功能。

参考文献:

6.文献检索总结 篇六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就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我们想要的资料,因为我们只会用普通的百度、谷歌等搜索方式,而且这些网站上找到的资料不够权威和完整。直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很特别而且很有用的学科,名字叫文献检索,我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我们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各种文献或互联网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科学方法学。

文献检课程从第二周开始,到五周结束,在这期间,通过网络学习,我们对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中文数据库检索、专利基础知识及专利数据库检索、常用英文数据库检索等检索知识和方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通过上机实验,我们经过实际操作,对清华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图书数据库以及springer数据库、ei village 2 数据库等各类中英文数据库都加深了印象。同时,学习了具体的文献检索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也很有帮助,例如,当我们需要查询专业课程的相关文献用以学习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搜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论文和书籍。另外,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还可以让我们免费下载这些宝贵的资源,想想我们以前不懂得利用真是浪费了。

虽然说文献检索对我们很有用,但对于我来说要学好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首先我英语很差,老师介绍第一个外文数据库EI的时候我就听不懂了,等到老师让我们自己做题的时候,我完全不记得怎么操作了,还好老师又耐心的教了我一遍,我才勉强会。因为我们的课时少,所以老师讲得有点快,练习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所以还是要靠我们课下自己多练习才能掌握好这个好工具的用法。另外就是可能是课时少的原因,老师讲课的时候速度有点快,我们得努力才跟得上,不过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练习,不懂的可以问老师和同学,感觉这样也挺好的。

学习了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我才发现,通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我们可以查询到许许多多的有用文献,对我们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另外,还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有了它们,我们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了。

7.中医文献学总结 篇七

关键词:冠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型,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 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蔓延的慢性病, 它以较高的死亡率居于其他疾病之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 使人类直观地观察到了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因此对冠心病的发展过程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冠脉临界病变是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 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在30% ~ 75% 的病变, 也被称为冠脉轻中度狭窄[1], 为冠心病的一个特殊阶段, 也可以看做是冠脉严重狭窄的前期阶段, 其治疗一般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在众多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中, 中医中药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因为辨证治疗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和精髓, 所以明确疾病的证候证型也是进行治疗和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目前中医学者们对冠心病的证候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于冠脉临界病变这个特殊阶段的研究仍然较少, 尤其关于其证候的专项研究罕见公开报道, 一般是掺杂于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研究之中。因此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文献检索的研究方法, 挖掘自1979年 ~ 2013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献或博士硕士研究论文中涉及的有关冠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候的研究内容, 初步综合归纳出冠脉临界病变的主要证候,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和中医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检索数据库为中国期刊数据库 ( CNKI, 1979年起至2013年12月)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 ( CHKD, 1994年起至2013年12月) 、重庆维普数据库 ( VIP, 1989年起至2013年12月)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2 方法

1. 2. 1检索词电子检索, 关键词或题名为“冠状动脉and中医”, 或“冠状动脉造影and中医证型”, 或“冠状动脉and辨证”, 或“冠造and证候”, 或“冠心病and中医”, 或“冠心病and证”, 或“冠状动脉and胸痹”。

1. 2. 2文献纳入标准 ( 1) 冠心病的中西医诊断符合国内外相关的诊断标准及指南。 ( 2) 具有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依据。 ( 3) 所有纳入的病例均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为依据, 明确分列出冠脉狭窄程度, 如 < 50% , 30% ~ 75% , 50% ~ 74% , > 75% 等, 并且每个狭窄范围予以中医辨证分型。

1. 2. 3排除标准 ( 1 ) 文献中所记录的中医分型未统计具体病例例数。 ( 2) 相同的数据内容一稿多投的文献只取1篇, 其余排除。

2 结果

2. 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共检索到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72篇, 经阅读摘要和全文, 只有17篇文章符合要求予以入选统计, 入选文献中涉及冠心病患者共2439例, 其中冠脉狭窄程度在50% ~74% 之间的有682例, 占27. 96%, 并且对此部分患者文献中均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 详见表1。

2. 2 文献所用辨证分型标准

在纳入的文献中, 中医辨证分型较多参照的标准有6种, 包括高等院校的中医内科教材、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等编订的诊断标准, 分别包括2 ~ 8种证型, 详见表2。

2. 3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型

所纳入的文献中, 因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不同, 列出的分型有气虚型、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型、气滞心胸、气滞型、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痰浊闭阻、痰浊壅塞证、痰阻心脉证、心气不足、心气虚、心气阳虚、心气阴虚、心肾阴虚型、心血瘀阻型、心阳不振、心阳虚、心阴亏损、血瘀气阴两虚型、血瘀型、血瘀阴虚夹湿型、阳气虚衰型、阴寒凝滞型、瘀血痹阻、寒凝心脉、气证、血证、痰浊证、血瘀证、痰瘀相兼证、非痰瘀证等30余种之多, 因其中有的证型名称不同, 但实则含义相近, 如心气虚证、心阳气虚证和阳气亏虚证基本是指心阳气亏虚, 因此三证可以合并。针对此种情况, 根据专业知识, 将以上文献中所列的相同相似证型均进行归并, 其情况如下, 各证型所占比例见表3, 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心血瘀阻证 ( 29. 33% ) 和痰阻心脉证 ( 15. 4% ) 。

3 讨论

由于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 所以中医证候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缺乏客观化和标准化的量化标准, 目前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大多以文献资料、专家问卷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作为数据来源, 已经有众多的中医研究工作者就冠心病的证候从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比如葛永彬等[26]通过文献研究认为冠心病以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证型, 而杜毅等[27]认为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分型以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为主, 并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是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特殊阶段的冠脉临界病变, 其辨证分型是否与冠心病的证型完全一致, 或者说其治疗是否能完全遵循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这都需要对其证候进行专项的研究。

目前公认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因此本文纳入的文献均是以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干中至少一支狭窄程度≥50% 的病例为纳入病例, 以保证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的病例为明确诊断。从统计结果来看, 冠脉临界病变中, 有较多病例属于心血瘀阻证 ( 29. 33% ) 和痰阻心脉证 ( 15. 4% ) ( 表3) 。由于各文献采用的中医辨证标准不同, 导致既往研究的中医证型分类较繁杂, 虽然从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角度初步合并了文献中的相似证型, 但仍有11个证型, 并且由于证型之间的重叠和组合不同, 使有的证型不能合并归类, 所以此结果也不能完全准确表达各证的实际比例。比如气证中包含气虚型、气滞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等证, 而血证中也会包含血瘀型、血瘀气虚型、血瘀气阴两虚型、血瘀阴虚夹湿型等证, 非痰浊非血瘀证更是包含了阴寒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等诸多证型, 所以本研究中的证型分类和比例与临床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看, 对于冠脉临界病变来说, 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是两个基本而且重要的证型。心肾阴虚、心阳亏虚、气阴两虚和痰瘀互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此结果与既往冠心病的有关中医证候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因此提示需要对冠脉临界病变证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文下一篇:《顶碗少年》读书心得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